找骆驼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21 05:09: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找骆驼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找骆驼教学设计

篇1

一、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教材受着地区差异、学生差异和教学环境差异的影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打破教材限制,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如在教《找春天》一课时,在三月份,我们当地的气候还乍暖还寒,如果按教材的编排顺序,那这一课只能是“纸上谈兵”。在课文学完后,我还让学生续写了《找春天》,学生抓住了身边春天的一些景象,写得十分生动、贴近生活。

二、补充教材内容,加深理解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通常都要对教材进行钻研和加工处理,适当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删减、增补等。

在教《蜜蜂》一文时,做了这样的教学设计:课堂上,我抓住课文重点内容设计了一个表格:

学生完成这一表格后,对课文内容也就有了基本的理解,学生对于文中描述的“蜜蜂有着超强的记忆力”很感兴趣,于是我让学生把搜集的有关蜜蜂的资料拿出来充分阅读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对蜜蜂多一些了解。之后,我还让学生以《蜜蜂的自述》为题,结合课文和所阅读的资料以第一人称来介绍蜜蜂,这样一来,本课既体现了以教材为本,又超越了教材本身,突破了课文的局限性,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拓展教材内容,展开想象

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创新的基石。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与文本对话。

如教三年级的《找骆驼》一文,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我们来假想一下,如果当时商人没有找到骆驼,你还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帮助商人找到骆驼?学生各抒己见。于是我又引导:“如果让你帮着商人写一则启事,你要交代清楚哪些内容呢?”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帮着写一份寻物启事。学生很有兴趣,不仅语言得以训练,也巩固了文章的内容。

篇2

一、小学语文学科积极学业情绪的内涵

学业情绪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学生所经历的一种情绪体验;第二个层面是指学生在经历一段时间学习后对于学科学习的认识。因为,学业情绪既是在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情感体验,又是学习结束后对一学科的情感爱好。具体到语文学科中,是指学生在字、词、句等知识的习得过程中及参加语文考试时所经历的喜、怒、哀、惧等情绪体验,并在这些情绪体验中形成对语文学科的情感认知。具体包括:①学生在语文学习与考试中愉快的情感体验;②乐于以字、词、句为基础的语文知识认知与掌握,并擅于通过字、词、句去了解生活世界;③在生活中擅于用语言文字去描述与表达生活的世界。只有当学生认为语文知识的学习是有意义并且可以顺利掌握时,他才会形成积极的语文学业情绪,否则,则会产生不安、紧张、畏惧的语文焦虑,进而形成消极的语文学业情绪。

为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的积极学业情绪,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要以小学生心理需求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以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为教学前提,把课堂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学习动因和发展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具体包括两个层次:

一是分析小学生在具体学习环节中的心理需求及其发展过程,考虑小学生认知情感和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然后针对性地处理教材的内容,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从而设计出与小学生的心理需求相吻合的教学方案。

二是通过分析所学教材内容的特点,考虑如何沟通与小学生心理需要和发展相联系。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主要关注的是教材本身固有的知识结构与小学生身心特点之间的“动情点”。如果抓住能“牵一发”而“动感情”的突破口,就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益。

二、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积极学业情绪的教学原则

1. 文本解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对文本进行解读来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得到自主发展的过程。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情感的投入源于对于文本的深刻解读。同时,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当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否则内容过难,往往造成学生挫折感,激起消极心境,这往往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因此,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要有深度,更要适度。李海林先生说:“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确定的根本视域立场,是学生,从学生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所以文本解读既要考虑教学目标的“可达成度”,还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度”。课堂上,我们不能以为自己感动,学生就一定会感动。我们的审美情趣、能力和学生有重大差异。蹲下来看学生,就是认真地观察了解儿童的世界,努力在打通儿童的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上动脑筋。要仔细琢磨学生,换位思考,要想想儿童会怎样读这个文本。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孩子或牵引着他们向前。

例如,一年级教材中有《村居》这首诗,通过深入的文本解读并结合学生的特点,我教学时抓住一个“醉”字让学生感悟诗词意境。“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杨柳醉春烟”中,什么醉了?为何醉?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到草、莺、杨柳、孩子、诗人都醉了。不知不觉中,学生就跟着诗人一起走进春天,陶醉在这春天的美景中。同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入境悟情,进行联想,体味诗境,深入意境,引导学生知道诗人为什么醉,体会诗人的情感。在多种感官的调动下,化难为易,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2. 课程导入要符合学生的趣味

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被我们忽视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教材内容与小学生个体的具体需要和兴趣爱好往往是不一致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学中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沟通教材与现实的联系,使学习生活化,调动小学生积极的学业情绪,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并适当启发、诱导,或介绍教学内容的背景材料,来改变小学生对教学内容原有的认知评价,从而产生积极学习的心理,激发学习动机,优化了学习思路。

如我在教学人教版第四册《三个儿子》时,在识字学习环节,事先准备了一桶水。在体会“拎着、沉甸甸、晃荡”三个词语时,请学生上讲台做动作,其余学生仔细观察其动作和表情,并建议大家选用生字词把所观察到的情景说一说。被抽到做动作的孩子兴致勃勃地上台,台下的孩子们兴奋得姿态各异。动作完毕后,我随即问上台的学生:“你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吗?”学生说:“刚才我拎着一桶水觉得沉甸甸的。”我又追问:“你走了几步后,又发现了什么?”该学生说:“我发现桶里的水在晃荡,都快流出来了。”之后,我让台下的同学也说一说刚才的所见,要求说一段话,尽量能用上表情。有位学生说:“刚才某某同学提着满满的一桶水,沉甸甸的,他觉得很吃力,脸都(憋)红了。他摇摇晃晃地走了几步,桶里的水直晃荡,他好像快要摔倒了呢!”这样的教学结合学生的体验,既满足了学生追求新奇、好动的兴趣特点,也在玩玩说说中启发、诱导学生理解了生字词的难点,甚至拓宽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有些时候可以从学生的生活需要出发,在语文教学时,先考虑学习内容与生活有什么内在联系,对满足小学生内在需要和自我发展有什么帮助,把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和发展统一起来,有利于调动学习情感,从而有效地调动学习动力。例如《争吵》写的是学生之间经常发生的小事,这种事几乎每个学生都有类似的经历,在教学时,就可以把文本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学习这一课时,正是学生经历的再现,文中的人物就像他们自己的影子,他们自然关注事件的发展变化,关注人物的表现。这样的教学内容贴近他们的学习生活,满足他们的求知需要,从而对教学内容产生新的认识,就能激发学习动力,为教学的成功设置了良好的情绪背景。

3. 课程的展开要增加学生的情绪体验

要让学生喜学乐学,就得千方百计地让他们入境体验。当然,创设情境时要根据课文内容来决定情境的基调。如欢快、轻柔、喜爱、赞美、幽默的喜乐性课文情境,要使学生在感受愉快刺激中引起情感上的反应;壮烈、伤心、悲痛、憎恶的悲愤性情境,须使学生在正确的基调上受到深刻的理性教育,得到认识生活真理和精神升华的乐趣。

一般说来,成长中的青少年,富有成就需要,自我表现需要,娱乐需要,感官刺激的需要,而年龄愈低,需要愈强烈。针对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角色效应,调动小学生的情绪体验,使之进入自己向往的角色或作品人物的生活角色状态。而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活动。作为“小学生”这一固有角色,往往摆脱不了“被教学”的习惯地位的羁绊,极易处于一种消极的学习状态。小学生一旦进入语文教学这个丰富多彩的语言世界,担任与作品有关的“他角色”,或扮演起向往的特定角色,情况就大不一样,小学生就会不知不觉进入“生活状态”,打开作品的窗口,与作品中人物真诚对话,在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中,开启创造的心扉。

怎样利用角色效应呢?低年段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课文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投入到课文中,体验角色的情感,从而丰富他们的感受,增强阅读的兴趣。而高年段的教学,我们可以凭借角色的身份去体验教材,以学者身份给教材中人物写一封信,给他一个忠告。在角色效应中,还可以利用“表演”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如在教学《月球之迷》,让小学生充当小天文学家的身份,以“宇宙探秘”为主题,召开新闻会;教《只有一个地球》,围绕地球资源短缺情况,以“地球的申诉”为题,召开一次模拟法庭的公审会。

我在执教《找骆驼》一文时,先是引导小学生围绕课题质疑,通过小学生自学寻找答案后又继续引导小学生生疑,让小学生利用角色效应进行深入的探究:如果你是商人你会这样想?你是老人又会怎样做?小学生细读后进行了交流,学生交流后,老师再次发问:你们对同学们的说法有什么补充,或者又有什么新的疑问?不少小学生又被激起了疑问:为什么商人一开始很客气,后来有点恼火了?老人为什么对商人丢失的骆驼知道得那么详细?……在小学生满心疑惑之时,又一次引导小学生读课文,从文中探究出答案,揭发学生的兴趣。显然,这种角色效应,渲染了高涨的学习氛围,创设了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有效地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增强了小学生创造性的内驱力。

4. 课程的结束要精讲拓展

篇3

1.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教研模式的新构建

在这一领域我们主要研究如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广大一线教师在“名园”、“名师”的带动下进行互动合作、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提升获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能力。

(1)自主培训模式

教师是幼儿园的活力血液,引导得好、发展得好会为幼儿园带来新的活力和朝气,相反则会延误、制约幼儿园的发展。所以每年我们都会在教师培训方面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但由于每位教师的领悟能力和自身素质存在差异,因此培训产生许多问题,使培训效果不令人满意。为了因人施教,我们想到了凭借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来实现信息化的网络培训。培训共分两个层面:一是新教师培训。我们将新教师必须掌握的常规培训、礼仪培训、信息技术培训、课堂教学培训、规章制度解读等栏目创设成相应的电子教学版本和电子考核版本,通过这种途径让新教师有选择地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来选择培训的内容和时间,使这种优质的培训资源更好地为新教师所用。二是骨干教师培训。为了发挥有特长教师的优势,我园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利用幼儿园信息网络的平台,为教师专业学习开辟了空间,如顾老师的七彩工作室,刘老师的早教工作室,韩老师的音乐空间工作室,让志同道合的骨干教师在这里相互学习、相互合作,获得更好的专业发展。

(2)网络研讨模式

由于幼儿园教师实行的是“跟班制”,以往的研讨活动最多只有一半的教师能参与进来(另一半教师要在班级组织幼儿活动),在时空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我园尝试建立网络教研中心,以沙龙的形式开展教研活动,即把课堂实录上传到幼儿园网站,使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地参与。教师参与网上教研是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在虚拟教研中教师交流经验,奉献智慧,同时也获取信息,增长见识,拓宽思路。对于网络教研,我园一位年轻教师这样描述:“网络教研活动犹如读一本书,更似乎在和许多专家学者亦或知心朋友对话。它不仅可以扩大视野,而且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它给我提供了一个学习、研究、工作、交流的平台……网络教研活动是我快步成长的摇篮。”

(3)资源共享模式

为促进园本教研深入开展,我们建立了园本教研的资源自选超市。在教学设计区里收藏了许多优秀教学案例;在视频资料区和图片资源区,收藏了天文、地理、科普、动植物百科等各类图片、视频资料;在配套课件区,老师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对课件进行修改完善,为小朋友创设更好的互动和自主学习的空间。这种电子化的自选超市可以让老师按需使用,避免重复劳动,减轻老师的工作量,使老师有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去学习、去研讨,是老师教学的好帮手。

2.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学习模式的新构建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在现代化教学中,我们明确教师、幼儿、教材、信息技术等四要素的作用,并优化彼此的关系,从而形成新型的教学模式。

(1)“主导―主体型”学习模式

“主导―主体”型教学模式就是以幼儿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学科教学中激发幼儿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幼儿在获取学科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提高信息素养水平。“主导―主体”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结构包括:“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提供平台,自主学习”―“多元交流,合作学习”。比如我们的传统美术活动形式是教师出示范例―讲解―示范―幼儿临摹―发挥―点评。这种单一的线性形式,不仅枯燥无味,而且即使有游戏的插入,也呆板生硬,阻碍幼儿创造性地发展,而网络环境下的“主导―主体型”教学模式就大不相同了。以电脑启蒙课《有趣的指纹》为例,老师从声、色、形、体,四个方面立体地呈现给孩子们,直观、生动、有情趣。首先,“创设情境”――手指上有什么?让孩子们发现指纹。其次,“自主学习”――通过电脑软件《森林小伙伴》中大象伯伯的话,让孩子们通过喜爱的动物了解到指纹的相关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游戏“帮小蚂蚁找舞伴”、“指纹拼图”,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绘画,不仅拓展孩子们的知识面,而且锻炼孩子们的手眼脑协调能力。孩子们用小小的指纹拼出了小鸡、熊猫、骆驼等形象,并保存在资源库中。最后,“多元交流”――形象创作出来后,提交作业,传到教师机上,共同评价体验作品。这种双向交流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与幼儿的及时交流,保证了幼儿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2)“问题―探究”型学习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可以促使幼儿自主探究、互教互学、合作教育。“问题―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结构包括:“引出问题”“合作研究”“解决疑难”“反馈交流”“评价鼓励”。通常,人们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而创新意识则是在质疑的情况下产生的。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幼儿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幼儿去探索、去创新。所以,“问题―探究”型教学模式就是要从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开始。教师要重视幼儿质疑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幼儿求异思维的兴趣,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躲藏》这节课时,我们就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信息技术演示,把变色龙、枯叶蝶、金钱豹等都隐蔽在大自然环境中,让幼儿去寻找、去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这些动物我们不容易找到?”“还有哪些动物有这样的本领?”“动物的这种本领是否可以被人类所借鉴?”等等,鼓励他们去思考、去交流、去表现,让他们在和同伴的合作中、和电脑的互动中建构起探究型的学习态度。

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育模式,既是方法手段的创新,又是观念、思想的创新,有利于促进教师终身学习,适应现代教育环境,拓展教学外延,丰富教学内容,深化教学内涵,提高教学效率,建构新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幼儿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新型学习环境,获取、分析、处理、应用、信息,培养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发现探究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菁,王轲.网络学习共同体模式:构建网络环境中的学习型组织.信息技术教育,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