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感受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26 06:48: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以感受为话题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话题”就是作文“题目”
例如七年级下册教科书(人教版)以“成长的烦恼”为话题作文,八年级上册教科书(人教版)以
“爱”为话题作文。学生多直接拟定题目《成长的烦恼》《爱》或《XX的爱》,这样千人一面的作文题目,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使本来有广泛选材自由的话题作文变成了狭窄的命题作文,学生的作文就难免大同小异了。
二、“改头换面”迎合“话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学生掌握了一套快速应对话题作文的技巧,他们牢记一个典型事例,可以套进任何一个话题作文中,以不变应万变。例如有的学生牢记这样一个题材:“我”考试没取得好成绩,很悲观失望,天空也为我阴沉、哭泣,后来听到爸爸或妈妈的一番鼓励,于是重新对学习、对生活充满信心。那么,在以“爱”为话题的作文中,他写了这件事,歌颂妈妈对“我”的爱;在以“成长的烦恼”为话题的作文中,他写了这件事感谢妈妈帮我解除了“成长中的烦恼”;在以“改变”为话题的作文中,他同样写这件事,感激妈妈让自己从此“改变”;在以“美”为话题的作文中,他仍然会写到这件事,只不过在文章结尾来段写景抒情“啊,这时我望望窗外,雨停了,天空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好美啊!”至于“妈妈半夜冒着大雨送我上医院”“老师给我补课,累得满头大汗”这样的事例,更是许多学生用来开启“话题作文”的万能钥匙。
针对作文教学中出现的这些现象,我深感引导学生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学会选材。没有真心打动小作者自己的素材,他们哪里有那么多情感可抒写?他们哪里有那么多人生感悟呢?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话题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选材的过程,就是引导他们寻“米”的过程。我认为启发学生面对“话题”展开丰富的联想,让“话题”插上翅膀飞翔在每个学生心灵的广阔天地中,去触及那些令他们感动的人、物、事、情、景……这样学生才会抓住真正优质的好“米”,做出真正美味的佳肴。
在指导学生写以“爱”为话题的作文时,我首先启发学生展开“追忆联想’一回忆:你曾经感受到哪些人对你的爱?学生纷纷回答:有爷爷奶奶父母等长辈的,有同学、朋友的,有老师的等等。接着我又启发学生展开“对比联想’一哪些人需要爱呢?大自然的哪些事物需要我们关爱呢?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的同学说,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有的同学说,街上的乞丐很可怜,他们最需要社会关爱;有的同学说大自然中的小鸟需要关爱……然后,我让学生静静地思考,从众多与“爱”相关的材料中选出令自己最受感动的人或事来写作。
从学生交上来的习作看,他们的选材突破了以往单一的“妈妈的爱~老师的爱”这一框框,能抓住许多生活中的细节来表现“爱”这一主题,题材明显广泛多了。
篇2
就目前所收集到的中考作文题,并结合对2006年各地中考作文的比较研究以及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笔者对2007年中考作文的走势如下预测。
一、话题作文――风景依旧独好
2006年的中考话题作文,在形式上呈现出了两种趋势。
其一,不少省市采用了独词句话题作文,且出其不意地以近几年的热点和焦点为话题,并有醒目的提示语和煽情的语言,对文体、立意、内容几乎没有限制,表现出了博大的胸襟和对考生的人文关怀。如浙江湖州的“感动”、四川自贡的“价值”、山东烟台的“变化”、四川内江的“责任”、四川资阳的“荣誉”和“实践”、山东潍坊的“表达”、浙江温州的“陶醉”、海南课改实验区的“交流”、山东德州的“行动”、四川广安的“快乐”,等等。为什么“昨日话题”会重现呢?毕竟是岁岁年年人不同,此一时彼一时,已经出现的话题对已经考过的考生是“昨天的故事”,而对于今年的考生依然是新鲜的话题。另外,话题的数量总是有限的,与其煞费苦心地开发新话题而担当风险,还不如改革旧话题,增加新内涵,实为保险之举;与其刻意地避免教师和考生猜题、押题,还不如坦然面对,再说,话题多多,题海茫茫,考生时间精力有限,哪能个个到堂到位?当然,作为教师与考生,与其题海战术训练,不如精选精练。
其二,加大了对话题的限制。增加话题的修饰或限制成分,使话题的范围尽可能变窄,以减少考生的“克隆”或抄袭。从2006年下列省市的中考话题作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如:2006年山东威海中考以“没有卖不出去的豆子”为话题,江苏泰州以“享受过程”为话题,江苏连云港以“让生命与生命更近些”为话题,江苏南通以“怦然心动的感觉”为话题,山东济宁以“面对与自强”为话题,等等。有些省市的话题作文在话题的理解或立意上还必须兼顾话题中的提示语,如:山东济宁对“面对”就有这样的诠释:所谓面对和担当。就是当不可避免的挫折袭来时,能接受它,承担起挫折带来的压力和打击,把挫折消化掉。
形式的创新与内容的改革给话题作文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蓬勃的生机。我们有理由相信,近几年的中考作文,依然会话题风景独好。
二、半命题作文――敢与话题争艳
有人把半命题作文喻为“把风筝放飞在蓝天下”,形象地说明了半命题作文的魅力。半命题作文既有所限制又给予开放,在选材、立意等方面给了考生比较大的选择余地,而且在审题上思考度较小,有其他作文命题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半命题作文的优势还在于,它既便于考生发挥,又能较好地避免宿构和猜题押题,还便于教师客观公正地评分。特别是近几年,命题者对半命题作文又进行了改革,不仅形式多样,还精心设计了富有激情的提示语,或帮助学生开启思维,拓展选材空间,或给出不拘一格、充满诱惑的一半,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如:四川自贡以“____龙门阵”为题,浙江丽水以“感谢______”为题,上海以“我们的名字叫_____”为题,山东临沂以“我_____,因为我_____”为题,等等,都很富有诱惑力,且给出的另一半选择的空间无限大。有的省市还给考生提供了两道或两道以上的半命题,让考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情感体验和兴趣爱好,选出自己得心应手的作文题,这种命题方式更有利于考生的公平竞争和真实水平的发挥。特别要说明的是,大多省市的半命题作文,都创造条件让考生自由选择自己所喜爱的文体,便于考生张扬个性,尽展才情和特长。可以负责地说,在各种类型的作文中,半命题作文是招非议最少的作文命题,声望最好,其数量紧随话题作文之后,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气势,也就不难理解了。我们相信,与话题作文分庭抗礼,非半命题作文莫属!
三、命题作文――在变革中崛起
近几年来,不少中考命题的有志之士都致力于命题作文的研究,不断革除命题作文的弊端,逐渐给这种最古老的作文命题方式注入新的活力。
形式上不断创新。一方面,精心创设情境,设置极具煽情、极有诱惑力的提示,以唤醒考生的生活积累,激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另一方面,命题直接切入学生生活,直逼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甚至是焦点话题,诱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如:浙江温州以“把心儿打开”为题,浙江绍兴以“十六岁的天空”为题,江苏南京以“其实很简单”为题,江苏无锡以“门其实开着”为题,等等。其中,有的命题作文极有诗意,极具悬念,极大地激发了考生的写作激情,如:“十六岁的天空”、“把心儿打开”等。有的作文命题很宽泛,类似话题作文,学生选择余地较大,如:山东青岛以“快乐”、“痛苦”或“快乐和痛苦”为题。还要特别说明的是。2006年有不少命题作文都明确提出――文体自由,自选文体,使考生可以尽展特长,尽展才情,2006年浙江省中考的作文题更是明确地提出了“可以大胆想象,讲述故事,也可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等等”。温州市的作文题也赫然写着“可以记叙见闻、经历,谈谈体验、感受,发表议论,展开想象,抒感……”
改革就会注入活力,创新就会充满生机。我们相信:形式上的完善和内容上的创新使这种最古老的命题方式依然焕发青春,绽放出诱人的魅力。
四、材料作文――灿烂尚待时日
在对话题作文的一片“讨伐”声中,材料作文闪亮登场了。与话题作文相比,材料作文既有限制又有自由,写作内容或话题不能脱离材料,但在选材、立意和文体上又给了考生相当大的自由空间,为考生张扬个性、展示才情提供了舞台,有效地避免了抄袭现象的发生。2006年采用材料作文的省市并不多,没有预料中的火暴。其缘由是材料作文的材料不好把握。阅读材料的可供发掘度太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挥,而度太大,则立意、选材的空间也太大。这样不但不利于阅卷老师阅卷,也使考试有失公平。再者,随着命题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命题方式的多样化,即使材料作文经过磨和,也很难再现话题作文的风光。在中考的百花园里,材料作文能占一丝春色,足矣!
篇3
话题作文中,话题的设置要具有开放性。话题只是提供一个说话的素材,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不能有明显的观点,要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话题作文只需提供写作的中心,不能有结构、文体、语言等限制,像“我最喜欢的小动物”“妈妈的爱”这样具体可感的内容,不能作为话题来写。话题内容要使学生选择的自由度大,要给学生的写作空间大,发挥的余地大,比如,“成长”就可以作为写作的话题。学生看到“成长”二字,能想到成长中的酸甜苦辣,能想到成长带给我们的改变,能想到对成长的憧憬。总之,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最擅长、最适合发挥的材料和文体,让学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要把握好话题的“度”
话题作文虽然题材非常宽泛,但并不是没有边限,如何准确地把握“话题”的度,如何准确选材十分关键。写话题作文必须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在学生初次接触话题作文时,一定要指导他们把握好这个度,切忌牵强附会,要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如以“路”为话题的作文,学生可以写马路、山路、崎岖的路、平坦的路、人生的路、路标……只要不脱离路这一中心,学生就可以发挥想象,尽情构思。因此,不管所给的话题多么宽泛,我们都要善于缩小“包围圈”,选择一件事、一个人、一样物品、一种感受、一点看法等作为切入点,集中笔力加以突破,把所选择的话题的角度写细、写深、写透。
三、认真体验,寻找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这里的体验不仅仅是参与其中便可,还要在活动中认真体验观察,寻找有价值的写作素材,把话题体验作文写好、写活。“体验”既要有“领悟”“体味”的心理感受,又要有“践行”“实践”身体上的行动。因此,在活动体验中,教师要让学生投入其中,做到全程参与、全心参与、多器官参与,通过身体的感触和内心的领悟,获取写作灵感。体验不但要注重参与性和丰富性,还要注重深刻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往高处站,往深里想。体验观察不能止于表面,要看到事物的内在和本质,由浅及深、由近及远、由点及面、由此及彼,将体验向深处挖掘,从细微处发现深刻的道理,寻找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在诸多从活动获取的信息中,多中选优,优中择深,如此,才能写出活动的价值,话题的深邃,也才是体验式写作,而非记述活动的流水账。
四、注重生活体验,打开写作源头
要想让学生把话题体验作文写好,就要引导学生从教室小课堂走向社会生活的大课堂,打开写作的源头活水,拓宽学生的习作领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去汲取生活中的写作之源,丰富情感体验,为作文注入活力。所以,教师选择的话题不必高大上,沁润日常生活的烟火气,唤起所有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经验,才能让他们有处下笔,有物可写,有感而发,才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让他们文如泉涌,写出佳作。比如,围绕在千家万户餐桌上都出现过的“饺子”为话题,同学们就可以找出很多写作的点,因为熟悉,所以写得容易,形象描绘得立体可感。由此可见,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会给学生的写作带来无穷无尽的灵感,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快乐,才是学生写作的真正源泉和导师。
篇4
一、有一点小生活
“小生活”就是要去写那些属于学生一族的原汁原味的生活,展现一个本色的“你”。
如以“信任”为话题的作文,有位考生的作文《后门有眼》就写了校园中的一段“小生活”。在高中入学的第一次班会上,老班就要求“上课不许讲话”;但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很快便将老班的“圣旨”抛置脑后,甚至在课堂上不时因某个问题与任课老师发生争论;事后老班对我们大发雷霆,竟还指名道姓强调“×××上课与同桌说话,×××上课与老师顶嘴”。后来,一位细心的同学发现教室的后门上有一个小洞;从此,上课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但课堂气氛变得死气沉沉,班级成绩也直线下降;经其他老师提醒后,老班在班会上诚恳地向同学们征求了意见后,并用一块小木板将后门上的洞封了起来。从此,课堂气氛活跃,班级成绩骄人。这段“小生活”完全是学生版的、花季版的,抒发了学子们对“互信”式的新型师生关系的企盼,让人品味出一份久违的清荷滴露般的纯真。
二、有一点小感情
“小感情”是相对“假感情”“空感情”而言的。它抒发的是自然流露的感情,抒发的是切身的感受,而不是做作的煽情,不是大而化之的感情,不是口号式的感情。
如以“为了短暂的美丽”为话题的作文,有位考生的作文《军营花开》就写了一名在起床号吹响前为自己化妆的女兵。因为她是一个女孩,所以她爱美;因为她是一名战士,所以她只能偷偷地在自以为无人知晓的凌晨化妆。文章将“人性中对真、善、美的渴望”和“战争对人性的扼杀”有机地交融在一起,从而演绎出了一朵“军营之花”的“短暂的美丽”。这份情感,虽然违背军规,但它真实;虽然远在军营,但它亲切;虽然只在瞬间,但它给人以震撼。
三、有一点小发现
鉴于高中生的认知水平,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事物的看法不大可能高屋建瓴,石破天惊,但如果能有一点与众不同的属于自己的小发现,同样可以让文章新颖。
如以“借”为话题的作文,许多考生都以“中国制造”为骄傲,但有一位考生提出了自己的一点“小发现”――“中国创造”。他在文中说:“技术是可以借到的,但思想却无法借得。一个国家只有拥有了自己的原发思想,才能真正强盛起来。否则,只能永远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确,无论是“中国芯”,还是“神舟五号”“嫦娥一号”,靠的都是原发思想,靠的都是自主知识产权。中国真正强大的标志不是有多少“中国制造”,而是有多少“中国创造”。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虽是一字之变,但却显得别具慧眼。
四、有一点小哲理
“大道理”往往给人以空洞、乏味之感,而那些带着泥土气息、带着情感余温、带着生活感悟的“小哲理”,往往因为其真实、真挚、真切而让人“于我心有戚戚焉”。它不大,就是日常所见;它不远,就是日常所及;它不深,就是日常所感。因其贴近生活,故而能打动人心。
如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朱克波的《那枝康乃馨》就值得借鉴。母亲仅靠两亩薄田供儿子上学,可谓含辛茹苦。在母亲节这天,儿子省下一周的生活费,像城里的孩子一样买了一枝康乃馨送给母亲。而这位母亲见此却仅说了一句话:“孩子,只要你有出息,天天都是妈妈的节日。”母亲这句话虽然质朴,却蕴涵着“小哲理”――“孩子有出息”就是母亲的幸福。这句话中蕴涵的哲理虽然很小,却也足以使人怦然心动,回味无穷。
五、有一点小描写
记叙类文章要想打动阅卷老师,依靠的不是叙述,而是描写。因为“叙述”搭建的仅仅是骨架,而“描写”凝结的才是血肉。“小描写”并不要求成段成篇,只要求“时有”,往往是一段对话,一个动作,一丝心动,甚至是一景一物,便可以凸显出人物的神韵,传达出文章的旨趣。
如命题作文《我的歌》,有位考生写了一首“用父亲的血为词、我的泪为曲”谱写而成的歌。他在对“背尸匠”父亲这一形象的刻画上用足了“小描写”:
在我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求下,父亲才从老家来到我的新房。上楼时,父亲显得十分吃力,我伸出手准备拉他一把,谁知他倏地把手缩了回去,只是笑着说了句:“不必了。”到新房时,我高兴地打开门,对父亲说:“瞧!”并随手拿了一双拖鞋让父亲换上,父亲刚准备脱鞋,随即又停了下来,用袖子揉了揉眼说道:“我站在门口看看就心满意足了。”
“倏地把手缩了回去”是因为父亲怕把手上背尸体的“晦气”传给儿子。“准备脱鞋”是父亲下意识的行为,也是他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随即又停了下来”是因为父亲怕把自己身上的“晦气”带进儿子的新房里。“用袖子揉了揉眼”是因为父亲眼中有泪水溢出,这个“泪”是“欣慰”之泪,儿子终于有出息了;这个“泪”是“骄傲”之泪,自己一辈子被人瞧不起,儿子终于让自己在一村老小面前可以抬头做一回人了;这个“泪”也是“辛酸”之泪,为了这一天,自己背了一辈子的尸体,这一天等得太久了。“小描写”虽“小”,但它传情,传神,能让人物形象霎时丰满起来。
六、有一点小化用
“引用”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提升文章的理性层次,但有时也会有“掉书袋”之嫌,而那些已被人引用过千万遍的“名人名言”更让人大倒胃口。为此,你大可不必去“嚼别人嚼过的甘蔗”,你完全可以在这些“名人名言”里加入一点你自己的“情思”,而这些流淌着你的思想血液的“凡人名言”顷刻间就会变成一道“风味小吃”,让阅卷老师满口生津,这就是“小化用”的魅力所在。
如以“经典与时尚”为材料的作文,有位考生就在名言“所有的果都曾经是花,但并非所有的花都能成为果”中加入了自己的“情思”,使之由一道“大路菜”变成了一道“时鲜小吃”――“所有的经典都曾经是时尚,但并非所有的时尚都能成为经典”。虽是“小化用”,却将“经典与时尚”的辩证关系演绎得深入浅出。
七、有一点小技巧
在文章的主旨确定、写作的素材选定之后,如何使这些素材更好地表现主旨,有时需要使用一点“小技巧”。它可以是:行文上的小布局――让文章有点眉目;情节上的小调整――让文章有点波澜;论证上的小安排――让文章有点层次;表现上的小手法――让文章有点味道。
如命题作文《学会调整》,有位考生在行文上就进行了一点“小布局”,他根据“水”的固态、液态、气态的“三态”变化,为文章设计了三个小标题:“匍匐的冰”“流动的水”“升腾的气”,并在三个小标题下分别写了一个创业者夯实基础、兼容壮大、促成飞跃的创业历程。其实,很多考生在文章中都写了这个内容,但大都写得东拉西扯,而这位考生因为用了一点“小技巧”,就使得文章布局整齐匀称,眉目一清二楚,故事简洁紧凑,主旨明了。
八、有一点小才气
何谓“小才气”?就是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加点儿小机智、小文气、小风格,它不一定很大,只要有那么一点表现,就会让阅卷老师颔首一笑。
篇5
一.审题
所谓话题作文往往是拟定一个命题围绕这个中心叙述事件或者展开议论、抒发感情、表达看法。话题本身往往存在命题过大或过小之嫌,这就需要适当加以限制或扩展。例如话题作文“生活”这个命题很大很宽泛,通过拟题可加以限制和缩小,例如a.生活需要喝彩,b.生活需要七彩阳光,c.生活二三事,d.生活如下棋等。这些命题从不同层面把宽泛的命题细化、具体化,从而让我们从迷茫宽广的思路中解脱从而把心思集中定格在一个点上。又如话题作文“家”这个命题乍一看范围过小,可是当你看到了这几个文题后,你的思维是不是会豁然开朗了呢?a.《家家有本难念的经》,b.《祖国是我家》,c.《家和万事兴》,d.《有爱就有家》。这四个题目通过拟题把“家”的概念从狭义层面推及到广义的社会层面上,也让我们面对被扩展开的题目思索下一步的行文。
二.拟题与行文
在实际教学中,我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和学生成功的范文运用于教学之中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效,现敬呈出来全当抛砖引玉。
1.添加前后缀拟题法
这是一种比较普通常见的拟题技巧,也很适用于半命题作文,可以起到限制、缩小或拓展话题的作用,使行文的对象和内容更具体。例如以“幸福”为话题的作文,添加前缀可添加为:a.幸福的味道,b.幸福的颜色。添加后缀可添加为身边的幸福等。在实践作文中,学生们通过这样的添加打开思路写出了优秀的作文,比如杨俊红同学的《身边的幸福》列举出我们身边种种温馨幸福的画面:母亲怀抱中的孩子,寒风中相偎的卖菜父子、夕阳下牵手的银发夫妻。用生动的镜头式画面向我们讲诉着身边一个个感动人们的幸福故事。刘帆同学的《幸福的颜色》用小标连缀叙述了幼年时、童年时、少年时幸福给“我”的不同感受和“我”对幸福色彩的理解,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运用修辞格拟题
在实际写作中运用修辞格拟题也可以很好地打开思路。现把写作实例加以展示。
①运用比喻拟人拟题
例如:a.家,爱的港湾。b.往事如歌。c.机会是条鱼。d.幸福有约。e.机会来敲门。成功的作文有冯欢同学的《往事如歌》运用日记体写出了三个阶段的“往事”,分别表现了:一首欢快的歌;一首凝重的歌;一首昂扬的歌。叙事生动、行文简洁明快而又紧扣话题。
②运用对偶、反问、设问的拟题
例如:a.宽容与纵容。b.我宽容我快乐。c.馨香·心香。d.幸福是什么。e.成长有谁听。其中较成功的作文有文翀同学的《幸福是什么》通过题目设问、创设问题作为行文线索导入情境,并且用“幸福是什么”反复提问引发思考。通过小鸟、学生、建设者、游子的回答,使文章迭宕起伏、气势如虹。何婷同学的《成长有谁听》,运用三个广角镜头回答这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展示出“小草聆听”“校园记录”“自我奋进”的三幅画面,不仅照应了题目而且使行文有序、思路清晰。
③化用歌词,俗语、名言等拟题
例如以“成长”为话题的同题作文比拼中,刘帆同学《隐形的翅膀》化用了歌词拟题,行文用三个排比段分别写出父母的关爱、老师的关怀、友谊的激励三个内容,并把这些成长中的无形的帮助比喻为帮助我成长的“隐形的翅膀”。可见拟题对作者行文思路的打开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文帅同学《365个日出》运用日记体记录了成长不同阶段的五篇日记,串起了一幅成长的珍珠项链。
3.运用等式、方程式拟题
还以“成长”话题为例好的拟题有《成长=耐心+宽容》或者《成长=X+Y》。
篇6
(一)一词经纬,立骨扣题。
拟题时可以将话题或材料的主题词置于其中,以彰显立意,笼罩全文。例如江苏南通考生的《倾听智慧的声音》,紧扣了话题“倾听”;湖北仙桃考生的《位置断想》,紧扣了话题“位置”;河南考生的《信念的力量》,紧扣了话题“信念与成功”;湖南益阳考生的《我与苦难的亲密接触》,紧扣了试题所给材料的主旨:“苦难对于人磨炼的重要意义。”尤为重要的是在行文中遣词,以点明题目,确立主脑,例如2004年重庆中考作文题是以“生命”为话题作文,有一考生拟题为“做一朵昙花,只有香如故”。作者托物言志,讴歌生命,首先描写昙花一现中展现出了让人窒息的生命极致的绝美:“它就那样地轻盈地展开双臂,如精灵般地超凡脱俗,不含一丝一毫的杂念,让人窒息的美啊!但,如此短暂。”然后由物及人,驰骋联想:“肉体逝去,而精神永存。不要再驻足于花园,因为没有不败的花;不要沉溺于现实的享乐,因为没有用不完的财富;不要梦想长生不死,因为没有精神的支撑,那是一具行尸走肉的皮囊。倒不如做一朵昙花,在最美丽的时候,飘然而逝,只留一缕芳魂无断绝。”最后发出感喟,绾结全篇:“做一朵昙花吧,留下你芬芳的气息,留下你孤傲的美丽――短暂的生命,美的极致。”此中“生命”一词,堪称一锤定音,既包容全篇丰富的内容,又挑明题目深刻的蕴涵。
(二)铺陈排比,渲染扣题。
运用铺排造势,将题旨淋漓尽致地渲染,便能给人以扣题严密的强烈感受。例如2004年安徽的中考作文题是一道材料式的半命题:《珍惜所拥有的》。有一个考生在横线上填补上“青春”,开篇便下笔带彩,激情奔涌,有如倒海翻江,波澜壮阔:“青春是水,是正在东逝的水。青春是柴,是正在燃烧的柴。青春是风,是正在鼓荡的风。水是淹没庄稼还是滋润土地呢?青春是创造辉煌还是甘于沉默呢?柴是助长灾害还是完成使命呢?青春是无悔逝去还是满怀泪痕呢?风是助长浪头还是帮帆过海呢?青春是造福人间还是贻害万年呢?”如此连串排比,显得气势磅礴,更兼以比喻、设问,形象生动而又发人深思,有力突出了“青春”在人生道路上的重大意义,从而激励人“珍惜所拥有的青春”。
(三)重章叠句,钩连扣题。
在文章主体的各段落里运用内容相关、结构相同的句子,点明题目,形成反复,彼此呼应,相互钩连,便能旗帜鲜明地强调主旨。仍以2004年安徽中考作文题为例,有个考生在横线上填补的是“亲情”。作者于首段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每当目光定格在山脚下的小村庄,便勾起一股甜蜜的亲情慢慢遍及全身。接着挥洒笔墨,铺开三个洋溢着浓浓亲情的场景的精细描写:“珍惜所拥有的浓浓亲情,所以我不愿回家,并不是嫌家的偏僻和简陋,只是不忍那匆匆的重逢和别离,回家时受父母的关爱但返校时又是依依难舍……”;“珍惜所拥有的亲情,所以我不想回家。不是不向往家的温暖和安逸,只因不忍接过那放在手里的一叠叠血汗钱……”;“珍惜所拥有的亲情,所以我不敢回家。只因不再手捧奖状,一脸兴奋,不愿看父母因为我的平庸而暗淡的双眼……”三个片段从三个角度支撑起文章主体,犹如众星捧月。其中三个统领句回旋往复,直抒胸臆,牢牢切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使文章不仅产生一唱三叹的优美旋律,而且富于形散神聚的严谨美。
(四)移花接木,点化扣题。
篇7
人们有许多种情感,很多都几乎无法形容,只有亲身探索、体验后才能明白。如诚信、毅力、信念、好奇心等。好奇心在这些因素中虽然看起来很平凡,但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以好奇为话题的作文6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以好奇为话题的作文600字1“这是什么呀?”我好奇的问。“螳螂。”他慈祥而又温和地说着,像二月初现的阳光般温暖。
小的时候,我不喜欢住在城市里,因为原本应该湛蓝的天空少了一些它的颜色,越来越多的灰色像一张网慢慢的笼罩了一切;高大的楼房遮住了我的视线;路边孤零零的几排小树和枝头上无奈压抑的小鸟仿佛在诉说它们的苦闷,所以我便经常叫嚷地要回老家去玩。
现在想起当时的生活,像一页泛了黄的纸,它记载了太多却无法诉说,想起来的时候总是暖暖的。
记得那时,我最喜欢在老家附近的一片草地玩,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那儿有许多各式各样的小虫,把它们收集式的捉住,放进一个透明的玻璃瓶里,心里就美滋滋的。而那时我的玩伴便是我的姥爷。他总是在树荫下乘凉,看着我捉虫子玩,而我总会拿着捉到的虫去问姥爷:“它叫什么名字?”姥爷便马上回答我,有时我记错了,他就不厌其烦的给我纠正。炎热的夏光灼烧着每一寸土地,它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考验着万物,才可以在秋天结出果实,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秋天到了,田野里飘满了瓜果的香气,红红的苹果像一颗颗悬垂的宝石,令人欣喜万分。那时候,一到秋天全家最乐的就是我,因为可以去摘果子了。于是我便兴冲冲的跑进姥爷种的果树林和姥爷一起摘果实。有时我会问一切我想知道的东西,一些让人想不到的问题,现在想想还不时地笑着。
记得有一次去摘玉米,我问姥爷:“这是什么呀?”姥爷笑了笑说:“玉米,还可以吃咧。”我便费力的拔下几粒玉米,二话不说便咬了上去,“呸呸!”“真难吃!”
现在的我已经不会有太多的好奇了,也会用正确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的好与坏、美与丑,但童年留给我的永远都是美好的回忆。
不过这些回忆归根结底也只是童年了,现在的我和以往相比成熟了许多,也很少会天真地问别人一些听起来可好笑的问题了。
以好奇为话题的作文600字2小草因为对世界的好奇,从大地探出头来;雏鹰因为对天空的好奇,从暖巢腾飞出来;人类因为对自然的好奇,从无知脱离出来。人的一生便是追随好奇的脚步走出来的。
一个小生命降临于世,初次接触到世界,好奇的看着周围的所有,用哭声作为与这个世界的见面礼。他喜欢会动的物体,对言语好奇。时光牵着他的手长大,他学会爬了,学会走了,学会咿呀说着奇妙的话。如冰心所说,他是”最伟大的诗人,在不完全的言语中,吐出最完全的诗句“。
幼年,他喜欢看水中的鱼,听树上的鸟鸣,和脚下的小生灵打招呼。他对一切生灵充满好奇,一个个”为什么“接连在头脑中涌现。他不明白鸟儿为什么会飞,猫儿为什么会爬树,花儿为什么开放......他喜欢大自然,童年便在自然的摇篮里美好的度过。他的那些”为什么“,都将交由自然母亲回答。
少年,他要学习,丰富多彩的知识世界向他敞开大门。他对形形的知识充满好奇,他开始读书、看书,尽一切方法满足自己对知识的渴望。知识来了,“烦恼也已经隐隐的来了”。但这并未阻挡住他的热情,他初步树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他人生的脚步还会前进。
青年,初次步入社会,他心中充满了对这个社会的好奇与隐忧。他要更加更加了解这个社会,才能在这里立足。他开始努力创业,尽管失败了一次又一次,他还是又尝试了一次又一次。本着“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思想去做、去拼、去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是的,只要他坚持,终会赢得成功。
中年,他娶妻生子,肩上增加了沉重的担子。他不能像以前仗着“人生还远”、“年少轻狂”做一些不切实际的事。他开始现实了,但并不是说失去了好奇心。他开始对人生的意义进行思考,思考中,找到了自己生存的意义。他将担子化为动力,支撑着这个家。
暮年,当人生随夕阳沉去,他又把名为“好奇”的那抹余晖留于明天。
以好奇为话题的作文600字3我是当年武则天立下的那块无字碑。数千年来,多少人对我的存在感到质疑,其实,说实在的,我对自己的身份也感到好奇。主人留给我的只是一具空空的躯体和一颗好奇心。
我好奇我的主人。一朵深宫玫瑰却偏偏如此铿锵,一双娇弱肩膀却担起天下人的希望。三从四德禁锢不住你的步伐,你默默地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繁华。溺女,谁能体会你的不舍与无奈?弑子,谁能感受你的心痛与欲哭无泪?摄夫,谁能理解你心中恨铁不成钢的痛楚?宠张,谁能分担你独处深宫的寂寥?垂帘,昭示着你——她人无法企及的高度;称帝,昭示着你不可一世的霸气;改元,一个“曌”字,将你推上了生命的最高点。我好奇我的主人,为什么你的背后,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无奈,痛楚,辛酸……
我好奇我的身世。主人深知自己正遭受着千万人的唾骂,好一句“狐媚偏能惑主”,好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但是,好一个武则天,生前要一鸣惊人,身后也要再鸣惊人。自古碑者,或歌功颂德,或说罪道过;或洋洋千言,或寥寥数语;或意境平浅,或深刻隽永。唯有我,一个字也没有。主人立下我,是怕承受人的唾骂,所以给自己留下一个书写罪状的平台,还是你觉得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都承载不了你的辉煌?
我好奇历史上着名的女者。褒姒,有冷艳,有周幽王为博她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壮举;妲己,有妖娆,有商纣王为她建造的“酒池肉林”;玉环,有华贵,有唐玄宗为红颜而置大唐江山于不顾的真心;昭君,有美貌,有万古垂青的芳名……而我的主人,为什么我的主人只有万世的骂名?只有我?
主人,感谢你在缔造我的同时,赐予了我一颗常人没有的好奇心,因为是它,让我了解了你的过去,你的背后,你的鲜为人知的一面。你海棠般娇羞的容颜,你般孤高的傲世风骨,你桃花般红消香断的泪痕,你柳絮般飘飞的沉思,只有婉儿姐姐和我能理解吧……我不在乎你站得有多高,亦不会在乎世人对你世俗的评价,如果有来生,我只愿带着这颗好奇心,做你喘息的平台。
以好奇为话题的作文600字4上体保课的时候,一位同学突然站了起来,大声问:“老师,我想知道关于自己的知识!”老师听了,感觉意外,“现在的孩子怎么都问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你不就是个人嘛!这还用问。”这个回答就相当空气,谁不知道自己是人。
那位同学的问话引起了我们全班人的注意,大家热烈地讨论起了自己。“我自己是个会吃饭的、会睡觉的动物嘛!”小胖说。我想:为什么我自己没两天就会臭臭的呢?我马上就去问同学,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因为你不洗澡呗。我们班的小胖接了我那句话说:“为什么我这么多天没洗,都不臭呢?”我们闻了闻,那臭味一下子让大家“全军覆没”了,一个人捂着鼻子说:“小胖,你鼻塞了吗?这么臭都闻不到!”
放学回家,我又去搜了百度,上面只说人会新陈代谢……那么,我能干什么?我需要什么?我为什么只有两条腿?这些百度都搜不到,别人也摇头说不知道。别人越不知道就说明这个问题越神秘,这个问题越神秘,我就越想知道。
我自己想:为什么人自己会新陈代谢?是不是只要不吃食物就不会,是不是没有肠子就不会?嗯,肯定是这样!接下来的问题,我都用自己奇怪的回答统统解决了,但我还是很想得到正确的答案。
于是,我们班许多我要好的同学都在为我做“人体实验”,为我解答问题——有时,她们会试试不吃早饭,少喝水,会不会排泄少一些;有时,她们会看看不同程度的伤愈合的时间是多久;有时,她们会试试一个礼拜不洗头,头上会不会长虱子……不过,我对自己的好奇还是源源不断地“输送”过来。
还有一些关于我的未解之谜,你们能解决吗?
以好奇为话题的作文600字5鼠标是计算机的输入设备。通过鼠标点击各个窗口再进行一轮繁杂的搜索,我们便可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好奇则是人生的鼠标,因为好奇我们便对事物产生了兴趣,再经过艰辛的探索,最终便找到了通向成功的道路。
“一千多年前,一个幸运的苹果落在了一个好奇的头颅上,智慧之门从此打开。”牛顿就是因为对苹果为什么落地而好奇,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他和朋友们捉迷藏的大石头好奇,想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当他的父亲告诉他那可能是天上掉落下来的陨石时,李四光好奇地问:“如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为什么没有把地面砸出一个大坑呢?”他就是因为对这块石头的好奇发现了第四纪冰川运动的遗迹,最后发现石油,脱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由此可见,好奇是成功的前提。是好奇心打开了问题的窗口,才使得结论从千千万万个假设中被搜索出来。好奇就是人生的鼠标。
篇8
一、体验式作文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内容失真,缺少生活
由于学业的压力,学生的生活空间基本都是学校和家“两点一线”,自主空间很少,生活单调,作文的素材缺乏。在面对老师的“记一件有意义的事”或者是“难忘的一件事”这样的题目时,“捡钱包”这样的老故事一次次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可以说,学生作文的编造虚假之风由来已久。从小学生到高中生,从平时作文练习到应试作文,有不少作文是编出来的。只不过编造的技术有高低,有些会破绽百出,有些却只会让人隐约有那么一点似曾相识的感觉,却寻找不到出处。生活体验的缺乏是导致作文内容虚假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众所周知,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生活的乏味和单一,直接导致学生的作文成为“无米之炊”。既然自己生活库存里无材料可供选择,无奈之下,只好瞎编一番交差,久而久之,写作文编造也习以为常。于是,即便生活中有题材也懒得去发掘,编到哪里算哪里。
(二)情感失真,矫揉造作
现在的初中生对作文有一种恐惧心理,他们在看到作文题目后的第一反应就是看作文书,翻找资料,而不是积极进行审题思考,从生活中去找素材,所以作文中出现了内容虚假,情感缺失的现象。如在让学生以“亲情”为话题作文时,很多学生不约而同地写自己生病了,父母怎样地心急如焚、不分昼夜地照顾,或者是写父母顶风冒雨送自己去医院看病,累得身体瘦了或者是头发白了等等,几乎没有学生写父母生病的时候自己怎样去照顾父母。由此可见,这些学生的情感世界中只有一个中心――那就是自己,他们的情感是围绕着自己的需求而得到满足的,他们只知索取,而不知回报,这种情感是不完整的,是缺失的。另有一些学生的作文,感情泛滥却言之无物,内容空洞,小题大做或者是无病,这种矫揉造作的作文归根结底也是由于学生缺乏体验、缺乏情感的正确定位造成的。
二、基于体验式作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一)结合文本,丰富生活体验
教材的选文中有很多文质兼美并浸透着作家深刻生命情感的文章,不仅弥补了学生生命体验的不足,还打开了他们走向多彩生活的大门。如七年级第一册教材中朱自清的《春》,多角度细致观察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充分调动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活泼地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美好景象。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在与学生一起走进朱自清笔下的春天,加深对春天生机盎然生命景象体验的同时,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让你描写春天,你会从哪些角度,抓住哪些代表性景物,运用怎样的手法来进行描写?如果让你写秋天呢,你又会抓住哪些景物的什么特点来表现呢?此时正好是深秋时节,可以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和感受,加深他们对秋天已有的情感体验,诱发新的体验,然后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仿照《春》一文的表现手法,将自己对秋天的真实体验写下来。如此一来,既有表现手法的迁移运用,又有加深了学生对秋天的生活体验,不仅拓宽了生活视野,积累了写作素材,又锻炼了写作能力。
(二) 指导生活,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1、角色体验,交流情感
阅读的理想境界是能达成对话,能够披文入情,以文学语言为桥梁,走进作品中人物的灵魂深处,以期达到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本中人物形象灵魂的碰撞、心灵的交流,能进入角色深入体验。“在理解过去时,理解他人加强了对自己的理解。重新体验所得到的知识,是一个积极地在创造他人经验从而给认识者的精神留下深刻印象的过程。文化历史丰富了我们在思想与感情成长方面的经验,体验似地身临其境地参与不同的经历扩大了自身的眼界。”[1]角色体验在阅读对话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将自己置于文中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关系中,催化其个体语言表达,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杨绛的《老王》一文时,引导学生化身老王,根据他在临终之前做的种种事情来展开想象,描写他的心理活动,身临其境地感受老王这个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始终能够感恩必报的纯朴的好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善。既加深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又交流了情感,还得到了课内的练笔,一举三得。
2、创设情境,增强感悟
写作教学中,教师可参与学生的各项活动,如师生同台演出,接受采访,讲讲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等。将娱乐精神带进作文课堂,实施愉快教学,做到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真正与生同“乐”。在相互传递信息时,真心诚意地当好“听众”,拉家常般与孩子进行交流,尽量缩短心理距离。在一堂以“沟通”为话题的作文课上,教师并不急于亮出题目,走入正题,而是一上课就跟学生谈话聊天,询问学生平时有烦恼了,向谁倾诉?和父母谈得最多的话题是什么?你认为有多少种沟通的方式?你满意现在的交流沟通状况吗? 你有过成功沟通或沟通失败的经历吗?每一个问题的抛出,都激起学生较大的反响,整节课师生都是在极其轻松的气氛中谈话聊天,学生争着说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老师也适时地谈谈自己的沟通故事,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中,学生对“沟通”的感受和认识更加深刻了,随后写出了不少的佳作。如果教师一上课就亮出作文题目,显然会让有些一见作文就头疼的学生由于条件反射,产生心理压力,课堂的效果自然会逊色不少。再比如,在一堂以“感激”为话题的作文课上,教师将自己心中对某人的感激之情声情并茂地表达了出来,通过自身的感情,带领学生进入情境,打开了学生记忆的大门,一种期待打开自己的情感油然而生,他们自然是纷纷要求表达心声,讲完故事后让学生记录成文,此时必然是感情一泻千里,文思如泉涌。
(三)催化个体言语,引导其体验的流畅表达
1、结合阅读,以心入文
“写作主体体验的获取有两条途径:一是亲身实践,即在个人的实践活动中直接经历并获得的体验,我们称之为‘生活体验’;二是借助书籍或其他信息渠道获得的间接的体验,我们称之为‘阅读体验’”。[2]由于学生生活圈子的狭窄,阅读体验与生活体验同等重要,甚至于要比直接的生活体验更重要。二者都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传统作文教学中只注重由“意”到“文”的转化,即主体的写作意识,经由选材―剪裁―谋篇―表达的过程之后,形成的文字表达,而没有解决写作的根源问题,即生活。体验式作文力图将作文教学的重点回归到写作主体的发展上来,以生活为本源,从生动、丰富、鲜活的生活中挖掘出作文的“根”,还给学生丰厚的生活底蕴,努力实现一个“物――意――文”的双重转化的过程。[3]更看重由“物”到“意”这一重转化,即由社会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上升到主体的写作意识,这是写作行为发生的前提。通过文字的表述,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产生表达的主观意念,写作动机在这样的诱因驱使下自然而然地产生,灵感喷薄而出,完成“文――物――意――文的完整写作过程的实现。
阅读体验对每一个个体丰富精神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既可以帮助学生丰富和扩展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还可以加深他们的体验。可以说,如果说作文是生活的体验,那么阅读就是对体验的体验,阅读教学是体验式作文积累素材的绝佳途径。教学中,要抓住这一体验的契机,创造表达机会,拨动他们的心弦,心入文本,激活他们头脑中已有的事物形象与阅读体验,使头脑中的语言材料完全活跃起来,产生创作冲动,一泻千里。积累阅读体验的绝佳手段是读书笔记,在读书笔记中,既开设积累妙词佳句的“精彩回放”栏目,也开设摹写练笔的“妙学妙用”栏目,最后还安排“品味感悟”栏目,记录即时心灵感悟,留住瞬间灵感,确保体验的即时流畅表达。
2、以手写心,促成表达
体验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体验的表达训练也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并不是有了生活体验之后就马上能写出比较优秀的作文,要有一个积累与训练的长期过程,体验日记就是实现这一功能的最好途径。让学生准备专用的体验日记本,规定好每周要完成的体验日记篇数。可以给他们规定体验的主题,如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类,或者让学生自己在体验日记本当中分不同栏目。这样会使积累眉目清楚,可以在写作时迅速而充分地搜索到相关的生活体验。“真实再现”就是要求学生如实记录这次的生活体验经历,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做。而自己的所想、所感、所悟可以写在“小小论坛”里。体验日记毕竟不是作文,所以要求不宜过高,只要心中有什么,笔下就写什么,不计章法,不加任何限制,给学生充分自由。在一定的阶段,让学生自愿挑选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日记,与大家交流、分享。体验日记的记载,既及时积累了生活体验,又训练了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对此如能长期坚持,不仅对作文、对学习语文,而且对学好其他课程,乃至终生学习、一生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过程体验,互评自改
只有让学生体验写作的完整过程,这样才能加深体验,将个体真正融入生活。好的文章都是反复修改出来的,评价与修改是写作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此,可在作文讲评课上采取多种评改方式,就有自评自改,也有互评互改,还留出时间让他们交流自己写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写作方法。让学生学会自我表达,体验自在为文的快乐的同时,也学会了自我修改,感受到琢玉成器的成就感。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打破学生之间互相封闭的局面,使改评者能依据自己的情感意愿去评判同学的作文,充分发挥他们主动性,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使被改评者听到同学对自己作文褒贬的真实声音,这样学生不仅能取长补短,互相借鉴,相得益彰,逐步提高写作水平与改评水平,同时也增长了阅读体验、情感体验和写作修改体验。写作与改评的积极性提高,真正地发挥自己的创作才能和写作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体验式作文教学倡导书写真实,将自己的体验和感受真实表达出来,凸显作文的个性和灵性。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教育的真谛,也是作文教学的真谛,也正是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旨归所在。丰富生活体验,积累阅读体验,重视写作体验,才能更有效地促成真实表达,真实作文。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被立意;写作;现状;成因分析
写作本是一种自发的由内而外的活动,即有感而发。而当下教师给学生出题则是常态。当然,教师命题自有其不得已的原因,为了体现考试公平性原则和实现选拔性的功能,只能教师或专家组命题。所以只要有考试一天,就有教师命题的一天。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平时教学中,老师还是将出题作为自己的专利,让学生写这,让学生写那。可以说教师命题将贯穿应试教育下语文教学的始终。
目前,中学教学中由教师“授意”,学生“受意”写作的“命意式”命题比比皆是,学生“被立意”写作的现状甚为严重。从中学作文教学中的作文题分析来看,中学生“被立意”写作的“命意式”作文命题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根据其呈现的命题形式可分为三种,命意式标题作文、命意式话题作文、命意式材料作文。有人认为材料作文是命意作文,话题作文是命域作文。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称法,是认为标题作文规定了作文标题,也就规定了主题,而命意作文只规定主题,自由度比标题作文高,命域作文只规定主题范围,更有开放性。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生梁小莉在其论文中就表示了类似的看法,她说命题作文“有些甚至是思想内容或表现形式等方面作了限制。因此学生作文的创造性只能在题目许可的范围内发挥,否则就会离题、偏题、不合题目要求。当命题脱离学生实际时,学生作文没有倾吐的情境,不易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她认为供料作文之于命题作文“立意有所放宽,解决了部分学生写作材料不足或不对路的问题。但供料作文也有其不足,阅读并解解所提供的材料是作文的前提,只有把材料‘吃透’了,文章才能写得准确,这无疑加大了审题的难度。”而话题作文“为学生提供一个写作的范围,即‘话题’,围绕话题’,由学生自主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有些文体被限制了,如诗歌、戏剧)的命题形式。它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发挥余地,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自己的才华,写出个性化的作文。”我不敢苟同,其实他们混淆了作文命题内涵与作文命题形式的关系,其实二者不是一回事。我们之前说过作文命题命的应是论题,而不是主题、观点。也就是说论题采取何种形式呈现不是太关键,如果命题者把文章的主题规定了、暗示了,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也是种“伪开放”。这种材料、话题作文还不如一些没立意导向的标题作文呢?如以“北京符号”为标题的命题作文未必不如以“诚信”为话题的话题作文。其实立意式作文命题的“立意”暗示往往是通过题目,或材料,或话题来呈现的,附着于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2001年全国卷作文题以表现“诚信”的寓言故事为作文的话题,但题目已经寓意年轻人丢弃诚信是不对的,也就是必须认定要保留诚信而不是丢弃诚信,这就是一道命意式话题作文命题(确切说是材料类话题作文命题)。
(二)根据所命之意的多少,可分为单一观点命意式作文命题、多观点(两个或两个以上)命意式作文命题。单一观点命意式作文命题:命题者只供一个“意”,学生别无选择。2000年全国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作为作文的话题,此话题已经规定了作文主题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6年乌鸦学鹰抓羊的寓言故事(略),如果从乌鸦被牧羊人讥讽的角度来审视,可选择“未能正确对待自己”、“盲目模仿”两个主题;倘若从乌鸦被牧羊人孩子称赞的角度来探究,包含了“勤奋好学”这个主题,学生就只能做“选择题”,而不能自主立意,这是多观点命意式作文命题。
(三)根据所命之意的显隐与否,可分为显型命意式作文命题、隐型命意式作文命题。显型命意式作文命题直接显示观点、主旨,考生可一望而知。2000年全国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的作文命题,已经将主题明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规定出来,是显型命意式作文命题。隐型命意式作文命题:命题者将意隐藏于材料、话题中让考生揣摩,潘新和教授称之为“间接命意”。如2006全国名校高考模拟卷一命题:
俗话讲:“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要两则材料结合起来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一则说人多力量大,一则却说人多不好办事。表面是材料作文,两则材料一正一反,构成了相反型关系,仔细研究题目隐含着单一“团结协作”的主题。
这种命意式作文命题成为中学作文命题的思维定势,使学生只能“被立意”写作,究其原因有三:
(一)教师本位观的影响。现在我们的教育大力提倡“以学生为本位”、“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文训练针对的是学生,命题首先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潘新和教授“生本化”命题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的现实与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叶圣陶先生在《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中也写道:“作文命题及读物选择,须认定作之者读之者为学生,即以学生为本位。”可见,大多学者都认为命题应当站在学生的立脚点上,设身处地想象学生内部的意思和情感,选定学生能够作的愿意做的题目给学生做。可很多命题者在命题时往往背道而驰,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自己想立什么样的意,就想要学生“立”他所想的“意”,所以一厢情愿地给学生“命意”“奉意”,让学生只能“受意”。
(二)政治教育体制的束缚。中国以选士为目的的科举考试废除了,但是科举考试文化影响至今。现行的教育仍沿袭着科举选士意识,重正统思想道德的考量。林富明老师就指出了“命意作文”大量存在的体制原因:“初、中等教育是‘人’的教育,以培养合格公民为目标,其教育成品并非真正意义的人才”、“选拔的是‘革命接班人’、‘ 又红又专的人才’,当然要从思想道德命题,当然要考查世界观、价值观”。《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总目标第一条就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我们的语文教材也都是选择爱国、奉献、孝敬等思想意义的课文。把语文当做思想政治教育工具的做法,贯穿着我们语文教育始终。命题者也奉行“文以传道”和“文以载道”的任务,命的都是些节俭、廉政、律己、立志、爱国、奉献、诚实、谦虚、宽容、勤学、自信、守法等思想政治道德伦理题。而这些政治道德伦理千百年来已成共识,人当然要爱国守法,当然要廉政律己,当然要诚实守信。所以,这些道德方向的题目,形式上是立意自定,实际上学生没有真正的立意自。如“诚信”这个话题,中国自古强调 “诚信不可弃”,那个学生敢说“诚信亦可抛”啊!《感受坚强》这题目就倾向坚强,战胜脆弱了,谁还敢不坚强呢?可以说作文命题牵涉到一个道德伦理标尺,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孙绍振老师就一针见血指出:“正是由于话题作文在思想上不堪道德的负重,因而话题作文这种命题方式越来越变得徒有其表了。”这里孙老师说的是虽是话题作文为何越来越窄,其实对于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所有的作文命题都一样,只要没有摆脱“文以传道”和“文以载道”的藩篱,就没法真正开放化,没法真正多元化,“立意自定”只会是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只能是论为“命意式”作文命题。
(三)教师命题素养不高。如清人郑板桥所说的“作诗非难,命题为难。题高则意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命题是需要技巧和要领的,可大多数命题者未能树立正确的写作教学理念,未能转换写作命题观念,缺乏必要的命题知识,自行命题能力严重不足。潘新和老师说:“‘观点’入题,当是作文命题之大忌。”可是很多命题者却观念先行。很多命题者“教师命题”概念一知半解,不知道命题命的是论题,结果把“观点”、“主题”、“论点”也给限定了。他们没有“生本化”的命题理念,更没有对学生言语生命呵护、培养的意识,所以命题只会给学生心灵捆绑,而不是给“学生心灵松绑”。
教师“命意”,学生无题可拟,无意可立,只能顺着题拟,照着意说。这种“被立意”写作导致学生写作自由的缺位、个性的缺席;内需的缺失、兴趣的丧失;想象力的退化 创造力的落化;情思的失真,人格的失诚,久而久之学生丧失了“言语生命”,迷失了自我。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其弊害,树立正确的命题观,提高命题水平,对“被立意”写作加以避防。
参考文献
[1] 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2] 潘新和,语文高考:反思与重构[M].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9.
[3] 梁小莉.中小学作文命题的创新[D].湖南师范大学, 2009.5.
篇10
关键词:阅读;写作;契合点
小学生的作文要想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就要通过自己的读书经历和感受的叙述来提升作文的感染力。而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必须找到阅读与写作的契合点。
一、加强阅读引导,指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
对小学生而言,由于其生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指导学生如何阅读,让学生有针对性地积累写作素材。如在阅读时,教师可以分类让学生阅读不同的课外读物,并将其进行分类处理,如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等,教师要让学生积累一些关于描写人物富有特征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或者对人物的每一行动进行分析等等。正所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通过这些素材的积累,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素养。
二、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入手,指导学生写好文章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尽量让学生阅读一些他们所感兴趣的读物和名著,或者通过讲故事等等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并且要以此为切入手点,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尽量阅读一些带有图片的读物,因为对小学生来讲,一些生动有趣的画面,极易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图片引起学生的关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提升学生素养。为此,在阅读和写作时,要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要写学生最想写的,并且要写出学生在阅读中的新发现、新感受。
三、以生活为桥梁,连接阅读与写作,强化作文训练
生活中处处皆学问。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体会生活,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提高写作的真实性。如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教师就要让学生善于发现生活和观察生活,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实践,根据生活中发现的一些现象和一些有趣的事情,写出能够带给你启迪的内容,并且通过通顺的语句,融入自己的真实感情,以生活元素为主导,写出有感动人心的文章。而且,在生活中,令我们感动的事很多很多,有时是一种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有时是一种场景,这些生活中的经历和体验,都可以成为学生叙述经历、抒发感受、发表议论的途径,切实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总而言之,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正确地读书,陶冶学生的情操,与此同时,还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创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