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的诗歌范文

时间:2023-04-08 07:48: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母亲节的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母亲节的诗歌

篇1

母亲节

送给天下所有的母亲

你献给母亲的,版权所有

无论华丽还是平实,

你的母亲都会感动..

你献给母亲的礼物,

无论名贵还是简单,

你的母亲都会快乐..

母亲,

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母爱,

世界上最珍贵的情感。

当你和母亲顶嘴时,

可曾注意她脸上的

一丝苦笑?

当你用蔑视的眼光

看着没有文化的母亲时,

可曾记得她的

一切操劳都是为了

能让你成为有知识的人

当你…………

不要在意母亲唠叨,

不要再把她关心

都当成多事,

因为她所做的版权所有

一切的一切,

都是为了你——

她的孩子。

篇2

不准在外面过夜

不准参加玩伴聚会

不准在学校里卖弄琴艺

不准抱怨不能在学校里演奏

不准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

不准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

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

不准在体育和文艺方面拔尖,其他科目平平

不准演奏其他乐器而不是钢琴和小提琴

不准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

新年伊始,亚裔“虎妈”、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蔡美儿制定十条家规、采用高压手段管教女儿的故事,引发了中美育儿理念的大讨论――美国一些媒体认为,在教育子女方面,中国母亲的严格教育方式似乎更见成效。正在素质教育之路上蹒跚起步的中国母亲们则开始困惑:宽松的家庭氛围,不是更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吗?

我想打破亚裔“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文/蔡美儿

有些词语看上去很严厉,其实我是想幽默地表达这个育儿的过程

我对女儿要求严格,她们有时受不了,背着我叫我“母老虎”、“伏地魔”。我先生杰德觉得我过于苛求,认为我的要求太高太强硬,让家里太紧张,不自由。他们不满时或开玩笑时,就喊我“虎妈”或“伏地魔”。我喜欢这称呼。

最初,一家报纸报道了我严厉教育女儿的事。我的邮箱收到了300多封信,其中不少是指责我的教育方式极端残酷的。1月8日,美国一家纸媒将标题做成了“为什么中国妈妈比美国妈妈更优秀”。再后来,《时代》又发文分析称美国父母是不是该思考自己是个“失败者”。

其实,这不是我的初衷,媒体的有些报道是断章取义,让大家误读了我的教育观。最近我一直在澄清:我是一位华裔妈妈,用我所受的中国式教育管教了两个孩子,并记录了这个育儿经历,仅此而已。其中所使用的一些词语,看上去有些严厉,其实我是想幽默地表达这个育儿的过程。

你是否有更好的教育方法?没有,请配合我

我给两个女儿制定了10条清规戒律。在学习上,我不准她们任何一门成绩低于“A”。

我的大女儿索菲娅五年级时,有一次乘法速算测试得了第二。接下来我每晚让她做20张试卷,每张100道速算题,我在一旁掐着秒表计时。一化训练后,索菲娅次次稳拿第一。小女儿露露有一次没做考试加分题,我告诉她家教良好的孩子都应做加分题,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分数将优秀和平庸区别开来。从此,露露再也没放弃过加分题。

在美国社会,按照中国人的方式教孩子,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冲突,这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

我在家里并不占优势,我丈夫杰德就是一个有犹太血统的美国人,要求我不要太严。我和他签协议让他不要干预我对孩子进行中国式教育,我问他:“你是否有更好的教育方法?没有,请配合我。”

两个女儿保持着门门功课皆“A”的全优纪录。索菲娅18个月就认字母表,3岁阅读《小妇人》,开始弹钢琴,14岁就在卡内基音乐大厅弹钢琴。露露练小提琴,12岁成为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有人称她们是“音乐神童”。

成年后,露露改打网球,裁判评价她“是那种不付出110%的努力决不罢休的小姑娘”。

当她已经长大时,我应该把一些选择权还给她,让她做真正喜欢的事

有人对我不让女儿参加同伴聚会不理解,其实,我指的是不参加玩伴聚会,是因为时间很宝贵,会耽误练琴时间。有一次,索菲娅一直央求说她想参加最好的朋友的生日聚会,我心一软就答应了。可第二天早上她到家,很累,焦躁,也没心练琴了。一盘问才知道,她一整晚都在听一位同学谈论对性的神秘尝试。我后悔让孩子接触这类糟粕聚会。我认为,没必要让孩子犯了错误再学习。

小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玩,她们抵制学习、练琴这类枯燥的事。

我和露露的第一次冲突发生在一个天寒地冻的下午,那时她才3岁。我要求她练琴,结果她连打带踹,又哭又闹,我忍无可忍地将她拖到门外。也许是为了表示反抗,索菲娅还偷着将钢琴咬得到处是牙印。当她们不好好练琴时,我会威胁她们不准吃饭,要烧掉其所有的绒毛玩具,骂她们“垃圾”。

我每时每分都得软硬兼施,用尽了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一切办法,让她们做一些现在不乐意、但将来有益处的事情。

有一次我们到俄罗斯旅行。在一家咖啡馆内,我让露露尝一粒鱼子酱,她不同意。面对我的坚持,她发疯似地说我令人恐怖,要她做的这一切实际上是为我自己!她讨厌小提琴,憎恨这个家,并抓起玻璃杯砸碎在地上,发誓称如果我不放过她,她就要砸掉所有的杯子!

我最终想清楚,当她已经长大时,我应该把一些选择权还给她,让她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这样的事情以后还有很多次,比如说,我同意露露辞去首席小提琴手的职务,改打自己喜欢的网球。

我想打破亚裔“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有人问,是什么原因令你对女儿如此严格?我想有两点:一是我自小接受中国式教育,我认为,这种严厉的教育可以培养孩子坚持不懈的品质。二是我害怕两个女儿走下坡路。

在美国,亚裔移民有“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一代移民终于实现了“美国梦”,会省吃俭用,将所挣的每一分钱和巨大的精力投资在孩子的教育上。第二代移民因父母的巨大投入而相对优秀,但他们教育孩子也因此不太严厉了。第三代移民的生活很舒适,有一群成绩B+的朋友,认为个人权利受宪法保护,不愿付出辛苦,就会走下坡路。

我是移民二代,我想打破亚裔“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我父母对我很严格。当时也经常抱怨,我的事为什么他们老做主。这事在我申请读大学时得到了解决。父母坚持让我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说离家近,可以住家里。我想摆脱“虎笼”,于是就瞒着父亲,伪造了他的签字悄悄申请了哈佛大学并被录取。父亲为此折腾了整整一宿,一边因我违抗父命大发雷霆,一边又为我考取哈佛而骄傲。

现在回头看,我很理解、也很感激父母。我相信,我的孩子最终也会理解我。

西式教育过于强调“创意”,排斥纪律、刻苦等旨在培养毅力的东西,中国教育过于强调后者而忽视前者

有人担心严苛的教育会夺走孩子的快乐童年。事实上,我们还有其他快乐时光。练完琴后,我们有很多快乐的话题,会趴在床上读书,会一起做有创意的中国菜。我丈夫会带领一家人骑车旅行,教孩子们游泳、玩扑克,朗读文学作品。我们一家到过伦敦、巴黎、罗马等几十个国家和城市。当然,根据“家规”,我会提前预约好琴房,以免孩子们生疏了琴艺。

西方父母在意孩子的自尊和心理感受,对孩子的学习没有过多要求。中国妈妈看重孩子考了多少分,排在第几名,会为孩子报很多课外班,督促其超过其他孩子。西式教育让孩子自由,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但也直接造成孩子关注吃喝玩乐、看影碟电视、不勤奋上进、遇到问题退缩等种种问题。中式教育方式能通过大量的训练使孩子强化意志力,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觉得,我这种外人眼中有些严苛的教育,实质上是掌握孩子人生的最初“选择权”。孩子年幼时,不了解社会,也不可能会有明智、成熟的选择,需要家长为其做出正确的“选择”,家长要负起这个责任,督促孩子去实现这个“选择”。随着孩子逐渐成熟,有了自己做出选择的能力,家长就应该放手给孩子。

西式教育过于强调“创意”,排斥纪律、刻苦钻研等旨在培养毅力的东西,中国教育却过于强调后者而忽视前者。现实中,双方都把这个关系摆成了“要么/或”的关系,其实,这是一个“既/和”的关系,两种教育方式应达到一个理想的平衡状态,孩子才会长成我们期待的那样。

(摘自《京华时报》)

不是我们太强大而是他们太谦虚

文/陈鸣

在成为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之前,蔡美儿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她的祖先最初从中国移民到菲律宾,1960年,也就是她出生前两年,父母才移民到美国。

和所有初来乍到的移民家庭一样,奋斗和每日上进是家庭的主旋律。“我的父母刚到美国甚至穷到没钱交取暖费,夜里不得不抱在一起度过整个冬天。”她还记得上小学的时候,一个男生一边模仿她英文单词Restaurant的发音一边哈哈大笑,当时她就发誓要改掉中国口音。

蔡美儿的爸爸每晚工作到凌晨3点,一双鞋子穿了8年。她妈妈是典型的“中国妈妈”,永远觉得她做得不够好,哪怕今日蔡美儿被各地邀请演讲,妈妈依然会批评她语速太快。

严厉的家教营造着这个移民家庭的主要氛围。她们姐妹3人在家中都要说汉语,如果一不小心说出英语单词,就会必遭父母筷子敲桌的待遇。父母能够接受的女儿的学习成绩只能是A,蔡美儿曾要求父亲出席一次获得第二名的颁奖庆典时惹得父亲大怒,并警告今后不许再这样羞辱他。

“当朋友们听说了我儿时的故事,他们经常会想象我的童年很痛苦。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在这个奇特的家庭里我找到了力量和信心。”蔡美儿这样说。如今,蔡美儿可以用自己的成就――一个受普遍尊敬的职业来证明这种教育方法的可行性,并且,她打算在自己的女儿身上继续实践这样的教育方法。

(摘自《南方周末》)

“虎妈”不代表中国教育方式

文/廖雁

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的一本书《“虎妈”战歌》,使西方社会对中国式严管教育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也使得媒体对蔡美儿的关注度甚至一度超越了奥巴马。而不久前出现的上海“猫爸”,更是引发了家庭教育方式的大讨论。“猫爸”现身说法,他对自己女儿从小实施“民主”管教,跳舞、学习不操心,孩子照样考进哈佛。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表示,家庭教育不应剑走偏锋,而应该因材施教。“‘虎妈’也好,‘猫爸’也好,都不是绝对的。也许‘虎妈’的方式到‘猫爸’那儿行不通,‘猫爸’的方式到‘虎妈’这也行不通。”

朱永新说,应该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适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他说,最关键的是要根据教育的规律、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来教育。在孩子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孩子的性别、个性,都可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要做到父母亲与孩子一起成长,用自身的榜样,用自己和孩子一起学习的行为影响孩子。

朱永新曾经提出家庭教育的八个观念,其中之一就是父母亲要和孩子一同成长。“因为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他说,父母亲都没有经过专门的教育和训练。做父母比开汽车要困难多了。开汽车还要有一个驾照,做父母不需要领照,但还是应该学一点教育,学会懂孩子。父母自身的学习,对孩子的成长是最关键的。很多教育成功的家庭,往往与父母亲善于学习、以身作则有很大关系。

朱永新并不认为“虎妈”代表中国的教育方式。“西方媒体是盲人摸象,他们看到一个虎妈就认为是中国的教育方式。”他认为,总体来说东方的教育偏严格、重管理,而西方的教育偏自由、宽松,“但这是总体特征,中国不也是有‘猫爸’吗?‘虎妈’不也是在西方出现的吗?”

(摘自《北京晚报》)

从“虎妈”身上看到父母苦心

文/佚名

前不久,在“虎妈”还没有到访伦敦之时,其制定十条家规、采用高压手段管教女儿,并取得相当成效的故事,已经在全球传得沸沸扬扬。

“虎妈”一到伦敦,即刻成为各大媒体追捧的座上客。虽然她在《“虎妈”战歌》中记述的故事均发生在美国,但也引起了同样面临中西式教育问题的英国华裔家庭的兴趣,成长在这类家庭中的孩子们又是如何看待“虎妈”的育女方法的呢?

就读于英国帝国学院本科工程学专业的中国女孩Liz刘,4岁时随父母从中国举家迁徙到英国。父母目前都在英国的传媒机构工作。

Liz刘通过BBC英伦网表示,读了《“虎妈”战歌》,感觉自己就生活在一个类似“虎妈”教育方式的中国家庭。

她说:当初是在妈妈的推荐下读这本书的。刚开始,感觉“虎妈”的做法和妈妈的做法很相似,但我妈妈没有“虎妈”那么严厉。

“我小时候,我妈也不让我在同学家过夜,也要求我每天坚持弹钢琴和拉小提琴,而且要求我一定要学好数学。但是比起‘虎妈’,我妈的政策还是怀柔了很多。比如,我妈并没有规定我每门功课必须得A,也不会规定每天的弹琴时间……”

Liz刘说:“小时候总感觉我妈对我要求太苛刻了,因为小孩子都喜欢玩嘛,要你不停地学这学那,然后还有一大堆的规定,肯定过得不开心。

但是现在长大了,渐渐明白父母的苦心,已经能够体会到他们当年对自己严格要求,完全都是为了我长大后能有更好的职业发展。但小时候是体会不到父母的这份苦心的。”

(摘自英伦网)

编后:

篇3

母亲的爱的伟大的,母亲的爱是无私的。

“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每当想起这首歌,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唱上两句。对啦!五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天,就是感恩伟大母亲的——母亲节。

本来,我是想送上一份名贵的礼物给妈妈。但是,她会喜欢吗?母亲,她要得不是荣华富贵,她最想要的而是我的快乐!!

有一次,我测试成绩不理想,当我把试卷交给母亲看的时候,母亲并没有骂我,而是握着我的手说:“孩子,虽然你这次测试成绩不理想,但是只要是你自己尽力啦,你考得不好,妈妈也会永远的支持你……母亲说的这句话刻在我心目中,我会永远记住。

感谢我那心胸宽大的母亲!您像一首甜美的诗歌,时刻吹指着我的心;你是大海,我是海中的小鱼,欢快地游来游去。您是蓝天,我是小鸟,在您的怀抱里飞来飞去。

俗话说,滴水之恩定将涌泉相报。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了我们,这份恩情怎么能回报呢?

篇4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乌鸦反哺”的性灵原态,让我们感悟到作为人的重要表证,漂泊在生活的经纬里,总有千丝万缕的情感把我们支撑,如果我们能够把他们一一解开,就会发现,60%以上的是属于母亲的。终于有一个机会给我们了,我们要怎样讴歌她们?

“母亲节,感恩节,爱心献给母亲月”,是美福反哺社会的又一体现,他的整体构思包括:

一、特殊“母亲特殊情”情感联谊活动。

二、“母亲节感恩大促销”(营销策划部)

三、“母亲节,爱心献给母亲月”大型晚会策划。

一、“特殊母亲特殊情”策划案:

时间:××月1日到××月8日

内容:真情寻找特殊母亲

活动简介:

在母亲节期间,在美福的忠实消费者中寻找与美福同月同日出生(5月22日)或者同月同日做母亲的特殊母亲10人,作为美福首批品牌监督人,接受一份特殊的礼品(除一份礼品外,另邀请参加3.8“母亲节,爱心献给母亲月”大型晚会)。

对象:

凡在3.8日前到美福专卖店、美福专卖柜购买美福产品金额达100元以上的女士(生日为5月22日,或者孩子生日为5月22日)均有机会获得其中荣誉和奖品

步骤:

1、2月26日发软文“美福将实行品牌社会监管制”(发放媒体另定)

2、2月28日发广告“真情母亲系列”,配合美福3。8万人品尝活动,进行品牌宣传。

28日广告主题:

母亲节,购物大惊喜(费用)

31日广告主题:

超一百,喜出意外(费用)

2日软文“寻找真情母亲”

4日广告“大喜报”(费用)

6日软文“品牌社会监督员尘埃落定”

3、核准相关标准:

凭购物小票和身份证、孩童出生证到公司核准,如果人数过多,则以现场抽取的方式进行聘用。

4、相关文本准备:

品牌监察员手册

品牌监察员证书

经济测算:

支出:广告费用+媒体联系费用+证书费用(控制在元)

回报:预计销售额提升2%,有效增加品牌传播率。

5、人员分工:

部门,工作内容,完成时间,项目负责人,项目进程,项目负责人。

二、“母亲节感恩大促销”万一品尝活动(营销策划部)(略)

三、“母亲节,爱心献给母亲月”大型晚会策划书:

活动目的:

感谢母亲,给了我生命,感谢母亲,给了我前程,在母亲的节日里,作为延续母亲的后续体,我们有必要为母亲讴歌情怀。为了弘扬中华传统,进一步激扬美福人关爱天下人,关爱母亲的情怀,为进一步推动绿色的社会文明而奋进的斗志和决心。

活动地点:

另定

参加人员:

公司女性员工(134)公司行政人员(27)外邀佳宾:

主持人:

活动时间:

3月8日晚20:00——22:00

活动内容:

20:00主持人作“母亲节,爱心献给母亲月”的开幕主讲

20:10“母亲节,心有灵犀一点通”活动

参加人数:6组(3人),每组时间8分钟

规则:(另附)

奖励:以答题对数分为三等奖,一等奖一名,奖励价值90元的奖品,二等奖两名,奖励价值75元的奖品,三等奖三名,奖励价值60元的奖品(225元)

20:50(陈总致辞和讲话)(送花、转送)(花10元)

20:55佳宾致辞和讲话(送花)(10元)

21:00歌舞(参与者每人一点礼品)(侗乡基地)(礼品价值20元两份)

21:10诗歌朗诵:(歌颂母亲的诗歌)(创作者、朗诵者礼品)(礼品价值20元两份)

21:20“献给母亲,魔法大表情”

参加人数:6×3组,每组时间8分钟

规则:(另附)

奖励:每组赠品60元,(360元)

22:05歌曲(乐器)(礼品价值20元)(XX基地)

22:10品牌监督员授牌(献花)(花100元,礼品20元×10=200元)

22:20浓浓春*、悄悄有礼

工具:(摸奖箱一个,奖品十份)

三等奖三名(50元×3)、二等奖两名(80元×2)、一等奖一名(100元×1)

22:40绿色美福顶顶全福

参加人数:6组×3,每组时间8分钟

规则:(另附)

奖励:一等奖一组(90元),二等奖两组(75元)三等奖三组(60元)

会场布置:

大横幅一条(喷绘):“母亲节,感恩节,爱心献给母亲月”(6×0.5)

小横幅一条(喷绘):“永远的母亲情怀,美福食品有限公司3.8特别晚会”

竖幅两条:情溢东海情长在爱在美福福自来

彩球1000个

费用预算:

礼品:1200,场地费用1000元。

需购物品:不透明杯、葡萄酒一瓶、醋一瓶(一斤)、蜂蜜一斤、礼品、奖券(打印)、鲜花(13束)(食品)

其他控制由潘总负责

日程表:

25日确定场地

26日确定佳宾人数,确定规则

27日确定主持人选

28日进入节目准备状态

29日确定参与节目

30日正式演练

当天流程安排:

4:00行政办公人员与外邀佳宾到牛排馆会餐

篇5

一、再次诵读——分析诗歌特征,体验词汇运用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语言知识中要求学生“了解英语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再次的诗歌诵读,要求学生能分析诗歌的一些基本特征,如韵律、意象、修辞、节奏、音义结合等,同时更多关注重点词汇,用简单的造句体验这些词汇的灵活运用。例如,教学英语诗歌Sonnet18时,让学生分析简单的押韵,学生在朗读中能很快地找到韵脚day/May,temperate/date等,同时要求找出该诗歌中的修辞,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明喻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关注“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中的词组comparesthtosth(把某物比喻成某物)以及“Solongasmencanbreathe,oreyescansee”中的词组solongas(只要),让学生结合诗中的意境进行简单的造句。

二、模拟仿作——词汇运用与情感教育的同步发展

模拟仿作主要是针对诗歌的教学,它既能使学生充分感悟诗歌语言的奥妙,又能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与诗歌的情感相碰撞,充分理解所学内容。例如,在模块8Unit1Project(Recitingapoem)中,教师要求学生背诵浪漫主义诗人罗伯特•彭丝的一首著名的爱情诗歌《一朵红红的玫瑰》(ared,redrose),并了解关于浪漫主义运动的背景知识,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本课的重点词汇不是很多,结合本课的主题(浪漫主义),选取了爱(love)、梦想(dream)和自然(nature)三个角度分别给出了一首小诗作为模板,让学生进行仿写,要求至少运用本课中所学的一个词汇和尝试运用一个押韵。在仿写过程中,学生们都积极参与,既训练和感受了诗歌的所学内容,又用自己的诗歌表达了一定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陶冶了情操。

三、原创诗歌——词汇运用与情感教育的完美结合

篇6

在教育领域里,我已经度过了15个年头。在这15年里,我经历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时刻,其中,最令人难忘的一次是在10年前,我教小学二年级的时候。

记得那是在5月,我决定为孩子们策划一个特殊的活动:母亲节茶话会。我把孩子们召集在一起,商讨着如何才能表达我们对母亲的尊敬和爱。我们一遍遍地练习唱歌,背诵赞扬母亲的诗歌。我们还动手做了蜡烛和母亲节卡片,准备到时候送给自己的妈妈。

一切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我们把茶话会的日期定在母亲节前的那个星期五。于是,我给每个孩子都发了一张带有回复函的邀请信,要他们带回家交给自己的母亲。隔天,我看着孩子们交回来的回复函,发现每个母亲都表示愿意来参加茶话会。我也邀请自己的母亲来参加了。

这个伟大的日子终于到来了。那天下午1点45分,孩子们整齐地排列在教室门口,等待着自己的妈妈。我环顾了一下教室,很快,我看到了吉米。此刻,他正一个人无精打采地站在那里,仿佛是被霜打了似的。原来他的妈妈还没有到来。于是,我拉着我的母亲,走到吉米身边。“吉米,”我说,“我遇到了一个难题,你能帮助我吗?待会儿,我就要忙着给大家介绍我们要表演的节目,还要给大家倒饮料。在我很忙的这段时间里,你愿意帮我陪陪我妈妈吗?你可以为她拿饮料和饼干,等到送礼物的时候,你还可以帮我把我做的蜡烛拿给她。

就这样,我的母亲和吉米在一张桌子旁坐了下来,和他们同桌的还有另外两对母子。就像我们前一天所练习的那样,吉米跑前跑后地拿东西招待我的母亲,还像绅士一样为她把椅子拉进拉出。不论我什么时候向他们那边望去,他们都很投入地在交谈着,而且谈得非常开心……

这幅动人的画面一直珍藏在我的脑海里。10年过去了,如今,我负责教各个年龄段的学生有关环境的课程。去年,我在一所中学组织高年级学生进行一次实地考察旅行,非常巧的是,吉米也在其中。那一天,我们是在蒙大拿的荒野里度过的。在返回的路上,我让学生们把一天来所做过的事简要地写下来,并且对这次旅行做一个评估。我把作业都收了上来,仔细地检查批改。当检查到吉米的作业时,我发现他在评估报告中写道:“玛拉老师,您还记得二年级时,班里举行的母亲节茶话会吗?我一直都牢牢地记着!谢谢您为我所做的一切,也谢谢您的妈妈!”

篇7

[关键词]文学渊源;北方意象;乡愁;忧患意识

文晓村,原名文立业,1928年3月2日出生于河南偃师甄家庄。初中毕业后参军,23岁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第五次战役中所在师陷入重围,突围失败后隐匿深山一年,后被美军俘虏,1954年3月押解至台湾。在军队服役多年,退役后于1973年考入台湾师范大学,毕业后从事教师工作。被“感训”期间文晓村已尝试写作,1956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海与天》。1962年与诗友发起创办《葡萄园》诗刊,提倡“你健康、明朗、中国”的诗歌路线。两岸实现互通后,文晓村一直致力于两岸的文学交流工作。文晓村的文学创作以新诗为主,在诗评方面也卓有成就,出版诗集《第八根琴弦》《一盏小灯》《水碧山青》《文晓村诗选》《九卷一百首》,评论集《新诗评析一百首》《横看成岭侧成峰》等。

因为有感于中国乡村基础教育的薄弱,文晓村最初的人生理想是要献身乡村国民教育,以推广普及教育为终身志业。但读师范有就业限制,为了能够毕业后参军保家卫国而改读中学,并于16岁那年的冬天与另外6位同学一起参加了抗日游击队。虽然爱好文艺,一直不曾放弃读书的爱好,但文学创作显然并非文晓村当时的首要选择,他真正开始文学创作是到台湾后。然而,若细细追寻其文学踪迹,却仍然要先回到养育了他的中原大地。

文晓村最早的文学启蒙,来自于母亲。文晓村的母亲虽命途多舛,但有幸读过几年私塾与女子小学,知书达理,坚忍能干。文晓村五六岁时,母亲已教他背诵《三字经》,教他唱歌,播下最早的文学种子。入学之后,文晓村接受了更为系统与专业的教育,尤其是小学时期的田致茂老师,进一步发掘了他的文学天分。这位国文老师认真上课之余,经常自己为学生印制课外读物(多小品文与诗词),订阅杂志(谢冰莹主编的《黄河》),指导学生办壁报。小小年纪的文晓村在老师的指导下将话剧《高丽童子》改为“河南曲子”,且公演成功获得嘉奖。文晓村非常爱看书,学生时代也曾“误入歧途”差点因为迷恋武侠小说耽误学习。从军后也没有放弃这一爱好,利用闲暇时间,文晓村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既有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腐蚀》、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等现代文学作品,也有《静静的顿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翻译小说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还观看过歌剧《白毛女》与地方秧歌戏。

从文晓村的回忆中,可以看到他阅读面十分驳杂,既有中国文学也有外国文学,既有现代文学也有传统文学,既有精英文学也有通俗文学民间文学。这些阅读经验对于文晓村日后新诗创作未必都能看到直接的影响,但不能否认为这位文学爱好者储备了优质的创作资源,字字都沉淀成的丰厚的养料,最终开出美丽的文学花朵。

除了文学经验的积累,文晓村个人的人生经历也潜藏在他的诗歌之中。为了纪念抗战而作的《抓住抗战的尾巴》,将他中学毕业后与几位同学毅然从军的经历写了进去。七个中学生虽然懵懂却满腔热血,赤脚走在冰天雪地里也不觉寒冷。这是文晓村自己的个人经历,也是当时青年学生的缩影,亦为我们民族的抗日历史作了形象的注解。

中原文化之于文晓村新诗写作的影响,首先是具有北方风情的物像再现。伊河、芦笛、黄河、纺纱车、黑布鞋、粽子等北方生活经历中的物像频繁出现于他的诗作中。这些具有北方特征的意象,一方面是文晓村诗作具有中原文化特征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也透露了诗人掩不住的乡愁。

文晓村对于故乡的感情,更为直接的表达是他的乡愁之作。《想起北方》是文晓村的一首代表作。写作《想起北方》时,文晓村已去台近10年。从洋溢南国风情的台湾到布满北方风光的河南,遥遥有几千里的路程。且因为当时两岸隔绝,回乡之日未知,更是将时空距离放大数倍,“已经是长长的马拉松的距离了”。但即便如此,“从我的脉管中/仍能听及黄河奔腾的呼声”,思乡之情已经植入血脉之中,灵魂深处。乡愁在诗中具象化故乡的伊水与芦笛。伊水是诗人家乡村边的小河,养育了一代一代村里人,也承载了无数儿童的欢声笑语。儿时畅游的快乐之于游子尤其难忘与怀念。用苇叶卷起来的芦笛,当年只是北方很常见的简单乐器,小孩子玩耍的玩具,此时那悠悠的笛音里却都是诗人对故乡的怀恋之情。

乡愁还寄托在情之所系的人身上――杨柳树下的倩影与夜夜纺纱伴儿眠的母亲。从生命的孕育到幼儿的成长,都离不开母亲的细心呵护。母爱总是无私的,温暖的。所以在无根的岛上想起北方,不仅仅是怀恋的歌声“如同母亲的纺纱车/唱出熟稔的韵律”,任何日常生活细节都能勾起思念之痛:每逢端午,“想到母亲亲手包的/红枣粽子/嘴角上挂的/竟是泪水”(《红枣粽子》);母亲节“宁愿守在书斋内/日夕献一柱心香/回忆儿时的慈晖”(《母亲节的下午》)。文晓村的诗惯于从日常细处人手,看似平淡却意蕴悠长。在《生日之二》,诗人将母亲对儿子的思念刻画为一个倚门等待的形象。倚门而待,实在不过是最平常的行为,然而“日夕倚门复倚门”,从日出到夕落,一天复一天,若是也“以时间的长影”来丈量这“九千个日子”,也一定不少于那“长长的马拉松的距离”。虽然至死都不曾放弃,“奈何关山万里海天无情/也望不见那熟悉的踪影”。一次离别,竞成永别。“一旦有了音信/我那年迈的母亲/竟是古稀白发包黑巾/坐在黑色的相柜中/对着自己的儿子/不发一语”。黑与白的对比,音信与无语的对比,悲痛无声,却撼人至深。

对于历经漂泊之苦的诗人而言,心心念念的并不是“吃喝穿戴都有母亲来安排”(《生日之一》),而是母亲对孩子日常生活的照顾中所蕴含的情感牵系。这是母慈子孝的人伦情感的深刻表达,同时母爱亦是可以抚慰身份之伤的温暖桃花源。“对于过去事情的怀恋总是以当下的恐惧、不满、焦虑或不安为背景出现的,即使这些东西并未在意识中凸显出来”。离散之于身份认同的影响,一方面在于离散者自我主观上徘徊于原乡与新乡的撕裂感,一方面来在于现居地对迁徙者的不接受。中原文化本就安土重迁,离家难回的游子很难断绝对原乡的记忆与情感。文晓村被美军遣送至台后,心理上很难轻易认同一个陌生之地,漂泊无根之感难以消解,自然化为对故乡、对母亲的怀恋,他的创作也自然而然就满盈着原乡的物事与文化,以此抗拒身份的流失。也许起初是被迫,但长久生活下来,时间与情感的积累终将“异乡”也变成了“故乡”。但台湾被人为操纵的族群矛盾,让这些“外来者”也时时感到不被认同的疏离与伤害。正如身份是多重的,作为其中重要的一个维度,“故乡”也并不一定是唯一的。离散的特殊经历造就了他们双重的身份意识,最终为“故乡”书写上了两个名字。文晓村往返于“双乡”之间,自有其难掩的撕裂之伤,然而却能以“无愧于山河天地”的广阔胸怀加以化解。也正是这些离散者之于双乡的深厚情感,为两岸文化交流织就华丽篇章。文晓村与葡萄园诗社是促进两岸诗歌交流的先行者,推介诗作、编选诗集、举办研讨会等,一力“复兴中华文化,繁荣华文诗歌,作跨世纪的前瞻思考”。

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平原广阔,物产丰富,孕育了灿烂悠久的文化。但作为内陆省份,其优势在历史进程中渐变为劣势,天灾人祸不断,苦难一直如影随形。苦难促生了坚韧的生命力,也促生了深沉的忧患意识。

河南人对苦难的坚韧承受在文晓村身上有明显体现,并被诗人融入了新诗创作中。文晓村一生命途多舛,却在艰难挣扎中一直渴望着“一盏小灯”。在《一盏小灯》中,诗人将多难的人生具象化为“荒漠的旷野”、“深夜的海上”、“浓雾的岛上”,无论多么恐惧、可怕,都一直追寻着“远方那一闪/荧荧的亮光”。“小小的灯”并不是“春花秋月”所代表的安逸繁华的生活,是人生至高理想,是“永远无法接近”,但要“把心贴了上去”的坚持。这种坚韧的生命力在《攀登》中集中爆发。《攀登》一诗部分灵感来自于诗人随军从济源到阳城时翻越太岳山的经验。独特的经历成为诗人后来重要的创作题材,更深层的影响在于对人格的锤炼,对生命的体悟。当年攀山的具体情形或许已经模糊,但“在那崎岖的道路上/你的步履艰辛”,“多少次从峻峭的高处/跌向死亡的山涧/”的艰苦卓绝却历历在目。太岳山再艰险,翻越过去这一次旅程也就结束了,对精神的磨砺则延续不息。“你的伤痕累累血泪斑玟王/也不曾停止你的脚步”,“必须吞下一胆紧裹的苦水/你仍然不放弃”,正是文晓村人生的注脚,也是他对生命的解读。

文晓村的出生地毗邻诗圣杜甫故地,离乡四十余年后诗人“但凭心香与血忱”(《梦回杜楼有记》)谒杜甫墓,对诗圣的景仰之情溢于言表,他自己的新诗创作也承续了以杜甫为代表的河南文化与文学精神,具有忧患意识。他既以乡愁诗叙写自己、叙写外省人的离散之苦,也为底层的小人物代言。《老校长》以午后放学这一日常情景人诗,诗人却从老校长日复一日送学生离校这一细节看到了一位教育者的内心世界。学生在老校长眼中是“孩子们”,而且是“天使似的孩子们”,为了看清他们,年纪已老的校长“不停地抚弄眼镜”。小小一个细节已将师生情表露无遗。目送学生们离开学校后,老校长又站在学校门外,“凝视那些油加利树”,这一沉思姿态,其实凝视的还是已经看不到的“孩子们”。诗人以诗为平凡的教育工作者塑了“一尊光辉的巨像”。

篇8

中国民间女性节日

古代的妇女节

我国古代的妇女节有两个:一个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另一个是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明、清时代把端午节称为“女儿节”,那时每到五月初一至初五,不仅小闺女被打扮得花枝招展,就连出嫁了的女子也在这几天回娘家看望双亲。七月初七,传说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特别是黄河流域,民间的风俗一直把这一天称做“女节”。妇女们在这一天夜晚,在院子里摆设一些果品等,向织女祈祷,同时进行女红比赛以示“乞巧”。

四川广元女儿节

四川的广元,唐代称利川,是一代女皇武则天的故乡。利川妇女历年都要在武则天生日那天集会,祈求全家平安幸福。1988年,经广元市人大批准,正式将每年农历的九月二十一日定为广元女儿节。

苗族的姐妹节

在贵州省东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为苗家“姐妹节”。节日里,苗家按传统风俗都要吃“姐妹饭”。这种饭是用姑娘们在山上采集的野花和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成的。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和“游方”活动。

怒族的仙女节

云南怒江州的怒族群众信奉仙女,每年农历三月十五都要为仙女过节。节前,先选几个钟乳石的石灰岩洞作为仙女洞。到节日这天,人们上山采杜鹃花,带上祭品和酒器到仙女洞中祭祀,兴高采烈地度过节日。

侗族的姑娘节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湘黔桂侗族妇女的节日。相传,这个习俗来自侗族的杨姓家族。节日这天,凡出嫁的姑娘都要回到娘家与自己的姐妹做乌饭、乌饭糍粑,唱歌说笑欢度节日。节后,这些出嫁的姑娘回夫家时还要带些乌饭糍粑,分送给亲友,共享节日佳肴。

壮族的娅拜节

广西者宁、索乌的壮族每年4月属兔的那天,都要杀一头牛、一口猪、两只鸡和48条鱼,到娅拜山上祭奠壮族传说中的妇女娅拜,礼仪十分隆重。相传,娅拜是壮族山寨的头领,她率领百姓与压迫他们的官兵打仗,失败后被残杀。众人把她埋在高山之巅,并将此山定名娅拜山。每年到她遇难那一天,壮家人都要祭奠她,表达怀念之情。

藏族的女儿节

甘肃文县的藏族,每年农历五月初四、初五,是他们的“女儿节”。节日期间,姑娘们由自己的胞兄陪同,穿上艳丽的服装,带上美味可口的佳肴,上山采茶对歌,和小伙子互相敬酒,祈祝吉祥。

水族的妇幼节

妇幼节是水族妇女儿童的民间节日,时间在农历十二月丑日。节日中,人们对妇女儿童异常尊重,祭奠由妇女主持,其用意就是保佑妇女在新的一年中平安康福。

卡多人的母亲节

每逢农历二月第一个属牛日,便是云南哈尼族支系卡多人的“母亲节”。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卡多母亲含辛茹苦,将儿子养大成人。儿子长大后反而打骂母亲,致使母亲羞愤投河自杀。后来这个年轻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悔恨之情,使把母亲去世这天定为纪念母亲的“母亲节”,一直沿袭至今,成为一种传统性的节日。

摩梭人的女神节

云南永宁纳西族摩梭人把每年7月25日定为祭祀女神的节日。期间,成年男女,特别是青壮男女,一个个打扮得齐齐整整,到祭祀地点举行隆重的仪式。人们供上蜂蜜、鲜花、酥油、奶渣等祭品、烧上一堆松毛火。祭祀女神后,大伙阖家而坐,吃着丰盛的野餐。青年男女则要绕山走一圈,载歌载舞。

世界各国的女性节日

掌权日

每年的1月4日,是瑞士某些地区的“妇女掌权日”,在为期4天的节日中,家里大小事务全由妇女说了算,男人统统“闭幕”。

求爱日

每逢闰2月29日这天,是英国旧俗中的“妇女求爱日”。这一天,妇女可以摆脱世俗的清规戒律,大胆向意中人或未拿定主意的情人示意。

女市长节

西班牙的“女市长节”,也在2月份。当日,由女性主持市政公务,发号施令,男人如违抗,就会被公众群起攻之。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西班牙的“百女节”,订了婚还未过门的少女们持花登高,互相祝福。

少女节

3月3日是日本的“少女节”,又称“姑娘节”,是全国性的节日。日本人认为,这时正值红桃报春,是女性美的象征,所以也叫“桃花节”。

妈妈节

4月,在尼泊尔有一个历时3天的妇女节,来自各地的妇女,披着红色“纱笼”,成群结队地涌向首都加德满都的帕苏帕蒂庙。她们在吃饱了由丈夫烹煮的美食后,便在神像前大唱赞歌。在印度,这个月有一个“妈妈节”。这一天,已为人母者穿上彩色缤纷的“纱笼”,带上各种首饰,显得风姿绰约。这日也是一年中她们最受尊重的一天。

母亲节

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美国、加拿大和欧洲一些国家的母亲节,其主要内容是尊敬母亲。这一天,美国的家庭成员要按习惯佩戴石竹花,做一些使母亲高兴的事。

妈妈纪念节

5月29日,是中非的“妈妈纪念节”、母亲要带着孩子参加游行。

太太节

8月23日至9月15日,是德国汉堡的“太太节”。由妇女组成的演艺团体,专演一些宣传男女平等的戏,以示庆祝。8月12日,则是泰国的“母亲节”。

狂欢节

10月10日至15日,是德国莱茵地区的“妇女狂欢节”。在此期间,妇女“大自由”。男人们不得查探妇女活动的内容,违者会被抓问罪。

妇女节

10月17日,是非洲马拉维共和国的妇女节,这一天有全国性庆典,男人在当天要对妻子呵护有加,侍侯周到。

休息日

每年的12月31日到第二天中午,是希腊的“主妇休息日”。这天,妇女在家里什么也不干,一切家务全由男人承担。

国际上关于妇女的节日

2月14日情人节2月14日情人节情人节

情人节又叫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即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之一。这是一个关于爱、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贺卡的节日。男女在这一天互送礼物用以表达爱意或友好。现已成为欧美各国青年人喜爱的节日,其他国家也已开始流行。

妇女节

三八妇女节又叫三八节,是国际劳动妇女节在中国的叫法。国际劳动妇女节全称“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又称“国际妇女节”等,是各国妇女争取和平、平等、发展的节日。

教师节

教师节是一个感谢老师一年来教导的节日,旨在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不同国家的教师节时间不同。

母亲节

母亲节(Mother's Day),是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这个节日最早出现在古希腊;而现代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是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篇9

一、古诗的情景化教学环境有利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幼学如漆”是说孩童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期,习得的东西如漆附木。幼儿们这个时期只是有兴趣,教育者适当地加以兴趣性的引导,幼儿们对古诗的记忆能力是十分强的,他们甚至在不理解大意,不明白意思的前提下就能背诵出许多古诗,而且在这些古诗的背诵过程中,幼儿们真切地体会到这个词句的音韵、节奏,他们在反复的背诵中对发音、升降调也有了更精准的把握。其实这种好似“不求甚解”的学习容易遗忘,幼儿过一段时间就又忘记了。但是这个学习的过程正是能力形成的过程,语言的特殊性就在于此。古诗学习的过程既有能力的培养,又有幼儿与诗歌内在形象的对话和对诗歌意韵情趣的体会感悟。

二、填补古诗中的语言空白,给予学生图景式的还原

古诗的语言特别精辟、跳跃、含蓄,为读者留下了很多的“空白地带”,或称其谓“艺术的空白”。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这些“空白”中理解、想象,并进行语言艺术的再创。如骆宾王的《鹅》,施教者对幼儿进行讲解的时候就得用简单的几笔勾画出“鹅”的大体轮廓。领着幼儿诵读的时候注意对“浮”与“拨”、“白”与“红”字词的理解和把握。这样学生在一个感受鹅悠闲自在的形象的同时,也对这些词句有了一个整体的较细致的学习,也体味到了诗的情趣之美。诗是言志抒情的艺术,重在表达情致,幼儿在诵读的过程中虽然不能充分体悟先哲们的感受。但也能从这些经典的字词中,读透读懂那些微妙的思想感情,深沉的激越情怀。一般来讲,幼儿学习所选的古诗皆是从儿童的实际接受能力出发的,除着墨素淡,不事雕饰的诗词之外,还添加了语言朴实、发人深省的古诗词。

三、体味古诗语言,品究古诗语言,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古诗语言凝练,富有表现力。古人在创作时追求语言的精致可谓用功极深,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更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努力亲近语言,触击语言内核,感受古诗语言的无穷魅力。其一,词语替换,品味语言张力。古诗的语言运用可谓匠心独运,精妙无双,即使用意义相近的词语替换也难奏效。其二,明辨“色彩”,品味语言穿透力。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们除了让学生在思想上获得启迪外,还必须让学生语言能力也得到发展,让语言和精神同生共构。另外从修辞方面入手,也是品味古诗语言的重要途径。

四、积累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

篇10

“伟大的作家,是以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智慧作为他们创作的准备的。”(茅盾《创作的准备》)的确,凡古今之硕学鸿儒无不是在汲取人类文化之精华的基础上,才锦心绣口、妙语连珠、巧笔生花的。如现代文学巨匠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当代伟大的自然科学家苏步青、钱学森、严济慈、杨振宁,哪一位张口不能背诵唐诗宋词?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结晶,是思想的精华,智慧的源泉,它文化含量极高。青少年如若钟情于此,必能在语文能力、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等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石。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充分发挥诗歌的育人功能呢?

一、培养学生诵读诗歌之雅趣,发展健康个性

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诵读是读诗的第一步。但诗歌的语言含蓄隽永,措辞用句极其讲究,思维又有跳跃性,意象很难捉摸。这严重影响了中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基于此,在教学中我以“趣”字当头,以读为本,吸引学生眼球,采取多种诵读的形式,梯级提升学生朗读能力:在滚瓜烂熟、朗朗上口、有了语感的基础上,教会学生能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传达不同的感情和根据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或采用范读、跟读和自由读,或采用白话扩读、图读和配歌曲读,培养读诗的兴趣;或采用摇头晃脑地读,对比诵读涵咏、动作表情再现读等有趣的朗读形式,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雅趣,快乐学习,陶冶性情,发展健康个性。

二、以诗歌为友,厚积薄发,陶冶性情

“读诗使人灵秀”(培根语),诗歌是文学的骄子。它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万事万物,皆可入诗;美丽的景色,做人的道理,高尚的情操,审美的趣味,应有尽有。它对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若以古诗词为友,用这些优秀的诗篇打做人的底子,打文化的底子,将终生受益不尽。为此,在教学中,我坚持每日课前向学生推荐一首或几句古诗词,要求熟读成诵,这样日积月累,让学生沐浴在诗歌的春风中,与诗歌为友,陶冶性情。

中学阶段,是学生各种情感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开始关注自然,反思生活,感悟人生。这无疑是开拓想象力、提高审美力的良好条件。诗中有画,融诗情画意于一体,是诗歌魅力之所在。美妙的诗歌蕴藏着悠长的时间,辽阔的空间;静景的描绘,动态的勾勒;还有色彩的点染,线条的流动。这些都是开拓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悟性、灵性和创造性的最好材料。教学中,我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有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厚积薄发的机会:如教师节来了,学生会在自制卡片上赞美老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或“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母亲节来了,学生会吟咏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以此感恩。连战先生来大陆了,学生会祝愿两岸人民:“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看到宋楚瑜先生回故乡,与亲人重逢哽咽涕零,学生会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样,以诗为友,用诗表情,不但展示了才情,而且让人温柔敦厚。

三、化用诗歌之雅言美境,为我文增色添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