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理发范文

时间:2023-03-26 23:06: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二月二理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二月二理发

篇1

2.二月二,龙抬头,好运来,幸福伴;福来到,平安随,健康至,快乐久;事业顺,工作好,生活甜,如意显;爱情美,良缘结,共携手,到白头。祝快乐无忧!

3.二月二,龙抬头,祝你:父母,身强体健,龙行虎步;夫妻,相亲相爱,龙凤呈祥。愿你:住房,宽敞明亮,虎踞龙盘;生活,充实快乐,龙颜大悦!

4.二月二,龙抬头,摇头摆尾送丰收。降下及时如意雨,幸福生活乐悠悠。万事顺利成功就,生活事业上高楼。二月二到了,祝你出门行好运,理发幸福来!

5.二月二,剪头发,衷心祝福您:三千烦恼丝今日除,幸福吉祥日马上到!

6.龙抬头,剃龙头,精神抖,阳光照,心无忧,愿你与快乐手牵手,把好运常拥有,成功更上一层楼,健康永远是朋友,平安相伴向前走,幸福陪你长长久久!

7.二月二,金龙抬头招财进宝,银龙抬头兴旺家道,喜龙抬头好事来到,贵龙抬头幸运光照,慧龙抬头机遇围绕!

8.今天记得去剪头发,祝二月初二节日快乐!

9.二月初二龙抬头,我们一起来剃头。

10.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据说在这个吉祥的日子,小朋友理发,能够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能够辞旧迎新,好运连连。

11.今天是二月二龙抬头,今天你理发了吗。

12.“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二月二龙抬头,家家男子剃龙头。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小孩剃毛头。”

13二月二龙抬头,剃出好兆头!

14.今天二月初二龙抬头,没想到剪头发的这么多,排长队几时才到我剪,肚子饿了。

16.“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二月二龙抬头,家家男子剃龙头。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小孩剃毛头。”

17二月二龙抬头,剃出好兆头!

18.二月二,龙抬头,吃面,剪发一件也没成,只能抬抬头了。

19. 二月二,留下你的头发,请把面子带走!

20.二月二,到了这里,才发现自己

21.二月二,我问你我剪了男头发型你还要我吗你说要又说了别剪不好看你的回答我懂了原来只是我的外表吸引了你;

22.二月二,动态的诗,向秀发舞近

23.二月二,-我在思考最后一个寒假剪什么发型- -

24.二月二,龙抬头,龙神驾临幸运舟,祥瑞之气跟你走,风调雨顺庆丰收,好事成双有缘由,快乐加倍无烦愁,吉祥如意更长久,愿你好运绵绵无尽头!

25.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炒豆豆。您一把,我一把,剩下这把喂蚂蚱。蚂蚱撑得伸了腿,喜得小孩咧着嘴。

26.二月二,龙抬头,财源滚滚往家流,福气敲门来问候,事业向上有奔头,健康快乐乐悠悠,我的信息刚开头,空了我再和您叙旧。仅祝康宁福寿为君留。

27.二月二,龙抬头,头份祝福送给你!人生一世,要起好头:踏实工作不出风头,实事求是不争彩头,奋发有为不减势头,头脑清醒不栽跟头,每天都有好兆头!

28.二月二龙抬头,鸿运当头好兆头,祝您:工作有干头,做事有劲头,目标有准头,经营有赚头,未来有想头,日子有奔头!

篇2

关键词:奥尔夫;节奏;音乐能力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联邦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1895―1982)所创建。这是一个独创的音乐体系,强调孩子是教学的中心,诉诸感性、回归人本”――这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基本理念。此理念是最接近自然、最原始的原本的人类的状态,是一种融音乐、舞蹈、语言为一体的全体艺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出现给我们了一种新的思想、新的观念,他不是不要知识、技能和表演,但他主要的着眼点不在于理性的传授知识、技能,而在于自然的诉诸于感性,在感性的直接带动下,在奏乐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掌握技能。

节奏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第一要素,是音乐的生命力源泉,而舞蹈其实是移植至身体之中的音乐。在教学中,音乐、舞蹈、语言是一个综合体,密不可分,要以节奏为基础,用节奏鲜明的音乐、节奏鲜明的舞蹈、节奏鲜明的朗诵来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儿童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节奏教学虽不是音乐教育的全部,但是节奏却是音乐的骨架,没有节奏的音乐就好像没有了灵魂的躯壳,平常我们生活中一提起音乐,我们就会自然地想起某些乐器弹奏出来的或歌喉里唱出来的一段优美的旋律,实际上旋律是由不同高低长短的音组成的,节奏是音乐的精髓,它才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例如,儿童对于八分音符和附点八分音符节奏的学习,仅靠乐理知识的掌握是不够的,为了帮助学生把附点八分音符节奏与八分音符节奏区分开来,我用语言形象的描述出“瘸子走路”时场景画面,引导学生体会其走路步伐特点。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引导描述的过程中,他们已经按捺不住的跃跃欲试,这时,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模仿这一生活现象,用身体体会节奏特点,学生沉浸在一种游戏般的欢快之中,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音乐随处可见,与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使儿童随时随刻保留一颗探寻、感受音乐的心。

奥尔夫音乐体系,原本是针对儿童的一种通过音乐实践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教学方法。该教育体系注重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不要求学生对教师所授内容(歌曲或舞蹈)进行不折不扣的模仿,而是由师生一起进行创造性活动,共同来形成一些新的东西,注重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与表现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的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的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教学中,创造与表现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节奏教学法,我和学生玩起了“绕口令”与“节奏“的游戏。首先我在黑板上写了一首大家比较熟悉的绕口令:“高高山上一根藤,青青藤条挂铜铃。风吹藤动铜铃动,风停藤停铜铃停。”然后我用木雨敲着规整的节奏朗诵,让学生在每一句绕口令下面填上我所朗诵的节奏,填好以后学生自己来朗诵。掌握好了以后再换另外一种节奏型朗诵,学生再来填写。用的节奏型是确定好的七种节奏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不停的变化。通过这次绕口令与节奏的学习,学生很快地掌握了基本的节奏型。于是他们分小组进行音乐创作,每个小组找一个绕口令,填写不同的节奏型,然后小组的同学自己敲击木鱼朗诵绕口令,整个课堂的气氛非常的活跃。我们还可以以游戏方式,分三个梯度,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即时记忆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第一,要求学会看指挥。每组必须思想集中,因为下一组轮到谁是不定的。不能跟上指挥或者念、打节奏不整齐的组将被出局,退出游戏。第二,剩余的组继续游戏,要求后一组重复前一组的节奏再加上自己的节奏,如重复错误或不整齐,退出。这对小组的每个成员在注意力集中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进入了即时记忆力的训练。第三,即最后一轮,老师节奏变化了(前两轮教师一直用固定节奏),要求下一组重复老师和前一组的节奏,以此强化训练音乐记忆力和节奏感。实践证明,学生们很喜欢这样的方式,每个组都很认真参与,且集体荣誉感很强,第一轮被淘汰的组往往会强烈要求再来一次。因此,这对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喜欢音乐课起到很大作用,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感受音乐,创造音乐,表现音乐。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多样化的主动学习模式,一个增加学生的活力性新兴教学模式,它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生命活力和丰富的个性。

体态律动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重点要素,体态律动是在情感体验和正确聆听音乐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作为聆听音乐者主动参与音乐的第一个最自然表现行为,体态律动在学习音乐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虽说体态律动与演唱、演奏等更细微的局部技能运动相比,是比较低层次的运动学能力,但儿童却能十分容易地将这种低层次的运动学转化为听觉音响,直接参与到音乐中去,并且还能因此获得良好的整体把握音乐感受的能力。尽管这种感受很可能是模糊与粗糙的。体态律动一般能表现的范围,是人本能对音乐节拍、节奏感的反应,以及一定的方向感、空间感和张力感(身体整体紧张状态变化)的反应,因而能表现出音乐作品粗线条的轮廓。体态律动由于是对音乐作品十分概括的机体反应,因此能向聆听者提供很大的自由想象的空间,让聆听者在感受音乐情绪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体态律动的基础仅仅是人在生理水平上对音乐、音响的反应。这些反应包含旋律线条上升下降、节拍、节奏的变化,机体紧张松弛的本能感受。然而基本的音乐情绪,在这一水平上即开始模糊的感受了。如前所述,音乐作品不是作曲家随意编造的,它从本质上说是作曲家情绪体验的外化形式。每一部分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一个完整的精神生命,一种情感的表现形态。体态律动促使人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深入到音乐的情绪体验之中。体态律动也可以是对音乐作品非常高水平的反应形式,犹如一个指挥家用细腻而准确简练的动作把握了整部交响乐。体态律动并不能取代听觉训练,但它极大的强化了聆听音乐的自觉意识,为音乐听觉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原本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思想,也是这个体系的突出特点。原本性思想探究的是如何通过音乐教育使音乐回归人的生命。原本性音乐学习注重人对音乐最基本的感受、体验。这种感受和体验的获得不是依靠外在的知识灌输,技术训练。而是通过人们的自身参与,自发的自然获得。音乐具有严密的整体结构和综合的整体表现,孩子们对音乐都具有本能的反应,使孩子都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在没有困难的压力下,学习和掌握原本性的音乐,促进儿童良好的社会性品格的发展。

总之,奥尔夫教学法的儿童音乐教学方法是一种重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实验方法。其实质是通过节奏让儿童以此来创造他们自己的音乐。儿童通过一系列不断深化的表演活动来掌握一些音乐的词汇:谈话、运动、唱歌、演奏和玩耍。该教学法并不要求很快就能教会学生歌唱、奏乐的方法,而是把学生的心灵感受、情感培养摆在音乐技能训练之先,让学生接触音乐实践,通过音乐活动、用元素性的音乐来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李旦娜.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3]赵岩.音乐教育论与教学方法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篇3

关键词:音乐;儿童智力;开发

一.听音乐、学唱歌对儿童智力的开发

(一)听音乐对儿童智力的开发

音乐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美化与净化。生活中的音乐犹如春日的鲜花芬芳而美丽、夏日里的清风清新宜人、秋日里的果实硕果累累、又如同冬日里的阳光灿烂温暖,而作为儿童一旦养成听音乐的好习惯就会使他的生活更加丰富。当人在幼年时,听觉神经的发育和成长,决定了儿童智力的发展水平。近期美国的试验证明,听音乐会让人聪明。通过听音乐可以促进儿童听力的发展,使儿童进行积极的形象思维活动,引起联想。儿童在听音乐的同时,家长或老师可以用音乐的美进行审美教育。音乐以动听的旋律、鲜明的节奏、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曲调等得到了儿童的喜爱。音乐作为跳动的灵感,处处体现缜密的逻辑。让儿童听一首完整的乐曲,在乐曲中不同的乐章之间都无形的表现出了音乐的理性特点,因此儿童在听完一首完整的乐曲时就能把音乐的这种理性,无形的传递给他们,有助于儿童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学唱歌对儿童智力的开发

如果说听音乐可以促进儿童听力的发展,那通过学习唱歌就可以有助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当音乐教师引导儿童用语言和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和对音乐的感受以及启发儿童创编符合音乐特点的舞蹈动作和表演动作。就如儿童在学习儿歌“小白兔”的时候,他们边唱边跳,既锻炼他们对音乐接受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二.器乐对儿童智力的开发

如果说通过听音乐、学唱歌可以开发儿童的智力,那么通过学习乐器,进行有节奏的演奏,则可以锻炼儿童双手的精细动作,使儿童的听觉、触觉以及视觉等协调地配合,使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形象思维能力也得到训练和发展,促进儿童大脑左右两个半球的均衡发展。

(一)器乐学习对注意力的影响

器乐的演奏常常与身体的器官特别是手指的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儿童在练习时都需要精力的高度集中,这就有利于培养注意力的稳定性。儿童在练习时眼睛要看谱、双手要动作、耳朵要听辩、口里还要唱,这正是在锻炼儿童注意力分配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以后,儿童就会适应这种能力,使注意力达到高度的集中。

(二)器乐学习对观察力的影响

人的观察力并不是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要想有意识的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就要使儿童由被动的观察到主动的观察。体现在乐器的学习上就是儿童在学习乐器时对乐谱的观察能力,首先是由老师告诉儿童乐谱之间的某种联系,慢慢地由于儿童自身能力的提高,他能自己观察到乐谱的变化,从而达到锻炼儿童观察力的作用。

(三)器乐学习对记忆力的影响

古希腊戏剧家阿斯基洛斯说:“记忆是智慧之母”儿童处于记忆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在音乐学习中儿童通过对乐谱的记忆,达到锻炼记忆力的目的。这种方式使儿童在快乐的环境中达到锻炼的目的。在某音乐学校任教的外语老师、语文老师都发现这里的学生比一般中学的同年级学生在记忆英语与语文知识的能力上要强。这样就更进一步的证明了音乐对记忆力的提高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四)器乐学习对想象力的影响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人想象力的发展趋势:由无意想象到有意想象,由再造想象发展到创造想象。音乐做为一种听觉艺术是最富有想象力,并需要想象力的一种艺术。音乐的无形性为想象力的发挥打开了大门。同样的儿童在学习乐器时同样需要想象力,因为乐器是无词的,这就为儿童想象力的建立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某音乐学院学琵琶的一位同学,能用学过的乐曲素材即兴发挥,描绘各种情景。从小学钢琴的小丽同学,想象力很强,能即兴演奏,她写的作文。

(五)器乐学习对思维力的影响

儿童对乐器的演奏可以促进右脑的发展,调节大脑两半的功能。而右半脑主要控制的是人的思维能力,它是主管音乐、情感等方面的“音乐脑”。以前人们多注重左脑而忽视右脑在创作思维中的作用。鉴于这种现象,儿童从小就应该进行器乐的学习,无论是西洋乐器的钢琴、弦乐、还是民族乐器的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左手的作用都很突出,这对左手的灵敏度的训练极有好处,而左手的经常运用及灵敏程度又可以大大促进大脑右半部的发展以及唤起其潜力的发挥。

三.律动对儿童智力的开发

篇4

由于儿童的心智发展并不成熟,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变得稳定。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好儿童心理的特点,使其充分融入到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因为教师在儿童音乐教学中,不仅需要传授儿童必要的音乐理论知识、技能,而且还要激发出儿童内心对音乐的热情及丰富的想象力,以此培养儿童优良的心理素养和高尚的音乐情操。

1.儿童的想象力思维与音乐题材的关系

想象力就是指人的大脑对现有现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建一种新的形象的能力。这虽然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智力活动,但由于儿童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认识不多,对于新鲜的事物,他们总会用想象在脑海中去描述这些事物。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选取能够易于被学生理解的音乐题材,使他们能够尽快理解音乐所表达出的意境和情感。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儿童聆听的儿歌以及欢快的民族歌曲等,使得儿童的想象力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经过这一过程后,对于其他的音乐作品就能要很快了领悟到音乐的精髓所在。

2.儿童的情感和意志与音乐情景的关系

儿童的情感和意志是儿童心理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好儿童音乐素养的重要因素。儿童时期是培养音乐素养的重要时期,这时期儿童较容易接受单纯的音乐学习。因此,教师在教授儿童音乐的过程中,要注重音乐的情景能够被儿童接受,选择一些适和儿童欣赏的音乐,逐渐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好感。例如,一些会令人的情绪起伏较大或者比较激昂、消沉的音乐都是不适合儿童。教师还应该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理解的音乐氛围和教学环境,这样能够使得儿童较为耐心的接受音乐的学习,增进学习音乐的热情。

儿童音乐教育中如何把握儿童的心理发展

音乐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儿童的心理特点,为了实现这种教学目的,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以适合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要求。

1.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当因材施教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他们接受事物的能力也不一样,因此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教授儿童音乐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儿童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儿童都能获得良好的音乐教育。首先,应对所有的儿童进行快乐的教学,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音乐的学习;其次,针对每一个都具有独一无二个性的学生,老师要懂得体贴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最后,要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按时完成音乐教学的学习。

2.创造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

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是学生学好音乐的基础。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进他们对音乐的热情,激励学生对音乐的美好情感。教师在步入教堂时可以带着微笑,把愉悦的心情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尽快进入良好的音乐教学状态。因为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信息,都会被儿童敏锐地感觉到,使他们能够从老师愉悦的外表中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信任和理解。这种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可以使得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缩短,是孩子们喜欢老师,也喜欢音乐。这有助于儿童学习音乐的心理日渐成熟,使他们感受到音乐带给人的愉悦感,进一步增进他们对音乐的喜爱,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无限动力。

篇5

一、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的物质环境

1.图书的选择

(1)适合各年龄特点的图书。图书是孩子进入阅读殿堂的阶梯。随着孩子在年龄、心智、视觉、认知上不同的发展阶段,父母在选择图书时也是有阶段性的。

3~4岁这个时期的孩子,在视觉捕捉上已经相当敏锐,他们喜欢明亮的色彩,不过图画最好简单清晰,不要过于抽象,在比例上也该与实物符合,以免孩子在理解上发生困难,可以选择一些儿歌、童话和民间故事。5~6岁这个时期,随着孩子生活经验的扩大,词汇量的增加,想象力的丰富,可以给孩子多层面的选择,如历史故事、童话、民间故事等,还可以根据孩子的阅读能力选择一些历史、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性的图书。多种阅读材料和可阅读的环境。

(2)不同体裁的图书。儿歌、古诗是孩子甜蜜的牛奶,这是对孩子进行母语教育的一项重要手段,它们具有节奏感强、短小精悍、内容简单的特点,好的古诗和儿歌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故事是孩子必不可少的维生素,听故事能哺育出聪明的孩子,故事涉及面广,孩子不仅在故事中认识社会,而且还了解自然、增长知识。

寓言是甘醇的饮料:寓言具有鲜明的哲理,它并不是对孩子疾言厉色地说大道理,却总是巧妙地给孩子以哲理的启示。童话是多彩的布丁:童话内容丰富,设计新颖,给孩子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能更好的引导孩子。

(3)根据孩子的个性有针对性地选择图书。家长可以根据孩子不良的行为习惯来针对性的选择图书,以帮助孩子及时地纠。有的孩子不懂礼貌,家长选择一些文明行为的图书,如“有魔力的字”;有的孩子喜欢撒谎,家长可以有意识地选择有关诚实方面的书,如“皇帝的新装”等。

(4)符合孩子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图书。父母还应从自己孩子本身的特点出发,选择一些孩子特别感兴趣的图书,既保护孩子的探究欲望,又增加孩子的阅读兴趣。

2.多种阅读材料

除了书籍以外,与孩子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报纸、杂志、包装纸、路牌、书信、多媒体、音像资料都可以作为孩子阅读的材料,阅读的范围是广泛的、丰富的。

3.可阅读的环境

(1)配合孩子身高的书架、桌子,舒适的座垫,专用看书的台灯等。

(2)无论是孩子单独阅读还是与家长共读都应保持相对安静的环境,如关上电视等影响孩子阅读的音响设备,家长之间轻声交谈。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心理环境

心里环境营造包括亲子阅读的心态、家长本身的阅读习惯以及差异、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及一些必要的阅读规则。

1.亲子共读的心态。亲子共读是一件温馨又愉快的事,情绪上是一种享受,父母不应多考问孩子,以免造成孩子情绪紧张。亲子共读一本书是最好的阅读方法之一,不仅有助于孩子语言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一家人通过共读、讨论书中内容的过程,让彼此情感更加亲密。

2.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孩子入学后最重要的技能之一是阅读,阅读兴趣的浓淡,阅读能力的强弱都是孩子入学以后学习成绩优劣的先决条件。

(1)父母的作用。父母自身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是否有意为孩子进行阅读准备是造成孩子阅读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学习能力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父母应从培养自身阅读兴趣入手。

(2)运用多种方法

游戏法:在家庭阅读活动中,和孩子玩串字游戏、排图游戏、编故事结尾等,让孩子运用语言与父母交流,在此过程中说得越来越正确,越来越完善。

表演法:父母与孩子共同扮演书中的角色,学说角色的对话,得到更多运用语言的机会。

谈话法:在家庭阅读活动中,父母与孩子交流对作品的理解和自己的想法,给孩子留下提问质疑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预期”和“假设”,提高其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家庭阅读指导策略

1.倾听、感受家长的阅读。孩子最初的阅读主要是依赖父母的朗读,他们是在用自己的耳朵“阅读”,倾听、讲述是孩子的主要阅读方式。家长每天应当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为孩子朗读,不仅增进亲子关系,还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帮助孩子观察、理解故事内容。家长在与孩子一起看书时,不仅要求孩子认真听,还应要求孩子认真看画面,通过每一页画面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也可提出一些观察性的问题。

3.启发思考,假设想象。在引导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看图编故事或续编故事的结尾,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理解力。

篇6

【关键词】音乐;发展;幼儿情感

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说过:“音乐就是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可见音乐对人情感的影响力有多么巨大。幼儿期是个人情感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富有情感性的音乐活动对幼儿的情感发展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在此,我来谈谈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情感教育。

1 创设育情环境,激发学习欲望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在音乐活动中,同样要充分利用环境中的育情因素,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

1.1 创设适应情境,促进幼儿的情感体验

幼儿的情绪容易受环境影响,一张图片、一段表演、一场游戏,往往能让幼儿身临其境,在音乐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对幼儿的情感发展将会起到导向作用。在《让坐》的音乐活动中,我采用了布置场景,开展游戏活动的形式,让幼儿在具体情境中去主动地投入活动。我先将小椅子搭成车厢形状,接着通过情境表演,让幼儿自然地理解歌词,把幼儿学唱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然后引导幼儿在原来的基础上创编了“抱孩子的妈妈上车”、“老爷爷上车”、“盲人叔叔上车”等歌词,幼儿情绪高涨,情感得到了充分体验。

1.2 增进师生情感,体现良好的心理环境

音乐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努力营造一份平等、宽松、愉快、和谐的气氛,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刚入园的幼儿对一切都很陌生,他们不适应环境,不熟悉同伴,对老师也存有一份戒心,但我发现,每当音乐响起时,胆大的幼儿就会高兴地手舞足蹈,胆小的幼儿也会安静地倾听。于是,我就充分利用音乐手段,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让他们逐渐消除陌生感。幼儿来园时,我放上轻松愉快的音乐迎接他们;自由活动中,我与幼儿一起唱熟悉的歌曲组织游戏;离园时,我放上优美抒情的音乐,让他们产生留恋之情。久而久之,不但使幼儿对教师有了亲近感、信赖感,而且使他们增强了对音乐美的情感体验,幼儿的情感也随之更丰富了。

2 挖掘情感因素,提高音乐才能

不同的音乐作品体现不同的风格和情感,教师要认真分析作品的旋律、节奏、速度等特点,引导幼儿感受作品的不同性质,从而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促进音乐才能的提高。

如,在歌唱活动《小树叶》的教学中,我特意让男孩子演唱第一段,表现小朋友关心地询问小树叶在离开妈妈后是否感到害怕;由女孩子演唱第二段,表现小树叶勇敢而自豪地回答:春天里,它们会回来把树妈妈打扮得更漂亮。结果,男孩子在演唱第一段时深切温柔,表现出同情和关怀,女孩子在演唱第二段时热情洋溢,表现出生气勃勃的勇敢精神。孩子们声情并茂的演唱充分体现出了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在音乐欣赏活动《摇篮曲》和《进行曲》的教学中,我采取了对比欣赏的方式,让幼儿从力度和速度的变化及音乐产生的背景中去区别、体会两种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情感。我引导幼儿闭目聆听《摇篮曲》,让他们在缓慢、柔和的音乐中感受躺在摇篮里享受母亲轻歌慢摇徐徐入睡的甜蜜梦幻,想象母亲哄宝宝的情景。随后是“欢快、热烈”的《进行曲》,我引导幼儿想象叔叔不怕牺牲、勇敢打敌人的情景,让幼儿学做拍手跳、踏步走,敲锣打鼓的动作,体会欢快气氛,从而帮助他们学会用不同情感去表现作品。

在韵律活动《摘果子》中,音乐表现的是果农们欢快劳动的场面,让孩子体验丰收的喜悦,劳动的乐趣。我先出示一幅果园中人们忙碌地摘果子的背景图,用讲故事的方式将幼儿带入场景:“秋天到了,果园里果子都熟了,人们辛勤地摘着果子,我们也去帮忙吧!”幼儿的情感被激发了。然后,我适时地以形象的语言指导幼儿的动作、眼神到位,如“小眼睛看仔细了,找个最红最大的果子摘下它。”“举起你的篮子,比比谁摘的果子多。”等等。幼儿的劳动热情更足了,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好了。由此可见,挖掘作品本身的艺术情感能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促进幼儿音乐才能的提高。

3 启发理解音乐,激起情感共鸣

音乐是一片浩瀚的大海,需要教师用简练、生动的语言,富有表现力的演唱,优美的舞姿,饱满的热情去引导幼儿徜徉在音乐的海洋中,拨动他们的心弦,激起他们情感的表现。

3.1 生动的语言,促进幼儿情感表现

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帮助幼儿理解作品,产生情感体验,更好地表现作品。歌曲《小树叶》由两段歌词组成,第一段表达了小树叶离开妈妈后伤心、害怕的情感色彩,演唱中要充满忧伤,第二段则表现了小树叶憧憬美好的春天,勇敢乐观的情感,演唱中要体现愉快、兴奋的情绪。活动中,我先引发幼儿讨论:“如果有一天你将要离开妈妈,心里会怎么想?”幼儿各抒己见,谈话中流露出伤感的神情。我适时地引导幼儿进入歌曲意境:“小树叶离开妈妈,是不是和你们的感觉一样呢?”幼儿以物拟己,在演唱中把歌曲感情真情演绎。接着我继续以语言引导:“第二年的春天,大树妈妈又长出了许多树叶宝宝,他们又回到了妈妈的怀抱,高兴地唱歌、跳舞。”这时幼儿流露出勇敢、兴奋的神情,他们为小树叶感到骄傲、自豪。经过老师语言的启发,幼儿在演唱中能较轻松自然地把握感彩,唱得情感交融。

3.2 感染力的表演,激起幼儿情感共鸣

篇7

关键词:音乐审美能力 儿童 钢琴演奏

钢琴演奏是一种既复杂又系统的艺术活动,而钢琴艺术的学习是从儿童时期开始起步,通过系统和长期的练习与认知,才能达到一定的演奏水平。多数的钢琴演奏者侧重于演奏技术和音乐分析方面的学习,而往往容易忽略音乐的认知以及审美能力发展等方面,而这些综合能力的发展对钢琴演奏者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在认知方面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达到准确和完善,而且还能有助于对作品进行创造性和个性化的再现。因此这种能力对于刚刚起步学习钢琴演奏的儿童来说有着尤为特殊的意义。作为审美主体的钢琴演奏者,从起步学习阶段,就应该逐步培养其对音乐作品在演绎方面所具有的内在情感能力,以及如何进行意境的表达等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儿童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在儿童钢琴艺术学习过程中,应首先培养儿童具有准确快速分辨美丑的鉴别力,其次培养其善于领悟美的直觉力,而这一过程本身即是对儿童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过程,其最终目的是要发展和完善演奏者对音乐美的创造力,从而升华到提高儿童对音乐艺术的终生鉴赏能力。

一、音乐审美能力的内涵

钢琴演奏者的音乐审美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能够决定演奏者的审美活动能否顺利展开及展开的程度如何。这种音乐审美能力主要包括音乐审美的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能力、审美理解能力以及审美创造能力。

音乐感知能力最初在于感觉对刺激,之后发展为知觉对感官刺激赋予一定的意义,同时再进行认知加工的过程,这种能力的形成决定于感官对于刺激所产生的敏感度,在某种程度上它依赖于知觉和经验对刺激所作出的一系列判断。在这一过程中,乐谱首先作用于演奏者,使其将音色、响度、节奏等结合起来,使得这些审美属性能够在演奏者头脑中构成较为完整的形象,并最终使审美主体领悟其所隐含的情境表现,并深刻理解音乐中的复杂含义,这种整体性的把握以及合理的解释,在审美者的心理便生成了对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审美想象是主体对审美的各种表象进行再创造之后,又形成新的审美形象的复杂过程。通过审美主体来激活审美对象使想象能力得以产生,并升华到对美感的体验,它能够引导审美主体达到一定的审美境界,形成更为抽象和深化的审美能力。钢琴演奏者为了最终提高所弹奏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可以通过发挥对音乐的想象能力,以演奏时所使用的特有的音乐音响形式,来表现其自身的情感经验以及生活感受,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情感审美能力是音乐存在的审美形式的主要特征之一。审美主体在演奏音乐过程中最先应该把握的是节奏、音程以及力度的细微变化,之后才能对音乐中的旋律、和声以及复调等音乐基本组成因素进行演绎,并在演奏中充分展现音乐技术层面综合运用的特征。其次,主体在审美的过程中会自觉地融入其心理活动,例如意识、理解和想象等等。与此同时,审美主体应该认识到情感是现实生活的抽象折射,并采取主动性方式,来直观性的把握和理解音乐的主体结构,这些都归属于审美主体心理活动范畴。同时,音乐审美情感能力作为音乐本体特征之一,更重要的是它存在于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双向活动中。

音乐审美理解能力是对音乐内部联系产生理性认识的活动能力,它在充分发挥审美想象和审美感知能力的基础上,整体性地把握具有象征意义的审美对象的深层涵义。演奏者的音乐审美理解能力分为表层和深层两种理解能力。前者是对外在形式的整体感知,即对乐曲本身的理解,它也是深层理解得以实现的前提。深层理解具有能够挖掘和把握审美对象所蕴含的深刻意味的能力,它使演奏者能通过对作品的深入理解,来发掘乐曲表层和深层所隐含的审美特征表现。

音乐审美创造能力是指审美主体能够直接创造出音乐美感的一种能力,这种美感通过具体的音乐音响组织形式来展现,并完全符合音乐审美的特征。审美创造能力是以感受乐曲美、鉴赏美和欣赏美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完美的技巧与演奏手法是无法实现的,这期间还要考虑到演奏者如何来处理和把握好作品的风格。钢琴演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二度再创作,它的审美价值的实现是通过再创作过程中所传递出原有作品的美感意境和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而且在此再创作过程中作品新的艺术生命的活力也更加充分地展示给了听众。

二、音乐审美能力发展在促进儿童钢琴演奏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兴趣是一切得以实现的基础,而审美兴趣是把美的需要作为学习的动机,并最终形成人的主观愿望。儿童的审美兴趣具有向往美、追求美并且积极主动地理解美、评价美的审美认知倾向性。因此,审美兴趣是儿童钢琴演奏审美能力发展的前提,审美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儿童钢琴演奏的音乐审美兴趣,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其次,音乐审美能力发展能够有助于建立儿童钢琴演奏的音乐审美理想。音乐审美理想这个最高和至美的境界一直是演奏者所期待、憧憬和追求的,也具体体现出了演奏者在音乐上的人生理想。音乐审美理想产生于生活的实践、审美的实践和艺术的实践之中,它是按照美和艺术呈现出的规律,对音乐理想境地的不懈追求。儿童通过自身在音乐领域或其他相关领域的修养和知识水平发现和寻找自己的音乐审美理想,并在音乐审美能力发展过程中,通过音乐形象、音乐作品的意境以及作品的形式美和思想性来实现自己的音乐审美理想。

第三,音乐审美能力发展有助于逐渐形成儿童钢琴演奏的音乐审美价值观。音乐审美价值观是个体音乐审美心理倾向的核心,是个体根据自己的音乐审美需要对音乐音响及其相关现象和特征作出评价时的观念系统,它具有规范性和导向性的特点。儿童的音乐审美价值观对其听音乐行为有重要的影响。确立正确的音乐审美价值观对儿童树立正确的艺术理想信念,促进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儿童的音乐审美能力发展对其自身的审美情趣、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四,音乐审美能力发展可以丰富儿童钢琴演奏的音乐美感体验。在对音乐作品审美感知的基础上,演奏者把自己的情感体验、想象和领悟结合起来领略作品丰富的内涵。儿童的音乐审美能力发展可以丰富和形成其对音乐的直觉美感、形象美感和理性美感。在儿童的审美能力发展过程中,美感体验会使演奏者的心灵变得更加纯净和高尚,并对儿童树立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有重要作用。

三、如何促进儿童钢琴演奏的音乐审美能力发展

儿童钢琴演奏者的音乐审美能力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预备时期、作品理解时期和审美价值实现时期。儿童钢琴音乐审美能力发展的预备时期是将要进入审美阶段的初始状态,并成为即将进入审美活动实行阶段的首要前提。在先前的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就能够预先掌握一系列的心理能力,包括音乐审美知识、审美定势、审美态度、审美策略和审美价值观等。儿童在钢琴演奏过程中,其音乐审美情感的产生和发展是会受到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的影响,这种状态产生于对优美的旋律的感知或者被其中一些特别的音符所吸引,并有助于儿童在心理上激发出对音乐审美中情感意义以及存在方式等问题进行探索的能力。儿童钢琴音乐审美能力发展的作品理解时期是指在音乐审美感知的过程中直接选择、把握和组织音乐的节奏和韵律等方面,它是审美主体在直接感知音乐本身的外在形式特征中而获得的审美第一印象。审美个体心理活动的认知水平是随着这种印象的深化而愈发提高的,于是就转变到审美能力发展的作品理解时期。儿童钢琴演奏者应当将对作品的表层和深层进行理性地认知和梳理,并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具有了这种理解能力后,儿童感知旋律和节奏以及深入领悟印象中所体现的情思韵味能力就会愈来愈强烈,并去促进其感受音乐作品本身的思想内涵和所体现的审美意象,最终感悟到愉悦追求的永恒精神。儿童钢琴音乐审美能力发展的最后阶段是审美价值实现时期。审美能力发展最终所产生的效应该是使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具有在审美欲望上得到不断强化的能力,这种能力也是审美价值实现的表现之一,它能使儿童对音乐审美价值的内涵进行深刻探讨,并进一步思考其蕴含出的寓意,最终有利于审美主体的审美欲望能力的提高。

钢琴演奏的学习是儿童时期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的智力开发中的优越性众所周知。艺术的本质是审美,学习钢琴的本质目的也应该是提高审美品位,净化心灵,达到道德素养的升华,也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这也是儿童学习音乐艺术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2]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篇8

2017年二月春季开学典礼发言稿(1)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在国旗下演讲的主题是:拥抱新学期。寒冷的冬天已经销声匿迹,我们迎来了暖暖的春季,也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学期。我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寒假,重返校园,首先祝同学们在新的一年里,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并且学有所成。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在春天里播撒文明、勤奋、健康、团结,会收获到明礼诚信、乐学善思、身心健康、团结友爱。收获离不开耕耘,只有辛勤耕耘,我们才能享受到进步的满足感,收获的成就感。在新学期开始之际,我建议大家要做好以下“五个心”:

一为收心。寒假虽然有作业,但大多都以玩为主,开学应转变为以学为主,尽快调整心态,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生活中来。

二为决心。新学期有新的开始,新的心态,主动制订学习计划,下定决心,努力实现理想。

三为恒心。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不论过程多么艰苦也要坚持到底,总有一天会收获丰硕的成果。

四为爱心。不仅要提高学习成绩,同时还要提高个人品德修养。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孝顺父母。

五为留心。注意校内、校外和家中的安全。提高警惕,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学会保护自己。树立“生命高于一切”的观念,尊重和爱惜自己的生命。 同学们,新学期又开始了,只要我们大家充满信心和勇气,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个问题,我们就一定会有所提高,有所收获,让我们用新的心态开始,同学们加油吧!成功走好每一步,我们明天会更好 !

最后,祝全体师生,心情愉快,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学习进步!谢谢。

2017年二月春季开学典礼发言稿(2)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新年好!

新年刚刚过去,如梭的岁月却早已织出了明媚的春光,我们满怀着对明媚春天的憧憬,迎来了新的学期和新的征程。一年之计在于春,唯有春华方有秋实。新学期伊始,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切都是新的,新的起点,新的征程,新的希望,我们要站在新学期的地平线上,珍惜时间、努力拼搏、证明自己、超越自我。我们拂去岁月之尘,重回知识殿堂。

我们不禁要问自己:新学期,你准备好了吗?

树立信心——对学习的信心、对自己的信心、对未来的信心。因为失败、因为挫折、因为竞争,你的信心也许会有磨损,但卓越的成就往往是用眼泪换来的。孟子曰:“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只有备受折磨,才能有更坚定的信心,才能对理想、对希望保持那一份热诚。

说到理想,我想到“有志者事竟成”,理想的分量不言而喻。有人说:“没有理想的生活,犹如没有罗盘的航行。”

我们生活学习,都需要理想的指引。理想是开启幸福之门的力量,理想是奋斗的源泉。

因为奋斗的艰苦,成功之花才显得那样娇艳;因为奋斗的酸涩,成功之实才显得那样甜美。读书似潜海寻宝,越深宝越多;求知如寻花采蜜,越勤蜜越多。辛勤的奋斗为我们提供许多宝贵的经验。

经验是奋斗的成果,经验是智慧的源泉,经验是可靠的指路明灯,经验是真知灼见之母,从经验中得到的教训比从经验中得到的真理还要珍贵。在你我奋斗的历程中,可以获得的经验教训不胜枚举,但重要的是能否真正吸收,用它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不会重蹈覆辙。

信心,理想,奋斗加经验,这样充分的准备一定会让新的学期更有意义,更加充实,更多收获!

篇9

【关键词】大班幼儿 跳跃能力 发展

幼儿园可以依据大班幼儿的好动、好奇心强、创造能力强的特点,添置一些可以增强幼儿跳跃能力的器械,并按运动项目的不同进行区域的划分,幼儿教师需要设计好活动的过程,能够使体育运动和室外的游戏活动相结合起来,幼儿教师教大班的幼儿学习跟着音乐节奏跳跃、模仿跳绳的动作进行跳跃等活动来增强幼儿的弹跳能力,让幼儿在学会跳跃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并且幼儿教师还要将幼儿活动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这样有利于接下来的活动安排。

一、活动的准备工作

幼儿教师要在学期的开始就制定好幼儿的跳跃能力锻炼的活动,并且准备好跳跃所使用的器材,如,球类、跳绳等,能够保证在活动进行的时候,幼儿能够每个人都有活动的器材,带领幼儿到操场等空地进行活动。

在每项运动开始之前,幼儿教师都要跟幼儿沟通,告诉他们运动的方法、规则和注意的事项,取得比赛的奖励等,激发幼儿的活动热情,和对跳跃运动的兴趣,教师要依据天气等因素对户外活动进行调整。如,比较热的时候,就把跳跃活动安排在早上凉快的时候;比较凉快的时候,可以把跳跃活动安排在上午或者是幼儿的午觉之后,跳跃活动的时间和强度也要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决定,如,夏天的时候,幼儿教师就可以安排每周的早晨进行四次活动,保持幼儿每天能够运动一个小时左右;而春天、秋天和冬天的时候,幼儿教师可以安排幼儿在课间或者午睡之后进行跳跃活动,并且要保证幼儿每天的活动时间为两个小时左右,而且要增强冬天的身体锻炼。

二、对大班幼儿跳跃活动的引导

(一)制定活动目标,并分阶段完成

幼儿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目标,将活动分为几个部分来进行。按照活动的难易顺序,再循序渐进,然后依据活动的目标和规划来挑选适合的活动器材。如,为了培养幼儿在乐乐球上的跳跃能力,幼儿教师要先让幼儿锻炼用脚夹球的能力,然后再去跳乐乐球,这样一步步地练习,既能够培养幼儿的跳跃能力,还能达到了锻炼身体的效果。

(二)科学地安排活动

根据天气冷热和季节的变化状况来科学地安排幼儿的跳跃练习的活动。幼儿教师可以让幼儿自己挑选感兴趣的跳跃器材,进行自由活动。教师也可以安排幼儿在课间做一些有益身心的体育运动来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

三、大班幼儿跳跃能力培养活动的原则

(一)活动的指导原则

每个幼儿的发展状况都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幼儿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不同阶段和本身的差异进行活动指导。幼儿教师要根据平时的活动记录和平时对幼儿的观察来确定活动的目标,并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的活动指导,要以鼓励为主,尤其是对那些胆子小,动作慢的幼儿,要降低活动的标准,在他们原来的能力基础上发展。

(二)充分利用活动器材

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一个活动器材的使用上创新出新的花样,能够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活动的目标。如,幼儿在跳绳的过程中只是一样的跳法不能满足他们的跳跃能力,因此,他们开始发明新的花样跳绳,集体跳绳、双人跳绳等,这样不但充分利用活动器材,还提高了幼儿的跳跃能力,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创造的乐趣。

(三)自由组成活动小组

幼儿教师可以让幼儿自己选择活动的合作伙伴,进行自由组合,更能够让幼儿积极地参加到活动中。并且这样能够培养幼儿的主动交往的能力。由于幼儿的身体素质和动作的发展都是不同的,在一段时间的活动过后,差异就会明显地呈现出来,幼儿之间的跳跃能力就会产生了一定的距离。如,跳跃能力强的幼儿不但可以自如地跳绳,还能发明新的跳绳花样,而能力较差的幼儿只能连续跳几个。遇到这种状况,幼儿教师要鼓励能力强的幼儿给能力较差的幼儿进行动作演示,帮助能力差的幼儿提高跳跃能力,不但能够增强幼儿之间的友情,还能提高幼儿双方的跳跃能力,给幼儿树立的良好的自信心。

四、大班幼儿跳跃能力活动的验收

在实行了一个学期的大班幼儿跳跃能力的活动之后,幼儿教师要对幼儿进行考核,如,检查幼儿的身高和体重是否达标,来分析活动的效果。幼儿教师可以通过举办跳绳比赛的方式来验收活动的效果。如,大班幼儿共有30个幼儿,在一分钟内能够跳到80下的有两个幼儿,60-70下的有五个幼儿,其余的都是40-60下的范围内的,这就说明了每个幼儿都掌握了跳绳,而且能够跳得不错。

活动的效果证明了促进大班幼儿的跳跃能力可以采用体育运动与室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地组织幼儿进行活动,达到幼儿跳跃能力的发展目标。通过对一学期的活动的验收发现,大班幼儿的跳跃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总 结

通过对如何促进大班幼儿跳跃能力的发展进行的分析,发现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的强度,采用体育运动与室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幼儿的跳跃能力,让幼儿通过互相帮助的自由组合方式来增强自信心,促进幼儿之间的沟通和交往,通过充分利用活动器材的方式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并且通过对活动效果的分析,证明幼儿的跳跃能力有了很明显的提高,因此,要给幼儿充分的活动空间来促进幼儿的跳跃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幼儿;音乐节奏;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11-0027-04

创造性是艺术的本质,也是艺术教育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音乐启蒙的意义之一就在于保护和不断发展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节奏是最容易引起幼儿兴趣和被幼儿感知的音乐要素,它是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关系密切。人们如果缺乏对节奏的敏感,就很难感受到音乐动人的表现力。节奏直接激发人们的情感,而艺术中的情感是为创造力服务的。因此,在幼儿音乐教育中,通过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近年来,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对幼儿音乐教育的涵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更加关注幼儿的感受和体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规定的艺术教育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幼儿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大胆表现自己的艺术感受与体验。教师应为幼儿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尊重每一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幼儿的创造快乐。但在当前的幼儿音乐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师对音乐活动的目的缺乏必要、明确的认识,把创造视为不着边际的想象和探索,对幼儿的创造性活动以及音乐体验缺乏有效的指导;二是教师虽然能认识到保护和发展幼儿创造力的重要性,但由于对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一些创造性表征不太了解.忽视了音乐自身的规律以及幼儿的音乐审美感受和真切的音乐表达,从而在无意中压制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为此,本文拟从音乐活动中幼儿创造性行为表征的分析人手,探讨运用音乐节奏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指导性策略。

一、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创造力表现特征

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往往较为注重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往往会过多地从发散性思维的角度去看待幼儿的创造性表现。诚然,创造力离不开主体思维的发散性。但是,如果简单地把创造力等同于发散性思维能力,显然是不恰当的。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创造力表现不仅仅要看幼儿创作了什么样的成品,诸如创编歌词、节奏、动作或舞蹈、即兴的打击乐伴奏等等,还应看幼儿对活动本身是否有真实的兴趣,是否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在活动中是否调动了全部的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活动,是否获得了真正的审美体验和感受。因为创造是一种主动行为,在进行创造性思维时,更需要调动情感、意志以及全部的生理、心理等功能,从而使一切积极的心理品质处于最佳状态。

1.兴趣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是一种激情中的理智与理智中的激情相互影响的最佳脑力劳动。在创造性思维中,过分的冲动意识和消极的保守态度都是阻碍思维顺畅发展的不利因素。创造性思维需要良好的心境和愉快的情态。因此,在幼儿创造性的音乐学习与实践中,作为心理因素的兴趣非常值得关注。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音乐经验需要儿童自主建构,没有兴趣也就没有建构的动力。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兴趣就是创造。幼儿在活动中的感知、注意、观察、想象、理解和情感的投入,无不需要兴趣的支持。幼儿只有对活动有了真正的兴趣以后,才有可能进入忘我的状态。因此,真实的兴趣是我们看待幼儿创造性表现的一个重要窗口。

兴趣与创造是两个相互作用的因素,许多创造都是从最初的兴趣发展而来的。而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幼儿会获得成功的喜悦,由此兴趣会不断提升,进一步发展成为乐趣。例如,乐器的直观性能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幼儿看到打击乐器时通常会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敲敲打打。如果教师此时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热情的鼓励,幼儿可能会尝试各种不同的演奏方式,进而了解打击乐器的性能,敲出乐器最好听的声音。如果他们的演奏能受到老师的表扬,他们就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提高对打击乐的兴趣。

2.审美感受与音乐表达

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幼儿的演奏、咏唱、各种形体动作表演都充溢着童真之美,他们不拘一格地敲敲打打、自编歌词,兴高采烈地手舞足蹈都是富有个性的创意。因此,在音乐教育中,教师通常会借助一些创造性活动让幼儿的创造力得到外化与显现。例如,为歌曲创编节奏,进行即兴的打击乐伴奏,为音乐创编动作,等等。其实,无论什么样的音乐教育形式和手段,只要能够充分尊重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以及音乐的审美规律,都隐含着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创造性更容易在审美活动中得到充分表达。音乐与创造力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仅表现为音乐是由人所创造,更表现为音乐审美体验的过程与创造力发挥的心理过程之间呈现出微妙的契合。如果幼儿能够主动并审美地去体验音乐,就能调动类似于创造力产生机制中的种种心理活动过程,这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讲正是幼儿实践着自己的创造力。依此,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创造能力的体现,不仅在于他们创编出成形的作品,更在于他们充分调动了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过程,完全融入到了对音乐的审美感受中去,并且能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获得的敏锐感受性、丰富的表达能力、超然物外的审美态度,都极有益于他们在各个领域的创造。如果失去了音乐的审美感受与表达,幼儿的创造力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在音乐艺术的各种要素中,节奏蕴含了生命和自然的活力,它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快节奏通常会给人以欢乐、明亮的感觉,它和激烈运动时的心跳、呼吸相对应,可以使幼儿兴奋。慢节奏则可使幼儿安静下来,紧张情绪得以缓解,情感得到平衡。这就是所谓的情感移入。因此,Bmner认为,节奏是唤起各种情感最为关键的音乐要素。它所唤起的情感能促使人们产生原动性的反应。而听后的有感而发(动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化,具有个性特点,拥有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特点。这些由节奏感产生的情感表达、统觉、联想等恰是创造能力培养的起点。

二、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策略

1.探索生活中的节奏

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要引导幼儿将身边的事物或现象作为探索的对象。音乐活动亦是如此。如果教师所选用的音乐形象并不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远离他们的亲身体验。那么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就无从谈起,更谈不上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节奏是唯一存在于自然界的原始音乐要素,可以说,许多自然界的声响都是有节奏的。在音乐中,节奏如同心脏的跳动,是音乐活力的来源,是音乐结构的灵魂。由于音乐节奏与人的生命律动具有异形同构的关系,它会让人们产生某种运动 体验。人们通常会用不同的节奏来传递各种信息,表达内心错综复杂的感情。音乐中的节奏实际上就是从自然节奏中概括、提炼并创造出来的,它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幼儿阶段是直接感受和体验节奏的最佳时期,他们对有节奏的各种声音的敏感与喜爱是其音乐能力发展的起点。而将生活和自然界的声音节奏引入教学也充分体现了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从孩子们熟悉的环境与事物人手。依此,教师宜从现实生活中各种奇妙的声音人手,引导幼儿寻找、发现和感知生活和大自然中存在的节奏,加以模仿、想象和创造。例如,让幼儿感知“滴答滴答”的时钟声、“当当当”的敲钟声、汽车的喇叭声、风声雨声,等等。渐渐地,幼儿会发现这些声音是在不停地变化的,但又有一定的规律,在这种自然、有趣的感受和表现过程中,幼儿可体验到快乐,对节奏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的感知力会被激发出来。这样的引导不仅能帮助幼儿对节奏有更加细致、全面、深刻的理解,同时还有助于发展幼儿更为敏锐的感知能力、洞察力,对幼儿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节奏模仿

在音乐活动中不应忽视模仿的作用。人们往往认为类似鹦鹉学舌的机械乏味的模仿。会阻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其实,模仿也需要经过思维才能表现出来,其中包含着创造的因素。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适当的限制,并不会影响创造力的发挥,反而会有效地促进它的发展。

音乐是一门艺术,而任何艺术都有它必须具备的技术。不进行基本的训练,不掌握一定的音乐语汇,就不可能获得完美的艺术体验。幼儿学习音乐,探索音乐,创造音乐,必须以一定的音乐技能技巧作为基础。音乐语汇是帮助幼儿获得音乐经验的支撑,有了这些基本的音乐语汇,他们才能在听、唱、跳、奏等各种音乐活动中大胆地表现,积极地探索和创造。而音乐语汇的获得离不开模仿与重复。重复练习有助于幼儿记忆力的增强以及经验和能力的形成,并且能让幼儿在熟悉的活动中体验到快乐。音乐的即兴创造不会是无中生有的,它们总是依据特定的情景变化、发展的。新的学习都是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幼儿一旦熟悉了某项活动,他们就会继续挑战自己,探索更新的活动方法或途径,并尝试把这些新发现迁移到其他情景之中,这就是能力的逐渐拓展。因此,对幼儿而言,模仿是获得知识的最初途径,是创造的第一步。节奏是音乐的基础,而基础的东西必须通过反复练习才能真正掌握。重复的节奏模仿是培养幼儿节奏感的重要一步。当然,节奏模仿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单纯的技能训练。为了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可以在模仿的基础上鼓励幼儿即兴创作节奏短句,以培养幼儿的即兴创造能力。

3.游戏性的音乐活动设计

个体的创造力绝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不是通过不着边际的想象就能发生的。音乐是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的产物。它的形式、结构充满着丰富而有序的理性逻辑。它既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又是距离我们的理解最遥远的艺术。因此,在音乐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绝不意味着可以对幼儿的音乐体验不加任何干预。相反,它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巧妙的活动设计和有效的引导。

教师需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能力出发,以幼儿必须获得的感受、体验和表现力为线索,选择素材,设计活动,使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契机,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充分挖掘音乐美的因素以及素材本身的教育潜力,并赋予其多彩的、带有艺术性和趣味性的活动形式,在不断重复和变化中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教师要通过适时且艺术性的指导,充分调动幼儿听觉、视觉、运动觉、语言知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协同参与,从对周围世界的各种自然节奏的体验出发,引导幼儿感受节奏的美,使幼儿能对音乐节奏加以细致、生动的表达,通过体验形成经验,逐渐建立节奏的内心感觉。多样化、环环相扣的音乐活动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愉快而主动地学习,在活动中获得真正的审美体验,更能为幼儿创造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形成奠定基础。如果没有严格的要求和精心的计划。过于自由随意,则很容易使音乐活动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2][5]王懿颖.学前音乐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70,165

[3][10)程建平.音乐与创造性思维[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