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教育差异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03:19: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东西方教育差异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文化渊源 东西方 跨文化交流
1.东西方文化渊源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而且这些文深深地影响了一个国家,更确切地讲,虽然很多国家的具体文化不同但是他们的文化具有相同的文化来源。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简单地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块来研究,东方文化主要来源于长江-黄河流域文化和印度流域文化。东方文化的特点在于浓郁的怀旧思想,浓厚的神秘色彩以及重感性轻理性。然而西方文化主要来源于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西方文化的特点在于对人的尊重,对个人自由,独立,平等的追求和强调个性的表现。由此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来源的不同造成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特点。
2.文化来源引起的东西方差异
文化来源的不同引起了众多的差异,而了解这些差异对于成功的跨文化交流具有极大的作用。在此,我们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差异:社会行为,工作习惯,时间观念。所有的相互影响和互动的行为都是一种社会行为,其中思维方式就是一种社会行为,东方文化强调曲线性思维方式,西方强调直线性思维方式,这种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就来源于文化来源的差异。东西方的公司员工在思维方式,交流习惯,工作方式上都存在很大差异,如果对这些差异处理不好,在工作过程中就会产生很多摩擦和误解,这就会影响到同事之间的关系,公司的发展。在这里,我们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天,美国总部派来的项目负责人‘Frank’ 想要听项目进展报告,小李就带来了厚厚的一叠项目文件和内容丰富的演示文稿,准备进行精彩的讲解,但是在这过程中,小李不断地被打断。Frank想要小李讲解重要的部分并且给出直接的建议,显然他对小李的讲解很不满意”。在这个例子中双方都没错,只是作为中国人的小李想要尽可能充分地详细地解释与项目相关的信息,这完全符合中国的文化特点。然而,Frank的讲话方式也符合西方的文化特点。正是这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两个人交流过程中的不愉快。东方传统的农业文化和西方的工业文化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很大差异,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和农业是传统中国文化构建和形成的基础。他们认为时间是个循环,世界上所有的事情经历了一定的时间之后就会回到原点,循环的时间观念强调重复和标准化,比如昼夜交替,四季循环等。由于缺乏线性时间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观念不是很强。相比之下,西方人具有积极,敏感,准确的时间观念,在西方的哲学史上,有关于时间的纯理论问题。古希腊哲学家说过一句名言“没有人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所以西方的思想强调时间的不确定性。与东方社会相比,西方社会很少受过去事情的影响,整个社会在单向时间的影响下迅速变化和创新,但是,同时人们也面临着时间的压迫和紧张的人际关系的压力。由此可见东西方文化来源的不同引起的东西方的差异。
3.这些差异对于跨文化交流的具体影响
跨文化交流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讨论文化差异引起的跨文化交流的障碍以及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交流失败的原因。这些具体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日常生活,跨国公司的管理,国际商务谈判。在日常生活方面,有很多跨文化交流的例子,“一位意大利的项目经理来到中国的分公司考查,中方派了一名助理全天陪伴这位经理,这位助理尽心尽力,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和谐,融洽”。其实问题在于,这位助理的全天陪伴让她没有了个人空间。在跨国公司的管理方面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上海一家非常有名的国有企业,大部分的员工都是上海人,公司采取的是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生产方式,但是不久后这家公司与一家外企合并,管理方式和生产方式和以前大不一样,起初员工们都有些不习惯,但是慢慢的大家都适应了,生产效率确实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这里的问题在于,员工们并不了解西方的企业文化,如果他们在此之前对西方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方式有所了解,他们就不会不习惯了。随着商业全球化的发展,在商务活动中,文化多样性的程度在不断增长。所以文化差异将不仅影响谈判双方对于各种行为的解释,还将影响谈判双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无意识地将这些东西带到谈判桌上,所以是它们使得谈判变的复杂。由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在文化方面存在差异,所以他们需要采取不同的谈判风格和技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作为一个外语学习者或者说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关注其他国家的文化,这对于我们进一步的学习也是很有帮助的。(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书目:
[1]Cao Jianhe.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M].Shanghai:Shanghai Education Press.1996.
[2]Song,Li.Gateway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Harbin:Harbin Industrial University Press.2004.
[3]江波,浅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外语教学[J],广西大学梧 州分校学报,2002,(03)。
篇2
关键词:语言;思维碰撞;思维差异;学习效果;制约
思维方式是人们认识、理解、把握事物的方法,是决定文化形式的最为深层次的内涵展现。正是由于思维方式因人而异的特性,导致了不同文化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产生明显的差异。所以,世界上多种多样文化主体的存在,成就了人类特有的思维规律,有的是在固有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思考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果能够注重对学生英语语言思维习惯的培养,将有效提升大学生英语学习质量。
一、思维差异的体现模式
思维模式几乎体现在所有的文化领域中,它包括物质、行为、精神和交际文化。且思维模式差异恰好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思维模式的体现与语言的关系密不可分,使其成为了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反过来,语言又促使思维模式得以形成和发展。语言作为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构成思维模式的主要元素。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所以,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连淑能,2002)。思维模式主要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语言和习惯等要素组成(陈新夏等,1988:504)。也正是这些要素导致了人们的思维模式产生差异。Whorf认为人们的母语模式毫无疑问会影响其惯常性的思维模式。所以,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同一种语言文化——英语语言进行交流时就非常容易导致误会的产生。
1.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碰撞
所谓的形象思维就是指人类的大脑对记忆表象所进行的分析及加工,然后形成一种全新的表象的心理活动过程,这是思维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想象。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就非常发达。这一点充分生动地体现在中国文学史上。比如,《诗经》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一个非常精典的范例。中国人形象思维的突出与象形文字的存在可能有着密切关联。如:日、月、山、川、水、火等汉字都具有象形的典型特征。这或许正是汉语的早期文字被称作象形文字的原因。但是,英语国家的英、美人却擅长于抽象思维。抽象思维通常也被称作逻辑思维,指的是运用概念所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又如:英语词汇中具有大量的抽象名词,它们的使用频率远超出汉语词汇中的抽象名词。经常习惯于运用各种思维模式。由于文化传统之间的差异,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对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运用是截然不同的。这一差异是英语教育者和学习者必须了解的内容,否则将极易造成思维混乱、理解困难等局面。
2. 综合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碰撞
所谓的综合思维即从思想上将思维表象的各个部分整合起来,将其各种属性、方面、联系等相结合。而分析思维却是从思想上将一个完整的思维表象分解成各单个部分,或者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联系等进行区分。在实际的思维过程中,中国人倾向于综合性思维,英、美人倾向分析性思维。这种差异在文学艺术领域体现得更加明显。如,中国的京剧是我国戏剧中的国粹,它的表演方式主要体现在:唱、念、作、打上。那么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则是:歌剧是歌者不舞,舞剧是舞者不歌,还有话剧的表演者是既不歌也不舞,芭蕾舞就更是只舞不歌的表演了。所以,明辨综合思维与分析思维之间的差异,避免发生文化冲撞是准确把握英、汉语语言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
3.“统一”与“对立”的思维碰撞
中国有史以来一直非常注重事物对立面之间的和谐共处,即对立中的统一。相对而言,英、美文化则过多强调对立面之间的斗争与转化,即统一中的对立。虽然传统的中国哲学并不否认对立,但是却非常注重和强调 “统一”的一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贯主张“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天人合一”是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一位著名的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说过的一句话,东方人见到了统一忽视了区别,西方人见到了区别遗忘了统一。这句话非常准确地道出了东、西方在“对立”与“统一”上存在的思维差异。教学者与学习者只有熟悉这些思维差异现象,才能避开碰撞的发生,学好地道的英语。
4. 大、小程序方面的思维模式碰撞
在观察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方面,中国与英、美国家的人同样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大、小思维方式上,东、西方两种文化,尤其是中、英两种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中国人思考问题的习惯是从大到小,自上而下;而英美人思考问题是从小到大,最显著的差别就是对地址的排列顺序。如:中国人写信址时,按汉语习惯:国名—省/州名—城市名—街道名—住所的门牌号—收信人姓名书写,可美国人的地址书写顺序却与中文的顺序完全相反,即从小到大。在姓名的表达方式上更是大相径庭,汉语的姓名是先姓后名,英美人却是先名后姓。而且中文的许多双音节词的组合排列都是从大到小。如:大小、高低、长短、宽窄、高矮、年月、分秒等。还有中国人或学生在写文章或论文时往往偏爱选择大题目。比如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题目,中国的学生倾向于选择的题目通常为“如何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护大自然”等大题目;而英美学生的论文题目会更具体化,他们所选的文题常常倾向于“如何处理本地的污水”、“本地区废弃物的处理办法”等。
二、思维差异碰撞对英语学习的制约
思维模式形成于人们所生存的区域及其特殊的文化环境。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根源来自于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国文化有着五千年博大而精深的悠久历史。在儒教、道教、佛教文化的长期熏陶下,中国人形成的思维模式所崇尚的是审慎、谦虚和温文尔雅,倡导遵守“三纲五常”、宣扬“理乐教化”。在行为举止方面“服从”和“接受”远多于“抗拒”和“挑战”。而隶属于西方文化的英、美文化主要渊源在于长期受到古希腊的文明及基督教教义的影响,形成了西方人性格中善于“挑战”和敢于“创新”的思维模式。正确引导学生明了这些差异是英语学习中避免发生碰撞及影响学习质量的必备知识。
1. 思维碰撞对英文写作的制约
只有充分了解中国人倾向于“统一”,英美人倾向“对立”的思维差异的存在,才能有效提高英文写作能力。这种好与坏、对与错的“对立式”的思维模式,使美国人往往把世界看成是非黑即白的两色世界。他们通常依据这种美国标准对所有的事物做出他们的评价,这种做法在东方和中国人看来是一种傲慢的表现。由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比较倾向于“统一”,对于主观与客观不像美国人那样分得那么清楚。因此,中国人写的文章或学生的作文常被美国人评为概念不清,中国人的“统一”思维模式在西方人眼中更是缺乏明确性和准确性。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引导中国学生熟练掌握思维差异在汉、英句子结构、语句重心和语篇结构等方面所体现的特点。了解中文的写作特点是以语义为中心,重视事件的结果而忽略对它的推理过程。以往的英语作文测试题目大多是三段式作文文体;可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中国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习惯按照中文的行文思维把开篇、主体及结尾放在一个整段中完成,使英、美人读来有种混乱、堆砌、层次不清的感觉,这一点也是中国学生在写英文作文时出现的普遍现象。反之,英语的段落写作必须是一个语义表达的完整体,要求运用语义直接表达中心思想。同时,段落间的语句、语义必须形成一个流畅的文体。每段都要有一个主题句、一个中心思想,要求段落结构必须严谨,内容必须以主题句为中心,每个段落都必须由话题、主体及结尾进行首尾相接。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避免用汉语的写作习惯写英语文章的关键是改变学生的思维习惯。
2. 思维碰撞对句法的制约
作为形态语言的英语语法主要是通过语句时态的变化以及一定的虚词来表现的。英语词汇普遍具有形态功能和词性标志,使语法结构特点鲜明,具有通俗易懂的表象形式。而汉语的词汇不具备上述的条件。汉语的方块文字在结构上是彼此孤立的,字与字的结合并不发生形态变化,而是直接的对接。汉语作为一种孤立语,语法关系的表达方式直接依赖于语义、语序和逻辑。中式思维模式突出体现在汉语的句法中,尤其是在日常会话中,很多会话既不需要主语,也不需要谓语。如:“下雪了”,“刮风了”,“亮/黑天了”,“十点了”等都是没有主语的句子。所以说,主语、谓语可以省略是中文有别于英文的最大的行文特点之一。但是,读来仍会使人感觉到亲切、自然、形象生动,给人印象深刻。但在英语行文中,必须明确区分开主语和谓语,句子中必须有主语和谓语,如:“下雪了”,就必须说“It snows”。“十点了”,英文必须是“It is 10 o’clock now”。因此,中国学生在翻译上述汉语句子时习惯按照汉语的思维模式和语义表达方式,使英、美人感觉概念不清或语意不明。根据上述汉英句子结构存在的根本差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英汉互译时要注意句子的结构层次和自身特点,避免思维碰撞带来的混乱,才能准确表达句子的文化含义。
3. 思维碰撞对文化习惯的制约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具有其民族独到的表现形式、内容及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和词汇是传承文化、展示人类生活的最简单而又直接的工具。每一个民族都拥有其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任何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和文化的对等都是鲜有的,所以在交际过程中产生思维差异也就在所难免。这些差异在词汇的比喻、联想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的不对应上体现得比较多。在成语及习语的学习和英汉互译中,由于习惯的不同和思维差异的存在,有些英语成语在汉译中就需要做出相应的修改才更便于理解,比如:In like a lion, out like a lamb“虎头蛇尾”,beard the lion“虎口拔牙”,ass in the lion’s skin“狐假虎威”。在以上的成语里,英文中使用的是“狮子”,而中文译文却是“老虎”。两种动物在中、英文化中的地位是截然不同的。在美国的文化中,人们把狮子定义为百兽之王,而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老虎才是兽中之王。在翻译类似的成语时,由于许多学生无法理解句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所以很难准确地把它们翻译成中文。由此可见,准确把握东西方的文化习惯和思维差异才能避免因碰撞而产生的混乱现象,领会成语所表达的真实含义。
4. 思维碰撞对当代教育的制约
在教育方面,东西方对学生的教育重点也有很大差异。中国的中小学,乃至大学均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品德。而西方教育则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个性化能力和特立独行能力的培养。英、美的教育宗旨奉行“以自我为中心”的信念。所以西方的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独立性和竞争意识。他们注重个性发展,独立自我,勇于挑战。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在人格塑造和自我修养方面,如不及时对他们进行差异对比点播,极易造成学生们思维困惑、迷失自我的严重后果,导致一些人盲目崇拜和照搬西方的一切事物、接受西方的一切思想,从而产生人格及素质上的偏差。有鉴于此,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要充分把握好体现在两种文化之间的思维差异,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既要培养大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要在学习中汲取西方文化中独立思考和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为我所用,真正体现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教书育人的宗旨。
总之,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就必须先了解其语言文化,对于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来说,尽管现代通讯日益发达,网络技术得到了迅速普及,使得学习和信息了解变得方便快捷。但是,大多数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却相对贫乏,从而也就导致了英语学习起来困难重重,进步缓慢的后果。相对于大学生而言,多年的付出却得不到预期回报的主要原因与他们对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及思维差异认识不足有关。如果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汉、英两种文化的对比和渗透,我们的学生可以通过对比进行英语学习,既增加了文化知识又加深了语言文化的本身印象。学生可以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既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使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关世杰. 试论中国人与英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及汉字在其成因中的作用[C].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11.
[2] 傅仲选. 实用翻译美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3).
[3] 吴友富. 国俗语义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1).
[4] 杨自俭.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3).
[5] 卢植. 认知与语言——认知语言学引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260.
[6] 张宏萍. 浅议培养英语思维 提高英文写作能力[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0(4).
篇3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高职英语;英语教学
一、 高职英语与跨文化交际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专业英语教育都缺乏自己的特色,教育方式也比较单一。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学生即使通过了AB级,甚至四级考试,步入社会后在英语应用方面仍然表现出严重的不适应,不能脱口而出地道的英文,说出的英语往往是Chinglish, 即Chinese English,而对外籍人士的英语,理解也容易出现偏差。这样的学生,远不能满足当今改革开放的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和国际型人才外语能力的需求。
而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词汇结构和语义结构体系反应了该语言使用者认知世界的方法,同时也反应了使用该语言的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集中体现文化传统的价值取向等文化信息。因此,英语教学要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从而运用英语获取信息和表达思想,进行社会交流和生产实践。
二、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是“在言语交际中导致交际者本人未能取得完满交际效果的差错”(何自然、陈新仁,2004:168)。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虽然使用了符合语法、语义的句子,但由于说话不合时宜,或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或者没能获取说话人通过话语希望传递的交际意义或隐含信息等,从而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约,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导致交际行为中断或不能取得预期效果。
Thomas(1983)将语用失误分为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failure)和社交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语用语言失误指对语言语境把握不当导致的语用失误,它是由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引起的,既可表现为说话人认为听话人能充分理解自己而表达不当,致使听话人误解话语含义,又可表现为听话人做出错误的语用推理,导致误解说话人要表达的用意(何自然、陈新仁,2004:169)。
社交语用失误是由跨文化差异引起的,指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谈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它与谈话双方的身份、会话的语域、话题的熟悉程度等因素有关(何自然,1997:207)。语用失误的危害性是相当大的。人们可以宽容语言形式不好的话语,继续交流。但语用失误必然导致Thomas(1983)指出的结果:违反语用规则的人会被认为是“举止不好”,“不真诚、存心欺骗或居心不良”,从而交际失败。
三、将跨文化交际引入高职英语课堂,提高学生文化交际能力
为了减少学生社交语用失误,就应该尽可能多的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了解英语使用者的语言习惯,更得体地与人交流,不至于失礼于人,甚至闹出笑话。比如诸多学者曾用过这样的例子:中国人见面时常说的“你吃了吗?”,如果按字面意义将其翻译为:“Have you had a meal?”西方人是很难认同这句话的真实意图的。因而可以直接翻译成“Hello”或者“How are you”更为得体。这样的例子不计其数。学习语言,仅仅学习语法和句式是远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的,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电脑等手段,通过介绍西方文化知识,观看电影,听英文歌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多渠道的了解西方文化,比如在讲解词汇的时候,如你知道“Friday”,而如果你不了解英美民族的宗教背景,不清楚耶稣蒙难的日子,你不会了解“Black Friday”的内涵,更无从理解“Friday face”的意指(意指“愁眉苦脸”),与此相似的还有“Sunday”,学生了解其文化内涵,也会理解为什么“Sunday”是每周的第一天?为什么“Sunday”要做礼拜?因为没有这样文化背景的汉语词汇“星期五”“星期天”是没有这样内涵的。再如讲解语法的时候,如汉语说“一块面包”,而英语说“a piece of bread”,尽管汉语中没有名词单复数的变化,但在概念上“面包”是一个可数名词。在西方,人们把面包当成主食之一,吃的时候把一块面包切成数片,有时还会在面包片上抹上奶油,再佐以煎鸡蛋或一杯牛奶。因而在英语中“bread”是一个不可数名词。
总之,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文化能力,只有充分了解了文化,才能自如地运用语言,从而让学生的英语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何自然.语用学和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 骆晓玲. 试论跨文化交际与工科大学英语教学.论文天下,2009
[4] 徐萍,徐臣蕊.浅议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论文天下.2009
[5]王志宏,宋高玲.口译中的语用对等与语用失误[M].中外教育研究.2008年第12期
篇4
从《报告》中不难看出,国际学校的发展呈现出蓬勃向上、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天津泰达枫叶国际学校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学校创办于2008年,自创办起,学校便坚持实现东西方教育的融合优化,立足培养兼具东西方气质的国际型精英人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短短的9年时间,天津泰达枫叶国际学校便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素质教育创新之路。
培养大视野人才
“致力于不分种族、肤色和国籍,为所有受教育者提供一流的服务。”
――枫叶国际学校创始人、枫叶教育集团董事长任书良博士
围绕这一使命,枫叶教育集团风雨历程22载,让加拿大高中课程在中华大地上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融合并落地生根,既而“蔓延”向全国。
“教育的最高目标是改变更多的人,使他们彼此理解,相互包容,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终结冲突。”任书良博士站在人类社会和谐共生的角度来阐述枫叶教育的使命,“天津泰达枫叶国际学校作为一个优质的特色教育体系,其办学宗旨不在于训练学生英语的考试技能,而在于通过系统而经典的教育服务,培养学生完成东西方文化的跨越,成为具有东西方两种思维的人。因为具有东西方两种思维的人,才是未来社会最需要的人才。
在任书良博士看来,枫叶培养的人才,能顺利融入国际社会主流,逐步成长为未来世界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并具有成长为未来的政治家、科学家、未来世界500强CEO的潜力。枫叶培养对象的大视野,培养目标上的国际化定位,是由枫叶学校中西优化结合的教育资源和文化属性决定的。
在这些理念的指引下,天津泰达枫叶国际学校在课程体系、育人体系两大体系的建设中,适时地把最新的教育成果和最适合枫叶学生成长为精英人才的范式建设了起来。在育人体系方面,学校坚持在小学实施快乐教育,在初中落实养成教育,在高中进行理想教育。针对目前国内基础教育的现实,学校还明确提出了“尊重,责任,诚实,勤奋”四大价值观,为培养精英人才制定范式。
与理念相配合,学校各部门也在工作实践中研究探索出独具特色的落实方案:在领事课程开设相关模块,明确个人与社会、理想与梦想的关系;坚持落实“一生一案”,从高一入学开始,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为学生制定出合理的短中长期目标;与加拿大BC省“生涯规划”课程整合,加强该课程与领事课程的协调;中方课程在教学目标设定时做好价值引领,注重传统文化中“修、齐、治、平”思想的时代意义的探索;通过中加社会课程的整合,使学生理解价值观念差异,共享人类文化成果,从而成为具有远大理想和正确价值观的人。
“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任书良博士表示,“枫叶教育的从业者必须做‘仰望星空的人’。因为我们意在让孩子在高中阶段就具有理想主义情怀。只有我们成为‘仰望星空的人’,才能帮助学生‘确立人生目标,规划成长路径;明确社会责任,理解生命价值’。”
满足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
在基础教育领域实施中西结合的教育教学,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沿用,必须寻求或自主构建切实可行的学历制度和课程体系。加拿大BC省与天津开发区政府的教育合作备忘录和办学相关问题批复中明确指出,天津泰达枫叶国际学校高中部开设中国和加拿大的高中课程,学生毕业后将获得天津市和BC省高中毕业文{。因此,学校高中课程一直是按照中国高中学生必须完成中加双重学历来设置和安排的。
然而在课程的实际运行中,学校也意识到,实施双语双学历课程并不意味着必须平行开设中加两套课程。因为如此一来不仅教学内容会有所重复,学生的负担也会过重。
所以,经过两国政府教育专家的调研、论证,认为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在内容上中国和加拿大大体相当,而有些科目(如生物),加方强于中方;在教材理念和学习模式方面,加方总体上先进,值得认真学习、借鉴,因此不必重复或平行开设中方的相应课程。
根据上述解决方案,学校高中在系统开设加拿大BC学历课程的同时,坚持开好中国语文、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课。之后,在加方艺术和体育类课程中又注入了中国文化内容(如京剧、太极)。至今,学校已经形成了8个课程区域,包括语言、数理、社会、艺术、体育、健康、英语技术、综合实践课程等,其中有必修课,更有数量众多的选修课,如公民与社会、地理与环境、音乐、戏剧、视觉艺术、比较文明发展史、商业管理、数字多媒体、统计学和微积分等数十种。
这些差异化的课程,在教学上也细分出各种层次。高一学生根据英语能力,选择不同层次的“必修+英语强化+选修”课程;高二、高三学生可根据个人规划,选择“必修+个人选修”课程。三个年级都实行“一人一课表”走班上课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
走进枫叶,走廊里都是学生的习作,各种有趣的图片、感言、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科技模型,无不展示着学生灵动、丰富的内心世界。此外,学校鼓励学生自行组织各类学生社团、文体技能比赛,自办刊物。
当然,中西融合的教育和中加双语双学历课程体系决定着,枫叶学生的英语学习是作为“二语”而不是“外语”存在的,孩子进入高中之后在英语语言环境下学习BC省高中课程,这就需要学生有相应的英语语言驾驭能力。天津泰达枫叶国际学校在枫叶教育集团体系内率先设立“大英语工程”项目,从体制上解决此问题。那么“大英语”大在何处呢?
首先,“大”在课时设置上。小学、初中的课时设计每周10节英语正课,由具备资质的中外优秀教师各承担50%的教学任务。学习时间有保证。其次,“大”在课程资源利用上,从教材的角度,国本教材、《典范英语》要学,临时选编的资料要用,但更重要是利用体系内组织国内外专家自编的《枫叶英语》,从而保证小学毕业词汇量达到2500个,初中毕业词汇量达到5500个且具备相应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基本要求。再次,“大”在学习活动与模式上,大英语中心策划了诸如英语趣味赛、筹集善款、微电影制作、编辑年刊、创办英文报纸、录制微课堂等许多创新活动项目。最后,“大”在大英语中心研讨出了有效的“整进整出”教学模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整体理解力和综合表达能力。
国际教育本土化
“能够融入国际社会主流并保留本民族优秀传统的人,才能赢得不同族裔人群的尊重。”
“中国本土开设的国际高中,应该具有民族化的特点,服务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
――任书良
“百育德为先”,作为一所国际学校,天津泰达枫叶国际学校力求每个孩子都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素质优良。因此,学校除优化中加课程体系之外,还十分重视德育工作,并推出系列举措提升学生品德素养。
“我们首推体现中西教育优化、融合的‘枫叶文化’。诚信精神、创新精神、职业精神、执行精神是‘枫叶文化’的核心。”任书良博士表示,建设中国的枫叶、世界的枫叶、枫叶人的枫叶已成为“枫叶人”的共同愿景。因此,枫叶文化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理念。
为推动学生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学校还专门设有一支专门的德育团队――领事老师,全面负责学生德育工作。他们不仅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工作,还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及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跟踪评价。更特别的是,领事老师还负责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人生规划和出国留学进行全方位的精细指导。领事德育制度的设立,使远离父母的学生在走向成熟和自立的同时,感受到家一样的关爱和温暖。
另外,枫叶学校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学校,生活老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枫叶学校要求生活老师懂教育、懂管理、有责任心,还要爱孩子。他们不但教会学生诸多生活本领,还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集体意识。生活老师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他们的朋友,给学生提供一个完全放松、快乐的休息环境。
让枫叶的学生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认为:一要学会做人:秉承快乐天性,胸怀豁达开放,感恩悲悯慈善,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二要学会学习:自主探究,勤于反思,勇于展示,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综合素质。三要学会合作:善于沟通,乐于助人,勇于担当,培养学生良好人际和社交能力。四要学会创新:激发兴趣,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这四项都是未来国际型精英人才必备的素质,而这也是天津泰达枫叶国际学校追求的育人目标。
激发学生自我发展动力
教育评价是撬动学生发展的杠杆。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有创造力、有想象力、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枫叶教育遵循导向性、激励性和科学性原则,教师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评价学生。高中学生平时作业表现得分+阶段性作业和测验成绩,占学年成绩的60%,期末会考卷面成绩占40%,教师评定各种成绩,做到公平、公正、诚信。对学生的“过程评价”和“终端评价”各占比例,平时学生保证出勤、课上积极发言、作业质量好,包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活动、社团活动的原始记载、论文或报告等,这些“过程”积累起来,都能增加分数砝码。这就大大激活了学生自我发展和追求成功的动力。
搭建平台,促进交流
“培养出能融入世界的人才、改变世界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任书良
多年的实践已证明了任先生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伟大的。如今,国际性多向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强,这就需要有大量的国际公民。于中国而言,快速发展壮大的势头对国际人才的需求更强烈。要实现民族的伟大振兴,更需要有足够多的民族精英活跃于世界政治、经、科技各个领域。
为实现快速并高质量地培养国际型的精英人才这一目标,枫叶学校不断推出新举措,探索和创造出更多的与国际对接的条件。从中加学分互认到英语分级教学,再到国际教育展、取消强化年级设置、改学年制为学期制等。坚持创新为枫叶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尤其是国际教育博览会的成功举办。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172-01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家间交流逐渐加深,但是由于各国家文化差异以及地域差异,在交流时可能存在沟通障碍,如果处理不当甚至将会产生隔阂。所以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根据学生专业对学生英语教育进行跨文化沟通意识的培养正在不断完善。传统高职院校英文教育环境的发展以及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沟通障碍,都对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产生了新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教师自身文化修养
现阶段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若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教师的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有着极其深刻的意识。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自身教育观念的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进一步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产生。并且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同时,教师应丰富自身修养,增加对西方历史背景、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差异的W习。教师只有丰富自身文化后,才能更有效地在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二、加强教学过程中对英语跨文化知识的渗透
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在日常的英语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贯彻落实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这一思想,根据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的不同,逐渐渗透西方文化。首先,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设计,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西方国家民族知识。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知识较为薄弱,所以教师在对西方国家的民族知识进行渗透的时候,不能单纯地进行知识的灌输,可以结合与之相关的电影在播放过程中形象生动地向学生渗透西方国家民族知识,同时加强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并且,教师在对相关西方国家文化渗透的过程中应注重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特征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印象,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促使学生对西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可以增强记忆。除使用上述两种方法渗透英语跨文化交际意识外,还可以在课堂中增加实际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英语的学习更具实用性,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不同场合的英语口语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渗透中西方文化差异,增加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三、丰富教学手段
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传统的英语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以教科书为基础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老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较为枯燥,并且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很容易产生疲惫感,降低课堂效率。在新时期,若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首先应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开始,教师应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丰富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学生完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形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如播放影片资料等,为同学们展示西方文化。或者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情境教学模式,设置情境,将西方文化与中方文化差异在情境故事中展现出来。或是排演与中西方文化冲突有关的舞台剧,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深刻意识到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必要性。除此之外,学校可以开展跨文化交际优秀论文评选,以及组织相关的知识讲座等,为学生营造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氛围,使学生通过活动深入了解跨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四、总结
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教师在注重传授传统的教学内容,如语法、发音以及词汇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以及渗透,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传统风俗、生活习惯等。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西方国家文化,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才能使学生在未来工作、生活中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周鹏.浅谈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的培养[J]. 教育教学论坛,2012(1):25-26.
篇6
关键词:风景油画;走向;发展趋势;发展空间
引言
作为中国油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风景油画以其丰富多样的创作实践与理论探索,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回顾近百年的中国风景油画发展历程,对于民族化、本土化的摸索和尝试是其间最为强劲的一条主线。这一努力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亟待梳理的问题。在一时的繁荣表象背后,也潜藏着值得重视的深层危机。中国山水风景油画与西方风景油画在花坛之中均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上述这两种表现相同的对象却采用着不同的表现手法的艺术形式。在各自漫长的发展过程之中,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以及审美情趣以及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从地域以及人文环境出发分析与比较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油画发展历程,从而透视中西方艺术之间的差异以及各自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就进一步地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及其融合。
1 我国风景油画表面繁荣及深层危机
我们都知道,风景油画的创作不能与大自然相脱离,这主要的原因在于大自然是风景油画创作的源泉,也是风景油画追寻自然之美的根本载体。唐代张璨曾经这样对我国传统画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此可以看出,造化与心源对于艺术的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价值是等同的。清石涛曾经有言“搜尽奇峰打草稿”,他主张艺术创作应该亲近大自然,积极地积累丰富的创作素材,在本质上而言,其实是一种荡涤胸襟的精神活动。除了我国古代艺术创作者主张风景油画创作应该亲近自然,国外的艺术创作者也主张风景油画创作应该积极地与大自然相沟通,他们在这方面与中国的艺术创作者有着异曲同工的观点和创作理念。自十七世纪英国的风景油画家纷纷主张将画室搬到室外,尽可能多地与大自然亲近,通过大自然来找寻艺术创作的灵感。
我国风景油画的发展是随着不同的社会形态的发展而发展着的,这就是说中国风景油画的发展具有时代特征。例如,在建国初期,我国的风景油画所体现的主题主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体现了一片新的景象;在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的风景油画的主题也是与改革开放有关系,体现了改革春风吹拂下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当前社会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当前我国的风景油画所体现的主题也是与社会发展的大好形势有极大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风景油画的发展完全与时代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且,我国的风景油画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然而,这种繁荣景象其实是表面的,在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一定的危机。由于现代社会经济地不断发展,目前我国风景油画受到了经济利益的驱动,类似的活动很多都是流于表面以及庸俗,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在各个方面有所表现。其中,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促使了艺术家滋生出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与此同时也迫使艺术家过于追求标新立异,而且这些艺术家为了尽快达到某一种目的,脱离自然界,对大自然的把握和理解十分肤浅,而且他们所创作出来的作品过于程式化以及套路化,而且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表现出主题思想,很难观察到艺术家自身的文化积累以及对大自然的真切理解以及真情实感;而且,这种行为以及创作的观念对后学者也有极大的负面影响,而且这种负面影响也是不断地走向死循环的。
2 我国风景油画的发展与走向
基于如上关于我国风景油画的表面繁荣以及深层危机的阐述可以得知,目前我国风景油画的发展还存在着较大、较多的问题,这不利于我国风景油画的发展。那么,这就要构思出一条关于我国风景油画的发展道路。风景油画在中国获得切实的立足点,一定要跟本土文化、地域特色相结合,在这种结合当中,艺术家自身是最为活跃的变量。西方传统的技法、材质和中国的主题、情趣,就是要靠艺术家立足于自身状态和境遇来加以融合,这包括艺术家的不同个性、志趣和人生体验、人文素养,也包括艺术家所处的特定地域环境。中华大地幅员广大,北方雄浑开阔,南方幽深秀美,景观风貌差异很大,所以在技法、材料的具体应用上也会有所不同。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在东西方都一样,东西方艺术大师在进行融合、创新的时
候,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以相应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性作为其基石和本位。例如凡高,他曾说自己的灵感来自东方,来自东方绘画当中线条的运用所呈现出来的丰富意蕴。的确,如果抽取了那些斑斓的色线所构成的律动,他的作品会黯淡无光,但凡高的线条毕竟是在西方绘画传统中浸染和衍生出来的,本质上与东方迥异。
3 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我国风景油画的发展呈现出表面繁荣、深层危机的现象,那么这就为我国风景油画的发展提出一定的要求,就要构思出一条科学的发展道路,在文中笔者的观点就是我国的风景油画一定要与本土文化以及地域特色相结合,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具有时代意义的道路。
参考文献:
胡旺.浅谈中国乡土风景油画的发展.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唐进.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油画比较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2).
篇7
在繁荣时段的巨大差异
早在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就已呈现出戏剧繁荣的黄金时代,涌现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三大悲剧作家以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产生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美狄亚》、《骑士》等一系列经典剧作。稍迟一点又出现了像米南德这样的著名喜剧作家。
然而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繁荣的是诗与散文。像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大剧作家要到元代(即公元十三世纪)才开始出现,与古希腊的三大悲剧作家相距约1800年左右。造成这个差距的最根本原因有两条。
首先,城市发展是戏剧发展的必要条件。不论古今中外,城市的发展决定了戏剧发展的水平。如果没有相应的城市环境和市民观众,戏剧是无法繁荣昌盛的。古希腊时代的戏剧辉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雅典城的繁荣。公元前六世纪中叶起,雅典工商业迅速发展,对外贸易逐步扩大,然而学校教育尚不发达,戏剧于是成了重要的教育工具。当时的统治者意识到戏剧艺术的教化作用和巨大威力,把原在农村、带有戏剧萌芽性质的酒神节庆典搬进雅典城,由国家主办,将宗教性质的活动与自由民的娱乐活动结合起来,成为规模更大的戏剧活动。到了伯里克利时代,雅典城更是大兴土木,在发展工商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由政府出面组织和管理戏剧的创作和演出,建造大型露天剧场,定期举行有奖的戏剧比赛,并给公民发放观看戏剧的津贴。这样,伴随着雅典城市经济的高度繁荣,文化事业特别是戏剧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
相比之下,当时中国的城市规模和繁盛程度远不如雅典,更没有那种轰动全城的戏剧演出活动,有的只是民间祭祀之用、带有歌舞之乐的巫,或是稍后带有调戏性质的优。虽然巫、优被视为中国戏剧发展的源头,但与古希腊的戏剧比起来,无论在成就、规模和影响力方面,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其次,文体的变化也制约着中国戏剧的发展。戏剧的发展往往与诗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戏剧中不少台词或唱词皆以诗的语言出现,古代许多著名剧作家往往也都是诗人或词人。如埃斯库罗斯、阿里斯托芬、莎士比亚的许多剧作都以“诗剧”形式出现,中国许多剧作家,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汤显祖等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曲家或诗人。可见两者关系之密切。
然而,古希腊戏剧在诗歌尚未进入格律化的时代就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戏剧却是在诗歌进入格律化时代才随着散曲的兴盛逐步发展起来的。具体地说,中国元代的杂剧几乎是与散曲的兴盛同步,但散曲作为格律诗的一种,是在词之后发展起来的,而词又在律诗、绝句这些近代诗之后。所以,中国的戏剧实际上是在格律诗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经历了唐诗、宋词,到了元曲才得以发展的。从文体的演变上看,对于格律诗发展的漫长等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戏剧的发展,造成了中国戏剧的繁荣在时间上远落后于古希腊的遗憾现象。
在文艺思潮上所起作用的差异
中国和西欧的艺术、文学发展史上,都曾出现过许多文艺思潮或艺术流派。对西欧规模较大、影响重要的文艺思潮或艺术流派,如文艺复兴运动、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细加观察,就会发现它们不是从戏剧起源的,就是与戏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例如,文艺复兴运动是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为标志的,除雕塑与绘画以外,戏剧也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该运动虽发轫于意大利的文学、雕塑和绘画,但尾声却转移到英国的戏剧,出现了马洛、莎士比亚、琼森等一批剧作家,莎士比亚的戏剧也成为文艺复兴运动最后的辉煌。又如盛行于法国的古典主义流派,也是以高乃依、拉辛等人的戏剧作品为主要代表而德国莱辛因写了戏剧论文集《汉堡剧评》反对德国古典主义悲剧和矫揉造作的表演方法被视为“德国启蒙运动的宣言”。再如席卷西欧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无论是德国的歌德还是法国的雨果,创作都涉及戏剧,雨果的话剧《欧那尼》,由于初演的巨大成功,被认为标志着浪漫主义的胜利。
再看中国的文艺思潮史,戏剧却没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除了在剧坛产生影响的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和以沈Z为代表的“吴江派”以外,中国戏剧史上从没有出现过引领时代潮流、影响其他文体的艺术流派或文艺思潮。这并不是说中国古代的文艺思潮不活跃,只是许多文艺思潮与艺术流派都与戏剧无关,至少关系不像西欧戏剧那样密切。
可见,西欧戏剧在文艺思潮或艺术流派方面往往能够引领潮流,影响到其他艺术门类,而中国戏剧却难有如此重大作用,在影响力方面远不如西欧戏剧。
在研究态度和认识上的差异
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文学艺术,曾对西欧文艺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受其影响的不仅是雕塑与绘画,自然也包括戏剧,以致一度到了“言必称希腊”的地步。而古希腊时代的文艺理论,对西欧以后的文艺理论也产生过极其深刻而重大的影响,像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等,都成为西欧文艺理论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值得注意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等文艺理论经典,名为“诗学”,其中却有大量的篇幅探讨戏剧,从结构、修辞到情节、人物性格和创作方法,多以戏剧为例加以援引。因此,无论从创作或理论研究两个方面来看,戏剧很早就作为西欧艺术史上的经典而备受推崇,具有十分崇高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一向有经学研究为上、文学为下的观念。无论是《四库全书》、《四库丛刊》或《四部备要》,都是按照经、史、子、集的顺序排列。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名气再大,《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仍都排在最后的“集部”。至于汤显祖的《临川集》,则排得更靠后。
就文学研究而言, 中国古代又有着诗、文研究为上,词、曲、小说、戏剧研究为下的观念。在二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发展中,诗、文一直被视为正统文学而备受尊重。先秦诸子的经典中,如《论语》、《孟子》、《荀子》等都是只谈诗,就连文艺理论的经典著作,如《典论・论文》、《文赋》、《诗品》、《文心雕龙》等都只与诗、文相关,却与小说、戏剧无缘。在诗歌发展了一千多年以后的唐代才有了词,但即便是在词的鼎盛时期宋代,词仍只是被称为“诗余”;而词之后繁衍出的散曲,在元代颇为兴盛,也不过被称为“词余”,且当尉的文人地位十分低下,而恰是此时,缘于词曲发展的中国的戏剧却才日渐兴盛。中国戏剧地位之低已可想见,与西欧相比,可谓天壤之别。
篇8
Abstract: The cultural barrier is one of the obstacles when the students read English books. In reading class, the most immediate aim for teachers is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to minimize the difficulty of reading and improve reading comprehension rates most effectively. Therefore, the study of cultural barriers is significant to improve their reading ability and reading level and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reading teaching.
关键词:文化障碍;词汇;句子;背景;语篇;阅读
Key words: cultural barriers; vocabulary; sentence; context; discourse; reading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2-0197-01
0 引言
在英语阅读中,文化与语言是分不开的。读者对语言信息的理解既得益文化信息又受制于文化信息。文化障碍可以通过语言背景知识的获得而得到解析和排除。笔者通过多年的英语教学发现影响学生阅读的文化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词汇的文化差异
我们在教科书或词典中很容易查找到汉语和英语的对应词汇,但这两种语言在词汇方面明显存在着文化差异,主要体现为字面意义和文化意义不同。一般说来,英语的词义比较灵活,同时涵义比较宽,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大,独立性较小。汉语词义则比较严谨,涵义范围比较窄,比较精确固定,词义的伸缩性和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小,独立性比较大。
1.1 字面意义的差异
1.1.1 语义错位。语义错位即两种语言的上义词与下义词之间不对称。如汉语中的“酒”分“葡萄酒、白酒、啤酒、黄酒”等,这些都是“酒”的下义词。但英语中只有wine(葡萄酒),whisky(威士忌),beer(啤酒)等下义词。
1.1.2 词汇缺省。一个民族的某些表示特有事物的词语在另一个民族的语言中没有相对应的概念时,就会产生词汇空缺,这种现象叫词汇缺省。产生空缺的词汇往往表达的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东西。有些英语词汇在汉语中没有其相对应的概念。同样, 有些汉语词汇在英语中也没有其相对应的概念。例如,“风水”、“阴阳八卦”、“赤脚医生”、“铁饭碗”、“旗袍”、“小康”;又如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春分”、“雨水”等词就很难在英语中找到。
1.2 文化意义的差异 文化意义方面,由于文化习俗、背景不同, 中英观察事物的角度和联想也不同。这就是说, 即使英汉词语的指称意义(即字面意义)基本相同, 而它们附属在指称意义上的联想意义也会有一定的文化差异, 英汉词语联想意义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①相同指称意义的词语在一种语言里会引起富于感彩的联想, 而在另一种语言里却产生完全不同的含义。②两种语言文化中, 有些词语在某些方面会引起不同民族的共同联想, 而在其他方面却又不会引起相同的联想。③同一事物, 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联想意义, 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联想意义。
2 句子的文化差异
文化障碍不仅存在于丰富的词汇上,也存在于句子(包括典故、俚语和谚语)层面。如Nowadays many teenagers are always wearing their heart on their sleeves.意思是如今很多年青人总是很张扬。在这儿,to wear one's heart on one's sleeves指to make one's intimate feelings or personal affairs known to all,意即“ 张扬,外露,坦率”,尤指感情上的外露,这是一个很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原出自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指的是中世纪的武士在袖口上佩带心爱的人送的花朵小地方的大小物。如果不懂这个典故,就容易造成误解。
其次,俚语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英语丰富的俚语活跃在英语文化圈内,且由于地域和人群的不同而纷繁而给中国学生的阅读带来了障碍。如Stop pulling my leg, will you! I don't believe she really said she likes me and would like me to take her out. 若是不知道stop pulling one's leg是“不要开玩笑了”之意,句子就无法理解。实际上它是一句俚语,很多时候不能只靠字面去推断。
再次,许多英语谚语也是阅读理解的障碍,因为它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汉语中把“解雇某人”称作炒鱿鱼,因为鱿鱼片倒人热油锅后马上就会卷起来,以此表示让某人“卷铺盖”走人。很多学生知道,在英语中dismiss、discharge和fire也表示“解雇”,却不知道英语中也有不少习语与炒鱿鱼异曲同工,如walk Spanish. 它的本义是“被人提着领子,脚尖刚刚够到地面行走”,这个词源于16世纪前后海盗惩罚俘虏的方式。
3 政治、历史文化背景知识以及文学知识的文化差异
相关的政治、历史背景知识以及文化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读者对英语国家的政治、历史背景,文学缺乏了解,也会阅读理解造成很大的障碍。笔者课堂内指导学生阅读时,在启发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信息的同时,还经常提出一些启发性文化问题,并补充一些课前准备好的信息,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文化预见能力,以利于排除课文中遇到的文化障碍。
4 语篇的文化差异
语篇是更高层面的文化现象,东西方思维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就有什么样的语篇组织结构。中国文化常用表示因果、条件、让步等结构特点的语篇形式。这种语篇形式大体是“因”在前“果”在后,也就是所说中国文化里的篇章结构是归纳式:因为1一因为2一因为3一所以;西方则相反,他们径直提出要求,开门见山,对原因的提出则可有可无。西方的语篇结构的特点是逆潮式(anticli.max),所以西方人写文章把主题句放在最前面。他们习惯于“果”在前,“因”在后:主题一理由1一举例一理由2一举例一理由3一个人看法。从上述结构我们可以看出,英语文章先点题,然后再说明理由。类似的中文文章,其结构就大不一样。通过对比,可让学生在阅读时学会两种思维的互相转换,减少阅读的障碍。
参考文献:
[1]张韵斐.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戴卫平.英汉文化词语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篇9
关键词:翻译跨文化交流旅游经济旅游资料旅游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论文百事通古老神秘的中国文化每年都吸引着大批的外国游客到中国旅游,带动了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而旅游资料的翻译也就成了旅游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旅游资料的翻译是跨国界、跨文化、跨社会的宣传活动。翻译工作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又面临各国文化与语言差异所带来的各种困难。译者需具备语言、社会文化、民俗、美学、心理学、市场经济学、广告原理等多方面的知识。目前,我国旅游资料的英译情况仍存在很多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拼写语法错误;措辞不当;滥用汉语拼音(中式英语);文化信息处理不当等等。
旅游资料是一种宣传资料,其功能就是向读者亦即游客介绍旅游目的地的地理历史背景,文化特色,引起游客参观的兴趣,达到传播本地文化的目的。同时,旅游资料中所蕴涵的信息以文化为主,涉及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历史考古到风土人情,无所不有,极具独特的中华民族特色。因此,翻译旅游资料就是要把含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信息转换到译文中,这才是旅游资料翻译的重点所在,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却给这种文化的转换带来极大的困难。有的译文让外国游客不知所云,有的译文的语法杂乱无章,错误百出。有的译者强行按中文的句法进行翻译。那就无法达到其英译的目的——吸引游客。比如用hangfootbuilding来翻译吊脚楼让人无法想象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建筑物。下面就旅游业相关的几方面内容进行探讨。
旅游资料的翻译
虽然旅游资料的翻译应该以读者的文化为主,以译文为重,但是外国游客感兴趣的是旅游资料中与其不同的文化,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还应在读者接受范围内最大程度保留原文的文化信息。如果译文不作任何改变照直翻译,不但令外国游客不知何意,而且还会失去阅读的兴趣,达不到翻译的目的。那么译者应适当地增减文化点来让读者更容易接受,所以采用删减、释义、类比、改译等方法。
典故是旅游资料中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出自历史事件、寓言、神话、传说、谚语、某些作品等。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富含较浓厚的民族色彩,因结构固定,义在言外,已失去指称意义,只有语用意义,在直译以后读者无法理解典故含义时,要对典故作适当转换。采取直译加注其背景知识和解释原文含义,避免损失其民族色彩形象性和联想意义。意译向译文读者忠实地转达原文信息,有时要作适当的文化转换。如:“玉兔”为什么英译成“MoonRabbit”而不译成“JadeRabbit”?让人误认为是玉做成的兔子。
旅游景点的翻译
旅游景点的翻译在旅游文化的介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求译者对景点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充分的学习,有条件的最好作实事求是的实地考察。想办法拉近外国游客与中国文化的距离,使他们产生亲近感,激发他们的游兴。中国悠久历史中有许多著名事件,英雄人物,典故传奇等,旅游资料中经常提到的许多风景名胜往往与他们有关。不增加说明,一般外国游客就无法理解。有时候在翻译旅游资料中删减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大多数外国游客阅读这些资料都是为了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增加一些旅游兴趣。
值得一提的就是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在翻译选词时更应该慎重。比如说“楼”在英语中有许多个对应语,并不是可以随便调用的。浩然楼译为HaoranMansion,是因为这是一座公馆大楼式的建筑,岳阳楼译为YueyangTower,因为其形状类似塔,而天安门城楼是众所周知的类似检阅台、主席台的建筑,故译为theTianAnMenRostrum。
饮食文化的翻译
我国由于历史和地域的不同,形成众多菜系,在翻译时充分考虑它的中、西文化差异、其原料成份及烹调方法等。如将韭菜合子译成ChiveBox就会让人费解,何为“ChiveBox”?看到“盒子”就直接对应了“box”?可见译者在翻译菜单时对这种传统小吃本身还不够了解。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不禁想到了“dumpling”一词,其所指不仅限于“饺子”,还可以指其它食品,如:粽子、水饺、锅贴等,虾饺可译为ShrimpDumpling,素菜锅贴可译为VegebrDump1ing。此类英译名现已广为接受,而韭菜合子的形状与饺子相似,体积较大,看似扁平,dumpling一词也可适用。综合考虑韭菜合子的制作方式,制作原料,笔者建议译为FriedLeekDumplings。
在对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翻译时,可采用直译:烹饪方法+原料名,如:清蒸桂鱼SteamedMandarinFish、回锅肉Twice-cookedPork、炖牛肉StewedBeef。音译+意译:麻婆豆腐BeanCurdSichuanStyle、西苑饭店XiyuanHotel。意译:红烧狮子头BraisedMetBallswithBrawnSauce、棕子Pyramid-shapedDumpling。论文百事通
公示语的翻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化语言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举办奥运会、世博会都需要良好的国际化语言环境。然而,当海外旅游者来华发现“EntranceVisa”(凭票入内)、“FeePark”(收费停车场)、“TicketOfficeFor”(补票处),OffLimits(旅客止步)等非规范英译的公示语时又会作何感想呢?在北京,各街道路口都设置了路街名牌,如“长安街”。路牌上汉语“长安街”置于汉语拼音“CHANG''''ANJIE”之上组合共用。像这种路标中国人只看汉字就一目了然,而无看拼音的必要;海外旅游者不懂汉字,看了标注的汉语拼音也不会明白这“JIE”意味着什么。如能将拼音CHANG''''ANJIE的“JIE”改用“AVE”或“AVENUE”岂不更恰当。公示语的应用功能特色公示语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也直接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公示语应用功能的不同直接导致英译公示语的语言风格、语气的差异。新晨
突出服务、指示功能的公示语广泛应用于旅游设施、旅游景点、旅游服务、商业设施、文化设施、卫生设施、街区名称、旅游信息咨询等方面,如:InternationalDeparture国际出发、InternetCafe网吧、DrinkingWater饮用水、ShoppingMall购物商城、Information问询服务、CarRental租车服务。突出提示、限制、强制功能的公示语广泛应用于公共交通、公共设施、紧急救援等方面,如:TurnRight向右转弯、Slow减速行驶、NoParking严禁停车。严格禁用生僻词汇,英语公示语的词汇选择非常重视公众化,严格避免使用生僻词语、古语、俚语、术语。
公示语的汉英翻译必须在汉英两种文化中对相同使用场合的具有相同功能的公示语进行一对一的汉英对译。一些具有中国本土意义的公示信息经确认实有必要保留,在暂时无法找到对应译法的情况下应当参照实际功能需要选择适宜形式风格进行试译,然后在部分海外旅游者中进行检验。在确认不会产生任何误解的情况下才可广泛应用。
总之,中国要实现在202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的目标,必须重视旅游英语翻译的作用。分析其中、西语言文化差异,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恰当翻译旅游资料,注重语言文化上的差异。旅游英语翻译得好,会唤起外国游客心中的美感和向往,有助于他们领略华夏千古文明的醇厚魅力,译得不好,则会破坏游客的兴致,影响我国旅游事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维友.英语词汇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篇10
论文摘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过给学生适时适量介绍英美国家文化、英语众多变体文化及合理处置本土与异域文化的关系,引起非英语专业工科学生对跨文化意识的注意,帮助学生在以英语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正确使用语言,从容应对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即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以前,这主要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所关心、研究的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更随网络的诞生,人类生活的距离变得越来越小,中国的崛起吸引了全球的眼光,这一切使得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跨文化交际也成为我们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广义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语言是文化的一个载体,承载着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传承文化和传播文化最重要工具,语言也是一个社会群体标记,体现语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特性。是语言创造了文化,而文化也影响语言和语言的使用,丰富语言的表达方式。
文化具有鲜明的的民族特征,不同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这些差异有宗教、哲学、道德方面的表现,更有世界观和价值观上的表现。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这就是语言的文化特性。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内敛,追求中庸,受到称赞和表彰,必有一番自谦之词或归功于集体,而西方文化中,人们推崇个人至上,追求自由主义,受到赞美和称赞,总是用“Thank you”坦然承受。在中文词汇中,凡涉及“猪”和“狗”的,多数用于贬义,因而有“狗仗人势”、“猪狗不如”的贬义词,而西方文化中,猪是聪明、文雅的象征,狗有忠诚、勇敢的特性,“dog”极少用于贬义,也不会有“stupid pig”的词汇。在英语中,常用狗来比喻普通人的生活和行为,习语“a lucky dog”(幸运儿)、“top dog”(重要的人)、“my old dog”(我的老朋友)、“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时候)等等。这里举的例证并不证明不同文化的孰优孰劣,只是说明语言的文化特性。在当今时代,随着文化交流的加强,不同文化会相互渗透与融合,形成了大量的外来语词汇和局部族群的语言变体,如黑人英语(Black English)、墨西哥英语(Chicago English)和亚洲美国英语(Asian-American dialects)等,这些也都说明语言的文化特性。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使用一定要遵循文化的特性,否则对方可能不了解你要表达的意思,甚至会因误解而产生误会。
二、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英语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这个意义出发,可以将英语教学看作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虽然现在跨文化教育得到重视,跨文化意识加强,但十几年应试教育下我们的学生普遍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把学习语法和词汇当作英语学习的全部。实际上,语法和词汇只是语言学习的基础,不是语言的全部。二是学习方法陈旧。学习中只注意词、句的理解,不注重章节。三是语用能力强,文化素养低。只注重口语的训练,忽略语言的文化内涵。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制约了英语学习的效率,也会影响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从前述我们知道,语言承载着文化的丰富内涵,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因而学习一种语言,必须掌握这种语言背后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英语学习也同样需要掌握英美文化的内涵,在英语教学中,单纯的语言学习是枯燥的,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诱人的。
1·在教学中注重英美文化的导入
桂林工学院已经将《当代英国概况》、《当代美国概况》和《跨文化交际》等课程作为选修课提供给非英语专业的工科学生,这虽然对学生理解英美文化有积极促进作用,也能帮助学生更有效的使用语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英美民族的发展历史、宗教道德、风俗习俗、人文地理等方面知识,慢慢去了解熟悉英美的文化,用所学语言传承文化和表达文化,让文化融解于语言之中,但教师在英语课教学中积极的导入英美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当课文内容涉及到Different Ideas aboutFood and Drinks时,可引导学生自己来对比中西方在饮食方面的差异。学生了解有关中国人和西方人饮食习惯的信息是:中国人喜食鸡肉、鱼和海鲜,美国人爱吃牛排;茶在中国和英国都是the na-tional drink (举国饮用的饮料),但英国人喜欢在茶里加糖、牛奶或柠檬。如果提问学生:“‘红茶’英语怎么说?”学生都不假思索地答道:“red tea”。其实“black tea”才是正确的,学生会感到不可思议。那是因为中国人和英国人着眼点不同,同是茶,我们中国人注意的是茶水的颜色,故称“红茶”;而英国人注意到茶叶本身的颜色是黑的,故称“black tea”。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往往是约定俗成的,不能完全用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
当课文出现music话题时,可以给学生介绍音乐的大致发展历程,介绍音乐的派别和风格。可以着重介绍美国音乐的发展:如何从blues经历country music, jazz, rock music,rap, hip hop发展到现代音乐,特别介绍美国乡村音乐发源地——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并播放几首经典的乡村歌曲,如:约翰·丹佛的《CountryRoad》《TakingMeHome》,卡彭特的《YesterdayOnceMore》和“猫王”埃尔维斯·普莱斯利的《LoveMe Tender》等,在课文背景中出现的有关美国内战知识,可以给学生讲解有关美国内战的起因、背景以及林肯的一些生平轶事,让学生知道美国的历史以及林肯在历史上的影响和地位。再如,在学习Romance这一主题时,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的故事情节,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欣赏作者的修辞艺术和表现手法,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学水平。
教材里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如:西方节日习俗、中西方对待老人的不同态度、西方人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精神等等,在学习有关课文时,除了运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以外,还可以采取让学生讨论或上网查找资料等方法,逐一让学生了解。同时,通过这些方法也培养了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文化背景知识的能力。实践证明,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就越强,学习英语的信心也就越足。 转贴于
2·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许多方面与汉语词汇存在着不对应现象,除了词汇的本义,还在词汇中蕴涵了丰富的内涵。如你知道“Friday”,而如果你不了解英美民族的宗教背景,不清楚耶稣蒙难的日子,你不会了解“Black Friday”的内涵,更无从理解“Friday face”的意指(意指“愁眉苦脸”),与此相似的还有“Sunday”,学生了解其文化内涵,也会理解为什么“Sunday”是每周的第一天?为什么“Sunday”要做礼拜?因为没有这样文化背景的汉语词汇“星期五”“星期天”是没有这样内涵的。还有如“Chairman”为什么是“主席”?“Chairman”和“主席”又有何不同?这能从中英两民族的演化进程中得到答案,使学生领悟不同民族在演化进程中所衍生的语言构造的不同。类似的词汇比比皆是,信手拈来都可引出一些典故,教师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
3·语法中的文化内涵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体系,且差异颇大。我们不但要探究其逻辑形式与结构的不同,而且要探究其形成的内在因素,才会发现其中所包涵丰富的文化因子。如汉语说“一块面包”,而英语说“a piece ofbread”,尽管汉语中没有名词单复数的变化,但在概念上“面包”是一个可数名词。在西方,人们把面包当成主食之一,吃的时候把一块面包切成数片,有时还会在面包片上抹上奶油,再佐以煎鸡蛋或一杯牛奶。因而在英语中“bread”是一个不可数名词。再如这样一句:“My knife and fork ismade of silver.”这里的谓语动词怎么用单数形式呢?原来西方人用餐时的礼仪是左手拿刀,右手拿叉,双手齐下。在西方文化中,刀和叉是不可分的用餐工具,是一个整体。因而,句中的谓语动词要用单数形式。
总之,我们应该认识到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不是空泛的,实施跨文化教育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社会发展也必将使跨越不同文化的人类交流愈加频繁,外语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培养高素质、有着较深厚文化修养的外语人才。在教学阶段,注重跨文化教育,能增强不同文化的认同感和包容性,从而更好地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以及不同语言、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
参考文献:
[1] 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7, 8(6)·
[2] 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J]·外国语, 2007, 22(4)·
[3] 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6)·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东西方文化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