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一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23:49: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十月一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大清早,我们便到了学校,在学校里,同学们有的出黑板报、画画;有的做贺卡、开主题班会;还有的通过日记、诗歌等形式纷纷表达对祖国妈妈的爱。国庆长假,同学们跟爸爸妈妈一起走出家门,游览名胜古迹,领略祖国的伟大文化。商店的门口悬挂着气球和彩旗,有红的、有黄的、有绿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里面人声鼎沸,原来都在打折、开展系列促销活动。街上人山人海,就连坐车买票也要排着长长的队伍,打的也要等好长时间。风景区的游人有如长龙,不计其数,男女老少尽在其中,人们都趁着节日出来游玩。停车场几乎没有空位子,饭店,宾馆的收入一定十分可观。
远方北京的叔叔打来电话告诉我们,北京国庆热闹非凡。我很想去北京,看看天安门,看看我们伟大首都的面貌,我和叔叔已经约好明年暑假一起同畅游北京。
国庆节是一个快乐的节日,人民的生活水平真的提高得很快。我们在祖国妈妈的怀抱中,幸福、快乐地成长,愿祖国妈妈永远美丽、永远繁荣,愿祖国一年比一年兴旺、发达!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一首多么雄伟而又亲切的歌曲再次在我的耳边回响起来,似乎使我感到无比兴奋、无比骄傲。
今天是祖国母亲54岁的华诞,在此,我先向这位无私奉献的母亲道一声:“您辛苦了”!
金秋十月的今天,我们莆田城也披上了节日的盛装,来喜迎祖国生日的到来。
清晨,当太阳冉冉升起的那一刹那,市人大前的广场上,彩旗飞扬,热气球在微风中跳着欢快的舞蹈:时而,前后晃动;时而,左右摆动……广场上聚集了2000多人,在那儿等待那庄严的时刻。伴随着“歌唱祖国”那优美动人的旋律,双手拿着那鲜红的五星红旗,迈着那矫健的步伐向旗杆走出。在庄严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那庄严的时刻,便使我回想起曾经所学过的课文(开国大典)时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以及当时的热闹时的情景。
国庆的到来,打破了莆田城往日的宁静。市区的中间有一条笔直宽敞而又洁净的街道,从东通西,与横贯东西的街——步行街连接成一条直线,成一个“一”字形。街道和公路两旁耸立的楼房——商场、服装店、水果店……商店门口装着霓虹灯:赤、橙、黄、绿、青、蓝、紫……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街上和公路上的汽车在奔驰,像长江里的浪花一样。步行街上,人山人海,各色各样的人们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篇2
老师,别对学生期望过高
我习惯性地一本又一本地翻阅着学生的作文,分享他们在平常没有表露出来的喜怒哀乐。这次作文题目是:老师,我想对你说.每一个学生在文中都放开手脚,写出了平常不敢对老师说的话,几乎都有对老师说不完的话,而且都有着迥然不同的见解和感情。
又改到一个学习较差的学生的作文,他语文好一点,其它的都不行,但这几次复习检测语文也糟糕透了,一看字迹就知道是王力写的。几个科任老师对他都有同感,接受能力弱、记忆力差、动作缓慢,刚从村小上来的基础也不好,快到一年了成绩老是那样,没进步。但看上去他还是很努力的,都暗地里叫他“小笨”。
呵,这次作文他还写得真不少,足足有五六百字。我认真地看起来,他写了这样几段话:“老师,对不起。我这次测验又没考好。我没好好复习,很多题目都是做过了的,但我却忘了,我看书看不进去,又很粗心,所以考得糟糕透了,希望你别生气”。后面又写了一段,这段引起了我的注意。“老师,你是我们的班主任,所以你很关心我们的学习,老师,你记得吗?我们这两个周,每天都要考几份卷子,上课不是这任务,就是那任务,白天的休息时间加起来还不到三个小时,这三个小时除了吃饭,我们还要想着你的教诲:“要抓紧时间,你看谭蕾(班上第一名)多认真,把休息时间都必须花在学习上,而你们……”。这些话让我们自卑。老师,你知道我们的这些感受吗?你肯定不知道,老师,我想代表我们多数同学,我想对你说:“老师,你对我们的要求是不是太苛刻了,你对我们的忠言是不是太多了,你对我们的期望是不是太高了?有多少时候,我们稍有一点不是,你不是说我们不如这个班,就说我们不如那个班,总听不到一句鼓励的话”。没想到,他对我有这么深的成见,我用红笔把这些话圈起来。
我继续往下看,我倍感意外。“面对老师的期望,我这次考试又砸了,我好怕,我好难过,好苦闷,好孤独,好寂寞,仿佛天都快塌了一样,爸妈肯定也不会给我好脸色,我已经没有一点依靠了”。读到文章结尾时,我更震惊了:“这种无形的压力,无形的期望,压得我气都喘不过来了,我有时考试都不敢相信自己了,我想重新树立,可我又失败了。老师,我该怎么办?”
我沉思着,平常看上去还算开朗的他,内心却是如此的无奈,这恐怕都是我过高的期望造成的吧!
我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我希望他们成绩比别的班好,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来复习,对他们高标准、严要求是错误的吗?
后来,我通过上网、看杂志才知道,对于孩子、对于学生一味给他们过高的期望,他因无法达到而一次又一次体验失败和挫折,从而伤害了他们的自信而变得情绪低落,感到无助,以至于产生失望、孤独、痛苦的无助心态。
我回想自己常对他们说的那几句话:“你们看别班的同学考得多好,哪像你们……”。其实就像在告诉他们,你们就是不如别人,他们努力了,却依然要一次一次地体验挫败与挫折的痛苦。王力的这种孤独、失望、痛苦的无助感不就是因为我常常过高的期望下、频繁的批评下形成的吗?
这件事之后,我想了很多。自古以来,每个父母往往对自己的孩子都有比较高的期望,我也一样,希望孩子将来做一个成功的人,都对学生也常有过高的期望,希望自己教的学生比别班的学生好。所以我们就不自觉地在生活和教学中用过高的期望作尺码去衡量孩子是否达到了自己的要求。期望过高失望也就难免,在失望的心情下,学生或孩子一个小小的、极其正常的错误,往往被我们放大成一个大问题而喋喋不休地去批评。如果我们老是这样,结果老是失望,他们做得好的被忽视了,听不到表扬。他们稍有差错,就要挨骂,处处失败、时时挨训,他们怎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呢?怎么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呢?
篇3
离校百日倒计时,时间轮回着轨迹,我在空荡而美丽的校园中游离着,心中荡漾着无尽的别离心语。
这个清凉的秋日,搁浅了多少离殇。心海漾起波澜滋养润泽着心田。心扉最深处最脆弱的那根弦在最强烈、最猛烈、最剧烈、最狂烈、最暴烈地颤动着。有彷徨,也有酸楚,但更多的是不舍。
风轻云淡里所有如烟往事,翩飞远去。苍穹分外明净旷远,清风清挽芳菲秋季里的最后几抹眷恋,湛蓝之下飘扬着——悄然留下几丝希望。
昔年的烟云在心底徘徊,夜色重,心灵最明朗,灵魂最清晰,在夜空下飞越起来,升腾起来,轻若鸟羽的眷恋,透彻地贯穿着思念,离别之际的感伤感悟赢得了心魂的寄放,滋养那份情感的守候,予我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坚定,承受住了别离之苦,从此,心灵的硬度空前强大,内心深处有了更浓的情愫。
往事或浓或愁或轻松,以舒展的高姿态挂在回忆的枝头。像只雀儿衔着记忆的碎片,独栖树端,透过叶片,看风卷云舒、落日丽景。一个人独步流连于往事的历程,体会到无穷无尽的轻快之美。
那一晚的天空,流云纷飞,云海漂流,烟云缠绕着远山,俨然绝美且神秘的仙境。往事如烟,随着春风的飘零,飘过夏雨的湿热,温热了秋残,渐远在未来的冬日。
待到一切烟消云散之时,也到了道别之际,走进阳光灿烂的新日子,让清浅的记忆,缀在时光斑驳的枝头,让冰清旖旎的念想,如影随形地潜入心之深海,幻化出年华里纯莹额蝶影,我心也如蝶衣焚化,一羽血翼带着赤诚的火花一并舞着华丽的火团,重新塑造乐观上进的自我,浴火重生地如蝶临至梦想的彼岸。舞出一帧精致优雅的佳画,和着征途的美艳花卉的清雅馨香,步入全新的成功殿堂,那一刻,美凝固于瞬间,定格于永恒。
篇4
6岁——无情的歌。那时我正读中班,顽皮的我就爱欺负弱小同学。我不知怎的,见到弱小的同学总是咬牙切齿,无端端地走上前去,拧她的肉,甚至一口咬过去,无论她怎样大哭,我都绝不会为之而动容。欺负完以后,我就冷笑着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居然能摆出一副无济于事的样子。小朋友们都不敢亲近我,因为我那时简直就像一个冷血的动物。父母都拿我没办法。
9岁——乖巧的歌。正读小学二年级的我,已经一改已往的以大欺小、偷东西的恶习。因为那时候班主任哄骗我们说:“学校有一部砍手的机器,看谁以后还打架、偷别人东西的话,就捉你去那里,将你的手指砍下来……。”无知的我们信以为真,所以我再也不敢欺负人、偷别人东西,况且那些同学没幼儿园的小朋友那么好欺负了。就这样我逐渐由一个坏学生逐步迈向好学生的台阶了。
12岁——岁月的赞歌。五年级时的我,已经成为班上的尖子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每次考试都名列第一、第二,而且正直、勇敢已成为我这个女生特有的性格,班上极少有这样的女生。那时我简直是同学们崇拜的、老师信任的优等生,我彻底变好啦!
15岁——二重奏歌曲。现在就读初二的我,已经硕果累累,在市三科竞赛中荣获总分一等奖和数学优胜奖;在全国英语竞赛获得了江门市二等奖。此外,我每次考试都排在班的第一名,排在级的前十名。老师和同学都以我为荣。但是最近几天,我跟几个平时较好的同学闹僵了,这已是我交友途中的家常便饭,因此,我与朋友的友情总是短暂的,只能回味而不能展望。每一次我总是感到很伤感,没人理我的感觉多不好受,我终于明白什么叫孤独,什么叫寂寞。唉,真是“人生难得一知己”啊!
篇5
??题记
从来不会去理会吃饭时不经意间掉落的饭粒;也不会理会洗手时从手边匆匆滑过的水流;更不会在意贪玩时从身旁快步离开的时光。就这样在有限中挥霍,在浪费中长大。
直到有一天??
一家人去森林中快乐的游玩,我挣脱了爸妈紧握的手,向前飞奔,感受着风的柔和,云的妩媚,太阳的温暖,空气的清新。就这样,跑着,跑着,去和鸟儿比歌喉,去和草儿比顽皮,去和花儿比笑脸,去和小树比挺拔。就这样,唱着,比着,快乐的蹦跳着。突然,眼前一片漆黑,随之而来的是一阵眩晕,仿佛坠入了万丈深渊。
当我再次睁开双眼时,没有了花草树木,没有了草长莺飞,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荒漠,我挣扎着站起,却只看见了似火的骄阳。它一脸坏笑,正在放出恶毒的巨热;我回头喊着,却早不见了爸妈的踪影。我孤独的行走在沙漠中,多么希望再有树林为我遮阳,再有小鸟陪我歌唱;多么希望还有花草陪我玩耍,还有小溪与我嬉戏。然而,这一切却只是泡影。
篇6
窗外的场景总会牵起我忧郁的思绪。笔尖的沙沙声映衬着窗外。有了想写作的冲动却不知该写什么内容。
虽然十三个冬夏在颤动的笔尖中流逝;在孤独中溜走;在我的意念里一点一滴地消失……在这途中,余下的记忆太多太多了。但为了给功课让座,我也只好让回忆下车。原本试着把记忆搬到纸上,让大脑轻松一点。但始终没有赶上它的节拍,于是把它们抛弃在九霄云外了。
一次又一次的作文训练,才发现自己的抛弃是错误的。现在,我又退回从前的是十字路口,却看到正确的出口已被我的遗忘毁在远方的一片茫然中了……
我害怕遗忘,遗忘是无言的消逝,似玻璃的酒杯被温柔的手拾起。瞬间碎了一地的晶莹。
我在路口茫然伫立,所有的事都快得让我措手不及,记得一本书中提到:“时光流走的日子我们总是毫无觉察,任最后的美妙与珍贵一同飞撒在欢笑的小路上,待到一切骤然消失的那一刻,巨大的失落便折磨灵魂。”
此时的我,就像一棵被风吹刮的蒲公英,找不到方向;又像一只迷茫的小鹿,在森林中迷失了自我。现在做的也只有把一地的碎片一粒一粒的拾起。
篇7
【摘要】合作学习模式是新课改以来积极倡导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并且符合我校“高效、探究、互动”的教学宗旨。而且已成为实现语文创新改革教育、优化语文教育形式、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了合作研究,并提出了几点注意事项,以期更好地促进合作学习的应用。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合作学习
一、进行合作学习的方法
1. 自愿结合,组成小组
可以按照学生的班级座次,将相邻的前后排组成学习小组,也可以自愿结合。让小组内的学生发挥各自的学习优势,就学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互相探讨、互相启发。通过这种合作学习,使学生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学习氛围,最终得到跨越式的发展。实践表明:小组内进行学习交流时,学生之间没有压迫感,不但相互督促、相互竞争,更重要的是打破了独立思考时思维的局限性,学生们共同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了每位学生的积极性。
2. 提出问题,共同解决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阶段学习的情况,提出几个有针对性且环环相扣的问题,组织学生在小组内根据问题互相讨论,充分发挥发散思维,提出个人见解,通过这样的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在思维上产生共振,扬长避短,共同进步。如我在讲《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一课时问学生:贝尔曼有没有画出自己的杰作?学生们的热情顿时被调动起来,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学生合作讨论非常热烈。此时,教师不能只做旁观者还要做好教学组织活动,我们老师还要深入各小组,有些难度大的问题可以与学生共同解决,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深入研究,不过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将主观意识强加于学生,影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拓展。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联系各组,传递各组讯息,优劣互补,起到桥梁的作用。再如《老王》重点体会作者杨绛女士对老王的愧怍之情;《祝福》安排对祥林嫂的前后不同的肖像描写的分析,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她的眼睛中就可以看出祥林嫂的命运;《荷塘月色》安排讨论作者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及荷塘的环境描写与作者的心情想映照的作用。由于所有问题的设计难易适度,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不难回答,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高,参与的兴趣就浓厚。这样通过较短的时间,通过学生的互帮、互助,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比起传统教法来,既省力又省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设定场景,激发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并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其快速进入特定的语言环境。如在学习《听听那冷雨》这篇文章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分别陈述一下,到目前为止所见过的最难忘的是哪里下的雨,是在什么情形下听到的怎样的雨声。这样通过让学生自主思考的方式导入文章,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迅速参与到新课程的学习中来。又如在学习《江南的冬景》这篇文章时,可以用语言设立一个冬天的场景,银装素裹、白雪皑皑的冬天景象,使同学产生遐想,用思想感受江南的冬天的淡淡的温暖和恬淡古雅的意境。。.
4.适时引导,联系各组
由于各小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着理解能力以及知识储备相对较差等问题,我们老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模式阅读的过程中,以及学生之间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完全放之任之,应该深入各小组参与讨论,对小组中理解的不够深入、不够准确的重难点及时发挥引导和指导的作用,深化学生思维,并做好补充归纳。
5.自评互评,汇报成果
让各组推选一名代表,汇总一下小组探讨的结论,以及在探讨过程中所学到的新知识,然后由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论述;也可以一人一句,全体参与。最后进入全班集体式的讨论,使各个学习小组的研究成果广泛、深入地渗透到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心里,从而拓宽语文的学习思路。如果出现不同观点,也可以组成正方、反方进行辩论,活跃课堂气氛。此外,教师还要制订一个健全的评价机制,把所制订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内容印发给学生,并组织学生一起学习,使学生熟悉评价机制的内容,明确评价机制的要求。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对合作学习过程及结果进行评比,将评比结果记录下来,可以作为平时成绩或学期成绩的一部分。
二、合作学习中的注意事项
1. 在合作学习教学中不能对所有答案都赞赏有加
有些教师对于只要敢于发言、能说的学生一律大加赞赏、不置可否,这种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危机令人担忧,过分夸大学的生学习水平,就意味着教师的作用被逐渐淡化。教师的地位受到威胁,结果可想而知。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对学生得出的结论作出多样化的指导评价,而不是一味地表扬与赞赏。
2. 选择恰当的时机,掌握好度
合作学习是一种训练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学习方式,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过多使用,也会产生副作用。只有选择恰当的时机,掌握好对“度”的把握,才能保证合作交流有效进行。首先,对于很多学习内容,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就不考虑组成合作小组;其次,在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和时机时还应注意必要性和整体性。我们要选择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合作探讨、在文章思想矛盾处合作讨论、在教材空白处合作交流。只有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内容,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小组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3.在小组进行讨论时,要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思考和论述的锻炼机会,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表达的良好习惯
如小组在做最后总结时,总是推举小组中的同一位学生进行论述,那么容易使其余几位学生形成过分的依赖性,所以要让他们轮流阐述,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机会。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在讨论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不仅能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还能养成积极动脑思考的良好行为习惯。
总而言之,在语文创新教育实践中,运用好小组合作学习机制不但能使语文学习事半功倍,提高语文教学水平;还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共赢意识,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动脑能力;最重要的是使得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葛乃宏.关于开展语文合作学习的实践与思考.语文学刊.
[2]谢炳杰.初中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教学与管理.
篇8
论文摘要: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文学作品中体现着写作文化。阅读文学作品时必须培养文化意识,敏锐地发现文学作品中负载的文化意义、文化价值,实现文学作品的价值阅读。
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们把阅读分为品质阅读和价值阅读。品质阅读是指阅读首先关注的是作品中语言的各种要素,进而关注作品人物、事件、情节、主题,是一种仅停留在语言和审美范围内的阅读。价值阅读则是要发现文学作品中所负载的文化意义和文化内涵的阅读。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既深深根植在社会文化的土壤中,又展现着作家对人的生存状况、生命意义的人文关怀。把握蕴涵在作品中的文化内涵无疑对深度解读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学阅读现状
1.阅读习惯的随意性、无序性。现代生活的高效快节奏发展和网络文化、传媒技术的日趋普及,阅读已经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阅读文学作品自然也不是学生热衷于了解社会、认识人生的重要途径。多数学生的阅读是无目的、无规律的,碰到什么读什么,想什么时候读就什么时候读,阅读文学作品没有成为一种学习习惯。
2.阅读内容的趣味性、娱乐性。青年学生活跃、好动的心境使他们很难静心研读大部头的文学经典名著,而是多选择一些短小精悍,趣味性、娱乐性强的武侠、言情读物,这些通俗的大众化作品读来轻松浅显,但是少了经典名著的厚度,不利于学生思想深度的形成。
3.阅读解析的表面性、肤浅性。大多数学生阅读时关注的是通过语言文字传达出的作品情节、人物经历这样一些表象的东西,而对深藏其中的作家创作心态、社会文化背景这样一些深层次的、隐性的因素不作探究,影响了对作品的理解深度。
二、文学作品价值阅读的重要性
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获得的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综合体,是以物质构成体为载体的精神和意识的总和。价值阅读就是发现文化内涵的过程。每一部文学作品透过故事情节、人物命运所展现的都是一个时代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思维方式,把握这些要素也就是把握了一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状态,把握了作家的写作文化精神。挖掘出阅读中的文化内涵,一方面有助于拓展知识素养,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另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解析,提高分析鉴赏能力。同时通过文学名家、文学作品的解读,也为青年学生提供了一条面对挫折、认识社会、感悟人生的途径,在接受文化熏陶的同时内化为一种追求文化的情感,从而促进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促进学生健康个性与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文学阅读中培养的文化意识
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意识就是人们对于文化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认识活动。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等,在文学阅读中应注意培养下列几种意识:
1.文化的挖掘意识。文学反映的是人学、是社会学,文学作品中蕴涵着丰厚的人类社会文化知识。读周作人那些以“平和冲淡’夕见称于世的美文,我们读到的不仅是恬淡从容、庄谐并出的风格,更重要地是了解了今人古籍、宇宙昆虫乃至故乡野菜、北京茶食的文化知识;读巴尔扎克的作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高老头悲苦的命运,而是体察到了当时封建贵族阶级的衰亡、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主宰一切的社会文化心态。文化的挖掘意识就是对文学作品中写作主体在特定时代的心灵状态、生命状态、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感悟。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认为:“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这就需要学生阅读时不仅要读作品,还要读与作品相关的资料:作家传记、创作手迹,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风尚,这些与作品相关的文化知识对解读作品大有裨益。
英国学者阿诺德说,“文化对美与智的融合有着强烈的爱好,它更促进二者的普遍流行。”在阅读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重视对作品中文化信息的感知、感悟,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使学生在“智”与“美”的融合中培养文化意识。
2.文化的反思意识。反思是一种再思考。学生在阅读活动结束后,对自己的阅读理解、阅读感受以及阅读判断进行分析思考的一种心理需求和习惯。“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作品中反映的人的生存状态、生存意义、人与人交往沟通情况以及人所憧憬的理想必然与作家不同的文化取向和文化理想有关。不论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作品,它作为文字符号总是负载着文化意义,这些文化意义深人到文学作品的深层,成为一种“底色”,学生通过艺术文本内部反观作品文化思想、文化意义,就是寻求这个“底色”的过程。有些文学作品本身就包含了浓郁的文化反思意识:鲁迅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中深人剖析了中国国民的精神弱点;老舍则通过北京市民社会这个独特的角度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崭新的透视,体现了“笑中有所思”的艺术魅力。但多数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是需要读者经过反思才能体悟到的。读者需要透过人物事件、故事情节本身去体察、探究它们存在的原由,透过故事表象去思考深含其中的创作动机、创作旨向以及支撑作品存在的文化根基、文化底蕴。反思意识是使作品解读走向深入的一条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有效方法。
3.文化的对比意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文化对比意识就是指把两部作品或一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的思维方法。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两篇(部)以上的文章、作品放在一起研读,逐步提取内容要点,归纳表达特色,比较分析其共同性和特殊性。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篇9
不知为何虽与家人团聚了可心中还隐约有一丝思愁,兴许是因为那些六年同窗的友人吧,虽然已分别多日可我心中仍放不下那份友情。晚饭后正要赏月突然小学的朋友打来电话要与我见面,真是上天的恩赐!太让我开心兴奋了,快马加鞭,刚一下楼就看到她了我们俩激动的抱在一起又蹦又跳。这就是几日不见如隔三秋呀!以前从不知道彼些间这么亲密,好象不是特别在意这份友谊,当我们真正分开之后随着思念愈来愈浓烈才体会到了友谊的珍贵。那六年是我们最纯真烂漫的时光,从无知变的成熟;从弱不经风变的坚强执着,这一切不知不觉中又勾起了往昔的那份记忆与感动。
记得小学时的同学陈虎来自农村,父母在外地打工,他和奶奶过着简朴的生活。一名自封是学校数一数二的‘马大哈’窦老师时任我们的班主任。她知道了陈虎的状况后常常像母亲一般地爱护他、鼓励他。一天老师把他请上讲台让我们为他唱生日歌,我们诧异极了。老师说;‘每个孩子的生日我都会记得,陈虎的父母不在身边而我们就是他的亲人,让我们唱起欢乐的歌,为他送去真诚的祝福!’陈虎在不绝于耳的祝福声中留下了快乐、幸福的眼泪。不知不觉中我的眼眶也湿润了,也淌下了激动的泪水,这份彼此之间的感动是比任何东西都要真实的,是任何东西也取代不了的。现在想起来心中还是无法平息那份感动与爱的力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次生日虽然很简单很简单,没有奶油蛋糕也没有许愿蜡烛也没有精致的生日礼物,但我想这次生日真正的教育了我们幼小的心,让我们明白了给予也是一种幸福。老师不仅仅教会了我们知识还教会了我们如何去做人,做一个懂得付出、懂得感恩、懂得爱的人。
现在我和那些六年同窗天各一方,在未来的日子里还会发生很多事,认识很多人,但对我来说这些经历都是人生中无法复制的财富。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所有的人都是生命中匆匆的过客,总会有很多人很多事让我一生都无法忘怀。那些人,那些事都需要我们去珍惜,不要等到失去后才懂得后悔。
篇10
面对丰富多彩、个性独特的小说文本,以文体意识关照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依据文体确定小说教学内容的落实首先依赖于特定小说文本的文体特征的确定,然而特定小说文本文体特征的确定在实践操作中面临重重困难,而且目前无论是学者还是一线教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少之又少。研究成果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实践操作的方法研究。 有感于此,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笔者在此尝试探讨以文体意识关照小说阅读教学的实际操作。
郑桂华老师认为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可以通过“辨体――识人――断文――定点” 四步骤来完成,首先是认识散文文本的文体特征,其次是了解这个作家的散文特点,然后是分析这篇散文的特点,最后是确定教学内容。这一模式凸显了郑桂华老师对依据文体特征确定教学内容的理念的高度认同,从根本上保证了语文教学的语文本体性特征。但郑老师提出的这一模式也有其不足之处,她将“辨体”摆在首位,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困难:第一,认识散文文本的文体特征,需要前期大量积累,而在教育实际中就转化成为对教师文学素养的考验;第二,认识散文的文体特征首要条件是散文文体的确定性,然而学界对散文文体特征的研究仍有较大空白,理论并不成熟,并且随着创作的发展,散文文体特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将“辨体”放在确定阅读教学内容备课思考的首位,是理想而不现实的。另外,郑老师提出的“辨体”、“识人”、“断文”这三个概念在范畴上存在重合之处: “断文”应属于“辨体”的范畴,因为对文本的判断分析,即是把握文本文体特征的过程。依据童庆炳老师对文体内涵的界定,借鉴郑桂华老师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的操作模式,笔者在此提出一套依据文体确定小说教学内容的操作模式:初识文本、辨别文类――了解作家风格――把握文本文体特征――初定教学点――以体审点――确定教学点,具体理由阐述如下。
首先,依据文体确定小说教学内容的第一步应是“初识文本、辨别文类”。 “辨体”在散文文体中存在困难,小说文体中亦是如此,因而笔者觉得在这里将“辨体”转化为“辨别文体类别”,有其现实意义。第一,依据童庆炳老师对文体内涵的界定,我们明确了考虑文体特征应从系统的文体观出发,从体裁、语体、风格等方面进行把握的理念。这三者中,体裁(文类)是文本最基本的文体特征,我们反对同类同法的教学处理模式,但对小说文本文体特征的把握还是应从辨别该小说文本的文类范畴做起,因为将文本进行文体分类,有益于抓住文本最为突出的文体特征,抓住文本最为独特的艺术特色。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作为中国古典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的节选内容,其在文体上的一大突出特点即为叙事的功力,表现为情节结构上注重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情节细节处理上重视悬念与伏笔的设置及对草蛇灰线的传统叙事手法的圆熟运用;《边城 》是沈从文在小说上的一次另辟蹊径,其诗化小说的文体特征,就在于他将诗歌的写法融入到了小说中。辨别某一小说文本在小说这一文体下的文体分类,进而快速准确把握该小说文本的文体特征,确定教学内容,是现实可行而又高效的。第二,相对认识文体特征――对“辨体”而言,“辨别文体类别”其思考范围缩小,指向性更为明确,具有操作的现实性。从小说的文体特征来看,其涵盖范围十分广泛,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的传统小说文体分析,到现在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从结构主义、解释学、新批评主义、对话论、叙事学等角度对小说文体特征的研究,小说的文体特征呈现出愈加丰富多彩的特征,但过于丰富的文体特点也让人目不暇接,专业学者尚无力一一理清,更不要说一线语文教师了。而对小说文本进行文体分类,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归入中国古典英雄传奇小说类,把握中国古典英雄传奇小说的文体特点来关照课文的教学内容;将《边城》归入诗化小说,以诗化小说的文体特征来关照《边城》的教学内容;将《墙上的斑点》归入现代派意识流小说,以现代派意识流小说的文体特征来关照本文的教学内容,这样的工作则是一线教师力所能及的了。
其次,郑桂华老师所提出的通过“识人”来确定教学内容这一方法,个人十分赞赏。通过了解作家的作品风格来了解作家的某一文本的文体特点,这一做法正是间接的“辨体”,将帮助一线教师准确、有效地抓住文本的文体特征。中学教材中选录的小说文本其作者基本上都是名家,对于名家作品的整体风格,或者是他的某类文体的突出风格,学界的研究都十分详实,且有定论。抓住作家风格来了解教材中的小说文本的突出特点,也要比无的放矢的“辨体”要好得多。所以笔者建议一线教师在了解文本的文体特征之时应借助“辨别文类”、“了解作家风格”二者相结合的方法,快速高效地抓住文本的文体特征,进而确定教学内容。
再次,文类及作家风格的确定切不可替代“把握文本文体特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正确处理文体之下的文本独特性。第一,教材中选录的文本大多是体现文类及作家文体特征的范文,但文类之下的文本以及作家文体风格却都存在多样化的特征。语文课堂应教授的是这篇文本最突出的文体特征,因而把握文本的文体特征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一大关键;第二,中学教材中选录的小说常是作家长篇小说的节选,若以辨别文类、把握作家的文体风格来替代节选文本的文体特征,常会出现错误或是偏差。我们应在辨别文类、把握作家风格的同时把握文本的文体特征。
最后,相较于郑桂华老师将辨体置于首位后再不顾及的做法,笔者认为在现实操作过程中还应注意在“初定教学点”后“以体审点”。“初定教学点”后还应以这篇小说在文体特征上区别于其他小说的最为突出的文体特征来审视“初定的教学点”,教学内容的设定应不可面面俱到,做到重点突出,以保证所设定的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