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格言范文
时间:2023-04-05 20:34: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命的格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在生命之春,我们追求真实而又虚渺的单纯,追求洋溢着一抹无邪的梦幻。湛蓝的天空,深幽的碧水。给灵魂开一扇天窗,给心灵松绑。童年没有过多的疲惫与辛累,只有那飘着炊烟的小小的村庄,那翩翩飞舞的萤火虫,那淡淡感动的年轮风车。还有那外婆的蒲扇,穿行的松风,飞翔的星星。当傍鸟归巢,人声渐消,我们追求家的温馨。虽然童年的追求只是一根草脉,一根柳枝,但正是这些使我们有了金色的童年。生命,因追求而精彩!
2、生命的存在是顽强的,生活中有许多残疾人,他们用自己残疾的身躯,把他们的生命怒放。他们身残志坚,他们没有健全的身体,但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用他们残疾的身体,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做着我们健全人都做不到的事情,让我们好不羡慕!
3、如果说生命是一幅没有上色的画,那么爱就是手中的调色盘,可以让这幅画不再平凡,让生命因爱而更精彩。
4、在灾难面前,生命更是显得脆弱与短暂。舍弃这交通问题,让我们抛弃那份悲伤的眼泪,让所有的的人展开应有的笑脸,让我们在幸福安康的家园中快乐成长,让生命之花在人生中永远绽放。
5、生命,创造了世间万物或喜或悲的一生;生命,充满了伟大的奇迹;生命,留下了太多的叹息;生命,这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字眼,造就了今天的大千世界。
6、生命因爱更精彩生命是晴天里的一轮太阳,五光十色,分外耀眼,而爱则是架在蓝色天空下的那一抹彩虹,光彩夺目。太阳由于彩虹的映衬,更显生机,而生命则因爱而更加精彩。
7、我热爱生命,就像热爱着绿。生命于我是一杯老酒,虽苦辣,但品后却有我久久回味的香美;生命于我是一盘棋,对奕的人是我自己;生命于我是一条小溪,向往的是远方澎湃的大海……
8、生命,每个人都在享用生命。但每个人对生命的见解,享受过程不一样。有的人可能会用这一生的时间来好好生活,好好奋斗;而有的人却颓废的等待死亡的召唤。
9、凤凰涅盘,浴火重生。这是凤凰以生命的美丽和终结换取人间的祥和与幸福,在肉体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轮回后才得以重生,在生命中不断追求,完善自我。
10、生命,一个多么圣洁的字眼。我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真切地享受到她给我带来的幸福:父亲的疼是幸福,母亲的宠是幸福,朋友的关心是幸福,老师的教诲是幸福。甚至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都是千斤难买的幸福啊!
11、珍惜生命不仅仅是指的不放弃生命,不放弃生命只是最基本最基本的一个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一切都是虚无和没有意义的。可是有了这个条件也不代表珍惜生命,借用惠特曼一句话:当我活着,我要做生命的主宰,而不做它的奴隶。我想这样就足够了,不做生命的奴隶就不会对命运束手无策;不做生命的奴隶就不会颓废地生活。
12、让我们携起手来,呵护这文明之花,让我们远离伤痛珍爱彼此的生命吧!为彼此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我们要把平安的种子洒满大地,当它发芽开花,长成苍天大树。我们必将收获更多的祥和安宁。
13、珍惜拥有的生命,让生命散发美丽的光芒,当我们与生命告别时,回想生命,你就可以说--我无愧此生,我的生命是美丽的值得的。
14、在生命之秋,什么或许多了几分苦涩的无奈和顺应天命的超然。我们追求心智的成熟。我们懂得了不因物喜不以己悲,学会了淡然的心态面对生命中的成败。在日夜的忙碌中我们知道了坚持的重要,每一次从失败中走出来,我们知道了重生的力量。我们同样追求一份责任,一份对自己,对亲人,对社会的责任。我们学会了在奉献中索取,也在索取中奉献。那缓缓飘落的枫叶,染红了思念,也着色了追求。生命,因追求而精彩!
15、生命需要用真心演绎,需要尽全力走好每一步,需要用心呵斥,生命的道路尽管崎岖坎坷,有时也会困难重重!可我们取得成功的时候,就会觉得生命犹如刚刚绽放的鲜花,每朵花都有其独特的色彩,光芒四射!
16、在生命之冬,我们追求生命的完整和超然,追求如茶般的淡然。片片茶叶,浮沉之间,展现人生百态。临窗独坐,我们有了过余的时间去呷一口清茶,看一片落叶,忆人生之路!
17、属于人的生命,也只有一次。在这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交织着矛盾和痛苦,充满着求索和艰辛,遍布着荆棘和坎坷,这正如那不为人知寂寞生长的野草,只有异常沉重的付出,才能换来无比丰硕的甜美。渺小与伟大可悲与丰富失意与重塑挫折与幸运……只有珍爱生命,把握自己,才能抛弃渺小可悲失意和挫折,拥抱伟大丰富重塑和幸运。要知道,生命是这样的可贵,连小草也在不断挑战极限完善自我呵!
18、生命是每个人的财富,世界因有了生命而绚丽多姿,生机勃勃,让我们把握人生中的每分每秒。生命是短暂的,是一去不复返的,人的一生就如白驹过隙,时间不可倒转,我们只能在有限的生命里绽放无限的光彩。
19、宏伟的万里长城是由千千万万的人民用汗水用勤劳用生命铸造的辉煌;一间小小的房子也是由少数的人用汗水用勤劳用人生浇铸的成果。生命虽然平凡而微不足道,但是,在这一生中,你可以一如既往地给别人以微笑;你可以一如既往地给别人以帮助;你可以……这样的生命有无尽的意义。
20、追寻你的梦想,去你想去的地方,做一个你想做的人,因为生命只有一次,亦只得一次机会去做你所想做的事。感受生命,珍爱生命,生命之花盛放出永不凋谢的花朵!
21、本来,人的生命只有这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命呢?我觉得我们既然到世上了一遭,就得珍惜生命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生要比死更难。死,只需一时的勇气,生,却需一世的信心。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不要在于它活的是不长久,而在于活得是否充实,是不是有意义。
22、生命的可贵,请把握好自己的生命,把自然界给你生命画得栩栩如生,指导那些误入歧途的人画好画。只要开心,只要努力,只要自信,只要善良,我相信会让你的生命更有意义,更加丰富多彩。
23、珍惜拥有的生命,利用拥有的生命,奉献拥有的生命,你才知生命如此美丽。没有什么不平等,生命是一样的,只是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利用。我们拥有了生命,就拥有了幸福;我们拥有了生命,就拥有了财富;我们拥有了生命,就拥有了一切。
24、然而生命的美,生命的可爱,需要我们的珍视。如果不珍视短暂的生命,不好好把握健康的身体,它便会飞逝!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才知道珍惜!珍视生命,关爱生命,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注意安全!
25、生命,是一路奔波流下的汗水与泪水浇灌出的奇迹。奇迹,在绽放的那一刻,恰恰证实了生命之美。
26、雄鹰振动翅膀,高高一跃,翱翔于蓝天;猎豹展开躯体,勇猛一跳,奔跑在草原;鲸鱼摇摆身体,缓力一涌,游荡在海洋……纵使是微渺的小草也在破泥出土,小鸟也在高声歌唱。无一生命不在拼搏,创造色彩。
27、生命是丰富多彩的。生命是什么?生命是悠悠地起的白云,是风雨过后蔚然升起的彩虹,是婴儿满月的笑脸,是重阳登高的老人饱经风霜的面庞。当你呱呱坠地,生如夏花之绚烂,到安然逝去,死如秋叶之静美。退却浮华,拂去喧嚣。当你蓦然回首时,才发现“生命只不过是上天借你一用的资本”,这种资本最终会归还上天,会因你的消逝而消逝,你只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同时也留不下任何足迹。所以,我们更应当珍惜多彩的人生,不在漫漫人生途中,留下太多遗憾。用今日的无悔选择,拼搏奋斗铸就明日的春秋华盖。
28、生如夏花,绚烂而美好,短暂而精彩。请珍爱生命,永远不要做生活的逃兵,无论何时何地,请永远记得:珍爱生命,崇敬生命。
篇2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
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篇3
宅男老板
午后的阳光十分强烈,打在大桌板上反射出一片强光,唐岩眯着眼,但神采却闪着光。
这是位于北京国贸万通中心的D座8层,北京陌陌科技的新公司。蓝色Logo挂在正对大门的白色墙壁上,十分显眼。
唐岩每天中午才会来办公室,晚7:00准时回家。闲着的时候,他会在玩玩四国军棋,打打游戏。
他喜欢穿T恤和牛仔裤,眼睛常常眯着,像是没睡醒。他说自己很“宅”,除了公司,只会呆在家里陪儿子,看看电影和书。而公司看起来也有点宽松,60多名员工占据了近1000平方米空间,他们每天上午10:00上班,门口有打卡机,但并不考勤,闲了看小说也无妨,下午5:00就可以收工,很少加班。
唐岩说,陌陌的文化不是“加班文化”,工作比较宽松,“我不觉得需要一天做12个小时才能够把工作做好。”这是他的工作观。
尽管这是一家去年才成立的公司,而今,估值却超过了1亿美元,他对外界所谓的“大学生创业99%都会失败”的吓唬总是不屑一顾,更对所谓方便面和通宵达旦的创业苦难毫无体会。相反,在第一次创业的唐老板看来,创业是个“非常愉悦的过程”。
“做商业无外乎是三件事,做好产品、管好人、用好钱,万变不离其宗。”他很自信地说。
“泡妞”经济学
唐岩生于1979年,湖南娄底人,从成都理工大建筑系毕业后,回到家乡做了三年工程监理,但这跟“文艺青年”的情调一点都不符合。2003年,他只身来到北京,进入网易工作。8年后,坐上了网站部总编辑的高位,生活悠闲。
他曾亲眼目睹着“网易帮”的李学凌、关国光、方三文、李甬等人相继出走、自立门户,难免有所心动。
直到2010年年底,在一次无聊的等待中,唐岩与同事无意中聊到能不能认识不远处的陌生姑娘时,突然萌生了做一个社交应用的想法――使用LBS(基于位置定位)建立一个让附近陌生人互相认识的“高速通道”。
随后,唐岩发现美国已有两家LBS应用公司,但并未在习惯“直接打招呼”的美国人中产生影响,而重庆的“麻辣交友”又生不逢时――当时智能手机用户太少。
他心想,作为一个现代人士,每天的工作生活都离不开手机,最先打交道的不是各种人,而是各种应用,用手机交换名片、约会、交流、娱乐,甚至艳遇。
他产生了极大的创业冲动,“在办公室整天就坐不安心了”。
唐岩的想法得到同事雷小亮和李志伟的大力支持。在他们决定创业之后,一个尴尬的事实也摆在了面前:除了产品想好以外,什么都没有,连人都不全。同事也从未做过APP,只好买书现学。
2011年7月7日,北京陌陌科技注册,6个人在北京朝阳区霞光里一间民房里,鼓捣了近一个月,终于倒腾出第一款产品。8月3日,陌陌1.0正式上线苹果App Store。当日便有700多个用户注册,第二天则超过了2000个,而一个月后,注册用户量一下子猛增到12万。
始愿未及的装机量表明――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人都是很孤独的,人人心中都有着交往的冲动,而陌陌正是满足其刚性需求的实现体。
嘉丰资本投资合伙人黄绍麟认为,陌陌的爆发得益于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快速增长。唐岩却强调,陌陌进入的是一片蓝海,因为自己只经营LBS陌生交友。
利器?
然而问题也出现了。爆满的人气和陌生人之间相识的迫切渴望,使用户聊天氛围发生了改变。人们一提到陌陌,总给贴上“利器”的低俗标签。争议随之而来。
唐岩并不容忍这种肆意的诋毁。“你说用陌陌‘’特别好用,我说挺好,多少帮到你了嘛。如果你说上面都是‘鸡’,我可能就会骂你。”
一次,唐岩接受一家投资公司的邀请前往会面。对方准备了一个项目评审会。“我产品都出来一两个月了,还跟我搞什么评审?”唐岩难免有些不悦,当他谈到希望在陌陌上引入更多身份信息,以求让用户更真实可信时,对方一合伙人指出“你们这个根本没戏”,他的理由是:“他们都是‘’的,谁愿意把真实身份亮出来?”
唐岩发火了,他问对方是否使用“陌陌”,对方称用过。“是不是成功率不高啊?”对方称是。“你想你都40多岁了。”唐开始反击,“你的头像我刚才也看了,黑咕隆咚的,我也看不清,太清了人家也不愿意答理你。你唯一的机会是,写上你是某某创投的合伙人,可能还有人答理你。”
“我是一个自由主义者,自由的意义大于道德的意义。但是你要是骚扰到别人了,被别人举报了,那我要管。”唐岩说自己没有道德洁癖,更不鼓励用户利用陌陌发展其他关系,而是希望用户在邀约女伴时,表现得更体面一些。
“可是体面的我们是不知道的,每天反馈到我们这儿的都是不体面的,全是很裸的‘’,或者不被答理就人身攻击。我们当时就崩溃了,心想这个人怎么这样啊?这么没素质。”唐岩说。
唐岩痛定思痛,决定对违规用户封禁一段时间,解禁后如果再次被举报,唐岩会告诉你,“你已经触碰到陌陌的底线,设备将被永久封禁”。
为了提高用户体验,增强用户黏性,陌陌也做出了一些改变。陌陌2.0客户端在ios和android共同推出,页面除了一如既往的简洁之外,也增添一些社交模式,如群组功能和视频功能。
较好的用户体验,陌陌更多以口碑相传的方式,带来了更大的用户量。2012年8月,陌陌用户数突破1000万,日活跃数也达到了270万。
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成功。然而创立一年多来,陌陌不仅分文未赚,反而投入了1500万真金白银。我们不禁要问,陌陌将怎样盈利?
盈利点在哪里?
在陌陌产品上线不久,即获得经纬创投和紫辉投资共250万美元投资,而B轮融资也在2012年7月完成,估值高达一亿美元。经纬创投、阿里资本投资、数字天空技术投资集团共向陌陌投资4000万美元。以至于唐岩说,现在账上的钱“七八年都花不完”。
唐岩很直接,从不参加路演,他与VC见面,通常会简单地说:“陌陌的核心就是一个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产品。”
然而至今不看好陌陌的公司依然有一大把,他们认为其将无法坚持。上海紫辉投资CEO郑刚却是个异数,他表示,看上陌陌是因其设计界面和用户体验。他和唐岩聊了5分钟,就决定对陌陌投资。
篇4
学经济出身的冯艳告诉我们,她以前真的从未想过拍纪录片。
早年怀着做一名学者的梦想,期盼着日后能有一份稳定的、受人尊敬的工作,冯艳来到到日本求学。20年前的冯艳拥有的似乎是我们想象中留学生应有的那种生活,直到某一天,纪录片击倒了她。
与纪录片的不期而遇是在1993年日本山形纪录片电影节上。随朋友同去的冯艳毫无抵抗力地折服在小川绅介的影像之下。如今,冯艳回忆起那次偶遇,仍觉得,冥冥中命运对人生的某种“拨弄”,实为神奇。从此,经济学博士生冯艳,拿起摄像机,走上了纪录片之路。
而与“长江”结缘,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三峡工程隆隆启动,随着搬迁的开始,三峡周边的社会环境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冯艳带着摄像机来到这里。“一切都与想象的不一样。”生于城市,长时间在国外求学的冯艳,原本想象农民离开生生世世生活的土地,定会满怀悲伤。但事实却是,大多数人是欢喜的。三峡工程计划已久,对于计划中将被淹没的区域,国家早就限制投资与开发,贫穷成了此地居民无法摆脱的命运。冯艳后来终于理解,漫长的贫穷后,终于可以离去,当然带来喜悦。带着摄像机在三峡“游荡”,冯艳经常被人当作记者。认识秉爱,也是因为手中的摄像机。“那天,我正在拍摄,突然有个男人来找我,说他们就要离开家乡了,很舍不得,问我能不能从江对面拍一个村子的全景给他。我说可以,他就把地址写在了一张烟盒纸上,给了我。这是秉爱的丈夫。”后在去拍另外一户人家的路上,冯艳看到一个妇女提着猪食桶迎面走来,看到她就说:“你就是那个记者吧?走,到我家玩去!”这就是秉爱。
如今完成的纪录片《秉爱》,跨越8年的拍摄时间。在片子的开头部分,1995年的秉爱还是一个扎着小辫的健康;而2002年,仅仅7年后的秉爱,时光已在她脸上雕出了岁月的痕迹。家周围一片荒凉,邻人都已迁走,只有秉爱还在坚持。在水位上升、断电、不得不搬的巨大压力下,秉爱越来越喜欢向冯艳倾诉。
“其实她并不是一直跟我说搬迁的事情。因为我就住在那里,他们家的所有情况我都清楚。她更多地跟我说的是当前生活以外的事情,她的过去,她的梦想。”20多年前父母做主,把秉爱从山里嫁到了江边,只因为江边比较富裕,劳动的工分是山里的好多倍。秉爱在婚前从未与丈夫单独相处过,用她自己的话说,是“赌气嫁过来的”。
秉爱也有过爱情。那是多年前同村的一个男孩,和秉爱相爱,两人曾 起偷偷溜去看电影。却因为男孩子家太穷,秉爱父亲坚决反对,每次出去约会,父亲都叫弟弟妹妹一堆人跟着,不让她和那个男孩子见面。这时只有哄着弟弟妹妹:“哥哥和姐姐就说几句话……”当年的乡村,虽然也有人选择了私奔去逃避强加的婚姻,但秉爱没有。作为家里的长女,顾及着父母的尊严与弟妹的未来,秉爱选择了服从。
丈夫身体不好,性格强硬的秉爱,担起了生活的重担。但是秉爱很自尊,从不在别人面前抱怨丈夫,“他这样病弱,若我都不把他当人,别人就要欺负。我不能让孩子们在外面抬不起头来。”秉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孩子们身上,后来,儿子成了村里唯一考上县重点高中的孩子。
冯艳:纪录片导演的苦与甜
对于冯艳,与长江结缘后十几年来的纪录片拍摄,改变了她的生活。在回国之前,冯艳曾为日本电视台做纪录片节目,和著名的NHK以及日本关西电视台都合作过。但一触碰三峡,其他的一切就放下了。“拍摄农民,真的感觉很温暖。”冯艳回忆道,在三峡拍摄期间,自己就住在老乡家里,一住就是很长时间,而且老乡分文不取。心里很想感谢他们。但是又不能给钱,于是冯艳就时常买些生活用品、柴米油盐回过去送给老乡。老乡欣然收下,交情渐浓。
秉爱一开始并不是冯艳的主要拍摄对象。但是在村里朋友不多的秉爱,很多事情憋在心里,无法倾诉,于是就爱找冯艳说话。有时冯艳在别人家拍摄时,秉爱女儿过来找她“我妈叫你过去。”冯艳就过去,原来是秉爱想她了。冯艳拍摄秉爱,也是一个融入秉爱生活的过程。秉爱一个人担起全家的生活的重担,每天都从早忙到晚,冯艳就力所能及地帮她做些简单的农活,并在秉爱不经意间拍摄下许多故事。
而与此同时,在生活中,冯艳自己也是一位母亲。在零频道专业纪录片制作&制片人训练营上,冯艳笑称,现在自己的主业是“孩子她妈”,拍纪录片是副业。在家庭中,冯艳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每天一大早就要起床送10岁的女儿上学,晚上要准备一家人的饭菜;父母年迈需要悉心照料,女儿放学回家需要辅导功课。往往只有女儿睡觉了,她才有大段时间真正能静下心来做纪录片。当我们对冯艳长期以来凌晨2、3点才能入睡,早上七点又得起来送女儿上学的生活感到惊叹时,冯艳只是温和地笑着说:“习惯了就好。”从她的笑容里我们读到一个忙碌而幸福的冯艳。
录音:两种效果两种意见
谈到技术,冯艳坦言自己并没有专门学过电影,对技术并不精通。在拍《秉爱》时,冯艳一直只使用摄像机的自动挡拍摄,录音方面也没有使用过外部麦克风,都是倚靠摄像机自身的录音功能。直到去年底,冯艳第一次带着助手和外接麦克又来到三峡,开始探索新的录音手段,研究纪录片的录音问题。
之所以会对声音的效果特别留意,是因为许多意想不到。冯艳说,目前我们看到的这版《秉爱》的音效师是给贾樟柯担任音效师的张阳。张阳在做《秉爱》的混音时,曾感叹这样原汁原味的声音很让人震撼。比如村民大会这个片段,张阳认为冯艳用随机麦克录制的声音非常有现场感,并说自己有机会,也要试着这样录一回。
去年,《秉爱》在西班牙Pumo De Vista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获得了国际竞赛单元大奖,也让冯艳特别吃惊。因为获得第二名的影片是用胶片拍的,技术堪称完美无缺。但是电影节评委会全体成员看完《秉爱》后,在极短的时间内一致决定把大奖给《秉爱》。评委中,有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罗金斯基等非常资深、专业的人士,他们为《秉爱》的原生态和粗糙生砺,感到震撼和惊讶。而在日本山形电影节上,日本已故著名纪录片导演小川绅介的录音师菊池信之也评价说,《秉爱》中没有经过加工的原生态的声音,特别有紧张感,让人意外。
但是也有很多人不同的看法。在山形电影节现场,小川绅介从前的 名副导演评价说,《秉爱》很不错,就是声音方面有点说不过去,山上风声太大,很多地方有破音现象出现。而早在《秉爱》做后期剪辑时,就曾有过不止一位专业人士建议,要把这样有“破绽”的地方除掉。
《秉爱》在国际上引起的这许多有关声音的讨论,让冯艳很意外,也由此对纪录片的声音问题产生了兴趣。其实早在对《秉爱》做后期剪辑时,冯艳曾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最初的版本是冯艳和一位法国剪接师 起剪的,很多有“破绽”的地方都除掉了。例如,《秉爱》中最后一场戏是冯艳偷拍的,当时在山上,气氛非常紧张,冯艳心砰砰直跳,拿低摄像机,身体在不断抖动。随着冯艳一起抖动的摄像机录下了当时充满激动和紧张情绪的声音,极具现场感。这些在 第版中是没有的。虽然这个版本非常“干净”,对于冯艳,现场感没有了。因此,《秉爱》定稿的时候,冯艳将这些片断又加了回来,“虽然风大得惊人,几乎连人物说话的声音都要盖过,但它却恰好地反映了当时现场的紧张气氛。”让冯艳意外地,拥有各种声音“问题”的《秉爱》在国际影展上获得了好评。
07年底,冯艳带着助手回到三峡继续拍摄秉爱和其他的三位女性。这次,她们带着外接麦克,做了一些录音试验。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冯艳现在觉得,艺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自己也反对唯技术论。“中国的导演拍纪录片,没有必要跟在人家后面追那些技术性的东西,最重要的还是你所想表达的内容。我不是否定技术,而是想说,技术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能够喧宾夺主。若有足够的资金和设备的支持,技术上做得好一点,达到更高的标准是应该的,但是一定是在不失去内容本身的力量的基础上,这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没有力量光有美,是不行的。”
未来:《长江边的女人们》
冯艳历时近十年拍摄秉爱一家,秉爱已经融入了她的生活。去年,冯艳还把秉爱接到北京来小住,让从小生长在乡村的秉爱体验了一把大都市的生活。
将于2008年5月在重庆举行的_中德文化交流活动中,有一个关于女性的话题,会放映纪录片《秉爱》。主办方非常希望到时主人公秉爱也能到场,与观众交流。冯艳把这个消息告诉秉爱后,秉爱特别高兴,因为她自己也一直想知道观众们的看法。
冯艳笑着说,出来了一趟的秉爱,现在也有了些小小的变化,最显著的,就是变得比以前“小女人”了。
秉爱的个性非常“硬”,以前冯艳都经常跟她急。在家里,无论什么事情都是秉爱做主,但看了纪录片后,秉爱也许是注意到了一些自己以前在忙碌的生活中从来没留意过细节,亲口跟冯艳说:“其实你熊大哥(秉爱丈夫)也挺不错的。”
秉爱特别喜欢片子结尾那一段她和丈夫坐在江边,江船经过,船hie好传来歌声。秉爱反复让冯艳给她放,因为她觉得特别浪漫。冯艳说,那时,秉爱的丈夫穿着一件别人送他的西装,由于没有钱剪头发,头发特别长,跟艺术家似的。当时,冯艳就要离开三峡回家了:秉爱和丈夫想送她点什么,又没有钱。于是秉爱丈夫就爬到树上去摘了些去年采摘后留在树上的橘子,两人一起坐在江边剥给冯艳。在一旁的冯艳就把这个场景拍了下来。
07年底,冯艳又来到三峡看望他们。来到秉爱家附近的一个旅游景点,秉爱主动提出请冯艳给她和丈夫拍一张合影,并在照相时主动拉起了丈夫的手,弄得丈夫怪不好意思的,满脸通红。冯艳挺惊讶的,因为在之前,当着自己的面,秉爱和丈夫从来连手都不碰一下。后来,秉爱的女儿悄悄告诉冯艳:“妈妈去北京以后,看见城里人都拉着手,也试一把。”这次接到中德文化交流活动的邀请,秉爱也是先告诉了丈夫,征得了他的同意,然后再打电话答应冯艳,甜蜜地说:“你熊大哥准我去。”让电话这端的冯艳乐不可支。
纪录片改变了冯艳的生活,也改变了秉爱。纪录,似乎已成为一种状态,像一泓江水一样,流淌在两人之间。
篇5
大家看看你周围的人,他们是一群令人亲近的人,就这样无意地出现在你生命中。也许你觉得你与他们并没有什么交集,但是想想,你未来的爱人,对你影响深远的人,让你一辈子铭记的人,你最珍惜的朋友,他们曾经都只是一个生活在你身边的人。是的,感恩每一个出现在你身边的人吧!只需一个简单的微笑,你就能把你的感谢传递给他,温暖她也温暖你。
现在请你们看着自己的右手,上面有一条生命线,我们从生命线的起点开始回忆,多少人曾牵起你的手,多少人曾拉着你走过一个个难关。当你蹒跚学步的时候,爸妈牵着你;六七岁走在大街上时,爸爸紧紧握着你的小手,八岁时妈妈每天牵着你去学校,大手小手间传递着浓浓的爱意。你一直在长大,还记得那握着你的手一笔一划地教你写字的人吗;还记得在运动场上跌倒时拉起你的那只手和一个暖暖的微笑吗;还记得那只在你伤心难过时拉着你逛校园的手吗;还有那第一个牵着你的手向你诉说他的爱意的人……
这么说着,想着,你是否感受到了掌心的温暖了?那么现在请你轻轻握起你的右手,就像你握着那些在你过去的十八个年头里划过你心田的人的手,把你手心的温暖给他们,然后闭上眼,告诉他们,“谢谢你们,我爱你们!”
在这之后,我希望大家理解,感恩绝不是任何一种物质上的反馈,而是心灵的共鸣和相互温暖。昨天是感恩节,但对于你,每天都是感恩的时节,你待会儿就可以打个电话给爸妈,向他说“我爱你!”,也许他们说不出口,但心里一定会反复说着“宝贝,我也爱你!”他们会感受到你的温暖,也会感受到他们带给你的温暖。
也是在昨天,我收到了一条短信,短信内容是“我打开了我的钱包,没有发现一分钱;我伸手进我的裤兜,没有找到一枚硬币;我展开我的生命,发现了你,我才发现我是多么得富有!”我看了,很感动,我告诉她有你的出现是我这一生的大幸。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朋友,也许分隔异地,电话会拉近你们的距离的,火车票会让你们再会的。不要害羞,感谢他带给你的友谊,也许她正等着呢。
篇6
薛馨锐
生命,就像一段路,你只要一开始了这段路程,不能回头也不能停下脚步。我遇到过一个令我震撼的强人,事情是这样的:
一天,我和妈妈去百大买东西。回来的路上,我碰到了这样一个人:他衣着不整,脸色非常憔悴,个子中等,正吃力地拉着三轮车。
我看了他一眼,心想:小伙子,年轻力壮的,干什么不好,非干这个,我脸上浮出一丝轻蔑。
突然,我的眼光停留在了他另外一根空空的袖子里。我震惊了,一个残疾人,他不靠政府的抚恤金,自己却自强不息,自力更生,之前的对他的轻蔑一扫而光,心里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一个残疾人,要想在社会中谋生,谈何容易呀!但是就是他——为我们演绎了一曲动人的生命之歌!
生命是有限的,我们要热爱生命,决不让生命白白流逝。
篇7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古诗文的背诵提出了明确要求,试题中也少不了对古诗文背诵的考查。从继承民族优秀文化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上讲,背诵一定量的古诗文也有积极意义。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指导、督促学生背诵古诗文是每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完成的一项教学内容。然而教学中总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无法达到要求,尤其是农村中学,甚至还存在有严重背诵障碍的学生。以我所教班级为例,每次检查背诵情况都会有20%左右的学生不合要求,其中有一两个人基本不能背诵,属于背诵障碍。
二、研究背景
古诗文背诵是所有中学语文教师和学生都要面对的问题,但真正对此特别关注的并不多,特别是对有背诵障碍的学生,从他们的学习情况看,背诵障碍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从对背诵的现有研究看,大部分教师未能深入学生实际,只是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出发,进行了一些有关背诵的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还有一些研究则停留在对背诵的重要性及其意义上。这些研究很多都缺乏具体的针对性,不能在微观层面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和分析,尤其对背诵障碍学生背诵时的具体情境和过程未能加以探讨。
三、研究方法
(一)抽样
根据研究目的,此次研究选择有可能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样本。因此可以采用目的抽样中的典型个案抽样。最终我选择了所教班级的小蔡,原因如下:
1.该班是重点班,小蔡能进入该班说明其不存在智力上的缺陷。
2.该班语文课由我执教,便于平时对小蔡的观察、访谈。
3.小蔡是平时背诵完成率最差的学生,之前就这个问题已与他有多次接触,对他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二)收集资料
方法:采用个别访谈、观察及实物分析等方法。
访谈时间:每周二、周五下午课外活动约45分钟。
访谈对象:小蔡本人、小蔡的同桌、小蔡的父亲等。
访谈记录:在研究过程中,我与不同访谈对象共进行了11次谈话,其中与小蔡访谈9次,与小蔡的同桌、父亲各1次。
与小蔡的访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5次访谈旨在探寻形成其背诵障碍的原因,主要围绕语文学习的总体状况,对待语文学习、语文背诵的态度,背诵方法、习惯等方面展开。从访谈中,基本上了解了小蔡在语文背诵上的有关情况,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收集了第一手资料。第二阶段的4次访谈旨在帮助他解决背诵障碍。结合寻求到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对他进行各方面的指导,为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依据。
观察记录:通过观察,小蔡在背诵时有如下表现:1.注意力容易分散,很少把注意力集中在文本上;2.只单纯地靠朗读,很少动手,也看不到尝试回忆与再现的情形;3.进度慢,长时间不翻动课本,一节课下来只能背出一两句。
实物分析:小蔡的默写本有两个基本特征:1.每次默写只能写出开头的一两句;2.写出的句子中一般都有好几个错别字。
四、研究结果
(一)基本情况描述
小蔡来自农村,家庭经济状况不算好。小蔡个头比较高大,但性格内向,不善言谈,课间经常独自坐在座位上,基本上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中考时,双语(语文、英语)考得不理想。来我校后,双语成绩没有较大起色,但生物、化学成绩很好。在学习过程中,很少向老师提问,课上也不够积极活跃。小蔡也很少违反学校的各项纪律。总体而言,这是一名到哪里都不起眼的学生。
(二)形成背诵障碍的主要原因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及对所收集资料的分析研究,我感到,造成小蔡背诵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教师的原因,也有他自身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背诵时注意力容易分散,缺乏必要的意志努力。
小蔡在背诵时常常心不在焉,但他在学习其他学科方面却很少出现这种情况。小蔡自己也谈到,一到背诵时他就容易烦躁,读着读着就不知读到哪了。从观察的情况看,确实是这样。让人深思的是,小蔡为什么一到背诵就走神,他就真的不愿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一状况吗?
2.未掌握必要的背诵方法,低效的背诵使其丧失信心。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背诵确实需要方法,且重在对材料的认知和相关方法的运用。但从小蔡的背诵情况来看,自始至终都看不到他运用了什么具体方法。我问过小蔡,背诵时你理解材料的基本意义吗?他说根本不知道材料说的是什么。我又问背诵时你尝试过回忆再现吗?他说他只知道一个劲儿地读。由此可见,未能掌握一定的方法制约着小蔡的背诵效果,而由此形成的恶性循环一次次地打击着他的自信心,最终使得小蔡在背诵上再无兴趣。但这是形成他背诵障碍的根本原因吗?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在遇到难题时是应该会主动向他人请教,也会自己进行反思,从与小蔡的访谈中可以了解到他从未就这个问题请教过别人,也从来没有认真反思过,完全一副认命的态度。
3.语文学习态度不端正,认为背不背诵无所谓。
小蔡的语文成绩一向不好,从他的试卷上来看,很多基础题完成得不好。通过访谈,我了解到他以为语文学不学都一样,基本能保证在及格线左右。因此,他平时也很少把学习时间用在语文上。在问及对背诵的态度上,他的回答更让人吃惊。他说:高考时背诵考查只有五六分,但却要背那么多课文,划不来,还不如多做一些理科习题。看来他根本不把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放在眼里。由此,我觉得他的背诵障碍根本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心理方面的问题。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对语文、对背诵产生这种态度呢?
4.一次辱骂带来的连锁反应。
小蔡说他初中时语文就不好,基础比较差。这从他父亲那里也得到了印证。但从他的言谈中,我分明感觉到他对背诵的畏难,甚至是痛恨。随着访谈的深入,小蔡说出了一件让我震惊的事情。从对他的一些测试看,小蔡在语言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小蔡的父亲也说他说话比较迟,而且说话能力远远落后于同龄的孩子,所以在小学时,语文课上他的反应就比别人慢半拍,但小学的语文老师对他的这一情况并不了解。于是就有了让小蔡永远无法忘怀的一幕:在小学四年级,语文老师布置了两首古诗的背诵任务并说下课抽查。结果在抽到他时,他只背出了一首。语文老师勃然大怒,随即就给了他一耳光,并大骂道:“你这头蠢猪,连这么简单的古诗都不会背,还不如回家撞墙死了算了,省得在这里丢人,给班级抹黑。”小蔡本来在语文学习上就存有不足,这一番辱骂无疑给他判了死刑,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形成了永远无法抹去的阴影。由此所引发的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问题的症结已经找到,接下来的工作便是对症下药。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我仍然选择了面对面的访谈形式,同时结合具体的背诵任务进行指导。
1.进行心理疏导,重拾学习自信。
面对小蔡的这段遭遇,我唯有用爱心去浇灌。同时,我还动员班上的学生多主动去关心他、帮助他。让他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浓浓的情谊。通过一段时间的疏导,小蔡渐渐改变了对语文、对背诵的态度。背诵时走神的情况也渐渐少了,并能积极配合我对他进行的学习指导,而对自己的未来,从他的眼神中也能读到自信与期待。
2.培养直接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内驱力,而兴趣则是形成内驱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小蔡由于对背诵心存畏难等不良情绪,无法感受到其中的妙处。所以我尽可能地通过多种形式来激发他的兴趣,此外,也从多方面激发他的学习动机,使他充满了背诵的动力。
3.指导背诵方法,体验成功乐趣。
当小蔡有了背诵的动力,对他进行背诵方法的指导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期间,我跟他解释了理解性记忆、回忆再现、遗忘规律等有关知识;在背诵任务的安排上,我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让他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从而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通过持之以恒的小步子让他获得成功。
经过一段时间后,我采取的措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小蔡摆脱了背诵的“魔咒”,不再是一名背诵障碍生了。而更为可喜的是,在这件事的带动下,班上其他一些背诵存在困难的学生也从中受益。
五.反思与总结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校园中永远谈不尽的话题,作为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小蔡的背诵障碍表面上看起来是学习能力的问题,可实际上是源自小学语文教师对他的那次辱骂。所以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只要我们能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热爱学生,我们就一定能构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培养兴趣,激发动机是学习成绩的动力之源
鲁迅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在了解了小蔡背诵障碍的成因后,我创设各种情境,充分挖掘他的潜力,只要他一有进步,就对他予以激励,让他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终,小蔡从怕背、背不好、更怕背的恶性循环转到成功、快乐、兴趣、再成功的良性循环中,为问题的最终解决奠定了基础。
(三)掌握规律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
篇8
【关键词】后期浪漫派;个人话语;生命体验
20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浪漫派”文学指的是在抗战时期成名的两个作家――徐和无名氏的文学创作。他们的代表作都属于浪漫主义的情爱小说,所以严家炎先生将他们称为“后期浪漫派”,也有学者将其称为“新浪漫派”。无论哪一种称谓,徐和无名氏在40年代文坛上独特的地位都是不言而喻的。他们以相近的创作倾向和审美风格标示着浪漫主义思潮的一种新的走向,即把浪漫主义的情感自由转化为讲述奇情、奇恋,借助奇异的幻想达成精神的自由。后期浪漫派小说始终是以异域情调、传奇色彩、大胆的想象、充沛的感情吸引了普通市民阶层,满足了他们爱好传奇的心理。后期浪漫派承接了早期创造社为代表的浪漫传统,又融进了三十年代新感觉派的某些特征,而且与同时代上海的“海派”作家群又有着血缘关系。如此一来,在广泛的融合与创新中后期浪漫派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征。
徐和无名氏实在30年代末40年代初逐步形成与流行的主导话语相对立的个人话语,这种意识形态话语理论,是指语言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群体表现形式。在这里,40年达的“后期浪漫派”是属于一个以“个人性”为中心的审美话语系统,而与此相对应的主流话语则是另一个以“历史政治革命”为中心的话语系统,在意识形态上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与左翼文学和抗战文学的社会功利视角不同,“后期浪漫派”超越于时代之上,以一种审美的个人的视角来抒发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力图逃避社会、政治、道德对人的生活的约束,为个体的非理性辩护,强调人生存的个体性原则。他们的创作表现为对爱与美的执着追求,对超越于现实之上的哲理思考,对宇宙终极意义的探寻。为此,徐和无名氏的个人话语突出体现在宇宙万物自身、人在宇宙的位置以及人的存在价值问题上。这种个人话语的核心也即人文关怀、审美关怀。
一、徐生命体验下的创作
30年代后期徐积极涉入现代生命哲学领域,着力关注生命存在的境况,并追问生命的超越性意义,呈现出极为强烈的生命体验倾向。他倾向表现心醉神迷的诗性世界,发掘生命深处的神秘体验,以直觉的领悟和原型的追寻把握生命本体的终极奥秘,从而建构了一种独特的体验美学。在徐看来,文学创作不是对生活经验的重现和摹写,而是作家真切而内在的个体生命的体验过程。这一点完全不同于当时30年代左翼文学的主体论,徐淡化了主题的确定性和目的性,突出了个体生命体验的独特性,迥异于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
1936年的《阿剌伯海的女神》是徐创作生涯中的重大转折,预示着他40年代的基本风格,作品以绮丽怪谲见长,着重表现人真实的体验和生命感悟。为徐赢得“文坛鬼才”称号的代表作《鬼恋》继续沿着《阿剌伯海的女神》奇遇、奇恋的方向进行,蓄意营造一个扑朔迷离的“鬼域”,小说中“女鬼”的革命者身份成为点缀,着力表现的是“我”对她那种神秘的生命的一种执着追寻,把一个本该耸人听闻的鬼遇转化成对永恒爱情的追求,稍纵即逝的爱情使得小说笼罩着一种生命体验短暂性与偶然性的忧伤,在生命过程中表达了对人生神秘性的感应。
而在上海“孤岛”时期徐继续描写了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关注着芸芸众生,从爱情中抒发普遍意义的形而上的哲理,最终达到生命哲学的高度。《荒谬的英法海峡》、《吉普赛的诱惑》、《精神病患者的悲歌》这三部小说尽管没有直接表现战争,却都反映出战争时代人类的生命体验。在极富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背后渗透着作者对于生命存在的永恒的思考,作品的思辨色彩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40年代,徐始终关注着那场民族的战争,同时也始终透过战争去发掘生命的独特价值,把握生命的超越性意义,从而大大提升了文学的艺术水平。一方面使中国作家把个体生命体验与民族的生命体验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使他们在关注自身命运的同时也着力发掘人类整体存在的价值与意义。《风萧萧》无疑是徐40年代崭新生命体验的杰出代表,它将个体的生命体验直接置于战争环境之中,通过主人公亲历战争与爱情中的痛苦与欢乐及其在生命重大事件面前的追求与责任,从而揭示出民族精神的内涵。从战争的历史承担、在知识者的生命抉择以及爱情体验中揭示了超越个人乃至民族的永恒思考,它沉淀了具有人类普遍价值的关于战争与爱情的形而上意义,并通过对异族人生的烛照表达了战争时代人类共同的生命感受和精神价值。小说以“我”结识美国军官史蒂芬开篇,以“我”告别曼斐尔太太和海伦结束,这样的安排从侧面说明了异族人物形象的重要性。徐着重表现他们与中国人一道承担苦难、坚守正义的人类精神力度。史蒂芬在战争中奋不顾身、死而后已,海伦单纯高贵的灵魂在战争环境中不懈追求,他们与白苹、梅子等勇敢的中国女子一样寄寓了作者对人类高尚精神品格的赞许。
《风萧萧》中的“我”抱着独身主义的信仰,在白苹、海伦和梅子三个光彩夺目、个性迥异的女子间周旋。徐通过塑造白苹这个人物使得全书带有一种理想主义的色彩,她身上既有的风尘味道,也具有忍辱负重的革命精神,这两者的完美结合使白苹的形象成为苦难和高贵的生命本质的化身。白苹的感情是一种基于人性的感情,即使在战争环境下也未失去人情之美,在牺牲的同时也完成了自己的生命追求。白苹的爱是一种超越性的爱,是爱和美的基础,给战争年代带来了一丝温情。徐始终认为生命的完美不在获得而在奉献,《精神病患者的悲歌》中的海兰和白苹因自我爱的奉献而使他人受益,同时也在无限的宇宙永恒的上帝那里实现了生命的完美与永生。这种人性美是拯救沉沦世界的力量源泉,从而使人类超越尘世的浊音。
《风萧萧》并不局限于多角爱情纠葛的抒写,而是通过浮士德式的哲学家永恒地向往着生命的终极目标,向往着融入历史洪流去亲历,去奉献,去承当。他从战争与爱情中发现个人、民族乃至全人类生命存在的乐趣和庄严。《风萧萧》从惊心动魄的间谍角斗中升华出对爱情、人性以及生命超越性意义的深刻哲思,因而具有了明显的玄学特征。从战争经验突入到人的精神世界,通过对史蒂芬和海伦等异族人生的描写强化了战争时代人类共同的生命感受,那种勇敢地承担苦难、坚守正义与理想无疑具有人类整体性的精神力度。
二、无名氏的个体生命追寻
《北极风情画》和《塔里的女人》使无名氏一举成名,标志着他创作的一大转变。他开始与主流文学疏离,专注于表现爱和美,追寻人生形而上的终极意义和价值。虽然这种爱与美的传达是在现实的背景之下展开的,但作家开始摆脱时代的重负,淡化社会道德色彩而凸现浪漫的感性色彩,着力描绘一幅浪漫主义爱情图画。无名氏开始重新思考个人的价值与文学的审美意义,关注人的独特生存感受和体验。《北极风情画》和《塔里的女人》更多地融入了作者自身的生命体验,也表现出了更多的人性的内容。在无名氏的幻想世界中,有着对人生最高的美的欢乐追寻的激情,展现的是一种超现实的精神价值的实现,一种对于人生真意的追问。
《北极风情画》中的男主人公林是一位韩国人,亡国之后流浪到了中国,参加了抗日义勇军,与日军作战,但节节失利而流亡苏联。在初识奥蕾莉娅时,无不是一种轻浮游戏的动机,无非是想驱走在异国他乡的寂寞。但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对渺茫的未来的悲观使林开始关注当下的生存,考虑个人的幸福和快乐。这样的态度就带上了及时行乐的色彩,这场爱情也就偏离了纯真爱情的轨道。待小说处让一切的功利的因素消褪,让爱情之光超越世俗甚至生命来达到极致。两位主人公只能面对命运的召唤,成为爱的牺牲品。
《塔里的女人》主要表现的是唯美主义的爱情之梦及其在现实中的坠落,主人公是一个动荡时代里的唯美主义者。罗圣提以一种唯美主义的态度来看待人生,他认为生命里的欢笑与快乐,就是每一刹那的沉醉。他倾心于生命中的那种短暂的快意,一种当下状态。而女主人公黎薇则是这种唯美恋爱观的牺牲品,她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爱情之中,表现的勇敢而热烈。而罗圣提作为一个有家室的人愿意接受这种爱,却不敢承担这种爱所带来的风险和责任。爱和美与道德发生冲突之时,他还是选择了后者,因而造成了两人的悲剧结局。
无名氏并没有一边倒地认同爱情至上的态度,而是深刻感受到了爱与美和道德准则之间的矛盾冲突,两者都是值得肯定的,正是在这种真切的体验之中,无名氏表达了他的生命意识。虽然他让笔下的主人公在理想破灭的情况下选择了死亡和对生命的放弃,但这不是对生命本身的否定,而是对冷酷鄙陋命运的蔑视。
无论是《北极风情画》还是《塔里的女人》,在生命激情飞扬的同时还有一种浓厚的悲凉气氛,对个体生命赞美的中还有着为幸福稍纵即逝的遗憾哀婉。在无名氏这两部早期浪漫主义作品中,传达了他对个体自身状况的反思,超越灵魂的追寻和对生命激情的肯定,向着最高的美进行探索。
无名氏的创作是凸显生命意识的浪漫主义文学在40年代的一个发展,在他早期创作中对生命执着追求的激情赞美中还流露出浓厚的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哀矜和怜悯,从而使作品带上了现代性的色彩。而后期的《无名书》立足时代又超出时代之外,表现主人公印蒂探寻宇宙本体、人生真谛的曲折心路历程,体现了无名氏对现代人类社会的人文主义关怀。
三、结语
徐和无名氏小说的意义,主要在于它使在极端环境下被时代话语所吞没的个人话语再一次浮出海面,他们关注的是宇宙万物自身存在的问题,人生存的终极意义问题。而这正是与当时主流文学所不同之处,后期浪漫派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超现实超功利的倾向,一种审美的人文关怀,而这种关怀又通过壮丽浪漫的故事表现出来,具有唯美主义的浪漫气质,富有幻想性、主观性和个人性。正是由于“后期浪漫派”这种直入个体内在世界探寻生命的本体意义,使得作品达到了一种形而上的层面,带有着强烈哲学思辨的色彩以及几许现代主义的色调。
在40年代文坛上,“后期浪漫派”的地位不容动摇,他们坚持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基础之上的个人性写作原则,创作出了一种不同于“五四”浪漫主义的、具有新的人文关怀的浪漫主义文学,并且站在个体的视角上对时代给予特殊的关注,从而寻找人的生存价值的真谛,着眼于现代文化危机。
【参考文献】
[1]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2]郭志刚.中国现代文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发.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流派论纲[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4]耿传明.轻逸与沉重之间―“现代性”问题视野中的“新浪漫派”文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篇9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54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对实验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今的实验教学已经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我们要树立全新的化学实验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探究功能。实验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实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一、树立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理念
1. 改造实验仪器及装置,使操作简便易行体现化学反应的“绿色化”
在教学中,我们已习惯使用传统的实验仪器,虽然会带来较好的效果,却往往忽视仪器的笨拙和使用时的千万小心,这种视经典为权威的思想往往就是教师缺乏创新的症结所在。实际上,科学的实验方法就是应该不断的发现问题,传统仪器的不当之处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实验创新的课题。对于一个传统的实验装置,其可行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或多或少也存在一些弊端:如连接仪器较多,操作起来不方便;产生有毒尾气,危害人体健康等等。要进行实验的创新与改革,这些都应成为考虑的因素。
例如:乙炔的制备、性质等系列实验是中学化学教材中非常重要的实验。该实验一般都使用电石和水反应来制取乙炔,利用教材上的方法来制乙炔,笔者认为有不妥之处:
首先,常见乙炔实验室制备中,由于电石含硫化钙、磷化钙、砷化钙等杂质,与水作用放出硫化氢、磷化氢、砷化氢等气体使制取的乙炔气体具有强烈的恶臭味,污染实验室环境,影响师生的身心健康。
其次,常规乙炔性质实验是分步、敞口式的,这样势必造成药品用量过多,耗时较长,操作也较繁琐,造成化学药品和实验时间不必要的浪费。
鉴于此,根据绿色化学要求从源头上阻止污染,实现污染的零排放这一思想,从化学教学课堂角度和实验整体设计角度出发,对乙炔性质实验进行组合设计,使实验合理,操作简捷,即可解决上述弊端。图1就是该实验的“绿色环保”设计,具体做法是:
(1)在夹有棉花的铜丝上依次滴加溴水,酸性KMnO4溶液,将铜丝插入橡皮塞,装入硬质玻璃管中。
(2)向蒸馏烧瓶中加入一定量的CuSO4溶液(H+),装好整套装置。下滑包有电石块的铜丝,使电石与CuSO4 溶液(H+)接触,立即产生气体,将气体通入硬质玻璃管中,过一段时间可以发现,带有橙红色的溴水和紫色的酸性KMnO4溶液的棉花各自颜色逐渐消失,说明乙炔与它们分别发生了化学反应。
(3)待硬质玻璃管中棉花上溶液完全褪色后(此时空气已排尽),在试管与大气相通的玻璃管口处点燃乙炔气体,可以看到明亮的火焰,并伴有大量浓烟产生,上提铜丝,使电石脱离液面,仍有气体产生,但很缓慢,乙炔平静的燃烧至熄灭。
本实验的优点是在封闭的条件下完成,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号绿色化学的要求。让学生在改进后的装置中完成实验,不但能加深他们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观。
2. 设计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中,可以根据物质化学性质的特殊性,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既能丰富课堂内容,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木器上刻字法。
反应原理:稀硫酸在加热时成为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脱水性,使纤维素失水而碳化,故呈现黑色或褐色。洗去多余的硫酸,在木器上就?得到黑色或褐色的字。
实验步骤:用毛笔蘸取质量分数为5%的稀硫酸在木器上画花或写字。晾干后把木器放在小火上烘烤一段时间,用水洗净,在木器上就得到黑色或褐色的花样或字迹。
二、加强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1. 改革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模式,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中,凡是学生能做的实验,教师都应积极地让学生动手去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
为了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效率与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变部分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如果我们能够把部分简易演示实验,在教师辅助的情况下,改为学生探究实验,学生做实验大都兴致勃勃,实验效果往往也都出人意料地好。(2)重视家庭小实验,构建家庭实验室。化学教师如果能够恰当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所学化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还可以培养与加强学生对于化学科学的兴趣。因而,作为化学教师,我们应该重视开发和利用家庭小实验,有效延伸化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3)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延伸学生实验课堂。化学是一门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的科学,它与我们的衣食住行关系密切。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可以让身边的生活,成为学生的一个大课堂,体会到“教学、生活和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
2. 开放实验室,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欲望
《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以实验室的活动为手段,自己去设计实验,选择仪器,进行实验探究活动,总结规律,得出结论,并允许学生到实验室补做或复习尚未熟练的实验内容。在开齐课本实验的前提下,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机会进行家庭小实验和课外实验,放手让学生去设计、动手操作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并查阅资料、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运用实验加以解决,培养实验(下转第69页)(上接第54页)能力。同时,教师要根据实验教学和仪器设备的现状,因陋就简,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廉价器具、材料或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这样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弥补实验经费的不足,丰富教学资源,又能增强学生的节约和环保意识。例如,用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用废弃小药瓶做反应容器等。
篇10
关键词:高职;生命教育; 需要层次;模式改革
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但是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仍然是高职教育者面临的一道难题。“生命课堂”倡导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为了知识和技能而教学,更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生命课堂”模式逐渐开始代替“知识课堂”模式,然而现实的教育也常出现贴着“生命课堂”标签的“知识课堂”现象。
高职学生在大学的不同阶段、不同的个体,都有对学校、对社会的不同想法和思考,如何把握他们的精神世界并合理利用和引导,成为现今高职教育值得研究的课题。为了更好的体现对学生个体独特的潜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尊重,我们应首先注重对学生的人性关切,注意对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把握,通过师生的努力搭建学生的“生命课堂”,探索高职学生的“生命教育”模式。
一、“生命教育”的基本思想
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也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思想,1979年澳大利亚悉尼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正式标举“生命”教育的概念。近年来,日本、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竭力倡导生命教育,各种学术团体纷纷建立。我国90年代才引入生命教育,台湾地区将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上海于2004年制定并出台《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
珍爱生命、尊重自己生命的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因此,“生命教育”应该成为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是在充分考察人的生命本质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人性要求,它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为了更好地启发学生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关注、尊重、热爱生命,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并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就应首先了解学生生命活动中的各种需要,并对其加以分析,找出不同个体、不同时间需求的差异,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
二、高职学生的需要层次论
(一)学生需要的层次划分。
笔者依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高职学生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即①生活需要。对学生来说,其生活需要无非是学校提供的食宿条件、教学环境等能够满足生活的要求。②安全需要。即校园环境能不能给学生学业带来安全感,有没有带给学生进行学业的信心和希望。③社会需要。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因此对于校内来讲社会需要是友爱和归属的需要,通常以社团活动、专业活动和班级活动为载体,通过增强校园凝聚力和专业凝聚力来培养归属感;对于校外来讲,社会需要主要是社会对本专业、本学校的认知度和认可度。④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学生在学习、社交工作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即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⑤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可以分为高低两级(如图1所示),其中生活需要、安全需要和社会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但这样的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二)不同年级学生需要层次的差异性。
根据学校内部问卷调查,发现三年高职教育的各个阶段学生需求层次不同,如图2~4所示。
大一学生主要关注生活需要、安全需要和社会需要。主要关注学校的校园生活,能不能为自己提供良好的专业培养、校园文化和学习氛围。学校给学生的专业信心和安全感,会直接影响到后继学习的积极态度。
大二学生主要关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专业的教学重心放在大二期间,大二学生的自我实现意识逐渐开始萌芽,需要教育者的呵护和栽培。
大三学生主要关注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会需要主要是企业用人单位的认可度,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就业过程中的必要产物。在此期间,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心理疏导必不可少。
笔者将学生需求变化归纳为: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三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三、“生命教育”模式改革策略的探索
如何引导和开发学生的需求,同时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是高职教育理念的根本,因此,教育需要“以人为本”,即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尊重人、关心人,坚持把人放在首要位置,并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协调进步,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更强调教育观念的人本化,以及教育教学的个性化,以尊重人、理解人、合理使用人、全方位地提高人的素质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始终将人置于学校发展的核心地位,达到培养人、发展人的目的。
按照“需要层次论”的分析,学生的需求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体现,因而教育本身也不该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实时调节,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激励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实现满足学生自我实现需求的终极目标,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生命教育”要求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不仅仅是为了知识和技能而教学,更是为了满足人的发展需求而教学,体现了学校对人才个体负责,对个人独特的潜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个独立、鲜活的生命个体,自然会有独特的个性存在,再加之过去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存在认知上的差异就在所难免。为此,我们在教学体系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性关切,通过师生的努力完成对人文精神的建构。
(一)增强学业安全感。
在大一,尤其是刚入大学校园的新生,除了对新环境的新鲜和好奇,同时有着安全感的缺乏。远离以前熟悉的环境和生活,难免饱含憧憬和担忧。这时的人生好像轰轰而过的列车,眼花缭乱,却看不清路旁的风景,容易被周围人感染。如果缺乏安全感,学生个体容易出现对专业学习没有信心,要求转系或放弃学业的情况。同时,教育者发现,厌学情绪非常容易传染,在同宿舍和班级中,如果个别学生强烈厌学并散播,会造成整个宿舍甚至班级、专业的厌学情绪。实践证明,班风一般在大一期间就会固定。
学校这时不仅起到教育者的作用,更是作为监护者和引导者。培养专业学习安全感,增强专业信心,需要班主任和专业教师的付出。一方面,班主任的正确引导和第一届班委的带动作用非常重要,另一方面,虽然大一新生通常没有开设专业课,但是适当的专业前景指导和参观学习必不可少,可以考虑以新生座谈会等形式,邀请专业教师和学长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启发性的课程实践活动,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将要做什么”以及“能做什么”“怎样做”,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进一步明白“为什么”,明白学业、就业、职业、事业的关系,自觉地把个人的专业学习、就业能力、职业生涯、事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二)增强校园凝聚力。
“生命教育”体系要更注重校园凝聚力,培养归属感。校园凝聚力的建立,可使校园的每个成员感受到自己是雁群的一只雁,鼓动双翼,鼓舞同行的同伴,这种同舟共济就是凝聚力。当个人的目标和团队目标一致的时候,就容易产生对学校的信任,士气才会提高,人的自我价值才能得到体现。因而保持和引导人际关系和谐共处、相互依存,尊重个性、彼此宽容、真诚待人、遵守信诺、互相关怀等团结精神是十分重要的。
沟通是保持校园凝聚力和归属感的一个重要环节,畅通的沟通渠道、频繁的信息交流,能够使学生目标明确,避免对教育者逆反或反感等负面情绪;来自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有效激励能够起到激励个体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加以价值观念、人文素质培养、鼓励表扬等要素,可以使校园凝聚力和归属感培养的内容更加充实。
(三)鼓励个体差异。
泯灭了个性的教学只能同时扼杀了学生的主动和创造力,因此“生命教育”要呼唤个性,鼓励个体差异,须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不同类型的具有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的人才。同时,发挥学生特长,可培养学生较强的适应性。教育者要学会信任,学会期待,允许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善待他们的不足,鼓励他们向善的方向发展,要把关注的目光由“优秀”转向“发展”,关注他们成长的过程,培育他们具有良好的进取精神、道德修养和科学的探索态度。
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兴趣、爱好、观念、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方面的多元化特点,使得学生的创造性可以表现在不同的方面。创新离不开求异,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多角度思考问题,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允许学生提古怪的问题,鼓励学生在现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自主探索,调动他们的想象,引导他们大胆发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尊重学生在学习中闪现出来的创造性想法和行动。对一些具有求异思维和喜欢挑刺儿的学生,我们应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给他们以自由想象的空间,为他们搭建展现个性的舞台,让生命之光闪现出个性和智慧的光辉。
(四)激励自我实现。
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才需求层次的最高层次,是思考、审视如何找到适合自己个性、价值观、个人特点的过程。教育者应协助学生做好自己职业生涯规划,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要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走进企业,把握企业对学生的认知情况,了解企业的核心素质,力争在毕业后能够与企业无缝对接;临近毕业,要引导学生做好入职的各项准备,并了解行业知识,了解人才市场供需状况等。
另外,要指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不意味着对人的自由放任,更不意味着对科学制度的否定。在学校对学生管理的实践中,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才能使“以人为本”的管理具有足够的动力支撑和真实的主体依托,否则,其运作只能是虚幻。实践证明,制度管理在克服学生惰性、维持学习与生活准则、提高学习效率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校管理者在提倡“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同时,不能弱化制度管理。严格要求和以人为本不宜过于强调孰重孰轻,我们需要做的是增强制度的人文色彩,使制度管理充满人文的情感,将制度管理与“以人为本”管理有机结合,以此达到理想的管理目标和教育目标。
四、“生命教育”模式改革展望
“生命教育”中“生命”的涵义要求教育者要始终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把他们当作发展中的人来看待,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每一个亮点,鼓励学生实现理想、体现价值。“生命教育”模式改革的有效实施,既能够按照企业和社会需要培养出达到相应标准的人才,又能结合人才培养实际,兼顾人才个体,做到有的放矢。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必将推动高职素质教育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2011-8-31.
[2] 田蓉.生命教育中的现代教育观[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