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台词范文

时间:2023-03-23 05:39: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台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台词

篇1

编者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根据扬?马特尔风靡全球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好莱坞华人导演李安执导,影片讲述了少年派和一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泊227天的历程。今天就整理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几句经典台词,想必会让你获得不少启迪,拾得生活的真谛!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剧情简介:

故事开始于蒙特娄,也结束于蒙特娄。一名在找寻灵感的作家(拉菲?斯波 Rafe Spall 饰)无意间得知派?帕帖尔(伊尔凡?可汗 Irrfan Khan 饰)的传奇故事。派的父亲(阿迪勒?侯赛因 Adil Hussain 饰)开了一家动物园。因这样特殊的生活环境,少年派(苏拉?沙玛 Suraj Sharma 饰 )对信仰与人的本性自有一套看法。在派17岁那一年,他的父母决定举家移民加拿大以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他也必须离开他的初恋情人。在前往加拿大的船上,他们遇见一位残忍成性的法国厨师(杰拉尔?德帕迪约 Gérard Depardieu 饰)。当天深夜在茫茫大海中,原本令派感到刺激无比的暴风雨一瞬间就成了吞噬货船的大灾难。派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搭着救生船在太平洋上漂流,而且有一名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同伴——理查德?帕克,一只孟加拉老虎。神奇的冒险旅程就这样意外开始了……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作者在书籍开篇的话:

If we citizens do not support our artists, then we sacrifice our imagination on the altar of crude reality and we end up believing in nothing and having worthless dreams.

如果老百姓不支持艺术家,那么艺术家只能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牺牲自己的想象力,于是到最后,我们什么都不相信,也没有什么有价值的梦想了。

经典台词赏析:

All of life is an act of letting go, but what hurts the most is not taking a moment to say goodbye.

人生也许就是不断地放下,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我都没能好好地与他们道别。

(台词剖析:热爱身边人们,珍惜当下生活,相信光明与美好,无论曾从怎样的污秽和黑暗中走来。)

Pi: “Religion is a house with many rooms.” Writer: “But no room for doubt ”Pi: “Oh yes! On every floor.”

派:“信仰就像一座房屋,可以有很多楼层、很多房间。”作家:“那有怀疑的空间么?”派:“当然,怀疑在每一层都占了几间。”

(台词剖析:信仰的同时保持怀疑的态度,求真求实,实践出真知,获益良多)

Religion is a house with many rooms.

宗教就是一套有许多房间的房子。

(台词剖析:其实最主要的还是你的内心)

If every unfolding we experience takes us further along in life, then, we are truly experiencing what life is offering…

如果我们在人生中体验的每一次转变都让我们在生活中走得更远,那么,我们就真正的体验到了生活想让我们体验的东西。

(台词剖析:我们的人生是由我们的经历构成,每一个不同都在丰富自己的人生,尽管不能像派那样有那样惊天动地的冒险旅程。)

I must say a word about fear. It is life’s only true opponent. Only fear can defeat life. It is a clever, treacherous adversary, how well I know. It has no decency, respects no law or convention, shows no mercy. It goes for your weakest spot, which it finds with unerring ease. It begins in your mind, always.

这里必须说说恐惧,它是生活惟一真正的对手,因为只有恐惧才能打败生活。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恐惧是狡黠危险的敌人,它不懂情理,无视法规,也毫不留情;它轻轻松松毫无差错就能找到并攻击你的软肋。恐惧永远都源自你的内心。

(台词剖析:从内心深处杜绝恐惧感,寻找光明,没有克服不了的恐惧,所有的恐惧都是来自于内心的不安与躁动以及对前路暗淡的无限担忧)

The animal in front of you must know where it stands, whether above you or below you. Social rank is central to how it leads its life. Rank determines whom it can associate with and how; where and when it can eat; where it can rest; where it can drink; and so on. Until it knows its rank for certain, the animal lives a life of unbearable anarchy. It remains nervous, jumpy, and dangerous. Luckily for the circus trainer, decisions about social rank among higher animals are not always based on brute force.

动物在你面前时它必须知道自己的地位是高于你还是低于你,它所过的生活取决于它的社会级别。这个级别决定了它会与谁为伴、以何种方式交往、何时何地可以进食,何处可以休息和饮水等等。没有确定自己的级别之前,它的生活会混乱不堪,它会一直紧张、躁动并充满威胁。好在对马戏团的驯兽员来说,更高等动物之间的社会级别并不总是以兽性的强力决定。

(台词剖析:正确认识自己,有一个准确清楚的定义,才能更好地和谐相处)

I must say a word about fear. It is life’s only true opponent. Only fear can defeat life.

我必须得说一个词,那就是恐惧----人生唯一的敌手,唯有恐惧能击败人生。

(台词剖析:所以人必须战胜恐惧)

I”m grateful. It”s the plain truth: without Richard Parker, I wouldn”t be alive today to tell you my story.

我非常感恩。说实话,如果没有理查德?帕克,我也不可能活到今天跟你讲述我的故事。

(台词剖析:感恩是永恒不老的话题,懂得感恩的人会理解到生活的真善美,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It was a time filled with wonder that I”ll always remember.

那是一段充满着奇幻的经历,我会永生铭记。

(台词剖析:奇幻的旅程难忘的经历,总是在千百萦回的记忆中挥散不去)

Pi: “Which story do you prefer ” Writer: “The one with the tiger.” Pi: “And so it goes with God.”

派:“两个故事你更喜欢哪一个?”作家:“我喜欢有老虎那个,因为那个故事更精彩。”派:“所以,你跟随上帝。”

(台词剖析:真正决定你做出决定的是你自己的内心,谁也无法替代)

Then Richard Parker, companion of my torment, awful, fierce thing that kept me alive, moved forward and disappeared forever from my life.

然后,那个让我生存下来的理查德?帕克,那个让我痛苦、使我害怕的凶狠的伙伴,径直向前走没有回头,永远消失在我的生命里。

(台词剖析:那过去了伴随着成长的痛,终究会远去,却成为了宝贵的财富,是生命中不可获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安谈《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篇2

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改编自杨·马特尔写于2003年的同名原著,该书曾赢得著名的布克奖,并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上停留长达1年多,成为近10年来出版界的大事件之一。小说描述一名遭遇沉船后大难不死的少年派在漂流海上的日子里,经历了一段史诗般的冒险与发现之旅,而陪伴他的另一个海难幸存者,是一只名字叫做“理查德·帕克”的凶猛的孟加拉虎,派和老虎二者建立起令人惊奇又意外的关系。故事横跨三大洲和两大洋、将数十年岁月与浩瀚无垠的想象世界展现在读者眼前。如同《纽约客》当年对它的评价,“无论从什么方面来看,本书都是一部奇特的小说。它是一个扣人心弦的历险故事,一个关于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的寓言,一部引人入胜的超小说。机智使它更有活力,恐怖为它增添了趣味,它是一位不同寻常的天才的作品。”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书中又充满对宗教、信仰、人和宇宙之间的大量隐喻,内容丰富而意义深远,结合了深奥与怪诞、史诗冒险与深刻的自省。这本书也许不会让你相信上帝,但它会让你相信文学,奇妙的是,反之也成立。

对这样一部普遍被电影业内人士视为“拍不出来”的小说,福克斯影业的制作部总监伊丽莎白·盖布勒和制片吉尔·奈特反而立刻买下了改编权,并花了多年的时间来筹划立项,因为盖布勒认为这个故事“有电影该有的所有卖点,也有别处得不到的体验。”但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导演,或者说,也没有导演敢于接受这个巨大的挑战。2008年,奈特向福克斯推荐了曾与他合作过《绿巨人》的李安,“李安是个伟大艺术家,他的精彩和细腻,完全可以驾驭这部神作。”盖布勒补充道:“这部电影的格局庞大,而李安则是个梦想家,如果不是让他害怕、具有开创性的计划,他还不会考虑。就像派和理查德·帕克,李安最初的恐惧演变成了战胜看似无法克服的挑战。”

而李安也被这个充满挑战的计划所吸引,他说其实在这本书在美国刚出版时,自己就爱上了它,并认为将这个精彩的故事拍成电影是一个命运般的使命。他感慨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则规模很大的、信仰的寓言。在许多方面,它所传达的重点,都是说故事的价值、以及分享故事的价值。” 而这个价值如何在文学语言与镜头语言中得到完美转换,李安将面临空前挑战。首先是如何处理原著中有关的多处明暗线,并在信仰的潜台词下,讲述一个充满勇气、毅力、鼓舞力量与希望的故事。另外,电影中将会出现大量动物、小孩、水的镜头,加上3D,在技术上,都是被电影同行奉为“不要拍”的戒律。李安也笑言,“没有任何头脑正常的人会想把原著搬上银幕”,但他又对自己充满希望,“这部电影将带我们经历一名少年的精彩冒险,时而刺激又充满灵性、时而痛苦又令人欢欣、时而幽默并发人深省。我觉得我必须去分享‘派’这个角色的惊人航程,这本书激励了我将它影像化,因为我为这个故事深深着迷,我想拍一部能与原著匹配的神奇电影。”

篇3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上榜理由:耗时227天的海上孤独冒险之旅,让不在海上漂的人跟着Pi和Parker虎一起流浪。

超凡蜘蛛侠/蜘蛛侠4

上榜理由:文艺屌丝范儿的蜘蛛侠,令你大跌眼镜!

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

上榜理由:用华丽视觉与各种奇思妙想,将经典童话以黑色幽默效果全新诠释!

碟中谍4

上榜理由:许多生活化的高科技,紧张的剧情,幽默的台词和炫美的迪拜,统统都很精彩!

马达加斯加3

上榜理由:酷炫的3D效果,绚丽的画面,欢乐的马戏团表演,超快的影片节奏,超赞的配乐,充满童趣的电影。

冰川时代4

上榜理由:剧情方面比较简单,但场景连接不错,不会冷场,一环接一环,很欢乐。

小学生最爱的歌曲排行榜

我就是小鸟(吴文煜、王齐)

上榜理由:去寻找你梦想,童年没有什么错与对,未来的路上洒满了谁的汗水,我就是愤怒的小鸟。

爱我你就抱抱我(月亮姐姐)

上榜理由:龙年春晚由月亮姐姐和孩子们共同演绎的温情儿歌,整整火了一年。

别看我只是一只羊(杨沛宜)

上榜理由: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主题曲,一直萦绕在每个喜欢这部动画片的孩子心里。

可爱的蓝精灵(小蓓蕾组合)

上榜理由:同名动画片的主题曲,节奏明快,富于动感;旋律轻盈、优美动人,深得儿童们的喜爱。

亲爱的小孩(权振东)

上榜理由:2012年最火的《中国好声音》舞台上,这首歌令每个人深深感动。

再见小时候(南拳妈妈)

上榜理由:透明糖果罐已经神化了,缤纷的气球在空中飘散,我们就这样牵起了勇敢。

小学生最想知道的问题排行榜

地球真的是圆的吗?

鱼在水中能自由地呼吸,为什么人不能呢?

汉字为什么要有笔顺?

人的眼睛和耳朵为什么都是成对的?

篮球为什么能弹起来?

日本新干线的车头为什么又长又尖?

猜拳游戏只有中国有吗?

独角仙吃什么?

篇4

将巨型纸的四角四边对齐,慢慢放下。压实折痕,排出空气,完成第一次对折。

超过10名实验者牵起纸的边缘,同时缓慢匀速向后移动(巨大的纸张就像一个风向袋,它会不断地充满空气。所以一定要选择室内,动作一定要缓慢优雅,谨防纸张撕裂)。

依照第一次的方法,依次对折。每对折一次,纸张的面积会迅速减小,但也会越来越重,增加的厚度会让实验者越来越难将它举起。

第八次对折终于完成啦!那张足球场大小的纸现在变成了和床垫一样。

结论

从小到大我们不知道听到了多少所谓的“真理”,其中又有多少是仅存于理论上的想当然呢?事实证明,在科学帝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下,证明了这张纸最终可对折到十二次!所以某位伟人才说,“折腾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

红黑榜

YES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全场拿下四项大奖,成为当晚最大赢家!李安导演也凭此片拿到自己的第二个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而依据他人生经历编写的段子也迅速占领各种成功学、心灵鸡汤、励志宝典等榜单,成为最炙手可热的万能素材王。

15岁的非洲少年Kelvin Doe居住在落后村庄,一周只有一天供电,其它夜里都处于黑暗之中。他凭借自学的知识和创造的热情,用从垃圾箱捡来的材料制作出电池,还自己搭建了广播电台为当地的社区播放新闻及音乐。

澳大利亚一车主将车停在澳大利亚某机场六天,回来取车时发现一只鸟在车的雨刷上不仅筑了巢,还下了蛋。车主与野生动物官员沟通得知,可以请人将鸟巢移走,或者等蛋孵化之后再将车取走。车主最后决定把车留在机场,自己骑车回家。

NO

《007:大破天幕杀机》的摄影师罗杰・狄金斯再次与“最佳摄影奖”失之交臂。这位64岁的殿堂级摄影师拍过多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18年9次提名奥斯卡却颗粒无收,三年前连美国摄影师工会的“终身成就奖”都得过了。老爷子,明年奥斯卡你还来么?

2月21日,李双江的儿子李天一因涉嫌被公安机关拘留。李天一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中关村三小、人大附中,随后美国留学,皆是无数家长向往孩子能去的地方。而最后的拘留所,却是所有家长都不希望孩子去的地方。

继 “陕西渭南华县、云南富民县油漆绿化山坡,昆明宜良县公路两侧坟墓刷绿漆”曝光之后,成都也陷入“绿漆门”。据成都商报报道,有环卫工人往成龙大道两旁枯草地喷绿漆。之后龙泉驿区城乡建设局风景园林科表示,“使用的只是一种生态增绿剂,对人体无伤害,对环境无污染”。

声音

称自己是草根是自嘲;称自己是丝那是自贱。分属两个不同群体:一个是弱势群体,一个是脑残群体。看评论,一些人恍然大悟糊涂上了流行的当;一些人执迷不悟坚持认为丝这词不寒碜跟镀了金似的,这谁也拦不住,您惠存。反正我一听这两字就想到了那三字。别怪我没提醒您。自嘲?哈,太他妈有幽默感了。――鉴于许多网友甚至一些名人常常自称为“丝”,冯小刚在微博上表达了他对这个词的理解。

我自己的经验,有那么一瞬间,骂的人多了,有点受伤。但是接下来,我会更加坚定地承认自己是“公知”。以前我不爱承认,因为觉得自己没什么学问,当知识分子不够格,但是从公知变成一个坏词之后,我开始频繁称呼自己为公知。――慕容雪村近日在某节目中谈到“公知如何被污名化”时说。

篇5

11月7日,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清华大学举办了中国首映第二场活动――“我们的第一次”李安、冯小刚对谈,贾樟柯导演特别担任本次活动的嘉宾主持。在近两个小时的对谈中,李安导演与冯小刚导演畅聊与电影有关的话题,两位同为36岁开拍自己人生中第一部电影的导演,相谈甚欢。一位62岁,一位58岁,两位导演都始终怀有对电影的初心,对自己的作品保持着“第一次”的心态。李安导演说道:“我们都是爱电影的人,手上触摸到电影就充实,没有电影就不知道怎么自处。”同时李安也打趣道:“小刚导演没有电影还可以画画,我除了拍电影,大概就是烧烧菜,被太太数落一下。”冯小刚导演则借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的台词来表达对电影的感受:“我们电影人还是回到电影里去,才是最安全的。”

120帧×圆画幅

李安:60帧到120帧,思索了将近一年

冯小刚:不可能第二次再拍一个圆的电影了

贾樟柯:我们在谈一部作品的时候,非常想了解两位导演最初遇到原著小说时,怎么样产生了改编它的想法,什么样的元素和细节,打动了导演,然后决定把它搬上银幕?

李安: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我第一次接触3D,过去我一直坚持用胶片拍,对数码电影一点感觉也没有。可是拍摄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后,我发现很多东西对不上,开始怀疑一些过去从来没有怀疑过的事情。过去用24帧拍,怎么拍好、拍美、拍得更情绪化,我有一套东西,我从小就很痴迷这个东西,像信仰一样。当我遇到了问题,就很想找解答。

我之所以对《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感兴趣,是因为它讲了一个军人面对中场秀,战士的表现和他本身的感受,以及大众对他的情感投入,产生荒谬感对比,很讽刺。我觉得如果不是用新的技术的话,我可能不会拍这部小说,因为它非常主观、思绪性。通常新的技术出现的时候,需要比较多的钱,要做就需要很多特效,《阿凡达》不可能做到这样,60帧都做不到,因为太贵了,成本太大,视效东西太多了,不可能做到这么大试验。我一定要精简,用小的做,这是我的做法。所以我就拍了,从60帧开始研究,超过60帧,开始往120帧走的时候,觉得上战场了。

冯小刚:跟刘震云我们俩合作过4次,一个是他的小说《一地鸡毛》,还有《手机》、《温故1942》再就是这部《我不是潘金莲》。很多中国作家写中国的历史、苦难,或者一些困境的时候,他们实际上用了苦难的表情、忧伤的语言在写。刘震云不是,他用非常幽默的方式写苦难、写困境。我觉得这种反差让我有兴趣。这个小说让我觉得看了之后非常有欲望来把它拍成电影。因为小说里面的每一个人围绕着李雪莲和她打交道的28个男性,每一张脸、每一个人的语言,他们说话的时候的表情,在看小说的时候,我已经脑子里全有了,都是我生活当中的熟人,或者我每天在电视上见到的这些人。

贾樟柯:李安导演发掘过无数的新人,这次选择演员的时候,通过怎么样一种指导方法,让他能够进入到角色里面?

李安:男主角是表演系三年级的学生,我们有一天看到他的自拍,邀请他从英国飞过来,读了一两分钟台词,差不多就定下来了。他是一个很天才的演员,当然我对有天分的年轻演员比较敏感。其实指导他,跟我上次拍少年派的小孩不一样,那是从头教起,没有演过戏的高中生,这次则是表演系的高材生,本身素质相当高。因为他没有经验,没有东西需要去掉,反而是那些有名的或者有经验的演员,障碍比较多。知识障碍,知道的越多障碍越多。

贾樟柯:当初怎么下定决心让范冰冰来主演?

冯小刚:想到冰冰,有一个私心――12年前和她合作过《手机》那部电影。我想如果大家一开始不看好的演员,在电影里有很大的转变、改变,是不是更有意思,对我来说更有挑战。我想她要成为我创作的一部分,她不是一个面具在那,必须跟我的创作思想融合在一起。所以我跟她说,虽然你是女主角,有28个男演员和你一起演戏,但是真正的主角是那28个人。我通过你让大家一个一个认识这些人,这些人共同构成了刘震云写这个小说的社会意义,所以你在这里是一个介绍人。

贾樟柯:在技术跟内容结合的过程当中,经过了什么样的一些选择和决定?

李安:我在做《少年派》的时候,感觉到用3D视频看跟2D看的时候,演员表情不一样。我需要做调整,我需要它更真实,需要它更复杂。电影是不是参与进去,这是很大问题。

60帧到120帧之间,我大概思索了将近一年,到60帧还是在拍电影,超过60帧是什么东西,我说不上来,当然技术上没有问题,最大的难处是我拍的时候看不到,只能看到60帧,只能看到大概只有1K的景象,我不晓得人在哪里。过去很多熟练的东西没有了,包括演、拍、打灯。可是我在技术上没有办法达到,所以只能拍很少、很简单的镜头。拍出来以后,心里没准头,我不晓得观众怎么反应,毕竟这样的观影习惯,我们还没有。所以我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于我来讲这是重新学走路的过程。

作为电影人,我一方面觉得很冒险,拿了好几千万美金做试验,另外一方面我也觉得很幸运,有机会学习,跟新兵送去打仗的感觉很相像。电影不管怎么样,最后都是人的感觉,还是要为艺术来服务,为故事,为人物,为戏剧。我从来不觉得技术在这边,艺术在另外一边。我觉得看法跟内容一样重要。

冯小刚:这个小说里面的事、人、台词都特别写实,但是整体看下来,这个故事非常荒谬,全世界都不可能发生,只有在中国发生。所以我要找到一个非常中国的方式拍这个电影。在这个圆里面看,非常有诗意、意境。但当你决定拍一个圆的画面的时候,慢慢深入进去,就发现所有的细节都变了,构图不能按照传统的构图方式。有一种说法,这个圆更像放大镜看生活,其实不会,其实这个圆里面景别更松了,如果景别特别饱满,是人头特写,特别像望远镜里看人,这个不是我要的,我要它有一种中国画的味道。还有一个和李安导演不谋而合的地方,光线变化,过去拍电影都是拉反差,希望把影像反差加大,使影像变得更有力度、更精彩。但是这个圆里面,恰恰需要特别灰的、低反差的画面,跟习惯特别不一样。在灰的画面里,将黑的衬底,圆变得有山水画的味道,我可以确定的是,不可能第二次再拍一个圆的电影了。

贾樟柯:李淳呢?李淳是李安导演的儿子。这次他演一个美军士兵,在电影里面发射火箭。

冯小刚:李淳演得非常好,电影里面视觉上给我感觉特别震撼,就是发射火箭弹的时候,他回头看了一眼,后面不能有人。但是跟着这一炮打出去的时候,我感觉到整个环境产生的那种变化,这个变化通常不会观察到的,那个冲击波,把那些土卷起来,包括墙的颤抖。他表演的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还是非常有天赋的。

李安:希望有机会你能多多指教他,李淳跟我一样很老实、很认真,开窍比别人慢一点,但是很努力,很喜欢演戏。

贾樟柯:他当过兵?

李安:没有,我很想让他当两年兵。这部电影对他们这些演员的训练,需要很逼真地演出军人的感觉,不光是军人动作。其他八位演员其实是在帮助男主角演戏,每个镜头都在男主角身上,没有办法像一般的电影那么拍。所以其他的配角等于帮助主角演戏,他们也是军人各行各色的代表,李淳演的代表某一个面向的军人。我训练的时候,完全按照美国的海豹突击队训练方式,往死里练他们。

梦想×心得

李安:除了拍电影,就是烧菜和被太太骂

冯小刚:再勤奋再努力,也就是六七部电影

贾樟柯:从《一九四二》之后,你的创作调整,从过去喜剧之王、贺岁片之王,突然注入很多类型,触及到历史,包括复杂现实,为什么有这样转变?

冯小刚:有一年我自己拍的电视剧、电影,三部都被枪毙了,当时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没有人给我投资,我的片子通过不了。导演不是一个名词,是一个动词,导演得干活,所以我采取了拍贺岁片方式。但是我也没有想到这个方式确实带来了另外一番景象,赢得了很多观众,有一个基本信任,形成了所谓品牌在市场上,使我的拍摄条件变得越来越好,在对资源的使用上,话语权越来越大。因为拍电影,我确实也是赚了很多钱。我在想,我要做点什么,还是要回到我最想做的事上去,所以我开始想,不要再去更多地妥协,应该是自己非常想拍的东西拿出来拍。就我的年龄来说,我不认为我还能拍很多电影。我想我就是再勤奋,再努力,恐怕也就是六七部电影吧,所以不能再浪费时间。

我经常说,现在有一句话叫做顺势而为,好多人劝我,市场这么好,什么东西观众喜欢,顺势而为。我现在想的是要顺心而为,不是顺势而为。顺势而为的话,我觉得90%的人都在做这样的事情,不缺我这么一个。

贾樟柯:李安导演,你作为既在美国工作,又在中国工作,这样对两个电影制作体系非常了解的导演,对这两个市场有什么心得和观察?

李安:美国这部电影做得很僵硬,我借这个片子反讽了,发了几句牢骚。美国现在的片场制度非常公式化,没有活力,也做不出什么东西。反而是中国这里,不光是有钱,而且是对电影的憧憬还没有疲劳,这点很宝贵,美国电影反而有点犬儒了。虽然中国的环境是这样的,但我觉得中国电影是有希望的,需要健康地发展下去。

贾樟柯:李安导演是在《色・戒》之后,一直在拍美国片吗?有没有华语片计划?

李安:在动脑筋,希望拍华语片,本来有一个拳击片,想把这个《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拍好之后再拍,我也有这个感觉,能拍六七部相当多了,体力得相当好才行。拍电影时我的神经一直是扯着的,我也不知道能扯多久,身体和市场观众都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该停。现在我开发了一个新的技术,我也不知道这是开了一个新希望,还是捅了一个新娄子,我也不知道。只是为大家做一些铺垫,我们都是爱电影的人,我手上触摸到电影就充实,没有触摸到电影的时候不知道怎么自处。我除了拍电影,大概就是烧烧菜,被太太骂一骂,被数落一下,大概就是这样。

冯小刚:借李安导演电影里的一句话――电影的最后,参加完中场秀之后,这些士兵全部回到车上之后,说了一句话,大概的意思就是:原来觉得战场特别危险,现在通过这次走了这一遭之后,觉得回到战场才是最安全的。这句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我想说的是:我们电影人,我们面对生活复杂的很多人际关系,投资人、宣传等等,我们都是很紧张。我们觉得回到电影里面去,我们是最安全的。

李安:我两个月以前抽空休假,跟太太去爬山,从山上滚下来,腿受伤了,所以我也是拍电影比较安全。

三个巧合:初心与创新

就像贾樟柯说的,李安和冯小刚同在11月上映自己的新片,有着诸多有趣的巧合。两个分别在大洋两端叱咤影坛的导演,都是在自己的36岁才拍了人生中第一部电影;2016年,两个人不约而同选择把小说搬上银幕;并在自己的62岁和58岁之时,在新技术和拍摄手法上完成了创新和突破。

巧合一

〔美〕本・方登 《漫长的中场休息》

《漫长的中场休息》是美国作家本・方登的长篇小说,也是李安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原著。比利・林恩所在的B班士兵,在伊拉克赢得了一场3分43秒的短暂胜利。一夜间,他们成了美国的英雄。每个人都说着“感谢你们”,记者、好莱坞导演蜂拥而至。他们甚至还被邀请参加超级碗的中场秀。绚丽的烟花在耳边炸响,伴舞身上的亮片在身畔旋转,战争仿佛无比遥远。但有那么一刹那,比利觉得还是打仗好,总比被人当舞台布景挪来挪去爽多了。老天作证,打仗确实烂透了,可他实在看不出这种无聊的和平生活又有什么好的。《漫长的中场休息》一经出版便在《纽约时报》等各大媒体收获如潮好评,李安尚未读完便决定将它拍成电影。李安说:“这是一个关于爱、勇气和忠诚的故事,它讲述一位年轻人终于在这世界上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这个故事关于军营里的兄弟情,关于他们深厚的感情和做出的牺牲。”

〔中〕刘震云 《我不是潘金莲》

小说《我不是潘金莲》2012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著名作家刘震云第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小说。这个顶了潘金莲冤名的妇女在经历了一场荒唐的离婚案后,要证明之前的离婚是假的,更要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因此走上告状路。结果从镇里告到县里、市里,甚至申冤到北京,不但没能把假的说成假的,还把法院庭长、院长、县长乃至市长一举拖下马……刘震云用一个看似荒诞的故事讲述真切的生活常理。

巧合二

120帧

“是我看过最清晰的电影”,有观众观影后如此直白地形容。就技术而言,传统电影是24帧,即每秒放映24张画面,120帧则是每秒放映120张画面。如此高帧放映,人眼分辨度已经感受不到画面停滞,运动场景不会出现任何拖拽感,比常规电影画面更加清晰流畅。就视觉而言,仿佛银幕消失,人物就站在你的面前跟你交流。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有几个主观镜头尤为明显,观众仿佛跟比利・林恩坐在同一辆战车上,看着车窗外的战场。

对于外界最为关注的120帧,李安说自己也是矛盾的,他既痴迷于新技术,“我现在也不年轻了,等不及想用新的表达方式,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做电影多久,但希望‘服役’期间,能看到发展”;又不太希望观众过于专注于技术,而是“进入故事就好”,“不要注意科技,进入故事就好,普通版本也是非常动人的故事片。我不会把科技和内容分开,最后还是检验人性,内心活动还是最重要的”。

圆画幅

《我不是潘金莲》首次引入圆形画幅,而当镜头到了城市的部分,圆形画幅又变成方形,直至影片最后变回宽银幕画幅。对于自己采用圆形画幅形式,冯小刚直言,遭到几乎所有人反对,但他还是任性地坚持下来:“二十年来没出过格,这次想做点出格的。”冯小刚说,到了这把年纪,必须要去试一些未知的东西,找到一些既能令人兴奋又对电影有帮助的东西。

巧合三

李安(36岁)的第一部电影

1990年,李安完成了剧本《推手》,获台湾政府优秀剧作奖。该剧本不仅为李安赢得了40万元奖金,而且使他获得第一次独立执导影片的机会。之后他亲自执导了他的第一部作品,将《推手》搬上了银幕。这是一部反映在纽约的一家台湾人生活中的代沟和文化差异的喜剧片,在台湾获得了金马奖最佳导演等8个奖项的提名,并获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导演评审团特别奖。 由于《推手》的成功,李安再次获得了执导电影的机会。他的第二部电影是1993年推出的《喜宴》。

篇6

关键词:文学性;电影性;忠实;超越

中图分类号:I2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1-0103-02

冯小刚的新片《一九四二》是2012年国内文学改编电影作品中的一部佳作。这部电影改编自刘震云的短篇小说《温故一九四二》,这是一部结构散文化的纪实性质的文学,其本身是不合适改编电影的,但刘震云却用自己对小说的深刻把握结合自己的编剧经验成功地将这样一部没有任何剧情、人物,结构松散的纪实文学改编成了一部非常忠实于原著精神的电影剧本。以下笔者通过对这部影片改编得失的分析,对电影与文学的关系做出考察。

一、得:文学与电影的忠实转化

《温故一九四二》是作者通过对经历过一九四二年河南大灾的许多人物的采访以及翻阅大量相关的历史资料后写成的,主要内容是对有关一九四二年河南大灾的许多的历史现象的陈述,以及对这一段历史的反思。作者以一种纪实的风格用平实的文字挖掘了那段关于“吃的问题”的,被埋没的历史,并站在民众的角度反思了那段历史,提出了“宁肯饿死当中国鬼呢?还是不饿死当亡国奴呢?”[1]3的问题。冯小刚被这部小说所打动的地方就在于这部小说所挖掘出来的那段令人震惊却被人埋没、不愿提起,不为今人所知的历史的真实,以及作者审视那段历史的独特角度与反思。这部作品本身具有很好的历史价值和历史反思的深刻性,因而在文学改编电影的忠实性问题上,答案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从观众的接受心理角度来看,读过小说的人看电影往往是出于一种还原想象的心理欲求,而不是想去看导演对原作解读的一家之言;没读过小说的观众则多是想通过电影管窥原著的风貌,而不想被导演和编剧的篡改所误导。另一方面,这恰恰是采用文学来改编电影的原因和意义所在。文学可以反映世界的广度和深度,而电影则更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电影与文学始终存在着媒介上的互动关系:电影借助于文学改编,给电影带来了更丰富的题材和视角;而通过电影,文学的记录和沉思也将得到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因此,对于优秀的文学作品,电影与文学之间的这种媒介转换更强调忠实性。

乔治・布鲁斯东说:“小说家和电影导演的意图是相同的,都是让人们去看见,但小说家让读者通过头脑的想象来看,导演让观众通过肉眼的视觉来看。而视觉形象所造成的视像与思想形象所造成的概念两者间的差异,就反映了小说和电影这两者手段之间最根本的差异。”[2]8历史总是复杂多变而又匆匆过去,相对于影像而言,文字更便于记录历史的复杂面貌;而电影作为造梦工厂,能够实现许多我们在现实中已经不存在,或无法实现的景象,因而它更善于还原历史。因此对于《温故一九四二》的改编,有丰富编剧经验的作者选择了通过画面还原历史现场,而没有采用如小说中的现实主义的纪实回忆。小说可以以人物的行动为主讲故事,也可以以人物的思维为主谈思想,而电影则主要依靠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讲故事。因此在还原历史的改编中,需要将原小说中平白简述的内容加以虚构扩展,转化为具体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行动。小说中的深思则只能通过对人物的行动和台词的具有表现力的设计来暗示性地传递给观众。因此在《一九四二》的改编过程中,作者虚构了范财主一家、平民瞎鹿一家以及信基督的小安等在那一段历史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人物形象,然后将小说中平铺直叙的历史现象提炼扩展为生动的故事情节,还原到了这些具体的人物身上。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原小说中作者站在百姓角度审视这段历史的感观,通过画面和故事的方式更直观地传递给了观众。

电影剧本是电影创作的第一步,也是电影创作最关键的一部,电影剧本的故事框架不仅直接影响着拍摄的画面内容和效果,而且对后期影片剪辑的蒙太奇思维形成一定的制约,因此文学改编电影,最关键的步骤在于文学改编电影剧本的过程。刘震云以自己对自己作品的了解以及自己的编剧的经验,成功地将原不可能呈现为画面的文学作品实现了创造性且忠实的转化,这为这部电影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而在影片的拍摄阶段,导演为了使电影画面的叙事语句更为有力,更好地呈现历史的真实感,电影中人物的衣着、道具都参考了那段历史留下了的照片;演员每天挨饿以传达更真切的感觉;庞大的群演群体调度形成了壮观的历史场面;飞机狂轰乱炸场面的则采用近距离现场拍摄,画面效果非常真实震撼。如此,最终电影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音画配合形成的震撼效果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小说中平淡描述的历史现象以惊心动魄的真实场面生动地再现在了观众的眼前,使观众更加直观真切地感受了那段历史的悲惨与沉痛。在后期的剪辑创作中,电影叙事将两条故事线索交替关联,营造了小说原作中宏阔的历史视野。叙事进程中将第一条线作为主线,将范财主这个人物贯穿了整部影片,从而实现了作者在小说中所采用的站在平民的角度看历史的独特视角。冯小刚以冷静、克制的镜头尽量的将原作中那些打动了他、引人深思的东西客观、完整地呈现,最终作品达到了“看了原作需要去看电影,而看了电影则无需再去看原作”成功效果。这是将这样一部并不适合电影表现的直陈而又琐碎,思考多于故事的文学作品成功转化为生动的电影形象,并达到了对原作内涵、风格的忠实传递的一部成功之作。

二、失:文学改编电影的目标――超越

冯小刚的《一九四二》这部影片虽然以更加形象的方式忠实地再现了原文学作品中的内容、风貌,影像化的历史再现非常具有冲击力、渲染效果,让观众的心灵通过电影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但在改编的过程中,由于导演没有更主动地去干预作品,保持了历史的客观性与复杂性,但使得影片的叙事无主题和叙事动机可循。完全客观地呈现一段不包含任何评价的历史,这样的客观叙事中缺乏一种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那样能够引发人的深思的力量。《一九四二》的剧本主要由刘震云本人依照他原本创作小说时的意图和认识而改编,作家有他自己站的高度,也有他视野的局限,导演拍摄文学改编电影作品,是站在作家的肩膀上看问题,其思考的起点和把握的高度应该更高于作家,而不应仅仅让自己创作的电影完全忠实与作家的意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忠实了原作的哲学意蕴,但表现出来的却是李安游走于中西文化之间的更宏阔的视野。

《温故一九四二》里面所能呈现的内容,能够引发人深入思考的东西很多:从一开篇时对历史的谈论给人的启发:历史本是由人民而组成的,但历史却不是人民的历史的提出;到文章主体内容对“吃的问题”的表现,与我们现在这个丰衣足食却粮食浪费极度严重的社会的关联;再到文章中间部分论述的一种国家主义的观念:“一块阵地上死了一个逃亡的百姓,那这个阵地还是中国的,死了一个兵那这块阵地就不是中国的了。”我们都知道,一块土地先有了人民才有了国家,才有了军队,军队抗战不是为了保卫国家的荣誉而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安危。但这种打着保家卫国旗号看似有理,而坑害百姓的观念不光在时期,在我们现在社会上仍可窥见;结尾对“宁肯饿死当中国鬼呢?还是不饿死当亡国奴呢?我们选择后者”的问题的探讨――当人民不被认可为人时,他们就要开始行使人的本能。原小说可以进行更深入拓展的思考很多,然而导演并没有从自己的角度深入下去,影片的改编除了忠实地呈现了文学叙事中的历史和作者杂陈的讨论,没有从导演角度上的更深入追寻。最终导致影片中除了客观的历史还原所呈现的悲惨情境和人情悲喜,没有突出的能够引起观众深入回思的点。影像的语言本身就是含混而复杂的,因而更需要导演的引导与掌控。如乔治?布鲁斯东所说:“摄影机不能充当托尔斯泰,也不能充当乔伊斯,它并不能很好地处理主要人物的芜杂状态,也不能对现实世界作全景式的关注。它也不能解剖思维在言语的复杂错综之中的隐秘生命。”[2]69然而冯小刚却放弃了介入镜头的机会。《一九四二》将极度惨烈的历史以克制不煽情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且带有了一丝讽刺的幽默,本是表现这样的灾难提出的一种独特的方式,却缺乏更深入的主题的引导,使这部本可以阐发更多引人深思的历史大片,仅仅呈现为了一部还原历史的记录文献。

从这部作品改编的遗憾之处来看,电影与文学毕竟是各有优势的两种不同的艺术,文学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视野和艺术借鉴,但电影不能成为文学的影像化附庸,电影是站在文学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电影改编文学更需要的是超越。《一九四二》这部冯小刚酝酿了18年、筹备9个月、拍摄135天、制作8个月、耗资2.1亿的电影,倾注了导演许多的心血,作为一部以与众不同的角度,勇敢地回顾灾难历史的严肃大片,这在国内的商业电影中是少有的,这种勇气和影片的历史意义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但作为一部文学改编电影,我们还需思考,在表现人类精神世界的领域,电影要如何以自己的方式超越文学。

参考文献:

篇7

【2013 ・前线素材】

父母卖房卖车后买船旅行 带9岁女儿8个月游6国

过去18年,铁路职工翟峰常听到心里的一头猛虎在嘶吼。那时,他有一份在小城人看来待遇优渥的工作,他们有房有车,从不用为生计发愁。只是,如同“老套单线剧情电子游戏”一般的生活,让翟峰厌倦。为此,他学习摄影、电脑,想着有一天不再上班,用这些技术活儿养活自己。他带着妻子和女儿,骑单车环游海南,骑摩托车游历尼泊尔,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模样看了又看。

2012年11月底,翟峰刚刚迈开驾船出港的脚步。彼时,《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上映了。李安让航海梦在翟峰的心里越发清晰了。只是他和妻子没有积蓄,卖房卖车,成为他们的唯一选择;想要有大段的时间,辞职成了必然选择;既不想抛下女儿,也不愿意女儿成为教育流水线上的复制品,征得女儿同意后,休学成为顺理成章的选择。就这样,2012年10月,这个家庭卖房卖车,大人辞职,小孩休学,踏上一段追寻自由的航海旅行:历时8个月,经过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等6个国家,航程超过4000海里(相当于7000多公里)。

短评:喜欢旅行的人,有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结,其实,是我们活得太快,让我觉得那种生活方式,不仅仅剥夺了人们的健康,也剥夺了人们的灵魂。我们为什么旅行?不就是为了从钢铁怪兽一样的工业社会的齿轮中跳脱出来,自己支配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哪怕只是短短几天。

2013年6月,翟峰一家的航程暂告一段落,回到山东兖州老家。质疑又围绕着他们。更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由于失去经济来源,他们的生活费,现在只剩下一万多元了。

一些赞助商找到翟峰。商家希望,在船上打上LOGO,让翟峰一家沿指定路线周游一圈。翟峰毅然拒绝,他希望,自己是“站着挣钱”。他提出一个更浪漫和理想化的想法:在船上的空间,帮普通人签上名字,每个签名10元钱。翟峰把它命名为“百万人的航行”。他说,这是平民的环球航行,“看我们驾船归来中国,是不是感觉共同完成一个小约定?几年后,我们会共同完成环游世界的心愿。你可以给周围质疑的人说,看,我们一起做到了,船上有我的印记。”

下一站,翟峰想去澳洲和新西兰。他相信,一切只是开始,航海像一架长长的阶梯,通向他想要的生活。“我要看看这个世界,这个时代是什么样子。人生有选择,一切可以改变。”

杂评:旅行的地方越多,体会便越深。旅行的次数越多,便越是觉得,旅行其实是一个人的事,是一个人站在世界这面镜子前面,端详自己内心的挣扎和观察自己灵魂的美丑。旅行的最终目的地不是某个远方,而是自己的内心深处,那个真实的存在。

【热议微博】

@王旭明:终于听到中国“少年派”了,终于听到中国人之浪漫了,终于听到中国人与世俗不一样的生活了!

@梦泽之舟:追寻梦里的自由,就要准备在现实中付出代价,梦想可以成真,但前提是信念和坚持!最终,你发现最重要的是你追梦的努力,实现梦想是你的奖赏!

@KINGUNCLE:有贼心,没贼胆!这就是差距,梦想谁都可以,行动的有几个?

@不可鸣:关键是房子卖了回来以后住哪?就为了8个月周游世界,不用尽孝不用教育子女……不顾一切地按照一时的想法而活谁都会,可激情过后是什么呢?

@时过夏末:脑热,病得不轻!赌上孩子的生命和学业,不值得提倡。但愿见好就收。

【热词品读】

梦想与行动

我们总有着数不清的理由,为自己无法实现梦想开脱,然后继续过自己平凡的日子。但梦想是不能等待的,如果只躺在房间里做梦,不管梦想多美好,那也只是空想。

一千个想法不如一个行动,正如一位哲人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一条湍急的河流,行动便是架在河上的桥梁。”如何架好桥,需要勇气和行动,行动不一定会成功,但不行动则永远不会成功。实现梦想的道路,注定是不顺利、不平坦的,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尝试,需要打破常规,甚至需要经受住误解的考验。所以,当我们拥有梦想时,拿出像翟峰那样的勇气和行动出发吧,把阻挠和困难当成是考验,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梦想总会实现。

梦想与激情

在一部著名的影片中,有这样一段台词:如果一个人听从内心的呼唤,服从激情的引导,他不是成为一个传奇,就是成为一个悲剧。

在理性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很多人认为激情是短暂的,把激情视为一种危险的力量,一种需要控制甚至压抑的东西。但在不少人的内心深处,激情的火种并没有因此而熄灭。因为,他们信奉,激情永远掌握在有激情的人的手中,任何一个缺乏激情的生命,都不可能实现有质量的人生。在某种程度上说,没有了激情,人的高贵、人的尊严、人的独特价值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

激情,需要在不急不躁中为梦想护航。

雷殿生:世界徒步第一人、徒步旅行家

他成功穿越“死亡之海”罗布泊无人区,总行程80403公里,是世界上连续徒步距离最远的人,历史上只身徒步穿越罗布泊无人区的第一人。

他先后走掉19个脚趾甲,双脚共计打了233个水泡血泡,穿烂了50双鞋,无数次出生入死,抗击天灾人祸:历经19次抢劫,身上多处受伤;遭遇数次沙尘暴、泥石流、雪崩,险些丧命;1999年路遇汨罗江洪水,义无反顾放下背包与官兵并肩战斗抗洪抢险;1999年湖南罗霄山中被巨蟒追逐,狂奔逃生;1999年神农架原始森林干粮食尽,吃树叶生吞蛇肉保命;2001年青海柴达木戈壁断水数日,喝自己的尿和血求生;2002年阿里无人区夜遇狼群围攻,燃鞭炮烧衣服才狼口余生;2007年雪灾中于湖南至湖北段艰难前行,摔倒数次摔坏双腿差点掉进资水江中……

他实践挑战自然的勇气和胆识,被大家喻为“中国人的一面精神旗帜”。

【适用话题――精神旗帜、挑战自然、“第一人”】

李存修:四十年行走,用生命去旅行

他曾26次上峨嵋、12次过三峡、十游漓江、六去美国、五入欧洲、四进朝鲜半岛,他到达和攀登过中国和世界上几乎所有5000米以上的高山,到过所有4000公里以上的河流,他游历考察了全球各大洲60多个国家,留下1500多次坐飞机的经历。除了阴差阳错未能踏上南极的土地,几乎走遍了全世界。古稀之年他又独自行走中国大运河,报纸上称他为中国“走运”第一人……行走不停、笔耕不辍,他创作出版了五百多万字、近三十本旅游文化专著。他,就是被誉为“用双腿思考的圣徒”的李存修,2007年5月入选第二届“中国十大当代徐霞客”。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宣读组委会给李存修的颁奖词时这样说:“他是一位资深旅游工作者;他以旅行家的姿态,踏行万里、游遍百城;他以躬身的实践、理智的思考为中国旅游文化品牌著书立说,到山水间释放灵魂,去偏远处探索奥秘,在天地间感悟生命的真谛。四十年行走,李存修见证了一部中国旅游文化发展的现代史。”2011年12月,李存修被评为中国首届十大旅游风采人物。

【适用话题――躬身实践、“用双腿思考的圣徒”、见证、风采人物】

查尔斯・维利:每个目的地都是一个惊喜

2004年,查尔斯・维利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国际先驱论坛报》和英国《每日电讯报》以“世界旅行最多的人”头衔报道查尔斯创造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很多获得吉尼斯纪录头衔的人都会就此止步,他们满足于自己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最强者的行列,但查尔斯的目标显然并不在于此。实际上,吉尼斯的认可不过是查尔斯旅行大计中的一个小插曲。他的目标永远在下一个目的地――去别人无法到达的地方,亲眼见证别人从未看过的风景,积累别人无法超越的里程。如今,他的足迹已遍布全球814个地方,行程超过2476275公里。即便如此,查尔斯依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他为自己设定的旅行目的地共有873个。

查尔斯去过许多人迹罕至的岛屿、环礁和保护地,他将“征服”这些陌生的土地视为30岁之后的人生目标。他说:“活着,就是要尽我所能看世界。”

篇8

【关键词】李安;中西文化差异;融合

中图分类号:J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101-02

一、李安电影对“家”理解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李安从第一部电影《推手》开始,就喜欢用“家”这一主线来表述故事。看似固定在某一地点上的“家”,其实渗透着中西方关于“家”这一文化载体的不同内涵。其“家庭三部曲”的主要场景,大多体现在中国式的家庭中。中国家庭注重的是“同堂”的传统,这是一种“家国天下”的体现。然而在西方国家中,“家”主要以夫妻为主体,其子女成人后大都各自组建自己的家庭,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喜宴》中,儿子伟同并未跟父母住在一起,二老飞到美国参加儿子按照西方习俗举办的婚礼,母亲为没有举办中式婚礼而落泪。“家庭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饮食男女》,更是表现了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在中国家庭文化中,饮食占据重要位置,餐桌上的所有事物都渗透着中国人的传统和文化渊源,一双筷子、家人围坐着一张桌子吃饭、先老再幼等诸多“规矩”,都有可追根溯源的文化内涵。

而在《冰风暴》里,美国家庭中“子女自由”得到了充分体现,一个想要严厉却力不从心的父亲正好诠释了西方崇尚自由的家庭观念。子女并不因家庭的存在而有较强的集体思想,他们有独立的选择,不是家庭必然的附属,这种观念使本该有的家庭温暖被忽略了。西方家庭中,父亲对于子女的管教显得束手无策,人们遇到困难时首先是怀疑和不信任,对自我的满足和对自身的认同使家庭关系显得脆弱。直到生命消逝,人们才从自私中醒悟,决定相互温暖和依赖,最终得以自救。影片最后“回归家庭”的团圆结局,正是李安在影片中反衬西方家庭文化中缺少亲情和爱的表现,呼吁“家”的重要性。

二、李安电影对“父”与“子”关系理解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父亲作为家庭的主要成员,他与下一代人之间的关系,成为家庭文化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在中西方文化中,“父”与“子”的关系显然大为不同,李安对于这种差异有自己的理解。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家主为“父”,即“父权”,这是中国的传统。在李安的电影中,大多有父亲这一角色。最早的“家庭三部曲”其实也叫“父亲三部曲”,这三部电影中都有父亲这一典型的家庭角色,虽境遇不同,但他们均为传统的中国父亲。三部电影中的父亲分别是太极大师、大厨等,在各自的领域受人敬仰。不管是从《喜宴》中伟同为迎接父母到来而改变家中摆设,特别换上了父亲的书法作品,还是从《饮食男女》中父亲每周为家人相聚所准备的饭菜,都可以看出在中国文化中,父权是家中唯一而带有专治性质的,就好比“君权”,父亲在家中的地位最高,具有儿女和家族命运的决定权。《卧虎藏龙》中玉娇龙的父亲从未露面,但李慕白却充当着这种近似父亲的角色,坚持想要引导玉娇龙走向正途。

在西方文化中,由于家庭是以夫妻为单位组成,中国文化中的“父权”就不存在了。《冰风暴》中的父亲一直想要严厉管教子女,却总在管教之后心生不忍,就这样反反复复,再加上追求自由平等的社会文化,导致父亲无法建立权威的现象,更没有“家中父为大”的局面。《喜宴》中,艾伦在提到自己父亲的时候,随意的口气和长久未曾见面的事实,也证明了其父在儿子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

李安电影里中国传统文化中父亲是威严的,且受到子女的仰望,而在西方文化中父亲似乎是一种挑战、反叛,甚至带有“弑父”的情节。比如说《绿巨人》中,当儿子得知自己是父亲的实验品之后所做出的行动,能看出李安所表达的中西方文化中父子关系的差异。

三、李安电影对爱情理解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卧虎藏龙》《理智与情感》这两部影片从“理性”和“感性”的角度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待爱情是保守的,而西方文化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是自由的。《卧虎藏龙》中,俞秀莲对李慕白的情感来自外界的压力,直到最后他们的爱恋才被彼此放到明面上来承认。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父命为大”,直接掌管着儿女的婚姻大事,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这种情况被普遍延续。

再看《理智与情感》,同样是阶级化严重的“封建社会”,面对父母安排的婚姻,两位女主角的爱情完全取决于自己的主观思想。大姐较为理智和克制,妹妹较为热情和直率,两人选择的恋爱对象和情路的坎坷,大多也是来自于社会的等级划分和现实的阻碍。但从本质上来讲,这些阻碍与《卧虎藏龙》中玉娇龙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四、李安电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凸显与融合

(一)李安电影将中国古典美学融入好莱坞。李安在台湾的生长经历和在美国的求学过程,注定他是属于世界的。李安进军好莱坞,他的影片运用了好莱坞典型的叙事结构和单一的线性情节,在受众的观影体验上符合西方人的审美。中国传统文化对他儿时的熏陶,使李安站在国际的舞台上,把中国的古典美学融入到西方的叙事方法中,向全世界观众灌输着中国的文化和古典的美感。

李安电影镜头的运用如同中国国画的渲染手法,讲究中国古典美学寓情于景的含蓄,也讲究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他总是通过细节向观众述说着镜头表面下的深意,与此同时,李安也喜欢长镜头的环境描写,把人物所处的大环境用一种大景别的长镜头慢慢表现出来,观众不知不觉地走入他所描绘的世界。如《断背山》中用大景别的长镜头表现两个牛仔的放牧环境,蓝蓝的天空、延绵的绿色山脉、满眼的星辰、流淌的河水,两个牛仔无聊的生活,在这样一种自然柔和的氛围中滋生出的爱恋,是可以被大多数人理解的。异曲同工的安排还出现在《冰风暴》中,冰风暴在短时间内打破了人们的生活,它所带来的冲击和破坏,似乎是在这种冷漠的社会背景下酝酿已久的。而在《绿巨人》中,绿色基调奠定了影片的悲剧性和压抑感。

李安喜欢没有声音的画面,并且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电影,在没有台词的画面中,凭借演员扎实的表演功底,加上环境所表现的情感基调,两者合二为一所表现出的张力和内在的情愫,正是李安所喜爱的。

(二)李安电影汇集了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反思、交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早已显现,李安作为一个导演,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并在电影中体现出来。从第一部影片《推手》开始,李安就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来表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既传承中国的传统美学,也对中国封建思想进行批判;既表现西方的开放和自由,也在用一种审视的眼光公正看待问题。“家庭三部曲”的故事均发生在具有典型中传统文化“父权”的家庭中,却也在有形和无形之中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推手》中,父亲与儿媳之间的摩擦,起因便是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双方无法相互理解,直至最后矛盾升级,父亲离家出走。《喜宴》中,父母来美国参加儿子的婚礼,却不知道新娘是“假”的。西方开放的恋爱环境,同性恋已被社会逐渐接受,相比中国传统的恋爱观来说是无法理解的。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冲突显而易见,但反思和交融在李安电影中得到了很好体现。比如《喜宴》中,李安对人们在闹洞房中的表现是坚决批判的。《冰风暴》中,李安对于西方的性自由观念,以及“派对”等也是持批判态度的。《推手》中,儿媳开始学习太极,以及父亲偶尔去儿子家小住,表现了西方人在接受中国的文化,同时“退一步海阔天空”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化解了家庭中的尴尬。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喜宴》《饮食男女》以及李安的其他影片中。

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中国视角的“家庭三部曲”,还是西方电影的《理智与情感》《冰风暴》等,传统观念都在某种程度上被瓦解,再被重塑,中西方文化在李安的电影中冲击碰撞之后,大多重组,最终走向平衡。

(三)李安电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对中国电影发展的意义。不管是赞赏的眼光还是批评的声音,李安电影在国际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作为华人导演,能站在奥斯卡领奖台上的并不多,且受到观众如此推崇的更是屈指可数。李安的经历造就了他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对文化融合的探索。李安的电影在西方引发了“中国热”,或者说是世界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这是一个被接受的过程,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毕竟并不是所有华裔导演在影片中表现出的中国元素,都会被西方乃至全球的观众接受和吸收。

李安在好莱坞的大环境中,秉承着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对于文化的公正和客观的诠释,是他被世界接受的主要原因。有部分中国观众对李安持完全批评的态度,这一部分人认为,在很多中国题材的电影中,李安运用了好莱坞的叙事手法,并且对传统中国的再现有失水准。比如《卧虎藏龙》中,李慕白最后对俞秀莲“莎士比亚式”的告白。但是,这种方式使得绝大多数西方观众深刻体会到两人之间的情感,并且感悟到中国武侠世界儿女情长的无奈和神圣。

李安于中国电影的发展来说,最大的意义是他在思考和探索之后找到的平衡,一种影片外化的中西方文化的平衡,更是内在的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所要达到的平衡和融合。

参考文献:

[1]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莫娃,付慧敏.阅读李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金洪申.家庭伦理与爱情伦理协奏曲――李安电影综论[J].电影文学,2007(02).

[4]黄文杰.李安华语作品解读[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03).

[5]胡智锋.影视文化前沿[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