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恩斯基范文

时间:2023-03-14 05:2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莱恩斯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布莱恩阿瑟的正反馈机制

传统经济学是建立在静态的均衡分析基础之上,以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为假设前提。依据一般经济理论,均衡意味着“最优”,即对资源的最优利用与分配。在此框架下,经济运行被描述成线性的、静态的、确定的、简单的和可逆的。也就是说,在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经济系统最终会达到可预见的均衡。布莱恩阿瑟研究的是在报酬递增自然而然出现的情况下,经济学上资源使用和分配的动态性问题,报酬递增显示出经济中有许多可能的均衡点。他把报酬递增规律发生作用的这一过程概况为“正反馈机制”或“自增强机制”,它会放大微小的经济变化的效果,结果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比如计算机产品的兼容性至关重要,某一种特定型号的产品兼容程度越高,其价值就越高,消费者也倾向于购买同型号的兼容产品,以便获得“网络外部性”带来的种种好处。而消费者一旦采用该产品或技术,该产品或技术就会成为市场上的实际参照标准,因而该产品就能逐渐占据整个市场,这种最先被采纳的技术在市场上会被最有效地采用和不断改善,最终会垄断该市场,并且一般会被沿用至今。

传统的报酬递减指出经济中只有一个均衡点,但正反馈却显示出经济中有许多可能的均衡点,没有一种机制能保证在正反馈经济中,从诸多可能结果中挑选出来的结果一定是“最优结果”。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计算机键盘字母的排列形式是全球统一标准的,左上角字母的顺序是QWERTY等,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后发现这并不是效率最高的一种排列方式,如果按DVORAK来排列打字速度可提高10~30%。但是,在QWERTY排列已经普及到世界每一个角落而成为人们认同的事实上的标准后,谁还有能力改变这一既定的标准?因此, 布莱恩阿瑟的正反馈机制告诉我们时间领先战略似乎成了未来的竞争战略,理论上的最优标准并不是企业决策的关键,只有抢先让市场认定的事实标准才是企业制胜的法宝。

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必然产生优胜劣汰的正反馈效应,其实,这种正反馈机制在生物进化理论、化学动力学等中早已做过大量研究。生物进化论告诉我们,由于正反馈机制的存在,多个物种在争夺同种有限资源时,如果其它物种缺乏适应能力的话,占优的那个物种必然会逐渐地迫使其它物种趋于灭亡。目前,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市场的信息与物质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致使经济现象中的正反馈机制日益强化。正反馈的一个突出表现是资源向有利的方向集中,即产生垄断。在正反馈循环中,使用某种技术的人越多,技术越能得到改进,公司就越能获得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技术的经验。如果一种技术仅仅因幸运而在市场上领先,由于正反馈的强化作用,其发展就可能被加速而垄断市场。例如,在70年代初期,日本汽车制造商开始在美国大量销售小型汽车,由于日本占有了市场而又没有遭到底特律的强烈反对,日本的工程师和生产工人获得了经验,其汽车产量继续上升而成本下降,这些因素与增长的销售网一起使日本车在美国的市场份额迅速提高;结果是,工人的经验更丰富,汽车成本更低,质量更好。在底特律决定认真对付之前,这种正反馈循环已经使日本公司几乎完全占领了小型车市场。又如,美国政府在进行核电站计划时,选择了轻水反应堆这种技术,锁定了该行业的发展路径。

以上所说的当产品或技术对市场份额呈现出报酬递增时,市场可能会变得不稳定,这一产品或技术最终能够取得支配地位从而将其它产品或技术驱逐出去,但这些假设都不存在战略操纵。因此布莱恩阿瑟还研究了报酬递增下的战略性市场定价问题。他通过模型研究表明定价是削弱市场的自然不稳定性还是反而加强了不稳定性取决于厂商的时间偏好率。正反馈效应与贴现率有很重要的联系,若贴现率高,拥有很大市场份额的厂商会很快失去份额,抑制正反馈效应,从而稳定了市场;若贴现率低,生产者利用定价策略保持垄断地位,放大自增强现象,加大了正反馈的优势作用。

二、布莱恩阿瑟的历史事件锁定论

在报酬递减情况下,静态分析就足够了,结果对进行选择的序列来说时唯一的,对过程中发生的小事件也时不敏感的。报酬递增下的分配问题会展示出多态均衡和可能的无效率,当存在几种可能的长期结果时,一种分配结果随时间的流逝最终被小而偶然的事件所选中,经济的后期发展很大程度上也许就取决于历史上的“小事件”。布莱恩阿瑟假设,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技术在市场上同时竞争以获得市场份额时,一些无意义的事件或偶然的机会可能会决定最终谁会被率先采用。一旦这种技术被采用,它就会比其它竞争对手获得更多的改善机会,进而能进一步扩大其市场份额。这样,在偶然情况下被采纳的这种技术在市场上获得“率先使用”优势,并最终锁定其使用者,而其它类似的技术在市场上将逐渐丧失份额,最终被摒弃出市场之外。在报酬递增(或网络外部性)的作用下,早期的一些“机会”或“历史上偶然事件”的作用通过正反馈机制经常被“放大”,使得一种产品或技术的领先地位在早期就已成型。我们今天所看到或正在使用的产品或技术已深深印上了早期技术的烙印,这些历史上的“机会”或“偶然机会”实际上决定了该产品或技术的发展路径。为了证明“历史事件”的作用,布莱恩阿瑟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来加以验证,研究结果显示,在报酬递减或不变的情况下,“历史事件”无法改变经济系统运行中的特定规律。因此他认为,我们应从一种动态而不是常规的静态角度去看待此问题,即从报酬递增的角度去分析。他使用模型证明了,随着一些随机发生的经济事件(即偶然出现的历史事件)在技术选择进程中的出现和不断积累,在报酬递增带来的正反馈机制或自强化机制的作用下,会导致经济系统运行中出现多个可能性结果。在这里,“历史事件”或“机会”被解释为这样一种情形或条件:它超出了我们的已有知识范围,我们也无法用自己的方式来预测。它的存在使得与报酬递增有关的市场上资源的使用和分配容易出现多种可能性结果,而且,某一种可能结果一旦出现,往往就会倾向于长期被“锁定”。

布莱恩阿瑟用报酬递增和其带来的正反馈机制解释了产业区域格局的形成,他认为产业最终集聚在历史偶然事件选择的地方。他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来分析的,解释了簇群如何在一个地区形成然后带来什么影响。在区域经济的层面上,报酬递增规律表现为一种聚集经济性(agglomeration economies),即由于企业彼此接近而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它会引起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当聚集在同一个地区的企业越来越多,企业之间形成网络,聚集所带来的积极的外部性效应就发生了。假定区域内有一定程度上的聚集经济性,在正反馈机制的作用下,引起了许多企业在某一片区域的集中,即簇群的出现。简单地说,在报酬递增规律和“正反馈”机制的作用下,最早到达的企业随机选定了位置这一“历史上的偶然事件”产生了“锁定”效应,使得簇群最终选择某一处而不是它处。这就是布莱恩阿瑟关于簇群如何形成的“历史事件锁定论”。

布莱恩阿瑟的“历史突发事件”+“集聚经济”的观点不考虑正反馈进程发展的限制,这样一个集中了大多数企业因而占绝对优势的地区将有效地聚集着整个产业,在集聚经济还没有达到饱和状态时,产业的确会群簇在一个有优势的区位里,而这些企业聚集在哪个具置,取决于影响最先来的企业的位置决策的那些因素,以及这些企业进入该地区的随机顺序。用这样的观点来分析美国的产业时,硅谷以及其他类似的集聚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运气的结果。如硅谷所在地,即圣特克拉热县聚集着全国大多数电子企业,并不是因为它紧靠太平洋而供应便利,或邻近大学等科研中心,而是因为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该行业的一些关键人物恰好把公司设在紧靠斯坦福大学的位置,而他们在此建立起来的当地劳动力市场与厂商间市场使得对于随后跟进的厂商来说将厂址设于此是极端有利的,所以另外一些技术专家和大约1000家公司随后选址附近。这从实证角度验证了阿瑟的“历史事件锁定论”。

篇2

然而,自此之后,诺丁汉森林就陷入了低谷。森林队在1999年从英超降到英冠,一直未能升回英超。他们在2005到2008年期间,甚至还降到更低一级的英甲联赛。2011年夏天以来,诺丁汉森林状况连连,先是主教练辞职,随后主席暴毙家中,一系列的霉运险些让森林降入英甲。在勉强保住了英冠席位后,诺丁汉森林终于迎来了好消息,科威特集团接替奈杰尔-道迪成为城市球场的新主人,森林似乎迎来了复兴的时代。

多事之秋

自去年夏天以来,英格兰老牌劲旅诺丁汉森林就失去了幸运女神的眷顾,坏事接踵而至。2011年6月12日,英超升级附加赛半决赛失利后,俱乐部宣布提前与领队比利-戴维斯解除尚余一年的合约。5天后,森林队正式宣布与50岁的麦克拉伦签约三年,合同到2014年。诺丁汉森林俱乐部执行官马克-阿瑟对麦克拉伦的执教前景非常乐观。

麦克拉伦也在会上信心满满的表示说:“我将竭尽所能带领球队在下个赛季冲上英超联赛。我深切了解到球迷这两年来的失望,以及对球队的期望。”

然而,仅仅4个月后,前英格兰主帅与森林的缘分就走到了尽头。2011年10月3日,诺丁汉森林俱乐部通过其官网确认,球队主教练麦克拉伦正式辞去帅位。在麦克拉伦看来,他没有感受到俱乐部的支持,森林在夏季转会窗口关闭前放走了9名球员,却只带来了5个人。第7轮主场1:4负于西汉姆之后,麦克拉伦发牢骚说:“我们必须知道球队有没有雄心,俱乐部要做出选择。”麦克拉伦执教的10场比赛,诺丁汉森林只取得可怜的8分,位列英冠第21名。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麦克拉伦辞职后,俱乐部主席奈杰尔-道迪也表示在找到合适的继人者之后辞职。多格蒂是诺丁汉森林队的一位老球迷,他在1999年花费1100万英镑买下了诺丁汉森林俱乐部,将其从行政托管中拯救,并且在随后的这些年里用自己的个人财产为这家俱乐部投入了大约1亿英镑。

2011年10月12日,俱乐部名宿兼前领队弗兰克-克拉克出任主席。此后,媒体就报道了一家神秘的中国财团正计划收购诺丁汉森林。不过,很快就传出来收购计划受阻的消息,最后不了了之。

去年年底,俱乐部公布了财政报告,截至2011年5月31日的诺丁汉森林亏损1140万英镑。

今年2月4 日,诺丁汉森林又传来噩耗:“带着巨大的悲伤,诺丁汉森林宣布俱乐部主席杰尔-道迪的死讯。道迪先生,享年54岁,他在今天早些时候被发现死于他位于林肯郡斯基林顿的家中的健身房里。”

道迪的突然辞世无疑让本来就已经风雨飘摇的诺丁汉森林雪上加霜,最终,森林在2011-12赛季英冠联赛中排名倒数第五,仅比降级的倒数第三巴恩斯利多2分,惊险保级。

改朝换代

虽然森林队留在了英冠,但俱乐部的开支还是由2月份去世的前老板奈杰尔-道迪的遗产在承担,而道迪在去世前就声明在2011-12赛季结束后放弃老板的身份。

因此,寻觅新的老板是诺丁汉森林除了保级之外的另一件大事。7月10日,收购谈判终于完成,由法瓦兹、阿卜杜拉齐兹和奥马尔-阿尔-哈萨维组成的科威特集团成为城市球场的新主人,诺丁汉森林迎来的新的时代。新老板不是传闻的石油老板,而是靠出售空调冰箱之类的产品起家,在英冠、阿联酋、科威特都有酒店和不动产,另外还有各种小公司,虽然无法与英超冠军曼城老板阿布扎比财团相比,但新老板资产在英冠联赛也可以算作富裕水平。

收购完成后,阿尔-哈萨维家族也发表了声明:很高兴向大家宣布,我们完成了对诺丁汉森林足球俱乐部的收购。对于阿尔-哈萨维家族来说,能拥有这家历史悠久的俱乐部并且继承奈杰尔-道迪留给诺丁汉森林的宝贵遗产是我们的荣幸。

我们很清楚的知道,要想重现诺丁汉森林俱乐部的光辉岁月,我们面临很多挑战,但是,对俱乐部的未来我们依然充满信心。在未来的几周,我们会和队员们以及场内外的工作人员一起努力为即将到来的新赛季做准备。

7月14日,在诺丁汉森林主场城市球场,阿尔-哈萨维家族举行了新闻会,这是新老板首次在球迷前亮相,同时还公布了2012-13赛季新款球衣。至此,阿尔-哈萨维家族完成了入主森林队以后的首秀,他们接下来要做的还有很多,选帅、购买球员等等。无论如何,新老板的加入必然后带来改变,诺丁汉森林的新赛季值得期待。

不过,英国媒体对于科威特集团入主城市球场有着另外的看法。在他们看来,英国足球正遭受来自一批“国外军团”的威胁,诺丁汉森林易主之后,海外投资者们又开始寻觅下一个收购目标了。

舆论认为,下一个对潜在的投资者们最具吸引力的俱乐部将会是利兹联队。利兹拥有庞大的球迷基础和悠久历史,他们的主场埃兰路球场可以容纳37000名球迷,投资者们不需要花费一亿英镑去建造一个新的球场。此外,利兹联目前的球队建设也非常健全,对于投资者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考文垂同样很有潜力,虽然他们现在只能在英甲征战,但他们的主场理光球场依然深入人心。

曼城在被阿布扎比收购后获得了成功,这些身处于低级别联赛的俱乐部希望同样的事情也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篇3

关键词:技能教学;再创造;特征;价值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4C-0011-05

人们常用“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来形容艺术欣赏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再创造活动,类似地,我们也可以说,“一千个教师就有一千个不同的课堂”。这说明,教学活动也具有再创造的特点,因为在同样的教学内容面前,每一个教师总是有着不同的分析、表达和呈现方式。技能教学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内容,它不可能仅是对技术原理进行说明书式的解释、对需要学生掌握的技术能力进行临摹式的训练,它更是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知识、技术经验、个人品格的创造性活动。很难想象,教师不需作任何改变就可以将技术原封不动地植入学生的手脑;也很难想象,某一教师能够将其他教师的一言一行“克隆”进自己的课堂。

当然,技能教学作为一种独特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它所体现的再创造又有其内在的规定性,即它不应该也不会完全等同于导演、演员和观众的再创造,而是以教学规律为前提的,调动起能够影响教学的各种积极因素的整体联动。揭示教学再创造活动的基本特征和丰富意蕴,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教学活动这一独特的人类实践的认识,更有助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激活和用好各类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技能教学再创造的表征

创造学意义上的创造是指在破坏、否定和突破旧事物的基础上,构建并产生新事物的活动。由于教学具有较强的授受性特征,它无法也应无意于破坏和否定其自有特征,因此其不以“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为主要目的。技能教学再创造表征于教师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对客体性的技术进行教育学意义上的分析、组织与呈现,创造有利于学生掌握技术形成技能的支架,创造学习赖以发生的条件。

(一)教学目标的调整

一般地说,教学目标即教学的宗旨,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结果。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材料、勾勒教学内容、形成教学步骤以及进行教学评价的标准。但由于学生之间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对同样的教学目标,有的学生适应性较强,有的学生则很难适应,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不可照搬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而必须对课程标准中的目标进行再度审视,通过目标的调整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达到设定的学习标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调整是一种再创造的主体性建构,按拉尔夫・泰勒的经典性分析,它是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利用哲学选择目标、利用学习心理选择目标的各种方式的综合,最后形成有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的目标陈述。按以上一系列研究活动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则兼顾了教学的外在标准与学生的内在适应性,兼顾到群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能力。教学目标的调整是一种真实意义上的再创造活动。

(二)教学内容的重组

将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各种适切的经验。“只有教育经验能够满足有效学习的各种不同标准,他们就有助于实现所期望的目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我们能想到和确定的经验是不计其数的。这说明教师在计划特定工作时具有广泛创造的可能性。”[1]技能学习可以划分为知、行、悟、用等阶段。“知”反映为对技术原理的认识活动,“行”反映为利用原理的技术训练活动,“悟”反映理与实之间的默契和沟通,“用”则反映为学生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运用这些技术。这些仅凭对教科书的简单复述、对操作程序的机械训练则很难达成,教师必须根据技术学习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他应对以陈述为主的教材内容进行问题化和程序化设计,为学生提供学习和练习的途径;应对文本的教学内容进行口语化改造,建立一个适应于教学交流的语言环境;应将文本中的技术要求转化为可以演示和练习的过程,帮助学生掌握技术规范和操作要领;还应通过一系列组织和指导活动,在学生与文本、工具、材料、机械等学习对象之间建立必要的联系。经过重组的教学内容虽然源于教材,但创造出与教材有别的、与学习活动高度相关的认识对象。

(三)教学要素的统整

技能教学是多种教育要素共同发挥作用的过程,这些要素包括:教的主体――教师、学的主体――学生、教学的依据――课程标准和技术规范、教学的物质环境――教学空间、教学媒体、训练设备等。随着信息化的跟进,网络资源空间和虚拟学习空间也成为不可缺少的教学要素。“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要使这么多的教学要素都能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就必须对它们进行充分而有效的统合。首先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各类教学要素中的主要矛盾,决定着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效果。技能教学不同于知识教学,教师必须突破“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坐而论道式的传统教学关系,他既要充当技术示范者、技术指导者和技术评价者的多重角色,更要成为学生的对话者和倾听者,师生之间是亦师亦友的合作关系。其次是建立学生之间的伙伴关系。学生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不同的经验,经验需要分享,最好的分享方式是合作学习,教师在其中应该起到合作学习的组织、促进和评价的作用。第三是建立师生与教学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教学活动既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也是教师和学生与环境的互动过程,要实现教学与环境的互动,必须恰到好处地使各种媒体、各种工具成为教学的手段,使网络环境、训练设备成为学习的平台。

(四)教学过程的调控

教学过程虽然可以预先设计,但当教师和学生进入这个过程中,教学活动便会产生不确定性;教学环境虽然可以预先布置,但一旦这个环境中加入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它便具有了复杂的社会性。“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他学到什么取决于他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这一理论并不因为它承认学生所学到的取决于学习者自己的反应就减轻了教师的责任。但是,它意味着,教师控制学习经验的方法,就是构建有刺激性的情境――能激起所期望行为的情境――来控制环境“。[2]以教学过程为主要对象的调控主要有三个维度:一是时间控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与训练的内容,设置一个个较小的时间进程,在每一个时间进程后再设置较为清晰的间隔,依次促进问题的不断解决。二是强度控制。将教学要求的高度定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将教学的进度设置于一个合理的区间,不至于使有的学生“不够吃”,有的学生“吃不了”。三是非学习因素控制。就教师自身而言,必须对自己的不良情绪和消极心态进行调整。对学生而言,要善于转移学生中间出现的与学习内容无关的兴趣,使教学始终聚焦于重点目标、重点任务之上;此外,还要善于弱化学生的不良情绪和行为,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不断接近目标的进程。

二、技能教学再创造的意蕴

技能教学再创造活动的以上表征揭示了教学方法与学习活动之间的一般关系,但如果关注一下现实的技能教学活动,我们还会产生一个很明显的感受,即教学并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方法运用,因为不同的教师即使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他们的现实教学表现也是各异其趣的;他们的教学效果在很多时候也是高低有别的。对于这样的情况,可能有人会自然的想到,教学可能更是艺术,因为艺术创作既要遵循一些基本的方法,同时又是超越这些方法的。其实,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无论进行什么样的创作,它们都离不开教育者的涵养。这正如范梅南所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具有一种特殊的教育品质,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他实际上以一种个人的方式体现了他所教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就是他所教授的知识。”[3]因此,教学再创造的内涵来自于教育者自身的一些特征,教育者只有实现了对自身的关照,教学再创造才会获得坚实的基础。

(一)融入教育理解的再创造

教育理解是对职业教育本质的认识,其核心是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往往受到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影响。通常,教师对技能教学的理解容易产生两种相左的认识。一种认识是要以培养学生的专门技术为目的,技能教学应以技术的反复训练为主,因为技术就是人的存在方式,技术运用能力就是就业的能力。另一种认识是要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为主要目的,技能充其量只能是学生社会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技能教学离不开对人的其他素质的关注,否则,人就成了一个技术工具。基于这一认识的教学,它在进行必要的技能训练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在态度、习惯及精神等方面的发展。实际上,“从来就没有单纯的技术本身,我们始终与理解人、世界关联在一起理解技术。”[4]技术学习只不过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手段和视角,技能教学只是利用技术这一认识对象,将学生引入到对社会、自然、自己的各种关系中,在与包括技术在内的各种关系进行对话的过程中形成社会能力与社会态度。因而,技能教学的过程既是掌握具体技术的过程,更是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它与其他形式的认识活动形成了“共同主题的不同变奏”。教师只有形成了这样的教育理解,师生关系的民主性、同学关系的合作性才能得到较大程度的体现,技术在社会发展、人际沟通、自我发展等方面的价值才会得到较大程度的融合,人的整个发展也会成为可能,因此,技能教学仍应以学生的整个身心发展为本。

(二)融入专业道德的再创造

教学是一种道德行为,因为,“教师的道德行动有双重理由。一方面是基于专业的共性,教师对师生关系负有道德责任,要确保其服务是建立在高水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则是出于教育的理由。教师要负责学生学习到有价值的知识,培育学生的行为规范意识和道德价值观念,激发学生的道德行为。”[5]这一论断告诉我们,教学不仅要依赖于教师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还要依靠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解决普通知识、基本技能和共同经验等方面的问题的同时,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些事实:一个重视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教师,他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会给予更多的关心;一个重视师生关系建构的教师,课堂中的民主气氛和协作精神将体现得更充分;一个重视情感体验的教师,教学活动则会充满诗情画意和道德启示。所有这些都是教师的独特创造。相反,如果一个教师倾向于获得教学的支配权,课堂中的控制手段将表现得比较明显,教学的再创造将被紧张的师生关系所代替。教师本身便是一本活的教科书,这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言,许多事依赖于学校的一般规章,但是最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面对面的交往的教师个性;教师的个性对年轻的心灵的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

(三)融入技术经验的再创造

技能教学中的技术是客观存在的,要使客观的知识和技术进入学生的经验世界,不仅需要文本层面课程标准技术的参照,也需要技术的传授者自身技术经验的传授,因为经验也是知识,教师的技术经验更加真实、更加可感,正确的经验还是检测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标准。融入教师技术经验的技能教学首先是对技术知识的个人化重构,它遵循这样的路径:“公共知识主观重构的公共知识主观知识”[6],即客观知识与主观知识相互作用后形成教师主观重构的知识,教师开展的技术教学主要是根据自身的主观重构的知识指导学生进行再建构。教师的技术经验还包括他本人在前期技术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各种感受。有的教师因感受到技术难点所在,他对学生的指导便会有的放矢;有的教师因感受到该技术的重要价值,他在教学中就可能加强对该技术意义的生发;有的教师因在自身的学习中出现过问题,他便会在教学的紧要处“小心用力”。与规范的技术文本相比,教师的技术经验因其真实、亲切和可感,它发挥的教育效用就更加完整。

(四)融入教学智慧的再创造

对教学活动进行艺术的把握或机智性的处理就是教学智慧,教学智慧也称为实践智慧,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再创造。教学智慧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的“灵机一动”,因此它难以预设;智慧的生成又有规律可循,因此它又是可以触发的。教学机智外显于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学技巧的临时发挥,内源于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的积累。教师在反复实践和不断反思后,提高了对多种教学情境的感受能力和认识能力,形成了能够应对各种不同情境的教学经验,经验使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意外或问题得到恰到好处的处理。同时,教师在不断的学习后,对教学实践中碰到的有关问题形成了一定的理论思考和解决方案,当教学过程中出现类似问题后,教师能够进行准确判断并进行对症施治,并使课堂形成新的转机。具有智慧力的教师不会将教学意外看成是棘手的问题,而更会将其看成是教学生成的契机或良机。

三、技能教学再创造的价值

技能教学的再创造使师生与各类教学要素形成有意义的对话,使教学活动形成一个个活的环节,使教师的教学魅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由于教学的再创造品质,技能教学不仅将客观的、外在的技术转化成学生理解技术、运用技术的能力,而且促进了整个教学生态的优化。

(一)促进教学的有效生成

教学再创造一方面使教学的各个静态要素成为具有认识意义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富含道德特征的交往关系。如此,教学才会生成出许多有益的东西。首先,教学再创造促进了学习主体的生成。在以单纯的技术原理讲授、以动作示范为主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会因教师的“包办代替”而削弱或消亡,但由于教学的对话性的增强、教学民主关系的确立和巩固,学生的学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教师的教则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辅助,此时,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学习成为一个自主建构、主动训练的过程。其次,教学再创造促进了学生生命质量的提升。教学的对话性使物质空间成为师生共同活动的家园,使教学工具成为学生主动认识和使用的对象,技术学习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技能交流和经验拓展的手段,教学活动成为一种精神的交往,教学的生命性特征得以充分展现。第三,教学再创造促进了学习文化的生成。当技术不仅成为学生的认识对象,更成为他们的发展手段后,技术便具有了明显符号特征。此时,“人也并不是生活在一个由铁的事实组成的世界之中,不是根据他的直接需要和欲望而生活。他生活在想象和激情、希望与恐惧、幻觉与幻灭、幻想与梦境中”[7],学生要了解技术符号,他就必须探究其演化的过程,进而启发其反思与求索的态度;要揭示这个符号的价值,他也必须探究,进而发展实践的品质;要改进符号的功能,他更必须探究,进而发展创造的精神。

(二)促进“做学教”的合一

在技能教学中,做、学、教三者缺少了任何一项,都难以形成较高的目标达成,它们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强调“做”是因为技能的获得少不了动手之功;强调“学”是因为只有获得对技术的解释,技术才能进入人的能力范畴;不忘教是因为要实现手脑并用、知行结合,教师在其中必须做一个引导者、示范者和启发者。技能教学作为一个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必须以做为基础、学为主体、教为辅助。首先,教学再创造是创造学生“做”的条件。真正的能力是在不断的亲历亲为中练成的,教师只有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学生才能获得真实的理解和感受、建立自己与工作之间的合理关系。同时,学生在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才能激发出主动的认知行为,促进教师的针对性教学。同时,教学再创造是创造学的动机。研究表明,“动机性的愿望、受培训者的需求以及对所学知识能够用于未来目标的期望都构成了对本课程的信任。”[8]因此,教学活动不能总是停留于具体的技术层面而不顾学生的具体需求和感受,它应该揭示技术对学习者的价值并在学生与技术之间建立合理的关系。此时,学引发了对教的不断改进,引发了学生做的冲动。

(三)促进教学风格的形成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展示出来的独特的气质,是能够强烈地感染学生的个人魅力,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至高境界。教学再创造活动既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展现,也是其形成风格的手段。一方面,技能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再创造揭示了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重组、教学要素统整及教学过程调控,都是蕴含着教师对教学的诸多认识,它是锻炼教学严谨性的必要阶段,只有将这些工作做到实处,教学才能心中有数。教师如果不能认真对待教学活动的这些基础环节,它的专业水平只能停留于机械施教、照本宣科的肤浅层次。另一方面,技能教学现场中的再创造揭示了教师的个性品质。技能教学现场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就是说,教学设计所确定的内容与步骤进入技能教学现场后往往要受到各种挑战。这时,教师要善于根据现实的技能教学情境对原有的教学设计作出必要及时而有效的调整,使技能教学活动既能遵循应有的规范,又能适应变化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才智和信心、教学调控能力和教学机智的运用水平等综合性因素都要发挥着关键作用,教师的教学个性也由此而得到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2]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王夫燕.规则抑或美德:教师专业道德建构的理论路径与现实选择[J].教育研究,2015(10).

[5]陈向阳.走向澄明之镜――技术教育的哲学视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6]拉尔夫・威特.如何运用知识做事:整合工作、知识与元知识的教学设计[A].克劳斯・贝克.职业教育教与学过程[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