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关于爱情的诗范文

时间:2023-04-09 11:31: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代关于爱情的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古代关于爱情的诗

篇1

【关键词】诗歌教学,兴趣,欣赏

正文:有一位中学生在诗中写道:“我们这个年龄,是诗的年龄。每一片白云,都是一片纯洁的遐想;每一束阳光,都是一个梦的意境;每一个大胆的念头,都是一位浪漫诗人的抒情……”是啊,十七岁、十八岁,一个人一生中最富有诗意的年龄。可是我发现现在很多学生甚至是绝大部分学生都不大喜欢阅读诗歌,他们大都对小说情有独钟。但是每年的高考题又都少不了诗歌鉴赏题,而这类的题学生们又往往爱出错,所以,加强诗歌教学很重要。

可是如何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我想,我们不妨先从爱情诗歌入手。爱情,本来就是人世间一种非常美好的感情,而绝不是什么洪水猛兽。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们,处于青春萌动期,不少人在“爱”的门口徘徊、张望。作为教师,没有必要去阻遏他们的好奇心,去规定种种“不许”、“不准”,不如干脆带领他们去领略和欣赏优秀的经典的有关“爱”的文学作品,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懂得“爱”的真谛。

先从明白易懂、短小有趣的爱情诗词入手

例如《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首诗,短小易懂。红豆,又叫“相思豆”,在古代是用来表达男女相思之情的。当然,这首诗还有它的写作背景。但我认为就这首诗而言,还是从文本本身来欣赏会更好。把它当做纯粹的爱情诗来读,会更单纯、更有趣。

一、学生有所耳闻的诗词容易引起共鸣

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其中,“道是无晴却有晴”是学生有所耳闻的,他们读起来感到很亲切。在学生读了以后,指出最后一句用了双关手法,“晴”与“情”谐音双关。学生们从这短小的诗歌中感受到中国古代爱情诗的委婉含蓄,又领路了中国文字在表达上的独特魅力。于是自然而然就喜欢上了,并且很快就能把它记在心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都是学生从琼瑶作品中似曾相见的诗句。当将这些诗歌向学生整体展现之后,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些诗“古已有之”啊!他们在欣赏琼瑶的博学的同时,更会喜爱诗歌的。

二、含有故事的诗词令人印象深刻

王建的《望夫石》:“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诗歌中,含有一个关于“望夫石”的民间故事,学生感到很有趣。最后一句“行人归来石应语”,很有想象力,也非常符合民间故事的构思思路,读来非常奇妙。

三、婉约派词人的词自然是一定要让学生知晓的

情感的缠绵、表达的到位,是婉约派词人的强项。中国古代爱情诗词的鉴赏,无论如何也不能漏了这一块。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声声慢》、《一剪梅》、秦观的《鹊桥仙》等等,让学生体验到了古代爱情诗词的精品,玩味无穷。

爱情诗词的阅读只是一种吸引性的导入阅读。当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爱情诗词以后,音韵铿锵的、苍凉悲壮的、具有风骨的、豪放的诗词就可以穿来,其他风格和题材的诗词都可以让学生有所涉猎。这一方面避免让学生太沉迷于爱情诗词,另一方面避免了审美疲劳。这样一定会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学生对诗词的兴趣有了,接下来就该说说如何鉴赏诗歌了。如何鉴赏诗歌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体验诗歌丰富的情感

我们阅读与欣赏诗歌,首先要体验诗歌丰富的情感。情感的展现方式大致有两类。

一类是直抒胸臆。这一类诗歌情感奔放,从字面上就能感触到诗人跃动的脉搏,也就是说,欣赏时容易进入诗歌所展现的情感世界。例如,郭沫若的《太阳礼赞》,艾青的《我爱着土地》等。

另一类是含而不露。这一类诗歌感情比较含蓄,有的寄情于景,如舒婷的《致橡树》;有的托物言志,如莱蒙托夫的《帆》;有的将激越的情感藏在平静的文字地下,如郑愁予的《错误》。欣赏这一类诗歌,需要细加品味,才能体察到诗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丰富感情。

二、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

什么是意境呢?“意境”,是“境”和“意”的统一。诗中客观的描写对象是“境”,诗人主观的感受体验是“意”。换句话说,“意境”就是诗人感情与客观事物相契合,在诗歌中所创造的一种艺术境界。

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展现。诗人写诗总是要借助某种景物或事件,表现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我们在欣赏诗歌时,要理解诗人是如何借助抒情客体来表现自己的爱和恨、痛苦与欢乐、希望和追求的;要领略“意”与“境”是如何浑然一体、融情于景的;最好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感受诗歌的意境,来唤起自己与诗人的共鸣。例如我们在欣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在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四句的理解中,会在眼前展现出一幅深秋悲凉的夕照图,理解越深刻,画面越清晰,也就越能感受到整首诗极其低沉的基调,这些景象都是为了表现“断肠人在天涯”的凄冷孤独之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首仅28个字的小令中,“情”与“景”的交融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能从中领略到一种十分美妙的艺术境界。

三、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

诗是最高的语言艺术。优秀的诗人更注重用凝练的语言体现出形象美、情感美、音乐美。清代文学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这就是说诗歌的语言应当让读者感受到鲜活的形象。

诗歌的语言还富有音乐美。凡是感情真挚、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富有节奏的诗歌都琅琅上口,都会在朗诵中感受到音乐美。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以外,还可以从艺术形象、艺术手法等方面着手去欣赏诗歌。

本文从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如何欣赏诗歌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同仁们提出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吕志刚.略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教学「J.学语文,2006,(6).

篇2

年少时我们将爱情视为禁果。可是等到二十几岁时,想想这个就显得不是那么别扭了。爱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调剂,少了它,生活将会变得非常不完整。当心理上的空虚向你扑来时,人们常常会无法应对。所以说,爱情乃至婚姻不是单纯繁殖后代的需要。关于这一点,很多作家都曾经做过描述,有些甚至亲身经历过独自一人的苦痛。比如说高尔基,他自己在《我的大学》中就曾说,他渴望与一个女人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因为沉重的生活将他压得喘不过气来。没错吧,爱的目的是崇高的,绝非自私而低下的。

关于爱的故事亲切而动人。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称心如意。当爱与伤联系在一起时,就不是简简单单几个字就能说清楚的了。

我至今都不能忘的一部电影是《大约在雨季》,也有人把它译为《爱的轮回》。男主人公巧的妻子澪为了生下孩子佑司而去世了。佑司一直在自责。澪死前告诉巧和佑司,她在雨季还会回来。在雨季澪果然回来了,虽然什么都不记得,但经过了一些时间一家人已经相处的很好。雨季结束,澪回去了。原来她是巧少年时代的同学澪,来到了未来。整个故事的情节基本上就是这样。在本片中,最动人的地方是巧与澪之间超越了生死的爱情。两人相互爱着对方,但谁也不好意思说出来。当巧发现自己有很严重的疾病的时候决定离开澪。这是个痛苦的抉择,但巧情愿作出这样的牺牲。而澪,尽管知道与巧结婚肯定会死,但仍然找到了他,仍然选择了爱情和死亡。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只因未到伤心处。作为观众,明知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仍然为这一家人唏嘘不已。相爱的人不能永远生活在一起,尤其是这样的爱情得到的是如此不易!就像珍爱的玉石一样,转眼之间就被打碎了,难道不能使人为之落泪?真正的爱情,的确像一颗温润的玉石。爱人之间平凡的一句话,其实就是最好的爱的誓言。太多的华丽辞藻,只会使爱褪色。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认识到,真正的爱其实是绿色的,不鲜艳但非常单纯的绿色,雨季的森林的绿色。只有纯净的心才会拥有纯净的爱情。

而我国人民是不大喜欢悲剧的。虽然牛郎织女的故事不是圆满的结局,但至少两人可以一年见面一次。这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赞美。在这七夕之日,重温一下牛郎织女这个小时候就知道的故事,也别有一番趣味。只是现在来看,会比小时候读出许多不一样的味道。我们知道了爱情的可贵,知道了坚守的价值,也知道了现实的残酷。

由爱情我想到了婚姻。当下社会浮躁的风气也影响到了我们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很多人对对方一点都不了解就草率地与对方喜结连理。结果很多都是不欢而散。我想,从中也许能看出些什么。如果人们不能对自己的另一半负责,那么草率的婚姻只会带来不幸。没有情感的基础,又怎能奢望有美满的婚姻呢?

另一个现象就是为利而结合的婚姻增多了。这些人结婚的原因,除了一部分是迫不得已以外,大部分都是为了利益。可能与对方结婚会有好处,于是便出卖了自己的身体和精神。这种婚姻是肮脏的,充满了铜臭之气。遗憾的是很多人仍然对此趋之若鹜。很多人都感叹自己没有好的运气傍上大款。看到这些现象真的让我感到可悲。我为这些人感到丢脸。在主流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的现代,如果任由这种现象发展,结果会变成什么样呢?恐怕我不说,大家也很清楚了吧!

没有了爱,婚姻便只能是累赘。

黎巴嫩有位很著名的作家叫做纪伯伦,人们称呼他为“歌颂爱的诗人”,余秋雨也对他钦佩不已。他有很多歌颂爱的篇章,读起来颇能打动处在爱情之中的人们的心。《泪与笑》中有许多这样的诗歌,神秘而又浪漫。原来爱情在诗人心中也是如此美好。只是他们更擅长用自己的诗句将其表现出来。有了这种真挚情感的参与,诗句也变得真切感人。难怪历朝历代,歌颂爱的诗人是如此之多,无需细思,便能说出不少。

让爱情为枯燥的诗句润色吧,让我们来品读。

篇3

【关键词】《诗经》 爱情 婚姻家庭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开辟了中国文学抒情诗的先河,而爱情是诗歌的主题之一,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且婚恋诗也是《诗经》中的精华所在,故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的痛苦的弃妇诗。这些与时代的经济生活、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尚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根据诗中的反映的内容和情调,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论述。

1.表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情人的热切相思,讴歌爱情的甜密,洋溢着热烈欢快的情调。爱情是什么,是永远存活在乌托邦的国度里而又始终受到深陷其中的男女所顶礼膜拜的一种微妙感觉。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却无疑成为了生活中不可缺的部分。《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由内心的感发所产生,而爱情是人类最纯真的感情表露,也是最值得用诗歌来歌颂的。因而也成为了文学中一个永恒不变、青春永驻的主题。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调,但不管是何时,爱情都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冲动。《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

1.1 反映爱的热烈与欢乐。古代婚姻存在人们的思想中就是“媒约之言,父母之命”,青年没有恋爱的自由,一切听命于媒约之言或者父母之命。年代越是古老,这种风俗越是浓厚。男女之间只在履行着一种责任,一种风俗。其实不然,在《诗经》中我们看到在礼制完善之初时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看到了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大胆表露情感的欢乐场面。如《郑风•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这首诗是描写郑国上巳节男女聚会的盛况与欢乐的,反映了当时郑国民间的风俗。上巳节是三月上旬的巳日,。据说春秋时代在三月上巳这一天,郑国男女到溱、洧二水的岸边举行祭祀,消除灾害。少男少女们也借此春游的机会谈情说爱。阳春三月,春日暖暖,芳草青青,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婚姻。“士与女方秉兮”。一对青年男女手持香草,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他们是那样的清纯,无束地感受着春天的气息,感受着社会给他们营造的浪漫自由的恋爱气氛以及彼此相爱的甜蜜。“维士与女,伊其相谑,”他们边走边相互谑闹,笔调欢畅流动,一对活泼泼的青年男女跃然纸上,他们无拘无束地调笑着,欢笑着,“赠之以勺药”并互赠芍药以定情。好一幅笑谑欢乐的流动画面。从中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和谐、自由、平等,弥漫着愉快与天真的气息。

又如《召南•野有死糜》:

“野有死糜,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蔌,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兮,无使漭也吠。”

这是一首求爱诗。初民社会要求男子孔武有力,故男子求婚,要猎获野兽献给女子,以证明自己是个真正的男子汉。诗中反映的正是这种简朴纯洁的风俗。诗中第一章、第二章写的是一位正在郊外丛林中打猎的青年遇到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女子,他以言语相挑,以小鹿为赠。第三章写那位姑娘欣然应允并和他幽会――“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兮,无使漭也吠”,终于获得了女子的爱情。从这里,我们看到的当时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现实和热闹的场面。《卫风•木瓜》“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等等,都是这种自由交往、热烈相爱的反映。

这个时期,描写男女青年相见的诗歌还有很多。如《陈风•东门之》:“不绩其麻,市也婆娑”描写女子也不织麻布了,却赶到热闹地方去跳舞相会。《郑风•葬兮》则写郑国青年人相互拉歌的热闹场面――“箨兮箨兮,风其吹女。”这就是在《诗经》中所反映出的当时人们恋爱的热烈场面和纯朴的风俗民情。

1.2 反映爱的缠绵与坚贞。“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在自由热烈的气氛中产生的绵绵情意和渴望爱情的坚贞,在《诗经》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周代时期,统治阶级为了增加人口,增强国力,亦鼓励男女自由恋爱及时结婚,于是组织了大规模的春游祭祀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男女青年便可以理直气壮地表达爱意,追求爱情。《周南•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由雎鸠的相和鸣,便联想与那位美丽善良姑娘结对,心想:她真是我的好匹配呀!有了这种想法后,男子便“寤寐求之”,朝也思暮也思,想来想去,他便大胆去追求,结果“求之不得”,于是又“辗转反侧”,翻来覆去不能睡,真焦虑呀!怎么办?于是采用“琴瑟友之”,用琴瑟表达自己的心迹,来拨动少女的心扉,最后“钟鼓乐之”,写出了男子求得之后的喜悦与两人相乐的情景,缠绵之情一览无余。

这种爱慕的发展为两情相悦,便有了幽期密约,《邶风静女》这首诗便以男子的口吻写幽期密约的乐趣:“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踯躅。”这句诗是写青年男女相约在城楼下,美丽的姑娘早已按照约写在城角楼等候她的心上人,“爱而不见”这一句暗含着许多情趣,女子急切而羞涩地等待男子的到来,而当男子到来时,自己却隐藏起来,“搔首踯躅”把男子的那种迫切想见到女子的心情淋漓地表现出来。一逗、一藏,正是青年男女热恋时浪漫情长的表现。而在东周时期,也不乏为爱情不惜一切代价的青年。例如,《氓风•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泛彼柏舟,在彼河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这是一首反抗家庭干预,追求婚姻自主的民歌。诗中写的少女深爱着一个垂着两只总角的天真活泼的小伙子,不喜欢花花公子。然而,她所梦想的自由爱情,却横遭挫折,受到世俗礼教的阻挠,其母也不同意她自找对象,进行干涉。少女感到彷徨苦恼,望着行驶在河中的柏舟,怀念着自己心中的恋人,由于她对爱情忠诚专一,誓死不改变自己的主意,从内心发出坚定的誓言:“之死矢靡它”,宁死不服从父母安排,可谓开抗婚之源头了。《诗经》所反映的不仅有烈妇贞女,还有对爱情忠贞不二的男子,如《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出其,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聊可与娱。”这首诗写一位男子面对如云的美女,仍对爱情忠贞不二,只想念他白衣衫绿围巾的妻子,这在一夫多妻制的古代可谓难得。爱情是具有“排他性”的,古人未必对此形成理论,但也深知其中道理。《召南•江有汜》:写了一位女子抛开为她安排好的从嫁(妹妹或侄女)独自出嫁的事。当时普遍有从嫁的习俗,而这位女子毅然拒绝,显然是对“爱情”两个字有着较为明确的认识。

1.3 歌颂婚礼和美满欢愉的新婚生活。《诗经》中反映结婚和夫妻家庭生活的诗,虽不如情诗丰富,但也很有特色,如《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首是对女子出嫁的祝词。诗人以形象的比喻由柔嫩的桃枝、鲜艳耀眼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美貌,赞美这位新娘,祝贺她得到美满的姻缘,将来一定能够幸福地生活着。这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生活的良好愿望。全诗情调欢快,充满着喜气洋洋的气氛。经过恋爱结婚后,许多夫妻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郑风•女日鸡鸣》就是描绘了一对青年夫妇在即将天明之时躺在床上亲昵交谈的情景。全篇通过小夫妻一对一答,表现出小家庭的温馨。这些描写新婚幸福生活的诗歌多选用夫妻相携郊游这一题材。《王风•子阳阳》写小两口带着乐器和舞伞相约去参加一个聚会;《郑风•有女同车》描写夫妻同游的欢快和感情的加深。

2.描写相思和失恋的痛苦和家庭婚姻的悲剧。在爱情诗歌中,还反映了爱情生活中的苦恼与忧愁。有的是因为失恋,有的是因为生离死别,有的是因为受到家庭阻挠,有的是因为受他人的破坏。总之,它们表现的爱情生活中的种种不幸,反映了社会对爱情的摧残。这类诗情调忧伤,缠绵悱恻,富于感情变化。

2.1 反映相思失恋的痛苦。爱情的自然流露和表白充满了甜蜜,然而现实却给人们的感情增加了许多束缚。相会后总要分别,相别后对情人的思念不断加深,挥之不去。《国风》这类相思诗有十二首,《王风•采葛》写别离后的相思苦,一是写莲花,“有美一人,伤如之何”、“有美一人,硕大且卷”、“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写男子躺在床上想:美人伤心了吗?想她高窕的身材,黝黑的鬓发和下巴,想啊想啊,想得“寤寐无为”睡不着,想的“涕泗滂沱”鼻涕眼泪流成河。从以上诗我们可看出,相思之苦,形态各异,但大胆直率,毫无矫饰之情,令人惊叹!

如:《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这首是江边人民的情歌,抒发男子单恋的痴情。首章连用四个比喻,说明意中人无法追求;第二、三章假想所爱的女子将嫁,自己喂饱马儿去迎亲。诗中情与景水融,男子神魂颠倒的情思与江汉浩渺、烟水茫茫的景色浑然一体,在比喻和暗示中,展现了这个痴心汉因系念之深而产生的焦虑及无可奈何的心境。含而不露,韵味无穷。

《陈风•月出》写一个男子的月夜幽思,竟至于“劳心悄兮”、“劳心惨兮”的伤感程度;《陈风•泽陂》中的男子在见不到所爱女子时,竟忧伤得寤寐不安而至于“涕泗滂沱”,这是何等的专心而深沉的相思!《郑风•子衿》则是写女子对恋人无穷无尽的思念和盼望,竟至于“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表现出刻骨的相思。《王风•采葛》写女子的相思之苦,从“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再进而觉得“如三秋”、“如三岁”之久,更强化了想念之切。

2.2 反映世俗、礼教,家长对爱情婚姻的干涉。在《诗经》时代,男女爱情虽然不像后代那样深受封建礼教的压制束缚,但已是“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齐风•南山》),婚姻自主遭到父母干涉。如《风•柏舟》即是写一个女子要求婚姻自主遭到父母干涉时所发出的誓言“鬃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这个女子如此顽强地追求婚姻爱情自由,宁肯以死殉情,呼母喊天的激烈情感,表现出她在爱情受阻挠时的极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强烈愿望。而《将仲子》则描写为追求爱情努力反抗礼教的束缚,诗中从她对情人的倾诉中,哀求她心爱的仲子“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她是真爱惜树吗?“岂敢爱之”,那为什么呢?“畏我父母”“父母之言,亦可畏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她是怕受礼教束缚的父母、诸兄的责难,可是“仲可怀也”,我依然爱你呀!当爱情的斗争发展到时,就出现了私奔。接着看《王风•大车》中“岂不尔思,畏子不敢”,“岂不尔思,畏子不奔”,女子斥责男子:难道不把你来想?怕你不大胆不敢私奔,短短的几句既表明决心,又提出私奔。“觏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缴日。”活着呀,不同室,死了呀,该合葬,你不信,天上的太阳证明我的心!指日为誓,大胆私奔,生死与共。感情是何等真挚,反抗是何等的强烈!

2.3 反映妇女的悲惨处境和命运弃妇诗。在男女不平等的夫权社会,婚姻的幸福对妇女来说,常常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诗经》表现婚姻不幸的哀歌,为数不少。《邶风•绿衣》中那位“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的妇女,因妾得宠而失位,无可告诉,只能在痛苦中煎熬。《邶风•日月》则写受虐待的妻子,辛酸地哭诉丈夫的绝情《召南•江有汜》写弃妇的苦恼。《秦风•晨风》写女子被遗充后满心委屈,忧伤地盼望着丈夫的回心转意;《唐风•葛生》,写丧偶,孤苦无依中痛不欲生等等。这类诗反映的是还维持着婚姻的形式和夫妻的名义,处于失宠、幽闭状态的不幸妇女的命运。

《诗经》中还有一些反映不幸婚姻的诗歌。例如:《诗经•小雅•谷风》“习习谷风,维风及雨。将恐将惧,维予及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习习谷风,维风及颓。将恐将惧,予于怀。将安将乐,弃予如遗。习习谷风,维山崔嵬。无草不死,无木不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本诗的每章开头用风雨比兴,在“维风及雨”、“维风及颓”及“维山崔嵬”的描写下,给人以不胜凄苦之感。本诗的作者在凄风冷雨中回忆旧时家境贫穷时,丈夫对自己的恩爱,自己为丈夫分担苦难;没有想到的是生活的富裕,反而使丈夫变心,使自己遭到了遗弃。听着谷口呼呼的北风,想着自己悲惨的命运,怎能令人不发出如此的感慨?而最能反映社会问题的是“弃妇诗”这类诗主要表现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婚姻破裂后妇女的悲惨结局,抒发弃妇的愤懑不平。如《卫风•氓》和《邶风•谷风》,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是《诗经》弃妇诗的代表作。《谷风》以一劳动位妇女口吻,自述遭遗弃的哀痛。全诗共六章,首章追述初来夫家时家境贫困,便“及尔同死”的心愿,次章叙遭弃,三章写弃因,经过辛勤劳作,逐渐富裕起来,而其丈夫却变了心,另有所娶,四章言己德,章五诉说丈夫无情寡义,反爱为仇,末章曰:“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尔新婚,以我御穷。有有溃,既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来。”这么一个善良、勤劳、好义、重情的贫家妇女,终于被喜新厌旧、凶暴、薄情寡义的负心男子遗弃。这都是当时的社会所造成的,在当时也相当典型。

而《氓》:更是如泣如诉、凄切地悲凉地反映了夫权社会下妇女的遭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普通妇女的口吻叙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受虐待直至被弃的全过程。诗人通过这件事,表达了受压迫的广大妇女的怨恨和反抗,反映出男尊女卑社会制度下妇女的悲惨处境,暴露了夫权制度的罪恶本质。全诗六章,每章讲述一个情节。一二两章写女子与氓的相遇与热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桩婚事本来是由男方主动提出的。这个氓以“贸丝”为借口,假意殷勤,骗取了女子的爱情。女子不仅把终身庄严相许,并且出嫁时还带去了大量嫁妆。三四章两章以抒情方式写女子被弃后的悔恨心情。弃妇因自己的血泪教训,发出的对同命运的妇女的衷告,它使用权人们看到,夫权社会是产生婚姻悲剧的根源。这两章诗,在抒情中展示故事的发展。第五章写女子在夫家辛劳的生活以及被遗弃无处诉冤的痛苦。“三岁为妇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女子在氓家起早贪黑,日领夜劳作。这样勤劳,最终还是被遗弃。被遗弃后,世人冷淡,连自己的兄弟都不同情。只有“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这一章对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现象,进行了血泪控诉。第六章总叙女子被遗弃后的复杂心情和最后抱定的决裂态度。可见在有中国特点的宗法制度下,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受压迫、受,以至被遗弃,是不可避免的,她们的哀怨和悲伤,具有广泛代表性。

综上所述,《诗经》中的婚恋诗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快乐与婚姻家庭的不幸遭遇的种种,为后世文学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们美好的爱情生活和人们纯朴的民俗风情,同时也记录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下劳动妇女的种种遭遇,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参考文献

1 郭预衡主编.《中国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7.第1版

2 于菲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第1版

篇4

关键词:古代文论;形式批评;研究

提到文学的形式研究,论者大多会把目光投向西方。似 乎“形式”批评本是西方文论的产物。纵览二十世纪的西方 文论,在文学语言研究方面的确取得了巨大成就。无论是以俄 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为代表的“语言形式”,还是结构主 义文艺理论的“结构形式”;无论是符号学理论的“符号形 式”,还是神话原型批评的“原型”和格式塔理论的“格式 塔”概念,这些形形的批评理论都可归之于“形式批评” 的范畴。六十年代以后的接受美学、解构主义、女权主义、新 历史主义等等,也都给文学语言问题以优先的地位和特别的关 注,并且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观点。可以说,西方 二十世纪文论是以文学语言的研究为重要标志的.zclunwen.com

中国古典诗学是以汉语言文字为基础的,汉语的独特性决 定了中国诗歌在形式方面的天然优势。中国古典诗学在形式批 评方面有诸多阐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古代文学创作的“形式”之美 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形式美。而中国古代文 论一方面强调“言志”、“宗经”、“载道”,另一方面又始 终对诗歌语言问题相当重视,产生了大量的有关诗歌语言的论 述,其成果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了西方传统文论.

以唐诗为例,唐诗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高峰,其形式上的 成就远远高于内容。几万首唐诗里表达的思想情感,如爱国思 乡、友情爱情、春愁秋恨、山水隐逸等,在先秦至六朝的诗歌 里已表达的很多了。哈罗德·布鲁姆说“:一部文学作品能够 赢得经典地位的原创性标志是某种陌生性。”唐诗中的情感肯 定已不存什么陌生性了,只有语言而且是不断翻新的语言,才 使唐诗赢得了经典地位.

汉语的诗性也促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中国古 典诗学是以汉语言文字为基础的,汉语的独特性决定了中国诗 歌在形式方面的天然优势。王力指出:“因为汉语是单音节, 所以排比起来可以弄得非常整齐,一音对一音,不多不少。有 了这种特性,汉语的骈语就非常发达。”正因为此,中国古典 诗歌在对偶、平仄、用韵等诸多方面是颇为讲究的。与这一创 作现实相适应,中国诗学在这方面的理论总结和思想阐述也异 常丰富。流传甚广的贾岛“推敲”的故事,郑谷“一字师”的 故事都是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推敲辞章的桥段。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词句,表现了他对锤字炼句的 重视。白居易令老妪解诗,王安石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 “绿”字,改十许字才定稿为“绿”。文学史上这样注重文学 形式锤炼的例子不胜枚举。也正是古人对于文学形式美的不懈 追求,这些优秀的诗篇才能给我们以独特隽永的审美感受. 二、古代文论的“内容”与“形式” 当然,我们只是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才把文学分为内容 和形式。实际上中国文学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的。古代文论 中“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论述了内容与形式的 关系。文质说源自《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早在孔子就注意到了 内容与形式统一,认为这才是君子作文的准则。孔子的这一理 论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最大,引发的论述也最多,几乎古代 的每个有影响的文论家都谈到过这个问题.

汉代的扬雄继承和发挥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刘勰还 把“文质”辩证统一关系看作是推动文学创作发展的内在基本 因素。王充的“言事增实”说,陆机的“辞达理举”和“尚巧 贵妍”说,刘勰的“情采”说,韩愈的“陈言务去”和“气盛 言宜”说,柳宗元的“文以明道”说,白居易的“尚质抑” 说,欧阳修的“道盛文至”说,程颐的“作文害道”说,黄庭 坚的“理得辞顺”说等等。“文质论”探讨的是文学的语言形 式与内容的关系,总的来看,重内容但又讲求文采的观点占上 风。中国古代的“文质”理论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 发展的艺术辩证法,以及其中对文学形式的论述在今天仍然具 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关文学语言的论述是相当丰富多彩的, 对于文学语言形式,所论及的问题也非常广泛和深入。有些论 点极富启迪性,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资源宝库。我们可以站在现 代的高度上对传统做出新的阐释和评价。继承借鉴传统文论对 形式批评的丰富论述,对我们今天的理论研究无疑是非常有益 的.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兄妹畸恋 陆游 海涅 《凤头钗》 《罗累莱》

兄妹畸恋这一主题往往是一大禁忌,相较于俄狄浦斯情节和埃勒克特拉情结,兄妹恋往往受关注的程度较小,在文学心理学层面也较少有学者进行过研究。

从比较文学层面出发,来探讨一下中德文学家是如何处理兄妹畸恋以及这一无法企及的爱情对其一生创作的影响。

德国诗人海涅和中国诗人陆游都有过兄妹恋,都以无疾而终收场。他们俩位虽彼此跨越几个世纪,然而其对自身情殇的感悟却大同小异,值得玩味。因此我特地研究这俩位中外诗人,浅析一下他们的情殇在他们诗歌的反映,以及对他们之后文学创作的影响。可以说,他们虽然国籍不同,时代不同,但彼此这一畸恋的殇对他们却有异曲同工之处。

陆游(1125-1209)一生重情,并不滥觞,从十几岁到八十多岁独恋终年才只有二十出头的唐婉。陆游与陆游无奈与心爱之妻--表妹唐琬分离,心中有说不出的怨恨与痛苦。唐婉改嫁,陆游另娶。十年后,即绍兴二十五年春,陆游偶与唐琬夫妇相遇于沈园。陆怅然良久,赋下千古绝唱《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钗头凤》记述了陆游与唐琬的这次相遇,表达了他们眷恋和相思深切,也抒发了词人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心情。全词始终围绕着沈园这一特定的空间来安排自己的笔墨,上片由追昔到抚今,而以“东风恶”转捩;过片回到现实,以“春如旧”与上片“满城春色”句相呼应,以“桃花落,闲池阁”与上片“东风恶”句相照应,把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情事和场景历历如绘地叠映出来。全词多用对比的手法,如上片,越是把往昔夫妻共同生活时的美好情景写得逼切如现,就越使得他们被迫离异后的凄楚心境深切可感,也就越显出“东风”的无情和可憎,从而形成感情的强烈对比。如上片写“红酥手”,下片写“人空瘦”,在形象、鲜明的对比中,充分地表现出“几年离索”给唐带来的巨大精神折磨和痛苦。全词节奏急促,声情凄紧,再加上“错,错,错”和“莫,莫,莫”,荡气回肠,大有恸不忍言、恸不能言的情致。

总而言之,这首词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是一首别开生面、催人泪下的作品。唐琬终后,陆游一生多次重游沈园多次留诗,数量不多,但创作跨度大,持续时间长。字里行间流露酸楚、挚爱、自伤和愧疚,一切的率真坦诚,都在诗人深情的倾吐之中。

陆游的爱情历程是不幸和酸楚的,这种不幸和酸楚给他的人生留下了绵绵不尽的伤痛,但这一情殇也造就了陆游多方面的才情。一生创作丰厚,“六十年间万首诗”,天风海雨般展示了“亘古男儿”的壮气。

海因里希・海涅(1797-1856)的文学生涯是从用诗歌对爱情的讴歌开始的。而海涅第一次动情的对象是堂妹阿玛丽亚,可阿玛丽亚不爱海涅,而钟情于另一名男子。初恋的逝去总是带不走心底的受伤,海涅也不例外,甚至这样的心痛在海涅的身上刻得更深更远。海涅写过很多的爱情诗,这些爱情诗使他名满天下,其《罗累莱》是最有名的诗作之一,成为一首传世的德国民歌:

不知道什么缘故,

我是这样的悲哀;

一个古代的童话,

我总是不能忘怀。

天色晚,空气清冷,

莱茵河静静地流;

落日的光辉

照耀着山头。

那最美丽的少女

坐在上边,神采焕发,

金黄的首饰闪烁,

她梳理金黄的头发

她用金黄的梳子梳,

还唱着一支歌曲;

这歌曲的声调,

有迷人的魔力。

小船里的船夫

感到狂想的痛苦:

他不看水里的暗礁,

却只是仰望高处。

我知道,最后波浪

吞没了船夫和小船;

罗累莱用她的歌唱

造下了这场灾难。

(冯至译)

诗人利用流行于莱茵河两岸关于美艳女妖的传说,以象征的手法描写了自己没有实现的爱情经历。首先从主观自白“我不知道,这是为了什么,我是这样的悲伤”开始,逐渐引出一幅令人沉醉的风景画“空气清冷,暮色苍茫,莱茵河静静地流”,最后又是主观自白,和中间关于罗累莱岩的传说联系起来,给人以前后呼应、浑然一体的感觉。在这里,德国风景的诗意化可谓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功。全诗以隐藏在内心的失恋之疼开始,以莱茵河风景过度,最后以悬念结尾,留给后世对诗中结局无尽的遐想。

也许世间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本就少,对于追求爱情完美的海涅来说更是不可得。海涅对堂妹阿玛丽无望的爱情无果而终,却开出绚丽的花朵,那些花朵就是爱情诗歌,这些诗歌伴以失恋痛苦的副音,不断变奏出新的曲调。他的爱情诗歌获得了最广大的读者,这是因为海涅将个人恋爱中的苦恼与欢乐表现得真切完整,淋漓尽致,恰如其分地说出了热爱生活的人物经常感受到的、却往往表达不出的真情实感。

在海涅和陆游的诗作中,也可以窥出那潜藏的伤感:用朴素的语言把个人的感情普遍化。陆游与唐婉缘浅的终生隐痛,使得陆游动情地诉说他对唐琬至死不渝的情爱,字里行间流露酸楚、挚爱、自伤和愧疚,影响着后来的操作。而海涅笔下的描写不是真实的经历,而是虚构的恋爱,是幻想与渴望。海涅所热衷描绘的则是不合适的,得不到满足的爱情,对阿玛丽的单相思一定程度影响了海涅的诗歌创作。

陆游与海涅,二者都因爱而伤,彼此却为此并未沉沦。相反,他们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依旧焕发出耀眼的光芒。愈是爱的深沉,愈发激感,这样才是使得他们散发出无数的才情,留下无数闪光传世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张玉书:《海涅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年版。

[2]杨武能:《海涅抒情诗选集》,冯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刘敏:《海涅诗歌与浪漫主义民歌风格》,国外文学,2005年第2期。

[4]高利华:《亘古男儿--陆游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篇6

咀嚼书中的宁静,体会其人生滋味。读书,可以让读者在迷茫中找到出路;在书海中,找见自身的启迪。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诗经阅读心得汇总,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初中生诗经阅读心得汇总一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这三个古国文明早已衰落并消失,只有古中国文明保留了下来,并得到了发展,在经过长期历史积后淀形成了今天中华文化,因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在这无边中华文化大海中,有一颗金子之重在闪闪发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现存《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叶共500余年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叶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表达自己最真实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民风民情。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是他爱情诗。

《关雎》是为人们所主旨一首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女子是青年好妻子,为此青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结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首是描述了一个男子为追求心爱美好女子使劲浑身解数,表达了男女之间最为纯洁爱情。类似表达纯洁爱情诗歌还有《静女》、《木瓜》等,当然爱情不都是美好,因此也有《氓》这类怨妇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归,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几句诗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边守关,边关军旅生活是艰苦,性命没有保障、生活条件差这些都是其次,更为难过是无边无际孤独,在边关没人慰问、没人关心、没有家人消息,心是空!等到终于可以回家时,一切已经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轻,心情是沉重,开头几句试形容就是他心情。这首诗写出了广大将士戍边辛酸。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几句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们都出自《鹿鸣》。《鹿鸣》是一首燕飨诗,带有一定政治色彩,主人向嘉宾或君主表达自己热情和谢意,以及向人示好,暗示自己忠诚。因此诗也是一种政治工具。

《诗经》中还有其他主题,在此就比一一举例列举。《诗经》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历史、社会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是中华文化宝贵精神文化财富。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因此教育部门应该把,《诗经》中更多诗歌以各种形式编入教材,让学生们从小学习,让他们充分了解其中深刻思想性,提高学生们思想深度。

初中生诗经阅读心得汇总二

五百年诗词之沉淀,三千年历史之光阴,传承儒家之文化,在如今喧嚣世间,如一弯清泉,净姝心之空灵。

两千年前的爱情在田园牧歌里生根发芽。不妨当个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千顷沃野,弯下腰,采摘着属于自己的快乐、忧伤,生活的每一个片段,不加修饰,都能吟出动人的乐章。没有直白的文字,对不起《诗经》原初的情感冲动,没有含蓄的表达,难以让《诗经》的爱情委婉动人。本书以清新的笔调优游于《诗经》的田野中,采撷两千年前田园牧歌里的快乐与甜美,那里有纯真无邪的爱情,直抵人心的男女相思,回到《诗经》,找回自然的和美与生活的快乐。

初夏的清晨,阳光明亮而柔丽地从树叶间轻盈落下,碎碎地铺满翻开的《诗经》书页里,异常美好。这种美好于心底滋长蔓延,缠绕到窗外耸立的梧桐树上。在这个夏天,梧桐这种《诗经》中就有的远古植物,在和风中落下清凉的树荫。

年少时候,觉得《诗经》就是一部爱情的诗歌,汉、溱、洧、淇之水,透彻清凉,我欲淌之;蕙、兰、芷、蘅之花,招展美丽,我欲采之。在优美繁密的诗句中穿梭,遥望先古河流两岸的男女,他们的欢笑与泪水,幸福与怨恨的爱情故事,让人动容。

《诗经》中那么多的爱情真挚而生活化,没有呼喊着伟大与高远,但那些朴实无华的句子,让人回味无穷。《关雎》中君子对窈窕淑女的热切追求;《汉广》中男子对游女的盼望与留恋;《击鼓》里流传千载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还有《木瓜》里不分贵贱的真爱馈赠,都是凡人真实的恋情,字里行间,朴素之美尽现。

爱情之外,还有那个时代的劳作与智慧。伴随坠落的星辰,先民们耕种、狩猎、祭祀、园艺、婚嫁等,这是人类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诗经》就是那个时代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诗经》的言辞是一幅幅质朴淡雅的国画中最美的注脚。或是月光如水的夜晚,或是弥漫芳香的田园,或是那丛丛纤尘不染的植物,莫不失古朴的意蕴。《诗经》的艺术形象,清纯简约,没有任何粉饰,却深深烙印在人的心里。

应该感谢《诗经》这部诗歌总集。在高楼大厦灯火通明的现代社会中,当我们开卷深读《诗经》,一下子就回到了星点零落的古代村落。穿越过三千年的漫长时光,我们依然可以感触到先秦诸民的生活。阡陌尽头的那个古朴小村,有鸡鸣狗吠,也有男女谈情说爱的身影,在水一方的“伊人”,逾墙的“仲子”,贻我彤管的“静女”。战事来了,便有了建功立业的豪情与驰骋沙场的雄姿,绵长的黑夜给思妇留下望穿秋水的悲凉,那一个个翘首盼望君归的故事在遥远的年代成为梦中的期许。

《诗经》中的男女是幸运的,他们生活在最朴素的地方。推门而出是一片舒心的原野,山川与河流让人心旷神怡。这片广阔的精神天地弥漫着清香,和风习习,人们采摘着植物,采摘着属于自己的快乐、忧伤与希望。生活的每一个片段都能够唱出歌来,成为歌谣,也许这就是最高境界的诗歌,不加修饰,却吟出最纯粹的旋律。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在田野花草间,步行于美妙的大自然,聆听纯美的歌声,执笔飞速记下每一个音符。

《诗经》这部记载着周朝到春秋时期长达五百多年岁月的诗歌总集,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而至,满载着远古意蕴,袅袅娜娜地走来。远古的和风拂过心灵,感受这穿越千年依然至美的风景,在喧嚣的世界里,涤荡出清澈的乐感。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诗词总是以其独特的力量打动着我们心灵深处最感人的琴弦。而诗词最永恒的生命力不是那些华美的辞藻、绚烂的景致,而是沉吟至今仍不褪色的情感。如果时间的跨度也要征税,那么诗经乐府中“清养的纯爱”,唐诗宋词里“公然的感情”,魏晋骈文中的人生心事,渗透古卷,扑面而来时,我们首先要交出大把大把的“心税”,才能换回诗词中最真挚的生命感悟。“阅读大中国”系列从内到外,莫不“蓄意征服”当下小资和都市白领的心思。柔美的文风,个性化的情感解读,清新优雅的封面,时尚的版式,精致的彩插无不俘获着读者们亢奋的阅读欲望。笔锋所及,王侯将相达官显贵的私人生活,百姓市井才子佳人的情感纠葛,一一融化在字里行间。这里,关乎他年风月、关乎人生风流,关乎幸福的过去式。悠游于最美的诗词,在诗词中开释心灵,静享当下的愉悦。

初中生诗经阅读心得汇总三

品读诗经,除了其诗歌字面上关乎体裁言语的一种欣赏,还有的就是对于其所要表达的含义的思考。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本不朽的著作,我很难能够以学者专家的高度去评判它,毕竟对于这部传世的经典之作,那些所谓文人骚客的研究也已经够多也够完善的,而我只能以一位普通读者的眼光去看待,去讲述它所吸引我的地方,毕竟从一开始选择这一部书便是缘于自身对于古代文学的一种喜欢。

就是古代诗歌,也正因为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才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歌的美感除了字面上的欣赏及意境的感受,很大部分都要通过喉咙来表达,欣赏也需要一种探索和实践。

因为诗经一书本身就摘录了当时不同地区的民间歌谣,固有“十五国风”之称。也许各地方言的不同及文化的差异及其古今文化的改变,,有的诗歌读起来并没有那么流畅,甚至于有些绕口,一些陌生的字词难以理解或是表达。但这在思想内容的含义上却是不可忽视的,毕竟这反应了一个社会在那个时代形形的思想文化内涵。因此除了来自于民间各个地区“风”,还有作为当时王畿之乐,亦为典范的音乐的“雅”与表现当时特殊文化背景下一些关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我们称之为“颂”。正是这三种文化的合流,融汇成这一部记载了当时社会风土民生的“史书”。

众所周知,《诗经》有“六义”,除了展示诗歌内容的“风雅颂”之外,“赋、比、兴”便是常用来表达作者思想本意的手法。正是这三种手法塑造了诗经的灵魂,同时也深深影响了两千五百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它就如一位窈窕淑女,引得千百年来文人骚客之好逑,寤寐思服。

有对于“关关之鸠,在河之洲”迷人景色的描写,也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中人物景致的刻画,甚至于“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窈窕淑女,在水一方”般深情直白的告白,简单的话语透露着古朴真挚的情感。

被誉为中国招隐诗之祖的“鹤鸣”中“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人民对君王隐晦的讽喻进谏,对于国家的忧思,对于贤才的渴望。“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用灿烂盛开的桃花表达对新娘的美好祝愿。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便是在不论用哪种方式都能表达出心中的那份情感。但从诗经中除了这份直白,尽管不变的是真挚而动人的情感,更多的却是一份克制,平和与淡淡的抒情。《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

总而言之,《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它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语言大胆而清丽,以其清醒的现实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诗歌,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虽然,由于特殊的社会生存条件,《诗经》作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化的开端,虽然缺乏浪漫的幻想,缺乏飞扬的个性自由精神,但在那个古老的时代,它是无愧于人类文明的,值得我们骄傲的。诗经蕴藏了当时社会的多少悲欢离合,沉沦与得志,批判社会的黑暗与赞美生活的美好。诗经亦是“思经”,用诗意的话语来表达对于生活的思考。

诗经,读得太过仓促,只读得一点皮毛,闲时多多品味几遍不定能寻得些许相同的感触,毕竟之于情感是千年不变的。

初中生诗经阅读心得汇总四

诗词歌赋中,最迷恋的是《诗经》。这两个字就好,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探求,透着沁人心脾的诗意。

虽然古人都求,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我觉得,好的诗,也是硕果仅存。吟诗对赋的成百上千,但我却钟爱《诗经》,它如同彼岸花,一直存活于心。

但是,遗憾的是,在这个繁华的新世纪,却没有几个人记得它。其实它只是民歌,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望而不可及。只是,在历史的鸿沟中,被我们无声地遗落在另一个时代。当我们返身去找时,它已经投入历史的洪流之中。于是,我们渐渐习惯唱着“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而不是“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但我尤其偏爱《诗经》。

——也许《诗经》更暗合了尘喧中隐逸着的青青翠色。

《诗经》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心底曾经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经唱过的歌谣。

你以为寥寥几言便能铸就《诗经》吗?世间的诗甚多,或因发泄太尽而流于刻薄;或因随波逐流而流于浅俗。《诗经》是心,一颗古色古香又温润如春的少女心,明媚,带着烟花绽放的绚烂,很迷人,很美好;是雨过天晴时的彩虹,是青色藤蔓上开出的雪白的花;《诗经》出自忧伤,纵然纠葛看上去也清晰明艳。

在某种意义上,《诗经》就是心的追求与寄托,是一种哲学意味上的诗意与缠绵,是大爱无声的震撼与感伤!

《诗经》就是为绝美存在而诠释的言语,就像《诗经_周南》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试问能与之媲美的能有几何?只是读起头一句,已教人心头荡起涟漪,迷乱朦胧中分辨不清,这艳得难舍难收的是桃花,还是那艳若桃花的女子。

最迷恋的一句,当属《诗经_郑风》中的那一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四个叠字有声有色,情真意切,像一抹春光泻下树梢般明亮生机,仿佛把思念拉至海角天涯穿成情思,寄挂在他身上,绵绵无绝期。

他一袭青衣,将她的思念也莹然染成了青色。思念之情在澄澈溪水上久久缭绕不散,青青的树缀下几点荫蔽。思念如水涣涣,女心似影悠悠。这是怎样艳羡的绝美,尤其是“悠悠”二字,道尽的,是思念若汩汩清泉流淌心上,源源不断,让后来的人无不心有戚戚。因为世间星星点点诱惑太多,我们很难对一个人保持如此心无厌倦而思念至诚,所以,这二字恰好圆满了抽象情感的形象,也圆满了人心的憧憬——希冀着与有缘人缘定三生,在三生石上留下一个完美的笑容,那样诱惑,又那样甜蜜。

像这样驻入心房的'诗,《诗经》中若瀑布一样一泻千里,洋洋洒洒,很多。我几乎就是在它的熏陶下长大。我像初睡乍醒的人儿,一伸手就捉到床头新鲜得能泛出清香的阳光——读到《诗经》,这样心意甜美,却不是韶光一现,仿佛千年古莲盛开在心田,时时有清香缱倦缭绕,这种感觉,很平淡,但很幸福。虽然这是忧伤的诗,字字句句如同伸展着花刺的忧伤就像大风里的玫瑰,一不小心就刺伤人。可它也是脆弱艳丽的诗,就像大风里的芍药花,脆弱与艳丽散落一地,却留下永恒的芬芳。

渐渐的,我发现自己并不是迷恋《诗经》,而是迷恋在《诗经》中漫漾的一种女子特有的情调。天气寒了,白霜已降,蒹葭黄了,秋水已瘦,而思念,日夕不收……这种翩翩气质,只属于《诗经》中的女子,只属于那些“在水一方”伊人的灵魂。

初中生诗经阅读心得汇总五

倾听来自三千年前的远古呼唤,如同曼珠沙华,纵然无法摘取,诗经也一直存活于心。

——题记

踏上文化寻根之路,淌过三千年滚滚东逝的历史长河,溯流而上,用深邃的目光洞穿所有书页,屏气凝神,你听,那一声声一唤唤,古朴无邪,透过千年的尘烟,悠扬冗长,那是来自远古的呼唤,发自中华文化的最初源头——《诗经》

孔子编纂《诗经》时曾感叹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一语道出了它的精髓。《诗经》语言温柔敦厚、含蓄真诚堪称中华文化之祖。它见证着中华民族孩童时咿呀学语,质朴真诚、天真无邪的美好时代。寻觅《诗经》的心灵动感,聆听数千年的深情歌唱,诗中一木一草都是先古人民的友好伴侣,歌中一词一句都唱出了人们最美好的向往。

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定律。诗经中坚贞不移的爱情凝固了守望爱情永恒的姿态——等待。它如同一朵永不凋零的奇葩,忽视了时间空间的界限,开遍了每一个芳草萋萋的角落。我清晰的记得那日你拉着我的手说“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今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但这又怎能拆散我们,千山万水外,我候,为你归来。纵然等到白发萧然,我也不会改变翘首的姿态,期盼着你的凯旋,践行你当初的誓言。

《诗经》以古朴的文字表达着人本初最真挚的感情。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乃敢与君绝。先秦人民对爱的姿态让人震撼。爱,就一个字。原来竟然可以爱得这样决绝。反观当下爱情泛滥、欲望靡乱,分手离婚有如家常便饭。不知是否我们该适当放慢高速的生活节奏,静静感悟诗经中爱的真谛,守候人心本初的那份最无邪的感情,回到最初的美好。

爱,就不离不弃,静静等候,你的归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打开诗经的首页,那雎鸠关关的鸣蹄就迎面扑来。让人心神荡漾,顿时陷入飘杳朦胧含蓄的情感意境。河水悠悠流动,荇菜浮动摇曳,雎鸠关关,歌声婉转,悠哉悠哉,令人转辗反侧。“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中的表白含蓄委婉,从来不做作。但绝不是怯懦,面对真爱他们哪怕是用一片沙洲,一把水草,或是一弯清泉都要传达出内心最真实的感情。字字含蓄却句句真实的感情流露感动着你我在每一个怀梦的青葱岁月,原来爱人可以如此洒脱,被人爱可以如此真切。没有珠宝万千,广厦千万,只有这悠悠河水,纤纤水草见证了我们的爱情,可是这已经足够。爱你,只是一种感觉,当我爱上这种觉的时候,一切外在的光环都已经无所谓了。我无法拒绝你伸过来的手,因为你已经越过了我的额心河。

逝去的岁月带不走缱绻的情怀,望着河水悠悠,渐行渐远。物欲横流的今天,有多少人能面对内心的呼唤和所爱的人长相厮守,又有多少人被爱上是因为纯爱情本身的驱使,而不是对物欲的追逐。当爱情可以用物质来衡量,贴上价格标签的时候,爱情还是爱情么?同样是千年前的“桃之夭夭”,千年后却是不一样的“灼灼其华”。

是幸福抛弃了我们,还是我们离弃了幸福。

之所以要文化寻根,弘扬社会主义文化,我想是因为我们怀念了。或许忙碌过后的一瞬间,那份曾被遗忘的美好会倏然浮上心头。我们会怀念诗中那一片月光,那一个人,怀念那一份纯纯因感动而生的思念。先秦的人民竟然可以用简单得近乎粗陋的只言片语风雅出感人至深的情怀和那洞彻世事的哲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释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感伤;“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睿智。透过千年的'烟尘,歌关雎,唱蒹葭,出东门,上垄丘;一切无不令人心神向往。

古人可以用飞鸟游鱼、芦苇野花、潮涨潮落、月盈月亏吟出真切的生活,表达出最本真的感情。原来爱情也可以如此纯真无邪,生活也可以这样恬静和谐,人与自然可以这样完美的和谐共生。而今身处钢筋水的丛林,灯红酒绿的喧嚣,如同机器一样忙于朝九晚五的奔波。欲望太多的现代人,到头来却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怀念古人,不知是因为他们太真诚,还是因为我们太复杂。

对于《诗经》,也许最重要的并不是把它奉为经典而束之高阁,阅读《诗经》最本质的意义或许还是教会人们感悟古人之于生活那份简单而真诚的向往,用孩童般清纯无邪的心灵看待周遭一切,学习古人对追逐人性本初那份美好的执着不屈的精神吧。

毕竟,离久了,易思念。

《诗经》的吟唱渐行渐远,带走了时光深处的期盼流连。远远回望,透过冰冷的繁华《诗经》就像一座里程碑,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灵魂,放射出永恒的美好。踏着淙淙流水,听着那一声声来自远古的呼唤,似乎又回到了那些逝去的古老岁月: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篇7

李白的《静夜思》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传诵千古、家喻户晓的诗篇。说它“平淡”,真是再平淡不过了,但是,诗人善于发现“平淡”中的“诗意”,把思乡游子夜不能寐,短梦初回,由迷离恍惚到思绪飞扬,由床前到天上再到遥远故乡的内心波动,清新自然地化入了诗句,给人们留下了无穷的想象与回味。记得我小时候开蒙练毛笔字,私塾先生最初叫写的一首诗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分明是为了写好“一二三四五……”,但看似平淡的记叙沿途所见的诗句,却包容了一种悠然远去的自由自在的心绪,一种轻快活泼的情感节奏,使你在不知不觉中萌动心底的微笑。可见,只要善于发现,善于创造,“平淡”是会化为“神奇”的。

不禁想起了一段文坛逸事,它是关于“画上题诗”的趣闻,近似于当今中学生常碰到的“看图作文”。据说当年杭州太守得了一幅好画,画的是:一湾江水,许多柳树环抱,一棵树上有鹧鸪啼叫,一棵树上有杜鹃鸣唱;江岸上立一位亭亭少女,正掩面而泣;江流上有一远去的小舟,舟上立一风流公子……好画,必须题上好诗,于是杭州太守请来了唐伯虎。唐伯虎见太守态度不甚恭谨,一恼之下,提笔写下四句:

东边一棵老柳树,

西边一棵老柳树,

南边一棵老柳树,

北边一棵老柳树。

这极为平淡、极为粗俗的四句,岂不是将好画糟蹋了?太守只好赔不是,请唐伯虎补救一下,写好这篇“看图作文”。其实,唐伯虎是化“平淡”为“神奇”的高手,只见他引笔挥毫,接下去写道:

任尔千丝万缕,

系不住郎舟扣!

这边鸣鹧鸪,

那边唤杜宇,

一声声“行不得也哥哥”,

一声声“不如归去”!

这一续,意境全出。原来这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公子哥儿丢下了热恋着他的女子,登舟回府了;女子送到江边,一声声抱怨――老柳树啊,你东也是,西也是,南也是,北也是,纵有千丝(思)万缕,也系不住情郎的归心!此时此刻,我好比鹧鸪,一声声呼唤“走不得呀,亲爱的哥哥”。而情郎却有如杜宇,掷下了一声声“归去,归去”!请注意,在我国古代诗词中,鹧鸪的鸣声常拟作“哥哥”,杜宇的鸣声常拟作“归去”,唐伯虎把“画”里的“关键词”用绝了!

这就是在“平淡”中发现“诗意”。

篇8

关键词:李商隐 爱情 感悟 朦胧美

法国文学家圣・勃夫曾经说过:“最伟大的诗人是这样一种诗人:他的作品最能够刺激读者的想象和思维,最能够鼓舞读者,使他自己去创造诗的意境。最伟大的诗人不是创造得最好的诗人,而是启发得最多的诗人;他的作品意义不是一眼就可以看出的,他留下许多东西让你自己去寻找。”李商隐就是这样的一位诗人。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盛唐之时已达到顶峰,其中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高适、岑参等,到了晚唐时期已经鲜少有人能够超越。但李商隐却凭借含蓄朦胧、寄托深远、静谧深邃的诗风。成为晚唐抒情诗歌最杰出的代表,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耐人寻味,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等已经成为抒发真挚情感的千古绝唱,而且,又因为这些诗句含蓄、多义的特点,使它们又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辖限,成为感悟人生的至理名言。李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也因寓意隐晦,善于用典而素号难懂,所以元好问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这正是指出了李商隐诗的独有特色。这里从两个方面对李商隐诗的朦胧特色做一些解读。

一、朦胧美与主题的“心灵化”

朦胧是一种具有特殊表现形态的美感。它不停留于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象及细节特征的表现上。而是更加注重人的心灵感受即自我感知和印象体验――把蓄之于心的情感作为最直接的表现的主题,通过情绪、悟性等转达方式,表现出人的个体体验和生命感悟。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所认为:朦胧的美感是“我们不一定能找到一件事物之所以令人愉快的究竟何在,它给我们的究竟是那种美,它是通过心灵而不是通过理解力去感觉的”。

诗人以心灵写诗,读者用心灵感悟――即根据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诗意,领略诗美。所以,李的爱情诗能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上,体现思想和艺术上的自由的审美主题,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加广阔的具有创造性的想象空间――在迷离委婉中激发不同读者的心灵体验让读者与诗人一起体悟那份美丽的伤痛,回味一份意绪的朦胧。以《无题》为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相见时难别亦难,”以“别”字为眼。诗人在句中两次使用“难”字,看似平淡直白,却玩味隽永深远。第一个“难”是指相会不易――见面难;第二个“难”是指别离更痛苦难舍难分――分离苦,第一个难是铺垫,第二个难是重点。两个“难”字的重复,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显得分外的沉重和缠绵,从而深深震撼着具备一定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的欣赏者的心灵。而第二句“东风无力百花残”,更是借春去花又谢的意境,极微细的表达了抒情者“爱情”“青春”两无望的绝望心境,读来让人唏嘘不已。

第二、三句是表达,对于爱情虽然前途无望,却至死靡它的信念――“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来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这是一种伴随着生命始终的缠绵之情,这种至死不渝的真诚执着的爱,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正因为如此,后人表示对某种事业或信仰的执着追求时,也常借用这两句诗。而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的复杂的心理。营造出极缠绵,极悲壮的主题意境。

后四句诗中 “晓镜但愁云鬓改”表面上是说,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愁白了头)而愁苦,不过,这不仅是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更是表现为了爱情而希望青春长葆的心情。诗的结尾两句,诗人以仙侣比情侣的想象奇特无比,但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缠绵而又执着的主题,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由于诗人多种心境,这首诗除了怀念女子,表现爱情以外,还可以理解为寄情国君――“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渴望被识;或思念故人,表达友情;或概叹自己,年华易逝等等。如此多虚化的诗境,如此多各异的诗意,只有也只能以“无题”名之,才不会破坏诗的朦胧美,淋漓尽致地表现诗人超主观和负责的心境。最终展示李商隐心灵深处最优美的朦胧。正如梁启超所说:“义山的《锦瑟》、《碧城》、《无题》等等,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练文义也解释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须知美事多方面的,美事含有神秘性的。”

另外,从读者的心灵角度看,每一个人看同一首诗心境不一定相同,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空间看同一首诗心境也有差异。李商隐诗将主题的心灵化,就满足了不同读者的心灵体验。李诗有这样一个共同之处,即以爱情生活中的悲剧性相似心理作为主题,而并无确定的事。并照例刻画,使读者于朦胧中获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审美体验。

二、朦胧美与思想的“知觉化”

思想的“知觉化”是朦胧美的重要特征。知觉与感觉有所不同,感觉是直接的具体的单一的,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是感觉的综合体验,但又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因为在知觉过程中还有人的主观经验在起作用。人们要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解释所获得的当前事物的感觉信息,从而对当前事物作出识别。比如说,感觉可以看到红色,但知觉可以同时感到温暖、热烈。例如,一片白色是感觉,而一片雪地白茫茫就是知觉。一声雷响是感觉,一声春雷则是知觉。知觉有着更为丰富的联想。

其实,思想的“知觉化”就是思想的可感性――它为思想寻求它的“客观联系物”或为情绪找到它的“对等物”。法国诗人瓦莱里称之为“抽象的肉感”―― 意思是将抽象的难以捉摸的微妙感受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并把深刻的哲理熔铸在艺术形象中,将自己内心的各种复杂感受、情绪通过最准确的“对应物”传达出来,塑造出丰满的情感形象,使之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和启发力。例如《无题・其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首联“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描绘环境气氛:飒飒东风,飘来的蒙蒙细雨;芙蓉塘外,传来的阵阵轻雷。隐隐传达了生命萌动的春天气息。芙蓉塘即莲塘,在南朝乐府和唐人诗作中,常常代指男女相悦传情之地。这还算平常。但接下来的的一句“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就非常神奇了。字面上是写女主人公深闭幽闺的孤寞,却暗藏相、思二字,深沉委婉。颈联出句“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使用了两个爱情故事,反映了女子追求爱情的强烈奔放的愿望。可是,“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也许是那个时代,爱情不能自主――痛苦的人儿,心内早已似春花萌动,可惜无法绽蕾。那种绝望与内在眷恋的交炽涌动,散发着悲剧的美丽芬芳。

“相思”本是抽象的概念,诗人由香销成灰联想出“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奇句,化抽象为具象,在诗中,李商隐用香炉、深井、烧香、牵丝比喻男女情感,用春花、灰烬来比喻抽象的爱情,用强烈对照的方式显示了美好事物的毁灭,使这首诗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 再以《锦瑟》为例: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对于《锦瑟》一诗,历来歧见纷纭,有人认为这首诗的内容是咏“瑟”这种乐器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句是分别写了瑟的适、怨、清、和四种乐调;还有人把“锦瑟”猜想做诗人是在孤独凄凉中思念亡妻等。

诗很具感性,却又很难懂,因为它只绘形象,扑朔迷离――它是通过对感觉经验的捕捉,借助“客观联系物”,反应李商隐人生经历复杂多层的特点。所以,要读懂这首诗,应去分析诗的形象,看它给予我们的感发、感动及联想是些什么。而不必纠结说的什么事。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以“锦瑟”起兴,用锦瑟五十弦象征自己近50年酸、甜、苦、辣的人生。很形象很贴切的。“无端”是指引发联想的感慨,。接下来四句,不是对往事的具体回忆,而是用典故表达了对平生欢戚的感觉,以“蝶”与“鹃”等具体形象体示“梦”与“心”之哀、曲、情、思。诗人伤感怀恋的究竟是什么――是爱情、是怀才不遇还是悼念亡妻……,全凭读者自由想象,这就是李商隐――于朦胧之中驱动读者的生命体验,调动读者的无限想象。再如《春雨》:

怅卧新春白衿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畹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铛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在这里,白门、红楼、雨丝、灯光、梦、云、雁……一切都是那么的寥落。这是一首情诗。因春雨而引发出许多怀思的情愫,有追思、有梦境、有挚情、有画意,极尽情思之苦,最后连情书都无法寄出,更可知这种思念的无奈而又无尽。

像这样的例子,在李商隐的诗中还有很多。像“一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以具体的灵旗表现寥落寂寞、凄凉无托的心旅。还有像“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

这里只有一些极其普通的景物:竹坞、亭槛、水流、枯荷和雨声,但凄风苦雨中深深思念的寂寥之感却深深打入读者心中,同时,在繁华褪尽的萧索里,坦对枯荣,有着一种哀而不伤的执着与感动。这都是思想 “知觉化”的实际例子。

参考文献:

[1]《关于李商隐的爱情诗》,刘开扬著,载《唐诗论文集》,中华书局1961年版。

篇9

关键词:民歌 界说 源流

一、民歌的界说

民间流行的诗歌一般叫做民歌、民谣、民间歌谣、歌谣、民间歌辞、俚曲小调或俗曲等,使用几个用语来当成同样的意味。而“民歌”二字,其涵义与现在所用的歌谣一词之称最为吻合。关于民歌概念的形成,最早见于《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毛传注曰:“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合乐即是有乐器伴奏,而徒歌则是无伴奏的乐曲;再看清代杜文澜《古谣谚・凡例》:“谣与歌相对,则有徒歌合乐之分,而歌字究系总名,凡单言之,则徒歌亦为歌。”可见沿着时代流传下来,歌与谣的分野逐渐消失,有时合称歌谣,有时则单称歌。真正确定民歌一词的定义,是近代才有的事。朱自清在《中国歌谣》一书中引用英国Frank Kidson 在《英国民歌论》(1915)中说到,“民歌是一种歌曲,生于民间, 并通行于民间,为民所用以表现情绪,或(如历史的叙事歌)为抒情的叙述者。……就其曲调而言,它又大抵是传说的,而且正如一切的传说一样,易于传讹或改变。它的起源不能确实知道,关于它的时代,也只能约略知道一个大概”。 Frank Kidson 强调所谓的“民”,“指的是不代受文雅教育的社会层而言。” 以上所言大抵具备了正确的民歌观念。

随着民间文学、俗文学的研究者增多,对“民歌”的概念定义,亦多少有些出入,直至目前为止,民歌研究者曾经提及的“民歌”概念,如:周作人《中国民歌的价值》:“民歌的特质,并不偏重在有精彩的技巧与思想,只要能真实表现民间的心声,便是纯粹的民歌。” 锺敬文《民间文学概论》:“民间歌谣是人民大众在社会实践中集体口头创作,属于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部分。它具有特殊的节奏、音韵、章句和曲调等形式特征。”

基于上述几个概念,在此整理出民歌的定义:民歌是在社会下层阶级产生而流传的歌唱性韵文作品, 以质朴的口头语言,来反映民间广大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

二、民歌的源流

民歌其实就是最古的诗,因此《诗经》应是最古老的民歌。《诗经》以前虽然还有歌谣,但由于没有记载,已经不可考。《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写定本,它代表了我国的民间歌谣开始真正载入史册。

《诗经》305篇中《国风》有106篇,其中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其中数量最多的是情歌,其他是一些农业劳动的赞歌、厌战思乡之歌等,那些“桑间濮上农民、征夫的欢愉、痛苦表白”,至今仍有其活泼、鲜明的色彩, 《诗经》还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民歌总集,它以其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高度的艺术成就,成为我国民歌史上的第一块里程碑。

到了汉武帝时期,我国民歌进入了第二个划时代阶段――汉魏乐府民歌时期。汉帝国的开国主刘邦原来就是市井小民, 传说是他所作的《大风歌》就是民歌, 理所当然的, 汉代文学的通俗性必是难免了。非作于一人而出于一时代的古诗十九首带有浓厚的民间色彩,文人的修改并未泯没它本来的精神。《上山采蘼芜》、《十五从军征》、《江南可采莲》、《孔雀东南飞》等, 无一不是洋溢着热烈显豁的民间感情。其中有一首汉代的乐府诗《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简直是裸地宣誓, 至死不渝的决心、勇气显然不是善于乔装、隐藏的文人所能望其项背的。六朝的民歌承继《诗经》、《古诗十九首》而来, 重要性不亚于明代民歌, 它已成代表了“儿女情长, 风云气短”的一个时代。而提到六朝民歌, 吴歌、西曲无疑是它的主要内容。

吴声歌曲以《子夜歌》为代表,流露了温柔旖旎的吴地情怀,其情调都是单纯的, 是完全的男女爱情歌咏。西曲是荆楚西声, 如《三洲歌》、《采桑度》、《青阳度》、《孟珠》、《石城乐》、《莫愁乐》、《乌夜啼》、《襄阳乐》等, 题材如吴歌, 一样是以情爱为主题, 充满了相思别恨。六朝民歌不似国风中的爱情, 女子采取的态度较主动, 充满了自信。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唐代的民歌也是不少的。《敦煌曲子词》中载道:“行人南北尽歌谣”,“人来人去唱歌行”。刘禹锡在《插田歌》中,记叙了农民边插秧、边唱歌的情景:“……农妇白苎裙,农夫绿蓑衣,齐唱田中歌,嘤咛如竹枝……”。诗人顾况的《闻山鹧鸪》也记有:“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可见,唐代的民歌仍是很兴盛的,民间流传多种曲调。

明代是我国古代歌谣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民歌史上的第三个重要时期。明人卓人月以为:“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让元,庶几《吴歌》、《挂枝儿》、《罗江怨》、《打枣竿》、《银绞丝》之类,为我明一绝耳。”而且明代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记载:“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人人亦喜听之,以致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其谱不知从何而来,真可骇叹!”可见民歌在当时影响之大,流布之广。

晚明时期,对民歌收集整理表现出极大热情的是冯梦龙。他投入相当精力编辑了两部明代民歌专集《童痴一弄・挂枝儿》和《童痴二弄・山歌》。《童痴一弄・挂枝儿》收录的是明万历前后流行起来的民间时调“挂枝儿”。《童痴二弄・山歌》多用吴语,是现存明代民歌中保存吴中地区山歌数量最多的一种专集。这两部民歌集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明代社会,尤其是晚明时期下层民众的生活风貌。

参考文献:

[1]冯梦龙等.明清民歌时调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

[3]刘大杰.中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篇10

【关键词】概念隐喻 爱情 认知

一、引言

1980年,随着Lakoff和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出版后,隐喻开始由一种特殊的语言修辞手法逐渐变成解释人们认知规律的方法。隐喻不仅存在域语言现象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更是植根于人类的概念结构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说是隐喻式的。

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情感之一,爱情是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永恒主题。古往今来,不管是小说,诗歌,散文还是歌曲,其作者似乎都在竭尽所能地运用隐喻,将爱情主题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许多具体的概念经常被映射到爱情这个概念域。西方文学作品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当属 “love is a journey” 和 “my lo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前者将抽象概念“爱情”比喻为具体的事物“旅程”,揭示了爱情的曲折不易;而后者将“爱情”比喻为“红玫瑰”,表现出了爱情的甜蜜与美丽。当然,中国文化中,用来表现爱情的隐喻更是数不胜数。隐喻的产生和理解离不开语境,这其中包括价值观取向,民族文化,不同的认知世界的方式和结果等。因此,中国文化中的爱情隐喻不同于西方文化中的爱情隐喻,有着自身的特点。

二、汉语中的爱情隐喻

1.爱情是动物。中华文化推崇阴阳调和,男是阳,女是阴,阴阳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因此,汉语中经常使用成双成对的事物来隐喻爱情中的男女。比如“鸳鸯”,“鹣鲽”,“比翼鸟”。在动物世界里,这些动物通常都成双成对地出现,自然就给人一种恩爱的感觉。“对月形单望相互,只羡鸳鸯不羡仙”,“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鹣鲽情深”,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里将爱情比喻成动物的比比皆是。

2.爱情是植物。除了动物,植物也经常被用来形容爱情。例如“连理枝”,“并蒂莲”。由于这些植物本身的自然属性,比如并蒂莲,其一茎产生两花,花各有蒂,蒂在花茎上连在一起,人们很容易联想到男女爱情缠绵,夫妻恩爱情深。另外还存在着一些层次更深,结构更为复杂的概念隐喻。例如舒婷的著名爱情诗《致橡树》里的一段:“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作者通过将爱情隐喻为橡树,木棉,凌霄花等,给读者树立了一种爱情的价值观。橡树有耐湿,抗干旱,抗风力强,根深性的特点,正如作者眼中的爱情:互敬互爱,志同道合,坚贞不屈。恋爱中的男女应该要平等,要同甘苦,共患难,无论是生活的艰辛,还是幸福,都要携手共进退,这才是真正得爱情。

3.爱情是心。作为人类身体中最重要的器官,心脏经常被看作是人们情感涌现的源泉,因此很自然的被看作是爱情的象征。当人们陷入爱情时,我们会认为感受爱情,体验爱情都是通过心。因此,我们把爱慕的对象称为“心肝宝贝”,“心上人”等;表达自己对于爱情的忠贞时,会说“我心永恒”;表达爱情的甜蜜时,会说“心心相印”,“心灵相通”。

4.爱情是火。恋爱中的人们往往会脸红心跳,体温升高,正如燃烧的火给人带来的热感。另外,炽烈火焰给人的感觉正如爱情给人带来的甜蜜热情感。爱情来临时,我们会感到温暖和幸福;爱情离开时,我们则会感到失落,心灰意冷。因此,人们通常会用具体事物“火”来描述抽象概念“爱情”。例如,经典歌曲里的歌词“你就像那一把火,熊熊火焰燃烧了我”(《冬天里的一把火》,费翔);我会用“飞蛾扑火”来形容没有希望的爱情等。

5.爱情是比赛。比赛有输赢,爱情也有胜负。一方面,在追求者有很多的情况下,爱情就是一种竞争;另一方面,恋爱中的双方也在进行着一场比赛,都希望对方能接受自己的想法,跟随自己的决定。例如爱情歌曲“爱情三十六计要随时保持美丽,才能得分不被判出局”(《爱情三十六计》,蔡依林)。

6. 爱情是毒药。恋爱中的人们往往会日思夜想着对方,这种思念让人欲罢不能。另一方面,爱情的矛盾让人心神不宁,而失恋的痛苦更是让人痛苦不堪。这样的爱情就像是毒药,甜蜜时,让人欲罢不能,魂牵梦萦;失落时让人肝肠寸断,失魂落魄。例如“如影随形的爱情,若即若离的毒性”

(《爱情毒药》,谭晶)。

三、结语

爱情是一种抽象的,难以言状的概念,而隐喻是人们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通过隐喻来描述爱情,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这一概念,从而对爱情有了更直观,更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不同的隐喻也增加了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Lakoff G&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范兆霞.汉语中的情感隐喻表达[J].语言应用研究,2010,(6).

[3]武莉莉.关于中英爱情隐喻的认知分析与对比[J].外语教育教学,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