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散文范文

时间:2023-04-05 00:4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散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散文

篇1

一轮月,唯有时节清明才会高悬于天空。

——题记

风,从窗外挤进来,微凉,透着几缕暗香,很淡,隐隐约约地,清清微微地,带着甜。

“桂花香啦。”你说。

“是啊,今年可真早。”

“闰九月呢。时节很会赶。”

大家附和着,口里含着糖,有一颗没一颗地磕着瓜子。桌子上铺满了花生、瓜子,还有糖块、瓜果,每个人的面前都有一杯清茶,几束鲜花摆放在正中央,显出与平素不一样的异相来。

“今天是我们的节日,把大家召集在一起,简单过个节。”你站起来冲着大家伙说,虽然声音不似当年那么洪亮,但屋子里一下子安静了。

“离开讲台这么久了,但人们没有忘记我们,你们看,这一天还是属于我们的……畅所欲言吧……”你兴奋地说。

回忆总是比现实更回味。我看着你们,无论泛着霜花的鬓发,还是写满沧桑的脸上;无论颤抖的双手,还是瘪歪的唇角,顿时浮溢出几分青春的光泽,空气里充满了俏皮的活跃。

可是,你们都不提当年那些蜿蜒陡峭的山路,也不说当初那间破漏不堪的土屋,更不言当时那碗清汤寡水的小面,你们啊,只是兴致勃勃地说起张家沟的小子有了出息混出了名堂,李家湾的丫头聪颖大胆成了带头人,马家埂的几个娃儿一起弄了个大企业……

你们越说越激动,站起来走到窗前。窗外是延绵的群山,正勾画着一年里最美丽的画卷:山青着绿,水绿着清,金黄的稻田像一块一块的调色板到处涂抹着,果树上满是黄橙橙,红灿灿的果子……那里留下了你们多少青春的足迹!

我望着你们,早已泪眼盈盈:你们啊,真的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啊,你们可曾知道,正是因为你们的耕耘,秋天才会如此靓丽,山乡才出了如此多的人杰!

我遥望着你们,为你们祝福!在这秋天的风里,祝福你们收获成熟的稻香,品酌甘美的果酿,啜饮幸福的时光!

我听见掌声了!哪里来的掌声呢?哦,我看见了,看见你们了:你们站在台上,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到你们身上,阳光正投射在你们端在胸前的那本闪着金光的证书上熠熠生辉。你们笑了,欣慰地笑了。

是啊,怎能不笑呢!你们的身后是一片绿荫,一行行,一排排,一道道。多少个日子,你们在耕耘,你们在浇灌,你们在修剪,那些小树长得越来越葱茏,越来越可人……

我遥望着你们,听见秋天的风声带着清越的鸽哨从蓝天掠过,只想化作一缕长风,拂去你们心上的粉尘……

而你们,你们的面前没有瓜果,你们的胸前也没有证书,你们依然站在讲台上指手画脚。好像自己行进在桃花盛开、李花幽放的地方,那桃李的芬芳早已醺醉了你们,你们早已置身世外……你们忘却了这个日子吗?还是这个日子忘却了你们?

不,都不是!

这秋天的田野涌动着丰收的醇香,万千渴盼的眼睛正凝视着你,那么热切,那么敬慕,那么深情……

你说,你们说:

传道,授业,解惑,师者本分。在春天里运用我的幻想,让孩子们尽情追逐远方的梦。如此清明的时节,正好大展身手。若干年后,只要闲磕着瓜子没有任何遗憾就足够了。

我在秋天遥望你,我在秋天遥望着你们。眼前是一幅又一幅交织的画卷:金秋的绚烂,收获的喜悦,思想的静美……

其实一点也不遥远,在拂面的清风中,在醉人的墨香里,在“九月十日”这个三十年都被标注了的日子里,邂逅这么几段真实的遇见,真好。

经年如锦,来年如缎。灵魂就是丝线,你们都做了岁月的织手。那轮灵魂的皓月,一直照彻在心上,孤单地相守,寂寞地依偎。我只能远远地凝望着,遥望着,仰望着你,我知道无论是思念,收获,还是沧桑,都会深深地嵌入秋的澄澈里,宁静,致远。

篇2

【摘要】散文作为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范文,很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散文中的美学因素,和学生共同挖掘所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和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散文教学;审美情趣;美育教学

教学大纲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许多教育专著也明确了“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突出了语文教学的个性。但教材反应的“美”,因其并非都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而引起其美感,这就需要教师用自己的情感、美感去调动、启发学生。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审美看成是人的高级精神需要之一,认为“审美是一种高级需要,美在自我实现者身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因此,教学既要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更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需要、审美需要,实现美学教育。

散文作为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范文,很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因此,散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散文中的美学因素,和学生共同挖掘所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和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于教材提供的散文佳作,教师可采取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品析语言、配乐朗诵等方法进行审美教学。

1 创设审美需求的情景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散文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应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

请看峻青的《海滨仲夏夜》:“天空的霞光渐渐的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为绯红,绯红又变成了浅红。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则呈现一片肃穆的神色。”“在这样优美的夜色中,我踏着软绵绵的海滩,沿着海边,慢慢地向前走去……”

作者所描绘的海滨夏夜的景色,是自然和谐的景色。文章运用了极平常的语言,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作者的本领就在于能捕捉夕阳西下时,天空中真实自然的景色:红光消失后天空中呈现出的真实神色;走在沙滩上大自然赋予“软绵绵”的真实感。这人与天空、大海和谐相处的美,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不添色不添彩、完完全全是天然生活的素描画,是一块无暇的碧玉。学生读到这里,有谁不热爱生活,又有谁不去拥抱生活的!这正是淳朴隽永的自然美的魅力所在。

2 开拓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

对于那些洋溢着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开拓其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品析文中极富艺术表现力的词语,引导学生深悟文中深层意蕴所包含的艺术美、哲理美和情感美。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一些精彩的语段及词句做赏析、揣摩,体会祖国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如教朱自清《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在赏析“月下荷塘”这一极富诗情画意的语段时,可引导学生揣摩“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丰富内涵,品味“羞涩”、“袅娜”等词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情趣;在赏析“塘上月色”这一精彩段落时,可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月光的一系列动词“泻”、“浮”、“洗”、“笼”,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些词在描摹景物上有何特点?”(以动态的词描写静态的景)、“营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意境?”通过指导学生仔细揣摩作者在用词遣句方面的功力,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美。现在学生阅读易犯的毛病是不求甚解、浏览情节,对于一些精彩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总是一掠而过,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在鉴赏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语言理解能力,深刻体会作品的内蕴美,通过对美的形象地感受,开拓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去领悟它所包含的人生意义和美学价值,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

3 提升学生审美情操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创设情境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的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初己之口,如初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能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白杨礼赞》一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雄壮的画面,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配乐朗诵,运用直观形象地板书等等,以促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但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抒发的赞美之情,光靠读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反复句从“那”到“这”的变化,品析排比反问句逐层拓展的象征意蕴(可以用替换的方法,换成陈述句加以体会),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4 音乐作文,审美创新能力的再迁移训练

篇3

关键词:幼儿园语言活动 散文教学 图谱教学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并指出:幼儿必须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活动,才能获得必要的经验。更多关注幼儿的动机、兴趣、需要,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和不同发展方向的要求。

在散文教学活动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教师传授多,幼儿实践少;鉴于散文的特殊文体,教师担心幼儿不容易去理解,于是在教具上花大气力,可是发现事倍功半,一节课下来孩子收获甚少,教师一言堂,多半是灌输式教授方式,老师朗读散文,完了提问,最后小结一下了事,在活动中根本无法体现自主学习;幼儿在朗诵散文时往往一个个面带做作、夸张的表情刻意模仿老师……发现这些问题后,我们结合散文教学中的若干片段进行了分析反思,并从中受到了一些有益启示。

一、图谱中形象的画面,使幼儿对散文更感兴趣

教学中我们发现,幼儿只有在散文诗欣赏活动中理解了,才能从散文诗中接受教育,感受诗歌的美,所以教师运用生动的图片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显得至关重要。如大班阅读活动:散文诗《树叶儿》,小雨落在树叶叶上,沙沙沙;小雨落在伞顶上,滴滴答;小雨钻进花蕊,吱溜溜;小雨落在窗玻璃上,叮叮叮……我们以配乐的形式,朗诵诗歌,让幼儿在优美的意境中,通过图谱的演示,幼儿很快理解诗歌,而且一图一句诗歌形式,可以让幼儿看到图记起诗歌的内容。最后,每个幼儿拿张小图谱进一步学习,方便孩子以看着图谱把诗歌的内容想起。让幼儿对诗歌更进一步的理解、熟悉。

二、合理运用图谱,解决教学重难点

大家知道,教学具在一节课中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教具不在乎多,不在乎有多“花里胡哨”,关键是看材料提供是否合适,是否是教与学的需要,如果是一种摆设,为丰富材料而提供一些对活动并无多大作用,可有可无的东西,那么这样的材料反而会降低课的质量。如散文诗《秋天的颜色》,秋天是一幅美丽的图画,美在哪儿呢?我乘上一片落叶做的小船,要去看看美丽的秋天,那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呢?我问小草,小草轻轻地告诉我:“秋天是黄色的。”我问枫叶,枫叶沙沙地告诉我说:“秋天是红色的。”我问,有一朵白告诉我说:“秋天是白色的。”我问松树,大声地告诉我说:“秋天是绿色的。”我问大地,大地骄傲地告诉我说:“秋天是绚丽多彩的。”啊!我终于明白了秋天那美丽的颜色。教师利用了“图谱”的方法,把诗歌中出现的关键物品、关键词语:“小草”、“轻轻”、“黄色”;“枫叶”、“沙沙”、“红色”;“”、“白色”;“松树”、“大声”、“绿色”;“大地”、“骄傲”、“绚丽多彩”等用简笔画的方法呈现给孩子,因此老师不需要费太大的功夫就把这节课的难点给解决掉了。

三、灵活运用图谱,益于孩子理解与创新

图谱法阅读散文诗不是单一的使用在活动中,也要结合其它的教学方法,比方说结合讨论法、表演法,并结合竞赛的形式开展活动。以往的诗歌教学都是反复的朗诵让幼儿记住内容,而图谱法是让幼儿自主的欣赏诗歌,如:散文诗“调皮的太阳”教学活动初始,我请孩子们形容一下太阳,其实事先只预设到“温暖”、“明亮”、“火红”、“圆圆”等形容外部形态的词汇,但孩子们却说到了“健康的”、“快乐的”、“淘气的”、“幸福的”等词汇,立刻赋予了太阳鲜活的生命力。

师:如果你是调皮的太阳,你会来到哪里,你想做什么事?

幼1:如果我是调皮的太阳,我就晒红小朋友的脸。

幼2:如果我是调皮的太阳,因为我会很热很渴,所以我就到河里把水喝光。

幼3:如果我是调皮的太阳,就把很多很多的水果晒熟。

文学欣赏的过程,就是再创造的过程。案例反应,通过图谱幼儿能自主能动地去感受理解散文,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内化来表达表现对散文的理解,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手段进行表达和表现。

四、有的放矢的出示图谱调动幼儿的学习动力

如散文诗《树叶儿》,图谱一开始不出示,先听老师朗读,完了问幼儿记住了哪一句,说对了,才翻开相应的图谱,这使幼儿有成就感,幼儿就会想我要记住诗句,才能翻开图谱,这就能让幼儿在活动中充满了学习动力。图谱中形象的画面,使幼儿对阅读更感兴趣,幼儿可以看着画面想到诗歌的内容,对诗歌的内容理解得更快。教师以竞赛的形式贯穿整个活动,让幼儿在安静的欣赏活动中,有了较活泼的气氛,也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五、图谱演示要恰到好处

篇4

一、荷塘月色中的“妻子”

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开头写道:“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上大衫,带上门出去。”读这一段文字,大多数人关注的是“我”,因为“悄悄”明显的说“我”悄悄出门,怕影响家人,所以独自出门,去荷塘寻找宁静,所以更显得作者内心的孤寂。上课时,我特意一转:那“妻子”只是作者的一个闲笔吗?学生思考后纷纷发言。

学生一:作者不与妻子交谈,却只写到妻子在屋里里拍着闰儿这个情景,我觉得有深意。

学生二:你想多了吧?妻子哄孩子,作者独自出去散步,想静一静,这不正好说明作者内心颇不宁静吗?

学生三:对呀,作者因为不宁静,所以想沿着荷塘去寻找一点宁静。况且,朱自清是文学教授,《给亡妇》一文,也反映出他的妻子是个家庭主妇,只管带孩子的。她是不理解丈夫的苦闷的。

学生一(继续发言):你这样说呢,的确有道理,但我更认为这是作者在用一种特殊的文学手段表现他自己内心的孤独。大家再看看文章结尾,“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的推门进去,什么声息都没有,妻已经熟睡好久了”,这里也写到妻子。两处都没有写到夫妻二人的对话与交流,似乎只是顺带了一笔,但已更深层次地暗示了作者的孤独,整个过程作者一个人神游,而妻子却不在自己的世界里。

教师:相当原创的理解哦,同学们。大家想想此处是什么手法呢?我们还能在文学作品中找到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一(继续发言):反衬。李清照的词“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作者晚年孤寂,在诗中表面写丫鬟不理解自己,其实是为了突出自己心中的愁闷。

学生四:还有选修课文《秋声赋》中“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欧阳修表面上写童子无言以对,只有打瞌睡。其实是借无言的童子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悲凉,用意本身不是为写童子如何如何。

教师:我明白了,《荷塘月色》写妻子不能触摸到他内心的孤独,并非要写妻子不能触摸到他内心的孤独,这是借妻子的状态,来写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的无法排解。

学生能够细读文本,深入思考,跳出散文鉴赏的常规格子,发现 “妻子”这个闲笔,去思考散文中的“非主角”,我认为是难得的创新思维。这段交流虽然让我的教学预设暂时搁置了,但经此一顿,却让我不得不欣赏学生思维的美,这种对“非主角”意义的思考,也让笔者获得了新的认识, 其他文学作品中的非主角同样值得关注。《氓》中相比于“桑叶”这个意象,“淇”这个“非主角”不应被忽视。诗中四次写到淇水,淇水的深刻意义在于:作为主人公感情变化的一个见证,更是女主人公命运变迁的一个见证。可是,许多课堂把淇水忽略了。

二、《囚绿记》中的“窗子”

《囚绿记》中有多处写窗,但很少有教师会把教学重点放在“窗”这个“非主角”上,大多引导学生围绕“绿”的特点展开思考。借“绿”来抒情,是文章的核心内容,但“窗子”这个非主角对于主旨的呈现又起什么作用呢?

以下是学生探索的结果:

一是结构上的作用:开头结尾都写“窗子”,把窗和绿结合在一起。开头写因为窗子而看见绿,结尾写怀念圆窗和绿,首尾圆合,前后照应,并引出后面的放绿、怀绿等环节。

二是情感表达的作用,文章开头写窗子破碎,而作者却因绿而选择这个房间,足以表达作者对绿的渴望与喜爱。

三是起象征的作用,文中写囚绿于窗中,而绿却固执地往外长,永不屈服于窗内的黑暗。窗,也可以理解为一个约束中华民族自由的东西。窗是本文不可忽视的意象,与绿一样,可以椭探究主旨。

学生在这篇散文阅读中,在笔者的启发下,积极思考,再读文本,对“窗”这个意象有了新的认识,表现出了多维度的思考和语文学习能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从不同意象去探究散文主旨的能力。学生对一个“非主角”意象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其解读散文乃至其他文学作品的思维宽度。

篇5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所选的文章有鲁迅的《雪》,巴金的《日》《月》,高尔基的《海燕》等,虽然篇篇都是经典,但是写作背景离现在的学生都比较远,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大的困难,可以说这几篇文章与现在的学生有了代沟,他们多数只是被动地接受,而非主动地吸收领悟。如何引领学生去体会这种“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于海”的意境之美,以及作品的情感、灵魂、风骨、精神及某种意义,那就只有在朗读中去体会和感悟,享受朗读之美。

一、朗读接近文本

首先,我们要找准感情基调。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有音乐美和节奏美,因此在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情感、语速、语调的变化,如同唱歌一样找准调子,如果找不准,那就先听读,发挥想象,慢慢地接近作品。其次,我们开始试读。自己试着朗读,找找感觉,不同的人理解不一样,感觉也会略有不同。试着多读几遍,然后让学生互相听一听,评一评。再次,熟读之后,配上合适的音乐,创设情境,触发学生的联想,让学生的情感流露出来,很快就融入作品中了。最后,多种形式的朗读,比如领读、合读、分读、混合声读等,或者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去读,带上表情和动作,让人人感受到朗读之美。我在教授《海燕》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听读,然后试读,接着配上音乐《命运交响曲》及画面,让学生再读,并且采用多种形式,大家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有激情,感觉自己就是那高傲的海燕,在大海上无畏地飞翔,很快就与作品达到了共鸣,后面的教学内容都迎刃而解,水到渠成,也不用我再去分析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意义,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二、品读走进文本

在完成最基本的朗读之后,我们要将自己的审美能力提升一个台阶,那就是品读。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通过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可以培养我们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品读散文诗,可以从诗的形象、诗的语言、诗的情感、诗的写作背景等方面进行,其中语言是关键。我们常用“行云流水”来形容文章语言的流畅、优美,高尔基也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抓住形象进行品读,如在《海燕》这篇散文中把描写海燕的句子找出来,细细品读,如,“碰、穿过、冲、掠起”“黑色闪电”“大笑、号叫”等这些词,我们去读、去感、去悟,一个勇敢、乐观、豪迈、坚定的形象就从头脑中跳跃出来,震撼了我们的心灵。

三、美读感悟文本

当审美能力提升一个台阶后,还要美文美读,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积极主动地去发现美、感受美。抓住美的情感,即言有尽而意无穷。鲁迅的《雪》的末尾:“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这就把作者斗士的形象、不屈的精神展现了出来,语景亦即语情。“难写之景”和“言外之意”确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追求的美好理想的心声。中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期,内心世界一刻也不会平静,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宣泄,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因势利导,使其从作品中吸取营养,产生爱心,升发美感。比如,课文《雨之歌》,教师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了春的使者形象,使学生感受到无私奉献之美。

四、再读创新文本

篇6

设――巧妙创设优美意境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而散文诗作为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在美学上尤其讲究意境美。意境是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情的水融,两者虚实相生,情因景而生,景因情而活,故而意境极具感染力。虽说“意境”并不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妙之物,但对幼儿来说,如何感受散文诗中的优美意境,确实需要教师借助手段巧妙创设。如散文诗《绿色的梦》:这是一个特别的晚上,大家都做了一个特别的梦。小兔子梦到了绿茵茵的草地,草地上五颜六色的花儿,是她美丽的发夹;青蛙梦到了绿绿的荷叶,田田的荷叶下,是他的好朋友小金鱼;瓢虫梦到了绿绿的叶子,晶莹的露珠里,有一个好听的故事……幼儿梦到了绿色的小岛,绿色的清香沁到了他们的心里。整首诗里描绘了优美温馨的意境,教师是这样创设的:首先把活动室布置成了一个绿色的世界,有绿色的窗帘和许多绿色的物品,多媒体里播放的是诗歌中描绘的绿色场景,幼儿们在这样的场景里,倾听着舒缓的摇篮曲,感受到轻松浪漫的氛围。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思考和想象:在这绿色的世界里,小动物们会做一个什么样的绿色的梦?如此巧妙地为幼儿营造出优美的梦幻般的意境,为幼儿的散文诗赏析搭起一座想象的桥梁。

讲――教师声情并茂讲述意境内涵

鉴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对散文诗的欣赏与创造不可能像成人那样直接通过阅读文字而获得,更多地需要依靠教师的朗诵来感受。

首先,教师要认真鉴赏散文诗,把握作品准确的感情基调,是清新自然、优美舒缓,还是活泼明快、诙谐风趣,这样才能恰如其分地进行朗诵表达,有助于幼儿对作品情感的感受和领悟。其次,教师在示范朗诵作品时,所投入的感情还应该是真挚自然的,是在充分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流露出来的由衷的喜爱、自然的陶醉,这些会带给幼儿很深的感染力,会更好地激发幼儿对诗歌的喜爱。如在一次观摩活动――诗歌《夜里什么人不睡觉》的欣赏教学中,老师怀着对晚班工作者尊重以及崇敬的感情朗诵了诗歌,幼儿们听得热泪盈眶,甚至有幼儿表达:“老师,我长大了也想做一名这样的人!”观摩的老师听了都大为动容。

解――寻求多种方法化解赏析难点

散文诗欣赏教学中主要存在两大难点:一是对想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的理解;二是对诗歌结构的把握,尤其是前者成为幼儿散文诗欣赏的障碍。所以,有效化解难点是幼儿散文诗欣赏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多年实践,笔者总结出以下有效方法:

1.丰富感知

在活动开展前,教师如能带幼儿对诗歌中的内容进行感知,有助于幼儿对散文诗的欣赏学习;如果教师能注意分析作品中的难点,在丰富感知时有意识地给予引导,则更能提高幼儿欣赏学习的效果。如散文诗《春天》中有这样一句话:小池塘笑了,酒窝圆又大;小朋友笑了,咧开小嘴巴。很显然,后一句属于白描,容易理解,前面一句把小池塘比作小朋友,把涟漪比作小朋友的酒窝,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小池塘的活泼可爱。但这个比拟手法对缺乏生活经验的城市幼儿来讲很难领会,因此,活动前教师可带幼儿去观察小池塘,和幼儿想办法制造出一些涟漪,既增加了幼儿们的感性经验,又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小池塘的喜爱之情,更有助于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2.巧妙设问

提问对于幼儿语言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散文诗欣赏教学中,以下两种设问最为行之有效。一是在作品奇特想象处设问,引发幼儿对文学手法运用的理解和感悟。如散文诗《我家小池塘》里这样描写小池塘的夜景美:晚上太阳去睡觉,池塘摇着月亮,小鱼和星星悄悄捉迷藏。这时老师设问:“为什么天上的星星会和池塘里的小鱼捉迷藏呢?”这个问题很好地促发幼儿思考,从而明白小鱼是在和星星的闪闪倒影捉迷藏,这是多么大胆而奇妙的想象。这样的设问,就能启发幼儿更好地领悟这生动奇特优美的诗歌意境,起到点题的作用。二是在作品情感升华处设问,帮助幼儿理解作品情感。如散文诗《夜里什么人不睡觉》中有如下描写:在黑夜的星空下,火车在大地上奔驰。……车上的旅客睡得又香又甜,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在火车上,夜里不睡觉的,还有他们……教师提问:为什么旅客睡在火车上会又香又甜,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启发孩子思考,原来是火车司机开车平稳、工作人员照顾细心周到,从而很好地领悟了作品表达的对晚班工作者尊重和爱戴的情感。

3.多媒体技术辅助

恰到好处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对化解赏析难点很有帮助。一方面,恰当的动画能再现散文诗中的形象,特别是动态形象,从而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作品。

另一方面,适宜的音乐能激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选择与幼儿文学作品相通的乐曲,把音乐与文学结合起来,以优美的旋律创设美妙的情境,渲染气氛,使幼儿耳听心动,更容易进入文学作品所描绘的情境。

4.运用小图标

小图标的运用能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句式和结构。如散文诗《春天》是这样描写的: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黄的迎春花,红的桃花……春天是一本会笑的书,小池塘笑了,酒窝圆又大;小朋友笑了,咧开小嘴巴……春天是一本会唱的书,春雷轰隆隆,春雨滴滴嗒……我们利用小图标,按诗歌结构把图标摆成三段,每段的第一句分别摆上表示颜色、笑容和歌唱的图标,诗歌中出现的一个个物象在下面分行摆放。这样的图标设计,不仅有助于幼儿对诗歌整体结构的理解,也有助于幼儿对诗歌内容的认知记忆和创编表达。

导――引导幼儿

在散文诗欣赏教学中,教师还可创设环境,引导幼儿用多种形式进行自主表达,从而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1.语言表达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表达,如问孩子“喜欢作品中的哪句?”“觉得哪一句特别好听?”说说“为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对诗歌的感受,也可以请幼儿一起有感情地朗诵美的诗句。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拓展表达,让幼儿通过这样的表达进一步领悟诗歌意境。

2.绘画表达

欣赏诗歌后,引导幼儿用喜欢的绘画方式做进一步的表达。如欣赏了诗歌《春天》,幼儿们和同伴合作,按照诗歌意境,把“春天”做成一本本大图书,用画或撕纸粘贴的方式,进行创作表达。

3.肢体动作表达

如散文诗《落叶跳舞》中,教师让幼儿把自己装扮成落叶,按照诗歌中的动态描绘,用身体动作表现。在幼儿们肢体表达的过程中,教师启发引导幼儿如何表达出“欢快”“自在”“热烈”等情绪,从而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意境。

篇7

“他的教学成绩好,不就是学生的课余时间霸占得多吗?把成就感建立在牺牲学生其他科目的课外学习时间上,我不愿意成为这样的老师,要比就比谁的课上得好、效率高!”大多数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教学价值判断。

“行云流水,环环相扣,节奏明快,戛然而止,恰到好处……”在聆听名师教学时、在观摩优秀课例时,我们对执教教师的教学功力往往有同样的仰慕与感慨。

这样的感受常常在我们课堂教学体验中出现,却常常难以引起更深层的思考,尤其难以转化为优化课堂教学的实际行动。而“在限定的教学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完成教学任务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恰恰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科素养提升的着力点。要解决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问题,我们就必须在教学的准备、实施与反思时重视和加强对语文课堂教学时间的科学管理。

一、教学起点里,需审问“时间该去哪儿”

一节语文课是否有时效性,首先应该重视教学准备中“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目标的正确性与明确性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它解决的是一堂课“教什么”的核心问题。许多教师就是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上思考、研究得不够,才导致教学时间的分配失调,教学重难点无法凸显,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教学效率自然不高。而深入研读文本、明晰文本的核心价值,才能避免教学目标过于繁琐、过于笼统、过于拔高。譬如,如何处理“文”与“言”的关系,是文言文教学的难点,如果教学目标不能很好地贴近文本,必定导致教学中“文”与“言”两张皮,学生、教师、文本、编者的多重对话难以展开。以《游褒禅山记》为例,通过解读教材,我们应该抓住以下两个文本特点:一是文章的语言虽浅显,但诵读和文意理解上有难点,如“华”字的读音,如“其”的多种意义与用法;二是文章虽是游记,但作者写作目的不在写景,而重在借游山阐发人生感悟,即人生想获得成功,志、力、物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志”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条件。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设立教学目标:第一,指导学生流畅地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落实相关文段的背默,掌握文言文重点虚词“其”字的用法。第二,引导学生能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理解本文作者对“志、力、物”和“深思慎取”的人生思考。第三,帮助学生学会从文章选材的角度评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手法。以上三个简洁而明确的教学目标,既把准了文言文教学应重视“诵读”和指导“品读”的教学规律,也符合学生“识得、习得、悟得”的学习心理,从而对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产生统领作用。

二、教学行进中,需探问“时间怎样优化”

马赫穆托夫认为“课的结构不应当是无定型的、模糊的、偶然的”。课的结构是指一堂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各部分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及安排的顺序与时间分配等。课型不同,教学结构就必然不同,教学时间的分配就有差异。语文教师应重视依据不同的课型来为教学内容设计与之匹配的教学流程,从而使课堂结构连贯、完整、流畅。以古诗词教学为例:作为新授课,我们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鉴赏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语言、体验诗人的情思”。依此可以这样设计《声声慢》的教学流程:“深情导入,入境”;“反复吟咏,感知”;“赏析品味,深悟”;“总结回顾,内化”;“作业巩固,升华”。作为高三一轮复习课,我们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整合与运用,如《高考咏物诗赏析题微格复习》的教学流程可以这样设计:“透视考情,引入新课”(近三年高考咏物诗考查情况一览表);“赏析古诗,梳理知识”(标题格式、分类特点、表现手法);“阅读比较,深悟‘物’‘志’”;分析真},明确题型(五种设题方式,把握命题规律);解答真题,掌握方法;归纳小结,规范答题。把准各类课型的特点,教学流程就能清晰、明朗,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就能紧密结合,课堂结构就能进一步优化,而教学任务就能按时推进完成。

三、教后回顾时,需追问“时间都去哪了”

若能对课堂教学时间分配不当的问题进行持续性的反思,就能找出科学管理课堂教学时间的方法。

方法一:找出与文本结合松散的教学环节,删减。譬如我们在小说、散文等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安排“正音释词”的教学环节,假如教师不清楚这些字音、词义与文本理解之间的关系、与文本审美的关系,这一环节就往往成为孤立的、机械的、灌输式的知识传授环节,难以起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桥梁作用,这类环节应该删减。又如课堂结尾时的“拓展”环节,有播视频的、有讲故事的、有写小练笔的,形式看似新颖,氛围看似热闹,但若与文本的文脉、意脉、情脉和教学主题等偏离,这类环节就应该舍弃。

方法二:找出制约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方法替换。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教学方法不当,课堂效率自然不高。譬如试卷评讲课,是选择“教师题题细讲、平均用力”的灌输式教法,还是选择“培养学生小老师讲题”“教师只讲学生讲不透的、学生难懂的”“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的教法?教法不同,学生思维的培养力度就不一样,课堂的时效也完全不同。再如作文讲评课,许多老师力求全方位地从“审题与立意、谋篇与布局、选材与剪裁、语言表达与文采”等方面讲评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往往教师一人“滔滔不绝”,而学生多数昏昏欲睡。因为大多数学生整节课只有听、没有交流与表达的机会,这种只注重教师讲授而忽视教学互动的教法是难以吸引学生的。李镇西老师是这样上作文讲评课的,他在“《温馨的回忆》作文讲评课”中设计了“榜上有名、佳作亮相、片段欣赏、出谋划策、恕我直言、老师试笔、同学评改”等多个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的教学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有了思考、发现、探讨、交流、表达的机会,这种教法就是提高学生写作思维水平和修改作文水平的有效教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移植。

篇8

用花椒与其他食物烹调出的菜式,品种繁多,本文不一一罗列,仅以花椒(烘焙研末)与食盐(研细)同炒成的“椒盐”为例,以之为佐料烹调成的椒盐排骨、椒盐酥鸡、椒盐虾等,莫不给食用者以独特的美味享受。唐代诗僧山子有《诗》云:“蒸豚蒜酱,炙鸭点椒盐”,正是他对椒盐佐食美味的亲身体验和写照。

花椒红艳的果皮和乌黑繁多的种子,又给人们以某些遐想。两千年前,《诗经・唐风・椒聊》诗句云:“椒聊之实,蕃衍盈升”“椒聊之实,蕃衍盈(掬)”。据解释,即是借花椒子的繁多“盈升”与“盈”(双手捧满),比喻、赞咏妇女多子。

生长于华夏大地的花椒,历史久远,别名有大椒、秦椒、蜀椒、巴椒、川椒、汉椒等,或简称为椒。中国古人不仅采集花椒烹调菜肴,还将它用于医疗保健,中医学归纳其医疗功效主要为温中散寒、除湿、止痛、驱虫、解腥等,可用于治疗呕吐、噫呃、胃肠冷痛、食物积滞、食欲不佳、泄泻、寒咳、消肿、蛔虫病等。汉代名医张仲景治“蛔厥”方剂“乌梅丸”,其配伍中的蜀椒,主要是发挥驱蛔作用。花椒子还有行水消肿作用,可用于利尿及治疗消肿。

根据现代科学知识,花椒为芸香科灌木或小乔木,其果实含辛辣芳香性挥发油,其中花椒素是产生麻辣的根源,它是由柠檬烯、枯醇、香叶醇等组成。此外,还含甾醇、不饱和有机酸以及某些维生素、矿物质等。动物实验证实,进食花椒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

在中国,花椒不仅供人们烹调食物和药用,而且中国人民从古代起就根据花椒的特性,陆续创造了由椒字组成的不少词汇,并赋予不同含义,诸如:椒目(通常泛指眼珠);椒酒及椒浆(用花椒浸制的酒,古代民俗,农历正月初一日,人们用椒酒祭祖或敬献长辈致贺或祝寿);椒花与椒花颂(都是以椒花表示新年祝愿);椒花筵(农历正月初一日,取椒酒敬献长辈表示祝贺,或者在全家聚餐时共饮椒酒,祝愿全家美满幸福);由于花椒芬芳、辛温、多籽,古人将花椒子与泥土拌和成“椒泥”,用于铺饰道路,称为“椒涂”;中国古代皇帝、皇后所居之宫殿,用椒泥涂抹墙壁,称为“椒房殿”。此外,还有椒庭(指皇宫内),椒繁(椒子繁盛,比喻子孙众多),椒馨(花椒之芳香),椒兰(指花椒与兰花,都是芳香之物,比喻为美好)……

中医学认为,花椒性味辛温,阴虚火旺者忌食,孕妇也应慎食。

小贴士

花椒治病小验方

治蛲虫根据古人有用“乌梅丸”治蛔虫的经验。现代有医者以花椒50克加水1 000毫升煎汁,保留灌肠治疗蛲虫病。一日1次,连用3~4次,能取得明显疗效。

回乳哺乳期妇女如需回乳,可取花椒6~15克,加水400~500毫升煎汤,浓缩成250毫升,加适量红糖,趁热一次口服。多数乳母在服药后6小时,分泌乳汁可明显减少,次日胀痛缓解或消失。一日1次,连服2~3次,通常能取得回乳效果。

篇9

一、作家简介

1. 菲利普?德莱姆的文学创作历程

菲利普?德莱姆(Philippe Derlerm,1950―)是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出生于瓦兹河谷省的瓦兹河畔,父母都是小学教师。自小德莱姆非常喜欢阅读和体育运动,青年时代曾是一名短跑运动员,后来转向了教育行业,并成为了一名中学教师。即使是在文学创作领域取得显著成绩之后,德莱姆从未间断过他的教学事业,现在他任职于贝尔内市玛丽居里中学,担任文学老师。

从1976年开始,在近四十年的文学创作过程中,德莱姆发表了四十多部作品,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的作品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多大关注。直到1990年,小说《秋天》为他赢得了生平的第一个奖项。至此,人们才开始注意到这位文笔细腻、略有些多愁善感的诺曼底作家(德莱姆从1975年开始定居于诺曼底地区)。1997年,短文集《第一口啤酒的滋味和其它微不足道的快乐》发表后立即在法国引起轰动。该书的成功不仅是德莱姆前二十年文学创作的肯定,同时为他赢得了“细微主义大师”的国际声誉。此后,德莱姆依然笔耕不辍,相继发表了短文集《被打扰的午睡》(2001)、《记录海盗》(2004)等一系列作品。

2. 梁实秋的文学创作历程

梁实秋(1903-1987),出生于北京,浙江余杭人。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1915年梁实秋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最初他崇尚浪漫主义,发表不少诗作,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时受新人文主义者白壁德影响较深。40岁以后着力于散文和翻译。其散文代表作有《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其代表作《雅舍小品》刚一出版,即畅销不衰,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赞美,其与众不同的语言幽默特色,更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肯定。

二、德莱姆与梁实秋的散文观对比

1. 取材――见微知著

阅读德莱姆与梁实秋的散文,我们可以发现在两位作家的作品里有着诸多相似的痕迹。首先两位作家的作品都取材细微,始终关注人们的生活层面,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即偏重于“人性”的表现。

德莱姆被称为是“日常生活”作家。他的作品大都以日常生活中瞬间、细微琐碎、微不足道的细节作为描写对象,甚至是一些看似有些奇怪的事物。以短文集作品《被打扰的午睡》为例,其细节可以小到只是打手机时的微斜着脑袋的姿势、品朝鲜蓟心时需要的安静氛围;可以不起眼到人们时常忽略的垃圾、餐具上的图案等等②。在代表作《巴黎瞬间》中,德莱姆抛开了巴黎这所城市所拥有的独特美景,将目光更多地投射于被人们忽略的点点滴滴,如下水道口的粗麻布、人行道台阶旁的金属栏杆、黄昏下公园里的椅子、街边小店的玻璃糖罐等。

同样,梁实秋的散文也聚焦于诸如家庭、饮食、睡眠、休闲、散步等尘世生活的情趣,取材平易,或为各式人事、如孩子、女人、男人、诗人、好汉、中年、老年;或为日常物事,如衣裳、狗、汽车、鸟、门铃之类;或为惯见的行为,如握手、送行、理发、运动、散步等;令人易生亲切③。

通过对两位散文家代表作取材的对比,我们能够发现,两位作家对生活都有着细致的观察和体会,他们的散文题材相似,紧扣生活主题,努力表现最普通的“人性”。其中,梁实秋表现的“人性”受古典主义美学观的影响,习惯于将“人性”与“自我”对立起来,他认为“伟大的文学亦不在表现自我,而在表现一个普遍的人性”,所以,他的散文创作严格选择题材,与德莱姆的短文相比,梁实秋的选材更加严格、慎重、精当,表现的“人性”更加普遍。而德莱姆更擅长捕捉各种细节,偏爱于选取一些极易被人忽略的“人性”为素材,对他眼中“细微”的题材进行描写与联想,从而使读者从别样的视角品读生活。可见,不同于梁实秋的“普遍人性”,德莱姆表现的“人性”常与自我联系在一起,剑走偏锋、避重就轻,具有“细微主义”的明显特色,尽管取材渺小但同样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比如他们的同类散文,梁实秋写《睡》,描述了人类睡眠质量的适中、闲的准备、睡的姿态、作用。文章驰骋中外、纵观古今,充分表现了“睡”这一永久不变的人性。德莱姆写《被打扰的午睡》,从题目上就带有一种随意的气质,文章内容也十分丰富,带有浓郁的个人特色。

2. 文体笔调――简洁适当、幽默诙谐

(1)文章篇幅――简洁适当

作为“细微派”的代表人物,德莱姆非常喜欢运用短句,他对句子精雕细琢的程度好比福楼拜希望他小说中的句子能像诗歌里的诗句那般准确、精当和必不可少。翻开德莱姆的短文集,我们不难发现每篇短文千字以内,毫不冗长拖沓。作品的文体笔调朴实无华、毫不做作,充分展现了“细微派”最本质的写作特征。

而生活在东方的梁实秋,尽管与德莱姆没有生活的交集,但他们的观点出奇的相似。好的文章未必是长的文章,有的长文章就如老太太的“裹脚布”。梁实秋认为“文章要深、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篇幅长了,洋洋洒洒,下笔万言,旁征博引,左右逢源,却容易出现芜曼庞杂的毛病。其实“散文的美妙多端,然后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二字而已”。简单就是经过选择以后的完美的状态。”“简单”就要懂得“割爱”。散步不可穿插太多的旁征博引、典丽的词句以及趣闻典故,这样的文章虽显得华丽雍容,但是却????嗦嗦,好像是堆砌出来的。所以,“散文的美,美在适当”。德莱姆与梁实秋的散文追求“取材细微”“简洁适当”,显示出了两位作家追求散文最高境界的精神。

(2)语言风格――清新自然、幽默诙谐

法国著名文学家皮埃尔?儒尔德在《无胃文学》中分别用红色、白色和本色三种色调将当今法国文学作品划分为三个不同类别的写作。以德莱姆为代表的“细微主义文学”被归为第三类,即本色写作(écriture écrue)。法语“Ecru”一词的原意是指“没有经过加工的;原色的、本色的”,一方面说明了德莱姆作品的自然、不做作的特点;另一方面,指出了“细微派”崇尚简单、朴实无华的风格。④德莱姆运用简洁、自然、细腻的笔调,透过作品反映人生,对美好的“人性”生动适当地描摹具有纯正的意味和美感。此外,他的散文还具有睿智、幽默的个性。例如,在他的第一部短文集《第一口啤酒的滋味和其它微不足道的快乐》中,德莱姆用轻快的笔调重点讲述了现实生活中种种令人感觉满足和愉快的小情小趣和小欣喜,显示的是“乐趣”,如细细品味啤酒、邀友人同去采摘桑葚等;而在《被打扰的午睡》中,作者则侧重于描写生活中的小烦恼、小惆怅以及由这些不快所带来的感觉,如网球场上突入其来的大雨、盛夏暑天因友人的来访而不得不放弃的午睡等,作品显示更多的是“幽默诙谐”。幽默诙谐与乐趣都是建立在对于细小事物的细节描述基础上的,而幽默诙谐的结果也还是获得一定的乐趣。德莱姆用一种充满幽默的写作告诉我们原来困扰也可以成为一种幸福。

同样,梁实秋也非常注意散文的语言艺术,尤其注重发扬本民族的语言传统。欧美文学的刚直严密、雍容幽默,汉文学的古朴凝练、铿锵顿挫,北京方言的亲切、平白风趣,经过他的熔炼,成为一种新的生命。在其代表作《雅舍小品》中很明显的流露出他的清新自然、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梁实秋的散文,有着十分精彩的幽默,其幽默是一种深沉的表述,是一种显而不露的含蓄的方式。或许,读梁实秋先生的作品,你未必会哈哈大笑,但你却必然会心而笑,是发自内心的笑谈人生的一种态度,是一种不俗套的轻松的笑,这样的例子在梁实秋的作品中是随处可见的。例如《下棋》一文中,写出一对活脱脱的棋迷,令人捧腹不已:“我有两个朋友下棋,警报作,不动声色,俄而弹落,棋子被震得在盘上跳荡,屋瓦乱飞,其中一位棋瘾较小者变色而起,被对方一把拉住:‘你走!那就算是你输了’。”作者把棋迷放入生死关头,环境对于棋迷来说是极为严峻的,但棋迷的言行却改变了情境的色调,在这里论输赢胜过了求生存,荒谬超越了常理。棋迷的行为已经使人惊诧,棋迷的对话更令人叫绝,棋迷迷之深在强烈的人物与情境的反差中达到了置生死于度外的境界,幽默也在这里被推向了极致。⑤

3. 作品主题――闲适人生观

法国评论界普遍认为,“幸福”是贯穿德莱姆所有作品的最根本的主题。而德莱姆塑造的幸福生活的基本元素首先是闲逸和朴实。闲逸是德莱姆所有作品人物生活的主旋律。如短文集《被打扰的午睡》就是关于安闲、松散生活的典型:在八月的暑热下,时间变得缓慢,主人公惬意地享受着乡间小憩的轻松舒缓,品味着生活的幸福⑥。在《田鼠先生或是洞穴的形而上学》里同样找到象征休闲节奏的午休主题。这些字眼表现的是和作者本人生活类似的时空环境:衣食无忧、拒绝都是喧嚣和急迫的闲情逸致⑦。德莱姆在父母的身边度过了幸福的童年,之后又称为教师和作家,属于消费社会的中产阶级。而对于德莱姆来说,闲逸不仅是一种中产阶级的生活格调,它还是现代消费社会高压力、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的反命题。闲逸和朴实的生活并不意味着平淡似水。德莱姆擅长于动员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等所有感官,从各个层面加以发掘、感受世界的美好,接受世界从所有毛孔传递给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同样,梁实秋的人生观也有鲜明的休闲特征。他出身于士宦贵族家庭,自小深受老北京特有休闲生活方式的熏陶,懂吃、重礼节、注重道德修养、追求自由随缘的人生观与休闲观。如在其代表作《雅舍小品》中,梁实秋从休闲之窗观察人生、用休闲之笔针砭时弊、以休闲之情阐释自我人格修养,对生活不同角度以不同的审视⑧。

4. 人生态度――享受生活

从德莱姆的作品之中我们可以领悟到的幸福是具体而实在的,同时是大多数人都能够达到的。作品中所记录下的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短暂易逝的瞬间或心情昭示着幸福的短暂,如何在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自己快乐和幸福是作者试图通过作品向我们传达的幸福观以及人生态度。

在梁实秋的风趣、雅致的背后,存在着认真地人生态度和坚定的人生理想。在他的散文中,常常不经意地直接道出他对人生的看法。在《中年》中,他说:“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梁实秋的人生态度就是“享受生活”。而他的“享受”绝非奢华,他并不排斥“必要的工作”,而把“必要的工作”看成“享受生活”的前提;也不能把“享受生活”简单理解为物质享受,梁秋实追求的是,能够自由选择地做人的工作,从中享受生活的乐趣。他提倡的“享受”是一种以快乐为本的人生哲学――以快乐为标准,以快乐为归宿,去看待人生、看待生活、衡量一切人和事。快乐不由物质享受而来,而由心境得来。

人生的大道理化简为家庭的享受、生活的享受、大自然和文化的享受等尘世间简单的地步,两位作者的诸多主张在东西方的文学时空中不谋而合。

三、德莱姆与梁实秋幸福哲学的差异性

如上文所述,笔者从作品选材、文章篇幅、语言特点、作品主题等方面阐释了德莱姆与梁实秋两位散文大师艺术特征的相似及其各自的独特性。我们能够发现,两位作者的作品属于东西方的文学时空,虽有共同之处但呈现更多的是差异性。尤其是两位作家宣扬的“幸福哲学”的观点,仔细剖析具有东西方的明显烙印。

德莱姆,作为法国当代著名作家,“细微主义文学流派”的象征性人物,深受伊壁鸠鲁学派及时行乐主张的影响,用虚静的智慧解读幸福,与庄子的逍遥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自由与本真,脱离一切外在的、世俗的羁绊和束缚。亲近自然,返璞归真;以超然的心态看待人生,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快乐。在德莱姆看来,幸福是平淡而真实存在,是我们每个人力所能及却又并非唾手可得的,它需要我们抓紧这流逝的分分秒秒,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最微小的细节中去感悟,我们身边的人、事物甚至回忆都可以成为幸福的源泉。同时,幸福又是短暂而脆弱的,只有懂得珍惜的人才能享有幸福。⑨

文如其人,在德莱姆的作品中,书写幸福的字眼并没有跃于字里行间,但又无处不在。那是一种对人生的满足,一份对生活的感恩。那种淡淡的幸福是需要我们放慢脚步、耐下性子细细品读。德莱姆宣扬的“细微之处见乐趣”的幸福观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鼓励人们放慢生活的脚步,不要被忙碌的生活麻痹了双眼,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重新思考生活的本质。

相对于德莱姆的幸福观,梁实秋秉承的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修身养性的精神传统。梁实秋出身士宦贵族家庭,自幼深受老北京特有休闲生活方式的熏陶,特别是中国传统的儒学文化的影响,同时,受西方新人文主义代表人物白璧德的影响,经历了中国最为动荡的战乱岁月,他的人生观与休闲观更自觉地追求中庸和节制。梁实秋的人生态度就是“享受生活”。他提倡的“享受”是一种以快乐为本的人生哲学――以快乐为标准、以快乐为归宿、去看待人生、看待生活、衡量一切人和事。快乐对梁实秋而言,是一种人生态度、人生理想、也是与人生苦痛抗争的方式。梁实秋主张快乐人生、幸福哲学,并不说明他无视人生苦痛的一面。他的散文中不乏生老病死、穷愁困苦、同类相残等题材,他曾谈到:“天生万物,相克相杀,没有地方讲理去,老天爷不了许多。”这句话包含着对人类危机、民族苦难、社会不公、人民悲惨的沉痛之感。正因为他看遍了人生的苦痛,方以快乐哲学消解。对于烦恼苦痛,梁实秋善以超然态度视之,安时处顺,化苦为乐。梁实秋的散文创作,正是他的快乐哲学的实行,是用快乐的心态观照身边的一切人、事、物。如此,我们不难理解,梁实秋的幸福哲学更多的是面对动荡年代的无助,一种修身养性、调节自省之心和浩然之气的方式――“苦中作乐”。

四、 结语

纵观德莱姆与梁实秋的艺术风格和人生态度,一位是法国当代受追捧的“细微派”掌门,一位是被当代读者愈发认可的散文大家;一个以闲逸、轻松、随意为特点,一个端庄、古朴、雅丽为追求目标;一个宣扬“享受生活、珍惜点滴”的减压方式,一个主张微笑静观平常事、自得其乐、达观顺变的心的哲学。德莱姆与梁实秋的作品存在着相似性及其独特性,将两位作家联系起来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两位作家的艺术特征以及中西方快乐哲学差异的根源。

文化论坛

菲利普?德莱姆与梁实秋散文艺术特征之比较

[注释]

①“细微主义”是一个美术创作流派的名称,后被借用来概括一批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法国和比利时专注于日常生活细小主题写作的作家。

②吴娟. 德莱姆与细微主义文学【J】. 武汉:法国研究,2006(3), 70页.

③董广智. 论梁实秋散文中的快乐哲学【J】. 攀枝花:攀枝花学院学报,2005(12), 38.

④Pierre Jourde(1950-),法国著名文学家。出版了近十五部作品,其中《无胃文学》(La littérature sans estomac, L’esprit des péninsules, 2002)获得了法兰西学院评论奖。

⑤肖春琳,从《雅舍小品》看梁实秋散文的语言特色

http://jxteacher.com/gzyw/column31119/4dfb2654-da6a-40bd-aa7c-f3b2c7246e3a.html

⑥Philippe Derlem. La sieste assasinée【M】. Gaillard. 2001.

⑦张亘. 资产阶级的幸福神话――菲利普?德莱姆的《田鼠先生或是洞穴的形而上学》【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3)

篇10

一、 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学生“会学”

语文教学就是教人的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学,还得教学生会学,即:“授之以法”,方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语文的魅力,才能使学生以饱满的激情求得真知,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以知识武装头脑,用智慧展示才华。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切成就皆从兴趣中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诱发人才。只有对语文有了浓郁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习生学习语文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为此,我发挥自身语言表达的优势,为学生做了《文学、情感、人生》的导学内容,并结合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引领学习感悟新课程改革,用真挚的感情感染学生,用丰富的知识带动学生,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并用优美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成才教育,理想教育。

2 。 情境熏陶,以情动人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兴趣之门已经打开,那么接下来就要付诸行动,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中最耀眼的明珠,优美的唐诗宋词是我的导学之根,饱含真情的名家名篇是我的教学之本,富有哲理的古代散文是我带动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精美营养的一部分。结合xx高考默写篇目,通过诗歌接力赛进一步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并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古诗词,既是积累典型语言材料的过程,更是在他们心田上播下民族文化的种子的过程,带领学生“品诗文词赋,悟千古同情”,使读诗文,背诗文,默诗文成为学生每在之必须。让学生深刻体会语文学习就是做人、成人学习,感悟语文学习就是:在清松中学习,在愉快中记忆,在和谐中发展,在创新中提高。

在教学中,不仅要抓住学生的心,同时也要抓住学生的魂,不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我都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并特别注意课堂导语的组织。恰当、优美的课堂导语会把学生带到美的情境中,有利于教学的进行,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为此我还将每一次课的导语记在笔记本上,成为我教学艺术的一个非常宝贵的资料。

二.复习中要注重精讲精练,切忌题海战术,基础题要抓落实,并且以点带面引导学生

精讲:就是以学生实际水平结合教学任务为依据,以科学的艺术的教学方法为手段,作要言不烦的适度讲解。精练:在精讲的基础上,做典型而有针对性的适量练习。

新课程改革对我们语文教学是机遇,更是考验,利用好课堂45分钟提高高考复习效率非常重要。高考复习要做到精讲精练,要求老师必须科学把握高考说明,认真研究知识点,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训练内容,精选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方法、思路、技巧,切忌好高骛远。比如基础知识的复习,首先要明确语音、文字、词语、短语、句子这一条线;其次要把握试卷结构,第三,要非常明确高考是为高校选拔人才,使中学能够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注: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切忌题海战术,因材施教,扬长教育,我想在教育教学中真正落实也不难。)明确了以上内容,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指导训练复习。

三.注重做题思路和技巧方面的点拔与指导,特别要注重每一次试卷讲评。

试卷讲评的过程是教师肯定成绩、纠正错误、使考试得到升华的过程。它的意义就在于有效地利用考试鼓励学生学习积极性,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将教学工作更推进一步,所以我讲评试卷做到以下几点:

1.实事求是地向学生反映考试情况,主要用数据说明情况:如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每一小题的得分情况等。

2.利用考试成绩鼓励先进学生再接再厉,做到尽善尽美,起到领头雁的作用,帮助差生找出不足,找出失分原因,使其树立信心迎头赶上。

3.试卷讲评的中心内容就是:根据学生答题情况有的放矢进行剖析。对于试卷中做错的题应该先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令其反思,最好让学生自己能觉悟到致使错误的原因(比如名言名句默写、现代文阅读延伸题解题技巧),然后我讲解正确的思路和解题方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向学生传授方法非常重要。因为,教师无论向学生传授多少知识,都是有限的;而教师把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取得的知识是无限的,解决的问题也是无限的,所以,作为教师,向学生传授方法,揭示规律尤为重要。

4.对学生在考试因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失分应准确指出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考试习惯和应试心理。以作文书写为例:我们作文现状注重心灵美,对外貌美缺乏足够的重视,学生作文错字、别字较多,不会用标点,字迹潦草,人们嘴上说喜欢心灵美,可实际上先打动人的往往是外貌美。再好的茅台酒,假如将其放入痰孟里给人端上桌,人家也不喝,此乃人之常情,我们理应做到表里如一。

5.讲评完成卷以后应让学生重新做试卷或出一份跟踪训练卷以巩固试卷讲评结果。

四. 作文教学体会

做人先于作文。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做好“人”才能作好文。叶圣陶先生在《作文与做人》中说:“文当然要作的,但是要紧地是在做人。”在作文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下几个方面:

1.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关注人生,热爱生活,热爱我们脚下这块土地,增强社会责任感。生活是作文的源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通晓人情世态,写出好文章,自然就不愁了。

2.提高认识能力、思辨能力的训练常抓不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善于思考是提高认识能力、思辨能力的基本环节,而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又是不可或缺的过程。作为教师不仅仅给学生的是“一杯水”,而应该是源源不断的洁净的活水。为此,我深入学习新课程改革精神,积极参加市县级教研活动,开阔眼界,提高教学能力。

3.实施作文美育,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一个没有情商的人是不能写出感人至深的文章来的。我用我的亲身经历、我的实际行动带动我的学生,我精选出我博客中关于写作教学思考的文章,给学生打印,率先垂范,引领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的同时,思考怎样才能拥有美、创造美,从而修身养性,丰富情感,成为美的使者。

4.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不分家。

语文是高考一幅美丽的画,那么现代文阅读则是画面上美丽的花蕾,它最惹人,最鲜艳。而xx年,高考现代文阅读无论是《水之经典》,还是《菊痴》,还是《重峦叠嶂间的田园》,这些都是文学艺术殿堂中的朵朵奇葩,他们或阐释生命的价值,或展示自然的魅力,或是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无不是用心灵、用智慧、用情感甚至用生命孕育出来的。它们如同一杯杯醇香的美酒,又如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面对这些珍异品,我们只有怀着崇敬,带着追求,用心灵品读,求真,求美,甚至用心咀嚼,那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阅读延伸题,实际既是阅读题,也是写作题,在指导训练中,我引领学生用心灵品读——释放真情,表达实感,用智慧解答——把握思路、技巧和方法。在品读过程中,我们用心灵采集一个个信息,那信息便是一颗颗闪光的珍珠,那么我们用情感的金线将其串联起来,那不又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吗?

5.加强练字训练

美的内容要有美的形式,敏捷的思维,横溢的才华必须用优美的文字表现出来,更何况汉字是世界上最美、最有内涵的文字,《高考说明》中明确了高考作文要“标点正确,书写规范”,因此不论是哪门学科都应做到书写规范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