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4-08 13:22: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秦兵马俑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语文教学;对话;互动;师生关系;核心元素

中图分类号:G456;G62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1-0034-01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教科书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教师为了对话而对话,无主题无目的的对话随处可见。这样的对话,既无充分的课堂预设,又无精彩的生成,更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通过多向对话让语文课“流动”起来,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在对话中碰撞,促进潜能发挥,培养语文素养呢?本文对此进行研究。

一、紧扣关键词语,让对话互动为课堂阅读奏出主旋律

俗话说得好,言为心声。教师须引导学生发挥稳定的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咀嚼玩味,反复吟咏文本语言,以求得对文本深层意蕴的把握。以《船长》一文中的对话为例进行说明。师:出示对话,让学生阅读后思考“这段话写法有什么特点”。生1:这是船长和洛克机械师、奥克勒大副之间的对话。生2:单句成段。师:这是一段什么样的对话?你能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吗?生:简短有力。师:联系内容,说说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生1: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奥克勒大副的每次对话都很简明,直奔话题重点。生2:这段话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纱斡玫健埃 焙牛可见语言的有力。教师引导:还从哪儿感受到语言有力?(学生陷入沉思)师用手指一行一行地指屏幕上的文字。生3:(恍然大悟)单句成段的表达形式,让人感到语言有力;这段话没有任何提示语,也让人感到语言的简短有力。师:从这简短有力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生:情况非常危急。

从这个教学片断中,欣喜地看到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触摸到文本的脉搏,抓住关键词语,把对话的触角进一步向文本的深处延伸。学生潜心会文,用心体味、捕捉和追寻文本意蕴。通过朗读,这种体会内化成了情感,这是一个学生与文本反复耦合的心理过程。

二、抓住关键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体会作者情感

众所周知,文章中有一些句子能够体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倾向。这样的句子叫关键句,这些句子是段落、篇章表达意义的焦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关键句,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比如,《秦兵马俑》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既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又是全文的中心句。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兵马俑的?(少数人举手)教师引导:浏览课文,你能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吗?(多数人举手)学生齐读。教师小结:这既是过渡句,又是全文的中心句。紧扣这句话,能理清课文的脉络。谁能说说,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生很快理清了文章层次)接着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重点体会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然后设计问题:课文从哪些方面反映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学生了解内容之后,教师可让学生品味列数字说明法的特点,引导学生想象当时作战的画面,感悟当时气势的宏伟、场面的壮观,体会形象化描述的特点。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如此一来,自读自悟出秦兵马俑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的情感体验。

三、留白处对话,挖掘文本内涵,释放阅读课堂活力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手法,在留白之处给了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这些空白点是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关键,它有助于学生在“补白”过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比如,《嫦娥奔月》一文的部分――嫦娥与逢蒙周旋,语言非常简洁:“于是,她便机智地与逢蒙周旋。”为了让学生能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故事情节,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师:面对一心想把仙药弄到手的逢蒙,嫦娥怎么可能承认自己有仙药呢?她会怎样与逢蒙周旋呢?PPT出示第一回合:嫦娥心想:( ),说:( )。提示:嫦娥坚决不承认自己有仙药。逢蒙要嫦娥相信他知道仙药的事,会怎么说?PPT出示第二回合:逢蒙说:( ),嫦娥说:( )。提示:可以适当加上人物的动作和神态。师:见嫦娥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拖延时间,逢蒙此时心情如何?接下来又会说些什么?第三回合:PPT出示:逢蒙说:( ),嫦娥说:( )。师:点出“……”,这就是周旋。

不同的文本融入情感都有作者独具匠心的表达,或委婉含蓄,或平铺直叙。后来的实践证明,在留白处补充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逢蒙卑鄙,嫦娥机智勇敢。再现那惊心动魄的周旋场面,突破了课文的教学难点。

四、结束语

文本承载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教者必须叩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深刻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古女子因眉心一点鲜红朱砂而曼妙生姿,显得妩媚多情;今语文课堂,因对话流动而活力四射,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张广苹.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亚太教育,2016(31).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历史知识;教育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学校教育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也不能仅仅具备读写算能力,必须要求他们具备社会认知能力,更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历史认识和评判能力,这样是实现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教育孩子们学习历史、感悟历史,并从中进行汲取经验,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责任。作为我们小学教师更应当注重在课堂教学中从小培养少年儿童的以史为鉴意识,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增强爱国意识、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从教过程中,我觉得教师应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实施:

一、语文教学设计历史教育目标明确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渗透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通过语文课的学习能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历史、感知历史。教师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对课堂教学中历史教育充分予以重视是实现课堂教学进行历史教育的前提。这样就要求教师认真把握教材,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历史知识,这样才能把历史教育最大化。也会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例如:在《秦兵马俑》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注意力应该在课文所描写的兵马俑等一些文物及其场景上,学生的历史知识及认知的局限性不会去考虑秦兵马俑背后的东西。这样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该考虑在课堂教学时,让学生先充分赏析了学生感兴趣的这些文物场景之后,去引领学生关注兵马俑背后劳动人民为此所付诸的辛勤汗水,进而感知古代帝王奢侈堕落昏庸无道的生活。再辅以课前预习、课上交流等设计让学生对秦始皇以及其他封建帝王腐朽生活的认识更加清楚、深刻。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会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也会通过学习,对历史及其人物、事件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二、将历史教育渗透到词语的讲解之中,加深学生的历史观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及其词汇内涵丰富,从甲骨文到现代文字字见珠玑。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会遇到、语文教师也必将会使用到不计其数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词语,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某一个词语意思的同时,就是应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语,特别是有历史出处的词语教师更应该悉心引导,用历史的角度去组织学生解释分析这些词语。如,“陶”“椽子”“锯”“算盘”“三顾茅庐”等等一些词在字典中的意思及背后隐含的知识,教师既要与学生学习,也要进行深层次的开发。这样既渗透了历史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钻研能力。为此,不论从哪个层面上来讲,我们都需要对词语进行最详尽最全面的了解、教学。

三、将历史教育渗透到课文的讲授之中,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能力

课文相当一部分篇目都涉及到一些历史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应该消极回避这些知识,而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讲述课文相关历史知识的重大责任。譬如,五年级《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讲了八国联军侵华烧杀抢夺暴行留下的罪证。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清楚的让学生知道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受到侵略者的蹂躏,要把中国近代屈辱史让学生予以充分的了解。感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遭受的痛苦。再结合当前实际,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历史重任,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四、将历史教育渗透到语文拓展性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评判能力

每学期,语文教师都会在班里举行许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我们还可以将历史教育巧妙地融合到这些活动之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关于历史知识的的主题演讲比赛,例如五年级有一个口语交际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可以开展“铭记历史,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演讲比赛,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满足现状、一味的享受生活,而应该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要努力的学习,争取早日获得佳绩来回报自己的祖国、社会、父母和其他亲人;举行“历史知识阅读”竞赛,可以更加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还可以开展一些学生辩论赛等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进而使历史责任感铭刻在他们的心中……

总之,教师要积极的利用好语文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普及教育,使学生不仅仅只是掌握好文化知识,更使他们学生学会感悟历史,铭记历史,铭记使命,担负起责任,为未来的祖国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篇3

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广大教师要立志于成为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的语文教师,既要在教学中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同时更要认真分析研究教学改革的动态,广泛汲取先进的教学经验,有效运用到自身教学工作实际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并善于从实践中总结提炼经验技巧,从而有效打造语文高效课堂。笔者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教学方法精心研究到位,全面体现课程改革精髓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自身教学工作中都有着自己的经验技巧,但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并没有完全能够在理念与角色定位方面进行转变,还存在着一些陈旧的理念与模式,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尤其是未能全面体现学生能力发展方面的素质要求。笔者在教学中针对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全面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充分的改革。首先,笔者在角色定位中将学生作为整个教学课堂的主角,自己不再进行直接的传授和灌输,而是充当启发引导者的角色,给予学生自主开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平台与载体,引导他们在自主深入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这一点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完全一致。另一方面,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强化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交给他们科学预习的方法,引导他们如何抓住教材学习的关键环节进行探究,如怎样揣摩文章的主题,如何准确把握文章的结构与写作特色,怎样从细微处领悟文章的艺术手法,以及通过课前预习解决基础知识,通过文学常识了解加深对文章思想情感的领悟等等。这些学习方法的指导能够达到“授人以渔”的目标。另外,笔者还将学生单打独斗式的学习转变为小组探究合作模式,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性,积聚了大家的智慧,这对于教学成效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对象耐心分析到位,有效增强教学针对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认真研究教材与教学方法之外,还要对教学对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因为教学工作是一项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学问,教师要全面完成知识点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目标,必须要对教学对象进行全面的分析。首先要分析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年级段的学生思想、心理特点各不相同,教师要研究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所任教对象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思想特征等方面有所了解,便于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及运用方面提高针对性。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进行分析,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效果如何,语文能力发展状况如何,这些都对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具有明显的影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类,并制定针对性的目标任务,以及以此为引领开展教学活动,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另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进行认真分析,密切关注学生这一方面的动态,从而关注他们、激励他们,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从而为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教学手段潜心运用到位,营造生动丰富教学氛围

教学手段的更新与升级,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小学生形象思维丰富,缺乏直观的感知,难以在他们的脑海中形成图文并茂的景象,影响教学分析的深入。教师可以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增加信息量,让学生提高直观感知效果,这一点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让枯燥的文字变为生动的画面视频等等,这对于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和营造浓厚教学氛围方面帮助非常明显。例如在《秦兵马俑》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演示,学生中大多数没有见过兵马俑,有了这样的演示,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兵马俑,兵马俑是什么样子,兵马俑的作用是什么。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让学生不仅增强了对兵马俑的直观感知,而且了解了更多的背景资料,为接下来的课文分析奠定了良好基础。再比如《黄果树瀑布》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手段演示了黄果树瀑布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叹为观止。整个教学中,学生对于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具有了更为强烈的直观感知,有效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样的教学成效取得与现代手段的运用密不可分。广大教师在实际运用中,要结合实际需要进行灵活运用,逐步提高自主创作的比例,更多地服务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

四、教学资源细心整合到位,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广大教师一定要创新理念,立足课堂而不局限于课堂,将课外资源充分整合起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工作。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兴趣小组、专题研究活动,如通过演讲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普通话发音能力、情感朗读能力、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这样地训练活动兼顾了多项语文能力的发展训练。再比如阅读和写作是学生比较头疼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外组织学生开展多读多写活动,多阅读书籍积累文学底蕴,多开展细节描写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这些方面都能够为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发挥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到生活中,通过参观景物、拜访先进人物等方式,为作文写作积累生动丰富的素材,让他们的写作活动不再枯燥干涩。教师还可以结合学校组织开展的运动会、元旦文娱活动、国庆庆祝活动等契机,认真搜集积累写作素材,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作文写作的真情实感。

篇4

一、合理选择阅读材料

有人将拓展阅读等同于课外阅读,其实不然,课外阅读在内容选择上是自由的,只要感兴趣,想看什么就看什么。而拓展阅读在内容的选择上应以课本为出发点,为课本服务,因此,所选的内容可以是课文内容的补充和延伸,也可以是适宜于比较阅读及学法迁移的材料。教材每个单元有它固定的单元内容,所以在选材上不是很困难。教师在选择拓展阅读材料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在质疑解难。如在学生阅读《秦兵马俑》一文前,可以给学生质疑:兵马俑是什么时候建成的?它的由来是怎样的?这样学生在阅读时才可以有所收获。

2.有些选入课本的课文都是经过删节或节选的,所以学生感受不到原文那种语言气息,教师如果把作者的原文推荐给学生,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丑小鸭》这篇课文没有写丑小鸭在农夫家的遭遇,教师可以让学生读读《安徒生童话》中《丑小鸭》的相关片段,再次感受丑小鸭的不幸遭遇,对丑小鸭产生深深的同情之心。

二、营造良好氛围

兴趣是引起、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要引导好拓展阅读关键在于氛围的营造。良好的氛围将会让学生积极地在浩瀚的书海里遨游,进而感受优美的语言文字,享受知识、享受阅读。

1.以激励促使学生喜欢阅读。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所以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时也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针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层次的激励性语言,这样会使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当前的学习状况,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阅读作如下鼓励:你真是个爱读书的好学生!你了解的课外知识真多"等,从而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

2.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

游戏阅读: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利用游戏可以创设浓厚的阅读氛围。如设计各种游戏式的活动,在这类活动中谁阅读、背诵、写出的文章多、质优,谁就获得公认的优秀成绩,谁就是这个游戏的赢家,并能赢得一定的奖励。

专题阅读:利用名著或影视作品也是营造阅读氛围的好方法。如《西游记》《三国演义》《哈利·波特》等,学生们特别喜爱,如果能和热映中的影视作品同步阅读或比较阅读效果会更好。

设立图书角:师生踊跃捐书、献书,实现阅读材料的共享。这样,学生在交流中达到了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目的。

读书交流。主要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用一段时间去读一本教师或同学推荐的好书,然后集中时间由学生、教师以及家长共同对作品进行自由讨论,其间也可展出一些学生的读后感或其他作品。

三、开放式阅读

开放式阅读就是以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素质为目标取向,根据学生现实和未来的需要,实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使学生自主、和谐、创新地发展阅读能力。进行开放式阅读,能为拓展阅读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民主师生关系。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上的权威,过于注重陈述性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和内化,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的发展。在开放式阅读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开发者,起着导航作用。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倡导自主、民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珍视学生独特的内心体验,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发表不同见解。

2.教学设计由"硬性设计"转变为"弹性设计",为学生预留探索的空间。传统阅读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对教学内容的规定和对知识掌握管理方式的概括性描述;对学习内容的分析,以教材为中心,只注意分析教材知识内容的逻辑结构,反映的是"以文为本"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以"教师怎样教为中心"。教学设计的内容是预定的、程式化的,不易改变,这种设计我们称之"硬性设计"。开放式阅读教学设计分为"预先设计"和"适时设计"两个部分。预先设计就是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以教材为例子,对教学观念、计划和规则进行事先设计。适时设计,即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鲜活的学情作现场处理,随机调控。这种课堂教学设计有了灵活的应变性和随机的可塑性,我们称之为"弹性设计"。这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预留教学时间和空间。

3.课内向课外辐射,拓宽语文教学外延。学习语文不能仅靠课堂四十分钟,应注重课内向课外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时空。教师可以在肯定学生善问会问的同时,鼓励学生把问题带到课外,带进家庭,自己动手查一查,找一找资料,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丰富读书实践

篇5

关键词:找准突破点;注重取舍;简约有效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9-034-1

有人说:“数学教学是清清楚楚的一条线,语文教学是模模糊糊一大片”。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繁”、“难”、“乱”花样多,语文教学改革也是“五花八门”、“此起彼伏”。我们总在追求一种简约、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来说,应是突出重点,删繁就简;从方法上来说,应是直击“要害”,以点带面。这就是说我们应尽量减少“花架子”,增强有效性,给予学生主动探究、激情对话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个性发展、个性体验的延伸,从而培养、积淀其语文素养。我想找准破点、注重取舍应是构建简约有效的语文课堂的方法之一。

一、找准破点辐射全篇

1.从课题“抓眼”。

文章的题目犹如人之眉眼,是最精彩、最醒目的部分,那凝炼的文字有着无比深刻的蕴含。教学文章的破点也往往包孕其中,像这种从课题入手的教学课例有很多。如教学苏教版教材第八册《特殊的葬礼》一文。教者先以题目展开,让学生搞清“葬”与“死”有关,再讨论为谁送葬,大瀑布“生前”和“死后”的景色、形成原因,最后揭示送葬的目的――环保。这一系列设计,由于扣紧了课题,遵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照顾了学生的学力水平,让学生学得轻松。学生有主动获取知识的愿望,也充分给予了学生个性发挥的空间,达到了简约有效之目的。

2.从文章重点词“着手”。

词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由词堆积句子,形成段落,才能使文章出现,并得以表达情感。抓住了关键词就扣住了整篇文章的脉门,使教学过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也就是说,除了上面所说抓住题目中重点词外,文中的重点词也是我们要扣住的破点。例如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船长》一文,教学中教者经过充分研究,确立文中的“井然有序”为教学的破点。从“诺曼底”号被撞,人们逃生“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到“救援工作井然有序”。为什么会井然有序?井然有序有什么作用?通过这重点词你想到了什么?从“乱得不可开交”到“井然有序”,这极度的反差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从而主动学文,主动获取体验,教师只要轻轻点拨,适当引导,哈尔威的高大形象在学生心中就得以生成。由此可见,简单有效的教学是要寻找、扣紧重点词这个破点才行。

3.从文章的重点句子“开刀”。

重点句,指的是那些能直接反映文章中心,揭示问题实质,提示学习思路的句子。它和重点词同样具有号召力。扣住了这类句子作破点,整个教学结构思路也就有了凭借。而重点句子在文章中的显示可能有好几处。①可能在文章的开头。人们习惯称它为总起句,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②可能在文章结尾部分。这种句子也较常见,多带有总结全文的意思,大家也较容易扣住应用。以此为破点展开教学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常有看到。③可能在文章中间部分。可能是过渡句,亦或是文中不确定的某一位置,教学中往住容易忽视。这就需要老师认真揣摩课文,研究学生认知特点,结合班级实际、学情,来领会寻找。如教学苏教版教材第十二册《秦兵马俑》一文。

4.从文章的课后习题“展开”。

文章课后的练习题,往往是编者为了巩固学生所学,而精心设计的。教者只要做有心人,在仔细揣摩课文寻找破点的同时,也会受到习题的提示。往往教学破点也会暗含于习题之中。从习题想开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其实有的习题就是破点,文章重点,扣紧了它,稍加思索,就能使教学过程稳而不乱。另一些习题要想成为破点比较隐蔽,需要我们琢磨。原来课后习题编者是另有目的的,但我们如稍加利用,也能成为教学的突破口。

二、注重取舍变序更列

1.补。

我们的教材由于种种原因,总是常有概括、简略、省去的内容。这些未展开的内容往往是学生理解的“盲点”。可以鼓励学生收集资料或大胆想像,将概括的语句具体形象化;详述文中略写部分;补充作者由于多种原因省去的部分;推测事情的前因后果等。把潜台词、画外因均显观出来,再与原文比较体味。扩大学生的阅读空间,使文本更充实,更富合学生学习兴趣和认知特点。①课前补。如苏教版教材十一册《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教者事先鼓励学生收集有关和彭总生平资料,课一开始交流体会。②课中补。对学文中的重点疑难进行有目的地补充,再与文中描写相互映衬,以达到最佳效果。③课后补。对文章能适当延伸的部分进行补充,目的是固化课内,培养兴趣,以求学有实效。

2.舍。

(1)舍去“枝叶”,保全“主干”。

让学生通过几个片断、重点的“主干”学习,以点带面,体会文章内涵。把有些也能体会文章内涵,或与文章内涵有关的“枝叶”留到课外让学生自学自悟。这样以简洁的内容,最少的时间,达到有效、实用之目的。

(2)舍去“中心”,另立“中央”。

有些文章很特殊,貌似“中心”,神是“偏心”。教学中我们应重视神,而舍去貌。挖掘、探讨文章的实质,敢于舍掉外在的虚壳。

3.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