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西双版纳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30 08:0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丽的西双版纳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丽的西双版纳作文

篇1

星期四

阵雨转晴

今天是我版纳之行中最开心的一天。早晨,我们跟随着导游去傣家竹楼坐客,热情好客的傣族姑娘小玉带着我们参观了她的家,在进村寨的小径两旁种着椰子树,独有一番南国风韵,我忍不住要求妈妈给我在椰树小径上留影做纪念。到了小玉搔哆哩(傣族指年轻美丽的女子)的家门口时,我发现竹楼并不是用竹子搭建的,而是用木头建成,由于建盖在竹林之中,所以称为傣家竹楼,竹楼有两层,第一层是用来堆放杂物和养牲畜的,不住人,第二层是客厅、卧室、厨房和阳台。傣家竹楼耐热、防震、防潮湿、还防洪水呢,冬暖夏凉,是很适合人们居住的,我顿时喜欢上了傣家竹楼。小玉搔哆哩说傣族有一种说法,谁家搭建房子的柱子又多又粗,谁家就很富裕。我发现小玉家的柱子都是方形的,很奇怪,于是我请教了小玉搔哆哩,她说,傣族原来是住在原始森林里的,森林里蛇多,为了防止蛇的袭击,柱子做成方形的,蛇就爬不上去了。小玉搔哆哩还介绍说,在傣族有个风俗,一家之主不是猫哆哩(指年轻帅气的小伙子),而是搔哆哩。在傣家,如果生了男孩一家人都不太高兴,因为男孩长大了是要嫁到女方家的,被认为是一个“赔钱货”,如果生了女孩,家里就大摆宴席庆贺,因为女孩长大后,娶猫哆哩进家,还可以带来一笔丰厚的嫁妆。

&

&

&

下午,我们去了原始森林,那里好美、好绿、好爽哦!美是因为金灿灿的太阳射进茂密的森林里,一切都显得那么华丽;绿是因为在原始森林里每棵树都是充满生机的,每一片绿叶都像是一只小精灵,快活而开心;爽是因为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着潺潺流淌的溪流,听着小鸟放声歌唱,仿佛走进了一幅世界上最美的油画之中,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一切。踏着用竹条搭建起的林间小道,听着导游绘声绘色的讲解,我们穿越在原始森林中。在一棵棵高大挺拔的千年古树旁,留下了我和家人许多快乐的瞬间。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绞刹树,它是两棵不同的树组成的,里面的树本来很高很大,但是只要从外部长出一棵大叶榕,把里面的树包裹起来后,吸取了里面树的营养,里面的树就会慢慢地死去,取而代之的就是大叶榕了。今天唯一遗憾的是由于阵雨的影响,我们没能看到孔雀放飞的精彩表演。

&

&

&

篇2

关键词:创造激情 创造基础 创造习惯 探索实践

初中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许许多多的语文教师上下求索,真知灼见琳琅满目,为当今语文新课程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写作是需要丰富的情感以及思维活动十分活跃的创造性劳动,教师只有千方百计地开启生的认知之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和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首先,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关注热点,引爆学生的创造激情。

邻邦日本遭受9.0 级大地震和浪高10 米的海啸重创,福岛核电站发生了5 级核泄漏事故。大地震震撼了全球,如果说去年的海地大地震,2004 年的印尼大海啸和1986 年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已经过去成了历史的话,那么如今的日本所遭受的巨大灾难就在眼前。于是,国人在震惊的同时,竟然就有滑稽的一幕上演在人们的眼前: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几乎疯狂地去抢购据说尚未受污染的可以防核辐射的碘盐,导致商家一时无盐供百姓。面对这种的社会热点问题,我在作文教学中积极组织学生讨论这个问题,他们群情激昂,慷慨陈述,有的抨击少数国人的低劣数质,有的赞美人们宽广的心胸,也有以诙谐的笔调谈养生保健,写出了《谣言》、《抢盐风波》、《少放一勺盐》等较高质量的作文。这些作文在学校一展出,更是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写作需要有话可说,需要有激情,创造性思维必须建立在强烈的创造欲望上。如果不在作文教学中引入活水,注入新的血液,许多学生就走不出教室、家庭的小圈子,不能激发出写作的激情。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学生拥有较大的信息量,他们也会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思考。所以在作文教学中选择当今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对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活动机制十分重要。当学生被这些热点问题的感性材料振奋时,他的思维就异常地活跃起来;才思敏捷,想象丰富,创造欲望强烈,这些写作所必备的要素便有了保证。因此,语文教师就应该有关注热点和剖析热点的能力,引领学生对这些小至班级大到全球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寻找生动感人的典型材料,让他们有话可说,有事(人)可写,有情可抒,这样学生的创造热情才会得以尽情的释放,写作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其次,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裁剪信息,打好学生的创造基础。

作为一项特殊的创造性劳动,写作是一种信息的输出,它是以信息的输入和储存作为前提。

“我乃是出来打酱油的”,“贾君鹏,你妈妈叫你吃饭”,“我爸是李刚”,“我为盐狂”,“药家鑫二审判决死刑”……处在网络时代的学生不乏信息总量,甚至不比他们的语文老师所掌握的信息量少。但是,为什么拥有极大信息量的学生很难写出好作文呢?我认为,语文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要打好学生创造基础,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不断吸收到新信息的同时,学会对信息的检索、储存和过滤,尤其是各种信息之间网络系统的建立,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信息的碰撞机会,这样才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本市有关部门组织过一次学生征文,要求介绍本地的某一个景点。学生学过《美丽的西双版纳》(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等散文,学过《苏州园林》(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之类的说明文,本地的景点可以说是如数家珍;路远的西双版纳等没有去过,但是苏州离本地不远,大多数学生到过苏州,游玩过苏州的园林。这时,我引导学生整理本地有关景点的信息,学习叶圣陶先生处理苏州园林信息的方法,指导他们将信息进行过滤、整合,学生写出了《沸腾的吕四渔港》、《朝霞满天的圆陀角》、《小公园,大世界——紫薇公园游记》等较高质量的作文,获得市里征文等级奖。过去学生不太注意信息的检索和储存,现在我班大多数学生有一个收集信息的专用邮箱,只要自己认为有保存的必要,就随手敲入、转录。这样,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信息量,十分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为提高写作水平创设了必要的条件。

第三,语文教师要肯定学生的大胆设想,培养学生的创造习惯。

由模仿到创造是写作的一条捷径。“古人作文与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成熟。”(《朱子语类》)模仿是创造的起点,当学生在模仿后有了大胆的想象,另辟蹊径而又有所创新的时候,我们当语文老师的万不可求全责备,而应该给予积极的肯定。也许,感情支持重于写作技法的教导灌输。经验告诉我们:当学生写作的激情被引爆,写作主体处于心理最佳态势时,他们会将作文的过程视为审美的过程,对写作便也倾注了满腔热情,这样不仅能触发文思汹涌奔流,而且还将引发学生坚韧的写作意志和顽强的写作毅力,养成创造的习惯,满怀信心地去克服重重困难,走向写作成功之路。

篇3

一、标题创新

题目是文章的眉目,是进入语文的窗口,以恰当的方式展示题目,无疑会给学生们耳目一新之感,更重要的是可以设置悬念,激活思维。比如,在讲授朱自清《背影》这节课时,由于作者是通过截取法(提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法)抓住了背影这一事物最感人、最精彩、最能反映亲情的闪光瞬间,表达了父子情深的主题思想。那么为了让学生们更深入了解截取法的作用,我在板书时故意把题目写成了《父爱》,从而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让学生质疑、比较、鉴别、品味原标题对于表达父爱的妙处。同样在讲授《父母的心》一文时,我灵机一动,把标题中的心字换成用红色粉笔勾绘成的“?誙”形图案。在学生们啧啧称奇的感叹声中留下新的悬念,标题为何立为“父母的心”?父母的心究竟是何形状呢?为何有“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一说法呢?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达到了启迪智慧,感情悟理的作用。总之在设置标题时,我常常打破常规,独树一帜,采取诸如:“换题法”“绘图法”“加着重号法”等等。在看似不经意间却加深了学生们思维的活力与深度,从而品味出有用的信息。

二、导语创新

导语是顺利进入课堂的切入点,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突破点。正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样,好的导语设计也是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从而顺利摘取智慧果实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切莫固守成规,一成不变或干脆漠视导语的作用。当然在设计导语时,也要根据不同题材和体裁,不同内容和情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用不同方式来精心设计导语,从而达到激情、激趣,出奇制胜、先声夺人的作用。比如,在讲授《美丽的西双版纳》时,我先播放一段颇有云南地域和民族风情的地方歌曲。让那轻快、悠扬、抒情味道颇浓的葫芦丝旋律回荡在学生纯真的心田,首先在学生们脑海中就形成了令人神往,浮想联翩的西双版纳的迷人景观来。又比如,在讲述《人琴俱亡》这一课时,我先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这一典故。让学生们了解一段至真至纯高雅脱俗的友情故事来。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们的知识面,更增加了一种审美的感知力,认识了除亲情之外还有一种叫友情的东西也扎根于人们的心底。当然了,关于导语的设置方式可谓举不胜举。诸如:故事导入,音乐导入,图文实物导入,调查提问法导入,设置悬念导入;等等。总之目的只有一个,即激发兴趣,引导思维,拓展视野,有所感悟。

三、课堂创新

课堂是学生们求知长技的主阵地,这一环节如何开展和实施尤为重要。由于语文属于文科教育的范畴,而文科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我们一定要改变那种长期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学中心形成的教师权威,知识本位和精英主义的价值取向。让课堂回归社会,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要善于挖掘文本资源进行资源优化组合。在这里教师的提问方式可以创造性地改变,比如,用激将法、鼓励法、竞争法来激活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且根据不同体裁专门设置诸如名家质疑、美点质疑、焦点访谈等栏目,引导学生多层次、开放式思考问题,多角度立意,多方面选材,多形式表达,从而落实和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四、板书创新

板书和导语一样,也是课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个合理化的板书设计无疑能使知识条理化、网络化、清晰化,更能加深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印痕,更便于学生更好地归纳、整理、总结、理解、消化和存储。在板书方面,可采用绘图法、结构法、线索法、概括法等来展现。比如,在讲授《枣核》一课时,我就用线索来构建板书设计:索枣核(用途蹊跷)——见枣核(如获至宝)——释枣核(为解乡愁)——议枣核(民族之情)。这样用几个富于表现力的动词来回替换,板书简洁形象,易懂易记,线索突出,网络分明。

五、作业创新

对学生来说做作业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迁移运用知识。对教师来说是反馈和检验学生是否顺利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尺度。因为每个学生基础知识及个性特征的差异,导致其理解力和接受力的差异。所以同一道题每个学生是不大可能整齐划一地顺利完成的。基于这事实上的个性差异,在布置作业时,我选择新的方式,犹如地理中分层设色地形图一样,可以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分为不同层次,然后依次设置适合不同“口味”的学生习题。这样就防止了营养失衡,从而也解决了那种优等生吃不饱,一般生吃不好,后进生吃不消的问题。比如,同样是概括文章中心,能力强的学生可尝试用对联形式加以精炼概括,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话表现中心即可。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综合水平的最直观、最有效的一把尺子,在设计写作练习时,要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叙,有理可议。写作练习题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打开学生记忆的仓库,并渗透人格素养的培养。作文命题要有唤醒记忆,认识生活,想象未来的作用。为了达到以上目的,可以采取合作法创新,与父母合作,与同学合作,与教师评比竞争等方式。

篇4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随写”习惯

兴趣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写作也是如此,想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写作中,获得愉悦体验,达到事倍功倍的学习效果。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从随写方面,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让学生用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开始留意生活中的一切,对于人生有自己的思考,虽然内心比较茫然,但对未来充满憧憬,渴望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乐于表达自己对他人的看法。教师应培养学生养成“随写”习惯,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洞察力,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可利用学生的情感因素,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抒发自己的感情,写下自己想说的话,通过随笔表达情感。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使作文教学更加生动,更加生活化,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明确写作教学目标,加强学生的随笔训练

在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应明确写作教学目标,让学生多写、多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随笔训练对于初中作文写作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去写、认真去写,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应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随笔训练的随意性较大,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会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作文教学也是如此。这样的作文教学模式缺乏系统的训练,即使已经确立了大致的教学目标,但由于各个教学阶段的教学目的不够清晰,导致随笔训练目标不够明确。随笔训练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应具有系统性,明确教学目标和训练目的,循序渐进,逐渐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应根据教材内容,构建随笔训练系统,例如,初一的作文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记叙文写作能力,而初二作文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说明文和散文写作能力,初三的作文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专题和议论文写作能力,明确初中各阶段的作文教学目标后,制定随笔训练短期目标,让学生有计划性和针对性的进行随笔训练;其次,通过对生活的观察,领悟情感,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最后,通过系统的随笔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学生写作思路

作文写作需要想象力,在进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时,应通过随笔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活跃学生的写作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让学生续写故事、续写课文、续写小说。在七年级第六单元《皇帝的新装》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写出游行之后的故事;在进行八年级第二单元《最后一课》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续写主人公小弗朗士放学后发生的事情。通过随笔续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可以采取读写结合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在八年级七单元《背影》一课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阅读理解课文涵义,模仿《背影》描写自己的爸爸;学习了《故乡》后,可以让学生描写自己的故乡;让学生阅读《美丽的西双版纳》,并以游记的写作形式,写下自己参观游览的经历。另外,在学生阅读小说、童话寓言故事后,可以让学生写下读后感,随看随写,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此锻炼学生的写作技能。

四、给予学生鼓励,帮助学生克服写作困难

篇5

作为一个旅行爱好者,走过许多地方,丽江古城的那段柔软时光,是我心中最美的记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丽江作文6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小学丽江作文600字1带一个相机,我穿过丽江。——题记

水车带着清晨的薄雾旋转,象征着丽江小镇新一天的开始。顺着不深的小河,踏着刚被染红的霞光,挂着晶黑色非专业相机,我走在没有人的丽江小路。不规则的石头路有如刚被水洗刷,几只青苔也铺在上面。木制的小店与酒吧,却比城市中华丽高档的娱乐场所,多了几分别样的味道。

云不知何时挡住了刚升起的太阳,天阴沉了下了。我打开相机,调好焦距,肯定的按下快门,满意的看着我的成品。却忽然发现,镜头上有一滴水珠。这是什么?雨吗?募然抬头,但没有找到那般踪迹,再低头望见小河中:一圈圈涟漪,密密交织着、荡漾着。不一会儿就溅起水花。丽江的雨不如江南小镇那样温柔轻盈;也不比苏州园林那样波澜不惊。丽江的雨是迅猛的,会毫不吝啬的打在地上,提醒人们它的降临。

在一家小店的屋檐下躲雨。伸出手去,雨落在手心,那样的简单而有清澈,正如这个热情幸福的丽江。主人将我迎进屋内,雨依旧下,滴滴答答的声音形成一支舞曲。丽江的少女们唱着歌,柔顺的黑发随她们旋转、跳跃,笑容不曾消失,定格在相机之上。她们是快乐的,没有因为阴雨连绵而愁眉不展。她们尽情浪费着喜悦,不知疲倦的玩乐。她们属于丽江,也许应该说她们是丽江的一部分。装点着丽江,永远。

捧着丽江女子送的百合花,继续前行于竹林,漫步其中。潮湿的气息笼罩着一切,雨已转小。世界朦胧,心已宁静,沉浸在连绵丽江。回头,顺着风,望向远方——仿佛有一着一身素衣的典雅女子,站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吹着箫,余音游荡在耳边,挥散不去……

烟雨朦胧之际,望着照片上的一幕幕,不忍离去……

小学丽江作文600字2今天阳光明媚,我和妈妈还有一些朋友从大理来到了丽江。

第二天上午我们来到了拉什海,我们在茶马古道骑了马,了解了西双版纳的历史文化和马帮的传奇,骑马到了森林的深处,我们看到了一泓清澈的泉水,它们在快活的“唱”歌。我情不自愿的用手捧了一点泉水喝了。味道凉凉的、甜甜的,真好喝!导游告诉我这是丽江所有人的水源。

下午我们去划船,宁静的湖水的如同一面镜子,“镜子”里面的是蓝天白云和两岸雄伟、高大的青山。形成了一幅湖光山色的美景。划完船之后我们还是去吃了从湖里面打捞上来的烧烤鱼,味道美极了!

晚上我们来到了丽江古城,这里是一个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原来的统治者姓木,如果围城墙的话就是变成困。所以下令不围城墙。一进古城两个一大一小的褐色的风车就映在我的眼前,上面的齿轮清晰可辨。踏着青石板往前走,人越来越多,场合也越来越热闹。再往前走卖的东西也越来越有特色。就比如一个钱包上面刻有东巴文字,带着浓郁的民族风味。并且每家每户前面都有一条小河,河水清澈见底,叮叮咚咚的流着。街上的商品让人看到的眼花缭乱。最多的是银饰店、手鼓店。

第三天上午我们来到了蓝月谷,蓝月谷不是一个谷,而是一个水很蓝,而形状像月亮的一个湖。这个湖的水湛蓝深远,蓝的像蓝色的颜料染过似的。如果白云倒映在蓝月谷上,那就真的是蓝天白云的样子了。“这个湖真美呀!”我情不自禁的赞叹到,我说:要是能碰上沙滩就肯定更美了!”

下午我门到了玉龙雪山,到了这里就像到了寒冷的冬天一样,有时候甚至比到了冬天还可怕。爬到山顶上的时候因为有一点高原反应所以让我感觉有一点不舒服,当我从雪山4680米的山顶往下看时,感到十分害怕。下山的时候我还在想:要是从山顶上掉下来的时候可真的是非升天不可。

哎!这么快就要到离开这个美丽有好玩的丽江,对于我来说可真的是舍不得走呀!真希望能在丽江多玩数日,下次来云南我一定要第一个来丽江古城玩!

小学丽江作文600字3丽江好,风景旧曾谙。——题记

从前走进丽江,将所有的美梦倾注。安详的古城里,古朴的房屋、澄澈的溪水、幸福的纳西人勾勒出一幅画卷,令人向往,令人陶醉。

梦回丽江的房屋——美。漫步在窄窄的青石板路上,用手轻轻抚摸木屋的外墙,感受它的质朴、古老与幽香。青灰色的瓦、红色的梁、木色的窗、白色的墙,共同组成了纳西族的“木楞房”。纳西人将串串风铃系于木梁上,微风拂过,声声作响,为恬静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它们道出了丽江的处处美景,也唱起了纳西人的句句祝福。我惊叹于纳西人的智慧,木窗上的图案各式各样,方形、圆形、十字形,什么样的也有。纳西人爱花亦爱草,屋前种满了花草树木,为古朴的木屋画上了一笔色彩。

梦回丽江的溪水——醉。从古城的那头流入,从古城的这头流出。一条溪水,流淌万千。她是雪山纯洁的女儿,不远百里嫁于丽江,化作一条玉泉水与古城朝夕相处。溪水不深,仅没过脚踝,清澈无比。水中的藻荇油油的、滑滑的、绿绿的,似柳条如长发。阳光照射下来,水面泛着金波,宛若披了一层纱。一座座小石桥就像道道彩虹越过溪水连接着两岸。远处,一座水车随着玉泉水哗啦啦的转着、转着,它仿佛用潺潺水声诉说着昨日的故事。

梦回丽江的人——爱。清晨的阳光斜射入木楞房中,纳西的少女已经坐在织布机旁工作。她弯着腰,两脚一踏,一双灵巧的手缠着线在布之间穿梭,手一推,向左、向右,她微笑着一步又一步都是那么认真。在我看来,这不像是在织布,而是在完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午后,那条溪水传来悦耳的欢笑声。活泼可爱的纳西孩童赤着脚跑到水里,闹着跳着,你追我赶,溅起层层水花。趁伙伴不注意迅速俯下身子,捧起一湾泼向对方。我望着他们脸上稚嫩的笑——眼弯弯的,黝黑的皮肤上露出雪白的牙齿,像花儿一样却比花儿更美。

某一年,某一月,我梦回丽江。依稀记着那方净土依旧美。

小学丽江作文600字4随意走进丽江古城的某个城门,一眼望到的,都是那飞檐翘角、青瓦白墙的院落,以及脚下凹凸不平的石板路。在城市中行色匆匆久了的人,进入这样古色古香的地方,也不禁慢下脚步来。

早晨,一道金色的阳光洒向古城,给灰黑的屋顶蒙上了一层柔和的轻纱,此时的古城,它还在睡梦中,谁也无法惊醒它的梦。看,古城的背后,露出了山的脊梁,翠绿的树木衬着蓝蓝的天,再加上古宅的屋檐作前景,秀美得就像一幅彩铅画,没有油画的艳丽,也不似水墨画般单一,它是明亮的,又是素雅的。

古城内的街道都是依山傍水修建的,河流穿街绕巷,流遍全城。漫步在街道上,听河流哼唱着小曲儿悠然地流淌,感受河旁的小树在阳光下舒展着腰肢,看迎面而来穿着民族服装的纳西老人对你笑意盈盈,闻闻院落外或商铺前的花花草草,真觉得自己置身在诗情画意中。

渐渐地,日头高升,沿街的小铺不知道什么时候开了门,街道一下子热闹起来。但这儿并不喧哗纷乱,一切都是有条不紊的,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安宁的笑容。特色书店、古玩小铺、琳琅满目的饰品店……每个来到这儿的人,都会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或是购物或只是逛逛。而最吸引我眼球的是过桥米线的店铺,特别爱吃的我,见到过桥米线的店就挪不开脚了。有千万个理由让我坐下来,悠哉悠哉地享受一碗米线,与那耳闻已久的传说相会。

坐下来,更是感觉古城里到处充满着慵懒的气息。店主不慌不忙淡然的神情,游客不急不缓轻盈的脚步,不时传到耳际的纳西民乐。有趣的是,很多店门前都趴着一两只狗,不仔细看以为是几堆墩布。它们安适地蜷在地上,半眯着眼,耳朵很服贴地耷拉在地上,完全与周围地环境融为一体,成为古城不可或缺的一幅生活画卷。

时光就这样在悠然中流逝,散漫在丽江古城的光阴令人难忘。

小学丽江作文600字5丽江,是我向往的一座古城,经常听爸爸妈妈提起那儿的美景,我终于有机会亲自去体验了。

一下飞机,我们就见到了带队的“飞导”,他带着我们一边走一边了解丽江。第一天,我们去古城游玩,还买了丽江特产——牦牛肉。回到酒店时已经很晚了。

从行程表上看,第二天是我最期待的了——寻访“茶马古道”,游玩“虎跳峡”。“茶马古道”,一听这名字就知道很古老、很古老。的确,这条道存在于祖国的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的交通工具,作为地域的称谓,特别极了。在这条路上马儿运输丝绸和茶叶,让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方便起来了,也成为了这段历史的最佳见证。坐在马背上,随着马儿一步一步地节奏,我似乎也开始穿越,听到运输货物的人们齐声歌唱,听到马儿们整齐的马蹄声,更看到这源源不断的运输队伍。一路上,我望见那连绵的山峰,望见那碧绿的树丛,也望见那蜿蜒的小路,这里一定收藏了劳动人民的辛劳付出,这条茶马古道真是名不虚传。

离开古道,来到了虎跳峡,因为中虎跳和下虎跳还没有开放旅游,所以我们不能去了,只能在上虎跳游玩。刚开始走时是木头台阶,而且台阶下面都是空的,所以我有点害怕。不过,还好后来又变成了石头台阶,走着走着,我们就看见了在江中间的虎跳石,据说老虎就是靠这块石头跳越江面的,虎跳峡也因此而得名。

篇6

关键词:哈尼族;习惯法;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750;G40-01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042-04

哈尼族跨境而居,总人口约200万。在我国云南省,哈尼族人口163万[1],分布在云南南部的哀牢山与无量山之间,主要聚集在绿春、金平、元江、新平、元阳、红河、墨江、普洱、西双版纳等地。绿春县,隶属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我国哈尼语标准音所在地,也是我国哈尼族所占比例最高的县,哈尼人口占绿春县总人口的比例为87.8%,有12个哈尼族支系世居于其中。绿春县的哈尼族人民世代居住在哀牢山腹地,森林、城村、梯田、河流共同组成了四位一体的生态环境,体现了哈尼族尊重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存法则。经中国科学院批选,如今的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已被列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森林生态系统的定位观察站,而哈尼人的梯田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族人民在漫长的迁徙中,形成了特有的习惯法[2],至今还较好地保留。哈尼族习惯法是为了生存,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并为成员信守的规范体系。绿春县哈尼族习惯法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到生产生活、婚姻、土地、森林、水资源等方面。绿春县的习惯法保存良好,深入人心,维持和调整社会秩序。

一、绿春哈尼族农耕习惯法的内容

哈尼族是山地农耕的代表性民族,千百年的农耕活动创造了哈尼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生产方式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根基,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习俗、思想观念等。围绕着农耕生产衍生出从开秧门到吃新米饭一系列的农耕节日与习俗,这些节日是农耕中不同阶段的过渡点,融合到整个农耕生产中。绿春县的哈尼族数千年来始终保留着每个农耕过程中的习惯法。

(一)水规

梯田是数千年来哈尼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哈尼文化的象征,已被外界作为认知哈尼族的整体标志之一。梯田从海拔1600米的山地上绵延到山脚河谷,放眼望去满是错落有致的梯田,规模宏大。绿春县的梯田坡度极陡,被赞为“天下奇观”。这一层层的梯田像是巨型的哈尼史书,展现了哈尼人顽强奋斗的精神。整个梯田与村寨相邻,与森林、村寨、河流共同组成了哈尼族生态文化圈。山顶的森林保护了梯田的水源,使其长流不断,形成“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景象。这些水资源流经村寨和梯田再流向河流,形成一种资源循环。四者合理布局,物尽其用,使哈尼族对自然的改造与自然相协调、相适应。这样宏壮的布局体现了哈尼族人民对自然合理的思考与认识。

稻作梯田是绿春县哈尼族人生产生活的中心,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比较合理的耕作的习惯法。水是梯田的生命之源,每到种植水稻的时候,水就成为了种植的重要环节,旱季不能断水,否则会导致田埂绽裂,雨季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经过长期的实践就形成了一套不成文的水规,刻木分水或刻石分水。每家每户根据每份田面积的大小共同商量出用水量,在田与沟之间放置一条有水量刻度的分水木或分水石头,水通过水槽自动流入各户的梯田里。这种水规世代相传,而今,带给哈尼人公平的“刻木分水”已是国家级的文化遗产。水规的设立既合理利用了水资源,又减少了纠纷,体现了哈尼人追求公平、避让纷争的态度。

(二)酒歌和酒规

哈尼族历法以农历十月为年末岁首,每年农历十月的属龙日为哈尼族新年的第一天,哈尼语称为“甘通通”“甘陶陶”“干通通”“扎特特”,庆祝一年的五谷丰登,类似于汉族的春节。节日期间哈尼族都要杀猪宰鸡、祭家祖与外祖,摆长街宴、围桌对饮等。绿春县城只有一条主街,贯穿县城东西,三公里余长。每当十月年,县郊的哈尼村民就会在县城主街道摆上长长的宴席。2004年,绿春县的长街古宴为2041桌,创造了超过两公里长的吉尼斯记录――“世界上最长的宴席”。

饮酒与歌舞成为哈尼族劳作后节日生活的主题。在长街宴上缺不了的就是酒和歌,哈尼族酒歌,称为“哈巴”或“啦巴”,是哈尼人传承农耕习惯法的无字教科书,古歌的内容涉及到如民族迁徙、农耕知识、生活礼仪、处世之道等方面。通过唱“哈巴”,向后代传“哟理”、讲“dudaq”(故事)。哈尼族不管是祭祀还是节庆都离不开酒,所以斟酒、敬酒、摆菜品都有讲究。宾朋坐满后开始斟酒,从主座开始,从右至左依次斟满,最后在主座的杯中再斟些许,意即首位相接、有头有尾。到哈尼人家做客,有喝酒喝两杯、吃饭吃两碗的规矩,以示好事成双之意。敬酒也有一些禁忌,如“阿倮欧滨”祭祀的那几天,敬酒时不能和大寨村的大咪谷碰杯;在举办丧事的人家喝酒时,不能碰杯划拳。

(三)乐作

六月年,又称“L扎扎”节,是春耕夏除结束后,进入农历六月的闲暇时节。这个节日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六月年的前一天,家家户户在自家门外烧火、支锅、杀鸡,避邪避灾。第一天,村寨清洗水井、咪谷主持祭祀“俄咀阿培”(天神摩咪的使者),祭品平均分配。绿春县的哈尼族村落几乎都有秋千或磨秋,磨秋桩用结实的栗树做成,秋杆是用松树做成。咪谷祭祀后,再率先荡几下秋千,之后,青年男女成双成对地荡秋千,进行骑磨秋比赛。六月年一般为6天,结束后要抬下磨秋,来年又砍新的磨秋,这是千年的古规。

“乐作”,“乐”是大家的意思,“作”是玩跳的意思,“乐作”就是大家玩跳。当地有“四弦一响,脚杆发痒”之说[3]。哈尼族的乐作舞是自娱自乐的自编舞蹈,在节庆、劳作间歇中跳,配合鼓、锣等传统乐器的伴奏。哈尼人根据栽秧、砍柴、簸米、捞鱼等农耕生活的动作编成简单的舞蹈,或模仿族人喜爱动物的动作跳起棕扇舞,或刚或柔,质朴生态,每个动作都是农耕生活的反映,其目的在于祈求五谷丰登。

(四)开秧门与吃新米饭

在农历二三月间,绿春县哈尼人开始春耕备种。在栽秧前属猴或属鸡的日子,家家户户要在田边进行开秧门仪式,在他们认为开了秧门,就可以栽秧播种了。主妇拔下田里第一把秧苗,然后由村子里有威望的年长者栽下这把秧苗。开秧门的日子由各户自己选定,但不能与家人的生日、老人忌日相冲。这一天家家染黄饭,为家人特别是小孩招魂求安。十月年、六月年、伙食扎(吃新米饭)等节日都比较隆重。

六月年后最重要的一个农耕节日是吃新米饭,叫“伙食扎”(hosiiza),也可叫为新米节,目的是为祝福五谷丰登、粮食越吃越多。过节期间要杀鸡、煮糯米饭、祭祀祖先。“开秧门”时,绿春县大兴镇松东村的村民,会到水田里插几株秧。新米节时,会从开秧门的田里采几株稻穗回来。“他们把这块田称为‘hosuzaya’,‘hosuza’意为‘吃新饭’、‘ya’是田的意思。在他们看来‘开秧门’的田,就是‘吃新饭’的田。”[4]新米节后,粮食丰收了,瓜果蔬菜也较多了,就会商量办婚嫁大事了。

二、绿春哈尼族农耕习惯法的教育价值

绿春哈尼族农耕习惯法大都是不成文的规定,包括在其他民俗活动中,它与生产的规则、禁忌、风俗习惯、仪式等密切相关,这些习惯法对一代代的哈尼族人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总的说来这些习惯法彰显了和谐教育,实现个体自身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群体和谐、人与天和谐的教育价值。

(一)个体自身和谐的教育

农耕习惯法离不开对人体质的锻炼和对美的感受,实现个体自身的体与美和谐发展。哈尼村寨的山地农耕需要哈尼人有强健的体魄,哈尼人以黑为美。健康的体质,健美的身材,是绿春县哈尼人适应山区梯田稻作耕种的需要,也是哀牢山区和无量山区的自然环境造就的。在高山梯田农耕中,谈不上机械化操作,在现今也顶多是半机械化劳作。绿春县很少有平坝,梯田多数是在陡峭的半山开垦,小的梯田则如簸箕大小。现在的农户购置了较先进的割草机等半机械化工具,但收割和耕作时主要还是靠人力、畜力,每年金秋收割稻谷时还是用蔑片编制成的谷船收割,女性排成一行弯腰割稻子,哈尼成年男性用双手紧捏稻谷“掼”稻子。要将稻子掼下又不撒落,是力气活,也是技巧活。每掼一阵,用绳拖移谷船。

走山路也起到了体育与美育的作用。山路弯弯,是绿春哈尼村寨的写照。从一村寨到对面村落,看起来不到一公里,但走起来会有三四公里,大多数哈尼老百姓走山路出行。哈尼族习惯法注重农耕与闲暇结合,哈尼村寨有较多的“法”定假日。哈尼农耕习惯法规定在祭寨神、“阿倮欧滨”、十月年和六月年等节日期间,哈尼人是不允许上山下地劳作的,各个寨门口也会放下木杆“以封寨门”,违者会受到咪谷的罚款。在闲暇之余和节日期间,人们会穿上美丽的服饰在音乐伴随下载歌载舞,这样劳作与娱乐相结合,达到体与美的结合,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二)人与自然和谐的教育

哈尼族千百年来用自己的智慧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哈尼族人民在劳作中重视对自然的保护。在哈尼所居住的环境中,形成了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位一体的生态系统。哈尼族人始终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从自然索取要按照大自然的规则来,要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哈尼族地区存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生态景象。绿春,绿在森林覆盖率很高,春在四季如春。绿春哈尼族习惯法中对森林、水资源的保护是哈尼人的一种生态自觉行为,让这里的世代哈尼人安居乐耕、与大自然和谐一体。哈尼人认为“树是水的命根,水是田的命根,田是人的命根”[5]。

绿春哈尼族生活在青山绿水之间,据统计,绿春县的森林覆盖率远远高于云南省的平均水平[6]。哈尼族人始终重视森林的保护,禁止砍伐森林。哈尼族的“祭龙”就是祭拜龙树活动,专门到寨神林杀牲祭祀,祈求五谷丰登。若有人砍伐森林就会受到惩罚。在有效利用水源的同时通过仪式保护水。哈尼村落一般都有水井,每年要“合倮缩”,意即祭祀水井神。全村寨都注意保护水井和水源林,同寨神林中的树木一样,不能随便砍伐水源林中的树木,定期对水井和周边进行清扫,使水井周围不被污染或破坏,体现的是防止水土流失的教育价值。每逢十月年和六月年,村寨各家都会抢先到井里打水回家,在取水时要净手洗脸,俗称背“圣水”。背回的“圣水”,是纯洁神圣的,用来敬献天地神灵。绿春县城东面分水岭的水是最神圣的,哈尼古歌《都玛简收》里唱道,东仰阿倮欧滨的十二股泉水是祖先给的福水,“是天神摩咪恩赐的福气”。“昂玛突”“苦扎扎”等节日中祭祀水神、树神的活动对保护森林、水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哈尼族通过这样的习惯法向人们传达要保护自然、敬畏自然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

(三)人与人和谐的教育

绿春哈尼族习惯法广泛涉及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的传统美德。习惯法规约中有很多内容涉及到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和善待他人。德高望重的长者倍受尊敬,敬老爱幼的礼仪是哈尼族群体和谐生活的重要内容。哈尼村寨里的长者在生活中唱古歌、讲故事、传道理,长者自身为人处世的言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晚辈,哈尼传统美德就这样口耳传承至今。在哈尼人眼中,高龄老人正处于由人生角色向神灵角色转换的过渡阶段,他们很快就将由人升格成为祖先神灵的一员,他们被认为是祖先神灵在人间的代言人。哈尼族敬老的传统也是祖先神灵崇拜的体现[7]。绿春哈尼族尊老爱幼的习惯法禁忌有:晚辈不能直呼长辈的名字;儿媳妇不能与丈夫同宗男性长者共桌吃饭;要让长辈先尝祭品,吃菜先让大人吃,吃饭先让小孩吃。绿春县郊的哈尼村寨中流传着儿媳虐待瞎子婆婆遭到天神惩罚的故事,所以一直以来哈尼村寨中的婆媳关系都非常融洽。哈尼家庭对子女含辛茹苦的养育,在哈尼礼仪古歌中有很好的刻画,“阿妈抱儿不怕磨破膝盖”,“阿爸抱儿不怕磨破手掌”[8]。

哈尼族村寨特别讲求诚信友爱、和睦相处,在梯田稻作农耕中体现了团结互助的精神。哈尼族的大部分节日都是集体参与的,长街宴、六月年等都是大家共同庆祝。哈尼古歌唱道,“咱们就像父亲栽出的一蓬竹子,咱们好像母亲织出的一匹布;好像菜园里栽的生姜,一个枝丫生长出来,好像菜园里的大蒜,一个籽种繁殖出来。”这种群体意识深入哈尼人心中,使得他们能共甘苦、团结互助。同一父系血缘共同体“启波然”或一村系的“启普然”的群体内成员有相互保护、援助的义务,从大寨、小寨、上寨、新寨、小新寨等寨名就可以看出哈尼族村寨之间的关系相当和谐。在婚嫁、丧事、盖新房、栽秧收割、整修水沟等生产生活事务中,团结互助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哈尼族能和其他兄弟民族友好共处,如与彝族的关系,哈尼语中有“哈尼哈翁切玛然”,意思是“哈尼族和彝族是一娘所生”。

哈尼族是比较谦让的民族,迁徙文化和梯田文化是其民族文化的根基。哈尼先辈的长途跋涉与长期迁徙,在哀牢山区开辟梯田并安居乐业,凝聚了哈尼民族性格中的“礼让”特质。性格中温和、礼让的特质让习惯法规约的传承稳定和自觉,也使得绿春等地的哈尼村寨至今还能保留较为完整的农耕习惯法。

(四)人与天和谐的教育

宗教,表现为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崇拜,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9]。可以说,宗教的教育是对生命、生存、生活的关注,体现了人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的精神。哈尼族农耕习惯法中蕴含的宗教礼仪,既可以通过“习惯”的方式去影响民众,又可以用“法”的方式来约束民众。绿春哈尼族主要信奉原始宗教。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多神崇拜、祖先崇拜,通过定期举行的祭祀活动来强化受众的信仰,影响民众的行为规范,实施礼仪习俗教育。宗教礼仪中对参祭和祭拜制定规矩最多的是多村落的联合祭祀,祭祀的时间、地点、主祭者、出席和不能出席祭祀的人、祭祀时的衣着、祭品的摆放顺序都有具体的规定,并通过哈尼古歌和头人长者的言行得以传承。每年正月第二轮属牛的日子,绿春县郊的十三村落都会联合进行“阿倮欧滨”祭祀,大寨为主祭村寨,大寨村的咪谷为主祭的大咪谷。主祭咪谷的祭祀活动完成后,参加祭祀的人会找出前几年埋在山泉间的酒,在山上分享部分祭品。晚辈向长辈敬酒敬烟,长者也美言祝福后生。“阿倮欧滨”祭祀后的祭品会平均分配,也会作为神圣的礼物馈赠亲朋好友。

经过集体宗教祭祀后的猪下巴的骨头作为图腾,每年都会保留下来,栓掉在大寨村大咪谷家西侧的门廊里。“西南很多少数民族有猎兽留头之俗,一方面是炫耀自己的勇敢,一方面即具有计数作用。看猎人家中有几个麂子头,即知他猎获过多少麂子。”[10]可以判断,在圈养猪、牛、羊、马等牲畜之前,祭祀用的动物是野生的,要靠相邻村寨中的男性合作捕猎回来后再杀牲。大寨最早在绿春东仰梁子上安营扎寨,男性成员比较多,能够捕猎活捉到原始森林里最大的野物。也可推测出因人多和捕猎的能力强,大寨被推为绿春县郊十多个村落联合祭祀的主祭村寨。

“民族文化一经宗教的整合,便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像一颗颗的珍珠要成为项链必需一根贯之以始终的轴线一样,宗教起了这种轴线的作用。没有穿进轴线的珠子容易失落,没有经过宗教整合的文化观念也难以流传。事实上,以西南诸民族的文化为例,这种整合可以说是无处不见。”[11]哈尼族的农耕习惯法和文化通过原始宗教的观念和祭祀活动整合起来,对绿春县哈尼社会的和谐发展实行了无形的控制,表现为绿春哈尼村落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人的精神世界的统一。

哈尼族农耕习惯法体现了保护森林、水源、梯田等自然环境的教育价值,绿春县的哈尼村寨干净整洁,保留着青山绿水的生活家园。哈尼民众不仅讲求生活环境的舒适优美,更追求自身和群体的道德自律,注重和谐共生、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村寨关系,这是绿春县哈尼族的人文环境。习惯法规约通过虔诚的原始传承延续,和谐安乐的山地稻作促进了我国西南边疆的和谐稳定。这种和谐稳定的生活不仅体现在个体身心的结合,也体现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的共生共存。绿春县的哈尼族生活在青山绿水、美丽梯田间,生活在祭献与赐福的人神交流中,生活在和睦团结的村寨关系中。个体在群体中紧密团结,与群体心气相通、血脉相连,在群体的习惯法规约中实现了个体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云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N].云南日报,2011-5-10(5).

〔2〕本文所使用的习惯法,大致相当于哈尼标准语中的yo’liq、hhaolliq、hhaolloq(本词的使用参阅了戴庆厦等编的《汉哈尼词典》),汉译可作“哟理”,即“道理、规矩”.

〔3〕李涛,马明武.话说红河(七彩边地,综合卷下)[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300.

〔4〕曾红.云南省哈尼族的“开秧门”和日本的“苗开”习俗//李子贤,李期博.首届哈尼族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312.

〔5〕云南哈尼族研究协会.哈尼古歌[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337.

〔6〕马岑晔.哈尼族习惯法在保护森林环境中的作用[J].红河学院学报,2010,(1).

〔7〕白玉宝.哈尼族人生价值学说概要[J].思想战线,1995,(4).

〔8〕哈尼族礼仪习俗歌[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65-66.

〔9〕恩格斯.宗教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