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杯赛试题范文

时间:2023-04-02 12:31: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华杯赛试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华杯赛试题

篇1

2008年全国初中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即第十八届天原杯化学竞赛)在4月13日如期举行。纵观本届化学竞赛试题,其突出特点是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试题的开放性,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具体体现于以下几方面:

1试题突出开放性

本届化学竞赛试题中能为考生提供较大思维空间的开放性试题被大量采用。此类试题为培养学生发散、收敛和创新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初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实施学科创新教育,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好题型。

例1.(2008全国赛题6)常温常压下,10mL某气态物质含有2.68×1020个分子,而这些分子里又含有8.04×1020个原子,则判断该物质是一种()

A.单质B.化合物

C.混合物 D.以上都有可能

解析:题中数据告诉我们:该物质的每个分子中含有3个原子,通常所见的臭氧(O3)、CO2气体都符合条件;意大利科学家制造出的新型氧分子(O4)如果和氧气分子(O2)混合, 也满足条件,因此符合条件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混合物。

答案:(D)

例2. (2008全国赛题17)请按CH4、NH3、H2O、HF、HCl排列顺序,列出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的规律:_____、____;这五种物质中除_____(填化学式)外,各分子所含核外电子总数均为_____个。

解析:仔细分析给出的五种物质的化学式,可以看出:从组成上讲,这五种物质均由氢元素和另外一种元素组成,除氢元素外,其他元素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从量的方面分析,五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增大,从元素的质量分数分析,五种物质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依次减小,对于CH4、NH3、H2O、HF四种物质来说,其分子所含核外电子总数都是10,而HCl为18。

答案: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增大,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依次减小,HCl,10。

启示:开放性试题也称为创新能力评价(培养)题、扇形题、发散题等,一般是指那些或是正确答案不唯一,或是思维过程不唯一的试题,开放性试题的“开放”方式有三种:一是条件开放(给定多余的条件或者没有限制条件),二是过程开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三是结果开放(可以得到并列的多个答案)。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多个方位理解试题,处理信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入手,从多角度分析,多层次思考,以探寻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一题多解或多题同解等。

2试题突出科学探究性

科学探究包括发现问题、寻找信息、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完成论证、反思评价等环节,对科学探究的八个要素进行考查,通常用列举资料、思维辨析等方式,考查学生对比较、分类、概括、抽象等科学方法的应用能力。

例3.(2008全国赛题25)A、B是实验室二种常见的玻璃仪器

(1)下表内已绘制其中2种仪器上部约1/4的局部特征,请你分别根据其用途补绘剩余部分。

(2)下列仪器可装配一套“随开随用、随着随停”的气体发生装置。请填写所用仪器的序号:_______(夹持、固定的仪器不考虑)。能用该套装置制取的气体有_________(任填两种)

解析:(1)根据给出的仪器A和B的用途可知A为试管,B应为烧瓶;(2)给出的仪器能够装配成“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气体发生装置如右图所示:因此所选用的仪器应为②⑤⑥⑧,该装置用于常温下的固体与液体反应,反应不需要加热,初中化学学过的氢气、二氧化碳、氧气(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备)均能用该套装置制取。

答案:(1)试管(图略)、烧瓶(图略);(2)②⑤⑥⑧,氢气、二氧化碳。

例4.(2008全国赛题26)某同学为了探究木炭还原氧化铜所生成的气体产物是什么,提出了猜想:a.可能是二氧化碳;b.可能是一氧化碳。并设计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预期的实验现象及结论如下:①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气体为二氧化碳;②若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则气体为一氧化碳。请你回答:

(1)该同学的猜想是否严谨?若不严谨,请作补充,_______

(2)请你对该实验装置予以评价,_________。

解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同样也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该同学的猜想不严谨;该同学的猜想②是木炭还原氧化铜所生成的气体产物可能是CO,CO有毒,进入空气中会污染空气,因此应将一氧化碳进行处理,如将其点燃或用气球收集起来。

答案:(1)不严谨,CO2中混有CO同样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2)该实验装置不够环保,因为没有对尾气进行处理,反应中产生的CO进入空气会污染环境。

启示:该类试题貌似复杂,有的知识还比较陌生,乍一看觉得很难下手,但事实上解答该类试题所需知识和解决方法,都是已学过的或题目暗示的。解题时只要静下心来读懂题意就可攻克,难度并不大。在进行探究时要注意在已有知识、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思维找到解决新问题的钥匙、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得出结论。

3 试题突出化学新信息新情境

信息给予题,又称化学新信息题、化学新情境题,一般由“新信息”和“问题”两部分组成。此类试题能考查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题给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有利于选拔有潜能、有创造力的学生,符合竞赛命题从“知识型”向“能力型”、“素质型”转变的要求,成为近年化学竞赛命题的热点题型。

例5.(2008全国赛题18)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的化学过程”研究中取得的杰出成就。

不同物质接触面的过渡区称为界面,若其中一物质为气态时,这种界面通常称为表面;在其表面上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化学现象统称为表面现象,而研究各种表面现象裨的科学称为表面化学。

(1)界面的类型形式上可以根据物质的三态来划分,如液―固界面等。表面现象主要研究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界面上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现象。

(2)下列哪些研究属于表面化学研究的范畴________(填字母编号)。

a.钢铁的生锈

b.以金属为催化剂,用氮、氢合成氨

c.以铂、铑等为催化剂,将汽车尾气中的NOx、CO等转化为无污染物质

解析:(1)根据题中信息可以知道:表面现象是气体与固体、或气体与液体在其表面上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化学现象,因此表面现象主要研究的是气―固界面、气―液界面上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现象;(2)a、b、c三个选项中均涉及气―液、气―固之间的反应,三个化学反应中均有气体参加,因此均属于表面化学研究的范畴。

答案:(1)气―固、气―液;(2)a、b、c

例6.(2008全国赛题16)用于2008年奥运会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建筑采用了膜材料FTFE,它是乙烯―四氟乙烯的共聚物,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

①具有特有的表面抗粘着的性能;

②使用寿命至少为25~35年,是用于永久性多层可移动屋顶结构的理想材料;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③达到B1、DIN4102防火等级标准,且不会自燃;

④质量很轻,只有同等大小的玻璃质量的1%;

⑤韧性好、抗拉强度高、不易被撕裂,延展性大于400%;

⑥能有效地利用自然光,透光率可高达95%,同时起到保温隔热的性能,节省能源。

(1)②说明ETFE的化学性质在自然条件下较_______(填“稳定”或“活泼”)

(2)上述特点中,属于ETFE的物理性质的有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信息“FTFE的使用寿命至少为25~35年,是用于永久性多层可移动屋顶结构的理想材料”,可知其化学性质在自然条件下比较稳定;(2)物质的物理性包括物质的密度、延展性、强度、硬度、导电导热性等方面,因此④⑤⑥指的均是ETFE的物理性质。

答案:(1)稳定;(2)④⑤⑥

启示:从信息试题的解答要求来看,具有“高起点、低落点”的特点。题目新颖、要求很高,但解决问题用到的往往是初中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实验技能。因此,平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特别关注初中化学课本中未曾出现过的新信息、新知识,在阅读、获取新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已掌握的化学基础和基本技能,参照题目要求进行解题。

4试题突出关注学生情感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试题突出关注学生情感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所考查的问题是学生需要或想知道怎样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会使得解题过程中不再是一种被动的、被评判的过程,而变成了一种主动解决实际问题、展现自己才能的过程。

例7.(2008全国赛题10)如图,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一会儿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同时还观察到茶杯内壁变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从着火燃烧的高层房逃离,下列方法中正确的是( )

A.用湿毛巾捂住鼻子

B.成站立姿势跑出

C.沿墙角伏低身子迅速爬向门外

D.打开窗户跳出

解析:物质燃烧产生的灼热的二氧化碳的密度较小,因此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楼房着火会夹杂着很多烟尘,由于影响人的呼吸,因此应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同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密度较小,因此应尽量伏低身子迅速爬向门外,但不能打开窗户,这样会因进入了充足的空气,火势会越烧越旺。

答案:A、C

启示:该类试题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学科特点。教师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用化学的视角观察生活、了解社会、关注科学,善于从书本、报刊、网络、电视等途径获取与化学有关的信息、从环境中不断汲取营养充实自己,体验化学世界带来的无穷乐趣。

5试题突出归纳、总结与推理

归纳总结与推理型试题,是将物质的分类、组成、性质、用途制法等方面进行相互渗透、归纳总结而进行命题的一类题型,这类题所涉及的知识面广、考点深,成为近年来竞赛命题的热点。

例8.(2008全国赛题14)今有一混合物的水溶液,只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Na+、NH+4、Ba2+、Cl-、CO32-、SO42-。现取两份200mL溶液并进行如下实验:①第一份加足量NaOH溶液,加热,收集到气体0.68g;②第二份加足量BaCl2溶液后,得干燥沉淀6.27g,经足量盐酸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约为2.33g,根据上述实验,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

A.一定不存在Ba2+,可能存在NH+4

B.CO32-一定存在

C.Na+一定存在

D.一定不存在Cl-

解析:铵盐与NaOH溶液共热会产生NH3,因此题中的0.68g气体实际就是产生的NH3的质量,根据关系:NH4+―NH3可以计算出NH+4的质量为0.72g;加入BaCl2溶液后产生沉淀,根据题中的信息可知沉淀为BaCO3和BaSO4,且BaSO4的质量为2.33g,BaCO3的质量为:6.27g-2.33g=3.94g,据此很容易知道CO32-的质量为1.2g、SO42-的质量为0.96g,与CO32-结合所需NH+4的质量为0.72g,与SO42-结合所需NH+4的质量为0.36g,但题中NH4+的总质量只有0.72g,因此一定含有Na+。

答案:B、C

例9.(2008全国赛题20)下列有关的物质及其相互转化,都是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其中A、B、M、E均为常见的单质,F为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

①一定量的A在B中点燃可生成C和D的混合物,且C、D均为无色气体,C是常见的还原剂,可与B进一步反应生成D

②M+BG(此反应是人类获取能量的最佳反应)

③D+LF+G

④C+KD+E

(1)写出D和F化学式:D________,F_______。

(2)转化④在金属冶炼中常用来炼________。

(3)A在B中燃烧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两个):______、______。

解析:氢能源是人类最理想的能源,“A在B中点燃”,说明B能支持燃烧,应为O2,反应:M+BG是人类获取能量的最佳反应,可知M为H2,G为H2O;A在B中燃烧的产物之一,C是常见的还原剂,可知它应为CO,则D为CO2。F为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据③可知L为Ca(OH)2, F为CaCO3; CO能够与铁的氧化物反应,因此由(2)在冶金工业中通常用来冶炼钢铁。

答案:(1)CO2; CaCO3; (2)铁; (3)C+O2CO2, 2C+O2 2CO

启示: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积累、归纳和整理,如对物质的分类、组成、性质、用途、物质之间的转化、制法等方面进行对比,形成知识块,准确迅速地解答问题。

6试题突出对化学素养的考查

化学竞赛命题从定性实验和定量分析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让学生体会化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和简便的计算。定量计算是从定性思维到定量分析的质的飞跃,是学生从定量视角去认识和应用化学的重要途径。初中阶段的化学计算主要涉及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溶液的计算及其相互渗透的综合计算。

例10.(2008全国赛题12)某工厂废液中含有少量硫酸,拟选用下列物质中和后再排放:

如果要求花最少的钱来中和相同量的废硫酸,则应选择()

A.CaCO3B.Ca(OH)2C.NH3D.NaOH

解析:假设废液中含H2SO4的质量为98kg,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与98kg H2SO4反应需要CaCO3的质量为100kg,价值为1.8元/kg×100kg=180元;与98kg H2SO4反应需要Ca(OH)2的质量为74kg,价值为:2.0元/kg×74kg=148元;与98kg H2SO4反应需要NH3的质量为34kg,价值为:6.5元/kg×34kg=221元;与98kg H2SO4反应需要NaOH的质量为80kg,价值为:115元/kg×80kg=920元;

答案:B

例11.(2008全国赛题13)烧杯中盛满一定浓度的醋酸溶液(溶液密度约为1g/cm3),全部倾倒后烧杯内仍残留0.5mL溶液,用每次20mL蒸馏水冲洗了2次,此时烧杯中残留的醋酸溶液的浓度约为原先的()

A.1/81B.1/820C.1/1681 D.无法确定

解析:为方便计算,假设烧杯中所盛醋酸溶液的浓度为1,则第一次清洗后残留的浓度为:0.5mL×1g/cm3×1/(20mL×1g/cm3+0.5mL×1g/cm3)×100%=1/41,第二次清洗后残留液的浓度为:0.5mL×1g/cm3×(1/41)/(20mL×1g/cm3+0.5mL×1g/cm3)×100%=1/1681,即烧杯中残留的醋酸溶液的浓度约为原先的1/1681。

答案:C

启示: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实施,化学计算题已经走出偏、难、繁、旧的命题误区,一些与生产、生活息片面性相关的应用性、评价性、探究性的计算题脱颖而出,充分体现了新课改化学竞赛命题方式的灵活性、命题内容的广泛性及问题考查的过程性,营造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考试氛围,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还给了学生自由的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扬。

总之,本届化学竞赛更加注重命题的基础性、应用性、探究性和开放性,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科学探究能力,突出体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以及“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等新课程理念。同时,化学竞赛在问题情境设置上将更具人性化和时代性,对中学化学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起到强有力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何夕林.中考化学的热点透视[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3):39-41.

篇2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机械组装;编程调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C-0037-04

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已经连续举办了10届,笔者作为参赛队的教练,已连续7届指导学生参与其中,并取得较好成绩。通过历年来省级竞赛的前期训练和后期参赛过程,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希望与同行交流。本文以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项目为蓝本,通过参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案例,来具体分析训练过程中的策略。

一、机械组装

(一)施工准备不充分

学生在装配之前对组装过程中所需的零配件没有做好充足的储备,对可编程控制器、触摸屏和按钮模块也没有做好维护。

第一种情况:在训练中学生总自以为是地认为装配时所有配件都是齐全的,但往往在实际安装过程中,少螺丝螺母、少垫片的情况却经常会出现,如事先未重视,自己没有充分备料,往往会为了一个螺丝四处寻找,从而耽误时间。

第二种情况:在每次训练前一天晚上就应将PLC模块、变频器模块、按钮模块维护好。学生经常会在训练中发现装线时模块上接插端口由于长期使用松动,造成插线接触不良没有信号的问题,如果在训练中再去紧固模块端子将是非常麻烦的工作。

第三种情况:在装配开始之前,学生应根据安装图纸将散乱的机械配件按类整理摆放好,该用什么配件找什么配件,而且在施工前应将部件上需要套配的螺丝螺母都安装好,否则也会耽误一定的时间。

总结:根据施工前准备工作的具体要求,教师应当督促学生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促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二)图纸分析不到位

学生在组装前,没有充分理解、分析装配图,存在盲目施工的现象

第一种情况:有的图纸要求在安装时将黑色塑料端盖的厚度计算到安装尺寸中,但学生往往会走马观花般看图纸,习惯性地不考虑黑色塑料端盖的尺寸就装配,造成安装尺寸(除高度尺寸)全错。

第二种情况:在安装时学生对于图纸殊尺寸熟悉程度不够,如在安装转盘电机时要求高度为152mm,其实题目就是要求学生在安装时将转盘电机高度放到最低(正好是152mm),但如果在平时训练中没有记忆特定的尺寸,学生并不知道152mm就是转盘电机最低高度,以至于在实际组装中习惯性地先安装皮带机高度,然后再安装调整转盘电机高度,造成装不到152mm,不得不再次返工。

第三种情况:在安装要求较高的图纸中,气缸上的磁性开关和节流阀的安装朝向都是一目了然的,如在安装前没有留意观察,会造成图中磁性开关要求在推手气缸正上方垂直安装,而学生却将磁性开关安装在推手气缸侧面等类似的错误。

总结:图纸分析要到位,在初期基础训练中应注重帮助学生理解图纸安装的要求,并在平时将机械部件的特定尺寸进行整理并记忆。

(三)装机顺序不合理

学生对于装机过程有认识上的误区,长期的训练甚至会使学生产生自负的心态,认为不论按照什么顺序装,都可以完成快速装配。

第一种情况:在组装机械手部件时,训练中要求学生在组装过程中就将机械手四维度上的限位传感器一并装好,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先组装机械手部件,甚至在机械手固定在台面上之后再一个一个地安装传感器,这样的装配安排无形中会增加安装难度,装配时间也会被拉长。

第二种情况:在安装过程中,学生会惯性思维,总认为应当先将所有部件都装配到位后再接线,所以每次都会在接线、接气管前就将触摸屏安装到位,但实际施工中,由于触摸屏安装位置往往会对电路和气路的装接走向存在干扰,因此,先安装的触摸屏就显得碍手碍脚。

第三种情况:机械组装中如果学生没有按照科学有效的安装顺序来装配,则在整个装配过程中就会为了安装某个部件频繁来回走动,这种不必要的走动在拉长装配时间的同时,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自己的心态。

总结: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引导学生和教师一起多思考、多积累,设计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装配套路,并要让学生习惯于按照科学合理的步骤,严谨地进行安装。

(四)使用工具不规范

学生往往不会严格按照要求去使用工具,而是根据现有工具的情况,用什么工具顺手就用那个工具。

第一种情况:学生在安装机械手限位挡板上的限位螺丝、缓冲器以及左右限位传感器时,应使用扳手固定螺母,但学生会图方便,用尖嘴钳来扳螺母,造成螺母损伤的同时也导致螺母固定不牢固。

第二种情况:在组装评分表中要求绑扎带切割不能留余太长,必须小于1mm且不割手,学生在使用一般斜口钳或者剪刀时很难一次将绑扎带剪到位,必须返工。但如果使用专门用来剪电子元件管脚的斜口钳就可以一次剪到位。

总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一套称心如意的工具往往能够事半功倍,研究机械安装过程并搜索整理出一套适合的工具,在平时的训练中熟练使用会对训练起到很好的效果。

(五)装配过程不细致

学生在装配时有得过且过的心态,对于配合度要求较高、安装难度比较大的尺寸往往装不到位。

第一种情况:在组装机械部件时,已明确要求学生将图纸上组装尺寸在台面上和皮带机上测量标记好再进行安装,但学生在施工中会认为尺寸事先标注在台面上会浪费时间,所以装哪个部件就量哪个部件的安装尺寸,导致组装尺寸会出现累计误差。

第二种情况:接线端子所接号码管整齐、大小一致,导线号码管标号方向一致,在平时训练中如未提出严格要求,则学生在实际施工中就会有得过且过,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总结:教师学生一起认真研究机械组装评分表,平时的每一次安装都将评分细项落实并严格安装评分表给学生评分,从严要求学生规范组装行为,在训练中不断改正组装过程中的缺陷,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精细化的组装工艺。

(六)故障分析不准确

学生在组装完成进行调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故障,在排除过程中并不是都能快速准确地查到故障点并加以排除。

第一种情况:在调试过程中最常见的故障是传感器没有信号,对于这类故障学生一般都能顺利排查出故障,学生更多的是根据经验在排除故障。但经验并不稳妥,当经验没有起到作用的时候,学生往往会大费周折才能排除故障。如传感器电缆线串联电阻断开、传感器电缆线冷压端子处断线、插线本身榷系裙收喜⒉蝗菀滓谎鄯⑾郑一旦出现类似故障,就需要学生根据电路原理采用万用表测量的方法,“顺藤摸瓜”来排除故障。

总结:教师要将电气原理图进行详细讲解,促使学生理解电气原理,在平时训练中增加专项排障训练,严格要求学生在采用万用表测量法排除故障的同时不断积累排障的经验。

二、程序调试

(一)分析题意不细致

学生在分析题意时有偏差,造成编写的程序不能完全满足控制要求。

第一种情况:学生在遇到难度较大的题目或者是文字描述有玄机的题目时,容易出现理解偏差,如在没有吃透题意的情况下就动手编程,直接后果就是不能达到题目要求,或者编程走了弯路,简单的变复杂。

第二种情况:学生在阅读题目时有求快的心态,尤其是在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往往稍微冷静一点就能看懂的文字内容却一眼带过。如指示灯未按要求进行闪烁,触摸屏在特定情况下未有报警信息提示,机械手点一次按钮动一个动作做成机械手自动连续动作等问题都是这样造成的。

总结:在平时训练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基础训练阶段教师要耐心指导学生将题目分析清楚,看完整个题目再开始写程序,切不可看一点做一点或者看个大概就开始编程。在平时教师要注重多收集各地比赛题目,看到比练到的更多,学生对分析题目的把握能力也会得到很大提高。

(二)程序逻辑不合理

学生在编程前所做思考不够充分,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上有偏差。

第一种情况:在机电一体化这个项目的编程过程中,对于金白黑物料的分辨是关键的一步,不同的装机类型再结合不同的题意要求有时会使物料分辨有多种方法可供学生在编程中选择,在训练中如不能选择最可靠的方法对物料进行分辨,很容易造成在程序中将物料种类分辨错误,导致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对物料的处理出错。

第二种情况:学生在平时训练中所编程序的逻辑性不是特别强,程序在调试中出现问题的几率比较高。编写程序是建立在理论思维上的,调试程序才是真实的,程序的调试量能够说明学生在逻辑思维上的能力,同时程序的调试量小也是训练中能按时完工的保证。

总结:教师应当在学生做完题目后严格按照评分表给予打分,找出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完善程序再调试。如果当时训练情况不理想,教师应当坐下来和学生一起分析程序,帮助学生理清逻辑思路后,要求学生重新做该题。学生也必须每天认真归纳总结编程心得体会。

(三)程序调试不够快

目前,技能大赛在机械组装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负责组装的学生完成组装过程的时间也被拉长,相对来说减少了负责编程的学生编程调试时间。

举例:①在平时的训练中,学生已经做过单料、多料、连续放料等各种类型的程序,在训练中极少出现学生现有编程能力解决不了的题目,但考虑到组装时间被拉长的因素,而学生编程调试能力并未有显著提高的前提下,在规定的4个小时的时间内调试完成是有一定困难的。

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理论基础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平时师生多交流,互相讨论,互相启发思路,一起探究解决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人机界面难求快

分析目前技能大赛的出题趋势,触摸屏不但制作量大而且难度在不断提高,学生在编程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用来做触摸屏的。

在平时的训练中,学生对于触摸屏的制作有功底,完成人机界面制作要求没有问题,但由于触摸屏制作量的加大,触摸屏上要求实现的功能也不断在加深而且触摸屏与PLC程序的配合度要求也已大幅度提高,所以学生在制作界面,触摸屏控件对应PLC控件的设置以及触摸屏结合PLC进行系统调试的总体时间被拉长。因而平时做题要紧跟大赛趋势,教师要结合现有题目研究设计增加触摸屏制作量,增大触摸屏难度再让学生进行练习。

(五)程序输入不够稳

学生经过长期的训练,运用键盘输入程序的速度已经很快,在快速输入程序的过程中经常会输入错误指令。

学生在平时训练中自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时思考实时编程的能力,但在做题目时如果盲目求快就会造成输入错误指令的问题,如在西门子S7-200 PLC程序输入过程中时间继电器T5写成T15,中间继电器M100.0写成M10.0,计数器C5写成C6等等类似错误,这类问题将会给后面程序调试过程增加潜在难度。

如果学生出现打错指令的问题,自己是会认识到错误的,也会很懊悔,此时教师如果一味的批评会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教师应该学会理性思考问题,在训练或者比赛中学生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会急于求成,打错指令也是可以理解的,教师应当循循善诱的教导学生,告诉学生物极必反的道理,在编写程序的过程中要想清楚了再输入,切不可手比眼快。

(六)心理状态易浮躁

学生在训练中不能被比赛之外的人和事所影响,要保持好自己的心态,要实施调控。

在比赛中,学生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看见对手的不论装机速度还是编程调试速度都比自己快,或者题目不仅量大而且难度也大,自己感觉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学生的心理起伏较大,如果沉不住气,就会打乱自己的节奏,出现类似编程不实时保存、编程输入错误指令、编程思路逻辑混乱等问题。

因而,平时要注意学生心态的磨练,在训练中要引入竞争机制,在学校要经常内部比赛,选拔出最优秀的选手,另外还要分阶段多进行针对不同训练重点的测试并严格控制测试时间,根据评分表详细打分。平时教师和学生要多沟通,面对学生的心理难题,教师要告诉学生,如果老师遇到这种紧张环境会如何调整心态。要告诉学生,你的对手就是你自己,要和过去的自己去比,这样你才能变得更好。

以上内容从机械组装、程序调试两个方面分析了在技能竞赛中参赛选手常出现的问题并辅以案例分析。能够把针对性的训练策略运用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就会在此基础上应用自如。让学生学得明白,练得有效,比得优异,需要教师去总结,所以训练策略的总结和应用影响着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