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范文

时间:2023-04-05 09:20: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篇1

小男孩的哭声

1937年8月28日,日军对上海发起了进攻,导致上海火车南站被炸,炸后的情景,惨不忍睹。

一个失去父母的小男孩在废墟里号啕大哭,我想,像这个小男孩一样失去亲人的孩子肯定也不少。那小男孩撕心裂肺的哭声让我想到了当时的情景:上海火车南站站台上站满了老百姓。这是,可恶的日本侵略者的轰炸机从上海火车南站的上空呼啸而过,投下了一连串的炸弹,数十至上百名老百姓惨死。一个失去父母的小男孩做在铁路上痛哭,他在想:我的父母在哪?我该怎么办?想着想着,“咣”的一声他的童年结束了。如果你的童年被打碎,被战争夺去生命,你会怎样想?我们不要战争,我们一定要和平!和平!和平!

我们希望,以后不要再有战争,还世界和平,告诉全世界的人,我们要维护和平,让世界上每一个人的心里都不要再有战争的阴影。

篇2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科技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砸烂愚昧和落后,另一方面也可能带给人类无尽的灾难。这个时候我们强调科技给人类带来的痛苦与灾难正是为了这把双刃剑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它的正面作用造福人类而不是相反。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这是因为对于科技理性而全面的思考才能够使得科技始终在人类的掌握之下不会反过来祸害人类。

其实例子很好举:原子物理理论的发展是的人类掌握了核能技术但是也带来了广岛和长琦的核灾难,带来了人类五十年的“恐怖的和平”,人类第一次具有了自己毁灭自己的能力。另外还有层出不穷的核事故,以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最有名,化学的发展使得我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我们的火药和炸药也伤害了数千万计的人类同胞。我们的化学合成技术是的我们造出了自然界本不存在的东西,可现在我们也被白色垃圾所困扰,被化学污染所毒害,为什么我们国家现在有那么多的小孩罹患白血病,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装修中使用的化学粘结剂,还有破坏臭氧层的氟利昂。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是的人类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我们已经能够以超过音速的速度飞行了,可是这也带来了太多的战争太多的纷扰,也使得地球开始感冒发烧。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具备了以前由上帝垄断的创造生命的权力,可是在这也带来了伦理的紊乱。

朋友,你们是否看了我的文章以后也坚决认为:科技发展弊大于利。

篇3

全球每年发生500多万次地震,造成破坏的5级以上地震约1000次,而造成巨大灾害的7级以上地震约十几次。20世纪发生的大地震有:1906年4月,美国旧金山市发生8.3级大地震,造成6万人丧生;1920年12月,中国宁夏海原县发生8.5级大地震,海原等4座县城全部被毁,23.4万人死亡;1923年9月,日本关东发生8.3级大地震,京都、横滨、横须贺三大城市被毁,14.3万人丧生;1976年7月,中国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有百万人口的唐山市被彻底摧毁,24万多人死亡;1990年6月,伊朗发生7.7级大地震,5万多人死亡;1995年1月,日本阪神地带发生7.2级大地震,造成5400余人死亡,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1999年8月,土耳其发生7.8级大地震,1.7万人死亡;2003年12月,伊朗克尔曼发生6.8级地震,造成3万多人死亡;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8级特大地震,死亡人数近7万人。

飓风的危害也很大,历史上造成死亡人数达10万以上的飓风灾难就有8次:1737年印度加尔各答飓风,死亡总人数估计为30万;1900年9月,美国加尔维斯顿飓风,整座城市被毁,6000多人丧生;1970年11月,孟加拉飓风席卷孟加拉,30多万人死亡,经济损失无法计量。

火山造成的灾害更是可怕,全球每年有50多次火山爆发,世界上至少曾有20座城市被爆发的火山瞬间毁灭。公元79年的一次火山爆发,将古罗马最繁华的城市庞贝全部湮没,最深的地方竟达19米,2万多人瞬间被火山吞噬。1985年著名的“阿美罗的毁灭”,就是火山泥石流灾害造成的,当时有2.3万人死亡,13万人无家可归;2010年爆发的冰岛火山,其火山灰使欧洲许多国家实施禁飞,欧洲航空业遭受的损失约为15亿到25亿欧元。

遗憾的是,人祸带来的灾难让我们更加惊心。人类的破坏性以战争的破坏性为最。

篇4

关键词: 战争、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战争带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灾难是毁灭性的,它从未在人类社会真正消失过。现今,大规模的战争虽然平息,但局部战争却从未中断。近年来,受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的影响,国际安全形势日趋复杂。世界范围的新军事革命方兴未艾,高科技局部战争此起彼伏,使得世界各国对自身安全更加关注。各国都在大力发展兵器工业建设,努力研发新型高科技武器装备。当前,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兵工项目的建设力度,以保障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和兵器工业顺利发展。兵器工业建设项目具有极强的特殊性和高危险性,其引发的环境压力以及对区域环境和区域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较之其他工业建设项目更加巨大。

21世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风景园林学科永恒的主题。风景园林学科作为通过设计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学科,对退化或受损生态系统景观的可持续利用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十几年来在风景园林领域有许多学者有感于人类对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生态学结合的角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景观生态学理论和实践应用到兵器工业建设项目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中,通过科学、合理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保护和恢复兵工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降低兵工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应该成为景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重点关注的另一个研究领域。

2 战争对环境的影响

战争带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灾难是毁灭性的。伊恩·麦克哈格,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建筑与地区规划学院的创建者、荣誉教授,被誉为“生态规划之父”,素有“灵感的生态学家”之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伊恩·麦克哈格曾经作为英国空降第二独立旅的军官,他从残酷的战争中坚持不断地战斗,在饱受战争带来的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有幸存活下来。他对“大自然的恩赐”的理解远胜常人。他认为“和平更好的象征应当是花园而不是鸽子”,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不是为人类表演舞台提供装饰性的背景,或者是为了改善一下肮脏的城市,而是需要把自然作为生命的源泉、生存的环境、诲人的老师、神圣的殿堂和挑战的场所来维护,尤其是需要不断地再发现自然界本身还未被我们掌握的规律,寻根求源。”

战争不仅是人类的灾难,更是地球环境的杀手。自热兵器时代以来,各种武器就给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带来的核辐射、核沾染,战机、战车以及大炮等兵器弹药中含有大量有毒成分。这些不仅会危害无辜的平民,更直接污染了自然环境。长期以来,子弹弹头和火炸药是主要的“环境杀手”。当今世界上使用的子弹弹头一直以铅为主要原料。据统计,在美国,每年新兵训练就会消耗上亿发M16步枪的子弹,虽然每发子弹含铅量只有2-3克,但累加起来总量惊人。常规火炸药主要有3种:TNT(俗称黄色炸药)、RDX(环三亚甲基三硝胺)和HMX(环四亚甲基四硝胺)。火炸药本身的毒性较大,它们都富含铅,对人类具有致癌性,在军用靶场,常规炸药的铅污染尤为严重。同时,火炸药的结构比较稳定,难以生物降解,必将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据美国环保署调查显示,弗吉尼亚州阿林顿靶场的员工血液中,含铅量比官方规定的健康底限高出10倍之多。此外,靶场周边的生态环境也影响颇深。在美国,许多被废弃的军队试射场一片荒芜,土壤和植被都被TNT严重污染。美国环保署已将TNT列为致癌物质,但是它仍被广泛用于采矿,对地下水源造成很大污染。如今,兵工建设项目中火炸药生产行业因其废水排放量大、含有难降解的NT、RDX、HMX,因此成为了世界性的环境难题。

3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对兵工建设项目的意义

如今,世界各国依旧大力发展兵器工业建设,全球性的军事竞争愈演愈烈。但是,任何军事强国都不能不考虑地球的承受极限问题,否则军事上的胜利将没有意义。特别是世界军事强国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对政治方面考虑较多,对战后的“善后”考虑较多,他们也希望减少战争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减少战后重建中治理环境的成本。于是,世界各国军火公司都争相标榜自己的环境意识,致力于研制新一代“绿色武器”。目前,各国正在研制的“绿色武器”,主要包括无铅子弹、减排装甲车、少毒素武器以及可制造肥料的炸药等。研制中的其他环保武器还包括可降低噪声污染的“安静弹头”,以及释放更少烟雾的手雷等等。

对于我国的兵器工业而言,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发展举措越来越有力,发展后劲越来越充足。然而,兵器工业建设项目具有的特殊性和高危险性,使其对区域环境和区域生态系统的破坏越来越明显。

在兵器工业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首先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广大公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素质。将环境和生态保护理念贯穿各个项目建设过程的始终是兵器工业项目建设遵循的首要原则。同时,分期、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在建设前期,我们应该针对兵工建设项目对区域环境的影响,进行生态景观规划和设计。首先,从景观生态整体框架、空间布局等宏观层面上,构建该区生态安全格局,求解在兵器工业建设项目用地上形成最佳景观格局。其次从景观环境的塑造、生态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先进的园林景观工程技术等微观层面上,通过先进而有效的科学技术和经验及切实可行的生态处理手法,探索维护区域环境健康与安全的最有效的生态途径。以此缓解兵器工业建设项目所引发的环境压力,最终实现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资源循环再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建设中期,我们应该将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并重,尽最大可能减少建设项目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作用,努力做到边建设、边保护、边修复。在建设后期,以生态手段和途径修复因兵器工业项目建设对区域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的破坏和污染,努力在最短时期内消除兵器工业建设项目产生的负面影响,达到区域环境的有效恢复,切实可行地构建区域健康、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最终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带来了物质文明的空前繁荣,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和完善。同时,粗放扩张的发展模式必将带来各种复杂的矛盾。其中,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军事发展之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尖锐矛盾,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随着人类发展正日益显现。严峻的现实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物质文明不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手段,相反会加剧环境恶化,我们不应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所谓的社会进步。在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环境保护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然而,环境保护绝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不仅仅是环境和经济层面的问题,更是价值观的问题。为了更好的生存、生活和发展,人们需要重新树立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和科学的发展观。而保护、改善、修复区域生态环境,重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在兵器工业项目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积极防治兵器工业建设项目的污染和破坏,加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实现了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充分统一是保证兵器工业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简介

篇5

我在空暇中,阅读了德国作家雷马克根据自己的战争经历写的一本小说《西线无战事》。它给我留下了很大的震撼。这本书的书名“西线无战事”是在一战最后两年,人们在德国军方的战报中可以成百次地读到的句子,对此,有人相信,有人怀疑,可是只有少数人知道,在这个句子背后隐藏着更多的悲哀、痛苦和毁灭。

《西线无战事》讲述的仅仅是主人公,二十岁的德国小伙子博伊默尔,以及他的同学和朋友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最后两年里的战斗和生活的一些零散的片段。博伊默尔和他的同学当初只是些十八岁的青年,在长期接受老师们灌输的所谓“英雄气概”,“神圣职责”和“祖国”等爱国主义口号后,自愿报名参军,经过短期训练后开赴西线参战。但自从上了战场的那一刻起,这帮热血青年对生活热忱的理想便在残酷的硝烟与弹片的现实面前破灭了。年轻人的理想主义抵抗不住连天的炮火和壕沟里的野蛮撕杀。他们的眼中只有鲜血、残肢,、碎肉、脑浆和毒气。活生生的同学和战友一个个阵亡,战场成了一个个无名士兵的坟墓。他们每天都在生死线之间挣扎着,直到死亡。

读完这本小说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战争就是毁灭的代名词。战争摧毁着一切。记得书上说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总共造成5000多万人的死亡,各国的经济损失无法估量,给人类文明带来了空前的大灾难。战争不仅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并给活着的人——特别是参加战争并在战争中成长的那一代年轻人——的心灵造成无尽的摧残。与军队里的其他人不同,其他人大多在战前就有了工作,家庭,战后可以很快恢复正常生活。可是这一代年轻人大多是仅有十八、九岁的小伙子,上战场前他们从来没有过职业,他们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人。接着战争教会他们野蛮无情,教会他们丢弃梦想,让这些年轻人每天在野蛮与良知,现实与梦想,这些极端之间苦苦挣扎,直到最后原本纯洁的心灵被完全摧垮

虽然战争意味着毁灭与灾难,但在人类的历史长河里,战争一直没有停止,人类对和平的呼声也一直没有间断过。近日来,我们可以从各种新闻媒体上了解到,现在伊拉克境内已经战火连天,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十几天的战火已经使大批的军人身葬战火,许多平民无辜丧身。战争,给多少伊拉克人,美国人,英国人……的心中留下阴影,给多少伊拉克、美国、英国……家庭带来黑暗。我为这又一场灾难的出现而感到悲哀。几千年来,这个地方曾遭受过多少次战争的毁灭。古时候,这里曾是美丽富饶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无数部族都梦想着占有她。最先踏入这块土地的是苏美尔人,接下来是阿卡德人,阿摩利人,赫楞人,亚述人,迦勒底人,波斯人,古罗马人,土耳其人,直到现在的阿拉伯人。下一个可能就是美国人了。只有强者才才能统治这片土地,弱者就要遭受灭顶之灾!这便是这块土地的历史,一部野蛮征战与文明建设的历史。我们不否认那些些古人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我们也不要忘记,当一个古老文明被一个年轻的用武力取代的时候,其代价便是成千上万的男人,妇女和儿童被屠杀,多少的辉煌的建筑,亘古的遗址,精美的艺术品及其他人民劳动成果被毁坏,无数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古人进入这片土地为的是食物,现在美国人进入这块土地为的是石油。但他们的代价都会是一样的——无数人生命的丧失与心灵的摧残。千百年来,人类时时刻刻对和平发出真切的呼唤。战争的恐怖和残酷,人们对和平的渴望,这一切都是人类无泪的悲哀。

在这部小说的最后,就在和平即将到来之前的一个宁静的秋日,博伊默尔已经被战争摧垮,想到自己无法面对将来的生活,轰然倒地。他阵亡了。此时是1918年10月,这天整个前线是如此平静和沉寂,所以军队指挥部的战报上仅仅写着这样一句话:“西线无战事”。

篇6

关键词 探究;合作;生成

从根本上说,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存智慧,不是为了了解过去而是为了开拓未来。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具有探究性和生成性。

一、自主探究,促进生成

教师在观念上要尊重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生命价值,把学生主体生命状态的存在和发展质量置于崇高的地位加以高度重视,关注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发展;在教学实践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参与探究。学生自主探究包括课前探究、课堂探究和课后探究三种情况,课前探究主要是指导学生自学,联系旧知识进行课前预习,查找相关学习资源,自主领悟探究内容,并发现有什么疑惑存在;课堂探究主要是带着课前的疑问进行问题探究,同时提炼知识主干,构建知识网络等;课后探究主要是课堂问题在课后的进一步延伸拓展。只有让学生自主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才会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学生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这是实现生成的重要路径之一。

案例1: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课前设置了一个表格,引导学生就战争的根本目的、国内反映、结果、影响、反思几个方面设置了一张表格指导学生自学,课前进行自主探究。指导学生联系《》、《》、《》和《》,认识中国半殖民地从开始、加深到形成的过程,同时总结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若干次中外战争,对战争目的、交战双方、国内反映、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梳理历史线索。

本课涉及到的战争比较多,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繁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学习主题是“外国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在教材处理中适当打破教材的原有体系,通过上述表格另立框架理清线索,使学生驭繁就简,这是有效生成历史知识前提。这个表格不仅要求学生整理出外国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的历史基本知识,整理过程学生会触及战争背后问题的思考,并产生一些疑惑。课前老师把学生自学情况及存在的疑惑进行反馈、梳理,做到心中有数,并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思考练习题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课堂教学既可避免教师作枯燥的讲述,又能保证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生成丰富而必要的历史基本知识。学习“外国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的关键是认识历次战争的影响和形成对战争的反思,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条约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历次战争的过程是中国半殖民地从开始、加深到形成的过程,在学生反思的基础上补充相关的史料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体会到列强的侵华是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对自然经济的冲击;是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冲撞的必然产物;也是世界全球化打破各个地区、国家封闭局面的历史缩影。从而使学生理解先进的文明必然战胜落后的文明,既深化知识又渗透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

二、合作交流,解释生成

互动生成是生成性教学的显著特征,互动生成强调教学中多因素的互动交流,它不仅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还包括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交流。历史是复杂的,不能用非此即彼的答案来解释,在很多情况下,历史是可以有多种解释的,合作交流能集思广益,能更好地生成历史的学科价值,是历史生成教学的重要路径之一。合作交流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一定的程序要求,一般按照“教师启动——小组合作探讨——交流分享——总结提升”四个环节展开,通过互动合作学生可以把自己自主探究而产生的思考、见解和体验拿出来,进行合作探讨和交流分享,在观点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过程中,相互启发并达成思想上的共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指导和引领,在学生合作交流后教师要总结以形成学生的正确认识,对于学生在交流中存在的价值观偏差要及时进行矫正,以提升生成的水准和效果。

案例2: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在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安排一个“探究活动课”,让学生探究“世界大战的启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这是非常好的话题,学习战争史的目的不是战争的本身,而是使学生产生对战争的感悟,通过探究加深学生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精神的理解,形成正确的战争观、和平观和生命观。我把这个“探究活动课”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确定以“对二战的反思”为探究主题,用两个课时开展探究活动,按照合作学习的要求,结合课本小论文参考题目,我把主题又细化成四个小课题:①战争带来的灾难;②战争对社会生活的影响;③世界大战中外交的作用;④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点比较。第一课时教师先说明探究的目的、具体思路和具体要求,对探究做必要的指导,然后四个小组确定自己的探究方向,小组长进行组内分工和进行探究的具体安排。每个小组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世界大战的材料,第二课时每个小组把收集到的资料、产生的思考乖见解拿出来进行合作交流和探讨,每个小组把自己的成果在班级进行交流分享,在学生合作交流后我对学生的成果进行总结提升。

通过本案例的教学,学生自己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合作交流反思,学生更加真确地感受到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与教训,进一步体会、感悟到世界大战给人类的警戒和启示。

参考文献

[1]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

篇7

故事的设定非常有趣。其实想来,人类历史上,科技愈发展,对科学本身的反思和质疑就愈多。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福音时,敏感的人也常常看到恐惧与灾难。航海革命同时带来地理大发现和殖民统治;质能转换规律同时带来核能源与核灾难;克隆技术同时引发产业革命和伦理难题;宇宙学与其说展现了时空的浩瀚和伟大,不如说揭示了生命的渺小与无助……

一千年后,人类生活富足,科技却停滞不前。当“稳定”、”恒常”、“均衡”成为习惯并被亿万人接受,有好奇心的人就成了异端。敏感的记者在东京地下铁发现疯癫的“科学犯”,年轻的黑客在印度洋水下潜伏并突破信息壁垒,女工程师的幸福生活被突如其来的事故和丈夫的神秘录像彻底打乱,年轻女孩在海岛短暂失踪又突然出现……这些看似并不相关的情节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历时千年的庞大阴谋――科技正在不为普通人所知的某个角落悄悄发展。科技并没有真的停滞。有人用“跨代科技”统治地球、蒙蔽大众。热衷科学发现的被推上法庭,敢于挑战威权的被秘密追杀。科学与反科学之间,再也找不到清晰的界限。当然会有真的先驱,大胆揭开黑幕一角。黑幕下,复杂程度远超想像。禁锢科技的行为竟有合理的解释,个人的感情纠葛竟与地球命运联结在一起。真与假、善与恶,不过是镜子的两面。无数谜题在战争、爱情、流亡、死难的场景交织中,幻化成欲望与骚动,从一个伪装过的世界,走进一个真实的世界,直到触摸到终极秘密的一刹那……

《镜中千年》的作者半轻人白天在Google公司工作,为地球上最大、最酷的搜索引擎贡献代码,是Google中国最资深的软件工程师之一。晚上,半轻人更多地沉浸在写作的乐趣里,把程序设计的灵感应用到对未来的构思和想象之中。

随着互联网内的信息极度丰富和极度有序化,人们会不会产生无法甩脱的“信息依赖症”?信息的力量仅只是表达、传播和认知?信息世界和物质、能量世界之间,真的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如果信息――而不是黄金、钻石、能源――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最有支配力的资源,人们会不会用完全不同的方式重新审视人与宇宙的关系?

半轻人的工程师思维和强烈的好奇心引导着他不断思索这些问题的答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一个想象中的未来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信息铁幕”像幽灵一样萦绕在每一个地球人的脑海深处,只有一小群“异端”敢于站出来,突破壁垒,挑战威权,也因此而踏上奔波、逃亡、抗争的不归路。从印度洋到南亚次大陆,从古老地宫到苏黎世河边的鞋匠铺,从美洲大陆到太平洋底,逃亡中的年轻人亲历追逐、背叛、暗杀、战争等惊心动魄的大场面,也无比真实地感受着朋友、恋人、夫妻在极端环境里的情感波折。有人坚强,有人动摇,有人在欲望的引诱下走入歧途。最终,好奇心战胜了“铁幕”,执著的年轻人破解了一道又一道的谜题,将跨越千年的骗局彻底戳穿。

归根到底,《镜中千年》讲述的是一次年轻人的历险,一次好奇心驱使下的、用生命拯救地球的历险。当作者把这种历险放在一个“反科幻”的假定情景之下,历险本身就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到底是科学解放了人类,还是人类解放了科学?

篇8

执教教师:陈福泰

指导教师:陈惠萍

课型:活动型学习

年级: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懂得正确运用科技,造福人类。

2.培养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人类生活关系的能力,在学习中提高学生正确利用科技成果的认识水平。

3.认识科学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正面、负面影响。

教学重难点:

感受科学技术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懂得正确运用科技,造福人类。

教学过程:

一、生活处处有科技

1.教师课前布置学生观察思考:生活中哪些事情与科学技术紧密相连?

2.导入滓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整个世界,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请你仔细想一想,你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与科学技术密不可分呢?

3.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98页、99页的内容,看一看,说一说。

4.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事情说起:如各种文具、纸张、汽车等。让学生感受到,如果离开了科学技术,人们将无法顺利、方便地生活。

5.播放2003年10月15日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载人飞船飞向太空的实录。

6.让同学们说说,看了这段实录的感受。(畅所欲言)

7.师小结:“神州”五号上天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强大的标志,是我们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标志,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可以说,科学技术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改变着我们的世界。

二、这样利用科技成果是错误的

1.科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科学技术能够造福人类。但是,如果科学术被错误地利用,将会给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2.示学生收集的有关战争方面的图片。

3.讨论:哪些科技成果被用在了战争中?这样利用对吗?为什么?

4.阅读教材第100页、第101页的内容,看一看,说一说。

5.你还知道哪些错误利用科技成果的事例?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看到了现代科学技术在给社会或人类带来幸福的同时还隐藏着对社会或人类巨大的威胁。这对人类敲响了警钟。

篇9

关键词:非典忧患意识认知水平心理支持能力培养

“非典”疫情的爆发,使我们整个社会面临着重大的考验。在我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的同时,心理也受到严峻挑战。高校学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心理、生理、行为的不适宜反应,由于我国缺乏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机制,个体缺乏应对危机的经验和能力,这场灾难已经对我国的社会秩序造成巨大冲击。目前肆虐我国长达半年之久的“非典”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类似的危机事件可能再次发生。如何提高高校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使学生迅速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提高认知水平,培养应对危机的能力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知识是人类经验、思维、智慧赖以存在的形式,后人就是在充分继承前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通过学习心理学的研究,在知识的习得过程中,人们可以获得实用性能力,即当类似问题情景出现,人们可以运用所学知识直接处理问题;同时,人们也可以获得经验性能力,即当新的问题情景出现时,人们可以综合运用已有经验处理问题。知识经验越丰富,人们就越容易掌握问题情境,找出最佳解决问题的策略。由于我国教育领域长期缺乏对重大灾难,特别是突如其来的灾难,比如地震、洪水、火灾的教育,所以,当SARS这种可怕的病毒袭来时,人们用平常解决问题的手段暂时不能应对或应对无效,相当多大学生在危机面前表现出恐慌、紧张和焦虑等不良情绪,缺乏分析和决策能力,行为较冲动,无法做出理性的思考。因此,有必要强化社会危机教育,提高学生对自然或社会灾难的认知水平,进而增强在危机面前的“抗打击能力”。那么,获得什么样的知识才有利于提高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呢?

1.增强学生忧患意识的知识。20年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走上了小康之路,国泰民安,国富民强,全国上下很少面临大的危机和灾难。即使像伊拉克战争,美国“9·11”这样的灾难性事件,似乎离我们也很遥远。因此,在青年学生中重新回顾象瘟疫(如天花、黑死病、鼠疫等曾夺去了我们这个星球上数以十亿计的生命。即使今天,艾滋病仍在全球肆虐、战争、自然灾害(洪水、地震,火灾)、人类活动造成的核泄漏等等灾害性事件,使学生了解到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和正在威胁我们的灾难,让他们理解人类就是在一次一次战胜各种灾难中成长起来的。虽然,我们要坚信“明天更美好”,但是未来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时刻都要做好应对灾难的心理准备,重新树立“生于优患,死于安乐”的危机意识。

2.在危机事件面前正确应对的知识。危机事件大多是指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逆境(如亲人死亡、婚姻破裂或天灾人祸等),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的事件。一般都会给人带来巨大而现实的威胁。每一个危机事件的产生具有非重复、非例行、非寻常状态。因此在对危机事件的应对过程中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案无法象程序化决策一样实现准确界定。但是,人类已经无数次的战胜了一次又一次危机,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中抽出典型的事件,加以分析概括,从而找出一般性的应对方式,让人们了解面对突发性灾难时,大人、小孩乃至一个社会,应有怎样的理性反应,正确求助程序是什么,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等等,不至于在危机面前,措手不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危机教育都是“从娃娃抓起”。譬如,日本是个地震多发的岛国,所以很重视对孩子从小进行灾难教育和意志力的磨炼。孩子从上幼儿园就开始观摩和演练火灾或地震爆发时的急救措施,从小进行这方面的强化教育,使国民在真正危机来临的时候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克服惊慌,保持冷静,沉着应对。在这次抗击“非典”的过程中,多数大学生缺乏应对危机的经验,在危机面前无所适从、束手无策,从而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逃离疫区,对封校不理解等)。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所以应在高校的素质教育中增加应对危机事件策略的学习,培养健康、成熟的心理。

3.应激心理准备性知识。面对危机情景,人们必然调动体内资源应付局面。因此,了解应激状态下人的生理、心理反应,将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从容面对危机。一般来讲,应激的生理反应主要是指大脑通过神经和体液系统对内脏、内环境进行调节产生的生理生化反应。表现为: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功能明显增强,导致心律加快、血压增高、呼吸加快、外周血管收缩、皮温下降等。同时,大脑释放内啡肤,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所产生的ACTH也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这些都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的普遍下降。心理上会引绪反应,增加紧张度,提高敏感性,调动强有力的自我控制力。适当的应激反应有适度的恐惧、焦虑、抑郁、逃避、关注等。这些都是人的本能反应,是正常的,它可以使人充分调动个人的生理和心理资源去应付外来的威胁,对于人的生存具有积极意义。如果学生了解了这些知识,在面对“非典”时,就不会盲目地对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进行克制和压抑,反而不利于身体健康。

篇10

关键词: 和平史观 二战教学 启情点

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起着重要作用,要求初中历史教学在普及历史常识的同时,更要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判断中,使学生逐步确立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的人生理想。在九年级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二战的基本进程,另一方面要促使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对启情点把握得是否准确,直接决定了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特卡金的观点: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难以拨动人们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但在战争题材的教学内容中,拨动学生心弦的启情,常见以下两个误区。

1.使用战争中残酷情景的图片。有暴力内容的图片会启动人的攻击性思想与记忆倾向,虽然这个启动效应对个体的变量不同,但九年级学生由于对考试的焦虑,会出现焦躁不安等情绪。在这种不稳定的情绪状态下,接触不适宜的信息后,会带来不可预见的负面结果。

2.直接向学生灌输结论性认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塑造丰满的历史形象,开展多元的讨论思辨,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完善历史体系。这一过程是灵动的,非呆板的;是动态的,非静止的。

我在组织这一课题的教学中,就如何选择适当“启情点”进行了一系列思考,并进行了如下尝试。

在课堂导入环节出示安妮博物馆的图片,包括房屋建筑、阁楼等。教师用引导性的语言讲述:这是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安妮博物馆,它以小女孩安妮的名字命名。在博物馆的顶楼有一个橱柜,移开橱柜,会出现一条通向阁楼的密道。从安妮12岁开始,她和家人、朋友等八人有两年多的时间就藏身在阁楼里,这是为什么?他们为什么会藏身于此?

通过以上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吸引,自然而然地被带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

我通过以下四个设问完成全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的教学:为什么会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的战火是怎样蔓延开来的?1942年起的二战有了什么新变化?法西斯国家是如何走向灭亡的?在完成全部知识的教学后,重新回到关于安妮的话题。

在藏身25个月之后,安妮和她的家人、朋友被盖世太保抓进了集中营,非常遗憾的是,安妮在集中营中病逝。鲜活的生命被战争掠夺了存在权,如春笋般坚韧的安妮就这样被涂炭,战争告诉我们:珍爱生命、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后来,幸存下来的安妮的父亲整理了安妮在密室中所写的日记并出版,即为《安妮日记》。这部书用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窥视了二战,使个人心灵与人类苦难巧妙融为一体,安妮用善良和仁慈使人类认识到大屠杀带来的灾难。然而,就是这本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的著作,在2014年初的日本,有近300本遭到了右翼分子的破坏与损毁,这一行为受到了全世界舆论的谴责。2014年3月,日本首相安倍在参观安妮博物馆后表示,“在残酷的环境下,仍然拥抱梦想”的安妮感动了很多人,包括他自己。安倍还称20世纪是“战争的世纪,是人权受压迫的时代,希望21世纪不要发生类似的事件”。希望安倍能言出必行,希望日本能够为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在全课的最后,老师带领学生共同读一段摘自《安妮日记》的文字:“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教师反问:藏身于密室中的安妮尚且对自己的理想充满了希望,更何况是生活在和平时代中的我们?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以安妮为主线连接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的导入与小结,从以下三点完成了对本课情感的升华。

(一)珍爱和平、珍惜生命、反对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灾难是毁灭性的,战火席卷了61个国家与地区,全世界的伤亡人数达到了5000万,而在这5000万中,有近五分之一的人是被当做“不受欢迎的人”而被残忍杀害的。这些数字在告诉后人,战争中没有真正的赢家,任何战争的发动者都是人类的罪人。应该用和平史观贯穿历史课堂,从读史中懂得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与将来,和平是最重要的。

加强对和平史观的培养,使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对于学生身心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青年学生是非常关心时事热点问题的,也容易产生冲动或者错误的想法,当拥有和平史观后,就能够冷静思考,从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整理出应对热点问题的正确态度。因此,和平史观对于学生终身的发展,乃至对于未来世界的面貌,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对待日本的正确态度。

日本是二战的亚洲策源地。在战争中,日本给亚洲国家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付出了近250万人伤亡的代价,也是截至目前为止唯一遭受原子弹袭击的国家。但如此铁一般的罪行,日本从未真心悔过。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没有选择直接批评日本的方式,而是寄予希望,希望日本能够为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作出贡献。这样做的原因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储备中,已经有很多对日本的不满、甚至是仇视,如果在此处再次强调,则会增加学生不愉快的记忆量。因此,寄予希望的处理方法比较巧妙地引导了学生对日本正确态度的形成,希望学生能够在牢记历史的同时,放眼未来,从未来中日两国的合作与发展角度进行考虑。

(三)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通过选读《安妮日记》中的内容,借用安妮之口,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人生的初步理想处于正在规划的过程之中,这个理想或者远大,或者微小,也有少部分学生的理想是空白的,是随遇而安的。因此,在学生处于徘徊阶段,借用安妮的坚定进行鼓励,不仅可在激励学生立志当高远,而且可培养学生为实现理想所需的顽强意志。正如无产阶级革命家所说的:“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丽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文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91)

综上所述,教师要擅长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处理,挖掘历史事件中对学生终身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规律与理论,从小处着手,寻找到适合不同年龄学生需要的启情点,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周桂华.如何完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学周刊,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