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活向导范文
时间:2023-04-04 20:15: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国生活向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08奥运会将在中国北京举行,这是个让全国人民(包括海外华侨华裔)兴奋不已的消息。随着时间的流逝,08奥运越来越接近了,人们的心也越来越紧张、激动。可正当大家都沉浸在传递火炬的喜悦中,不幸发生了!我们的母亲一次次地受到了攻击……
传闻说在巴黎火炬传递的过程中,火炬一再共熄灭了共四次!
一大群“”分子烧杀抢掠,一心想破坏奥运会的正常举行!
国外许多电视台对“多伦多反‘’集会”视之不理!
一个又一个噩梦在我们周围上演着……中国的心灵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伤害……
当看到或听到一些有关危害08奥运的恶讯时,我无法想象当时的那种场面、阵势。为什么他们会如此残忍!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次多么大的打击!可我心中,所有中国人心中,都会永远支持我们的母亲——中国!中国,不哭!
西藏,是属于中国的,就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必不可少的成员。中国母亲已经承受过“香港”、“澳门”离开自己的痛苦。如今,孩子们又回到母亲身边了。可又将有一个孩子——西藏一心想挣脱她的怀抱,离开她!这么多年了,西藏一直都是母亲心中的好孩子。如今,在即将举办奥运会这么振奋人心的时候,在境外传递火炬这么神圣的时候,那些既酷又无情还冷血的“”分子一再破坏,一再地辜负了母亲的重望。万万想不到,国人竟会想要把祖国——哺育自己多年的母亲搞的鸡犬不宁!但是,我们坚定:中国,不哭!
篇2
作为中国普通教师,我们第一次走出国门,第一次走上国际教育讲坛,感到特别荣幸而激动,希望通过学术交流,得到诸位专家的指导。
江苏油田技校位於美丽的洪泽湖滨,80年代後期,我们组织了“向导教学法”课堂教改实验。在既无先例又无经费的情况下,我们之所以长期坚持深化研究,自然存在客观的原因和内在的动力。现将其基本情况简述如下:
一、中国传统教育背景
1、我国千百年来家家户户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学生视师如父,“父为子纲”,教师决定学生的风气世代相传,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文化积习。
2、50年代苏联凯洛夫“教育学”中的“教师主导”论,在我国教育界成为“金科玉律”,“教师的要求就是法律”的观念广为流行。
3、从科举制度到现在全国统考,单向的灌输教育、“题海战术”成为主要教学方式,“应试教育”把学生变成高压下的容器,使其精神困乏不堪重负。
4、我国传统教育束缚学生思想解放,理论严重脱离实际,从而压抑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向导教学法实验情况
1、向导教学法实验思路
我校80年代后期组织“向导教学法”课堂教学改革实验,1992年撰写实验报告上报省劳动厅,论文已经中央教科所专家组评审发表。向导教学法的基本指导思想表明:学生主动掌握学习内容实现素质发展目标是教学活动主线,教师适时提供必要帮助,激励、诱导、启发、评价、回馈、调整,积极为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向导服务作用,有利于充分发掘培养青少年潜在能力。在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辅导学生自学,相机点拨,“启”而不“发”,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应时而“发”,展开丰富联想,主动开展互助学习活动。学生在主动学习的活动中,在分析、归纳和推理过程中,在辨别正确和错误的争论中,在质疑问难发表独立见解中,辩证思维的各种方式方法,在实践应用中不断内化成为闪烁创造天才火花的最可珍贵的思想素质。
2、向导教学法基本原则
A、学生主体性原则。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社会、家庭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条件,学生始终处于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地位。这就要不断激励学生的内在求知动力,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展开学习。
B、教师向导性原则。互助合作是人的社会性的本质特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必须发挥向导服务作用,要想学生之所想,提供学生之所需,才能保证学生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C、教育全面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在要把学生专业素质教育,与相关的身心素质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因材施教、因人制宜,又要扬长避短、长善救失,充分发掘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潜在能力。
D、自学主导性原则。自学是指一切自主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是学生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表现;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教学环境,把学生已有知识最近区域与新的教学内容紧密连结起来,在自学、巩固、提高过程中,开展激励、诱导、评价、回馈、调整活动,使学生始终处于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良好状态。
E、素质发展性原则。这一原则规定了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体现学生的素质发展。掌握教学内容的过程,既是学生认识和实践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又是实现教学素质目标的必要条件。教学评价应以课堂学生的积极活动为内容,以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为标准。
3、向导教学法实验证明了向导教育思想的可行性。教学过程形成四个基本环节:自学辅导,检查复习,识辩演练,归纳总结。教改实验过程贯穿民主和开放教育思想,向导教学法没有凝固不变的统一模式,应该因教材而异,因学生而异,因教学条件而异,借鉴各种先进教育思想和形式,不断丰富和更新方法。
三、向导教学法实验的意义
1、苏联80年代掀起“合作教育”热潮,世界教育民主化趋势不可逆转。向导教育思想指出,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是一种特殊的合作关系,只有教师积极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向导服务,“导而不主,办而不包”,才能有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向导教学法实验课题,是教育民主化有效实现途径的研究。
2、传统教育强调“教师为中心”,当代西方教育流行“学生为中心”,这两个极端都失之偏颇。教师和学生认知的特点说明,学生主动学习是教学活动主线,教师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发挥向导服务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在向导教学法课堂实验的基础上,我们从中观(学校)和宏观(社会)两个方面制订了深化教改实验的方案,提出了学习化社会充分发掘教育资源潜力,创造学习者终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条件和机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未来新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4、日本的“宽松教育”和中国的“研究性学习”,都是综合性的实践教育和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然而教育的主要任务仍然是继承(学习间接经验),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和创造,学科教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向导教学法正是通过学科教改实验,在学科教育中让学生主动掌握、应用和探索知识,通过学生主动探索学习从而培养其批判继承精神,在继承中发展学生的批判能力和创新意识,积极开展学生互助合作和“自理、自立、自治”活动,使其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成长为有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公民。
篇3
然而,第二天天亮后,当我们来到穿上洞前,瞬间觉得之前的旅途非常的值得。青山绿水之间,一座天然的石洞昂然耸立于群峰之上,巨大的石笋从洞顶垂下。洞口与洞内非常开阔,足够一架飞机穿过其中。白色的岩壁上,不时会看到攀岩者用来固定身体的岩片和快挂,而许多攀岩运动员和爱好者已经在飞檐走壁了。可以想像,第一位发现这些大洞的人当时的心情应该同我们一样震憾。
在参加活动与拍摄之余,我们也发现攀岩为格凸这个偏远小镇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游客的增多,当地很多小孩子也开始跃跃欲试,将攀岩当做一项日常游戏。而这也体现了攀岩这项运动的无穷魅力。
本次2012格凸攀岩交流大会由中国登山协会主办,户外品牌奥索卡及技术装备品牌Petzl赞助,于8月24日-28日在贵州紫云格凸顺利召开。
CMDI中国高级登山人才培训班
中国有着很多山峰,有着众多的登山爱好者,但是始终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阿尔卑斯式专业登山向导。为了培养出适于中国国情的专业登山向导,以现代攀登、向导理念推动登山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中国登山协会在奥索卡品牌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国登山高级人才培训班(China Mountain Development Institute,简称“CMDI”)。
摄影与攀岩
篇4
火炬登顶珠峰,不是征服山峰,而是征服人类自身极限。奥运火炬登临珠峰是“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精神的一种全新阐释。很多人通过电视画面感受到了火炬珠峰传递的震撼与庄严,并为国人这一壮举感到无比的自豪。
胜利的画面和场景令人欣喜,但这些画面也需要有人去记录,才能让人们尽情欣赏;需要有人去典藏,才能被人们深深记忆,而这些为我们典藏胜利的幕后英雄便是高山摄影师。这些高山摄像师来自于同一个地方――登山学校。登山学校成立于1999年,作为一所登山综合性培训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高山登山运动人才,是中国著名的登山训练基地。
近几年登山学校培养的高山协作人才异军突起,娴熟的登山技术完全可以媲美夏尔巴人(夏尔巴人――在喜马拉雅山地附近生活的一支特殊的部族,夏尔巴人由于常年生活在高山地带,是天生的登山向导,攀登珠峰的很多记录都被夏尔巴人保持,他们几乎是高山向导的代名词)。登山学校多次配合国家和相关机构完成重大的登山活动,其实力得到了登山界的一致认同。登山学校被称为中国培养高山向导的“西点军校”。
央视珠峰传递直播节目组高山摄像队队长阿旺罗布和队员旺堆都是登山学校的弟子。作为登山学校的弟子,二人攀登这座世界之巅的次数分别是7次和5次。
第一次认识珠峰火炬登山队员还是在五月,那时是隔着电视机远远的看第二次熟悉这些人却是难得的面对面,在佳能专业HDV行业用户应用研讨会上。面前的阿旺罗布和旺堆脸上的笑容如继往地明媚释然。拿出在世界之巅上用佳能高清专业DV记录的时空典藏,关于火炬登顶珠峰的记忆永远都新鲜如初……
阿旺罗布告诉我们:“此次珠峰拍摄有三个机位是固定的,火炬、火种灯是一个机位,中间火炬交接有一个机位,顶峰有一个机位,我们还建议加了一个机位,这个机位主要是拍摄沿途的一些精彩画面。”阿旺先后7次登上珠峰这座世界之巅,是中国人里登峰次数最多的一个人,他对珠峰的情况非常熟悉,谈到珠峰,哪有坑,哪有沟他如教家珍,还不时的向央视直播活动组推荐好的机位。
高山摄像对摄像师的要求非常高,他们不仅是高山摄像师,还必须是高山登山运动员。“国内不缺专业的登山队员,但是缺少高山摄像师,作为一个登山运动员,常年面对高山、征服高山,但却很少能有观众,我们有时也非常孤独。把在山上的事情,包括登山的过程记录下来,不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还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登山运动和登山运动员,和我们一起分享。”阿旺坦言。
篇5
准备——世界上最难走的徒步路线
这条路线被称为“世界上最难走的徒步路线”,每个走出丛林的登山者都有一种劫后重生的感觉。
1月24日早上6点多钟,三号航站楼集合了。我、范范。王秋杨、孙爷、建哥、次落,都是老熟人了,一起攀登过那么多的雪山,现在又一起出发了,内心踏实甚至有些感动。终于在下午6点抵达了我们的第一站雅加达,我们从冬天飞到了夏天啦。
徒步——第1天:安保人员荷枪实弹护送
从sugapa(海拔2200米)到大本营(海拔4200米)一共110公里,一般都是按照6天走完,其中3天在原始森林里面穿行,3天在高山草甸上行走。路线漫长,湿滑,泥泞,据说是世界上“最难走的徒步路线”,头两天要走8-10个小时,以后每天走6-8个小时,第六天要翻一个4400米海拔的山口(新西兰山口)才能到达大本营。
为了节省时间,与向导沟通,希望5天走完6天的路。向导对我们的提议有些不置可否,说是走走看吧,根据大家的状态来定。大家都有点不以为然,甚至有些跃跃欲试,当地的向导夸大路线的难度是太普遍不过的事情。
8点40分徒步正式开始。上午天气不错,大太阳,但是由于海拔有2000多米,倒也不是那么炎热。大家都穿着徒步鞋,轻装前进,当然食物、水、雨鞋、雨衣、雨伞都放在背包里。很快,背夫就开始超过了我们,后来还看到有三个背枪的人也跟着我们,一问向导才知道是从当地军队请的安保人员,护送我们经过今天的几个村庄,当天就会返回。
一路上,经过了五六个村子,也被拦了好几次,或是老太太,或是妇女和壮汉,队伍一停,安保人员和向导还有背夫领队就过去交涉,时间有长有短,一般都是给了钱了事。印象深刻的是一个老太太,怎么说也不让过,最后加钱才让我们过去。我们并没有把这件事情看得很严重,队伍停下来的时候,我正好有机会看看当地的生活状态,拍照休息。但向导Meldy却很紧张,让我们尽量不要在村子里面停留,尽快通过。不知不觉间就进入了森林,路也越变越窄,湿滑泥泞,大家集中精神,全神贯注地行走,这一走就是9个小时,下午5点半,终于到了第一天的营地。
王秋杨、范范、次落、建哥、陈芳他们早些到了营地,看到出发前连续拉肚子的王秋杨状态不错,大家都舒了口气。孙爷的大腿有老伤,这一天走得很艰苦。营地建在一个木屋的边上,等我和孙爷到营地的时候,帐篷已经搭好,大部分背夫也都到了,木屋里面浓烟滚滚,挤满了人,可什么也看不清。
今天的长路给了所有人一个下马威,大家都走得很疲劳,于是早早地进了帐篷休息。晚上8点,在向导的帐篷里面吃的晚餐,虽然晚餐很丰盛,但大雨倾盆,帐篷里潮湿而拥挤。跟向导Meldy一沟通,才知道我们驻扎的营地是6天方案的营地,如果走5天的话,还得往前走两小时!而且第二天的路会更长,根据我们的状态,向导建议我们还是按照6天走。这时大家一致同意,看来大家的信心都有些受打击了,哈哈。雨淅淅沥沥地下了一夜,看来这条徒步线路真的是名不虚传啊。
徒步——第2天:雨中穿过原始森林
早上的时候雨还未见停,大家7点就匆忙起床收拾行囊。8:30,大家全副武装,雨鞋,雨衣全都穿上了,但走了一会儿,天就放晴了。今天全天都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面穿行,非常难走,泥浆淹没了我们的雨鞋,好不容易下一脚又陷进去,而且树杈纵横异常难走。
下午遇到了一个澳大利亚的登山者从大本营出来,全身都是泥,满嘴的泡,狼狈不堪,询问才知道他登到了4700米滑索的地方,由于绳子结冰严重,没有登顶。看着他痛苦而郁闷的样子,内心很是同情,来回10多天走这么难走的路就是为了触摸到顶峰,但登顶也就罢了,不然这长长的路将是多大的折磨啊。我们心里也开始沉沉的,做好最坏的打算。
16:30,我们终于到了一片开阔地,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营地(海拔2600米),又是8小时的漫长跋涉。虽然大家都有走长路的经验和准备,但看得出大家都很疲倦,这样的路还是超出了大家的预期。
徒步——第3天:“蚂蚁种的菜”
按照向导Meldy告诉我们的信息,今天的路比较短,预计6个小时以内走完,再加上早上起来,天气终于神奇的晴了,大家都很高兴。
到处都是倒伏的树木,覆满了苔藓,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亏得准备了高筒套鞋,要不然再怎样防水的徒步鞋也没办法很愉快地行走。由于泥浆太多,即使有雨鞋,最后袜子裤腿也都是泥巴,很是恶心。但是毕竟今天的距离不长,希望总在不远的前方。到了下午的时候,天地豁然开朗,Meldy告诉我们,我们终于走完雨林了。大家乐不可支,开始照相合影,再加上天气晴朗,一切好像都变得异常美好。
这里的树上长着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远看像一只只的猴子,近看才知道是一种寄生在树上的植物,油乎乎长满了刺,再走近一看,上面到处都是蚂蚁。我们很好奇,于是弄下来~个,切开一看,里面都是空腔,住着无数的蚂蚁,原来这种寄生植物与蚂蚁是相辅相生的,于是就给它起了个名字——蚂蚁种的菜。
今天的营地(海拔3100米)在一条清澈的河边的草坪上,很平很舒服。一到营地,大家都到河边去清洗身上的泥巴,在阳光的照射下,很是舒服。
晚上,背夫的帐篷里面传出了大家的吟唱声,而且是几个声部的和声,如同天籁,面对如此艰难的跋涉和简陋的住所,是什么让他们还有如此的兴致?思来想去,只能说,这,就是他们的世界。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适应性不由得让人怀疑,自诩为现代人的我们是在进步还是倒退?我们花很大的代价去攀登、探险,是不是在尝试着找回身体深处对自然的记忆?
徒步——第4天:感觉像是杭州郊游
王秋杨今天状态又有点不好,路上拉了好几次,令人担心。中午是在山脊的顶上吃的路餐,向导porxy给了我们一听橙味汽水,7个人来回几轮才喝完,异常幸福。想想也是,只有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状态,仅仅
听汽水就能给我们带来幸福的感觉,人的感受多么奇妙啊。
站在山脊的顶上,远处云山雾罩仍然看不到查亚峰,不觉有些郁闷,走了这么久,连山长什么样都看不到,很是打击情绪。今天的路仍然很长,虽然下午开始有些下坡,沼泽也不是那么多了,但是又开始下雨,于是大家纷纷穿上雨衣,还打上了花花绿绿的雨伞,感觉像去杭州郊区春游。
下午3点半,才到达营地(海拔3300米),竞走了7个小时,比预计远很多。接近营地的时候,雨越下越大,在大雨中远远的看到山坡中间一小片空地上有几个营地,很亲切也很向往。大雨中仓促地收拾了下行李,赶快钻进帐篷,除了晚餐外,再没有什么可以诱惑大家走出帐篷。
晚间的时候,背夫又开始唱歌,吃饭的时候想进他们的帐篷看看,结果一推门,一股浓烟涌出,呛得涕泪直流,只好作罢。
徒步——第5天:我们到大本营了
31日,今天就要到大本营了,大家明显状态良好。但天气却不是很好,云量很大,由于海拔升高,大家都开始穿着风衣和抓绒。可是我们的背夫仍然是短裤赤脚,在锋利的碎石路上健步如飞,让人惊叹不已。中饭是在头天看到的大山脚下吃的,饭后“考古学家”建哥一边刨地,一边兴奋地告诉大家他又发现了什么化石,大家很是怀疑。
终于站在山口,对面就是查亚峰,虽然有些雾气,但是依然可以看出山体非常陡峭。走了这么多天,终于看到了庐山真面目。山谷的末端是几个美丽的湖泊,湖水非常蓝,估计是富含铜的原因,边上露出几个黄点,就是我们的海拔4300米的大本营。
进帐篷收拾完东西后,和向导初步沟通了下,认为大家的状态都很不错,每个人都恨不得赶快登完,然后赶快出去到巴厘岛腐败。建议第二天直接攻顶,往返大致需10~12个小时,因此,建议凌晨2点起床,3点出发,陪我们去的向导有两个,一个是porxy(25次登顶),一个是beers(实习向导),我们的领队Meldy由于脚肌肉受伤,将在大本营留守。
稍事休息后,我和次落再次检查了大家的技术装备,包括安全带一条,牛尾一套,上升器一个,下降器一个,铁锁4个,抓节绳套,头盔一个。孙爷的安全带比较重,就借了Meldy的安全带。由于温度不是那么寒冷,服装要求大家穿着风衣行走,在背包里面准备备份的衣服、路餐、水和相机等个人物品。我还另外背了一条50米的绳子,次落背了一条20米的,以防万一。
登顶前夜,大家兴奋地忙着打包,忙着整理各种物资,斗志昂扬。但是天又下起雨来,我躺在帐篷里祈祷,希望明天天气好,希望一切顺利。
登顶——我们登上了赤道上的雪山
凌晨2点醒来的时候,雨还沙沙地下着,有些忐忑。快速地穿戴出帐篷,Meldy他们已经起床,他说这已经是好天气了,可以出发。于是,催着大家起床,吃了简单的早餐,凌晨3点多,我们开始走进黑暗,走向顶峰。
我们需要翻过营地上方的一个山脊,进入顶峰下方的山谷,然后爬升到岩壁的根部,这段整整用了一个小时。到了岩壁根部的时候,雨也基本停了,看来是祈祷起了作用。
翻越开始了,起步的地方是一个5米左右的坎,接近垂直,需要利用几个非常小的手点横切上去,其中几步动作还是有一些难度。虽然这里有一段路线绳可以用上升器保护,由于不是直上直下,无法借力,而且如果脱落,即使有上升器保护,也会荡出去很远,还是比较难的。我开始还比较担心状态不好的王秋杨和孙爷,结果大家很顺利就通过了,开门大吉啊。
接下来都是50~60度的岩壁,都有路线绳。大家进展很顺利,快天亮的时候,我们到达了半山的一个台阶上面。不远处灯火通明的铜矿也跃入视野,里面机器轰鸣,车辆忙碌,看来是昼夜不停啊。由于很多天在原始而宁静的环境中行走生活,突见这样的场景竟然有些不习惯,感觉刺耳刺眼。这是上个世纪印尼卖给美国的矿山,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铜矿和金矿,而在不远处就是无边的热带雨林和土著人的原始生活状态。一边是充满权利利益,机器代替人力,温室控制自然。一边是蓝天白云、生老病死、自然法则,对比强烈,哪一个更真实?
据向导说,我们的速度很快,估计3~4个小时就可以登顶,这个消息无疑让大家很受鼓励。
在台阶上稍事休息后,我们就开始攀登翻上山脊的最后一个陡坡,大家挂上上升器,挨个往上,王秋杨比较恐高,路上不免大呼小叫,搞得孙爷也蛮担心的。这段陡壁花了不少时间,到了山脊上的时候,雾也上来了。
山脊比较窄,两边都是几百米的悬崖,暴露感很强,小心翼翼地往前,不远处就是那个传说中著名的断崖,大概20多米宽,中间是几十米的缺口,挂了好多条新新旧旧的绳子,看得大家都慎得慌。向导挂上绳子拖着另外一条主绳就滑向了对岸,绳子上的冰哗哗地往下掉,然后在对面的石头上坐定,开始保护。
第一个过去的是次落,过得很顺利,快到对岸的时候,向导狠狠地拽主绳,帮他度了过去。看到次落顺利通过,也就有些底了。到了王秋杨的时候,刚开始滑的时候,眼睛闭得紧紧的,滑了几步,就开始大呼好玩,后面的人也都跃跃欲试。虽然溜索的位置比较特殊,由于大家都是第一次坐溜索,全体通过后,都觉得很过瘾,期待回来的时候再坐一次。我们就这样,顺利地抵达了查亚峰。
第二天,我们将离开营地,返回人间,虽然还有4天的路要走,但登顶后,回忆这几天的路竟然不那么可怕,甚至有些亲切了。而之后的行程,却让我们犹如上演了一场逃生剧,至今想来仍是惊魂未定。
意外——背夫突然撤走了
2月2日,早上7点就起床了,外面还是淅淅沥沥的下着雨,查亚峰笼罩在浓雾中。由于要出山,大家很快地用过早餐,收拾好驮包,这时已经有5个背夫到达营地了,一起忙着收拾准备。
过了一会,Meldy过来告诉我们,一个背夫病了,建议我们的行李要精简,提供几个背夫来背病人。大家商量了下,觉得这个要求很难接受,首先,我们驮包里面的东西已经是本次活动必须的了,其次,我们一路来,公用物资消耗了很多,特别是食物,现在应该有很多背夫是没有包可背的,还让我们精简东西,这让我们无法理解。
当我正在和向导沟通时,一队背夫从山谷外走向大本营,其中有个背夫驮着一个人,全身裹着毯子,看来就是那个病人。我远远地站着观察,只见这个人一动不动地躺在地上,蜷缩着,边上的人忙着用毯子把他盖得严严实实的,每个背夫都神情严肃。我们的向导Meldy跟他们交涉了一会,开始争吵,态势变得很不好。
过了一会,他过来跟我们讲,这个背夫病得很严重,当地人认为是我们的原因致使他得病,现在他们拒绝继续帮我们走出丛林,并拒绝了Meldy关于将此人送到矿山医院医疗,从帝米加坐小飞机飞回sugapa村子的建议,他们将背着病人从原路返回村子,并用他们传统的方法进行治疗。
这个消息让我们很震惊,但我们觉得可能他们是为了加工资而提出这样的问题,于是让Meldy再去交涉。气氛依然凝重,先上来的那5个背夫也过去跟他们沟通。
突然,他们背起病人,呼噜噜全走了。Meldy告诉我们,他们没有提加钱的事情,他带过很多支队伍攀登这座山峰,这是他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一瞬间,我们和向导,还有5个背夫就被留在了大本营,很凄凉的感觉。
但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Meldy告诉我们,我们已经不能沿着原路返回了,刚才背夫告诉他,如果我们沿原路返回,经过他们的村子,后果会很严重,有人会死。
这下我们都傻了,现在怎么办?
于是我们一起坐下来商量,认为目前我们有三条路可以走:第一,按照探险公司的要求走另外一条路出山,但是这条路照样不能避免土著人的威胁,还是很危险;第二,坐直升机出去,但费用很贵,我们觉得这是探险公司的责任,我们也不想去承担这块费用;第三,经过矿区出去。这些都需要让探险公司考虑,并作出安排。另外我们也不能闲着,需要通知国内想办法。于是,我又去跟Meldy去沟通,把这些情况跟他讲了,他也积极与总部联系,让我们等消息。
困境——如何返回前途未卜
面临的几条选择,其实经过分析看起来都不能列入选择项。按照探险公司要求的另一条3天的路线出山,意味着我们要在大本营再等好几天。如果那个背夫在路上死了,那么很可能这些土著人会回我们营地找我们麻烦,因此大本营不是久留之地;虽然食物和燃料够用,但是大本营现在也是危险的,我们不能在大本营久待。且这条路线,是之前我们进山时探险公司并未选择的路线,意味着这条线路不太靠谱。
如果坐直升机,费用和天气都是问题。最后一个方法,从矿区经过出去,似乎也不太行得通,因为探险公司和警察局有合同,经过矿区他们会有牢狱之灾,而且会影响将来他们在这个地区的活动。
但从以上分析而言,从矿山出去却是我们现在最可行也最安全的方案了,但是这个方案的达成光靠探险公司是不行的,需要我们通过国内的力量去斡旋。
今天看来出山无望了,我们又把帐篷搭了起来,苦笑中收拾着行李,谁也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让人更抓狂的是我们的铱星电话没电了,问向导借的电话效果很不好,根本无法沟通。建哥摇身一变成了电工,用干电池装好了我们的铱星电话,向国内队长报告情况后,发现电话又没电了,原来三节新的干电池只能支撑一个电话,这让我们又紧张起来,这时才意识到通信的重要性啊,很快收集了所有的干电池,做成了几个电池组备用。
我向Meldy说明了我们的想法,要求他们尽快拿出可行的方案来。我们也会努力通过国内的力量,希望能通过矿区出去,但Meldy坚持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现在四面楚歌,前途未卜,我们怎么办呢?
转机——各方营救在进行
比我们晚
天登顶的挪威人也到了营地,我们向他们借到了电话,王秋杨联系队长希望能尽快通过外交部跟大使馆来营救我们。他们的领队Eide拿出一块移动电源给我,说这个电源是满的,可以借给我们,但是没有连接线给我们的电话充电,这个需要想办法解决。“电工”建哥又表现出了杰出的专业素质,他把一条usb线和充电器的线连在一起,做成了一个可以连接移动电源和电话的线,一连,竟然可以充电和打电话了,真神奇!
就这样度过了漫长等待的一天,大家躺在帐篷里面很安静,现在形势非常复杂,明天会怎样?谁也没有把握。
2月3日一早,挪威人已开始下撤了,我们感激地和他们告别,现在大本营就剩下我们几个人了。
中午的时候,Meldy答复我们:一、直升飞机不可行,据说,印尼唯一可以飞这里的直升机驾驶员驾照过期了,要6~7天才能补办;二、矿区也不可行,他们无法获得许可;三、现在唯一的出路就是3天出山的路线了,他们正安排了一队军队安保人员和背夫来大本营帮助我们出山,但是这条路要在违法的情况下通过矿山,需要我们半夜悄悄通过。
这一切都在我们的意料之中,更坚定了我们通过矿区出山的决心,即使国内的斡旋不起作用,我们也会冲入矿区,被矿区抓起来也比被拿着大刀长矛弓箭的土著抓住好。我们冒着大雨,走向矿区,走向四面楚歌后的希望。
一个多小时后,就来到了矿区的尾端。这里立着几个牌子,其中一个英文的牌子上说严禁徒步登山者进入矿区,如若进入,后果自负。我们没有搭理,继续前行。
雨还在下,迅速地搭好营地。按照约定,我们又和国内通了话,带回来了好消息:救援行动一切顺利,外交部已经出面,印尼政府也很重视,队长向我们要了我们的地址和GPS数据,让我们在矿区等待,另外国内的媒体对我们非常关注,大家都希望我们能尽早脱险。
真是太好了,大家很开心,包括我们的向导听到这个消息也很兴奋,队里的氛围一下子就从凝重变得轻松起来,开始憧憬出山后的幸福生活了。
获救——装甲车护送逃出
早,建哥就起床,往边上的山坡上溜达,我们开玩笑说,他就像电影《甲方乙方》里面那个著名的大款,天天趴在村口守望。
突然,他大喊一声:“有车来了。”这时上面下来一个穿着安保服装的人,一问才知道是矿区的安保人员,他们来接我们了。大家迅速忙碌起来,收拾好行李就往山坡上的吉普车走,每个人的脸上都乐开了花。
很快我们就到了附近叫铜城的镇子,大家的手机短信息声此起彼伏,里面都是来自国内的问候和关怀,让我们很幸福。用过传统的手抓饭,当地警察开包检查了我们的物品,把孙爷、范范在山上捡的石头全没收了,很无奈啊,连纪念品都不放过。
下午,警察局的人把我们几个送到了一个公共汽车站,这里聚集着好多辆卡车改装的公共汽车。我们在汽车上等了很久,这时上来一个美国的安全顾问,告诉我们从这里到帝米加有3个小时路程,沿途可能有反政府武装威胁,一月份有一辆公共汽车被袭击,8个人被打死了,沿途如果听到枪声,我们应立即趴下躲避。这让我们一下紧张起来,才理解我们的司机穿着防弹背心,带着头盔的必要性。
一行6辆大车,前后都有护卫车护卫,里面坐满了荷枪实弹的安保人员,搞得气氛非常紧张。车子在石子路上行进,车轮卷起石子打在底盘上,啪啪作响,一开始让我们心惊肉跳的,不过走长了也就放松了。孙爷最可爱,找了个没有玻璃的位置坐下,很警惕的样子。
中间又换了一次车,这次更是隆重,竟然有装甲车在前面护送。我们一面心里是惴惴的,一面又很面面相觑的新奇。
终于,熬过漫长提心吊胆的3个小时,我们来到了帝米加的车站,探险公司的车把我们接到了
个很不错的酒店,终于可以洗澡,终于可以喝上啤酒,终于可以安心地在干燥的床上躺着了。
现在谈起来路,大家都感叹不已,认为这是个“操蛋的雨林”,神色却异常可爱。回顾10多天查亚之行的珍贵体验,如同《阿凡达》在我们心中激起的涟漪。
TIPS
1.签证
印尼政府开放对中国大陆公民赴印尼的落地签证,落地后可持护照前往专设柜台办理(确保护照有效期超过6个月),选择停留期30天的签证(25美元)。
2.飞行
从北京飞雅加达需时6个小时。
3.气候
印尼其他时间比较炎热,需带齐各种短袖短裤和凉鞋。
4.货币
印尼主要货币为印尼盾。1美元大致可换取9000印尼盾(兑换处一般不收96年版美元),美元也可直接使用。
5.电压及插座
电压一般为220伏,请带多用电源插座适配器。
6.手机信号
中国移动开通国际漫游后可以在印尼使用,登山过程中将配备卫星电话。
篇6
张蓉王秋杨喜欢在山里风餐露宿的感觉,理由是“那种环境下能够看到真实的自己。” 和山亲近多了,快乐变得简单起来,回到城市,一罐王老吉也被她视为美味,王秋杨说,“这种快乐很真实!”
丈夫张宝全偶尔也会戏称她为“四毛”,因为很多时候,她和当年的三毛一样,背上行囊四处游历。这个曾经梦想着要当一名地质工作者的女子,即使站在你面前,你也绝不会想起她跟山会有什么联系,温婉的谈吐修长的身材,让你感觉时光仿佛还停留在她的少女时代,只有那张被阳光微微晒红了的脸才让你相信,她,就是那个完成“7+2”极限探险的王秋杨。
王秋杨并不“孤独”,在地产界和她一样钟情于登山的,前有王石,后有黄怒波,而王秋杨是他们当中唯一的女性。
历时6年完成“7+2”,王秋杨的个人版本也由此升级为“首位完成7+2的华人女性”。这个12年前带上几件秀水街外贸店买来的厚衣服就敢踏上南极探险的“菜鸟”,终于凭着自己的坚毅,完成了这个登山界的极限探险。
“7+2”犹如魔咒般吸引
“7+2”仿似是个魔咒,所有的探险者对它只有一种反应:亢奋。1997年俄罗斯人康尼克霍夫第一个完成“7+2”探险之后,登顶七大洲的最高峰并到达南极和北极极点的“7+2”便成了登山界又一项新探险活动。
比起中国登山队完成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7+2”的难度要小得多。 “7+2”由上世纪80年代登山圈流行的攀登世界七大峰延伸出来,它不但是世界顶级的探险活动,同时也是人类超越自身极限、体现世界文明、社会、经济发展高度的活动。最初的探险者提出这个概念的意义在于,这九个点代表着地球上各个坐标系的极点,代表着极限探险的最高境界。迄今为止,全世界成功完成全球七大洲最高峰攀登的有275人,其中完成“7+2”的仅有13人,而中国人占据了半壁江山,共有7人完成这个探险活动,他们分别是:中国登山队队长王勇峰(2005年12月16日完成),《华西都市报》记者刘建(2005年12月16日完成),国家登山队教练次洛(2005年12月16日完成),香港攀山训练中心总教练钟健民(2005年12月28日完成),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石(2005年12月28日完成),高级商务策划师金飞豹(2007年12月08日完成)。再加上今年7月完成此项探险的王秋杨。
2004年之前,王秋杨还只是个开着SUV穿越罗布泊、,爬爬哈巴雪山和四姑娘山的“菜鸟”级户外发烧友,但自打2004年登上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峰(5642米)之后,“7+2”魔咒开始牵引着她。
2004年 7月, 王秋杨跟随王勇峰,次洛,王石,刘建组成的登山队冲击欧洲第一峰,这距离她从南极洲探险回来已是整整6年,6年里,她经历过自驾一万多公里探险和新疆罗布泊无人区;攀登海拔5396米的哈巴雪山和6250的四姑娘山,算是具备登雪山的基础。
厄尔布鲁士因其锥状外形被当地人称为火山之子,3200米就看到雪线,那次的顺利登顶,让王秋杨萌生了继续完成“7+2”的想法。
2007年王秋杨准备冲顶珠峰,在此之前,她已经完成了登顶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徒步南北极点,成功登顶南极洲最高峰文森峰。
冲顶珠峰的难度尽管超乎王秋杨的想象,但却是她“7+2”探险中最为顺利的一次。
王秋杨所在的2007中国珠峰业余登山队,一共六名队员,全部队员都有登顶8000米以上高峰的经验。冲顶日子安排在2007年5月23日,也许是兴奋,那天王秋杨的身体状态出奇得好:从8300米突击营地出发时还排在最后,随着慢慢爬升,五名队友渐渐落在了她身后。途中,那些长眠在这里的山难者遗体更让王秋杨平添对这座圣山的敬畏,脑子里竟闪过“我会不会也躺在这里”的念头。记得从大本营出发时,她给张宝全发了个短信说会活着回来,可自己心里也没底。
顺着陡峭的雪坡来到著名的第二台阶时,王秋杨的双手刚触到那久慕的金属梯,耳中的MP3刚好播放到《青藏高原》,那一刻她的眼泪直往外涌。
5月24日凌晨6点,在高山向导次仁的帮助下,王秋杨第一个登顶,全程用时6小时30分。
站在珠峰之颠,和所有登顶这里的人一样,王秋杨失声痛哭。“那是种登顶后的大悲大喜,是一种把你的一切都掏空了又还给你很多的感觉,只有亲身经历过那种极端付出的人才能体会到!”
为了记住喜玛拉雅群山的每一个山峰,记住珠峰顶上这难得一见的日出,王秋杨在珠峰顶逗留了一个多小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8848.44米的珠峰被称作“世界第三极”,一个世纪以来,这个人类极限令全世界登山家、探险家们趋之若鹜,如果说当年的登山者只是单纯地以科考、探险为使命,那么借助现代商业登山实现梦现的人某种程度上会有虚荣的一面。“当时我是很得意,”王秋杨坦诚,“那种想让所有人知道自己上珠峰,想夸耀的心情到现在都一直有。回到北京,朋友提议让我搞个庆功会,我嘴上说这个不重要,对自己有个交待就成了,不过在心里特得意。不过真要是当时万一没有登顶,那岂不是很纠结?哈哈!”
高海拔不但耗费人的体力,也损伤着人的大脑,雪山上脑子不好使,记不住日期,也记不住太多的事,只要有空,王秋杨就钻进帐篷里写日记,尽可能把身边发生的事都记录下来,偶尔心情好时甚至还做一回面膜,这也难怪经常会听见队友在帐篷外大叫:“王秋杨,你怎么又钻到帐篷里了?”
生死之间的感悟
这段历险里,南州极的冰裂缝已不算什么,而阿空加瓜、查亚峰的遇险,才是王秋杨一辈子刻骨铭心的收获,
依利安查亚,印尼最偏远的角落,这里还居住着古老的食人族。出发前王秋杨一直拉肚子,第八天才开始好转,胃溃疡的旧伤也折磨着她。但想到查亚峰(海拔5030米)之后,就只剩麦金利了,她执意要去。查亚峰攀登很顺利,但在登顶下撤途中,王秋杨、孙冕、孙斌、刘建、次洛、范文俊、陈芳等七人组成的业余登山队由于雇佣的当地土著背夫同伴病倒,土著人认为这是上天的意思,是王秋杨和队友把疾病和邪魔带给了他们,突然提出不给大伙再做向导,并且不允许大伙再经过他们的村庄回去。这意味着,队员们已经不可能原路返回了,土著人的突然翻脸,拒绝合作,让登山队一度陷入困境,若硬着头皮回去会有被土著人吃掉的危险。向导公司给大家建议了三条路:一条是三天的线路,需要经过另外一个村庄,但那个部落和他们有过磨擦,会有被人拿着弓箭追杀的可能。另外一种方式就是请直升飞机把大家载出去;但费用很高昂,而且是军方的;再就是协调矿山,但问题是矿山的美国人控制,不许经过,向导公司也向警察局写了保证,不能经过矿山,如果靠近矿山就会被美国人随时抓起来。登山队只好向中国登山协会、外交部和中国驻印尼使馆求救,最终经过中国驻印尼使馆的协调,当地政府派警察护送登山队员,才将王秋杨和六名队员从矿山解救出去。
阿空加瓜是2009年王秋杨唯一攀登的山峰。冲顶前王秋杨因为高反一连吐了好几次,埋下了体力透支的后患,但起初她也没在意,并用了9个小时成功登上了南美洲这座最高山峰(海拔6964米)。但下撤过程过程中,王秋杨突然失去知觉,昏迷过去,在队友和向导的拼死协助下,她艰难地支撑到山下,这一路几乎是被队友和向导背下来的,四个小时后撤回营地时,王秋杨终于清醒过来,说出口的第一句话竟是“登山真好!”
坐在救援的飞机上,王秋杨在日记里写下了一段话“这是一种大悲大喜的生活,昨天坐着一极小轻薄的飞机(三人)超低空浓密的云层下,冒着雨雪飞出山谷,飞向人间……眼前什么也看不清,那一段时刻,望着玻璃上成片向后吹散的细小水珠,那极其特别的景象和体验,无法言表,那感觉,那心情,真美好……那才叫飞翔啊……”
家庭、事业、登山一个都不能少
登山能带给王秋杨无限快意,事业能让王秋杨有成就感,但家庭、丈夫和儿子才是王秋杨生活半径无论怎样延伸都要回归的那个圆心。
登顶麦金利峰后,王秋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阿拉斯加乘坐十几个小时飞机赶往波士顿去看望正在那里夏令营的两个儿子,对山的痴迷转瞬间化作对儿子和丈夫的思念。以前只有王秋杨主动离开他们的份儿,不想这次儿子的远行,让她突然感觉到儿子离开自己的伤感和思念。是啊,儿子们都长大了!
每一次外出,一家老小总是早早地起来,在楼道里等着送她,临行,一家人又站到家门口,挥着手和她道别,目送她的离去,这个场面常常让王秋杨很不忍心。同时又觉得很幸福。
王秋杨和张宝全这对夫妻搭档,工作之余一个痴迷山川荒野,一个喜欢研究电影书画,有时王秋杨也会想出一些办法,尽可能在亲近山的同时又能够享受亲情的存在,比如说全家四口一起去登山。
2007年2月,王秋杨和张宝全带着两个儿子打算一起攀登非洲乞力马扎罗峰,可张宝全的体力远远不如两个儿子,更别说王秋杨了。到达山脚的坦桑尼亚墨西镇,张宝全就体力透支,只能打道回府,留下王秋杨娘儿仨继续攀登。两个孩子还挺有实力,每天都跟着妈妈攀登5个小时,最终历时5天登顶海拔5895米的乞力马扎罗峰,同时创造了中国最小年龄登顶非洲最高峰的纪录。
王秋杨习惯每次外出前赶一段时间的工作,这样以此平衡工作和自己的事两不误,但这样的结局自然是:外出前的那几天忙得个昏天黑地,有时投入得上了路还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哦,这是真的又在路上啦?”
18年前,夫妻俩为攒够50万拍一部电视剧而下海经商。电影,一直是导演系毕业的张宝全还没有实现的梦,完成了自己的“7+2”之后,王秋杨也想要让张宝全实现自己的梦想,公司明年投资五千万拍电影,王秋杨说,“我觉得,人一旦有机会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的时候,就要尽可能去实现。”
今生前世情缘
王秋杨一直怀疑自己前世是人,因为每次进藏,她总感觉自己和那里融为一体。以至于她把自己在北京昌平的别墅取名叫做“柿子林卡”,林卡在藏语里是庄园的意思。而她的办公室里,也只放了一套款式简单的桌椅。她说,她喜欢这种空旷,很像。
第一次进藏是在2003年6月,美不胜收的风景、空旷寂辽的藏北无人区都带给她前所未有的感慨,而最让她触动的是在一个牧民区,一大群藏民围着她要药,她把随身所带的一大箱的药都发光了,藏民们还伸着手不肯离去。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挤到王秋杨面前,举着一个铜号牌问王秋杨能不能给他看病,拿着这个牌子的臧民可以优先看病,还是是头一年政府在一次送医下乡的活动时发的,王秋杨听了难过得眼泪掉下来。
那次从回来,王秋杨决定要为阿里做点事,改善藏民们的教育和医疗条件,“就这么点钱,一年到处撒也没有效果,不如专注地投入。”于是,苹果基金为此成立。
如今,在阿里已有4所苹果学校、11个苹果图书室,这里的孩子学习条件得到了大大改善,同时在阿里地区建立“赤脚医生”工程,由苹果基金培训起来的270名村级赤脚医生和143名村级接生员,为生活在这里的藏民及时治病行医,阿里基层的所有农牧民都拿到了由苹果基金会提供的免费药品。
篇7
素材选择实例
1.2008奥运素材
教师利用PPT放映:1988、1992……2008、2012的年份演变。
师:从这组数字可以想到什么?
生:奥运。
师:是的,今年又是奥运年,7月27日到8月12日将在英国伦敦举行第30届奥运会。在此,我们回顾一下中国的奥运历史,展望一下未来,为中国奥运健儿鼓劲加油。
教师使用PPT出示如图1的文字宣传材料。
师:这是近几届中国奥运代表团取得的成绩,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学生朗读。
师:大家能否一下子就能知道哪一届金牌数最多,哪一届最少?奖牌榜排名情况如何?
生:不容易,不能。
师:老师提取这段文字的相关信息制作了一张表格(如图2),大家看看用表格来展示这条信息有什么特点。
生:能一一对应,比较简洁、明了。
师:老师根据这张电子表格中的数据制作了一张图表(如下页图3),从文本到表格,再从表格到图表,同一信息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请同学们对比观察,从中你有什么感受?还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以奥运年为契机,引导学生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为中国奥运健儿鼓劲加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同一信息的三种描述方式的特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图表描述具有形象和直观的特点,并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
2.人口素材
师:老师前一段时间看到一则消息,说全球的人口总量已经超过70亿,其发展的趋势仍然是不断增加的,其中人口数量排前10位的国家占的比重相当大。课前老师了解到,同学们在地理课中学习过《世界人口》一课,那你能回忆一下“世界人口排前10位的国家”是哪10个吗?
学生未能完整回答。
师:还有一些国家让老师来告诉你们。
教师使用PPT展示“世界人口前十位国家”,请一个学生解读。
师:从这段文字中能否一眼看出这十个国家人口数量谁多谁少?
师:老师从这段文字中提取出相关信息,制作了电子表格,同学们看一下整理后有什么样的变化。
教师使用PPT展示相应表格,学生观察,交流。
师:老师根据这张电子表格中的数据制作了一张图表(幻灯片展示相应的柱型统计图,如图4,三种描述方式依次显示在一张幻灯片中),从文本到表格,再从表格到图表,同一信息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请同学们对比观察,从中你有什么感受?还有什么问题?
师:刚才有同学提到了如何根据表格制作图表的问题,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Excel为解决制作图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专门的工具——“图表制作向导”,下面老师就来演示一下如何用“图表制作向导”来制作上面的图表,请大家边观察边思考:“图表制作向导”制作图表有几个步骤?操作过程中哪些步骤最为关键?
设计意图:以地球人口的急剧增加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结合学生学过的地理中关于世界人口排名前十国家的知识,通过学生的回忆、教师的演示,引出同一信息的三种不同表达方式,并讨论总结出各自的特点,引出新知。
3.研究性学习素材
师:老师通过了解知道,“研究性学习”是你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在秦老师的指导下,你们在各方面开展小型化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谁能说一下开展过哪些课题的研究?
学生回答。
师:说得非常好,我们开展的研究课题都与我们的生活学习有关系,是有实际意义的,其研究结果也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或警示作用。要想做到广而告之,具有良好的宣传效果,展示环节至关重要。请大家观看一例研究汇报PPT,同时请思考与你做的汇报PPT相比有何特点。(部分截图如图5、图6所示)
师:哪位同学有想法,可以起来说一说?
生:有好多图。
生:用图比较形象、直观。
师:这一组的同学在展示的时候把数据转化制成了图表,也就是刚才同学说的“图”,比较形象、直观,可以让观看的人一眼就能明白讲演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很有说服力。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怎么制作这样的图表。
师:其实这一组同学一开始也没有想到用图表,而是采用了同学们一贯的做法,用文字来描述(PPT展示“文字描述”,如下页图7),后来秦老师指出光用文字虽然很详细但是不直观、不明了,如果你是观众,希望看到的信息是什么形式的?这组成员进行了改进,用了如图所示的第二种方法(PPT展示“表格描述”,如图8),后来秦老师还是不满意,要求继续改进,这组成员进行了网络搜索,终于找到了用图表表达的方法。
师:其实这是三种信息的描述方式,各有特点,请大家对比分析一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生:文字描述比较清晰;表格比较简洁、明了;图表直观、形象。
师:图表具体怎么制作呢?Excel为解决制作图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专门的工具——“图表制作向导”,下面老师就来演示一下如何用“图表制作向导”来制作上面的图表,请大家边观察边思考:“图表制作向导”制作图表有几个步骤;操作过程中哪些步骤最为关键?
设计意图:研究性学习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一门课程,通过技术手段辅助学生有效和高效完成课程学习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以研究性学习汇报中相关数据的图表演示方式,带来直观、形象的效果,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更有说服力,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求知欲望。
素材选择反思
篇8
作为世界上最活跃的两座活火山之一,马鲁姆火山是瓦努阿图人的圣山,我们得到了瓦努阿图最高行政法院和文化部的同意,可以登山并进行拍摄。但通过火山下的安布里姆岛上土著那一关,还得靠我们自己。
瓦努阿图独立于1980年,之前的150多年,这片岛屿群一直被英、法两国殖民。因此,独立后,土著们依然很痛恨白人。帕斯卡帮我们联系了在安布里姆岛上的另外一个向导乔伊斯。此人是当地土著的首领,岛上的一切生杀大权全由他掌控。 以烟相待,以诚相待
我们租了三架飞机,两架固定翼飞机负责把我们和行李送到安布里姆岛。一架直升飞机负责从安布里姆把我们送到马鲁姆火山上。
到了安布里姆岛,直升飞机在那儿等着我们,还有土著。村子一下子就亮堂了起来,无数火把点燃,还有灯。我们见到了乔伊斯一个30多岁的中年汉子,穿着一身户外运动装,完全是一个现代都市人的样子。但除他之外的其他人,部分上了年纪的套着短裤,剩下的全都光着脚、戴着草帽,用树叶蔽体。我们带着微笑将从中国带来的小礼品送给他们,他们并不感冒,一个老者走到我面前,跟我比划,意思是问我有没有烟。在安布里姆,烟是奢侈品,跟他们并肩抽着烟,友好的关系很快建立起来。
第二天,六个人上山,我、梁红、魏凯、曾乔、向导乔伊斯和他的助手。
飞机低空飞行,一座座山头像浓缩的3D地图一样,忽高忽低,特别壮观。靠近火山的时候,天气变了,这是火山带的独特气候,多雨、湿度高、雾气大,迷迷茫茫一片。直升飞机着陆费了点儿工夫,走下飞机,到处雾气腾腾的,我们仿佛在云里。 新西兰人杰夫・迈凯里跟马鲁姆火山较了十几年劲,三个月前,终于下去了。他有句名言:人生要么是一次不可思议的冒险,要么平淡如初。
我和梁红走到马鲁姆火山的边缘,一阵风吹散了山口的浓雾熔岩翻滚,炽焰沸腾,鲜红耀眼,仿佛太阳的一块脱落在了这里,任何语言都无法形容。梁红泪眼婆娑地说:“这是我30多年以来,见过的最美、最震撼的大自然景象。这趟火山之行,已经圆满了。”
乔伊斯的部落称马鲁姆火山为天堂入口,如果有人在这里死去,灵魂会通过这里,进入到天堂。山下部落历任酋长的遗体都被送进了火山里,包括他的父亲。
在一种“神圣”的氛围中,我们打开装备、支帐篷、扎营……下雨了。查了一下天气台风来了。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备受折磨,帐篷的支撑杆全折了,雨几乎就是横着飞,子弹一样射在身上;装备箱被吹得往高处滚……如果太冷了,我们就钻出去,把身体往火山口里边探一下。连续四天,我们的身上都没干过。
第五天,雨势转弱,物资储备耗得差不多了,即将弹尽粮绝,要进入马鲁姆火山,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经过一番勘察,我们确定了下降路线先是一个80度左右的斜坡,100米左右;接下来是一个绝对直角的垂直峭壁,再下面又是一段斜坡,然后经过一个负角度降到马鲁姆火山里面400米的地方,靠近熔岩湖。
路线确定后,我们开始制作锚点,弄好一切,天也黑了。乔伊斯找到我,说:“我不希望刚交到的几个中国朋友,因为这次下火山而出现意外。”这些天来,每顿饭我们都让土著兄弟先盛,这让他们感受到了我们的尊重,也回馈给我们真诚。
“我不是疯子,也不是傻子,我相信我能下去,也能上来。”我对乔伊斯说。
新西兰人杰夫・迈凯里跟马鲁姆火山较了十几年劲,三个月前,终于下去了。他有句名言:人生要么是一次不可思议的冒险,要么是平淡如初。 生死一线
行动的那天,天气依然不好,但至少没有下雨。所有的摄像设备,全被前几天的酸雨腐蚀了,11台摄像机,九台报废。我套上防护装备,除了防毒面具,还有三层防护服。最里面是陶瓷纤维防护服,中间是石棉纤维防护服,最外层是铝箔防护服。如果没有这些,在离熔岩湖100米的距离,人最多只能待十分钟。还有一个特别定制的一个上升器材,那种悬崖峭壁,爬上来不现实,如果靠上面人拉,我能被岩壁上尖锐的石块撕成碎片。
第一次试降失败了,但还来不及伤感,我们就等到了又一个坏消息第二波台风将在后天早晨到达。时不我待,我生命中最严峻的一次挑战时刻,到来了。
第一个100米还算顺利,但下到那个垂直峭壁时,通讯断了。攀岩或者岩降,最怕两件事:绳子断了、通讯断了。绳子断了马上死,通讯断了等会儿死。
酸雨又开始稀里哗啦地下来,雾气越来越浓,什么都看不见。我在绝望中等了一个小时,对讲机里终于有声音了,原来是酸雨导致了通讯故障。后面没有再出大问题,五个小时后,我到达了此次征服马鲁姆火山的第一个目标位置下降275米,这也是我的最低要求。
俯身往下,跳动的马鲁姆火山就在我眼前。隔着厚重的防护服,我的肌肤也能感受到它的热情。沸腾的岩浆翻滚着,透着要吞噬一切的霸气,要钻到人心里去。眼前的马鲁姆火山,像有魔力一样,牢牢攥着我的心,让人不舍再离开,但在某个瞬间,我突然感到一阵窒息。防毒面具在酸雨中浸泡间太长,有点儿失效,一阵酸雾上涌,感觉全世界的氧气都被抽光了。我放弃了继续下降,因为,绝不玩命。
回到火山口的地面上,同伴捏着一段保险绳给我看,它已经被岩壁磨损得只剩一发相牵。还有那些金属的绳套、锁扣,都已经被酸雨腐蚀得变形了。如果我选择继续下降,可能就真的跟马鲁姆火山终生相伴了。
第二天,台风如约而至,无法搭乘直升机的我们只得跟着乔伊斯步行下山,“我让部落里的人上来帮你们搬行李,”他说,要知道,这本不是一个向导的义务。
我们整整翻越了九座山,还了好几个水坑,终于走出了火山覆盖的地带。眼前,是一片茂密的热带雨林参天古木,遮天蔽日,两边生长着从未见过的植物,还有好听的鸟鸣婉转。找了片空旷地休整,阳光穿过树丛照射下来,八天里我们第一次晒到太阳。
乔伊斯爬上一个高地,开始唱歌:“这就是我们每天的生活,爬到山顶看到烟雾升起,就勇敢地拥抱我们的生活,拥抱我们美好的生活。”土著人独有的醇厚嗓音,淳朴的歌词,很动人。
篇9
【关键词】中职电工电子 二极管 三极管 门效应
电子电工学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相关专业必备的电子电工技术与技能,培养学生解决涉及电学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对文化基础较弱的中职学生来说,要求所学到的知识“实用”“够用”“好用”。在电子电工类教学过程中,我们碰到过许多现实的问题,多媒体教学或许不满足于学生的理解需求,那么现实生活的例子则起到很大的作用。本文就半导体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做些描述。
常用的半导体元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有重点难讲解、学生听懂难等很多不利学习的因素,利用多媒体教学及PPT直观展现的特点,能很好地讲解半导体元件的结构和知识点,但很难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对半导体元件特性的印象。那么这时候教室里随手可碰到的教室门,就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很好的启发。
一、利用“门效应”突破二极管的“单向导通性”
在中职教材中,二极管按照电流电压的特性曲线图可分成四种状态:正向偏置导通区、正向偏置死区、反向偏置截止区以及反向偏置击穿区。见图1:
图1 二极管伏安特性
二极管的单向导通是有条件的,必须在正向偏置下,正向加载电压超过一定范围才能实现导通,没有达到一定电压时二极管将处于死区钐。这与教室门处于虚掩状态是一个道理,当教室门处于虚掩状态时,正向推门的时候必须加载一定的力量才能打开教室门,如果正向推门和加载一定力量这两个条件缺一个,门就会打不开。
二极管按照材料可分成两类:硅二极管和锗二极管。两种不同材料构成的二极管具有共同的单向导通特性。但是这两种二极管却有不同的死区电压要求,硅二极管在正向偏置时大约0.5伏特电压就能使它达到单向导通状态,但是锗二极管却只要大约0.2伏特电压就足够其导通。
两种不同的电压正好对应不同材质的教室门,需要推门的力量也是不同的,但是相对反向推门,其所需要的力量是微弱的。
另外二极管还有一种性质,以硅二极管为例,正向偏置导通状态过程中,当正向电压达到约0.7伏特的时候,二极管能允许通过的电流值理论上可以无限大,但是实际使用过程中,任何一个二极管都有最高正向通过电流的最大值,这也是二极管的主要参数之一。以教室门为例,当正向推门达到一定力量后,门就可以与门框成90度夹角,此时门已经全开,那么能通过的物体在理论上达到最大值。但实际上,门框有大小,太大的物体通过,会对门框有损失,这就跟二极管正向偏置通过大电流的时候会烧坏二极管是一个道理。
当二极管处于反向偏置时,二极管分为截止和击穿两种状态,在反向电压增大的过程中,二极管能允许通过的电流相当小,理论上是微安级别的电流,比正向导通时所允许通过的电流低3个数量级。所以我们认为二极管在反向偏置的初始阶段是不导通的,如用教室门解释的时候就相当于在反向推门,尽管你的力量很大,但很可惜门是不会向外开的,但是又不是完全不导通,总有些空气能在门缝的间隙处向外流通,这便相当于微安级别的电流了。当持续增大反向偏置电压的时候,总会有电压能使二极管从反向截至状态过渡到反向击穿状态,随之而来的便是二极管被损坏,击穿的结果是二极管将失去反向截止的作用。此时能通过的电流将剧烈增加,常规的二极管在被击穿之后是不能恢复正常作用的,它将失去二极管的单向导通特性,就像一段导线。就比如教室门,当反向推门的力量加载到很大的时候,门就被损坏了,当门被破坏之后,就失去门的作用了,正反两个方向都可以通行了。
教师一边课堂讲解,演示PPT的同时,配合开关门的动作,实时让学生们了解二极管的特性,然后通过多媒体的运用,例如二极管特性的演示动画,更能让学生了解整个单向导通的过程。
二、利用“门效应”呈现三极管的放大特性
二极管的教学辅助是靠“门效应”来进行的,三极管也可以。课本介绍的三极管分为PNP和NPN两种,一个二极管其实相当于一个PN结,那么三极管其实就是两个二极管的配合使用。三极管的主要目的是放大电流,也就是让微弱的基极电流控制较大的集电极电流变化,从而达到类似放大电流的作用。
图2
课本上解释三极管电流放大的时候用的是最基本的共射极放大电路,那么集电极电流最终将到发射极。在三极管结构中,集电极电流将流过三个半导体区,分别是:集电区、基区以及发射区。从图2例子中的NPN型三极管来看,利用门的正向导通原理,我们可以轻松地解释基区电流通往发射区的单向导通特性。那么集电区的电流是如何下来的呢?这时候我们可以假设一个游戏:假设一间房间里有很多人,这里面的人需要出去只能从门离开,而且只能用推门的方式打开门,但这扇门却是从外向里开的,所以从房间内推这扇门肯定是出不去的,那么有什么办法能让这个房间里的人出去呢?学生们很快就能想到从外面喊个人来推开这扇门,那么就能自然引出基极加载的控制电压了,房间里的人出去的速度是由门开的角度决定的,而门开的角度却是由外面推门的人决定的,所以自然而然正向推门的力量决定了人出去的速度,这就相当于较小的基极电流控制较大的集电极电流变化了。PNP型三极管解释起来与NPN型三极管的方法类似,也可以利用门的特点来解释。
半导体元件这部分的介绍,在整个电子部分至关重要,半导体元件介绍得不清楚将直接影响后面的学习,对模拟电子电路和数字电路而言,半导体元件都是最基本的结构。模拟电路中的放大电路部分知识,对数字电路部分的逻辑门电路以及后续七段LED显示等关键电路教学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影响。
专业教学之路很漫长,所有人都知道普通的课堂教学对中职学生而言,难上加难;学生们厌学,教师无从下手;大量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已经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了,即使是教师准备大量的资料,愿意听课的学生也寥寥无几。在这群愿意听课的人中能听懂的就更少了,所以我们作为一线教师,要改变我们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如利用身边的一切有利物体对枯燥无味的电子电工学知识加以讲解,以物讲物,从而加深学生了解复杂的电工电子线路是什么工作原理。
总之,没有哪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是完美的。“教育的艺术不在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励。”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这句名言,正确的引导会促进课堂的气氛。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能影响学生。多元教学方案也是现在职业教育所倡导的,我们只有不断在教学道路上探索,才能找到归属于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师的视野,为创建高效的电子电工课堂教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篇10
1、尊重是站在对方立场为对方着想,不是迁就,更不是表里不一的附和。
2、他是一个值得尊重的、性情温和而有才能的新闻记者。
3、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意见。
4、要尊重老前辈,因为他们个个都有过翻江倒海般的经历,实在是我们的好向导、好参谋。
5、如果你不尊重别人不帮助别人,那别人也不会尊重你或帮助你。
6、懂的尊重自己的人,往往是那些懂的生活的人。
7、他秉持诚信,尊重公平竞争,赢得了大家的赞扬。
8、倾听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品德的一种修养。
9、我们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10、中国的消费者需要尊重,不需要忽悠!
11、只有你尊重别人或帮助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或帮助你。
12、学会了尊重他人,往往也会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