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被推翻范文

时间:2023-04-09 21:32: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清朝被推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满清政权具体的维持时间是多少,是学术界时常讨论的问题。

2、目前为多数人公认的有四种说法。第一种是从清朝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296年。第二种是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总计276年。第三种是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第四种是从历史角度看,1644年满人入关建立关内政权,再到1911年清朝被推翻,这个说法刚好是267年。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墙,与天地合谋而设置的阻碍人们视野的屏障。面对它,意味着恬淡、彻悟;背对它,象征者挣扎、抵抗。

墙里面的人想出来,墙外的人想进去。

因为墙的存在,想出来的出不来,想进来的饿进不来。于是世界变得似幻似真,若隐若现,蒙蒙胧胧,虚虚实实。墙外拥有热闹与繁荣,墙内拥有宁静与朴素;墙外的人伸长脖子想看看墙内的神秘,墙内的人向往墙外新鲜的空气和美丽的风景。

其实,墙内并不神秘,墙外也不复杂。神秘与复杂,只是因为人的贪欲太大。

清朝自以为地大物博,闭关自锁,脱离了世界的轨道,落后于别人,挡不住别人的洋枪洋炮,这就写下了中华民族屈辱的一页。幸亏后来开明的爱国人士一番爱国心是中华民族得以存留。

20世纪末,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一座隔绝东西的柏林墙,像一把屠刀好不留情的插入日耳曼民族的膏肓里,从此左右心房里的血液无法再次汇集。后来,德意志人民沸腾的血液融化了这把割裂心血的屠刀。可见墙的两边,同而不和或许是人心在作怪吧,但是人们的向往终会使这座墙化为灰烬,正如柏林墙那样,经不住墙两边人们的摇撼。

有的墙不该筑却筑起来,终究筑而不牢;有的墙不该推倒却推的很容易。

上世纪50年代,着名经济学家北大校长,提出控制人口的建议,却“要像批帝国主义分子艾奇逊那样”被人批判;当梁思成在为北京旧城奔跑时,旧城却越拆越快。他们的忧国忧民,他们的突破性理论,得到的仅仅是别人的批判与冷眼。如果这堵墙没有被推翻。中国的历史将是另种写法。

墙内墙外,因墙的存在同而不和,墙内人们如坐井底,只能看到同一方狭隘的天空,人们漫无目的的忙碌着,殊不知墙外还有一个天;墙3外的确很美,有幽静的山林,清新的空气,明媚的阳光,只是,不管是墙外还是墙内,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建筑这堵墙,也没有人想拆除它使两边的人团聚。

篇3

论文关键词:恢宏;畏缩

王闾运(1833年-1916年).湖南湘潭人,字壬秋,号湘绮。他一生著术颇丰,著有

“五言至上,魏晋顶峰”()这是王闽运的诗歌理论主张,“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戏为六绝句))这是杜甫读自己诗歌创作经验的总结。一个是对魏晋五言诗的一味摹拟,不敢越雷池一步;一个是博采众长,批判的吸收;一个是视野狭隘,一成不变;一个是心胸开阔,突出创新:一个是默默无闻被后世所遗忘的晚清遗老,一个是名声卓著为后世所敬仰的诗坛名人。为什么两者会有如此大的分别呢?

这与两人所处的时代有关。唐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军事都非常强大,文化经济都非常繁荣的一个时代,后人常常把强盛繁荣的唐代,与汉代并列,称之为“汉唐盛世”。唐朝显示了盛世所应该有的气象,对外来文化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政策,使得中外文化得以交流和融合;对于少数民族采取了宽容的态度一视华夷,使得中华民族得以空前的融合。并且,这时妇女也得到了较高的的地位,男女较为平等。这都代表了唐王朝开放和大气的一面,这同时也造就了唐代士人恢宏的胸怀、气度、抱负与强烈的进取精神,他们中不少人都有建功立业、开疆扩土的冲动,都有努力王事马革裹尸还的英雄风范。他们自豪,他们狂傲,他们意气风发,指点江山,这真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越”。这里有“万里不惜死,一朝的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高适(塞下曲>)的高适,也有“丈夫三十为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岑参(银碛山西馆))的岑参,还有“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祖咏)的祖咏。在这种情况下,杜甫,深受现实主义影响的杜甫也有了“致君尧舜上”(杜甫)而自比稷、契的雄心壮志。唐代人的恢宏的胸怀与对待不同文化的兼容的心态,就决定了杜甫能够很好地继承和发展文化传统中优秀的一面。正是由于这种恢宏的心态,才能使杜甫能够平心静气地去审视六朝诗,从而提出了“别裁伪体”、“转益多师”的正确主张,把批判、扬弃和学习、继承结合起来:正是由于这种恢宏的心态,才能使杜甫从实践上虚怀若谷地向古往今来的各种诗歌,各个诗人学习,转移多师,从而全面地继承了诗歌遗产,创作了古今体势兼备的大量优秀诗篇。

元稹说杜甫“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专”()杜甫的恢宏的心态决定了他能够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够将这些正确的认识付诸实践。

而清代统治者至始至终都在强调它是少数民族政权。满汉不许通婚,八旗子弟等等,这是为了保证皇族的纯种血统,也是为了炫耀一下狭隘的民族优越心理。清朝统治者对内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大兴文字狱,严密控制社会思想,极力消除人们(尤其是汉族的知识分子)的反清意识,以便于在思想愚弄和钳制人们,这种思想控制造成了清代士人们如龚自珍所说的“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粮谋”(龚自珍

思想上的钳制和与外界的于世隔绝,使得清代士人们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心态失横。清人的心态也逐步畏缩起来,不想了解天朝上国以外的事情,这又能怎样去拓宽人的视野,开阔人的心胸呢?而,小小的日本也能战胜中国,外国人的坚船利炮和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形势。最有名的莫过于清朝的外交大臣绮缮在参观外国一艘军舰是,看到外国军舰的巨大威力时,吓得面容失色,在外国人面前畏畏缩缩起来,失去了一个大国外交家所应有的仪态风范。由此我们可以想见清代一般士人们的畏缩心态了。

畏缩心态最明显的就是不愿承认现实。王闽运不敢正视新事物,害怕新事物。对待事物态度上失去了原有的平和的心态,没有开阔的胸怀去承认比自己好的事物,对新事物是一概地否定。在面对近代史上的一切进步思潮时,都是持反对的态度,甚至是仇视一切不利于封建统治秩序的新事物,认为封建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没有比这更好的制度了。对一些有识之士,他更是无端的咒骂。他骂魏源、龚自珍是“无病”,就连和改革学制的无关痛痒的小事情,他也认为是“徒事铺张”,毫无意义等等。面对新事物时的痛苦愤恨或是装作若无其事、不以为然,其实这都是畏缩心态的表现。这种畏缩心态反映在文学理论上,便是对自己所处时代文学的充分不自信。并不是说复古就是对自己所处时代文学的不自信,而是不相信文学是向前发展的,文学的繁荣并不是一两代所能完成的,它需要好几代甚至是几百年的时间才能形成,要有为他人做嫁衣的牺牲精神,以自己文学创作经验提醒后人,使他们逐渐掌握到文学内部的规律,使其创作出更好的文学作品,从而促使文学繁荣的尽快到来。既然已经对自己所处文学丧失信心,那么就只有去刻意摹拟古人的作品,如果真是能把自己所处时代真实现实想联系,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那也是很好的文学作品。如果是不顾时代的具体情况而去生搬硬套,那将是文学中的逆流,是很不利于文学自身的发展的。要相信一代之有一代的文学,不会因为古人而自卑,也不会为一时文学的停滞不前而心灰意冷,这才是对自己所处时代文学应有的心态。文学发展有其自身内部的规律,一个时代文学的繁荣是需要好几个时代的酝酿积淀才能形成的,是靠群体的努力换来的,不是凭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

王国维在

然而,王闽运却是以一种畏缩的心态去审视古代文学遗产。首先,他取法魏晋便是气格不高。清代的文字音韵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对文字音韵学是相当有认识的。晚清的人更应该认识到汉语在漫长的历史行程中,音节逐步复杂化、多样化,人们对于汉语的音韵规律的认识也日趋精密和系统。魏晋人对诗歌韵律的认识只是一个起步阶段,后人对沈约的四声八病说不足是充分认识到的,诗歌韵律问题只有到了唐代才得到了完满彻底的解决,只有这样才最终形成唐代诗歌的神话。唐代诗歌的韵律形式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认识的。只是到了近代,由于受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影响和文学内部大众化文学的发展以及市民娱乐形式的发展,使得唐代的诗歌韵律形式显得过于束缚诗歌发展,跟不上时代对诗歌的要求,一场要求诗歌革命的运动必将到来,这是不争的事实,这是历史的必然。既然唐代诗歌理论尚不符合近代历史发展的要求,那么就无论魏晋了。并且,古人也不希望他的理论没有被发扬光大,要发扬光大就得有理论的创新,这才是古人所希望看到的。

文学的发展就在于继承和创新,所以说王闽运在这里以魏晋五言诗为模仿的对象就气格不高。其次他的畏缩的心态结束了他文学创作的艺术生命力。王闽运认为中的四言诗根本不算诗,没有任何学习和借鉴的价值。这种片面的绝对化的观点否定了儒家正统诗学的积极作用,割断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并进而使他的诗歌创作走进了只能摹拟魏晋五朝的羊肠小道上,从而直接结束了他诗歌创作的生命力,走到了其诗歌创作的尽头,被历史碾得粉身碎骨。诗歌创作的关键并不在华丽的诗歌外表,而在于诗歌内容是否反映了客观现实,诗歌是否反映了作者的真情实感。然而气格不高的王闽运却以为他的拟古之作足以抗阮籍和左思,其不知他的诗歌作品是没有真情实感的假古董,真赝品而已。再次,在他的时代,文学创作必须时刻跟上时代的步伐,反映时代的要求,如果一个人的文学作品只是一些纯粹的文字游戏,那么他必将被历史所淘汰。王闽运既救不了风雨飘摇千疮百孔的清王朝,又挽救不了古典文学的颓势。他畏缩的心态决定了一切,他是他的畏缩心态的可怜虫,他的诗歌理论也只能他那个时代墓志铭。身处中华民族濒于灭亡的时代,只知道以诗歌来消遣作乐,买弄学问,不知道以诗歌去激发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怀,纵使写得再富有艺术性,也是枉然的,王闽运没有认识到他所在时代的特点,不知道诗歌除了具有抒发自己的感情以外,更重要的是它的社会教化作用,特别是在近代,在我们倍受外国人欺负的近代。

王闽运的畏缩心态是封建卫道士所应有的心态,这是由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奴化心理所造成的,再加上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被所推翻,更使其自卑畏缩愤恨的心理发展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看不到旧文学的出路,再加上自己的心灰意冷,就只好跑到对古人作品的刻意摹拟上。摹拟的作品固然很逼真,但是缺乏的是生命力。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心态不一,形式不一,写出来的作品怎么会一样。一个以悲愤心理写就,一个以好胜新奇写成,两者不比自知。总之,缺乏生命力,缺乏真情实感,很少与现实发生联系,是王闽运诗歌作品的弱点,这也是其畏缩心态的必然产物。

篇4

——题记

随着民俗旅游热的兴起,以“传统文化寻根”“文化体验”的民俗文化资源,在现代旅游中的价值正日益展现出来,当前,民俗旅游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项目之一。①为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打造民俗旅游品牌,各种以民俗为主题的节会旅游应运而生,其形象策划设计、宣传推广日益受到重视。作为节会旅游形象识别系统的核心部分——徽标,不仅具有标志的提示功能,其创意和表现与旅游地本身的民俗性紧密相连,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所代表的是民俗文化的浓缩载体。

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业标志,节会旅游标志负载着旅游地的信息,总体表现旅游地精神、文化、性质等。②这种浓缩的信息元素,将所有的设计要素构成力量集中到一点,从而有力地切入信息世界。一般来说节会旅游标志图形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民俗特色性与象征性

从民俗的一般形态而言,它是一个国家或群体固有的传承性的生活、文化形态和观点。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风土风物的物质层面。民俗文化的差异具有明显的地域和自然条件因素。WWw.133229.CoM“风土人情”具体就是指因山川、物产、气候和风俗习惯等差异而形成的“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地域特征。第二,风俗习惯的制度层面。因自然地理条件影响,社会生产的不同,以及历史遗留的人文制度的不同,而形成各民族特有的生产生活习惯。第三,宗教信仰等的精神文化层面。由于各民族的历史遭遇、战争创伤、民族压迫,以及自然灾害的深重苦难,这些都必然会在民俗信仰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如岁时节令、民族的重大喜庆、纪念日,有不少反映出对战争的痛恨,对推翻压迫的信念,对英雄和杰出人物的缅怀、追念和崇敬,对人寿年丰、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各民俗信仰各具特色。

节会旅游的内容和主题非常明确,如傣族的泼水节、赛龙舟、赶庙会等这些都是具有传统特色的民俗节会。因此,在标志图形元素的提炼上,应从节会的主题理念入手,充分分析和调查当地民俗风情的自然地理特征、风俗习惯、文化信仰等,获得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整理出有代表性的,具有表现价值的图形元素,通过反复比较鉴别最终确定为标志图形的基本元素。比如,2003中国郴州(莽山)生态旅游节会徽(图1)。作为国家级原始森林,其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是莽山最具典型性特征。因此,在会徽设计中综合了莽山原始森林最有代表性的山石形态,以及国家一级珍稀保护动物烙铁头蛇形元素,反映出莽山原始森林的苍劲原始古朴的自然风貌。2005中国郴州生态(温泉)旅游节会徽(图2),温泉的自然属性与世界各地的温泉都差不多,通过对当地人文属性的调查研究,笔者最终采用了当地著名的传说故事《柳毅传书》中的小龙女在温泉边沐浴梳洗的形象,因此具有典型的特征性。2006中国郴州生态(民俗民居)旅游节会徽(图3),以湘南民居特色的马头墙、人字拱、窗花、仙鹤为基本元素组成一幅湘南民居特色的画面,无论是视觉识别,还是地方特色表现都非常强烈。

二、喜庆吉祥

喜庆吉祥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审美精神之一,是人们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对万事万物希冀祝福的心理意愿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所有的民俗文化中,所表达的中心理念就是“吉祥”,这是一个延绵千万年的永恒性主题。古时以祭祀为“吉事”,祭祀之礼为“吉礼”,称善者贤人为“吉人”,帝王卜居之地为“吉土”,好日子为“吉日”“吉月”等。某些动物、植物以及图样被约定俗成地作为美好意义的象征或符号,于是这些纹样便包含了相应的吉祥观念。吉祥观念主要包括:纳福迎祥、驱邪避恶、多子长寿、升官发财及喜庆如意等。中国传统中的吉祥之物繁多,有各种龟、鹤、鹿、象、龙、凤之类的吉祥动物;有松、竹、梅、桂、石榴、合欢、茱萸之类的吉祥植物;还有如意、银锭、寿石、礼器之类的器物。作为具有民俗特性的节会旅游标志图形,应充分体现喜庆吉祥的宗旨。当然,这种气氛的烘托来源于民间图案中的各种吉祥图形,也有赖于对传统图案色彩的借鉴和运用。比如(图2)以小龙女的仙姿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富贵的黄色系列渲染郴州温泉旅游地的神奇浪漫;(图3)所运用的马头墙、人字拱、回纹窗花、仙鹤元素无不体现了湘南民居中的吉祥如意。

三、浓厚的文化沉淀

民俗文化是经过历年历代的沉积而形成的活的历史,如同一幅历史画卷,它给人的感觉是沉甸甸、有分量的。反映在标志图形上应着重体现民俗文化的文脉特性。不同的民俗风情的延续有不尽相同的文脉,记录着这个地域不同时期特有的风貌,刻画各个时代人们在此留下的足迹。民俗文脉在传承文明、延续历史的同时,也体现出民俗形象的精髓,是民俗文化过去和现在的浓缩,是物质实体和历史文化的提炼。此外,民俗文化资源还是民俗旅游开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是各地民俗风情之间相互区别的最本质因素。因此,节会旅游标志设计的构思与表现离不开旅游地历史文化的底蕴,离不开多层面文化内涵的衬托。

表现民俗文化的文脉特性可以从民俗艺术的表现形式、装饰风格入手。我国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如各个地域的剪纸、木雕、泥塑、年画、服饰等各具特色。这些都是民俗文化凝聚在民间艺术的基因密码,使得民俗标志图形有着丰富的语言形式和内涵,同时,传统的中国画、书法艺术也能增强民俗标志的表现力和历史文化气息。云南江川首届“开渔节”会徽(图4),采用的是民间剪纸的装饰风格,结合红、绿、蓝三种民间色,使整个标志图形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特色和强烈的视觉效果,给人以欢快热烈的视觉感受。2005中国(抚顺)满族风情国际旅游节会徽(图5),以清朝满族女性服饰的帽子以及传统吉祥图案莲花,鸽子为造型元素,以传统黑、红、黄为基本色,通过剪影的装饰手法,使整个标志图形富有鲜明的满族风情特色,简洁明了,透露出富贵吉祥和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2006中国·商丘国际华商文化节会徽(图6),主体元素采用我国战国时期赵国的钱币——铲币,结合中国传统书法——篆刻,将商字和铲币形融为一体,以碑刻的形式展现了商文化的古老、宏大,历史苍劲感迎面扑来。

四、传统与时代感相结合

传统与现代的互动问题是当今设计界探索的课题之一。日本工业设计师协会会长黑川雅之说:“人们仿佛只活在今天。事实上人生活在从过去到现在的一个完整的时间里,漫长的人类历史把种种记忆和信息注入人类基因,同时也勾画了人类未来的梦想和愿望。”③传统文化的表现必须以现代人的独特感受和理解为前提,节会旅游标志图形也不例外。随着现代经济市场化竞争的加剧,各种标志应用更为广泛,客观上削弱了旅游标志的视觉印象。因此,这种特殊的旅游标志设计在强调民俗特色的构思和表现的同时,更应以洗练的表现手法,简洁明快的表现形式,使之具有独特性、识别性、适用性和时代性,使其具有使用和审美的双重价值,并符合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双重要求。

从以上四个层面的含义出发,我们不难看出,从民俗文化中发展起来的民俗旅游标志作为标志符号,反映着时代、民族、国家、地域等不同的特征。④节会旅游标志设计要求设计师必须了解各民族的不同民俗文化基因,并在标志设计中加以应用,才能有助于人们对之所理解和接受。在民俗基因传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达到民俗旅游形象的广为传播,铭人心田的目的,从而引起广大受众的认可。

注释:

①范智军.我国民俗旅游现状与开发策略初探[j].集团经济研究,2006(16).

②顾明辉.现代中国标志设计中的民俗观念[j].装饰,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