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感悟生命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20:09: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感悟生命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写一写你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也可以是你自己了解到的或身边发生的热爱生命的故事。
【写作斑马线】
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写下来,要写出自己从中获得的感受和启发。(比如,这种现象或这件事让你对生命有了怎样的认识和感悟。)
【审题小橘灯】
本次习作内容广泛,可以利用课本中的资料,也可以另选角度来写;要学会借鉴本组课文在表达方式上的共同特点,也就是——由一件事情或某一生命现象引发思考,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我们可以借鉴这种表达方式来写,把自己选择的人或物中最能打动人心的一件事或一个场景或一种生命现象写下来。如:
(1)要突出残疾人热爱生命,我们可以选取主人公如何刻苦练习书法的事情,然后加上自己对这件事的思考和认识。
(2)要突出辛勤的农民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我们可以选取烈日下农民不畏一切艰辛劳作,以及看到秧苗茁壮成长的欣喜情景来写,并加上自己从中得到的认识。
【下笔闯迷宫】
要想写好本次作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在写作视角上:你可以写出使你感到生命可贵的有哪些事;可以写出你是如何珍爱自己(或他人他物)的生命的;可以写你对生命的理解、认识和感悟;可以写“生命”从无到有再到无的历程;可以写生活中某些人是如何不爱生活的,然后提醒读者要热爱生活……既可以选以上方面之一,写深写透,也可以综合以上几方面写,只要最终能表达出 “要热爱生命”这个中心就可以。
(2)在写作内容上:既可以详细地记叙一件你所经历的事情,也可以采用详略结合的方式写几件事。不论写一件事还是多件事,都要围绕一个中心,说明一个与热爱生命有关的道理,这是最关键的。
(3)在写作对象上:既可以写人的生命,也可以写动植物的生命,还可以写宇宙中一切没有生命的物体的“生命”。选后者写,可能更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要想写好比较难。
(4)在表达方式上:既可以把自己对生命的热爱之情、赞美之意,融入到记叙之中,融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也可以在文章结尾处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发出对生命的赞美、热爱和讴歌之情。
(5)为了使文章更有深度和力度,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可以搜集一些关于“生命”的名人名言或伟人的事例,巧妙地穿插在文章之中,这样会大大增强你的作文的文化含量和价值,使人更受教益。
【写作禁行区】
“生命”是一个宏观的概念,谈生命的感悟,可以有感而发,但要基于某种现象或事实。若脱离事实谈对生命的感悟,只能是空谈,这样感悟也就失去了意义。
【素材集装箱】
九死一生 亘古不灭 好生之德 命中注定 命世之才 生不逢时
我在每一天里重新诞生,每天都是我新生命的开始。
——左拉
人的一生是短的,但如果卑劣地过,这短短的一生,就太长了。
——莎士比亚
游鱼沉默于水中,野兽喧闹于大寺,飞鸟在空中歌唱。可是人啊,它具有海洋的沉默,大地的喧吵,与天空的乐章。
——泰戈尔
篇2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生命教学 生命环境
生命教育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种教育理念,它强调对生命的关爱。生命教育主张,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是过程享受学习的过程。课堂重构就是要在这种理念下激发学的生生命活力,焕发生命光彩。语文课堂在应试教育体制下长期被误读,让教师成了“教书匠”,学生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与学生的个性被压制。因此,有必要开展生命教育。
一、认真诵读美文,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人总会对大自然产生一份向往与依恋之情。初中语文课本中许多这样的文章,其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对生命的思考。例如:朱自清的《春》让人感受到春景的跃动与生命的灵气;读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让人欣赏济南的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如诗如画……自然的景色如此奇美。优美的课文给了我们丰富美丽的心灵体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有关生命教育的课文,或背诵这些名篇。在美好的课堂氛围中,触摸生命的跳动,认识生命的价值,让每个学生都学会过美好的生活,成为创造幸福生活的人。学生通过美文认识自然,并由此引发思考:我们应该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享受生活》就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告诉我们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人类是宇宙中智慧的创造物,人类智慧应该领悟大自然的智慧,人类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应该时刻想到爱护自然,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破坏大自然,一定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二、充分发掘教材,促进学生对生命的尊重
生命的意义与生命的美好一般体现在很多角度。其中一个就是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善待生命。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必要通过发掘语文教材中任何关于人间的真、善、美的素材,教育学生关爱生命、善待他人。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孔乙己”作为文中的一个悲剧人物,周围的人对孔乙己的冷漠与无情加重了孔乙己的人生悲剧。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由此可见,这种现实使得孔乙己感受到了人生的绝望和悲哀。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课告诫学生,漠视他人最终的结果就是使他人对生命丧失信心和希望,那如果是别人漠视我们呢?所以,我们应该平等地看待周围的所有人,不管他们是贫穷还是富贵,也不论他们是正常还是残疾,绝对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人。要真诚友善地对待所有人,关爱每一个生命。
三、充分依托文本,开展生命内涵教育
新编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录了很多富有生命意识体验的文章。如《紫藤萝瀑布》、《热爱生命》、《杜甫诗三首》、《故乡》、《生命与和平相爱》、《享受生活》等,这些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对生命进行深入思考,在理性的思考中透露出生命光辉,从而告诉学生要敬畏生命。所以,我们应该抓住这一点引发学生对生命及其生命内涵的思考,引发他们对人的生存状态、理想与追求的思考。例如:在学习《春望》这首诗时,通过诵读感悟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涵,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生活背景与人生经历,分析杜甫为什么会发出“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感慨。通过分析发现,原来这是因为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而衰的阶段。由于战争频繁,日常生活艰难。强烈的生命意识,让杜甫的诗更多地反映人民生活的痛苦,表达了老百姓对生存的渴望,在思想上达到了一定深度。《紫藤萝瀑布》作者得知弟弟生病后,内心十分痛苦,但她能从紫藤萝身上得到了关于生命的启示,豁然开朗。《荒岛余生》描写了鲁滨逊在十分恶劣的条件下对生命的珍惜与生存的渴望。
四、提升生命内涵,回归作文教学的本真
写作是提升生命内涵的重要途径。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话题中的生命信息,让学生透过文字传递出对生命的思考、珍惜、尊重与责任。对自然界中生命现象进行深入思考,进而培养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与生命精神,从而更好地提升生命质量。教师是心灵的塑造者,更应该拥有一颗真诚的心。要善于从作文的字里行间中发现学生的情感需求与心理变化,不把作文指导看做是一个单纯的教学环节,而要看做是提升学生生命内涵的绝好机会与手段,从而真正意义上把本真的作文空间还给学生。开展生命化作文教育不妨采取这样的方法:①用我手写我心:倡导作文的原生态。教师要给改变观念,减少作文对学生的过多干涉与束缚,淡化指令性指导的痕迹,让学生用一颗无污染的眼睛看世界,用一支自由的笔触写世界,用一颗真实的心抒发自我;②让作文成为师生生命对话的纽带:这主要体现在作文评价上,作文评价不要模式化,作文评语要创新。多角度地开展作文讲评,倡导学生利用好随笔。
语文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学科。它能对现阶段漠视生命的学生进行生命认识的教育。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清楚地了解到生命的意义及生命存在的价值,正视生命,对生命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语文这门科目具有极强的人文性,这就为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创造了绝佳条件。
参考文献:
[1]马青.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生命教育探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1).
篇3
语文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一个民族最核心的生命发展历程。语文以其深厚的人文内涵,决定了它要担负起生命教育的重要使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贯穿生命主题的教学,要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组与创新,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思考生命精神的价值,树立健康的、积极正确的世界观,同时也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和信心,提高学生的追求欲,从而达到语文教育教学的目的。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精神培育的原则
1.潜移默化原则
生命意义的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认知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文课程内容的教学是积累,学生对这一内容的领会与感知,能使他们对生命意义由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的过程,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对生命精神最好的诠释。在语文课堂上,老师更多地讲解了生命是如何如何的可贵,但学生只能是被动接受的。假有一日,自己最喜欢的宠物或者是某个亲人突然带着遗憾的离世,这时学生才会觉得生命可贵,对生命精神的理解更深一层。平时的熏陶在这时才会得以感受。所以,这一过程是潜移默化的、是细水长流的。
2.实事求是原则
语文教学是丰富多样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为了生命精神的培育而篡改或者是曲解教材,要忠于教材、实事求是。要不断地丰富教材内容、变化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特征进行施教,学生才能够领悟生命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3.体验与感知相结合原则
生命精神的培育,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的学习,学生除了掌握理论知识外,达到感知才是最重要的。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关注的是学生在学完一堂课后,他的心里感悟到了什么?这堂课对他的人生观、世界观是否具有积极的影响?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达到启智、睿德的目的。
4.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原则
语文教学要突出生命精神的培育,单单从课堂教学出发是不够的,还需要在课外通过班队、家庭成员甚至是在社会的协助下完成。从课外活动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入手,挖掘学生身边具有生命精神的各种案例,用事实说话,让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有一个具体化、形象化的认识与对接,以达到对生命精神这一抽象概念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精神培育的途径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把握教材中蕴含着生命精神的素材,立足课堂,乃至超越课堂,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才能让语文课本身焕发出生命的光彩。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精神培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关爱施教,创造生命精神教学的氛围
生命精神的培育,需要语文课堂先充满真情和关爱,为生命精神的培育创造教学氛围。因此,语文教师应具有博大的胸怀,有包容一切富含生命物质的精神,要用自己的爱心去引导学生。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以及学习退步的学生都不要一味的贬低甚至放弃,如果那样,只会伤害学生,使他们对生活、学习逐渐失去信心,甚至误入歧途。因此,教学时要用真诚的爱心去关心和呵护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接受生命精神的沐浴,明白生命的重要性,懂得珍惜生命,让处于低谷的学生能够顺利走出低谷。同时,教师也要有强烈的生命精神,教师自身所洋溢着的对生命的热爱以及良好的精神风貌,都能感染自己的学生,让他们确实懂得生命的难能可贵。
2.合理运用教材,捕捉生命培育的契机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就是对生命精神的弘扬,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教材的作用。充分地利用语文教材,开阔学生的精神视野,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
如语文课《燕子》,教师在讲解时,要首先让学生多朗读,在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把一只活泼可爱的燕子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简单动作引导到燕子具有充沛的生命力上来,让学生体会到它不仅仅是一只会飞的动物,而是一只和人一样具有灵性、具有思想的精灵,更是让人们感受到幸福与快乐的精灵。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爱上课本中的燕子,爱上生活中的燕子,还能让学生意识到一切生命同样具有灵动性,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中的所有生命的珍惜和热爱之情。
3.通过作文训练寻找生命培育的话题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抒发学生思想感受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通过作文训练,做到与学生心灵的交流。要和学生进行关于生命精神的交流。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生命精神的话题对学生进行训练,如“某某人――的一生”“――的最后一天”“英雄牺牲的那一刻”,等等,让学生在面对死亡时去思考、去认识生命的重要性、去提炼生命精神的升华,让学生明白如何活着才算是一种幸福。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某一话题开展讨论,对现实生活中的生命意识进行探讨和思考,让学生捕捉生活中生命精神培育的每一个细节,挖掘生命精神的主题。培育学生的生命精神感受,受到生命诚可贵的熏陶。
4.运用“角色转移”,发扬善性
篇4
【关键词】语文课堂 中职毕业生 生命教育
人们常说“一技在手,天下任我走。”我认为,在加强职校生技能教育的同时应该强化生命教育,原因有两点:
其一,中职生就业容易守业难。近年来,中职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都在95%以上,但频繁跳槽、责任心不强,不关注职业前途,不自信,及时行乐甚至轻视自己的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震惊全国的富士康15连跳事件向我们敲响警钟――对中职生进行生命教育势在必行!
其二,中职生群体存在多种心灵缺失。他们因为学习成绩差长期被批评而失去了自信心;因为中考落榜、大学无望而被家长放弃伤害了自尊;因为长久很少成功的体验而存在自卑心;因为周围人们冷漠忽视的眼光而觉得自己可有可无。就业后单一的劳作、繁重的加班、乏味的厂区生活让他们压抑。如果他们带着自卑阴暗的心理走上工作岗位,有可能积极进取、自信乐观、敬业乐群吗?不,不能!对中职生加强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古语云“文以载道”,在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承担着传播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以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任。《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意义。”职业学校作为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在帮助学生习得一技之长的同时,还承担起提升人、发展人的使命。我们可通过语文课堂挖掘人文底蕴,陶冶学生情操,渗透生命教育,让语文课堂成为生命意义教育的阵地。通过对学生进行教材学习、文化熏陶、情感浸染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具体做法如下:
1、单元突击,让学生自爱、自强。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计划新教材必修课《语文》职业模块第一单元中就添加了对个体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的内容。如:课文《我很重要》截取社会生活中关于生命个体在各个层面上的“不可或缺”的表现,以理性的分析和动人的情感呼吁我们:只要我们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奋斗着,我们就是重要地活着。只要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生命的宝贵,明白生命的价值,那么还会有那些轻生的念想吗?课文《我为什么而活着》从追求爱情、寻求知识和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三个不同的侧面选取材料,用充满理性而又饱含激情的语言告诉我们“人活着就应该有精神追求。而课文《人格是最高的学位》却用朴实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告诫我们: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从而走好漫长的人生之路。也许懂得了生命的真谛,富士康跳楼的悲剧就会减少甚至杜绝。珍爱生命难道不是职业人必须具备的优秀品格吗?我认为,语文课堂在落实“双基”,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应该注重渗透生命教育。
2、长期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追求完美人格
阳光心态不是一蹴而就的,光靠一两个单元或者几篇文章是不行的。其实,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关于生命意义的信息存在。文学作品中关于生命的探讨无处不在。大量的思想性极高的古今名篇,也不乏文笔犀利,思想深邃的历代佳作,关键是我们如何利用这些材料,我们要将作品中所蕴含的生命形态、情感形式有机地融入、转化到个体的审美体验中,才能让学生领悟到作品中所充溢的生命的鲜活和质感。教学诗歌,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或者诠释”。如教授《伐檀》时,联系到《诗经》“国风”中的一些篇章,我们会被诗歌中那样单纯明朗、胸无渣滓,那样自然质朴、毫无造作,那样胆大率直,不加掩饰的真情深深打动,这种真情穿越几千年的历史烟尘拨动了一个个现代人的心灵琴弦。教学散文,是对语言所漫润的情感的体悟。教读小说,是启发学生对现实人生的冷静思考。因此,我们可以打破常规课堂,让学生们发散思维,在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中思考得更多更远。
3、增强阅读、挖掘人文底蕴,课内课外相得益彩。
在讲授唐宋诗词和家散文等古典文献时,我们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文学常识,而是让学生了解李杜、韩柳、欧苏……他们曲折坎坷的经历、忧时济世的热情、傲岸不羁的性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卓越不凡的才智识见、彪炳千载的文学创作。让他们知道苏轼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代代转诵,光照千古,而且也是曾经生活在我们这片饱经忧患的土地上的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活生生的人;他曾蹲过监狱、惨遭非人的折磨,他曾一贬再贬,浪迹天涯,他谪居黄州,忧谗畏讥,他泛舟赤壁,浩歌江东,他关心民瘾,兴修水利……。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底蕴,才能使学生的心灵一次又一次震颤。还有孔子执着的人生追求、孩子般的热情、诲人不倦的长者风范,让人如坐春风,如沐春雨。孟子的洋溢着原始人道气息和民主精神散文,庄子对生命的拷问和冷峻机智的谈吐,韩非子对人性的鞭辟入里的剖析,荀子对人的本质力量的铺张扬厉……都能启人觉悟,促人警醒,催人奋进。因此,多开展关于生命意义的探讨,除了记住应付考试的文学常识外,多开展读书活动,给同学们推介好书,让他们更多地了解文人们的坎坷经历,从而对生命的意义有更深的思考。
4、话题作文,让生命教育渗入心灵
最能引起学生思考的语文活动,也许就是作文了,对学生进行与生命意义有关的话题作文的训练,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表达自己内心的看法。一来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二来也让学生自己对生命话题做一次深入的思考。
有人说快速发展的社会,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却让人们的心灵支离破碎,没有健康的心态,不懂生命的意义,是不可能敬业乐群,生活在阳光下的。为了让我们的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就业,重视生命教育吧,让中职语文课成为生命意义教育的殿堂,给学生一双隐形的翅膀,让他们在事业的路上飞得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1] 曹福成.《大教育与现代人的培养》.江苏教育出版社
[2] 钱理群.《以“立人”为中心》.〈语文学习〉,2000(1)
篇5
一、立意要有穿透力
立意是文章的主脑,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立意要正确、鲜明、集中,这些都是作文的基本要求。从阅卷的过程、专家的评述、高考满分作文的内容来看,高水平的考场作文,立意不仅要正确、鲜明、集中,而且要独到、新颖、深刻、有创意。要想达到这种表达效果,文章的立意必须有强大的穿透力,能反映生活的本真。
2010年高考,一位重庆考生的作文傩题》获得满分。文章以充满诗情禅意的画面开篇:六月的黄昏,庙宇的院墙呈现一片迷离的紫红,一片树叶飘过高墙,树叶脉络清晰、色泽澄净。由此,作者想到了佛境中的菩提树,从而把“难题”定位在生命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首先以悉达多王子成佛前的故事来诠释“对生命美与真的感悟”是一道难题,然后进一步提出“对生命美与真的表达更难”。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笔锋一转,指出“佛主净,道主无我无为。而皆可获真我,获顿悟,芹溪以无言之恣诉情,有的是虔诚……”菩提、庙宇和我,也许有了真心,难题便一道融向天际了吧”,点明主题,只要有真心,难题可解。
“难题”这一概念,外延比较宽泛,立意容易流于常规和表层,而本文考生却能穿透千载时空,穿透浮躁的世情,穿透“成熟的心智”,揭示生命的真谛:只要有澄净的、虔诚的、感动的、爱的真心,对真善美感悟的难题可解,对真善美表达的难题亦可解。立意具有很强的穿透力,深刻地反映了生活的本真、世情的本质、生命的真谛,这篇文章能拨动阅卷者心弦,其核心价值正在于此。
二、情感要能打动人 作文贵在抒真情,写实感。行文可以叙事,可以写景,可以刻画人物,但如果要它们打动阅卷者的心,就要以抒情为点睛之笔,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作者没有写什么重大题材,也没有抒发什么豪情壮志,更不采用华丽的辞藻和冷僻的典故,他只是从日常生活的琐事中选取素材,用平易、朴实和淡雅的笔触,略加渲染,勾勒出人物的音容笑貌,抒写出自己寄托于这些人和事上的深挚感情,哪怕只有寥寥数笔,也都是至情言语,沁人心脾。大家的文章固然堪称典范,高考满分作文亦可让我们深受启发。
《这也是一种芬芳》是2009年高考福建卷满分作文。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写自己小时候喜欢看爷爷磨药、熬药,“可当那一缕缕药气逐渐弥漫整个屋内时,我却厌恶地远远躲避”,用欲扬先抑的笔法,为下文抒真情、写实感蓄势。在下文中作者生动地描叙了三个典型细节,凸显爷爷的慈爱、辛苦、博识。在“我”玩耍、哭闹的时候,“爷爷时常像变戏法似的给我拿出几枚甘草片,我含在嘴里,一丝淡淡的甘甜萦绕舌间”,爷爷的疼爱以及“我”对爱的领悟,形神毕现,令人回味。童年的“我”体弱多病,爷爷常常佝偻着背,烟熏火燎地为“我”煎药,并且总会端着一个白瓷碗,手里拿着两块冰糖,笑眯眯地递到“我”面前,爷爷的辛劳和慈爱使苦涩的药汤变得甘甜和芬芳。病榻上的“我”有时也难耐永昼和长夜的寂寞,于是爷爷拿出家中珍藏的中草药图典,教“我”关于药材的知识,爷爷的慈祥、和善和博闻,让“我”长了很多见识,获得很大的安抚。文章在结尾处,画龙点睛地指出“苦涩的药香散发的是爷爷的爱,细腻,绵软,濡染、浸透我的人生,是我生命最美好的芬芳”,卒章显志,照应标题,总结全篇。
纵览全文,作者将目光聚集于家庭生活,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感受最深的事――“喝药”。“童年是在一碗碗褐色药汤里度过的”,然而,作者却能于这苦涩的药汤里感悟到爷爷绵醇的亲情和爱的芬芳,语言朴实,情真意切,不事雕琢,动人心弦,藉此叩开了阅卷者的心扉。
三,选材要有新视角
材料是文章思想观点站立的依据,是情感志趣进发的触点,是中心主旨汇聚的河床。在材料收集使用中,要关注重大新闻、时事热点,关注现实生活、平凡人生,关注社会道德、人间真情,关注人与自然、科学动态;对人们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的热点事件,要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要能对那些耳熟能详且又颇具争议的历史事件和成语、熟语事件用现代观点加以审视,对它们的内涵进行创造,做到古今合一,重新解读出新意。在剪辑材料时,当繁则用墨如泼,当简则惜墨如金,或改造,或拼接,或更换,或移花接木,都要针对主题观点的要求进行精当的创造性的剪辑,这样才能写出富有新意的文章。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土也》是2010年高考一位北京考生的满分作文。“夏夜,繁星在天,人车如织,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我想起了国家的发展与停滞”,文章一开始就确定了选材的范围,把内涵定位于“国家的发展与停滞”,入题又快又实,似大而新。围绕“国家的发展”,作者选取了两则材料。“仰望卫星环宇宙,西昌百姓笑盈盈”,以此为纲,叙写了我国于2010年6月2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第四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人太空预定轨道的盛况;“上海世博真名世,百年谁能与媲美”,用此挈领,记述了世博会的溢彩流光。这两则材料十分鲜活、新颖,举重若轻,时代感非常强,该考生的选材能力,可见一斑。围绕“国家的停滞”,作者列举了网络、媒体上曝光的各种丑恶现象,表现了“经济迅猛发展”背景下,道德的“蹒跚停滞”,表明了作者鲜明的爱憎,选材切中时弊,现实感很强,视角独到。
此文选材视野开阔,从正面写“仰望星空”,选航天、世博为材,阐述祖国建设的辉煌成就;从反面写“脚踏实地”,选网络、报刊上的丑恶现象为材,揭示加强道德教育、解决社会问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材料出新”使得此文赢得了阅卷者的情有独钟,打出了满分。
四、构思要有闪光点
构思精巧,是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中一项重要内容。做到作文构思精巧,关键是构思要有闪光点。可以巧用经典,重新演绎:借用经典故事,挖掘新内涵,展示新思想,成语故事、历史人物或事件、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或事件,都可以成为作文的主人公或作文的核心事件。可以剪辑片断,再现生活:生活片断常常能反映生活本质,以这样的生活镜头入文,易于展现不同视角、不同场景、不同事件,不仅画面感强,还可以省去繁冗的过渡交代,使文章层次清晰,重点突出,从而表现深刻的主题。
《梅隆的智慧》是2010年高考一位上海考生的满分作文。文章以美国著名电影导演卡梅隆的电影人生为
线索,以广受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卡梅隆制导的电影“《阿凡达》的绚丽震撼”为核心支撑,由此开掘出主题。作者先叙述了卡梅隆成功推出《泰坦尼克号》,然后“忽然蛰伏了起来”,设置悬念,吊起胃口,为展现主题蓄势;接着写卡梅隆坚守梦想,策划力作,“因为财力物力不够,技术条件不成熟,构思未趋于完美”,宁可把梦想“藏在心里,悄悄养着”;结果电影巨作《阿凡达》在2009年一经推出,便“轰动全球”;最后再联系现实,把浮躁的年轻女作家、高校里的教授们、画廊里的艺术学院毕业生与“卡梅隆的智慧”进行对比,深化主题:“将幼小的梦想放归心湖,等它逐渐长大,日渐丰满,才会开出万众屏息的绚烂光华。”
这篇文章构思的闪光点,就在于作者选择了卡梅隆这个让世界瞩目的电影巨人,抓住了卡梅隆两部电影巨作之间“十几年”的“蛰伏”。这十几年是卡梅隆坚守梦想、精心策划的“十几年”,这“十几年”的“蛰伏”,终于在2009年再次成就了卡梅隆,并在2010年成就了这篇高考满分作文。可以说,正是这闪光的构思拨动了阅卷者的心弦。
五、语言要有文学性
篇6
感悟人生,感悟青春,感悟之中,我在成长!共同阅读关于八年级关于成长感悟的作文,请您阅读。
成长感悟作文1成长的岁月像流水,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过了小学时光,成为了一名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是中,我们一定会接触到许多新事物,同时也对生活有了自己的感悟。
记得小时候,妈妈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天,小狗和小猫出去找吃的,它们找到了一个大鸟蛋。小狗说:“太好了,还找到了一个蛋!”小猫说:“太糟了,只找到了一个蛋!”突然,大鸟蛋裂开了,钻出来一只小鸟。小狗说:“太好了,我们有了一只小鸟!”小猫说:“太糟了,吃不成鸟蛋了!”妈妈讲完故事后,对我说:“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两个小人,一个叫‘太好了’,一个叫‘太糟了’,你喜欢哪一个呀?”我说:“当然喜欢‘太好了’。”妈妈说:“对,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就要换一种角度去想,让‘太好了’住到你心里,把‘太糟了’赶走!”
小时候并不太理解妈妈所说的话,随着年龄的增加,我开始逐渐体会这个故事的含义。去年暑假,爸爸妈妈带我去山东旅游。我们去了著名的崂山。当我们玩得正高兴的时候,突然下起了暴雨。我们只好急急忙忙地往山下走。同去的叔叔阿姨都纷纷抱怨:“真倒霉,好不容易出来玩,却遇上了下雨!”我本来心里也有点不高兴,但我突然想起了妈妈说过的那句话。于是我对爸爸妈妈说:“太好了,我们好幸运啊!”爸爸妈妈不解地问:“怎么太好了?”我说:“你们看,雨中的崂山隐隐约约、朦朦胧胧,就像一幅水墨画,这是多么奇妙的景色啊!”我一蹦一跳地走在路上,一会儿伸出手来去接落下来的雨滴,一会儿又去摸摸花草上的雨水,嘴里还哼着歌,心里可高兴了!叔叔阿姨们被我的情绪所感染,也露出了笑脸,有几个大姐姐还跟我一起唱起了歌。这次雨中游崂山成为了我最美好的记忆之一,也让我更加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谛。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学会了许多许多,也让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一天天成长,一天天感悟,才会更加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当我遇到困难时,当我遭遇挫折时,我都将勇敢乐观地面对。我相信,成长也许会有烦恼,也许会有痛苦,但成长带给我的感悟最终一定是快乐的!
成长感悟作文2生命是宝贵的,也是美好的。从牙牙学步直到步伐稳健,你都经历了什么?小苗从顶破土地直到撑开叶子,都经历了什么?答曰:是成长。你有没有想过,成长是什么?成长是一种过程么?成长是一种见证么?成长是一种感悟么?其实都是。跑开妈妈的怀抱奔向泥土里玩过家家,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其实只是因为我们长大了,我们想试一试自己的翅膀里。成长,其实只是一种过程。
因为岁月年轮,我们开始成长,从小长到大,有过成功与是失败,挫折与努力。你有没有想过它们背后是什么?任何事情都是有双面性的,成长也是一样。如果说,你某件事情做成功了,那背后更多的,还是骄傲自满,但如果失败了,更多还是决心努力。所以说,不要把成长想的太糟糕。也许你收获的远远超过失去的。
成长,其实只是一种感悟。回头望望十几年成长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结局,一个不同的结局,从结局来看,也许你这个故事是成功的,但其他的呢?你我都不能保证。成长,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它时时都伴这你。当你再度挫折时,当你再度犹豫时,它会让你看到先例,不要认为,过去的日子就过去好了。其实,过去的日子里的每一件事都有一个不同与其他的启示、寓言。成长,其实也只是一种见证。从不懂事的你我变成帅气的小伙,漂亮的姑娘,你都经历了什么?成长只是见证了大家都看得见的一个问题,只是见证了你的身高、你的体重。用岁月来表达,用年轮来表示。成长用特殊的方式见证了你我。制造了你我已懂事的铁证据;制造了你我已愈健康的铁证据,只是见证了我们已不是小孩子。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只有一次,成长却不间断,每一次,到希望在挫折、失败中爬起,在挫折、失败中寻觅自己,不让在挫折、失败迷失自己,珍惜每一次成长。
成长感悟作文3“男孩女孩的梦幻,是七彩斑斓的翅膀,天南地北时时刻刻,鲜艳的歌声都在开放。”这是我们花季少男少女的真实写照,我最喜欢这美妙的诗句,便是出自钟代华叔叔所着《迎面而来》的诗集中。
在这本《迎面而来》里,钟叔叔写的诗与我们的学习生活十分相符,他以流畅的诗句描绘了我们学习生活的心声。例如那篇《悄悄的,我们开始交头接耳》。这篇文章就写了老师讲课的精彩消失后,同学们就开始交头接耳。因为昨晚的作业做得太久太累,失眠已成家常便饭。明知这是一种错,但也无可奈何。每天上课时,都会有一些同学在下面悄悄地交头接耳。但我们谈论的永远不是学习,而是自己业余的生活。因为我们不想整天都沉浸在书本、作业之中。我们向往如诗般美好的学习,轻松自在的学习,吸收知识的营养。
还有,《逃向梦乡》这首诗歌。讲的也是书山越来越高,题海茫茫,就是深夜也在做作业。所以,同学们想逃向梦乡。对,因为只有在梦乡才能如释重放,只有在梦乡才能痛快玩耍,只有在梦乡才能暂时拥有一处少年的远方。
在这部诗集中,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当代少年蓬勃鲜活而又色彩班驳的世界。钟叔叔也写出了我们少年儿童的灵与肉、歌与笑、情与泪;写出了我们对大千世界的思考、渴望与探求;揭示出我们内心多彩多姿的情愫,使我们少年儿童看得心跳,读得热血沸腾。从中,我也体会到了成长的点点滴滴。
成长感悟作文4成长的过程是漫长的,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许多新事物,也一定有感悟的。
一
“爸爸!我知道天上有多少星星了。”小小的我骄傲地仰着下巴看着正对我微笑的爸爸说。“噢?真的吗?那么有多少颗星星呢?”爸爸依旧微笑着。“嗯,是……是八十六颗。”我兴奋地答道。“哈哈……”爸爸终于忍不住大笑起来。“你……你笑……笑什么?”我小脸胀得通红,“真的是八十六颗,我昨天晚上亲自数的。”“哈……傻丫头,天上的星星你能数得过来吗?一个银河系里的星星就有成千上万个,宇宙里又有许多许多的星系,那么多的星星,你能数得过来吗?”爸爸边笑边说。“我昨晚就是数了八十六颗星星。”我固执地答道。“你看到的只是小的不能再小的一部分,另外还有数也数不清的星星呢!”爸爸解释道。“那……什么叫银河系啊?还有,银河系里的星星怎么那么多啊?”我问道。“哎!说你也不懂,反正你记住天上有数不清的星星就对了。”爸爸不耐烦地走了。“噢”我点了点头。我知道了天上有许多星星,数也数不清。
二
“喂!你过来!”小学老师愤怒地向我吼道。我乖乖地低头走了过去,我知道这次考试没有考好,老师很是生气,“你啊!你要知道,一个好学生变成一个坏学生很简单,可一个坏学生变成一个好学生就难了!”老师教导着我。我心里很难受。我开始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第二次考试取得了优秀成绩,望着老师的笑脸,我明白,只要努力,坏学生变成好学生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三
我和爸爸在水门塘的大坝上练自行车。一路上坷坷碰碰。四周一片漆黑。左边是一排树,发出阴森森的“沙沙”声响。右边是水,在风的带动下“哗哗”作响,仿佛马上就要蹦出一个水怪似的。我骑着车子,走在那凸凹不平得简直不能称为路的路上。我怕,因为随时都有从车上摔下来的可能,再加上两边的恐怖景象,使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某个鬼故事开头的环境。突然,我眼前一亮,一片光穿透了这恐怖的漆黑。我加快了速度向那片光骑去。我走到了一片柏油马路上,四周都是路灯,路平整得让人感觉不到一点儿轻微的颠波。爸爸对我说:“这就是人生,当你努力,经过一段凸凹不平的路,不怕那些阻碍你的绊脚石,你会赢来一片光明。我感悟,噢,这就是人生。
仰头望着天空中繁星点点,回味成长的感悟。随着感悟的加深,我们逐渐成长,我们会逐渐了解未知的区域,在感悟中,我们成长。
成长感悟作文5人生途中,有些是无法逃避的,比如命运;有些是无法更改的,比如情缘;有些是难以磨灭的,比如记忆;有些是难以搁置的,比如爱恋……与其被动地承受,不如勇敢地面对;与其鸟宿屋檐下,不如击翅风雨中;与其在沉默中孤寂,不如在抗争中爆发……路越艰,阻越大,险越多,只要走过去,人生就会更精彩。
青春时代是充满幻想、激情和纯真的时代,也是生命枝叶正旺盛地伸展、最需要精神光照的时代。让我们仰望星空,拓展想象,沐浴人类文明之光,在与无数学者的对话中探寻未来之路,逐步构建自己健全、充实、美好的精神家园。
有些时候,我在想:幸福,到底是怎样的?我想幸福应该是一种感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觉……其实,幸福很简单,就是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称心的工作,一个用深厚感情爱你的爱人和一群值得信赖的朋友。要学会快乐,遇事只要多往好处想想,就会快乐,就像如果我们掉进沟里,我们都可以设想说不定刚好有一条鱼钻进自己的口袋。要学会交往,因为缺乏交往的生活是一种缺陷;但是也要学会独处,缺乏独处的能力,耐不住寂寞,离开人就活不下去,也是一种灾难。要学会用左手做一些事情,即使会远远不如自己的右手,因为左脑也需要休息,右脑也需要工作,二者融合,定能尽效其力,聚而博远。有些时候,我们需要一种危机,来激发我们的潜能,唤醒我们的内心深处掩藏的人生激情,来实现人生的价值。
人的平庸,多数不是因为自身能力不够,而是因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没有激发自己的潜能,在平淡机械的生活中埋没了自己,不要害怕,要勇于拼搏。如果能够用享受寂寞的态度考虑事情,在寂寞的沉淀中反省自己的人生,真实的面对自己,就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更广阔的天空,包括对理想的坚持,对生命的热爱,和一些对生活的感悟。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要看他有谁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要看他有谁相伴。一个人的成就,不是以金钱衡量,而是一生中,你善待过多少人,有多少人怀念你。人们总是寻找真爱,却往往擦肩而去,不是这个时代远离了爱情,而是人们一开始就没有想过用一颗心去坚定的温暖另一颗心,不是爱情不再永恒,而是浮躁和易变的心。
篇7
一、文本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
1. 可以从初中语文教材中搜寻关于生命意义教育的内容,以此对学生进行生命意义的教育。现行教材中积极地体现着重视生命意义的教育,选择了非常多的文章作为教材内容。这样就对我们从教材中进行挖掘生命意义教育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动的生命意义教育。比如,在执教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一文时,给学生讲述杰克・伦敦对生命的酷爱和他怎样去战胜死神,在那样可恶的环境下他能胜利,足以能说明人性的伟大和坚强不屈,所作所为都能体现出人性的闪光点,唱出了一曲生命的赞歌。它启迪我们,人无论如何艰难,只要我们抱有对生命的希望,只要心中有着生存的信念,就会战胜一切,取得胜利。我们可以让学生懂得要永远去拥抱那伟大的生命,热爱生命。《再塑生命》(海伦・凯勒)它告诉了我们海伦以超人的非凡毅力和旺盛的求知欲,闯过了阻碍生命的沟沟坎坎,改变了她的生命轨迹。无私的爱重塑了海伦的生命。据统计,教材中选择了关于生命的文章有50余篇,通过这些教材完全可以对学生进行理想的生命意义教育。
2. 走出教材,寻找更多的文本对学生进行生命意义的教育。教材以外的资料有更多的文本可读,都能深化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美国著名盲人作家海伦・凯勒所著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多么感人至深。一个人对光明、对人生的追求是多么的可贵。这种极致地去热爱生命多么的令人鼓舞;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多么让人震惊,他在轮椅上年复一年地沉思默想,度过绝望而狂躁的青年时光,也成熟了他中年的深厚思想,最终成为一名是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还有在那强大地震时,几十天后能够生还的人们,靠的是他们强大的意志力和对于“生”的强烈渴求。在他们的心里,只是希望能够继续看到明天升起的太阳,希望能看到他们的爱人和女儿,更不想让自己的老母为自己哭瞎双眼,他们求生的欲望要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以超人的求生毅力战胜了死神。
二、利用写作升华生命意义的教育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综合反映,它体现着语文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更是让学生体验生活,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径。因此,在做学生生命教育方面应该是最佳手段和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多选择一些关于生命意义方面的选题,让学生去亲身感受生命的意义所在,让他们去抒发真情实感,阐述对人的生命意义的看法,以此培养他们对生命内涵和重要意义的认识,使他们懂得在将来的生活里时刻要关注别人的生命,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激发他们去积极思考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从而塑造他们对人生的美好心灵。以此体现叶圣陶所说的: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语文教师要关注诱导学生抒写的生命话题,引导他发现自己笔下美好的生命。培养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的情感,引导、点拨、提升学生学生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三、进行积极向上的生命观教育
篇8
一、原因透析:作文教学怎么了
1.作文教学指导思想偏失正道
教师面对应试作文及升学的压力,企图用写作技巧教学让学生的作文收获高分,然而,纵使教者心力交瘁,也只是收效甚微。学生不能从写作中获得快乐,作文教学滑向另一极端——学生写作兴趣、热情衰退,文章中的假话、空话、套话连篇,少了真情,多了虚伪;少了个性,多了平庸。
2.作文教学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当今,很多教师的作文教学基本上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随意性大。散乱的作文教学只能是低效甚至是适得其反。学生必然是疲于写作,一提起写作,就心情压抑。
3.把作文教学当做阅读教学的附庸
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把作文教学扔到一边,不理不睬。他们认为作文教学就是搞好阅读,搞好了阅读教学,学生的作文能力也就提高了,所以语文课堂变成了清一色的阅读教学。这种现象凸显了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附庸地位。
4.教师本身欠缺写作功底
现在,许多语文教师怠于写作,很少有写作的习惯。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怕写作,教师也怕写作,怕作文教学。再者,很多教师本身欠缺写作功底,教师不能写作,又如何能真实地把握写作的规律呢?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
二、关于作文教学的思考
1.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写作功底
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写作理论水平,洞察写作的一般程序、机制和规律。同时,教师也要“下水”写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只有亲身体悟写作规律,品味写作甘苦,才能把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作文指导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笔者教语文经常“下水”写作,所教班级学生写作风气浓厚,有许多学生在各类刊物发表过文章,我想这与教师“下水”写作不无关系。
2.激发写作兴趣,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乐事
让学生有话可说,学生的演说欲、言说权才是写作的真正动力。现在有些教师不是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文来展示鲜活的自我,而是教他们怎样“造作文”而得分。
作文教学应为“言语生命”,为“人”服务,而不是服务于分数。教师要转变角色,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回归作文教学课。教师应尊重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用心去发现并关注每一个写作主体生命的潜能和才情,顺应、庇护、唤醒、养护其言语生命的成长,并促成其言语生命的美丽绽放。
(1)学会理解和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不要用挑剔的眼光来束缚、审视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对于学生作文的评改当然应该指出问题所在,并在提出问题之后帮助学生找出原因,但是最主要的应是发现、发掘学生在作文中所表现的语言表达、思维发展的优势和特长,并帮助其进一步发展。
(2)学会欣赏。教师在作文评价中,即使认为是“优秀”的作文,也只是“表扬”而不是欣赏,更不是激励。表扬是馈赠,而欣赏才是平等的交流,是情感的共鸣。因此,对于学生的优秀作文或作文中的闪光点,最重要的不是表扬而是发自内心的欣赏。一次对学生作文发自内心的欣赏,往往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态度和精神生活。
3.重视积累,让学生写作成为有米之炊
(1)加强阅读。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每时每刻都有许多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在。而当今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因而就必须每天阅读,获取并储存信息,做到胸中有故事。把阅读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创造能力,从而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笔者向学生推荐一些最新的报纸杂志,开展“每日一读”“文学沙龙”等活动,从而使学生扩大了阅读面,积累了写作素材,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2)体验生活。当今作文教学务必要把课堂与生活相联系,搞开放式作文教学,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多渠道作文教学网络。语文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在实际生活中获得写作灵感和素材。
4.运用多种作文教学方法
(1)开展多种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亲近自然,与社会对话,引导他们去体验和感受真切的生活。
方法比知识重要。教师要“授之以渔”,要指导学生学会感悟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观察,在生活和阅读中积累、筛选、整合写作材料。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自由作文,教师都要进行指导和讲评,在指导和讲评中,学生能领悟到审题、命题、立意、选材、布局、遣词造句的方法。尤其是在优秀作文与较差作文的对比分析中,学生受到的启发更大。
(2)优化作文评价机制。可根据各学段和学生的写作实际设计作文评估方法,不能简单用《语文考试说明》中的作文相关要求代替。可以采取师生共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形式。
篇9
一、文学语言的基本特点
1.形象性。文学语言形象化的手法主要有比喻、起兴、通感、夸张等几种。所谓比喻,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的手法多种多样,刘勰曾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言:“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就是说,包含了比音、比物貌、比心绪和比事理这四种。当然,除此之外还有曲喻和博喻。所谓曲喻便是拐弯抹角的比喻。而博喻,钱仲书《宋诗选注》中有过阐述:“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关于起兴,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其实,兴也是一种比喻。可以说兴是象征性的文学语言,是用象征的方法来加强形象性。至于通感,这其实也是一种形容和比喻手法,不过不同于一般比喻,而是“听声类形”,是“感觉挪移。”如宋祁《玉楼春》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用听觉形象来形容视觉形象。
2.情感性。任何作品都是表情的,都有作者的情感寄托,当然,情感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有的作品采用的是直率表情法,而有的作品采用的是蕴藉表情法。前一种表情法能给读者以直接的情感冲击,后一种表情法带给人的是更深沉更持久的情感回味。在学生写作时,要让学生根据文章的需要采取不同的表情方式。文以情动人,让学生的作文有很强的情感性,这是增强作文文采的一个重要方面。
3.音乐性。好的作品朗读起来有很强的音乐性,尤其是诗歌更是朗读的作品,好的散文也要重在朗读,也富有音乐性。让学生在写作时适当注意音乐性,阅卷教师阅卷时也会感觉很好,从而在轻松愉悦中欣赏学生作文语言的魅力。
二、文学语言的提炼
作家在创作时要注重语言的提炼,学生们在写作时要增强作品的文学色彩,也应该注重语言的提炼。曾指出文学语言提炼的三条途径:“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第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第三,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这就告诉我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提炼语言的过程。那么,要让学生怎样在写作时提炼语言呢?主要有这样几方面:
1.将活人的唇舌作为源泉。作家艾芜说过,群众口语的特点是“词头丰富”“谚语极多”“富于形象性”。鲁迅先生也说过:“以文字论,就不必要在旧书里讨生活,却将活人的唇舌作为源泉,使文章更加接近语言,更加有生气。”在学生们写作时,让他们恰当地运用群众口语,可以使文章俏皮、活泼、生动,增加形象性。
2.吸收外国语中有用的成分。如学生在写《克隆人出现以后》这篇作文时,有的学生就恰当的运用了克隆的英文单词;写《“非典”过后》这篇作文时,用了缩写词“SARS”。这些就很好,除了引用英文原文,有时恰当运用音译词或意译词也能增加作品的文采。
3.择用古语中有生命的东西。鲁迅先生很多作品中就能恰当的运用古语来增强表现力。再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既恰当的引用了《西洲曲》,也恰当地运用了古语。此外,其他作家运用古语的例子比比皆是,让学生们在写作时恰当地运用一些较有表现力的古语,也能增加作文的文采。
4.恰当运用富有表现力的网络语言。现在的网络已经深入中学生的生活,网络词汇、网络语言不断创新,过一段时间总会有一些网络流行语。很多中学生喜欢使用一些网络语言,无视这样的现象存在那是不科学的,绝对禁止使用网络语言也并非明智之举。网络语言有一定的流行因素,也能概括一定的社会现象或特定时期的现象,有一定的表现力。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恰当使用有一定表现力的网络流行语,但必须有个度,切不可滥用,不可误用,不可随意改变现代汉语的既成意义。否则,会污染现代汉语的纯净,导致对汉语的有意无意的污染。对网络语言的运用要慎之又慎,只能选用最具表现力且较为规范的词汇。只有恰当选用,才能增强文章的文采和表现力。
5.运用铺排、铺叙的手法。《文心雕龙》中有言:“赋者,铺也,铺采离文,体物写志也。”在写作时,适当运用这样的手法,尤其是在抒情、议论时能使文章显得很有气势,给人以文采飞扬之感。清晰的条理,严谨的结构配以恣肆的语言,这样的议论性文章才既有理性的思辨力、观点的说服力,又具有文采的感染力、情感的渗透力。“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深邃的思想、缜密的思维、清晰的论证结构和富有文采、大气磅礴而富有张力的语言协调一致、相得益彰,这样的论说类文章才具有更丰富的审美内涵和艺术震撼力。
篇10
一、挖掘文本的对话价值,在言语实践中促进生命成长
学生与文本进行真正的对话,读懂文本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进行丰富的言语实践,才能真正获得认识水平与思想内涵的提升,获得生命的成长。
1.与生活环境对话,会意。
文本往往是作者思想意识、艺术品位和文化视野的浓缩,它往往反映着一种社会现象,揭示着一种社会问题。它让生活的真善美得到彰显,假恶丑受到鞭挞。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与把握,引导学生在关注文本语言的同时关注文本所描绘的社会生活环境,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与文本产生共鸣。
例: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树立起叶欣护士长伟大无私的形象,我先从具体的事例入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帮助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
“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型典型肺炎,叶欣投入了紧张的战斗,在各个时期,她是怎么做的?”
在孩子们踊跃发言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去关注当时叶欣处在怎样的环境中,她又是怎样做的,并让孩子们用“当……时,她……”来尝试着说一说。
“当‘非典’患者急剧增多时,她身先士卒,开始加班,并且拒绝接听家人电话。”
“当患者梁先生病情恶化时,她凭着娴熟的技术,帮病人脱险。”
“当面对最具传染性的工作时,她义无反顾地包揽工作。”
“当自己的身体不适,她仍然早早来到科室,密切关注每一个病人的情况。”
在我的引领下,学生走进了文本,身临其境,与文章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为她忧,为她泣,为她感动。在特定的环境中,语言材料被活化了,与有生命的语言进行了有效的对话,帮助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学生的精神意识得到了一次真正的洗礼。
2.与社会文化对话,生情。
任何一个文本的呈现,任何一种课堂沟通与合作的开展,都依赖语言和文字,依赖学生对语言的充分内化。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文化的宣扬、渗透、吸纳的过程,学生亲近文化、享受文化的过程就是情感升华、人格塑造的过程,这里的社会文化是文本中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让学生感受这些文化内涵,形成语文课堂与学生心灵的沟通,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文化的认同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例:在教学《特殊的葬礼》时,为了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充分运用了图像,以及环保的事例、数据资料,让文章中有关瀑布的描写活化,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完成与环保文化的一种交流,实现一次思维的碰撞。
出示:“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
“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低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的消亡。”
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比较,感受大瀑布一开始如年轻人般朝气蓬勃的生命力,后来却气若游丝般脆弱无奈的生命。我随即又让学生看了大瀑布前后的照片,然后让他们谈谈感受。
“我觉得很可惜,大瀑布一开始那么雄伟壮观,后来却奄奄一息了。”
“我觉得很痛心,人类太不爱护大自然了,我们再也欣赏不到大瀑布壮观的景象了。”
“我想说,人类如果再没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再不停止砍伐,总有一天,大自然会报复人类的。”
孩子们的心声就是挑战社会现象的檄文,环保危机激起了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用不吐不快的快人快语表达着心中美好的愿望,以及真挚而热烈的情感。这种来自课堂,源于文本的与社会文化的对话,促进了学生情感的成熟和生命的跃进,文化拓展了生命的外延,更夯实了生命的基础。
二、品味文本的本体内涵,让生命成长提升言语实践品位
在语文课堂中,文本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资源,学生与文本进行有价值的对话,不仅能使自己的语言焕发生命活力,而且能促进自身的生命成长。作为主动发展的人,学生的生命质量提高了,意识觉醒了,思维更活跃了,那么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也会随之发生改变,高瞻必然远瞩,言语实践的品位将随着生命的发展得到提升,而文本内涵就是这种转换的催化剂。
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作品人物,从事件形象中产生想象、联想,获得情绪体验,作品中人物的健康心灵也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品位和人格。有了这些关于“人”的资本积累,一旦遇到恰当的语境和真实的话题,学生就能运用言语,在言语中表露自己的观点,宣扬自己的人生态度,这样的语言又带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例:教学《生命桥》一文,学生愕然于自然界生物那无私崇高的品质,怎么也没有想到老羚羊会甘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来换年轻羚羊的生命,那是多么悲壮的一幕。起先,我指名读课文的二三两段,学生读得很投入,渐渐的,同学们开始低低地跟读,我感觉,他们被感动了,那深沉有力的语句,那触目惊心的场面,正演绎着一曲生命的悲歌。
我没有打断他们,只是轻轻地说:用笔把自己此时的所思所想写在书上。教室里鸦雀无声,只听见“沙沙”的写字声。我开始巡视,由于水平不同,语言或质朴或华丽,但是,孩子的笔下流露出的无不是感动、震撼与钦佩。
“那样的山涧,看看都害怕,可是老羚羊却义无反顾地跳了出去,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面对死亡,他们视死如归。我敬佩他们。”
“老羚羊用自己的身躯做桥墩,托起了年轻羚羊生存的希望,那弧线是生命的弧线,是种族延续的希望啊……”
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动,用自己的笔,洋洋洒洒地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文本内涵的理解表达了出来:生命是美好的,是平等的,无私的生命更是伟大的。后来,我又为孩子们读了《藏羚羊的跪拜》,生命的含义得到了升华。在之后的阅读短文和作文中,学生多次说出了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的语言。这应该是他们内心的呼声,尊重关爱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在语文教学中,有效的言语实践与学生生命的成长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丰富的言语实践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听说读写思的过程中完成生命的洗礼,增加生命的历练;主动发展、健康而富有朝气的生命能完善学生的人生态度,对待言语材料有更多的感悟,从而进行更有效的言语实践。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2.
[2]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