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歇后语范文

时间:2023-04-08 17:48: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孔子歇后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孔子歇后语

篇1

更多关于孔子歇后语

1、孔子拜师——不耻下问

2、孔子放屁——文气冲天

3、孔子挂腰刀——不文不武

4、孔子回家——尽是书;尽是输

5、孔子论弟子——一分为二

6、孔子推磨——难为圣人

7、孔子挎腰刀——能文能武

8、孔子骂樊迟——小人也

9、孔子盗银——绝不可能

篇2

孔夫子的砚台——心太黑(比喻人心肠狠毒)

孔夫子念书——咬文嚼字(比喻过分地斟酌词句)

孔雀耍掸帚——出计不出面

孔雀的尾巴——翘得太高了(比喻特别骄做)

孔方兄进庙问一一钱能通神

孔夫子背书箱—里面大有文章

孔夫子打哈欠—一口书生气

孔夫子出门—三思而行

孔夫子讲学—之乎者也

孔夫子挂腰刀—能文能武

孔夫子门前讲《论语》—不自量力

孔夫子教《三字经》—大材小用

孔夫子游列国—净是礼

孔夫子吃粥——心里没数

孔夫子拿笤帚――斯文扫地

孔夫子放屁――文气冲天

孔夫子当教授——古为今用

孔夫子的褡裢——书呆(袋)子

孔夫子的坟——久慕(墓)

孔夫子穿西装――不土不洋

孔夫子挂腰刀——文不文,武不武

孔夫子面前讲《孝经》——假斯文

孔夫子偷钱包——文明人不做文明事

孔夫子游列国——尽是理(礼)

孔夫子的徒弟――闲人

孔夫子拜师——不耻下问

篇3

[关键字]: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歇后语

中国分类号:B84

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分析歇后语,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格式塔心理学,什么是歇后语?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据其原意也称为完形心理学,完形即整体的意思.我们这里所说的歇后语为今歇后语,不同于古歇后语(藏词中的藏尾),即是由前后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固定短语。前一部分是比喻或直接说出一个事物, 像谜语里的"谜面"; 后一部分像"谜底", 是真意所在。两部分之间有间歇, 间歇之后的部分有时不说出, 让人猜想它的含义, 所以叫歇后语, 可分为喻意歇后语和谐音歇后语.

我们所熟知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应该吃粽子,赏月,所以出现一些歇后语,我们不会产生心里上的别扭,如:八月十五的月亮--分外明八月十五的月饼--人人欢喜,一盒来一盒去,上下有缘,然而当出现这样的一些歇后语:八月十五吃饺子;八月十五吃粽子;八月十五过端阳;八月十五吃年饭;八月十五吃元宵;八月十五看灯笼等,我们会觉得挂羊头卖狗肉,乱七八糟或者叫意此言彼.我们拿出一个例子来分析,"八月十五吃粽子",只有端午节才吃粽子,端午节是五月初五,所以八月十五吃粽子不是时候或者说晚了.所以当外界客观事物与人们大脑中己贮存的关于该事物的信念发生冲突时,不完形感同样会激发。在心理学中, 把人们对有关事物的信念或组织信息的方式称为"图式"。人们头脑中对不同的客体均存在着对应的图式, 如人的图式、自我图式、角色图式、社会事件图式等。研究显示,人们对当前的信息的输入, 总是以其头脑中已有的图式加以解释。如果没有合适的图式, 则会出现认知失衡, 这种失衡会使人心理上产生紧张甚至压迫感, 失衡强度越大, 人们想要减轻或解除失衡的动机也越强烈, 这动机驱使人们采取相应行动, 直至形成个新的图式去解释这一信息。所以:

八月十五吃饺子--破了常规

八月十五吃粽子--不是时候

八月十五过端阳--晚了,迟了

八月十五吃年饭--还早着哩

八月十五吃元宵--与众不同

八月十五看灯笼--晚了大半年

又如:当在歇后语中,间歇之后的不说出来,让人猜想它的含义,由于歇后语来自人民群众的口语, 用群众熟悉的事物设比取喻或作引,所以即便省略,读者也能思而得之,品出"味中之味".举一个例子,我与同学聊闲聊中,我打趣地对他说:"你这个人,虽然有点自命不凡,过度自信,但是不可否定的是,你的脑袋瓜的确很好使,呵呵呵。"同学回了一句:"你也是."就在我沾沾自喜的时候,他又回了一句:"关公喝酒,红透半边天。""关公喝酒,红透半边天,这是什么意思?"我心里嘀咕着,忽然有一句歇后语"关公喝酒--不知脸红"在我脑海里闪现,显然他在嘲笑我,如果我没有读出来,说不定还真以为他在夸我.看到"关公喝酒",我会想到"不知脸红",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解释,当给出我们间歇后,由于人的心理存在着一种"完形压强",对歇后语的理解, 可由前部分推理联想, 即便不能完全准确理解, 结合语境也能解其大意。即当一个不完全的形状呈现于读者眼前时,在人的心理上必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迫使大脑皮层激烈地活动,极力改变这种形状,使之恢复为完整、和谐的形状,从而达到内在的心理平衡。

格式塔心理学派用异质同构性原理来解释自然与心灵相沟通的现象。他们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表现,都具有力的结构,像上升和下降、统治和服从、软弱与坚强、和谐与混乱、前进与退让等等基调,实际上乃是一切存在物的基本存在形式。譬如,春天河边(物理世界)与人的"感叹"(心理世界),虽然是不同质的,但它们的力的结构是相同的,即都属于"上升"的类型,因此,"春天河边"与"感叹"就是异质同构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产生了"春天河边--富有诗(湿)意"的美好谐音歇后语,给人以审美的,并且合情合理。再如黄鼠狼鸡拜年(物理世界)与人的"假好心"(心理世界),虽然是不同质的,但其力的结构则是同型同构的(都是由高到低)。这样,当黄鼠狼鸡拜年呈现在人的面前,它的力的结构就通过视觉神经系统传到大脑皮层,这就与人的神经系统中所固有的悲哀的力的结构接通,而达到了同型契合,就这可达到格式塔心理学所畅言的"异质同构"之境。

歇后语后面歇后语可"藏"亦可不"藏", 现今使用时多数不"藏"。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事物的性质是由整体决定的,而不是各个部分性质的相加。它反对元素分析,强调事物的整体性。笔者认为,像:竹篮打水--一场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芝麻开花--节节高 孔子搬家--竟是书(输) 狗叫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挨一个愿打等等,我们都能知道歇后语完整的含义,所以对理解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运用中也能达到预期效果。但是一些歇后语,因为读者对知识的缺乏,可能使本应达到的效果并未达到,比如:刘禹锡的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所以笔者认为歇后语现今多数不"藏",也是有合乎道理的。

参考文献:

[1]吴开兵,康健. "藏词"与"歇后语"辨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5)

[2]黄曙光.从"格式塔"整体性原理看古诗《天净沙・秋思》的翻译[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3)

[3]朱 彦.格式塔心理学与文学欣赏[j].现代语文,2008

篇4

根据多年从事地理教学的体会和感受,笔者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最为关键的。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一门技术或一门学科,你必须先喜欢它、爱上它,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有可能认真去学习它。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接受知识、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强大动力。那么怎样的教学才是充满趣味的?怎样才能让学生认真学习地理知识、热爱地理学科呢?

1.要让学生明确地理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有用。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这个理念中的一个关键就是“有用”,“有用”才会激发学生去学习。可以跟学生举例说,你将来去读大学也好、去打工也好,起码要知道去哪里?知道在哪个方向?知道去的地方离家有多远?去的地方气候条件如何?等等。只有当学生明白地理知识对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地有用时,他们才会充满兴趣地去学。

2.在教学的方法上要善于把其他学科知识融合到地理学科上来,使地理知识和地理教学不再是孤军作战,让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活泼、栩栩如生。有时利用音乐,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例如介绍青藏铁路时,笔者用韩红演唱的《天路》带领学生认识青藏铁路,了解青藏铁路建设在世界上的几个之“最”(海拔最高、线路最长、施工最难、技术含量最高)。例如,讲到中国人口众多给我们国家带来粮食压力时,也可利用语文课上的相关知识联想到我国科学家袁隆平为我国粮食产业作出的巨大贡献。讲到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时,笔者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讲解高山气候的特点。

3.运用教具模型,让学生直接感受地理知识。利用光电立体中国地图直视中国地形全貌:青藏高原冰雪连绵峰插天、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黄土地、内蒙古高原风吹草低见牛羊、东北平原林海雪原黑土地、塔里木盆地平沙万里无人烟……利用冷锋演示模型向学生介绍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情况;利用中国政区拼接模型熟记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形状,特别是一些特殊的行政区,如黑龙江省、湖南省、广东省、云南省、陕西省、江西省、辽宁省等省区的形状;利用水质测试箱检测我们家乡以及学校的生产、生活用水的水质,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环境污染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告诫和警示学生要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只要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利用教具模型,就一定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利用特殊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熟记地理常识。如:编一些顺口溜加深学生的记忆。在讲到风的形成时,可这样编顺口溜:“温高气上升,低压下形成;气自高压来,流动形成风”;当讲到天气和气候的区别时,笔者用“天气:短时阴晴雨雪冷热风;气候:多年平均春夏和秋冬”的顺口溜告诉学生它们的区别。还可以用一些饶有趣味的歇后语,如:讲食物链——黄鼠狼给鸡拜年;胡杨树——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伏季休渔——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些含义深刻的歇后语有利于帮助学生记忆。除此以外,还可用一些雅称,如森林有“绿色卫士”或“绿色水库”的美誉;中国有四大火炉(重庆、南昌、南京、武汉)……特殊的记忆方法既能帮助记忆又饶有趣味。

篇5

关键词:培养兴趣;夸学生;创设情境;日常训练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在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方面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方式,课堂上的提问、对话操练等经常采用one by one,pair by pair,group by

group等形式。在上课的过程中,不要轻易地指责与批评,要多点宽容,多一些像Try again. Don’t worry. Take it easy. I believe you

are OK的安慰,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个优点和微小的进步,哪怕是一个单词、一个用得合适的词语,都要及时给予Very good!Great!Good job !Well down!Clever boy/girl 等语言表扬,这些赞赏的话语就像一缕春风,温暖着学生。实践表明,每当我用表扬、鼓励对待学生的回答时,都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情境使英语有趣味”

教师在讲授正课之前,可以放一些优美的音乐,如yesterday once more、rhythm of the rain等。在讲授正课之时,可以穿插一些相关的英文小幽默,介绍一些外国的风土人情、文化艺术、体育明星等,也可以利用图片、简笔画、多媒体等直接导入课文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巧妙构思,创设语言交流情境,使学生自觉地投入情境之中,进入角色,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例如,我在学习看病日常交际用语时,用情境教学,和学生一起模拟在医院的情境。我一进教室门就假装自己得了感冒,开始咳嗽,接着用英语描述自己感冒的一些症状,问:“由have a cold让你们联想到了什么?”学生说:“have a headache 、 have a stomachache、have a toochache.” 这节课把一个“真实的”情景放在了学生的面前,这样既可开阔

眼界,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

兴趣。

三、“滴水穿石的两个一”

1.课前一分钟演讲

每天上课前我都让学生坚持做课前一分钟演讲,话题广泛,形式多样,有猜谜、讲故事、唱歌、笑话、小品等等,生动形象,又具有趣味性。久而久之,学生通过上台演讲体验到交际的成功感和愉,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2.每日一句

每天由每位同学轮流在黑板的左上角写上每日一句,内容为歇后语、格言、谚语或常用的口语表达,直观醒目,通过逐渐的积累,学生的单词量扩大了,作文水平和口语水平也随之提高了。

篇6

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有赖于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多尝试、多练习能使知识基础不断地扩大和加深。学生的知识越多、越牢固,产生兴趣的可能性就越大,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和深入,兴趣也就越来越浓。本学段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出发,在“听、说、读、写”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课外活动。特将进行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活动。

如举行了“故事会”“演讲会”“朗诵会”“古诗背诵比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加深对课外读物的理解,培养学生流利讲普通话的能力。就形式来说,组织FLASH故事会,即边动画,边讲故事,把语言和具体形象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主要是以“环保”为话题);如开展“每日论坛”活动,让学生轮流上台演讲,内容不限,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当众表达的能力。

二、写作能力训练活动。

举行了“作文比赛”“课外读文”“剪报、辑报、办报”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提高阅读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还帮助学生巩固课内学习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如69班手抄报《语文小报》开辟字谜、文章病院、古诗欣赏、格言警句、优秀作文、读书方法等栏目。帮助学生丰富知识,提高分析、欣赏能力。

三、语文讲座活动。

用讲座的形式介绍一些有关的语文知识。举行了“语法讲座”、“标点趣话”、“阅读欣赏”、“怎样写话题作文”等活动。内容通俗、浅显,注意了趣味性,尽可能结合学生实际举例。

四、语文游艺活动。

举行了“成语接龙、给歇后语找尾巴、抓错别字俘虏”等活动。通过游艺活动为学生提供思维活动的材料,在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提供学生说话的机会,在有效的谈话中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五、存在的问题:

篇7

一、抛砖引玉,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出色的教师往往会利用恰当的引导性语言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由注意产生兴趣,由兴趣产生动机,从而使学生快速进入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状态中。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如何使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进入唤醒状态,并产生积极学习的心理动力,具有艺术性的导课必不可少。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一些通俗易懂而又喜闻乐见的成语、谚语、歇后语、幽默语言或古诗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容易理解的知识,从而顺利导入新课。比如,在讲授必修三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时,以“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滓泥”这样的谚语,描绘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并设疑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捕食,从而导出与捕食关系密切相关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再比如,以“朵朵葵花向太阳”这一俗语,引导学生回忆南宋叶绍翁的古诗《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一诗句,并设疑:红杏为何会出墙?引导学生分析植物的向光性,从而顺利导入新授内容――《植物的激素调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及“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等这些谚语的应用在讲授《遗传与变异》时更能体现抛砖引玉的效果。恰当应用一些趣味性语言不仅能降低知识的难度系数,而且能迅速把学生的思绪顺畅地引入新课,增强学习兴趣,真正做到“课伊始,趣亦生”。

二、幽默教学,增强课堂效果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所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幽默是学生课堂注意力的保护剂,是课堂传道授业的催化剂,是学生打开思维之门的剂,是师生配合默契的黏合剂。作为生物教学中的主导者如果能恰当使用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做到“雅俗结合”,不仅能深深感染和吸引学生,而且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能否紧跟老师的上课节奏是学生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可是有些学生在课堂中有时会打瞌睡,当我发现这种情况出现时,我就故意大声说:“咱们班有的同学下一步的食谱中需要添加海带了,为什么呢?缺碘了呗,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正精神萎靡,昏昏欲睡呢。”学生们听后相互一望一笑,困意不但消除了,还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学生在必修一学习无氧呼吸时,往往把人体细胞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错写成酒精,为了帮助学生纠正这一错误,我就开玩笑地说:“有些同学看来具有特异功能,总是认为自己能像酵母菌一样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如果这样,那同学们参加工作后想喝酒就不用再买酒了,憋一会儿气不就可以了吗。”学生听后哈哈大笑,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在笑声中认识错误,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避免再犯相同的错误。教学幽默随处可见,只要我们用心使用,它将会使课堂充满笑声与快乐,让学生把苦学变为乐学,深化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三、巧妙收尾,升华所学知识

篇8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高效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B-0007-02

新课程标准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理念下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如果学生能主动活泼地学习,充分地展示自己,主动探求新知,小组学习便成为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一理念的主要做法。学生能够在一个有效组织有效管理的小团队里学习,在时刻有管理、有目标、有竞争,事事有控制、有监督、有评价的小组中合作学习,才能真正高效。孔子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充分说明一个人的学习力量是单薄的,应该重视同学、学友之间的力量与智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协作,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被动交流转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促使小组之间合作、竞争,使学生在学习上相互借鉴、相互补充,激发学习热情,发挥个体学习的潜能,整体得到提高与发展,为教师有效教学的开展提供条件。

一、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明确小组成员的责任分工

有效的小组学习离不开合理的分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综合分组,要遵循“兼顾个体差异,能力互补”的原则。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班级学生情况,从班级学生的思想品德、性格、性别、学习成绩、综合能力、学习内容等方面考虑确定组建学习小组。

为了方便组内交流,一般分为前后桌6人一组,由教师编排也可以让学生选择。分好组后每个小组设计好自己小组的名称、口号,选好小组长、发言人、记录人等,每组应有学科特长的学科带头人。

组内还应安排好师徒结对,在小组内或者班级内,根据学生的成绩和责任心组织能力等,组建师徒结对,形成师傅和学友,师傅负责监督指导学友的学习、作业完成情况、日常纪律卫生、劳动等。小组内,有合理明确的责任分工:小组长,由小组内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负责小组活动的开展,组内人员任务的布置;记录员,负责小组的活动、问题讨论、讨论结果的记录整理等;发言人,负责小组讨论结果的公布,研究成果的演示等;纪律员,负责组内纪律监督管理,当小组讨论过于激烈或声音过大时,负责提醒、控制;联络员,负责本小组与老师或其他小组的联络协调。小组成员之间各司其职,同时又互相合作、互相影响,共同进步。

二、营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要本着“以生为本”的观点,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开放、民主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充分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努力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逐渐养成善疑、善问、善思的思维品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开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发表意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疑难困惑的咨询者、讨论学习的参与者。在开展小组活动教学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教师备课时就要准备好小组讨论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要考虑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参与,让小组讨论时每一位学生都有话可说,学生才会有兴趣参与合作,参与争论,学生才有收获,才能真正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教学目的,体现小组学习的优势。

三、结合学科,设置科学合理、针对性强、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是探究的核心、合作的基石。问题设计科学,为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指明方向,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关键。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专用来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应该用于解决知识的难点。因此,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先独立与文本进行对话,然后就疑难问题、本课的重难点提出自己的理解,展开小组合作学习,运用集体的智慧去攻克难关。结合课本内容提出有价值,有助于理解课文的问题。例如,文学采风内容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文学采风,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民间吸取文学营养,同时也训练学生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针对山区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中笔者设置了几个问题:

1.分别收集3到5个(首)民歌民谣、传说、故事、谚语、歇后语。

2.你所收集到的民歌民谣、传说、故事、谚语、歇后语反映的是什么内容或现象或精神?

3.选取2个(首)你收集到的民歌民谣或传说或故事或谚语或歇后语,说说你受到什么教育或启迪?

4.在采访收集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这几个问题的设置,使学生通过到社会上采访收集,了解这些民间文学,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同时又训练了学生与人沟通、与人交流的能力。

四、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小组合作学习有序开展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是通过发言、倾听、讨论、争辩、表述、整合和组织、展示等形式来展开的学习过程,指导学生正确合理地运用展开这些的合作方法,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正常、顺利、有效开展

倾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学习途径。首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倾听必须做到专心听,听清楚组员所说的具体内容和主要观点;由一个人先发言,其他同学虚心听,不随意打断别人说话,不插言、不表现出任何不屑的表情;耐心听,听到底,耐心听组员把话说完,耐心听每个组员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有不同意见,要耐心听别人说完后再提出。其次,要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想,记住要点,并考虑他说的话是否符合实际,有没有道理。最后,要听后能做出思考,也就是对别人所说的话做出判断,在倾听别人意见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观点。要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体会别人的看法和感受。这样,既训练了学生专心听的习惯,又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的品质。

交流就是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学生发表意见、展示思考过程、相互理解、共同探究、争辩表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有序交流、完整交流,说具体,那么在交流时,就应把自己的想法、思路、疑问说完整、说全面,有头有尾,让每一个人都听得懂;要做到有条理交流,讲清楚,交流时做到有前有后、有理有据,不要杂乱无章、颠三倒四。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接纳组员的见解,然后把组员见解或结论与自己见解或结论进行对比、结合,自觉吸收,提取好的、正确的思想,再融合成自己的思想,进行再次交流讨论,最终形成全面、完整、正确的结论。

篇9

作为一名教师,我每天带着学生在知识殿堂中漫步徐行,在文艺海洋中尽情遨游,在时空交替中贪婪地吮吸着知识结晶的甜蜜醇香,感悟着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思索着新课改的势在必行,探索着适合现代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通过探究和教学实践活动,我深切地感悟到: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师最感棘手的事,也是学生最感头痛的事,尽管我们的教师兢兢业业,呕心力血,学生刻苦努力,一丝不苟。但学生的阅读成效始终不尽人意。原因何在?据我观察、调查和平时教学实践得知:学生缺乏正确的阅读方法。具体表现以下六点:

一、只读不怀疑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颐曾说:“学者先要会疑。”朱熹也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试想,如果李时珍不怀疑前人留下的药方记载,怎会爬山越岭,尝遍百草,给我们留下珍贵的遗产——《本草纲目》呢?

由此可见,读书贵在有怀疑态度,怀疑精神。但是我们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时,对书中所写内容,深信不疑,全盘吸收。从来不曾想想,也不敢想想书中的内容是否正确,如果长此以往,我们怎能超越古人,超越自我?

二、只读不思考

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时,不曾怀疑,也不敢怀疑,因而也就不愿思考。其实,阅读是思考的先导,而思考又是阅读的动力。没有阅读做先导,我们的思考漫无目的;没有思考做动力,我们的阅读停滞不前。可见读、思密不可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只有把读和思结合起来,边阅读,边思考,才有所收获,有所创新,把书中的知识真正吸收,消化,把别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也就达到了“博采天下知识为我所用”的目的。

三、只读不发问

阅读时,如果不疑,不思,如何谈得上问,又凭借什么发问呢?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一部分学生由于种种顾虑:爱面子,不懂装懂;无所谓,不懂就不懂;胆量小,害怕别人不告诉……造成这些学生有疑不问,囫囵吞枣,阅读收益不佳或无收益。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矣!”不都告诫我们应该有虚心请教、严于治学的态度和精神吗?

四、只读不感悟

悟,是阅读者达到的较高的境界。但是,我们的学生由于阅读目的“不纯”:有的为了消磨光阴而读书;有的为了装潢自己而读书;有的为了应付差事而读书……悟的境界几乎难以实现。大作家巴尔扎克的小说《幻灭》有一句名言:“真正懂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的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这句话虽然说的读诗,但是完全可以看作是对一切阅读文本的感悟与创新。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其题目为什么在“于勒”的前面加上修饰语“我的叔叔”,而不直接把题目拟为“于勒”或其他什么?经过一番联想、想象、感悟和拓展,你会发现这正是作者为了突出主题而有意安排:

“我”是一个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虽然他也盼望叔叔发财回来,但当他得知叔叔并不是什么百万富翁,也没有发什么财,而只是一个贫穷潦倒的卖牡蛎的后,竟不受父母影响,既仔细观察叔叔,心里默念叔叔,还给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这与父母的自私自利、冷酷无情、认钱不认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个尚未受到腐蚀的孩子身上,作者寄寓着自己的希望和理想。我们读者只有通过精读,感悟到这一点,才真正读懂了这篇文章——《我的叔叔于勒》,读懂了作者莫泊桑。

五、只读不积累

在平时学习,尤其写作时,大部分人都会有同感:“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是因为平时很少读书,或者只读而不积累,等到要用的时候,才感到脑中空空,力不从心。其实,我们经常提到所谓的“神童”,如果后天不再勤奋学习,善于积累,刻苦钻研,到头来也将会步方仲永的后尘——“泯然众人矣”,变成一个平平常常的人。那些知识渊博的学者、大家,思维敏捷的诗人、辩论家,之所以文思敏捷,侃侃而谈,出口成章,无不是靠他们平时不断积累、不断提炼得以实现;更何况我们这些平庸的人,更应该边读边积累。

那么,怎样积累呢?

1.博览群书,随手动笔将有用的东西用圈、划、点、批、摘、记等形式记录下来,形成读书卡片、笔记、最后分门别类,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作文材料仓库”。也可借助于现代媒体,如电脑,把平时搜集下的素材储存在自己的文件夹里,便于随时查找应用。

2.名言警句、成语、歇后语……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珍宝,对这些珍宝,我们需要尽量多地强记熟读。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实现古人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就必须边读边积累。

六、只读不写作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中得到写作的知识。”诗圣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霍姆林斯基也说:“阅读,阅读,再阅读。”这样写作的素材就如涌泉一样充满甘露,永不枯竭。可见,要想获得写作的素材,阅读是源头;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阅读是基础;要检查阅读的成效,写作是归宿!因此,作为语文教育者,不可只让学生阅读而不注重培养写作,相反,应当在引导学生阅读积累的同时,适当地给予练笔指导,有意地培养他们的写作习惯,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技能。

篇10

一、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培养学生兴趣至关重要。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思想政治课内容较为抽象、趣味性差,所以学生往往感到政治课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必须想尽办法去调动学生的兴趣。如引人入胜的名人名言、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诙谐的漫画等,将其与教材中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呈现给学生,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2 巧设疑问,点燃学生思考的热情。“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针对所学的知识设立疑问,制造学习障碍,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其思维的火花,引发其探索问题的热情,使其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讲《经济生活》中“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①什么是商品的价值?②衡量人类劳动量大小的尺度是什么?③社会上生产同一种商品的企业很多,他们的生产设备不同,职工的熟练程度也不同,究竟哪个时间能决定该种商品的价值量?④如果每个企业的生产时间都能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的话,会出现什么后果?通过这样一番思考,学生就豁然开朗了,商品的价值量不应该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只能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二、精心选择案例

案例教学也叫实例教学或个案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和锻炼能力的方法。实践证明,运用案例教学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中,学生尽管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这种对知识的把握程度是非常肤浅的,是一种单一的、静止的、孤立的抽象认识。而案例教学则可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利用理论分析说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相对深刻。

2 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案例教学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了条件。

例如在讲解“科学发展观”时,可以先给出这样一则材料:内蒙古大草原在人们印象中应该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而如今呢,当地牧民由于过度放牧,很多草场已经变成了沙漠,变成了寸草不生的戈壁滩,北方近几年来的沙尘暴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样引起的。据此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这样发展经济行不行?为什么?我们该如何发展经济?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深刻地意识到,我们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深刻地领悟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