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世界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29 02:4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丰富多彩的世界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丰富多彩的世界作文

篇1

你看,小草穿上了新的衣裳,它笑眯眯的看着这个美丽的世界,柳树的头发长出了新的又嫩有绿的叶子,竹笋又慢慢换上了大衣又长了出来,果树又种了下去。

夏天,小草和小花也更美了,让人们更加的喜欢上它们。柳树的叶子慢慢的变成深绿色,柳枝也慢慢的变长了,竹笋也慢慢长高了,还有那些果树们也要结果了。

秋天,许多的小花开始慢慢的枯萎,柳树的叶子也慢慢变黄飘落,最后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树枝而农民伯伯们也可以收成粮食了,田野里又出现了忙碌的农民伯伯们。

篇2

一、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我们作文的素材问题。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于现实生活。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小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生、文体、课余兴趣等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家务等各种形式活动;在社会上,正逢盛世,气象万千,繁荣的市场经济,奇异的家乡变化等,这些都是充满着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助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所感所想随时记录下来。没有细致的观察,学生是不能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具体的。因此,老师要有目的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去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搏,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这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素材,开启学生的写作源泉。

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我们要根据儿童的特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并创造性表达的欲望。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演讲比赛、故事比赛、诗文朗诵赛等,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组织到敬老院献爱心等,鼓励学生多写日记……,让他们在实践中尝试写作的乐趣。写出生活气息浓厚、描写细致、富有真情实感的习作来。这时老师还需要写下醒目的赞语,当众宣读,表示赞赏,激发学生对留心观察的深层的兴趣,促进乐写不疲的内驱力。在此基础上,老师还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天地,随时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有趣的事物。如正值春天,老师可布置关于春景方面的日记,可根据家乡所搞的活动写一写家乡的变化、校园的变化、生活的变化等等。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机留心观察的习惯,他们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就会不断增强,从而头脑里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写作文时便会"文思泉涌,得心应手"。

二、丰富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那么,什么是想象?你刚从动物园出来,狮子、老虎、猴、熊、象等动物的形象留在脑子里,如果把这些形象加工改造,就可以制作出新的形象。 头脑中这种对已有形象进行加工制作成为新的形象的过程,就是想象。想象又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凡是通过语言、文字或图画等具体物象想象成的形象叫再造想象,如看过或听过《西游记》的故事,头脑里就有了猪八戒、孙悟空等形象,这就是再造想象。不是通过别人的描述,而是通过自己的脑筋制造出来的形象,叫创造想象。如猪八戒、孙悟空的形象就是《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创造出来的。一切文学创作、科学发明和技术革新,都离不开创造想象。世界上许多发明家无一不是想象力丰富的人。想象力是构成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例如习作编写童话,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很多可爱的玩具和动画,激起学生的兴趣,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玩具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充实而生动。

三、延伸课外阅读,扩充学生知识面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小学生的作文教学活动,要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就必须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练笔与育人结合起来。作文内容向课外延伸,以激发写作兴趣。扩大学生课内、课外的阅读量,才能改变学生经验和思想匮乏,说话写文章言之无物的不足。课内、课外阅读是相辅相成的,恰如鸟儿展开双翼,可以直冲蓝天,而失去一只翅膀只能蹦跳着走几步。因此,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积累语言,提高写作能力,进而发展智力及学习能力,就必须加强课内外阅读教学的指导。生活是作文材料的源泉。由于学生的知识面、生活接触面不广,在作文课上,教师一个命题,对全班学生来说,不可能每个人都感兴广泛阅读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小学生语言积累明显不足,写起文章来,就难免"入不敷出"。老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向学生推荐一些童话、寓言、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以及中外名作名篇等。

篇3

【关键词】农村学生 写作 积累乡土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与城市相比,农村有更原生态、更丰富的习作素材。我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结合农村特点,根据农村实际,因时施教,因事施教,因人施教,大力挖掘农村素材,发挥农村优势,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写身边的人、事、景、物,使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与作文都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中学习作文,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的情感,充分舒展学生个性,培养农村作文兴趣和爱好,不断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感,试图将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制作地方名片,激发乡情

“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正视个人独特感受,积累素材”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的基本要求。要教会学生观察,教师首先做生活的有心人。有“酒都花乡’美誉的宿迁,地杰人灵;洪泽湖、骆马湖烟波浩渺,珍睹禽聚栖,夕阳照红,渔舟泛影,湖光山色,相映生辉,秀丽迷人;项王故里,古朴庄重,楚汉文化,蕴藏其中;乾隆行宫,金碧辉煌;河滨公园,景色怡人……教师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从宿迁这些特有的事物中,去发掘景物的形式美与内在美,积累到自己的作文当中,这样可以避免舍近求远、浪费资源,孩子们不但了解地方风土人情,又可以锻炼孩子们捕捉素材的能力,激发小作者对家乡热爱之情。

二、感受村景,积累乡土素材

农村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农村孩子他们从小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树木茂盛、田野广阔、蓝天白云、落日晚霞、 村落炊烟、花草野果……这一切无不烙上了农村的印记,又无不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村田野风光是美丽可爱的,这是孩子们写景极好的题材资源。水稻、油菜、小麦、桑田、菜地……各具风韵,它们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又各具特点,只要认真观察,这些就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奠定了抒写真善美的基础。

三、走进生活,丰富乡村味

农村虽然比不上城市的热闹,但农村孩子从小就经常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认识和深厚的感情,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为农村孩子奠定了丰厚的素材基础,只要学生平时认真观察,就能为其提供丰富的写作资源。农村的学生在家乡也别有一片天地,上树掏鸟蛋、下塘摸鱼、爬树粘知了……这些童年趣事给孩子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喂猪、放牛、锄草、插秧等这些劳动实践给学生带来了深切的感受,让学生以日记或作文的形式记录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这样就为学生今后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切身去体验,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并组织学生讨论:在劳动中,你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讨论之后指导学生写出文章,这样既可以从中学到知识,又可以积累素材。例如,有位老师曾让六年级的学生写《秋天的田野》,初写,效果并不理想,皆因有的学生观察不够细致。于是,她就让学生拿着本子到野外去观察、记录下他们所看到的秋天景色:田垄上惹眼的野、枯黄的稻根、悠闲的牛群、清澈见底的小河、丛中惊飞的雀儿……有了这些具体的感知,学生写起来就感到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了,都写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收到的效果好多了。

四、学农艺农技,生活回归农村

对于当今农民的后代来说,不少孩子是“小皇帝”“小公主”,受千百年旧思想影响,年轻的父母,往往本着让孩子跳出“农门”的宿愿,常常制止孩子到田里地头东跑西摸。因此,许多农村孩子写劳动,只言片语,写不实在,写不生动。我们通过让他们跟随父母参加家里劳动,种菜、翻地、浇水、施肥、种田、割稻等等,认认真真干一番,哪怕汗流浃背,让他们亲身体察劳动的辛苦,真正感悟“粒粒皆辛苦”。从而获取丰富的作文素材,并加以提炼,上升到学习农民勤劳纯朴品质的层面上。

五、观察农村,畅谈变迁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家家户户盖上了“小洋楼”、“小别墅”、“四合院”……农家新居正是现代新农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写作空间。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比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化学、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在教学中我们可指导学生对此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访问,从中指导学生作文,扩展学生写作题材,学生在作文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篇4

在修订版大纲中,对低年级的作文明确提出:“对于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应该注意到,大纲中回避了“作文”二字,而把它在低年级称之为“写话”,意在明确小学生的写作就是练笔,就是要倾吐所闻、所思和所想,而兴趣则是这一目标实现的“催化剂”!

对作文感到头痛的同学,往往在写作中无话可说,语言干瘪,内容空洞。其实,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和抵触情绪,源于他们对写作缺乏参与的兴趣和动力。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孩子们对写作的兴趣,这种兴趣从何而来呢?

世界著名诗人歌德曾说:“世界是那样的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我的全部诗都是应景即兴诗,来自现实生活中……在这段话中,歌德明确指出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绚丽多彩的生活,不也正是孩子们浓厚的兴趣所在吗?“养小猫、下象棋、学武术、踢足球……”哪一件不充满了无限的情趣?小学生年龄小,对他们而言,只有感兴趣的活动才会积极地、自觉地去参与,才会有更为鲜明、深刻的情绪体验。因此,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自觉能动性,在训练过程中我尝试着运用兴趣的“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对生活的浓厚兴趣逐步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为此,我注意创造条件使作文教学的内容更贴近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让作文训练回到生活中去,让孩子们写他们感兴趣,乐于写的作文。

1、围绕着丰富多彩的生活选题;

我在作文训练时,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题材中选题(如:下象棋,养小猫,学武术,踢足球……)只要是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都可以成为他们的写作素材。

2、创设情趣盎然的写作环境;

训练时,我们不妨把富有儿童情趣的生活画面、活动场景搬入课堂。精彩的课本剧表演、激烈的小竞赛、活生生的小动物……,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获得写作素材,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欲望。

以上做法都是围绕着孩子们的兴趣点展开的。由于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与事物,因此在老师地指导下,他们会有目的地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在老师地引导下,孩子们把兴趣的焦点逐步由“乐于做”转向“乐于写”,进而激发强烈的写作动机。

二、利用“知识”的迁移,从会想、会读,到会写。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在指导作文训练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利用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已经形成、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影响和解决写作问题。

(1)想像与写作相结合,以想促写。

如学习《鲸》一课时,学生通过幻灯片的具体演示,观察理解了鲸的外形、生活习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自始至终地处在浓厚的观察兴趣和积极的思维王国里。这样,在作文课上,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把周围观察到的小花猫、小白兔、小金鱼、小蜜蜂等,通过丰富的想像生动活泼、准确得当地表达出来。

通过学习和观察,学生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多层次、多角度地使想像在作文过程中开拓思路、强化情感,促进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读写结合,以读助写。

篇5

一、走进自然,捕捉丰富的写作素材

兴趣是作文源源不断的动力,兴趣只有在具体的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之中才能产生。教师敢于破除“封闭式”的教学秩序,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四季的多彩和美好。笔者所在的学校处于农村,农村的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相对于城市的孩子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生活体验,如诗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成长的摇篮。春天感受繁花芬芳,夏天感受知了鸣叫,秋天感受落叶缤纷,冬天感受大雪纷飞。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繁花似锦的田野,呼吸清鲜气息,享受拂面清风。同学们在玩笑间,欣赏着大自然的无限美景,感受着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自然会激发起他们对自然和家乡的热爱之情。此时,教师如让学生把看到的美景和心中的感受表达出来,学生还愁“无米下锅”?亲近自然,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就有了丰富的生活情结,也积累了活生生的素材,写起作文来也就文思泉涌了。

二、关注生活,参加丰富的实践活动

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广泛关注生活,接触丰富多彩的社会,时时处处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把所见所闻所感描述出来,写作自然有了一番新的天地。但当今不少学生家长不提倡学生过多地关注社会生活,担心学生分心,影响学习成绩。这样的局面造成了学生学习生活单一,以致孤陋寡闻,文思枯竭,写作自然立意肤浅,缺乏新意。所以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丰富生活。可以放手让学生上网浏览所需信息,观看有价值的电视节目,阅读各种报纸杂志,从中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走进生活,关注生活,你每时每刻都会发现生活中的精彩。一是做生活的有心人。学生观察时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学会从滴水中见海洋,发掘小事,捕捉细微,一叶凋零、一句心语、一曲老歌、一则信息等都可以引发人的某种感受,成为作文绝好的素材。二是用鲜活的眼光看生活。对一些习以为常的现象,人们往往见惯不怪,以至于对它熟视无睹。只要我们以独特的眼光去审视,或者是换个角度思考,依然会发现其中的奥妙。中国式过马路,许多人都随大流,你用心观察和思考,就会有自己独到的思考。三是努力营造积极的生活。教师和学生一起面对繁杂的应试教育,共同努力,调整心态,积极应对,打造生活的底色。还可以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可以为学生订阅大量的书报杂志,可以鼓励学生借书、买书、读书、藏书,再加上积极健康、笑看人生的良好心态,生活必将充满诗意。这样,学生就会拥有了更广阔的生活视野,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

三、加强阅读,积淀丰富的情感体验

篇6

1.立意空泛、肤浅,不深刻。

2.抱着几个典型的古人古事不放。

3.泛亲情化,且没有深度,缺乏真情。

4.套化、老化的三段论屡见不鲜,面面俱到,面面不到。

其中,第一个问题是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

千古文章意为高。元人程端礼说:“作文,以意为将军,如行军之必由将军号令。”好作文必须有好的立意,就像一支铁军必须有好帅统领一样。没有好立意的作文,便难有鲜活的灵魂与生命。因此,立意是作文的关键,而立意是否深刻,则是评判作文优劣的标准。因此,我们有必要来解决“如何使作文立意走向深刻”的问题。

那么,如何使作文的立意走向深刻呢?

一、增补信息

命题作文题目一般比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从而达到缩小外延、明确范围、便于深入的目的。

“增补信息法”是使作文立意走向深刻的好方法,那么如何增补信息呢?在什么位置增补信息呢?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如,“眼光”,这是由单个名词构成的作文题,可以添加定语来缩小范围,如,“鉴赏外来文化的眼光”“鲁迅直视黑暗社会的独特的眼光”等;也可以先加动词,再加定语,如,“有长远的眼光”“具有独到的眼光”等。单个的名词可以这样增补信息,那单个的动词,如,“见证”,如何增补信息呢?可以直接加宾语,如,“见证古镇的变迁”“见证祖母的爱情”。动词可以加宾语,那已经是动宾结构的文题呢,如,“品味时尚”,又如何增补信息呢?可以在宾语前加定语,如,“品味服饰时尚”“品味奶奶的布鞋的时尚”。如果宾语前已经有定语了,还可以再增补信息吗?如,“耕种自己的土地”。当然可以,还可以在宾语前继续加定语,如,“耕种自己心灵的那一方净土”。

任何作文题都有丰富多彩的点,这正是作文的魅力所在。所以我们在作文立意时只要找出这个丰富多彩的点,进行丰富多彩的增补信息,就能写出立意深刻的好文章来。

二、深挖怎样做

“深挖怎样做”是使作文立意走向深刻的又一个很好的方法。学生写作文喜欢取“为什么”立意,但这样的文章缺乏深层次的内涵,不能解决问题,立意显得肤浅,难以超越二类文。我们要想规避肤浅、走向深刻,就要深入分析“怎样做”,去解决问题。如,“底气”,我们在立意时要深挖如何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拥有底气,如何积淀底气。

三、化泛象为具象

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仅仅是一个很泛化抽象的概念,这时,我们如果仅从泛化抽象的概念出发来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只要我们化泛象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就容易多了,且能给读者留下切实可感的深刻印象。此法为“化泛象为具象”。

如,写爷爷如何耕种自己的这片中医之地,立意落实在爷爷具体的孜孜不倦、永不松懈的“耕种”行为上,“耕种”便具体可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篇7

一、携手生活,积累素材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昼夜不息。”小学生的生活看似单调,实质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能引导他们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从“我”的生活走向社会群体的生活,那么他们的内心世界将会异彩纷呈,笔尖流淌的也将是不息心泉。

1.丰富校园生活

学生一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如果一味地让学生听课、做作业,学生自然会乏味、反感,而且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有计划、定期地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如趣味运动会、卡拉OK大赛、演讲、故事会、课本剧表演等,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生活的乐趣,又能丰富他们的习作素材,激发其表达欲望。

2.探索自然生活

大自然是五彩斑斓的,有着无穷无尽的奥秘。这些奥秘等着我们的学生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去探求。大自然中的一片叶、一棵树、一条溪流……无不是学生眼中的美好世界。闲暇时带学生去踏青、放风筝、捉蝌蚪、观察树叶……让学生接受大自然的洗礼,尽情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恣肆徜徉,领略春日的灿烂、夏日的热烈、秋日的明丽及冬日的纯洁。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丰富鲜活的素材就会好似不停歇的溪水源源不断地流淌在学生的笔端。

3.开拓社会生活

生活就是一部活的戏剧,每天都有不同的故事在上演。但学生往往“人在生活中,不见有生活”。因而引导学生从小处着眼,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周围邻居的一颦一笑、超市营业员的举手投足、小贩们的吆喝,这些熟视无睹的人、事可以观察;参观工厂、社区时,工厂、社区的设施,工人、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可以观察;采访别人时,采访对象的神态、语言、动作可以观察;参加实践活动时,自己的感受、同学的表现也是该留心的……只要我们认真对待生活,仔细观察,就会有取之不竭的素材。

二、快乐作文,培养能力

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有了表达的欲望。但要想让学生把内部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也非易事,还需要教师悉心的引导和持久的训练。

1.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大量的阅读会使学生对优美的语言文字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从精美的绘图本到纯文字作品再到经典著作的推荐,从童话故事到自然百科再到历史古籍的欣赏,从老师讲读到同伴交流再到自主阅读……教师可以一步一步引领学生走近阅读,喜欢阅读,直至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

2.多思考多摘记

课外阅读切忌放任自流。我们教师课余要多了解学生读的什么作品、有什么思想动态,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在读的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多思考多做摘抄。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择小流,故能就其深。词汇、语句也要一点点积累,才能丰富,才能被灵活运用。

3.坚持写日记

我们每个人对自己每一天的生活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感受,学生也不例外。如何让学生及时捕捉生活中的灵感呢?写日记。我们的学生平时也写日记,但大都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有时老师会规定这次回家写什么内容,下次写什么内容,甚至还会规定写多少字数,这样就扼杀了学生写日记的兴趣。有些学生为了交差就胡编乱造,毫无真情实感可言。其实我们应鼓励学生每天写日记,把每一天有意义、感受深的东西记下来,两三行、百把字都行,不增加负担,养成习惯,使之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快乐地记录真实的生活,抒发真实的情感。

4.习作要贴近学生

叶圣陶先生说过,习作命题应站在学生的立脚点替学生着想。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习、课外活动、街头见闻、探索自然……习作命题应贴近他们的生活,引导他们写熟识的、理解的,写对他们有触动的,为他们所喜爱的、感兴趣的真人真事、实物实景。如《我的双休日》《愉快的班队会》《我劳动我快乐》《心愿》等都是学生有话可写、喜欢写的习作题目。

5.巧用鼓励

篇8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也认为:“应打开教室的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他们的感情经验,激发他们作文的欲望。”

一、拓宽习作视野,培养写作兴趣

教育即生活,有生活和实践的地方,学生才能切身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才能丰富自己的感官,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然而目前学生习作最大的困难就是写作视野的狭窄,正如学生的悲叹:天天睡觉吃饭听课做作业,写来写去还是睡觉吃饭听课做作业。这种感慨道出了学生习作的瓶颈。生活如此单调,空间如此狭窄,我们如何要求学生作文贴近生活,关注社会呢?贴近生活,必须走入生活的广阔天地;关注社会,必须深入体验真实的社会。

鉴于这种现状,我们的作文教学安排了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走进自然,深入社会,体验生活。我们在作文指导之前总会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和挖掘各种教学资源,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习作资源。而丰富的个人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会诉诸于文章,涌现出五彩斑斓的习作内容。

春天来临,我们带领学生走入自然,呼吸春天的气息,观览大好春色;元旦临近,我们带领学生走进社会,感受新年的味道,体察社会的变迁;“九・一八”到来,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演讲比赛,引导学生走进历史,畅想未来,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成为学生习作的精彩题材,再也不是三点一线枯燥单调陈旧的校园生活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从作文的认识功能入手,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进而提高写作兴趣,变被动写作为感情的主动宣泄,把写作的规定性要求,变为“我手写我心”的个体需要。综合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亲身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的空间中体验生活,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害怕习作的心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给作文教学带来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上学期,我们组织学生走进街道社区,开展“随手拍”活动,活动后要求学生以《精彩瞬间》为题作文。习作的结果让我们惊叹不已。全班50人写作题材竟没有丝毫雷同,涉及自然、家庭、社会、学校,关照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真善美都在学生的习作中得到了记录和绽放。学生的习作视野一下子豁然开朗,再也不是闭门造车的苦思冥想和子虚乌有的胡编乱造了。

这不仅帮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习作资源,而且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习作兴趣,培养了他们创新习作的能力,使其做到真实习作,真情表达。

杜威曾指出“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机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如果教学脱离生活世界,将孩子真实的理解与体验遮挡在心灵之外,变成蒙蔽孩子心灵的帷幕,就会逐渐导致人的心灵和生活的荒漠化,人就不能被称之为一个‘整体的人’”。所以,教学的重要使命是让学生的心灵直接面对生活世界,在“司空见惯”和“理所当然”中产生有意义的问题,在探究中产生自己的观念,而综合实践正是在践行这一教育教学思想。

二、切身体验生活,升华习作情感

世间万物,景中有理,事中有理,情中有理;但是,明“理”可不那么容易,这需要潜心去悟。“悟”有明晦,“悟”有深浅,“悟”也有高低。“悟”得“明”了、“深”了、“高”了,用笔写下来,留给自己,也赠给世人。生命就在这样的“悟”和“悟”的交流之中,提高了层次,升华了品位。然而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要切身体验生活。

读书积累,可以为学生习作提供资源,但那是别人嚼过的馍馍,食之乏味,况且情感的体验也是一种传递性的体验,缺乏切身感受,是无法学习的,这也是导致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的原因之一。生活才是习作的源头活水。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把学生生活世界中的个人、自然、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山川河流、草木荣枯、芸芸众生、社会万象无不冲击着学生的视野,学生的眼睛无需再盯着书本中的几篇课文发呆。万物皆如我心,所有内容皆可入文,所有情感皆发自肺腑。学生何愁“无米下锅”,何须“无病”?

去年暑假,笔者带十几名学生去西部旅行,我们路过开封想到了藐视权贵、铁面无私的包青天;路过四川江油李白故居时,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我们由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惊叹联想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激情。旅行以后,笔者要求同学们写文章,许多同学都文思泉涌,写出了精彩的游记。

到成都杜甫草堂,我们不仅可以瞻仰凭吊诗圣,表达心中的敬意,还可以返璞归真,发思古之幽情。当我们来到刻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石碑前,诗人表现的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忘我精神,令我们感动不已。随后我们来到“武侯祠”,诸葛亮的经天纬地之才、鬼神不测之机令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有了真实的情感,有了生活的积累,就给学生们进一步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观完“杜甫草堂”“武侯祠”,学生们都写了观后感,笔者发现除了叙述参观景点的所见所闻,学生们谈的更多的是感受、理想与前途,言语之中充满了自信与豪情壮志。其中一位学生这样写到:我决定认真学习,长大以后当一名像诸葛亮一样的军事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誓死保卫我们的祖国和人民。

通过实践笔者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的学生是不缺乏爱国主义精神及远大理想的,缺乏的是正确的引导和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到的深刻感受,这是课本所不能给予的;笔者还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重要,但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对他们的理想、前途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篇9

【关键词】浅谈 德育 初中 语文 渗透 分析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言传身教是德育一个重要手段

在教育中的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就是所谓的“言教莫如身教”。夏丐尊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的,爱可以改变一切,我们教育花园里的姹紫嫣红皆因有爱。教师每天一进入教室,自己的思想和举止就会呈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产生着直接的、广泛的和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完善自身的人格体系,让诚实守信、友善谦和、言行一致、坚韧勤劳等美德自然流露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自然流露在举手投足之间,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审美作用,进而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其间所蕴含的道德修养会悄悄地渗透到灵魂深处,慢慢感化学生的心灵,激励他们去求真、求善、求美,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二、在课堂中让德育融入语文教学

古往今来,我们初中语文教材的作品大多是名篇佳作,文学性与思想性俱佳,每篇课文都可以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语文课文带有人文性和思想性,但是,思想不是靠讲解传递的,它是在感觉中、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因此,语文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切入点,巧作引导,设法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美好情感世界中,让他们在其中得到熏陶与感染,从而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朱自清的纪实散文《背影》,许多年来被选入语文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它之所以能打动学生,在于它充满了亲子之爱。这是个永恒的主题,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然是经久不衰的。还有,可通过介绍课文作者和时代背景启发学生感悟。一些课文的内容尽管没有直接表现德育内涵,但其作者自身的品质、人格及其生活中表现出的一种特有的精神为世人称颂,老师在介绍时要加以点拨。如我在介绍朱自清时,就特别介绍了朱自清1948年生活非常困苦的情况下曾签名拒绝领取“美援”面粉,临死还嘱托家人不吃美国救济粮的史实。介绍后我告诫学生:我们每一位中华民族的儿女都要有骨气,决不做恬不知耻、不讲人格甚至有损国格的事。

三、选取具有人文关怀的作文话题,在作文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作文就是做人,在作文中培养学生积极乐、与时俱进的思想,对他们的一生发展都有很大帮助。语文教学包括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别容易忽略又特别值得注意的就是它的人文性。语文知识包罗万象,有赏心悦目的美丽风景,有回味无穷的精神世界,有动人心魄的豪迈情怀,有刻骨铭心的历史教训;作文创作激情四射、奥妙无穷。学生们徜徉其间,以情悟情,将心比心。在浩瀚的作文创作空间里,生动活泼的文字跳跃;自由而富有个性的感性和理性表白;激情澎湃的情感宣泄;温婉动人的情节铺张;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这就是作文、这就是创作,这就是雄厚的情感积淀和释放。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才能使孩子们的内心创作情感自然流淌。因此,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思想修养、审美情趣、意志品质的引导,挖掘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让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思想,体现正确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感受生活和发现生活的能力。平时我们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感受生活,要求他们留心观察身边发生的人和事,鼓励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生活,有了感受,学生才有素材和情感上的积累。通过写作,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作文教学命题时,应注意要契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唤醒其心理感受,写出发自肺腑的好文章。

四、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成为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 的平台

篇10

要想写好作文,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走进生活中去,因为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没有生活的体验,就没有真切的感受,也就没有丰富的情感。叶圣陶先生曾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作文教学必须立足课内,面向课外;立足课堂,面向生活,充实学生的语言材料,拓宽学生的写作范围。《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农村的生活说单调却也丰富多彩:山村小路上与牧归的老牛作伴;山里溪边戏水抓鱼;菜园田野嬉耍玩闹;爬山摘果、下河游泳;春季踏青、秋季野炊等等,这些都是农村学生宝贵的经历,也是最好最真实的写作素材。

教师不可到教学作文时才让学生搜肠刮肚地想素材,而是在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的有趣的事,并记录下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丰富、庞大的“素材库”。最简单的方法,是写日记。这是学生写作上自由耕耘的一块园地,让他们写自己的话,写实在的话,见什么写什么,干什么写什么,读什么写什么,想什么写什么。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规定每人每周写作的最低量度。有了量度要求,便于教师全面总结,可起到督促检查作用。因为学生还不善于观察,特别是日常生活中细节的观察习惯尚未养成,导致“可写的事儿满街跑,瞪着眼睛看不到,竖着耳朵听不着”。因此,给学生“任务”,让学生带着“观察”的目光去寻觅,就能找到很多新颖的写作素材。

如何让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老师要对学生授之以渔。

1.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作文训练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留心家庭中一些生活设施的添置,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月星空……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2.组织学生参与生活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组织学生开展“我佩服他(她)”“他真行”等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平时组织学生郊游,深入农村,扎实上好综合性学习……让学生的表现意识得到培养,才华得到展示,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就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写作文兴趣。

3.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我们从作文训练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庄稼,让他们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如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懊丧;受到责难、误解甚至讽刺打击时的愤慨……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4.指导学生描绘生活。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表达方法之后,我们要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自拟,体裁可自定,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因而学生能以“生活”为基础,以“真实”为准则,以“新颖”为前提,去描绘那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的自然生活。培养学生“我手写我心”,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作文呈现个性风格。老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表达,甚至宽容学生的一些毛病,一些不成熟的缺点,让他们自己去克服,自我成长,从而使学生个性在文章中日益张扬起来,让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作文中活灵活现充分展现。

对生活的感悟需要长时间逐步培养,老师要结合实际,适当加以引导。学生一旦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理感悟生活,就会发现平静的湖面下,荡漾着动人的激情,雄奇的深山里孕育着鸟语花香;汩汩的流水中,倾诉着无尽的愁思……感悟后的生活原来是那样丰富多彩,引导学生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感受写出来,作文就不愁没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