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的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20 23:3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单亲家庭的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良好氛围 培养自信 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Students' Education of Single-parent Families
YONG Zhimei
(Yangzhou Tangwang Middle School, Yangzhou, Jiangsu 22500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divorce rate of increase, and the frequency of accidents, more and more single-parent families,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living in single-parent families was put on the agenda. In conjunction with years' work experience, focuses primarily on single-parent families the child's personality type, and how to effectively seize the child'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effective education in order to truly "individualized."
Key words warm and happy; develop courage; good atmosphere; develop self-confidence; capacity-building; call
1 问题的提出
单亲家庭是一个有缺陷的家庭,它对家庭每一个成员都会产生一种残缺感,特别是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更大。不少单亲家庭的子女,受家庭不良影响和学校教育不当及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产生心理异常,形成所谓的“后进生”。这类学生往往易冲动好幻想,经常逃学, 对生活、学习玩世不恭,给学校带来了较多的问题,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 ,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2 理论基础
《教育法》明确指出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3 分析问题
单亲学生有哪些特殊的心理现象呢?
自卑型。父母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骄傲, 父亲是孩子心中的太阳,有妈的孩子像个宝,享受着母爱浇灌和父爱呵护的孩子像小草一样茁壮成长。生活在一个缺少父亲或母亲的家庭里,孩子就像一棵营养不良的小草,脆弱而又敏感,时刻有一种自卑感伴随左右。这类自卑感强的学生表现为寡言少语,敏感多疑,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便认为一定是别人因为他们是没人要的孩子而欺负他。他们不愿在公开场合谈论自己的家庭和双亲。自卑的心理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属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孤独型。一个家庭中,孩子不是男主人或女主人亲生的,没有一种血缘上的联系,自然就缺少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密感。 如果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忽略孩子的这一种感受,忙于生计,或者被表面上的假象所迷惑。如继母在父亲面前对他表现的特别亲热与关心,而在父亲不在家的时候,对他不闻不问甚至百般刁难。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里没有自己的朋友,内心异常孤单,无人可以倾诉,独来独往,让自己生活在一个封闭的世界里。
茫然失措型。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自信和远大目标,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孩子能确立生活的远大目标,树立必胜的信心并明白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而去奋斗。然而,有的单亲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家庭引导,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没有足够的信心,应去追求什么,选择什么,他们很多会感到茫然不知所错 。
逆反和破罐破摔型。单亲家庭的孩子一旦认定:在别人眼中,我是最差的, 他可能就会有破罐破摔心理。这样的孩子性格往往暴躁,有的甚至表现得很残忍,反正你们认为我不学好了,我就这样了。同时过分的严厉和过于溺爱也容易给孩子造成逆反心理。
4 解决问题
那么,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所出现的这些不正常的心理现象,作为一个教育者,作为孩子所信赖的“老班”,该怎样展开我们的教育活动,给这些绝望的心灵注入希望的甘泉呢?
第一,与家长共同努力,尽量给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快乐的生活环境 。作为班主任,有时候还要充当家长的临时协调员,客串红娘等角色。如有时我要把家长从外地请回来,跟他谈谈他的孩子目前所出现的一些情况,提醒他多跟孩子交流。有时候,孩子的父母离婚了,俩人之间因为种种原因达不成妥协,这时候我们还要跟他们讲明无论发生什么事,抚养教育孩子都是他们的义务。甚至有时,从教育孩子的角度和孩子的成长出发,劝告那些还处于单身状态的家长重归于好。在学校里,在班级里,作为班主任更是把单亲学生当作需要细心呵护的瓷器,在班上开展“手拉手”交朋友活动,让单亲家庭的孩子拥有自己的知心朋友。号召大家都来帮助他们,给他们关心,给他们爱,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快乐健康的生活环境。作为班主任还应该经常与他们谈心,走进他们的心里,成为他们可以信赖和倾诉的朋友。
第二,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孩子的自信。对单亲家庭的学生,老师应在平时多观察他们一言一行,在课堂上多给他们一些体验成功的机会。课后辅导学习,多举办“我能行”的主题班会等活动 ,多样形式帮助单亲家庭的学生。 让孩子尽可能在班级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自信,从而确立人生的目标和方向,逐渐养成开朗自信的性格。
第三,增强孩子的耐挫力。在给孩子赞扬的同时,也要有意的让他们接受挫折的锻炼。人的一生并不能永远一帆风顺,单亲孩子可能会比正常家庭里的孩子要遭受更多的磨难。所以,老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的正确引导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勇敢面对现实,正确的接受失败,积极的去生活去学习。
第四,培养孩子树立高度责任感。 科学家分析证实:一个人从小接受的东西在潜移默化中会形成思维定势。应该从小就鼓励并指导他们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教育他们勇敢的承担他们必须承担的责任。在平常的学校生活中,经常创造机会让单亲家庭的学生完成各种力所能及的任务,在家庭生活中,鼓励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的能力和高度的责任感。在孩子尽到自己的力量勇敢完成任务并承担相应的责任的同时,及时的给他们微笑和鼓励,号召全班向他们学习。从而让他们明白每一个人都必须充当一定的社会的角色并承担一定的责任。只有这样,当他们长大后,才能自觉地担当起对社会和对家庭应负的责任。
第五,号召全社会一起来关注单亲家庭的教育,关注单亲家庭的孩子的成长。现在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更谈不上家庭对他们的严厉要求,在精神上找不到寄托的情况下,把自己的目光瞄向社会。部分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是学校教育一个钟头赶不上电影录像一个镜头,在学校里呆上六天不抵在社会上呆上一天。关于这一点,已有很多惨痛的教训, 希望引起全社会的重视,齐抓共管,才能有一定的实效。
5 效果
笔者把自己所总结出来的经验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笔者所教的单亲学生中,没有一个走上犯罪道路,绝大部分同学考上了高一级学校,有的甚至考上了重点高中,考上了大学。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笔者深深的感到:单亲学生的学校教育真是太重要了,作为一个教育者,必须重视单亲学生特殊的心理现象并采取合适的教育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6 结束语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父亲像艳阳,给他勇气和力量;母亲像皓月,给他温暖和慈爱。不幸的婚姻对夫妻双方可能都是一种万劫不复的痛苦,但离异家庭的孩子所受到的身心创伤,都比离婚父母本身更为严重,而且无法弥补。
可是,孩子同时又是幸运的,因为他遇见了你。请伸出你的温暖的双手,用你火热的心去关爱他们吧!
参考文献
篇2
【摘 要】 本研究对一所高职院校102名单亲家庭学生与102名非单亲家庭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及其各个维度进行了测量,并作比较研究。从总体上看,高职生单亲家庭学生自我同一性与非单亲家庭学生自我同一性存在显著差异。从内部维度看,单亲家庭学生在个人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和总分上,量表分低于非单亲家庭,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道德伦理自我因子、身体自我因子、自我满意因子、行为因子上二者没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 自我同一性;单亲家庭高职生
一、研究背景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和变迁,个人生活理念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追求多元和自由的生活方式,包括离婚、分居、未婚生育、丧偶等形成的单亲家庭也渐渐地被社会所关注,而越来越多的孩子则在这样的单亲家庭中生活。据2009年的统计,2009年全国办理结婚登记1212.2万对,比上年增加113.9万对,增长10.4%;办理离婚手续的有246.8万对,比上年增加19.9万对,增长8.8%。从近五年情况看,离婚人数逐年上升,平均增幅为7.65%。而离婚年龄段中30岁至40岁者占离婚者总数的85%,此年龄段的夫妻离婚,其子女一般是未成年人并且父母离婚后,绝大多数孩子是和母亲住在一起的。从时间上看,20世纪80年代左右的单亲家庭孩子,已经有不少进入了大学校园。据方淑琼的调查,在某大学的新生中,1996年来自单亲家庭的占1.3%,2000年占4.2%。
自我同一性的概念最先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E. H. Erikson)提出,根据同一性的渐成,埃里克森将个体的人格发展划分为婴儿期、儿童早期、学前期、学龄期、青年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老年期(直至死亡)八个阶段,青年期发展任务就是培养自我同一性,我国大学生处在青年期并逐渐步入成年早期,不仅身心会发生急剧的变化,自我意识也将由分化、矛盾冲突逐渐走向统一,可以说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
而由于单亲家庭结构的特殊性,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完善问题,不仅难以保证这部分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平稳度过人生的关键阶段,也会给学校、社会的稳定发展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可见,单亲家庭大学生的逐年增加及其人格完善问题,已经成为学校必须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高职大学生单亲家庭学生自我同一性及各维度与非单亲家庭学生自我同一性及各维度进行比较,并为学校教育及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被试选取一所高职院校102名单亲家庭学生作为实验组,选取同样高职阶段的102名非单亲家庭学生作为对比组,因高职学生在校时间只有3年,实验组与对比组年龄无显著差异。本研究采用个别访谈法与问卷法结合进行。主要测量工具为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问卷。对部分学生进行的个别访谈所获得的资料只用于分析讨论时参考。
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ennessee?Self-Concept?Scale,TSCS)由美国心理学家费茨(W.H.Fitts)于1965年编制,1988年进行了修订。该量表基于自我概念的多维观点而编制,共有8个维度,身体自我:即受试者对其身体健康状态、外貌、技能和性方面的感觉;道德伦理自我:即受试者对其道德价值、宗教信仰、好坏人等的看法;个人自我:对自己个人价值及能力的评价;家庭自我:对自己作为家庭成员一分子的价值及胜任感的看法;社会自我:自己在与他人关系中的价值及胜任感;自我认同:反应受试者对自我现状的描述;自我满意:对自我现状的满意程度;行为:受试者在接纳自我或拒绝自我后,实际所采取的应对行动,或表现在外的行为。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指标,是应用广泛的人格量表之一。中国台湾心理学家林邦杰20世纪70年代末曾出版了该量表的中文修订本。
测试时将实验组与对比组集中到一个大教室中,由调查者现场发放问卷、现场指导语与问卷回收,填写问卷时实验组与对比组学生并不知道本研究的目的,仅通知双方到现场做题。
三、研究结果
单亲与非单亲家庭高职大学生自我概念的比较:
单亲与非单亲家庭高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量表中,在个人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和总分上,量表分低于非单亲家庭,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而在道德伦理自我因子、身体自我因子、自我满意因子、行为因子上二者没有显著差异。
四、分析与讨论
高职生单亲家庭学生与非单亲家庭学生相比,在自我同一性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道德伦理自我、个人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显著低于非单亲家庭。
从总体上看,单亲家庭学生自我同一性差于非单亲家庭学生,表明单亲家庭学生人格的部分层面已发生了变化。单亲家庭会影响到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这与许多研究结果一致。
单亲家庭学生在个人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上得分低,这可能与他们在家庭中所受到的教育有关,有研究表明,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正性情感有助于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负性情感则会使孩子缺乏温暖的体验,逐渐产生自卑无助感,自我意识的形成则受到压抑或阻滞。在单亲家庭中的气氛大多较为压抑沉闷,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是消极的情绪,如父母抛弃了孩子等,缺乏父爱或母爱的温暖,这负性的情绪就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他们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甚至导致自我同一性歪曲。
这也提示我们单亲家庭的家长应多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能够调节为人父或为人母对孩子的心境,维护他们自尊心,控制自己的言行,在孩子面前尽可能平静,对生活充满信心以减少单亲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让孩子幸福地成长。作为学校,完善单亲家庭高职生的人格,必须发挥教育引导和师生关怀帮助的作用。在学校,朝夕相处的同学、老师,如果能对单亲家庭高职生施加以积极的教育影响,创造良好的充满关爱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对于他们树立信心、转变心态,促进人格健全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G.邓肯·米切尔.《新社会学词典》,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2]蔡汉贤.《社会工作词典(台)》,台湾:内政部社区发展杂志社.1980
[3]方淑琼.单亲家庭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及其对策[J].肇庆学院学报.2002.(2)
[4][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孙名之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篇3
关键词: 单亲家庭子女 心理问题教育策略
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变得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中国人的离婚率正在逐年升高,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由此衍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家庭的变故和不完整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阴影,虽然在生理的成长上并没有影响,但他们的心理早已出现障碍。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更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关注、研究与探讨。如何加强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预防心理疾病,已成为越来越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1]
一、单亲家庭子女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有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说:“家庭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起点,也是人格形成的源头。婚姻家庭关系越牢固,教育子女的条件就越好。”对单亲家庭的子女来说,家庭变故使他们极易产生不良心理和行为的失常。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特征。
(一)自闭自卑心理
一个完整的家庭突然面对破碎,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遭受比父母更大的打击,且他们不具有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一时难以接受家庭破裂的残酷事实。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疏远而产生抑郁,不愿与人接触,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表现出孤独、内向的性格特征。这些孩子由于在家庭得不到父母温暖的关爱,在学校里又常常受到同学的轻视,甚至讥讽和嘲笑,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二)学习成绩相对落后
大多数单亲家庭子女的情绪是不稳定的,这就难免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有些单亲家庭子女的学习成绩比较差,除了因为家庭的不完整而影响学习动机、态度外,他们的不良情绪也直接影响到学习成绩,而学习成绩的低下又阻碍他们自信心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三)儿童性别角色的移位
幼儿对成人的模仿对其性格行为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的离异,既剥夺了子女学习的楷模对象,又使个体与家庭成员之间、家庭环境之间失去了平衡。单亲家庭的子女无法从父母身上潜移默化地学会与异性的相处之道。如果男孩与母亲在一起,他们耳濡目染基本上都是女性的行为方式,生活里缺少父亲的具有阳刚之气作为榜样,性格中也缺少男,使其在内心更是具备女性的特性。反之亦然。这种性别角色的移位,一方面使得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发展不健康,另一方面也为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特别是人口素质的下降,难于适应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必然为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2]
二、解决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教育策略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单亲家庭子女每天都要接触的环境,单亲家庭子女生活在三者紧密结合的成长环境中,它们对单亲家庭子女是否健康成长起着关键作用,对其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形成牢固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结构,共同促进单亲家庭子女身心健康快乐的发展。
(一)重视单亲家庭教育
1.创造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
单亲家庭的孩子大多数具有孤独、自卑、自闭、缺乏安全感等不良心理特征,这些不良的心理特征,如果不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将会出现偏差,甚至会产生对别人的妒忌和仇恨等不良心态。因此,单亲家庭要特别注意尽量为孩子创造温暖轻松的家庭环境,让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这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
2.注意性别角色教育。
在孩子心理成长过程中,要注意性别角色教育,性别角色的学习非常重要。没有父亲的男孩或母亲的女孩,在性别角色的学习中缺乏最直接的模仿榜样。因此,单亲家长应该注意性别资源的利用,给孩子适宜的影响,让其性别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培养健康高尚的人格,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二)提高学校教育的科学性
1.了解单亲家庭情况,因材施教。
要对单亲家庭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首先得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可以通过正面观察,也可以从侧面了解。正面观察就是老师要经常注意单亲家庭学生的表现,“察其言,观其色”,及时发现问题,还要注意寻找机会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从中找到单亲学生心理失衡的原因。侧面了解主要就是听取同班同学的反映和任课老师的介绍,进行家庭访问。只有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本着博大的胸怀走近单亲家庭学生,了解每个单亲家庭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像正常家庭孩子一样健康成长。[3]
2.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减少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学校应该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单亲家庭子女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教师可以经常找单亲家庭的孩子谈心,了解他们心中的烦恼。学校也可以成立心理咨询室,让学生用写信、电话、访谈等方式来倾吐自己心中的烦恼,发泄心中积压的郁闷情绪。
(三)健全社会保障
1.制定有效的法规制度和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婚姻观念的变化,单亲家庭将会越来越多。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出发,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有效的法规和制度来保护单亲家庭子女,并关心他们的成长。除此之外,各级政府,特别是与人民直接接触的区、乡政府、社区和村委会,应成立专门负责关心这些单亲家庭及其子女的组织机构,并指定专门的人员负责该项工作。也可以在一些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学校成立相应的组织,建立爱心俱乐部,召集社会中热心公益事业的爱心人士,共同为那些需要关爱的学生提供帮助,从而实现单亲家庭学生的生活、教育有人管、有人帮助,从曾经的专人关爱,发展到今后的人人关爱,以充分体现社会的和谐氛围。[4]
2.重视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
设立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咨询机构,设立家长学校和咨询电话,使单亲家庭的子女遇到问题时,能及时与社会联系,尽量做到在第一时刻就得到解决。对于离异后的父母通过家长学校等方式进行子女教育培训,提高教育水平。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压抑,不但来自于家庭,而且来自于学校和社会。因此,依靠单方面的引导是不够的,必须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合力,以收到最理想的效果。
单亲家庭的孩子并不总是与自卑、自闭、缺乏安全感等不良心理特征联系在一起的,只要我们对这些孩子多一些关注和关心,则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子女一样可以健康成长,成为一个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只要多给这些家庭的孩子以温暖和帮助,单亲家庭就会和双亲家庭一样温暖,单翼天使一样可以在空中健康快乐地翱翔。
参考文献:
[1]周筱芬.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研究[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1):39.
[2]顾琼,桑青松.单亲家庭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及其疏导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8,(1):29.
篇4
关键词:单亲家庭学生;存在问题;教育管理
1 导言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已出现单亲家庭800多万家。而由于离婚案件的增多,单亲家庭的数量还在呈上升趋势。近年来所教授的班级中,单亲家庭的学生人数逐渐增多,并且在这一群体当中,不少学生因父母离异在心理和认知上较容易产生偏差,严重的还会衍生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对单亲家庭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已成为目前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难题。
2 单亲家庭学生存在问题表现
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曾说过:“家庭中正常关系的失调,是以后产生精神和情绪的各种病态的肥沃的土壤。”虽然单亲家庭学生当中有一部分也和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甚至有些较之其他同学还要独立和成熟。但由于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单亲家庭学生中仍有大部分学生存在各种问题。
2.1 心理自卑
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认为家庭给予的关爱比别的学生少,所以渐渐会产生事事不如人的心理。这部分学生通常不会主动与他人谈起双亲的事,当别人提及双亲的事,他们会回避,别人谈得越多,他们的自卑情绪就会越严重。从前所教授班级的一名女生,自幼父母离异,她跟着父亲生活。她在同村的小朋友当中曾经被嘲笑是“没有妈妈的孩子”,导致她觉得没有妈妈就比别人差,久而久之她就越来越自卑,和老师、同学交流总是低着头,更不会和别人谈自己家里的情况。家庭的破裂给单亲家庭的学生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使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产生了自卑的心理。
2.2 情感孤独
有些单亲家长由于婚姻失败,要么是沉浸在自己的失败中,要么是疲于工作,因此对孩子疏于照顾,使孩子渐渐产生了孤独感。这部分学生通常不愿意与他人谈心,封闭自己。以前班里的一名男生,刚进校时性格很活泼,与同学关系也融洽。可是忽然变得少言寡语,不再与同学一起嬉戏,也不积极参加班里组织的活动。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他父母最近离异,父母双方都各自忙着自己的生活,没人愿意管他,他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所以宁愿自己“躲起来”。
2.3 行为焦躁
部分单亲家庭家长会把孩子视为负担,甚至将孩子当作“出气筒”,对孩子不是打就是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对自己的父母的感情淡漠,同时情绪变得很不稳定。在学校,他们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同学发生争执,也不懂得尊重长辈和他人。班里一男生曾几次与同学发生口角,有时还会动手。后来通过谈话才知道,该生生长在一个不和睦的家庭,父母离婚前的争吵,离婚后相互间的指责,以及对他的打骂,使他对父母产生了排斥。不仅如此,他讨厌看到同学谈及父母,对于他认为“幸福”的同学,他总是抱着不公的情绪,一句话不合就想动手打人。
2.4 娇惯任性
还有部分单亲家长由于对孩子有愧疚,对孩子的要求一味满足,有求必应,使得孩子形成了娇惯任性的个性。这部分学生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一旦不符合自己的心意,便开始发脾气,严重的还可能沾染不良习气。一个学生的母亲曾经告诉我,她和丈夫离婚后,儿子就跟着她。为了弥补儿子,只要儿子要的她一定满足,哪怕她自己少吃少用点,她只希望儿子在同学眼里是一个幸福的孩子。可也正是这位母亲的补偿心理宠坏了儿子。该生在校期间经常跑出去上网玩游戏,原因是初中读书时他母亲就买了电脑给他。如果批评他,他便反驳:“我妈都不管我,不用你管”。
3 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管理对策
单亲家庭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引导和教育,就很容易导致不良后果。如何帮助单亲家庭的学生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3.1 思想上,与单亲学生平等交流,让其排除心里障碍
要教育管理好单亲学生,首先要了解他们。与单亲学生平等的交流,能拉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愿意敞开心扉,才能为其排除心里障碍。但单亲学生一般比较敏感多疑,他们不会轻易向别人诉说,因此在方法的使用上要得当。一是深入到学生中去,细致地观察每个学生的动向,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二是多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不要一味责备,也不要一味只谈学生的情况,可以互相了解,无所不谈;三是多组织活动,让单亲学生能融入到集体中去,减少对老师和同学抗拒,才能和老师、同学谈心里话。只有多了解单亲学生的喜怒哀乐,才能及时有效解决他们存在的各种问题。
3.2 生活上,给单亲学生更多关爱,让其感受温馨亲情
单亲家庭的学生最缺少的是别人对他们的关爱,但这些关爱如果表现得太过直接,反而会事得其反,因此在给予他们关爱同时,更要做到不着痕迹。在平时的生活中,我比较注意在不经意中给他们更多的关注,让他们有被人重视的感觉。比如夸奖时,对与他们做出同样行为的同学给予同样的肯定,但是目光上可以多注视他们,让他们有被尊重、被重视的感觉;再比如查宿舍时,对宿舍每一位同学给予同样的关切,但多选择坐在他们的身边,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其实单亲家庭的学生缺少的关爱更重要的应来自于家庭。首先,父母平时应多关心、多理解孩子,多与孩子谈心,最重要的是有耐心。也许有的孩子与父母已显得太过生疏,但父母不能因此而放弃,只要肯耐心尝试,总有一天孩子会向父母敞开心扉。其次,父母应该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有的父母一旦离婚,就视对方为仇人,在孩子面前数落对方的不是,更不让孩子与对方见面,甚至在孩子面前说:“你爸(妈)不要你了”。如此一来,会使孩子失去自信,更会影响其是非观。如果想孩子能有一个健康的心态,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些正面的能量,让孩子知道虽然父母分开了,可是父母仍然爱着他,没有抛弃他。
3.3 学习上,对单亲学生严格要求,让其树立人生理想
单亲家庭的学生虽然在心灵上受到过创伤,但不意味着他们犯错比别的学生有更多可原谅的理由。正是因为他们在心灵上受过伤,在性格和行为上存在着更多问题,才需要对他们严格要求。但炼钢要讲究火候,教育也要讲究尺度。在严格管理中,又应当给他们充分的自,让他们在正确引导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到宽严有度。另外,在对他们进行严格管理的同时,还应该帮助他们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让他们在生活中找到拼搏的目标,才不会一味沉浸在自己的“不幸”中选择自我放弃。
4 结语
单亲家庭学生的存在的各种问题不是一个人、一个学校就能解决的,它需要的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努力。让我们每个人都来关心和爱护这些学生吧,让他们能和所有学生一起,走向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 王小川.单亲母亲柔软的坚强[J].社会工作,2005(03)
篇5
关键词:单亲家庭;子女 ;存在问题 ;措施
所谓“单亲家庭”又叫“不完全家庭”或“残破型家庭”。是指丧偶、离异、父母不双全的家庭,亦指子女与父母或租父母的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家庭。【4】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思想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影响,责任意识、社会意识的淡化,加之封建意识残余作怪,就会出现诸多社会问题其中离婚是诸多社会问题的其中之一,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曾出现过三次离婚,其中20世纪50年代的离婚中,全国出现了110多万对离婚者;“”中出现了第二次离婚,离婚人数达到180多万对;第三次离婚是在90年代初。从这以后离婚率一直处于攀升的势头。
一、单亲家庭家长对待子女的态度
单亲家庭家长对子女的态度,大致可分为几类:父母双方相互推卸,结果谁也不管子女。一些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连孩子上不上学都不加理睬,结果造成了孩子成绩直线下降,甚至误入歧途;有一方想承担家长的责任,但力不从心,无能为力。一些离异方为下岗职工者、或失地农民,多属这一类;有一部分家长忙于生计,无法管教子女。一些家长忙于工作,早出晚归,对孩子的学习动态、思想变化一无所知,待问题严重时才恍然大悟;有的家长管教不得当,对学生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离异家长中有一部分,特别是男方性情粗暴。对孩子要么不管,要么毒打。结果,孩子不服教育,形成逆反心理。有的家长为了弥补孩子失去的父爱或母爱,在经济上对小孩百依百顺,有求必应,结果造成孩子好逸恶劳、挥金如土的习气。
二、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
基于上述几类不同的情况,单亲子女的心理特点也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自立自强型。这种类型的单亲子女,其家庭结构变化多是因为突发伤病造成单亲的。这种类型的孩子,其家庭结构变化多是由父母离异造成的。所以,他们对别人的防范意识特别强,同时还伴随着对老师和同学怀有一种莫名的抵触情绪。
三、应采取的措施
单亲家庭中的父(母)对子女的关心、照顾爱护都往往顾此失彼。这些孩子普遍认为,他们失去家庭温暖。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讲究方式和方法,要将爱和管教适当结合,让他们感到温暖,使孩子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为了孩子的明天,我们应积极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一)学校方面
学校是社会政治、经济、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的必要条件。那么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对于那些在单亲家庭成长的孩子,学校应该积极采取教育措施对他们进行教育,让他们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1、学校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全面了解他们的情况,针对不同特点,分类管理。对长期在外打工的父母,应建立家长联系卡,这样才可以实现共同管理目标。让孩子更好的学习。
2、创造活动环境,用鼓励消除自卑,用友情弥补亲情。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负担重,耻于别人知道自己家中的真实情况,更怕老师和同学知道。学校要积极创造活动的环境,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各项有益的活动 。同时,在活动和学习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和同学的友谊,用友情来弥补亲情。【2】
3、鼓励他们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单亲家庭的学生在独处时常常感到无聊,时常采用消极被动的方式打发时间。学校要对他们进行人生观和生活目的教育,让他们增强自信、树立正确理想,做到常提醒,多鼓励,多方面启迪。积极安排一些兴趣相投的同学与他们结成学习伙伴。【2】
4、开设心理辅导课。进行心理的疏导迁移和沟通,使学生在适当时机极限催化最佳时机心态异化日常教学潜移默化最佳选择的自我内化方法,使学生生理心理都得到健康成长。
(二)家庭方面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孩子面临的第一个课堂。社会的、时代的要求往往通过家庭环境,主要是家庭成员的言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气氛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耳孺自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家,是孩子生存的第一环境,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个社会,是孩子赖以生活、进行社会化活动的主要场所,而家庭气氛又是衡量家庭环境的主要标志。目前,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教育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强化监护意识,确保家庭教育力量。单亲家庭子女的父母要重视与学校、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随时掌握孩子动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管理。如果必须外出务工,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选择责任心强、有保护能力和精力的临时监护人管理孩子,并应履行相应的委托手续。
2、重视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使其用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单亲家庭的父母还应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增强家教能力和水平。【1】
3、良好的沟通是家庭教育的保证。学校和教师经常与其家长联系沟通,将孩子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告诉家长,同时也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及时抓住教育时机,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
(三)社会方面
过渡语……
1、强化宣传,积极引导单亲家庭子女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由于单亲家庭子女的监护人责任意识普遍淡薄,要切实改善单亲家庭子女的生存、发展环境,就必须强化单亲家庭子女法定监护人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针对这一问题各级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和机会,对单亲家庭子女的监护人进行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教育,让他们了解"单亲家庭孩子"出现的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问题,了解青少年教育的基本内容、教育规律和方法,明确自己监护的任务和责任。
2、多看、多听、多做,动员全社会,让大家都认识到这一代学生的教育问题,净化他们的生活学习环境。
3 、让孩子参与社会活动,鼓励其融入社会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生活。孩子社会性的发展,表现在“孩子与成人的关系”和“孩子与孩子的关系”两个方面。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自爱,鼓励他(她)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不要逃避社会,主动与人交往,虚心向人家学习,培养自己开朗、乐观的性格。“以孩子教育孩子”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培养孩子社会性的有效措施。让孩子在与其他孩子的互相交往中得到发展,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培养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助人为乐的良好品德。
(四)加强学生层面的教育
1、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研究、探索知识的过程,而非把学生当成一个容器,不考虑学生的感受,一味地灌输。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课堂教学就是要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抓住每个学生学习的渴望激发他们学习得积极性,特别是那些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单亲学生更应该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通过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力量,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精心设计,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把课堂变成一个充满欢乐、幽默、风趣的小天地,让学生都能在愉快的氛围中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满足感,从而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3、传授基本的自理技能。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失去父爱和母爱的孩子,生活中面临着更多的挫折,为此,教师应特别传授他们一些自理技能,以使他们自立时能少走弯路,从而尽快学会照顾自己和料理家务。如做饭、购物、烧家常菜、换灯泡等稍复杂的日常事物。
4、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家庭成员的残缺,会使孩子在与同学交往中感到“丢面子”,抬不起头,自尊心受到伤害。对此,教师应该一边教育孩子正确认识现实,一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5、以德为先,开展教学培养学生道德行为的实践力。要求学校必须正确看待当前小学德育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科学地对存在问题做出合理地分析,对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德育进行改革。学生是现实社会中的人,是学习的主人,德育所影响的人也将在社会中生活。教育者在德育思想观念上要始终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树立发展性德育观,善于激发学生的道德体验。在德育过程中留意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反应和切身体验,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成功感、幸福感,对学生多一点人文关怀,多一点人生点拨,积极促进每一个学生完整人格的独特发展。唯有如此,小学的德育才能收到实效,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是适应社会的人,才是真正道德的人,才是闪烁着主体之光的现实的人。
总之,对于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社会、学校和家长应当联手,学习教育孩子的知识,党的十七大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对摄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注意的本质属性,关心教育好单亲家庭的子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和体现。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的目标,就要关心爱护好单亲家庭的子女,真正懂得如何去教育孩子。也就是说,我们应当有正确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很强的教育能力。只要我们对单亲孩子付出更多科学理智的爱心,这些孩子就一定能够顺利成材,成为有理想、有报复、意志坚强、充满自信、活泼开朗的健康的一代!
【参考文献】:
[1] 彭立荣.家庭教育学[M]. 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5:146-158
[2]叶蓉.对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策略[J].学期教育研究 ,2002,(2):68
篇6
关键词:单亲 案例 问题 措施
单亲家庭主要指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单亲,如离婚、配偶死亡、配偶工作居住两地及未婚先孕等等。据有人调查统计单亲家庭的学生连续十年来都呈上升趋势,由20%上升到30%,甚至高达40%,因此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关注及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运用补偿理论可以适时地调整单亲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现状。补偿是一种适应,是一种与正常过程不全相同的发展过程。在补偿过程中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教育因素和心理因素。人的家庭因素是补偿的载体,为补偿过程提供了可能性。教育因素是补偿过程能够进行的外界条件。
一、案例背景介绍
个案的自然状况
小A,女,为某校的学生,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和校级学生会干部,多次获得优秀干部证书。A同学的成绩很不理想,一学期的课程能及格的也不过两科。刚入校的第一学期,偷了同宿舍同学的两百块钱和同学的衣服。难以让人相信的是她的妈妈还帮她来欺骗大家。为此同学之间的关系闹得很僵,她干脆自己搬出了宿舍,更是很少去班级听课,班主任多次打电话让她来班级听课,她答应后却也不见她到班级,有时候去了坐不了十分钟,有老师还在讲课,她不管不顾就直接推门走开。最后担任的各项职务都被取消了。
二、主要心理问题分析:
1、父母离异,导致了她敏感自卑
在该案例中,A同学没有幸福的家庭生活,不受爷爷奶奶的喜欢,让她感觉到自己的不幸,平日里忙碌的大人根本没有时间来管教她来关心她,让她感觉到很孤独,同时很容易染上坏习惯,到了学校的集体生活中,学生的背景是很复杂的,同学之间也并不了解彼此的情况,尤其是关系一般的同学也不会和别人去说自己的故事,本来就比较敏感的她,和其他同学比起来,就会有很大的自卑感,甚至会有嫉妒的心理,很难做到和其他同学和睦相处。
2、无人关爱,形成了她叛逆又极端的性格
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不知道他们需要的是什么,在孩子需要用钱时给孩子钱,除了钱之外,别的却不能满足孩子,孩子犯了错父母觉得有愧疚感不仅不会批评反而还会护着孩子。在她妈妈得知她偷拿别人的东西后,不但不去批评孩子,还帮着孩子想办法如何欺骗同学和老师,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孩子这种坏习惯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更加的猖狂,日渐一日的就养成了孩子叛逆、极端的性格。
3、长期的无人管教,导致她自由散漫目中无人
无人管教自由散漫,不会去征询他人的意见,完全不顾后果似地,因为他不用为别人考虑,他感觉自己就是一个人,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在案例中A的做法,就让很多同学对她疏远了,不但不会同情她,还会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这么一个人。
4、家庭贫困,同学之间的攀比,让她更加自卑
A同学的不幸让她觉得无法和其他同学相比,更加重的她的自卑感,无人关爱不算加上贫困的生活条件,每次去要生活费都是那么低三下四才能要来,自己也没有能力挣钱生活时,干脆顺手牵羊,直接拿同学的东西来用,她想这样会比较简单得到的也轻松,就是这样的心理让她接连几次都犯了错误。
三、采取的措施
1、 建立学生档案
学校在学生入学时要建立一份详细的学生档案,适时更新以便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以及生活学习状况,发现问题学生,方便日后的管理。
2、 安排一位优秀的班主任
配备一名即细心又耐心的班主任,有相当的人格魅力,能够带动大家并以他为榜样,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经常跟单亲的孩子交流和沟通,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在他们缺少家庭关爱的同时能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老师对他们的爱,老师能够承担起教育单亲子女的重担。
3、 发挥班集体的力量
班级建立关爱小组,每组由班干部负责,定期了解组内成员的状况并及时报告给老师。同时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问题学生参加,让他们体验到班集体的温暖,增强他们的团队精神,在和其他同学搞好关系的同时,他们的不良情绪也得到了改善。多一层关爱,他们会更健康的成长。
4、 和他们的家庭建立联系
学校定期的举办一些活动,如关于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类似于亲子活动的一些比赛,让孩子和父母都一起参加,学校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要适当的对孩子的家长进行教育,让家长认识到在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改变他们对孩子教育的办法。在家校合作的情况下,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的问题,我想也能得到很大的改善。
5、 学校要建立咨询机构
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是一个可以让学生去咨询,得到心灵的发泄机构,虽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就像他们的避风港一样,能有这么一个人听他去诉说,有的时候事情说出来心理也会很舒服。
6、 对学生要进行法制教育
考虑到有的学生岁数较大,直接教育难免会比较尴尬,可以对他们进行社会教育,给他们看一些录像,读一些相关的报刊杂志,举一些犯罪受罚的例子来弥补父母对他们进行的那部分缺失的教育。
四、启示
在本案例中只是提到了这一名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单亲家庭的孩子都会犯下这样的错误,同时其他单亲家庭的孩子也可能还会存在其他的各种问题,如早恋、打架,上网成瘾、吸毒等等很多的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日后所关注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就像大海上行驶的一架孤舟,需要有人来做他们的向标,他们还是祖国的未来,做好这个领航人,对他们多一份爱,多一份指导,他们才能顺利抵达航线,社会就会多一个栋梁。
参考文献:
[1]刘爽,徐静.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和教育对策初探[J].中国轻工教育,2010(4):34-35.
[2]吴锦武.单亲家庭问题学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教师,2010(5)
[3]马萍.单亲家庭问题学生状况及家教指导方法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0(1):174-176
篇7
【关键词】单亲家庭教育;不利的因素;影响
一、单亲家庭有哪些不利的因素
主要有四点1.心理压力,单亲家庭的孩子和父母,要比双亲家庭在面对生活、社会和家庭时产生更多的心理压力,心理反应也更为敏感。2.精力压力。因为单亲家庭一方既要工作,又要处理方方面面的事情,还得照顾抚养孩子,精力有限,很难做到两全。3.财力压力。单亲家庭一方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不像双亲家庭可以互相分担。4.能力的不足。由于缺乏经验和能力,缺少时间去解决。
二、单亲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
1.专制式。由于一人带孩子,容易长生唯我是听的不合理的教育理念,形成一种专制的方式。
2.放任式。父母双方因为离异可能会相互的推卸,谁也不管子女,放任自流,对孩子关心管理不到位。孩子甚至跟社会上不良少年混在一起。一方想承担责任,但是能力有限。有一部分家人忙于生计无法照管孩子,对孩子的情况不太了解,等到问题严重才恍然大悟。有的家庭对孩子管教不得法,对孩子采用粗暴的方式,要么不管,要么打骂。孩子不服教育,结果形成任性。放任自然,想着树大自然直,这是不行的。因为社会是个大染缸。你改变不了社会――大环境我们改变不了,社会却能够改变你。所以我们首先自己要树立自己的目标,把路途上的困难看成是一种磨练和考验,教育是长期而又漫长的过程,非速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要你耐心,方法得当,就一定能成功。
3.迁就式。一个人带孩子的时候,就会把全身心爱给孩子。注重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要求,处处迁就弥补感情上的缺失,觉得自己对孩子愧疚,用物质弥补孩子,忽视了孩子精神上的教育,养成了骄横,任性,片面,自私的不良品质。这三种方式都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我们要选择正确的方式来引导孩子。但是具体实施过程中也会走入一些误区。
三、吻准彝ソ逃误区
1.情感暗示太多
我们平时有意无意的会暗示我是单亲家庭,缺少爱。单亲家庭对孩子成长的种种问题,都过多归咎与家庭的不完整而造成的,过多地向孩子传递这是不合适的,孩子会有一个心理阴影。首先第一点,情感暗示过多只会让孩子产生自卑,父母尽量不能把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跟别人是不一样的孩子。父母要让孩子理解,明白单亲家庭也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一样需要追求与梦想。一样需要幸福的生活,特别是我们的父母要带给孩子积极乐观的那种情绪。你要让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加强大。我们的父母想要孩子阳光起来,首先要自己阳光起来,你平时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心灵的健康发展。
2.一味排斥对方
很多夫妻离异后,一方会采取各种方式各种手段,不让对方看孩子。有的甚至有意识的把对方说的一无是处。说的多了就会产生排斥,将来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负面消极的影响。其实你的这种做法只会增加孩子心理压力,让孩子心灵更加受到创伤甚至出现心灵扭曲的现象。
3.过分溺爱
过分的溺爱孩子。溺爱是很多家庭的通病,都喜欢把自己的孩子看的很重,把所有的爱都奉献给他,特别是单亲家庭,表现的更加明显。因为他知道离异是对孩子不公平,对孩子愧疚,用这种愧疚的心理,弥补对孩子的损伤,孩子无论有什么要求,不管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无条件的满足,孩子是永远不会体会别人的感受。如果孩子总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他的抗挫折、抗打击能力就会很脆弱。就会用拳头解决一切。时间长了就会形成孤僻、自傲、自私的性格,走向青少年时期,他的欲望不断增加,当我们的爸爸妈妈没有办法满足的时候,就会叛逆甚至会走上违法道路。所以不能溺爱孩子。爱的过度就是一种伤害。
四、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智力的影响:有研究表明,不良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普遍会出现智力发育迟缓的现象,到了入学年龄,会有入学困难。尤其是在2~5岁,孩子智力发展关键期,父母离异,对孩子智力发育的影响尤为明显。
行为的影响:父母离异,往往让孩子感到孤立无助,对家庭失去信任,转而投身社会,寻觅知音,极易误入歧途。有些孩子甚至对家庭产生抵触情绪,出现说谎、攻击性强等不良行为。有统计显示少年犯中离异家庭孩子占到40%。
人格的影响:首先,由于父母离异后,孩子由一方照顾,孩子易形成人格的单性化:母亲往往会溺爱孩子,对孩子过度保护,这种情况下孩子往往缺乏独立性,任性、偏执;父亲往往对孩子态度冷淡,对孩子的教育机械、强制,易使孩子,偏执,冷酷好斗。
交际的影响:由于父母分离,多数孩子会有被抛弃感,感觉自己与众不同,低人一等,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不愿与人交往,自我保护意识强,无法对他人敞开心扉,显得孤僻不合群,易与他人产生矛盾。稍有不顺心,就怀恨在心。
篇8
近年来,伴随着离婚率上升,单亲子女数量增大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然而,提及单亲家庭教育,人们的着眼点往往只落在单身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上,大都忽略了祖辈对孙辈之间的隔代教育。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单身父(母)亲把抚育孩子的责任越来越多地交由祖辈老人承担,因此,单亲家庭隔代教育问题也随之产生。
二、单亲家庭隔代教育的问题分析
(1)亲社会性行为减少,容易产生双重人格
单亲隔代家庭中的儿童,大多表现为心理自卑、感情脆弱、情感忧郁、沉默寡言等,他们不善交际,对外界明显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大多在家长、老师面前通常表现为性格孤僻、胆小怕事、唯唯诺诺,而在外却飞扬跋扈,经常欺负比他们弱小的孩子,具有暴力倾向,形成双重人格。
(2)逆反心理,攻击性行为增多
单亲隔代家庭中的儿童,大多具有逆反心理,生活在单亲隔代家庭中的儿童往往因受家庭冷落,对老师或家长的言行总是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和对抗行为,加上学习成绩差,个人情感长期受到压抑,但其个含着很强的冲动成分,企图通过反叛行为引起他人注意,故而容易产生许多行为问题。
(3)消极情绪明显,匮乏自信心
单亲隔代家庭中的儿童,大多总是消极地对待生活与学习;害怕困难,做事经常不作任何努力轻而易举地放弃,自信心不足。如果以上这些不健康心态及行为不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就会使单亲儿童性格扭曲,心理变态,影响其情感和品格的发展。
三、单亲隔代家庭儿童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1)由特殊的家庭环境所引起的社会认知偏差
单亲家庭对儿童在心理上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些孩子对家庭没有安全感,没有温暖,没有精神支柱,心理比一般孩子更加脆弱。他们认为,父母把他们放在祖辈家,是不管他们、不爱他们的表现,故而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另外,他们常常将自己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把自己和周围同伴对照,在学习、生活上总感觉到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心理失衡。
(2)缺乏正常的社会化环境
孔德指出,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作为初级群体的存在是儿童社会化的必要的场所。单亲隔代家庭的孩子比生活在“完整型”家庭中的孩子相比,缺乏正常的社会化环境,更容易出现心理障碍或个性畸形。一方面,单身父(母)亲在经历了家庭裂变后,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心灵上留下阴影,情绪容易波动;另一方面,祖辈家长素质偏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3)教育方法不当
在家庭教育中,教育方法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教育结果的好坏。隔代教育中的老人对孩子总是采取溺爱的方式,即使明知不对,大多也是持一种宽容甚至放任的态度。如果过分溺爱,其结果常常导致孩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变得自私。同时,祖辈对孩子的发展尤其是学习往往寄予过高的希望,势必导致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就会产生抑郁焦虑、消极低落的情绪,同样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四、对策及建议
面对正在成长中的单亲儿童,如何抚平他们心理上的创伤,在隔代教育中如何因势利导,趋利避害,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
(1)家长方面
要使单亲儿童身心获得健康发展,适应其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家长必须确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关键是树立与单亲儿童个性发展同步的全新教育理念。同时,单身父母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经常性的联系,熟悉孩子学习、思想、生活各方面情况。祖辈家长对孩子的爱应有理智、有分寸,努力做到关心孙辈,但不溺爱,遵循适度原则,做到严宽有度。
(2)学校方面
对待单亲隔代家庭的学生,学校一方面要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关心、帮助、爱护他们,另一方面应该考虑他们特殊的心理特点,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例如,建立单亲隔代家庭儿童的心理档案,有利于增强学校对这类学生的全面了解。同时,教师应当帮助单亲隔代家庭的儿童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3)社会方面
篇9
下面我就接触到的几位学生分析如下:
一、案例介绍
案例1:小康,男,11岁,行为习惯差, 自制力差,容易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比如上网。内心深处自卑,攀比心强。没有感恩意识。自制力差,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容易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家境艰难,内心深处自卑,但攀比心强。
案例2:小科,男,12岁。该生自卑敏感,个人卫生状况较差,情绪波动较大。课堂上爱发言,但自我控制能力差。爱说话,爱做小动作,东张西望。有事出口爱骂人,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由于家庭情况特殊,该生自卑敏感,个人卫生状况较差。没有感恩意识,爷爷和奶奶照料总认为是理所应当。
二、案例分析
首先,这里可以看到两个不同单亲家庭中的学生,他们有着很多的共同点:两者都不能正视自己的现状,采取各种方式逃避,心中都充满着严重的自卑。由于家庭的破损带来了很多问题,生活处处亮起红灯,主要是经济资源和情感资源的缺乏。
其次,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接受了外界过多的情感暗示。和很多单亲孩子的家长一样,她们的家长也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刻意强调红灯已经亮起,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
三、教育过程及体会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各种方式接触留守孩子小康、小科和他们的家人,我发现他们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
(1)长辈关心不当。爷爷和奶奶对孩子的关爱,主要体现在对吃喝穿的悉心照料,但是缺少严格的管教和学业辅导,导致该生学习不够认真,作业不能按时完成。
(2)缺少亲情沟通。由于家庭的这种特殊性,小康自小和父亲以及爷爷奶奶很少进行情感上的沟通,遇事缺乏是非判断,遇事也只是消极回避闪躲。比如感到无聊,经不起诱惑去上网。小科的奶奶也只能勉强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3)家庭教育方式不对。对学生出现问题时,没有及时进行交流,没有让该生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而是出于爱怜之心,而不了了之。
(4)对该生劳动养成教育不够。只有让他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或农活,学生才能生体力行,知道家长的辛苦,知道自己现在生活处境的艰辛。从而对爷爷奶奶的辛苦才会有所感知,进而才能激发感恩之情。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发现他们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的疏于管理和亲情交流和他们的不自信,于是我决定从他的家长和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三、主要措施
(1)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他的爷爷奶奶交谈,同时我对他们提出建议:①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而不能借着爱的名义,对他的错误行为放任自流。②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他与家长或老师沟通,不能让孩子背负太大的心理压力。③感受家庭的爱。对单亲家庭孩子教育的重责,其实老师和学校的教育和关爱起到的作用,远远不及来自家庭的亲情教育感化。只有父母配合学校的工作才会有好的效果。
(2)其次,感受学校的爱。教师要处处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细微之处,留心观察,善于发现、了解单亲家庭学生生活中的困难,并及时帮助解决。比如,教师经常关心、询问他们早餐吃饱没有、衣服换了没有等细节问题,要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真诚的亲人之爱。对他们的教育管理要有足够耐心和信心,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多一些爱心和尊重,但对他们的不良行为更应予以严格要求和监管,让学生感受到理智的师爱。
篇10
那么单亲家庭的学生容易出现哪些不良的心理特征呢?
一、自卑,潜意识的退缩。在孩子的心目中,父亲是家庭的顶梁柱,是孩子的守护神,母亲则是孩子心灵的避风港,一刚一柔,时刻伴随着孩子心灵的健康和谐成长。父母一方的缺失会导致单亲学生心灵的缺陷,也会导致他们在完整家庭孩子面前“抬不起头”,感到自卑与孤独。遇到困难时缺少父亲的守护,缺少母亲的慰藉,这种势单力薄的体验接连不断会进一步加剧造成自卑的心理,久而久之,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单亲学生会容易出现潜意识的退缩,情绪忧郁,上课时情绪很难调动起来,反应也没有其他同学快,极少参与群体活动,整天心事重重的样子,失落感强烈。
二、敏感,承受力下降。由于世俗的偏见,单亲学生认为离婚是不光彩的事情,所以他们大部分表现为沉默寡言。他们从不谈起甚至回避双亲的事,对任何人(包括班主任)都保守着这个秘密,对班集体不闻不问,但对涉及自身的一些问题又十分敏感,承受不了外界的刺激,自尊心很强。终日的惶恐与忧虑往往令单亲家庭的学生蒙受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这样会令意志较为薄弱的单亲学生在遭遇挫折情境时往往经不起打击和压力,无力摆脱和排解困境。敏感以及挫折承受力下降给单亲学生的心理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及紧张感。敏感、狐疑影响了他们的正常交友,挫折承受力下降又令他们的学习热情衰减,影响了正常的学习。
三、冷漠和逆反行为。父母的离异,部分单亲学生便认为人世间没有真正的爱情与亲情,于是对周遭的人或事都表现出异常冷漠的举动。如果单亲学生长期与父母或老师缺乏沟通,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尤其是部分离异的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爱”,对孩子要求十分严格,要求孩子对他们言听计从,这也为单亲孩子埋下了逆反心理的思想根源。有逆反心理的单亲学生常与父母和教育者“顶牛”“对着干”,不但影响了家庭的和谐,更对所在环境产生消极的影响作用,尤其对班级建设有阻碍作用。
面对单亲家庭学生浮现出来的种种问题,如果不能及早预防与疏导,只会令这部分学生与正常的学习生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距离越来越远,容易犯错。预防胜于治疗,对单亲家庭学生实施科学合理的疏导策略十分重要。针对以上的心理特征剖析,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教育策略:
一、发现闪光,培养自信
有计划地成立活动小组,让单亲家庭学生参与进去,然后发掘其特长,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让单亲学生不再感到自卑。如我班的志平,13岁,父亲死于车祸,随母亲生活多年,一直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一无事处。我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有其长处,经过观察,终于发现志平热爱足球运动。所以我鼓励他参加了学校的足球兴趣小组。很快,志平就成为了班上足球技术最为精湛的学生。接着,我宣布在班上组织两支球队进行对抗赛,并由志平担任其中一队的队长,志平听到这消息后十分雀跃。为了证明自己,志平课后主动与队员们一起训练,在场上不时吆喝队友跑位、传球,进球时互相祝贺,失球时互相勉励。志平的特长得到了发挥,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自卑的心理渐渐消除,人变得自信了,单亲家庭带给他的阴影也渐渐隐去了。
二、沟通,让单亲学生学会自强、自立
培养自强、自立的精神与能力是增强单亲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关键。具体方法:
1.加强思想教育。透过思想政治课和班会课的教育,使学生懂得自立自强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只有自立自强才能拥有美好人生。从而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立自强的态度和精神,从现在起就树立自强不息的信念,通过努力,使自己获得比较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培养单亲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克服懒惰思想,遇到困难学着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逐步提高自我克服困难的能力。
2.单亲学生结对子。让班级里的优秀生与中下生结对子,是一种有效帮助中下生赶队的好方法。针对来自单亲家庭的中下生,我结合其心理特征谨慎地为其选择结对的同伴。如果班内同时出现几位单亲学生,我更为喜欢让较优秀的单亲学生与表现较差的单亲学生结对子,因为单亲学生们或多或少都会有着相似的经历和情感体验,在思想上很容易产生共鸣。更容易在学习生活中达到情感互诉、困难互助、共同进步的效果。
3.建立多种的师生沟通渠道,注重心理上的关照。单亲家庭学生不愿从语言上流露出自己的情感,较为冷漠,师生之间进行沟通比较困难。适时采用周记、班级日记、EMAIL、QQ、博客等形式进行师生交流,往往能令单亲学生把难以启齿的心底话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