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培训协议范文
时间:2023-03-17 14:59: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培训协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甲方:_________(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_________(以下简称乙方)
为协助_________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实施将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举办的培训计划,确保本次培训质量与效果,双方就讲师邀请派遣等事宜达成以下协议:
一、甲方将承担以下责任:
1.甲方负责根据乙方指定的主讲内容邀请所需的讲师,并于授课前10天提供所请讲师的简介、讲课提纲、行程安排等资料(电子版),并协助乙方制定宣传方案,便于乙方在当地开展工作。乙方正式文字宣传资料必须经甲方审核,否则造成不良后果由乙方承担责任。
2.甲方承担所需讲师的授课费用,并保证授课老师按时到达、按时授课,如变更授课老师或授课时间须征得乙方同意,否则造成的全部损失由甲方承担。
3.特邀授课老师:_________(简介)
4.授课时间及地点
授课时间: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至_________月_________日
地点:_________省_________市_________
二、乙方将承担以下责任:
1.乙方承担本次培训所需授课老师及甲方所派工作人员往返交通费及授课期间的食宿费用。
2.乙方负责提供本次培训课程的培训场地、培训设备和相关教务管理工作,并承担其相关费用。
3.保证在培训前20个工作日,将在当地的培训计划、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和培训地点等相关培训信息以书面形式提供给甲方,以便甲方安排培训内容和相关讲师。
三、收益分配:
1.培训费用由乙方根据当地市场情况自行制定。
2.乙方向甲方提供本次培训费用共计_________元(人民币_________整),其中包括讲师授课费、讲义设计费及相关培训服务费。
3.乙方在本合同签订后3日内向甲方支付_________元定金,在甲方邀请的讲师讲完课当日内支付余款(甲方不出具发票)。
4.为保证教学质量及学习氛围,乙方必须组织100人以上高素质听课人员。教学场所应有良好的通风、供热系统,要有多媒体电化教学设施,要严格教学管理,严肃课堂纪律,维护好教学秩序。如因乙方组织原因造成授课不能按时正常进行,乙方向甲方先期支付的费用作为违约金不退。
5.如果乙方未按时汇款,甲方有权取消举办相关培训项目,相关的损失费用由乙方负责,并给予赔偿。
四、协议期限:
1.本协议从签订之日起至该培训项目完全实施后终止。
2.在合作期间,如果乙方违背协议中的合作原则,甲方可以立刻终止该合同,并给予书面通知。以甲方发出书面通知之日,作为双方合同解除之日。
五、违约责任:
1.甲乙双方须向对方提供相关证照复印件,并保证所提供证件真实合法,否则,对方有权终止合作。双方在本协议规定的有效期内,应完全履行本协议规定的义务和责任,努力实现协议目标。
2.在本协议有效期内,双方均不得就本协议合作内容和方式与第三方进行合作。
3.为了甲乙双方的共同利益,乙方使用甲方的名义从事任何活动,必须事先征得甲方的书面许可。
六、争议的处理
1.本合同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管辖并按其进行解释。
2.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也可由有关部门调解;协商或调解不成的,按下列第_________种方式解决:
(1)提交_________仲裁委员会仲裁;
(2)依法向人民法院。
七、协议构成
1.本协议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本协议一式二份,双方各执一份,具有相同法律效力。
2.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双方另行协商,并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具有与本协议相同的法律效力。
甲方(签章):_________乙方(签章):_________
法人代表:_________
法人代表:_________
委托人:_________
委托人: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月___日
_________年___月___日
企业培训协议书范本【精选篇】
甲方:
(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
(以下简称乙方)
为协助
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实施将于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举办的培训计划,确保本次培训质量与效果,双方就讲师邀请派遣等事宜达成以下协议:
一、甲方将承担以下责任:
1.甲方负责根据乙方指定的主讲内容邀请所需的讲师,并于授课前10天提供所请讲师的简介、讲课提纲、行程安排等资料(电子版),并协助乙方制定宣传方案,便于乙方在当地开展工作。乙方正式文字宣传资料必须经甲方审核,否则造成不良后果由乙方承担责任。
2.甲方承担所需讲师的授课费用,并保证授课老师按时到达、按时授课,如变更授课老师或授课时间须征得乙方同意,否则造成的全部损失由甲方承担。
3.特邀授课老师:
(简介)
4.授课时间及地点:
年月日至月日
地 点:省市
二、乙方将承担以下责任:
1.乙方承担本次培训所需授课老师及甲方所派工作人员往返交通费及授课期间的食宿费用。
2.乙方负责提供本次培训课程的培训场地、培训设备和相关教务管理工作,并承担其相关费用。
3.保证在培训前20个工作日,将在当地的培训计划、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和培训地点等相关培训信息以书面形式提供给甲方,以便甲方安排培训内容和相关讲师。
三、收益分配:
1.培训费用由乙方根据当地市场情况自行制定。
2.乙方向甲方本次培训费用共计
元(人民币
整),其中包括讲师授课费、讲义设计费及相关培训服务费。
3.乙方在本合同签订后3 日内向甲方支付
元定金,在甲方邀请的讲师讲完课当日内支付余款(甲方不出具发票)。
4.为保证教学质量及学习氛围,乙方必须组织100 人以上高素质听课人员。教学场所应有良好的通风、供热系统,要有多媒体电化教学设施,要严格教学管理,严肃课堂纪律,维护好教学秩序。如因乙方组织原因造成授课不能按时正常进行,乙方向甲方先期支付的费用作为违约金不退。
5.如果乙方未按时汇款,甲方有权取消举办相关培训项目,相关的损失费用由乙方负责,并给予赔偿。
四、协议期限:
1.本协议从签订之日起至该培训项目完全实施后终止。
2.在合作期间,如果乙方违背协议中的合作原则,甲方可以立刻终止该合同,并给予书面通知。以甲方发出书面通知之日,作为双方合同解除之日。
六、违约责任:
1.甲乙双方须向对方提供相关证照复印件,并保证所提供证件真实合法,否则,对方有权终止合作。双方在本协议规定的有效期内,应完全履行本协议规定的义务和责任,努力实现协议目标。
2.在本协议有效期内,双方均不得就本协议合作内容和方式与第三方进行合作。
3.为了甲乙双方的共同利益,乙方使用甲方的名义从事任何活动,必须事先征得甲方的书面许可。
4.如果协议双方在理解或执行此协议期间内出现任何争议,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提交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解决。
七、协议构成
1.本协议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本协议一式二份,双方各执一份,具有相同法律效力。
2.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双方另行协商,并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具有与本协议相同的法律效力。
甲方:
乙方:
单位盖章:
单位盖章:
法人代表:
法人代表:
委托人:
委托人:
时间: 年月日
时间: 年月日
企业培训协议书范本【推荐】
乙方因工作需要及个人发展,同意/申请 外训,根据本公司《培训制度》等有关规定,经双方协商同意,自愿签订本培训合同。
一、合同期限
第一条 本合同自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日止。
培训合同期限自签订之日起始算。
二、培训任务
第二条 乙方保证在培训期间,不影响正常工作。
第三条 乙方保证在培训期间努力学习,取得优异成绩,保证拿到毕业证书/结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
三、培训费用
第四条 本次培训费用一共为元,公司承担 %,个人承担%。
四、费用报销形式
第五条 乙方凭培训或教育机构开具的收据或发票,交由甲方行政部办理,经行政部核实后,
交予甲方财务部报销。
五、培训纪律
第六条 乙方应自觉遵守培训或教育机构的有关培训纪律。
六、培训考核
第七条 乙方经培训后,应参加培训或教育机构举办的考试,如考试有一次不合格者,培训费用个人承担部分增加5%,二次考试不合格则增加10%,依次类推。
第八条 甲方有权对乙方履行合同的情况进行检查、监督、考核与奖惩。
七、培训合同的终止与解除
第九条 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可中途解除本合同。由甲方提出解除的,乙方不可有异议;由乙方提出解除的,需扣回公司在其身上投入的培训费用 元。
第十条 本合同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本合同即终止。
① 本合同约定合同的期限已满。
② 乙方到了法定的退休年龄,或已丧失部门劳动、全部劳动力的,或者乙方死亡或甲 方宣布破产与倒闭。
八、违反合同的责任
第十一条 一方违反合同,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根据相关规定、政策予以适当赔偿。
九、调解与仲裁
第十二条 双方在履行本合同发生争议时,应先协商解决。协商无效的,可到劳动争议调解室申请调解,调解不成的,可于一个月内向当地法院提讼。
九、其他
第十三条 乙方经培训后,应提交毕业证书/结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正本及心得报告。
第十四条 本合同未尽事宜,按甲方规定和国家法律法规之规定办理。
第十五条 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篇2
关键词:跨企业培训中心;本土化;园区化;企业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10-0067-05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工业化的发展速度迅猛、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和大量、外资企业来华投资,迫切需求高职院校和公共培训中心培养与企业“无缝对接”的生产一线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但是,一方面,由于国情差异,我国没有像德国那样由工商行会建设的跨企业培训中心,直接服务于行业内自身没有能力培训企业员工的中小企业;另一方面,我国高职院校众多,每年培养了大量毕业生,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是在学校完成,学生的技术培训脱离生产实际,在学校练就的技能与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最终导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由于达不到企业对规范技术人才的要求而找不到工作,企业高薪聘不到高素质技术人才,呈现“用工荒”的怪象。
鉴于此,阳江产业园培训中心从解决我国高职教育的困境出发,进行了由政府规划出资,在产业园区建设跨企业、跨专业培训中心,替代“双元制”模式企业方角色,着力提升职业教育的技能培训质量、提升行业生产一线劳动者的职业素质的实践探索,为阳江五金刀剪产业及区域内、外资企业培训输送了一线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一、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的背景分析
(一)跨企业培训中心
德国“双元制”是在传统的学徒培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元是学校、一元在企业”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被认为是德国制造业长盛不衰的“秘密武器”,也是德国“民族存在的基础,经济发展的柱石”。跨企业培训中心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系统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是德国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深层次发展的产物和载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世纪德国的工业化发展迅速,长期以来在企业内部师傅带徒弟的员工培训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对技工的发展需求,在此情况下,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在企业内部建设了员工培训中心,但是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不足,往往不具备自己的培训车间。在此背景下,由联邦政府和工商行会建设的跨企业培训中心应运而生,但是,跨企业培训中心不同于职业学校是由政府直接监管,而是由各行业协会进行管理。
跨企业培训中心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各级联邦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以及培训企业向行业协会缴纳的税金。跨企业培训中心为整个行业服务,其主要培训对象:一是针对缺乏培训设备或培训师的中小企业员工,二是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企业外培训,三是针对社会人士和企业工作人员的职业继续教育培训。
(二)我国“双元制”实践的现状分析
“双元制”职教模式在我国实践的三十几年来,已逐步为我国职教界所接受和理解,但一些借鉴“双元制”模式办学的实践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究其原因,我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最大区别是,我国的学生是入学,是学校招生;而德国的学生是入企业,是企业招工。在德国,不同的企业招收的员工合起来组成学校里的一个班,在学校上理论课,然后各自回到企业里去上实习课,实习课全部在企业完成。而在我国,由于学生的身份单一,企业不愿做培训,是学校承担了本应由企业开展的培训课程。
在我国实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由于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建在校内,造成学校各自为政,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极少,企业并没有真正参与其中,学校实际扮演校方和企业方的“双元”角色,学生的理论教学和培训任务全部在学校完成。其主要弊端体现在:企业参与不足,学生的技能培训脱离生产实际,并造成培训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产业园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1.培训对象范围广,资金来源有保障
当前,导致职业院校教育质量不高的瓶颈问题是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不足,其深层次“症结”是企业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不是本企业员工,花大力气、高成本培训学校的学生不值得,学生培养出来了,也不一定留在企业工作,因此,不愿意将设备、培训师和资金用在学生的技能培训上。近些年,为解决这一难题,高职院校先后实施了“订单式”定向培训、“校中厂”、“厂中校”等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些模式面向窄、受益企业少,对提升区域行业从业人员整体职业素质的辐射不足,尤其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很难实施这些模式。另外,培训资金的来源也基本上依赖学校的投入和设备。
将跨企业培训中心建在产业园区,可有效解决以上两个难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培训对象范围广。将跨企业培训中心建在产业园区,与将培训中心建在职业院校内的主要不同是培养对象变了,职业院校只培训本校的学生,而产业园跨企业培训中心则面向整个行业,主要培训对象是职业院校学生和产业园区企业员工,也针对行业工人及适龄青年开展岗位培训。二是资金来源有保障。产业园培训中心的培训对象是面向整个行业,因此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支持及产业园企业缴纳的员工培训税收。资金来源渠道多,大幅减轻了职业院校的办学压力,也是培训中心建立长效管理运营机制的保障,依托产业园培训中心,职业院校的学生可得到培训并成为企业员工,是校企双赢的结果。
2.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提升学员培训质量
培训中心建在产业园区,周边邻居都是行业内的企业,自然会拉近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成为企业与学校的中介。建设产业园培训中心的目的是为产业园和区域行业培训输送技术工人,职业院校的学生进入培训中心前与园区企业签订用工合同,培训的学员可直接面向产业园企业就业,等于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委托培训中心培训学生,这有效解决了我国企业不愿做培训的现实难题。
由于培训中心的学员既是院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准员工,因此,学校和企业将会由原来的不情愿合作转变为想合作,因为职业院校希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企业希望得到技术好的员工,所以依托培训中心可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一方面,企业愿意提供最新的设备、技术和培训师来培训学员;另一方面,学校和企业也可根据行业岗位技能要求,校企合作在培训中心开发培训模块、培训课程,直接面向整个行业,培训行业企业员工。
3.整合优质培训资源,提高教育投入效益
近年来,国家教育劳动部门及各级政府相继下拨了大量专项资金,支持高职院校建设高标准的实训基地,对提高人才培训质量效果显著。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各校争相努力建设实训基地的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是:校际交流甚少,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尤其是学校之间设备的重复率很高;学校与企业之间交流不足,学校只管申报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考虑区域企业需求实际不足,往往区域院校建设的实训基地所培养的学生与地方产业关联度不够;校内设备大量闲置,利用率极低。大多数学校设备数量多、质量好,甚至连德国等国家的教师都感叹我们的培训设备太好了,但实际调查显示,个别院校设备全年利用率甚至不足60%。另外,培训基地建在校内,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使得学校难以开展针对区域行业企业的培训服务,导致培训资源的极大浪费。
通过政府整合资源管理,建设跨企业培训中心,可以突破学校围墙的隔阂,提高设备利用率,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产业园跨企业培训中心不仅可以利用和实施本行业内最新技术,面向整个行业开展员工培训,而且还可以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实习机会,成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中介,院校教师也可以在培训中心开展教学实践和研究工作。这样可以真正有效地解决我国职业教育由于技能培训不足而导致质量不高的问题。
二、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建设目标
(一)“双元制”模式本土化
产业园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的设想是在我国现有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将学校的实训车间分离出来,将培训中心建在产业园中,统筹规划,建设跨企业、跨专业的综合技能培训中心,实施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培训模式。如图1所示,“双元制”本土化模式与我国现行模式的区别是,职业院校只承担学生的理论课教学,学生前两个学年的基础实践教学全部在产业园培训中心开展;“双元制”本土化模式与德国“双元制”模式也有一定的区别,在德国学生的技能培训全部在企业开展,但在我国,由于企业不做培训,产业园跨企业培训中心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实际难题。
“双元制”本土化模式在充分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基础上,引进和实施德国相关职业标准,在学员培训模式上实施“双元基础、三地互动”,如图2所
示。依据“双元基础、三地互动”模式,高职院校负责综合素质课,如思想品德、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专业制图、专业计算、专业理论等理论课程的教学,产业园培训中心负责培训实践基础技能,如车削、铣削、钳工、焊接、测量、钣金、气动与液压、AHK组合件制作等培训模块。学生参与生产、设计、实验、核算、质保、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是在第三学年,在合作企业开展。
(二)培训模式园区化
基地学校招生按照“先招生、后招聘”的原则。即在全省范围内统一招生,产业园区培训中心需要各专业招多少人,学院就对口招多少人。学生报到时,产业园、学院领导、培训师、企业在学生中进行招聘,与录取的学员签署培训协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生与企业可同时签署用工协议。
产业园培训中心替代“双元制”模式企业方培训,培训管理制度采取企业标准,学员的职业素质、培训标准、考核标准均按照生产实际要求,具体如下:实施8小时工作制,让学生提前两年“身临企业”培养企业思维,可有效提高学生进入企业的适应能力;学员的实习产品采用0分或100分评价标准,即产品的尺寸精度、产品质量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两种,区别于我国在学生实训作品评定、技能鉴定等考核中采用超差扣分的方式。
(三)运行机制企业化
产业园培训中心的主要功能是代表企业从事学员的技术培训,与目前建于各院校内实训中心的区别在于:以产业园区为依托而不隶属于某一个企业,与职业院校有联系但不从属于某一职业院校,采用管委会管理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企业化”的运作模式,受政府财力支持,为整个行业服务。
阳江产业园培训中心人事结构如下页图3所示。培训中心顶端设计由阳东经济开发区管理局与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成立董事会,实行总经理负责制,采取企业化管理运营模式,角色定位为“双元制”模式企业方,培训中心与学校和企业均为合作关系。
培训中心运营经费主要靠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和园区管委会提供,主要包括培训师工资、设备维修、培训耗材、水电消耗等。培训中心企业化的运行机制是基地有序、高效运营的保障,可有效解决国内现有“双元制”培训中心放在校内,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带来的以下弊端:难以开展针对行业企业员工的技术培训,导致设备资源闲置,利用率低;难以招聘培训师,因为参照学校教师的标准,对学历、学位、职称要求较高,那些具有多年企业经验的生产一线能工巧匠很难满足要求;培训中心放在校内,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校投入,必定会造成学校想方设法压缩培训经费、培训时间,从而导致培训质量不高。当前,我国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建设了高标准的培训基地,但闲置时间比较长就是这个原因。
培训中心“双元制”模式本土化、培训模式园区化、运行机制企业化“三化”的整体建设目标缺一不可。离开本土化,即脱离了中国教育的大环境,与国家的体制和财政政策不符;缺少了园区化、企业化,跨企业培训中心即成为学校的实训中心,将很难在教学改革及运营机制上实现大的突破。
三、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管理及运营机制
(一)培训中心的管理架构
1.顶端设计,成立培训中心管理委员会
培训中心组织架构的顶端设计是产业园区管委会和阳江职院成立的培训中心管理委员会。阳江职院的主管领导担任培训中心管理委员会负责人,成员由阳江职院和产业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员组成。管委会职责是:制定培训中心的建设目标、建设规划、运作模式、培训模式、经费来源及使用等重大事项;培训中心管委会定期召开会议,共同研究或审查培训中心建设和基地管理过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培训中心管委会直接领导培训中心总经理(基地负责人),并建立总经理考核机制,可根据具体情况任免总经理。
2.管理机构实行总经理负责制
培训中心实行总经理负责制,企业化管理,采用独立法人、独立账号制度。培训中心管委会充分授权总经理开展工作,并按期做好财务与经济审计工作。阳江职院指派一名专任教师挂职担任培训中心总经理助理,协助总经理安排、管理阳江职院学生在培训中心的实训教学工作。
总经理的主要职责是:员工招聘及工作安排,人事管理与激励,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控制;制定培训计划,改编培训资料,确定培训内容,监控培训质量,组织AHK毕业考试,改善培训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培训培训师;负责拓展对外培训业务,负责基地学生管理与劳动纪律、就业等工作;积极增加培训中心培训收入,控制人员、培训、能源、材料、设备等发生的一切费用,保障基地财务正常运行;完成培训中心管理委员会安排的其他任务。
3.人事组成
培训中心人员组成:总经理1名、助理(经理办公室)1名,财务1名、协调员(接待办公室)1名,专、兼职培训师15人。培训中心实行企业化管理,总经理依据人事考核制度,以年为单位考核培训师的工作量,并依据培训教学质量、AHK考试通过率及是否发生设备人身安全事故等方面实施绩效奖罚。
(二)培训中心的培训教学管理办法
阳江职院统一招生,经培训中心组织面试,面试合格者,成为培训中心的学员。学员前两年教学安排基本按照8U12的标准,即8周理论课、12周技术培训课,按照工学交替的原则,学校承担8周理论课教学,培训中心承接12周学员技术培训。第三年,培训中心组织培训学员参加AHK技术工职业资格考试,协调学员在合作企业的顶岗实习。
学员的技术培训采取企业标准。区别学校的45分钟上课制度,培训中心采用8小时工作制,并严格规范学员职业素质:严禁不穿工作服进入培训中心;培训中心为每位学员配置更衣柜,学员进入培训中心应将手机等物品放置在个人更衣柜,严禁学员在培训过程中使用手机;严禁学员迟到、旷工行为,有3次以上迟到、旷工行为的,将解除培训协议。
(三)跨企业培训中心的运营机制建设
为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培训中心运营模式采用管委会管理下的“企业化”运作模式,实行总经理负责制,提高企业活力。同时,建立资金使用管理规章制度,严格财务管理,加强资金使用过程的内部监控,并引入第三方财务审计机制,规范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培训中心运营初期,地方政府和阳江职院根据实际需要提供必要的资金,以确保培训中心有序开展学员培训。
培训中心建立长效运营机制的关键是自身的造血功能,因此,在培训中心运营的第二年,培训中心通过以下方式获得基本经费:一是培训职业院校学生。积极寻求企业合作,按照“先招生、后招聘”的原则,通过与企业、学员签订三方协议,企业将承担学生的大部分培训费用。二是培训行业员工。通过与地方政府、市人社局及行业协会合作,开展行业员工培训。三是承接技能鉴定。四是针对职业院校教师、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开展职业继续教育培训。
建设区域产业园跨企业培训中心,可有效扭转我国职业教育“双元制”实践因企业参与不够、缺少培训资金等原因导致学生技能训练不足的发展困境。依托产业园跨企业培训中心,可以为我国职业教育模式改革,“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提供优质平台。培训中心通过实施“企业化”的管理和运营机制,可有效替代“双元制”模式企业方角色,在提升技能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率、最大化资源投入效益方面,可破除将培训中心建在校内造成的培训质量不高、培训资源浪费的多种弊端。
参考文献:
[1]王善臣.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问题探析及高职教育的启示[J].中国集体经济,2012(9):178-179.
[2]吴晓天.德国职教新模式――跨企业培训中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培训,2008(4):48-49.
[3]张建荣.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启示[J].江苏教育,2011(6):26-28.
[4]吴晓天.德国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探讨――浅析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J].全球教育展望,2009(5):84-88.
[5]菲利克斯・劳耐尔.“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动力[J].职业技术教育,2011(12):68-71.
[6]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的战略决策――德国职业教育现代化与结构调整十大方略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0):44-54.
[7]崔岩.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7):71-74.
篇3
现年46岁的王毛弟原系湖北省乡镇企业培训中心一般干部,2002年2月受聘担任该中心主任一职,为期2年。
2002年4、5月份,王毛弟与武汉市某工贸有限公司经理高某洽谈湖北省乡镇企业培训中心的新建及改建住宅楼等基建项目,该项目总建筑面积为5700余平方米。洽谈中王毛弟向高某提出每平方米提取100元作为其个人的回扣,高应允。5月双方签订了工程协议,2002年6月至2003年4月间,王毛弟先后12次向高某等人索贿人民币合计77万元。王毛弟将上述受贿款用于购房、投资经营网吧、赌博及个人挥霍。
今年1月,王毛弟在接受检察机关询问时主动交待了自己的大部分受贿事实,检察机关追回赃款42万余元。
篇4
关键词:国有企业;职工培训;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039-02
一、企业职工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1.培训工作观念陈旧,对职工教育重视不够。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大部分企业领导只注重抓产品质量,抓市场竞争力,抓企业的管理,但他们却没有意识到,市场经济的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一切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就是知识更新的竞争。由于认识错位,企业对培训制度的制定,机构的建立完善,资金的投入都没有得到有效的重视,职工培训与经济发展的速度相比普遍滞后。企业职工文化程度偏低,大中专生占有比例少;工人中技师、高级技师比例更少;一专多能人才稀缺,已经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职工培训工作任重而道远。
2.培训模式和内容陈俗落套,使一些培训流于形式,效果不好。(1)培训内容脱离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实际。一些企业把企业培训等同于一般的文化和政治学习,敷衍了事;或搞一些社会上流行的培训,从表面上看,培训开展得轰轰烈烈,其实收效甚微。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对人才的要求。(2)培训目标欠明确,规划不具体。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全面的工作,然而部分国有企业职工培训采取的措施往往与企业发展战略相脱节,目标不明确,有的甚至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中长期培训规划,盲目培训,无效培训。教师也临时凑合,培训时间一到就完事。(3)培训管理不严。培训工作组织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明,管理混乱。没有建立全面具体的培训档案。致使培训工作连续性不强,盲目安排,造成重复培训,发展失衡和资金的极大浪费。
3.受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职工培训泡沫成分增加。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社会上花样繁多的培训,就不难发现:有文凭无水平,有证书无技能,有知识无能力,有人才无效益。这是一种培训上的不正之风,也是一种培训造假行为,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有:(1)某些学校或培训机构出于经济利益,为保证生源而放松入口关,马马虎虎考试即可“毕业”,企业管理部门也纷纷充当“好人”,造成毕业证书大大贬值。(2)近年来,以培训考察之名兴公费旅游之风,将培训班越办越远,从省内到省外,从国内到国外,名誉专家讲课,接受国内外最新知识或理念,开阔视野,实际上大量的费用和时间用在观光旅游上。没把企业有限的培训经费放在刀刃上。
4.当前企业在职工培训方面存在的三大困扰。(1)资金缺乏的困扰。企业历年来积累的问题和矛盾很多,负担沉重,是造成职工培训投入不足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又面临改革改制的关键时候,即使想强化职工培训,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也无资金作保证,近几年我公司职工经费使用比例还不到1%。尽管中国已规定企业职工培训费必须占职工工资总额的1.5%,但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做到。而挪用职教经费,抢占职教校舍,租赁设施进行创收的现象屡见不鲜。(2)自培人才流失的困扰。一方面是因为部分企业缺乏留住人的硬环境。有些企业花大力气培养了人才,但和一些效益好的企业相比,工资待遇偏低,后勤服务没有保障,造成企业自己培养的人才流失。还有些企业用人机制不健全,激励机制不完善,人才的自身价值难以体现和满足,任何事都是论资排辈,也是造成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花大力气培养职工,而职工在知识技能提高后一走了之,企业常为他人作嫁衣裳,等于为竞争对手培养了人才,这也是大大挫伤了办培训的积极性。
二、企业职工培训工作的发展趋势
1.职工培训的全员性。培训的对象上至领导下至普通的员工,有效地推动了组织的发展。同时,管理者不仅有责任要说明学习应符合战略目标,要收获成果,而且也有责任来指导评估和加强被管理人员的学习。
2.职工培训的终身性。单凭学校正规教育所获得的一点知识不能迎接社会的挑战,必须实行终身教育,不断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经营理论。
3.职工培训的多样性。就是培训的范围已从企业扩展到整个社会,形成学校、企业、社会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的完整的职工培训网。培训的方式有企业组织的培训、有社会组织的业余培训、有大学为企业开办的各类培训班。
4.职工培训的计划性。即组织把职工培训已纳入组织的发展计划之内,在组织内设有职工培训部门,负责有计划、有组织的职工培训工作。
三、促进企业职工培训工作发展的对策
1.企业应高度重视职工培训工作。企业职工培训工作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振兴经济的必由之路。要加强职工培训,首先应正确认识评价当前国有企业职工素质的现状和要求,进一步转换观念。职工培训是终身教育。当前,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必须相应建立一套适应企业发展的现代企业职工制度。在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各部门就在宏观政策引导、规划、机构、设施、条件等方面为企业职工培训提供有力的保证,高度重视职工培训工作。
2.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动企业职工培训。过去因为存在着“重物质资源轻人力资源”的思想,过分强调物质资源在生产力中的作用,忽视了人力资源的能动作用,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企业经营者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增强人力资源的开发意识。树立“人力资源是各种资源中最宝贵的第一资源”的观念,增强人力资源开发意识。党的十四大指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中国人力资源数量多,质量低。这种人力资源量多质低的矛盾成为制约企业提高经济效率的瓶颈。因此,中国国有企业必须强化职工培训,培养大批人才,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实力。 树立“振兴企业,教育为本”的观念。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要想占领市场,必须先有人才,也只有拥有一流的人才群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才能造就一流的企业,而造就人才主要是企业职工培训。很多企业为寻求发展,只考虑引进设备,但先有先进设备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必须提高使用设备的职工素质,提高吸纳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能力。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有些国家和企业将职工培训作为制胜法宝。企业之间的竞争就会“棋胜一筹”,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树立“培训出效益,高投入才高产出”的观念。企业经营者应高瞻远瞩、身体力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企业技术的进步和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发展经济,高超的技术可以引进,先进的设备也可以引进,但所需的大量技术工人是不可能引进的,而只能依靠大力发展职工培训。这方面已被国内外无数的实践所证明。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调企业负担过重,而忽视职工培训,必须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加强。
3.加强职工培训法治化,坚持用法律手段来规范企业培训行为,对企业职工培训和管理由“人治”变“法治”。首先,作为国有企业经营者必须带头学好法律,在企业中宣传贯彻《劳动法》、《企业职工培训规定》等法律法规。并根据本单位实际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从而将职工教育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运行轨道。要从较高的立足点看待加强企业职工培训的战略意义,在竞争中依照《企业法》关于“企业应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技术业务教育,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规定,大力加强职工培训,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素质,把企业投入、奖惩等激励措施与加强职工培训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求的是精细、准确,对职工的培训已从过去那种重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轻技术训练培养;重产量考核指标,效益考核指标,轻教育培训考核指标、职工素质考核指标转变为设备引进与职工培养同等关注,经济效益与职工培训同等重视。其次,对参加由企业承担培训经费的学历、脱产、半脱产培训的职工,应签订培训协议,提供保障作用。在《企业职工培训规定》第14条已提出明确的要求:“培训合同应明确培训目标、内容、形式、期限、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约责任。”培训协议是企业与职工权利与义务的具体表现,它对提高培训效果具有较好的保障作用。最后,通过强化管理,以杜绝泡沫现象。泡沫培训实际上是一种虚假培训或低质量的无效培训。要杜绝这种泡沫培训,首先是用人单位在用人观念上要注重知识和能力,以实绩取人,而不能以“本本”作为衡量有知识有能力的唯一依据,其次要为人才的合理使用创造平等竞争条件,让人才能力表现在实处。对社会上一些以学习培训之名行旅游之实的培训,不要盲从。
4.改进培训方法,注重培训实效。过去的培训班,我们通常采用“满堂灌”的做法,学员是观众。实践证明,这样的效果很不理想。我公司近两年的培训都采用了多种方法交替使用,全面出击,较好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一是讲课,即对重点、难点进行系统讲解。二是请资深的教授做专题讲座。三是作业,对每门培训教材,我们都配备了相应的作业练习册,要求学生完成,同时也要求教师及时批改。除此之外,还必须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各类人才培养。企业职工素质的提高,还应包括从长远考虑的基本文化素质的提高,也就是整体学历层次的提高和继续教育的实施。企业必须克服急功近利和短视行为,作出战略性规划部署,大力地、多渠道多形式地培养各类人才。我们除了举办各种培训班,还采取了送培、委培、吸纳毕业学生等多种形式多方位、多进行地培养人才。
企业培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对国有企业来说是一个需要在体制改革中不断深化认识和提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能够正视现存的问题,端正认识,将企业培训纳入科学的轨道上去,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培训工作一定会走上与企业需求相一致的健康道路。
参考文献:
[1] 徐艳.企业培训师(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5.
[2] 毕结礼.企业培训师(工作要求)[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12.
篇5
关键词:中职学校;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03C-0080-03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职业教育的结合,是在政府引导下,学校与企业双主体育人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交替、教师与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推进现代学徒制有利于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有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实践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研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解决,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才能稳步推进。
一、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学徒制模式改革现状
(一)校企合作难,深度合作更难
学校需要找到好的合作企业,才能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良好条件,而许多企业怕影响生产,不愿提供工学结合岗位,所以学校寻找合作企业很难。泗阳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泗阳中专校)作为宿迁地区以工科为主的综合类中等职业学校,有些专业很难找到良好的合作企业,有的企业学校与其合作也只是形式上的协作,难以深入。
(二)时间安排难,岗位合适更难
工学结合是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的,而企业是按计划生产的,很难提供学生相应的顶岗实习岗位,校企合作时间不稳定,难以形成长期合作关系。目前,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往往是一次性的、阶段性的。这种合作在短期内难以衡量学生的劳动为企业创造的收益,所以,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学生自身也因顶岗实习时间短,对实习的工种、工序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和熟悉,其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就业能力的提高等均受到一定限制。
(三)专业对口难,完成任务更难
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和限制,企业不愿接收顶岗实习的学生,而且多数专业很难联系上专业对口的企业,这样“工”与“学”不对口,再加上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缺少系统学习时间,很难完成教学计划。
(四)实习管理难,控制辍学更难
有些学校不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提前安排学生半工半读,顶岗实习,或为了降低管理难度,整学期安排工学交替;有的学校直接把学生安排到外地工厂实习或工作,学生在学校还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相关课程,就到了企业这个新环境,难以适应企业严格的管理和繁重的劳动,坚持不下来便离厂回校,甚至辍学回家,造成实习管理困难,生源流失严重。
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工学结合是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然而,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在试行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
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重要保障。由于认识不到位,缺乏有效机制,学校与合作企业没有根据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共同建立运行与教学管理机制,共同加强过程管理,如双主体办学协议、标准文档(培养标准、总体方案)、教学文档(尤其是企业培训方案、培训手册),所以工学结合运行不畅、质量不高。
(二)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校企合作的主要障碍
学校以育人为第一目标,追求社会效益;企业则以赢利为第一目标,追求经济利益。两者目标不同,就很难深度融合。同时,有许多企业很难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场所(车间),技术力量、水平不高,也很难派出有技术、有能力的员工对学生进行指导,所以企业担心会影响正常的生产和管理,影响生产效率和质量,就不愿接收顶岗实习学生,校企合作难以持久。
(三)顶岗实习学生专业不对口,工作量重,劳动强度大
原因是多方面的,且相当复杂,企业有难处,学校有苦衷,学生有怨言。企业的核心是追求利润,而接收实习学生要支付一定的报酬,因此不可能只让学生来学技术,必然会把学生作为新购买的劳动力来使用,加大其工作量,提高劳动强度,为其创造更多的收益。在学生自身方面,有的学生所学知识与就业岗位所需要求联系不紧密,甚至专业不对口;有些家庭困难学生,为了多挣些钱,减轻家庭负担,甘愿承受高强度、超工作量的劳动。
(四)工学交替管理不到位,质量不高
首先,没有科学设计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教学计划,时间安排、组织形式、实习岗位、实习内容随意性很大。工W交替既要根据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情况和学校的师资设备情况,还要根据企业需求、阶段任务确定。其次,“工”与“学”的矛盾问题,学生到了企业,不像在学校,很难静下心来学习,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加大学生的劳动量,延长劳动时间,繁重体力劳动的透支,下班后只想休息,哪还顾得上看书学习。第三,工学交替期间,管理学生缺少必要的措施和办法,导致管理不到位,质量不高。
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与探索
针对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加强政府统筹规划,促进校企合作交流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突出企业的主导地位,制定并出台有利于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职教发展的政策,形成企业招工、个性化的企业培训方案、工作本位学习为主、工学“交替” 跨部门合作机制、保障企业参与的政策制度,明确现代学徒制地位。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行业参与、企业和学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
(二)做好工学设计,开发完善系列文档
根据行业标准,结合企业需求,基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科学设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协议、总体合作方案、招生招工方案,开发双向互动的学校课程和企业课程、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企业培训方案)、课程标准、校企教材(尤其是企业培训手册)、学习资源、考核评价标准与实施方案(尤其是企业培训考评手册),完善学徒三方(或四方)协议,学籍管理办法,双导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方案,质量监控与考核等制度,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专兼结合,强化教师业务素质
推进专兼结合、校企互聘互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首先,根据规划分期分批选送有关专业课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各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其次,注重自身培养,利用企业技术优势,抓好校本培训。泗阳中专校利用寒、暑假,选送骨干教师到境外培训。第三,学校根据教师的专业结构情况,分期分批组织他们到合作企业生产一线学习实践或挂职锻炼,熟悉了解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学习掌握一些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促进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顺利推进,收到了良好效果。有的跨专业、跨学科的教师,经过培训和自学,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都有了新的提升,知识面也得到拓宽,有的教师还承担第二专业或第二门课程的教学,缓解了学校专业课教师不足的矛盾。
(四)深化教学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核心内容。学校选择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专业,校企签订合作协议,学校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教特色。每一模块学习结束后,根据现代学徒制试点签订的校企合作协议,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工学结合教学任务并对学生进行相关专业技能考核,考核合格的学生取得该模块相应等级的岗位资格证书,为顶岗实习和就业打下基础。
(五)强化过程管理,提高工学结合质量
首先,加强校企项目管理团队的沟通,通过企业走访、电话、邮件、微信群、QQ群等媒体手段,学校定期与合作企业沟通交流学徒情况,协商处理相关问题,在教学、管理上,做到迅速有效。其次,加强实习班主任的管理,班主任要定期深入企业,每周召开一次班会、每月召开一次总结分享会,要督促学生按时完成每天的日志撰写,总结一天的收获和不足,教师必须按时批阅,并提出意见及建议,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问题。第三,学校转变观念,分析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学生管理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研究和应对,探讨相应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措施,不断加强和改进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教育和引导实习学生自觉遵守厂规厂纪和安全操作规程,确保顶岗实习学生的安全和稳定。
篇6
[关键词]民营企业;培训风险;对策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现代企业对人的认识与传统企业已经有了根本的不同。传统企业通常把人看作一种工具或手段,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人对于企业来说,是同物质资本、货币资本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一种资本形式。既然是资本,就需要进行投资,只有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才能保持和提升人力资本的价值。员工培训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现代企业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民营企业相对于其它企业组织而言,在物质资本的竞争上往往不具备竞争优势,更应当通过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来提升人力资本的价值,进而创造自己的竞争优势。现实是,员工培训作为一种企业投资行为,风险与收益必然同时存在,培训既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收益,又不可避免地会为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很多民营企业正是出于对培训风险的担心,不敢加大对培训的投入,从而对企业和员工的自身发展形成一种制约作用。
一、民营企业员工培训风险的内涵
培训风险是指在企业培训过程中以及培训结果上,由于组织、观念、方法、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其培训风险大致可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培训观念风险。培训观念风险主要指企业管理者对培训缺乏科学的认识而可能对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培训要取得理想的效果,首先需要企业有正确的培训理念,需要管理层尤其是高层管理者的重视和支持,如果管理层缺乏对培训的科学认识,势必会对培训工作造成不良的影响。
2.培训技术风险。培训技术风险主要是指在培训过程中,由于培训程序、培训方法、培训技术的不合理而可能对培训效果产生的不利影响。如在培训实施前不进行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培训人员的培训方法选择不当、培训过程缺乏严格有效地控制等,都会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3.培训贬值风险。培训贬值风险主要指培训后学员没有能将培训中学习的内容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进而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培训与企业其它经营活动不同,其效果转化往往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员工对学习内容的遗忘、生疏,或者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培训的内容缺乏应用的环境,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4.人才流失风险。人才流失风险主要指培训后员工不愿继续留在企业,选择离开企业而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培训后的人才流失不仅导致企业的培训投资无法收回,如果人才流失到其它企业,尤其是企业的竞争对手那里,企业花了培训费用却为别人培养了人才,企业则要承担更大的机会成本;人才的流失更会使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商业机密流向其它企业,这对企业所产生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二、民营企业员工培训风险的成因
1.企业对培训认识的不足。培训是一项涉及到企业各个层次、各个部门的工作,需要企业各个层次尤其是高层管理者的支持,不同的管理者由于其对待培训的观念不同,对待培训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很多民营企业的领导,仍然缺乏对人的科学认识,没有认识到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培训对于人才成长和企业发展的重要行,如有的管理者认为培训是一种成本,对员工进行培训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员工在培训后,提高了其工作能力后有可能会跳槽;还有的管理者认为企业效益好时无需培训、效益不好时无力培训等,这样的管理者就不会重视对培训的投入,进而导致培训观念风险的产生。
2.科学培训管理体系的缺乏。员工培训是一个由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方案的实施、培训效果的评估等多个环节组成的动态过程,需要在有效的培训管理体系的约束和指导下运行,缺乏科学合理的培训管理体系,或培训管理体系本身的不健全,都会导致培训风险的产生。当前,很多民营企业由于自身因素的限制,往往没能形成一套科学的培训管理体系,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缺乏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获得成功的前提,是提高培训针对性的保障,但很多民营企业在培训正式开展以前,没有对企业的发展状况和员工的资质水平进行系统的调研分析,而是主观确定培训的对象和内容,导致培训内容、形式、课程与企业目标和员工需求不一致,难以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使培训流于形式化;第二,缺乏完善的培训计划。一些民营企业开展培训时没有制定周密的培训计划,使得培训工作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约束和规范,培训成为一种无序和盲目的行为;第三,缺乏严格的培训效果评估。一些民营企业培训工作随培训课程的结束而结束,缺乏对员工参与培训效果的考核和评估,这既难以对学员的学习形成一定的压力,又无法根据学员的学习效果进行工作的委任调整,造成培训效果的转化障碍。
3.人力资本的主动性。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根本区别体现在其具有主动性,人会根据自身环境的变化主动的寻找市场、实现自身价值。企业员工经过培训后,受训员工的能力和素质得到了提高,其需求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当企业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时,他们就会产生更换工作和环境的愿望,不断寻找新的工作机会,以满足内在价值需求。因此,企业通过培训投资来提升人力资本价值的同时,也会因员工工作选择面的扩大而面临员工流失的风险。
4.企业文化建设的滞后。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并被全体员工认同和遵守的价值体系、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优秀的企业文化一经形成,便会对员工产生强大的导向和指引作用,形成企业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长期以来,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视组织、体制、制度等硬环境的建设,但对企业文化软环境的建设却重视不够,使得企业缺乏一种对员工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不够这更易造成培训后因学员能力的提高而产生的人才流失风险。
5.培训效果的滞后性。培训效果的典型特征之一在于其具有滞后性,也即培训课程结束后培训活动的效果一般不会立刻体现出来,它需要学员在实际工作中对培训内容的运用、转化来体现,这极易导致培训的贬值风险:一方面如果学员培训后缺乏运用所学知识的环境和机会,学员对培训内容就会产生遗忘、生疏现象,从而导致培训效益的流失;另一方面如果培训后企业的内外环境发生变化,企业的发展战略出现调整,如转产、工艺改造、产品结构更新等,都会使正在培训或刚培训完的内容失去应有的价值,造成培训的贬值风险。
三、民营企业员工培训风险的防范对策
1.转变培训观念,提高对培训的重视程度。民营企业员工培训风险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企业缺乏科学的培训理念。企业必须转变培训是一种成本的观念,必须认识到培训是
企业的一种投资行为,是可以使企业获得长期、综合收益的行为,是企业获得长远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培训虽然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员工对工作的胜任能力,增强员工间的凝聚力和团结精神,它同企业的其他投资形式一样,必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
2.完善培训体系,规范培训流程。健全的培训体系是培训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培训工作的支撑框架,民营企业应加强培训体系建设,规范培训活动的流程,避免员工培训风险的产生。第一,进行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全面客观地收集培训需求信息。培训需求信息来源于三个方面,即企业的发展战略、工作岗位的要求和员工个体的特征。企业的培训必须是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岗位的工作任务服务的,但也要充分考虑员工个体的特征,只有同时兼顾企业、工作和员工的需求,培训内容、对象、方式的选择才具有针对性,培训才能成功:第二,制定详尽的培训计划。企业应根据培训需求分析的结果,考虑企业的培训需求与可能,确定企业培训的总体目标,制定详尽的培训计划,为培训的有效实施提供约束和规范;第三,进行严格的培训效果评估。在培训活动结束后,企业应严格对学员参与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的结论对学员实施公平的奖惩,从而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培训的效果。
3.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凝聚力。企业文化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一种心理契约,优秀的企业文化对降低培训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强调企业与员工的利益一致性,帮助企业和员工树立合作的伙伴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优秀的企业文化重视人的价值,重视员工的自我发展和成长需求,从而对员工形成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能使员工心甘情愿的留在企业,为了企业的发展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民营企业应在重视组织、体制、制度建设的同时,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感,降低员工培训的流失风险。
4.增强法律维权意识,限制不合理的人才流失。人才流动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合理现象,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价值的内在要求,但无序和缺乏法律规范的人才流动,却会给企业和社会带来消极作用。民营企业在对员工开展培训以前,应增强法律维权意识,可利用制度或合同的形式,根据培训内容和投入程度,与学员签订培训协议,就有关培训经费、服务年限、信息保密要求、违约责任等方面形成约定。如企业急需的培训,由企业全额承担培训经费,员工个人申请的培训,由企业和个人共担培训经费,或由个人完全承担培训费用,培训结束后企业对员工进行提职或加薪作为回报;同时,如果培训后学员违反协议规定擅自离职,企业可根据协议要求赔偿,从而使企业的培训投资损失降到最小。
5.创造培训效果转化的环境,促进培训效果的迁移。为了降低因培训效果的滞后性所带来的培训的贬值风险,民营企业应注重在培训后为学员创造培训内容应用的环境,促进培训效果的迁移。第一,强化企业环境预测能力,以企业战略为导向实施培训。企业在确定培训的内容、选择培训的对象时,不仅应考虑当前工作的要求,还应考虑企业未来环境的变化和企业战略的调整,考虑企业未来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只有将培训工作与企业战略目标相整合,才能使培训真正符合企业的需要;第二,为学员提供知识应用的机会。培训后学员能否将学习内容迁移到工作中去,一方面取决于学员本身的努力,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企业的配合和支持,企业应注重为学员提供知识应用的机会和环境,鼓励学员在工作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对学员应用培训内容取得的成就给予及时肯定,激励学员应用培训内容的积极性,促进培训效果的转化。
参考文献
[1]姚科兰,企业培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现代企业教育,2010(2)
篇7
【关键词】 大学;国际化;高校机关干部;视野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
【中图分类号】 G6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12-0030-02
我国在2011年开始在职业院校中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旨在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相对接,将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目标,在实践教学环节,主要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来培养人才。目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面临着实践环节脱节、实践能力短缺、企业参与力低、校企合作平台构建不完整、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等困境。因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政府、企业、学校三方通力合作,只有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完善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课程体系的重建、教学组织管理的变革、全新的考核评价体系等措施,才能使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得以有效实施。
为了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将“要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加快推进现代学徒制度试点”分别列入了2014年和2015年的工作要点中。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完善校企合作各项制度。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规划、合作治理、合作培养机制,使人才培养融入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探索引校进厂、引厂进校、前店后校等校企一体化的合作形式。”因此,构建“行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是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更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而如何完善行业、企业、学校以及学生多位一体的管理构架,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与体系,已成为有效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所需思考的重要问题。
2012年至今,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环化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与武汉市知名企业――武汉市仟吉食品有限公司,在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的指导下,签订了行校企三元参与的“厂中校”长期合作协议,将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引入高职教育,进行了高职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课岗结合、校企融合”教学模式的探索。经过三年实践与探索,笔者拟对“仟吉英才班”的校企合作教学管理方式与经验进行初步总结,希望能为其他专业探索校企共同管理制度提供研究基础和实践依据。
一、签订保障“校企生”权利与义务的三方协议
依据湖北省教育厅颁发的《湖北省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为加强对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在实习实训基地进行现代学徒制的学习管理,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约束的意识,明确责任,保障学生安全,以保证完成专业学习与岗位实习实训任务,经学院、企业及学生三方协商同意,签定了订单班协议书、岗位学习承诺书、三方安全协议等相关协议,约定三方的权利与义务并共同遵守。
在相关协议中,对于企业方,需要列明所提供的具体岗位学习实训进程,并提供实习的条件和环境,确保不安排学生从事不符合实习特征或与实习内容不一致的劳动。在此基础上,企业需与校方一起制定详细的培训内容及时间,对岗位实训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并为实训学生出具培训证明和就业平台;作为学校方,与企业共同建立和落实学生培训内容和实习安全的具体管理制度是重中之重。学习期间,学校需对学生进行具体管理,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学生严格遵守企业有关的规章制度和安全规定,服从企业单位和现场指导人员的管理。此外,学校有责任督促学生保守企业的商业秘密、技术秘密,并安排专门人员对学生专业学习、岗位实习实训情况进行联系和跟踪,发现问题及时与企业进行沟通,达到共同协商解决的目的。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如果企业与学生就执行相关协议的任何方面发生了争议,学校应协调双方协商解决;就学生而言,在企业学习期间,需承诺按照校企共同制定的培训内容及时间,接受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指导和阶段考核。与此同时,他们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规定与制度,服从企业单位和现场指导人员的管理。
二、设计符合现代学徒制需求的课岗对接课程置换方案
为了使现代学徒实战模式得以实施,“仟吉英才班”采用了“课程置换”的方式,把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中所需要的内容折算成相应学时与学分,以此替换原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设课程的学时与学分,完成该学分即可达到本专业毕业要求。鉴于此,教研室教师与企业培训主管进行了多次商讨,对课程置换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学时学分设置、代训教师安排、考核方式与试卷要求等进行了合理安排,最终制定了符合岗位设置要求的课程置换方案,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仟吉英才班”学员需通过岗位实习掌握导购、理货、开店等14个岗位的知识与技能,给定每个岗位1学分,并依据知识结构体系将其划分为四个模块,分别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食品营销(3学分)、食品物流管理(4学分)、食品商品学(4学分)、专业综合训练(3学分)四门课程做了替换。比如,导购、开店、打烊三个岗位的学习与原课程食品营销教学内容互换。
第二,实习期间每2-3名学生作为一个团队进入同一门店,配备2名企业带训师直接指导,学生通过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各岗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第三,在每个岗位学习完成后,专业考评员需提供理论试卷和实操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岗位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
第四,岗位综合考核以过程性考核为主,实操权重75%,理论权重25%。若出现考核不过关的现象,可允许学员再培训15天后补考一次。
三、建立校企共管的双班主任制度
为了加强对学员的管理,我们采取了校企双方各配备1名班主任的方式,建立了双班主任制度,使学员在实习期间接受两位班主任的共同指导和管理。其中,学院班主任主要负责四个方面:第一,定期与各门店的学生和带训师进行交流,掌握学生的思想及学习状况,收集学生和带训师所反映的问题;第二,要帮助学生解决知识、思想、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第三,与企业培训部门进行交流,获取试卷、成绩单、分享会等教学资料,做好校方的监管工作;第四,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反映的问题与企业沟通进行培训进度调整,和校企共同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等。企业班主任同样有四个方面需要负责:第一,参与各门店学生和带训师的周会;第二,进行周会、月报、成绩等教学资料收集;第三,了解和测评学生的心理状态,适时做出心理引导;第四,依据企业方提供的资料了解学生的具体状况,形成相应报告提交企业培训部门,以协调各门店的培训进度和效果评定。
四、建立带训师管理制度
为确保课程置换方案有序进行,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制定了带训师管理制度。带训师是由企业遴选的技术人员,必须具有企业内部考核并颁发的带训师资质,一般由门店店长、主管或五星裱花师担任。企业选定的带训师在接受带训任务前,还需按照学校要求填写外聘教师登记表并提交职业资格证书等有效证件,经学校审核后方可承担相关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带训师需根据企业内部培训资料,每15个工作日对所带学员进行1个岗位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并交由专业考评员(一般为另一带训师)考核,达到教考分离的目的。带训师还需遵守考核月报制度,每月均要对每位学员的平时表现和思想情况做相应记录,并将考核成绩一并递交企业班主任汇总,作为教学管理资料存档备查。
五、学校需严格落实督查管理工作
篇8
论文关键词:国外经验:地方政府主导;职教集团;启示
从主导机构来看,我国的职教集团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职业院校主导型,如:江苏从2004年起成立的20余个行业性职教集团,湖南从2008年起成立的18个行业职教集团:二是地方政府主导型。如:以城带乡、三段培养的“海南模式”,行业为主、城乡联合的“河南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天津模式”等;三是复合主导型,是一种校、企以及中介机构等多元主体、多元合作组成的职教合作联盟。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政府主导型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数量上最多,在模式上也最丰富”。本文以德国、澳大利亚、美国、荷兰等职教发达国家为例,探讨它们根据本国或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创新职教发展体制机制,通过宏观规划、政策引导、财政扶持等多方位支持,有效推进职业教育的集团化和集约化发展。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地方政府主导职教集团建设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一、政府主导型职教集团的特点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各类职教集团组织模式都离不开政府支持。本文所指的政府主导型职教集团是指地方政府为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各种职教资源成立的区域性职教联盟,与行业性跨区域的其它类型职教集团有所区别。“政府直接促成各实体间的联盟;各实体间联盟的方式主要是互补性合作联盟:具有对弱势实体的倾斜和保护的作用:生命力和成功度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支持力度和支持时间”。
地方政府主导型职教集团有以下特点:一是政府主导。地方政府为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劳动者素质,牵头组织和整合相关职教资源成立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联合体。二是区内联盟。集团内各成员实体都是本地区内较有影响的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人才培养互补性很强。三是项目导向。政府通过政策、法令、投资等不同手段,促进各成员实体之间通过项目合作实现共赢。四是保障有力。政府在集团运行过程中发挥着投资、购买、筹措、协调以及规范职能。
二、职教发达国家政府主导职教集团办学的经验
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教育集团化逐渐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领域发展最迅猛的组织形式,教育集团以其网络化、集团化、连锁式、巨型化等特点受到了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和圈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一)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
德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是在政府主导下,由学校和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培养人才全过程的一种办学模式。它为德国培养了大量操作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工人,生产产品以做工精细、品质优异享誉世界,为德国经济发展和工业技术水平提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世界职业教育领域影响深远。上世纪70年代,由于技术越来越细,职业工种之间差别愈来愈大,中小企业因其规模、培训成本、培训能力和培训工种等方面的条件局限,无力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项目,甚至无法完成企业内部的培训,在此背景下,以模拟工厂公司和项目教学法为核心的“跨企业培训中心”在德国纷纷成立。
跨企业培训中心是由国家拨专款。联邦政府、州政府、社会中介组织、中小型企业通过法律合同联合设立的,目的是为了整合多方资源以解决企业培训能力不足的问题,它“提供了把各种宽泛的专业集中在一起培训的可能性,很好的解决了众多中小企业的一大难题”。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实质是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形成合力,共担义务,推动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它作为民办非盈利机构,资金分别由联邦科学教育部、经济部、劳动部、各州主管部以及区和地方的行会来承担,
“跨企业培训中心”模式的特色主要有:“(1)跨企业培训中心是以政府、社会中介组织或企业为办学主体的民办非盈利联合机构。通常由政府拨专款资助,多家企业联合承办或者由社会中介组织主管。(2)以人才培养为目的的互补性合作联盟。(3)跨企业、跨行业、跨区域的职业培训联盟。(4)以法律合同为联盟的契约。(5)企业培训的重要补充”。
(二)澳大利亚“新学徒制培训学院”
1998年以来,澳大利亚开始执行“新学徒制”。“新学徒制”主要是以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为基础,联合社会各类主体共同参与。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无论是在对培训提供的经济资助上还是在培训课程的设置上都体现了市场导向。政府按市场运营机制,采用商业化拨款方式,即根据学徒的人数、开设课程的数量与培训的质量,按照一定的标准拨款。如果某培训机构培训质量下降,政府就将减少或收回投资”,鼓励职教培训机构的良性竞争。
新学徒制规定,提供学徒培训的雇主与学徒之间应签订培训合同,同时培训合同要在相关的州和地区的培训局注册。为了使新学徒制得到良好的发展。澳大利亚各州和地区设立了300多所新学徒制培训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免费向社会提供服务,帮助培训机构(企业或公司,职业学校)和学徒双方达成培训协议,获得政府的财政资助。服务的具体内容包括:为学员提供拟从事的行业和职业的相关资料;帮助学员寻找适合自己的培训机构;协助学员填写必备的表格:合理安排培训内容、时间和活动;签订培训合同,落实学员学习培训期间的福利待遇和工资等事宜。新学徒制中,学徒在职业学校的学习,主要由澳大利亚各州和地区内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承担,也可以在其他提供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学校和场所完成。
某种程度上,部分TAFE具有集团化办学的性质,它是由政府、社会和学校相结合的、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的、综合的职业技术与培训机构。它由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所在州政府共同投资兴建,并精心管理,已成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澳大利亚各类高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加工厂”。此外,为加强职教资源整合,澳大利亚政府支持民营资本投资职业教育,跨区域组建大型职教集团,比如:澳大利亚国际职业教育集团(AITMG)与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多个国家的多个企业和教育公司有战略合作关系,成为国际化的职业教育集团。
(三)美国“技术准备计划中的综合教育集团”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推出了技术准备计划(tech prep),技术准备计划是美国联邦政府为发展经济而设计的一套宏观的职业教育发展指导方针。美国政府期望通过这一计划,整合政府、学校(各类培训机构)及企业中有利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生产要素,达成就业、升学、终身发展、提高技术水平和教育效率等多个目标。
其核心的实施理念:一是在政府统筹指导下,社区学院、地方职业技术学院、综合中学、四年制的学院或大学、各类学徒组织以及私立教育机构相互签订实施技术准备计划的协议:二是实施工作本位学习,它是技术准备计划的关键;三是通过企业的参与合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加强职业学校教师与企业的合作与对话,共同开发课程。
美国作为一个职教发达国家,具有集合体特征的集团化教育组织主要体现在中学后私营教育领域中。这些私营教育集团采用母子公司制的传统企业管理方式,对原有的、加盟的或派生的成员单位以责任制形式实行公司化管理。在技术准备计划的指导下,各类教育集团加强了和产业界的联合办学,包括教学材料、专业设置、项目改进、结果评估等。以著名的阿波罗教育集团公司为例,“其职业与成人教育领域有了三个改变:建设了紧跟市场的课程开发系统;完善了成年人学习的效果评估系统;健全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目前阿波罗教育集团公司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上市公司。
(四)荷兰“政府投资引导的区域培训中心”
1996年1月,荷兰政府颁布了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法,这部法案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包涵在内,首次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开,目的在于加强和进一步整合初等及初等后职业教育体系。“法案建议,在许多小规模职业学校之外,开办一些规模较大以集团化运作的区域培训中心。只要符合办学标准遵循教育部的相应法规,均由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进行资助”。
荷兰政府支持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化发展,注重考查学校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只有那些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学校,政府才给予投资,避免了由于专业设置、办学定位雷同而造成的竞争和重复建设。使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海牙的Modiaan职业学校,是个规模化、集团化的大型职业技术学校。它根据海牙的经济发展,设立5个分校。各分校专业之间不重复。荷兰职教集团化办学主要特征是“以连锁投资型集团形式有机整合各种资源,以品牌、师资、管理模式、教育理念为纽带,形成自身的经营运行机制,并以规模优势实现经营中的规模效益和利润最大化”。
三、国外经验对我国政府主导型职教集团的启示
(一)运用多元杠杆,发挥统筹组织职能
职教发达国家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共同特点是政府职能部门的主动介入,一般不通过行政指令,而是通过多元杠杆加强统筹组织,如通过财政拨款、政府购买服务、资源置换担保、投资股份、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等多种手段,在集团成立初期牵线搭桥,在集团运行过程中协调各方利益、搭建合作平台。
我国地方政府主导职教集团的成员主要是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相关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各主体的利益诉求有着较大的差距,比如:集团内部的中职、高职及培训机构之间,各企业之间也有着各自的利益冲突。以章程、协议或契约为纽带的松散联盟,对各主体难以形成法律意义上的约束力。地方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应在广泛调研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发挥好统筹组织职能。首先,政府应在制度建设层面上给予关注和支持,规范集团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明确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在集团中的权利和义务。其次,政府在管理层面上应设立或调整相关职能部门,赋予其协调、管理、指导职能,通过投资、评估、监控等方法引导集团发展。第三,政府在专项支持层面上应通过税收调节、政策优惠、严格就业准入等措施激励校企开展合作,优势互补,平台互用。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
(二)对接地方产业,发挥宏观指导职能
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发展结合非常紧密。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均是在宏观分析国家或区域内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对技能型人才或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供求关系作出预测,指导专门人才的培养,并以资金支持、行政引导、政策保障等方式进行宏观调控。
近年,我国各地都加快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对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首先,地方政府在编制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时。应广泛吸收职教界人士的意见,分析区域内职业教育的资源优势,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引导职业教育培养面向地方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其次,职教行政管理部门要以职教集团为平台,收集产业发展的各类信息、预测技能型人才需求、制订有关人才培养规格与标准、组织校企合作共同编写教材、指导各类职业培训、组织职教评估等:第三,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灵活调整教育服务内容,开办地方特色专业,争取区域内人力资源与供给结构的动态平衡。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资源整合为重点,加强对地方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和协调,提高职业教育办学综合效益。
(三)整合优质资源,发挥协调服务职能
职教发达国家通过行使政府行政职能,既是职业教育的规划者和管理者,又是职业教育的协调者和服务者。政府通过各种措施,协调职教集团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创造和提供各种条件保障职教集团的顺利运行。一是充分利用职教集团的资源平台、制度平台、交流平台、共享平台,实现职业教育的集约化管理和开放式发展。二是通过市场机制和合作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扩大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形成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服务产业。三是实现师资和专业的优势互补。探索教学改革和学分互认。及时调研分析区域内企业专业人才需求信息,组织对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改革、质量考核标准等有关人才培养培训的事项进行研讨和交流,探索集团内中高职对接的途径,在招生、就业、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有效合作。四是实现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馆、学报学刊等短缺资源的共享,共同开展职业资格鉴定,建立新型的共享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五是通过政策扶持和发挥集团桥梁纽带作用,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和企业资源的共享,通过校企共同进行“订单培养”、科技开发与应用推广合作,培养人才、服务社会。
(四)出台政策法规,发挥激励约束职能
篇9
关键词:案例分析;培训外包;对策探讨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22日
“外包”这个专业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学者Gary Hamel和C.K.Praharad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论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提出的。两位学者指出,外包的核心理念是“做自己做得最好的,其余的让别人去做”。此观点同样适用于培训外包。培训外包是企业为了获得专业化服务,优化培训资源,增强人力资本的核心竞争力,以委托的形式将本应由内部人力资源部门完成的全部或部分培训职能交给外部专业机构来完成的一种形式。下面笔者将以一家企业为例,对培训外包过程中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案例描述
龙海集团,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从事铸造铝合金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全国共有30多家分公司,员工万余人。为了与公司快速发展的战略规划相匹配,为公司培养出更多的精锐力量,人力资源部决定组织一次以提高中高层干部领导水平为主题的大型培训活动。但是,集团不具备这样高水准的师资力量。人力资源部在征得集团高层领导的批准后,决定采取外包形式。
本次培训的受训对象是包含董事会、各分公司总经理在内的100多名中高层领导干部,人力资源部对本次培训高度重视,专门成立培训小组。培训小组制定出详细的工作计划:将筛选满足本次培训需求的培训机构和培训讲师作为首要工作目标,将选择合适的培训场地和会务安排作为重要的后序工作,将培训效果评估作为培训活动结束后的重点工作,将培训质量监控和沟通协调作为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经过半年的筹备,人力资源部与北京一家专注于领导力研究长达十年之久的培训机构签订了培训协议,双方约定由培训机构的金牌讲师为全体学员进行为期1天的培训。培训前期,培训小组经过全程试听,对讲师的授课内容、授课风格以及授课方法等进行了了解,并就此次培训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同时,培训机构通过实地调研、访谈等方式,对公司的企业文化、发展历程等进行了全面了解。培训结束后,按照协议规定,培训机构协助人力资源部对本次培训进行了满意度调查,学员对课程的总体评分为8.4分,对讲师的总体评分为8.8分(满分为10分)。以上数据表明,本次培训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培训外包成功对策探讨
培训外包是否成功的判断标准主要有外包合同履行程度、学员满意度、培训内容转化和应用程度等。任何一项培训外包活动的开展都要经历培训需求分析、培训外包决策、选择适合的外包商、签订外包合同、实施培训以及培训效果评价等阶段。要想取得培训外包的成功,就要以判断标准为导向对培训外包活动的主要阶段进行把控。
(一)根据企业发展阶段制定相应的培训策略。根据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一个组织的成长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培训外包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扩展部分,是否外包不仅与它本身的战略价值和特性有关,也与企业的发展阶段存在密切关系。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发展状况和管理方式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本案例中,该企业已成功跨越创业期,并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已步入成熟期。成熟期是企业发展的稳定状态,其显著特点是“向管理要效益”。因此,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完善管理者的知识结构和提高管理技能,为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做好人才储备。该企业正是清楚地认识到了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时调整培训策略,制订培训外包方案,从企业外部引入专业化的培训资源,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培训外包与企业生命周期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一种较为复杂和不断变化的状态。企业在培训外包前,首先要对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行准确判断,从而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外包策略。
(二)外包前进行培训需求分析。这是企业培训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它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是确定培训目标、制定培训计划、有效实施培训的前提。培训需求分析不到位是造成培训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本案例中,人力资源部门从全局出发,在梳理企业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集团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以及外部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市场的发展情况,对企业的培训需求做出了科学、正确的判断,将本次的受训人员锁定在中高层管理干部,培训主题定为如何提高这些干部的领导力,为培训外包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准确和有效的保证。
(三)选择合适的外包商。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人力资源外包行业的运作。在行业规则缺失的环境下,外包商普遍存在规模较小、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由于以上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影响,企业无法真实全面的了解外包商的经营状况,这种信息不对称往往容易导致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在选择培训外包服务商时,首先要确定一定的选择标准,形成一套评价供应商的指标体系。案例中企业在选择培训机构时,主要设置以下评价指标:
1、行业地位和知名度。这一指标主要反映了外包服务商的综合实力。可以通过网络搜索、专业数据统计、服务商网站建设完善程度、他人推荐等渠道选择知名度及行业排名较为靠前的服务商。这是确保培训外包成功的重要基础。
2、客户群。这一指标主要反映了外包服务商长期以来的业绩水平。知名的客户群体说明服务商能够提供较高的服务质量,这样的客户越多说明服务商的服务质量越有保证。
3、培训经验。这一指标主要反映了外包服务商的课程开发能力和授课水平。服务商积累的与企业的培训课题相同的培训经验越多,说明该培训项目运作的越完善越成熟,越有利于培训外包的成功。如果企业的培训课题是外包商新开发的课程,那么企业将承担较大的风险。
4、服务价格。这一指标关系到外包商所提供服务的性价比和企业的承受能力。
本案例中,人力资源部门通过综合分析保定、石家庄、北京等三个城市的培训外包市场,最终将目标锁定在培训资源较为丰富、距离总部较近的北京。在选定培训机构前,人力资源部门做了大量的排查筛选工作,通过查阅各类网络资源,发现其中一家培训机构主页建设完善、正规,对业务范围、课程体系、客户群体、讲师团队等相关信息进行了全面的展示。最重要的是,这家培训机构不仅开设了企业所寻找的培训课题,而且与本企业的关联客户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其讲授该课程不下十余次。通过初步接洽,该培训机构给出的培训方案相当专业,这为双方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企业培训部门要实现培训职能的转变。培训外包使企业培训部门的功能定位发生了变化,由以前培训工作的实施者变成了现在的推动者和服务者。从最初的外包环境的考察调研,到外包培训方案的制订以及整个方案的运转和评估,培训部门扮演着企业培训推动者的角色,可以将这种角色具体的分解为培训需求的认定者、培训计划的规划者、培训过程的监督者、培训资源的管理者和培训质量的评估者。培训外包并不意味着放弃企业的这一职责,而是赋予了这一岗位更多的责任。培训部门应转变观念,尽快适应这一角色的转换。
三、结语
在培训外包活动中,企业与外包机构的合作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项目外包,即企业把某一项具体的培训项目外包给专业培训机构实施,这种是外包的初级阶段,被国内企业广泛应用;第二种是业务外包,即企业把一项持续的培训业务外包给专业机构实施,企业本身不再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这种外包模式大多被实力较强的大公司采用。本文仅是根据笔者的实际工作经历,从实践的角度对第一种外包模式做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对企业提供一些帮助。
主要参考文献:
[1]徐永其.培训外包的决策模型及应用.人才资源开发,2008.2.
篇10
握手神龙,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
2006年,学校与东风神龙汽车有限公司签订了六大工种(汽车维修、汽车钣金、汽车涂装、汽车电器、汽车装配和汽车返修工)的培训合作协议。几年来学校已为神龙公司输送了4000多名员工和各类优秀的技术人才。
2012年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迈出了新的步伐。学校在神龙公司内建立了员工培训中心,首期开展新员工的准入培训,这种将学校建在企业中的方式时刻跟踪了企业的发展,方便了企业的生产,做到了生产培训两不误。学校与神龙公司的校企合作成为“订单式”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急需人才的典型案例。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企业和学生实现了多方共赢。
服务行业,延伸校企合作新途径
为汽车行业经济发展服务,与汽车企业校企合作,是东风汽车公司高级技工学校办学的一个优势和特色。学校成立专门机构,配备过硬人员,主动与企业联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开辟校企合作新途径,努力为汽车行业多输送技术过硬的技能人才。
2007年,代表我国商用车先进技术的“东风天龙”、“东风天锦”车型投入市场,学校抓住这一时机,主动与企业联系,组织教师同企业的专家一起制定培训大纲、开发培训教材,为东风公司在全国的售后服务站开展发动机、变速箱、整车电器等系统的培训。
2011年,企业出设备、出资金、出技术、出专家,在学校正式建立了东风商用车销售服务维修培训站,由学校负责吃、住及培训一条龙服务,当年办班67期,达830余人次,2012年上半年培训学员已超过500人。由于教学模拟教具都是企业最新产品,员工们实现了所学知识与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解决了服务站维修技师的技术水平滞后于东风商用车技术的现状,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和好评。
国际合作,拓展校企合作新领域
注重与德资企业的联系是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又一特色。2005年,学校与德国最大的轴承生产企业江苏太仓市舍佛勒公司合作,为该企业输送了一名既懂德语又懂专业的教师担任该企业培训中心主任,为企业开展员工岗位培训。随着企业的发展,学校分两批共选派了近400名学生到该公司培训中心学习、培训,并在该公司实现就业。
2009年,学校主动与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武汉工厂洽谈合作事宜。经双方商议,从当年9月开始合作,专门培养一线焊接技术工人,其中两个月在学校用校企共同开发的教学大纲、教材开展培训,然后到企业再开展两个月的岗位培训。学校提供良好的实习培训场所、优秀的教师和基本的实习培训设施,企业为学校提供新型的CO2气体保护焊机9台,从瑞典进口的焊丝和生产一线中使用的焊接工具、焊接材料,让学生在学校培训中体验企业生产。截至目前,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了近300名生产一线技术工人,受到德资企业的高度赞赏和好评。
今年,学校又开展了与保时捷汽车企业的合作,为其培训在上海、西安、天津和武汉4S店的维修保养人员,第一批30多名学生经过企业的严格考核,已成为保时捷在华公司的骨干员工。
培育能力,提高校企合作水平
在校企合作中,东风汽车公司高级技校十分注重提升自身核心能力。近年来,学校先后派100余名教师到德国进修学习,每年派几十名教师参加人社部、教育部各类培训,还安排一定数量的教师到企业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