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技巧范文

时间:2023-03-18 09:38: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诗歌鉴赏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诗歌鉴赏技巧

篇1

一、紧扣诗歌题目,初步把握诗歌内容

在古代诗歌中,题目是作品内涵的一扇窗户,可以揭示诗歌创作的背景、目的,还可能蕴含作者的情感与思想,对于正确解读诗歌、领会内涵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诗歌鉴赏中要重视对诗歌题目的解读,从中搜集、整理有价值的信息,并以此为切入点,准确领悟、理解诗歌,提高诗歌鉴赏题解答质量。

如《旅夜书怀》,从题目中可以清楚地获得时间、地点以及事件等有价值的信息,并且能够感悟出其中蕴含的羁旅之情。再比如《过香积寺》,从题目就能够得知诗中描述的事件“拜访寺庙”及地点,能够基本感受到诗人追求闲适安逸生活的思想情感。因此,在诗歌鉴赏中,紧扣诗歌题目,能够获得许多有价值的信息,这样的信息对于准确解读诗歌内容、寓意与思想情感作用巨大。

二、关注作者背景,准确解读诗歌情感

诗歌是作者对生活及社会的感悟,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与时代烙印,和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等方面具有密切联系。诗歌鉴赏具有典型的“知人论世”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只有充分了解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特点、经历和遭遇,才能够设身处地地对诗人当时的心情、思想等感同身受,想象诗歌内容,并进行“复原”,提高鉴赏准确性。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诗歌鉴赏训练时,应当引导学生充分关注作者的时代背景、心境情感等方面内容,结合这些内容对诗歌进行解读。

通常来讲,在某个朝代的早期,因为政通人和,诗人经常会创作出积极向上、建功立业、奋发有为主题的作品,而在朝代末期,经常会处于政治腐败、内忧外患的水深火热之中,此时的作者因为心中充满忧郁,多会创作对社会不满或强烈要求变革主题的作品。因此,紧密联系作者的所处时代与生活背景,有助于准确理解和领悟诗歌蕴含的思想情感,提高鉴赏得分率。例如,南宋时期的诗歌,就要紧扣时代背景。南宋是北宋灭亡后宋室皇族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因军事实力不如金国,所以一直偏安一隅,为爱国诗人所不齿。所以,解读当时作品的主题,大多要紧扣对统治者无能的抨击和爱国人士想要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如《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注意诗歌注释,降低诗歌鉴赏难度

在诗歌鉴赏答题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诗歌中的注释,虽然并不是每一首诗歌都会有注释,但是只要有注释就应当重视,发挥这些注释在帮助理解诗歌内容和把握情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诗歌中的许多注释能够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有的词句注释有助于读者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所以,教师在日常训练中应当引导学生重视从诗歌的注释中搜集有价值信息,并将之与对诗歌主题的领悟结合起来,理解其中的难点,突破思维障碍,从而降低诗歌鉴赏难度。

四、分析诗歌题材,加深内容理解

中国古代诗歌从内容的角度,一般分为送别、田园山水、咏史怀古、咏物以及边塞等类别。送别诗多表达留恋、怀念以及劝勉等方面内容,或者是表达心迹。而田园山水诗一般表现的是闲适悠然的生活情趣以及归隐山林、无欲无求的心境状态。咏史怀古诗一般是对前人缅怀、追忆,由古及今,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宏远志向;或者借古讽今,表达自己生不逢时,无法报国的无奈、感慨或愤怒。边塞诗一般展现边塞秀丽风光或者描写军旅艰苦生活等等。在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时,教师应当指点学生从诗歌题材入手,利用这一题材的情感表达范式与规律,结合自身的理解,准确解读诗歌,加深对诗歌意境和内容的理解,这是读懂诗歌的一条有效途径。如《别舍弟宗一》,一眼可辨属于送别诗,分析时可尽可能按照送别诗常见的主题解读;《山居秋暝》是山水田园诗,鉴赏时注意作者所追求的闲逸情怀。结合题材解读诗歌,则不至于主题偏颇。

五、领悟诗歌意象,提炼思想情感

在诗歌中,意象凝聚了作者的思想与心境,优美的意境需要借助于生动形象的意象来创设,历史与文化的积淀造就了诗歌中许多固定的意象。如青松喻指坚贞不屈,鸳鸯代表美好爱情,梅花象征纯洁美好,长亭寓意送别,月亮意指思念等等。这样的意象在诗歌中具有约定俗成的含义,在鉴赏诗歌中能够帮助作者准确领悟诗歌的思想情感,对于鉴赏诗歌的语言、领悟诗歌的情感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注意搜集和整理各种意象的相关内容,做到随手拈来,运用自如,提高诗歌鉴赏准确性。

六、抓住诗歌诗眼,把握情感脉络

诗歌在表达上具有跳跃性,意象转换也较快,但是作者在创作和表达的过程中,必定会借助于一些重点词语,即“诗眼”来连接内在的情感与意境,实现整首诗的前后连贯、一气呵成,因此抓住诗歌的诗眼,对于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作用明显。重点词句在诗歌要点的展现上具有重要作用,扣住这一点就能够有效理解诗歌,如“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客”可以让人感悟出游子在外、怀念家乡的情感,“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中的“离人”可以让人体会出幽幽离愁的哀思,教师在训练中应当指导学生从诗歌内容中提炼出诗眼,将这些重点诗眼抓住,就等于抓住了整首诗歌情感与思想的脉络,有助于深化诗歌鉴赏的成效。

七、梳理景情关系,加深思想情感理解

写景、叙事、抒情是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一般情况是写景叙事在前,情感思想在后,有些作品表达情感与思想的内容在最后的点睛之处。景情的关系基本上可以细分为乐景衬乐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等几种类型,有些诗歌在表达情感与思想方面不够明显,这就需要读者将景情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梳理,尤其是从景物的特点入手,进而把握作者与作品的情感。这样的思维过程对于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质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应当引起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的重视。

篇2

【关键词】鉴赏;意境;语言;修辞;内涵;抒情;描写;表现

1 汉代的《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对古诗的欣赏需要培养一种趣味,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际上,知,好,乐是欣赏艺术的三个层次,首先是知,其次是好,在这两者基础上才是乐。 如何具体去做,才能把欣赏古诗作为人生的一大乐趣?我认为作到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我们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 例如,刘禹锡的七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句便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里的巴山楚水是诗人被贬官地区的代称,二十三年则是被贬官的时间。那么诗人为何被贬官呢?为何回来后已是物是人非,作者却仍能保持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吟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诗句?如果查阅以下诗人的身世经历,我们会很容易发现刘禹锡是因在贞元二十一年(805)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参与王叔文变法失败后被贬官,这期间宦海沉浮二十多年,虽历经坎坷,但诗人那种达观向上,倔强不服输的性格却没有改变。 这还可以从他的另外两首诗中看出。一首是815的《元和十年自朗州承诏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中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朝廷有人想起了他,结果他回长安写了这首诗,刺痛了当权者,再度被贬为连州刺史。另一首是十四年后在回长安,写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的性格从这两首诗中可以明显的表露出来,所以在这首诗中,他能从前四句沉郁中奋起,振作。了解诗人的经历可以更深入的理解诗歌的内容,还可以从诗人的人生境界中受到启发。

2 形象内涵、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诗歌的作者大多为饱学之士,他们身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化为一种精神,自诗歌中信手拈来,表达一种情怀。 20世纪心理学大师荣格曾研究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实际上我们民族的诗人受传统文化熏陶日久,他们继承了许多民族性的文化信息,在诗歌中广泛应用,从而增添了诗歌的意蕴,但同时也给今人解读古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对于这一类的文化信息,我们必须了解、归纳、掌握,从而成为一种解读诗歌的手段。 例如,古诗中登高,望月与思乡的关系,可以说包含了我们这个民族一种独特的文化心理,有人曾从“原型”批判的角度对诗歌中的一些文化信息和民族心理作了非常精当的分析,如傅道彬的《晚唐钟声――中国文化的精神原型》一书中对月亮及其艺术象征作了分类研究,他认为中国文化中月亮最基本的象征意义是母亲和女性。《礼记、祭器》中说大明生于东,月生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说文》中释月“阙也,太阴之精”。中国第一位女神女蜗,又是月神,这些都证明了这一点。同时,月亮的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启发人们对宇宙的思考,从而又衍生出许多象征意义。如月亮是孤独失意的象征,月亮是美的象征,月亮同时象征着和谐静谧的中国智慧和超群脱俗的士大夫风范。因而在诗歌的审美意象中,月亮被赋予多层含义。月亮意象反映着古代文人寻找母亲世界的和谐统一的心理,因而和思乡主题和旧梦重温有着必然联系。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 体味诗眼,解读诗歌

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句诗一方面表明古人写作构思之辛苦,另一方面也表明古人写诗词很讲究练字。因练一个好字、好句,是全句、全诗游龙飞动、生气盎然的,就是“诗眼”。它可以是一个简练传神的字,也可以诗作体现主旨的精彩与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若能从诗眼入手,可更深入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句像一幅巨大的风景画,形象的描述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直”字展现了一种挺拔坚毅之美,落日之圆衬托在万里戈壁的背景上,则给人以茫茫之感。二字将直线之美誉浑圆之美融为一体,面目壮观,别的字确实难以替代,这“直”和“圆”正是该似的诗眼。杜甫的《蜀相》中的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和“空”就是该句得诗眼。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的“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就是诗眼。 注意:诗歌中的一些形容词、副词和动词往往就是诗眼。找到诗眼,有助于正确把握诗歌意境。

4 把握特色,重点突破

从高考命题的角度看,高考鉴赏的古代使更多是写景、咏物、咏史的作品,因此我们在把握诗歌之前,还要掌握已写诗歌的反战以及分类的知识。诗歌按照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分,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按语言字数,可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诗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诗、咏史诗、边塞诗、咏怀诗等;还可分为律诗和绝句。古代律诗中的四联,古人归纳为起、承、转、阖。从层次上分,往往可以分为两层,一层写景,一层抒情或议论(即卒章显志的写法)。 如:题竹石牧牛(并引)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理解分析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竹、石、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 3 感想。简析:这是一首题画诗,作于元三年(1088)。诗人以游戏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并且发挥想象,写画中之物几乎全要动起来了,以致于诗人不得不出面关嘱。这样的写法,既再现了画面的生动,诗人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 前四句高度概括画面的内容:石、竹、牧童、牛。“峥嵘”、“绿”、“觳觫”等形容词用以代指事物,诙谐有趣。后四句寄理于形象之中,涉笔成趣,余味隽 。

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高中生,应该有一定的研读鉴赏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诗歌研读中就应该抓好以上的鉴赏方法,这些只是我个人对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些浅见,毕竟中国古代诗歌博大精深,还需要我们好好学习和深刻挖掘。

(指导教师:大连经贸高中 张帅)

参考文献: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宋诗选注》(钱钟书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3] 《中国高考年鉴・语文卷》(中国致公出版社)

篇3

关键词: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角度;分析;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5-0081-01

本文结合高考试卷中出现的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题型,结合笔者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试作出一些答题技巧的分析。

一、考生要明确诗歌鉴赏中表达技巧的含义

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表达技巧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考的最多的是抒情方式,它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接抒发对权贵的不满。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或寓情于物都属于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就是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助对这些自然景物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杨花落尽子规啼”,就是把离别之情寄寓在杨花和啼着“不如归去”的子规上。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一般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主要有渲染、对比、用典、象征、想象、烘托、虚实、白描、反衬、抑扬、移情、含蓄、赋、比、兴等。修辞手法很多,一类是用比喻、比拟、象征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一类是用通感、借代、双关、叠词等,使字句更为精巧。关于表达技巧,考生可以从以上三个角度答题。

二、对直接给出表达技巧题目的答题技巧

对直接给出表达技巧,并分析、鉴赏表达技巧的作用的题目,考生第一步要找出运用此表达技巧所对应的诗句,第二步分析运用此表达技巧的效果。

例如:2005年全国卷(III)《雨后池上》・刘: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要求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鉴赏。

分析:第一步,要找出运用此表现手法所对应的诗句,第二步分析运用此表现手法的效果。例如《雨后池上》这首诗,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写出荷花池塘雨后优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忽起”“垂杨柳”及垂杨柳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表现了雨后池上的动态之美。然后还要指出,此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在评分标准中,能指出一、二句为“静态”,三、四句为“动态”,得四分;能提出全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得两分。解此类型题的关键是第一步,若不指出相对应的诗句,或分析不到位,就只能得零分,或被扣分了。

三、对没有直接给出表达技巧题目的答题技巧

对没有直接给出表达技巧的题目,考生要第一步先选准角度,指出表达技巧。第二步分析技巧的运用。第三步指出这种表达技巧的效果。这类题目的难度比前面分析的题目难度大。

例如:2005年浙江卷《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题问: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分析:第一步要审题,选准鉴赏角度,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中选择一种来解答。从理论上说,只要选准角度,言之成理,都应该算对,所以题目可以有几种答案。为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考生要细心审题,选择恰当角度。第二步分析表达技巧的运用。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手法,其中《齐安郡中偶题》中把“绿荷”拟人化,“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中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第三步指出这种表达技巧的效果。很多考生在答题时漏掉这一步骤,而失去了分数。如此题,答了前两个步骤,只能得四分。还有两分的采分点就是表达技巧的效果,如,《齐安郡中偶题》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暮热游荷池上》表露了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总而言之,考生先要明确诗歌鉴赏中表达技巧的含义,对直接给出表达技巧并要求分析、鉴赏表达技巧的作用的题目,第一步要找出运用此表现手法所对应的诗句,第二步分析运用此表现手法的效果。对没有直接给出表达技巧的题目,考生要第一步选准角度,指出表达技巧,第二步分析其技巧的运用,第三步指出这种表达技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裴松年.浅谈古诗鉴赏题的解答方法[J].中国校园文学,2003(03).

[2]刘志刚.高考古代诗词鉴赏试题及答题状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篇4

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注意这些方面,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1.善抓“题眼”、“诗眼”和“词眼”。从标题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即“题眼”。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字即是诗眼;词眼是诗词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折柳”一词。

2.从形象中去品味诗的意境、基调和社会意义。诗歌所描写的形象往往有“冷”“热”之分,我们可以从形象描写的“冷”“热”中,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

3.从注释中捕捉信息。注释往往解释词语和典故,而诗人又往往用典故来表达广泛而深刻的主题。

4.要善于联系作者的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观点、写作风格等,就能做到知人论世,依人察情,从而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等。

5.在深入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技法。在理解诗歌内容后再去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有利于更加深入地认识诗歌的特征,体会其思想感情。

6.思考成果的表达要准确、规范。参透所给的诗歌固然重要,但将思考成果用文字表现出来更不容忽视。一般说来答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紧扣要求。题目怎么问就怎么答,问表现手法就答表现手法,问主题就答主题,严格按要求去做。

(2)要点齐全。高考阅卷一般采点给分,因此要注意表述文字的切入点。

(3)推敲用语。力求表达流畅,用语要准确、简明、规范。

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对不同的提问方式,我们要注意不同的答题方法。

1.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和方法:(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说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和方法:(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分析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和方法:(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分析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和方法:(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5.分析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提问变体:有人认为这个字用得好,有人认为那个字用得好,你认为呢?

篇5

一、把握词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鉴赏时一定要详加分辨。

例如: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风已老,莺正年轻。梅子熟了,果肉鲜圆(“风老莺雏,雨肥梅子”。虽然是描写江南的初夏,但实在抵不了这一“老”一“肥”的诱惑,把它放到春天来了。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艰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足了几月的时光。又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二、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语序的颠倒是古人创作诗歌时为了氤氲的和谐,有意实用的一种方法。我们在解读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特点。

1.主语后置

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

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3.主、宾换位

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4.定语的位置

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刘叉《从军行》诗:“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闻横笛声)都是同类的例子。陆游《昼卧》诗:“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2)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又《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花重)

5.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这类情况在诗词中比较常见,例如:杜甫《秋兴》八首之二:“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李商隐《安定城楼》诗:“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永忆江湖白发时归。)都是同类的例子。

篇6

一、什么是意象和意境

所谓“意象”,就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争奇斗艳的春天;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总之,意象是局部的、具体的,意境是整体的、空灵的。

二、意境的常见类型举例

常见的评价意境特点的词语有:壮阔、高远、阔大悠远、雄奇优美、雄浑苍劲、雄浑壮观、瑰丽、明丽;淡雅、恬淡自然;恬静、安谧、幽静;和谐、和平、生机勃勃;深远、幽深、奇险;迷、飘渺、虚幻;暗淡、幽暗;荒寒、肃杀、萧条、萧索;冷落、孤寂、落寞;悲凉、苍凉……我们不妨以一些古诗句来说明之。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清幽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

三、怎样鉴赏诗的意境

1. 诗中品画。

步骤:从物象的组合方式(上下、远近、高低等角度)、画面的色彩(冷色、暖色)、景物的情态(动态、静态)等方面描摹图景,概括意境。

例1:试从一个或两个角度赏析这首诗的画面美。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解析:①远近结合。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②色彩鲜明丰富。一、二句写了黄、翠、白、青四种颜色。 ③境界阔大。整首诗表现出作者开朗、坦荡的心境。

例2:下面这首诗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2012山东卷)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晓路雨潇潇,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解析:(1)诗歌开头两句写了诗人秋日早上乘舟在雨中赶路的情形。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树叶。(2)开头两句营造了一种冷清、萧条的氛围。

2. 画中品诗。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例3: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2012湖南卷)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释:①破讷沙,沙漠名。②泉,泉水名。

解析:全诗描绘了戍边战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

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悦、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四、解读意境的作用例说

整体把握诗的意境特点,能够准确、有效地分析出诗中传达的思想感情。

例4:下面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2012新课标卷)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解析:(1)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2)“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起兴,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了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了主人翁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例5:下面这首诗通过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霏霏,雨雪纷飞貌。

解析:这首诗通过描写江雨、江草、鸟鸣、柳树(意象),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意境)。诗的两句更是于常见的景物中寄寓了无限的惆怅,全诗抒发了一种历史盛衰兴亡的无限感慨(情感)。

【答题指导】

(1)提问方式

1.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答题步骤

答题时,景、境、情三方面缺一不可。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景)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一、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雄浑壮阔、恬静优美、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情)

例6:下面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此诗写于诗人定居成都草堂时。迟日:“春日迟迟”。

解析:此诗描绘了一派初春的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景)。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境)。表达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情)。

(3)答题套路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篇7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

笔者归纳了2013年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总结其常见的题型为以下几种:1.情感类。这类题目围绕诗歌表达的情感出题,一般要求学生指出某诗句或是整首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更难的题目则要求学生能够有广阔的视野,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做到知人论世、自圆其说。2.内容类。这类题目主要考察学生是否读懂诗歌,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内容的理解。可以是单句诗歌的内涵,可以是简述整首诗的故事,也可以是围绕诗歌内容设问其原因和结果等。3.手法类。有些题目直接给出了手法,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分析其作用。有些题目指要求考生根据诗歌内容自行确定表现手法,再进行诗歌分析,难度较大。4.形象类。在诗歌中经常会出现某个形象,有些题目就是围绕这些形象设问的。要求考生分析形象的内涵、特点,更难的则是要求学生借形象分析诗人的特点。5.语言类。这类题目通常考查某个字在诗歌中的妙处,需要结合诗歌整体来分析。6.风格类。成熟的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如苏轼的豪放派、李清照的婉约派,因此有些题目就围绕诗歌如何体现作者风格来设问。

(二)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技巧

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是每年高考的必考项,高中生应当掌握基本的鉴赏技巧。关于古代诗歌的鉴赏技巧,笔者认为需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必须把诗歌鉴赏当做一个整体。一首完整的诗歌,一般包含标题、作者、正文、注释四个部分。学生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需要从这四个方面入手以读懂诗歌。首先,标题是诗歌鉴赏的起点,它是诗歌的眼睛。认真研读标题,可以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推测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登高》,读标题可知是借景抒情。其次,读作者,可了解诗歌的风格、思想倾向等。不同的作者其关注点不同,风格流派各异,如李白的浪漫主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爱国情感。另外,不同的作者所处的时代、生平不一样,因此诗歌鉴赏就要注意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再次,读诗歌正文。这是诗歌鉴赏的关键所在,要注意诗歌中的意象和关键字词。意象往往隐含诗人情感,关键字词则有可能表达了作品的主旨。最后,诗歌注释不可忽视。注释有时会对诗歌中的典故进行解释,可以降低诗歌的阅读难度。另一方面,要有正确的审题意识。做到前面所讲的,学生可能初步读懂了诗歌,但是能否得到高分,还需要树立正确的审题意识。通过审题,要明白考点是什么,明确问题的指向,再到诗歌中去寻找答案。在审题的过程中,学生一定要明确诗歌的主旨,明白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这时审题就更有指向性,能够更好结合诗歌内容回答问题。

二、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诗歌鉴赏教学功利化

在高考试卷考察方式的引导下,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越来越功利化。在诗歌鉴赏的教学中以解题为导向,注重传授解题技巧,追求解题数量。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对诗歌的解析停留于文字表达、手法等表面的东西,不够深入,没有引导学生去挖掘诗歌背后所表达的诗人情感、思想、信念等。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表面和功利化,使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没法体验诗歌真正的美。正确的诗歌鉴赏教学理念应该是通过诗歌鉴赏教学帮助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诗歌鉴赏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诗歌鉴赏教学方法的落后表现为教师按照程序进行,把诗歌鉴赏分成固定教学模块。教导学生由题目分析开始,清楚诗歌考察内容。然后带着题目进行诗歌解读,并要求学生在读诗过程中注意寻找“诗眼”,体会诗人要表达的主旨。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解题。这种套路纯粹是为了解题以应付考试,显得单调僵硬,很容易使学生失去诗歌鉴赏的兴趣。另外,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相当普及了,不少老师还停留于板书阶段。完全可以借用先进的视听技术,将下载好诗歌背景图片或者诗歌朗诵的音频放到课堂上展示。。

(三)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不高

但目前大部分学生对古代诗歌不感兴趣,受通俗易懂的快餐文化吸引,学生不愿花太多的时间来鉴赏古代诗歌。古代诗歌的含义充满不确定性,同一意向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古代的意境也比较含蓄,需要读者慢慢体会。另外,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今天已经很不一样。这些都使学生失去鉴赏古代诗歌的兴趣,他们更愿意花时间来阅读浅显易懂的文章。受此影响,学生在接受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时,更多的停留于追求解题技巧,而不是发挥想象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提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效果的途径

(一)转变诗歌鉴赏教学理念

要解决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越来越功利化的问题,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以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观念,明确诗歌鉴赏教学的目的,即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诗歌审美情趣。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放弃单纯灌输解题技巧的错误做法,注重通过诵读、解读诗歌内容来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丰富诗歌鉴赏教学手段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首先,运用多媒体技术。古代诗歌表达精炼,字数虽少,但其内容则相当丰富,蕴含的感情也很复杂。如果仅靠学生单纯的想象力,不容易全面体会和欣赏诗歌的美。因此,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视频或者图片,给学生一种立体感,帮助其拓展想象力,更好的理解诗歌,从而培养学习诗歌、鉴赏诗歌的兴趣。其次,反复诵读,激发学习兴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因此,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在朗读中,体会到诗歌的押韵美,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三)注重诗歌文本的解读

传统的诗歌鉴赏教学法注重解题技巧的传授,教学内容程序化、模块化,较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让课堂更加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首先,解读诗歌中的典故。古代诗歌中往往借典故来表达作者情感,可以将典故详细讲授,让学生在听故事中领会作者情感。如《行路难》中有“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就用了典故。前者是姜太公钓鱼与周文王姬昌求贤的故事,后者是先为奴隶后成宰相的伊尹与商汤的典故。其次,咬文嚼字。分析某一字词的妙用,或是比较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的内涵。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可以让学生试着用其他字代替,就会发现“闹”字把生机勃勃的春意给表达出来了。又如“乐游春苑断肠天”中的“断肠”是指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与马致远的“断肠人在天涯”不同。最后,带领学生体会意象意境。古代诗歌常把作者情感融于外在事物,创造某种意境,借此表达情感。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呈现出萧索悲凉的秋景,创造出凄清衰颓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离乡在外的落寞之情。

三、总结

篇8

【关键词】结构技巧 诗歌鉴赏 表达技巧 新题点

表达技巧,又称为艺术技巧或写作技巧,是高考诗歌鉴赏命题中涉及最多且较为复杂的内容。有单独考查的,也有结合形象、思想、感情来考查的。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样的内容,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等。历年高考的诗歌鉴赏试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要呈现方式,数年来已形成三个相对稳定的设题点,即鉴赏所运用的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是诗歌表达技巧鉴赏相对容易的一个题点,一般分为修辞格辨识和表达效果阐释两例考查形式。辨识修辞手法,解题需要掌握考纲列举的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七种常见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阐释,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就共性的作用说说而已。

抒情和描写是鉴赏诗歌表达方式的两大重点。抒情方式又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其考查侧重于揣度间接抒情借用景或物或史的真正用意,即梳理写景抒情诗景与情的关系;看明咏物诗借咏物而寄寓的志或理,揣透咏史怀古诗因古迹史事而触发的现实感慨。描写考查则多趋向诗歌的局部,从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变化、细节描写、白描等常规角度思考多为省力。

表现手法是有着较大争议的概念,高中语文教材没有把它解说清楚,高考命题者也是见仁见智。笔者建议表现手法的鉴赏备考要以掌握对比、烘托、衬托等常用技巧为宜,不宜过多纠缠概念。

细梳一下近年高考的诗歌考题,除了上述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三个设题点外,我们还能发现以“结构技巧”为鉴赏设题点的若干考例。

2010年高考就涌现出三例:全国Ⅱ卷选择宋诗《梦中作》,要求考生鉴赏“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参考: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江苏卷要求考生就王昌龄《送魏二》“三、四两句诗”“具体分析”陆时雍的诗评“代为之思,其情更远。(参考: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辽宁卷选择的是陈与义的《雨》,要求考生对“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的说法作出评判。(参考:同意。除了诗题和首句直接点明“雨”,其它都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2011年,这类考题更是多见。浙江卷要求鉴赏《蝶恋花·出塞》“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参考: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天津卷要求就“《暴雨》‘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的说法”发表自己的看法。(参考:不好。开篇写骤雨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艺术效果。)山东卷要求“结合全诗”《咏山泉》,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参考: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与前两句构成抑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全国卷则要求从周邦彦《关河令》的“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参考:时间推移。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深夜(更深、人去、寂静时)。江苏卷要求说说《春日忆李白》“这首诗的构思脉络。”(参考: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扬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湖北卷说《登城》《望湖楼晚景》“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要求“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参考: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散文的布局谋篇,因其篇幅长度和体裁特点早已聚焦了众人的目力。“散文写作笔法分类目录”,在第一大块“布局谋篇”中就列述了“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志”、“从背面入笔”、“以小见大”、“过渡巧妙,转折灵活”、“紧密呼应,互相衔接”等别具一格的构思技巧。而诗歌的篇章结构或因其篇幅的短小还未能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其实,从诗歌的篇章结构也往往能看出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心高妙来。鉴于此,本文权且把此点称作诗歌表达技巧鉴赏的“新题点”,以期引起大家的关注之意和警惕之情。也为了便于备考,笔者结合历年考例把诗人常常借以提高诗歌的表现力的几种“结构技巧”逐一梳理,略述如下。

一、扣题呼应,统摄贯穿

2006年高考广东鉴赏诗歌选择了谭敬昭的《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考题——“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明考意象实指题文相扣的要求。这与诗歌鉴赏模式“一词领全诗型”颇有相似之处。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或全诗的感情基调,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考查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比如2005年江苏考题“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和2006年四川考题“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周密《夜归》)”,答题分析时都要抓在内容上能起总领的句子或结构上能承上启下的句子。

二、以景结情,卒章显志

特殊的位置可能存在特别的结构技巧。以景结情和卒章显志,就是诗歌结束处经常用到的两种结构技巧。七绝《从军行七首(其二)》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高高秋月照长城”以景作结,在写景中寄寓了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这就是作者王昌龄构思的高妙。卒章显志,顾名思义,即指在诗歌的末尾点出诗歌蕴含的情感主旨。《梦游天姥吟留别》写梦境也写现实,将神话传说和实境交织在一起,直至尾句才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现实呼喊,在全篇结构上起到了卒章显志的作用。

三、以小见大,着眼细节

“看似寻常最奇崛”,扣住寻常的细节,以小小景传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深沉的主题。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秋思》张籍)”就是要分析作者所写“临发又开封”这样一个细节。而金昌绪《春怨》摄取的仅是日常生活中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反映的却是重大的社会课题。四句小诗,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看似只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反映了当时边疆战事频仍下广大民众所承受痛苦的时代内容。

四、抑扬转承,铺垫过渡

篇9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科考试的重要项目,在高考试卷中它独立为一个单独的板块。因为古诗词本身体裁的多样、题材的丰富、主题的广泛以及灵活多变的创作技巧,这些都增加了广大考生的备考难度,所以在最后几十天的冲刺过程中掌握一些有效的备考策略很有必要。

这里所说的备考策略分两个方面来讲,一是知道怎么考你,做到“把握规律”,也就是要明确考纲要求和命题特点;二是明白如何下手,以至“滴水不漏”,也就是要掌握一定的答题方法和技巧。下面针对新课标实验区的古代诗歌鉴赏谈点认识。

【命题特点】

新课标实验区全国高考《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要求:一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情感态度。近年新课标实验区高考题在此要求上其命题呈现出以下特点:

1.从命题思想、意图上看,能够根据考生的认知水平,从考生的实际出发,把考生摆在了学生而不是学者的位置来看,定位更准确;更加切合实际地对“鉴赏”一词重新进行定位,合理而准确地解读了“鉴赏”一词的真正内涵,把“鉴赏”定性为鉴定、确认和欣赏、阐发。

2.从命题方向上看,更加理智、明确,意向更加清晰、明朗,突破了以往的做法,已由自由发散性的猜测鉴赏向收拢聚心性的规定鉴赏转变,变空旷模糊性考查为论证指定性考查。

3.从选材上看,范围继续扩大。2011年17套试卷中,共出现古代诗歌18首,其中唐诗4首,宋诗8首,宋词2首,魏晋诗1首,明诗1首,清诗1首,清词1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宋领,这与选修模块开设《唐诗宋词选读》吻合。但从高考考查范围来看,高考诗歌鉴赏由唐诗宋词元曲占主导地位,到近两年唐宋诗并驾齐驱,再到今年宋诗比重超过唐诗,并出现明诗、清诗、清词,选材范围继续扩大,名家名篇相对减少,中学生不熟悉的作品比重加大。

4.从考查题型侧重点来看,以阐发思想感情、确认表现手法、欣赏表达技巧为主,兼以鉴定意象与修辞、阐发用词及标题的作用;侧重感性命题而不是理性命题,侧重定向鉴赏而不是探究鉴赏。

5.从题目设置上来看,更加科学化,避开了以往开口过大、难于下手的设计,而采用了大处着眼小处切入的方式,恰当得体;同时在设置上,不再拐弯抹角、兜圈子、玩深沉,而采用了具体鲜明、直截了当的方法;在答案的规定上,不拘泥于唐宋诗词鉴赏辞典上的说法,而是根据考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组织比较合理客观的答案。

综合近两年新课标实验区的高考试题,命题的这些变化,打消了考生惧怕恐慌、无所适从、不知所云、高不可攀的顾虑,让考生能够以亲近的心理去接触、了解、把握古代诗歌,给考生以极大的亲和力和自信心。可见,2012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将会在选材的普遍性、考查的综合性、命题的多样性、设题的定向性、答案的浅易性方面有更多的体现。

【备考策略】

古代诗歌虽然含蓄邃远不易揣摩,但它来源于生活,反映的是作者的生活实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定性,因而备考时要有以下准备:

1.要明确古代诗歌在表达上有描写、叙事和抒情三种主要的方式,而且一般是先描写、叙事,然后再抒情,或者将抒发的情感蕴含在描写和叙事中。

2.要紧紧抓住诗歌中的意象,透过特定意象的一般意义来把握诗歌的意境,分析揭示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要明确古代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联想想象)和常用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比兴等)。

4.要关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反语等修辞,关注渲染、衬托、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在诗歌写作中的运用。

5.要了解各类题材诗歌的风格特点,清楚诗歌表达上的跳跃性以及联想和想象的特性,从而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基本情感。

6.要熟悉古代诗歌鉴赏常用的格式和术语,使鉴赏符合其表述特点,准确到位,切中要点,做到言简意赅。

【几点提醒】

鉴赏古代诗歌,就是要明确并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然后再领会并探究诗人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欣赏并品味其运用的语言艺术。解答高考诗歌鉴赏题,也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并根据题目的要求准确、合理地写出规范的答案。提醒备考同学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把握诗歌主旨的具体路径。

1.关注诗题、注解,揣摩背景、意象。

2.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定位诗眼。

3.整体把握意境,注重诗词尾句。

4.透过现象抓本质,注意隐含信息。

二、了解并掌握一定的表达技巧,学会用术语鉴赏古代诗歌。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用的特殊手段。它有三个层面的内容,即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手法)、篇章结构等。

三、了解题目类型,规范答题的模式。

诗歌欣赏常见的通式的套路是:这首诗采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技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针对具体类型,可分类给练习。

在最后的几十天里,建议用提供常用术语供选择的方法,聚焦学生的思维。

四、注意比较型的诗歌鉴赏。

所谓比较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常见的比较点有:

1.比较表达技巧。

2.比较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象的内涵。

3.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

篇10

1.高一阶段,培养兴趣,了解诗歌特点

对不喜欢诗歌读不懂诗歌没得高一新生来说,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是关键的第一步,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来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1.1 重视诵读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基本切入点。《新课程标准》指出:"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的确,学生通过诵读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增强理解,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有时,教师一次深情的示范性诵读就能改变学生对诗歌厌烦的态度。有时,伴随着一段温和意境的音乐,学生用和谐自然、悦耳动听的声音将诗文的情调完美展现,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诵读比赛,朗读篇目古今中外不限,朗读形式多样,可配音乐,可配舞蹈,可几人合作朗读,形式多样,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

1.2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中学生都很喜欢流行歌曲,对歌词过耳不忘。其实古典诗歌中有很多也是歌词,只不过是诗人所处那个时代的歌词。许多流行歌曲的歌词意境优美,与古典诗歌的内容、技法都有相通之处。我在进行诗歌教学时,经常引入流行歌曲的歌词,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分析留心观察的技法、情感,再与古典诗歌比较,寻找共同之处,消除学生学习诗歌的畏难情绪,拉近学生与古典诗歌的距离。比如,柳永的《雨霖铃》描写了恋人分别时的难分难舍,上片通过长亭、寒蝉、骤雨、兰舟等意象渲染了离别时的感伤。下片虚写,设想分别后的情景,再次表现对恋人的依恋,不忍分别。

高中教材的诗歌编排也是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的,由现代诗歌过渡到古典诗歌。很多学生喜欢写现代诗,教师就应当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并予以指导。要想写好古典诗词,必须掌握一定的平仄、用韵、对仗等基本知识学生自己去学、去掌握,无疑比老师单纯地灌输效果来得强。教师可、可以在作文课上读学生的优秀习作,也可以向校刊或报社投稿。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高二阶段,积累知识,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经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克服了畏难情绪,熟悉并了解甚至喜爱古典诗歌。在此基础上,以教材中的古典诗词教学为例,引导学生积累掌握有关诗歌鉴赏的系统知识,启发学生体会思考如何鉴赏诗歌。比如,在进行诗歌教学时,一般要首先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这就叫"知人论世"。反复诵读诗歌,展开联想,再现诗歌描述的画面内容,这叫审视意象,掌握言内意。体会作者在诗词中抒发的情感,挖掘诗歌内涵,这叫把握意境,掌握言外意。教师反复示范,学生自然就能熟知并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了。还要鼓励学生收集掌握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敏感性,甚至形成"套板反应"。如"月亮"代表着乡愁、别情;浮萍、浮云代表漂泊无依,等等。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归纳古代诗歌常见的流派,作品中抒发的情感,以及常见的表达技巧。常见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法和抒情方式。掌握这些鉴赏古代诗词的基本术语,学生就能准确规范的组织语言,对于提高阅读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有意义[1]。

3.高三阶段,专题复习,掌握诗歌的解题技巧

新课程高考考纲对诗歌鉴赏有两个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围绕考纲,考查题型主要分为六种:(1)分析想象类;(2)分析意境类;(3)分析主旨类;(4)表达技巧类;(5)语言炼字类;(6)分析诗眼类。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回答这些题型的步骤和模式。还要通过适量的练习检测寻找学生答题的薄弱环节、知识漏洞,并把这些作为教学重点[2]。

经过高一、高二阶段的知识积累,很多学生在审题时细心巧妙,能够敏锐地捕捉题目所流露的信息,指导答题,提高答题准确率,如咀嚼诗题、关注作者、利用注释。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因此,赏诗要先赏题,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和主旨,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蕴含许多重要信息。诗题可以揭示诗歌内容,可以表露诗人心绪,可以展示诗人创作思路。掌握了这些具体的解题技巧,无疑会事半功倍,提高答题准确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