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影评范文

时间:2023-04-05 22:55: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陵十三钗影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陵十三钗影评

篇1

[关键词] 电影;《金陵十三钗》;人性;拷问

“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中,存在于这种对人类生活的批判态度中。”①在电影对人类生活审视和批判时,人性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电影的最高境界是提炼人性。电影《金陵十三钗》依据严歌苓小说改编,由张艺谋导演历时五年,精心打造的一部战争史诗电影。影片以为故事背景,讲述了1937年13位秦淮在战争中为挽救一群女学生挺身而出的感人故事,影片没有腥风血雨的浓墨渲染,而是将的惨烈和罪恶微缩在教堂这样一个特定的空间里,通过女学生与秦淮的冲突、中国军人与日本军人的对抗、假冒神父约翰等人物的刻画,用视觉语言强化了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使我们在感受到战争带给人类的残酷与战栗的同时,深深体会到故事折射出的人性光芒,并最终在对社会、历史的整体观照之下完成对人性的拷问。

一、堕落与纯洁,秦淮与教会女学生

电影一开始,以玉墨为代表的秦淮,浓妆艳抹,在紧张刺激的战争戏后妖娆登场,毫无秩序的形象和当时教堂的环境格格不入,与女学生们之间的形象对比、道德差异悄然临现。国难当头,秦淮,仍不忘记喝酒作乐、卖弄,仿佛眼前发生的一切与她们没有任何关系。与此同时,教会女学生则显得清纯脱俗,她们受过良好的教育,举止优雅、行为端庄,用天籁般的声音抚慰着危城中的流离灵魂。处于对自己道德优势的自信,女学生们得以在语言上和精神上随意鄙视秦淮,甚至把她们当成活生生的敌人,不让她们用厕所。但是在日本兵闯进来后,她们刹那间成长了,她们明白真正的敌人是日本人。当女学生打算集体自尽以逃开日本兵的时,以玉墨为代表的秦淮们不惜舍命要求替女学生去死。也正是由于玉墨等人大无畏的选择使书娟不得不重新选择自己的价值取向。

在秦淮与女学生的矛盾对立中,我们很难作出道德上的简单的判断,人性与争取尊严的过程、堕落与高尚、邪与纯洁都在一个极度紧张的背景下渐进着对比与转化,渐渐模糊了彼此。秦淮在面对生与死的拷问时,她们选择了死亡,她们其实是绝不愿意让日本人糟蹋自己的身子——她们虽然是,但面对日本人,她们如同纯洁的处女一样,她们都拒绝被“糟蹋”,但她们选择了保护女学生。她们保护的是人性中的善、人性中无法剥离的对美好与温情的向往与渴望、内心深处的自尊与高傲,也是对女学生们的鄙视的残酷回击。女学生们向着约翰表达对玉墨姐妹们的歉意,她们不停地说I am sorry,虽然这是她们诚意的表达,可是却什么也给不了,玉墨姐妹们已经不需要什么了,在危难面前,这些未经历过苦难的学生们,经历了第一次人性拷问,这次拷问将伴随她们一生。

二、善良与丑恶,中国军人和日本军人

影片以为背景,但导演张艺谋并没有浓墨地渲染战争的真实场面,而是通过中国军人和日本军人的对比,体现人性的善与美如何对抗战争中潜藏于人性最隐秘角落的兽性,进而反思战争的非人性和荒诞性。在影片中,以李教官为代表的中国军人,他们在逃避日本军人的躲避,还差一步就出城。惨不忍睹的战场景象也让他们惊恐、发狂,内心的恐惧更是如影随形,然而,当他们看到日本军人在追杀女学生时,果断地下令“打”。为了不给教堂添麻烦而彻夜在教堂外守护,为不让兄弟们白牺牲,以一敌万,以血肉之躯战斗至死。更可贵的是李教官在面对风尘女子的挖苦讽刺时,他淡定地拜托她们照顾好路上救的浦生,充分表现了中国军人悲怜的情怀和高贵的品质。日本军人,作为个体的人,他们已被道德抛弃,人的生命全部的丰富性被国家暴力机器所取代和遮蔽,仅仅蜕变为一种物化的工具。他们或者“一口气砍掉十个中国人的头”,或者“一举枪杀”成千上万已放下武器的战俘,或者“只穿着遮裆布等着”去一个中国少女。悲哀的是,他们对自身恶的无知。以中佐、大佐为代表的日本军人是影片凸显的日本人,中佐、大佐在别人的国家国难当头时刻,却要求女学生为他们庆祝,他们一方面虚心假意地表达自己的盛情邀请,另一方面为了阻止他们向外界求援,又派兵“看护”教堂的人们。在面对神父的斥责时,中佐突出了他的粗鲁、傲慢、狂妄、残暴、杀人不眨眼的特质。大佐出现在神父约翰面前时,他为士兵的行径羞愧并致歉,甚至在教堂中独奏演唱一曲日本民谣《我的故乡》。在面对同一个神父同一种冷漠拒绝的态度,他也不像中佐那样剑拔弩张,咄咄逼人,而能长时间地表现出自己的“一腔诚意”。这更充分体现了大佐文明面貌下的阴险、狡诈和虚伪,也更加体现了日本军人的卑鄙和丑陋。

战争的本质是违背人性的。战争首先是对人性的求生欲的毁灭。在中国军人与日本军人的对抗中,人性的扭曲和捍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日本军人人性的贪婪扭曲在战争中处处显现,对漠视生命的尊严、杀戮随处可见。战争也彰显人性,中国军人对生命与尊严的捍卫、对妇孺的怜悯,对伤员的照顾,都是珍贵的情感。中国军人与日本军人善恶的对立,也是用人性中美好的一面来批判非人性的战争狂人,人性的善与美在战争这种充满着非人性的环境下的出现更能让我们对战争进行反思,对和平寄予渴望。

篇2

【关键词】第二性 他者 传播的偏向 时间与空间

作为“他者”的女性

波伏娃认为:“女人是由男人来决定的,除此之外,她什么也不是”;女性的“主体”地位的衡量在于她是否打破了“他者”的局限,并形成具体的“超越”。

关于“他者”这个概念,我们需要回溯到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在《时间与虚无》的论述中,萨特提出了“自在”和“自为”这对概念来表述自己的存在的观点。“自在”是一种具体的存在,是“永远”、“绝对”的存在。“自为”仅仅是在成为“自在”的一个过程,并不是可以被称为“是”的存在。由此,萨特又把“自在”和“自为”表述为两种“自我”。

“自在”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能够面对未来的自我,相反,“自为”是被压抑住的客体的“自我”。在《第二性》中,波伏娃采取的观点是存在主义的道德观,一切主体都是通过计划,作为超越性具体地确立自己的;它只有通过不断地超越,朝向其他自由,才能实现自由;除了向无限开放的未来扩张,没有其他为当下存在辩解的方法。每当超越性重新回到内在性,存在会贬抑为“自在”,自由贬抑为人为性;如果这种堕落为主体所认同,那么它就是一种道德错误;如果它是被强加的,它就会采取侵占和压迫的形象。事实上,在波伏娃的《第二性》中,波伏娃大量举例论证的都是两种不一样的“存在”和不一样的“自我”:无论是在生物学的角度、精神分析、神话和文学的角度,女性都是作为一种“自为”而存在。“自为”在这里是一种奋斗的过程,女性永远希望摆脱掉社会所给予的枷锁,渴求和男性同样的待遇与同样的自由,但是最终都臣服于社会和命运。萨特认为每个人都把自己看作主体,把其他人当作自己的对象即“他者”。每个人都试图维持自己的主体性,把他人当作能够服从于自己的意志的客体。波伏娃在她的《第二性》中“他是主体,是绝对的;而她是客体,是相对的”,这种判断来自于她对社会历史的观察和哲学理论论证。但是,女性的“第二性”身份是亘古不变的吗?在波伏娃的头脑中,女人显然不是一种固定的实在,而是一种变化。她支持的是梅洛·庞蒂的观点,人不是一种自然物种,而是一种历史观点。波伏娃力求的是“必须在变化中把她与男人相对照,就是说,必须给她的可能性下定义……人们提出的是她的能力问题;事实是,能力只有在实现的情况下才明显地表现出来……”

在《金陵十三钗》中,玉墨等群体的牺牲以及女学生和神父的集体成长才是影片叙事的主要内涵。我们考察这对“牺牲”与“获救”的关系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牺牲”。的确,如果没有玉墨等人的牺牲,何来其他人的成长?玉墨等人牺牲了,女学生才从绝望的高塔上走下;,假神父约翰才能够开着奔向未来的卡车驶向和平与安全,而这些原本没有羞耻心的社会底层人士才受到了众人的尊重。那么“玉墨们”的牺牲是何种存在呢?她们是先天就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他人的生命吗?显然不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一出生就必须牺牲自己生命的。那么玉墨等人的牺牲就不是一种“自在”。玉墨等人的牺牲是客观环境所逼迫的,如果不是女学生的跳楼,如果不是日本军人的无赖,她们可以躲过一劫。先不说女主角玉墨和约翰的爱情充满着对未来的近乎理想主义的渴望,其他女性角色,诸如香菱、豆蔻、小蚊子等人,她们都有对生命无尽的热爱和渴求。

“第二性”与跨文化传播:“神话”的建构

《金陵十三钗》无疑是一部在国际上广为传播的文化产品。它进入了奥斯卡和金球奖的最佳外语片的提名,可是此片的票房和口碑却欠佳。仔细阅读美国主流媒体的影评后,并不难发现,影片中的最大焦点,女性的“牺牲”和他人的“获救”这对主题并没有媒体涉及,即使有媒体质疑“用来牺牲的”,也是隐藏在对影片的政治色彩的抨击之下。相反,美国主流媒体对影片中女性的关心完全集中于对女性身体的描写和性暗示上。《金陵十三钗》的悲哀在于它是一部商业电影,票房是它的评价体系,它看不到个体,只看得到“人民”这个集合概念。《金陵十三钗》在北美市场的遇冷,就可以看出《金陵十三钗》的“风格”并不被美国民众所接受。

好莱坞将《金陵十三钗》的性别传播玩了一个“小把戏”,它置换了“性别”与“性”的概念。当所有好莱坞的评论员在发表着对《金陵十三钗》的女性身体的鄙夷的言论时候,它实际上是在完成一次以好莱坞为主要“男性成员”的对“女性身体”的“神话”构建。这里所谈的“神话”是男性作为“主体”对女性这个“客体”的带有“主观意识”的想象。一切神话需要一个主体,主体能够将自己的希望或者恐惧转为“超越”。由于女人“仍然是通过男人的梦想而梦想”,那么男性就成为了承担女性和自身的梦想的主体。好莱坞媒体的胜利则按照他们的方式,完成了对来《金陵十三钗》的“神话”构建。在这个神话中,玉墨的“牺牲”也承担了好莱坞对其“性”的想象。于是,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原本在性别对话逻辑中作为“他者”存在的女性群体,在美国的传播体系中更被蒙上了一层“神话”的阴影。玉墨等人的 “牺牲”,在文本中本来是一种“自为”的存在,是有着正面色彩的,因为它直接引发了其他群体的“获救”。但是,在好莱坞媒体的眼中,玉墨等人的“牺牲”却是“诱人”的,是一场“华丽的视觉盛宴”。这是对本就弱势的身处“他者”地位的女性文化的再一次践踏。玉墨等人的“牺牲”是带有性别意义的选择,但是好莱坞为主的美国传播却硬是将其“性别”意义抹杀,篡改为“性”的意义。美国媒体的注意力从对的“生命的牺牲”转向了“身体的牺牲”。因此那些牺牲就变为了“残忍的戏和事后的陶醉场面浓墨重彩”、“诱人的”。

篇3

电影本身就是一门光与影的艺术,而作为摄像出身的张艺谋导演,更是把光线的运用强调到了极致。整个的影片光线很压抑,一直是在一种很暗的格调下进行的,开始的台词就衬托了这种氛围,“整个南京,就好像有一层永远也驱不散的雾”(我感觉更像是在描述2011年的啊)。这其实很符合当时南京作为被占领区的感觉,而每一次的光线变换,无论是一个镜头的特写,还是那个小姑娘在教堂的天窗的眺望,都给了人一种希望。这种光暗转换的手法我第一次看到是在《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面,波特曼饰演的那个小女孩,看到嘉里欧德曼在屠杀她的家人,她只能装作没看到,继续朝前走,走到了里昂的门口,装作是他的家人敲门,整个画面非常暗,突然里昂把门开开了,一束光打在了波特曼的脸上,也给了她生的希望。

金陵十三钗里我印象最深的光暗转换,第一次是那些躲在地窖里,而那些女学生也要藏身进去,镜头给了一个群像,目光极其迫切的望着那些女学生,求她们不要进来。当时就很明显的一缕光打在玉墨的脸上,而她恳切的求生目光也让为首的舒小妹动了心,直接跑到楼上,引开了鬼子。第二次是那些“秦淮河的女人”已经决定要狸猫换太子的替那些女学生赴japs的鸿门宴,突然舒小妹恍惚间,看到玉墨他们变身原来风情万种的女人,各个旗袍丝袜,用很暖的光束罩着她们,笑着闹着就走了过来。这个光暗的转变,我觉得(我瞎猜的)体现出张艺谋导演那种“佛魔一念间”的每个人心里状态的改变。

每个人心里都有善恶,好像王阳明说的“无善无恶心为体,知善知恶是良知”(大概是这个意思,记不大清楚了哈),无非有些人善念多些,有些人少些。而如何超度自己,让自己尽量善一些,其实是我们每个人的课题。而在《金陵十三钗》里,在那种极端的条件下,每个角色,除了那些日本鬼子,都完成了自己从暗到明的一种救赎。约翰神父的突然觉醒,从一个“二流子”到保护女学生免遭直至逃走的英雄;金陵十三钗的无私献身,替孩子们去死;汉奸孟先生(哪个倒霉编剧,起个和我一样的姓,哈哈)提供工具和通行证。而导演好像就是告诉大家从暗到明的转换有多么痛苦,弃恶从善都要付出代价,约翰被一顿暴揍,那些女人和孟先生甚至都献出了生命。这个也和现实很像,俗语说,“学好不容易,学坏快着呢。”每个人都要经历心理上比较严酷的自省、慎独、克己各种情况,严格限制为所欲为,才能做一个“还算好人”。而我仍然相信,变成了英雄的约翰神父,未来还是会做错事,还是会说错话,虽然他已经脱胎换骨,到了更高的精神层次,但这就是人,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恰如你我。

篇4

《金陵十三钗》的非凡低调却不是因为没钱宣传,而是不想让大家看。它实施的是稀罕营销,越少人看到,大家的胃口就被吊得越高。在几乎没有通告的情况下,选择一个最小的放映厅,一个最不黄金的放映时间,每场仅十几张票,每天仅一场,7天也就120来张票。有一位观众报告说,佟大为坐他后面一排。不知佟帅哥是预留的票还是排队买的票。说实在,内部人员若能优先购票,普通观众恐怕更没戏了。

如此“公映”,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防止盗版。在盗版猖獗的天朝,提前三个月亮相确实有被盗的风险,因此,不许带包带手机等要求均十分合理,而且之前也有其他影片采用过。我相信,在如此严密监视的环境里,盗版者难以施展其矫健身手,除非是内贼。

其实,一部新片不想让大众先睹为快,还有其他合理的理由,比如影片后期仍需精耕细作,调整色彩、配乐等细枝末节。这些不会为普通观众察觉,但精益求精的影人通常不愿意让影评人等挑剔群体看到他认为仍不完美的版本。

此外,有些噱头属于悬念,对于该片,最大的要算女主角的人选。有趣的是,那极其有限的“普通观众”盛赞该新人,说“像汤唯但比汤唯更精彩”,但怎么也不透露她是谁。可见观众们(此处加“们”合适吗?)对营销团队的苦衷有无比的了解。我们也要谢谢他们的专业精神。

说起专业,他们当中似无专业影评人或媒体人,除了强调画面每一格都美不胜收,令人误以为这是一部风光片,其他都非常笼统而模糊。这大概便是真实影评的样子,自然流露,不像那些拿了红包的家伙说得一套一套的,什么“人性”呀“战争”呀,跟《拯救大兵》相比如何如何呀。

国师作品的质量一向有保障,即便是烂片,也比别人的烂片更有水准、更有票房。该片肯定不会差,但在尚未观赏无法置评之时,我能判断的,是它的精到定位:这是一部颇有国际潜力的作品,它将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放置到一个典型的西方视角(贝尔的角色)中,于是,影片有三分之一以上出现自然而然的英文台词,大大拉近了西方观众的心理距离。

贝尔在拍摄期间荣获奥斯卡最佳男配角,若影片入围最佳外语片则刚好是它正式公映的热火朝天之际,这些仿佛都是天助。

张艺谋曾说他不了解西方观众的心理,我信过,现在想来那些都是谦虚之词。

无论懂不懂西方观众,中国人的心理则完全把玩于股掌之中,至少张伟平已经玩到九段。有人批评他的电影营销太过低俗,但谁也不能否认他玩得很中国。比如他把国师的每一部作品都变成盛大事件,这要靠钱,更要靠气势。

回想一下那些全民狂欢的“事件”,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民众必须欢呼,但尽量不要亲身参与―你可以一个劲冲着媒体或众人喊“我很期盼”,但一旦你期盼的事儿来了,你是买不到票的,只能乖乖在家看电视转播。中国的庆祝多半是“被”叶公好龙。

我不时到各地参加当地的什么什么节,花大量纳税人的钱,高价请来假唱的明星,烟花彩旗一应俱全,但当那五彩缤纷进入,真正买单的老百姓被远远拦在拐弯子弹都会失效的地方,他们唯一的参与便是通过电视画面。

大事件的营造者不喜欢真正的观众,他们需要众口一词,而真正的观众则七嘴八舌。为了制造万众一心的观众,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观众变成演员―那些观众无需掏钱买票,但需要展现出主办方指定的快乐和掌声,性质上应该算是演员。

有时,甚至让大批观众席空着,也不能让不受控制的人们买票来看,想必找不到称职的群众演员。

他们大概受了中国足球的刺激。国师以往的电影常遭遇中国足球队的待遇,但有一点我仍敬佩,他至少没有追求《建某某业》的待遇,他的观众应该是真实的,不是别人掏钱招待的。

正因如此,《金陵十三钗》的点映如同它的题材不能令人愉悦,明明可以像《英雄》那样让更多人看到,干吗遮遮掩掩,搞得跟鬼子进村似的。

篇5

每逢奥斯卡颁奖,我们都得痛一次。今年也不例外,《赛德克·巴莱》、《桃姐》、《金陵十三钗》,都已和最佳外语片无缘,冲奥梦再一次落空。距离《卧虎藏龙》成为最佳外语片,已经11年过去;距离《英雄》获得提名,9年过去。显然,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华语片站在奥斯卡面前,奥斯卡依然“不认”。

分析结果,寻找原因,是必然步骤。文化隔阂、发行不力、价值观差异,被再次提出,影评人罗伯特·罗森说得异常质朴:“美国观众不喜欢字幕电影。”网站的奥斯卡电影专题也总结得有理有据,很少有国家在这十年里得到过两次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最近3年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国家中,丹麦上次获得奥斯卡奖是22年前,阿根廷是23年前,日本距离上次获得奥斯卡奖更是52年前的事了。”跟他们相比,无论11年还是9年,都不算漫长。

不管跟谁比,不管有什么偶然或者必然的理由造就了这种距离,我们都得承认,输出价值观,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论是一个国家、地区,抑或个人,拍了十年坏电影的,不会突然凤凰涅槃一般拍出惊世佳作;只拍了一部好电影的,也不大可能立刻就获得全世界的肯定。导演的技艺和能量,需要磨炼和积淀;作品能否赢得关注与肯定,也得靠日积月累。马太效应,其实是铺垫许久之后的总爆发。一间只有一颗红心的淘宝店,即便偶尔有价廉物美的好货,但在它那凄惨的信誉值面前,再是购买心切的顾客,也会望而却步。若想冲钻冲冠,要靠一件件货品的口碑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就的。

《雨果》未必有那么好,《艺术家》也并非神作,但他们已经完成了信誉积累期,大可以躺在五颗皇冠上享受累积效应。而我们之所以距离奥斯卡越来越远,是因为我们做的,不是积累信誉、口碑建设,而是对信誉值的无休止破坏,是努力树立质量很低的自我满足。少部分影人努力,抵不过更多影人的信誉破坏。华语电影,是一间差评不断增加的网店,有好货,也被更多的坏货拖了后腿,整体水平和印象分数,都在不断降低。

更重要的是,华语电影欠缺一种心口一致、前后如一的价值观。每一部电影的价值观,都是旁逸斜出、支离破碎的,所以,每有新片出来,观众都需要重新梳理一次价值观。在这一点上,也像一间定位模糊的淘宝店,今天卖婴儿用品,隔天抛售枪支弹药;今天给动物捐款,明天贩卖熊胆制品,久而久之,观众的印象就被撕裂了。

篇6

月初

《无人区》迟到的黑马要发威

四年间六次宣布上映,却都不了了之。今年12月3日,《无人区》不会再“跳票”了。如果说,今年贺岁档除了冯小刚的《私人订制》,还有哪部影片敢说信心十足的话,宁浩的这部迟到的作品绝对是一个。

很多影评人都纷纷表示,今年的贺岁档很难出黑马,《无人区》票房好是必然的,“这是宁浩有史以来最好的片子,命运一波三折引发的话题性其他影片比不了;黄渤和徐峥四年之后又晋升一线,令该片势必在12月上旬形成票房小高峰。甚至会对11月底上映的影片形成‘斩尾’的态势。”

【同期对手】

《扫毒》

上映日期:11月29日

优势:映前口碑好,刘青云、张家辉和古天乐也有一定的号召力。

劣势:今年冬天香港警匪片有点

《四大名捕2》

上映日期:12月6日

优势:有第一集近2亿的票房做基础。

劣势:古装片已不是市场的香饽饽。

中旬

《风暴》会成第二个《寒战》?

和往年贺岁档影片扎堆,甚至出现《龙门飞甲》《金陵十三钗》同日上映的乱象不同,今年几部大片档期安排较为合理,给了彼此发挥的空间。12月12日上映的《风暴》由刘德华和江志强担任制作人,前者是香港电影界的劳模,这些年也有着较为稳定的号召力,后者投资的《寒战》去年底曾创造2.5亿的高票房。

《风暴》和《寒战》有诸多相似性,同样是不知名导演作品、香港制作中最受内地观众认可的警匪类型,加上还有3D噱头。在《无人区》上映九天后上映也有较大的施展空间。高军认为,“纯港片创造票房奇迹的可能性不大,但即使观众没那么喜欢,票房也不会很难看,毕竟贺岁档的人气是最旺的。”

【同期对手】

空缺

月底

《私人订制》《警察故事》双雄

经过《一九四二》历史题材的挑战后,冯小刚回到自己最擅长、市场最认可的贺岁喜剧道路上来,从《甲方乙方》开始积累的人缘,加上两集《非诚勿扰》高票房的先例,似乎证明冯小刚和喜剧题材在贺岁档几乎是无敌的。

业内人士也纷纷表示,12月最大赢家应该是《私人订制》,基本上其他影片都处在争夺亚军的位置上。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如今的市场容量已不是“单核”驱动的时代,《私人订制》有点像去年底的《十二生肖》,上映前就被看好,最后果然还不错。既然今年出《泰囧》这样的票房大鳄可能性不大,《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又延迟到明年大年初一,12月24日上映的《警察故事2013》成为另外一个“核”的可能性最大。

【同期对手】

《等风来》

上映日期:12月29日

优势:滕华涛和鲍鲸鲸《失恋33天》后又一新作。

劣势:“33天”的成功有很多意外,《等风来》能否更上一层 楼,不得而知。

《救火英雄》

上映日期:12月31日

篇7

王思聪1月3日晚上在三亚自家的万达酒店举办生日盛宴, 1月3日下午众多工作人员开始在万达酒店外面的沙滩上搬运设备,布置会场,随后王思聪也特地来到现场亲自指挥,海天一线,金色细沙,林木繁茂,石雕浮华,3年前汪小菲和大S的豪华婚礼就在这里举行,年少气盛的王公子还曾出言讥讽汪小菲的母亲张兰并不认识自己的父亲王健林。这场宏大的生日宴在白天以一场沙滩上玩撕名牌的游戏开启序曲,晚上七点正式开场,为了助兴,王思聪不仅花巨资请来了韩国女子组合T-ara给自己“唱堂会”,而且现场抽奖,燃放烟花等环节一个都不少,一个生日趴结结实实地搞成了一场大型庆典晚会。在晚会临近结束之时,王思聪已面露倦色,表情麻木,最后紧紧搂着“正室”张予曦缓缓离开沙滩返回别墅。在整个晚会上,张予曦非常低调,并未纠缠男友,真可谓“归于平静我才会露面,落尽繁华再与你相见”,可见张予曦还真是个大方机灵的劲头。

生日宴后第二天王思聪玩兴不减,在沙滩上又组织了一场男子排球赛,经过一夜休息后的王思聪身穿黑T恤和灰色运动短裤,面带笑容,兴致勃勃,参加“比赛”的朋友们被他分成两组,列阵球网两边,球来球往,低接高打,王思聪和朋友展开了一场“友谊赛”。别看这场比赛节奏缓慢,众人技术难称娴熟,但王思聪仍然玩得兴高采烈,现场不仅是球员,而且充当起了教练的角色,指指点点,而一群“帮闲”的朋友们明显是为了逗王大公子开心,频频点头称是,随着王思聪的“口令”乱转。风行摄影师看到在球场旁的简易长椅上坐着几位热裤辣妹,她们热情地为王思聪加油鼓劲,欢声笑语一片,这几位辣妹正是前几天陪国民老公来三亚的美女团员,看来她们的工作就是“陪游”,而张予曦却没有在其中出现。这几位美女不仅充当啦啦队,而且还扮起了“侍应生”,在众人休息时端茶倒水,王思聪在椅子上刚一落座,左右两位美女马上“贴身”过来,或软语温存,或勾肩搭背,以示亲热,这一幕正如同外国影片中那些大亨度假时“左拥右抱”的香艳场面,不知张予曦看到这个场面是否会“吃醋”呢?

王思聪恋情未稳传将转战娱乐圈

王思聪在网络上被冠以“国民老公”称号,而现在他的正牌女友身份落定,名不见经传的小模特张予曦成为无数女孩羡慕的对象。不过在三亚几天张予曦与王思聪看上去并未完全处于热恋之中,张予曦对男友“大撒把”,两人并没有形影不离,而王思聪身边美女环绕,投怀送跑者不在少数,他这第一段被张扬天下的恋情能够走多远目前还难以意料。

篇8

关键词:电影产业化改革;商业大片;小成本电影

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243-01

一、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总体情况

2011年各类国产电影共791部,其中故事影片558部,动画影片24部,纪录影片26部,科教影片76部,特种影片5部,电影频道生产供电视播出的数字电影102部。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131.15亿元,较2010年增长28.93%。

从对比中不难发现,进口大片仍是争夺票房的绝对主力,国产大片票房前三甲与进口大片前三甲相比差距明显。尽管《金陵十三钗》居于国产影片票房之首,但远没有达到张艺谋预期的10亿元,考虑到其6亿元人民币的巨大投资,这样的票房成绩十分不如意。2011年,共有485部次国产电影在境外44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举办了75次中国电影展及专题活动;有55部次影片在18个电影节上获得82个奖项。国产电影海外销售52部,其中50部是合拍片,发行收入共20.24亿元。

二、文化内涵缺失的商业大片

2002年张艺谋导演的《英雄》,以3000万美元的巨大投资、强大的明星阵容,以及1.7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开启了中国商业大片时代。经过九年的发展,中国电影仿效好莱坞“大投入等于大回报”的制片模式,“大明星、大投入、多方合作”这一好莱坞电影工业模式在本土电影市场基本形成。之后的《无极》、《十面埋伏》、《满城尽戴黄金甲》、《夜宴》等都遵循了商业大片的基本游戏规则获取了市场上的成功。

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上涌现了不少“武侠”、“武侠+喜剧”、“武侠+奇幻”、“武侠+历史”的商业大片,如《新少林寺》、《武林外传》、《白蛇传说》、《新倩女幽魂》、《画壁》、《鸿门宴》等。单从市场上来看,这几部影片都进入了“亿元俱乐部”,占了2011年院线公司票房收入前10名国产影片的半壁江山。然而,其中一些商业大片,尽管拥有大魔幻、大战争等宏大元素,特效制作也无不精良,但题材大批重复、剧情漏洞百出、台词空洞无味,观众从中只看到一个又一个“雷点”,却看不到任何“亮点”。这些商业大片口碑上的失败,也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大片不能单靠制造大场面、高科技等博观众眼球,仅靠商业元素的拼凑不可能触动观众的心灵。

三、亦喜亦忧的中小成本电影

被称为“年度中国电影最大黑马”的《失恋33天》,投资不足1500万元,没有强大的制作团队和明星阵容,却创造了近3.5亿元的票房奇迹。由李玉导演、范冰冰主演的青春文艺片《观音山》不仅收获了票房上的成功,还在东京电影节上获得了多个奖项。

由张猛执导、王千源主演的《钢的琴》被誉为2011年度口碑第一片,影片获得第28届迈阿密国际电影节“最佳国际电影奖”、第14届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第20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影片奖”等国内外多个奖项,却仅仅收获了400万的票房。类似遭遇的还有《Hello!树先生》、《转山》、《郎在对面唱山歌》等文艺片。2010年在“百年背景下的华语电影·危机与生机论坛”上,冯小刚说:“商业片才是中国电影的出路,而文艺片不过是可有可无的盲肠”。语惊四座,却也让人不得不反思中国文艺电影的出路在何方。

四、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的突破之路

(一)电影之原创能力。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出现的“电视剧反哺电影”和翻拍不断的现象,一方面是新媒体视听环境下影视融合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电影剧作原创能力不足。在多媒体白热化竞争的今天,中国电影人更应该关注社会人生、体现人文关怀,创作出新鲜的高品质的电影。

(二)电影之叙事能力。《白蛇传说》、《画壁》、《倩女幽魂》等商业电影精致的画面、炫目的动画特效都掩饰不了其叙事上的苍白无力。靠阴暗、暴力、、特效已经难以实现“收买”观众了,与其花费力气在电影的画面形式上,不如老老实实讲一个能引起观众共鸣的故事。正如《失恋33天》的导演滕华涛所说,电影最终还是赢在品质,赢在内容,赢在“接地气”地讲故事。

(三)电影之市场营销能力。2011年中国第一口碑电影《钢的琴》票房惨败,但同样作为文艺电影的《观音山》却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在营销上,《观音山》走的完全是商业片的路子,而《钢的琴》不是败在电影品质而是败在了营销手段上。“黑马”《失恋33天》在营销上更是出新制胜,选择人人网、微博等新媒体针对年轻受众进行持续宣传推广,也催生了在新媒体环境下发挥网络新媒体即时、联动效应进行电影营销的新模式。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著名影评人尹鸿教授曾说:当有一天中国观众平均每年观影次数超过一次,中国有五十部以上的国产电影影院票房超过一千万,中国现代化影院银幕数能够达到五千块以上,内地影院票房收入只占电影总收入比例的40%以内,中国电影制作的盈利率超过60%以上,那么中国电影产业的春天也许就会真正的到来。综观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的总体情况,所谓“中国电影产业的春天”,高票房的成绩或许只是其端倪,中国电影产业要真正走向春天,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利好政策下更需要的是积蓄内力。

参考文献:

[1]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李刚.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文化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俪苏元.中国现代电影理论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篇9

《闯入者》上映的时候,有人又翻出了几年之前的那段视频。视频中,周立波和王小帅坐在一个包房里吃饭,在酒桌上,两人因关于王小帅电影的话题发生了争执,激辩中周立波底盘稳健、声如洪钟,坐在旁边的王小帅则满脸通红,显得很紧张,周立波说到高兴处,还搔首弄姿的模仿起了《金陵十三钗》里的扮相,毕竟周立波是靠耍嘴皮子吃饭的,王小帅很快败下阵来。

王小帅的电影在中国不被大众市场所接受,这是事实。但墙里开花墙外香,自27岁扒着拉煤的火车,去出产地保定买便宜的乐凯黑白胶片,拍出了《冬春的日子》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以来,王小帅凭借《十七岁的单车》和《左右》两次擒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凭借《青红》斩获第58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随着新作《闯入者》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他成为了第六代导演中第一位“大满贯”得主。在影评人程青松看来,王小帅是中国60年代出生的导演中一直还在坚持按自己的追求拍摄电影的人。

闯入他乡的人

1964 年到 1980 年,中国中西部 13 个省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基本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1966 年,上海光学仪器厂要组织 800 人去贵阳组建工厂,身为工厂职工的王小帅的母亲自然名列其中,王小帅的父亲只好放弃了上海戏剧学院的教职,陪着全家一起去了贵阳;而当时 5 个月大的王小帅,在贵阳一呆就是 13 年。

王小帅在他的电影“三线建设”三部曲《青红》《我11》《闯入者》里经常刻画当年的场景:山间机器轰鸣的工厂旁低矮、逼仄的平房;操场上做广播体操的大眼睛、短头发、身材丰满女学生;慷慨激昂的革命歌曲背景下,说话夹杂着上海话的工人与当地人之间发生的械斗、和凶杀。

前去“三线建设”的第一代职工和子女,基本上都留在了三线。近二十年后,王小帅因为拍摄电影《青红》去看他的一个老同学,他同学有两个兄弟,一个妹妹,都考了技校。“”结束后,都接班进了工厂。上世纪80年代末,工厂市场化“改制”,发不出工资,就靠着父母的一点点存款,吃劳保生活。“他们就待在那儿,不敢出去吃饭。几年没发出工资来了。”

1978年的某一天,对面山上的高音喇叭通知王小帅的父亲去接一个长途电话,他在上海戏剧学院的朋友介绍导演出身的他去武汉军区排练话剧。这一去,王小帅整个家庭的命运随之改变。跟随父亲的工作调动,王小帅也转入了武汉大学理工学院附中。

“我想我该以什么心态过去呢?我不能怂啊,我虽然是从贵阳来的,但是我是上海人啊,上海比武汉也不小啊!”王小帅他坐在教室门口,同学们都在议论他,他突然听到一个词儿“乡里伢”蹦出来,这个词儿在武汉话里就是乡下人的意思,本以为自己能变成武汉人的王小帅,才明白他跟武汉其实没有什么关系。两年以后,王小帅相继考入北京中央美院附中和北京电影学院,他又成了北京人。

执著电影路

1989年,大学毕业分配,当时任福建电影制片厂厂长的著名编剧陈剑雨先生亲自到学校要人,陈厂长的女儿是王小帅在附中的同学。陈剑雨找到了他,承诺他只要同意去福影厂,那里将是他施展才华的天地。王小帅答应了。

他在新书《薄薄的故乡》中记述这段往事:“1989年,我从电影学院毕业了,随即被分配到福建电影制片厂,在等待去报到的一年时间里,我继续在北京游晃。快要走的时候,我再次爬上长城,以为以后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来了,于是打扮了一下,用右手食指对着自己头比划着,再见,北京。”

王小帅一个人背着包踏上去往福建的火车,火车开了整整三天三夜。头两天,窗外基本还是曾经熟悉的景色,对时间还有概念。进入第三天的时候,突然感到不对劲:当他迷迷糊糊睁开眼的时候,窗外的景色已经全然变了。

福建电影制片厂厂门口空空的,门里一个不大的小院,院子中间一个小小的水池,池边用铁栏杆围着,水池后面是一座三层的小楼,灰白色。答应让他来了就拍电影的老厂长已经调走了,新领导没有给他任何承诺,王小帅一下子傻了。

接下来,王小帅每天都在写剧本,一共写了五六个剧本递上去,厂里领导根本不理他,并且劝他,“你好好的,在这边买一套家具,买台电视机,再娶个媳妇,把家安下来,等着,将来会有你机会的。”

王小帅觉得不能这样下去,如果最后证明没有机会他必须得离开,不能永远留在这里。于是,每次发工资的时候,除过买粮票、烟酒,他把剩下的钱都塞在枕头下面,一个月一个月的攒着。“我不买什么东西,沙发是捡来的能坐就行,宿舍唯一的家具是一个长条凳,牙膏、牙刷放在上面,毛巾搭在上面,最后实在憋不住了买了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

终于等到有一天,北京电影资料馆的领导来他们厂里开会,并向厂领导推荐让王小帅拍电影。厂长回答说:“大学生还年轻,至少要先当场记再当副导演,锻炼5年才可以当导演。”5年?王小帅一刻也等不了,他默默地走出会场回到宿舍,从进宿舍到离开福建,他用了15分钟。

大导演的尴尬

在外漂泊多年,身份焦虑成了王小帅最大的困惑,他不知道怎么回答他是哪里人这个问题。“你出生在哪儿?”“出生在上海,可上海跟我没有什么关系。”“你祖籍是哪里?”“户口本写的是辽宁丹东,但丹东在哪里,我从来没有去过,我父亲那辈人闯关东去过。”“那你父亲是哪里人?”“我父亲是青岛人,可青岛也跟我没有半毛钱关系,我在贵阳长大,户口去过武汉、北京、福建,乱七八糟的,讲不清楚了……”

虽身在他乡,但王小帅认为他的心里是有故乡的,只是故乡已经沦陷,他已无法找寻,只能越来越多地把这种困惑呈现在自己的电影作品之中。“每一个灵魂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而每一个生命体都是很弱小的,都在寻找什么,都在担忧什么,都在惧怕什么。去关心它,就等于说我拿我的摄影机关心了他,也解放了我,我能够找回我自己。”

《闯入者》刚上映我去看了,晚上十点半的场,偌大的电影院稀稀拉拉的坐着几个人,空的能听到吸可乐的声响,电影里女主人公老邓坐了一趟火车,就穿越了历史,从北京到了人去楼空的三线老厂区。我旁边的一对年轻情侣没多久退场走了,调侃说没文化看不懂,回去学文化。

篇10

“每个女人都希望成为公主”的说法也许太过矫情,但是无法否认女人生来便希望得到宠爱,渴望变得尊贵。珠宝这种稀有而精致的物品,正具象化地满足了女人的需求,将其衬托得美丽动人,高贵脱俗。无论是钻石的璀璨还是彩宝的艳丽,无论是炫目的黄金还是温润的翠玉,总有一种珠宝会凭借无与伦比的魅力,悄悄进驻女人的心,深扎于她们的梦想之中。

珠宝是女人的梦,在被称为“造梦工厂”的电影中,一对对银幕情侣的爱情也离不开珠宝的华彩。在不少爱情电影中,珠宝成为了“终极BOSS”,因为红颜让英雄迷乱,而珠宝则在诱惑了红颜的同时,也为其增艳添彩。或者是女主角在珠宝的衬托下让男主角一见倾心,或者是男主角在珠宝的帮助下成功与女主角定下不解情缘,抑或者是一件独一无二的珠宝成为了男女主角旷世爱情的贯穿线索……这些都是再常见不过的剧情。也有不少银幕情侣在片中因一件顶级珠宝反目分离,你争我夺,无疑这些都印证了作为爱情试金石的珠宝,对于女人甚至男人来说,有着何等的诱惑与吸引力。

在诸多侠盗题材影片中,雌雄大盗们的“作案目标”通常也是稀世珠宝——尽展十八般武艺去偷一堆现金,实在有点俗不可耐。而在精彩的过程中,通常会发生产生诸多美女与珠宝相映生辉,最终发展出英雄抱得美人与珠宝同归的圆满结局。

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中,《了不起的盖茨比》与《戴安娜》这两部看起来并无关联的影片,便因珠宝“结缘”,被人们放在一起进行激烈PK。原因不过是它们都在片中通过一件件精美珠宝,再现了上世纪宫廷贵族和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那些华美的珠宝成为了定格银幕情侣情意的重要道具。在2014年的春季,还有类似题材的电影《摩纳哥王妃》,将让我们再一次通过电影领略珠宝的无限魅力,感受在梦幻光芒中迸发火花的璀璨爱情。

银幕中的女主角佩戴华丽的珠宝登场,总是会引得男主角倍感惊艳地深情注视,这浪漫的镜头通常都会成为最经典的镜头之一,深深刻进观众的心中。那么在即将到来的情人节,你是否也希望能给爱人留下一个光芒四射的惊艳身影呢?就像暂停的电影镜头那般,让最美的画面永远留在他的心里。

爱情 都是珠宝惹的祸

珠宝 证明爱情

《色·戒》

影片伊始,梁朝伟饰演的易先生在看四位太太打牌时,笑着说:“又不是‘鸽子蛋’,戴在手上牌也打不动了。”汤唯饰演的王佳芝便跟着笑。影片上映后,“鸽子蛋”一词迅速流行了起来。在那诱人光芒的吸引下,似乎每个女人都想拥有那样一枚夺目的“鸽子蛋”,以证明一个男人是真的爱她的。

在影片中,如鸽子蛋般大小的粉色钻石,令王佳芝切实体会到易先生的深情,由此动了真心,进而逆转了整个暗杀行动的结局。珠宝就是这么神奇,它不仅有着让女人迷醉的华丽外表,更能促使爱情这种虚无飘渺的东西产生一种“化学变化”,手里那沉甸甸的珠宝,便是转化成实体的“爱情”。

作为影片焦点的这枚6克拉粉钻戒指,是剧组考据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国内有售的珠宝品牌后,遍寻各珠宝店才在卡地亚巴黎总部找到了这枚真正出产于上世纪40年代的古董钻戒。它不仅让王佳芝动了心,也让女主角汤唯在这枚钻戒的映衬下,气质更加高贵典雅,再现了那个年代女性的古典魅力。

用珠宝去证明爱情,并不能说明女人过于物质,而是珠宝让爱情在她们心里变得更加实在——珠宝占据了这个男人多少身价,似乎与这个男人对你的爱成正比。自己手中捧着的这枚珠宝有多珍贵,就像那个男人对自己有多珍视一样。每个女人都希望自己是被捧在手心里的珍宝,所以她们说:“选择男人时不是看他有多少钱,而是看他愿意为你花多少钱。”

珠宝 镌刻爱情

伊丽莎白·泰勒的一生

不仅电影中的爱情故事离不开珠宝,银幕外的女影星也常用珠宝镌刻下爱的印记。电影史上的一代“女王”伊丽莎白-泰勒,有过七任丈夫,她的一生由一段段爱情故事所串联,一件件举世闻名的绝美珠宝就是其爱情见证。

伊丽莎白·泰勒逝世后,被拍卖的269件珠宝绝大部分都是她的爱人们相赠。这些璀璨的珠宝,记录泰勒的一生情路。让泰勒一见钟情的第三任丈夫迈克·托德,在他们甜蜜的婚姻刚满一年后不久,因飞机失事遇难,他留给泰勒的除了美好的回忆,便只有那些记录了两人誓言的珠宝。送上那顶著名的华美古董钻石皇冠时,迈克·托德告诉泰勒:“你是我的女王!”这萦绕在耳边的情话让泰勒无数次抚摸着爱人留下的珠宝,说这些都是“真爱的意义”。

理查德·伯顿是与伊丽莎白·泰勒维持婚姻生活最长的一任丈夫,两人的爱情故事也最是广为流传。当然,珠宝成为了他们情路中最受瞩目的见证者。夫妇二人作为顶级影星,合作了多部旷世佳作,在银幕内外,他们的爱情都因珠宝的映照熠熠生辉,数不清的顶级宝石闪耀其中。

“我教她喝啤酒,她教我买珠宝。”无论在工作中走到世界何处,理查德·伯顿不惜花费重金,费尽心思地购买奢华珠宝,只为博取爱妻一笑。在寻觅珠宝的过程中他甚至成为了珠宝专家,对珠宝品牌了如指掌,随时掌握珠宝行业最新信息,在彼此珠宝品位的认同也促使了两人成为真正的灵魂伴侣。“我喜欢送你珠宝,只因为我喜欢爱你那一刹那的惊喜表情。”除了夺目的的光芒,珠宝令泰勒感到幸福的原因当然是其中包含了丈夫对她的爱恋和娇宠。“注视着这些美丽的珠宝,总能唤起良多动人回忆,是一个个被珍藏的故事,关于我充满了快乐、爱以及欢笑的一生。”

珠宝 挑战爱情

《红磨坊》

本世纪伊始,一部剧情无比老套的爱情电影却横扫全球各大颁奖礼,它就是《红磨坊》。歌舞剧一般都有着简单的故事主线,这部电影便展现了在爱情和物质问抉择的“经典选择题”。十余年后如今,《红磨坊》仍然被人们奉为影史经典,显然不在于它的剧情,而是片中美轮美奂的场景、歌舞、服装,尤其是珠宝。

在“红磨坊”这个十九世纪末巴黎夜生活场所中,妮可-基德曼饰演的莎婷被誉为“闪耀的钻石”。奢靡浮华的舞会中,莎婷就像她的绰号那样魅力四射,载歌载舞地炫耀着低胸礼服上与雪白肌肤相映生辉的璀璨钻石。剧中的公爵为取悦莎婷,特别送上了以她名字命名的钻石项链。在专门定制的尊崇和那震撼人心的华彩中,莎婷选择真爱之心有所动摇,似乎也显得情有可原了,因为她仿佛在戴上项链的一瞬间,可以感受到自己如同这串项链般璀璨而珍贵,这样的感觉自然对女人来说杀伤力十足。而当莎婷戴上那条项链后,表演时更是光芒万丈,让她也成为了对男人最有杀伤力的“钻石”。

为了充分凸显女主角和钻石的光彩,《红磨坊》片方专门定制了“莎婷项链”,在当时被称为“史上专为电影制作的最昂贵的珠宝”,其使用的1308颗钻石均为真钻,总重达134克拉。而“前辈”《泰坦尼克号》中的“海洋之心”,使用的并不是与其原型“希望之钻”同类的蓝钻,而是名为“坦桑蓝”的“替身”。

钻石比情史更诱人

《香奈儿秘密情史》

与《时尚先锋香奈儿》相比,《香奈儿秘密情史》可谓是一部“原装”的香奈儿电影一品牌全球形象大使安娜·穆格莱莉出任女主角,品牌首席设计师卡尔·拉格斐为影片创作30余套戏服,这让观众们对影片时尚性的关注远远超过了情节本身。

在这部讲述时尚设计师可可·香奈儿与俄罗斯作曲家伊戈尔·菲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短暂恋情的影片中,服装与珠宝完美衬托出了男女主角独特的艺术气息。标志性的小黑裙搭配璀璨夺目的钻石项链,无需任何多余的色彩,便诠释出了最经典的可可·香奈儿形象,与男女主角炙热的爱情一起熠熠生辉。

除了女主角经常佩戴的“鸽子蛋”钻戒,影片中还出现了轰动巴黎双年展的Haute Couture项链,其主钻超过70克拉,价值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它们都将一代伟大设计师的优雅形象在银幕上准确定格。

顶级钻石与皇室爱情同辉

《年轻的维多利亚》

“皇冠戴在我头上,如果有错误,那也是我的错误,没有其他人可以怪。”英国女王的爱情与一般女孩相比,最大的不同当然在于她在那个国家至高无上的地位。电影《年轻的维多利亚》讲述了维多利亚女王少女时期的爱情故事,在那个典型的浪漫主义时期,精致华丽是当时服饰的最大特点,强调细腰丰臀,缎带、刺绣、花边被大量使用,大大开着的领口上,配以华丽夺目的珠宝,与的颈部曲线相得益彰。作为英国皇室的女王,自然拥有更多珍贵的顶级珠宝,这让《年轻的维多利亚》成为了一部真正的华服珠宝展示片,它也因此获得了第82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

隆重的皇室婚礼是电影的重头戏,巨大钻石镶嵌的钻石项链、钻石耳环和钻石王冠,将年轻女王的高贵体现得淋漓尽致,也间接将男主角的影响映衬得尊贵不凡,展示了这段皇室爱情的不同寻常。

影星情侣钻石秀

普通女孩都向往戴着“一颗永流传”的美丽钻戒步入婚姻殿堂,时尚又多金的影星们定情时当然也少不了绝美的钻石,银幕外的明星情侣们时常奏起“钻石PK”的插曲。

2012年4月13日,好莱坞影星布拉德·皮特正式对外宣布,与交往7年的安吉丽娜·朱莉订婚。随之吸引全球关注的就是朱莉手上那枚6克拉的抢眼钻戒。珠宝商罗伯特透露,为了给朱莉送上一枚完美而又与众不同的钻戒,皮特与设计师耗时一年的时间冥思苦想,才有了这独特的阶梯式方形钻戒。其中无论主钻还是碎钻,皮特都要求设计师寻找最优质的无瑕钻石,必须从各个角度看都闪亮无比。他甚至亲自参与挑选每一颗钻石,因为“这样制成的戒指才符合朱莉独一无二的气质”。倾注如此满满爱意的钻戒,怎能不让女人感动?哪怕是安吉丽娜·朱莉也不例外。

不过,这并不是皮特第一次为爱人设计并定制钻戒。1999年,他为詹妮弗-安妮斯顿打造了一枚中央镶嵌硕大圆钻,周围以螺旋状层层包围碎钻的巨大钻戒。不得不说,从这两枚钻戒就可以看出,皮特准确抓住了两任爱人的特质——詹妮弗·安妮斯顿像那螺旋圆形钻戒般甜美可人,安吉丽娜·朱莉则如那枚阶梯方形钻戒一样个性十足。而朱莉的钻戒曝光后,相隔数月人们才见识到了安妮斯顿与新欢的订婚钻戒,其间甚至有国外媒体报道,她对爱人送上的这枚除了巨大以外毫无特色的钻戒颇为不满。

所以说,女人手上的钻戒不仅衬托了自己的魅力,也反应了爱人的品位以及对自己的用心。银幕影星们的定情之钻,比的不仅是大小,还有独一无二的设计感。

麻雀如何变凤凰

《风月俏佳人》

这部被誉为“现代版灰姑娘”的影片,让“大嘴美女”茱莉亚-罗伯茨一夜成名。当时只有20出头的罗伯茨满脸胶原蛋白,演活了率性却缺乏教养的风尘女孩,有影评人称她是“自《罗马假日》中的奥黛丽-赫本后最激动人心的女演员”。因为与百万富豪相爱,她需要学习做一个高贵优雅的淑女,但是如何能像男主角说的那样“麻雀变凤凰”呢?除了举止和礼仪的培养,当然少不了华服和珠宝的妆点。

“我看起来怎么样?”“好像缺点东西。”罗伯茨穿着那件华美的红色礼服说:“没有什么能配得上这裙子。”男主角却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珠宝盒“有的,也许就在这个盒子里。”当那条镶嵌了23颗梨形红宝石的项链挂在罗伯茨胸前后,不仅“围观群众”们纷纷发出惊叹的“哇”声,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到男主角的爱像那红色的宝石光芒一般,更加热烈地燃烧起来。剧组表示,那条红宝石项链价值25万美元,一位配枪男子始终站在导演身边——他是珠宝店派来的保镖。

将最美的一面给你

《范海辛》

2004年出品的美国电影《范海辛》是一部吸血鬼题材的电影,虽然在剧情等方面屡受非议,但在电影场面上它不失为一部足够华丽的魔幻大片。全片大部分镜头在布拉格拍摄,那里古老的建筑和阴冷的天气让时间瞬间倒回19世纪,阴郁而神秘。片中奢华诡异的吸血鬼舞会在布拉格著名的圣尼古拉大教堂拍摄,1400余根蜡烛营造出了神秘莫测的氛围。就在这样的光影中,女影星凯特·贝金赛尔饰演的安娜公主身着华美的红色礼服登场,全套红宝石珠宝将她衬托得高贵又性感,难怪吸引得德库拉伯爵露出尖牙,袭像那被宝石光辉映照得粉嫩白皙的脖颈。

不过,爱着安娜的范海辛怎会容忍如此美艳动人的公主被吸血鬼搂在怀中?精彩的英雄救美就此展开。虽然他们的爱情最终以悲剧收场,但安娜那红艳艳的绝美形象,一定永远刻在了范海辛心底。

影星情侣彩宝秀

“佩戴祖母绿能提升你话语的重要性,并抚慰人们的眼睛。”这样赞美宝石的话语,不是出自女性,而是出自古希腊著名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之口。他不但是祖母绿宝石的喜爱者之一,也留下了有关这种宝石的最早文献资料。在古代名人中,“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也是祖母绿宝石的狂热爱好者,她一生钟情于这种迷人的绿色宝石,甚至传说她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一座祖母绿宝石矿山,并经常将祖母绿宝石作为赏赐品赐给功臣良将。色彩深邃的祖母绿宝石将以美艳著称的克利奥帕特拉七世衬托得更加妖冶魅惑,成为了她吸引爱人的重要武器。

伊丽莎白-泰勒出演电影《埃及艳后》时,也对祖母绿着了迷,她此时与理查德-伯顿相爱。作为订婚礼物,伯顿送给泰勒一枚精美绝伦的23.44克拉祖母绿胸针。这枚胸针可与泰勒在1964年收到的结婚礼物:一条璀璨华美的祖母绿项链搭配佩戴。在此后的几十年中,泰勒经常佩戴这套祖母绿珠宝出席活动,不仅因为宝石的奢华高贵,更因为这些珠宝记录着她对伯顿割舍不了的爱。

《泰坦尼克号》中的“海洋之心”与现实生活中戴安娜王妃、凯特王妃佩戴的蓝宝石戒指等珠宝,都让人们看到了彩色宝石的无穷魅力,它们与爱情的纠缠更为其增添了丝丝浪漫气息。

黄金点燃浓烈之爱

《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这部影片改编自英国小说家菲利帕·格里高利的同名畅销小说,讲述了16世纪英国皇室中一段香艳却阴暗的情史——波琳爵士如何利用他的两个美丽女儿去俘获亨利八世的心。波琳家这两位姐妹的情事,不但改变了英国的发展方向,也对世界历史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一对姐妹分别由娜塔丽·波特曼和斯嘉丽·约翰逊两大女星饰演,在制片方倾力制作的华服美饰衬托下,她们用美貌点亮了这个皇室情史。整串珍珠项链环绕在娜塔丽·波特曼的锁骨处,下坠着黄金打造的字母B,这就是波琳家女孩独有的标志。片中的珠宝恰到好处地反映了两姐妹与之风格相应的性格,她们就像各自钟爱的珠宝那样,一个如珍珠般温润娴淑,青睐蓝绿色的沉静,另一个则如黄金般性感热辣,喜爱金色的浓烈。在这些华美珠宝的帮助下,两人演活了那个年代宫廷爱情故事中的贵族女孩。

朴素金环的永恒意义

《爱情白面包》

这部在2001年情人节上映的爱情喜剧由李嘉欣和吴镇宇主演,简单的爱情故事并不离奇,却充满了浪漫和欢笑。总是以反派形象出镜的吴镇宇一反常态,演绎了一个踏实又细腻的好男人。“你怎么知道我喜欢这个戒指?”“哦,我看你每次看杂志的时候,每页平均只看3秒,只有印了这枚戒指那页,你会看差不多10秒。所以,我猜你一定很喜欢这个戒指。”——这样感人的对白自然瞬间将影片推向。

令女主角倾心不已的戒指就像影片主题“白面包”那样,简单却耐人寻味,三枚金环彼此独立又互相交织,浑然天成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就像平淡却不渝的爱情。

影星情侣黄金秀

黄金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贵金属之一,早已成为了经典的珠宝原料。在我国商代,就出现用黄金压出花纹的金叶饰品;春秋战国时期:作为当时重要饰品的束衣带钩常用黄金等材料制成,并发展出了鎏金、金银错、包金等复杂工艺:到了唐代这个我国珠宝首饰发展最繁荣的时期,黄金首饰显得最为迷人,妇女们佩戴的垂穗状黄金首饰,在行走时摇曳生辉,折射出了盛唐的一派奢华繁荣。

背景为后唐时期的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凭借恢弘的宫廷布景和美轮美奂的金色服饰让全球观众为之震惊,斩获了诸多电影评选的服饰类提名与奖项。片中的皇后虽然从未在大王那里品尝到真正的爱情,但精美璀璨的黄金首饰仍将周润发与巩俐这两位闻名全球的华人影星塑造成了当年最受瞩目的银幕情侣,他们并肩站在一起时,宫廷皇室磅礴的气势就如同黄金般华贵逼人。

黄金除了装饰作用,它鲜明的价值属性也让它成为了财富的象征,在不少电影里充当着“爱情考验者”。以巨额黄金为故事线索的影片《黄金大劫案》中,绰号小东北的无业青年便与女主角顾茜茜产生了一段屡受黄金考验的感人爱情故事。

在各大电影节和电影评选典礼的红毯上,携伴登场的女影星们也不乏华美的金饰造型,更显高贵性感,释放夺目光彩。

如玉的东方美女

《金陵十三钗》

改编自严歌苓长篇小说的影片《金陵十三钗》,让新任“谋女郎”倪妮一炮而红。虽为风尘女子,但十三个好姐妹在侵略者屠刀前的血性,让她们显得尤为美艳动人。这群美丽的秦淮女子在逃难时仍然保持着精致的外貌,华美贴身的旗袍、一丝不苟的红色指甲油和精致温润的翠玉珠宝,都让她们完美展现了那个年代女子的独特风韵。

倪妮饰演的女主角玉墨不仅名字中带个玉字,骨子里也有着如玉般的知性温婉,与风尘女子的身份对比鲜明。这样的魅力也吸引了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男主角,为中国女性身上如翡翠玉石般独一无二的迷人风韵所倾倒。

翡翠见证海誓山盟

《翡翠明珠》

于2010年暑假上映的爱情喜剧《翡翠明珠》,选择了人气偶像蔡卓妍与林峯首结片缘,上演了一场将军与公主的欢笑奇遇,容祖儿与王祖蓝的倾力表演更是让影片多了许多笑点。

蔡卓妍饰演的嫣公主在远嫁番国和亲的路途上,与林峯饰演的负责护送的程将军由互找麻烦,吵架拌嘴,逐渐变成情愫暗生,成为了互相深爱的欢喜冤家。

与许多古装爱情片相同,他们的定情信物便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翡翠。就像电影的名字那样,他们交换身上的陪嫁明珠和家传翡翠,许下海誓山盟,这些信物也成为了公主失去记忆后再次记起爱人程将军的重要道具。所谓黄金有价玉无价,以翠玉传情,便是无声地表达:你最珍贵。

影星情侣翠玉秀

翡翠玉石作为独具东方古典魅力的珠宝材质,具有与其他多数璀璨宝石都不尽相同的温润光泽。这也与东方传统的含蓄表达相同,将美丽与爱意都通过最柔和的光泽展现出来。

玉佩、玉镯、玉簪、玉戒……各式玉石翡翠制成的珠宝在我国历史上,成为了女性最喜爱的饰品。让人沉迷不已的玉石甚至成为了美的代名词,玉颈、玉手、玉足、玉腿等词都间接表达了人们对于玉之美的青睐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