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与泪范文

时间:2023-04-11 12:15: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雪与泪,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篇2

关键词:鱼类遗传与育种学;实践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146-03

鱼类遗传与育种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一门应用性及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课。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系统掌握鱼类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倍性育种、良种繁育和品种推广等育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中的选育、品种改良等问题。针对传统的鱼类遗传与育种学以理论讲授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不足的问题,内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以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为教学理念,以强化学生专业实践操作技能为目的,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鱼类遗传与育种学实验的教学的内容一直采用传统遗传实验项目作为基础性实验(占全部实验项目的百分之四十到五十)。目前的实践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验证性实验,其特点是知识单一,综合性实验少,设计性实验更少,甚至缺无。尽管这些实验也覆盖了综合性和研究性的实验项目,目的在于加强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但是水产专业特色明显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专业领域的深入了解,更不利于学生专业思想的培养。自1996年以来,以鱼类性别控制育种为代表的水产高新技术纳入国家863计划以来已有18年之久,中国海洋大学以及全国各科研院所在水产生物育种学领域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诞生了全雄黄颡鱼、全雄罗非鱼、全雌牙鲆、全雌半滑舌鳎、“异育银鲫中科3号”、“大连1号”杂交鲍鱼、“黄海1号”中国对虾、“北鲆1号”、“北鲆2号”、“蓬莱红”栉孔扇贝、“海大金贝”虾夷扇贝等鱼类新品种。这也极大地促使我们采取更多积极的措施将这些较为成熟的前沿成果和尖端技术转化为实践教学内容,采用更多创新性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和全面掌握这些育种成果。

一、鱼类遗传与育种学实验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与生产、企业脱节。传统的实践教学主要参考上世纪90年代或本世纪编制的参考资料,这些参考资料对于培养学生的入门的实验知识和能力非常有效。但随着数以万计的水产私营企业快速发展,呈现出规模化、专业化和多样化特点,且现在水产养殖品种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趋势。养殖理念和形势也有了深刻变化,已从单一、低产的养殖模式转变为多样、高产、低碳、安全和环保的养殖模式。以简单、陈旧的参考教材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理念已不能满足现在水产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专业化,出现课堂实践教学与养殖生产、水产养殖企业的需求脱节。教学中的上述问题,制约了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埋没了学生的专业修养和创新能力,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低下、片面,以致出现水产企业机构和水产工商企业对水产人才的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而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又找不到满意的工作,造成水产人才资源流失的矛盾。

2.学生融会贯通专业系统知识的能力有限。目前的实践教学基本上是依附于单一理论课的验证性实验,其特点是操作的演示性、知识单一性,综合性实验少,设计性实验更少,甚至缺无。即使开设综合实验或者创新性实验,也是局限在本门理论课程中,只能培养学生注重掌握书本中实践知识和单一、少量的知识点,而将课程间一脉相承的专业系统知识和技能分割开来讲授或训练。以生产实践中的泥鳅多倍体育种知识为例,传统的课程主要讲解育种原理等,实践课程则是实验员去菜市场购买泥鳅,分组发放给每个实验小组(5~6个学生/组),学生进行温度休克诱导,一堂实践教学课程基本结束,然后学生撰写基本一致的实验报告。这类传统实践教学的问题在于:(1)很大比例的学生不清楚实验目的,无亲自动手参与实验过程的情况下就结束了实践教学,学生参与和思考及发现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2)实验考核简单,主要就是一纸实验报告或者期末类似于理论考试的实践理论测试。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得不到训练和提高。而在生产实践中,泥鳅多倍体育种需要先观察其胚胎发育时序与水温的关系,要通所学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分析多门专业课程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实践教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特点就是连续性,种苗的繁育、选育均需要较长的时间才可能开展,而现有的教学体系中,学生实践的时间安排较为零散,好多内容根本无法开展,学生和教师疲于应付和完成教学计划等。

3.重理论,轻实践。目前鱼类育种及繁育企业日益专业化、精细化,育种企业、养殖企业及科研院所等均装备有诸多先进的、专业化的仪器设备等,他们需要有扎实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水产育种专业人才。鱼类遗传与育种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大锅饭”,以分组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部分同学不珍惜参与实践操作机会,以“眼”操作。毕业论文方面往往是根据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只涉及很狭窄方向的部分内容和少量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应用。社会实践活动也往往有较大的局限性,部分学生蒙混其中。学院和实践单位对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也缺乏完善的评价标准,流于形式的成分较大,难以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实践教学、毕业论文实践及实习等均未能使大部分同学接受足够、规范、专业和严格的操作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有限,学生很难做到独立思考分析生产实践问题、不能独立地开展技术工作。就业后,缺乏自信、心虚,较难快速适应社会需求,所学专业知识不能马上就派上用场,甚至在工作岗位上重新学学专业知识和技术。

针对上述问题,国内水产专业院校在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修订培养方案、精品和网络课程建设,合理安排各类课程的比重、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的管理与建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做了大量的改革,很大程度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改革成效。内江师范学院水产养殖专业在借鉴兄弟院校的课堂和实践教学改革的基础上,针对“实用技能型”鱼类育种人才培养还做了改革。

二、内江师范学院水产养殖专业所做的改革

1.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鱼类遗传与育种学中育种学部分内容的应用性极强。水产动物育种学包括传统育种方法和现代育种方法,在现代水产动物生产中,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并重。育种学实验要求专门的场地,配备专业设施,并具有极强的季节性且周期长。如果实践性教学环境与条件良好的话,能大有力推动教育改革的实施。我院周围有几家大型的并且具有一定规模的鱼类繁殖养殖企业,而且我院与部分单位保持着合作;学校的实习基地里面具备方便从事鱼类繁殖的必需设备与设施;同时建立实验室。上述措施对满足实践性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建设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建设建立,不但为在校生的实习提供了较为稳固的实习场所,而且很好地把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践与试验场的科研、生产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自己体验生产全过程,深入了解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明确学生独立完成某项工作的必要性,由此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间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2.减少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课学时,组建新的实验系统。鱼类育种与遗传学的技术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所以必须减少理论课的课时,增加实践性课时,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并掌握这项技能。理论课时不应超过百分之三十。同时还应建立并完善“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基础性实验”的多层次和多元化的实验体系,降低基本操作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的占比,使创新性、综合性、应用性、设计性实验占百分之七十以上。让学生对实验产生兴趣,积极参与杂交育种、选择育种、多倍体育种及雌核发育育种的全部过程。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对鱼类遗传学和育种学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而且还达到了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从而能更加独立、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首先我们将淡水鱼类动物细胞遗传学部分添加到实验讲义中,如鱼类多倍体诱导和倍性检测、鱼类细胞核DNA相对含量测定等,通过增补实验项目的方式,将这些最新成果渗透到本科教学中。接下来以鱼类遗传育种领域最新的成果和进展为依据,进一步完善和更新了实验内容,特别是补充育种学实验部分。实验讲义由原来的15十五个实验项目,更新为综合性实验、试验设计、基础性实验、与创新性实验等三大类近三十个实验项目,充分突出了水产专业的特色特点。

3.开放与互动的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方面,应避免灌输式教学。通过开放课程,让学生与老师形成互动。由老师拟定题目,让学生自己先去去搜索资料材料,并整理。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展现出来,与老师和同学形成互动。与此同时,还要利用好已毕业学生的优势。每个月争取请到一到两位在知名企业就业的学生回到学校,与同学分享从业经验,为同学们解疑释惑。而且还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另一方面,有时候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课程的内容,有必要将课堂搬到养殖场或者实验室。例如,某些鱼类雌性比雄性长得快、个体大,因此,进行全雌化养殖可以提高群体生长率,提高产品肉质规格和产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结合养殖生产,设置鱼类雌核发育实验,通过运用物理射线(X、叮或UV)或化学药品使遗传失活,并用失活后的继续激活卵子发育,最后通过抑制极体的排出或抑制第一次卵裂使染色体加倍,培育出具有存活能力的雌核发育二倍体。

4.构建网络平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原有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制作讲义时,我们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讲义制成各种多媒体课件,同时通过网络平台,让同学们对将要学习的讲义内容有所了解。对于讲义中不理解的内容,可以提前标记,并可以在老师授课时提出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也有利于教师授课。同时我们还开放计算机机房,让学生随时可以登录网络平台,了解相关资料。

5.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实验被单独设里课程后,学生不再像以前一样轻视实验课(之前实验成绩只是占总成绩的30%)。通过我们长期的实践教学认为,实验课与理论课应各占百分之五十最为合适。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测评等多元化评价体系,采用成果评价、实验理论、平时成绩、实验(习)报告、实验操作考核等多样化考核方法,从实验操作和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及实验报告(或论文)进行综合评价,并设立创新学习奖励分值,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评价。在实验课程设计上分为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允许学生对实验进行自我设计,老师通过对学生自我设计的实验的可行性、方向性和严谨性等做出评价。鱼类遗传与育种实践教学综合化和应用化模式,旨在改变传统实践教学中以课程为独立单元开展验证性、演示性的实践教学。以应用实践和生产案例为导向,形成实践教学的专业系统化。

参考文献:

[1]李国喜,康相涛,张书松.《特种水产动物养殖》选课学生状况调查与教学内容设计对策[J].现代农业科学,2009,16(1):160-161.

[2]周志刚,朱正国,吴嘉敏.水产养殖本科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3,(9):88-90.

[3]吴清江,桂建芳.鱼类遗传育种工程[M].上海:上海科学与技术出版社,1999:197-200.

[4]楼允东.鱼类育种学(修订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40-145.

[5]吴萍.我国鱼类多倍体育种的研究进展[M].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5,14(1):72-78.

[6]库夭梅,温小波.水产养殖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4,(3):45-48.

[7]李文红,程光平,马瑞宁.水产养殖学本科专业课程改革途径初探[J].高教论坛,2012,(4):74-76.

[8]向枭,陈建,段彪,等.水产养殖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196-198.

[9]张永正,施振宁,方美娟.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06,(1):12-16.

[10]张永正,施振宁,方美娟.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12):47-49.

[11]田雪,王磊,聂国兴.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河南水产,2014,(03).

[12]叶华,郑曙明,黄辉.《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36).

[13]朱华平,卢迈新,黄樟翰,高风英,杨丽萍.鱼类遗传改良研究综述[J].中国水产科学,2010,(01).

[14]徐康,段巍,肖军,陶敏,张纯,刘筠,刘少军.鱼类遗传育种中生物学方法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4,(12).

[15]饶友生,柴学文,周敏,王樟凤,朱学农.普通师范学院生物专业遗传学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与创新[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4,(06).

篇3

关键词:词类系统;词类教学

词类就是词在语法功能上的类别。词是由语素构成的,是比语素高一级的语法单位,一个一个的词是构成短语、句子的基石,掌握任何语言,都必须以掌握词的意义和用法为核心。汉语中词的数量难以计数,对其分类标的标准,历来有很多不同观点。对此,目前中学语文教学采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1984年制订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以下简称《提要》)。《提要》将词分为两大类:实词和虚词。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够充当短语或句子成分,一般能够独立成句,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词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法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会正确地使用不同类的词,帮助他们扩充词汇量,也能使他们在遣词、造句、为文的过程中避免一些语法错误的发生。如何有效地在中学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词类教学,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其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依据教师教学特点、学生素质、教学工具等诸多方面而定。本文将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内容,从汉语词类系统概况、词类教学的方法举隅以及词类教学的建议与策略等方面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词类教学作一些简要论述。

一、汉语词类系统概况

《提要》将汉语中的词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实词和虚词:

实词分为六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意义比较实在,而且可以充当主要的句法成分,例如主语、谓语、宾语、中心语等。

虚词分为六类,即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虚词的共同特点是没有实在意义,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帮助实词造句。除了副词可以充当状语和个别副词可以充当补语外,其它的虚词都不能充当句法成分,主要表示结构关系。连词的作用是连接,介词、助词和叹词的作用是附着。拟声词的作用是表示声音。

以《提要》为准我们可将现代汉语实词和虚词的分类情况汇成如下表格(并以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中的一些词句为例):

二、词类教学的方法举隅

划分词类的目的是考察词在语法上的特点,词类教学的基本目的是教师对词进行分类教学,从而使学生具备准确分析词的语法特点并正确使用这些词的能力。对词类的教学,应采取系统讲述与积累训练相统一的办法,即由教师将词类划分标准、词类系统概况等词类理论知识与语文课本中的实际案例相结合,给学生上一两节专门的词类教学课,再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结合课文的词句对词类知识进行回顾、温习。只有经过长期的积累、训练,学生对词和词类的认识水平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在词类知识教学课上,教师可根据不同类的词的不同特点,对其进行比较教学。以实词中的名词教学为例,我们通常所说的名词特点是就名词与动词、形容词、量词等的比较而言的。试比较这样三个词:兴趣、打趣、有趣。根据这三个词功能间的差别,我们一般认为“兴趣”是名词,“打趣”是动词,“有趣”是形容词。三个词相比,我们可以看出名词的基本功能是做主语或宾语,可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对这本书很有兴趣”,但名词一般情况下不会作为谓语使用。名词前一般可以加上一些修饰成分构成定中短语,如“他对这本书有点兴趣”,也可与介词构成介词短语,如“出于兴趣(做某事)”,而对“有趣”和“打趣”则不适用。另外,名词一般不受“已经”、“很”、“经常”等副词修饰,前面不能加“不”表示否定,“很兴趣”、“不兴趣”等等都是错误的说法,但有些名词能在特定的条件下受少数副词的修饰,如“最上头”。此外,即使是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也可能是不同的词性,例如“讲理”。我们可以说“他这个人很讲理”,此时的“讲理”是指这个人“明是非”,作形容词用。而在“警察正在跟小偷讲理”这个句子中,“讲理”则是指“讲道理”,作动词使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意义或用法容易混淆的词,就可采取这类方法,比较不同类的词在不同的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从而使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类的词。

再以虚词中介词教学为例。介词是用在词或短语前头,合起来表示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目的等的词,如“自从、由、随着、按照、经过、以、把、被、为了、对于、关于、任凭、至于、比、和、同、除了”等。现代汉语的介词大部分都是从古代汉语的动词转变过来的,有些词有时具有动词的特点,有时具有介词的特点,十分容易混淆,这一类的词如“到、靠、用、跟、通过”等。我们认为,介词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必须同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构成介词短语才能出现在句子里,唯一的例外是“被”、“给”表示被动时,后面可能没有介词的宾语。就介词与动词的分来说,一般动词的主要功能是充当谓语,有的后面可以带宾语。而介词不能作谓语,它的主要句法功能是与名词、名词性短语等构成介词短语,充当动词、形容词的修饰语。动词能用“V不V”来提问,并能单独回答问题,如“他在家”,可用“V不V”的形式提问为“他在不在家”,回答可以是“在”或者“不在”,而介词则不具备这样的功能。另外,动词可以带时态动词“着”、“了”、“过”,也可以带趋向动词“起来”、“下去”等,如“我的父亲允许了”(鲁迅《故乡》)、“如果你醒着躺在床上”(泰戈尔《金色花》)、“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朱自清《春》),但介词不具备这一特点。掌握以上几点,就基本上能够区分清楚介词和动词了。

教师在教授词类知识时,应挑选有代表性的词和有特殊用法的词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这一点在文言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有这样一句话:“若毒之乎”,这里的“若”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翻译为“你”,是个第二人称代词。文中还有一句话:“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事哉”,这句话中的“若”是为了引出相关对象(即“乡邻”),是个介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将这两个词拿出来比较其用法和意义的不同,让学生更清楚明了其区别。这种比较的方法,对于其他类的词的教学也基本适用。在平时的课文教学中,教师应目光敏锐,善于发现课文中的词类知识点,带领学生结合已学的词类知识进行分析,帮助他们积累词类知识。

三、词类教学的建议与策略

词类教学,要求教师有很高的语法知识素养。所以,中学语文词类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语法素养。为此,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语言文字基本功,全面了解课本所采用的教学语法体系,关心并积极参与语法方面的学术讨论,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身的语法教学能力、提高自身的语法教学水平。这样,在实际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才有可能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其次,我们划分词类的标准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但不能只是机械地运用语法功能这个标准,意义标准和形态标准也可以是参考项。例如“课本、台灯、太阳”都是名词,“唱、打、读”都是动词,“聪明、高兴、红火”都是形容词,这些词都是根据意义就可以直接辨认其所属类别的,没有必要对每个词都用语法功能去检验一下。对于中学生来说,加强他们的感性理解能力比灌输理论知识更为重要。所以,在实际的词类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选取教学办法,帮助学生又正确、又快捷地理解词的含义和用法。在适当的时候,再对词类的语法功能进行系统的总结、概括,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篇4

语文素质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但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在人类交往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无论是口说,还是笔写,都是要通过对其加以组织而成的。反过来说,能否听懂别人的话,能否在阅读中迅速抓住文章的要点,也都是以自身的语言积累为基础的。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运用自己所积累的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一些观点,能注意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条理性,善于和外界交往并开始注重交往语言表达的技巧及条理性,是当前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强化熟读背诵,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现代语文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以掌握祖国的语言为目的,以熟读背诵为手段。”为了强化这一手段我采取了以下三条措施:

1、阅读教学淡化内容分析,加强朗读、背诵训练。语文教学时着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功夫;在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功夫。一课书教完了,通过检查是否读熟、是否能把该背诵地方背诵出来,作为评价自己教学成败的首要标准。

2、增加课本中的背诵量。就现用的教材来看,不论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但教材中要背诵的地方却为数不多。以小语第九册为例,要求背诵的课文中涉及到7 篇,共1090 字,平均每天背诵却不足10 个字。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数字!所以我除了落实课本的背诵量,每单元还挑选3—4 个妙语佳句、精彩片断让学生熟读成诵,并把增加的部分列入考核之列。

3、每学期补充二十篇左右的诗文和现代中外名篇,要求学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背下来。一代伟人酷爱读书,许多名篇熟读成诵。总书记访日进,主人问他访问的结果怎样。他顺口吟诵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这两例,不正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背诵古诗文和名篇受益不浅”吗?现用教材虽有精选部分古诗文和中外名篇,但数量太少了,所以我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篇目,让学生博闻强记。久而久之,学习对语言的运用就得心应手了。

二、抓好课外阅读,在博览中积累语言

博览,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因此,我除了上好阅读课外还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我采取了以下三方面的措施:

首先是指导学生精心选择读物。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目标尚在起步阶段,一套完善的语文课外阅读教材仍未问世,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使其在读中积累语言。

其次是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俗话说:“好脑瓜比不上烂笔头。”学生读的东西不少,但是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却不多。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读书笔记立足于读,落实于记。就类型而言,包括摘录好词好句、编写写作提纲和写读后感。写读后感是属于创造性读记,它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用情感活动的有效参与。

再次是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掌握了许多的精妙词句,他们就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我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我的做法是(1)每周的语文活动课,便让它成为学生们表演的舞台。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词句接力赛”、“美文欣赏会”、“朗诵擂台赛”等。(2)在班上的学习园地中,我专门开辟了“读书”专栏,其中设有“知识角”等小栏目,发动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业到的精词妙句、百科知识等摘抄上去,以互相交流学习。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成绩获得了肯定的展示,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热情。

三、增加作文密度,从写中积累语言

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作文训练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俄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过程。要使大脑的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必须加大语言运用的频率。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巧红笔,使其像数学练习一样,课课练,日日练呢?我认为,除了结合单元小练笔和俄文题指导写作外,更重要的还是恰当地把握课堂练笔的时机。着眼点有四方面:

1、练在知能转换处。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联想的用法,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了课文中有关句子,明确了什么是实在事物和联想之后,发下短文让学生进行联想练习。又如仿写句式,仿写篇章结构,仿写过渡句等,都是属于知能转换的训练。

2、练在情感交融处。如《我的心事》,课文教学到“我刚进屋,见一位阿姨坐在椅子上……我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不由行流下了眼泪”一段时,我指导完学生分角色朗读后,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童境中,我马上安排了写一段话的练笔:“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大林会有许多话要对小姐弟说,他会说什么呢?”这样一安排,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3、练在思维的发散点。如教学《凡卡》最后一段后,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我提出假设:“假如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将会怎样呢?请以‘爷爷收到信后’为开头写一段话。”这样就收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了。

4、练在情节的空白处。如《小英雄雨来》中“芦花村的人们听到河岸上呼了几枪。老人们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有志不在年高!’这段情节较简单,为了加深对雨来英雄品质的认识,我安排了一次扩写练习,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篇5

1.注重课堂中的“诵读”,读中积累字词。诵读是积累的起点。诵读的关键有两点:一是记忆,二是出声。记忆,要达到的目的是积累知识,夯实基础,为培养能力、开发智力作好铺垫;出声,要达到的目的是强化记忆,培养语感,为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做好准备。重视读,是传统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从这里可以揭示出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就得多读。读,包含着对语言文字“感知理解——吸收积累——转换创造”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读,是学习语文的窗口,可以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义”的效果;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新课标强调,积累就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根据第一学段的学习目标和学生年龄、身心、思维的特点,如何在读中积累字词呢?其一,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不强制学生在本堂课上必须认识掌握,而是基本认识后回到文中,让学生采用各种形式读文。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识记了生字,还明白了怎样将其灵活运用。其二,可以让学生对一些连词组句的文章进行饱含情感的读。这样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在读一读中读准字音,感受到汉字的音律美、节奏美。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能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所以,朗读以理解词语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词语的感情品味,从而达到有效积累的目的。其三,积累并不是知识的简单累加,而是知识的建构。了解新知识与原有经验之间的联系是积累的前提。

2.落实文本目标,高效完成积累。课堂是学生最好的学习阵地。教师只要能利用课堂扎扎实实落实好文本目标,就能高效完成积累。低年级的教学以字词为主,因此每节课对生字的学习,尤其是对这些字进行大量扩词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积累过程。同时,在每篇课文学习结束后,可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好的词句抄写在积累本上,一课一抄或几课一抄。当然由教师引导着抄写,效果会更好。

另外,教师还要重视每个学习园地中的近义词、反义词、名言警句、成语、对联、古诗词等。一学期下来,学生从教材中必定能积累到大量的词语和句子,他们的认知能力、知识量也必定会提高。

3.立足文本,整合单元内容,进一步加强词语积累。课标本人教试验版教材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安排教学内容。每组教学内容之间互相照应,有的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展示、交流,使之真正成为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我们在引导学生积累字词时,可以利用教材这一优势,进行一类词语的整合。这样就可以把一些在学生脑海中支离破碎的、零零散散的词语进行归类、整理,使学生积累的词语更有层次,更加丰富。

4.让词语积累服务于运用。

不会运用的积累不是真正的积累。只有把积累付诸于实践,才能让积累“活”起来。在课堂上,我们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在读一读、写一写字词的基础上,从中挑选三五个词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发挥想象,创造性地写几句或一段话。写时可以让学生随意安排词语的顺序,只要通顺、流畅即可。完成这样的训练后,再给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语境,规定用挑选的三五个词去表述这个语境,最后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词语,尽可能写得长一些。

二、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防止阅读积累的形式化。

篇6

教好任何一门课,方法都很重要。而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其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又应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善于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多地掌握语文教学方法并学会合理选择和运用。这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当前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

如果将语文教学方法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可以将众多的教学方法从三个方面加以归纳: 以教为主的方法系统;以学为主的方法系统;教、学兼重的方法系统。这三个分系统体现着各自的特点,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

一、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语言为媒体,传递知识信息,靠教师的讲述和讲解,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讲授法。 它主要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语文知识的一种基本教法。主要用于导语、指示语、结束语、介绍作家作品和时代背景,叙述教材基本事实,分析课文,提示重点,阐明事物和事理,评述 写作范文和习作例文等。

讲授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目前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运用讲授法能使知识系统化,在较短的时间内交给学生以全面而准确的知识。在具体教学中,我们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该讲则讲,而且要讲到位。 教师的讲解和示范目的是为了传授知识,并让学生了解方法,不要因为担心背上“满堂灌”的嫌疑而忽视对知识的系统传授。

串讲法。 它是文言文教学中有“讲”有“串”的传统教学方法。“讲”即讲解,“串”即串连,就是把上下文串通起来,实质是“讲”,讲的特征是“串”,即把词、句、语段、段落、全篇连贯起来的系统讲解。串讲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翻译式串讲,一种是概括式串讲。翻译式串讲,就是把古文译成白话。

翻译式串讲的特点与古文今译相近,不必要求古文今译所讲究的“信”、“达”、“雅”。翻译式串讲是有选择的今译,只把那些较难理解的句子或段落译成现代语言,而那些只需解释个别语词就能读懂的句子则不必翻译,因此在形式上比古文今译要灵活一些。根据学生学习层次和水平,可以选择翻译式串讲,只要能通顺、准确地解释出全句的意思,就基本上算达到了目的。

概括式串讲,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其意义加以概括,用自己的话解释出来,而不用语词对译的方式,又称“意译” 。当句子的含义比较丰富、深刻,这是用翻译式串讲无法充分表达时,就需要用“意译”。

串讲法的应用有利于发挥教师“讲”的主导作用,保持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变单方面的教师讲为师生双边活动,让师生互动更紧密,从而融为一体;且能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控制自己讲授的时间,尽量让学生多说。

二、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努力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

讨论法。它是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常用教法。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民主教学思想。

研究法。它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研究的方式,借以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一种有效教法。它突破了传统教法重教轻学的局限,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的转变。当然这一方法,对于学生自身语文水平要求也是很高的。

三、教、学兼重的教学方法系统

问答法。这是在语文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教法。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或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解疑辩难的对话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教学法。 它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教学方法。强调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掘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在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之中,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相统一的审美境界,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操,进而不断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篇7

摘 要:大多数艺体类学生的英语语法基础比较薄弱,且对语法缺乏足够的重视,直接影响到了其英语学习的效果。本文分析了艺体类大学生英语语法学习的现状,指出要纠正艺体类学生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误解,并从摸底测试、专题讲解、结合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指导学生课下阅读语法书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对艺体类大学生进行英语语法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艺体类学生;英语语法;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1、艺体类大学生英语语法学习现状

由于艺体类大学生,即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等专业的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必须花大量的精力用于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加之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艺体生录取时重专业课成绩轻文化课成绩的做法,艺体类大学生在文化课方面的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其英语基础尤其如此,大多数艺体类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较低,相当一部分甚至在50分以下(满分150分)。

在艺体类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艺体类学生不仅在词汇、语音方面基础较差,其语法功底更是堪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听到“独立主格结构”、“部分倒装”、“虚拟语气”时一脸茫然,还有部分学生对“不可数名词”、“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完成时”、“被动语态”、“时间状语从句”这些最基本的语法概念也一无所知。

而他们对语法的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有的学生认为,语言学习主要就靠背单词,认识了单词就万事大吉,语法根本没什么用处。有的学生认为,学汉语这么多年,没专门学过什么语法,不是也学得挺好的吗,所以英语学习也完全不用去学语法。还有的学生认为,现在的英语考试中语法题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因此在语法上去花时间下工夫“不划算”。

2、要纠正艺体类学生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误解

上面提到的想法在艺体类学生中有很大市场,所以有必要让学生明确这些看法是错误或者片面的。

第一,任何语言都是由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构成的。现代汉语词典对“语言”的释义为:“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语音、词汇、语法三者缺一不可。如果把语言比作房子,语音是其外壳,词汇是砖瓦等建筑材料,语法则是房子的骨架;其中,语言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如果只是词汇的简单堆砌,是无法构成有意义的句子的;任何人学习和使用英语,都必须依照语法规则。

第二,母语的学习与外语的学习是不同的。母语学习以“自然习得”为主,儿童从毫无知识和先天经验的空白状态下起步,通过每天与身边的成年人及伙伴们接触,在交流过程中潜移默化,其话语素材与日俱增,语用能力也越来越强,大约在四到五岁,儿童即大体上能够理解周围的人的言语,而且自己也能连贯地表达思想,他们说的话也大都是符合其母语的语法规则的。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循序渐进,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母语的学习确实不用特意去学语法。但是外语的学习则不同,大多数人都没有外语环境,在课堂和课下所接触到的语言材料都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往往与真实语境很难吻合。在这种情况下,适当地学习一些必要的语法知识,有助于学习者把握外语的规律,从而少走弯路,也弥补语言材料摄入的不足。

第三,诚然,在中国大学生现在参加的英语考试中,直接考查语法知识的题目比重有所减少;以CET-4(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和SCET-3(四川省大学英语三级考试)中直接考查语法的选择题为例,前者从1987年9月份的18题变为15题后来又降为12题,直至完全“退出”,后者也从最初的12题减少到目前的8题。但实际上并不意味着语法对于英语考试来说就真的无足轻重。在阅读理解中,对句子的理解尤其是长句的理解固然离不开语法知识,即使是在听力理解、翻译等题型中,是否具有扎实的语法知识,也是正确解题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3、对艺体生进行英语语法教学的探索

3.1进行语法基本知识的摸底测试

在艺体生进校之后,对其进行英语语法测试。鉴于实际情况,题目不宜太难。大体上,45%的题目相当于初中水平,35%的题目相当于高一水平,20%的题目相当于高二高三水平。通过摸底测试,了解其总体水平和最为薄弱的语法项目。这为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如何进行语法教学指明了方向。

3.2课堂上进行专题讲解

每周可以抽半节课的时间进行语法讲解。

每次的讲解各有侧重,大致在第一学年侧重讲解词类、句子成分、名词的单复数和所有格、冠词、代词、数词、动词的种类和各种形式、形容词及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基本时态(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过去进行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一般将来时、过去将来时)、被动语态,在第二学年侧重讲解虚拟语气、句子的结构、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非谓语动词、主谓一致、倒装、省略。

讲解时可以讲练结合,并多举一些有代表性的经典例子,让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3.3结合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在平时的综合课、听说课上,特别是在对课文语言点的讲解中,也可以补充一些语法方面的知识,结合材料中的具体语法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简要讲解。

由于有具体的语言环境,学生可能对讲解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通过这种途径不断巩固已经讲过的知识,也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3.4指导学生课下自己阅读语法书

如上文所述,进行外语学习想要“跳过”语法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由于学生基础薄弱,课堂上时间有限,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又千差万别,要学好英语语法,仅靠课堂上的那点讲解无疑是杯水车薪。基于这一情况,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语法书并在课下进行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对多数艺体类学生而言,选择任何一本适合高中阶段的语法书即可。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选择《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薄冰新编英语语法》、《大学英语语法讲座与测试》(徐广联主编)等。

指导学生以如下三种方式阅读语法书。第一,通读,即从头到尾浏览完一本语法书。先看目录,最好能够对目录非常熟悉,以图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系统的语法框架。然后依次按章节阅读,看不懂的地方可以一带而过;不求全都弄懂,更不用都记住,只要留下一个基本的印象即可。第二,有选择性地阅读一些重要章节,如时态、虚拟语气、句子种类、从句、非谓语动词等。特别是涉及句子层面的语法知识,尤其要高度重视。第三,查读,即结合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到相应的章节去查找语法讲解。由于在“通读”的时候已经熟悉了整本书的结构,所以应该比较容易找到对应的章节,阅读该语法项目的相关内容,结合书上的语法讲解和例子,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通过对艺体生进行英语语法教学的实践,我们发现在大二下学期的时候,学生在语法学习上取得了一定进步,分析长难句子的能力明显加强了,相应地,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也有较大提高。(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学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师范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艺体类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之一。

参考文献

[1] Jeremy Harmer.How to Teach English.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 李新国.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的尴尬与对策[J].高师英语教学与研究,2006,(2).

篇8

一、朗读中丰富积累

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我觉得作为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在朗读中动情、生情,主动积极地积累语言。如:上个学期在讲《虞美人》这首词时,我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再配以恰当的音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在读中理解词句的意思,在读中想象词句描写的画面,在读中感悟作者心情,学生心通其意,必有身临其境之感,将自己融入词句之中,就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

二、品析中深化积累

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可在品析中积累。我们强调在品析鉴赏中积累语言,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在好词佳句的鉴赏中,深化认识融会贯通,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已有。如:《鲸》这一课中,有很多说明性的文字,作者表达非常准确。我先让学生自读这些句子,然后说说这样表达好在哪,或者用换词的方式问一问学生这样行不行。如:“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一个“约”字便能体会出作者语言的准确。此外不要忘记学习作者是抓住事物特点介绍事物的说明方法。这样学生在品词、品句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把这些好的表达方法以及说明方法记忆在脑,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仓库储备”。

三、说话中沉淀积累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如:上学期在学习《草原》后,我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摘录到摘抄本上,然后让学生反复默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课文中的语言组织在一起,向同学介绍内蒙古风光和风情。说话前让学生把说的内容列成提纲,介绍时尽量用上自己摘录到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使学生在说中积累。另外,复述是将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有效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用故事描述、导游介绍和即兴表演等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在说话中沉淀积累。

四、运用中深化积累

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成功片段,是深化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运用迁移的练习点,指导学生有机积累语言,沉淀语言素材。如:在学完《鲸》和《松鼠》两课后,我让学生比较两篇文章在表达方式上的异同,并尝试着进行改写。也就是说,用《鲸》这一课的表达方式去介绍松鼠,再用《松鼠》这一课的表达方式来介绍鲸。这样,学生在不断的、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既巩固了所学到的说明方法,又实现了所积累语言的再次运用。

五、课外勤于积累

叶老曾说:“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这句话,道出了生活实践对语言积累的深刻影响。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常用的谚语、歇后语,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生活笔记中去。学会了品味生活,才会使生活的语言富有灵性。还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如:利用休息日尝试一日家长工作,结合综合性学习开展活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便会自然产生联想,将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选择重组,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言,得到永久储存。

鲁迅先生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在语言积累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地观察,大量地阅读,主动地积累,养成“采蜜”的好习惯。教师要不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使他们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指导他们在阅读中摘录好词佳句、名言警句、成语格言、优美诗词等,把生活学习、电影戏剧、报刊书籍、宣传标语、电视广播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好材料记录下来,广撷博采课外语言,并在同学中进行传阅交流,互相观摩。这样直接、间接的语言材料积累多了,写文章就会语言丰富,表情达意就能挥洒自如。

篇9

雷锋就是你、我、他

弘扬雷锋精神 构建和谐校园

弘扬雷锋精神,争做文明学生

见到杂物弯弯腰,生活垃圾不乱抛

责任与我同行

活雷锋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争做现代的雷锋!

雷锋精神就在我们身边!

学雷锋,见行动,为两个‘文明’作贡献

继承优良传统,弘扬雷锋精神

服务校园、奉献社会,做公民道德的践行者

宗申学雷锋,服务树新风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相约春天,让雷锋精神在校园闪光

让行动与雷锋精神同在

做一颗闪闪发光的螺丝钉

学雷锋、忆传统、献爱心

弘扬雷锋精神,争当时代楷模

人人忆雷锋、人人想雷锋、人人话雷锋

学雷锋、树新风、争当校园文明使者

真情暖万家,青春见行动

众人拾柴火焰高,公益事业靠大家

服务校园、奉献社会,做公民道德的践行者

篇10

[关键词]学生提问;学的课堂;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5-0035-04

老师要怎样教,学生才肯学?课堂要如何设计,学生才能学得顺?问题要如何问,学生才会有更多的求知欲?

本文以两次课为例来分享巧用学生提问来推动课堂学习的经验,从中可以窥探到教学改革的一点措施,对如何实现从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的转变有一点借鉴意义。

笔者是一位心理辅导老师,从事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学,教学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活动课应给人轻松活泼的感觉,但如何在创设轻松活泼的氛围的同时还能让学生有知识上的获取、认知上的收获,这是活动课教学需要权衡的问题。

在《认识气质类型》一课中,对于“气质类型”这个抽象的概念,如何将其具体形象化,让学生能够听得懂,我着实费了一番心思。我准备了丹麦画家皮特斯特鲁普的《四种典型气质类型》漫画,通过设计模仿表演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一次教学的时候,我担心学生看不懂漫画,就先把漫画的大致背景描述了一下,告诉同学们:画中两个人坐在长凳上,A坐扁了B的帽子,B表现出不同的反应,这些不同反应的类型就相当于不同的气质类型。请同学们来讲讲故事,可以给人物起名字,讲的时候要求绘声绘色,能够说出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神态,如能加上人物的心理活动就更好了。

同学们纷纷开始讲了,但讲出来的语句比较平淡。有:“胖子坐在了瘦子的帽子上,瘦子很生气,一下子上去把胖子暴扁了一顿。”再有:“胖子坐在了瘦子的帽子上,瘦子很悲伤,在哭泣。”于是,我将要求板书在黑板上――动作、语言、想法、表情、神态,希望能够给同学们以提醒和对照。

可任凭我把要求讲得再详细,学生们的反应还是比较平淡。直到有一次教学,我受到学生的启发:在我刚刚展示漫画的时候,就有学生提问:

“老师,那个凳子上的是什么东西?”

“老师,第二排中那个人的头上是什么?”

“老师,第三排中的最后一组的人,怎么裤子都没有了?”

“老师,第四排的人,为什么会哈哈大笑?”

……

面对突如其来的众多提问,我在思考:学生本来就有问题的啊,为什么我要划好范围让学生照着做呢?这种提问不是正好能够打开学生的视野、激起学生的思考吗?我突然意识到,原先的做法抹杀了学生的思考权和探索权。学生本来就有学习的欲望、探索的兴趣和挖掘的需求,只是习惯了老师的铺设,所以才被动地去思考。

第二轮上课,我决定把思考权和探索权还给学生,少作一些铺设,多让学生显露一些自然的求知欲望。在我展示漫画之后,看到学生不解的表情,皱眉头、探着头,不断研究画面的时候,我知道提问的时机成熟了,“同学们,看到这幅漫画,你们有什么疑问吗?任何问题都可以问。”

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顿时激起学生们的探索欲望,他们纷纷提出问题来。

“老师,怎么只有第三行有一个胖子和瘦子,其他都是两个胖子呢?”

“老师,最后一个人是哭还是笑啊?他手上拿的是什么?”

……

不问不知道,原来学生有这么多问题都看不明白,都想知道,老师却以为他们都看得明白,可以直接讲故事了。所以,在此之前增加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理解,为后续的学习铺垫好道路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更为重要。他们发自内心的提问恰恰反映了他们的学习进程,如果能够捕捉到他们的提问,就能准确地理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认知水平在什么层次上,从而更有利于教学步骤的推进。

在《学习的动力》一课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测试了解学习动机的种类与强弱。在学生做完测试以后,我们对全班同学的学习动机进行了统计,得出内部动机倾向和外部动机倾向的集合以及学习动机过强、过弱的集合。如图:

还没有等我发问,学生就开始困惑了:

“老师,还有些人不在里面,到底是内部动机还是外部动机?”

“老师,刚才有人举了两次手,他是属于内部动机还是外部动机?”

“老师,什么是内部动机?什么是外部动机?”

“除了动机过强和动机过弱的人以外,还有些人是属于什么呢?”

“我动机过强和动机过弱都举手了,我到底属于哪种?”

……

我当下就意识到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住了。

“问得好,这些问题都是老师接下来要讲的,还有问题吗?”

“老师,内部动机好,还是外部动机好呢?”

“动机过强好不好,动机过弱好不好啊,老师?”

看着这个简单的集合图,居然有这么多精彩的问题,谁说学生懒,谁说学生笨?他们真的是一群善于思考的好学者。当学生的开放性提问结束以后,我开始归类问题并解释他们的疑惑。

当解释到学习动机过强、过弱的时候,我又给大家画了一幅图来帮助理解。

我刚刚画好,就有同学跳起来说:

“老师,我知道了,没有举手的同学,学习动机是在中间的阴影部分,表示不过强,也不过弱。”

“是的,那就是适中的意思,正好。”

多聪明的学生啊!

[HTK]“那两次都举手的人呢?”[HT]

学生沉思中,不得其解,这个时候是老师解释的好机会,因为有个未解决的问题摆在那里,他们特别想知道答案。

“这两次都举手的人呢,应该区别对待的。对于有些学科、有些时间,他们是学习动机过强的;对于另外的学科、另外的时间,他们是学习动机过弱的。同学们能从生活中找到例子来说明吗?”

“老师,我想到了,考试之前,我学习动机过强,常常感觉到压力很大。放暑假的时候,我学习动机过弱,不想做作业,只想等到快开学的时候做。”

“老师,我特别喜欢学习科学、数模之类的东西,就是不喜欢背英语单词,我想我是对于科学学习动机过强,对于英语学习动机过弱吧。”

我再次追问,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还有哪些时候,你们会感觉到学习动机过强,压力过大;哪些时候,你们感觉到自己学习动机过弱,不想学习、懒得学习?”

“爸我学的时候,压力特别大,学习动机过强。”

“上次考试考得不好,之后拼命地学习,学习动机过强。”

“以前学得不好,被别人嘲笑过,为了不再被别人嘲笑,所以非常努力地学习,学习动机过强。”

“当上次考得比较好的时候,自己很满意,就会松懈下来,不怎么努力了。”

“当我感觉压力太大的时候,我就不想学了,学习动机过弱。”

“当父母不在家的时候,我可以玩电脑游戏,我的学习动机就过弱。”

……

学生能够联系实际来理解学习动机过强、过弱的概念,真的是非常好。这样他们就可以根据理解来适当调节自己的学习动机强度了。

以上两次课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意外收获,给了我莫大的惊喜。我感觉到学生的求知欲是自然生成的,只要我们善于铺设台阶,善于营造氛围,善于抓住契机,那么学习就一定是精彩而有趣、深刻而有效的。

我在想,如何让学生自己来问、自己来学、自己找到答案呢?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来充实课堂学习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供大家参考。

第一,给学生呈现的学习材料(引导材料或者导入部分的材料)要新颖有趣,最好是同学们从来没有见过,或者他们非常感兴趣的图片、图表等,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主动在图(表)里寻找些什么。

第二,在所呈现的材料里面,有意制造一些矛盾,留下悬念、疑惑或者未知的部分,让学生感觉到一种残缺、不解、有漏洞等,会激起他们探索的欲望,会让他们提出许多问题来质疑这样的材料,这样,探索学习的过程就开始了。

第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少作陈述,多作演示和提问,充分允许学生发问,形成比较宽松的学习氛围,这样也利于养成学生爱发问的习惯,并有可能形成班级里头脑风暴的思考方式。

“学问”二字当有学有问,才有学问。教师的教不能演变为“喂养式”的教,而是要发展成“引导式”的教,顺应学习的自然过程,解惑于学生困惑的关键时刻,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兴趣地继续探究学习,真正还原“学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陈金根.让学生提问[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