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烦恼作文指导范文
时间:2023-03-22 03:30: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成长的烦恼作文指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话题”就是作文“题目”
例如七年级下册教科书(人教版)以“成长的烦恼”为话题作文,八年级上册教科书(人教版)以“爱”为话题作文。学生多直接拟定题目《成长的烦恼》《爱》或《XX的爱》,这样千人一面的作文题目,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使本来有广泛选材自由的话题作文变成了狭窄的命题作文,于是出现了”新鞋走老路”,千人一面的局面。
二、“改头换面”迎合“话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学生掌握了一套快速应对话题作文的技巧,他们牢记一个典型事例,可以套进任何一个话题作文中,以不变应万变。例如有的学生牢记这样一个题材:“我”考试没取得好成绩,很悲观失望,天空也为我阴沉、哭泣,后来听到爸爸或妈妈的一番鼓励,于是重新对学习、对生活充满信心。那么,在以“爱”为话题的作文中,他写了这件事,歌颂妈妈对“我”的爱;在以“成长的烦恼”为话题的作文中,他写了这件事感谢妈妈帮我解除了“成长中的烦恼”;在以“改变”为话题的作文中,他同样写这件事,感激妈妈让自己从此“改变”;在以“美”为话题的作文中,他仍然会写到这件事,只不过在文章结尾来段写景抒情“啊,这时我望望窗外,雨停了,天空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好美啊!”至于“妈妈半夜冒着大雨送我上医院”“老师给我补课,累得满头大汗”这样的事例,更是许多学生用来开启“话题作文”的万能钥匙。
针对作文教学中出现的这些现象,我深感引导学生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学会选材。没有真心打动小作者自己的素材,他们哪里有那么多情感可抒写?他们哪里有那么多人生感悟呢?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话题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选材的过程,就是引导他们寻“米”的过程。我认为启发学生面对“话题”展开丰富的联想,让“话题”插上翅膀飞翔在每个学生心灵的广阔天地中,去触及那些令他们感动的人、物、事、情、景……这样学生才会抓住真正优质的好“米”,做出真正美味的佳肴。
在指导学生写以“爱”为话题的作文时,我首先启发学生展开“追忆联想’一回忆:你曾经感受到哪些人对你的爱?学生纷纷回答:有爷爷奶奶父母等长辈的,有同学、朋友的,有老师的等等。接着我又启发学生展开“对比联想’一哪些人需要爱呢?大自然的哪些事物需要我们关爱呢?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的同学说,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有的同学说,街上的乞丐很可怜,他们最需要社会关爱;有的同学说大自然中的小鸟需要关爱……然后,我让学生静静地思考,从众多与“爱”相关的材料中选出令自己最受感动的人或事来写作。
从学生交上来的习作看,他们的选材突破了以往单一的“妈妈的爱、老师的爱”这一框框,能抓住许多生活中的细节来表现“爱”这一主题,题材明显广泛多了。
篇2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本文从低效作文教学成因分析入手,探讨了提高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作文教学 成因分析 策略研究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重点,又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它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可是这个重头戏,在实际的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普遍对习作厌烦。不少学生一提起作文,就感到头疼,常觉得无话可写,无从下笔,甚至胡编乱造。作文内容重复,像记流水账,每次作文都像是应付苦差事。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必须着眼于改进作文教学的方法,优化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因此,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笔者就此低效作文教学成因进行了分析,着重探讨了提高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低效作文教学成因分析
当前学生写作态度消极,写出来的作文内容空洞、形式单一已是不争的事实。学生不愿意写作文、写不好作文的原因有很多,但至少与我们的低效作文教学脱不了关系,其成因为。
1.作文教学无本可依。首先,让我们看看2001年初审通过的人教版实验教材。在这套教材里,每个单元都设有《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活动,但该环节只有对写作话题的探讨,缺少写作技法的指导。比如七上第一单元作文指导的主题是“成长的烦恼”,下设三个对“成长的烦恼”的探究活动。由于写作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归并在一块,且没有对学生作文能力作要求,师生往往只会停留在对话题的探讨层面上,很难有明确的技法训练。因此学生作文里的“成长烦恼”将是人云亦云,形式雷同。这种“无本可依”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一些专家的注意,于是在新学期出来的2013年初审通过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里,编者对学生写作习惯作了比较明确的要求。例如,七上第一单元作文训练环节变成《在生活中学习写作》,主要告诉学生怎样从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怎样运用写作方法促进作文的生成,并要求模仿课文进行写作。从理论上讲,这是一个指示性明确的作文训练教材,对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的养成是有好处的。但这一转变的最终效果如何,我们将继续关注。
2.作文教学无序随意。作文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作文教学也很难像其它学科那样由易到难地逐层推进。因此教师安排作文训练要么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么蜻蜓点水,想到哪儿点到哪儿,显得杂乱无序。又因为缺少指导性强的作文教材,所以作文教学过程的安排往往是教师个人行为。什么时候写、写什么内容,全凭教师自我经验,任性随意就不言而喻了。这样,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时间得不到保证,学生厌写、教师厌教,作文教学“出局”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作文教学检查机制主要在数量上进行考核,教学质量是否能得到保证几乎完全依赖于老师是否自觉和自愿,作文教学也就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块“鸡肋”。
二、高效作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1.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会学生学。”学生学什么?结合“整体建构和谐教学”的教改理念,我认为除了教知识,更重要的是学方法。自古以来,学者们就注重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如孔子提出“学而时习知” “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学习方法;朱熹提出“熟读精思”等学习方法。古人还说:“授人以鱼,仅供一饭;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就是教给学生点金术。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对作文的有关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懂得作文的主题、内容、开头、结尾在作文中的作用,进而探究记人叙事、论述说明的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在感悟中掌握方法,并用所学方法进行写作。学生学会了写作的方法后,就能激发他们对作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一旦学生掌握了写作方法,笔下就会展开美妙的画卷,在胸中构筑起一片靓丽风景。
2.加强课外阅读。语文是工具性和文学性的统一,是语言和文学的有机统一,作文归根到底应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要想有好写作的效果,必然要加强课外阅读。我们知道,作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就是缺少生活体验,缺少积累。经过多年探索,我认为,培养学生仔细观察,重视平时积累材料的习惯,并且把课文和课外佳作当作范文,按照“诵读――精思――模仿――创新”的思路去训练学生,这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作文水平的两种有效方法。课文中文学作品在构思、意境、语言、手法方面堪称中国古现当代之典范。学生读这样的作品,即使一知半解,也会津津有味,陶醉其中。这样的经典作品,才会给学生带来冲击、带来震撼、带来快乐。同时我们在课外选取更多的经典作品让学生阅读,显示了一种宽宏的文化视野和博大的文化胸襟。
3.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叶圣陶老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我想,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做个有心人,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写作素材,让他们写一些符合他们的生活实际、贴近他们心灵的文章,让最真最朴实的情感自然流露,那么比之我们架空宣讲写作技巧、埋怨作文无病,一定强得多。
篇3
作文是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重要途径。新的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应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利用多媒体,创设作文的情境;教会学生观察,对学生进行练笔训练;活用教材,丰富学生的写作水平。这样,学生在作文时才能神采飞扬。
【 关键词】
初中作文 学生 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作文教学的理念:“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标准》十分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把“自主写作”“自由表达”定位为中学生写作、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那么在作文教学的有效性上就很值得教师花一番功夫去探究。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写作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写作的快乐应该是让心灵感到愉悦。对生活感悟不多的学生来说,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写作文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开启学生的情感大门,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快乐中写作文。在“成长的烦恼”综合性活动和写作课中,本人就采用了先讲述自身成长烦恼经历作为指导写作的切入点,生动有趣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故事很快激起了学生的倾听兴趣;接着,水到渠成地带领学生进入列举自己成长中的烦恼这一环节;再分小组讨论、组代表发言、写作成文等。学生参与热情高涨,虽然消耗的课时较多,却收到了理想的效果。人物描写、细节描写的作文指导课上,教师通过现场猜谜语活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既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又达到了让学生在笑声中观察、在快乐中写作的教学目的。《打开心窗说“靓话”——心理描写》的作文课上,教师采用即时抽签检查背诵的活动,适度的紧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课堂练笔文字就自然而然流于笔端了。写作指导课上,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情及习作要求进行有效地编排,如通过讲故事、猜谜语、演小品、演课文剧等活动变学生“要我写”为“我要写”,促使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作文练习中。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写作文的情境
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大量的信息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图片、声音、视频等手段表现出来,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对某些事物有身临其境的了解,并唤起学生的记忆或再造想像。记得看过《昆虫记》中附赠的法国记录片《微观世界》的碟片,里面有许多精彩的有关小动物活动的镜头。其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一只屎壳郎在推一个粪球,失败了好多次,但那只小虫非常执著,最后绕到了粪球的另一面,轻轻一顶就成功了。画面中细节真实、清晰,使整个活动过程精彩纷呈,不断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感悟。教师把这样的片段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让学生动笔写一写,又何愁没话可说,写不生动的情节呢?还有一次,大家发现电脑的屏幕保护程序能显示出来漂亮的画面,其形态、颜色千变万化,令人耳目一新。这就是锻炼学生写作的绝好契机。于是在作文课中,教者用屏保作为载体,引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并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尝试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写。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被深深地吸引了,写作的情感和思维被激发,在看着屏幕的同时,也被带入了变幻莫测新奇的世界中。
三、学会观察,对学生进行练笔训练
鲁迅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观察是获得写作素材的主要手段。没有观察,就没有对生活的认识与感受,信息的来源就会减少,写作的源泉就会逐渐枯竭。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的好习惯,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写观察日记。日记写起来灵活,行文自由,不受写作时间和写作地点的限制,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在写日记时,学生能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发表自己的所感、所思,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述说自己的真知灼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最大的热情要求学生认真写好日记,并且经常告诫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人事物景,所感受到的生活道理,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必要诉诸笔端就可以把它记录下来。不断积累大量词汇,增加语言素材,才能越写越熟练。写日记也是一种积累材料的过程,平时多积累,作文时才会信手拈来,平时用心把看到的事听到的事记下来,再写成日记,哪怕只是一两句话,日积月累,就会使自己所写的日记由点到面,逐渐形成精彩文章。
四、活用教材,丰富学生的写作水平
初中语文课本内容,不乏古今中外,文人骚客的名家名篇,这些课文或想象丰富,清新活泼;或平实鲜明,富有表现力,读来让人赏心悦目,如沐春风。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充分领略课文意境,学习名人大家遣词造句的本领,仔细推敲、研读。与此同时,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适当拓展教材,将课文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作者是怎样来反映生活、描写生活的,并且让学生在领会原文的基础上,模仿名人大家的笔触,来续写、改写、仿写,以此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水平。例如,在学完《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后,教者可以让学生续写《于勒叔叔发财后》;学完《变色龙》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续写小说《奥楚蔑洛夫的命运》;学习《木兰诗》后,让学生改写《木兰从军记》等。总之,把教材上所学的知识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 参考文献】
[1]阮方. 关于改革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版),2010(02)
篇4
一次,我参加了一个教研活动,主要内容是作文公开课。
第一堂课把我“雷”翻了。
这位老师穿着职业装,特意选了红色,意求吉祥。课前,老师说要送学生礼物,学生万分期待。其礼物是一个故事!一则爱迪生捅马蜂窝的逸闻,似与课堂无关,说得大伙儿云里雾里的。讲完了,她问学生:好不好听?学生整齐而勉强地回答:好听!她接着问学生对她的印象如何?有一个学生说:老师好可爱!其实,学生也觉得这个词用得很勉强。
上课了,她讲的是“真情细说――成长的烦恼”。她先让学生回顾了有关“愁”的诗词,接着又请了几个学生来诉说自己的烦恼。然后小组讨论如何才能将烦恼说得更清楚,方式是让每小组将讨论研究所得的方法写在一张大纸上,贴在黑板上与同学们分享。此过程她没有点评各组的探究结果。最后的环节是请同学来说烦恼。绝大多数学生都不是从写作的角度来说的,说得不细。
本是一堂写作课,总感觉是一次班会课。很难说学生从这堂课中收获了多少写作的方法。
第二堂课写作知识稍有缺陷。
这堂课讲的是“成长的烦恼一寓情于景”。老师以丑小鸭的视频引入,颇为自然。接着老师结合公开课比赛说了自己的烦恼,这个环节设计巧妙。老师的下水作文有意识地运用了景物描写,但方法是借景抒情,而非寓情于景。这里有概念上的混淆。我觉得她没能弄懂“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这两个概念。前者的中心是景,后者的中心是情,前者在一个“藏”字,后者在一个“借”字,前者客观性强些,后者主观性强些。即借景抒情可以不遵循景物的客观状态,可以跨越时空,可以移花接木。
下一环节是“美文引路”,通过朱自清《春》的片段来品读寓情于景的方法。她认为“仿佛眼前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运用了联想的写作手法。这个讲法也有一点问题,这是作者由眼前之花,想象后来之果,是想象,是一种超前夸张。
第三堂课让我看到了谎言的诞生。
这堂课是“让笔下的人物‘立’起来一一人物动作描写指导”。此老师真是豁出去了。暖课活动时,她播放《拍手歌》,并随着音乐,舞动了起来。她的腰实在太粗,手实在太肥,虽穿淡绿色的套裙,也掩不住暴露的粗腿,脸也因为使劲而有些红胀,动作拘谨而不自然,舞姿略略有些夸张。
其舞蹈虽没有美感可言,其精神却着实可嘉。
曲终舞毕,她问:你觉得老师是什么样的人?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如果你要向你的朋友介绍我,你会怎么做?
如此引入,虽是辛苦,但还算巧妙。
进入“写一写”的环节,老师让学生用三个动词来写她的动作。
学生所用之动词表现力不够。
可贵的是老师又推出两个环节“推敲运用――准确生动”“精心修饰――细腻生动”,以提升学生锤炼语言的意识。
我心中暗暗地为这位老师祈祷:再加劲,就要大功告成了!
聪明反被,这位老师却做了一件十分令人惋惜的事:她努力、勉力、强力引导学生将她所跳之舞修饰得轻盈如孔雀、曼妙如天仙。
结果,满场的人都笑了!
其实这位老师再放开些,让学生说真话,即大大方方地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扭捏、写一写自己的羞涩,一定会让她的课生动活泼,也一定会让学生敞开心扉,说出真话。
我们精心打造的作文课,尚且有这么多漏洞,这让我们日常的作文课情何以堪呢!学生正是在这些错误方法的指导下,逐渐丧失了对作文的正确认识,养成了说谎成自然的习惯。
二、让文章既真实又有情趣
下面是两篇以“身边之人物”为主题的作文,真实地再现了人物个性,可以一观。
照片的故事 苟月舟
黑白照片上一男一女两个人脸儿历史性地靠在一起,傻傻地笑着,女的留着稀疏的刘海儿,戴着夸张的耳环;男的头发垒得老高,越看越帅,只是呆了一点儿……不错,这两位正是我的妈妈和爸爸。看他们两个卿卿我我的样子,我的牙根隐隐有些犯酸。
照片上两个天真烂漫的人儿,锅碗瓢盆叮叮当当地一起生活了十几年……时间磨去了人生金色的痕迹,稚嫩的小年轻蜕变为成熟的中年劳力。妈妈不再有“青春”的刘海,爸爸没有“地中海”已是万幸,更不会把头发弄得像高耸的“原始森林”。老妈天天为鱼尾纹发愁,老爸鬓角的青丝也被岁月无情地漂白。时间的力量令人不胜欷。
爸妈到底怎么认识的呢?又怎样拍下这张老照片?
那要回到十几年前爸爸从部队回老家探亲,与妈妈在一次同学聚会上邂逅。彼时爸爸一身威武的军装,眉宇间透出一股英气。浪漫的灯火中,妈妈一头秀逸的长发,一双纤细的手,一颦一笑,灿若桃李……于是两颗星星发生大碰撞……接下来,便有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老爸说老妈对他一往情深,老妈说老爸对她一见钟情……从他俩的默契中,我诡秘地得出一个结论:俩人是两厢情愿、两情相悦!
一见倾心后,两人便“一日千里”地开始了艰难而甜蜜的异地之恋。天各一方,虽不能玩情意绵绵掌、耍眉来眼去刀,却是青鸟殷勤、鸿雁传书。一向大脑指挥不了手脚的老妈,脑壳一热,大笔一挥,一句山盟海誓终使这场爱情长跑抵达终点:
我爱你,我爱你,我永远、永远都爱你!
晴朗的冬日,爸妈十指相扣,修成正果。
“咔嚓”一声,定格了甜蜜的小夫妻这个喜悦美妙的瞬间。新人纯真地笑着,谁又会想到:他们紧密相依的臂膀间隐藏着一个一脸傻笑的我呢?
创作手记:
拿他们开涮是我的业余爱好,逗我开心是他们的专业特长。我们是傻傻地笑着的一家三口,我愿意把我们的幸福与你们分享。
对老爸老妈的爱情感兴趣的肯定不只我一人,但允许子女拿自己寻开心的父母,我想也不会太多,羡慕我吧!
流氓松搞笑之穿衣记
自称174厘米的“流氓”的身影出现在“十六国”的门口,标致性的门牙,以及上下厚度严重不协调的嘴唇在几乎静止的状态下一张一翕,像极了红嘴鲤鱼。之前,“十六国”的女孩们均双手合十,眼冒桃花,十二分憧憬地望着这位不太白的“白马王子”。说时迟,那时快,流氓操着搞怪得“Q”的重庆话凶神恶煞地吼道:“还在昨子(做什么)?”随即,冲上讲台,用那把鹅黄色的圆规敲打快散架的讲台,那刺耳的声响直接加速了同学们的心跳。“十六国”的女孩们心中美好的幻想一下子被贴上了封条,上面标着“直角坐标系”。
连生活老师都知道,今天流氓铆足了劲,准备严肃地传授这节“重大无比”的课。于是无数个想翻不敢翻的白眼轻飘飘地在空中飘荡,流氓开始上课了。
“十六国”安静得不太正常,这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
果然,从小声的絮语,到唧唧喳喳的议论,再到无法控制的骚动与混乱,仅用了两分钟。理由绝对的爆炸与轰动:流氓的红毛衣穿反了!
所有人都牙关紧咬,脸部因扭曲而显得怪诞无比,流氓在62张恐怖表情的围攻下,很无解。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这正是大家想要的效果!他无奈且无辜地一笑,导火线当即着了,“十六国”
瞬间爆炸!没有人能估量62个人的笑声威力有多大,讲台上的流氓竟然忘记了发火,想必他也被这样的情景震蒙了。待大家笑够后,一个细小的女声才悄悄地提醒:“流氓,你的衣服穿反了!”那个声音虽小,威力却很大,教室的喧闹顿时像潮水一样退去了,空气中只剩下一两声稀稀拉拉的笑,像是深秋树上挂着的那一两片黄叶。有那么几秒钟,四周除了尴尬什么也没有。流氓清了清没有异物的嗓子,自嘲地呵呵笑了两声。或许没有人看见,但我知道,流氓的眼镜后或有一个老师在学生面前出丑的难堪,或有一个男人犯低级错误的恼怒,或有一个普通人自尊心受到嘲弄的窘迫。
这些好像都不重要,更多复杂的情感,只是化为流氓一句青白色的解释:“今天的课太重要了,所以出门急了,穿反了。”
没有人再接嘴,我真想走上去拍拍他的肩膀,说:流氓,别在意。
流氓举着圆规敲打着黑板,那空洞的声音,我至今也记得,不长的空白后,他紧了紧了声音,干练地说:“上课!”两个字,结束了一场轩然大波。
流氓,请原谅我们年少的不懂,请相信我们笑声的善意,请坚信我们对你敬业的绝对尊重。尽管你常能一个脏字不带地把我们教育得想撞墙,尽管你常理直气壮地向我们喷唾沫星子,尽管你常拖堂、常为我们“额外加餐”――布置好多好多的作业干粮。
从此,“十六国”的臣民更爱上了流氓的课。天晓得他下次会穿反裤子还是鞋子!
创作手记
流氓松,我们“十六国”的数学老师,热情、豪爽而富有激情。他自称“流氓”,并常“耍流氓”(在课堂上、在原则问题上耍横),时有雷人之语,常有惊人之举,让我们应接不暇、让我们惊喜连连、让我们瞠目结舌。我们先尊称为刘老师,后戏称为“流氓松”,而今笑称为“流氓”,他照单全收。我们爱刘老师,我们爱“流氓松”,但我们更爱“流氓”!
三、教师收获
两文选择了不同身份的人来写,却无不生动活泼,着实可爱。究其原因,就是一个“真”字。作文最可怕的就是弄虚作假,虚与委蛇。前者是指写作指导思想的错误,后者是指写作技巧的不成熟。前者如第三堂课,该老师最大的失误即不让学生说真话。要知失去此点,作文就失掉了存在的根本,无论你多么卖力,也无济于事啊!后者如第一、二堂课,那两位又有所区别:第二位最大的问题是作文教学技法不熟谙,第一位就纯粹是一位政治老师,这是片面追求课堂热闹而忽略写作根本的结果。
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就可以让学生做到“以我手写我心”,成为一名“真君子”。
一是将“写真事,抒真情,言真知,达灼见”奉为我们写作永远的宗旨。
这一点,师生都要共同恪守。不可粉饰,也不可文饰,哪怕看上去很美也不行。重要的是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二是教师要率先示范。
“教室是出错的地方,把出错的权力还给学生”,这是一句教育箴言,我觉得出错的主体还可以添上“师长”。师长又不是神,偶尔犯些不关痛痒的错误,是正常的。有时还可以有意识地显丑、露拙,它可以成为师生关系的剂,也可以成为学生写作不可多得的素材。
三是熟练地运用各种写作技巧。
就取材来说,要从熟悉的领域去取材,不可勉强操作。
就构思而言,可以适度联想,可以合理想象,以丰富文章的内容。有两个概念必须区分清楚:联想、想象与编造。前者是写作中正常的技巧,后者是写作的大忌。
取材于真实,不等于是对生活一成不变的复制,它必须有选择。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不是弃生活于不顾,也不是拔高、扭曲,更不是凭空捏造,应是从生活中去发现精彩,提炼精髓。
作文取材真实,不等于读者感觉真实。这让不少作者觉得委屈,觉得自己写的真人真事,怎么会给人一种虚假的感觉呢?问题出在表达上。艺术的真实并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实。后者是指生活的原生态,它可能是混乱的、琐碎的、缺乏理性的,这需要在写作中提炼。写作就是努力将生活的真实转化为艺术的真实。这有赖于写作者熟练地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将生活的真实表现得富有感染力。
就情感来讲,要爱憎分明,对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角度的解读,但主体情感应该泾渭分明,不可含混不清。
就结构来谈,要合理调整,巧妙布局。不可照搬生活,也不可弄巧成拙。
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0061-0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素质教育持续至今,作文教学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从学生方面看,主要表现为作文内容虚假化,很少有自己的真实生活体验;作文构思模式化,不能突出学生的个性和自由;作文过程被动化,限制了学生自主选择和表达的欲望。从教师方面看,作文教学目的的功利化,忽视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作文要求的统一化,让学生缺少选择的自由度;作文评价的单一化,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少评价交流。那么,如何解决上述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也是作文的源泉,而随笔则是生活的真实再现。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入手,通过写随笔积累生活素材,让作文脱去华丽的外衣,花哨的技巧,走出脱离实际的课堂,反映现实的生活和真实的内心世界,让作文回归“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质朴美。
一、走出课堂,让随笔贴近自然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亲近自然,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诉之笔端。大自然中的春花秋月、蓝天碧海、高山流水、飞禽走兽都可以作为随笔的素材。信宜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如神奇的半月岩、陡峭的大仁山、鸟语花香的天马山、闻名粤西的太华山等,此外,信宜还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和独特的民风民俗,这些都是作文的好材料。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请到我的家乡来做客”的语文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历史习俗等。在《我爱家乡》的随笔训练中,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我爱家乡,我更爱家乡的李子。我的家乡到处都是李树,房前屋后,一片一片的;田坎山坡,一排一排的。到了春天李树开花了,一簇簇洁白的李花堆满枝头,远远望去,让人领略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景,可好看了。不久花谢了,就长出了豆子大的青李子。过了一段时间,小李子长到了算盘珠子大了,慢慢地李子成熟了:“玉米花”红灿灿的,“四月黄”黄澄澄的,“鸡心李”红得发黑。摘一个放在嘴里,紫红色的酸酸甜甜的果汁一直流到了心里。
还有一位学生写道:
石根山位于我的家乡朱砂镇,与广西交界。它以石的奇、特、秀、清闻名粤西,更以四季不同的韵味吸引着八方来客。春,绿意盎然,山花怒放,漫步山野,可以欣赏野花争艳,感受鸟唱虫鸣;夏,云雾缠绕群山,飘渺神秘,简直是人间仙境;秋,日出日落,红叶醉人,远看枫叶成林,层林尽染,近看色彩斑斓,赏心悦目;冬,寒风萧瑟,放眼两广林海,郁郁葱葱,韵味十足。
亲近自然,能让学生学会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自然,自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从而使随笔言之有物,作文自然就会真实可感。
二、走进社会,让随笔描绘生活
生活本身就是一部曲折离奇的小说,是一部大百科全书,指导学生真实地再现生活,把亲身的经历、真切的体验、耳闻目睹之事融于笔端,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进而养成热爱生活、勤于动笔的习惯,就能收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我手写我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作文素材,生活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教学中,笔者指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让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让生活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例如我校一位教师生病住院了,家里无法支付昂贵的医药费,学校便向全校师生发出了捐款倡议。一位平时比较懒散的学生却出人意料地在他的随笔中写道:
面对生命,尤其是面对一个在悬崖边的生命时,你是否会伸手去援助,去拉他一把,去给他一丝温暖、一丝关怀和一丝希望呢?如果是我,我会说:“我会。”这件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他是学校的一位老师,前几天我还看到他在学校检查纪律,如今却生命垂危。当我听到了这个噩耗的时候,觉得就像一块大石头砸在心上,隐隐作痛,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形形的人,观察他们的行为举止和神态外貌,听听他们的呼声;观察身边有意义的事、有趣味的事、新鲜的事等,通过耳闻目睹去体会生活的无穷乐趣,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随时随地把观察到的、感受到的形成随笔,积累素材,为写作奠定坚实基础。
三、自由发挥,让随笔抒写内心世界
叶圣陶先生曾说,随笔是最自由的文章。因为随笔没有太多限制,学生可以自由写作,所以学生的思维会特别活跃,写作的兴趣会特别浓厚。随笔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自由选择文题,自由安排材料,自由选择表达方式,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写作的积极性。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烦恼和困扰,这就可以利用随笔自由记录成长的心灵感悟,如考试的喜和忧、成长的快乐和烦恼、亲情友情的温暖细节等。如笔者班上一位寡言少语的学生在她的随笔中写道:
我来自信宜云开大山,我有大山般沉稳的性格,我有大山般宽广的胸怀,我有大山般崇高的理想。可我又很迷惘,在喧嚣的都市中似乎不知路在何方,在教育城的高楼中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又如一位学生写对妈妈的误解:
我在段考中取得了全级第十名的好成绩,当我兴冲冲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妈妈时,她却迎面泼来一盆冷水:“有什么了不起的?有本事不考个第一回来?”我强忍着泪水,冲进房间,我真怀疑,她是不是我的亲妈!
学生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诉之随笔,是其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对于学生在随笔中流露出来的成长的困惑,教师应及时给予开导和帮助,通过写评语,使随笔成为与学生交流的平台,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大多很喜欢老师充满真诚和关爱的文字,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评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学生乐于抒写内心所感,爱上写作,并使作文越来越贴近生活和内心世界,更接近写作的本质含义。
四、及时倾诉,让随笔完善人格
随笔是认识自我,认识生活,进行创意表达的过程。写随笔能够让学生深入地思考人生,反观自身,学会客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深切地体会人生的各种滋味。作文时,教师应注重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但由于学生的阅历尚浅,社会经验不足,判断是非的能力不强,“说”出来的话并非都是积极可取的,有时难免流露出消极、自私等不健康的思想。教师应通过随笔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引导他们摒弃这些不利于健康成长的因素,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观念、形成健全的人格。例如在一次随笔评讲课中,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学生张文娟(朗读自己的随笔):“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举头望着满天的清辉,萦绕在我心头的,是父母沧桑的脸庞。我怨天,为什么别人可以锦衣玉食,而我们却要为一日三餐而奔波劳碌;我尤人,为什么我付出那么多的努力,成绩却仍然不如别人好?
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位同学的随笔写得怎样?
学生陈菲:引用诗句,富有诗意。
学生王一帆:有一种淡淡的哀愁。
学生黄欣欣:文笔不错,但我觉得作者的思想太消极。
教师:我觉得三位同学说得都有道理,这位同学的作文水平越来越高,但从她的随笔,我看出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失望。我们无法选择出身,但未来却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我们的苦难,也许正是我们人生的一笔财富。孟子不是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吗?我们相信这位同学一定能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篇6
而目前,语文教学中严重存在着“重文轻语”,“有文无语”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割裂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训练的关系,只注重阅读、写作的训练,对口语交际训练采取轻视甚至轻而不见的态度,导致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缺失——学生不敢说话,不会说话:路上见了老师,脸憋得通红;上课提问,没人举手回答……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必须让学生的“口耳”动起来。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让“口耳”真正动起来呢?怎样让学生学习语文时除用手用眼之外,还积极主动地用口耳呢?
一、口语交际课建立并坚持常规训练。
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持之以恒地训练,方见成效。
1、口语交际训练要制度化。为了使这项活动顺利开展,我先采取按学号轮流讲的办法,让学生事先有所准备,消除紧张心理;后来又提高一步,采取抽讲的办法,同时鼓励学生自愿报名到台前讲。每个学期每个学生至少轮到2~3次,在制度上要有保证。
2、重视听的训练,从听到说。如我在以“成长的烦恼”为主题的口语交际训练时,把全班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学生讲述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另一组学生仔细倾听并就第一组学生所列烦恼,找出解决烦恼的方法。这样,有学生发言时,不发言的学生要仔细倾听。
3、多样形式,进行训练。学生学习时,可以二人一组或多人一组;发言时,可以两人或多人联名进行。这样,学生能大胆地向别人请教不理解的问题,就不同意见与他人商量,让“口耳”无拘无束地动起来,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4、口头表达内容不限,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的原则。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我尝试选择以下训练主题:
(1)自我介绍。要求语言简洁,条理清晰,内容包括姓名、年龄、来自哪里、特长、理想等。这一训练适合初一刚入校的学生。
(2)讲民间传说、成语故事、童话寓言等。要求语言简明,生动、有条理、吸引人。
(3)讲述见闻或经历。内容不限,可以是“班风新风尚”“第一次炒菜”“201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要求有中心有条理。
(4)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这一训练适合初二学生,目的为了配合说明文的教学。要求抓住事物的特征、功能、性质等方面进行说明。
(5)一事一议。针对某一观点,某一现象进行评议。要求能简述事情经过,发表个人看法,力求连贯、严密,如针对“中学生上网利大还是弊大一事”,让学生发表议论,展开讨论。
(6)口头作文。可先让学生进行片段练习,先叙述或议论一件事,再进行整篇训练。要求做到中心明确,这一训练适合初二以上年级的学生。
以上几种训练,教师要针对学生情况进行选择,让每个同学都有口语训练的机会,只要坚持使用这些常规训练,就能让学生的“口耳”真正动起来,逐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把口语交际训练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我们除了很好地利用口语交际训练课以外,还要把口语交际训练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1、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学生从阅读中可以丰富词汇、学习词句、扩展知识,学会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有利于表达能力的提高。所以,阅读教学要有计划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我的具体做法是:
(1)重视朗读。对于教材中适合朗读的课文,如《背影》、《春》等,教师指导学生把握音准、断句、停顿、语气、语调、语速、连贯性和节奏感。这必将极大提高学生的口语技能;如《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经常进行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模拟角色的语气、语调、语态。
(2)重视口头复述。复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复述时不一定整篇大块头复述,可以是针对课文段落、重点语句进行复述。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后,我要求学生详细复述,作者鲁迅写了哪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另外,我还要求学生作改变人称,改变记叙方式,补充情节等创造性的复述。例如:把《我的叔叔于勒》由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复述;将《皇帝的新装》、《窗》的结尾作补充创造性的复述,这样做,不仅让学生的“口耳”动起来,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3)适时讨论,畅所欲言。结合阅读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有争议的焦点,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谈体会、谈感受,这其实也是让“口耳”动起来的好机会。例如:学习了《明天不封阳台》后,将学生分成甲乙两个小组,就“是否封阳台?”这个问题自由辩论,持正反面意见的同学都能归纳自己的理由。又如:学习了《多一些宽容》之后,提出“宽容的现实意义”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
以课文为口语交际训练的话题,省去搜集资料之苦,不仅可以直接投入进行,学生还在应用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2、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作文前,让学生在充分构思的基础上,先说说打算写什么,怎么写,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评议后才动笔去写。这样先说后写,由说入写,既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又理清了写作思路。作文后,请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大家评议,说说写得好的地方和写得不好的地方,然后各自进行修改。这样,口头和书面相结合,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同时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例如:在写《我最喜欢的人》这篇作文前,我让学生先构思,写提纲,然后站起来说说,你打算写谁?突出他(她)哪些方面?选择几件事去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作文写好后,我请学生自己朗读自己写的文章,然后大家评议,说说哪里写得好,哪里写得不好,该如何修改。
三、把口语交际训练贯穿到其它学科中。
篇7
[关键词]体育生作文想象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024
作文是语文之魂,语文高考备战中,作文更是重中之重。农村高中学校中,教师针对体育生的写作训练自然也是常抓不懈,两三年下来,学生一般都能写出四平八稳的作文。这些四平八稳的作文,不论是议论文抑或是记叙文,都有一个很大的硬伤――缺乏想象力。
想象力为何物?想象力就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体育生的作文一般都没有在生活素材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基本上只是对材料作俯首听命式的记录,难免显得单调、刻板。
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因素有很多,主要的有三点:一是体育生体育训练占据了大量时间,文化课的学习相对少;二是缺乏科学系统的想象力训练,每临写作文,都会按思维定式而行;三是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低。这时候,非常需要我们为师者的临门一拽,指点迷津。
指点迷津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进行想象思维的训练。“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来都是灵活解决问题的最佳原则。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对于想象力的培养,我们摸索出了一些做法。
一、理念的构建
思想上的认识统一是一切工作的良好开端。好作文不是对生活依样画芦葫的记录,要有加工和创造。另外,一个人特别是中学生阅历是有限的,需借助想象的句段来丰富文字,务必使学生明白个中道理。同时,要针对高考作文阅卷的审美评分依据进行解读,强调想象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生活的感悟
艺术来源于生活。想象力有了现实生活土壤的培育,才能盛开美丽的花朵。
体育生有其不同于文化生的校内外生活,训练的艰辛,成长的烦恼,成功的喜悦,这些都可用写周记的形式记录感受。另外,体育生有一个优势,那就是熟悉体育赛事和体育明星。体育明星的奋斗史和生活琐事也可作感悟的素材,感悟他人的生活是一种智慧。生活感悟有了量的积累,才能提炼成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学识的积累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体育生术科训练繁重,要读破“万卷”之书不可能,需要教师有选择性地指导阅读,指定篇章,指定句段。比如指导阅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创造出来的这一奇幻神美的想象世界,领悟想象手法在写作中的妙用,并进行模仿学习。
除了向经典学习,还可指导学生阅读各省市高考优秀范文,在这些佳作中寻找想象句段,用心研究,尝试仿写。
四、细活的切入
高中阶段的作文训练,以议论文和记叙文为主。本文就此两种文体略谈一些做法。
1.议论文。体育生的议论文,看多了不免感觉枯燥无味,倘若要使其具有文采之美,有散文之抒情味,可尝试运用想象手法。
化抽象为具象,虚构意象植入干巴巴的说理。意象之库在哪里?在广阔无比的大自然中:山川草木、花鸟虫鱼、日月星辰、云霞风雨……如若不够用,再把目光转向人类的文明产物:亭台楼阁、灯火佛塔、妙手丹青、天籁乐音……只要练就了发现美的眼光,意象俯首可拾。请看高考范文成功的佳句:“即使自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也应明白,一枝独放不是春天,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即使自己是一颗傲然挺立的孤松,也应明白,一株独秀不算英雄,成行成排的树木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本句论证的是“有双赢才能共辉煌”,作者虚拟了“牡丹”、“花”、“孤松”、“树木”、“长城”等意象来说理,可谓妙笔生花。
想象力的运用,能使说理展现别样的风貌。
2.记叙文。相对于议论文,记叙文更需要想象力。虚拟情节,虚拟细节,虚拟心理,虚拟梦境,等等,这些都是想象的细活,它们能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从而也使主题思想得到提升。
篇8
一、“对话”――生命的运动与发展
作文就是“对话”,是与他者(他人,社会,以至自然)的对话,也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其实,孩子们早就开始本能地与大自然进行“对话”了,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见孩子们和他们心爱的小狗、小猫或玩具熊说“悄悄话”,而关键是看我们是否善于诱导他们将这样的即兴零星谈话变成自觉的写作了。在初中阶段,我们又设计了“多与自己谈谈心”、“心中的事向谁说”这类单元。因为正是在这个年龄阶段中,孩子们容易萌发许多新鲜的思想,多变的念头,又极敏感,很容易受到伤害,并且“少年初识愁滋味”,不时产生莫名的忧伤,处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他们有极强的“倾诉”(即与他者对话、交流)的欲望。但可惜的是,大多成年人对此不理解并加以漠视。而作文,恰恰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倾诉的机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拟一个倾诉对象,通过写作的方式倾诉自己的烦恼、痛苦、新感受、新发现、新思想等,或者采用“自述文”的形式进行“自我对话,自我倾诉,自我辩论”。在这个意义上,作文就成为了一种以老师为对象的倾诉,是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适时进行劝导,帮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而到了高中阶段,学生除了“倾诉”,更有了“发表”的欲望:随着自身独立性的加强,他们对自我与社会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就渴望着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与社会进行对话。而作文就成了对社会的模拟性的“发言”――如果在报刊上发表,自然也就成了公开的发言;这个时期的学生常常对这样的公开发言很感兴趣,其实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达到自我价值的确认,并得到社会的承认。高中读本意强调: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是有价值的时候,他的写作一定会有重大的突破”,因为这意味着写作已真正成为其自身精神的需求。此时,学生的写作过程也是他们生命成长过程的一种体现。
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也是对学生生命成长状况的一种关注。学生与自然、与教师、与社会的“对话”,是他们生命成长与发展的体现。
二、“发现”――生命的开发与提升
著名艺术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上帝’赋予每一个人多么巨大的财富!你有眼睛可以看,有耳朵可以听,有手足可以触摸,有心灵可以感受”。但这些天赋的生理条件仅仅只是一个物质基础,要真正有一双能够发现美、感受美的眼睛、耳朵、手足与心灵,是需要长期的培育与训练的,而这样的培育与训练,在本质上是一个生命的开发与提升的过程。而作为体现学生生命发展需要的写作,也应该重视对学生生命的开发与提升,帮助学生”发现”周围的世界及自己的内心世界。
发现生活 生活是人类生存的摇篮,除了赐给物质资料以外,还能给人以灵感的启迪和美的享受。写作教学的真谛和本原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需要。思想是生活的思想,情感是生活的情感,作文是生活的作文。生动感人的篇章必然是从生活中来。中小学阶段,我们引导学生用“眼睛”去发现大自然的美,用“耳朵”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倾注自己的情感、态度与希望用“心”去感受生活,使主观内心和客观外物协调、统一起来,最终达到情感的升华。到了高中阶段,教材又设计了让学生进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教学旅行活动,帮助学生见识世界,开阔心胸,进行前所未有的知识体验。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人生,思考生活。感受大自然繁衍不息的生命现象,获得心灵的自由与解脱,培养开阔的胸襟。通过适当的教学旅行活动与写作,达到人(学生)与自然生活两种生命的“感动与交融”,从而促进学生生命的健康发展。
发现自我 从小到大,尤其是小学到高中阶段,“我是谁”这个主题一直贯穿于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这也是一个对自我的不断发现与提升的过程。
“我是谁”看似一个普通的问题,实则极具哲理,它是人这一生中一个永恒的追问。在小学阶段,孩子们总是不停地向家长追问这样的问题,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老师也经常在写作引导中向学生提问“你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爸爸妈妈给你取这样的名字?”“想一想未来的你是什么样?”……不时提醒孩子们对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某些“关键”时刻进行思考,记住人生的重要时刻,比如“第一次自己回家、第一次走夜路、第一次做饭”等等,记录生命成长的印记,并帮助他们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初中阶段孩子的成长,不仅有生理上的体征,更有精神上的特点,他们思考问题开始变得复杂,但又十分敏感,容易接受暗示。他们会因为一次表扬而欣喜若狂,也会因为一次失败而自卑、自怒。此时,我们的写作教育应该面对这样一种思想、心理与情感状态,及时地引导学生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开掘,真诚而自然地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并在这一自我表达的过程中,正确地认识与分析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与情绪,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开始走向“独立”,此时的写作应该注重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纠正与引导,帮助学生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道路。
发现社会 在引导学生发现自我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从根本上说,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或者如马克思所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存在于某种社会关系之中。引导学生感悟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的相连与沟通,从而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应该是我们的教育的重要任务。而这样的引导,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生命成长的特点:这是一个由近及远,由身边的“小社会”逐渐引向“大社会”的过程。
孩子们也正是在这种对生活、对自我、对社会的发现中,不断地自我审视、自我总结,从而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作文教学正是从这一方面促成并记录了这样的成长。
三、“引导”――生命的碰撞与互动
中小学作文的训练,从本质上说,是对人的训练,而中小学写作教育又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写作(语文)活动,它同时是一个教育活动,因而具有一些不可忽视的特点:这既是“教师指导下的写作”,又是“学生群体中的写作”,因此,必须“重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群体的作用”,“使写作成为师生互动的生命过程”。
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师生生命互动创造一个自由、轻松、开放、包容的环境。作为倾听者的教师,应该具备一个包容的心态,充当孩子们的亲人、朋友,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自然的倾诉氛围,实现师生之间真正平等自由的倾诉与倾听。既然是对话,就必然
是双向的,要学生向老师敞开心扉,老师首先要向学生袒露自己的心灵世界,以自己的心声引发学生吐露的愿望,并且参与学生写作的酝酿过程。通过师生的对谈和同学之间的讨论,相互启发,引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生命体验中发现写作材料,唤起他的形象记忆,诱发他的想象力,从而产生倾诉、吐露、描写、表达的欲望,进入写作状态。在写作过程中,实现师生、生生间生命的碰撞与互动。
篇9
一、要解决学生“没啥可写”的烦恼
学生作文,首先难在素材缺乏,老是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只好胡编乱造。这样勉强凑合出来的作文自然空洞乏味,无病。我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认真分析,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学生不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缺乏生活的积累;二是学生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水平发展不平衡,说起来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写起来却无从下笔。 针对这几个问题,我坚持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感觉效果还不错。学生坚持写日记能积累写作的素材,提高写作的兴趣,训练书面表达能力。实际上很多教师都知道让学生写日记的意义,也要求学生写,但往往不注意提高学生兴趣,不注意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觉得写日记是多余的负担而难以坚持,也就收效甚微了。对于如何提高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和水平,我注意了以下两点: 一是尽量降低要求,放手让学生写。我对学生日记的要求只有一点:只要是写真人真事真心话就行,不用考虑字数的多少、布局与谋篇、开头与结尾等等。当找不到事情写,就把自己当时的心情写一写也行,就把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记下来也行。这样就把影响学生书面表达的所有枷锁都去掉了,让学生觉得容易写,才能乐于写坚持写,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会逐渐提高,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写真人真事真情感的习惯。 二是认真“读”学生日记,把日记作为师生思想交流的一个平台。这里我提的是“读”而不是改,就是我一般不批改学生日记,往往是在学生日记上用三言两语写下自己读后的感受。比如,当学生写的是自己在家做家务,我会写上“长大了!”;当学生写的是上课老师错怪自己,我会写上“老师也会犯错。”这样的“读”一定要坚持,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成长的关心,在与他进行心灵的对话,学生自然就能感受到写日记的快乐了。
二、要解决学生“不会写作”的问题
写日记最主要的作用是解决写作素材的问题,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还要讲求技巧,进行大作文的系统训练指导,让学生会写作文,写好作文。我在作文指导时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抓好“仿写”,帮助学生轻松通过“入门关”。模仿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其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能降低入门的难度。学生的模仿性很强,仿写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全篇,特别是仿写写作手法,仿写布局谋篇,让学生从对范文的仿写中学习各种写作方法和技巧。当然,“仿”不是生搬硬套,不能成了“抄”,因此,老师在教学中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过多约束,而要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基于仿写而不囿于模仿。二是巧设文题,注意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应成为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把写作由老师“要我写”转变为学生“我要写”的主动愿望。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特点和思想状况都要有一个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因此,教师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作文内容,精心设计作文题目。三是注意阅读与作文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要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我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记下自己读书的点滴心得。这样,既增加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其作文能力。
三、要解决学生“写得怎么样”的困惑
篇10
课外阅读是小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课外阅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目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如何?学校和家长怎样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社会有关机构应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做些什么?就这些问题,我们语文教研组对我校二、四、五年级共50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个别访谈,结果如下。
一、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基本情况
在课外阅读目的方面。调查表明,小学生之所以大多喜欢课外阅读,对课外阅读表现出较浓厚兴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通过课外阅读能使他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培养能力。同时,他们认为,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通过课外阅读有助于调剂身心,放松心情。
如:五年级的李文溯谈到,他虽然学习成绩较好,但与同学谈论一些天文地理知识时,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懂得多,他对别人的侃侃而谈非常羡慕。后经同学提醒,知道他们那些知识都是看课外书得来的。于是,李文溯买来《十万个为什么》等书阅读,以后和同学谈起有关话题便有了共同语言。
四年级的王昕凯谈到,他平时写作文总是“很短”,觉得“没东西写”。经老师指点,他懂得了要想把作文写好,不但要阅读“作文选”,也要阅读童话、小说、天文、地理等书籍。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实践,王昕凯作文“下笔如有神”,并在学校的作文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
四年级的沈烨柯谈到,他特别热衷于课外阅读,对优秀的课外书有强烈的爱好,觉得课外阅读是一种享受。由于他看书多,掌握的知识也特别丰富,同学、老师提的问题总难不倒他,被同学称为“小博士”。
五年级的吴依楠谈到,她上四年级时,父母离异了。她感情上接受不了这一事实,一下子由活泼好动变成了沉默寡言,整天无精打采,精神不振。班主任曾多次对她进行心理辅导,效果不明显。后来,班主任向她推荐一些关于小学生心理方面的书籍,这些书开导了吴依楠,使她摆脱了家庭不幸带来的烦恼,重拾起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
五年级的钱栩谈到,课外阅读是不断完善自我的途径之一。由于课外阅读主要由自己从课外书中获得知识,思考与解决问题,从而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渐渐地培养了学习兴趣,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
当然,也有一部分小学生课外阅读目的性不强,阅读的随意性、盲目性较大。他们有的是受教师和家长阅读兴趣的影响;有的是随大流、赶时髦;有的是因一时兴起,缺乏坚持性;有的把课外阅读当作一种消遣,打发时间;有的为了追情节,找刺激;有的是为了应付家长、教师提出的要求,等等。由于缺乏个人的自主性和来自教师、家长有针对性的指导,因而部分小学生课外阅读质量不高,达不到阅读效果。
在课外阅读内容方面调查发现,小学生课外大多喜欢阅读故事、小说、童话、卡通漫画等。如在学校的问卷中,二年级被试171人,有81人选择了童话、故事类;四年级被试174人,有91人选择了故事、童话、卡通漫画类;五年级被试162人,有93人选了故事、小说类。如下图所示:
这一结果,可能与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故事、童话、卡通漫画等生动形象,可读性强,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易于小学生阅读并理解有关。
此外,“各种学习资源”在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中也占了较大的比例。如调查“常购买的书”一项中,购买“各种学习资料”(如优秀作文选、各科达标训练等)的被试,二年级有61人,四年级有57人,五年级有65如下图所示:
这一情况表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与课堂的知识学习紧密联系。家长和学生希望通过阅读学习资料,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或希望通过阅读作文选提高作文能力;或通过做练习题,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各种测验和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从以上调查中可以看出,小学生购买和阅读的课外读物的面比较窄,而过窄的阅读面,难以发挥课外阅读的育人作用。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虽然“减负”的呼声很高,但由于受到部分家长、教师“向学生要分数”的影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和购买书籍,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各种学习资料”、“作文选”是学生购买和阅读的首选,从客观上也给小学生课外阅读造成了一个怪圈。
调查中,“影响最大的课外书”一项,有131填写的是各种故事、小说、童话、寓言、漫画等,占调查人数的25 .76%:排在第二位的是《十万个为什么》,有82人填写,占调查人数的16 .19%;只有极少数学生填写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中华美德丛书》《生活中的科学》《中外名人故事》等。学生感到对他们影响大的课外书只有杨红樱和沈石溪的系列丛书,其它不多,这也反映了家长及教师对小学生阅读缺乏引导和指导。目前,各类书籍、报刊品种繁多,小学生怎样选择,哪些书对小学生掌握知识及形成良好品德有较大的影响,如何使小学生对那些既能掌握科学知识,培养一定的文学修养,又对其良好的品德形成等都有较大影响的书刊感兴趣,值得教育者研究,也有赖于家长、教师向小学生推荐或帮助他们进行选择。
1.在课外阅读时间方面。小学生在课余都安排了一定的课外阅读时间,见表一、表二:
表一:每天放学后安排课外阅读时间(人数)
表二:双休日、节假日安排课外阅读时间(人数)
从调查结果看,小学生比较善于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书报。如每天放学后能安排半小时左右至三小时以上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就有309人,占调查人数的61, 06%,其中安排半小时至一小时左右的学生最多,有257人,占50 89q;而在双休日、节假日安排半小时至三小时以上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有256人,占调查人数的52. 6%;相对每天而言,在双休日、节假日花时间课外阅读的人数有所减少,这可能是因为此时学生的课余生活更丰富,但在阅读时间上,安排二小时左右与三小时以上的人数有所增加。
2.在课外阅读形式方面。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形式大多采用个别阅读。随着年级增高,同学中互相借阅,交流读书心得的现象增多。他们阅读的书刊,有的是学校统一订购,有的是和家长一起到书店选购或自行选购,有的则是到学校图书室借阅,还有的是从互联网上阅读。多数学生对书刊只是浏览一遍,或着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阅读;部分学生则掌握了良好的阅读方法,如摘抄书刊中优美词句、段落,写读后感,遇到不懂问题时虚心向家长、老师请教等。
(二)学校和家长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态度
调查表明,教师比较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他们都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或指导学生订阅各种报刊,如《小学生世界》《小学生时代》《小作家》等。另外,部分教师还结合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有关书籍,组织学生交流读书体会,写读书心得,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但也有些教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不够,缺乏追踪与反馈,使课外阅读流于形式。
至于家长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孩子购书的要求一般都能满足,并能利用休息时间陪子女到书店购书。据调查,经常陪子女到书店购书的家长有32. 05%,“偶尔”的有59. 34%。由于现在城市家庭都订有一份甚至多份报纸,这就为小学生了解国内外大事,增长见闻提供了良好的阅读材料。部分家长还把亲子共读看作是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进行亲子交流的手段,“陪孩子读书看报”的家长,经常的有23. 93%,偶尔的有42. 77%。在阅读过程中,这些家长比较善于营造阅读氛围,乐于和孩子交流,热心解答孩子提出的疑难问题。但是,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少数家长并不重视的课外阅读,“没有陪子女到书店购书”和“没有陪子女读书看报”的家长分别有8 .6%和33. 3%。此外,学生家中拥有的课外书不够50册的有209人,占调查人数的41.34%;约100册的有94占18.71%,100册以上的人数则很少。家中只有少量的课外书,又怎能满足孩子日益增长的求知欲望?
二、几点建议
以上的调查表明,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呈现出良好的势头,它在小学生的成长方面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当然由于各种原因,课外阅读还不尽人意。为了使课外阅读更有实效,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家长和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小学生课外阅读,在小学生的心智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他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身心,培养能力,充实、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之一。家长和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提高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的认识,要明确意识到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关系非常密切,相辅相成;课外阅读也是学生生活的本身,是他们成长所必须,学生从小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对他们终身受用。要克服那种认为现在学生学习紧张,花时间看课外书,就会影响学习,或课外阅读只是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提高作文水平等的功利思想。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书籍,选择时间,选择阅读形式。对学生的选择,家长和教师应给予尊重,对良莠不齐的课外读物,家长和教师应加以过滤,指导并协助学生作出正确选择。
2.学校要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与检查,并从时间上给予充分的保证。针对目前低年级学生不会读,高年级学生没时间读的状况,学校要把课外阅读纳入教育、教学的计划,要切实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从时间上给小学生课外阅读予以保证。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精心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报刊,并耐心解答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要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差异,由浅入深为学生提供必读书目,形成链条,持之以恒。同时,可组织丰富多彩的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组织学生相互交流阅读体会,利用板报、墙报展示阅读成果,在教室设图书角,评选“阅读标兵”,自编手抄报,开展知识竞赛等等,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