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中秋的句子范文

时间:2023-03-27 08:18: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中秋的句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描写中秋的句子

篇1

1、冥冥之中流逝了多少的中秋,芸芸众生错落了几多的红尘,多少中秋之夜孤独相守,几多红尘流离了无数的相思之人。中秋离愁,年年又岁岁,轮回哀怨,辗转凉冷之秋。

2、别了中秋的圆月,你那千古传说的柔情恨意。不再陪你心伤砥。只在心里默默地祝福,寂寞广寒宫里的儿女,仙境生活继续诗情画意。虽说不上快乐还是幸福,也足已让红尘中的男女情迷千古。天涯一方的你,在中秋月圆的夜晚,你是否也是一样守候孤寂无依。是否一样希望中秋快快离去。

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亮缓缓在沉重的夜里,踟躇碎步飘逸,心,涌动思念无数,泪,滑过月色的指间,一切都了无声息。望断明月泪,秋思尽染尘,在万家灯火的欢乐中,我却孤苦伶仃,无处栖息明月之身。

4、月光融融,在八月十五这天最美。月,洒一地的清辉,思乡的游子,或歌亦吟。中秋之夜,他们的思想是歌海漫天的精灵。中秋月圆,花好情郁之际,古代中国文人们的情怀更是诗意飘逸尽染,词风横荡天涯。

5、时光飞旋,“不应此曲有,已是天上人间”。月光淡淡,心已鹤鸣,中国的中秋,赋予了中国文人们最缤纷的想象之色彩。红尘之中,那一缕缕的月华情思曼妙,谁是谁的眷恋人?看月光,幽思绪,中秋月圆之夜,寸心远表,自是一番不同风。

6、中秋之夜,举杯团圆,叶已纷飞情义绵延。思乡的人儿匆忙在远方,把酒问孤月,今夕是何年?光的柔情在四散,泪已潮湿在他乡,枕边漏进来的斑斑银色的光芒,静静伴随那落寞走过的痕迹。

7、不知觉中,泪水滴落在中秋的银色之中,犹如夜色绽放的烟花,绚丽却难以封存,只有残留的余温,相伴啜泣,在流动是夜色中,有谁相知,点滴镌刻的磨痕,谁在那里,驻足长留。

8、中秋的夜,谁是谁的陌路。走过了爱的河流,越过了情的执着,谁在寂寞的月光下,守着那千年的清秋。

9、翻阅着消瘦的日历,如翻过那满是泪痕的记忆,月圆的中秋,挂着晶莹的银露,在日子的扉页上,滑进眼眸,溅起点点苍白的酸楚,又一个中秋,又一个不得不在月浪的沙滩上,伫望嫦娥守侯的美丽。

10、时光总是匆匆,今年的中秋节转眼又到了。父母不知又增添了多少皱纹,多少白发。我不能回去看望他们,只能在心里默默地为他们祈祷,为他们祝福。祝愿我的父母亲,天下所有的父母亲都能够健康长寿,笑口常开,永远做儿女们避风的港湾,幸福的依靠。

11、侧头仰望圆圆的月亮,高高悬挂于深邃的苍穹。有凝重的云块,漂浮在周围,犹如远方在游子,写满相思的泪滴。那泯灭不了思念的素光,何以寄托心中那沾湿的云彩。

12、又到中秋,又见明月,且让我们坐成一个圆圆的月亮,细细地品味人生的奥妙,感受生活的真谛。一任月光,如流水,绵绵潺潺……

13、中秋月已圆,情深人亦孤单。是残月缝补了思念,是物与景触动了伤感。相思真如歌,唱尽人间的悲欢离合,相思也如酒,醇香饮枯心沉醉。独独樽满清澈的月色,迷恋蒙胧泪缠绵。

14、中秋节既是甜蜜蜜的,又是酸滋滋的。说甜蜜蜜是因为,可以享受可口的月饼;说是酸滋滋的是因为毕竟没有亲人在身边的日子是很孤单的。嘴里甜得很可心却有思乡的情绪在涌动。她让我更懂得亲情的珍贵,让我尝到了故乡的甜美及温暖。深刻地了解明明知道在身边却不懂得珍惜,失去了才发现它的重要。在萧瑟、冷清的中秋节点燃了一把温暖的火,去了秋的凉意。

15、秋之洁爽,月之铅华,夜之思意,心有泥泞。睹洗尽繁华的冷月,寂寥怀春伤秋,中秋月之伤情,月难长明,情更难以久留,感叹嫦娥奔月的凄美,沉湎唐诗宋词的缠绵。读月中秋,洒行行青泪。

16、秋月影照窗台,缕缕冷风愁绪来。蜡炬无眠孤影暗,清光怎解我独白。午夜醒来,窗外的静寂,在惨淡的月光里,越发孤寂难以入眠,两行月夜的相思泪,挂满窗帘,如银色的风铃,在悟中响彻心扉。

17、中秋是一个想象优美的神话,一千年一万年脉脉相传,中秋是一段缕缕不断的眷念,一代代一茬茬浓情思念;一个民族在这赏月、品月的过程中,体验同时也在展览一种韵味独特的魅力。

篇2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缘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各地的民俗都与人文相关联,也可以说是由当地人民生活的习惯所形成的。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于是,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内共存着不同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同时,中国民俗也具有地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文化的发生、发展、演变是在一定地域空间内进行的,它受地理环境、人们谋生方式与历史传统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民俗文化显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技法指导】

阅读民俗类热点主题文章,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理解民俗词语的含义

方法是联系上下文的语言环境迅速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而作为民俗词语必须结合民俗进行阐释,而不是简单地说明其在词典中的解释意义。如2010年陕西中考语文试题《秦腔吼起来》中的第1题:小说题目“秦腔吼起来”中的“吼”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参考答案:“吼”既能表现秦腔高亢激越的特点,又能展示秦腔艺人刚正耿直的精神特质。

二、品读民俗类作品的语言

民俗类作品中的语言多来自于民间,因此具有群众性、形象性、地方性等特点。而地方语言是地方文化的鲜明表现形式和主要载体。如2010年广西桂林中考语文试题《惊蛰》中的第5题:谚语“惊蛰过,暖和和”,改为“惊蛰过,暖和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阐述理由。参考答案:原句叠词、押韵并用,朗朗上口,易于记诵;改动后句子不再押韵,语言平淡,民间谚语的韵味消失。或:“暖和和”运用了叠词,仿佛使人感受到了融融的暖意,突出了人的主观情感,而“暖和了”只是一个气温客观的变化过程。另外,“暖和和”与上句押韵,朗朗上口,符合谚语简洁好记的特点。改动后,句子没有了这样的效果。

三、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

一般来说,文章的内容要点、中心思想就体现着作品的思想倾向,但是,为什么又要将二者分开要求,作为不同的考点内容呢?其一,内容要点、中心思想是针对文章内容而言的,思想感情倾向是通过文章内容体现出来的;其二,前者重在归纳概括,后者重在分析评价。如2010年广西桂林中考语文试题《惊蛰》中的第2题:作者认为二十四节气名称令我们骄傲和惭愧的原因是什么?(可联系当今人们运用汉语的实际情况分析)参考答案:节气名称体现了汉语的简约性与表意美,我们因此为先人的智慧感到骄傲;今人运用汉语,存在不够规范、不够简洁、表意缺诗意美的现象,所以我们因此感到惭愧。再如2010年陕西中考语文试题《秦腔吼起来》中的第4题:“闺女,秦腔艺人的路艰辛啊。”这句话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这句话既是对香怜爹一生的总结,又为下文香怜因秦腔忍受身心的煎熬埋下伏笔。此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之后民俗类热点主题阅读的考试中,命题者可能会在原有现代文阅读考查基本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对民俗文化的把握与认同能力,更加侧重对学生在地域风情与文化特色方面的考查。所以,我们在平时就应该特别注意民俗的“文化”内涵及其深远的影响,把握三个“联系”:民俗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联系,民俗文化与人生价值取向的联系,民俗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联系等。

【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养壶

林清玄

一个朋友家里有几十把茶壶,用以泡不同的茶,这对我来说有一点不可思议。

他说:“茶壶是很奇怪的,只要混过别的茶叶,就一辈子也洗不清了,所以一把壶只能泡一种茶。”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问。

“可以这样说,茶壶是有细胞的。泡茶的时候,它的细胞就张开,饱饱地吸进茶,从此它的基础就奠定了。以后每次泡茶,壶也和人一样喝茶,积出来的就叫茶山。”

然后,他告诉我许多养壶应注意的事项,例如,茶壶不可以放在橱柜里,因为壶是有呼吸的,它一吸进油烟,就永远也洗不清;好壶不可以泡劣茶,否则会破坏一把壶的味道与色泽;甚至于壶要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否则就会有窒息的气味;壶要常常使用,否则就会失去光泽。

养好一把壶以后又怎样呢?

“对于一个嗜茶的人,壶是他的化身,只要看见一把壶,仿佛就看见它的主人了。不擅品茶、不真爱壶的人是养不出好壶的。一把好壶,它的外表和内里都酝酿了时间的光泽,有着深沉的香气,即使不放茶叶,光是冲进开水,也会有茶的香味,那香味是无数好茶所凝聚起来的。”

“最重要的是,当你拥有一把好壶,光是想象有多少知己与你共饮这壶中之水,它就仿佛收藏了无数的记忆。面对那样的好壶,纵是独饮,也要醉了。”

原来,一把小小的茶壶也是有动静、有回忆、有历史、有呼吸、有生命的,它酝酿的是生命之水,融入了一个好主人的关心与爱而呈现金澄精碧之美。壶都能展现这样美的生命,何况是人呢?

(选自《才智:才情斋版》2010年第1期)

1.从描写叙事的角度看,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3.从文章立意的角度看,文中哪句话起到了升华主题的作用?

4.从理解关键词句的角度看,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茶壶主人怎样的情趣?

5.从把握文章主题的角度看,你从这篇文章中得到哪些做人的启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小镇中秋

廖华玲

记忆中的中秋,是一幅美好、皎洁的月色图。对那生我养我的家乡小镇而言,中秋就是一场盛大的乡愁情思:那古老的族谱,那香火缭绕的祭桌,那飘香的月饼,那中秋诗词的吟咏……

中秋,历来为小镇人所看重,尤其父辈。小镇人过中秋的所有民俗仪式,都在一种悄无声息的秩序中进行。早在中秋节前十几天,人们就在计算着日子,唠叨着布置,忙碌着行程。桂花酒是悄悄酿造的,灯烛是悄悄竖在竹竿上的,瓜果、月饼等祭品是悄悄被搬上供桌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尽管有四季轮回,尽管有阴晴圆缺,但故乡月在小镇人的心中永不沉落,永不黯淡,永不泯灭。中秋夜来临之前,远方的游子背着大包小包,风尘仆仆,候鸟般一拨一拨地往家赶。

小镇人家过中秋,讲求的是一种平实,一种从容,不张扬,不摆阔,图的是团团圆圆、合家欢聚。无论老少,都得守在家里,守在父母双亲、兄弟姐妹身边。中秋夜的饭是团圆饭,得精心准备荤素一大桌,得有烤鸭,有桂花酒,得一家人围坐在八仙桌边,热乎乎地吃喝。团圆饭是很香的,那已经不仅仅是一桌饭菜,那也是一桌的团圆,一桌的亲情。

赏月更是充满着一种特别的温馨。中秋之夜,月圆如盘,月色皎洁,碧空如洗。沐浴着月的清辉,全家人聚在一起,煮一壶浓茶,倒一杯小酒,品尝着月饼,慢条斯理地吃着喝着,干了,满上,再干了,再满上,话匣子被打开,谈论最多的是农桑之事。在这收获成熟、收获喜悦的时节,任思绪穿越每个情动的瞬间,任记忆掠过那沉淀的往事,任沉积心底的亲情如潮水涌起,如月光倾泻,如清风徐来……

月饼的香气飘在秋风里,归乡的游子走在古朴沧桑的小镇上,因家乡的每处细微变化而百感交集。在通往山林的青石小径上,间或能碰上三五成群、扶老携幼的游人,熟悉的,寒暄几句;陌生的,会心一笑,在彼此的应答声中擦肩而过。行至疲乏时,择一块光洁的石块倚靠,稍作喘息。一缕从大山深处飘来的清风,带着秋天的气息,裹着的芳香,诱人一次次深深地呼吸,于是,中秋的秋意便浸入身体,融进血液,涤荡全身。

小镇人过中秋,少了世俗,只有思念,像品茶,重在一个味儿。

(选自“垫江新闻网”2010年9月25日)

1.开头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找出文中第二、四、五段的中心句并画上横线。试说明这三段的结构方式都是怎样的。

3.品析下列语句的妙处。

中秋之夜,月圆如盘,月色皎洁,碧空如洗。

篇3

关键词:程抱一;小说;中国文化

2002年6月14日,程抱一先生入选法兰西学院,成为40名被誉为“不朽者”终身院士之一。自1635年法兰西学院建立以来,程抱一是唯一一位亚裔院士。这不仅仅是因为程抱一先生在美学和文学领域做出的巨大成就,同样还是一份对程抱一先生为促进中法两国文化交流做出的卓越贡献的褒奖。然而,直至今日,程抱一先生在小说领域也只有《天一言》和《此情可待》两部小说。作为诗人和美学大师的程抱一先生之所以投入到小说领域,显然是因为小说所能承载的信息更大,所涉及的领域也更为广泛。因此,在程抱一先生的小说中容纳了其诗歌和美学评论中无法展现的中国民间风俗。做为中法文化摆渡人的程抱一先生通过其小说创作不仅更大范围地把中国美学介绍到法国,同时也让西方领略到了中国民俗文化的无限魅力。

一、小说中的中国民间艺术

做为美学家的程抱一先生首先是以民间艺术的角度来描写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例如小说中就多次描写了中国传统戏剧的表演。“中秋节时,一个京戏班子……‘林冲夜奔’。我生平第一次看戏,发现演员用多么自由的方式表现不同的时空!……总之,并没有真正存在的时空,有的只是一个在舞台上活动的人,时空因他而生。”i以上可以明显发现,在程抱一先生的小说中,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描写往往是为进一步地发掘其内在的美学理论而做铺垫的。小说中还多次提到一些传统的民间隐士或艺人,如“道士”、“隐居老画家”等等。作者对这些民间艺人的聚焦并没有放在人物的外貌描写和行为上,而是借助主人公在与这些人物的对话,展现在某一领域中的艺术理论上。例如在与“隐居老画家”重逢之时,作者直接省略了与老画家的日常相处的时间,也省略了对老画家的外貌及性格描写,而是用了大量的笔墨来纪录老画家与主人公天一的对话,如小说中老画家所说的“我唯一能教你的是中国悠久的传统。”ii通过老画家之口,作者详细阐述了中国传统绘画思想。作者绕开对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描写,而是上升到精神层面,强调中国绘画虚空、元气及宇宙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中国民间艺术的描写显然是对其美学作品的补充,而与理论化的美学作品相比,小说的受众无疑更加广泛,也更加有利于实现作者做中法文化桥梁的理想。

二、小说中的中国民间风俗信息

除了民间艺术之外,程抱一先生小说中还大量描写了中国传统民俗风情,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小说展现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民俗习惯。例如《天一言》中的叫魂,与土霸王鲍老爷喝酒,茶馆喝茶等场景形象生动地把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展现给了法国读者。以茶馆喝茶一节为例,作者分别描写各种茶客的形象,有演丑角的演员,高雅的茶客,还有头发花白的老戏迷,把听戏前在茶馆喝茶的习俗通过各类人物的表现生动地刻画出来了。

第二,小说中大量中国民俗物品,为法国的读者再现了中国人的传统生活,而且用语并无理论书籍的单调。实物方面的主要有官府衙门、古庙寺院、后花园、闺阁等意象;日常行为上有祝寿、把脉、算命、烧香拜佛等意象;传统节日有包粽子、赛龙舟、七夕鹊桥相会、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等。我们选择一段服饰描写来看,“通常,和所有人一样,他穿着一件道袍。那一天,为了赶路,他穿了一身短身衣服:紧身上衣,长裤,身上挂了一条宽布带,里面缝了个钱袋,外面挂着个铁碗。”“只带了些衣服和日用品,针灸用的银针,草药,还有几本道学的书,整个用个棉布一包,外面还裹着层防水的油纸”iii,这样的描写并无堆积的术语,简单的语言为法国读者直观地描写出了一个远游道士的形象,让他们更加接近道家哲学思想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第三,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读者还不时地能读到许多闪烁着民众智慧的中国民俗语言。诸如,“Faire ce que l’humain peut, laisser le Ciel faire le reste?”(尽人事知天命);“ce qui ne doit pas venir ne viendra pas, et ce qui doit venir viendra”(不该来的不会来,该来的一定会来);“ses paroles lui passent par les oreilles comme du vent”(她的话对他来说就是耳边风);“quand on survit à une calamité, on conna tra le bonheur plus tard”(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良药苦口”,“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佛陀烛光不怕风”,“老天有眼”等等。虽然对于中国读者,这些句子不过是生活中的平常用语,可是在法国文学却是首次亮相,对法国读者而言,充满了无穷的吸引力,可以说,通过这些生活气息十足的俗语,中国人的普通生活观念也开始与法国读者的生活观开始碰撞和交流,对于加深法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同时这些句子也必将丰富法国自身的语言、文化和民族智慧。

在小说创作中,作者无法忘记文化媒介的身份。也正因此,程抱一先生在小说中自觉地载入了许多中国文化信息,有些地方甚至是刻意为之。比如小说中的人物名称都是用汉语的读音,这是因为,在中国,名字的意义在于用语音包含了取名者的理想,在两本小说中,男主角“Tianyi”名字包含了“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理想,“Daosheng”也暗含了“道生万物”的中国宇宙论的思想。女主角“Yumei”“Lanyin”(玉梅、兰英)名字中的意象在中国文化中都是善与美的化身。而这一切文化内涵是无法直接译成法语的,即使直译也必然会损害意义。因此,作者宁可给读者带来阅读上的陌生和阻碍,也丝毫不愿破坏其中的中国文化精髓。从这一取舍中,我们也能看出作者在法语中再创造中国文化的理想和使命感。

综上所述,程抱一先生正是借助于小说这样一个以叙事为核心的文体,从更为广阔的角度把中国民俗文化介绍给了更多的法国读者,实现了其作为中法文化摆渡人的理想。作品中无论是中国民间艺术还是风俗人情,作者都能从更为深层的美学和哲学角度进行解读,使得这两本小说与作者其他的美学和诗歌作品一起成为了法国读者了解中国文化重要渠道,在更广泛的领域促进了中法两国文化的交流。(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注解:

篇4

1、把词语填写完整。16分

_____天____地 _____ ____曼舞 自相___ _____ _____ 然无____

千____百____ _____ ____斑斓 一____无_____ _____耳______铃

2、比一比,再组词10分

提( ) 纱( ) 拨( ) 扶( )建( )

题( ) 沙( ) 拔( ) 抚( )健( )

3、把合适的词语用线连起来。9分

热烈地 盼望 元宵节 吃月饼 观察 详细

热情地 鼓掌 中秋节 吃青团 介绍 熟练

热切地 招待 清明节 吃汤圆 演奏 仔细

4、连一连下面的歇后语。7分

三十六计 试试深浅

投石问路 走为上策

孙悟空的金箍棒 能大能小

打破砂锅 人人喊打

老鼠过街 白忙一场

粪坑里的石头 问到底

猴子捞月亮 又臭又硬

5、读句子,用上带点的词语(关联词)造句。6分

感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仅---而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4分

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   )。它们( )着( )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 )着。

7、把下面的句子按一定顺序连成一段话,把序号填在括号里。5分

()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杨梅。

()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得了。

()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爱越吃。

()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

()我爱江南的杨梅。

二、阅读练习。26分

(一)课内阅读(节选)15分

渔人( 忽然 突然)站起来,拿竹篙向chuán xián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朴朴)地钻进水里去了。湖面上荡起(一圈圈 一轮轮)粼粼的bō wén,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tiào yuè。

一只鸬鹚钻出水面,拍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它喉囊的鱼挤了出来,又把它甩进水里。

鸬鹚不断地跳上跳下,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

岸上chuī yān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了,让它们停在船舷上。他从舱里拣些小鱼,一条条抛给鸬鹚吃。鸬鹚张开长长的嘴巴,接住抛来的鱼,一口吞了下去。

1、看拼音写词语。4分

chuán xián bō wén chuī yān tiào yuè

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照样子写词语。3分

跳上跳下: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3、照样子,圈出第一节括号中用得正确的词。3分

4、从短文第四小节中,摘录描写连续动作的句子。2分

5、写下面的字,注意各部分在田字格的位置。3分

鸬 袅 拣

(二)课外阅读11分

(四)日月潭

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的一个大湖。

日月潭里有个小岛,把潭分成两半,一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一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两潭湖水相连,像碧绿的大玉盘,小岛就像玉盘中的明珠。

日月潭在台中附近的高山上,水很深。日月潭的四周是山,山上是茂密的树林。山林倒映在潭里,湖光山色,非常美丽。

我爱美丽的日月潭。我爱祖国的台湾岛。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3分

( )的台湾岛 ( )的大玉盘 ( )的树林

2、根据短文内容,把下面的句子补写完整。4分

⑴ 日潭像_______________,月潭像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湖水像______________,小岛像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4分

日月潭在____________ ,它是一个_____________,把潭分成两半的是一个___________,那里______________非常美丽。

三、看图写话。12分

篇5

【片段一】复习引入(《二泉映月》作为背景音乐轻轻响起)

师:今天我们继续上一堂语文课,谁来用你对音乐的理解读好课题。

生1:二泉映月(深沉)

生2:二泉映月(激昂)

师:这是一首二胡曲曲名。

生3:二泉映月(柔美)

师:这也是一处美景。

师:回忆,或轻轻翻开书,美美地读一读文中描写的美景。

【反思】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声音到画面、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不同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解读音乐的主题。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又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强烈的审美共鸣。

【片段二】进行三四段学习

1.品读文字 体会“坎坷”

师:你读得很美,让大家看到了美景。可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这样的美景,阿炳再也看不见,他眼前只有黑暗,只有孤独。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再一次来到二泉,让我们一起走近阿炳,看那个特写镜头,他在干什么?

生1:他在听泉。(师投影出示第四节)

师:再读这段话,你一定能发现这叹息,这哭泣,这倾诉,这呐喊汇聚成了一个词。

生1:坎坷。

师:坎坷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生1:坎坷在文中指阿炳生活道路曲折,历尽艰辛。

师:默读前文,想一想阿炳的人生有哪些坎坷?

生1:年幼就跟着师父,没有了母亲。

生2:师父离开人世,自己也患上了眼疾。

生3: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2.走进人物 进行创作

师:阿炳人生坎坷,历尽艰辛,岂是书上文字所能言尽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阿炳,发挥我们的想象力。闭上眼,在一个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日子里,你看到阿炳在哪儿,在干什么;在一个骄阳似火、烈日炎炎的日子里,你又看到阿炳干什么,你心里想什么;在阿炳生病日子里,他……在万家团聚的日子里,他……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那一幅坎坷的场面写下来。(出示填空,播放音乐二胡曲《被遗忘的时光》)

(学生写,教师巡回指导,二胡曲《被遗忘的时光》一直播放着)

生1:一个寒风刺骨、大雪纷飞的冬天,别人都在家,而阿炳却在街头,操着胡琴,他的脚冷得发抖,可他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师:一个饱受寒冷的阿炳,他一定想对人倾诉命运的不公平啊!

生2:在万家团圆的日子里,阿炳却孤独一人,别人吃着香喷喷的团圆饭,而阿炳却在啃馒头;别人笑呵呵地过大年,而阿炳却默默流泪。

生3: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年长的阿炳坐在雪铺上拉着动听的二胡,可是人们怕冷,从窗户里探出脑袋听。

师:无人倾听的孤独的阿炳,他多么想大声(呐喊)。生病了,但是阿炳不能这样躺着。他一步步艰难地走在大街上,街上渺无人迹,他不吃别人施舍给他的白饭,仍在用那双颤抖的手拉着二胡。

【反思】想象力的培养是思维能力训练的一个方面。课堂中,音乐为桥,可以让学生尽情放飞自己的想象。让学生去作一番心灵的游历,对提高课堂效果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片段三】

师:来,再认真读读第五自然段,找出描写琴声旋律的句子,用直线画出;找出阿炳心声的语句,用曲线画出。

以下是琴声旋律的句子:

*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

*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

*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师:三段描写琴声旋律的句子你抓住了哪些词来表现?

生1:开始旋律委婉连绵,接着升腾跌宕,最后久久回响。

生2:开始旋律委婉连绵,接着步步高昂,最后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师:谁能读好?

(我从《二泉映月》音乐中截取了三段音乐对应着三段话,并用ppt播放音乐及文字)

(生配乐朗读)

篇6

1.下列加线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蹒跚(pán) 愧怍(zuò 吊唁(yàn) 罄竹难书(qìnɡ)

B、嶙峋(xún 两栖(xī) 老妪(yù )风雪载途(zài)

C、荒谬(miù)仄歪(zè) 阻遏(yè)毛骨悚然(sǒnɡ)

D、尴尬(ɡān) 潮汐(xī)伧俗(chānɡ 在劫难逃(jié)

2、下列名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2分)

A、鞠躬 遗骸 锐不可挡 张皇失措

B、狼藉 烦躁 荡然无存 消声匿迹

C、轩榭 藩篱 惟妙惟肖 因地制宜

D、归咎 喷嚏 铸剑为犁 穿流不息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运用正确的是( )(2分)

A、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B、王小明同学心直口快,对有缺点的同学总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来。

C、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简直是画蛇添足。

D、他这样做自以为很稳妥,其实是塞翁失马,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误。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 )(2分)

A、通过收看专题片,使我们认识到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

B、2003年10月16日,我们靠自己力量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这是中国人永远值得纪念和骄傲的日子。

C、我们要确保安全生产,防止万无一失。

D、近段时期以来,小王电脑水平有了明显的增强。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将序号依次写在横线上:(2分)(填序号)

①我对一只空中的蝴蝶说,啊,好大的浪呀。②透明的空气在蝴蝶看来,象海浪一样,是浩浩荡荡的。③蝴蝶象遇到知音一样,频频扇翼。④于是你看到蝴蝶小姐在飞翔中起伏,躲闪。⑤没有什么生物比蝴蝶了解空气。  6、下面古诗句描写的景色不同的一项是( )

A、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B、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C、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嗾人狂。

D、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7、下面这首诗,所写的节日是( ) (2分)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A.中秋 B.重阳 C.端午 D.除夕

8、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在人生中,有境遇看似无望却忽逢转机便豁然开朗的情形,这种情形正契合了陆游《游山西村》中“ , ”一句。

(2)杜甫《望岳》中点明全诗主旨,抒写自己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的诗句是:“ , 。”

(3)《使至塞上》的名句是 , 。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有一句写景的名句是 , 。

(5)《记承天寺夜游》中有精彩的月色描写,这是:

, , 盖竹柏影也。

二、阅读理解:(26分)

(一)《大自然的语言》片断(13分)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随着时节推移的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9、第1自然段中杏花、桃花、布谷鸟分别用了“”、“ ”、“唱歌”三个词,作者这样写在修辞手法和内容上与保持了一致。(2分)

10、根据所供材料,请你给物候学下个定义(所填不超过15字)。

物候学就是:  的科学 。(1分)

11、文中加粗的句子分别采用了和的说明方法。(2分)

12、第3自然段的内容是写 (答不超过12个字)。(1分)

篇7

月光饼

琦君①

月光饼也许是我故乡特有的一种月饼。每到中秋,家家户户及商店,都用红丝带穿了一个比脸盆还大的月光饼,挂在屋檐下。廊前摆上糖果,点起香烛,和天空的一轮明月,相映成趣。月光饼做得很薄,当中央上一层稀少的红糖,面上撒着密密的芝麻。供过月亮以后,拿下来在平底锅里一烤,掰开来吃,真是又香又脆。月光饼面积虽大,分量并不多,所以一个人可以吃一个,我总是首先抢到大半个,坐在门槛上慢慢儿的掰开嚼。家里亲友们送来的月光饼很多,每个上面都有一张五彩画纸,印的是“嫦娥奔月”、“刘备招亲”、“西施拜月”等等的图画,旁边还印有说明。我把这些五彩画纸抽下来,要大人们给我讲上面的故事。几年的收藏积蓄,我有了一大叠。长大以后,我还舍不得丢掉,时常拿出来看看,还把它钉成一本,留作纪念。

我有一个比我只大两岁的表姑,她时常在我家度过中秋节,她喜欢吃月光饼。有一次,她拿了三张五彩画纸要跟我换一个饼,我要她五张,她不肯,两个人就吵起来。她的脸很大很扁,面颊上还长了不少雀斑。我指着她的脸说:“你还吃月光饼!再吃,脸长得更大更扁,雀斑就跟饼上的芝麻那么多了”。这句话真伤了她的心,就掩面哭泣起来,把一叠画纸撕成片片地扔掉,我也把月光饼扔在地上,用脚一踩踩得粉碎,心里不免又心疼又后悔,也就哇的一声哭起来。母亲走来狠狠地训我一顿,又捧了个刚烤好的月光饼给表姑,表姑抹去眼泪,看看饼,抬眼望着母亲问道:“表嫂,你说我脸上的雀斑长大以后会好吗?”母亲抚着她的肩说:“你放心吧!女大十八变,变张观音面②。你越长大,雀斑就越隐下去了。”母亲又说又笑:“你多拜拜月亮菩萨,保佑你长得美丽。月光饼供过月亮,吃了也会使你长漂亮的。”表姑半信半疑地摸着月光饼上的芝麻,和我两个人呆愣愣地对望了好一会儿,她忽然掰下半个饼递给我说:“我们分吧!我跟你要好。”我看看地上撕碎了的画纸与踩烂的饼屑,感激万分地接过饼,跟表姑手牵手悄悄地去后院里,恭恭敬敬地向天上的月亮拜三拜,我们都希望自己长大了都有一张观音面。

表姑长大以后,脸上的雀斑不但没有隐去,反而更多了。可是婚后夫妻极为恩爱,她生的两个女儿,都出落得玫瑰花儿似的,我们见面时谈起幼年抢吃月光饼和拜月亮的事情,她笑笑说:“月亮菩萨还是听我的祷告的。我自己脸上的雀斑虽然是越来越多,而她却保佑我有一一对美丽的女孩子。”

台湾是产糖的地方,各种馅儿的月饼,做的比大陆上更腻口③,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

中秋节,一年又一年,来了又过去,什么时候回家乡去吃月光饼呢?

注释:

①琦君:本名潘希珍,现代散文作家,1917年生于浙江省永嘉县,1949年去台湾。作品风格温柔敦厚、清新自然。著有《烟愁》、《三更有梦书当枕》、《橘子红了》等。

②观音面:在这里指端庄美丽的容貌。

③腻口:因太甜或油腻不想多吃。

1.选文开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月光饼的外形、用料、滋味等方面内容,事隔多年作者为什么还能记忆犹新?

2.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3.结合上下文,分析划线句子中“又心疼又后悔”的原因。

4.作者在台湾生活多年,可她仍感觉台湾的各种月饼“做的比大陆更腻口,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从全文看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5.文中记叙了中秋节作者与表姑争吵、和好的经历,这让你在为人处事方面明白了什么道理?请结合生活实际,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6.琦君写吃月光饼、喝春酒,为我们展示了浙江的风土人情;汪曾祺写端午吃鸭蛋,使我们对江南的端午习俗有所了解。在中国这块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沃土上,还有很多民俗,请你举出一例并写出这种民俗所蕴含的意义。

《月光饼》答案

1月光饼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或思念之情;是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

2.月光饼。在结构上:与开头相呼应;内容上;深化中心(结合句意亦可)

3.画纸被撕碎;月光饼被踩碎;说了伤害表姑的话。

4.对比(或衬托);突出了作者对故乡(大陆)的思念之情。

篇8

一、整体感知

1、理清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一般来说,每篇记叙文都应具备这六要素,把这些要素交待清楚,内容才显得完整,眉目才清楚。

2、理清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和插叙。倒叙往往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是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有两种: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二是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如2005年山西临汾市中考试题《喝得很慢的土豆汤》一文中的第二题“请按事情发生的本来顺序,为本文另写一个开头。”本文采用了倒叙的顺序,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以及对素材进行重组的能力。只要熟悉文章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性格,进行合理的想象,就会写出符合要求的答案。再如2006年沈阳市中考试题《献你一束花》一文中的第三题“选文第4、5两段在记叙的顺序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里采用了插叙的顺序,只要理清了事件,再联系上下文就不难回答。

3、理出记叙的线索。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作为叙述线索,可以有多种,如以时间发展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某人为线索,以见闻为线索,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等等。如2006年浙江温州市中考试题《不落别处》一文的第一题“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本文是以“奖券”为线索,只要通读全文,联系文题,理顺内容,此题不难作答。

二、分析综合

1、分析记叙文的表达方式。采用综合表达方法是记叙文的主要特点之一,即除了以记叙为主之外,还要运用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描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以及环境进行描写,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说明是记叙的一种补充,它要交代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议论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作者的见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抒情是指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弄清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2、分析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①过渡。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分析:第一,分析过渡的方法和规律。常见的过渡方法有用词语过渡、用句子过渡、用段过渡。第二,了解过渡的作用。人们常说,写文章要承上启下,这就离不开恰当的过渡。穿针引线,组织成篇,可以说是对过渡重要作用的恰当比喻。②照应。阅读时要注意分析作者的照应技巧,做到四看:一看起段与题目的照应,二看开头与结尾照应,三看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推进,多处照应,四看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叠式照应。复叠式照应对突出文章中心,标明文章线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③悬念。悬念是写作中为加强表达效果,吸引、感染读者常用的手法之一。④ “抑扬”的表现手法。巧用扬抑则是使笔底波澜陡起、摇曳生姿的常用手法之一。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可以是贯穿于作品整体的,也可以出现于作品的局部,但作者同样根据目的与手段安排好了轻重、主从、详略,阅读时应注意把握。⑤衬托。衬托是用一些别的人或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某一人或事物的写作手法。如2005年辽宁沈阳市课改区中考试题《月光饼》一文中的第4题“作者在台湾生活多年,可她仍感觉台湾的各种月饼‘做得比大陆更腻口,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象还在嘴边呢!’从全文看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此题考查写作上的特点和运用的手法,这里用了对比(或衬托),其用意十分明白,就是表达思乡情怀。

3、把握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是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含义。二是试用同义或近义词语替换作比较,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得对不对,还可通过朗读体味,通过工具书来查证。三是注意句中隐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如沈阳市2006年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题《献你一束花》一文中第4题“选文第⑿段中‘奇异的力量’指什么?”此题考查对文中短语的理解,这类题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不能简单地割裂地理解词语。

4、归纳记叙文的中心。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从分析标题入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使读者获得总的印象,有的可从中窥出文章的中心。二是从分析材料入手。材料是表现文章中心的基础,可以通过材料蕴含的意义总结中心。三是从分析段首入手。文章常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的中心。四是从分析篇末入手。许多记叙文都是在篇末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意思的,分析结尾的含义常常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五是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入手。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睛”来“看”文章的中心意思。六是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作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意思。如沈阳市2006年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题《献你一束花》一文中第五题“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此题考查对文章最后一段作用的分析,记叙文最后一段从内容上看通常有点明(或突出)中心、深化中心等作用;从结构上说通常有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等作用。

三、鉴赏评价

1、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还可以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有些作品除了中心人物之外,还有其他人物,分析时我们既要抓住中心人物,又要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篇9

1. 打开一个新的页面,输写合作的华美篇章,金秋的收获都记在上面,中秋的祝福都在心中,值此中秋佳节到来之际,公司对您的大力支持深表谢意,祝您中秋节日快乐,合家团圆!

2. 喜庆的风吹拂大地,欢乐的歌响彻神州,碧水悠悠洗烦忧,白云飘飘心无愁,金秋九月迎国庆,真诚祝福满眼眸,幸福永远牵你手,合家安康开笑口!

3. 金秋九月国庆到,大街小巷红旗飘。国歌声声上云霄,灯笼红红门前照。不分男女和老少,笑容满面乐淘淘。齐声祝愿祖国好,国泰民安看今朝。祝祖国得明天更辉煌!

4. 秋分秋色秋收忙,秋风秋雨秋意凉。秋季养生调情志,中秋佳节喜气扬。金秋燥气在当令,滋阴润肺食调养。调节情绪防抑郁,心性平和要开朗。

5. 金秋,最动人心弦的还是那累累的果实。有苹果橘子柿子葡萄柚子先从苹果说起吧。苹果又大又红,又甜又脆,还可以清热解渴。橘子虽然味道带点酸味,但是比甜味更好。每一瓣果肉黄黄的,里面有着饱满的果实,形状就像一轮天际边的弯月,正睁开眼睛对我们微笑。葡萄又黑又紫,大大的,就像小狗水灵灵的眼珠,正炯炯有神地看着你,让你情不自禁地大献殷情,旧为能尝一口甘甜的葡萄汁。看来味道不凡呀!反正,秋天的水果多种多样,每一种都有它的独特点。

6. 秋风吹送立秋到,暑热消去烦躁跑。快乐欢笑身边绕,欢欢喜喜金秋抱。秋歌声声秋意凉,秋天的世界多美妙。立秋到了,愿你心情快乐,万事顺利!

7. 白鸽在天上自由飞翔,红旗在风中快乐飘扬,歌声在耳边雄壮嘹亮,国庆在金秋来到身旁。思念绽放,借九月喜庆的阳光,把祝福送你心房,愿你把幸福抓在手上,陪好运走向辉煌!

8. 您的关心像春风怡人,您的教导像春雨润人,您的批评像春雷醒人,您的博学像春土育人,敬爱的老师,教师节快乐,在这凉爽的金秋,祝您收获满园桃李!

9. 金秋九月,情满京城,在这个意兴盎然的季节,让思念插上翅膀,让关怀化作音符,让祝福化作诗句,让快乐变成精灵,带给你愉快心情,乐赏人生美景!

10. 立秋之时,送你秋之祝福:希望你建立万代千秋之功业,拥有秋高气爽之心情,明察秋毫之眼光,春华秋实之硕果,秋分落叶之气魄,最重要的是拥有健康如金秋般的心情。

11. [十]个男孩各个帅,[全]新朋友来相会。[十]月金秋明月亮,[美]女靓哥花丛聚。[日]落月升相约会,[快]乐歌声相召唤。[乐]吻喜见相拥抱,十全十美日快乐!

12. 抹去一年的不悦,收藏美好的快乐。忘记过去的烦恼,树立生活的信心。收获金秋的硕果,创建幸福的道路。立冬时节的到来,愿君生活的幸福。冬日快乐的自如,注意身体的保健。

13. 告别炎炎酷暑,迎来金秋如画。踏上他乡征程,各自海角天涯。结识新交,不忘故知,张开双臂,一起拥抱美好的大学生涯!

14. 立秋热,白露凉,正值金秋好时光。日不短,夜不长,家庭事业多奔忙;钱要赚,身要养,拼搏健康两不忘。保平安,添吉祥,朋友祝你永安康!

15. 相遇在浪漫金秋里,思念在片片枫叶中,想你在九月十日里,爱你在人生旅途中。九月十日,十全十美,幸福永久,爱你久久!

16. 金秋丹桂香,麻师来坐庄。天福盘盘有,自摸杠上杠。无尽长城去,财源滚滚来。愿有好手气,年年乐开怀!

17. 喝杯酒,泡壶桂花茶。望秋光冉冉,感秋季寒凉,赏古枫吐艳,品金秋辉煌,思家乡明月,念家中爹娘,今日九九重阳,祝愿二老永远幸福,身体健康!

18. 今天立秋,特送你一日三秋金秋大礼包:愿你有一双明察秋毫的慧眼,有秋高气爽的精神,有春华秋实的事业。收到大礼后,请速速反馈。

19. 金秋九月九,你要好运长久,你要幸福久久,你要欢乐很久,你要健康永久,你的成功不会等太久,愿我们的情谊经历悠久。朋友,重阳快乐!

20. 春分,我会第一时间祝福你,祝你春风得意;夏至,我会第一时间祝福你,祝你发财红火;立秋,我依然会第一时间祝福你,祝你金秋累累硕果!

21. 处暑清凉热已消,心旷神怡欢声笑。舒爽日子乐逍遥,八月秋蝉高声叫。金秋遍地黄粮稻,果园硕果压枝腰。祝福朋友大丰产,生活更比往年好。处暑祝你身体好!

22. 时光飞转好运来,落后帽子摘下来。致富脱贫时运来,责任承包希望来。千亩沃土财富来,机械作业美满来。一夜当起老板来,金秋收获幸福来。反转日:吉祥时光财富转,如意政策富裕转。

23. 九月是丰收的季节,美丽的北国更是风景如画:你看那一望无际的稻田,稻浪滚滚,一片金黄,像金色的海洋。人们格外偏爱秋天。春天是耕耘的季节,夏天是孕育的季节,冬天是收藏的季节,惟有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是金秋时节,当秋风吹过田野,吹黄了稻子,金灿灿的稻谷,笑弯了腰人们这才感受到劳动的甘甜丰收的喜悦,地里的农民,被太阳晒得发黑的脸上印出了笑容,不知淌了多少汗,如今丰收在望,能不叫人开心吗?

24. 形容金秋九月的句子_形容金秋九月的话_描写金秋九月的短语形容金秋九月的句子_形容金秋九月的话_描写金秋九月的短语步入金秋,迎来丰收。寒窗苦读,收获多多。经历高考,踏入大学。新的开始,新鲜事多。有学有玩,趣味多多。好好学习,奖金也多。

25. 处暑细雨淋凉天,五谷丰登笑开颜。金秋处处橙色貌,瓜果满园诱人香。秋季处暑天渐凉,禁忌防止感冒患。此时饮食口莫馋,保胃护腰痢疾防。愿你处暑身体康!

26. 又到金秋,又是中秋,又是爱的大丰收,收获在手,聚在心头,爱也不落后,,就要爱,真爱不离左右!祝你大丰收大团圆获真幸福!

27. 邂逅酷暑难耐的狂躁,承受百无聊赖的煎熬,让身心同万物般成熟长大,让思维在日月下努力升华,所有的付出只为那一刻,金秋的累累硕果

28. 各位来宾各位领导各位先生各位女士,大家好!阳光明媚,歌声飞扬,欢声笑语,天降吉祥,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在这金秋的大好时光,我们迎来了一对情侣先生和小姐幸福的结合。在这里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二位新人以及他们的家人对各位来宾的光临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接下来我宣布新婚庆典仪式现在开始,好,请我们的音响师奏响庄严的婚礼进行曲,让我们大家以最热烈的掌声有请二位新人登场!

29. 月金秋送祝福,(全)心全意祝福你,来运转发大财,(美)不胜收乐开怀,(日)胜一日身体好,(快)快乐乐度春秋,(乐)此不疲享生活,(幸福)美满过一生。

30.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秋色宜人,谷物丰收,秋风习习的季节里,放松一下,我的朋友,在立秋之时,希望你注意天气,保持健康,祝你开心快乐长长久久!

31. 寒露不是你想来,想来就能来,今年把握这机会,出门玩一玩,登高望远赏金秋,源自暗香来,祝你寒露好心情,生活幸福!

32. 月金秋送祝福,(全)心全意祝福你,来运转发大财,(美)不胜收乐开怀,(日)胜一日身体好,(快)快乐乐度春秋,(乐)此不疲享生活,(幸福)美满过一生。

33. 带奋斗一起飞翔,因为有了它,让我拥有理智之思;我才使过去的失误不再重演到今天的影片里;我才能使过去的成功在人生中继续升华;我才能真正收获金秋丰硕的果实,品味人生的快乐。

34. 立秋到了,暑热去金秋来,和夏天说声拜拜;焦灼去清爽来,和秋月一起幸福期待;烦恼去快乐来,和秋光共同乐开怀。愿你立秋快乐。

35. 九月幸福围城,有缘人缘定三生,国庆家庆共庆;金秋双喜临门,有情人情牵一世,真心爱心同心。国庆佳节,新婚大喜,恭祝百年好合,美满幸福。

36. 秋从身边拿出一只小口袋,变戏法似的取出一颗颗丰硕的果实,向台下抛去,那只袋里像有无穷无尽的果实,拿也拿不尽,取也取不竭。沉甸甸的果实飞向大地,坠满金黄的枝头,好一派硕果累累的金秋景色啊!

37. 秋分好时节,秋雨细无声,天气渐转凉,早晚添衣裳,谨防秋老虎,健康放心上,朋友祝愿你,欢乐度金秋,幸福过一生!

38. 九月幸福围城,有缘人缘定三生,国庆家庆共庆;金秋双喜临门,有情人情牵一世,真心爱心同心。国庆佳节,新婚大喜,恭祝百年好合,美满幸福。

39. 晚霞,绽放的是落日前的辉煌。虽非朝阳,胜似朝阳。金秋承载的是丰收的成果,不似春光,胜似春光。九九重阳,真诚祝福您及家人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40. 金秋九月国庆到,大街小巷红旗飘。国歌声声上云霄,灯笼红红门前照。不分男女和老少,笑容满面乐淘淘。齐声祝愿祖国好,国泰民安看今朝。祝祖国得明天更辉煌!

41. 春分,我会第一时间祝福你,祝你春风得意;夏至,我会第一时间祝福你,祝你发财红火;立秋,我依然会第一时间祝福你,祝你金秋累累硕果!

42. 秋分时节,祝愿你的心情会秋高气爽,感情常有人暗送秋波,工作学习春华秋实,:幸福健康秋风绵绵,平安快乐秋意无限,欢乐金秋,永远自在!

43. 九月金秋幸福享,九月金色富丽绕。一生事业辉煌耀,一辈英豪逞天下。事事如意高兴跳,妻室老人儿孙笑。祝你人生多快乐!愿你家和万事兴!十全十美节快乐!

44. 时光飞转好运来,落后帽子摘下来。致富脱贫时运来,责任承包希望来。千亩沃土财富来,机械作业美满来。一夜当起老板来,金秋收获幸福来。反转日:吉祥时光财富转,如意政策富裕转。

45. 九峰公园内有桂花四五百株,其中树龄达到一二百年就有几十株,是名副其实的赏桂基地。每逢金秋时节,赏桂就成了黄岩人们最期待的乐事之一,九峰公园桂花开了没?自然而然也就成了最流行的一句话。由于桂花对温度和湿度非常敏感,花期又与秋季降温有关,上阶段气温偏高,而现在这种白天阳光充沛,早晚凉爽湿润的天气十分有利于桂树的营养积累,也易促使雨露形成,桂树随之加速开花,因此今年开花要比去年晚半个月左右。

46. 今天立秋,特送你一日三秋金秋大礼包:愿你有一双明察秋毫的慧眼,有秋高气爽的精神,有春华秋实的事业。收到大礼后,请速速反馈。

47. 蓝天白云,秋菊摇曳,笑看前程似锦,乐对合家欢乐。金秋九月,幸福九月,美满九月,幸福十号。愿今天的祝福换成无限的幸福,祝福你的生活十全十美。

48. 春暖花开,让你青春美好绽放;夏阳高照,让你人生灿烂辉煌;金秋硕果,让你收获幸福快乐;冬雪浪漫,让你柔情似水荡漾;痴心一片,有你最好!

49. 白露来到,秋的收获露出了快乐的笑脸。金秋的稻谷染黄了大地田野,露出了美满的希望。白露晶莹剔透银光闪烁,露出了幸福的味道。祝你白露安康吉祥!

篇10

关键词:古典诗词;传统节日;节庆文化

诗和词是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而同样古老的传统节庆与诗词结缘也已十分久远。早在我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年节时人们庆祝丰收、拜贺新岁的诗句。魏晋已降,与诗词艺术进入巅峰时代相同时,传统节庆也日渐发展和完善,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和喜爱。文人墨客参与其中,难免高歌浅唱,瞩笔成句。仅在流传至今的古典诗词之中,以节庆为主题的佳作名诗即层见叠出,许多文字早已成为流传不辍的千古绝句。

1 古典诗词中的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在1911年以前称为新正、元日、正旦、三元日等。自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始,新年就定在夏历的正月初一,此后历代相延。春节,在数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形成为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传统,它负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是亿万中国人情感的聚合。新春佳节,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每到此时,总是诗兴大发,赋诗言志,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这些诗篇,有的描写春节的习俗,有的抒发诗人的情怀,是春节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除夕之夜,人们通宵达旦地守岁,等待天明。南朝诗人徐君倩的《共内人夜坐守岁》,描写了除夕之夜,阖家团圆,一边饮酒一边等待天明的情景:“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碳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唐太宗李世民在《守岁》一诗中描绘了皇宫之内除夕守岁的情景:“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唐代诗人张说的《钦州守岁》表达了春节辞旧迎新、春回大地的特殊意义:“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日来。悉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宋代晏殊的《元日》描绘了人们斟满美酒,贴上门神,祈求福寿的情景:“屠苏醴酒盈金校郁垒神符卫紫关。三境上真垂介福,绵绵洪算等南山。”北宋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了一派喜庆吉祥的节日景象:在哔哔啵啵的鞭炮声中,人们送走了旧的一年;春风把温暖吹进屠苏酒里,一家人团聚在一起,饮着屠苏酒,迎接新年的到来。每天的旭日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忙着除旧布新,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庆贺新春佳节。

春节有拜会、拜年的习俗。三国曹植的《元会》:“初会元祚,吉日为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衣裳鲜洁,黼黻玄黄。珍膳杂沓,充溢圆方。俯视文轩,仰瞻华梁。愿保兹善,千载为常。欢笑尽娱,乐哉未央。皇室荣贵,寿考无疆。”描绘了皇帝在“元日”这一天朝会群臣的景象,君臣穿着有华美纹饰的礼服,朝堂上陈列着美味佳肴,君臣欢笑喜悦,祈祝皇家荣贵,祝愿皇帝万寿无疆。

普通农家的新春佳节也别有一番风味。唐代孟浩然的《田家元日》:“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此诗风格清新,展现了农家庆祝新年的情形,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清代吴曼云的《压岁钱》:“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萧价,添得娇儿一夜忙。”描写了儿童得到压岁钱,悄悄藏在枕头底下,琢磨着是买爆竹还是买萧吹,兴奋得整夜睡不着觉。清新自然,十分传神。

春节还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容易让人感到岁月的无情,因此,感慨时序变化和时光流逝,勉励人们珍惜光阴,是春节诗词的另一大主题。北宋文学家梅尧臣的《除夕》诗云:“莫嫌寒漏尽,春色应来早。风开玉砌梅,熏歇金炉草。稚齿喜成人,白头嗟更老。年华日夜催,清镜宁长好。”

2 古典诗词中的元宵节

元宵节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据一般的文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元宵)在西汉已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为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元宵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赏月、观灯是元宵节的主要活动,也是历代元宵诗词歌咏的主要内容。唐朝诗人崔液的《上元夜》描绘了元宵之夜家家赏月观灯的盛况:“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唐朝卢照龄的《十五夜观灯》:“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褥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描写了元宵节的各种灯饰,远看如繁星落地,近观如明月高悬,更有少女的笑脸相映成辉,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情趣。宋代曾巩的《上元》:“金鞍驰骋属儿曹,夜半喧阗意气豪。明月满街流水远,华灯入望众星高。风吹玉漏穿花急,人近朱阑送目劳。自笑低心逐年少,只寻前事铀毛。”诗人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只见月光如水,花灯似星,一群少年骑马驰骋,意气风发。诗人感慨万千,勉励向年轻人学习,焕发生命的活力。

元宵观灯赏灯之际,人们还参与猜灯谜的游戏。清人顾震涛有一首《打灯谜》的诗:“一灯如豆挂门旁,草野能随艺苑忙。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除了观灯赏灯,元宵节还有一项传统活动,那就是吃元宵。在历代的元宵诗词中,也有很多歌咏这种节庆美食的篇章。宋朝周必大“”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形象地描绘了煮元宵的情景。清代李调元在《元宵》中描绘了元宵节深夜小贩叫卖汤圆的情境:“”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3 古典诗词中的清明节

清明作为重要传统节日,它是唯一兼节气与节日于一身的时日。在唐宋之前,清明主要为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即今公历的4月5日左右)。清明时节,天地明净,空气清新,自然万物显出勃勃生机,“清明”节气由此得名。唐宋以后清明逐渐将与自己日期临近的寒食节俗纳入名下,清明由普通节气演变为重要民俗节日。作为清明节文化的载体,清明节诗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人统计,在《全唐诗》和《全宋词》中,与清明节有关的诗词达八百首以上,现存清明节诗词的总数可能几倍于此。

提到清明节抒怀的诗词,就不得不说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千古佳作《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的广为流传不仅在于其意境的深刻,更在于其置“清明”二字于首,描绘了清明时节的物候。在每年清明节的丝丝细雨中,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这首诗。

早在战国时代,介子推的故事就与清明节产生了联系,后世更相传清明节就是起源于介子推,在清明节歌颂介子推就是理所当然了。北宋黄庭坚《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由清明时节百花盛开的景象联想到埋葬在荒郊野外的逝者,进而思考人生的价值。

凄风苦雨再加上离愁别绪,使清明节诗词笼罩在一片愁云惨淡中。如唐代张继《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大唐帝国的两座都城长安与洛阳,聚集了无数文人墨客,也饱含了这些人的辛酸血泪,洛阳城东,张继惆怅;长安城内,顾非熊憔悴,其有诗《长安清明言怀》:“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厌此生。春色来年谁是主,不堪憔悴更无成。”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在清明节都是愁云惨淡的,比如宋代大文豪坡,一生虽然历经坎坷,但始终保持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平稳心态,一首《南歌子》一扫哀节悲凉,让江南的春意跃然纸上:“日薄花房绽,风和麦浪轻。夜来微雨洗郊垌,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

人们在清明节扫墓,缅怀逝者,寄托哀思:“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宋代高翳《清明》);人们怀念亲人和故友:“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罗隐《清明日曲江怀友》);人们踏青郊游:“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北宋程颢《郊行即事》);人们蹴鞠“白打”,强身健体:“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露雀罄础!保ㄌ拼韦应物《寒食》);人们荡秋千,放纸鸢:“好似隔帘红杏里,女郎缭乱送秋千”(韦庄《丙辰年~州遇寒食城外醉吟》)、“石马当道立,纸鸢鸣半空。”(宋代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节庆活动在古典诗词中生动再现,古典诗词也因为节庆文化而有了更深沉的底蕴和更加长久的生命力。

4 古典诗词中的端午节

古代有以地支记月的习惯,称五月为“午月”。从史籍上看“端午”一词最早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为夏季大节,它从夏至节俗演变而来,人们要在仲夏之月(五月)的端午这一天煮粽子吃,人们把这一天当做夏至一样的大节日来对待。唐代以后,端午才用来专指五月初五。

《全唐诗》与《全宋诗》中有95篇作品与端午节有关,这些诗词记述了节日的意绪,描摹了节日的习俗,追忆了节日的源流,寄托了诗人的感遇,成为了端午节庆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历代在端午节歌颂屈原的诗词也最多。古典诗词以其特有的魅力弘扬了屈夫子”“好修为常,怀瑾握瑜”的独立不迁的文化人格。如唐代文秀的《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节的习俗也会勾起诗人对屈原的感慨,如唐代张耒在观看龙舟竞渡时写了一首《和端午》凭吊屈原:“竞渡深悲千古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端午节纪念屈原这样的爱国先贤,不仅来自民俗社会的朴素情感,“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更应该是国家层面的祭祀,在诗的国度对爱国诗人的纪念,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多难兴邦”,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必定会历经磨难与挑战,我们需要培养屈原那样的对国家忠诚、对人民悲悯的家国情怀。

端午节是传承家国情怀的重要节日,端午节在起源时主要是避瘟保健、水上祭祀活动等,随着历史的推移,人们逐渐在端午节日中加注纪念爱国先贤的内涵。自汉朝以来,屈原成了端午节文化习俗的核心,但我们也发现,各地端午纪念的历史人物不尽相同,除了楚地纪念屈原之外,越地纪念勾践、曹娥,吴地纪念伍子胥、古苍梧郡祭祀陈临等,但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中,同时由于区域的局限性,歌咏除屈原之外其他爱国先贤的诗词较少,影响也有限。如北齐魏收的《五日诗》:“麦凉殊未毕,蜩鸣早欲闻。喧林尚黄鸟,浮天已白云。辟兵书鬼字,神印题灵文。因想苍梧郡,兹日祀陈君。”在这首诗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当时的端午习俗,并且可以感受到当时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处在北方的鲜卑族政权已经知道南海之滨的苍梧郡于五月五日祭祀陈临的风俗。

端午节习俗众多,在古典诗词中多有反映。在这一天,人们吃粽子,插艾枝,储草药,配药方,饮雄黄酒,如南宋陆游的《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在这一天,人们龙舟竞渡,百舸争流,如唐代张说《岳州观竞渡》:“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在这一天,人们还击球、射柳,如清人饶智元:“簇簇朱衣分两队,百花深处蹴珠隆薄《天启宫词百首》:“飞凤三花逐电流,例逢e柳拜前旒。”在这一天,人们还插石榴花,采药,系五彩线,贴辟兵符,蒋之翘有诗云:“葵榴初缬药阑敷,彩线珍成续命需。遥听三韩烽火急,真人刚进避兵符。”

5 古典诗词中的中秋节

中秋节,是仲秋之节,以仲秋十五月圆为节日标志。中秋起源于古代“秋分夕月”的礼俗,唐朝时期中秋明月为游历之人思乡的物象寄托。唐代还出现了影响深远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使仲秋明月充满浪漫色彩。宋朝中秋节开始成为社会民俗节日,明清时期中秋节上升为仅次于春节的民俗大节。古代诗词中关于中秋节的内容有很多,但广为传诵、最为广大世人所熟知的,当属唐朝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和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张九龄在唐玄宗时,当过中书侍郎等大官,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一生写下不少诗歌,但最为著名和广为流传的就是这首《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气象恢弘,意趣不凡。

另一首家喻户晓关于中秋节的诗词,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词人在一个中秋之夜,思念弟弟“子由”就是苏辙,感时伤情,大醉,对月抒怀,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吟啸。这一声长啸,成为后世亲友之间忆念、共勉的永恒绝唱。就是在千年后的今天,这些句子依然令人动容,因为这是最接近生命本体的人生情怀,具有千古不灭的普世价值。

古人对于中秋的重视,仅次于春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远胜过年。因为在这个晚上,仰望天上的月亮,无限感慨涌上心头,于是想及关于它的传说和故事。早在唐朝,就已经有了月亮上银蟾玉兔的传说。白居易在《中秋月》一诗中说道:“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宋代词人辛弃疾在《满江红・中秋》一诗中也说:“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唐代诗人皮日休在《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就认为月亮上是有嫦娥居住的:“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高高在上的那轮明月,成为诗人浪漫、遐想的最好事物。

在很多古人关于中秋的诗词中,不仅仅只是怀念亲人、感怀身世,充盈着惆怅和低沉。也还有很多关于中秋风俗、节庆饮食等方面的描述。有个叫袁景澜的诗人,专门为中秋的月饼写了一首《咏月饼诗》。诗中道:“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这应该是对制作月饼最为详细的诗歌了。

可以这样说,翻开古代文人关于中秋节的诗词歌赋,从中不难窥见那高挂天空的一轮圆月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6 古典诗词与传统节庆的关系

古诗有云:“有雪无梅不精神,有梅无诗俗了人。”我们则可以说,有人类活动而无节庆活动则无精神,有节庆而无诗词的点缀则俗不可耐。幸运的是,中国传统节庆不仅与文学艺术早早结缘而行,而且相得益彰、泽被后世。

㈠传统节庆在内容上赋予古典诗词强烈深刻的启发刺激,同时又提供给其以充分展示、不断创新的机缘。

中国的传统节日,从悠远的时空隧道一路走来,经历了几千年的岁月,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道德情感和人文精神。

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清明节的怀祖情思、端午节的爱国情怀、七夕节的爱情绝唱、中秋节的团圆之盼……饱含了人们多少情感和寄托。传统节日也折射着中国人对“天、地、人”的思考,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中华民族的节庆文化,体现着一种民俗情结,凝聚着一种民族精神。传统节日,使每一个中国人加强了同家庭、家族、家乡和国家的情感联系,寻找到了个体融入群体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这一切,都为古典诗词在内容和气度的提升上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㈡古典诗词不仅大大活跃了节庆气氛,扩展了节庆影响,提高了节庆品味,而且它们本身也成为节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节庆文化载体。

“诗言志”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可以说诗歌历来便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其文化身份的独特标志。对一个诗歌大国来说,诗歌便是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大至忧国忧民的社稷之慨,小至抒怀感悟,迎来送往,起居作息的生活常态,几乎无不成诗。因此,大量以节庆为主题的佳作名诗早已成为流传不辍的千古绝句。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这些人人都耳熟能详的佳句,早已成为了节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节庆文化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萧放.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现代语境下的春节习俗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6(2).

[2]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文化遗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3]柏宏军.中华传统节日诗词赏析[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

[4]赵东玉.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等.全唐诗[Z].北京:中华书局,1960.

[6]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7]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