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范例范文
时间:2023-03-30 01:33: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案范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学习估算的一般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2、在“买东西”的活动中,经历估算的应用,交流各自的估算策略,比较各自的估算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加强估算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一年级的上、下册教材的相关内容中,已经进行了估计和估算渗透。因此,设计本课时力求切入学生的经验世界,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在教学目标定位上,除了让学生掌握估算的解题方法外,还要让学生在购物实践中体会估算的价值。不同的人估算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完全一致。课堂的主流活动应该让学生面临具体的生活情景交流各自的估算策略,比较各自的估算结果,让学生认识到,在具体的情景中,估算的结果可能是一个具体的数值,也可能是一个范围。
学生状况分析
本班学生大部分接受过中大班的教育,他们较聪明伶俐,接受能力也较强,生活背景是乡镇,学生课程资源丰富程度一般。从学习情感上看,由于本班学生都来自农村,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创造欲相对没那么强。从学习方法上看,由于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想学什么,怎样学,所以学生已逐步走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切入生活,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有自己去买过东西的经历吗?能说说你买过什么东西,大约带多少钱吗?(生兴趣盎然,畅谈买东西的经历)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学会自己去买东西,而且初步懂得根据东西的价钱确定所需的钱数, 这里面就运用了数学知识——估算(板书课题:估算)这节课邓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逛我们学校对面的利亨商场,学估算、用估算好吗?
(出示例图:热水壶28元,烧水壶43元,水杯24元。)
二、创设情境,探索估算
师:假如邓老师想买热水壶、烧水壶和水杯这三样东西,请小朋友们当参谋,老师大概需要带多少钱?
学生进行估计时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大部分学生都把28元估算为30元,把 43元估算为40元,把24元估算为20元,于是得出大概带90元。
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不行, 这样估算的话, 那带的钱就不够了, 估计90元不合适。” ( 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们七嘴八舌讨论开了, 有赞成的, 也有反对的。)
生1:“我反对,因为估计90元比实际少了,带的钱少了东西就买不成。我认为应把28元看作30元,43元看作50元,24元看作30元,这样110元就够了。”
师:喔,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在购物估算时,要注意往大的整数靠,使估算的结果比实际付出大一些,才能买到东西。大家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2:“老师,我认为,90元是不够买,但是,? 我们买东西不都可以讲价吗, 我想90元是够的。”
生3:我同意90元够买,你就对老板实话实说:“我只带90元,卖不卖随你”,然后装着要走,老板一急,不就卖给你了嘛。(生笑)
生4:(不以为然)现在是在超市,不能讲价的,怎么办?
生5:“我赞成,既然是估计,结果只要求接近准确数值,数大一些或小一些没关系。”
[点评:当数学问题与儿童生活情景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小朋友思维的火花就会撞击出来,课堂生命的活力就会焕发出来。]
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相机质疑:“对于‘出现购物问题时,怎样估算更合理’这一问题,同学们都敢于发表各自的见解,估算方法多种多样。看来,生活中常常要用到估算,想不想把估算的知识学得更扎实?”(生:想。)那就把第21页的“做一做”完成。(出示“做一做”题目,学生埋头试做)
让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展示各自的估算策略:
39 + 42 40 + 40 ≈80 39 + 42 40 + 45 ≈ 85
师:看了这两位学生不同的估算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几两题的相同点都是先把前两个数进行估计再算出得数,不同点是估计的数有些不同,结果也就不同了。
师:你的眼睛真亮,发现了近似数的取法会直接影响到估算的结果,那么大家认为近似数应怎么取合适呢?
生1:我认为尽量接近原来的数,这样结果就比较接近准确值。(师让其例举印证。)
生2:老师我认为可以这样估算,尾数小于4的就去掉为0,大于4的就进1。
生3:取整十、整百数计算比较简便。
师:同学们真棒!能够想出这么多方法来估算,尽管方法不同,但老师发现大家在估算时使用了同一个基本的数学思想,想想是什么?
生:我们都在想方法凑整数。
师:对,在估算时,不管是用什么方法,我们都在不知不觉应用了“凑整”的方法,把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当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使估算后的计算结果更简便。
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独立完成练习六的第1题估算题。
2、应用:“买东西”
电话机90元 计算器28元
玩具车95元 电风扇45元
钢笔18元 水彩笔11元
①要买下面物品,大概带多少钱?
物品 估算
计算器+玩具车 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机+电风扇_____________________
钢 笔 +水彩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用“100元”为自己的家庭设计一个购物方案
(先独立设计--小组讨论是否合理--全班交流)
3、拓展性作业:调查自己的家庭收入与开支情况,估算出每月收入与支出多少钱?
[点评:引导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知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世界,从而促进学生的日常思维向科学思维的方式发展,体现“知识的价值存在于知识的运用之中”的教学理念。]
四、师生共同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认为今天的学习对你的生活有哪些帮助?
教学反思
通过对《加、减法估算》这一课的教学,本班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学习,积极发言,主动合作探究、乐于发现新知,本人认为这节课成功之处在于做到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切入能够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切入了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学习活动,让小朋友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验到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成功和快乐。
2、能根据学生的需要,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估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让每个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进行估算。这样教学既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3、创造和谐活跃的气氛,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我始终放手给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充分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口,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在自由的、平等的、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愉快。
案例反思
篇2
关键词:教学案例;锁定“错误”;重视操作;放大“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061
片断一:找角
师: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角?
生1:我找到了尺子上的角、书本上的角、桌子上的角。
生2:我们找了三角板上的角、文具盒上也有角。
生3:我姐姐有块量角器,这里也有角。
师:对,这是块量角器。这里真的是角吗?
(学生中有说是的,也有说不是的)
师:看来,同学们有不同意见!请你们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生1:角有一尖尖的顶点,还要有两条直直的边。这个量角器的有一条边是弯的,所以不能说是角。
生2:只有一个尖尖的点不能说它是角。
听了这两位同学的发言,学生恍然大悟,激动地点着头说:“对!对……”
师:你们明白了吗?
生:(异口同声)明白了!
师:那么,你们觉得以后在判断角的时候,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些什么?
生1:一个角要有一个顶点,还要有两条边。
生2:这两条边一定要直直的,还要连成一个尖尖的顶点。
片断二:创造角
师:认识了数学上的角,想自己动手做一个角吗?
(提供材料:小棒,硬纸条,拼接条,圆纸片,线,钉子板……)
学生小组合作展示结果:
组1:我们用小棒搭;
组2:我们用纸条钉;
组3:我们组用线、橡皮围;
组4:我们用圆纸片折……
师:你们想像力真丰富,相信只要动脑筋,还会创造出更多的角。
片断三:比角大擂台
师:森林里正要举行一个比角大擂台,想请同学们再当一当评委好吗?
师:小猴和小兔各画了一个角,你们看谁的角大?
生:小兔画的角大。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小兔画的角张口大,小猴画的角张口比较小。
师:你真历害,一眼就看出了谁的角大。
师:第二场是小猫和小狗,你们看谁的角大?(出现两个一样大的角,一个边长,一个边短。)
生:小狗画的角大。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因为这个角的两条边很长。
师:边很长,角就很大吗?
此时,有的同学已经开始嘀咕了:好像不对!不对!……
师:看来,同学们有不同意见!请你们讨论一下,如何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
生1:我觉得是一样大。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1:我们这小组用刚才做的活动角比过了,两个角的张口是一样大的,说明这两个角是一样大的。
师:你们的方法真棒!你能演示一下吗?生演示
生1:老师,还可以把这两个角重叠起来比一比。
师:你们觉得在比较角在大小时要注意些什么?
生:判断角的大小不能看两条边的长度。
生: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张开的大小,不能只看边的长度。
……
【反思】
1. “错误”也是一种资源
在“非预设生成”中,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只要对教学有意义,哪怕是错误的生成也是有价值的,也是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因为研究问题既可以从正面(正确的)开始,也可以从反面(错误的)入手,而从反面探讨往往对人的触动更大,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刻,效果自然会更好。因此,面对有意义的生成资源,教师千万不要轻易放弃,任之流失,而应该及时抓住,并尽力把它放大、做强。案例3中,学生对“边长角就大”产生的错误问题,虽然不是师生在预设中要探讨的话题,仅仅是学生计算时的疏忽,但是,就是这个小小的疏忽却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它对解决“比较角的大小”方面问题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这是非常有价值的生成。所以,教师对此没有淡化处理,而是机智的抓住、理性的对待,把学生的思维迅速从原来关注的“边的长短”上自然集中到角两边张口的大小上来,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创造了生长点,提供了机会和平台。
2. 重视操作,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要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还应当注重开展恰当有效的数学活动。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需针对相应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以操作实验、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形式来完成。教师应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参与到活动中,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成师生互动,以实现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3. 让学习更富有生命活力
锁定“错误”的目的是为了放大生成,教师通过拉长对生成性问题的探讨过程来实现“生成”的放大。在本案例中,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一是思辩。教师在锁定错误后,并没有急于评判错误,而是故意放慢教学节奏,用一句极其简单而又具有“杀伤力”的追问――“这里真的是角吗?”和“边很长,角就很大吗?”来营造积极的反思氛围,激励学生去重新审视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利用延迟评价,把评价的机会和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成功的确定生成问题中的问题。二是修正。在学生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提出:“如何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从“思辩”带入“修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计算策略,自然、流畅!三是提升。教学应有“放”有“收”。“放”,要放的真心、实在;“收”,要收的及时、自然。教师在“放”到生成问题解决时,并没有马上“收”,觉得还有必要把学生刚刚获得的学习经验进行提升,于是就继续追问:“那么,你们觉得在比较角的大小时要注意些什么?”和“在判断角的时候,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些什么?”促使学生把具体、零散的活动经验概括化、理性化,让新的生成主动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在“跳一跳”中“摘到了真正的桃子”。
篇3
现在,我按照集团公司通知要求,将我公司今年以来安全工作的主要做法汇报如下:
将以集团公司这次安全管理交流会为契机,总之。认真学习兄弟单位在安全管理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措施,真正在安全管理上越抓越紧、越抓越严、越抓越细、越抓越实,确保实现我公
公司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一系列安全指示精神,进入年以来。以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为主线,以强化安全管理和监督为重点,以严制度、严作风、严纪律为关键,以强化安全教育为保证,坚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不断强化安全基础管理工作,促进了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发展。一季度,公司杜绝了轻伤以上人身和各类侥幸事故,实现了安全生产。回顾一季度安全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修订完善了年安全生产考核奖惩办法》明确了从管理人员到作业职工的安全责任,以落实责任制为重点,突出重奖重罚原则,加大了安全风险抵押金和保证金的奖惩兑现力度,特别是让井下职工人人交纳安全保证金,全公司各类人员共交纳安全风险抵押金或保证金265万元,同比增加100万元以上,实现了安全责任与压力的层层传递。此基础上,严格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对现场发生的安全质量问题,从严追究分管领导、区队管理人员和科室包区队人员的责任,保证了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真正落实。
一、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完善安全责任保证体系。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副职盯班,值班下夜班制度,值班干部每月下井不少于25个,全月盯现场不少于9个。严格副职盯班制度,盯班干部必须与当班职工同下同上,并做到两签到三汇报”每少一次罚款20元。严格生产科室人员下井制度,生产科室管理人员每月下井不得少于23个,其中中、夜班下井不得少于6个,特别是建立完善了生产科室管理人员盯小班制度
二、切实转变干部作风,严格干部管理各项制度。严格区队三员值班。现场地质条件变化或安全管理特殊时期,生产科室管理人员分三班盯现场,并严格汇报制度。此基础上,建立完善干部作风量化考核制度,坚持每周一通报各级干部下井(盯班)制止“三违”解决隐患情况,抓好干部作风的同时,公司生产班子还进一步严格了会议制度,坚持每周的二、四、六召开生产会,每周一下午召开安全例会,每周一、三、五、七的晚上召开由各级生产管理人员和区队干部参加的隐患排查会。使隐患排查会与生产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保证当天发现的问题,都能在当天进行及时的传达贯彻,并进一步落实,促使千变万化的现场动态安全生产,时时处处处于安全管理人员的掌握之中,有力的保证了安全生产。
狠抓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严格落实以分管专业副总负责的质量验收制度。每旬由分管副总组织,
三、夯实安全基础。对采、掘头面、机电峒室、运输、通风、火工品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促进各专业质量达标。二是深入开展“精品工程”创建活动。每月组织一次精品工程申报、评审活动,奖优罚劣,充分调动从专业到区队创建精品工程的积极性。公司每月拿出5万元,奖励精品头面的有关人员,大大提高了干部职工创建精品工程的积极性。三是实行抓两头、带中间的末位淘汰办法。采煤专业每月至少评出1次不合格品,2次合格品,掘进专业最少评出2次不合格品,4个合格品,并严格考核。其他专业验收,至少要出现一次不合格品。每旬验收完结,定期召开正反两个方面的专业现场会,奖优罚劣,促进现场工程质量的进一步好转。四是把“双基”建设与安全质量标准化结合起来,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双基”建设的7项规定,进一步规范了双基”管理,推动了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加大反“三违”力度。采取专业队伍、群监组织与小分队检查相结合的检查形式,
四、强化监督检查。重点查、突击查、交叉查、回头查、解剖的检查方法,进一步加大检查力度。公司坚持每周组织一次党政工团大检查、每旬组织一次各专业大检查,安监处坚持薄弱时间检查天天有,不断线,特别是针对安全管理薄弱时间,公司生产班子成员分别带队组织科室人员下井查岗,安监处组织12点、15点和0点查岗行动,一季度共组织薄弱时间查岗83次,强化了薄弱时间的安全管理。此基础上,突出加大反“三违”力度,各级管理人员月度制止“三违”指标在2号文基础上翻了一番,一季度全公司共制止各类三违3106起.各种检查要以狠反“三违”为重点,对违章指挥、严重违章作业的一律当事故分析处理并通报全公司。针对检查查出的问题,公司坚持抓好每一条问题的落实与整改,一天一次《安全简报》一周一次《安全动态》一月一次《安全总结》全面对安全检查中查出的问题,进行通报分析,尤其是公司党政班子对《安全简报》高度重视,要求每天早会上对当天查出的问题进行汇报,每天的晚会(每天一次的隐患排查会或生产会)进行落实。对现场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坚决停头停面进行整改,促进了动态操作过程中的安全生产。
着力打造一支作风过硬的安监队伍。把思想、作风、纪律、组织“四个整顿”贯穿于安监队伍建设的全过程。一是建立完善“跟踪监督安监员”制度,建立安检员上岗档案,五、加强安监队伍自身建设。每一次工程质量低劣,不负责任,都要记录在案,累计两次,对该安检员取消综合奖金.季度内累计次数最多的,内部下岗,年度内最多的调离安检处.处每一名干部每月跟踪监督安监员6次,将安监员上岗情况、现场安全状况与个人经济收入直接挂钩,特别是严格现场隐患责任追究制度,从严追究安监人员的监督责任。二是建立完善安监员“不良行为档案”记录制度,将安监人员违纪、不负责任、安全事故等列入记录内容,并定期公布。三是建立安监人员日常业务学习制度。处干部分专业制定培训方案,落实培训内容,建立备课本,班班讲安全知识,天天讲安全技术,每月考试两次,提高了安监人员的业务素质。
强化安全教育。坚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
六、坚持齐抓共管。进一步加大安全教育的力度和深度。党群部门组织精兵强将成立安全宣讲团,深入区队讲安全形势、讲安全任务,讲安全措施,并组织开展送安全文艺下区队活动,积极开展潜移默化的安全教育活动。公司党委每月制作两期〈安全关注〉栏目,把《煤公司安全规程》相关条款摘要出来,结合发生在职工身边的历年来的事故案例,进行深层次的剖析、讲解,内容深入浅出,形式灵活多样,深受职工欢迎,办成了安全的焦点访谈”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二是进一步严格区队“安全活动”制度,要求基层区队,每周一由党政主要领导组织开展安全活动,并坚持开展班前宣誓活动,充分发挥区队基层安全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始终把全公司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公司安全大局上来。三是突出加大了对“三违”人员帮教力度,每月组织一期严重违章人员培训班,针对不同类型的违章行为,剖析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让违章人员谈认识、谈体会,谈整改措施,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此基础上,开展安全“评先树优”活动,开展评选优秀区队长、管理人员的基础上,又组织开展评选优秀班组长、优秀安监员、优秀放炮员“三优”活动,每季评选一次,张榜表扬,并给予所交保证金5%奖励,通过评优活动,全公司形成了按章作业光荣,违章作业可耻的舆论氛围。
夯实安全文化建设基础。公司党委、生产班子专门以文件的方式制定了关于在生产、政工科室中推行走动式管理的实施办法,
七、大力推行走动式管理。加强对现场安全质量的监督检查。一是作业现场设立安全检查巡查牌板,尤其是掘进迎头,安监员要详细填写每次到岗的检查情况,每头每班至少到岗检查2次,每次不少于1个小时,不按规定到岗检查,发现一次罚款100元,发现两次,内部下岗,发现三次,调离安检处。安检处成立了三支安全检查小分队:一支是干部作风、劳动纪律检查小分队主要检查机关科室干部走动管理、跟班干部上岗,现场交接班及安检员现场作用发挥情况;一支是工程质量文明生产检查小分队,重点检查职工动态操作、规程措施在现场的落实情况;另一支是边远地点现场重点隐患检查小分队,加强对各类薄弱环节的监督检查。走动式管理要求每一名安全管理人员必须从发现问题入手,把解决问题贯穿于走动式管理的全过程,走动式管理中,对管理人员实行定时间、定区域、定标准的三定原则”便于落实检查人员的责任。走动式管理严格落实了入井登记、问题处置(闭合循环管理)旬分析调控、月度考核四大环节。走动式管理的大力推行,有力地提高安全监督检查的效果。
严格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地面单位干部值班盯班制度,
篇4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1)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呢?
(2)自我提问。自我提问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3)教学诊断。“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师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与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4)交流对话。教师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分”时,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鱼、分饼干、分苹果等。在交流对话时有的教师提出,仅仅围绕“吃”展开教学似乎有局限,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进行分配,可以适当扩展教学设计面。这样开放性的讨论能够促进教师更有效地进行反思,促进教师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5)案例研究。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然后对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还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如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训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48元,其中椅子的价格是课桌价格的5/7,椅子的价格是多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用多种方法算出了椅子的价格为20元。正当教师准备小结时,有学生提出椅子的价格可能是10元、5元……这时,教师不耐烦地用“别瞎猜”打断了学生的思路。课后学生说,假如一张桌子配两张椅子或三四张椅子,那么,椅子的价格就不一定是20元了。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对照案例检查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师们认识到,虽然我们天天都在喊“关注学生的发展”,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却常常我行我素,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很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篇5
教学目标:
1.在师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地读、写负数。
2.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3.感受正数、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探新知:
(一)请你说出它的反义词来:
上―( ) 高―( ) 大―( )
前―( ) 左―( )
师:下面换一种方式,不说词,说一件事。
飞机起飞―飞机降落
飞船升空―飞船着陆(返回)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词语或相反意义的事件,实际上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相反意义的量,如我班一个同学上课表现好,老师给他加了3分,一个同学午休课的时候在大吵大闹,被扣了3分,你认为这两个3分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个是加,一个是减。
师:我们可不可以说这两个量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板书课题:正负数)
(二)记录相反意义的量
1、把听到的数清楚地记录在表格中。要求:听清信息,独立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听到的信息准确、简洁的表示出来。关键是让别人一眼就能明白你表示的意思。
1足球比赛,中国队上半场进了3个球,下半场丢了2个球。
2学校四年级转来5名新同学,五年级转走3名同学。
3小刚的妈妈做生意,五月份赚了7000元,六月份亏了1000元。
2、收集学生的记录单展示交流:
第一种:用文字表示(如赢3、输2)
第二种:用笑脸图、哭脸图表示(如:笑7000元、哭1000元)
第三种:用带方向的箭头表示(如:5、3)
第四种:用加号、减号表示(如:+3、-2)
师:你用的符号意思你明白,我用的符号意思我明白的,数学语言是要交流的,要让大家都能看明白,怎么办?
生:要统一。
师:在同学们所用的符号中,哪个更具数学味?
生:用加号和减号数学味更浓一点。
师:这种表达有什么好处?
生:简明、清楚.
师:对。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数学家提出这种表示方法,并得到大家认可,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3、认识正、负数。
师:你知道像上面的数叫什么?(正数)+3怎么读?
生:读加三。
师导读:正三
师:像下面的数呢?(负数)板书―2怎么读?
生:负二
4、读上面各数,并板书在黑板上。
师:加号和减号和过去的意义不同,加号叫做正号,减号叫做负号。抢读。+200、+5.8、-2.7、26(同时贴于黑板相应位置)
师:26是什么数?在写数时,为了简便,可以去掉正数前面的正号,去掉正号后仍然是正数。这些数你们熟悉吗?(是我们过去学的数)
二、自主探究,发现交流正、负数的秘密
(1)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条数轴,然后小组内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在数轴上去发现:正数、负数也是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正数、负数是无限的;所有的正数比0大,所有的负数比0小;正、负数大小的比较〉
生:独立观察、思考后交流各自的发现。(教师走进学生倾听学生的发现)
(2)汇报交流内容
师:下面请各小组交流你们的精彩发现。
生1:我们组发现了正数有无穷多个、负数是也一样;
生2:我们组发现了正数比0大,负数比0小。
生3:我们组发现了越往左边的正数越大,越往右边的负数越小......
师:引导学生小结《适当板书》
同学们发现了正负数中这么多的秘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负数是...(无限的);所有的正数比0...(大),所有的负数比0...(小);正、负数大小的比较。
(3)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1、填空
(1)比0大的数用()表示,比0小的数用()表示。
(2)0既不是()数,也不是()数。
2、判断
(1)+15可以写作15。( )
(2)―2,―5,―10,―100,都是负数。( )
(3)0表示什么也没有,0比负数小。( )
(4)+5和―5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 )
3、在里填上“>”“
0―3 0―6 ―3―2
8―80 9―9 +77
三、结合生活、交流分享、运用新知。
师:那负数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请把你课前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最简洁的记录并交流。
1、整理自己收集到的信息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生1:答对得10分,记+10分答错扣10分,记-10分;
生2:助民超市,三月份赚了16900元,记+16900元四月份亏了127元,记-127元。
生3:我听写时写对了5个,写错了5个。记录成听写时,+5个,―5个。
生4:我在妈妈的工资本上发现每月5号好发1560元,妈妈每次取钱后工资本上记录的是―200、―100
生5、我妈妈记账本收入2500元记作+2500元,这个月水、电的支出200元应记作-200元。
生6、足球队进了3个球记作+3,失2个球记作-2。....
师:同学们表现真出色,收集了这么的信息,原来在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我们都在运用正负数作记录。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生1:可以节约记录时间。
生2:可以让别人快速明白........
师:对,省时、省力。老师也收集了些信息想与大家一起分享。(课件出示)1、电梯中的正、负数。
叔叔上五楼开会,阿姨到地下二楼取车,应按哪两个键?
2、海拔高度中的正、负数。
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出8844.43米,记作“+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记作 米。
3、方向中的正负数。
下图中,每个小格代表1米,小华开始的位置在0处。
(1)小华从0点向东行5米,表示为+5,那么从0点向西行3米,表示为()米;(2)如果小华的位置是7米,说明他是向()行()米。(3)如果小华的位置是-8米,说明他是向()行()米。
4、运动中的正负数
刘翔在第十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半决赛中,110米栏的成绩是13.42秒,当时赛场风速为每秒-0.4米。(1)小组讨论:风速怎么还有负的?(2)反馈并组织学生进行简要表演。
四、课堂小结: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只是初步的认识了正、负数,其实生活中有更多的负数等着同学们去探索、发现,只要同学们细心观察,一定会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希望同学们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走进生活,去发现更多更有趣的知识。
反思:
这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进行应用的过程。“负数”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但学生对此并不是一无所知。上课时我将“生活化”和“数学化”融合在一起。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感受正负数的意义,借助相反意义的量理解了抽象的负数,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着把相反的量表示出来。通过尝试,学生逐渐体会到了数学符号的优越――简捷明了。同时也让学生经历了一种数学化的再创造的过程:由繁到简、由文字叙述到符号表达,充分感悟了负数产生的必要性。课后的巩固提高,我大胆的让学生参与社会调查,鼓励他们从身边的生活场景中寻找负数,结合相反意义的量自己创造一些正负数,从而降低教学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学生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整节课我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明确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力求做到“动静结合,张驰有序”,使学生愉快地学习。
参考文献
篇6
《聪明的阿凡提》是语文版第四册教材第15课中的一个童话故事,本文通过阿凡提是怎样巧妙地惩治饭馆老板的这件事,让学生感悟阿凡提的聪明、帮助穷人的正义感及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设计理念:
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狠抓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评价能力、朗读能力和表演能力等,再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去获取知识等。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自己的理解融入有感情的朗读中。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阿凡提是怎样巧妙地惩治饭馆老板的。感悟阿凡提的聪明和帮助穷人的正义感。
4、分角色表演故事。
教学重点: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明白阿凡提是怎样聪明地对付了贪婪无理的饭馆老板的。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生字卡、词语卡、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自己的理解融入有感情的朗读中。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阿凡提是怎样巧妙地惩治饭馆老板的。感悟阿凡提的聪明和帮助穷人的正义感。
教学重点:
1、认识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明白阿凡提是怎样聪明地对付了贪婪无理的饭馆老板的。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1.在童话世界里,有一个非常聪明,总喜欢骑着毛驴的人,你们猜猜他是谁?(生:阿凡提。)
对,就是阿凡提。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他的童话世界,看看他到底有多聪明!(板书:聪明的阿凡提)
2、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设置悬念猜测故事发展,让学生初步感知阿凡提的形象。
1、同学们想听他的故事吗?(师讲述故事的起因,即课文前三段)
2、同学们,如果你就是阿凡提,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呢?(学生猜测故事发展,提出不同意见。)
3、我们再来看看阿凡提是怎样做的,(继续讲故事)听了故事,你想对阿凡提说点什么?
三、初读课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同学们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那得先把课文读熟。下面请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地方和同桌合作多读几遍,读会了,呆会儿我们来做游戏。
2、生字宝宝也来了,你们想和他们打打招呼吗?那我就来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
(1)下面抢读带拼音的生字,会读得自己快速站起来读一遍。
(2)要是去掉拼音,你们还会读吗?下边儿抽同学读。
(3)(出示生字课件)请问小朋友们都能给哪个生字组词?适时进行扩句,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学生用“架”字组成“打架”。我顺势引导,我们能打架吗?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
3、生字会认了,相信同学们会把课文读得更好,请同学们齐读课文。师:读的真好!
四、读读评评,体验感悟。
1、下面请四个同学为一小组,选择课文中喜欢的一句话读一读,读出感情。一会儿小组内推荐一名读得最棒的同学,上台读给大家听。
2、评一评: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同学们,他读的好吗?好在哪个地方?(引导体验理解:“气势汹汹、目瞪口呆”等重点词语。让学生明白阿凡提是怎样聪明地对付了贪婪无理的饭馆老板的,感知阿凡提是一个聪明、正义、对穷人有同情心的人,用自己的智慧帮助穷人解决困难。适时进行品德教育,激发学生向阿凡提学习。)
五、分角色表演,情感升华。
1、同学们想当演员吗?下面请三个同学分角色表演。(师旁白)
刚才三个小演员哪些地方表演的好?(评一评)
2、三个小演员演的真好!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同学们喜欢阿凡提吗?(机动环节:抽生讲故事)
拓展:请同学们下去收集你喜欢的童话故事读一读,有空讲给老师同学听。
总结:(出示课件)阿凡提要给大家说再见了,同学们要给他道个别吗?下课!
教学反思:
篇7
上课前教师要进行精心的准备和策划这是不言而喻的,但不管怎样策划,想的多么周密细致,意想不到的事情总会发生,而且,学生调动的越好,主体作用发挥的越充分,课堂气氛越活跃,提问就越有趣;讨论越热烈,意外的事情就越多;学生的思维和回答就像被点燃的火把,智慧的火花不断进发,意想不到的回答就越多。这时教师如何把控课堂成为十分重要而困难的问题,可能会出现如下几种情况:一是课堂混乱一片,教师无所适从,满脸茫然,无法掌控课堂;二是当学生出现意想不到的回答时,教师断然打断,阻止继续进行下去,课堂又回归掌控之中,学生立刻鸦雀无声,智慧的火花立刻被扑灭,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三是教师立刻抓住学生的思维和回答,因势利导,全班讨论,各抒己见,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成为一节非常精彩的课,甚至令学生和老师终生难忘。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非预设性教学”。
如何搞好“非预设性教学”,不仅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还是各种修养、素质和涵养的考验,也是一个成熟教师的表现。
“非预设性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中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固然好,而意料不到的课堂也属正常。所以当课堂意外发生时,教师不能回避或者不假思索地匆忙答复,而是应将这种意外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中,并且调整教学策略,重构课堂生态形成。只有这样,才能变课堂上的一次次“意外”为教学中的一次次“精彩”、一次次成功。
二、案例背景
大同二中是一所省重点中学,又是省级示范学校,软、硬件设施都较好,在大同市享有较好的社会声誉,是众多家长和学生向往的学校,大部分学生是从全市各初中选拔来的尖子,生源较好,学生思想活跃而深刻。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我感到在他们中间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潜能,活跃课堂,大胆开发和利用学生的想象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大胆发言敢于想象,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案例描述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中有一课是关于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这也是当今现实生活中学习先进模范人物、建设精神文明和教育青少年的重要话题。在讲这一课时,当我和学生分析了奉献和索取的关系,明确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时,突然有个学生提出:每个人的奉献都是“无私”的吗?我们有那么高的觉悟吗?“无私”就是不要回报,“无私奉献”那靠什么生活?雷锋和先进模范人物都是“神”吗?不食人间烟火吗?
问题一经提出,全班立刻哑然!对呀!无私奉献不求回报,那靠什么生活?现实社会中哪个人不图回报,市场经济更是要求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课本没有直接回答这个,但问题又很尖锐,可以说是个好问题,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容易的。意想不到的问题提出来了,这个问题不解决,本节课“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是没有说服力的,只是说教而已,教学的目的就不能实现。
四、案例分析
面对这突然杀出的程咬金,全班同学注视着我,等待着我的回答。此时我并没有急于直接回答,事实上我当时也回答不了。
我和同学们采取了如下措施,共同讨论:第一,再次明确奉献和索取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任何奉献都一定会有回报,只是大小和形式(有的是物质的,有的是精神的)不同而已,若只有奉献,没有回报,这个社会是不公正的,是无法存在的;第二,“无私奉献”是指什么?是指奉献要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为前提、为目的,“自私”是为满足自己的利益,自私自利,个人主义,甚至损人利己,这不是我们倡导的价值观;第三,一切先进人物“无私”的奉献都得到了回报,或是物质的,或是精神的,尤其首先是物质的回报,因为他们也要生活生存;第四,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们包括自己的父母和眼前的老师们都在通过合法经营、诚实劳动为国家和社会做着“无私”的奉献,得到了回报,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通过以上分析的过程和结果,同学们对“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心服口服,由此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劳动就有回报,劳动是光荣和受人尊重认可的。这节课十分深刻而现实,远远超出了课本的范围,涉及了现实生活,有较强的说服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学生心中树立了威信,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五、案例反思
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出现教师始料未及的偶况是正常的,再周密的教案和设计也不可能为偶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案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情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所以,对于课堂中的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应怀着一种豁达、宽容的心境,不仅容许而且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在问题中解决问题,我们的课堂也就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成为学生的生命历程。同时,新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掌握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操作技术,并能创造性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教学规律,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况进行及时、巧妙和灵活的处理。这是教师个体教学风格的外化和升华,是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还要以足够的爱心和善意去理解他们的行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感受,肯定他们的长处。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灵光一现”,让创新思维的“花朵”在课堂上绽放。只要能达到教育目的,就不要计较学生的过失,要吸收他们的合理见解,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完全依照教学设计的方案去实施的做法在实际操作中是很少的,很多时候都可能因突发事件而要做一些适当的调整与改变。如果教师对这些突发的新颖的问题解决好了,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这无疑是一节生动精彩的课。
篇8
比
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化简比,能解答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探索比与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类比法、推理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4.
使学生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一、复习回顾
师:同学们,本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呢?请你结合下面的知识框架,回忆一下吧。
1.
比的意义
师:关于比的意义你都知道些什么?
生1: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15÷1015比10,记作15
:
10。
生2:15
(前项):
(比号)10(后项)=15÷10=(比值)。
2.
比的基本性质
师: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生: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师:化简比的方法是什么?
生:当比的前、后项是整数时,可以把前、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进行化简;当前、后项出现分数或小数时,可以先把前、后项化为整数,再根据前、后项是整数的情况化简为最简单的整数比。
3.
比的应用
师: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生1:把问题转化为整数的“归一问题”来解决。
生2:根据直观图和比的意义,算出要求的两个量分别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把问题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分数乘法来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交流和一问一答的形式,使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的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应用的知识,为学生完整地构建出本单元的知识体系。
二、基础练习
1.
填一填。
(1)笑笑的房间长5m,宽3m,长和宽的比是(
)比(
),记作(
)。
(2)4
:
9=(
):(
)=
(
)
(3)4
:(
)=28
(
):
6=0.2
(4)小亮骑自行车3小时可行45km,小亮骑车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
),比值是(
)。
2.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5
:
15
0.3
:
0.29
0.125m
:
2cm
3.
一种消毒水是把药粉和水按照1
:
200的比配制而成的。要配制这种消毒水603g,需要药粉和水各多少克?
设计意图:在基础练习中使学生巩固本单元相关的基础知识点,以照顾到班级中大部分学生的平均学习水平。
三、易错练习
1.
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1)六(1)班三月份有一天请假2人,出席48人。缺勤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
A.
1
:
24
B.
24
:
25
C.
1
:
25
D.
2
:
24
(2)在3
:
7中,前项加上6,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加上(
)。A.
6
B.
14
C.
21
D.
9
(3)音乐兴趣小组有45人,男、女生人数的比可能是(
)。
A.
3
:
7
B.
4
:
5
C.
11
:
3
D.
4
:
3
2.
人体每天约需要2500
mL水,直接饮水约为1300
mL,其他的水要从食物中摄取。写出从食物中摄取的水量和直接饮入的水量的比,并化简。
3.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48cm,宽与长的比是3
:
5,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易错练习帮助学生梳理易错点,减少学生的错误率。
四、拓展练习
1.
如图,两个圆重叠部分的面积相当于大圆面积的,相当于小圆面积的,求大圆和小圆的面积之比。
2.
某电子厂工人与技术研发人员的人数比是3
:
4,技术研发人员和销售人员的人数比是1
:
篇9
一、实践感悟
师:规定向北为正,向南为负。
操作:师向北3步,再向北5步;
师:我一共向北走几步?
生:向北8步。
师:你能用算式将上面的过程和结果表示出来吗?
生:(+3)+(+5)=+8
操作:师向南3步,再向南5步;我一共向南几步呢?
师:我一共向南走几步?
生:向南8步。
师:你能用算式将上面的过程和结果表示出来吗?
生:(-3)+(-5)=-8
操作:生向北3步,再向南5步。
师:请用算式将刚才的过程和结果表示出来。
生:(+3)+(-5)=-2
操作:生向南3步,再向北5步。
师:请用算式将刚才的过程和结果表示出来?
生:(-3)+(+5)=+2
操作:生向北5步,再向南5步。
师:请用算式将刚才的过程和结果表示出来。
生:(+5)+(-5)=0
二、案例反思
1.创设学生熟知或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在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与合作交流,积极调控相结合。如:教师先在黑板上示范笔尖在数轴上移动,后让学生操作这样的过程。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审视点在数轴上连续两次运动,探寻有理数加法的几何解释,由表示两次连续运动结果的点与原点的位置关系,确定两个数的和的符号;由表示两次连续运动结果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确定两数的绝对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比较,从而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这样做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需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充分体现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学生经历观察、探索、思考、比较的过程,通过一系列过程的亲身体验,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2.挖掘课堂资源,用简洁的思路和手段提高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会直接选择教材中的足球比赛或选择一些有趣的故事引入,让学生先写算式,然后再比较并进行分类,过于从已有的式子中下工夫,最后“牵”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这就忽视了“数学实验”在这里的重要作用,没有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正是由于找到了教学的准确切入点,抓住了有理数加法的生活原型,充分发掘学生的差异资源,因此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漫无边际地探究,而是现实、高效地拓展原有经验,生成新的学习资源。
篇10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课堂预设生成;非预设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198-01
当代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参与欲和表现欲,他们在课堂上想当“演员”,不想当“观众”,而传统的“鸭式”教学,则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更谈不上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这就使笔者们初中数学教学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文试就一个案例来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预设生成和非预设生成资源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生成的过程是动态的
课堂的生成性是在教学情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动态是生成的条件,生成是动态的结果。
二、生成是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
生成主要发生在教学活动之中,虽然它也需要教学之前的宏观设计,但是教学前的设计只是生成的一般指导,具体怎样生成,生成的结果怎样等等需要在教学过程之中得以体现。
三、生成需要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
生成不是只有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就可以了,它需要生成的情境、相互传递的信息、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情感等因素的积极配合才能得以实现。
四、生成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它不是教师一个人所能完成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所谓预设性生成教学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情境精心设计教学问题的前提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或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下自然产生的教师意料之中的内容。
“非预设生成”是指在教师的鼓励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取得的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奇思妙想的展现了学习之美属于非预设生成。非预设生成往往是学生不满足于本课时的学习目标而对该知识点做出的自主探究,这种探究冲动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老师支持与否,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可以说影响深远。就象布鲁姆说的 “如果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地去促进更多的“非预设生成”,并及时的捕捉住“非预设生成”的智慧火花,让它绽放生命的活力,使课堂教学因生成而变得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