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交流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4-04 23:38: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以交流为话题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以交流为话题的作文

篇1

怎样才能拟一个新颖别致的好题目呢?我主要从巧用修辞这方面浅谈标题创新。有人说“修辞是作文的魔水”,拟题目也是一样,标题中运用某种修辞方法,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使你的文章在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此类情况极为常见。

一、运用比喻。比喻常常使标题生动形象,易于接受,且能引起人们广泛的联想和想象。如:以“诚信”为话题:《永远的人生彩虹》《诚信,腾飞的基石》《诚信是金》;以“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走出感情的沼泽》《感情不是保险绳》《放下感情的叶片》;以“相信自己与听取他人意见”为话题:《自信的手杖》《信心是帆,意见是船》;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阳光与风雨同行》《意外花开在情理枝头》。

二、运用设问或反问。以“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感情的亲疏对事物的认知有影响吗?》《岂以亲疏辨好恶?》《怎一个情字了得?》;以“相信自己与听取他人意见”为话题:《敢问路在何方?》;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偶然?必然!》《什么?----“是该这样!”》。通过设问拟题,能引人注意;用反问拟题,可加强语气。

三、运用拟人。以“诚信”为话题:《诚信漂流记》《诚信喊冤》《天空的诉说》;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岁月的脚步》。这样拟题,使人感到亲切,也容易产生共鸣。

四、运用双关。以“诚信”为话题:《生命“诚”可贵》就是利用汉字谐音双关的特点,巧借相似联想,是标题显得新鲜含蓄,富有韵韵味。

五、运用对偶。以“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血浓于水,理大于情》《眼前同一水,笔下情各异》;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初思诸事出人意,后想又在情理中》;以“双赢的智慧”为话题:《微笑竞争,携手同行》《自私自利,愚者之见;打造双赢,智者之举》。

六、运用仿词。仿照现成的词,临时造出新词,就叫仿词。运用仿词拟题,新颖别致,可使语言生动活泼。如,以“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莫让感情蒙蔽眼睛》《月若有情月长吟》《桃花源祭》。

七、运用通感。通感就是把人的各种感觉融合,使之互通的一种修辞方法,亦称“移觉”。如《我闻到了阳光》,把视觉、触觉能感受到的阳光,让人的嗅觉来完成。窗外,阳光明媚,各种花香,钻进鼻孔,沁人心脾。花香,不是阳光的功劳吗?再如《温暖的黑板》《甜甜的教鞭》,同样把嗅觉、触觉和视觉进行沟通,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篇2

一、当前农村家庭在亲子阅读中的燃眉之急

1.家庭阅读缺失必须的氛围

如今农村家长大多初(高)中毕业,只有极少数家长拥有阅读习惯。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拥有一定藏书和固定阅读空间的家庭还不到10%,家庭阅读环境令人堪忧。这与家长的学习生活经历有重要关系,他们大部分忙于工作,有空闲时间也在看电视、打牌中消遣,几乎不再读书,极少数也只是偶尔翻阅翻阅报纸而已。尽管有部分家长意识到身教的欠缺,尽量为孩子多购书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但物质上的满足终究弥补不了氛围的缺失,带不来习惯的形成。

2.家庭阅读缺少必要的引导

书籍的来源已不成问题,绝大多数家长支持孩子购书。但是,购书之后的利用又让家长操心不已,“好买书却不爱读书”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与家长缺少必要的引导不无关系。家长的行为仅限于买书,在满足孩子物质需求的同时却不愿成为其精神上的伙伴。让不爱阅读的孩子爱上阅读,让爱阅读的孩子读得更有质量,这需要家长具备一定的引导技巧,不能简单地停留于责骂、警示或听之任之的状态。

3.家庭阅读缺乏正确的目标

家长对具体年龄阶段的阅读要求不甚清楚。因此,面对书架上琳琅满目的课外书,家长不知从何下手。同时,对于孩子个体的阅读水平也不甚明了,所以只能凭着孩子的意向或自己的主观臆断购买,也就出现了作文写不好就买《作文集锦》,日记不行就买《日记大全》等头痛医头,脚痛治脚的购书方式。如果家校间能对各年段阅读要求作整体交流,或针对个别学生的阅读需求作具体指导,无疑会极大地提高阅读实效。

二、以“亲子阅读”为话题的家长信的作用体现

1.唤起家长家校交流的意识

农村家长与教师沟通的意识较弱,随着年段上升,与教师沟通次数呈明显下降趋势,有的整个学期都不曾与老师有过一次交流。以读书为主题的书信联系方式,能有效唤起家长的交流参与意识。随着交流次数的累积,许多家长都会被老师执著的精神所感动,许多原本不善于表露的家长也由衷地对老师的做法给予热情洋溢的评价。在家长的反馈意见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话语:作为一名老师,你是如此负责。你的认真时常让我们感到惭愧,做父母的就更没有理由放弃自己的责任。尽管我读的书也不多,但我愿意和孩子一起成长。

2.更新家长的亲子阅读观念

要求家长在短时间内扭转已有的阅读观念,显然不是很现实的事情。他们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渗透的过程。书信沟通的过程就是更新家长阅读观念的过程。以读书为话题的每一封家长信,都围绕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这一目标,将这一大目标分解为每一个具体的小目标,在信中对实现这一目标进行了具体做法指导。如在《让孩子享受阅读快乐》这一封信中,我们提出如下建议:孩子读书,家长也要跟着读,读完后一起大致聊聊书中的人物、情节就行了,有心的家长,在这随意聊聊中,自然就会对孩子做人、做事、作文的指点和引导,这随意聊聊中不仅有对书的感悟,更有亲情的温馨!

3.搭建家长间相互激励的平台

同伴的榜样最具激励作用,这不仅针对学生而言,家长之间也是如此。从这一点而言,家长信还搭建了家长间相互激励的平台。在每一封信中都有这样一部分内容,即从上次的家长反馈中挑选部分可行的作法加以推广,在家长群体中相互影响。如在《分享孩子的读书体验》一信中,我们列举了一些家长的具体用法:

梁敏的家长写道:“每天晚上我都和孩子一起读书,我做他的读伴,或静观默读,或细心指导,既充实了自己也丰富了孩子的精神世界……”小文的家长写道:“有空的时候,我们会和她一起谈谈所读的内容,提问一些能引发她思考的问题;有时鼓励她积累词汇,对于她不经意中冒出的优美词句及时给予表扬……”这样的列举,一方面,实现智慧共享,借助书信平台让更多家长了解其他家庭的做法;另一方面,不断激发家长的参与意识,激励他们不断尝试可行的阅读指导方法。

三、以亲子阅读为话题的家长信的撰写主题及内容

农村家庭阅读的现状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客观性,并非我们的学校教育能够彻底影响并改变的,但是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其进行引导与影响,理念先行,改善行为。笔者通过一段时间实践,认为写家长信不失为促进亲子阅读的有效途径。围绕“亲子阅读”的话题,尝试了以下几类主题的家长信。

1.以阅读书籍推荐为主题

2.以阅读习惯养成为主题

3.以阅读活动的推广为主题

4.以阅读方法的指导为主题

篇3

1.师生交流觅童真。

营造自由表达的氛围,让学生自然地流露真情实感。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交流,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乐其学,逐步引导学生树立“真诚真实自然表达自己”的观念。教师用智慧的双眼去捕捉学生生活中的亮点,同时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这样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学生依据生活写出的作文就会真实生动,贴近生活。

2.生生交流撞童真。

“说”作文,就是先说后写,让每个学生先把作文“说”一遍,让其他不会写的同学也可做个借鉴。多组织展示和交流,分享童心童言。小学生初次涉及习作,难免词汇与语句跟不上表达的需要,教师可以允许学生用插画加文字的形式来表达,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3.俯下身子听童言。

作家王旭峰说:“儿童写东西,可以说是天使在说话。孩子们说得不太好是正常的,说自己的话才是最重要的。”小学生在语言学习、运用的过程中,会慢慢形成一套属于他们的独特话语系统。这套话语系统虽然不丰富但很生动,虽然表达不精确但足以表述他们的生活。作为教师,应学会倾听,尊重学生独特话语系统。

4.找寻最闪光的“金子”。

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的纯真,善于发现习作中最闪光的“金子”。有一次进行以《成功》为话题的习作教学,班里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我成功了!看来,只有付出才能有收获。同学们终于喜欢和我玩了。”说到成功,也许我们会更赞许诸如比赛获奖这样的成功,但在这个腼腆的学生心里,同学对他的接纳就是成功。他以纯真的笔触去描写内心,读起来纯真之气扑面而来。我激动地写下了这样一串评语:“在你的习作里有最闪光的金子,那就是你的真实!”作文教学不要让学生感觉是在为作文而作文,要让他们认识到作文写作只是写出自己的心里话。

篇4

关键词:情境;途径;学生

作文,是个“欲罢不能,欲说还休”的老话题。老师难以指导,学生难以应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学生经历平淡、阅历贫乏、感悟肤浅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创设情境,让学生亲历摸爬滚打,体验喜怒哀乐,品尝酸甜苦辣,并在其中碰撞出思想火花。一次次的怦然心动,必然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情境创设,不仅能丰富写作的素材,而且能扭转写作的被动局面,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一、游戏,学生最乐于参与的情境

玩是儿童的天性。只要有玩的机会,学生总是全身心投入。借此机会,因势利导,作文教学往往事半功倍。我曾经给学生设计实施过以“走进盲人的世界”为主题的游戏活动,游戏后,我要求学生以“走进盲人的世界”为话题,自拟题目作文。学生反应特别活跃,作文很快收起来。内容具体,情感真挚,整体效果不错。

我还利用“击鼓传花”“成语接龙”“谜语竞猜”“事故续貂”等游戏创设情境,让学生“以玩促学,以乐导写”,收到了较好的实效。

二、语文课综合性学习活动,调动学生自主创新情境

新课标下的《新教材》安排了许多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充分利用这份资源,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社会知识与书本知识得以拓展和深化,人生的内涵得以丰富,写作基础得以夯实。如,我组织学生搞了《说不尽的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我将所带的两个班作为竞赛双方,从资料搜集到材料展示到即兴演讲,一路竞赛开去。为了能在竞赛中为本班加分,学生纷纷出动:上网查询的、搜集歌碟、影碟的、拍照的、摄影的、做幻灯的、绘画的、采访的、去图书馆的、写科说词的以及后期制作、编辑、配音刻录光盘的……忙忙碌碌而又井然又序,其积极性与主动性可见一斑。竞赛活动结束后,我要求学生以本次活动为话题作文,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人以《青衣江――桥的故乡》为题,介绍了青衣流域著名的桥梁,抒写了对家乡的热爱,有人以《采访,让我收获了许多》叙写了对桥梁专家采访过程的见闻与感受,讴歌了设计者、建设者的卓越智慧与奉献精神;有人以《桥――渡我们走向明天》为题,生动地记述了本次竞赛活动的有关情况,表现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的憧憬;还有的学生根据展示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写成说明文,从新的角度去介绍古今中外有关桥的知识,充分显示了学生不凡的归纳、整理能力。

我还组织学生搞过“雅安市民的国旗意识”“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申报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意义何在”“蒙顶山,你是茶文化圣山吗”等主题学习活动,不仅活跃了语文学习形式,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丰富了写作素材,为学生搭建了作文平台,促进了作文教学。

三、调查,情境创设的便捷途径

学生带着高昂的情绪走进社会,开展调查研究,对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写成的资料很有价值。调查活动结束后,开展讨论、交流、展示、深化活动效果。活动的尾声,就是活动的目的――作文。就调查中的某一人、某一物、某一事、某一现象,自选角度作文,学生往往胸有成竹,言之有物。我曾经开展过的调查活动如“新春对联知多少”“地方特产知多少”“方言俚语知多少”“野蛮陋习知多少”等,都对写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鉴赏,创设情境的有效途径

有一天,我利用晚自习带学生去青衣江沿岸欣赏夜景。学生问我,活动后写不写作文。我一时语塞,数秒钟后,半真半假地说想写的就写,不想写的就不写。学生便轻松地休闲起来。根据预设的游戏,我确定了几个观察点,将学生对夜幕下青衣江畔的几处大景致作定点观察。每到一个观察点,学生都能在我的诱导下仔细地欣赏并加以鉴别、评价,从不同的角度去鉴赏。第二天上课,我对学生说,今天没什么重要的功课,干脆就完成本周的周记吧。学生开始埋头写作,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以昨晚的鉴赏为内容,不少学生用了大胆的想象、生动的描写,热爱家乡之情溢于言表。

我还带领学生鉴赏过高颐厥、音乐石梯、龙门洞、樊敏碑等名胜古迹,对学生的写作有不少帮助。

五、参观、访问等形式,都是创设情境的理想形式

创设情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学会做人。

如“走过盲人的世界”游戏活动后的作文中,我深深地为学生的纯真所感动,许多学生在作文里或后记中都有心灵得到净化的体会。

篇5

读写沙龙精神家园

编辑部要成立读者俱乐部和小记者团了

如果你热爱语文、热爱阅读、热爱写作,如果你想广交天下同龄书友和笔友,就快来参加《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版读者俱乐部和小记者团吧!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版读者俱乐部,是读者交流思想、结交朋友的沙龙,两刊读者均可报名参加。杂志将开辟专栏,作为读者俱乐部的活动阵地,为读者提供交流机会、阅读资讯和优质服务。成员均发放会员卡,凭卡可优先参与本刊组织的各项活动、优惠订阅杂志、优惠购买图书。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版小记者团,是初中生中热爱写作者的家园。凡有一定写作基础的初中生,均可申请加入。杂志将开辟“生活采风”专栏,刊登小记者的作品,引导小记者关注社会、发现生活、记录心灵、积累素材、提高作文水平。小记者团成员均发放小记者证,并享受读者俱乐部成员的相应权益。

在读者俱乐部成员和小记者团成员集中的地区,将聘请特约辅导老师。

做个好读者,与书友、笔友共享精神的芬芳;做个好作者,用文字收藏青春的风景和梦想;做个热爱语文的人,学习和体会汉语之美。快来加入咱们自己的“组织”吧!这里有心灵的碰撞,精神的应答,友情的温暖,学习的快乐。参与办法,请留意本刊第11期相关启事。

信息

2007年1~6月

《中学生阅读》中考版什么样?

2007年1~6期:主题词为“训练、预测、调整”。“训练”即围绕考点组织高质量的专题训练;“预测”即组织专家对2007年中考命题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调整”即帮助考生进行精神和心理调整,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复习、应对考试。具体内容如下:

备考特别行动:语言积累与运用复习特辑、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复习特辑、作文复习特辑、中考语文模拟题(中考语文命题人、著名中考研究专家拟题)等。

阅读板块: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文学作品、热点新闻、古诗文、古典名著、中国现当代名著、外国名著阅读、阅读题解答技巧等。

作文板块:考场议论文记叙文佳作展评、考场议论文记叙文败笔例析、议论文记叙文写作技术、作文专题写作指导等。

语言板块:字词、名言警句、对联知识、仿写句子、作家作品常识、读表和读图、语言实践、材料探究等。

信息板块:命题人语、中考趋势、创新题型研究、备考方略等。

忙中偷闲吧:心灵互联网、初三故事、漫画成语、语文游戏厅、心灵对白、心灵游戏、开心果园等。

来信

一 路 有 你

广东东莞市黄江中学 陈妙娥

紫音的话:2006年中考,本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和《中学生阅读》中考版有71道大题被选入全国55个省市中考试卷。我们像十月的农人,抱着沉甸甸的谷穗喜不自胜。有不少读者说,中考成绩不俗,证明自己当初选订《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版没有错。下面刊发的这封来信,是一个老师的用刊感受。信原来写得长,情感充沛,细节动人。因篇幅所限,不得不割爱删削,在此向陈妙娥老师表示歉意。

7月7日傍晚,我终于从学校领导那里,看到了中考成绩。我教的实验班,语文最高分梁嘉敏798分(标准分),有8个同学考了700分以上,全班平均612分,比同类班高出60分(满分900分,全年级只有9个同学上700分),这个成绩在镇办中学中是很突出的。

看着办公桌上几十本《中学生阅读》初中版和中考版,我心里明白,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它们。正是它们,一路上陪伴着我,让我的语文教学永葆青春和活力!和《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结缘,是在199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一本,立刻被她的内容和气质深深吸引,于是自费订阅,一订多年。

2004年,我带的初一学生都订阅了《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从此,她真的成了我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好帮手:每个早读课,学生手里少不了她,学生喜欢朗读其中的美文佳作;在学生的日记本上,很多人摘抄了里面的佳作。学生模仿佳作的写法,学会了不少写作技巧。

初二开始,学生对《中学生阅读》初中版“同题作文擂台赛”很感兴趣,常常自己组织写作比赛,相互切磋。有一次,我发现几篇关于“门”的话题作文写得很好,于是作了一些修改,把作文寄给了编辑部。结果彭苡菲同学写的《一个半世纪的跨越》和林经纬同学写的《跨越那门坎》,被刊登在杂志上,这给全班同学很大的鼓舞,此后他们积极参加校内外征文比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编者注:广西河池市非课改区卷2006年作文题是“以‘门’为话题作文”,此话题与我刊2005年11期“同题作文擂台赛”栏目所设话题完全相同。)

篇6

下面我谈谈自己积累课本素材的一些做法。

一、强化认识,使学生重视教材中的素材运用

叶圣陶有句名言:“课本是范例。”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学好课本和提高写作能力没有太大关系。教学中,我首先专门印了一些使用了课本素材的高考优秀作文,让学生认识到原来素材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并非没有积累,只是没留意,不会用;学生发现许多满分作文就是吸收课本养料打造的,课文中的深刻观点、精彩句子、经典事例、巧妙结构都可以成为考场作文的借鉴。这些优秀的高考作文正是成功地借鉴课本知识,将课本融会贯通,推陈出新,从而成为典范。课文内容蕴含的哲理与与此相关的道理,作者及其经历与此相似的特定的历史、政治、文化背景会给学生带来怎样的启示等,都值得学生归纳、整理,甚至思索、研究,通过归纳、整理、思索和研究,不仅提高了文化素养,而且为作文的备考提供了大量真实、可靠而翔实的素材。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把教材读薄,再把教材读厚,从每天所学的材料中深入挖掘,从更深的层次认识教材,认识到教科书也是作文材料“无尽藏也”,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不必好高骛远,不必舍近求远,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在少量而优秀的课本材料中挖掘素材,学活、用活,做到信手拈来,既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深刻领会,融会贯通,既能给自己的积累减少相对时间,又能克服无话可说的心理障碍。

二、激活学生发散思维,深入挖掘素材内涵

实际上,学生在教科书内找到素材并不是大问题,难的是怎么深入挖掘素材内涵。这就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实际写作中,大多数学生无话可说的原因,除了对教材不熟悉外,还有就是学生不善于发散思维,灵活运用素材。因此,我们有必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学会发散思维。要训练学生围绕一则材料展开全面联想,全方位地拓展思维空间,既要想到素材的正面,又要想到其侧面和反面,从而找出许多观点,再从许多观点中选出一个新颖而深刻的观点。如《项羽本纪》中的刘邦,我们就可以从以下角度提炼观点:机敏善断、能屈能伸、坚决果断、知人善任、爱民护民、胆略过人和虚心纳下等。从正面、侧面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果再联系当年刘邦抛子弃父,就可以从反面进行分析。

有时面对众人熟知的素材,考生要避免“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现象,必须以独特眼光,寻求新的突破,获得新颖独到的思想见解,“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只有这样,才会达到“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效果。如《烛之武退秦师》,分析的切入点不同,获得材料的中心印象也就不相同,它们分别可以用于诠释“爱国”、“胆识”、“责任”、“穷与达”、“利益”、“才能”、“态度”、“千里马与伯乐”等相关观点的作文,一些观点是学生通过认真研讨得出的,这就使学生在立意时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反过来,教材中不同的人物事件可以引申出同一个角度、同一个话题。

如以“在逆境中成长”为话题,可将教材中司马迁《报任安书》、史铁生《我与地坛》、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苏武传》等身残志坚、深处困境而有所成就的优秀人物事迹、名言归类整理,并高于课本,对他们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作更深层次的思考。

教材中,像苏轼、李白、司马迁、苏武、项羽等,都是学生在作文中喜欢运用的素材。

三、教会学生归纳、整理素材,并进行交流,营造良好氛围

当学生在课本中找到并分析了素材后,如果不及时进行归类积累,很快学生就会忘记,要想好好运用,就要进行归类。我要求学生自备笔记本,前面是话题的目录,后面每个话题预留两三页空间。每个话题下面的每个素材可以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好,并在后面标明出处、页数等,以便查阅。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素材记录得满满的,并且不满足于课本,碰上课外好的素材,就会习惯性地记录下来。如今,学生每当写作文的时候,不再满脸愁思,不再紧咬笔头,想不起来了,翻开厚厚的素材本,那里就有他们想要的。课外,兴趣小组还会专门组织素材交流会,把交流成果公布给大家学习,使同学共同进步,营造了良好的积累、学习氛围。

篇7

学会交流思想,注重引发感受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感情脆弱,体验浅显。多姿多彩的生活,使他们在各方面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但比起过去以及现在“苦难成长”的同龄人来说,对生活的认识显然显得肤浅、幼稚。他们在倍受家庭溺爱的同时,又常感到孤独与寂寞。对此状况,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各种感受,不能用我们的深沉,取代、强求时代给予他们的生活体悟。对于作文教学来说,在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同时,更要充满爱意地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表达生活。训练的着眼点在于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中发现美,正确反映自己的生活思想。因此,在训练过程中,本人特别注重情感体悟的训练。在作文训练课上,开辟了“琐事漫谈”环节,训练时间虽然不长,但学生对平常生活中的平常事的思考方式与深度明显变化,更重要的是学生渐渐养成了评价、讨论、探索生活的内在愿望。在作文与日记中,时常有新体悟、新思想与同学、老师交流。可见,好的作文训练只要能着眼学生的个体生活感悟,不但能培养创作的欲望、能力,又能升华学生的思想,这些就是写作的源泉。

体悟表达魅力,激发写作热情 “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言传的”。(英国哲学家波兰尼语)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欲望。然而笔下的文字,始终与内心的感受不一致,这是许多学生苦恼的事情。我在作文批改、评点后,时常有学生拿着作文来找我说:“老师,我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我就是这样想的,但我表达不出来”、“我的感受就是这样,总找不到一句恰当的话,其实我想了好长时间”。听着学生的诉说,我为他们的主动、热情感动,更使我找到了作文教学的方向和阶段目标。于是我便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做好以下两点工作:一是选读《微型小说选刊》和《新人文读本》上的文章,并要求对各种表达方式和描写作点评,在阅读课上交流;二是开展以“创新表达”为主的片断训练,旨在引导学生借用阅读积累中的一些表达技巧来为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服务,同时强化技巧的运用与创新。经过近两个月的训练后,在第八周以“生活”为话题的写作指导中,我专门安排“如何表达情感”的写作指导与训练,从写作本文中要用到的三个方面进行点拨、感悟、训练。一是描摹感人的细节,二是挖掘象征性动作,三是锤炼精妙的语言。通过片断对比、修改,感受、评判表达艺术,让学生初步感受“变式”表达的魅力。从本作的写作和评改过程中,我发现了学生的三点变化。一是在写作过程中,学生时常把一些句子写在纸上,反复品味、修改,表情达意的手法敢于突破常规,创新表达的欲望十分强烈。二是时常翻阅写作资料,借鉴一些表达方法,三是虽然表达不到位,但把作文想写好的愿望在行文的修改中很好地流露出来了。有个别学生还在文中发起了感慨,“美好生活无极限,可怜腹空写技差”。

巧用诗词表意,在积累运用中提高写作能力 我国的古今诗词中,抒写人生感悟的内容很多,语言精练,道理深刻,技巧新颖。在表情达意的手法中蕴含着许多的写作技巧。在作文训练中,我发现:每当我列举古诗词中的一些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时,学生很专注,更令我惊喜的是,有好多学生在写作中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模仿,或创造性地运用表达技巧。有时还能大胆借用、套用诗词句,“懒”得可爱可敬,积累、运用古诗词的意识明显增强,但要坚持激发引导。“阅读是写作之母”的感受和认识正在学生心中不断形成,在行动上不断体现。

篇8

由此,我想到:我们的写作教学,为什么应重视作文的真情实感?该怎样培养学生作文的真情实感?

一、为什么应重视作文的真情实感

在平时的学生作文中,矫揉造作、虚情假意、言不由衷、无病的现象还比较突出。“造假”的原因自然很多,有社会的,有学校的,有老师的,也有学生自身的。如社会和学校向学生过多地灌输特定意识形态的东西,一味地强调要多唱颂歌、赞歌,明明是假的,也要粉饰。如封闭教学,封闭写作,沿用过去那套闭门造车、面壁作文的方式方法。如老师牵手,学生制模,老师过多地给学生定框定调,而学生仅在设计好的模具上做工。所有这些,都直接制约着学生情感的产生、发展和表达,往严重处说,是扼杀和泯灭人的灵性和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写作的血液,为文者都懂得“文以情生”,情感与作文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无论哪种文体,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只要作者情感的闸门一打开,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如杜甫对诸葛亮十分敬仰,写过不少专门颂扬诸葛亮的诗,其中的一首《蜀相》,更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思慕之情,尤其结尾那堪称千古绝唱的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把诗人对敬仰者的极度痛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朱自清的《背影》写得感人至深,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真实地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真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情。试想,如果没有这浓浓的真爱深情,只怕很难写出如此优美动人的文章来。事实告诉我们,作者有了真正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就能做到写山能情满于山,写海能意溢于海,甚至让作品富于永久的生命力,“垂世而行远”。

二、如何培养学生写作的真情实感

结合平时的作文训练,我谈一谈自己的几点心得:

1.用心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因为情感只能从生活中来,离开生活就无所谓情感,所以要获得真情实感,最根本的经验就是感受生活。2001年高考范文《给班主任的一封信》的作者,就是因为用心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所以她能在作文前,将临近的一件小事、一丝心绪顺手拈来,写入作文中,写出她内心细腻微妙的情绪和情感波澜,从而获得极大的成功。下面摘录文中的几句,以了解作者情感脉络的大概:

“高考在即,忧虑与紧张总陪伴在我的左右。”

“怀着紧张、激动的心情……坐在了电话机旁……”

“七点,七点半,八点半……老师怎么还不来电话。”

“一晚上始终无电话铃响。”

“老师,您说要来电话呀!为什么不来?您说过的话,难道不算数吗”

这里不是做着“为赋新词强说愁”,这里全然是作者情感的真诚表白,没有丝毫矫揉造作的痕迹。

高考前,这位考生很希望自己尊敬的老师给自己以鼓励与安慰,然而,由于老师的偏心和不守信用,使得她非常失望和伤心,于是借“这静谧的考场,在蝉鸣与风声的陪伴下”向自己的老师“吐一吐心中的话”。也就是这,深深地感染了阅卷老师,从而激起感情的共鸣。

我们要教育学生多面向社会,多关注生活,要以饱满的感情去观察和对待周围的客观事物,去建立感情,再将这种感情融进写作中,这样也就不愁文章没有情感没有感染力了。要做到这些,我们就要教育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走向真实的生活,走向创作的广阔天地,让学生用正确的眼光去审视生活,去体验生活的滋味,去抒发自己的感情。

除感知生活之外,还要深入地思考生活,使生活理性化、情感化。如果对生活知之不深,感之不切,那么作文时,要么写不出来,要么胡编乱造。同样的,如果对生活感受不深,那么文章也无法感动人,要么冷漠对之、浅薄应之,要么拼命造假。

2.开设情景作文课,在活动中激感。面对实情实景,师生共同在创设的特定范围内有组织有目的有对象地写作,容易酿造氛围,调动情绪,激发兴趣,触发灵感。如站在风中、雨中、雪中,月下、花间、霞光里,写一景致;如凭窗远眺,写远山、远水或是远天。那该是一种怎样的写作境界,何愁写不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作?如开展写作“活动”课,报告、讲座、演讲、交流、讨论、辩论、竞赛、实验、展览等,变“单一”为“多样”,变“静写”“实写”为“动写”“活写”。这样,何愁学生思维不活感情不丰文章不好呢?如果要寻求写作境界的话,那么让学生在情景中触绪,在活动中激感,在一种亢奋中抒情作文,才是写作的最佳境界。

3.重视阅读,在阅读中丰富情感。阅读是写作的活水,高质量的阅读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情感。客观地讲,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在应试教育压力下,面对繁重的学业,学生不堪其苦,无暇旁骛,根本不可能去读课外书。另外,现今格外活跃的图书市场难免鱼龙混杂,而中学生缺乏相应的鉴别能力,不少学生沉迷于某些格调不高的“言情”、“武打”或陶醉在一些品位低俗的“搞笑”书籍中。这些,都因缺乏选择与鉴别,导致盲目性,阅读质量低下,情感的单薄、肤浅。为提高阅读质量,丰富学生的情感,在平时教学中,我着重从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情感。一方面引导学生看“时文”。“时文”符合学生心理,贴近生活,学生易感兴趣,像《花季雨季》、《正是高三时》等,极受学生欢迎。另一方面实施“感情充电”。在晚自习的后20分钟,采用大文章教育的方式不间断进行,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生活,丰富感情。2003年高考,我所带的两个教学班平均成绩分别名列年级第一名和第二名,2006年我所带的两个教学班平均成绩理科班名列平行班第一名,文科班名列油田第一名,艺术班也创造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其成功之处不能不和整个高中三年的积累有直接的关系(每届约有500余篇时文)。只要教师正确引导,严格把关,适当阅读一些内容健康、格调向上的“时文”,不仅无害,而且受益无穷。

4.勤写深思,在写作中升华情感。人们说,在生活中,一见钟情的人很多,然而靠一见钟情成功的婚姻并不多。这话说得很有道理。事实上有很多人就是因为一见钟情倾心于他(她)而导致上当受骗。要知道,人的情感往往不是一次就能“传真”的,你千万别格外“叫真”。这事理用在作文活动中很有借鉴意义。若要作文,仅靠浅尝辄止得来的情感体验,不可能感动读者大家。反过来说,要深层的思考,要深刻的认识,要升华了的情感,写作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通过写作,可以促使你深思再深思,认识再认识,体察再体察,感知再感知,将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将浅层次的低层次的情绪上升为深层次高层次的情感。对中学生来说,有这样三种写作形式:日记、周记和大作文。针对高中学习的紧张性,教师应恰当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平时教学中,我贯彻了“强化周记、精练作文、灵活日记”的教学思想。“周记”的写作形式多样:摘抄式、命题式、话题式、选题式等。“作文”的写作要自成体系:由点到线,由线到面。2001年高考作文,以“诚信”为话题;2002年高考作文,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2003年高考作文,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无疑给社会和青少年一个明确的导向:作文要体现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诚信”即真诚,实信,做人如此,作文也如此。《给班主任的一封信》的作者就是以她的真诚,实信,打动了人的心,而赢得了高分。

新课标的诞生,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崭新的教学理念。只要我们认真解读新课标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就一定能全面优化学生作文心态,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篇9

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在习作选材中盲目选择材料,以至影响习作速度与质量这一问题,结合作文教学实践,运用经验总结法,从“课外主动观察,积累习作素材”、“课前通过回忆,罗列材料清单”、“课堂细化题目,选择习作材料”等三方面论述了指导学生选择典型而真实的习作材料的有效途径,化盲目为自觉,为写好习作奠定基础。

习作选材;主动观察;回忆;细化题目

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要想写好文章,选材是第一步。所以,我们要在指导学生选择材料方面花大功夫,避免选材时的盲目。

一、课外主动观察,积累习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课标》在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中也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学生本身对世界就充满好奇,因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调动多种感官功能,通过看、闻、听、触、尝与感受、体验等方式,通过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以及社会现象,利用电视、电脑等现代传媒系统,让学生捕捉素材,开启学生的写作源泉。当然,观察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我们特别要注重的是采用专题观察与平时观察相结合的方式。比如:人教版第十册第七单元习作――“写一个熟悉或陌生的人”,习作之前,在平时观察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人物”专题观察,并作记录,为写好人物做准备。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生的观察所得,如果不加整理,一个月后,只留下百分之二十一,如果久了,甚至会从记忆中抹去。因而,要让学生在写作时有素材可写,就得引导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加强对平时练笔的指导,提倡写日记。”我们引导学生在体验大自然的美丽、留意家庭日常生活、关注校园学习生活、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使用专门的笔记本,坚持记录当天接触的人、发生的事、参加的活动、欣赏过的美丽景色、独特的感受,每周定期收阅,发现好的素材,在班级交流,鼓励写成习作。

观察得多了,积累的素材多了,学生的选材过程就有可能化被动为主动,化盲目为自觉。

二、课前通过回忆,罗列材料清单

考察人教版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的习作题目,除了看图作文外,很大部分只是给定习作的范围。学生在选材过程中,既要“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写谁)出发,沿着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写作材料)”;又要“聚合思维――把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写作材料)。”这就涉及到思维过程中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的过程。而小学生的思维还正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很难有效地调动各种思维方式,所以如果单纯在课堂习作指导时,让学生进行无准备选材,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面对这样的“广阔空间”,表现出来的是无从下手,不知要写什么,陷入被动,以致盲目选材。因此,可以把习作课中的选材提前。比如,在以“给父母说说心里话”为主题的习作指导时(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九册第六单元),课前安排学生回忆、采访与父母相处事例,感悟父母之爱,获得习作素材,表现浓浓亲情。

首先,从回忆中获得素材。在学生学习单元组课文时,布置他们课后回忆父母关爱自己的事例,用简要的语言列举五个例子,让他们从回忆中找到正面的写作素材。其次,从访谈中获取素材。安排学生采访父母,让家长谈谈自己对孩子付出的爱,并且要求学生边采访边记录五个事例。家长所列举的事例能较客观地展示为孩子“付出的爱”,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更深层次的父母之爱,扩展学生的写作素材。第三,从“反”面与反思中寻找素材。一方面,让学生回忆“父母亲和自己相处过程中自己不理解或不满的事例”,并想想“他们的出发点会是什么”;另一方面,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出现了叛逆的苗头与具有一定主见的特点,引导学生记录与“你对你的父母做过什么让你后悔的事?说过什么伤害他们的话?他们面对你的伤害,是怎么处理的?”等问题相关的事例。这样做,让学生对父母之爱能有个立体式的感受,不仅在习作的选材上有新的突破,而且增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相互理解。

课前多方面的回忆,能获得较多的素材,再从中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材料,从而有效地避免了选材的盲目性。

三、课堂细化题目,选择习作材料

一方面,教材没有明确的习作题目,加大了教师指导的难度。教师在具体指导习作的时候就没有太多的针对性,显得很盲目。另一方面,学生对局部的把握能力胜过对整体的把握,因而在学生对习作题目整体把握无所适从的时候,在习作指导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细化,落实到某个点上,从细处着眼,选择材料。比如:人教版第十册第七单元习作,可以根据要求把所要写的人分成两类,一类是熟悉的人,一类是偶然见到的陌生人。对于学生来说,第一类人更容易写,于是对第一类人又进行分类:同学、老师、父母与其他亲人、邻居等。这时,还可以就“同学”这类人按品质、特点进行分类,比如可以试着给出具体的题目,如《(幽默)的(小东)》《我们班的(科学)迷》《班里有个他(她)》等。

篇10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而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不仅仅是知识传授与知识接受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还需情感沟通,尤其是像英语这样的学科,很多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跟不上,如果教师再多点热炒冷讽,学生更是信心全无。因此,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基于教师观念的转变,在新课改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从权威形象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要做到这一点,教学中,教师就要真正去了解并研究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这样才能在课堂中做好引导。其次,要尊重学生。尊重不仅仅是口号,而要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从课前引导自主学习、课堂中的提问反馈、课后操练等,要多看到学生的进步,多鼓励和引导,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成功满足感,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是关键。

首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学习是阶段性的,是不断发展的,教学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而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从单词、短语做起。如在单词记忆中,学生掌握了单词后再引导其学习短语,逐渐过渡到句型、语法,阅读理解。其次,要注重在方法上引导,如单词记忆可引导学生用形象法、联想、前缀等进行。在阅读理解中,要引导学生多读,带着问题去读。写作则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写起,多写多练习。最后,要在习惯上帮助学生。以单词记忆为例,很多学生是记住了又忘记,忘记了又记,效率较低,而导致效率低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形成记忆习惯。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先记一部分,在记第二部分单词时先复习然后再记新单词,这样才不易遗忘。

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个体之间客观的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就决定了教学中教师不能整齐划一的对待学生,而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针对性的对待,无论是教学也好,还是训练也好。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仅是在学习成绩上,还要注重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需要等差异,从而选择恰当的方法对待。

首先,在引导方式上要区别对待。以作文教学为例,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采用连词成句,连句成篇的方式来进行训练,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让学生根据一定的主题自主写作,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写作中的问题来进行改进。再如在阅读教学中,针对基础较好的,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后进行归纳、概括,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对基础稍差的则可用问题进行引导阅读。其次,承认学生差异,适度教学评价。评价学生不能单纯的以成绩喂指标,要多方面考查学生。包括知识技能的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动手操作的能力等。评价中主张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归根结底是重视学生各种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

四、增强学生的技能训练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英语的应用逐渐广泛,而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逐渐过渡到以学生英语应用技能培养为主的教学上,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大对学生技能的训练。

首先,要注重采用任务教学法来驱动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获得技能的培养。如在以职业为话题的教学中,教师先以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明星、名人为话题来导入新课,学习新单词;然后以句型讨论来作为任务完成的基础,通过同录音连线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句型(如how are you going to do if you want to be …?)。接着以任务“我的理想”为引导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以小论文的形式进行表达。最后为巩固任务结果,组织学生进行任务后总评。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学习英语。在初中阶段,学生应用英语的语言环境较少,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多方面的为学生创设英语的表达环境,如课前三分钟演讲、英语手抄报、话题讨论、辩论、英语故事等都是不错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