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的个性范文

时间:2023-03-20 03:47: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探春的个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探春的个性

篇1

1、贾探春性格开朗、大方,才情高且有这自己的一番抱负,是个有政治家风范的小姐。《红楼梦》中关于探春的故事情节主要有探春组织诗社、探春治家、探春说抱负等,件件事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 关键词:探春 性格 才情 能力 结局 《红楼梦》众多人物形象中探春是浓墨重书的人物之一。她的身上散发着一股怡人的清香,给人耳目一新感觉。她是一位妇女却没有妇女的悲天悯人,她像男人却挣脱不了妇女命运的樊篱;她有极强的理财、治家能力,却不能尽情发挥;她有自己的一丝政治豪情,但终究摆脱不了封建伦理的桎梏。在她身上凝聚着曹雪芹对完美女性品质的塑造,更寄托了他对封建没落家族进行改革的期望。研究这一人物有助于我们为贾府的没落衰败寻找病根,更有助于我们对封建伦理的进一步审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红楼梦》 探春 自卑自强 悲剧

贾探春,《红楼梦》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之一,也是贾府四姊妹中,性格特点最为突出鲜明的人物。其思想性格内涵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既有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又具有叛逆性格;既宽厚和顺,又冷漠严厉;既开朗洒脱,又敏感柔弱;既高傲自强,又顾影自怜……其复杂矛盾的性格特点,令无数的读者掩卷深思。其内心深处的自卑情结,不但没有使她变得自闭,反而使她迎难而上,以积极的心态克服自卑,赢得自强,此乃该艺术形象真正的魅力所在。本文试从个性心理学角度揭示探春复杂的潜层心理素质,并进而挖掘导致贾探春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1 贾探春自卑心理表现及成因

探春出生在贾府这个富贵鼎盛之家,锦衣玉食的生活不但没给这位贵族小姐带来欢乐,相反的,她的内心深处无时无刻不被深深的自卑感所包围。

1.1 封建宗法制度的不合理是造成探春自卑情结的根本原因

首先,封建宗法制度规定,在男权社会里女子永远是弱者。作为女性,她必须遵循男权社会所规定的女性规范。诸如 “苟不甘于卑而欲自尊,不伏于弱而欲自强,则犯义而非正矣”[1]。所以她苦闷,她自卑。其次,封建嫡庶观念必然会不自觉的给探春造成心理阴影,最终形成其自卑情结。庶出的身份使得探春“先天不足”低人一等,所以她感到自卑。

1.2 生母为赵姨娘是其深存自卑情结的直接原因

在我国古代,妾不仅是男子的奴隶,而且也是妻的奴隶。而在《红楼梦》一书中,妾又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二房、姨娘、通房丫头,姨娘为第二等妾。赵姨娘在大观园中,她无法像主子那样在公开的正式场合抛头露面,夫人小姐的享宴和游戏是没有她的份的,至多有人想起她时会施舍她一些残羹剩饭。她享受的例银也少。另外,赵姨娘又是一个心术不正,灵魂卑微的泼妇,也是小说中唯一一个一无是处的人物。正因为是这样一个身份卑贱而又令人讨厌的女人所生,探春的内心很自卑。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自卑心理是中性的。一种是消极的,假如一个人被自卑感弄得心灰意懒,以致达到万念俱灰的地步,那么自卑感是以一种障碍因素对人生发挥消极作用[2],例如庶出的迎春。一种是积极的,即自卑感也是隐藏在所有个人成功背后的主要动力。个体感到自卑,就会发奋图强,取得成就;在他人的成就面前,再次产生自卑感,继而推动他去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永无止境[3]。探春正是后者,通过采取这种积极的行为不断力争上游,从而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达到自强的目的。

2 由自卑转化为自强的表现

2.1 待人真诚,体恤下人

在平日的生活中,探春“言语安静,性情和顺”,严于律己,体恤下人。她和姐妹们相处和睦,也常和宝玉在一起“说体己”,黛玉弥留之际,姐妹们中也只有她陪着凄惨惨气绝的黛玉,对村妪刘姥姥也很大度。这是她能成功地

由内心自卑转化为外在自强的基本心理素质和有利条

件。

2.2 志趣高雅,志向远大

探春志趣高雅,极富才情,可与黛玉相比。小的时候,着意寻求那些充满智慧的艺术品;她所居住的秋爽斋布置得大方典雅,正是人如其斋,斋如其人。正是因为她有男子般的见识与抱负,所以她能够将内心的自卑转化为自强,为其建立优越感从而得到心理补偿提供了必要的先决条件。

2.3 心思缜密,富于心计

探春心思缜密,不逊宝钗。探春能够不失时机地抓住每一次向嫡母王夫人靠近的机会,来巩固自己的根基,弥补“先天不足”,从而达到自强。

另一方面,探春又富于心计,然而却不阴险,不似其弟贾环卑鄙、委琐。贾母中秋赏月,兴致大发,深夜不息,众姊妹们熬不过,都悄悄去睡了,“只是三丫头可怜,尚还等着”。向当家主子贾府一号人物贾母靠拢,以求得到怜爱,根本目的还是“固本”。这已变成探春的自觉行为,可谓煞费苦心,可爱又可怜。

2.4 探春理家是施展才华的最重要契机

如果说探春发起诗社只是初露锋芒,那么理家才是其真正意义上的施展才华,是其建立优越感从而进行心理补偿的最重要契机。探春理家,颇有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意味。多少矛盾等待着她去解决,又有多少人为的因素在抵制着她,可是探春仍然披挂上阵了。

首先是恶奴的刁难,继而又是赵姨娘的责难,然而探春想干出一番事业,开创一种新局面,这就需要她的清醒和魄力。而探春正是这种既清醒又有魄力的人物。她既不让改革弊端和谋私利沾边,同时又敢拿体面人物开刀。王熙凤交给探春的是一个营私舞弊、入不敷出的烂摊子,因而,探春确定了一条理家策略,这条策略的根本方针是:“兴利除弊”。

她首先取消了宝玉、贾环、贾兰三人上学的点心,纸笔的月钱,这笔开支实际上是给袭人、赵姨娘、李纨的津贴。免去了每个姑娘每月重支的二两银子的油头脂粉费。接着她又拟定了一个改造大观园的具体方案:把园子交给几个能治园圃的老妈妈管理,也不要她们交租纳税,只问她们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自己劳动所得自己享用(第55、56回)。探春这一创举,具有多层意义:第一,做到了知人善任,人尽其才;第二,做到了地尽其力,不至“暴殄天物”;第三,均衡利益,去掉了中间盘利,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第四,节省了园中的好几宗开支。探春的理家给荣国府带来了一线生机,老妈妈的欢声鼎沸暂且不讲,连精明强干的凤姐也不得不由衷的赞叹:“好,好,好,好个三姑娘!我说她不错”(第55回)。凭着自己的聪明和干练,探春获得了尊敬和信任。人们遵从她就如同遵从凤姐一样,但她和凤姐不同。正如蒋和森先生所说的:“凤姐给人带来的是恐惧,而探春给人带来的是严厉。”探春和凤姐都很锋利,但又不同:“凤姐的锋利中满含杀机,而探春的锋利中却见到严正。”[4]正是这样,探春出色完成理家这一艰巨任务,为其建立了成功的优越感,从而对其自卑心理进行了有效的补偿。即心理学中的“补偿作用”。

然而,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总是朝向生活中没有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起来或放弃不谈[5]。此时的探春正是这样,她虽然能够把内心的自卑转化为自强,然而真正的问题“庶出的身份”仍然是其抹不去的伤疤,致命的要害。她当然不允许任何人戳中自己的要害,一旦受到伤害,她会义无反顾地捍卫自己的尊严。

在“惑奸谗抄检大观园”事件中,探春这愤怒的一掌,是长期受到压抑的委屈情感的爆发。这响亮的一掌,不仅教训了那狗仗人势,挑起矛盾的刁奴,还痛斥了主事者那种自杀自灭,亲痛仇快的愚蠢行为。这痛快淋漓的一掌,是对其自卑心理的超越,对自我尊严的维护,更是其由内心自卑转化为自强的终结音符。

3 反思封建宗法制度对探春的迫害

小说第五回中的四句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形象地写出了探春的思想性格以及她一生的命运。

探春远嫁,并不是孤立的偶然现象。首先,它标志着封建地主阶级(贾府)的没落已经到了分崩离析、骨肉飘零的地步,反映出一个处于衰亡时期的阶级的垂死哀鸣。其次,远嫁的不幸遭遇最终落在探春身上,这表明庶出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了她在贾氏宗族嫡庶之间的激烈斗争中,最终成为失败者。探春的悲剧就在于:为了弥补庶出的缺失,她竭力用确定严格主奴界限的办法来维护封建等级秩序,以保持自己主子地位的尊严。然而,也正是她所尊奉的封建等级制度所确定的嫡庶界限,又使她上升正统、飞往高枝的心愿终归幻灭。可以说,探春是一位处在维护与反抗封建等级秩序矛盾中,最终被封建等级秩序无情吞噬的悲剧典型。

4 结论

探春虽是一个悲剧典型,却不影响其人物形象所散发出的光辉。她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最具魅力的女性,不仅仅因为其美丽的外貌,非凡的才识和远大的志向,更重要的是其对自卑的超越上。我们不妨将她与同是庶出的迎春、贾环做一比较。迎春人称“二木头”,麻木消沉,萎靡不振,在集聚于心、无法释放的自卑心理压力下,丧失了主宰自我的能动性,自卑情结吞噬了她生命的活力。贾环长期处在被忽视、被冷落的边缘,浓重的自卑感一方面使他的人格趋于委琐,另一方面又使他专注于自我,变得自私、邪恶,萌生出阴暗的报复心理。而探春则能够正视自卑,超越自卑,从而建立了一种理性的、健康的人格。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甚至,我们整个人类无时不深陷于自卑的困境之中。如果我们能够化自卑的压力为动力,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那就能超越自卑,就能不断完善自我,进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这大概就是《红楼梦》中贾探春形象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吧。

参考文献:

[1]班昭.女诫[M].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2]【美】赫根汉著,何谨,冯增俊等译.人格心理学导论[M].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94页.

[3]孔克勤,叶弈乾,杨秀君.个性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4页.

[4]蒋和森.红楼梦论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26页.

[5]A·阿德勒著,刘泗译.超越自卑[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10月,第76页.

篇3

当前八十回《红楼梦》已近尾声的中秋夜里,黛玉和湘云两个父母双亡的孤女在一起对月联诗时,黛玉提醒湘云“事若求全何所乐”,人生从来难以圆满,此事古难全,但也正是因为有缺憾,才让人更懂得珍惜眼前所有。

其实黛玉自己,又何尝能真正明白“事若求全何所乐”?她对着宝玉时有种种多疑、嫉妒、无理取闹,因为爱是她生命中的唯一,但这唯一,却又如此不确定,时移世易,也许一切就会随时丧失。假如黛玉有父母,也许她的不安全感不会这么强烈。

黛玉说她不喜欢李商隐的诗,但我倒觉得,李商隐有些诗就像是为黛玉而写的,比如“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常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爱而生、为爱而亡的黛玉,怎么会不喜欢?也许是李商隐诗里的暧昧不明,曲折婉转让她惧怕反感?台湾作家蒋勋认为李商隐作为一个诗人,有一种很特殊的生命风格,在个性上有些纠缠不清。他相信他的爱情大概也是如此,所以才写了那么多的无题诗。他说任何一种深情到了最后,都是缠绕的状态,在知道与不知道之间,在了解和懵懂之间的非常暧昧的状态。

敏感孤独的黛玉恰恰是惧怕这种暧昧不明,痛苦纠结于和宝玉之间这种似近还远,似懂得又蒙昧的状态。她要的,是一份确定,一份心安。

大气聪慧的探春,则对母亲赵姨娘的事情特别敏感。探春这个女儿实在出色,赵姨娘此生从不得志,所以冀望从女儿这里找补回来一点。探春曾哭诉说:“何苦来,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必要两三个月寻出一个由头来,彻底翻腾一阵,生怕人不知道,故意的表白表白。也不知谁给谁没脸。”

赵姨娘的“翻腾”让探春对此格外敏感。贾琏的仆人兴儿跟尤二姐演说起贾府众人时,描述探春是“玫瑰花儿”,又红又香,只是有刺扎手。

其实,平日里探春在众人眼中是“最和平恬淡”的一个小姐,让探春显示出“有刺”一面的场景,除了抄检大观园之外,几乎次次都是因为赵姨娘的事,或是她的行事,或是她说了什么糊涂话。

这个狭隘自私,说话行事浅薄粗俗的母亲,成了探春心里的一根刺。家事所累,烦恼的探春曾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另立一番事业……”这番话里有慷慨激昂,也有悲愤无奈。远嫁,对于探春,其实何尝不是一种无奈之下的选择?已经活成人精了的贾母,在第七十六回的中秋之夜里,却显示出了她像孩子一样的脆弱和眷恋不舍。她一再迁延,不想结束中秋聚会,哪怕更深露重,也不肯散了去睡。众人强颜欢笑陪她,并不擅辞令的尤氏硬着头皮,讲了个一点儿也不好笑的笑话,贾母听着就“已朦胧双眼,似有睡着之态”,王夫人等叫醒她,想让她回房去睡,贾母还强撑着,说她只是“闭闭眼养神”。

篇4

一、邢夫人、王夫人的出场

先来看一下这段文字。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见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母;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黛玉一一拜见过。

由上文可知,邢、王二夫人是跟着贾母一起出场,然后由贾母介绍出来的。如果说贾母的出场是“众星拱月”式的,是“先见其人,后闻其声”的;那么邢、王二夫人的出场则是“一笔带过”的,是“未见其人,未闻其声”的。

作者为什么这样设计呢?黛玉进贾府,对于贾母来说也是件大事,应当候迎。邢、王二夫人是贾母的两个儿媳妇,按照封建社会的礼教家规,儿媳妇平时要在婆婆面前伺候起居。既然贾母要候迎黛玉,邢、王二夫人就应该陪着候迎。因此贾母出场“带出来” 邢、王二夫人,是符合情理的。加之邢、王二夫人在后文中出场较少,又不是主要人物,所以作者在设计她们出场时就用了较少的笔墨“一笔带过”了。

二、迎春、探春、惜春的出场

如果说贾母的出场是自己“迎上来”的,是“先见其人,后闻其声”的;邢、王二夫人的出场是贾母“带出来”的,是“未见其人,未闻其声”的;那么迎春、探春、惜春三姊妹的出场则是贾母“请出来”的,是“只见其人,未闻其声”的。

贾母又说:“请姑娘们来。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众人答应了一声,便去了两个。

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

在贾府这个“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小姐们的行动是不能造次的,作者用了一个“请”字再合适不过了。而且,黛玉是个小姑娘,不能总让几个大人陪着,请出和黛玉年龄相当的迎春、探春、惜春三姊妹与初来乍到的黛玉作伴也合乎情理。可见,作者此时设计迎春、探春、惜春三姊妹出场,也是有讲究的。

三姊妹的出场,是“集体亮相”式的。三姊妹出场时,虽然妆饰相同,但是形貌有异,同中有异,各显其美。由于惜春这时候年龄还小,身量不足,作者就重点描写了迎春和探春。先说身材,一个是“肌肤微丰,合中身材”;一个是“削肩细腰,长挑身材”。一个丰满一些,一个苗条一些。再看长相和神态。“腮凝新荔,鼻腻鹅脂”,主要写的是迎春的美丽,但这种美丽好像没有什么鲜明的特色。而写探春则用“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这一外貌描写是一般的美人没有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写美人的目光常常是“秋波流转”、“美目盼兮”,仅仅是美丽迷人而已。可是探春的“顾盼神飞”则在秀丽中透出一种英气,一种卓然不群的智慧。一个“飞”字,写出了她目光的敏锐、灵动,真是夺人魂魄。“温柔沉默,观之可亲”和“文采精华,观之忘俗”分别写迎春和探春的神态。结合《红楼梦》整篇作品来看,迎春在众姐妹中是最平庸的,她稳重善良,但才华平平;温柔敦厚,但流于软弱。而探春则活波可爱、才华横溢、见识非凡。作者用一个“可亲”、一个“忘俗”加以概括,生动地写出了二人不同的个性特征。

三、贾赦、贾政的出场

如果说《林黛玉进贾府》中有两个未出场的人物,那就是贾政、贾赦。其实这两个人物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悄然出场,或者说,这是一种不出场的出场。

作者在对王熙凤出场的描写过后,紧接着就设计了黛玉去拜见贾赦、贾政两个舅舅的情节。不妨来看一下这两段文字。

一时进入正室,早有许多盛妆丽服之姬妾丫鬟迎着,邢夫人让黛玉坐了,一面命人到外面书房去请贾赦。一时人来回话说:“老爷说了:‘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暂且不忍相见。劝姑娘不要伤心想家,跟着老太太和舅母,即同家里一样。姊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伴着,亦可以解些烦闷。或有委屈之处,只管说得,不要外道才是。’”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

……

王夫人因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顽笑,都有尽让的。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黛玉千里迢迢投奔而来,她的两个舅舅却都没有接见她。换句话说,贾赦、贾政都没有直接出场。作者为什么偏偏这样安排呢?认真研读课文,笔者发现,作者这样匠心独运的设计,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充分体现人物出场描法的多姿多彩。试想,如果外甥女黛玉和贾赦、贾政两个舅舅见了面,按照常理,总要说起黛玉母亲贾敏去世发丧的事情,这样容易和贾母见黛玉时说的一些话重复,行文时就显得枯燥、拖沓,难以下笔。如此以来,只有安排黛玉去拜见而又见不到才是最巧妙的选择。于是作者对贾赦、贾政的出场采用了避难就易、避实就虚的方法,故意“留白”,从虚处着笔,既做到了理之所必见,又避免了实见时描述的困难。如果说前面邢、王二夫人和迎春、探春、惜春三姊妹的出场是实写,那么这里贾赦、贾政的出场就是虚写,从而完美实现了人物出场描法的虚实对照、有机结合。

作者精心设计贾赦、贾政不出场的第二个原因是为了进一步暗示黛玉今后在贾府孤苦凄凉的处境。黛玉拜见贾赦、贾政两个舅舅,是课文中贾赦、贾政的第一次出场,是一次“未见其人,只闻其声”的出场——贾赦在家传出话来,贾政不在家留下话来。贾赦、贾政都没有见黛玉,理由都很冠冕堂皇。贾赦是怕引起伤心,不忍相见;贾政是斋戒去了,不能见面。试想,自己唯一的妹妹过早病故,留下一个体弱多病、无人照顾的小女儿寄篱门下,况且各自又是一家之主,不看僧面看佛面,岂有不见之理?妹妹早逝,当哥哥的本应伤心悲痛,外甥女孤弱凄凉,更应引起舅舅的怜爱之心,可是他们仅仅用几句简单的礼节话、场面话就把外甥女黛玉打发了。试想,假如这时候贾母准许贾赦纳鸳鸯为妾,贾赦的身体立刻就好。假如贾政得知宝玉这时候正在顽皮浪荡,也一定会马上赶回来狠狠教训宝玉一顿。贾赦、贾政对黛玉都有一番叮咛嘱咐。贾赦“劝姑娘不要伤心想家,跟着老太太和舅母,即同家里一样。妹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伴着,亦可以解些烦闷”。贾政的嘱咐是“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学针线”。这些话听起来是对黛玉关心备至,但他们要表达的重点并不在这里,而是“或有委屈之处,只管说得,不要外道才是”,“ 或是偶一顽笑,都尽让的”。面对刚到贾府的唯一的外甥女黛玉,贾赦、贾政两个舅舅想到的更重要的是给她立规矩,这清楚地表明了他们对黛玉的真正态度。贾赦、贾政对黛玉表现出的“冷漠”为黛玉今后在贾府孤苦悲凉的境遇埋下了伏笔。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展开,黛玉唱出那“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哀婉凄凉的曲调也就不足为奇了。

篇5

李纨"十二钗位"之疑

俞平伯先生谈到过:谈《红楼梦》,尽可撇开李纨、巧姐等【1】。好多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红楼梦》是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用心血泣成的一部巨著,"十二钗"都是作者极力要表现的优秀女子,李纨列于"十二钗"自有其过人之处,且从书中亦可看出李纨并不是可有可无式人物,而是一个地位非常的角色。

就其实际地位而言,李纨是荣国府实际掌权者王夫人的长熄,地位要高于王熙凤,而且从书中多次出场顺序可以看出亦是纨前凤后。如第十六回中道:"那是贾母心神不宁,在大堂廊下伫候,邢王二夫人,尤氏,李纨,凤姐,迎春姊妹以及薛姨妈等皆聚在一处打听消息。"又如第十八回贾元春省亲时:"邢夫人、李纨、王熙凤、迎春、探春、惜春等,俱在一旁垂泪无言。"亦是纨前凤后,因此可见作者对李纨这一形象的钟爱了。

为什么会对李纨"十二钗"位产生了怀疑呢?这大概由于好多人没有体会到曹老独具匠心的构思吧!

作者在第四回中对李纨作了概括性叙述后,采用的是隔数回一笔一笔带叙方式,刚一触及便立即荡开。每一次描写都是寥寥数笔带叙的李纨单调孤寂的生活,却始终不让她说一句话,这种欲语还休方式,使读者在触到故事情节时逐渐感受到李纨的生存环境及方式。胭脂斋评这种写法:"故用此顺笔便墨,间三带四,使观者不忍。"【2】这一阶段性描写是作者的特写笔法,作者分三部分描写李纨的生活,即入大观园前、大观园中、搬出大观园后。而前二十二回恰恰是入大观园前的李纨,侧重点是她的守寡生活及"槁木死灰"式生活方式,写她生活于仕宦家族却承受着无形的封建礼教压迫下的"节妇"生活,这一阶段性描写主要采用的是简笔勾勒,也许这就是有人认为李纨这一角色可有可无的原因吧!

李纨在书中的作用非常。如第七十六回中秋赏月:"因她(李纨)和凤姐病着,宝钗没由来,便觉冷清了好些。"她没到场使人想起她来,跟她相处的人上至王夫人、邢夫人、薛姨妈可以同她议事;并肩着王熙凤同尤氏可以一同说笑,有时语气尖锐也无妨;下者迎春、探春、惜春等,她可以带她们针黹诵读;可以一个眼神把众小姑娘带离了是非之地;还可以参加众姑娘发起的诗社等等。可见李纨位于"十二钗"并无可疑之处。

形固有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

作者初写李纨,确将其定位于"槁木死灰",但是作者并没有故守住这一点,而是从多角度多侧面去刻画了一个真实的李纨,这些侧面又与其主色调"槁木死灰"相互映衬,而不像有些老前辈所言夸张。

如李纨是"真正符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要求的样板,李纨确像"槁木死灰"一般,她的心完全死了。【3】

诚然,作者也将李纨定位于"槁木死灰"式,但"心完全死了"好像不大符合曹老的写作原意。我想庄子的一句话可以用来一驳:"形固有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4】封建伦理把李纨推入"古井",但却不是无澜,恰是古井微澜。

大观园中的李纨可谓是青春焕发。寡妇身份阻了李纨追逐外在形象的权利,虽不能穿鲜艳服装,不浓妆艳抹,但却阻止不了她对自然美的欣赏感悟与追求。

大观园中,李纨虽选择稻茎掩护黄泥墙的稻香村,但其内几百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杏的色与形的热烈奔放正是李纨内心感情的外放。她对自然美的审度能力之高令人赞叹。大观园诗社的第一次诗会是在李纨的提议下以白海棠为题咏对象的。白海棠是贾芸让人送给贾宝玉的,李纨只是在来的路上碰巧遇见。她虽没有咏叹,但她对花的美是敏感而有欣赏力的,然而花的主人只是在咏完后会回怡红院"忙着看了一回"(第三十七回)。芦雪庭拥炉作诗也是李纨提出来的,对雪与红梅的欣赏,大家是共同的,在这片红粉玻璃世界里,每种景物都成了冰雪世界难得的装点。芦雪庭即景联诗,宝玉落了第,李纨便罚宝玉去向妙玉乞红梅,这罚的方式相对于王熙凤更是雅致。栊翠庵的红梅人人见得,但李纨却情有独钟,一见不足,还想带回去细细欣赏,对美的审度之高及爱美之心之烈,又非其他人所能及!

参与创建诗社,李纨就进入了性格发展的第一高峰。当八月探春提议建立诗社时,李纨却说:"前儿春天,我原有这个意思的。她们是二月十二进入大观园的,也就是一进入大观园,李纨就有了这一想法。探春一提议,李纨立即赶去,说:"雅的紧!要起诗社,我自长坛!"并且荐以自己的稻香村作为诗址,而且李纨的热情一下子达到顶峰,紧接着咏白海棠,后来的芦雪庭即景联诗等等,李纨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进去。在诗的王国里,李纨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进入了自己的角色。她以主人公的态度与热情对待诗社的一切活动,使得大观园诗社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为大观园儿女理想生活提供了屏障。有了诗,就要评诗。评诗是曹老塑造李纨青春形象的又一精彩之笔。在这里,李纨不是标准的寡妇,更不是"槁木死灰",在这里李纨生命散发着青春的活力,喷涌着灼热丰富的情感。

多年以来,人们习惯的把她当做"未亡人"、"木头人",殊不知李纨也有其又幽默风趣的一面,这在她大观园生活中表现的淋漓尽致。第三十九回大观园诗社,湘云做东邀社时,凤姐遣平儿来要螃蟹,众人拉着平儿,平儿不肯,李纨瞅着她笑,道;"偏叫你坐!"因拉她身边坐下,端了一杯酒,送到她嘴边,平儿忙喝了一口就要走,李纨道:"偏不许你去!显见你只有凤丫头,就不听我话了。"一个"偏"字,便把李纨活泼可爱的一面勾勒出来。

与众姐妹在一起时,没了礼法的束缚,李纨便显得格外活泼,亦不乏幽默。如第六十三回宝玉过生日,到了晚间,大观园群芳开夜宴,黛玉便笑向宝钗、李纨、探春等道;"你们日日说人家夜饮聚赌,今日我们也如此。以后怎么说人?"李纨笑道:"有何妨碍?一年之中不过生日节间如此,并不夜夜如此,这倒也不怕。"相比之下,李纨则更无所顾忌。不仅如此,她还和姑娘们玩得十分开心,甚至她还和湘云等人一起强死强活的灌探春喝酒。这时的李纨已忘记自己特殊身份,忘了那束人的礼教,于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青春女性形象便展现在我们眼前。探春抽到杏花签后袭人抽到签,注云:"杏花陪一盏。"黛玉便向探春笑道;"命中该招贵胥的,你是杏花,快喝了,我们好喝。"探春一听黛玉在打趣人,便对李纨说;"这是个什么,大嫂子顺手给她一下子。"这时李纨笑了笑说;"人家不得贵胥反挨打,我也不忍的。"她的幽默风趣把大家都逗笑了。

显然大观园外的李纨被礼法束缚了个性,使她不得不在礼法的夹缝下生存,但远离了世俗牢笼,在大观园相对纯净的女儿理想王国里,李纨便增添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其主色调"槁木死灰"冲突,作者正是通过这一冲突来展现封建礼教压抑人天性的残忍。因此,李纨虽形固有使如槁木,而心却不像死灰一般。李纨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的被封建礼教压抑下的悲剧性人物。

人格之议

李纨的结局不是完满的,这确与其人格有一定关系,但不能对其人格进行全盘的否定。

有些人似乎非要用现代人的一些观念、眼光寻出一些我们更容易接受的或是更容易引起大众眼球的一些东西才行。

第三十九回作者有一长段描写李纨和平儿。

李纨揽着平儿笑道:"可惜这么个好体面模样儿,命却平常,只落得屋里使唤。不知道的人,谁不那你当做奶奶太太看?"平儿一面和宝钗湘云吃酒,一面回头笑道:"奶奶,别这么摸的我怪痒痒的。"

有人便对这一段进行了评价:这一段文字令人玩味,这段描写给人的印象是李纨对平儿过于亲密了,李纨一定是搂着平儿在她身上四处乱摸才会使平儿觉得"怪痒痒的",李纨的这番行动是否让我们嗅到了点性的意味?长期的性压抑,正常人可以,比如说,转向同性。【5】如果仅以此便猜测李纨有同性恋倾向,有点过于牵强了。我倒是觉得这一段的描写是对李纨性格的又一精彩之笔。平儿是王熙凤的一把总钥匙,是王熙凤的总管家,平儿善良平和招人喜爱但只是一个地位低下的通房丫头,连一个妾都不及,对这样一个人谁不怜惜。李纨青年守寡,想想身边又没有个贴心的人,岂不羡慕、怜惜?这原是人之常情,不可强于思索。相反的倒显现了其人性的闪光点。

也有人论其吝啬、嫉妒等。李纨确实是吝啬的,但如果我们站在她的角度进行思索,我们也许会予以更多的同情。李纨在荣国府中的情形用贾母一句话形容是"寡妇失业的,还有个小子",可怜天下慈母心,李纨为了自己的儿子必须未雨绸缪,当你联想到这些,又怎么忍心对她进行批判呢?李纨判词里作者明确点出"如冰水好空相妒",李纨本该拥有荣国府的权利但却不幸的被剥夺,这并非其本身能力问题而是封建礼教压迫下的结局,李纨难道不能偶尔抒发一下吗?

诚然李纨性格有不完美之处,但作者这样描写正在"开掘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同时,也思考了人性的局限性,亦即人性是不可能完美的,毫无缺陷的,而这种缺陷往往导致了她们各个不同的悲剧"【6】。李纨便是作者开掘的悲剧人物之一,的确李纨是不完美的,但正是李纨的局限性才使李纨的形象更符合现实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李纨爱梅。寒冬腊月,梅花冲寒放苞,一枝独秀,一句"竟有些意思",表达出李纨对梅花的认同,无疑李纨是具有梅花品格的人,而"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正是对她心态脾性的最自然的写照。

在《红楼梦》的构思中,李纨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人物。走进李纨,你会发现许多以前你不曾看到的,你会发现李纨是"十二钗"悲剧旋律的一个强有力的音符。曹雪芹并没有轻慢她,同样赋予她一种美,一种价值及多种悲剧意蕴。

参考文献

[1] 《俞平伯论红楼梦》中《红楼梦中关于"十二钗"的描写》

[2]《红楼梦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

[3]《漫步大观园》,江苏人民出版社,中华书局(香港)曾杨华著

[4]《庄子•齐物论》

篇6

关键词:红楼梦;后现代性;女性形象;荒诞性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145-03

《红楼梦》自问世开始,就以其丰富的思想意蕴与高超的艺术魅力,震撼着一代代读者的心灵,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巨大影响。对《红楼梦》的评论和研究自脂砚斋开始,日渐繁盛,“红学”也因此得名并逐渐成为世界性的显学。《红楼梦》开篇所写太虚幻境的魔幻、荒诞的色彩,使人们以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来研究这一文本所体现出的诸多后现代的特征。《红楼梦》这一古典名著却与当代西方的文流保持着微妙的联系,这是种不可否认的超前。

一、女性主义

《红楼梦》为读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廊。作者曹雪芹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下,通过丰富生动的细节描写和极富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探春、尤三姐、鸳鸯、刘姥姥等一大批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小说中女性形象所表现出的女性本体意识的觉醒,表现这些生活在大观园里的女性对自身角色、地位和作用的自觉意识,勇敢的追寻自我、表现自我的女性形象。这种创作观念改变了传统女性应该有的气质与内涵,也超越了封建礼教的种种规范。

林黛玉是《红楼梦》里最重要的女性之一。书中描写她“心比比干多一窍”,可想见她的聪明。绛珠仙草化身的她周身都显示着超凡脱俗的气质,充满诗性的颦儿容不得半点庸俗。在爱情面前,总是能清晰地表现出一个女子的内心世界与个性特征。潇湘妃子所追求的是纯洁而专一的爱情,在那个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女子一生命运的封建时代里,黛玉勇敢地追求心里的爱恋。在宝玉亲近薛宝钗或史湘云时,毫不掩饰内心的嫉妒与不快。尤其是当黛玉从傻大姐那里得知宝玉已和宝钗定了亲,一时心智迷乱走到贾母房中问宝玉:“‘宝玉你为什么病了?’宝玉笑着道:‘我为林姑娘病了’。”自此林黛玉焚稿断痴情,病势也越来越严重,直到最后直声叫着:“宝玉!宝玉!你好……”①含恨而终。黛玉的这些大胆越礼的行为在那个宗法制的社会里是极其违背“礼仪规范”的,然而却更清楚地显示出黛玉身上所具有的那种反叛、追求自我和纯洁爱情的女性形象。

在《红楼梦》里,晴雯总是作为林黛玉的小象而存在的。她虽没有黛玉的高雅和诗人气质,但却同样机灵聪敏、伶牙俐齿。在晴姑娘的眼里是容不得半点沙子的,比如她撵坠儿一事。在《红楼梦》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 勇晴雯病补孔雀裘一回中写到宝玉房里的小丫头坠儿偷拿了凤二奶奶的镯子被平儿查了出来,平儿过怡红院来对宝玉说此事:“你们以后防着他些,别使唤他到别处去他,……晴雯那蹄子是块爆炭,要告诉了他是忍不住的,一时气上来,或打或骂,所以单告诉你留心就是了。”宝玉回到房中将平儿这一番话一长一短的告诉了晴雯,“‘他说你是个要强的,如今病了,听了这话,越发要添病的,等好了再告诉你。’晴雯听了果然气的蛾眉倒蹙,凤眼圆睁,即时就叫坠儿”,②怎么也忍不下这口气,经过宝玉反复劝阻才终于暂时罢休。通过这一情节清晰地表现出晴雯的率真,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大胆的表现自我,并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力。与此同时晴雯并不因为自己身为奴仆而看轻自己,她自尊自重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可以从她撕扇子这一情节中看出来,在个性自由与平等的追求上,她是不顾忌主仆之分的。她的这份率真、质朴、大胆、叛逆与封建的伦理道德、世俗人情发生了尖锐的冲突,而这一点正表明了曹雪芹进步的美学思想和人生价值观,以及他对女性的尊重,所以他才能写出这样可爱的女子形象。

在十二钗里,三小姐探春是个很特别的女性形象。她是贾政庶出的女儿,但身世的不幸却并没有禁锢她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她虽是女儿却能在抄检大观园的那一刻觉察到家族命运的衰微,这种预见性与当局不乱的清醒是难能可贵的。探春这个形象没有传统女子的娇弱,而是散发出很强的巾帼不让须眉的气质,凭借自己的认真、机警、干练,极有远见的采取兴利除宿弊的一系列措施,以减少荣国府的庞大开支,挽救家族衰败的命运。当凤姐卧病探春待其理事,“一应执事的媳妇都想着不过是个未出闺阁的年轻小姐,且素日也最平和恬淡,因此都不在意,比凤姐二前便怠慢了许多。只三四天后,几件事过手,渐觉探春精细处不让凤姐,只不过是言语安静、性情和顺而已。”尤其是与吴新登的媳妇那场对话更是让那些管事媳妇们知道,这三小姐可不是好糊弄、没主见的主儿。我们都知道在封建社会大家族里,庶出的子女是没有地位的,在女孩身上这现象就更加严重。探春却凭借她的聪敏、精干、体贴为自己争得了起码公平的地位,在荣府里争得上下的人的尊敬。所以在探春身上,突出的显示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争取女性地位的自觉与努力。

还有像以死明志的鸳鸯、为真爱而死的司棋、个性刚烈又不甘受辱的尤三姐等等女性形象,都表现了鲜明的个性特征。她们敢爱敢恨,为了自由而毫不畏惧的挑战权贵;为了誓言与爱情而不惜生命,甚至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爱慕,所有这一切在那个时代都是“大逆不道”的,但是她们做到了,也因此才实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使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个体。人是生而平等的,女性并不应该臣服于男性的权威下,而应该有属于她们的话语、自由和权力。曹雪芹在那个封建专制的时代却能表现出这样进步的女性观念,是很超前的一件事。

从里一个角度说,大观园里的女子几次结社作诗,这也与封建礼仪所规定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大相径庭。无论是海棠社还是桃花社,或者芦雪庵的即景联诗与凹晶馆的湘黛联诗都不乏佳作,尤其是黛玉的诗作。像她的《葬花吟》、《桃花行》、《题帕三绝》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这些是充分体现出大观园女子的“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的气魄,而她们的博学、多思、敏锐也跃然纸上。

这些大异于传统的女性形象蕴涵着曹雪芹对女性命题的深邃思考,表明其激烈的反传统的女权主义倾向,作者毫不掩饰自己对这些聪明、美丽、叛逆的女性的喜爱和赞美,这是以前的文本所未曾达到的深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红楼梦》可以说是一部典型的女性主义文本。这是对权威的挑战,也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以消解中心性、秩序性、权威独尊性为其出发点”的宗旨。③

二、荒诞性

“后现代艺术作品将虚构和冷漠作为自己的性格特征”,④后现代作品总是因其虚构和幻想而带上极强的荒诞和神话色彩。在当前文坛,以神话为创作元素的玄幻小说非常流行,而《红楼梦》开篇就是一个神话结构,这一结构设计使其成为一部融合了当今西方前沿文学构想的、具有东方奇幻色彩的巨作。小说开篇描画的一僧一道、女娲炼石等人和事,都透出十分浓重的神秘色彩,并使这一不可测的神秘气息贯穿了整本全书,成为全书一个不可忽视的脉络和线索。

(一)主人公身世的奇幻

《红楼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作者曹雪芹为这两个主人公设计了非同一般的身世特征。小说第一回里这样写道“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起?说来虽近荒唐,细玩颇有品味。”“却说女娲炼石补天,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大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因见众石俱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⑤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大展幻术将这块巨大的补天石变成了一块晶莹的美玉,并携带此玉到那温柔富贵乡之中体验一番,从而出现了作者创造的口含通灵宝玉而诞生的贾宝玉这一典型形象,这块衔在婴孩口中的五彩晶莹的宝玉,就是女娲补天遗留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而小说中这位衔玉而生的贵族公子,一离开通灵宝玉就会疯魔起来,甚至危及到性命。“通灵宝玉”的由来,以及后来在人间叙事中神秘的消失与同样神秘的失而复得,都充满了玄幻色彩。

小说中另一个主角林黛玉的前世也是颇不一般的。书中介绍她本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棵绛珠仙草,常行走于灵河岸边的赤霞宫神瑛侍者见其十分娇娜可爱,遂每日以甘露灌溉,使得绛珠仙草得以久延岁月,遂心生感激希望有机会回报。在吸收日月精华的修炼后,绛珠仙草幻化成一个女体,闻得神瑛侍者已下到凡间历炼,而自己尚未酬报他的灌溉之德,于是也请求下世为人,以泪偿还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这一虚幻的以泪还债的情节虽让读者感到离奇,却又如此的感人。尤其是小说里所构建的仙境――太虚幻境。小说所描写的无才补天、木石前盟等都显示出《红楼梦》独具的神话色彩和荒诞特征。在看似荒诞的故事情节中,寄予作者的独特的艺术审美标准,同时也表现出曹雪芹对各门类艺术的界限和艺术与现实的界限加以超越融合的能力。

《红楼梦》中还有一类贯穿情节始终的人物,他们具有强烈的非自然特征,行踪诡秘、高不可测。最典型的就是在金陵城的现实生活里不时地出现的癞僧跛道,这僧人和道人引领了小说的开篇,又关联着几位主次人物的命运,像甄士隐、柳湘莲、贾宝玉的出家都与这两人有关。这一僧一道可以称得上是化外高人,能够自由地往来于仙凡两界,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介入凡尘的世俗生活,拯救人物于水火之中。在第一回里,癞僧看见士隐抱着英莲,便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中作甚?”“舍我罢!舍我罢!”士隐不耐烦,那僧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道是:“……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士隐意欲问他们来历。只听道人说道:“……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去。”说毕,二人已经再不见个踪迹了。⑥这两人就是如此这般的从大荒无稽青埂峰来,回大荒无稽青埂峰去,再从大荒无稽青埂峰来,再回大荒无稽青埂峰去,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种与后现代实验小说的扑克牌结构相类似的设计, 体现了曹雪芹对于人生的“终极关怀”和无限的思考。

这些玄幻的情节碎片散落在人物的刻画之中,增强了人物形象的内涵与深度,并汇聚成惊人的视觉表现力。

(二)荒诞的情节设计

在这里我主要选取以下几个情节来分析《红楼梦》情节的荒诞与不可思议。在这篇论文里我主要以通灵宝玉与贾宝玉的关系入手来进行研究。在小说里有两次重点描写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

第一次是在《红楼梦》二十五回魇魔法叔嫂逢五鬼 通灵玉蒙蔽遇双真里,赵姨娘因忌恨平日里宝玉和凤姐的得宠与得势,于是私下里勾结马道婆给这叔嫂二人下咒施法,并且阴谋得逞,让二人疯癫起来。宝玉这边将身一跳,离地有三四尺高,口内乱嚷,满嘴胡话,寻死觅活的;凤姐则手持一把明晃晃的大刀,砍进园来,见鸡杀鸡,见犬杀犬,见了人,瞪了眼就要杀人,这两人直闹得阖府上下鸡犬不宁、人仰马翻,才终被制服却是人事不省、气若游丝。贾府中人急得无可奈何之时,却在重重院落之内清晰地听见府外街道上传来的隐隐的木鱼声,也来不及想这不可思议之处,贾政便奉母命请进了一僧一道。双方交谈过后,和尚接过通灵宝玉擎在掌中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下,别来十三载矣!人世光阴迅速,尘缘未断,奈何奈何!可羡你当日那段好处: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只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惹是非。可惜今日这番经历呵:粉渍脂痕污宝光,房栊日夜困鸳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债偿清好散场。念毕,又摩弄了一回,说了些疯话”,⑦叮嘱了一番。贾政还未来得及答谢,这僧道二人却早已经走得无影无踪,却没有谁发觉。这一情节存在许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其一是这僧道在危急时刻的及时出现,仿佛早已安排好的一样;其二贾府中人怎能如此清晰的听见木鱼声。试想贾府乃是侯门府邸,面积之大自不用说,与府外的街道也一定有着相当的距离,怎么可能听见街外的市声呢?其三是那块通灵宝玉的遇真人而显其通灵,拯救了凤姐与宝玉,其四就是僧道二人的来无影去无踪,还有一点就是凤姐和宝玉因为妖法而疯魔,这几点都充满了玄幻和荒诞的色彩。

第二次是九十四回宴海棠贾母赏花妖 失宝玉通灵知其祸中,宝玉在赏海棠花的慌乱中丢失了通灵宝玉,使得他“怔怔的,不言不语,没心没绪的。……自失了玉后,终日懒怠动,说话也糊涂了。并贾母等出门回来,有人叫他去请安,便去;没人叫他,他也不动。……每天茶饭,端到前面便吃,不来也不要。”⑧]就这样一日呆似一日,虽如此却不用亲看就能感觉到送到眼前的玉并不是自己的通灵宝玉。这种人玉同一,生死相关的特殊关系实在是不能以常理推测。在一百一十六回里和尚送回了通灵宝玉,宝玉竟真的回转过来,却又转瞬之间灵魂出窍,追随了和尚到了太虚幻境。这一系列因通灵玉的丢失而引发的事件,无不充满神话和荒诞的艺术色彩。

曹雪芹何以要运用如此艺术手法呢,我认为这与西方后现代艺术有着相似的原因,那就是以此达到对当时社会隐晦的批判。通灵玉的丢失直接关系到的不仅是宝玉的生死,而且危及到他身边的丫鬟们的命运,人贱于玉的事实让读者清醒地意识到封建社会里奴仆身份的卑贱,一纸卖身契就将他们的生死置于封建主的手里,稍有不慎就性命不保。虽然贾府对下人是宽厚的,但仍能隐约的看到这一剥削、压迫的迹象。而赵姨娘的暗害、马道婆的施法,并且这马道婆还是宝玉寄名的干娘呢,却也做出如此伤天害理的事,这充分说明了很多时候妖魔鬼怪也不及人心的险恶。大家族里的勾心斗角、互相压制、迫害,也像当代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一样,这正是作者所要揭示的事实。曹雪芹把如此严肃、沉重的主题与内涵寄予在这些荒诞、玄幻的情节中,是他的不得已,也是他的高明与伟大之处。

西方学者哈桑曾经这样谈论后现代主义:“历史是隐迹羊皮纸,而文化则可以渗透到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时间。如果我们冒失地为后现代主义宣布一个创始的日期,我们就会不断地发现后现代主义的先行者。”这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红楼梦》写作的那个年代,并不存在后现代主义这个理论,然而曹雪芹却又真正的运用到了后现代的艺术手法,虽然这是一个无意识的创作过程,但其意义却是重大的。《红楼梦》所表现出的对女性的尊重推崇,对黑暗社会的批判等主题都是极其深刻的,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研究价值和可借鉴的经验。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注 释:

①②⑤⑥⑦⑧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695-708,356,1,4,163-164,683-685.

③④⑥陈晓明.后现代主义[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73,75,75.

参考文献:

篇7

探秘经典巨著,体悟养生智慧,挖掘传统文化的养生之道。

黛玉的养生调理方:饮食不可过寒过热

第38回,因螃蟹生寒,黛玉体弱,果然才“吃了一点子”,就“觉得心口微微的疼”赶紧喝热酒来压,于是就喝了烫过的合欢花酒。

中医解析:中医认为食物有寒、热属性,吃得过寒会使湿气在体内凝聚,过热则脏腑容易上火,最好多吃平性温和食物。螃蟹性寒,黛玉吃的蟹黄又属于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不易消化,因此吃多了对身体不利。而酒性最热,烫过的酒喝下去发散的快,可以疏通血脉、驱风祛寒,中和螃蟹散在体内的寒气。另外,中医认为合欢花性平、味甘,能够疏解胸中郁结的闷气、安神促眠,久服可以令人欢乐忘忧。所以这酒就不仅能驱除寒气,而且对黛玉的多愁善感、夜间失眠有独特功效。

宝钗的养生调理方:要适量运动

第67回,薛宝钗根据自己的经验劝林黛玉说:“妹妹若觉得身子不爽快,倒要自己勉强挣扎着出来各处走走逛逛,散散心,比在屋里闷坐着到底好些。我那两日不是觉得发懒,浑身发热,怕病,因此寻些事情自己混着,这两日,才觉得好些了。”

中医解析:宝钗所说的正应了中医“五劳所伤”中“久坐伤肉,久卧伤气”。医家认为人要有适度的活动,否则就会伤及健康,例如长时间坐卧不动会阻碍肌肉血液循环,使肌肉疲乏无力,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即使有病,在不太严重的情况下,也应该尽量活动,这样一来可以避免坐卧的孤独无聊,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二来也可以活血行气,增强体质。现代人加班、工作都是坐在电脑前苦度春秋,“久视伤血,久坐伤肉”,正犯了五劳的忌讳,最好劳逸结合。

湘云的养生调理方:避开风邪

第58回,大观园中事务分与众婆子料理,宝玉病后出门看着众人忙乱了一回,史湘云看到了说:“这里有风,石头上又冷,坐坐去吧。”

中医解析:中医认为,人体生病有外因和内因,外因是自然界的六种不正常气候(称为“邪气”),风是其中之一。风是春季的主气,大风天受风、出汗后受风、久病后体虚受风都会导致发病。由于风有流动性、吹袭性,加上一年四季都有风在,因此风邪是六种气候中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很多其他的气候,如寒气、热气、湿气等常常借助于风为媒介活动,侵犯身体而致病,所以中医又称风邪为“百病之长”。

巧姐的养生调理方:体弱不宜过食

第42回,巧姐因为逛园子着了凉,发热,王太医来瞧了瞧,笑道:“姐儿这病,只要清清静静的饿两顿就好了。”

中医解析:贾府里的主子们养尊处优、活动量少,加上体质较弱,饮食上又过于油腻,所以他们最容易犯的是风寒感冒、停滞积食、消化不良的“富贵病”。对此贾府有个风俗秘法:“只一略有伤风咳嗽,总以净饿为主,次则服药调养。”这完全符合我国传统的节食养生方法。我们伤风感冒常常导致寒气淤积,使脾胃不振,造成消化功能下降,不思饮食。中医学认为调理这种毛病,首先要静养、保暖、清理肠胃,减轻消化负担。所以适当减少饮食,吃得清淡,有利于健脾和胃,恢复健康,这些对老年人和儿童尤为重要。至于是不是非要净饿,则要遵照医嘱。

王熙凤的养生调理方:脾胃不宜受寒

第50回,凤姐儿看到天冷了,和贾母王夫人商议,在大观园里设一个厨房,让姑娘们在园子里吃饭,以免“空心走来,一肚子冷风,压上些东西不好,吃些东西受了冷气也不好。”

中医解析:熙凤的意思是脾胃不宜受寒。脾胃是后天之本,我们所吃喝的食物与水分,依靠脾胃进行消化吸收;食物中的各种养分,也要靠脾胃输送到身体的五脏六腑、头颅四肢。但脾胃完成这些工作必须在自身健康的情况之下,如果受寒,冷气损耗了脾胃工作时需要的阳气,它就会像我们人一样,到了冬天懒得动弹,消化工作不起劲,吃了东西不吸收。吃冷饮、吹冷风是脾胃受寒的最主要原因,受寒后最好的养护手段是腹部保暖、用温和的食物慢慢调养。

秦可卿的养生调理方:食补养身

第11回,秦可卿病重,见了凤姐儿说:“昨日老太太赏的那些枣泥馅的山药糕,我吃了两块,到像克化得动似的。”

中医解析:枣泥馅山药糕,是“极尽养生之术”的食物。红枣具有补益脾胃、调和药性、养血宁神的功效,是女性的补身恩物。红枣汤对产后贫血、气血虚弱及产后调养,有明显效果,还可以减轻因心血不足所引起的心跳加速、夜睡不宁和头昏眼花等症状。山药可以健脾益胃。滋肾益精,是一味平补脾肾的药食两用品。这两种食物做成的糕性为平和,健脾益气、补而不腻、易于消化,最适合久病体虚的人使用。

元春养生调理方:芳香疗法

第18回描述贾元春省亲时,大观园里根据元春的喜好“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又有销金提炉焚着御香”,跟着元春的值事大太监也捧着香珠等物,只见园中香烟缭绕。

中医解析:古人善于使用香疗法,在《红楼梦》里,小姐们身上佩以香串、香珠,彼此传送香囊,床上是春枕,丫鬟们随时往香鼎里、香炉里添香料……这些描写可以说是古代运用香疗法的生动写照。中医认为,芳香气味通过口、鼻、毛皮等孔窍进入身体,在心肺、脾、胃等脏腑功能的作用下,可以达到平衡气血、调和五脏振奋精神的效果。现代医学研究分析,气味分子能刺激人体的嗅觉细胞,通过大脑皮质的兴奋抑制活动,进而调节全身的新陈代谢,平衡植物神经功能,达到身心的相对稳定。香味不仅可以影响神经、控制情绪、减轻痛苦,甚至还能支配我们的行为。

探春的养生调理方:防止过忧

第38回黛玉吐血后,探春来看望她,说道:“你别心烦,我来看你是姐妹应该的,你又少人服侍,只要你安心肯吃药,心上把喜欢事儿想想,能够一天一天的硬朗起来。”

中医解析:探春谈的是情志养生。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惊、恐七种情绪统称为情志。正常情况下,七情活动可以协调身体的机能,不会致病,但当七情过激、过久,超过我们所能承受的生理限度时,就会导致身体脏腑功能失调,而生病或迁延不愈。黛玉就是平时思虑太多,听见不干自己的事,也要动气,而且多疑多惧,都郁结在心里,损耗了肝气,所以久病。探春劝她想想高兴的事,排解一些郁闷,肝气也就顺畅了。因此情志的养生,就是通过各种方法保持心情愉快,平心静气。

迎春、惜春的养生调理方:养心法

迎春:《红楼梦》第7回,周瑞家的去王夫人处送宫花,看见迎春正和探春下围棋。宝玉的诗中也提到迎春屋中可以听到“永昼敲棋声”。迎春是一个很淡泊的人,她虽然喜欢围棋,但不是什么八段九段高手,能把别人杀得片甲不留。围棋只是她的一项消遣游戏,聊以解闷、谴怀、静心而已。

惜春:她个性恬淡,平时喜欢画画。第42回,贾母令惜春“照着这个园子画一张”,送给刘姥姥。宝钗说起画这样大的画需要各色画笔用具,惜春说:“我何曾有这些花器?不过随手写字的笔画画罢了。”

中医解析:相比于元春的显赫、探春的精明,这两姐妹就有些逊色了。但毕竟是大家千金,自有一套舒畅情志、调养精神的方法。贾府自贾母以下都很懂得精神养身,这是古人在“天人相应”的理论下,通过怡养心神、调剂生活等方法,保护和增强身心的健康水平。现代医学也发现,在对人体不利的因素中,最能影响身体健康的就是不良情绪。

李纨的养生调理方:不食生冷

第49回,李纨对宝玉和湘云说:“你们两个要吃生肉,我送你们到老太太那里去,哪怕吃一只生鹿,撑病了不与我相干。这么大雪,怪冷的,替我作锅呢!”

中医解析:李纨作为照顾姑娘们的大嫂子,在饮食起居上要格外留心,她这是根据中医理论在讲不要吃生肉。脾胃在体内过的是平淡生活,太刺激的一律接受不了。生肉在这里就属于生冷食物,不但不容易消化,而且依照现代食品卫生要求,很可能含有寄生虫和病菌,极容易引起疾病。凉拌福寿螺致病事件,让我们对拒绝生食有了深刻印象,李纨的话可以作为古人认识生食有害的聪明实例。

妙玉的养生调理方:淡茶养生

第41回,妙玉性喜平淡,不跟人来往,只有一个嗜好---品茶,而且她喜欢喝淡茶。妙玉给众人递上用旧年雨水烹的老君眉,刘姥姥尝了,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妙玉只是一笑。

中医解析:《红楼梦》一书中有多处描写吃茶养生的情节,每处虽着墨不多,但是各有意趣,这里讲的是淡茶养生 。茶有提神醒脑、促进消化、有益健康的作用,但是饮淡茶可以养生,饮浓茶则有损健康。浓茶中的咖啡因会使心跳加快,从而使血压升高,同时,浓茶液大量进入血管,会加重心脏负担,产生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而且喝浓茶还容易导致便秘症。所以饮茶应以弃“浓”择“淡”为要。

《红楼梦》经典养生方1:节制饮食

第五十三回写道:“这贾宅中的风俗秘法,无论上下,只一略有些伤风咳嗽,总以净饿为主,次则服药调养。”第四十二回写贾母开宴后欠安,王太医就诊后说:“太夫人并无别症,偶感一点风凉,究竟不用吃药,不过略清淡些,暖着一点儿,就好了。如今写个方子在这里,若老人家爱吃便按方煎一剂吃,若懒得吃,也就罢了。”

贾府里的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个个都是四体不勤、活动量少的人,加上体质较弱,所以他们最容易犯的常见病是风寒感冒、停滞积食、消化不良的“富贵病”。

现实参照:都市现代人很多都是“富贵病”患者,停滞积食、消化不良、排毒不畅是典型症状,而且还包括肥胖。节食养生对于现代人显得格外重要,不仅仅是为了追求苗条美丽,更重要的是健康。

《红楼梦》经典养生方2:根据年龄、体质调配食品

第四十九回,贾母说,牛乳蒸羊羔“是我们有年纪人的药,可惜你们小孩子们吃不得。今天另外有新鲜鹿肉,你们等着吃。”

中医学认为,人的饮食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体质,选择相宜的加以调配,有所避忌。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实行辩证的进食施治原则。牛乳蒸羊羔性大热,补中益气,养血生精,对年老体虚者最为适宜,但年轻人血气方刚,体质多属热性,多吃容易升肝火,出鼻血,喉痛,有灼热感;而鹿肉性温,补中,强五脏,益气,对年轻人的健康有利,也少副作用。贾母凭老经验,不让宝玉等人吃牛乳蒸羊羔,而叫他们吃鹿肉,有一定道理。

现实参照:现代人膳食不合理的情况时有发生,不顾自己的体质盲目进补的大有人在。比如老年人应以温补平补为主,中青年人则可以适当多吃能够滋阴润燥的食物。

《红楼梦》经典养生3:饭后慢饮茶

第三回,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

篇8

摘要 风格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创作中的光辉典范,其艺术成就的最高峰突出表现在个性化的语言风格上。笔者从三方面着手分析,展现了《红楼梦》语言准确、生动、明畅、洗炼、典雅、纯净、极富表现力的个性化语言风格,它对塑造人物、表现主题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展示了作家独具匠心的艺术功力,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红楼梦 语言 个性化 风格

中图分类号: H05 文献标识码: A

众所周知,一部语言完美的文学作品绝不等于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一定是一部语言完美的文学作品。《红楼梦》的语言作为《红楼梦》的一部分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艺术成就的最高峰。“每一种语言本身都是一种集体的表达艺术。”《红楼梦》的语言充满着艺术美的气息,主要体现在其个性化的语言风格上。

一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红楼梦》是通过“家庭琐事、闺阁闲情、诗词谜语”来录实叙情,即通过众多人物在家庭琐事中的活动来表现主题,故曹雪芹对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格外重视。他在第一回中明确提出反对汉唐以来传奇、野史“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俗套。鲁迅曾经说过:“《水浒》和《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够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言为心声,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红楼梦》塑造了多少鲜明的艺术形象,就有多少富有特色的性格语言。

首先,曹雪芹根据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情、气质和具体情境表情达意的需要,自如地选择和运用各种语言体式、词语、句式、修辞手段和语调风格。他可以写出一群年龄、身份、修养相近的小儿女的不同口声。如:宝玉常说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新奇“呆话”,什么“泥水骨肉”、“禄蠹”都是他的创造;黛玉有一张聪明的促狭嘴;湘云快言快语;宝钗稳重含蓄;妙玉矜持冷漠;晴雯直率锋利;袭人柔和委婉;探春见识精明,出语每觉沉重深刻……

曹雪芹还能写出各色社会人物的口声。在冯紫英的酒席上,贾宝玉的曲子感伤缠绵,艺人蒋玉函的温柔旖旎,云儿唱的俚俗轻佻,薛蟠的“一个蚊子哼哼哼,两个苍蝇嗡嗡嗡”则活画出呆霸王不学无术的丑态,而他在令人捧腹的“女儿愁”、粗鄙不堪的“女儿乐”酒令中也会突然冒出一句文气十足的“女儿喜,洞房花烛朝慵起”,则又符合他生长贵族之家耳濡目染的实际。而刘姥姥却只能说出“一个萝卜一头蒜”、“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这样庄稼人“现成的本色”话。老仆焦大骂人:“咱们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醉语如画,粗野放肆而又慷慨激昂,的确是一派自恃有功满腹怨望的忠诚奴才口吻。

其次,《红楼梦》人物的语言不但“人有其声口”,而且一个人物在不同的情势下,面对不同的对象,又有很不相同的“声口”。第五十六回,宝钗对平儿开玩笑说:“你张开嘴,我瞧瞧你的牙齿舌头是什么做的。从早起来到这会子,你说这些话,一套一个样子。”不仅平儿如此,其他的许多人物也是这样。贾宝玉在贾政面前,一张嘴像钳住了一般,而在众姐妹中间经常是口若悬河。他对自己的母亲王夫人讲话,恭敬而略显拘谨,到了贾母那儿言谈则无拘无束,一副娇儿憨态。王熙凤的语言更是“一套一个样子”:对贾母在表面放诞无礼、挪榆取笑的语言中蕴涵着逢迎献媚;对众姐妹,谈笑风声而又出之自然;对下人,有时是笑语相待,有时则厉声弹压……这样,在不同的语言中表现出人物不同的性格侧面,从而形成了多侧面、多色素的性格整体。

第三,曹雪芹还做到了“相犯而不犯”。这是历来中国古代小说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同是贵族小姐,黛玉言语机敏、尖利,宝钗圆融、平稳,湘云爽快、坦诚,个性分明;同为,秦可卿言语柔和,李纨平淡无味,凤姐则机智诙谐,性格各异;同是爱讽刺、挖苦人,黛玉用语含蓄,晴雯则机锋直露,风格不同。当代作家周立波说: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一个长篇里,创造了好几百人物……他的主要人物,各有特点和口吻,我们只要看到一段对话,一个行动,不用看人物的名字,就能知道,这是谁说的、谁干的,这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给我们留下的达到世界最高水平的不朽艺术。”

在第三十五回中,宝玉不小心碰翻了玉钏儿端的汤碗,自己烫了手顾不得,反而立即问不曾烫着的玉钏儿:“烫了那里了,疼不疼?”除了宝玉之外,《红楼梦》里再也没有人会说出这样的话。如果同样是纨绔子弟的薛蟠或贾环等人,肯定是大发脾气,处罚玉钏儿。而在宝玉这儿,玉钏儿不仅没有挨骂挨罚,还得到了关心,甚至可以“笑了”。在此点上,可明显看出宝玉与众不同的为人。他的话是他的平常性格,即“尊敬女性”的一贯表现。由此,曹雪芹成功地凸现了宝玉的性格,即“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

再来看迎春这个“懦小姐”、“二木头”。她是个好脾气的姑娘,和姐妹们相处怎样都好,没主见,自然随和。在“懦小姐不问累金凤”一回中,集中地表现了她的这种“木头”性格。她的奶妈因聚赌而获罪,并偷了她的累金凤当了银子,奶妈之媳玉柱儿媳妇明欺她懦弱,反赖她使了她们的银子。可是迎春却说:“罢!罢!不能拿了金凤来,你不必拉三扯四的乱嚷。我也不要那凤了。就是太太问时,我只说丢了,也妨碍不着你什么,你出去歇歇儿去罢,何苦呢?”这样的懦弱小姐自然会有这样的恶奴。后来平儿问她如何处置,她讲到:“问我,我也没什么法子。他们的不是,自作自受,我也不能讨情,我也不去加责就是了。至于私自拿去的东西,送来我收下;不送来,我也不要了。太太们要来问我,可以隐瞒遮饰的过去,是他的造化;要瞒不住,我也没法儿……你们要说我好性儿,没个决断,有好主意可以八面周全,不叫太太们生气,任凭你们处置,我也不管。”只要听听她这番话,就会觉得把她叫做“懦小姐”、浑名“二木头”该是多么的确切。

二 个性化的行动描写

其一,通过对人物动态的描述而使人物形象变得生动传神、栩栩如生起来,显出了人物的个性。如写刘姥姥初到荣国府时“且掸了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蹭到门前”,俨然一乡下老妪初到大富之家的形状。写宝玉“猴向凤姐身上立刻要牌”,宝玉心急爱闹的小孩憨态跃然于眼前了。第四十回写到刘姥姥故意现丑逗乐时,众人先是一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暖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不但每人笑态各别,而且笑态中体现着人物各异的性格、身份、关系情理。

其二,人物的行动还常常和语言密切结合。如第六十五回关于尤三姐的一段描写,凭着她的一番举动和一席话,她的形象便永远不朽了。“三姐儿听了这话,就跳起来,指着贾琏笑到:‘不用和我“花马掉嘴”的!咱们“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喝酒怕什么?咱们就喝!’说着自己拿起壶来,斟了一杯,自己先喝了半盏,揪过贾琏来就灌,说:‘我倒没有和你哥哥喝过,今儿倒要和你喝一喝,咱们也亲近亲近。’吓的贾琏酒都醒了。贾珍也不承望三姐儿这等拉的下脸来。兄弟两个本是风流场中耍惯的,不想今日反被这女孩儿一席话说的不能搭言。”我们从她的举动和话语里感受到她那不畏权势的铮铮傲骨,她那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她那机智敏捷的慧心和冰雪似的精神;我们也从中看到她如何蔑视权贵,玩风流浪子于股掌之间,使他们狼狈不堪,丑态百出。

三 个性化的诗词创作

曹雪芹在第一回中批评那些“滥野史”“不过要写出自己的两首情诗艳赋来”。《红楼梦》则完全不同,它的诗词都个性鲜明,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绝不是“千部一腔”的“情诗艳赋”。

曹雪芹根据人物的思想性格、文化修养、声音口气以及当时的心情来为人物写诗填词,做到了诗因人出,人因诗现。所以他笔下人物的诗词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黛玉的风流别致,宝钗的含蓄浑厚,湘云的清新洒脱,都各有特点,互不相犯。宝钗的“淡极始知花更艳”,不仅是咏白海棠,还很符合她为人的个性特点:罕言寡语、安分顺时、朴素淡雅、洁净无华,遇到旁人会见怪的事,她能浑然不觉,博得贾府上下的夸赞。湘云的“也宜墙角也宜盆’,既是赞花也是自喻:花能处处相宜,人也能随遇而安,表现出她“阔大宽宏”的气量风度。黛玉的《咏菊》道:“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这样哀怨寂寞的心声只能出自黛玉之手。《红楼梦》中也有数量众多的组诗、组词,通过《螃蟹咏》三首也可见其中的个性化色彩。

第一首,“持鳌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竟无肠!脐间积冷谗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原为世人饱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这首诗为贾宝玉所做。它既表达了宝玉不愿走仕途经济的“正道”而欲“横行”于末世,写他不受世俗束缚的思想,更表现了他幽默的性格。在这首诗中,宝玉以“饕餮王孙”自嘲自己饮酒食蟹的馋相,又以“横行公子”自况,还改元诗“本”字为“竟”字,表达突然发现并且吃惊、意想不到之意。这里既表现了他的幽默,更表现了他“哪管世人诽谤”、不苟同世俗的反抗精神。尾联也是自嘲,以蟹自喻,以调侃的口吻赞美了螃蟹这种牺牲自我为世人的精神。只有因通了灵性被剥夺补天权利的“末世”顽石,才能写出含此深意的诗;只有性格幽默豁达的宝玉才能写出如此生动的幽默诗。

第二首,“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对斯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这首是黛玉为奚落宝玉而草就的。虽不是黛玉的代表作,却也从一个侧面让我们了解了黛玉,此诗先描绘了熟蟹的形态、色彩,然后又写熟蟹的内在特质,写得色、香、味俱佳,令人垂涎。转而又写食蟹人的心理,且一个“卿”字引蟹为同调字,与首联“铁甲长戈死未忘”相应,赞美其至死不忘战斗的精神,诗人将以千觞佳酿来助达此“情”。尾联用秋高气爽,桂、菊溢香,佳日食蟹的当前景色作结。在这首诗中,从诗人对蟹至死战斗不已精神的赞美中,表现了黛玉性格中“金刚怒目”的一面,所以是从另一个角度更全面地塑造出黛玉在泪、愁之外的另一面,是塑造黛玉整体形象不可或缺的一首诗。

第三首,“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酒未涤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这是宝钗所做。众人评它说:“这方是食蟹的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大意思才算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颔联中“眼前道路无经纬”写蟹的横行。表面上说螃蟹壳里净是黑的、黄的膏膜等乱七八糟之物,实则是对既横行无忌又腹内肮脏的市侩小人、纨绔膏膜的讽刺。一个“空”字暗示这些人只能空忙一场而不会有好结果。颈联提出用菊、姜对付螃蟹的方法,也就是给出治世人痼疾的药方。尾联以螃蟹落釜(锅)嘲讽世人空费心机却只落得一命呜呼。总之,这首诗表现了宝钗性格中关心“辅国治民”,对政治黑暗亦有不满的一面;也表现了她具有一定的理家治国的才干;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她“冷酷”的一面――她姓“薛”(雪的谐音),吃的是“冷香丸”,拈的花名也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牡丹。所以这一首多方位刻画宝钗性格的诗只能出自宝钗之手。

《红楼梦》的语言既丰富多样,又惟妙惟肖,具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曹雪芹通过几乎不作任何描写的家常絮语,使读者一步一步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进入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的深处,同时也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2] 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北京出版社,1979年。

[3] 刘上生:《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篇9

   2022年最新《红楼梦》读后感

   近来我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红楼梦》,读完以后,让我对它又有了重新的认识。

   在书中,人物的性格塑造一大特色是正邪交赋,善恶相兼。正中我们常说的人无完人一样。它一般来说不表现纯粹的“善”人与纯粹的“恶”人。它的“正面人物”并非一切皆“善”,它的“反而”人物关非一切皆“恶”。

   书中的主人翁贾宝玉与林黛玉,无疑是寄寓了作者的初步民主主义理想的人物,是作者塑造的正面人物,肯定人物,但是,作者又表现了他们性格中非理想的、非下面的方面,非肯定的方面。客观地、全面的写出了人物性格的正反侧面的多样化。

   作者笔下的贾宝玉,他摈弃功名利禄,既不“留意于孔孟之间”,也不“委身于经济之道”,不但不“留意”不“委身”于此,而且对此予以激烈的抨击,每遇人劝他读孔孟之书,“谈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他就“只笔批驳诮谤”,说热衷于“读书上进”的都是“入了国贼禄死之流”。他背叛他的阶级,他的父祖为他选定的人生道路,宁受死打也不回头,然而他只希望“每日只和姊妹丫头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琪,作来吟诗……”。

   林黛玉也是一个性格多样化的人物,她孤立无依傍的少女,向敌对的社会环境挑战追求和捍卫自己的爱情,表现得那样勇敢刚强,可又那样胆怯脆弱。

   在书中,我感受到了人性格的复杂化,多样化,它真是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2022年最新《红楼梦》读后感

   自从看了电视剧《新红楼梦》后,我就深深的迷恋上了它。《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续作是由高鹗完成。书中讲了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的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故事,和一段在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纠缠的爱情悲剧故事。

   厚厚的一本《红楼梦》,花了我一个月的时间才读完。我每天晚上读一点,虽不能完全理解其意,也不能像别人所说的,和曹雪芹有一次对话,但我却因“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 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这句歌词,而感到这故事中的是是非非“剪不断,理还乱”。“宝黛钗”的悲惨爱情使我感到古代婚姻有许许多多的漏洞,也感到十分繁琐。因为古代婚姻大事须父母来做主,宝黛钗自身完全没有选择的余地,所以才造成那么大的悲剧。又或许,这故事本身,就是一场令人叹惜的闹剧。

   翻到《红楼梦》的最后一页,不禁令我感叹万分:这本书真是令人回味,若在不同的年龄段再回头细细的读一遍,一定又会有不同的评论。其中的是是非非,谁也说不清。也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容百家之长,汇集百科之粹。

   一本《红楼梦》,令多少人感慨、落泪、悲愤啊!

   2022年最新《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这是一本古典名著,我们家里每个人读了它之后都有感想,一致认为这本书写尽了人情冷暖,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红楼梦,意为红楼一梦,也就是说再荣华富贵,到头来也是一场空。这个题目意味深长。

   红楼梦主角十二金钗性格各不同,命运不同,都令人深思。先说宝钗,她作为薛府大小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对于薛蟠的横行霸道,她也曾一再劝阻,她在大观园里谈笑风生、文采横溢。在滴翠亭,她听到两个丫头的私房话,为避尴尬,却推说黛玉在附近,这可以看出她的圆滑和城府。在元春省亲时,她作了一首“凝晖钟瑞”,从这个题目中看到了了一股贤淑端庄之气。而重立桃花社,填柳絮词的'时候,她的“白玉堂前春解舞,东方卷得均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更突出了她的无忧快乐,可柳絮最终要落下,不能一直平步青云。

   十二钗中,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宝钗,另一个是黛玉。黛玉自小父母双亡,在大观园中靠贾母疼爱,多愁、敏感,但又饱读诗书,才华和宝钗不相上下,只有宝玉和紫鹃是她的知己。她和宝玉的情意被代表着封建势力的贾母和王夫人扼杀了。贾母是一个老长辈,最疼宝玉,在这种疼爱下,也不顾黛玉了。从黛玉写的《葬花吟》、《世外仙源》中可以看出她的寂寞、清高、自许。最后,只是宝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篇10

影视审美素质的培养与语文教学的过程,并不是双峰对峙,两水分流的,而是一个硬币的两个侧面。一般而言,大部分影片与教材内容并不完全一致,而影片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教师要以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为准,尽量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有效服务教学的影片片段。

利用影视的声光画冲击欣赏者的视听感受,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力。把影视引进语文教学,重在对学生进行形象感染、艺术熏陶,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抓住那些最煽情的情节和镜头,去打动学生心灵,促使其思想感情的内化。《巴黎圣母院》中的吉普赛姑娘艾丝梅拉达,在跳舞的时候穿鲜红色长裙,恋爱的时候穿鹅黄色长裙,上绞刑架时穿白色长裙,三种不同的色调,完全与人物性格吻合,使学生在和谐又富有个性的色彩中深深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内涵;影片<<钢琴师的情人>>中,哑女被嫁入殖民者的孤岛上,由于路途遥远且艰难,她不得不抛下她唯一的感情寄托——钢琴.当哑女站在山头回望海滩上她孤零零的钢琴时,悠扬的古典钢琴曲在空旷的海天响起,而观众听见的分明是从哑女的心底响起乐曲。她不曾说一句话,可回荡的钢琴乐曲使学生们真切地体会到了她内心丰富的情感;《城南旧事》的结尾,摄影机缓缓拉开,天空中哀鸣的暮鸦,黑色的洋车、灰色和白色构成的人物服装以及红黄相杂的秋叶、“长亭外,古道边……”那首凄凉的音乐,所有这一切浑然一体,那种浓浓的忧伤、哀婉的离愁别恨深切地感染着学生,“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刻骨情怀令他们终身难忘。

将小说的原本与改编的电影进行比较欣赏,培养鉴别能力。比较教学法能更多地发挥影视语文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比如,高中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目的内容被搬上影视银屏,像《边城》、《红楼梦》、《辛德勒的名单》等。教师可在Authorware中或在Powerpoint中,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影片片段和课文的文字表述内容一同引入,将视觉形象同语言形象进行对比阅读。这样既可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又可让学生领会影视文学与语言文学各自长处与不足。语言有语言的特征,其模糊性和多元性的表达效果使之不同于影视艺术。小说中的鲁达决不会是影视中的鲁达,再好的影视片都不能完全图解阐释得出他打镇关西的那三拳的无穷精妙之处。比较教学更能让学生明白语言艺术的无穷魅力。例如研读《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中精彩片段:“刘姥姥使尽浑身解数逗笑了在场的上上下下,湘云撑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研读时放映电影片段,比较影片中这一段人物的表演与原作中对人物形象刻划的相同及不同处,进一步指导学生品读语言精妙之处,把握人物性格。再如小说《祝福》对祥林嫂有三次不同的外貌描写,作者对其头饰、穿着、脸色、模样、手脚和眼神都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相对于电影而言,课文对人物的刻画更为细致传神。上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人物外貌描写的成功之处,就先让他们从文中找出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的语句,体会其深刻含义,并比较三次外貌描写的异同,理解作者的艺术匠心。随后,让学生“有意注意”地观看影片中表现人物外貌的镜头,进而比较小说与电影的肖像描写的异同以及肖像描写对展现人物精神面貌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这样的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影视阅读与文本阅读各自的优势。

语文教学要善于通过品味影视作品的细节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文学艺术与影视艺术在描段上相似最多的是细节描写、语言描写。文学作品在描写细节时,往往借助于叙述人或某个人物的视角,而影视艺术的镜头,便是影视艺术欣赏者的视角。这样,品味影视艺术的细节更和品味文学艺术的细节是相通的,品味影视艺术的语言和品味文学艺术的语言也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