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随想范文

时间:2023-03-16 19:13: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清明随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清明随想

篇1

清明到了,预示着暮春了,雨水也更多了。小草不在是嫩芽尖尖而是绿草茵茵了;杨柳不在是吐芽而是柳絮纷飞了;桃花不是含苞待放了而是鲜花怒放了······选一个晴朗的周末,去踏青。

清明到了,当然要吃青团子了。传说清朝末年,正仪镇有个叫赵慧的女子,发现一种酱麦草是做青团子青汁的好原料,而用手工磨的粉做的团子更为柔软细腻,又不粘牙,存放数天不破裂、不发硬、不变色。后来正仪镇中心桥南一爿糕团店的陈四宝老大娘从赵慧处学得了这个秘方,从此青团子供应于市场,成了一种色味兼美,饶有乡土特色的点心。所以现在大家都有吃青团的习惯

青团的制作并不难,可我家的青团却不必一般。先将艾叶洗干净,过一遍水,然后把他们发在面团里揉搓,直到面团变色。将面团放在模具了一压,立马出现了许多团,看着都流口水。再将白糖、芝麻、肉末和花生、麻油包入其内,第一口香甜可口;第二口甜而不腻抱你白吃不厌。

那是只知道吃,现在才知道是为“寒食”准备的。

相传战国时期公子重耳流亡,饿晕在路上,他的心腹介子推割下腿上一块肉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文公亲自去请介子推出山,终不见子推。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篇2

从01年的《买凶拍人》算起,《春娇与志明》是彭浩翔的第十部作品,给《志明与春娇》拍续集原非他本意,只因惦念春娇的人太多,他收到一千多封邮件,来告诉他该如何让春娇与志明相处,这是《春娇与志明》的缘起。

《志明与春娇》虽然赞声一片,但是却因为本港作品以及吸烟、脏话被定为三级,几乎无缘内地观众,仅在部分地区小范围的上映了几场。在电影创作上彭浩翔是个理想主义者,拍摄过程中他苛刻到一个花瓶的位置都要准确无误;但是站在商业的角度,他则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为了方便在内地上映,电影将故事发生地从香港挪到了北京,并且加入了内地演员的参与,港产片与香港这城市命运相连,无法再独善其身,必须融入中国市场,因此坚持香港的核心价值与信念之同时,我们也要不停地调整自我定位与思维。对彭浩翔来说,张志明与余春娇,不只是个故事角色,反而更像个时代记录。

当相爱变成相处

篇3

声乐类

女高音歌唱家马玉涛,您一定很熟悉。她的演唱,感情充沛,声音高亢、有力。在她的盒带《春天,展翅的季节》中,辑录了《马儿啊,你慢些走》等16首歇。于淑珍的演唱,被人赞为“高如行云,低如流水,声以情发,歌由心飞”。去年为她录制了两种盒带,《漓江谣》和《中国民歌选》。前者内有《合欢花,我心中的花》等17首歌,后者内有《四季调》《茉莉花》等14首歌。朱逢博也录制了两种盒带,《白兰花》和《飘》,每盒各有16首歌。她的演唱,感情真挚、委婉悠柔、轻快活泼,富有艺术个性。其他女高音的盒带还有叶佩英的《我爱你,中国》及《郑绪岚独唱歌曲选》等等。

近年来,女中音独唱十分受听众欢迎。1982年特别录制出版了罗天婵、关牧村、陈蓉蓉、苏小明、成方圆等的盒带。苏小明的新盒带《大海的歌》中,有《我爱军港的早晨》等19首歌。《成方圆独唱选辑》,选录了17首中外歌曲,部分歌曲是用英语演唱的。

男高音独唱专辑有郭颂的《乌苏里船歌》,李双江的《风帆》,胡松华的《但愿人长久》,姜嘉锵的《川江无处不飞歌》,臧玉琰的《春潮》,蒋大为的《牡丹之歌》等。男中音独唱专辑有刘秉义的《清水溪,浊水溪》。男低音独唱专辑有吴天球的《伏尔加船夫曲》。

另外,还出版了一些用少数民族语言演唱的歌唱专辑,如藏语的《民歌》,蒙语的《路灯》,维语的《百灵鸟》和《牡丹罕》等。

民歌和歌剧选曲为许多农村青年所喜爱,放录音可以一边听一边学着唱。这方面可选择的盒带有:安徽民歌集锦四盒,山东、湖南、山西民歌各一盒,《江姐》《洪湖赤卫队》《窦娥冤》等歌剧选曲盒带。

器乐类

随着欣赏水平的提高,不少青年开始喜欢交响音乐和独奏音乐了。新出版的交响音乐盒带有《清明祭》《云岭写生》等。钢琴独奏《牧童短笛》和双簧管独奏《牧羊姑娘》则别具特色,深得青年听众喜爱。

我们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基础。收录有11首古典名曲的盒带《春江花月夜》,可说是雅俗共赏;张燕的筝独奏《一点红》和吴文光的古琴独奏《潇湘水云》,可说是古朴生辉;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和琵琶协奏曲《花木兰》,则是民族音乐现代化的一种成功尝试。

篇4

2013年清明节前夕,上海发生了新型禽流感(H7N9)。由于是新型病毒,人们对它的认识不多,但随着江苏省卫生厅“板蓝根可预防H7N9”的公告后,华东不少地方再次出现了十年前非典时期的抢购板蓝根风潮。一时间,口罩、板蓝根、白醋这“非典三大神器”又重出江湖,再度成为紧俏物资,个别地方甚至出现卖断货的情况。且不说SARS病毒和H7N9是不同的病毒,只要稍微动一下脑筋就会知道,十年来,禽流感病毒都已经变异好几代了,板蓝根是不可能对新型禽流感有效的。病毒已经走远,思维却还是停留在板蓝根上,刻舟求剑的故事在当今中国大地上集体上演,这是一种怎样的滑稽和悲哀。回想不久前日本发生里氏8.9级大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中国沿海浙江、江苏、山东的多个城市发生大规模的购盐潮,盐价一路飙升至20元每袋。还有“世界末日”的谣言驱使很多人又去抢蜡烛,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这一系列的抢购行为令人啼笑皆非。中国人为何喜欢“抢”,这些“抢”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抢,为何会演变成了中国人的一种生存之道了?在日常生活中,抢红灯、抢座位、抢车道、抢房号、抢票等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在古老的民俗中还有抢婚、抢亲等习俗,可见“抢”在人们生活中已经见怪不怪了。这种生活习惯甚至还被带到了国外,以至于国外的景区有专门针对中国人的中文提示:“排队!”老外对中国人不喜欢排队一直困惑不解。面对稀缺的资源,出于生存的本能,大家都想多占有一点,这个时候若出现争和抢,没有什么奇怪的。问题是即使面对人人都有份儿的东西,也有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去。这说明抢已经成为习惯了,成为一种惯性思维了。

为此辩解的人可能会说:抢是一种竞争,是力争向上的表现。从表面上看,抢是一种竞争,但它确实不是真正的竞争。真正的竞争是在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条件下发挥个体的能动性,相互比拼的过程。胜利者和失败者都愿意接受竞争的结果。回头来看,中国式抢,确实是杂乱无章的,有些抢甚至连前提都不成立。如果非要把中国式抢当作是一种竞争的话,那也只能是一种无序的竞争,是一种非良性的竞争。

中国式抢的生成不是偶然的,它是多种文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从根源、本质、社会心理三个角度分析中国式抢的生成机制或许可见一斑。

抢的生成根源:缺乏理性思考

所谓理性,就是和感性相对的东西。理性总是和判断、推理、本质、规律、逻辑联系在一起,感性则是和现象、感觉、情绪、直觉,直观等词汇联系在一起。纵观前述各种“抢”的背后,都有一种不可靠的信息,正是相信了这些根本经不起推敲的传言,才出现荒诞的、非理性的抢购行为。或者因为缺乏相关的知识,信息累积不够,无法判断传言的真伪,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跟着周围的人一起汇入了“抢”的洪流。理性缺乏的原因要么是没有理性思考的能力,要么是缺乏理性思考的习惯,从而在生活中依靠直觉和经验作出判断。从古至今,中国人信神、信命、信祖先、信圣人、信书,乃至信金钱、信风水……容易轻信正是个体理性缺乏的表现。有人说中国社会缺乏公共理性,这是对的。但是这个判断还不够,看看生活中各种口号和吹捧就知道了,中国人把重点放在了处事的圆滑世故以及是否符合主流道德伦理上了,反而对事物的真假漠不关心,或者直接就把判断真假的责任推给了别人。

抢的本质:藐视规则

从现象上看,抢是一种无序的行为,无序的根源是群体成员搁置规则和不遵守规则。在儒家五常中,只有“礼”和规则沾边,但是“礼”体现更多的是一种人伦秩序,所以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呈现的是有等级、有礼仪,但是不遵守规则。即使规则制定者本人,也不想把规则运用在自己身上。“刑不上大夫”就是典型的代表。这个滑稽、自私的表达,却长期被统治者当成教义一样遵守,这句话明白地告诉我们:在规则面前,人人不平等,规则是有选择性地依据特定的身份而起作用的。所以,中国人都崇拜特权(豁免权),有特权就可以绕过规则,或者说规则对他们根本不起作用。普通百姓恨的不是特权,恨的是自己没有特权。这也不奇怪,既然规则的制定者自己都不愿意遵守,那我凭什么要遵守?这个规则的公正和效用值得怀疑。在自己没有某种特殊身份的情况下,出于一种自利,普通百姓冥思苦想的是怎么规避规则,用自己的小智慧去逃过规则的约束。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有个代表团到日本去学管理,看到日本人进工厂大门都有序的在电脑上打卡,团长说道:“我要是不来,让别人替我打卡你的电脑不是也没办法?”一语乍出,日方惧惊,连说:“啊!中国人大大的聪明!不用来日本学习了。”在日常生活中,逃避规则、绕过规则不但不会被众人鄙视,而且还平添几分崇拜和羡慕,亲密的朋友之间还会交流逃避规则的经验。在已故的美国作家阿伦特、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的笔下,现实社会中有一群这样的人——群氓,他们并没有犯什么伤天害理的罪行,为的只是图自己的小便宜,或是盲目从众,但最终的结果却导致了整个社会群体的混乱和更大的丑恶,对整个社会造成极大的损害,并且这种损害还找不到为它负责的人。由于这种人不是大奸大恶,阿伦特因此也称之为“平庸的邪恶”。

抢的社会心理:从众心理和怕吃亏的心理

篇5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有很多,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历史上的这天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等形式来纪念一颗不朽的灵魂——屈原。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学生端午节在国旗下讲话合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生端午节在国旗下讲话合集1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端午节随想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有很多,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历的这天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等形式来纪念一颗不朽的灵魂——屈原。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要职。因为他坚决主张抗击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被楚王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至极,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如:《离骚》、《天问》、《九歌》等影响深远的诗篇。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的都城。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绞,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在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百姓们爱戴屈原,当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划船打捞屈原的遗体,但没能找到。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遗体,又纷纷把江米装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鱼虾来保护屈原的遗体。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江边,悼念屈原,还要划着船冲进汹涌的波涛,象征人们争相打捞屈原遗体,以此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

屈原离世已有两千多年了,今天我们来纪念他,主要是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辉”的人格。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时光如何变迁,他会永远生活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让我们怀着对伟大爱国之士的敬爱之心和珍爱之情来看待中华的每一个传统佳节吧!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

感谢大家耐心的倾听,在此,请大家接受我提前的节日祝福:端午节快乐!谢谢。

中学生端午节在国旗下讲话合集2端午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是曾经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节奏的加快,外来文化的大举入侵,中国人不再眷顾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圣诞节”“愚人节”这样的节日,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感到悲哀,发出“端午节是否不再姓“中”这样的疑问。

当我们还沉浸在西洋节日的欢声笑语中时,据可靠消息说“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

听到这种消息,中国人除了惊讶只有尴尬,这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的得失,不仅仅是少了几项庆祝活动,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如今,这个拥有20--多年历史的传统佳节眼瞅着即将成为他国的国家遗产,我们将有多么尴尬?

无庸讳言,这些年来,我国的传统节日,似乎总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不在话下——大鱼大肉让你吃到不想吃。农耕社会对饥饿的恐惧,形成了我国传统节日最鲜明的风俗——吃。如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时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守着“聚宝盆”却不善于保护和挖掘。比如文字,当代青年有几个熟识并能运用繁体字?连文字都不认识又如何了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纸,我国造纸工业化生产的结果是传统手工业的流失,许多高质量的宣纸要到日本或韩国才能买到,他们不但继承了我们的传统造纸技术,还有新的发展。就拿端午节来说,它已融入各个临近国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节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闻名于世;在韩国,端午节被称为车轮节,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着眼于创新,却往往容易忽视对传统的坚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导致精神断层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断层又将带来什么?有句话说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该如何保护与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显然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而现时的洋节兴盛与传统节日衰弱间的反差,更凸显了这个问题的迫切性

其实,不光是传统节日,整个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如今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积极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必须高度重视。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共同传承。同学们,不要冷落了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让华夏文明在中国彻彻底底的红火起来吧!

中学生端午节在国旗下讲话合集3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

再过几天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了,关于端午节的由来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它是纪念我国著名的诗人、爱国主义者屈原的节日。

屈原是距今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他所在的时代是一个战乱频繁、弱肉强食的时代。当时的楚国在列强环视的状况下,却不能及时的发现自己的错误,依旧墨守陈规,没有改革的锐志,在国力方面远远地被倡导地主阶级政治改革的国家抛在了后面。面对连年的战争失败,割地求和,统治阶级采取的办法是偏安一隅,置国家存亡不顾,依旧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屈原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环境里,他对当前的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于是在国内倡导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由此得罪了旧贵族遭到了诋毁攻击。

面对压力,屈原秉持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思想,在与保守势力的斗争中显示了自己的高尚节操,赤诚的爱国之心。

这一片冰心,穿透了两千年的时空,依然光耀在中华大地。

两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谈论屈原的爱国主义,倡导的是什么呢?我们倡导的是屈原热爱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对危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的责任感,是面对强权宁折不弯的精神,要体会到屈原对于国家人民的深厚感情,体会到屈原对于这片土地,也就是我们脚下这片广袤大地的深厚感情。

和屈原不同,我们身处的时代是盛世的中国。国家富强,民众和谐。在这一个富足自信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会爱国,知道自己胸前的红领巾来之不易,学会珍惜我们看似应得的宽敞明亮的教室,我们的学习的机会,甚至我们的衣食。这都是我们的父辈甚至我们的祖辈怀持爱国的理念,对幸福和平生活的向往,扫净了自之后弥漫在中国人民头上的阴霾,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拼搏来的。

最后用一句屈原的话送给所有的同学“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黄而不毁其节。”,希望我们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做一个奋发图强,能为祖国建设贡献心智的人,能为自己的将来铺垫繁花似锦的人,能回报呵护自己的父母师长,无愧于炎黄子孙的人。

中学生端午节在国旗下讲话合集4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端午节文化

今天是6月16号,农历五月初一。到本周五,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有很多,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历史上的这天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等形式来纪念一颗不朽的灵魂——屈原。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要职。因为他坚决主张抗击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被楚王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至极,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如:《离骚》、《天问》、《九歌》等影响深远的诗篇。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的都城。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绞,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在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百姓们爱戴屈原,当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划船打捞屈原的遗体,但没能找到。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遗体,又纷纷把江米装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鱼虾来保护屈原的遗体。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江边,悼念屈原,还要划着船冲进汹涌的波涛,象征人们争相打捞屈原遗体,以此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

屈原离世已有两千多年了,今天我们来纪念他,主要是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辉”的人格。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时光如何变迁,他会永远生活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让我们怀着对伟大爱国之士的敬爱之心和珍爱之情来看待中华的每一个传统佳节吧!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

感谢大家耐心的倾听,在此,请接受我对各位的节日祝福:端午节快乐!谢谢。

中学生端午节在国旗下讲话合集5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端午节之屈原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0--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

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篇6

关键词 青少年 感恩品质 教育生成策略

感恩,是一项重要的传统美德,也是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研究发现,“感恩对减少青少年的外化和内化问题行为有积极的作用”[1]。但是,“青少年的感恩品质特别是感恩回报和感恩负向体验的培养亟待加强”[2]。

感恩,作为一种重要的核心价值观,须内化为个体的感恩品质,才能真正发挥导向和规范作用。感恩品质的形成,是一种建构生成的过程,离不开教育创造的交往实践活动。因为,“人是生成性存在,教育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建构生成的交往实践活动”[3]。实施感恩教育,“必须把握基本的感恩心理产生发展的机制与规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4]。感恩品质的生成机制是感恩教育的内在基础,是制定感恩教育策略的根本依据。

一、青少年感恩品质的结构

感恩品质到底包含哪些基本要素?国内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刘利才等认为感恩品质具体包括“感恩认知、感恩的正向体验、感恩的负面体验和回报四个层面”[2]。岳伟等认为感恩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次[5]。美国品格教育的代表人物里可纳也认为品格由三个互相联系的部分构成,即:“道德认知、道德体验和道德行为”[6]。

可见,感恩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次,已成为众多学者的共识。从现象学看,感恩行为的发生建立在一定条件的基础上。首先,个体要有感恩意识,即认识和理解“知恩图报”是一种美德,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同时还要准确客观地意识到自己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很多关爱。其次,个体要有感恩情感,即有“投桃报李”的意愿,会为他人的报恩行为而感动,也从自己的报恩行为中体验到快乐。再次,要有感恩行为,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以实际行动回报所受到的恩惠,进而形成稳定的感恩品质。因此,系统梳理感恩意识、感恩情感和感恩行为的生成机制,是实施感恩教育的基本前提。

二、青少年感恩品质的生成机制

人格品质的形成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它以心理活动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为基础,是心理过程与社会实践相互作用的结果。感恩品质的形成需要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的协同作用。

1.感恩意识生成机制

感恩意识是认识到应该对所受到的关爱给予回报的心理倾向,它的形成与个体心理活动的认知过程密切关联。认知过程指人认识外部世界、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是人类个体心理系统得以成功启动的先决条件。

认知过程对于感恩品质的作用,就在于获得感恩信息、形成感恩意识。青少年只有先感知到他人、社会和自然的恩惠,才会意识到要有感激之情和做出回报行为。感恩意识是感恩品质的心理基础,是感恩情感和感恩行为产生的基本前提。

2.感恩情感生成机制

感恩情感是基于感恩意识而产生的对回报行为的积极情绪,它对感恩行为具有动力作用。感恩情感的形成对应个体心理活动的感情过程。情感过程是一个态度体验过程,反映个体对所接触到的事物、所做的事情、对他人和自己的体验。

感恩品质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体验关怀、感激之情的过程。施惠者会因关怀他人而产生自尊感,受惠者会因为受到关爱而产生感激之情。在个人不断体验关怀和感激的过程中,感恩逐渐成为个体内心深处的“情结”。

3.感恩行为生成机制

感恩行为是基于感恩意识和感恩情感而产生的回报行为,它的形成对应个体心理活动的意志过程。意志过程是个体调节和控制自身行为以实现行动目的的过程,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个体的意志能力使其可以主动地设定目标、采取行动、克服困难以达成目标。

意志作为调节行为的内在机制,在个体表现感恩行为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意志的行为调节作用,把感恩意识、感恩情感外化为感恩行为,并通过经常性重复而养成感恩习惯,进而形成稳定的感恩品质。

三、青少年感恩品质的教育生成策略

从感恩品质形成的心理机制角度看,感恩教育就是要以感恩品质形成的心理机制为依据,以青少年的生活世界为切入点,以感恩意识、感恩情怀和感恩习惯的形成为目标,以课程和社团活动为载体,全面提升当代青少年知恩、感恩、报恩素养的系统过程。

1.感恩意识教育生成策略

(1)案例讨论法

案例讨论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取某一典型案例并对其关键性问题进行归纳,而后组织青少年围绕案例针对关键性问题展开讨论的教学活动”[7]。案例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和真实性等特征,对青少年具有自然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案例作为一种间接经验,是对青少年内在的经验系统的有益补充。通过感恩案例主题讨论,可以帮助青少年理解案例内容、提取案例价值、激发行动意向,进而促进感恩品质的形成。

在具体操作中,案例讨论法能有效促进学生交流感恩看法和激发感恩行动。首先可以让青少年表达对感恩案例的感受和看法,比如让青少年讨论:案例人物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和行动?你对案例人物的行为选择有何感想?其次可以通过案例讨论激发感恩行动,比如让青少年讨论: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为什么?你觉得哪位同学的解决方法比较好?为什么?感恩案例讨论可以让青少年对感恩事件的实然状态和应然状态形成整体理解,从而生成感恩意识。

(2)价值澄清法

价值澄清学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选择能指导其行为的价值观”[8]。因此,感恩教育的重点就是帮助青少年明确感恩的价值观,并使其成为行为选择的根据。感恩的“价值澄清”是让青少年对一系列价值观进行价值排序或认同度排序,从而帮助青少年在多个价值观之间确定重要顺序。在此过程中,教师是价值澄清活动的引导者而不是价值观的传授者,学生才是价值选择的主体。 具体操作中,可以把与感恩价值观相联系的词语或句子列出,先让青少年选出自己最认可和最不认可的几个词或句子并说明理由,再分小组讨论确定出小组普遍认可和普遍不认可的词或句子并说明理由,对感恩价值观进行交流和讨论的过程就是青少年感恩价值观逐渐内化、生成的过程。案例讨论法与价值澄清法都强调受教育者主动进行判断和选择的过程,不同之处在于案例讨论法更多选择从身边的生动案例入手,比较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

2.感恩情感教育生成策略

(1)情感体验法

情感体验法“是基于感觉经验而唤醒学生的伦理同情和怜悯,对真实的伦理情境中获得内在心灵化的伦理情感领悟的方法”[9]。感恩品质生成教育的情感体验法,是通过情境活动让青少年体验感恩情感,进而激发青少年的感恩之情、养成感恩品质。

具体操作中,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青少年创造不同的感恩体验,组织青少年对自己的活动体验进行反思和提炼,然后引导青少年自己总结出人际互动、亲子互动、师生互动要遵守的基本原则,进而启发青少年自觉运用活动中的体验和经验。也可利用春节、清明节、儿童节、中秋节、教师节,还有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特别的日子,开展礼物赠送、真情告白等活动。在这些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让学正真正理解这些节日的本质含义,体验节日的现实价值,既开拓了青少年的视野,也陶冶了青少年的情操。

(2)生活随笔法

生活随笔法是通过让青少年撰写生活随笔来丰富感恩情感的教育方法。“生活随笔是撷取生活中的故事、见闻、感悟而创作的小文章。”[10]生活随笔的素材来源于真实生活,它更生动活泼、真实可感,因而是更直接的培养青少年情感素养的途径。通过日记、散文、随想等形式书写生活随笔,是对零碎的、混沌的生活经验的梳理、总结和反思的过程,从而把流水式的生活经验整合成结构式的自我经验。

具体操作中,教师要对青少年的生活随笔进行定向引导。比如让青少年写日记记录身边的感恩或关爱行为,可以记录父母每天对自己所有关爱的行为表现,也可以记录自己对父母所给予的关爱的反应,或者是记录自己对父母的所有关爱行为等。生活随笔能引导青少年用心观察和体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体察自身情绪的微妙变化,用心去感受关爱之情、表达感激之情。用文字把这生活情感记录下来,会帮助青少年掌握更丰富的情绪词汇,帮助青少年用理性(文字)的力量去整合自身的情绪进而生成良好的情绪素养和自我调控能力。

3.感恩行为教育生成策略

(1)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指“运用角色表演的方法,扮演某个具有社会意义的故事,在该故事中,将个人通过角色扮演置身于他人的社会角色中,并按照这一角色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行事,以理解他人的社会角色及自己原来角色的责任,从而更好地履行自己角色职责的一种心理学技术”[11]。在感恩教育中运用角色扮演法,是让青少年扮演感恩情境中的某一角色,以增进他们对感恩行为方式的理解进而提升他们在生活中表现感恩行为的可能性。

角色扮演的过程是一个换位思考的过程。比如两位青少年相互扮演父子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让扮演者以所扮演角色的身份说话做事,从而丰富扮演者的感恩情绪体验。青少年提升对角色的理解并在行动上扮演角色的过程,也是逐渐习得行为习惯的过程。感恩角色扮演活动在促进青少年体谅他人、感恩他人的品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整个扮演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针对扮演者的言行进行指导和点评,能给扮演者和观察者更多直接学习的机会。

(2)行为塑造法

行为塑造法,“是通过连续不断的逐一强化,使之更接近目标的行为,同时消退原来的不良行为,从而形成某种新的良好行为的训练方法”[12]。行为塑造法要通过反馈、强化等手段训练和塑造青少年的感恩习惯进而养成良好的感恩品质。

通常,行为塑造要经过目标确定、行动表现、反馈强化、评估改进等环节。首先,要明确感恩行为塑造的目标。其次,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青少年表现出感恩行为,比如倡导青少年通过做家务、为父母按摩等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感激。再次,当青少年表现出感恩行为时,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及时强化感恩行为。最后,对青少年的行为习惯进行评估,帮助青少年保持已经养成的感恩习惯,进而营造相互学习、积极向上的感恩文化。

感恩品质是一个包括感恩意识、感恩情感和感恩行为的系统,其形成是社会实践和心理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感恩教育要通过案例讨论法、价值澄清法激发感恩意识,通过情感体验法、生活随笔法培育感恩情感,通过角色扮演法、行为塑造法养成感恩行为习惯,进而建构起完整的感恩品质。

参考文献

[1] 喻承甫,张卫,曾毅茵.青少年感恩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学校联结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4).

[2] 刘利才,许燕.我国青少年感恩品质现状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5(1).

[3] 岳伟.促进人的自我实现:一种新的教育目的观[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 杨新颖.感恩的心理解读及教育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1(10).

[5] 万卫华,祁正新.学生感恩教育的理性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24).

[6] 托马斯?里可纳.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M].刘冰,董晓航,邓海,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7] 邵贞.案例教学在经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4(24).

[8] 杨韶刚.从道德相对主义到核心价值观――学校道德教育转向的心理学思考[J].教育研究,2004(1).

[9] 唐代兴.情感?认知?行动:伦理教育方法论[J].重庆: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7).

[10] 叶艳芳.谈谈生活随笔的写作[J].采写编,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