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诗词名句范文
时间:2023-03-18 13:56: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秋节诗词名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中秋节对联 ·中秋节古诗词选 ·中秋节习俗 ·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短信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篇2
从古到今,关于月亮的故事和诗词有许多。千古名句和嫦娥奔月的浪漫传说、神话故事塑造了今天的中秋节。
月亮的美称如天上的繁星一样多,有:素娥,顾兔,婵娟等等。
浩瀚的夜空中。一个圆月皎洁无瑕的挂在天空中,身边有许多调皮的眨眼睛的小星星在天湖里洗澡。此情此景,好不美丽。
篇3
一、最雄浑的中秋诗词——《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点评:张九龄是唐代的一代名相,遭受奸臣排斥,贬谪荆州,中秋之夜怀念远方,写了这首诗。诗歌意境雄浑阔大,骨力刚健,但又情感真挚,特别是前两句早已成为千古名句。
二、最寂寥的中秋诗词——《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点评:这首诗先写中秋月*,再写望月怀人,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三、最有边塞味的中秋诗词——《子夜吴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点评:《子夜吴歌》分别有春歌、夏歌、秋歌和冬歌四首。这首秋歌,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丈夫(“良人”)。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李白描写月亮的作品真多:“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等等,当然大部分不是写中秋的。
四、最亲情的中秋诗词——《月夜》
(唐·杜甫)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点评:明明是自己在长安,望月而遥想?(fū)州(今陕西省富县)的亲人。但诗歌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州之月而“忆长安”。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写出了一家人的真挚感情,经常被后人借鉴。
五、最清冷的中秋诗词——《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点评:月亮还是昔日的月亮,地方却不是往年那个地方,自然,身边的人也不再是往年的人。被贬湓浦(pénpǔ,今*西九*),物是人非,故乡不见,孤苦伶仃。诗歌清冷至极,悲苦无形。
六、最感伤的中秋诗词——《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点评:作者苏轼与其胞弟苏辙(字子由)久别重逢,共赏中秋之月。如此赏心乐事,却让作者想到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诗歌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七、最著名的中秋诗词——《水调歌头》
(宋·苏轼)
(*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点评:这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自古以来写中秋的作品中,公认的绝唱。它构思奇拔,独辟蹊径,神话与现实、出尘与入世、感慨与旷达,层层交织,极富浪漫主义**,也极富哲理与人情。通观全篇,皆是佳句,很好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八、古诗
1《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3《八月十五日夜瑶台寺对月绝句》
(唐)权德舆
嬴女乘鸾已上天,仁祠空在鼎湖边。
凉风遥夜清秋半,一望金波照粉田。
4《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5《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6《中秋》
(宋)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篇4
“何时才能见上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一面啊?”苏轼仰天长叹。往事一幕幕浮现在他的眼前。
小时候,兄弟俩形影不离,经常趁大人不注意,到处游玩。“哥哥,慢点,当心脚下!”每次爬山过河,苏轼总是兴冲冲地乱奔一气。这时,沉静谨慎的苏辙就在后面大声喊叫。也多亏弟弟的提醒,要不然那次登山,苏轼差点掉下悬崖。
“子由,觉得你哥哥怎么样?”有一次,当着苏轼的面,父亲苏洵问苏辙。“在生活上,他是我的哥哥;在学习上,他是我的老师。”父亲听了哈哈大笑。苏轼却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惭愧啊,我经常惹祸,还是弟弟像兄长啊。
给苏轼印象最深的,是1057年父亲带着兄弟俩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那天,因为赶路疲惫,父子三人在客店休息,兄弟俩对床而卧。半夜里,外面哗哗哗地下起了大雨。“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苏轼难以入眠,忽然想起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名句,便吟诵起来。“妙,简直写得就是此情此景啊。”苏辙忍不住击节叫好。二人顿时睡意全无,相约一旦考中进士做了官后,早点告老还乡,一起过隐居生活。
“那次考试,我们苏氏兄弟一举中榜,名震京师,连大文豪欧阳修先生都赞叹不已。可是现在,唉!”对弟弟浓烈的思念之情又油然而生,苏轼便以“兼怀子由”为序,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后来,兄弟俩各自踏上仕途,天各一方,难得见上一面。不过,二人谁都不曾忘记“夜雨对床”的约定,经常通信交流。苏轼以“子由”为题目的诗词达百篇之多,还特地嘱咐家人,他死后墓志铭由弟弟来做;而苏辙呢,则无时无刻不挂念兄长。当苏轼因“乌台诗案”被牵连入狱,写下“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的绝命诗时,苏辙奔走呼号,甚至不惜免掉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
《诗经》里说:“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苏轼、苏辙的手足之情,令后人为之动容。毕竟血浓于水。
榕树有独特的气根,气根与枝干交织,像藤蔓一样。根共生,脉相连,因而造成了“独树成林”“连体生长”的奇观。
孔怀兄弟,同气连枝。
本句写兄弟姐妹要互相关爱。
【注释】
孔:很,非常。
怀:关爱。
同气:同样的气脉,血气。
【译文】
篇5
【关键词】传统文化 博大精深 时代气息 远航
每当清晨,教室里传来稚嫩的童声:“人之初,性本善……”,我就不由想起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人;想起儒家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这个以儒家传统文化著称的国度,对于五千年优秀文化的传承,正青黄不接。而作为这个氛围中的小学生,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过分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缺乏关心和理解,承受力差,意志薄弱,缺乏责任感,没有公德心和集体意识等等。记得一次,我号召班上学生为一名罹患重病的穷困生捐款,话音刚落,同学们都高声响应,我暗自庆幸自己教学有方,德育工作做得到位。然而,就在我满怀欣喜地准备举行捐款仪式的那一天,有同学向我报告,说是班上有些人趁机向父母多要钱,得到钱后,便都用于买零食和喜欢的玩具什么的,有的要了50元,但只准备捐一块钱。同学指责,他们却不屑一顾地说什么:“他和我有什么关系,凭什么要把钱捐给他,我的钱爱怎么花就怎么花……”
如今的孩子怎么了?
难道只与社会整体的浮躁有关?
身为语文教师,是不是也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
是不是连连的教学质量奖,就是我要追求的境界?
是不是孩子们的成绩,就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
带着种种思考,我开始了新的探索。几年下来,体会多多,故提笔留下拙见,以供专家指导,同行商榷。
一、提高认识,提升素养,让传统文化的精髓流进语文课堂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而语文,正是传承其之桥梁与载体。语文教师必须悉心学习古典文化,用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所谓言传身教,正是如此。因此,扎扎实实地阅读、钻研有关传统文化的专著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我们可以将《诗经》《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唐诗三百首》《中华经典名著》等作为我们案头、枕边的常备品。通过对这些传统经典的研读,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提升,真正成为有文化、有涵养的教师。
二、立足教材,超越教材,让民族文化的内涵充盈语文课堂
教材中许多课文本身就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如,古代诗词、古代寓言、古典名著、神话传说等。还有一些课文内容,也承载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这些内容,更要千方百计地创设一些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意境,从感悟到理解,再到内化。
如:写景的古诗,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根据诗的意境描绘画面,声像并茂,让孩子的心灵受到触动并陶醉,并加以拓展。如:写瀑布的诗还有哪些,风格有何不同,在哪种情况下你可以随景抒怀。看到柳树时,你会情不自禁地吟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吧?清明时节,你会不会大喊“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诸如此类,让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经历、理想紧密结合,实现生命与生命的平等交流。
三、利用资源,抓住契机,让传统文化的精髓浸润孩子们的心田
1.利用学校资源,为弘扬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氛围
近年来,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秉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校园文化墙的“孝”“忠”“善”“德”“诚信”告诉孩子们:做人要有孝心,要尽忠尽善,要德仁兼并,要讲诚信;教学楼的各层走廊内都悬挂着彩色图片,这些图片以不同的主题和不同的内容,既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又让学生随时随地沐浴在儒家文化的氛围里,耳濡目染,感同身受。在此基础上,我又适时提醒学生审视自己并观察周围的同学,哪方面做得好,哪方面还不足。从而使学生在特定的规范与约束中,秉承优秀的传统美德。
2.联系学生的思想动态,适时向他们讲述古代24孝子的故事。
根据元代郭居敬辑录了古代24个孝子的事例,发掘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如郯子《鹿乳奉亲》;江革《行佣供母》;帝王--舜《孝感动天》等,这些故事孩子们都喜欢听,并在听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懂得了百善孝为先的道理。
3.以传统节日教育为依托,传承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节日是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对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重大意义。然而,现在的孩子,对传统节日知之甚少。对此,我就采取他们喜欢的方式来教学。例如教学王安石的《元日》时,我抓住诗中“桃符”一词,向学生介绍了从“桃符”到“春联 ”的演变。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也对传统习俗好奇不已。其次,我注重将不同节日与不同教育内容相对应:比如,清明节与生命教育,端午节与爱国主义教育、中秋节与思亲教育、重阳节与尊老爱老教育……再则,我注重从孩子的喜好出发,如讲到过年的来历,利用他们熟知的卡酷动画频道的卡通人物“年兽”的模型,绘声绘色的把传说中年兽的模样,人们如何害怕它,如何来驱赶它娓娓道来。孩子们个个睁大眼睛,听得专心致志。
4.利用课堂教学中学生意犹未尽时机,向孩子们推荐课外读物,并鼓励他们填写《读书报告单》(已印好,学生每学期10分)
四、展开活动,共同分享,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
1.利用晨读,吟诵经典
充分利用学校每日安排的晨读时间,指派班长陶孟言领诵《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让朗朗的书声伴学生成长,让传统文化的精华基因渗入学生的学习生活。
2.课前讲一则成语故事
利用课前3分钟,讲一则成语故事。学生人人参与,轮流进行,共同分享,共同积淀。
3.将传统文化引入学生的游戏活动
如: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蒙学经典,编进拍手歌、跳皮筋等游戏活动中,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
4.每周利用一节课外活动时间,展开丰富多彩的展示交流活动,每周一个主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讲传统经典故事比赛
如讲《孔融让梨》、《黄香温席》、《凿壁借光》等经典小故事,让学生通过这些摇曳生姿的故事,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语言素材。
(2)吟唱活动
采取多种形式吟诵经典诗文。如:吟、唱、诵、演等,并邀请学校领导和其他班级的师生来观看欣赏。
(3)组织乡音茶话会
学生各备家乡特产,说家乡方音,用不同形式展示家乡风情。
(4)读书交流会,根据填写的《读书报告单》进行汇报,大约每月一次。
(5)一事一议话古今。
当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积淀后,就会有自己的一些看法,比如:《陈门立雪》是否我们每个同学都要从现象上仿效。通过一事一议活动,学生就能从交流碰撞中获得正确的认识。
五、多种渠道,丰富积累,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积淀
1.摘抄诗词名句、家乡民谣等,丰富语言积累。
可按时间和内容等分类摘抄。一是按教学内容归类。如:教学《春晓》时,就专抄描写春天的诗词名句;二是按传统节日归类。如:到了中秋节,就专抄有关明月和思乡团圆的经典名句;三是按家乡特质归类……以此类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必须做到有布置有检查,要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反馈交流。
2.利用网络资源,电视等媒体拓展见识,丰富积累。
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电视、报错等媒体资源获取信息。实现交流共享,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成就感。
通过几年的努力,孩子们在生活中能自觉地运用传统经典规范来约束自己,监督他人。逐渐懂得了“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懂得了宽以待人的道理。还时不时在说话和作文中引经据点,或抒情,或理论……作文水平大大提高,老师欣喜,家长满意。
以史明志,志学明理。文化兴亡,语文有责。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形成一道富有民族特色风景线,让语文教学之舟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鲜活的时代气息,远航。
参考文献
[1]《孟子・梁惠王上》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二版
篇6
关键词:课外阅读;活动;兴趣
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对此就必须加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那么就应该有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就谈谈几种活动与阅读相结合,使得活动成为课外阅读的源泉。
一、听故事激起阅读的兴趣
很多学生虽然不愿读书,但却非常欢喜听故事,一听教师要讲故事,都会挺直腰杆,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惊喜的眼神,听得津津有味,非常专注。能从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中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的个性,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所听的故事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故事或未讲完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因此,我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故事迁移”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仅仅靠教师讲故事、学生听还远远不够。讲故事的形式可以多变,不仅教师讲,还可以让学生讲,还可以师生、生生之间比赛讲。这样,学生有了自主的发言权,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感人……每一个故事,都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
二、课内外相结合更有效
课外阅读与课堂学习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把课内所学之法运用于课外阅读活动之中,把方法转化为能力,又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增长知识、见闻,从而形成一个阅读之网。
学生最熟悉,看得最多是课本,而课本就是描写名人名句或名著名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教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向学生介绍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简要事迹,并推荐学生去看鲁迅先生的文章《少年闰土》等,课后很多学生就找到鲁迅的文章争着看,对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也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也可以达到加深认识,扩大阅读面,诱导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这种阅读活动,为“课文”的补充和拓展,是与课内的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课内与课外阅读之间是相互补充的,教师应大胆引导学生抛开“芝麻”,去摸摸更诱人的“西瓜”,拓宽学习和阅读的范围。这样学生才能受益无穷,趣味无穷。
三、开展节日活动以牵趣
一年之中,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如国庆节、中秋节、敬老节等。当这些佳节来临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同样也能牵引学生的兴趣。再来利用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如我校开展的读书节,在读书节系列活动书香超市、读书寄语、祭孔等活动中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书香氛围,整个校园沉浸在读书的乐趣中。
四季之美从古到今有无数的诗人、文人用他们的诗词歌赋来礼赞。不同的季节,我们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赏美景,感受不同季节的美。然后再适时地牵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去阅读有关描写四季节诗歌或文章等,再来开一个“话四季”朗读会。这样,就把学生的兴趣由“看”牵引到了“读”。让学生对阅读有了浓厚的兴趣,教师也达到了牵引兴趣的目的。
四、开展竞赛活动以保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每个学生都有好胜心,开展适当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竞赛中体验成功的欢乐,有利于小学生获得并保持阅读的兴趣。如,开展读书寄语比赛、好词佳句比赛、朗诵会、课本剧表演、故事会、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展览等。分类收集成语的竞赛、收集春联的比赛、办小报比赛、写读书笔记比赛、科技征文比赛等等。由于竞赛是一种具有趣味性、刺激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为了取得胜利,学生必然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必然要去多读书。而学生通过读书获得了胜利,由于学以致用或读写结合,也就保持住了阅读的兴趣。
篇7
一、安全为先,认真抓好安全工作。
1、精细化安全分工与管理,筑牢一岗双责的管理体制。
开学之初,学校把安全工作实行精细化管理,分工到每一位教师,人人责任分明,严格进行督查,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实行一岗双责的安全管理体制,增强了每位教师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2、签订责任书。建立安全保卫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学校与每位教师签订安全责任书,做到职责分明。对安全问题预警及时通报,筑牢安全防御的堤坝,把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做到防患于未然。
3、把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面,利用班会、团队活动、活动课、人防课、学科渗透等途径,通过讲解、演示和训练,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
4、安全教育与演练长抓不懈。
定时举行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病、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盗、防震、防骗、防煤气中毒等演练,一年来进行了7次专题教育和13次安全演练,大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应对能力。
二、把教研工作落到实处,让教研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磨刀石。
1、教研联盟,学习先进校的教学经验。英语教学是薄弱学科,英语教师缺乏教学经验,我校与侯镇实验小学,上口中心小学,东岔河小学组成联盟校,定期进行英语教研活动,提高了英语的教学成绩。
2、学区教研扎实有效。我校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学区教研,并把教学中的困惑和难点在学区教研中交流,把学区教研成为全体教师教学研究的主阵地。
3、校本培训常抓不懈
严格落实校本研训制度,制定了校本教研的活动方案,有措施,有安排,有内容。校长参与听课研讨,并有主导意见。校本教研活动注重实效,专人负责,分学段、分学科开展活动。做到了时间、地点、内容、人员四落实,每次都有研究专题,有具体的校本教研活动材料,注重教学实际,能解决具体问题。
4、坚持不懈的抓好二次培训。
每次学习回来都要举行二次培训,并且针对教研情况,开展全校集体教研,让老师知道如何去教研。
三、课堂教学改革在年轻教师始终已经开始初见成效。
创建“礼仪课堂”教学模式,将礼仪教育融入到“礼仪课堂”之中,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实践、巩固所学的礼仪知识。采用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扮演各种角色体验礼仪的内涵。
四、围绕学校特色,打造特色课程。
1、课程建设以“知书达礼,立本尚行”的培养目标,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以提供强有力课程支撑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把《弟子规》作为每天必诵的校本课程,修改、完善《小学生经典诵读(初段中段、高段)》《小学生礼仪教育(低、中、高》读本,由老师讲解,进行诵读、背、写的训练,注重传统国学学习,尤其是与“礼仪”规范密切相关的传统儒家经典,反复吟诵。
2、开发学校社团课程,包括书法、舞蹈合唱、阅读赏析等,供有兴趣的孩子学习,提高他们艺术鉴赏力。
3、扎实开展社团活动,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选课走班,开发学校社团课程,开设书法、舞蹈、礼仪课程等十三种社团课程,供有兴趣的孩子学习,提高了他们艺术鉴赏力。
五、教育教学管理规范,教学常规落实到位。
学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能按“课程表”和教学进度上课,做到了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品德、科学、音体美、综合实践、地方课程等学科无挤占、挪用课时现象,学校特别重视综合实践、地方课程等小科。 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能要求进行单元过关,测试成绩等级评价,每单元都有质量分析和补救措施。
六、突出抓好习惯养成,重视学生特长发展。
1、学校重视学生习惯养成工作,分年级、分学段、分项目制定了具体的细节训练点,每周有具体的训练内容。
2、建立习惯养成督评机制,定期公布成绩,检测效果好。建立家校联系手册,能够采取多种措施实现家校配合,形成合力。学生实际生活、卫生、学习等习惯养成好,年内在习惯养成方面取得初步成果。
七、特色带动,提升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奠基。
知书达礼、立本尚行的礼仪教育是我们学校的特色,通过创设书香校园,让每一位学生通过读经典书培养“知书达礼”为培养目标。
1、创建了特色教育文化建设。礼仪规范、古诗、国学名句、儒家经典等匾额悬挂楼道间,让学生感受到校园中浓郁的文化气息。
2、各班配备图书角,楼道内建立开放书吧,每学期各班均制定班级阅读活动计划,每学期末各班汇报交流阅读活动开展情况。
3、开展全校阅读节,开展课外阅读教学交流展示活动,评选“礼仪班级”“星级礼仪教师”“学生礼仪之星”。
4、扎实开展晨诵、午读、暮省的大阅读,上午课前15分钟晨读,中午上课前15分钟午读,晚上30分钟的亲子共读,每周一节校本阅读课(从校本课时出),假期黄金读书日师生、亲子共读。
5、成立校园礼仪督导队,让礼仪规范在每个学生的心中开花结果。
6、构建了礼仪教育的课程体系。每天一个微课堂,包括晨诵10分钟,午读20分钟,暮省30分钟。每天利用课间操进行5分钟的礼仪教育微展示。 每周一个主题阅读课,确定一个主题礼仪教育学习与展示。 每学期一组课程阅读书目,与知书达礼的目标达成一致。 结合寒暑假、节日举行知书达礼的阅读活动。如清明节的诗词文章,中秋节的诗词文章学习节日礼仪。 将阅读教学与礼仪教育的有机融合,实现课上课下的紧密结合
八、加强家校沟通,提升办学满意度。
为了提高办学满意度,开展“万名教师访万家”。加强家访的培训学习与提高,进行预约入户,与家长真诚沟通,认真备课,访后交流、写心得体会,学校满意度达到了百分之百。
篇8
1.儿童德育的现状,证实传统文化对小学德育的必要性
德育对一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性。然而,如此丰厚的德育精髓在当今的基础教育中却很难显现其应有的地位和价值。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我国许多中小学中,德育与智育发展严重失衡。现阶段的基础教育,往往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更重视对学生学科知识的灌输、技术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这种“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致使部分学生出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情况。教师与家长在过分追求分数的同时却忘记了培养孩子良好的价值观念。即便是思想品德教育,有时也缺少系统的传统美德教育。如今,在一些孩子的身上甚至很难看到“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优秀传统的品质了。常言道:“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这个时代的继承者,更是中国未来发展道路上的中流砥柱。小学阶段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已形成了基本的道德认知与判断的能力。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少年儿童是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精神与文化的重要群体。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好坏,不仅影响着青少年未来的身心发展,更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盛与衰落,甚至是整个国家文明的延续。因此,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急切需要社会的关注。
2.外来文化的冲击,坚定传统文化对小学德育的必要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样的外国文化正影响着中国青少年的受教育环境。我们在欣喜于多元文化为孩子们带来广阔视野的同时,也应该冷静地看到这种文化的输出正渐渐地影响着国内青少年的道德认知。这不仅仅是一种对多元文化的正常接纳,它已潜在地影响到中国青少年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可。近年来,随着日韩剧、欧美剧在中国的盛行,一些“哈韩族”“哈日族”“血腥”与“暴力”等观念在青少年的生活中蔓延,许多孩子盲目地追捧国外文化,不禁让我们为之担忧。面对近年来一些亚洲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动摇与冲击,我们在气愤之余是否应该理性地思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呢?作为中国的青年一代,对于本民族的文化习俗、道德和传统了解的并不多,许多人都曾感叹如今的传统节日已少了以往传统佳节的气氛。民族传统文化与习俗的传承已开始日渐淡化。长此以往,青少年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不免会缺乏对民族传统的了解。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然而,一个对本民族文化都不了解的人,又何谈让他爱祖国、爱家乡呢?因此,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紧抓传统文化的教育已势在必行。
二、小学德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文明的发展程度。如果说思想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那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思想道德建设中最直接的思想源泉。作为国家的小公民,青少年肩负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在小学德育管理及教学工作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校的教育价值,更为青少年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供了最直接的教育平台。
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传统美德是包含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精华。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凝聚着中国人民崇高的民族精神、优秀的民族品格、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礼仪。在小学教育阶段,为满足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传统美德的内容应以生动、形象的神话故事、通俗上口的诗词名句等形式为主。这样既满足了孩子们的认知水平,也保证了传统美德教育的质量。目前,除小学语文教材与小学思品教材涵盖部分传统美德教育外,《三字经》《弟子规》在小学教育阶段已日渐成为比较热门的儿童国学教材。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小学德育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爱国爱民的社会责任感。如《望庐山瀑布》《文成公主进藏》等课文。第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如,《小英雄雨来》《》等课文。第三,笃志好学、奋发成才的求学精神。如,《孔子拜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课文。第四,仁爱孝敬、尊师重道的人伦意识。如,《慈母情怀》《我最好的老师》等课文。第五,机智勇敢、虚心谦让的个人品质。如,《草船借箭》《完璧归赵》等课文。第六,勤劳节俭、无私奉献的大爱情怀。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落花生》等课文。
2.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对于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而言,如果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基于国学名著来展现的,那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将涉及义务教育中的“德、智、体、美、劳”,以达到“五育并举”的教育目的。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为例,传统文化教育可部分地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学习中国传统节日,如,元宵节猜灯谜、端午节赛龙舟等;学习传说神话,如,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学习中国传统运动,如,太极拳、咏春拳等;学习中国传统艺术,如,古典乐器、民族戏曲等;学习民间传统手工,如,剪纸、风筝、年画等。除此之外,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还可体现在诸如古筝、围棋、书法、国画、歇后语等方面的学习活动中。
三、扭转传统文化缺失的对策建议
在小学德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学校教书育人的社会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所独有的民族文化特色,不仅能够增强校本课程的特色性,它更是为丰富小学课堂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有利的教学基础。因此,学校、教师及社会急需转变教育理念,以增强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中“传文载道”的德育价值。
1.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在课堂教学内容的编排上,教师应有计划地增加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比重,以便在日积月累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近年来,由于教育功利化及现实社会对历史文明的淡漠,许多教师在观念上对中国传统文化已有忽略。这样的现状急需小学教师积极参与教育培训,培养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识,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从根源保证基础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渗透。
2.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由于传统历史文化内容与现实存在时代差异,因此,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与趣味性,为枯燥的历史课堂注入生命活力。首先,学校可带领学生通过参观文化历史遗址、探访革命老前辈等活动亲身感受历史的变迁,或通过举办古典乐器、国画、书法、诗词朗诵等比赛,在展示学生才艺的基础上提高传统文化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展现国粹文化,如“,走进京剧脸谱世界”“每逢佳节倍思亲”等特色的主题实践课,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将传统文化教育自然地融入我们的小学课堂。最后,班会、升旗仪式等活动也是重要的德育宣传阵地。如,以“一起来过中秋节”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学生在固定主题下搜集相关资料,包括节日由来、传统习俗、相关诗词乐曲等内容,在相互展现搜集成果的过程中学国传统文化。
3.提升师范生的专业素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是未来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主力军,他们的教育理念会直接影响到未来小学教育的整体质量。所以,高等教育应重视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师范生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提升预备教师的个人素养,为今后的小学教育提供保障。
4.创设传统文化浓厚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孩子们童年成长的主要基地。因此,良好的校园环境就成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即使是操场上的一棵古树、班级里的一块板报、走廊里的一幅国画,甚至是墙壁上的一句名言警句都可以为孩子们营造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学习氛围。孩子们需要的校园并不是奢华浮躁的殿堂,他们所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温馨校园,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要远胜于生硬背诵古文诗篇。
四、总结
篇9
关键词:感恩教育;重要性;德育工作
一、背景与现状
(一)时代背景
20世纪,科学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各方面带来了显著提高,使人的智力、体力获得巨大解放。但是片面强调发展科技而忽视了人文德育,同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社会问题的老无所依,生态环境问题的环境污染,科技犯罪和道德颓废。回顾过去,深刻反思。人们开始认识到单纯依靠科技的进步,并不能促使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才真正有利于人类走向解放。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世界各国开始关注对年青一代的人文教育,因此德育成了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同时也是迫在眉睫的艰巨任务。
(二)青少年素质现状及成因
在家里,孩子是家人关注的中心,在他们只有索取,没有回报。父母关注更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事情父母都可以代劳。一旦有错误时,父母多说几句,他们就埋怨父母的唠叨、麻烦,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有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原因,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予以反思,应该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多开展一些相关主题的活动,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亲情,学会感恩。在报纸或电视上,我们看到一些关于学生缺乏感恩的行为越来越多,他们把父母给予的看作理所当然,把某些陌生人和机构的帮助看作理应如此,尤其是一些贫困生申请的“两免一补”,只知道拿钱,却不知道用功,只知道索取而不知付出,而更加让人担心的就是在社会利己思潮冲击下,不少大学生贷款上学毕业工作后迟迟不还欠贷,而他们这样的举动,也让不少银行对发放助学贷款持观望的态度,从而让社会陷入无底的恶性循环,这无一不反映了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也反映了学校在感恩教育上的缺失。这与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学校德育的不足、家庭教育不完善等方面是不无关系的:社会中,首先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功利主义的盛行,经济上的急功近利,不可避免地使一些人社会责任感弱化,公德心淡漠,一部分人唯利是图、损人利己、过河拆桥,这给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再次是对不良社会现象处置不力而产生的暗示效应,例如,当今社会子女不孝顺父母、学生不尊重老师、受恩者对施恩者恩将仇报等种种现象。家庭中,许多家庭教育注重子女的智力发展、文化学习,却忽视了教育子女如何做人。
首先,父母的溺爱造成了子女缺乏自立精神。中国家庭的父母多有一种再穷不能穷孩子的理念,只要儿女过得好,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从不让孩子感知自己付出的爱,感知自己生活的艰辛,也从不要求孩子回报,这种溺爱使孩子只拥有了被爱的权力,失去了爱的责任甚至是爱的能力,使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献的单向车道。
其次,家庭对学生的期望。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学习成绩优异,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都是次要的,对成绩的盲目追求,忽视了对孩子情感的重视,导致了他们成为不会感激、不会感动、不会感谢的冷漠一代。学校中,学校教育出现经济功利化的倾向。在教学中表现为强调学知识提高能力而忽视学做人的问题,出现了重视感恩知识、感恩经验的倾向,忽视学生在感恩教育中的情境体验,道德教育有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倾向。道德本身就是实践的道德。然而在传统的思维定势中,习惯把道德教育问题与政治问题紧密相连,导致道德教育过分政治化,而以情感教育为主的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学校教育范围。
感恩教育在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必然缺乏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聚焦我们当前的学校德育,其过程就是教育者把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这种品德的过程,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和必须服从的强制性。“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化,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砺过程成为中国德育现实的主要特征。”“功利化”的倾向一度成为德育的趋势,总要求德育具有即时、显性的功效,忽视或轻视德育的长期效益,总要求我们做到“大德”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小德”。学校教师向学生灌输爱国、爱家、爱社会的“大德”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学生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的“小德”,很多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的时候,却不知道报得三春晖。
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感恩教育,是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以灵魂唤醒灵魂的感性教育,是以德报德的感性教育。感恩是对社会冷漠症的最好矫正。尤其在各种思想文化碰撞激荡、道德价值标准逐渐趋向多元的社会转型期,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礼仪之邦”的荣誉,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我们从以下几点说明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一)感恩是中华传统美德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感恩思想一直占据主流地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动人诗句,显示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感恩情怀与传统。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一种做人的道德,是一种处世哲学,是做人的支点。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尊敬师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勤奋学习、珍爱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我们就会明白事理更快地长大,我们就能够拥有一个美好未来。感恩,不仅仅是一种美德的要求,更是生命的一个基本使命,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最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不懂得感恩,就不会懂得何为人间真情,没有感恩意识,个人的其他道德更是无法建立起来。缺少感恩教育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因为只有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每一个人都应常怀感恩之心,感激生育你的人、感激抚养你的人、感激教育你的人、感激关怀你的人、感激帮助你的人……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人性和人的高贵之所在。拒绝感恩,是道德的失落,是不文明的表现。在一个文明的社会,知道感谢,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是很必要的,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要求,可以促进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相处融洽、协调,促进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信任、帮助。要想确切改变我们社会的感恩现状,从学生抓起,感恩教育尤为必要。使我们真正能做到让学生们学习换位思考,珍惜朋友,理解父母;让社会有些人暂停麻木冷漠的心,真诚地去体贴关心别人。
(二)感恩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感恩教育”的核心是“感”和“恩”,基础是“爱”。感恩,绝不是对父母恩情简单的回报,它是学生本身的一种责任、自立及自尊意识,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人,离不开群体,唯有学会感恩,感谢生活,感谢父母师长,才会更加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收获和平与快乐。“百善孝为先”“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只有不忘父母之恩、人民之恩、祖国之恩,才能弘扬中华民族“孝廉”之美德。感恩教育自古以来就被重视。早在北宋时期司马光也就曾给出了最为精辟的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外国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现今社会也是一样,感恩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爱,又怎能爱他人、爱祖国?而在目前的教育结构中,孩子们缺少的恰恰就是这种感恩教育。实施感恩教育,就是要唤醒青少年的感恩情怀。就是要让青少年知足惜福,学会感恩,懂得爱与被爱。因此,要想做好德育工作,首先我们必须让感恩教育占据我国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只有我们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才能真正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爱国情操。而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推进,德育在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简单朴素的感恩教育蕴涵着深刻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学会感恩是学会做人的前提,因此,更应将感恩教育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全面落实践行。
三、推进感恩教育的几点对策
作为教师,我们更不能忽略对孩子的感恩教育,懂得感恩,才会有社会意识。一个人的责任感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古往今来,大凡是对国家、民族做出卓越贡献的优秀人物,都在孩童时就形成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学会感恩呢?
(一)树立重视德育工作的观念,落实感恩教育
在中学校园实行感恩教育,首先要明确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不能认为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会浪费学时,无益教学成绩,这就要求所有教职员工转变观念,跟随素质教育推行的步伐,落实感恩教育,使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父母、感恩同学的思想习惯,学会尊重,要相信这种意识会转化为孜孜以求、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引导全体教职员工意识到自己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认清日常工作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利用各种场合和时机在学生的心底播种善的种子,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援助时,给他人以回报,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教育学生将他人恩惠铭记在心,增强责任感,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懂得怜悯、懂得尊重、懂得责任,与人为善,善待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
(二)营造充满爱的校园环境环境
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感悟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因此,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丰富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为同学们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值得感恩的世界显得尤为重要。校园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心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多个层面,它对同学们的成长往往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长期以来在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盲点,即缺少对教育对象的理解和基于理解、平等、宽容之上的对话。师生关系往往是不平等的,那是一种“管理与服从”“权威与听从”的关系,是“以上对下”“以强对弱”的关系,这种关系常常表现为教师对同学们的“教训”“告诫”甚至是“塑造”。处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之中,同学们的心灵是封闭的、压抑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受到了阻碍,同学们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之心当然难以养成。所以,只有在学校生活中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关系,使精神相遇的对话关系成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形态,才能让同学们在一种自由、变化、动态的对话关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开展感恩教育也才是教育环境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来感化学生,经常关心、鼓励学生,向学生倾注爱心,注意转变教师的多重角色,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合作关系,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和对自己的关怀,时时刻刻感觉老师在关注自己,使之“亲其师,信其道”,无论是对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对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后进生的态度,要特别慎重,要“动之以情”,切忌冷嘲热讽,而应多给一些赞扬、鼓励。同时在校园内宣传栏、楼道、走廊等地方张贴感恩教育海报,内容可以包括小故事以及“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孟子”“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喝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等诗词名句,课间播放《感恩的心》《听妈妈的话》《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等歌曲,使学生耳濡目染,让感恩逐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三)引导学生感恩从小事做起
小习惯决定大品德,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习惯组成的,“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因此,我们要注重自己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应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表达自己的感恩或接受对方的感恩,都需要练习,并且需要将它培养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让感恩成习惯,随时随地感恩陌生人给你的付出和帮助,感恩就会成为你的一种美德、一种态度、一种信念,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在日常学科教学、班级管理中,注意抓住学生学习、生活的点滴,有意识地渗透感恩教育。教学生从身边小事中学会体察生活,知恩图报,学会回馈社会。开展感恩教育要让学生了解到知恩图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报,还包括感情世界的回报,回报可以从学会感谢做起,这包括通过语言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来表达我们的谢意。学会知恩图报,要引导学生学会感受日常生活,感受生命中的各种恩惠,并挖掘出生活中那些小恩惠的价值。应该看到,日常生活小事是滋养感恩大树成长的养料,生活就如读一本书,你一字一行一页地读,在这过程中被感动了,就会知道报恩。学会知恩图报是要让学生知道,并非大恩大德的举动才是报恩,对别人点滴的行为的报答也是报恩。这里落实到学生的具体生活中可以是对父母的点滴孝心,对师长、同学、朋友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等。这样的心与行为会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创设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使感恩教育真正融入校园。对学生进行孝心教育从小抓起,从细节入手,引导学习“孝言孝举”。孝言有:“起床问声好、进门忙报到、出门打招呼、睡觉道晚安、分别说再见、感激表谢意”等。孝举有:“就餐要让座、父母生病懂得端水递药、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自己做。”道德情感需要积累,规范行为需要培养。孝心教育就是要从这些细节入手,教育他们怎样孝敬父母长辈。只要我们从小就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孝心感恩教育的引导,很多学生都是愿意按照家长和老师的指点去做的。久而久之,尊敬父母、孝敬长辈就会在他们心中开花结果。生活中的孝心教育要从日常小事做起,给爸爸妈妈倒杯茶,敲敲背,捶捶腿。陪爷爷奶奶聊聊天,说说学校发生的事情。爸爸妈妈生日时亲手为他们做件小礼物。帮助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关爱。养成写孝心日记的习惯,就是将平时所做的有关“孝心”的事情以日记的形式记录。每个人所做的事不同,习作水平不同,我倡导让学生写真实的日记,不需要华丽的语言。这就是教育学生诚实的一面,也是孝心的真实行为。让学生努力总结自己所做的事情。
(四)开展主题班会
为了更加集中地引起全体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在相互影响感染中得到情感上的升华,我精心组织了一次全班同学参加的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学会感恩”。借此让同学们懂得珍惜,珍惜所拥有的一切,珍惜他人的努力和付出,常常报有一颗感恩的心。以下是班会记录:①以一首《感恩的心》将同学们的情绪带入,营造一个感性而温馨的氛围,歌声可以培养学生学感恩的兴趣,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开启学生的形象思维。尤其是精炼的歌词传达出的思想内容是优秀的教育材料,再加上用优美的曲调,灵活巧妙地激活课堂,让学生感知人间真情的魅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②请同学上讲台诗朗诵《拥有一颗感恩的心》;③听了朗诵后,互动活动“说出最让你感动的事”(请几位学生讲述);④小型辩论赛。要学会感谢身边的人,特别是父母,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恩,而又应拿什么来报答父母所付出的无数艰辛呢?正方:给父母的报答是精神上大于物质上。反方:给父母的报答是物质上大于精神上。无论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应该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感恩父母,关心自己的至亲,父母的爱是那么的平凡,却又那么的动人,正如丁香花般的默默无闻,却沁人心脾。⑤观看“历史上最牛的励志感恩教育的‘一横老师’的演讲”,让学生身临其境,并通过谈感受,使学生从“一横老师”的演讲中能充分感悟感恩!⑥请同学们借此机会对在平常不敢说,或者是因为以前的时候有点小摩擦的,借此机会化解矛盾,感谢同学朋友。⑦班主任总结:这里班主任有意识的向同学们讲清楚感恩的作用,人生道路上有了感恩,生活的前景一片灿烂!那么,在怎样感恩的问题上,教师从学生个人的内涵发展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导学生立志成才,让学生能正确的培养自己人生观、价值观,最终把自己培养成优秀的中学生。⑧布置课后作业:每个同学每周至少为家里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打扫卫生、洗碗、叠被、整理房间、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等,化感恩为行动;记住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是父亲节;每年的9月10日是教师节。在母亲节和父亲节向父母说一声“谢谢”,道一声“辛苦了”,在教师节时向老师说一声“祝老师节日快乐!”。送上一句温馨的祝福,传递感恩之情!在这次“学会感恩”主题班会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同学们对这次活动的积极参与,用心感悟,他们都在竭尽全力想用自己的行动去打动别人。他们的节目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辩论会非常精彩,看到他们看视频时流下的眼泪,听他们讲述自己感恩的故事,作为老师的我心里也涌起一份真实的感动。我突然感觉学生们都是些善良纯洁的孩子,他们对他们的父母、老师、朋友,甚至生命中所有的人都拥有一颗诚挚、感恩的心,通过这次活动,将自己对感恩的感受抒发出来,积极影响身边的人也常常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或许我们平时都不会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但是我们并不是没有必要让身边的人了解到我们对他们的关心和感激,所以这样体验感恩的活动是我们学生和老师所需要的,他们需要一个空间、一个舞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次活动也在我们班掀起了一阵孝敬长辈、尊敬师长的热潮,这说明感恩教育活动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我们每个人都已经真正地试着敞开心扉感恩这个美丽的世界了,而这只是起点,感恩教育是一场持久战,也是绵延不绝的希望之光。
(五)专题活动法,在实践中感恩
在特定的日子,如,中秋节、“三八”节、母亲节、教师节、元旦等节日来临之际,以班团会的形式组织感恩活动,如,学唱感恩歌曲,出感恩专题的黑板报,感恩征文、摄影比赛等。感恩教育要落到实处,就要从点滴实践做起。如,(1)倡议学生在家里主动为家庭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冬天洗衣、洗菜等洗理活动。让学生们从真实的生活中感知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2)要求学生离家到校后要及时向家长报平安,让家长放心;(3)利用中秋节的契机给父母写一封感恩信或送一份小礼品;(4)五一劳动节时布置“为父母洗一次脚”活动;(5)提议学生给同桌、老师送上一份新年贺卡,感谢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具体有设定一个月(5月份)为“感恩月”,安排一系列专题活动:a.感恩父母养育对父母的”四个一”感恩活动:给父母、长辈洗一次脚、让父母满意的一次决定、给父母交一份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给父母写一封表达感恩的书信。b.感恩学校、老师的培育“对老师的五个一”感恩活动:为老师写一封信、和老师谈一次心、给老师做一张贺卡、给老师提一个合理的建议、写一首感恩老师的诗歌并进行诗朗诵比赛。c.感恩同学对同学的一帮一”感恩活动:对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学习上、生活上的帮助)。d.感恩祖国、感恩社会班级爱国诗歌朗诵会,“感恩”主题作文,国旗下献词:“热爱祖国,从我做起。”在活动之后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很多家长来电或者来信对学校的做法表示支持、肯定与感激,称自己的孩子明显懂事了,会更加体谅父母、孝顺父母了。举一个例子,某班张同学以前和家长的关系很不好,他的父母多次与我交流,对自己的孩子除了无奈,还是无奈。通过这次活动,高×同学的变化特别大,不但不再与父母吵架、作对,更重要的是,已经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也能主动与父母进行交流,谈心。他的父母激动地给我打电话,说现在孩子好像变了个人似的。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通过回馈社会,开展爱国、爱人民的教育。学校要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同和接受社会性规则。带领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把校园教育转变为社会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和巩固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发现自身的价值,或者发现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找到前进的动力和方向。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与施恩,不但能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能在活动中升华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
(六)呼吁家长和社会一起努力坚持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要取得实效,仅靠老师和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都全方位启动,才能把感恩教育做得有声有色,鲜活生动。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换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人性换人性的人性教育,所以在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要通过巧妙的情境设置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处处体现人性的光辉。感恩观念和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产生丝毫的动摇,都有可能半途而废。为此,可在短信、家长会中向家长传递相关信息,在家长会的一些环节可以安排孩子在父母身边一起做一些小互动,读写好的信,一起观看影片等;同时呼吁媒体多报道感恩示例,传播正能量,通过暗示效应使更多青少年效仿。在感恩教育的实践中,我也和学生共同成长,打造人生的新境界。这期间我领悟了“只有心怀感恩,才能滋润生命”的人生真谛;也知晓了“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处世哲学;更深刻认识到了没有感恩的生活是苍白的,没有感恩的民族,他们的国家将危在旦夕!很荣幸我是一名教师,可以对孩子们的成长产生一定影响,感恩教育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人生教育,“求真向善造美做好人”是我不变的教育理念,为此,我愿意继续学习,继续探索,不断积累,将感恩教育进行到底!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落实德育观念,践行感恩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推进迈下自己坚实的一步,也为祖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张翔.大学生感恩教育与和谐社会构建[J].文教资料,2007(11):180-181.
[2]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3]喻文德.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5(8).
[4]何芳.感恩教育: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5.
[5]高爱芳,高卫松.学校品德教育应首推感恩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5.
- 上一篇:教师节对老师说的话语
- 下一篇:中秋节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