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面的谚语范文

时间:2023-04-07 12:30: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习方面的谚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习方面的谚语

篇1

1、略翻书数则,便不愧三餐。

2、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

3、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4、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5、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6、读一书,增一智。

7、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8、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欧洲谚语)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英国谚语)

11、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12、有经验而无学问,胜于有学问而无经验。

13、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14、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15、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16、熟能生巧。

17、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18、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缅甸谚语)

19、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20、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21、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

22、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23、收集关于表示学习方面的谚语: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24、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儿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25、由经验而得的智慧,胜于学习而得的智慧;一次亲身的体会,胜过两次的教师教导。

26、任何倏忽的灵感事实上不能代替长期的功夫。

篇2

2、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3、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4、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5、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6、读一书,增一智。

7、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8、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欧洲谚语)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英国谚语)

11、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12、有经验而无学问,胜于有学问而无经验。

13、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14、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15、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16、熟能生巧。

17、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18、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缅甸谚语)

篇3

关键词 免疫层析试条; 夹心法; 对流扩散; 数学模型; 生化反应过程

1 引 言

免疫层析测定(Lateral flow immunoassay, LFIA) 是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和层析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简便快速的免疫检测技术,具有特异性强,操作简单,可以单人份检测以及无污染等优点[1~3]。由于符合现代医学倡导的“床边检验” (Point.of.care testing, POCT) 的发展潮流,免疫层析试条品种日益增多,应用领域越来越广,主要包括有临床诊断、食品安全检测、环境检测、农业以及一些新兴领域比如分子诊断等[1~5]。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关注和研究提高免疫层析试条的检测性能的方法,主要研究包括有:(1)大量生物化学研究者通过改进制备技术和层析材料复合方式、受体固定方式等,提高试条检测灵敏度和定量检测性能[6~10];(2)搭建基于光电/图像的检测系统采集免疫层析试条的检测信息实现定量检测[11~15]。 针对生物化学研究者们在改进和提高试条特性时,尚无数学模型,而只能依赖反复尝试, 本研究组前期工作中, 基于免疫层析试条的反应机理及贝叶斯理论,建立其非线性状态空间方程模型,能够描述试条中各物质动态反应过程,优化试条性能,通过模型实现动态定量测定[3,16~20]。

Qian等[21,22]根据免疫层析试条反应机理以及对流扩散方程初步建立了数学模型,该模型能够检测试条系统中各参数对试条性能的影响,辅助优化设计试条。基于此,本研究依据免疫层析试条反应原理,结合对流扩散方程和流体动力学方程,建立模型,描述试条动态反应过程,并通过COMSOL软件对试条动态反应过程进行仿真,分析了试条中各物质初始浓度和试条硝酸纤维素膜孔隙率等对试条性能以及检测结果的影响。此模型能够有助于研究者们通过快速且低成本的方法设计和优化试条,为改善试条检测灵敏度和定量检测性能创造条件。

2 夹心法免疫层析试条的数学模型

夹心法免疫层析试条原理如图1所示[1,3]。在一片塑料片上,从左到右、首尾互相衔接地依次粘贴如下组分:样本垫 (Sample pad)、玻璃纤维膜的结合释放垫 (Conjugate pad),膜上固定着干燥的标记的特异抗体/抗原、硝酸纤维素膜 (Nitrocellulose membrane),膜上包被线条状的抗体/抗原,即线状的检测线 (Test line) 与质控线 (Control line)、吸水垫 (Wicking pad)。

为了简便,建模时先不考虑质控线,用A表示样本中的目标待测物,P表示结合释放垫处的标记物,R表示检测线上的抗体。各物质的浓度都可以视为关于空间一维位置(x)和时间(t) 的相关函数,如[A](x,t)表示A在时间t时位置x处的浓度。本研究将免疫层析试条的动态反应过程分为两个过程: 在结合释放垫的标记过程和在检测线上形成夹心复合物过程。

在结合释放垫的标记过程形成复合物发生的生化反应式:

P+Aka1k d1PA(1)

基于对流扩散方程[21]反应(1)中的物质浓度变化如下:

3 数学模型的约束条件与环境设置

免疫层析试条中各物质的生化反应除了需要满足如上建立的数学模型的物质传递规律外,还需满足一定的流体流动规律。首先,样本液在试条中流动反应需满足质量守恒定律,即:

4.1 待测目标分析物[A0]对复合物[RPA]的影响

首先通过改变待测目标分析物浓度[A0], 得到[RPA]在不同[A0]时关于时间的曲线如图2所示,由图2可见, [RPA]在开始阶段随着时间的增加呈线性快速增大,并随着反应的进行[RPA]慢慢饱和。因此,根据仿真结果可以选择一个具有较好特性的时间点作为免疫层析试条的检测时间。

为了更好地观察,基于图2的结果选择了3个固定时间来分析[RPA]跟与[A0]的关系,如图3所示。当待测物浓度较低时,[RPA]与[A0]呈正相关,但是当到达一定浓度后,随着[A0]的增加,[RPA]反而下降,这与免疫层析试条系统中存在Hook效应吻合[1,3]。

4.2 标记物[P0]对复合物[RPA]的影响

考察了[P0]对于检测结果的影响,得到[RPA]在不同[P0]下关于时间的曲线,如图4所示。在[P0]浓度较低时,[RPA]增长速率缓慢,且趋于一个偏小的数值,待测分析物没有得到完全反应;在[P0]浓度较高时,[RPA]增长的速率几乎相同;而且[P0]增加到某数值后,[RPA]的增长

速率和稳定值都基本保持不变。因此,[P0]浓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试条的检测范围和检测结果。

如果在忽略反应(9)的情况下,则[RPA]由[PA]直接转化而来,可以用[RPA]/[PA]表征标记复合物在检测线上的转化程度,在t=10 min, [A0]=10 mol/L时, 得到的结果如图5所示。当[P0]浓度较低时,[RPA]/[PA]几乎随着[P0]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当标记物[P0]超过一定值时,[RPA]/[PA]将达到最大值,此时[PA]的转化情况最好;当[P0]超过该值继续增加,

[RPA]/[PA]略有下降,这可能是由于检测线上R的结合能力有限导致的。

4.3 硝酸纤维素膜上的孔隙率对试条反应的影响

考察了试条硝酸纤维素膜上的孔隙率对流过试条中混合液的流速的影响。从图6可见,硝酸纤维素膜上孔隙率越小,孔径越细,越有利于样本液的流速。分析孔隙率对生成[RPA]的影响(图7)可知,孔隙率对[RPA]的浓度影响不大。为了更好地分析孔隙率的影响,进一步得到了[RPA]/[PA]与孔隙率的变化关系。如图8所示,孔隙率影响了样本液在试条中移动的速度和样本液中各物质的反应程度。孔隙率较小时,PA能以相对较快的速度转化为RPA,进而使[RPA]/[PA]的值在同一时间内以较快的速度攀升。但并不是孔隙率越小越好,如果孔隙率太小,样本液在试条中的移动速度过快,导致标记混合物来不及与包被在检测线上的抗体结合,也影响检测效果。

5 结 论

基于夹心法免疫层析试条的反应机理与对流扩散方程建立其动态反应过程的数学模型,并用COMSOL软件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试条中各个参数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1) 通过模型优化试条的参数能够使生成的夹心复合物浓度与待测的目标分析物浓度成正比,但需要注意试条的检测范围,从而避免试条出现Hook效应。(2) 结合释放垫上的标记物浓度较小时,生成的夹心复合物浓度能与之成正比,但当其达到一定值后,标记物浓度的增加将不利于夹心复合物的生成。(3) 检测线上包被的抗体浓度的增加有利于夹心复合物的转化。 (4)硝酸纤维素膜上的孔隙率较小时,有利于样本液的流动和样本液中各物质的充分混合;而相对较大的孔隙率,则有利于样本液与检测线上包被的抗体更充分的结合,因此,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控制孔隙率对于试纸条的性能也很重要。

References

1 Wong R C, Tse H Y. Lateral Flow Immunoassays. New York: Humana Press, 2008: 1-19

2 Yager P, Edwards T, Fu E, Helton K, Nelson K, Tam M R. Nature, 2006, 442(7101): 412-418

3 Zeng N, Wang Z, Li Y, Du M. IEEE Transact. Biomed. Engineer., 2011, 58(7): 1959-1966

4 Zeng N, Li Y, Du M. J. Adv. Biomed. Engineer. Technol., 2015, 2: 46-50

5 ZENG Nian.Yin, LI Yu.Rong, DU M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 2015, 34(4): 259-264

曾念寅, 李玉榕, 杜 民.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2015, 34(4): 259-264

6 ZHOU Yao.Feng, XIONG Si.Cheng, JIANG Hu, DUAN Hong, XIONG Yong.Hua, Andrew Wang. Chinese J. Anal. Chem., 2015, 43(12): 1837-1843

周耀锋, 熊斯诚, 江 湖, 段 宏, 熊勇华, Andrew Wang. 分析化学, 2015, 43(12): 1837-1843

7 XIE Yan.Jun, YANG Ying, KONG Wei.Jun, YANG Shi.Hai, YANG Mei.Hua. Chinese J. Anal. Chem., 2015, 43(4): 618-628

谢艳君, 杨 英, 孔维军, 杨世海, 杨美华. 分析化学, 2015, 43(4): 618-628

8 DUAN Hong, CHEN Xue.Lan, JIANG Hu, SHEN Jun, DONG Sheng.Ming. Chinese J. Anal. Chem., 2015, 43(3): 338-343

段 宏, 陈雪岚, 江 湖, 沈 骏, 董胜明. 分析化学, 2015, 43(3): 338-343

9 An B G, Kim H R, Kang M J. Anal. Chem., 2016, 927: 99-106

10 Qu H, Yue Z, Qu B, Hui K, Qin G. Biosens. Bioelectron., 2016, 81: 358-362

11 Chuang L, Hwang J Y, Chang H C, Chang F M. Clin. Chim. Acta, 2004, 348(1): 87-93

12 Faulstich K, Gruler R, Eberhard M, Lentzsch D. IVD Technol., 2007, 13(6): 47-5312

13 Huang L, Zhang Y, Xie C, Qu J, Huang H. Optik.Inter. J. Light Electron Optics, 2010, 121(19): 1725-1728

14 Li J J, Ouellette A. L, Giovangrandi L, Cooper D E, Ricco A J. IEEE Transact. Biomed. Engineer., 2008, 55(5): 1560-1571

15 Zeng N, Wang Z, Zineddin B, Li Y, Du M. IEEE Transact. Med. Imaging, 2014, 33(5): 1129-1136

16 Zeng N, Wang Z, Li Y, Du M, Liu X. IEEE/ACM Transact. Comput. Biol. Bioinformatics, 2012, 9(2): 321-329

17 Zeng N, Wang Z, Li Y, Du M, Liu X. IEEE Transact. Nanotechnol., 2012, 11(2): 321-327

18 Zeng N, Wang Z, Li Y, Du M, Cao J, Liu X. IEEE Transact. Biomed. Engineer., 2013, 60(12): 3418-3424

19 Zeng N, Hung Y S, Li Y, Du M. Expert Sys. Appl., 2014, 41(4): 1708-1715

20 Zeng N, Wang Z, Zhang H, Alsaadi F E. Cogn. Comput., 2016, 8(2): 143-152

21 Qian S, Bau H H. Anal. Biochem., 2003, 322(1): 89-98

22 Qian S, Bau H H. Anal. Biochem., 2004, 326(2): 211-224

Abstract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sandwich.type lateral flow immunoassay (LFIA) is established to describe the dynamic process of LFIA according to the biochemical principle of LFIA together with the convection.diffusion equations and the hydromagnetic equations. Based on the established model, the COMSOL software is utilized to simulate the dynamic process of LFIA. The simulation results not only demonstr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sandwiched substance and the position or the time, but also analyze the influences of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s of all substances and the structure on the performance of LFIA system when the target analyte A is from 0 to 20 mol/L, reporter particle P is from 1 × 10

篇4

关键词 英语谚语 语法学习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英语谚语,集西方民族文化于一身,博大精深;语言精练,幽默隽永,形象生动:英语谚语寓意深刻,启迪人生哲理。因此,英语学习中,谚语的恰当渗入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利用英语谚语教学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重点要求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样,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成为了英语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以往的单调的语法语言点讲解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失去听课的兴趣。如果结合一些谚语教学,就能使枯燥的语言点讲授变得生动有趣。如讲解There be句型时,利用谚语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尽成 )结合讲解句型,学生会兴致勃编起 Where there is rubbish, there are flies.等的句子。

此时,教师可以引用“Where there is smoke, there is fire. ”;讲解too...to...的用法时, 可引用“One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 活到老,学到老 ”。

在学生眼里,谚语和童谣一样简洁易懂,恰当地使用谚语,如下面与动物有关的谚语在能满足学生爱动物的天性的同时,更能让学生感受教师的博学,从而大大地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2利用生动形象的英语谚语进行教学,为英语语法学习提供了新途径

英语谚语简洁凝练,充分体现了英语语言在各个方面的特点。如果将语法知识通过相应的结构正确、通俗易懂的谚语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谚语掌握语法规则,无疑是一种快捷、有效的学习途径。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生动形象的英语谚语,为学习枯燥的英语语法营造了一种新的学习氛围,为英语语法学习提供了新途径。

例如,在复习动词 ing形式作定语时修饰名词且与主语有逻辑关系时,可借助以下谚语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Barking dogs seldom bite.吠叫之犬不咬人。

Let sleeping dogs lie. 别弄醒睡着的狗 (意为别惹事生非)。

在讲解定语从句时,可利用下列谚语:

(1)All is not gold that glitters. 发光的不都是金子。

(2)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 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讲解定语从句例句(1),还可以补充复习部分否定的语言点,可说是一举两得。再如,在学习形容词比较级时,教师可以利用谚语“Health is better than wealth.”;学习副词比较级时可用“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行动比语言更响亮)”;学习形容词和副词最高级时则可用“The worst wheel of the cart creaks most”。显然,学生若能坚持熟记某些谚语,对于其领会、记忆和巩固语法知识大有帮助。总之,教师在讲授语法和语言点的时候,若能恰当地引用相应的谚语进行知识讲解,并要求学生记住这些谚语,能促进对难点和重点的突破和理解。

3利用英语谚语,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背景

在西方,英语谚语一般产生于浓厚的文化背景之中,在课堂中灌输相关谚语,学生会对所学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并对英语国家有进一步的了解。如果教师能适当地帮助学生进行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则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如在中国,用“狗”来形容一个人时,往往带有一定的贬义,但在西方,狗却是忠诚的象征,因此,“dog”一词在英语谚语中颇受欢迎。

如:(1)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

(2) 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一旦给人加个坏名声, 他就永远洗不清。

通过比较,学生往往会发现原来“dog”也包含这么多有趣的文化现象,就会更加愿意去学习英语,去发现英语中的“秘密”。

另外,英语谚语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虽然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资源来完善课堂,可是有限的课堂时间却使教师面临着一个新的困惑:内容多了,活动多了,知识面却不一定宽了。笔者认为,谚语对语言点、词汇等方面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如在教授“sea (大海)一词时,教师可在课堂呈现一些与“sea”相关的谚语。

如 :(1) No fishing like fishing in the sea. 捕鱼要到大海。

(2) A smooth sea never made a skillful mariner.平静的大海练不出好水手。

这些谚语在让学生很好地掌握“sea ”一词的同时,又让学生了解了英国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与海洋和水运事业有着密切关系。同时,谚语还能让人明白哲理,例如:

It’s easier said than done.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4结束语

总之,英语谚语的妙用使得英语学习更加丰富多彩,在日常的语法教学中,我们要多一双发现的眼睛,多一份认真的思考,找出适合学生实情的更多的学语法新途径,相信我们摸索出来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一定能收到一石二鸟的功效。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谚语;认识

谚语,是语言中最生动、最简洁、最风趣、最富生活气息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谚语的洗炼和深刻是一个民族在其漫长的语言文化发展史中大浪淘沙、去粗取精的结果。无论是中国语言文化、俄语语言文化还是其他语言文化,谚语都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点,即社会性、广泛性、生活性、通俗性、简洁性、传递性和教化性等等。谚语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既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的共性,又反映了其个性。“一个民族的天才、智慧与精神都可以在谚语中找到。”(FrancisBacon)[1]所以,对谚语文化的比较研究和翻译一直是语言研究界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但是,谚语作为民族文化传递的使者,如何发挥其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则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标语国家文化知识的传递与获得的途径很多,如了解目标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以及欣赏目标语国家的电影、电视等文娱节目等等,都是获得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谚语作为语言的精髓部分,是浓缩了的文化。因此,对目标语谚语的学习是迅速获得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文化知识的获得又有助于对目标语谚语的正确理解。谚语作为语言的精华部分,理所当然地反映了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只有理解了目标语谚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才能理解谚语本身。因而,谚语学习的过程也是文化的传递过程。

所以,在俄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谚语的重要性。本文试图在谚语的定义、性质、概念及特点等方面加强我们对谚语的认识。

1、 谚语的定义

谚语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智慧的结晶,是语言文库的明珠。谚语是一种相对固定的熟语,它是人民群众经验积累的形象而富有意味的概括,所以在内容上充满了哲理和智慧色彩。它是民间流传的言简意赅而又具有训诫意义的箴言,通常包括形象叙述和道德告诫两个部分[2]。谚语的对比对于我们和俄罗斯人的交际、外语学习、掌握汉俄文化差异等方面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谚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固有的睿智、过去的历史和风土人情。谚语是俄罗斯文化的沉淀,它包括了长时间以来民族的传统和习惯的资产,它具有超越适口的持续性和有效性。“谚语形成于民间,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3]。

2、 谚语的性质

谚语是俄罗斯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同词汇一样,它不仅是重要的载蓄手段,而且是积极的交际手段。从语言国情学角度对谚语进行学习和研究,有助于增强对俄语及其文化的认识,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谚语是民族文化的反映。各民族有各民族的文化特点,俄语是形态丰富的屈折语,它拥有更为关阔的表达交际结构的自由空间。俄语谚语的动态性和开放性是其固有的特点,两者紧密相关,相辅相成。俄语谚语就如同一面镜子,折射着俄罗斯民族的缩影,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俄罗斯民族个性这一涉及语言与文化相互关系的核心问题的特征。

从人民群众的智慧这个方面来讲,因为人类共同的特性,各个国家的谚语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共同点。在俄罗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巨变的今天,同世界各国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了,加之在世界范围内全球一体化的取向的影响。人类的共同进步,民族之间的差异会缩小,相交的部分会扩大。人类在客观实际中的共性,同样会反映在中俄两国语言负载的文化中。所以中国学生在今后俄语学习的过程中,对于谚语应该根据其国情来理解和应用。

3、谚语的概念及特点

作为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谚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它短小精悍、寓意精辟、形象生动,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可是,究竟什么是谚语,没有一个准确的界定。

根据《辞海》中记载,“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大多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经验……也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苏联百科字典》中对“谚语”是这样定义的:“民间文学的一种体裁,是结构紧凑,形象生动,语法、逻辑上完整的有一定韵律组织形式且带有教育意义的语句”[4]。这两种解释都总结出谚语是语法、逻辑上完整的,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语句,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们可以对谚语下这样一个定义:谚语是劳动人民的创作,是流传久远的具有特定转义性教义的语言简洁、形式固定且有一定韵律的语言。

总之,对谚语中折透出来的语言世界图景进入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的认识中俄民族及其文化内涵。对民族性、动态性的理解和认识是我们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基础。

谚语是俄罗斯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同词汇一样,它不仅使重要的载蓄手段,而且是积极的交际手段。从语言国情角度对汉俄语进行对比学习和研究,有助于增强对中俄文化的差异和共性的认识,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转引自张冬贵,《谚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6卷,2002年6月。

[2]彭在义,俄语成语释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第1页。

[3]陈亦燕,《谚语:管窥他国文化的窗口》,《西安外国语学校学报》,2003年6月第11卷,第2期

[4]吴国华:《文化词汇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Brief Analysis on Deep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Proverbs in Teaching Process of Russian

Yu Yi

(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Jilin 132101)

篇6

一、更新教学观念,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在生物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要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获取知识。同时,教师要相信学生都能成功地完成实验,允许学生失败,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直至实验成功。但在放手学生实验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实验、去探究,从实验中获得新知,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

二、利用习题分析,使学生学会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

初中生物教材中几乎每章的最后一节内容都是讲生物知识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先是植物,后是动物,再到病毒、细菌和真菌。这部分内容在考试中出现的知识点不多,于是怎样让学生了解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方法,并得到思想教育,成了我在教学中主要考虑的问题。以细菌和真菌为例,人类的很多疾病是由此引起的,如足癣病、扁桃体炎、肺炎、肺结核等,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的痛苦;但人类需要的很多食品也离不开细菌和真菌,如发面用的酵母、制酱用的霉菌、酿醋用的醋酸杆菌等,甚至许多大型真菌,如香菇、木耳等可以直接作为食品。因此,当我们遇到“如何看待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这一类题目时,应该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即使用辩证的方法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全面地看问题。

三、课堂中渗透谚语、俗语,提高学习兴趣

在民间流传的谚语、俗语不少,虽说谚语、俗语都是短短几个字,但却是古人对现实现象真理性的总结。慢慢地,谚语、俗语走进了我们的教材,也就走进了我们的生物考试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一些谚语和俗语渗透到教学内容当中,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解答考试中出现与谚语和俗语相关的题目。如学习“骨膜的再生作用”时,教师可以列举经常说的一句俗语“伤筋动骨一百天”;学习“骨的成分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比例,决定了骨的硬度和弹性”时,列举 “冰上爷俩翻了车,要谁去看骨外科”与“童叟躬身棋边座,长此以往谁背驼”等俗语。以下是我收集总结的一些生物教学中常用到的谚语和俗语,如“十指连心”,告诉我们皮肤的真皮中分布着大量的感觉神经末梢,能感受外界的刺激;“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让我们明白水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学习遗传知识时,我们可列举“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龙生九子,各不相同”等谚语与俗语;学习生态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时,可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谚语与俗语……但要做到在平时授课中渗透这些知识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在平时要多总结积累这方面的知识,才能在授课时准确地应用。

篇7

【摘 要】谚语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千百年来语言艺术的精品,浅显且易于接受。英语教学中谚语不仅能用作素材,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谚语在英语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谚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 谚语;初中英语;作用

著名的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一个民族的天才、智慧和精神寓于它的谚语之中。”这道出了谚语的重要价值,谚语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一种发达的语言形式,体现着语言艺术的精华。英语中有丰富的谚语,具有言简意赅、音韵和谐、寓意深刻等特点,易于人们所接受。英语教学中教师如能恰到好处的运用英语谚语,把谚语作为一种素材,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由此可见,谚语在英语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就此展开初步探讨。

一、巩固语言知识

英语语言知识主要包括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等,这是学好英语的基础和前提。如果语音语调不准,是不利于听说的;如果不懂语法,即使掌握的英语单词再多,也无法说出完整的、正确的句子。反之亦然。英语学习中练习语音语调是非常乏味的,但运用谚语能增强学习的乐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英语谚语大都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朗读或背诵谚语,能使音标练习变得富有趣味,又能培养语感,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如练习音标/i/时,可以用Easy come,easy go(得来容易去得快)。练习音标/u:/ 时,可以用Children and fools tell the truth(童言无忌,愚人无假话)。练习音标/p/时,可以用Penny wise,pound foolish(小事聪明,大事糊涂)。当前随着教学要求的提高,初中生需要掌握的词汇量大大增加,对初中教师来说这是一大挑战。同时又要注意到初中的英语词汇大都是基本词汇,与生活有着密切关系,这些基本词汇在谚语中也有大量的体现。因此运用谚语讲授词汇,学生能积累大量的词汇和构词法,是非常有效的途径。首先谚语有利于学习词义。谚语易于理解和记忆,词汇教学中运用谚语能优化词义学习。如运用谚语Work makes the workman(勤工出巧匠),学生很容易就能明白work是工作的意思。其次谚语有助于学习构词法。构词法在英语词汇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应牢固掌握构词法。如运用谚语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事实胜于雄辩),学生能掌握louder是loud的比较级。一提到语法教学,教师会觉得难教,学生会觉得枯燥难懂。如果将语法知识融入到谚语中,通过谚语展示出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定语从句时,通过谚语Experience is a school from which one can never graduate(经验无止境),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定语从句中指物时用“which”指代先行词。因此,英语教学中适当插入谚语,不仅能使英语知识讲解更加容易理解,还能促进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但应注意的是,有些英语谚语语法并不规范,教师插入谚语时应精心选择,并且把谚语看作是一个兴趣切入点,不能用谚语全盘代替教学。

二、提高表达能力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用于交际交流,有书面交流和口头交际,这就涉及到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表达能力的高低与学生的语言信息存储量密切相关,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英语学习中背诵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英语谚语言简意赅,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很适合背诵。如Grasp all,lose a11(贪多必失); Out of sight,out of mind(眼不见,心不烦);Better late than never(迟到总比不到好);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等。学生如果能坚持背诵谚语,养成良好的习惯,就会有量变达到质变,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脱口而出,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谚语对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写作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辅以谚语,要求学生熟记一些谚语,长期下去会掌握大量的谚语,并且教师应灵活指导,使学生由机械的记忆到灵活运用,在写作中插入一些谚语,从而提高作品的档次。如学生写作励志方面的文章时,可以运用谚语如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败乃成功之母);A boat sailing against the current must forge ahead or it will be driven back(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等。所以英语写作教学中除了教授所需的写作技巧外,还要指导学生将谚语运用到写作中,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首先写作中引入谚语能增加文章亮点。英语谚语很多都体现了民族的幽默,是英语语言的巨大财富。英语写作时使用一些生动的谚语,能为文章增色。其次大量的积累语言,能让学生触类旁通、仿写、改写、套用等。如Your year’s plan starts with spring(一年之计在于春),学生可以仿写Your day’s plan early in the morning(一日之计在于晨)。再如结合谚语There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牛奶已洒,哭也没用),可以改写出There is no use persuading him to give up smoking.这样学生通过仿写、改写等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由此可见,英语谚语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三、了解西方文化

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英语谚语也是如此,它是英美等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征。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了解西方文化,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谚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西方文化。从古至今,英国人的生活与海洋密切相关,所以英语中有很多反映海洋文化的谚语如The sea refuses no river(大海有能容之量)等,同时,谚语也是日常生活经验的结晶。英语中的谚语有着悠久的历史,除了民间谚语外,还有来自《圣经》和名人作品的,这是英语谚语的主要来源。如有名的谚语Forbidden fruit is the sweetest,出自亚当和夏娃的故事; 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出自培根的《论读书》。同时由于历史背景、风土人情等因素的影响,东西方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这必会反映到谚语中,使谚语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如在他们眼里“西风”就是春天要来了,这在雪莱的《西风颂》中有体现;而在中华文化中,西方意味着严寒,东风才是春天的前奏。在英语中dog既可以用作中性,也可以用作贬义,还可以表示亲切的关系。英美文化中,狗是人类的好朋友,因此与狗有关的谚语大都没有贬义,人们还喜欢用狗的行为比喻人的行为。如Every dog has his day(时来运转),I am a lucky dog(我是一个幸运儿)等。但在中华文化中,与狗有关的多带有贬义,如“狗腿子”、“狗仗人势”等。英美国家信仰基督教,耶稣被认为是拯救者,而在中华文化中,佛教、道教、儒教等盛行,它们信奉善恶相报,所以有“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等说法。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有着具体的差异,通过学习谚语,能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交际阻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素养,从而为应用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提高品德修养

英语教学大纲规定,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应积极的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英语谚语中有很多思想向上、勉励性较强的谚语,能从中引申出深刻的生活哲理。它有着深刻的含义,能起启发和教育作用;它教育人们不懈追求,艰苦奋斗,珍惜时间,保持健康等。教学中恰当插入能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培养叙述良好的思想品质。如励志的有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A young idler,an old beggar(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伟业非一日之功)等。催人上进的有live and learn(活到老学到老);Genius is nothing but labor and diligence(天才不过是勤奋而已)等。让人珍惜光阴的有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等。英语教学中教师经常插入这些幽默、思想正确、激励性强的谚语,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矫正不健康的心理,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习惯。运用谚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如学生犯错时,教师可以用Experience must be bought(吃一堑长一智);学生受到挫折时,教师可以用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败乃成功之母)来引导。平时可以鼓励学生把喜欢的谚语抄在笔记本上或者贴在课桌旁作为座右铭,用谚语不断的勉励自己,如有的学生以There is no royal road to learning(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学生在这些积极、健康的谚语引导下,心理能得以健康发展,品德修养也慢慢提高了。

总之,谚语是语言艺术的精华,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教学中应巧用谚语,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秦志强.论谚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4)

篇8

【关键词】英语谚语 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0-0102-02

一 引言

何谓谚语呢?谚语是一种民间自主创造、广为流传、简洁明了并较为定性的艺术语句,是民众的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谚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中的内容经过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积而形成的具有固定格式,寓意深刻的民间用语。

学习英语不可能不接触谚语,但是英语谚语是长期的文化和生活的沉淀,特别是中英之间的文化差异大大增加了我们学习和理解的难度。谚语的翻译对于我们理解谚语本身的意思及其涵盖的民族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且这又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本人尝试从影响谚语翻译的因素入手,通过比较,对谚语的翻译做一些探索。

二 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

谚语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精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制约了今天的谚语翻译,因此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把握翻译的要领与文化内涵,通过英语语言国的生存环境、天气气候、历史原因、等全方位考虑,正确理解谚语自身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1.生存环境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生活和劳动的环境息息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气候适宜。英吉利海峡是欧洲不少国家通向大西洋的唯一入口,这使得它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从而也造就了英国繁荣的航海业和渔业,雄霸世界几个世纪。因此留下了很多与航海业和渔业有关的谚语。

例如:(1)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 起风时就要扬起风帆出海。(喻除虫如除草,一定要趁早。)(2)The great fish eat up the small. 大鱼吃小鱼。(喻弱肉强食,自然淘汰。)

2.天气气候

英伦三岛远离欧洲大陆,地处大西洋之中,属于海洋性气候,湿气终年都比较大,容易形成雾。英国以多雾著称,首都伦敦更是被称为“雾都”,可见雾在英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的位置。英国虽然气候温和,但天气多变,在一天当中也常常忽雨忽晴,经常会看到在晴朗的早上有人带着雨伞出门,所以英国人常说:“国外有气候,在英国只有天气。”多变的天气也为人们提供了经常性的话题,在英国甚至最沉默寡言的人也喜欢谈论天气。

正因如此,在英语中,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也比比皆是。

例如:(1)April weather,rain and shine both together. 一边日出一边雨,晴雨无常四月天。(2)All the months in the year curse a fair February. 二月天气好,全年气候糟。

3.历史原因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众所周知,古英语和中古英语,就其语言的结构和运用来说都与现代的英语有很大的区别,而这些变化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随着时代的变化,旧的语言不断消亡,新的语言不断更新。今天我们再回头看去,谚语的发展与变化就如同历史的不断发展进步,能清楚地反映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就需要考虑其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才能正确理解谚语的含义。

公元前43年凯撒大帝征服英伦三岛,罗马人统治不列颠人,同时也将当时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传入,公元410年罗马帝国自英国撤离,罗马的占领和统治达400年之久,罗马文化对英国的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今天的英语语言中,我们仍然可以找到历史的痕迹,在谚语中就有这样的表达。

例如:(1)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喻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2)while Rome is burning.大难临头依然寻欢作乐。(喻对大事漠不关心。)

这两条谚语反映了语言文化的长期同化作用,反映出罗马帝国对英语发展的深刻影响。

4.

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一种文化。它作为一种精神风俗,是极其复杂的,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等各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英国人的也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历程。基督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信仰人数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英国国教为基督教新教,虽然英国人口中也有许多天主教徒,但众所周知的基督教分支追随者——基督教新教徒却占据了英国大部分人口。因此,英语谚语中带有基督教色彩的不在少数。

例如:If man proposes evil,God disposes of it. 上帝会阻止想要为恶的人(喻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或尽人事,听天命。)

在西方国家,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因而上帝god在英语中的使用频率是非常高的。

例如:(1)God helps them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那些帮助自己的人。(喻自助者,天助之。)(2)Pay to Caesar what belongs to Caesar and God what belongs to God. 让上帝的归上帝,让恺撒的归恺撒。(喻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做好自己的事。)

在英语谚语翻译中,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的因素值得认真思索外,翻译者还要考虑古代的寓言和神话、文学、艺术、体育等因素同样也会影响我们对英语谚语的翻译和理解。

三 结束语

英语谚语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笔可贵的财富,是英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在翻译时需要我们全面考虑以上种种因素,巧妙地运用各种翻译方法,这样我们就能准确表达谚语,就能全面地理解谚语的深刻含义。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彝族谚语 形式 教育意义 作用

中图分类号:H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190-01

谚语是人们从社会劳动中总结出来的语言精髓,也是人们思想、文化、生活的提炼。彝族人民以自己勤劳勇敢、聪明才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精炼而生动的谚语。这是诺苏(音译词,意为彝族)优秀的文化结晶和宝贵的经验,是彝族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彝族尔比(尔比为音译词,有谚语、格言之意)是彝族人传授生产生活常识、教育劝诫子孙、启迪思想、增长智慧的知识。它采用彝族独特的五言或七言诗体,句式整齐,想象丰富,语言精炼,音韵铿锵,旋律和谐,富有诗韵,通俗易懂,易记易诵,因而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多采用比喻、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内容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包括了时政、事理、修养、社交、生活、自然、经济等方面,蕴含深刻的哲理,发人深思,具有很强的教育启迪功能。

千百年来,彝族尔比主要以口头的方式在彝族民间广泛流传,是深受彝族人民喜爱的口头文学,它与彝族教育相伴而生,相随而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互为前提,相辅相成,对彝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思想作用、风俗习俗等影响极深,特别是对彝族人民教育起着巨大的作用。彝族谚语给彝族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彝族教育给彝族谚语以生存依据和生机活力。

彝族谚语使人明智,有助于彝族人民的智育发展。彝族谚语蕴含的哲理与哲学的精髓有异曲同工之处。哲理类谚语主要通过观察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变化,哲理性强,寓义深远,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劝诫人们要善观察、找规律、勤思考、强实践、重学习,而不要违背事物的自然规律,愚蠢行事。如有谚语:“强牛捉其鼻,壮马捉其耳”,此谚语体现了彝族人做事情善于总结经验,使用巧力,把握关键,告知人们,解决问题,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春来夏去的是山上的布谷,死而复生的是路旁的青草”,指一切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而且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也有其特殊性。此谚告诫人们要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事物和处理事情。“马肠鸡肠不能硬拉为一样长,长裤短裤不能硬拉为一样长”,告知事物有客观性和差异性,劝诫人们不要违背事物的本质办事情。“骏马快慢看速度,猎狗好坏看嗅觉”比喻观察事物要观其关键要害,提纲挈领。“不垒垄不种稻,不平坎不播荞”,比喻办事情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凭借对大自然现象和动物行为的观察,彝人不断积累物候知识,较好的适应自然,安稳地生产生活。如“青蛙蒙格有大雨”( 蒙格是彝语,是集会之意),“山雨欲来风满楼,洪水欲来浪涛涌”。教育人们学海无涯、学无止境,从小抓学习,认真用功读书。如“甜水喝不够,知识学不完”,“幼时不勤奋,长大无技术;幼时不读书,长大无知识;幼时不读书,成人无才智”。

彝族谚语使人知理,有助于彝族人民的德育发展。品德类谚语主要通过悉心观察农时、农事和日常生活,告诫人们要热爱劳动,脚踏实地,勤劳致富,诚实守信,以德为先,“知”“行”结合,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教育人们用正确的观点处事做人。它对社会各阶层的日常行为都做出了严格的规范。提倡团结友爱、尊老爱幼,如“谩骂伤邻居,诽谤伤朋友”,“要学蜜蜂齐采花,莫学蜘蛛各织网”,“夫妻和睦,才能五谷丰登;宗族团结,才能人丁兴旺”;主张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如“不耕作就没有吃的,不节约就攒不起钱”,“拆则如草失,积则成大堆”;劝诫人要讲诚信,反对虚伪轻浮。如“人因吹牛而失信,马因仰头而失蹄”,“做生意讲诚信,做事情讲原则”;提出人人平等的思想,生活中,要平等待人,如“莫高看布谷,布谷是鸟,莫轻视云雀,云雀也是鸟”;教育人们为人要光明磊落,恶事莫为,如“作恶多端则自绝后路,是非过多则自食其果”。对君臣关系、夫妻关系、父子关系、长幼关系和等级关系做了严格而具体的规定。婚育方面的教育也显得特别重要。如有谚语:“娶妻取德不取貌”,并坚决反对近亲结婚和早婚早育,明确指出“三代血亲,儿孙丑如猴”、“嫩山堪结果损枝叶,美少女早产伤姿容”。同时,还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宝贵思想,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如“阿布采洛獐子牛羊一起牧,俄鲁书辜鸿雁鸡鹅一起养,嘉斯乌拖彝人汉人一起住”(阿布采洛、俄鲁书辜、嘉斯乌拖均为地名)。

篇10

【关键词】基础英语 语言游戏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9-0084-02

一 导言

基础英语是一门英语专业综合性语言训练课程,承担本科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和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任务,涵盖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的教学,课程任务繁重。如教师不精心设计,课堂就可能变得枯燥无味。为使基础英语课堂活泼生动,吸引学生注意力,可运用幽默语言,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语言游戏。

Cook指出,语言游戏包括模仿和重复,以及那些喜欢“围绕形式而不是意义的语言行为”。实际上,把新学的、较为生疏的语言运用于生活情境中本身是游戏性很强的尝试。但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往往在传统课堂的沉重气氛和考试压力等因素中隐没。英语专业教师必须思考如何挖掘英语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基础英语课堂而言,教师就可以在教学的不同环节设计一些语言小游戏。

二 语言游戏在基础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1.词汇游戏

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程度影响其词汇的记忆和运用水平,教师可以创设游戏增强学生对词汇的感受。游戏的趣味因素可使词汇更容易记忆,而且竞争因素往往能激发学生(甚至是最不活跃的学生)的学习兴趣。词汇游戏是英语课堂深受学生喜欢的学习形式,宗旨是在欢快而紧张的气氛中使学生激活大脑中的词汇存储并在合作学习中掌握新词汇。举《新编大学英语2》第6单元Food的热身环节为例。这个环节可以考虑利用分组进行词汇比赛。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在3~5分钟之内分别负责回忆或查找与Vegetable、Fruits、Meat、Cereal、Drink相关的词汇。教师在黑板上划分五个板块,要求每组代表把组员找到的词汇写到黑板上。最后由教师进行评奖和总结,把较生疏的词标出来要求学生熟记。这种方式比起教师直接把词汇告诉学生更能激发学生兴趣。而学生通过回忆、查词典的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对词汇的记忆更深刻。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一种趣味丰富的语言学习游戏。如在叙述性文章的学习中就可以设计分组角色扮演活动。各小组成员根据叙述文的背景、人物角色、情节等来设计对话和戏份,通过合作完成小剧本写作、角色分工、对戏等任务,然后在课堂上展示。一些课文本来已有对话,这时,教师可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增设对话、动作、情节等。如《新编大学英语2》Gift of Life这篇文章,里面虽然有一定的对话,但是还是有很大的戏份拓展空间。如设计救援医生和孤儿院孩子的对话来增加故事悬念,增加独白来展示小主人公Heng从犹豫到决定救人再到面临“死亡”的心理变化过程等。这种形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想象力,锻炼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既享受了学习的乐趣又提高了自身能力。

3.我演你猜

我演你猜也是基础英语课堂中可操作的游戏。我演你猜游戏的完成既需要学生灵活运用上肢体语言,又要求其发挥paraphrase的技能。由于该游戏需要学生之间默契配合,在游戏之前让学生先找好Partner比较利于游戏的顺利完成。以Body Language这一主题为例。首先,教师展示和Body Language相关的词组,让学生熟记。比如:Wrinkle one’s nose、Raise one’s eyebrows、Clench one’s teeth、Stick one’s tongue、Shrug one’s shoulder、Lick one’s lips等和肢体语言相关的词组。然后给学生时间和Partner交流或练习。之后,请2~3对学生上台游戏。学生A站在面朝屏幕的位置,根据教师在屏幕上展示的词,用表演或Paraphrase的方式对其进行解释(学生不能直接说屏幕上的词)。学生B站在背对屏幕的位置,根据搭档的提示猜词。Act and Guess游戏集表演和英语技能于一体,表演者紧张幽默,旁观者轻松欢快,体现了学生在“玩中学”的理念。

4.猜谜游戏

猜谜游戏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游戏,集智测性、娱乐性于一身,深受学生喜爱。猜谜游戏在英语课堂各个环节都可以灵活运用。比如,如果用一个和主题相关的谜语导入,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主题,激发学生兴趣。猜谜游戏也可以在一个单元结尾时运用,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如《新编大学英语2》第6单元主题是Food,单元结尾时学生已掌握了很多和食物相关的词汇,这时教师就可以准备一些和食物相关的谜语让学生猜。如该单元Further Development举的谜语:(1)What food is never alone?(pear)(2)What room can people not live in?(mushroom)(3)What do you call a chicken running down the road?(Fast Food)。

教师也可以布置学生课后准备一些谜语在课堂上让同学们猜,这样学生的参与度会更高。猜谜形式丰富多样,有分组竞猜、个人抢答、抛球点人等,既可以单独使用一种形式,也可以混合使用,教师可以根据课时安排灵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