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句子范文
时间:2023-04-11 20:5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清明节句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清明节唯美句子【经典篇】1) 我总是意犹未尽地想起你,这是最残酷也最温柔的囚禁吗。
2) 鲜血染透了戎甲,岁月落尽了繁华。谁能为你君临天。
3) 笑,全球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4) 葬下了一生的诺言谁在墓前。
5) 终于结束了这一切的恋情,我的心又回到了我的左胸。你依然是那美丽的天使,但这次却不是出现在我生命中,你头顶的光环也早已黯然逝尽。我生命中那个曾被我深恋过的天使扑扇着自己残损的翅膀飞进了夜幕。
6) 总有一天我会从你身旁默默地走开,不带任何声响。我错过了良多,我老是一小我惆怅。
7) 走过那些是是非非,结果到底是喜是悲。
8) 打死我我也想不到我想打死在多的人也想不到。
9) 画得是谁的生死之恋?最后却只能守着那不变的容颜,红尘画卷。一守就是一千年。
10) 坚固的城村里出有柔嫩的。恋爱,糊心,不是林黛玉,不会由于哀伤而风情万种。
清明节唯美句子【精选篇】1) 泪还是落满了全部冬季,望着眼前你含笑的容颜。转身后,再也找不到丢失的诺言。
2) 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
3)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4) 丝丝牵挂在心头,牵挂时感愁更愁,君之心中没有我,我却没想过后果。一心思君不曾休,思君之心不敢丢。知君已有心上人,不会珍惜这缘分,心中不禁好苦闷。
5) 总有让我们悲伤的一些歌,让我们哭泣的并不是歌本身,而是藏在背后的那些回忆。
6) 世界的小,让我们在这里相遇。世界的大,让我们分开之后再难相见。
7) 孤独在黑暗中挣扎的时候,连影子也离开了你。
8) 这世上最悲哀的是,看着你离开却无力挽留。
9) 能冲刷一切的除了眼泪,就是时间,以时间来推移感情,时间越长,冲突越澹,彷佛不断稀释的茶。
10) 摊开掌心对着天空,掌心里有阳光,那是我想你时莞尔的笑容;掌心里有雨滴,那是我思念你偶尔滴落的泪水……
11) 思念在躲避,却依然逃不过回忆。晚风的声音。带走你曾经的曾经,我化作人鱼,只有七秒钟的记忆。
12) 明知道是让对方痛苦的爱就不要让它继续下去,割舍掉。如果不行就将它冻结在自己内心最深的角落。
13) 握住是你冰冷的手,动也不动让我好难过,我是不是你最疼爱的人,你为什麽不说话,当我需要你的时候,你却沉默不说。
14) 相爱的人,不一定会结婚,而结婚的人又不一定是自己的意中人。
15) 物是人非,就像当初我说喜欢你一样,不过是寂寞成埃,回不去从前。
16) 人生就是你一部小说,是你自己,爱情就是其中的言情部分。没有嗳昧,谈什么销量。
17) 我的翅膀 被一滴泪烫伤 飞不到天堂。
18) 失去某人,最糟糕的莫过于,他近在身旁,却犹如远在天边。
19) 说太多不如沉默,想太多我会难过。
20) 悲伤才念情,寂寞才说爱。
清明节唯美句子【热门篇】1) 是否还记得那些曾喜欢过的人,那一段段记忆的碎片,欢笑哀伤。
2) 我们像没发生事一样,自顾地走在路上,忘掉了的人只是泡沫,用双手轻轻一触就破。
3) 我也曾经憧憬过,后来没结果,只能靠一首歌真的在说我,是用那种特别干哑的喉咙,唱着淡淡的哀愁。
4) 诺大的世界,最向往荒芜空间,去最荒凉的地方,做最美的梦。然后,消逝在某个角落。
5) 清明,内心深处的思念。 每到春节,清明都是如此的伤感,寻觅母亲的留下的踪迹,身临境地感受母亲的音容,我回到老家。 慎终追远,敦亲睦族。
6) 清明节马上就要到了,第一次在异乡过。这么伤感的日子,除了难过和沮丧不知道怎么形容今天的心情。只能故乡的时间再一次感受清明伤感…
7) 莫名的伤感,清明,窗外锣鼓震天响,总是这样,情绪漂浮不定,什么时候能停。
8) 莫名的伤感起来,大概是到了清明的缘故吧。告诫自己不能被这样的生活所压迫,总是在寻找快乐的因素,可还是无法抗拒内心的忧伤。不喜欢现在的生活,不喜欢现在的天气,不喜欢现在的时间,让我失忆得了。
9) 又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清明祭祖扫墓了,想起已故多年的双亲却不能回去心里说不出的伤感悲切……
10) 又快清明了,这几天阴沉的天气。白天心情在飘然,夜深静了,在台灯微弱灯光的牵引下,思绪又飞到了你的身边。想为离去的你写点东西,指尖敲击键盘,文字徐徐而出,思绪也随之潺潺而流,回忆着,感慨着,终于写完了。但通读才发现留下的依然是伤感的文字……
11) 又是一年清明到,今年还是第一次回老家,家乡已经越来越陌生了,看看小时候的熟悉风景,伤感,没有父母的家乡还是我的家乡吗?看那些白发苍苍的阿奶阿爷,伤心,为什么我的父母不活到这个年纪昵?
12) 清明将至,春分已过。细雨蒙蒙的天气无端让人伤感,感怀过去。走过校园,很多花儿都已经开放,树木也开始萌芽,生命的美好总是让人驻足。心忽然开始宁静下来,花开花谢,云卷云舒。
13) 情深深雨蒙蒙,清明时节墓地行。一片哀思祭亡灵,两行清泪流不停。片片纸钱化蝶舞,送给亲人表寸心。但愿天国路不远,殷殷情深可倾听!
14) 情深深雨纷纷,人间有情天有情。天阴阴泪汪汪,同悲伤感祭亡灵。思切切意浓浓,故人恩德不忘记。烟袅袅雾蒙蒙,天国归宿自在行。愿友人:擦去眼泪抖擞神,悲痛化作力气腾。
15) 清明时节雨纷纭,路人不绝扫墓行。一捧哀思寄,两行清泪腮边淋。遐想亲人在世时,其乐融融人相亲。但愿天国无疾病,快快乐乐每一春。保佑家人都健康,幸福快乐笑声闻!
16) 春光亮媚到清明,细雨纷飞润大地,踏青远足好时节,呼朋唤友齐相聚,懊恼发愁脑后抛,赏花赏景惬意伴,游山玩水总安闲,清明时节,愿你开心踏青,播种快乐无限!
17) 清明节将至,祭祖人一直,门前画个圈,纸钱香火焚。酒洒天地间,抛供敬亡灵,祈祷天地祥,安康幸福盈。愿天下逆子皆幸福安康!
18) 清酒一杯,盛满了对亲人的思念;一朵,包裹着对逝者的挂念;泪水千行,寄托着对往昔的回想;青烟缕缕,飘荡着对祖先的悼念。清明节到了,愿逝者安息。
篇2
我的短信跨过千山万山,度过严冬与酷暑,经历过冰火考验,终于在千万人之中发现了你,来到你的身边。只想轻轻的告诉你:清明到了,注意保重身体!
你悲伤,或者流泪,已发生的不会改变;你努力,或者奋斗,时光前进不会倒退;你失意,或者欢笑,生活依旧在继续。清明节,忘记过去,迎接新未来!
替你拂去晶莹的泪水,让你的忧愁随风飘散;帮你抚平受伤的心扉,让你的伤痛逐渐变浅;送你一句关怀的祝福,让你的快乐愈加明显。清明节,愿你无忧愁!
又是一年清明到,送你一个清明果,让你健康无忧愁;送你一杯友情水,友谊愈来愈加浓;送你一片柳叶飞,让你快乐满天飞。清明时节,愿你幸福无忧!
又是一年春来到,清明郊游踏青好;忙碌生活要忘掉,心情放松烦恼消;花红柳绿春意闹,幸福幸福来围绕;关怀问候来送上,愿你与健康拥抱!
清明节,雨纷纷,话养生,多珍重;踏青游,好时节,防过敏,花草远;蚊虫叮,要防护,讲卫生,防疾病;休息好,精神佳,心情好,更健康!
清明至,祭先祖。携家人,去扫墓。缅怀意,深情诉。人生路,莫停步。勤梳理,多回顾。平常心,把握住。柳色新,春莫负。多保重,情如故。
清风吹,柳叶飘,祝福传,到心窝;雨绵绵,润万物,温情暖,多珍重;朋友情,不减少,情谊浓,关怀送;清明至,踏青好,邀你共,幸福路。
篇3
1、幸福并不复杂。饿时,饭是幸福,够饱即可;渴时,水是幸福,够饮即可;累时,闲是幸福,够畅即可;穷时,钱是幸福,够用即可;困时,眠是幸福,够时即可。爱时,牵挂是幸福,离时,回忆是幸福。
2、一个人的心,可以反复的包容,可以反复的承受累累的伤痕,但是我忘记了人会累,这便是可以放弃一切的借口,选择从新开始。
3、人要比依米花智慧和理性,人想灿烂一回的理想要比依米花更强烈。但我们却往往没有一生都不屈不挠和努力,在遭遇困难和阻挠的时候,往往接受环境给予自己安排的命运。人生的道路有几十年,但像依米花那样地勇往直前的岁月真的太少了。用一生定要美丽一次的心情去努力和坚持,每个人都会比现在做得更好!
4、别因为别人说的话而放弃,把那些话当做加倍努力的动力。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清明时节饮食文化
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节令食品。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清明时节文化内涵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中国社科院民俗学博士施爱东说。
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入宋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同时,上巳节“上巳春嬉”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到了明清以后,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春季只剩一个清明节。
“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清明节俗也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施爱东说。与其他传统大节不一样,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清明从节气上正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到处生机勃勃,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可谓顺应天时,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驱散积郁寒气和抑郁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
唐代开始,寒食与清明并列放假,不同年号分别有四至七天的假期。宋代是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踏青,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盛世清明图景。
清明扫墓与踏青,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宋以后慢慢融为一体,并不断地被赋予肯定的文化意义。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清明节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类似西方感恩节。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施爱东介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演进,清明节较早出现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娱乐转化的趋向,清明祭墓成为踏青春游的假日时光。因柳树为春季应时嘉木,插柳与戴柳也是清明特有的风习时尚。民国时期,插柳日还曾一度成为“植树节”。但不管如何衍变,追悼与祭祀是中国人过清明的最重要内容。
“无论从起源还是从其流变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清明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二是‘催护新生’。”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还有另一种说法:
古人有迎接春天的习俗,农历3月初的天气正好是春意盎然的时候,适合人们开展各类活动,包括踏青出游,乃至“野合”,所以春季最主要的节日也在这个时候。早期的清明节并没有祭扫的功能,清明节的活动内容与3月初的其它节日是相同的。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历制定的历法,本身并非节日。清明恰好在农历的3月初,正好和古代春天的节日上巳节、寒食节重叠,久而久之清明也成为了春季节日的一部分。
今天,上巳节已经从中国人的节日谱中消失了,但过去它曾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则固定为农历三月三那天。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经开始流行,《论语》中所说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就是当时的情形。
最早的时候,上巳节那天人们会去踏青郊游、到河边洗澡。另外,这天也有“驱邪”的功能,古人称为“祓除畔浴”。在上古时期,节日的作用就是驱邪避灾,譬如“重阳节登高”,实际的原因是为了躲避山下的瘟疫,“祓除畔浴”也是这个道理。朱旭强解释说,实际原因是由于冬天河水太冷,3月初的水温恰好,人们急着去洗越冬后第一次澡。
上巳节也有求偶的功能,《诗经》所说的“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也是发生在这段时间,这样的传统一直影响到唐宋,杜甫《丽人行》中就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句子。不过,后来随着社会趋向文明,野合的主题被替换为求子,上巳节后来形成了祭奠女娲庙,妇女们在河边求子的风俗。
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也有过“三月三”的习俗,“曲水流觞”便是当时人们普遍采用的一种休闲方式,这个在王羲之的《兰亭序》里都读到过。
至于清明祭祖的风俗,有一种说法认为与农历三月的寒食节有关,寒食节传说是因为春秋时晋文公为了纪念大臣介之推而设。朱旭强认为,这其实是一种后人附会的说法,就像将端午和屈原扯到一块儿那样。寒食节的来历与古代取火困难有关,一旦得到火种便要保存很久,今天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保留着在屋子里设火塘的风俗。而寒食节便是一年一度“改火”的日子,人们在那几天要替换新的火种,所以只能吃冷食。所以寒食节本身和祭扫并无关系。
清明时节渊源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唐书》记云:“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撰(zhuan,饭食),携家春游。”
《荆楚岁时记》:“(寒食)斗鸡,镂鸡子(鸡蛋),斗鸡子。”可见南朝时就有斗鸡与斗鸡蛋之戏了。斗鸡今多见,斗鸡蛋多是乡间小儿互相撞碰鸡蛋作为游戏。在古代,用作碰撞争斗的鸡蛋多是染色、雕镂(1ou,雕刻)过的,十分精美。画蛋。镂蛋之俗,源于《管子》中所记的“雕卵”。无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术发展而来,成了寒食的节俗。今天民间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 寒食打秋干,据《艺文类聚》中记,北方山戎于寒食日打秋千。但这恐怕只是传说而已。刘向《别录》记打秋千是在春时,不一定在寒食。又打毯,王建《宫词》:“寒食宫人步打毯。”牵钩与打毯等戏,也不一定在寒食举行。
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变形的方式却传承下来了,并保存于清明节中。
【清明缘何吃青团】
上海人在清明前后有吃青团的食俗,这种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即渭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日节”。
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有糯米酪、麦酪、杏仁酪扬,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节充饥,不必举火为炊。
篇5
作为农事节气的清明,标志着万物复苏、春耕时节的到来,自此人们必须告别冬日生活的慵懒,辛勤耕作。就像端午节最初并不是祭祀屈原、禁火的寒食早先与介子推无关一样,清明节有它自己的发展演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兼具农历节气、岁时节日等多重身份。
上古的上巳节是“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的节日。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上巳节是古人的性自由节,或者说情人节。那时的人没有私生子的观念,既是一种本能的行为,更是一种古人认为与万物生长、荣枯紧密关联、互相感染的神圣行为。在万物复苏的时日,人们相信男女交合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成了一种神圣的祈年仪式,具有浓郁的农耕仪式的色彩。随着“文明”的进步,“文化”的人们开始对性有了诸多的禁忌,但外出野游、踏青、插柳等却被保留了下来,这些都成了后来清明节活动的主要内容,并传承下来。有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记载了当时文人士大夫外出郊游的盛况。
与清明节有着紧密关联的另一个节日是寒食节。寒食节是载入官方祀典的改火仪式与民间禁火寒食习俗的合成产物。冷食折射出的是先民曾经有也必然经历的食物匮乏阶段。改火仪式标志的是新的耕作的开始。
在《周礼•秋官•司氏》中就有了寒食节的信息,云:
司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疏曰:夫遂阳遂也者,以其日者太阳之精,取火与日,故名阳遂;取火于木,为木遂者也。
又注曰:为季春将出火也。
这大意是说周代司氏这个官是管理取火与禁火的官,仲春时他拿着木铎通知人们开始禁火,季春时再生火。
关于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的故事,《左传•僖公廿四年》有比较完整的记载。就现有的文字材料看,汉末蔡邕的《琴操》最早将介子推的传说与寒食禁火联系在一起。其大意是说:在重耳逃难时,介子推割腕股之肉,以救重耳。重耳复国后,唯独子推无所得,遂遁入山。重耳惊悟,才使者奉节因迎之,子推不肯出。文公于是令燔山求之。重耳想子推会“火荧自出”,没想到子推抱木而烧死。文公哀之,流涕归,所以是日不得举火。这样,本身是表达先民对再生渴望的寒食有了新的含义。
至晋朝,人们才开始把寒食定在清明前一日。陆在《邺中记》有载:“俗冬至后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作干粥,今糗是也。”一直到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官方才将寒食扫墓列入五礼之中。此后,寒食、清明祭扫、出游的习俗也就合二为一了。
对生的渴求一直是清明出游的主要目的,并由此衍生出许多习俗。清明是舒筋动骨的日子,也是细菌、病毒们同乐同庆的日子。在医药尚不发达的年代,并非百毒不浸的人们自然就通过自己的言行祈求避免三灾八难。戴柳、放风筝、荡秋千等的本意大抵都是如此。至少在唐代就有了戴柳的习俗,这一直延续到近代。清人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云:“至清明戴柳者,乃唐高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阳,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旧日,广州人在清明前的四五天,要在设于家中的祖宗牌位前和门口挂上一枝柳枝以避野鬼,直到清明后一周才拔除。所以,广州人又把杨柳叫做“鬼怖术”。过去,广西邕宁的汉人在清明各户均插杨柳,有的戴在头上,有的束在腰上郊游或者祭墓。而在数十年前,四川什邡县的人们在清明这一天要用艾蒿缠绕树干,以避蟊虫;妇女们用荠菜花扫灶头,以去蚊虫。
与全国很多地方一样,过去的北京人相信“清明不戴柳,死了变黄狗”。更具地方特色的是,清明人们一定要做饽饽,俗语云“清明不做饽饽,穷得乱哆嗦”。是日做饽饽,既象征人们当下生活境况,也表征着来年生活的富庶。同时,由于天气变暖,妇女们也纷纷在当天脱下棉裤,人们认为如果清明妇女不脱掉棉裤换上夹裤,死后就会变成兔子。
如今在城乡随处都还可以见到的放风筝,实际上人们是通过运动,把整个冬日淤积在体内的不快之气,释放出来,故风筝在民间又称之为“放晦气”。
清明也是两情相悦的日子。汉族不像众多的少数民族,很长时间以来就没有了什么歌节,对于要求女子固守闺房的汉族青年男女而言,相互之间能自由交往的时间场地也就只有庙会和社会准许女子出游的清明、元宵等节日了。在这些时日,男女可自由交往。在重庆、万县等地,曾经还有“上野坟”的风俗。清明前后,不论是贫富人家的女子,俱携酒食结伴而往,择一幽静处野餐,男子不管是否认识,都可以入席,而且相谈甚欢。这显然还有些古之上巳节的遗韵。
但求生者的平安、康健、如意、快乐只是清明节的一个方面,清明节另一个主要的旨趣是生者对死者的缅怀,是生者与死者聚首、絮叨的日子。有着淡淡的哀伤、愁苦,但也有着平和、喜乐。长期以来,对大多数相信有前世来生并在儒家的教化下讲求孝道的国人而言,清明已经与祭祖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这也成为今天国家将清明定为法定假日的一个重要因素。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就再现了一千多年前人们祭奠祖先的情形,云:
乌蹄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青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别离处。冥寞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宋朝一位不太有名的诗人高翥也曾在《清明日对酒》中浅吟道:
南山北头多墓团,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白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除了诗人们对清明祭扫的吟咏,一些风俗类书对此也有很多记载。《旧京琐记》云:“清明,人家上坟,于市上买盒子菜以祀之,即南边之馔盒也。”而成书于明代的《帝京景物略》对此记载更为详尽,云:
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桀桀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皆醉。
从这些文字可以品味出古时人们祭扫祖先的虔诚、悲哀、热闹和从容,也说明传统社会中生活的人们不仅是时时处处祈求自己的健康、平安、如意,也同样为亡灵祈祷,根据自然的变化,适时应景地为故去的亲人锄去坟头的杂草,给坟头穿上新衣,为先人们焚烧钱粮,祈求先人的庇佑。在坟前,人们向祖先诉说现世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向祖先汇报自己的所思所得。长时间以来,与鬼节和农历十月初一一道,清明节为生者和死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就在清明坟头这个平台,生者――未来的死者和死者――过去的生者,自由地进行着在生者与生者之间、死者与死者之间不可能有的交流。伴随着缕缕青烟、悠悠纸灰、声声爆竹,血脉、香火、文化就这样在大小不一的坟头延续、传承。
中国地域广阔,同样是清明,各地风俗也有差别。在四川剑阁,在解放前后,当地人经常都是几家、几十家或者是全宗族一起祭祀祖先。在清明的当日各家自己准备好自家献给祖先的酒肉、香、纸,携男带女列队在山岭之间依次祭扫列祖列宗的坟墓,时间往往要持续七八个小时。对于过去的广西横县人而言,如果家中当年生了男孩,在第一次“拜山”(清明祭祖)时,一定要杀一只公鸡,献在祖先的坟头,告知祖先家中“已添丁”。
在有的地方,清明还是葬礼真正结束的日子。清明这天,象州的汉人要“捡金”,即二次葬,把埋在地下棺材中的老人的骨头取出来,放在特定的坛内另行安葬,使亲人的遗骨永世长存。
从传统社会清明种种习俗可知,作为四季轮转、生命交替的一个特殊节日,清明在人们的生活中意义非凡。这些活动、习俗都是在人们长时间与大自然的交流、对话中形成的,是人们融入大自然的一种自发的行为,蕴藏着人们的宇宙观、世界观和对生命本真的理解。郊游、踏青、插柳、放风筝等等都是人们对自然和自身在某种程度的认识之后,对人与大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对人自身肌体以及群体关系的调试。而对亲人坟墓的祭扫则在联结生者与死者两个世界的同时,通过对死者的祭祀,缓冲、调和着生者之间的关系,增进亲情与凝聚力。
20世纪以来,在“破除迷信”的大旗下,曾几何时,祭祀祖先、清明上坟都被笼统地斥之为“迷信”。很多祖坟被撬,族谱被烧,石碑被砸,城乡私人性的祭扫活动都被不同程度地扼制,关于祖先的印记,我们越来越淡漠。讲究实际、相信金钱万能和拼命工作并享乐的人们不但少了对天地、神灵的膜拜,也少了对先祖的缅怀、追思,少了生活中最不应该缺少也是最为珍贵的“敬畏”。快节奏的生活和清明节没有法定的假期,使繁忙的都市人只能在行色匆匆之间,在自己亲人的墓地或墓碑前惊鸿一瞥。而在广袤的农村,当大批农民流入城市,祖先的亡灵就寂寞地在这冬春转换的时日孤独地困守在凋败的墓穴。
篇6
关键词:古典诗词;传统节日;节庆文化
诗和词是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而同样古老的传统节庆与诗词结缘也已十分久远。早在我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年节时人们庆祝丰收、拜贺新岁的诗句。魏晋已降,与诗词艺术进入巅峰时代相同时,传统节庆也日渐发展和完善,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和喜爱。文人墨客参与其中,难免高歌浅唱,瞩笔成句。仅在流传至今的古典诗词之中,以节庆为主题的佳作名诗即层见叠出,许多文字早已成为流传不辍的千古绝句。
1 古典诗词中的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在1911年以前称为新正、元日、正旦、三元日等。自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始,新年就定在夏历的正月初一,此后历代相延。春节,在数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形成为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传统,它负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是亿万中国人情感的聚合。新春佳节,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每到此时,总是诗兴大发,赋诗言志,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这些诗篇,有的描写春节的习俗,有的抒发诗人的情怀,是春节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除夕之夜,人们通宵达旦地守岁,等待天明。南朝诗人徐君倩的《共内人夜坐守岁》,描写了除夕之夜,阖家团圆,一边饮酒一边等待天明的情景:“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碳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唐太宗李世民在《守岁》一诗中描绘了皇宫之内除夕守岁的情景:“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唐代诗人张说的《钦州守岁》表达了春节辞旧迎新、春回大地的特殊意义:“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日来。悉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宋代晏殊的《元日》描绘了人们斟满美酒,贴上门神,祈求福寿的情景:“屠苏醴酒盈金校郁垒神符卫紫关。三境上真垂介福,绵绵洪算等南山。”北宋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了一派喜庆吉祥的节日景象:在哔哔啵啵的鞭炮声中,人们送走了旧的一年;春风把温暖吹进屠苏酒里,一家人团聚在一起,饮着屠苏酒,迎接新年的到来。每天的旭日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忙着除旧布新,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庆贺新春佳节。
春节有拜会、拜年的习俗。三国曹植的《元会》:“初会元祚,吉日为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衣裳鲜洁,黼黻玄黄。珍膳杂沓,充溢圆方。俯视文轩,仰瞻华梁。愿保兹善,千载为常。欢笑尽娱,乐哉未央。皇室荣贵,寿考无疆。”描绘了皇帝在“元日”这一天朝会群臣的景象,君臣穿着有华美纹饰的礼服,朝堂上陈列着美味佳肴,君臣欢笑喜悦,祈祝皇家荣贵,祝愿皇帝万寿无疆。
普通农家的新春佳节也别有一番风味。唐代孟浩然的《田家元日》:“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此诗风格清新,展现了农家庆祝新年的情形,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清代吴曼云的《压岁钱》:“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萧价,添得娇儿一夜忙。”描写了儿童得到压岁钱,悄悄藏在枕头底下,琢磨着是买爆竹还是买萧吹,兴奋得整夜睡不着觉。清新自然,十分传神。
春节还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容易让人感到岁月的无情,因此,感慨时序变化和时光流逝,勉励人们珍惜光阴,是春节诗词的另一大主题。北宋文学家梅尧臣的《除夕》诗云:“莫嫌寒漏尽,春色应来早。风开玉砌梅,熏歇金炉草。稚齿喜成人,白头嗟更老。年华日夜催,清镜宁长好。”
2 古典诗词中的元宵节
元宵节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据一般的文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元宵)在西汉已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为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元宵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赏月、观灯是元宵节的主要活动,也是历代元宵诗词歌咏的主要内容。唐朝诗人崔液的《上元夜》描绘了元宵之夜家家赏月观灯的盛况:“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唐朝卢照龄的《十五夜观灯》:“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褥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描写了元宵节的各种灯饰,远看如繁星落地,近观如明月高悬,更有少女的笑脸相映成辉,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情趣。宋代曾巩的《上元》:“金鞍驰骋属儿曹,夜半喧阗意气豪。明月满街流水远,华灯入望众星高。风吹玉漏穿花急,人近朱阑送目劳。自笑低心逐年少,只寻前事铀毛。”诗人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只见月光如水,花灯似星,一群少年骑马驰骋,意气风发。诗人感慨万千,勉励向年轻人学习,焕发生命的活力。
元宵观灯赏灯之际,人们还参与猜灯谜的游戏。清人顾震涛有一首《打灯谜》的诗:“一灯如豆挂门旁,草野能随艺苑忙。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除了观灯赏灯,元宵节还有一项传统活动,那就是吃元宵。在历代的元宵诗词中,也有很多歌咏这种节庆美食的篇章。宋朝周必大“”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形象地描绘了煮元宵的情景。清代李调元在《元宵》中描绘了元宵节深夜小贩叫卖汤圆的情境:“”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3 古典诗词中的清明节
清明作为重要传统节日,它是唯一兼节气与节日于一身的时日。在唐宋之前,清明主要为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即今公历的4月5日左右)。清明时节,天地明净,空气清新,自然万物显出勃勃生机,“清明”节气由此得名。唐宋以后清明逐渐将与自己日期临近的寒食节俗纳入名下,清明由普通节气演变为重要民俗节日。作为清明节文化的载体,清明节诗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人统计,在《全唐诗》和《全宋词》中,与清明节有关的诗词达八百首以上,现存清明节诗词的总数可能几倍于此。
提到清明节抒怀的诗词,就不得不说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千古佳作《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的广为流传不仅在于其意境的深刻,更在于其置“清明”二字于首,描绘了清明时节的物候。在每年清明节的丝丝细雨中,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这首诗。
早在战国时代,介子推的故事就与清明节产生了联系,后世更相传清明节就是起源于介子推,在清明节歌颂介子推就是理所当然了。北宋黄庭坚《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由清明时节百花盛开的景象联想到埋葬在荒郊野外的逝者,进而思考人生的价值。
凄风苦雨再加上离愁别绪,使清明节诗词笼罩在一片愁云惨淡中。如唐代张继《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大唐帝国的两座都城长安与洛阳,聚集了无数文人墨客,也饱含了这些人的辛酸血泪,洛阳城东,张继惆怅;长安城内,顾非熊憔悴,其有诗《长安清明言怀》:“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厌此生。春色来年谁是主,不堪憔悴更无成。”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在清明节都是愁云惨淡的,比如宋代大文豪坡,一生虽然历经坎坷,但始终保持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平稳心态,一首《南歌子》一扫哀节悲凉,让江南的春意跃然纸上:“日薄花房绽,风和麦浪轻。夜来微雨洗郊垌,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
人们在清明节扫墓,缅怀逝者,寄托哀思:“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宋代高翳《清明》);人们怀念亲人和故友:“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罗隐《清明日曲江怀友》);人们踏青郊游:“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北宋程颢《郊行即事》);人们蹴鞠“白打”,强身健体:“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露雀罄础!保ㄌ拼韦应物《寒食》);人们荡秋千,放纸鸢:“好似隔帘红杏里,女郎缭乱送秋千”(韦庄《丙辰年~州遇寒食城外醉吟》)、“石马当道立,纸鸢鸣半空。”(宋代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节庆活动在古典诗词中生动再现,古典诗词也因为节庆文化而有了更深沉的底蕴和更加长久的生命力。
4 古典诗词中的端午节
古代有以地支记月的习惯,称五月为“午月”。从史籍上看“端午”一词最早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为夏季大节,它从夏至节俗演变而来,人们要在仲夏之月(五月)的端午这一天煮粽子吃,人们把这一天当做夏至一样的大节日来对待。唐代以后,端午才用来专指五月初五。
《全唐诗》与《全宋诗》中有95篇作品与端午节有关,这些诗词记述了节日的意绪,描摹了节日的习俗,追忆了节日的源流,寄托了诗人的感遇,成为了端午节庆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历代在端午节歌颂屈原的诗词也最多。古典诗词以其特有的魅力弘扬了屈夫子”“好修为常,怀瑾握瑜”的独立不迁的文化人格。如唐代文秀的《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节的习俗也会勾起诗人对屈原的感慨,如唐代张耒在观看龙舟竞渡时写了一首《和端午》凭吊屈原:“竞渡深悲千古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端午节纪念屈原这样的爱国先贤,不仅来自民俗社会的朴素情感,“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更应该是国家层面的祭祀,在诗的国度对爱国诗人的纪念,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多难兴邦”,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必定会历经磨难与挑战,我们需要培养屈原那样的对国家忠诚、对人民悲悯的家国情怀。
端午节是传承家国情怀的重要节日,端午节在起源时主要是避瘟保健、水上祭祀活动等,随着历史的推移,人们逐渐在端午节日中加注纪念爱国先贤的内涵。自汉朝以来,屈原成了端午节文化习俗的核心,但我们也发现,各地端午纪念的历史人物不尽相同,除了楚地纪念屈原之外,越地纪念勾践、曹娥,吴地纪念伍子胥、古苍梧郡祭祀陈临等,但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中,同时由于区域的局限性,歌咏除屈原之外其他爱国先贤的诗词较少,影响也有限。如北齐魏收的《五日诗》:“麦凉殊未毕,蜩鸣早欲闻。喧林尚黄鸟,浮天已白云。辟兵书鬼字,神印题灵文。因想苍梧郡,兹日祀陈君。”在这首诗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当时的端午习俗,并且可以感受到当时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处在北方的鲜卑族政权已经知道南海之滨的苍梧郡于五月五日祭祀陈临的风俗。
端午节习俗众多,在古典诗词中多有反映。在这一天,人们吃粽子,插艾枝,储草药,配药方,饮雄黄酒,如南宋陆游的《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在这一天,人们龙舟竞渡,百舸争流,如唐代张说《岳州观竞渡》:“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在这一天,人们还击球、射柳,如清人饶智元:“簇簇朱衣分两队,百花深处蹴珠隆薄《天启宫词百首》:“飞凤三花逐电流,例逢e柳拜前旒。”在这一天,人们还插石榴花,采药,系五彩线,贴辟兵符,蒋之翘有诗云:“葵榴初缬药阑敷,彩线珍成续命需。遥听三韩烽火急,真人刚进避兵符。”
5 古典诗词中的中秋节
中秋节,是仲秋之节,以仲秋十五月圆为节日标志。中秋起源于古代“秋分夕月”的礼俗,唐朝时期中秋明月为游历之人思乡的物象寄托。唐代还出现了影响深远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使仲秋明月充满浪漫色彩。宋朝中秋节开始成为社会民俗节日,明清时期中秋节上升为仅次于春节的民俗大节。古代诗词中关于中秋节的内容有很多,但广为传诵、最为广大世人所熟知的,当属唐朝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和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张九龄在唐玄宗时,当过中书侍郎等大官,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一生写下不少诗歌,但最为著名和广为流传的就是这首《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气象恢弘,意趣不凡。
另一首家喻户晓关于中秋节的诗词,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词人在一个中秋之夜,思念弟弟“子由”就是苏辙,感时伤情,大醉,对月抒怀,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吟啸。这一声长啸,成为后世亲友之间忆念、共勉的永恒绝唱。就是在千年后的今天,这些句子依然令人动容,因为这是最接近生命本体的人生情怀,具有千古不灭的普世价值。
古人对于中秋的重视,仅次于春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远胜过年。因为在这个晚上,仰望天上的月亮,无限感慨涌上心头,于是想及关于它的传说和故事。早在唐朝,就已经有了月亮上银蟾玉兔的传说。白居易在《中秋月》一诗中说道:“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宋代词人辛弃疾在《满江红・中秋》一诗中也说:“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唐代诗人皮日休在《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就认为月亮上是有嫦娥居住的:“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高高在上的那轮明月,成为诗人浪漫、遐想的最好事物。
在很多古人关于中秋的诗词中,不仅仅只是怀念亲人、感怀身世,充盈着惆怅和低沉。也还有很多关于中秋风俗、节庆饮食等方面的描述。有个叫袁景澜的诗人,专门为中秋的月饼写了一首《咏月饼诗》。诗中道:“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这应该是对制作月饼最为详细的诗歌了。
可以这样说,翻开古代文人关于中秋节的诗词歌赋,从中不难窥见那高挂天空的一轮圆月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6 古典诗词与传统节庆的关系
古诗有云:“有雪无梅不精神,有梅无诗俗了人。”我们则可以说,有人类活动而无节庆活动则无精神,有节庆而无诗词的点缀则俗不可耐。幸运的是,中国传统节庆不仅与文学艺术早早结缘而行,而且相得益彰、泽被后世。
㈠传统节庆在内容上赋予古典诗词强烈深刻的启发刺激,同时又提供给其以充分展示、不断创新的机缘。
中国的传统节日,从悠远的时空隧道一路走来,经历了几千年的岁月,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道德情感和人文精神。
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清明节的怀祖情思、端午节的爱国情怀、七夕节的爱情绝唱、中秋节的团圆之盼……饱含了人们多少情感和寄托。传统节日也折射着中国人对“天、地、人”的思考,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中华民族的节庆文化,体现着一种民俗情结,凝聚着一种民族精神。传统节日,使每一个中国人加强了同家庭、家族、家乡和国家的情感联系,寻找到了个体融入群体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这一切,都为古典诗词在内容和气度的提升上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㈡古典诗词不仅大大活跃了节庆气氛,扩展了节庆影响,提高了节庆品味,而且它们本身也成为节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节庆文化载体。
“诗言志”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可以说诗歌历来便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其文化身份的独特标志。对一个诗歌大国来说,诗歌便是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大至忧国忧民的社稷之慨,小至抒怀感悟,迎来送往,起居作息的生活常态,几乎无不成诗。因此,大量以节庆为主题的佳作名诗早已成为流传不辍的千古绝句。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这些人人都耳熟能详的佳句,早已成为了节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节庆文化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萧放.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现代语境下的春节习俗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6(2).
[2]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文化遗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3]柏宏军.中华传统节日诗词赏析[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
[4]赵东玉.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等.全唐诗[Z].北京:中华书局,1960.
[6]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7]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篇7
1、把词语填写完整。16分
千____百____ _____ ____斑斓 一____无_____ _____耳______铃
_____天____地 _____ ____曼舞 自相___ _____ _____ 然无____
2、比一比,再组词10分
提( ) 纱( ) 拨( ) 扶( )建( )
题( ) 沙( ) 拔( ) 抚( )健( )
3、把合适的词语用线连起来。9分
热烈地 盼望 元宵节 吃月饼 观察 详细
热情地 鼓掌 中秋节 吃青团 介绍 熟练
热切地 招待 清明节 吃汤圆 演奏 仔细
4、连一连下面的歇后语。7分
三十六计 试试深浅
投石问路 走为上策
孙悟空的金箍棒 能大能小
打破砂锅 人人喊打
老鼠过街 白忙一场
粪坑里的石头 问到底
猴子捞月亮 又臭又硬
5、读句子,用上带点的词语(关联词)造句。6分
感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仅---而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4分
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 )。它们( )着( )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 )着。
7、把下面的句子按一定顺序连成一段话,把序号填在括号里。5分
()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杨梅。
()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得了。
()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爱越吃。
()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
()我爱江南的杨梅。
二、阅读练习。26分
(一)课内阅读(节选)15分
渔人( 忽然 突然)站起来,拿竹篙向chuán xián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朴朴)地钻进水里去了。湖面上荡起(一圈圈 一轮轮)粼粼的bō wén,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tiào yuè。
一只鸬鹚钻出水面,拍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它喉囊的鱼挤了出来,又把它甩进水里。
鸬鹚不断地跳上跳下,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
岸上chuī yān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了,让它们停在船舷上。他从舱里拣些小鱼,一条条抛给鸬鹚吃。鸬鹚张开长长的嘴巴,接住抛来的鱼,一口吞了下去。
1、看拼音写词语。4分
chuán xián bō wén chuī yān tiào yuè
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照样子写词语。3分
跳上跳下: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3、照样子,圈出第一节括号中用得正确的词。3分
4、从短文第四小节中,摘录描写连续动作的句子。2分
5、写下面的字,注意各部分在田字格的位置。3分
鸬 袅 拣
(二)课外阅读11分
(四)日月潭
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的一个大湖。
日月潭里有个小岛,把潭分成两半,一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一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两潭湖水相连,像碧绿的大玉盘,小岛就像玉盘中的明珠。
日月潭在台中附近的高山上,水很深。日月潭的四周是山,山上是茂密的树林。山林倒映在潭里,湖光山色,非常美丽。
我爱美丽的日月潭。我爱祖国的台湾岛。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3分
( )的台湾岛 ( )的大玉盘 ( )的树林
2、根据短文内容,把下面的句子补写完整。4分
⑴ 日潭像_______________,月潭像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湖水像______________,小岛像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4分
日月潭在____________ ,它是一个_____________,把潭分成两半的是一个___________,那里______________非常美丽。
三、看图写话。12分
篇8
大家好!
在这个万里无云、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建设路小学正挥手向我们告别。想到我即将离开慈爱的老师,离开朝夕相处的同学,心里充满了不舍。
漫步在这个校园里,一草一木都是我的朋友,与我有着深厚的感情。田径场上有我们洒下的汗水,跆拳道馆有我们付出的艰辛,科技室有我们挥洒的智慧……马上我们要离开母校了,但是这些汗水、艰辛、智慧 永远不会消失会代替我们伴随母校成长。
一桩桩、一件件往事历历在目,有如人生道路上流光溢彩的珍珠。同学们的欢笑声、读书声又重新浮现在脑海里。我还记得在洋沙山烧烤时,同学们在海边捉螃蟹;在清明节扫墓时,同学们在山上为烈士们献白花;在科技节上,同学们发挥出自己的水平为班级得了许多奖;再英语节时,同学们精心准备,把一句句英语句子牢记心中;在“六·一”国际儿童节上,同学们快乐地游戏着……一切的一切,都深深地印在我的心田上,我永远不会忘记。
篇9
一、顶针式
例1(常德)班级举办诗歌朗诵活动,其中有一项内容是“诗词拉力”。要求同学们将所给诗词上句的最后一个字,作下句的第一个字。请你完成下面的拉力。
___________水村山郭酒旗风___________
【解析】这里就像修辞中的顶针一样,用前一句诗的最后一个字作后一句诗的字首。这里前一空可以填:“半卷红旗临易水;郁孤台下清江水;白毛浮绿水”;后一空“风正一帆悬;风雨不动安如山;风烟望五津;风掣红旗冻不翻”。
二、主题串联式
例2(三明)根据语境默写。
奉献是什么?奉献是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 ”的坚贞不渝;奉献是龚自珍“___________ ,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人生态度;奉献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的英雄气概;是范仲淹“___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而今,奉献就是人人献出一份爱,世界成为美好的人间。
【解析】这里都是围绕“奉献”这个主题来串联诗句内容,所填的内容是围绕诗句的语境来填。答案是:“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
三、仿写式
例3(金昌)仿照下面一段话的句式,仍以“幸福是”开头,恰当引用古诗词名句,仿写两句话,组成一个排比句。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___________。
【解析】一般的古诗文默写都是只要填写即可,这里还与仿写互相掺合形成一种新的形式,可以说既是仿写又是默写。答案示例: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幸福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幸福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幸福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
四、联想式
例4(咸宁)温庭筠用“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望江南》)一句,生动地传达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也写过与此意境类似的句子:___________。
例5(黄石)游子思乡是我国古代诗歌永恒的主题。元人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 ___________ ,___________”来表达游子远离故乡的忧愁,唐人崔颢在《黄鹤楼》中则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暮色四合时登高远眺所引发的乡愁。
例6(黄石)《与朱元思书》一文以“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江水的澄澈,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 。”
【解析】这里的默写是一种联想式的,是一种相似的联想。答案示例:例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例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例6.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五、时政式
例7(丽水)从今年开始,国务院将传统节日清明、端午和中秋纳入国家法定节日。古诗词中有许多吟咏这些节日的句子,请你从这三个节日中任选一个,写出连续的两句。 ______________
例8(达州)请根据提示和上下文用诗文原句填空 。
(1)大灾之后,有的亲朋离散,至今仍无音讯,让我们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名句“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来为他们祝福吧。
(2)只要团结一致,坚定信心,就能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再建美好家园,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解析】这里的默写是与时政紧密联系的。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与政令,时事新闻等都是语文试题的设题材料。答案示例:例7.清明节可以填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或“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宋・黄庭坚) 端午节可以填写“五月五日午,薰风自南至。”(宋・文天祥) 或“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唐・李隆基) 中秋节可以填写“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 或“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例8.(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专题式
例9(临沂)古诗文默写。
陆游一生作诗近万首,而他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却只了了十字:“汝果欲作诗,工夫在诗外。”后学者普遍认为,这诗外“工夫”主要体现为伟大的爱国思想、宽博的恤民情怀、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理想信念、明晰的责任意识和坚强的民族气节等。也正是有了这种种诗外的“工夫”,才有了无数启人智慧、教人向善、催人奋进
的妙文佳句。上面画横线的短语分别代表了诗外“工夫”的6个不同角度,请你任选其中5个角度,各默写出一个与其内容相符或相关的古诗文名句。
①爱国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
②恤民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
③道德情操:___________________
④理想信念:___________________
⑤责任意识:___________________
⑥民族气节: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就是针对一个诗人的专题性默写,都是要求写陆游的诗。爱国思想可以填写“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等,恤民情怀的可以填写“铁骑无声望似水。”,道德情操的可以填写“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理想信念的可以填写“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责任意识的可以填写“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民族气节的可以填写“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七、整段、整篇式
例10(赤峰) 默写课文选段。
(1)诸葛亮《出师表》中“先帝知臣谨慎”至“则攸之、、允之任也。”
(2)郦道元《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至“良多趣味。”
例11(安徽)默写李商隐的《夜雨寄北》。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一般我们接触的试题都是只要求写句子,这里要求写一段或一首诗。答案:例10略。例11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八、关联式
例12(苏州)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①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岳》)
② __________________,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③ __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__________________》)
例13(长沙)王勃在《__________________》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安慰朋友,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离遥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
例14(盐城)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春望》)诗句中的“国”指当时的国都 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以往的默写都是局限在古诗词与现代诗歌中的名句,现在还要求填写古诗词的作者、题目与诗中的词语的意思等。例12与例13在填写诗句时还要求写出相应的作家与篇名,例13在填写诗句的同时还要求写出诗句中的词语的意思。答案:例12中①填写“一览众山小”与“ 杜甫”,②填写“但愿人长久”,③填写“长风破浪会有时”与“行路难”。 例13填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例14填写“城春草木深 ”与“长安”或“西安”。
九、修辞式
例15(河南)运用修辞,能使诗句灵动、表意隽永。“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_”巧用比喻,为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夸张,表达了杜甫对家人的强烈思念;“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拟人,使落花有情,表现了它无私奉献的精神。
【解析】这里所涉及的内容是诗的修辞方法,可以填写“千树万树梨花开、 家书抵万金、化作春泥更护花”即可。
十、综合式
例16(长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古代先贤有这样风范的人不胜枚举,请写出初中课本内学习过的古诗词中能表现坚定信念,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的连续两句,并标明作者或出处。
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 。
作者或出处: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个题目既有所围绕的主题“表现坚定信念,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又要写诗句,还要写出作者或标题等,综合性很强。示例①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②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③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④烈士幕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⑤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十一、图文式
例17(来宾)默写填空。
篇10
关键词:山江苗语;词类;句子
苗语是汉藏语系的一种语言,属于苗瑶语支,分为苗语东部方言,黔东方言和川黔方言。凤凰县山江镇地处湖南西北部,贵州东部,是苗语典型的黔东方言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保存了大量了苗语的语言词汇,也为苗语语言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本文从苗语词汇、词类、句子三个方面探讨山江苗语,从而揭示苗语形成的基本规律。
一、苗语词汇与汉语词汇有何不同
(一)单纯词
1.单音节单纯词:你 mo31、月31、
2.多音节单成词:云 n51 tao33、萝卜31p22、朋友 c22 pu21
(二)合成词
1.联合式:夫妻 po4444、兄弟 n54 k44、姐妹54 k44、田地 lu35l31
2.偏正式 此类词大多出现在苗语对汉借词中:火车xu44fhe31
(三)派生词
1、词缀+词根:qa54 +词根:棍子 qa54p44、肚子 qa54thi5、树 qa54d35
2、“中心词+修饰词”此类词是苗语比较特殊的成分,中心语在前,修饰语在后,共同组成一个新型的“中定关系”。举例:汗水:水(ao33)+汗(l53)=ao3353
二、苗语词类有多少?
苗语词汇按它的意义和特点,分为名词、代词、数词、量词、形容词等
(一)名词
1.时间名词:年u35、月31、日 nhe35、今日th35nhe35、去年u35ph44
2.方位名词:上面 lo21qr21、下面 q31tr31、前面 k44nr33、后面 k44ei35
3.用法
(1)受名词、形容词修饰,构成“中心+词根”结构:桃花 pe51pi21qw54
(2)不受副词“不(i44)”的修饰。如不≠天、不≠花等
(3)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一般作状语
(4)单音节时间名词往往可以重叠:天天 nhe35nhe35、月月3131
(二)代词
1、人称代词:我we33、你mo31、他 pw33
2、指示代词:这 ne3、那 to31、哪 ti44
3、疑问代词:谁i54lai33、哪里 ti54、什么 ni4431
4、用法
(1)在句子中经常用来做主语和宾语:你在哪里?mo31 ni54ti54?
(2)修饰表示方位的名词和数词,形成一种特殊结构:在家里:ni54 p51 to31。
(3)不受其他词的修饰
(三)数词
一 44二 54三 pu54四 pei54五p54六u35七o21八i33
1、序数词:倍 ku35、一倍 44ku35、两倍54ku35
2、另一类词多出现在汉语借词中,如第 ti33 第一 ti33i21第二ti33i21
(1)前置修饰限定量词:一个 44le54 一头44u44 一只 44k33
(2)独立性很差,在句子中,不单独担任句子成分,总是依附量词出现,跟量词紧密结合
(四)量词
1、物量词:尺j54、丈3、寸ho31
2、动量词:次 to31、阵 sei3、一会儿 k31
3、与数词组合成数量词,前置修饰名词和代词
4、量词可以重叠
(五)形容词及其特点
1、性质形容词:软 n33、大o51、小u33
2、状态形容词:明亮 me44、高兴i44h44、斜i44q31
(1)主要修饰名词 :大树o51d34、小牛 nye51u33
(2)表示性质和状态的形容词可以受“特别/更c31”这类副词修饰:特别高兴 c31i44h44
(3)表示性质和状态的单音节形容词可以重叠:好好ao44ao44
三、苗语句子有几类?
苗语句子根据内部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单句可以从不同的标准来分出句型和和句类。句型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一)主谓句包括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例如:
1、动词谓语句他上山砍柴。pw33 nj44 pi44r4433tr44。
2、形容词谓语句这个姑娘漂亮。44men33mp22o24en44。
3、名词谓语句明天是清明节。54nhe54ni33en24men44。
4、主谓谓语句我脚疼。we33 m24 pwha44。
(二)非主谓句 它由主谓短语以外的词或短语形成。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动词性非谓语句:出太阳了。pjo22t33n22tu33。
2、形容词性非谓语句:太好了!!ao4433tu33!!
3、名词性非谓语句:虫!! T33cin22!!
4、叹词非主谓语句:啊!24!
苗语句子根据谓语不同性质,分为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四类。如:
(1)陈述句:他去年到过上海。Pw33u35ph44 tan44 w22 t24xai22。
(2)祈使句:你跟我一起来吧。mo31n33 we3322 q33 lo33。
(3)疑问句:谁来了?i54lai33 lo33?
(4)感叹句:一般由句子本身的语调体现,有时也借助句首或句末的叹词来表达。太差了!Tai33ja44 tu33!
四、结语
凤凰县山江苗语,在构词方式、词类、句子遵循了苗语的一定规律外,还保留了一些古代苗语词汇和语法形式,但它们很少能出现当代苗语里,只零星出现在年龄较大的人群里。苗语的发展,替之而来是大量的对汉借用方式,以至于很多苗语词汇、语法逐步改变了其固有的形式,进而接近汉语。显然,这是民族语言发展潜在的危机,也是语言工作者该引起关注的社会现象。(作者单位: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