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感恩范文
时间:2023-04-05 15:35: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孝道感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孝经》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让我想起被曹操射瞎左眼的夏侯????诒簧渲惺保?鞠氚鸭?蜗吕矗?窗炎笱壑橐舶蜗吕戳耍??蠛纫簧??ldquo;父精母血,不可弃也!”便把眼珠吃了,可见他是多么得孝父母。
“孝”最初来源于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世界上的孝有很多,甚至有成千上万种,但只有父母对儿女的爱才是最无私的,无悔付出的,伟大的。这,我们无法还清,能做的,只有孝敬父母,为父母分忧解难,减少他们的痛苦,是挂在他们脸上多的是笑容,而不是永远的泪光闪闪。
一想到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们养大,就本能的想去回报父母,其实,这就是“感恩”。对父母的感激,本能的扩大到视自己孩子,辛苦教育我们的老师,为我们提供粮食的农民。我们一切的一切,自己并没有创造多少,几乎都是别人给予的,不求回报给予的。因此,就产生了爱心,懂得了回报。
做一个人,最要懂得就是感恩。因为,人做的最崇高的的事情莫过于行孝,最纯洁的想法就是感恩,
但是,随着人类科技文明发展的快速步伐,有些人却和父母疏远了疏远了。那些父母们就像被人扔在角落里的旧衣服,被忘了曾经的为他得付出和帮助,和为他减少的伤害,眼睁睁的看着他去穿一些表面华丽,而对他有不合身的衣服。而我们却习以为常,不看在眼里,而认为那是理所当然,仍旧不在意。
一个人有了孝,就有了仁爱之心,他自然就会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疾恶如仇,由此而产生正义的情感;有了感恩之心,才能由衷地产生恭敬之心,用恭敬之心待人接物是表现为有礼而不轻漫;有了感恩之心,做事自然会用心,只有用心,才能开启智慧;有了感恩之心,与人交往自然就会诚信无欺。现在商业上的信用危机,思想的根源在于经营者不承认自己的“成功”是靠别人的“成全”,对社会、对他人不存有感恩之心。所谓五德:仁、义、礼、智、信,人的优良品德都是由这种感恩之心而来的。他教我们做一个懂“孝道,孝德,感恩”的人。
篇2
【关键词】医学院校;感恩教育;文化传播;渠道
一、医学院校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医家自古重德,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医德的根本,源于医者对社会的感恩之心,由感恩转化为以自身医术回馈患者、社会的行动。近些年,由于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一些医务工作者的不当行为严重伤害了患者利益、丑化了白衣天使的形象,致使医患关系紧张。这些不正之风折射出当代医务工作者的感恩之心已经淡漠。更严重的是,这种风气对尚处于象牙塔中的医学生也有不良影响,导致部分医学生学习目的异化,甚至形成了“学医成本高,学成大把捞”的心态。对于未来将要承担救死扶伤神圣使命的医学生而言,开展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二、医学院校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许多院校将感恩教育列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医学院校也不例外。但许多医学院校并未真正认清医学院校开展感恩教育的特殊性,感恩教育开展还存在各种问题。
首先是对感恩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清,导致感恩教育内容空洞。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的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教育所承载的内涵,应该是与中国数千年来的传统道德融为一体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一些医学院校在开展感恩教育的时候人为地将之与社会生活割裂开来,使感恩教育成为了一座没有生活根基的空中楼阁,这导致感恩教育在推行的时候,架势十足却缺乏充实内容,流于形式而缺乏实效。
其次是对感恩教育的外延理解过窄,导致感恩教育缺乏特色和创新。感恩教育既然与传统道德融为一体,其内涵异常丰富,因而也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当前医学院校在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几乎都重点着眼于“孝道”这一外延。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对他们的感恩教育不能仅限于家庭中的“孝”、而应扩大到社会中的“仁”,这一点却被许多医学院校忽略了。这导致医学院校感恩教育缺乏医学教育独有的特色,对当前医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道德偏差也缺乏针对性,不能很好地引导他们深刻认识自身与社会的关系。
医学院校开展感恩教育,不能仅仅从学科的角度把感恩教育当做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一个篇章,还应当上升到文化的角度来理解,把它融入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去,使之成为当代医学生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当代医学生身上固有的人文气质的一部分。只有解决了感恩教育从学科向文化的认识转变,才能够真正解决医学院校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医学院校感恩教育的文化传播渠道
既然对医学生的感恩教育应当上升到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和执行,则医学院校在开展感恩教育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的文化传播渠道,使学生能全方位地沉浸于德能一体的医学教育与文化氛围中。与普通院校相比,医学院校感恩教育可以利用以下特有的文化传播渠道,来开展医学生感恩教育。
1.特殊的课堂传播渠道
除与其他院校一样在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课程中专门开辟章节讲解感恩教育以外,医学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医学教育的特殊课堂教育形式展开感恩文化的传播。医学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具有和其他院校不同的课堂环境,包括尸体解剖室、标本室、实训中心等。利用这些专业课程的课堂环境,开展关于生命、关于健康、关于仁爱的感恩教育,既符合医学生的对文化信息的注意焦点,又与他们即将担当的社会角色有密切联系,比被纯理论架空的感恩教育更易被医学生所接受。
2.特殊的课外传播渠道
(1)盘活医学场馆设施的感恩教育功能
医学院校往往配备有与医学相关的场馆设施,例如我校的生命科学馆就是一个极具医学专业特色场馆。安排新生参观生命科学馆是我校近几年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将对生命的敬畏与感恩融入到此类参观中,让新生在入学之初建立起“感恩生命”的意识,不仅是新生入学的感恩第一课,也对之后在校接受其他形式的感恩教育打下了基础。盘活医学场馆设施的感恩教育功能,关键在于人文精神的引导,如果仅仅重视硬件建设而忽略了场馆布置中包含的医学人文价值,这些场馆设施便沦为了冷而硬的技术与标本展示。
(2)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感恩教育中的作用
近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受到各校高度重视,“三进三同”、“六个一”等实践活动,都涵盖了感恩与回馈的内涵。一些医学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注意将医学院校的特色与活动相结合,不但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没有达成与医学院校培养目标相结合的教育意义。将感恩教育纳入到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长,才能保证活动落到实处、发挥意义。以“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为例,我校思想政治教学部结合本校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的区位特点和医学院校的专业特点,在社会调查方面,选择了《乡村医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调查》等一系列与医学生专业相关的主题;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方面则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选定街头义诊、义务理疗、义务护理等不同方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这些活动既能使医学生在感恩社会的认识下回馈社会、施恩于人,又能促进他们专业技能的提升,不但富有教育意义也是他们所乐意参加的。
(3)重视环境育人对感恩教育的推动
培育包括感恩文化在内的医学人文精神,还需要有适宜的环境,在人文的氛围中深化感恩教育。从“独善其身”的寝室文化打造和校园绿植的维护保养、到“兼善天下”的环保行动,都可以是感恩自然的教育内容。传承千年的中医文化更是为医学院校的环境打造提供了许多素材,这些环境打造,以小品、绿化、景观、建筑为载体,可以对医学生感恩教育起到全方位浸润的功效。
(4)强化社会文化对感恩教育的支撑
以优秀文化为载体,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是进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中心,感恩教育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应当把握这一目标。因此,感恩教育应当以社会文化为支撑点,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引导学生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最终能够自觉施恩,将仁心仁术付诸实践。医学院校不但为社会培养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本身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更是直接承担一线医务工作的重要阵地,立足学校和附属医院所在社区,扩大感恩教育的影响面,为学生开辟一片从校园到岗位处处可见感恩教育成果的社会环境,能够支撑并强化感恩教育的后续效果。
篇3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感恩教育;角色分析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当代人应当具备的优秀品质。目前,当代大学生感恩品质总体是积极向上的,但感恩缺失的现象也越来越常见,严重背离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感恩教育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感恩教育还尚未正式纳入高校课程体系,高校辅导员是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执行主体,他们理应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对学生进行感恩思想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增强感恩意识,陶冶感恩情操,内化感恩品质。
一、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现状
1.对待父母,养育之恩淡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父母、长辈不履行感恩被视为大的不孝。然而,当代大学生不能体谅父母,对父母只讲索取,缺少孝敬父母的意识和举动。2004年底,南京大学校园内出现了一封署名“一位心酸父亲”的信,控诉儿子不体谅父母,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在日常工作中,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将父母花高额学费送其上学的初衷忘得一干二净,对望子成龙、日夜操劳的父母无丝毫感恩之情。进入大学后,他们缺少学习的动力,虚度时光。他们多门课程成绩不及格,严重者会被留级或者退学。一些大学生随着年级的不断增长,尤其是男生,主动给家里打电话问候的寥寥无几;越来越多来自农村的学生,来到喧嚣的都市,将父母在田间的辛苦劳作置于脑后,不体谅父母挣钱的辛苦,节假日出门旅游、逛街消费,情调十足。
2.对待教师和母校,培育之恩淡漠。在当今社会,尊重教师就是尊重教育,尊重知识,它反映了全社会的人文素养水平。然而,许多大学生认为自己是付费上大学,自己的一言一行与教师无关。他们不尊重教师的劳动: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课堂纪律差;课下不完成作业;见了教师不打招呼,擦肩而过;对教师的辅导答疑,不言谢;对待教师的批评,牢骚满腹,甚至采取过激行为报复教师……近年来,有些学生利用高校对贫困学生可以缓交学费的政策,恶意欠费,把家长给的学费用于个人消费、享乐;还有一些大学生,不但不感恩母校,反而满怀记恨,毕业离校时,以肆意破坏学校公共财物为乐,给在校生和教师们留下了极差的印象。
3.对待社会和国家,责任心缺乏。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都应当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回报社会。然而,由于受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社会思潮的冲击,有些大学生价值取向发生错位,只注重个人价值,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某机构曾对大学生的审美、政治、理论、经济、社会、宗教等6种价值取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社会价值取向仅居第5位。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怀和培养比较冷漠,更谈不上回报。在利益关系上,一些大学生唯利是图,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把学习当作是挣大钱、当大官的跳板,就业只求舒适、享受、高待遇,不讲奉献社会。4.对待朋友和同学,人际关系淡漠。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与他人的合作相处是密不可分的,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然而,当代大学生以强化自我为中心,缺少关心、理解他人的主动性,在人际交往中具有较强的功利心,缺乏宽容和谅解,缺少关心和互助。部分大学生缺少与同学、朋友的沟通和互动,以利益和金钱来衡量与他们关系的远近,注重实用主义,有“过河拆桥”的不良习惯,缺少对他们的感谢之心,更谈不上回报,感恩品质出现危机。
二、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感恩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1.做学校感恩教育和家庭感恩教育的联结者。大多数学生家长只关心孩子学业和衣食住行的情况,缺少对他们做人、处事方面的教育,对孩子的人格成长关注不够;有些家长虽然关心学生在校思想表现,但苦于不能从学生那了解到实际情况,无法对子女进行有的放矢的家庭感恩教育。感恩教育只有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作用下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因此,辅导员应为每个学生建立“感恩品质”档案,要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及时、如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在校表现,使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子女的感恩状况,有针对性地参与子女教育。同时,辅导员也可以向家长介绍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情况,征求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有利于学校感恩教育的进一步开展。辅导员可以通过打电话、书信、QQ、微信等形式与家长取得定期联系,有些辅导员每学期都会邮寄“给家长的一封信”;河北省内各高校开展的“暑期辅导员大家访”活动,通过实地走访学生家庭,促进了学校和家庭彼此间的深入了解,有利于辅导员有针对性的开展感恩教育,实现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完美结合。
2.做学生感恩意识的引导者。(1)尊重学生个性,实行分类引导。辅导员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因人而异地开展感恩教育。对有的学生进行知恩识恩的教育,引导他们善于捕捉生活细节中潜藏着的恩惠,珍惜美好生活;对有的学生要进行感恩行为的训练,引导他们善于把握生活中感恩的时机,以乐善好施作为自己的快乐;对有的学生要进行正确的感恩观教育,引导他们认识到报恩不是简单的一对一回报,不要被庸俗的私情义气所左右。(2)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自觉培养报恩情感。辅导员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各种感恩教育主题活动,为学生提供陶冶情操和体验感恩的舞台。如:组织爱心救助、志愿服务等活动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情感;以中外节假日为契机,开展演讲、征文、书画展、微视频大赛等活动,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教师的感恩情感;定期组织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同学们针对自己关注到的感恩典型人或事、感恩实践的经历和感受展开交流,产生感恩情感上的共鸣。其中,在每年级的第一次主题班会上,辅导员要组织学生算“三笔智力投资账”,教育他们要以优异成绩回报父母、国家和社会;通过组织评选“校园感恩之星”的活动,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寻找感恩的典型人物,寻找的过程也便是从生活点滴中体验感恩的过程。(3)辅导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辅导员教育学生在他人需要帮助时能施以援手,把帮助他人走出困境作为自己的快乐,并且不能把施恩作为人情投资,期待他人的回报。同时,教育学生感恩要讲究原则,不能盲目服从,更不能陷入个人私情。如两名大二年级的学生,因为私交甚好,一人碍于面子,替对方补考,结果导致两人均被学校给以留校察看的处分,哥们义气害了他们。这种没有原则的行为,只能是自食苦果。除此之外,还要引导学生施恩不求回报。
3.做学生感恩行为的示范者。辅导员与学生接触较多,工作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密切联系,在学生心目中,辅导员居于重要的位置,他们对辅导员无比信任,辅导员的一言一行或多或少地对学生起到感染作用。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首先要严于律己,做到言行一致,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博大的胸怀为学生树立起人生的航标,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情感情况,密切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积极参加与学生的互动,融入学生生活,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真心爱戴。言传不如身教,与其磨破嘴皮子进行苦口婆心地说教,不如真心爱护学生,明感恩之理,行感恩之责,用自己对学生的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和感恩心在潜移默化中感化他们,使他们自觉感悟恩情,采取报恩行动。
4.做学生感恩品行的监督者。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应该严格执行感恩考评制度,将感恩作为各项助学资助、评优评先、班干部选拔、党员发展等工作的参考因素,以此激励学生。如,建立班级贫困生资助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办法,建立资助款召回制度,获得资助的贫困生如若出现违纪行为、请客吃饭、奢侈生活的“享乐”行为、学习散漫等情况资助款将被收回,督促贫困生要怀有感恩之心,以良好的表现回报资助者。同时,辅导员还要充分带动班团干部和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感恩在心、感恩在行的实际表现来影响学生,做感恩品行的示范者;还要密切关注同学们的动态,关心同学,做其他同学感恩行为的监督者。
作者:陈艳梅 单位:唐山学院
参考文献:
[1]郁进东.辛酸父亲来信撞击人学生心灵[N].中国青年报,2004-11-04(1).
篇4
主题词:小学生;孝道教育;必要性;内容
一、新时期小学生孝道教育的必要性
(一)对小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是中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于孝道教育,学界仍然存在一些争论。针对公民带薪孝假的问题,黄坚厚在《现代生活中孝的实践》中指出孝道是我国封建传统文化,当今社会提倡孝道教育会不会有悖于现代教育的初衷?骆承烈的《孝道新解》质疑孝道教育在今天有多大的价值?现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孝道?有学者甚至认为当今社会已经不需要孝道教育了,我国要健全养老机制,把养老责任交给社会。我们知道,西方国家是在实现现代化条件下出现老龄化问题的,西方文化也认为,生育和教养儿女,是人们对社会,对国家应尽的责任,子女不论从道德上或法律上都没有赡养年老而失去劳动力的父母的义务,赡养老人是社会和国家的责任。而我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化的,且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社会公共福利事业和保障水平也还不发达,老年人生活主要依靠子女供养。因此,想在短期内用社会保障和敬老院来保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终”还不大可能实现。由此可见,继续传承我国的孝文化是极其必要的。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孝道意识,可以更好的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对小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可以培养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小学教育是学生最重要的养成教育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个人品行。小学生是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个人品行和道德素质将会影响我们未来世界的和谐与发展。他们正处于思想意识的养成和发展期,此时对其进行孝道教育,更能深入人心,使其从小就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把这种德性深入内心,指导其以后的人生路途。孝道教育的根本在于发掘学生的孝思、孝行,进而推广至学生的责任意识。孝不仅是德育之根本,而且是人性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让小学生及时领悟孝道的涵义,并把孝道渗透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实际行动中是极其必要的。
(三)对小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可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做人。一个人是否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了这个人未来的人生价值及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而一个人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则取决于教师在关键时刻给了他怎样的教育。可见,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教育的责任,更是教育的义务。教师应该从“孝道教育”这一最基础的道德修养起步,努力引导学生将孝敬层次由“养亲”、“孝亲”向“尊亲”、“推恩”提升,将爱父母、爱家庭的情感推广到爱集体、爱学校、爱社会、爱祖国,实现基础道德向崇高理想的飞跃,达到以孝促成礼仪教育,以孝促成养成教育的良好效果,从而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对小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可以很好地传承孝道品质,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
古人云:“为人生在天地之间,有四恩:感天地盖载之恩,日月照临之恩,国王水土之恩,父母养育之恩。”每个人在生命之初,一般要在父母的怀抱中成长,血缘关系和父母的养育都使这种感恩之情更为真切、自然、强烈。这种对父母的感情是其对哺育自己生命的人的感情,是人的本性,是良知和良能的表现。羔羊有跪乳之意,乌鸦有反哺之情。对于小学生,我相信只要对其进行适时的正确的教育,他们必会做到感恩父母,感恩生活。小学生的人格和心理正处于发展时期,这是对其进行孝道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最佳时期。通过对其进行孝道教育使得他们萌发感恩之情,提升他们的修养和觉悟才是孝道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新时期小学生孝道教育的内容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根本和核心,是一种全民化的道德观念。它经过几千年的延续和积淀,不断适应着时代的发展,已成为国人稳定家庭、凝聚民族、传承文化的重要心理机制。
任何道德观念都是在历史上产生的,包括孝道。当然,它们的内涵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或更替。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而孝敬父母则是礼仪之根本。传统文化中,“孝”的内含是:奉养双亲;尊敬父母;“无违”周礼;“无改”父之道;后继有人;谏诤。其基本涵义就是:人类通过家庭繁殖后代,子女对生养自己的父母感恩相报而尽力奉养,行孝即尊敬和赡养父母、老人,是出生于家庭、成长于家庭的人应该而且必须履行的道德义务。古时孝道思想的内涵丰富而具体:珍爱生命,善待自己;无违于礼,顺从父母;感恩知报,敬养父母;继承遗志,建功立业。古时孝道强调了晚辈对父母及长辈绝对的服从和顺从;孩子是父母的附庸,“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是我国古时孝道的真实写照;它是封建不平等的社会制度的产物,满足了上下尊卑中央集权制的需求,也使得当时的社会稳定发展。
基于时代的变化,在客观的分析了传统孝道之后,我们取其精华,逐渐形成了一种更适合我国当代国情的新孝道。这种新孝道的内涵是:敬爱双亲,爱护自己,为亲分忧,使亲无忧,奉养双亲。新时期孝道有以下特点:1.平等性。现代社会提倡人人平等,子女不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他们有权和父母平等相处。可以说,新时期社会的各种人际关系都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父母要尊重子女的人格独立,子女也应体谅尊重父母;2.情感性。新时期的孝道是以亲人之问的了解与感情为基础的,这与古代的父权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亲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他们给予彼此的都是发自内心的最真实的情感。这种建立在“孝”基础上的情感是人类其他情感中独一无二且无法释怀的最真挚、最绵长的感情;3.自律性。传统的践行孝道具有很强的他律性,更多的是受到社会体制的约束而具有强迫性,不是发自内心的真正的情感关怀。而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独立自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们不愿被动的接受外在的强压,更适合于用自律来维护自身和社会的利益及发展;4.互益性。新孝道教育要求子女行孝,但同时也必须要求父母对子女给予正确的关爱,这种建立在平等互益基础上的孝道才符合新时期的孝道教育。父母不应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儿女也不应是父母的服从者。父母要选择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子女也要明白孝的真谛,做一个理解父母、疼惜父母、敬爱父母的优秀晚辈。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我们在新时期孝道内涵的基础上,系统的分化出了新时期小学生孝道教育的内容。众所周知,赡养父母是小学生力所不能及的,但敬仰父母却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2001年国家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敬老”列为家庭美德建设的首要内容,充分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敬老爱老的重视。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明确提出了“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的具体要求。新修订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也指出: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教导,外出或回到家要主动打招呼;尊敬老师,见面行礼,主动问好,接受老师的教导,与老师交流;尊老爱幼,平等待人,珍爱生命等。孝敬父母,不仅要敬、尊,更要用心去爱,用心去感恩。而作为小学生,正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小学思品课标的基本理念要求要培养有爱心、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因此,小学生孝道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
(一)敬亲教育
敬,作为孝道的伦理本质旨在强调孝道的一切行为模式均要以敬为根本和宗旨。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可见,敬是一种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敬爱之情,是比孝养更高的一种伦理尺度和道德要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对父母必然有崇拜和敬爱之心。小学生的孝道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也是小学生学会做人的根本。我们应该通过孝道教育,让学生明白敬爱父母是多么容易但也重要的举动。对于小学生,敬父母应该做到: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接受父母的劝告;对父母有礼貌,体贴父母;珍爱父母的劳动成果,体谅父母。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敬父母,学会敬亲人,敬长辈,最后延伸到敬别人,做一个敬爱身边长辈的优秀小学生。习惯成自然,把孝道教育的敬亲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教育之中,使学生在习惯中自然而然的敬家人,敬长辈。
(二)尊长教育
孟子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尊敬父母是孝的最高表现。我们要以尊敬为孝,以仁爱之心行孝。现代社会,独生子女盛行。之前的社会是很多孩子围着一个家长,凡事以家长为中心。现在刚好与其相反,大多都是很多家长围着一个孩子,孩子就是中心。这样的生活环境难免使孩子养成自私、高傲的恶习。而作为教育的养成阶段,我们必须让学生认识孝道,学习孝道,学会理解父母,尊重父母,从小就帮他们树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理念,包括亲人及其他的长辈朋友。通过对亲人的敬,延伸发展到对长辈的尊。具体做法为:倾听长辈的心声,学会与他们沟通;关爱长辈,能在长辈需要帮助时义不容辞;诚实、守信,不对长辈撒谎等。
(三)感恩教育
“孝道”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冲破了这个底线,其它一切都是枉然。感恩是“孝”的表达方式,小学生要想对父母行孝,除了敬亲、尊长之外,还必须要懂得感恩。“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敬其兄也”(《孟子·尽心章上句》)意思是说:人不学而有的能力,是本能;不用考虑而知道的事情,是良知。小孩子没有不知道爱自己亲人和长辈的,也没有不知道尊敬兄长的。只有从内心感情上感激父母,感谢父母,才会时时处处对父母无微不至,善事父母之种种行为就会皆出于感恩之真情。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父母对子女投入的不仅是关爱,而且寄予了深厚的期望。感恩父母,首先要关心和体贴自己的父母;其次要理解父母的心意;最后要知识内涵和道德修养并重,从点滴小事做起。或许多元化的感恩表达方式,更有利于情感的表达和交流,比如:学会整理自己的内务,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都是对父母最好的感恩和回报。
(四)爱心教育
孔子主张“泛爱众,而亲仁”。首先从爱自己的双亲做起,然后推己及人,逐步做到爱天下的父母,爱天下的人。他把孝道作为人之根本,培养人性光辉的爱,他倡导孝道高扬爱心,为我国人文素质教育做了最好的开端。新孝道教育的本质是以人性唤醒人性的人性教育,更是以爱心唤起爱心的爱心教育。“孝”是建立在对父母、亲人的爱心基础之上的,没有这种爱心就不会有真正的孝心和孝情,而爱心又是可以扩展的。从孝的起源上看,孝最初的含义是对祖先生命的崇拜和尊重,把这种敬爱之心推广开去,就会产生对自然界一切生命的敬爱。孝敬,不应仅仅局限于父母;尊重,也不应仅仅局限于家庭。对父母的“孝”还应该引伸为一种对别人的关心,一种奉献,化小爱为大爱,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心是回报父母和亲人养育之恩的最佳途径,而爱心则是与人融洽相处共享幸福的自建桥梁,也是新时期和谐社会的大力需求。小学生的爱心教育主要体现在:首先要学会爱自己,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其次要学会尊重别人,理解朋友,不做有损他人利益的事情;再次要学会敬重一切生命,与人和谐相处;最后要有集体荣誉感,乃至爱国信念等。
(作者单位:甘肃省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袁三标.孝道的现代转向及现代价值[J].思想政治工作,2004(4).
[2]李丽敏.新时期中小学道德教育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R].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篇,2004.
[3]王传明、季顺欣、汝成霞.中小学孝道教育的价值论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1(8).
[4]魏英敏.孝道的原本含义及现代价值[J].道德与文明,2009(3).
[5]徐学林、周利华.论弘扬孝道文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篇5
关键词 践行孝道 人生价值 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基本保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西方各种腐朽价值观的侵蚀,市场经济本身的趋利性,独生子女教育中存在的自私性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导致当前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自我中心主义,追求自我价值而忽视了社会价值;关注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人生发展的长远规划等急功近利思想。这些错误的认识,严重地制约着他们人生价值的实现,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以孝道教育为切入点,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使大学生在践行孝道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 人生价值的科学内涵
价值即意义,它表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或者说是属性对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的满足。而所谓的人生价值,是指人生对于满足社会、他人和自身需要具有的意义。它不仅是人生观的重要方面,也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人生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当二者统一时,就有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指个人的活动对社会、群体或他人来说所具有的价值。自我价值指的就是个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重要的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是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即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大小主要看他的社会价值。
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大小时,还要掌握科学的评价方法,要坚持能力有大小与奉献须尽力相统一,要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要坚持完善自身与奉献社会相统一。国家“文明办”评选的“全国孝老爱亲模范”,中央电视台评选的“感动中国人物”,他们都是在各自平凡的岗位,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既有物质贡献,又有精神贡献;既奉献了社会,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在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又得到了提升,不断完善了自我。
5·12汶川大地震捐款的“义丐” 徐超;坚守藏区12年支教的胡忠谢晓君夫妇;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的吴孟超;无臂钢琴师刘伟;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吴菊萍;烈火锻造的铁血将帅刘金国;“孝更绝伦足可矜”的陈斌强等等。他们奉献了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谱写了一曲曲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国尽忠的精神赞歌。这种精神的力量将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它是无价的。
2 孝道的现代诠释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尽孝入手,孝道教育是人生观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起点,也是落脚点。
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对儿女的慈爱,出于本能,是人性光辉的自然流露。儿女对于父母的孝敬天经地义,是亲情的回报,是人伦关系的传承。因此,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给“孝”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也就是说,用真挚的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父母侍奉好了,让老人愉悦、高兴、没有精神负担,才能称为真正的“孝”。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1)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对父母的“敬”和“爱”上,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是亲情的自然流露。没有这种真挚的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核心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2)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基本要求是“生则养”,即赡养父母,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也就是说,首先要在物质生活上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
(3)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孝道的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爱。
(4)立身。《孝经》上说:“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品正而身立”。儿女为人正直善良,与人群和谐相处,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品行不端、不走正道,懒惰、浮漂,不学无术、无所事事,这都是对父母的不孝。
(5)谏诤(音“正”,直言劝诫的意思)。《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诤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言行的时候,要委婉提示,使父母改正,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但不是当面反驳和指责。
(6)善终。《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就是说对待父母要始终如一,给父母送葬时更要庄重、虔敬,严格遵守各种礼仪。
我们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孝道思想的同时,更要把传统孝道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一是要保全身体,珍爱生命。身体受命于父母,是父母所赐,保全身体,珍爱生命,是报效父母报效国家的前提和基础。二是要赡养父母,满足其物质需求,“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三是要尊敬父母,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四是要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有病及时治疗。五是要承志立身,成家立业;六是诤谏劝止,从义不从父。即对父母的不义或不法行为要进行诤谏劝止,不盲从。七是要文明安葬,不忘父母,追思祖德,要尽量采用现代文明方式安葬过世的亲人。八是要尽职尽忠,清正廉洁,刻苦学习,练就过硬本领为国立功。学好过硬本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报效国家,这才是真正的孝,是孝道的升华,是大孝。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爱人民、爱祖国的基础。对传统孝文化中的 “愚忠”和“愚孝”,以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在,不远游”等传统错误的观念,我们今天必须予以摒弃。
3 在践行孝道中实现人生价值
践行孝道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道德保障。首先,明孝、行孝、尽孝可以培养自己的德行,提高道德素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立德,就要知道什么是孝、怎样行孝,因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孝的实质是“仁爱”,仁爱是人的内在本质,是孝的人性基础,而孝是仁爱的外在表现。同时,有仁爱之心的人获得成功的原因在于其有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能自爱,且有智慧、有勇气,这为走向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供了良好的精神品质。
其次,孝是事业获得成功的价值导向。以孝励志,精忠报国,建功立业,是深入人心的基本价值取向。要讲孝就一定要为国家服务,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事业获得成功的不竭动力,也是人生价值追求的正确方向。我们的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作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这是我们的事业走向成功的价值导向。
再次,奉行孝道是实现人生价值终极目标的最好方法。我们知道“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孝道,一开始是起源于侍奉双亲的,这是孝道的初始阶段,我们称之为“小孝治家”,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孝道的第一个层次。到了单位,有了自己的岗位,角色发生了变化,便要发扬爱的精神,以民胞物与的情怀,为集体、为大众、为领导着想,心里有个大局观念,想问题、干事情都要从全局出发,我们称之为“中孝治企”,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孝道的第二个层次。随着阅历的增加、胸怀的开阔和人生境界的提升,心里装的事情多了,也就是说,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时候,他的人生境界就非一般人所能及的了,他会不断地反省和检点自己的言行和道德缺陷,有了为民族尽心、为国家尽忠的心理渴望,我们称之为“大孝治国”,也是孔子说的“孝之终也”,这才是孝道的最高境界。
最后,希望我们的大学生爱护身体,好好学习,树立一个目标,确定生活方向,从行动上践行孝道。我们知道了要在行孝、尽孝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这样一个良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要有行孝、尽孝的实际行动。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生要行孝、尽孝,首先必须要爱护身体,珍爱生命,保持身心健康,不能沉迷于网络游戏,更不能动辄离家出走或自毁生命,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其次,要好好学习,发愤图强,奉献社会,报效国家,不断提高报效祖国和人民的本领。要为自己的未来进行科学的人生规划,确定一个可行的目标方案,制定相应的措施,并付之于行动。不好好学习,混日子,动辄逃课,辜负亲人和社会的期望是大大的不孝。再次,要坚持能力有大小与奉献须尽力相统一,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坚持完善自身与奉献社会相统一。在奉献社会,报效国家的过程中,既要讲物质贡献,又要讲精神贡献;既要不断完善自我,又要奉献社会,同时要尽力而为。最后,要以感恩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以感恩之心对待父母前辈的养育之恩,老师先贤的教导之恩,大自然的哺育之恩,革命先烈的奉献之恩,党和国家的培养之恩;感恩父母,感恩大自然,感恩生活,感恩成功,感恩挫折,感恩对手。凡事感激,学会感激,常怀感恩之心,常思感恩之人,常想感恩之事,常报感恩之情。以感恩的实际行动服务人民,回报社会,报效国家,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我们的大学生要在对长辈尽孝,对工作单位尽责,对国家对民族尽忠的行动中,提高报效祖国的本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共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肖波.中国孝文化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篇6
2014年9月13日,江西宜春“泉月春晖――我给父母洗脚”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活动在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的玉盘广场举行。经世界吉尼斯总部工作人员在活动现场仔细统计与核实,确认参加此次孝心洗脚挑战活动人数共计10 289人,创造了“最多人洗脚”世界吉尼斯纪录,并颁发了证书。
当日16时,江西万人洗脚挑战活动拉开帷幕,在活动现场一条条泡脚长龙向四面八方延伸,一个个木盆前,儿女们给父母洗脚,儿媳给婆婆洗脚,孙子、孙女给爷爷奶奶洗脚。还有一群群穿着校服的学生,在学校集体组织下,前来为素不相识的长辈们洗脚。此外,还有不少在这里疗养或休假的游客,他们的儿女得知要举行这样一个活动,特意从外地赶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为父母尽孝道。
据活动组委会介绍,此次万人洗脚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活动是宜春市举行的第八届月亮文化节的主题活动之一,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游客前来康疗养生和休闲度假。1万余人的洗脚场面,也共同见证了这项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产生。
据悉,此次江西万人同时洗脚活动虽然规模庞大,但也不是第一次。此前不少地方都曾办过类似江西万人同时洗脚的活动,而参与此类洗脚活动的父母大多是第一次让孩子给自己洗脚,都被感动得一塌糊涂。
【思维延伸】
1.倡导社会的孝道文化
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家庭伦理的核心要求,是社会道德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孝道在当代中国如何传承?“泉月春晖――我给父母洗脚”活动选择了日常的行为方式,用盛大的典礼创造了一个世界纪录,它的目的不是纪录本身,而是借此活动向社会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在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倡导一种孝道,需要我们有常常为父母洗脚、捶背,跟父母唠嗑说家常的意识。它传达的是一种社会文化信息,这种信息是积极的,是倡导整个社会孝道文化,践行这种孝道的伦理规范,客观上对在全社会营造敬老爱老的氛围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2.莫让感恩成了表演
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样一个热闹的集体洗脚活动,很可能会把尊老感恩形式化、游戏化。尊老感恩是起码的道德,因此,对于年轻一代,尤其应该注重潜移默化的教育,从小养成一种尊老的习惯,而这除了长辈的言传身教,还应在全社会努力形成尊老孝亲的氛围,这是子女后辈应尽的孝心,根本不必要张扬。所以,如果是真正的尊老孝亲,大可在合适的时间为老人洗脚,且持之以恒,而不是专门举办类似的“万人洗脚秀”。如果只是为了创造一个吉尼斯世界纪录,这样的洗脚究竟有多少尊老的成分包含在内呢?感恩成了表演,效果则有可能适得其反。
3.关键在于常态化
孝敬老人不能一曝十寒,贵在持之以恒。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希望“万人洗脚”仅仅是一个活动的良好开端,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提高敬老意识,更新敬老观念,把这种好的“异态”转变为“常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平时多尽自己的孝心,使社会形成更加敬老爱老的浓厚氛围。如果只是将之视为一种偶尔为之的“仪式”,而没有将其长期化,也很难看到其明显的社会效益。
4.孝道教育不能止于表面
西方国家的人对爱的表达很奔放,而中国人的感情表达总是特别含蓄,尤其不善于通过言语来表达,学校和一些机构举办的洗脚活动能够让人们找到一种对亲人长辈表达情感的方式,值得肯定。但是如果要教育孩子如何去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如何从小就孝顺,单靠洗脚是达不到这个目的的。对孩子的孝道的教育不能止于表面,更不是简简单单一场活动便能促成的。推崇孝道,需要作为子女的个人身体力行,才能保持家庭关系和谐、畅通。
5.见证的不是孝道本身
吉尼斯原本是一种啤酒的商标。《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的纪录,有种种令人惊奇的信息和诸多趣闻轶事,能让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到轻松愉悦,因而受到人们欢迎。但是,也不乏荒诞不经、刻意求奇、浪费资源、有损健康的纪录。对此,我们不必刻意对吉尼斯世界纪录顶礼膜拜,更不必为其劳民伤财。把孩子们本应该学习如何尽孝的过程变成一个针对破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活动,让人感受不到太多的中华传统文化美德在其中,让人感触更多的是政绩,是商业。
6.孝不需要宏大的场面
孝老爱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给父母洗脚,正是儿女尽孝的一种方式,也是继承传统美德的一种表现。如果这样的场面发生在某个农家小院,午后的阳光下,调皮的孙子给年迈的老奶奶端来一盆温水,用心擦洗――这样的情景该是多么祥和、多么温馨……孝道不需要万人的排场,它就存在于简简单单的生活中,存在于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存在于你、我、他的言行之中,孝更不需要所谓的“世界纪录”,孝道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尽的义务。
篇7
关键词:孝道文化;德育;校园文化;家校合作
《孝经》云:“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从古至今,“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切道德的根源。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的天职。将孝道教育融入学校德育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弘扬孝道文化不要说教,而要言传身教
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教师无疑是做好孝道教育的枢纽,教师明理、尽孝的现身说法最能感染学生。孝道教育要深入,教师的引领作用很重要。为此,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了教师“行五孝”活动,包括孝父母之身、孝父母之心、孝父母之志、孝父母之德、孝父母之慧,倡导全校教师做一个懂孝知恩的人。在此基础上,学校开展了“最美孝行教师”评选活动,涌现出了一大批知孝行孝的先进典型。他们现身说法,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在常规教学中,教师自觉转变教学观念,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自身修养,积极开展孝道文化的学习活动,自觉做孝道文化的传承者、示范者。各科教师认真研究情感教育与知识教育间的关系,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孝道素材,重视学生孝道意识的培养。“亲其师,信其道。”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一定要做到。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回家后开始主动承担家务,在吃的方面也不像以前那样挑剔,教师率先垂范的效果特别明显。
二、弘扬孝道文化要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
孝道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优良品德和行为的客观需要,是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的有效途径。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学生在传承和弘扬孝道文化方面,从我做起,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做起,践行孝道、传播孝道,用孝的心灯点亮校园,努力营造一个浓郁的孝道文化氛围。
学校大力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诵读制度体现常态性。确保诵读时间,保证“每天有晨读,每周一大课”。诵读目标是一天背诵一句格言警句,一月一次班级读书心得交流探讨,一学期举行一次全校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通过读经典诗句、唱经典歌曲等形式,在全校师生中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学校还组织学生办起了《与经典为友》手抄报,并在校园电台开办了“经典作品诵读”栏目。校园广播坚持播放《感恩的心》《父亲》等有关孝道文化的歌曲,这样既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也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学校充分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班主任利用多媒体,按照文字、图片等宣传新二十四孝,重点学习“欣赏感恩”,让学生明白孝敬父母要注意的一些细节,爱父母,心里想着父母;行动上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同时,学校更加注重孝道文化环境的建设。走进校园,随处都会感受到浓浓的孝文化气息。以“孝”为主题的大幅宣传画、 “孝行天下”、“百善孝先行”等经典格言牌板随处可见。学生们通过孝道教育,理解了父母的辛苦,能主动为父母分忧,进而增强了责任感。
三、课堂教学中渗透孝道文化
在课堂中渗透孝道文化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如八年级《思想品德》《难报三春晖》里就讲到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等。语文课里边也有许多孝道教育素材,如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经典之作,“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为历代华夏子孙吟咏传诵。《三字经》里有一句孝敬父母的话:“香九龄,能温席。”朱自清散文《背影》中父亲的行为,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这些都为我们开展孝道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课程资源,在潜移默化中,孝道这一精神层面的文化元素,体现在字里行间,植根于孩子心里。
四、弘扬孝道文化要家校合作,发挥家长作用
篇8
《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伦理道德教育是根本,而“孝道”的教育又是根本中的根本,正确的教育将从这里生起,因为“百善孝为先”。
中华经典当中的《弟子规》就是落实孝道最好的教材,教育应该首先从学习、力行《弟子规》开始。
1.为人父母者必须以身作则,因为“身教胜于言教”、“上所施下所效”。当我们要求孩子“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时,我们对父母公婆以及长辈首先要做到。因为孩子的眼睛都是雪亮的,您在他的面前演出怎样的人生,他的将来就是怎样的人生。
2.现在很多人都把“生日”这个词,错误理解为我出生的日子。因为是我出生的日子,所以我就要庆贺,要请客。现在很多年轻的父母为孩子过生日,大摆宴席。这个词正确的解读是:母亲的受难日,是母亲生我的日子。所以我的生日,不是给自己过的,应该是给母亲过,感恩母亲给我生命,感恩母亲把我带到人世间。为人父母在自己生日当天,带上孩子看望自己的父母,帮老人做家务,感恩母亲给我生命,教导孩子知恩、感恩、报恩,让孩子明白父母养育他的不容易。
3.亲师配合――“孝道”与“师道”同样重要,“孝亲尊师”是维系中华几千年文明不绝的的伦常大道。做到这一点需要家长和孩子的老师充分沟通,互相配合:家长要培养孩子尊敬师长,老师也要教育学生尊重父母。
4.夫妻配合――父亲和母亲在孩子面前时,千万不能说对方的坏话,而是应该互相称赞对方的辛劳和付出。
5.全家教育原则一致――父亲、母亲和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须就伦理道德教育的原则达成一致、形成共识,有唱“黑脸、红脸”(如严父慈母)的分工,但绝不能互相拆台。
6.常给孩子讲《中华孝道故事》等启迪心灵的古圣先贤事迹,或学习其他经典和历史故事,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循循善诱。
7.教导孩子懂礼仪、礼貌。在饭桌上一定要注意长幼的先后顺序,第一筷子的菜应该夹给在座最年长的人,或是夫妻互相夹给对方。另外大人没有上桌用餐时,告诉孩子不能自己先吃。最重要的,还是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
篇9
关键词:《孝经》;孝道思想;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274-02
《孝经》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全书只有1 800字左右,却说尽了“孝道”的内容和价值,且可操作性强,认真研究《孝经》,取其孝道思想精华,这对当代大学生如何进行孝道教育,尽快使个人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将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孝经》中的孝道思想
(一)个人行孝的三个层次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言孝,是将孝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一是爱护自己身体,保全自己生命,也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二是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增长才能,服务民众,报效国家。即“中于事君”。三是生时积极立功,力争扬名。即“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以实现圣人的主张建功立业,流芳后世为父母增光,为“终”。《孝经》认为人不能脱离家庭及社会,因此树立人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明确个人对家庭、社会应尽义务,以此促成人与家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实现天下的安定盛世。
总之《孝经》在把个人行孝划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不同层次,这就清楚回答了什么是孝,怎样行孝这一基本问题。当然这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对孝道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孝道的认识必然会有差异,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孝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在当今时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以孝事亲
孝的本来含义即为事亲。“夫孝,始于事亲。”(《开宗明义章》)“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纪孝行章》)《孝经》明确提出子女行孝始于事亲,如何事亲?父母平日居住,子女应时时至诚敬之心,孝顺须出于真诚。对父母的“孝”主要体现在“爱”和“敬”上。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两样。孔子说:“今之孝子,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孔子认为对父母精神上的安慰重于物质上的奉养,因此他特别强调一个“敬”字。奉养时要尽量使父母高兴,父母年老有病,子女应心中担忧,但不可表现出来,应该寻求良医为父母治病,不可疏忽。父母去世时子女要表现出最大的悲哀,祭祀时要表现出最大的严肃,只有做到了“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才算得上能够事亲,才可称为孝子。
《孝经》认为不孝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只重视物质供养,而不重视对父母精神上的安慰,身居上位而骄横,就会招致灭亡;身居下位而犯上作乱,就会招致受刑,在同事中争强好胜,就会招致动武即“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纪孝行章》)。如果这几条不改,就是每天用山珍海味来供养父母,也仍然是不孝之子。
二、《孝经》中的孝道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的启示
(一)《孝经》倡导感恩知报教育有助个人的健康成长
《孝经》中的孝道思想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要倡导感恩知报教育,认为孝的意义不仅在于对父母长辈的敬爱,还应扩展到社会中对他人的尊重与善待,使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互相关照、互相帮助、和谐友爱的大环境,这种大环境不仅是形成当代人际和谐关系的根基,也是形成良风美俗和安定的社会环境的重要根基。如果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感恩知报的意识,并使这种意识上升为每个社会成员基本道德,成为人的道德规范,并且由感父母之恩推广为对兄弟姐妹、他人及社会的感恩知报。那么,我们的家庭和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必然是亲善、和谐的。在这种亲善、和谐的社会大环境的熏陶下,大学生必然会倾向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继承我们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才会广敬博爱,才会乐于奉献,将来走上社会后才会尽力多作贡献。
(二)《孝经》强调人的责任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孝经》中的孝道思想的另一重要内涵是强调人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人的综合素质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素质,它首先要求个人必须对自己负责,其次要求个人必须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要负责。只有每个社会成员对父母、对他人及社会都有强烈的责任,这样整个家庭才会稳定温暖,整个社会才会安定和谐。当今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各种的物质生活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生活压力,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冷漠,人的关爱和责任意识日趋淡化,一些大学生深受社会影响缺乏对他人的关爱和责任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随着我国与西方国家经济文化的深入广泛交流,西方价值观对人们的消极影响,使金钱至上,唯利是图,实用享乐的价值观正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其次,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出现暂时的社会混乱是难免的,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爱,无私奉献的意识日趋淡化。再次,网络信息广泛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面对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使一些大学生难以选择,更难以抵抗。最后,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家中的宝贝,父母把自己全部的爱都集中于子女身上,极力满足子女的各种欲望,父母的这种非明智做法容易使孩子成为家庭的小公主与小皇帝自私自利。而当代学校教育也出现一些偏差,当今的学校普遍追求升学率,普遍重智育而轻德育,造成德育内容空洞化,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和社会需要,正是上述种种原因,造成一些大学生缺乏对他人的关爱和责任感。
由于天伦亲情的血缘关系,当今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首先应从对父母负责入手。而对父母负责最重要的就是要对父母行孝道,自觉孝敬双亲关爱父母,因此加强孝道教育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三)要把养老敬亲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的重点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人类各种关系中最亲密的人际关系。自古以来,赡养父母被视为子女的道德责任。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问题尤其是养老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加之人口众多,社会养老在短期内难以落实,目前我国仍以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为主,子女如何养老,如何尽孝成为社会的热点的问题。当今子女赡养失去劳动力的老人是不可回避的责任。但另一个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是,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而且现代人多注重事业,加之当今生活节奏快、人们流动性强、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孝”的意识日益淡化、甚至被遗忘了。很多人过分注重自我,追求个人发展,针对当今现实如果忽视和淡化了养老敬亲教育,那么,家庭的和谐稳定、社会的和谐发展必然会难以提及。当然,这并不是要求大学生要能够提供给父母多少物质上的供养,因为孝道所包含的内容远不止物质供养,更重要的是精神关爱。大学生目前还不具备物质供养父母的能力,但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有能力了解父母的心理、情感与需求,尊重父母的意见,给父母充分的精神关爱,珍惜父母的血汗钱并以自己优良的品德、优异的学习成绩、能力的全面发展,健康的身体,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回报父母,并为将来承担养老敬亲的责任而积极准备,使父母从子女那里看到希望,做父母心中的太阳,使他们幸福快乐,这正是父母眼中最大的“孝”。因此,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养老敬亲教育是当今大学生孝道教育中的重点。
(四)孝道教育应是高校大学生德育的切入点
孝是儿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真诚回报,是道德之本。自古以来孝道的提倡与实践保证了家庭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对家庭及民族凝聚力的增强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今应继承和发扬的优秀传统。一个人的优良品德由孝产生,要通过孝道教化来培养。不教孝,其他的品德便无从谈起。因此孝道教育应是高校大学生德育的切入点。高校要通过孝道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行孝,以孝敬父母为基点,还要孝敬所有长辈;扩而大之以善待天下人,还要努力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为父母、为国争光。高校必须发掘古代孝道教育的思想资源,进行孝道知识的灌输,使同学们认识到什么是传统孝道文化的精华及今天孝道的时代内涵,要改变思想道德教育课的传统教育模式,让大学生直接参与孝文化的讨论与实践,增强他们对孝道的道德认同。同时加强典型事迹宣传,促使大学生争当孝子。高校应不失时机地创设一些有利的教育情境,如利用“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强化大学生的行孝和敬老意识,也可通过“我给父母献爱心”、“我给老人送温暖”等有意义的活动,从小事做起,逐步培养学生的孝心与孝行,通过孝道教育,使当代大学生在继承传统孝道精华的基础上,通过积极行孝,努力实现自己个人素质全面提升。
总之,《孝经》是中国古代孝理论的集大成者。孝道教育是中华教育的起源,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我们应借鉴历史上孝道教育的宝贵经验,并结合当今大学生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将孝道教育纳入道德教育之中,引导大学生分清是非,辨明善恶美丑,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形成正确的孝道观,人生观从而不断努力成为建设国家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吕友仁,等.礼记全译·孝经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篇10
关键词:孝道; 大学生; 思想道德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1-0112-02
孝道作为支配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和做人的基本准则,长期以来已经渗透于人们的思想之中,成为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部分,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始于家庭扩展至社会,始于私德扩展至公德的特点。
一、中华孝道文化的核心内涵
“孝”的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按照陈德述教授的观点,中华孝道文化的内涵有八点:保全身体,珍惜生命;赡养父母,满足其物质需求;尊敬父母,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有病及时治疗;承志立身,成家立业;诤谏劝止,从义不从父;文明安葬,不忘父母,追思祖德;尽职尽忠,清正廉洁,为国立功。这就是中华孝道文化的内涵或核心内容。只有明白了孝道文化的内涵和核心价值,才能更好地继承、弘扬、发展和创新,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培养有用人才。儒家所倡导的“孝”是建立在以人为本、“仁爱”和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之上的,其基本意思是“善事父母”,其基本内涵是对父母“敬爱”和“赡养”,其本质是“敬”以及自身的成家立业,“爱”、“成才”。这种“敬”、“爱”和“成才”中所包含着的人的价值、珍视生命、人与人之间的“敬爱”与和谐以及自身的成家立业,这就是孝道的核心价值,它是不会受时间和空间局限的,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不论是世界上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是需要的。
但是传统的孝道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历史发展,其中经由统治阶级的多次诠释修改,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道德武器,严重歪曲了孝道的自然本意。对于传统孝道文化,应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其积极的思想和理念,摒弃其消极、落后、愚昧的做法,真正实现“古为今用”,并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赋予传统孝道丰富的内容和特定的外延,进一步内化为大学生永恒的精神追求,为强化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奠定坚实的基础。[1]
二、孝道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东西方文化在信息化社会中相互碰撞与整合。利益关系和价值取向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社会伦理道德失范现象相当严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孝道文化所蕴涵的处世哲学、道德修养、人格塑造的理念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弘扬孝道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践行孝道文化,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为入德之门,德为成事之本。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而良好的道德修养是由孝道教育来培养的。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孝道文化中蕴涵的“尊敬父母”、“珍惜生命”、“忠孝仁爱”、“清正廉洁,为国立功”等思想至今闪耀着智慧的火花,给我们很大的启迪。在提升大学生品行修养、完善人格时,要继承、弘扬和吸收传统孝道中的有益因素,把孝道中的忠孝仁爱、谦和礼让、清正廉洁、诚信守义、成家立业与培养大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等良好品质结合起来并逐渐内化为他们自觉的行动,最终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实践孝道文化,有利于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
孝是形成和谐人际关系的精神力量。在传统孝道思想中,孟子有“申之以孝悌之义”的论述,主张人们应修其孝悌忠信,“入事父兄,出事之上”。《弟子规》中第二篇也有“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的论述。这些思想对于大学生认识与处理人际关系十分重要。现今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思考问题多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中较缺乏宽容与谅解,尊重与互爱。而按照孝道的精义,应该由孝及悌,将对父母之爱敬,对兄长之尊推及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3.实践孝道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孝亲敬长
我们应敬长返本、亲亲感恩,而感恩报恩,即为孝道。我们应尊重父母的感情和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从而内化为奋发努力、立志成才的动力,以进取向上的人生姿态与良好成绩来回报父母。孝亲,既是我们的法律义务,更是我们的道德责任,不仅要有物质供养,更要有精神关爱和心灵抚慰。孝亲是孝敬与赡养父母,敬长是孝敬老师和长辈。在大学阶段,家长和老师是学生最直接的孝敬、尊重的对象。老师给予了学生知识和文化,参与了学生的精神发展,因此对老师的培养教诲,理应给予足够的尊重。
4.实践孝道文化,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墨子说过:“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人与人不相爱必相贼”,“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所以起者,以不相爱也”。孝为仁爱之根本,是拉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情感基础,而这正是和谐的核心价值。孝道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尊敬老师、帮助同学、感恩他人、回报社会。只有这样才能祛除人性的自私、冷漠,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逐步营造出团结友善、和谐安定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三、践行孝道文化,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途径
弘扬孝道文化,不能只停留在研究层面,更重要的是在实践层面。要在大学生中宣传孝道、弘扬孝道、践行孝道,使孝道成为学校每一个学生基本道德,使之成为公民道德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1.学习传统孝道文化,提高理性认识与道德认同
传统的孝道属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范畴,在高校德育内容中应占有一席之地。在当今以德治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牢牢把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着力点”的论断,在大学生中大力实施孝道教育,在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加入孝道元素,使之参与育人过程。
2.将孝道文化融入德育教育,丰富教育内容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体现出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断蓬勃发展的前进动力。[2]孝道文化教育是长期的,也是艰巨的。要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我们就必须结合当地大学生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关策略,根据学科特点实施整体规划,落实科学评价机制,将孝道文化教育贯穿学校德育的全过程,使大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提高社会责任感,将孝道文化教育所养成的道德习惯迁移到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形成社会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3.创新孝道实践载体,增强育人效果
将孝道文化融入道德教育工作之中,提高育人效果,笔者认为关键在于道德实践环节。各高校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和实践载体。以孝道教育活动月为载体,在大学生中开展“孝敬父母”评选活动。还可以通过“一封家书”、“生日念亲恩”、“我的人生账单”等有意义的活动,让每个大学生体会到父母的含辛茹苦与养育之恩,并引导学生从点滴做起,回报亲恩。开展关爱空巢老人活动,引导大学生践行孝道。开展关爱空巢老人活动就是把孝的情感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起教于微细,尝试于躬行,做到知行统一。这也是我们对广大学生内心那份深藏的“孝道”的唤醒与外化,是一种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具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以及日常思想教育活动无法代替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