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文章片段范文
时间:2023-03-18 05:59: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优美文章片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仿写 改写 续写 想象力 经典美文
想象力对小学生习作具有特殊作用,然而,丰富的习作想象力的形成是一个艰难而长期的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观察,开阔视野;多阅读,积累知识;多角度思考,发散思维等,都可以提高学生的习作想象力。我重点介绍自己多年教学实践,即充分利用经典美文资源,挖掘经典美文中的想象因素,运用仿写、改写、续写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经典美文中的想象技巧。这一实践,有效提高了小学生的习作想象力。
一、仿写经典美文,进行丰富的想象
有一些人片面地认为,模仿会扼杀小学生的习作想象力,不利于学生个性习作特点的发展。模仿以学生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利用想象、联想、迁移、记忆等规律,实现对新知识的理解,并拓展理解的广度和深度。我们提倡让小学生仿写经典美文,是让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经典美文中想象方法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想象力。实践证明,模仿是读写结合最基础、最实用的形式,是提高习作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径。
如何在仿写中提高学生的习作想象能力呢?首先,要提高小学生的仿写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对各类经典美文、优美片段进行模仿,使学生在仿写中体验想象的乐趣,感受习作成功的愉悦。其次,要让学生掌握一些仿写技巧。仿写可以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语句方面,可以仿写句子修辞手法;语段方面,可以仿写表达方式的运用;篇章方面,可以仿写经典美文的表现手法……不管哪个角度、哪个层次,都要注意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想象技巧。
如学习美文《翠鸟》时,我先引导学生领悟美文的内涵,再指导学生写片段。通过阅读美文,学生深深喜欢上翠鸟。喜欢它清脆的鸣声,喜欢它鲜艳的色彩,更喜欢它锐利的眼睛、敏捷的捉鱼动作。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感悟到作者发挥想象,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修辞手法,把翠鸟的外形美和色彩美写活了,从而学生悟出,要把习作写生动,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善于展开丰富的想象。教学以后,我要求学生模仿经典美文的想象方法,观察一种小动物,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个片段。此时,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浓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是一个学生描写小兔子的优秀片段:我家的小白兔可漂亮了。一双大眼睛像两块闪闪的红宝石。一张三瓣嘴,嘴边有几根好看的胡须。两只耳朵又大又长,只要听到一点声音,就竖起来。尾巴短短的,像被剪了一截似的。它的前腿短、后腿长,走起路来一蹦一跳的,像个雪球往前滚。它全身几乎都是白的,好像是用洁白无瑕的汉白玉雕成的。小白兔真惹人喜爱!学生抓住了小白兔的特点,想象丰富,栩栩如生,仿写效果非常好。
二、改写经典美文,进行大胆的想象
改写是将赏析的经典美文进行外化的好方法。从美学角度看,改写其实就是阅读过程中意象的再创造。它要求学生将自我感悟、自身共鸣乃至自我创见融入经典美文,得其神韵,再造神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经典美文的“亮点”进行改写,并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想象力。
改写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把诗歌改成记叙文,可以把记叙文改成诗歌,可以把描述改为对话……不论是什么形式的改写,都要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双翼,大胆想象一些场景、人物心情、语言等。这里强调的是“大胆”,要求学生不拘泥于原文,发散思维,展开想象。
以诗歌为例,诗歌是含蓄凝练的艺术,它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把繁杂的生活现象、浓烈的思想感情蕴含在最典型又最简约的形象中。可引导学生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并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如学习《山行》这首古诗时,先让学生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再应用多媒体播放优美的音乐,同时让学生闭上双眼,边听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边大胆想象:你的眼前是一幅怎样的奇妙画面啊?学生耳听着优美的音乐和充满感情的朗读,想象力被有效激发了。有的说,我似乎看到了一座烟雾缭绕的山,山间有几栋漂亮的房子,真像是人间仙境;有的说,我好像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诗人也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停下车来,欣赏眼前的优美景色;有的说,我仿佛听到了小鸟在枝头欢歌,给幽静的山林增添了许多生气;有的说,我的眼前犹如出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枫叶在晚霞的照耀下,好美好美啊!此时,教师因势引导:你们大胆的想象,让老师也陶醉了。同学们,拿起你们的笔,把这些优美的画面描绘下来吧!沉醉在想象中的学生文思如泉涌,一会儿,一段段鲜活的文字就在他们的笔端流泻出来。这样的想象,这样的情感体验,这样的读后改写,多么难得。同学们的情感在大胆的想象中得到释放,在改写过程中得到满足,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三、续写经典美文,进行合理的想象
许多经典美文在文中或结尾往往让人有言尽而意未穷之感,若能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续写,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有效培养了学生的习作想象力。
那么,如何利用经典美文资源进行续写呢?简言之,就是结合经典美文情节、环境等,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片段、篇章等的续写。第一,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依据原文及要求在脑海中再现事情的全过程;第二,抓住重点进行合理想象。合理想象人物的对话内容、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使人物语言符合人物年龄、身份,符合人物性格特征,符合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符合人物的思想意识,较有效地突出文章主旨。
四、续写的方式可以是补充式,也可以是续尾式
篇2
英语不仅在国际交往应用较为广泛,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也较多。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充分掌握课本上的专业英语知识,同时要注重对课外知识的开拓,其可有效推动自身阅读理解能力和听说能力的提高,同时更好地协助学生在实际生活过程中更加熟悉运用英语,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综合能力,最终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全面进步。英美文学对学生的学习,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学生的帮助较大。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以及思考,可快速扩展课外知识,知晓西方的历史文化,另外还可学习到更为地道的英语用法,摒弃传统的学习形式。另外,英美文学作品大部分情况下具有较好的文化价值,一旦学生接触更多的英美文学作品,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文化素养以及个人涵养的提高,可有效强化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促进个人良好成长。
一、当前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填鸭式”灌输理论知识,教学方式单一目前的英语教学过分重视学生的卷面分数,一味地讲授英语基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单独思考能力,使得学生缺乏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另外,还有一些教师运用题海战术,大部分高中生都处在处理不同类型难题的状态中,另外还需学习以及背诵全新的单词和语法,学生基本上并没有过多的时间研究鉴赏英美文学,因此很难将英美文学全面地渗透到高中英语的学习中。
(二)缺乏英语语言思维高中教学中很多教师忽略了将英语作为语言学科的特点,学生只是记忆语法理论对于整体语言学习十分不利。另外,还必须具有英语学习的思维方式。利用该学习形式,学生才可将已记忆的知识重新进行应用,最终更好地提升学生口语表达水平。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过于重视课本知识的传授,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入手,这相对制约了高中英语教学的发展。
二、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价值
(一)提升学生对英语语法以及口语的掌握能力英美文学在世界文坛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以多变的文学风格、丰富的内容题材以及优美的言辞等特点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我国当前高中英语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基础英语教材缺乏一定的文学形式,其只是单一地进行情境对话的模拟,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来说还存在缺陷与不足之处。在我国英语教学不断改革和创新的大背景下,英美文学的教育意义开始逐渐凸显。为此,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引入英美文学对于高中生语法知识和口语能力的有效提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提升学生的英语文学素质英语属于实践运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阶段中不应该只是单一进行语法结构的教学,更加需要在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和英语文学素养。在当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是重视对学生语法知识方面的相关教学,对于文章的文学意义没有进行过多的介绍和研究。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但是学生并没有从本质上掌握英语语言。英语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其教育宗旨还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水平。传统的教学方式势必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和阻碍。对于语言学科而言,注重语法的教学,忽视文章的本质内容,会使得学生逐步丧失加深理解的行为。所以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学,属于学生英语文学素养培养中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1]。
三、英美文学渗透入高中英语教学的方法
(一)重视英美文学相关知识的学习,拓展视野英美文学具有良好的可读性,哲理性也较强,将英美文学逐步渗透到高中的英语学习过程中,能够显著地推动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教师必须重视向学生传授英美文学知识的环节,使学生在对基础知识具有基本认识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英美文学储备,加深对单词和文章所具有的更高层次文化的认知[2]。
(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提升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热情,首当其中就是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好奇心以及学习欲望。不过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单一给学生教授有关的语法知识,因此课堂的气氛非常沉闷,学生会觉得教学方式十分乏味,学生的好奇心逐步被打消,教学效率也不高。因此,教师必须在英语教学中不断渗透英美文学,不断强化学生的求知欲。
(三)强化对说和写的锻炼,提高综合能力高中教师在实施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将英美文学渗透到不同层次的英语学习中,同时强化说以及写的练习,推动学生提升英语有关的综合水平。利用该学习形式,才可更好地加强英美文学对于学生语言学习的熏陶。所以教师必须将英美文学逐步渗透在写作和日常对话等练习中,学生实施英语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真实感受英美文学的魅力。譬如说,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实际教学情况入手,播放英语原声电影,引导学生对于电影中相关对白进行鉴赏,例如对神态和语境的认知。另外选取同教材中内容关联的视频,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观赏,推动其进行理解与使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对话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譬如,在UnitlBuildingTheFuture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首先展示给学生一些同将来的建筑有关联的小视频,教师也应该能够使用多媒体来进行视频制作。学生在欣赏视频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聆听人物对白更深层次理解英美文化,提升其跨文化交际水平[3]。
(四)加深对英美文学知识的理解,强化课堂文化交流教师必须协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英美文学知识,同时在增加英语课堂学习内容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断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确保高中英语教学目标的完成。
(五)在英语教材中对文章分析要站在文学的角度在我国当前高中英语教学方式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时代,大部分的课本内容都开始向着语言优美、内涵层次渐深的形式转变。从这一方面来讲,我国的高中英语教学已经开始向着文学素养的方向不断发展。但是从实际教学实践的角度进行探究,虽然在教材内容上进行了创新和改革,但是教师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为了能够扭转当前这种教育局面,我国的高中英语教师应当从文学发展的角度进行英语阅读理解的分析和总结,以此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应用型教学。
(六)在课堂上引入一些英美文学作品英美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较为深远,对于其他形式的文学来说也具有深刻的影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入部分英美文学作品来帮助学生学习,以此对学生的英语知识应用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入部分学生耳熟能详的英美文学作品,也能够帮助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化理解和掌握。例如,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的《哈姆雷特》,在以往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这部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到学习状态之中。这样教师的教学难度和学生的理解难度都会显著降低,使得教师能够更好地带动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文章剖析和总结,以此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4]。要想将英美文学更好地渗透到我国高中英语教学当中,教师就需要让学生对英美国家不同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容进行理解。通过音乐或是影视作品的了解是当前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结合与学生生活关联性较强的英美文学作品进行教学。例如,《泰坦尼克号》就是影视作品教育的典范。教师可以通过与之相关的视频或是音频来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目的。同时,部分英文歌词内容具有浓烈的文学意义和象征色彩。其中“Loves-tory”的歌词中就运用了大量的修辞语句,虽然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此修辞方式进行理解,但是却难以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写作过程中。
(七)提倡学生观看英文影视剧和书籍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认识的单词以及句式,如果学生只是运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以及记忆,不但需要花费较多时间,而且也不一定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也极易发生学习效率低下的情形。如果教师无法协助学生找寻到极佳的学习手段,随着时间的累积,极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让学生对学习形成抵触心理,也会直接影响到学习质量以及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必须从根源上更新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不但可及时完成课程目标,而且也能获得许多课外知识,最终实现高效以及快乐学习。譬如教师可首先为学生具体介绍英美文学的相关知识,充分熟知学生对于英美文学的认知程度,接着从学生感兴趣的点着手,鼓励学生观看英文电影与电视剧等,将一些复杂以及难懂的单词转化为生动有趣的音频以及文字,其不但可有效提升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还可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听力。不过在该阶段,教师必须对学生所观看的影视剧以及阅读的书籍进行严格把控,建议选取具有充分教育意义同时忠于原著的电影或电视剧,另外发音必须保持地道,通过这种形式,才可不断提升学生的口语能力。对于阅读书籍的选择,教师必须协助学生进行甄别,建议选取一些正能量,以及积极向上的阅读资料,只有这样,才可使学生更加熟知英语在不同类型环境下的使用手段,同时也可感染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营造出愉悦融洽的学习氛围。
(八)情景模拟,增强课堂趣味性情景模拟属于中小学教学中十分常见的教学方式,在高中的教学中也可运用该教学方法,其不但能够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而且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口语水平。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压力偏大,课堂教学依旧处在紧张的环境中,因此会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对于学生的正常学习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参与到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中,不但可以提升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同时把情景模拟同英美文学进行融合,提高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譬如教师可选择话剧《威尼斯商人》中的片段,请学生上台表演,在此之前,教师可让学生首先熟知话剧内容,同时安排学生自由组队,不断鼓励学生在其中加入自己的独特想法,按照自身对人物的分析来表现出自己所饰演人物的个性特点。
(九)开展英美文学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也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不但能够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放松,同时协助学生增长知识,充分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英美文学的渗透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开展有关的实践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协助学生加深对于英美文学的认知,并同时推动学生积极地了解英美文学。譬如教师可在学生学习的某一阶段后,将年级作为单位开展英文诗歌朗诵比赛以及英文书籍读书交流会等,学生利用对英文诗歌的朗诵,可掌握更多优美的句子,同时更好地熟悉英文诗歌的写作方法;通过对英文书籍的阅读和沟通,学生可以有机会抒发自身对于所读书籍的感知,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找到同感,不但可加深学生相互之间的沟通,同时培养学生读书的良好习惯,推动学生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十)把英美文学作品作为阅读理解材料阅读理解属于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常见题型,利用对阅读理解材料的阅读以及分析,学生不但能够增加自身的词汇量,而且还可接触到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最终掌握不同类型材料的不同阅读方法,更加方便自身快速以及准确理解。常规的阅读理解材料大部分都是非常简单,如果学生长期接触这些内容,不但极易引发厌倦心理,而且也会形成固定思维,从而影响到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把英文文学作品作为阅读理解的材料,不但能够变化常规的阅读理解材料的简单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而且因为英美文学作品属于英美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学生通过不断的阅读可接触到大量优美的句子,从而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针对性的锻炼。譬如教师可在课前选取优秀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片段,作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材料,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必须全面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避免在阅读材料中出现较多陌生词汇,从而影响学生的阅读效果。
篇3
古诗积淀着智慧的结晶,映射着理性的光辉,浓缩着丰富的情感,蕴含着优美的意境、意象。但由于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遥远,学生难以体验其精要。为了辅助学生学习古诗,拉近学生与古人的距离,使学生易于入境入情,感受到古诗的音乐美、形象美、意境美,苏教版教材创编了"文包诗"这一特殊的课文结构形式,像《咏华山》、《母亲的恩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黄鹤楼送别》等。把此类文章编入教材,旨在引导学生了解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鉴赏如诗如画的美文佳句,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培养爱美的情趣。
1. 从诗入手,理清文路,体会结构美
文章的结构不但符合所写客观事物的规律和作者的思维活动规律,而且符合美的规律,给人以美感。"文包诗"文章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内容上的线索,即诗人的所作所为所说;另一条则是情感线,即诗人的所思所感所悟,而引导学生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则显得更为重要。
如在学习《但愿人长久》以课时,我设计导语导入新课,然后出示思考题:诗歌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创作而成的?文中诗人的情感先后有什么变化?("心绪不宁"——"埋怨"——"宽慰")学生围绕思考题自学课文,较好地把握住了诗人的情感先后变化,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从中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2.挖掘教材,启发诱导,体验思想美
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体会《母亲的恩情》中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从小懂得尊重、孝敬父母;领会《但愿人长久》中的兄弟手足之情、《黄鹤楼送别》中永世不绝的挚友之情以及《每逢佳节倍思亲》中诗人的思乡思家之情。通过渗透思想教育,使学生美丽明理、动情,从而触及学生的心灵,诱使情感升华,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3.精彩片段,含英咀华,欣赏语言美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方法不仅使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紧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为此,我注意抓住这类文章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引导学生去理解、赏析、朗读、背诵,凭借语言文字,锤炼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培养语感。
3.1 推敲关键词语的精当
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语不但能准确地表达意义,还能传递审美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抓住重点段落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评词语的妙用。如《黄鹤楼送别》一文第四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我抓了三组词语的比较,如"依依惜别"和"杨柳依依"中对"依依"的推敲;"伫立"和"站立"的比较;"凝视"与"看"的区别。通过引导学生对"依依惜别":"伫立"和"凝视"三词的辨析和推敲,深刻领会到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深厚不忍分别的深厚友情。
3.2 体会不同句式的作用
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因而表达的效果也就不一样了。在教学中,启发学生体会不同句式的作用,领略其中的美,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句子,并能正确地运用有关句式。如《但愿人长久》中"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一句,运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苏轼那种强烈的思乡知情。
3.3 品味修辞手法的妙用
文章的作者常借助于修辞手法来调整文辞,以便更准确更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如《母亲的恩情》一文中"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一句运用了发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春天般的爱。通过指导学生体会文中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鲜明性、生动性、形象性和美的感染力。
3.4 反复诵读,积累语言
篇4
关键词:写作;学生;作文讲评
一、好学生,我来夸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写《运动会》,完成了习作,老师读完了你们的习作,心情无比激动。那是因为你们漂亮的书写让人赏心悦目,你们新颖别致的题目让我看到了你们的创意,你们优美的语句让我拍案叫绝。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祝贺他们。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的美文佳句。
二、好片段,我来品
课件展示学生作文《仰卧起坐》片段:
我参加了仰卧起坐比赛。我平躺在垫子上,膝盖上下两部分的腿以膝盖为中心形成了一个锐角,双手抱着头,而且还得找个力气大的同学帮着我压住脚。这时,小芬自告奋勇地站出来,帮我压住脚。就这样准备着。哨声一响,我用力地坐起来,把肘关节挨在膝盖上,然后又迅速地躺下去,做第二个,第三个……前几个我倒是快如闪电,可是渐渐地,我的体力下降了,动作也缓慢了下来。同学们在旁边加油呐喊,我咬紧牙关,使出浑身力气。拼命地做。“33、34、35、36、37……”小琴在旁边数着。“还有最后几秒,5、4、3……”裁判开始倒计时。我听了心急如焚,想把最后一个动作做完,可是我如同背了几千斤重的巨石,任凭我怎么使劲都坐不起来,豆大的汗珠从我脸颊上掉下来。哨声响了,比赛结束了,我只做了38个。我双手撑着垫子坐了起来,感觉头一阵眩晕,连走路都摇摇晃晃的,像喝醉了酒似的。
让作者读或是请同学帮你读,同学们边听、边想,你最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让学生抓住场面描写的方法来评)
(1)“我平躺在垫子上,膝盖上下两部分的腿以膝盖为中心形成了一个锐角,双手抱着头,而且还得找个力气大的同学帮着我压住脚。”写出了她比赛前的准备动作,很具体。
(2)“我用力地坐起来,把肘关节挨在膝盖上,然后又迅速地躺下去,做第二个,第三个……前几个我倒是快如闪电,可是渐渐地,我的体力下降了,动作也缓慢了下来。”因为具体地写出了她是怎样做仰卧起坐的,动作写得好。
(3)“我听了心急如焚,想把最后一个动作做完,可是我如同背了几千斤重的巨石,任凭我怎么使劲都坐不起来,豆大的汗珠从我脸颊上掉下来。”写出她比赛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还用上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做最后一个动作很艰难。
(4)“我双手撑着垫子坐了起来,感觉头一阵眩晕,连走路都摇摇晃晃的,像喝醉了酒似的。”这句话写出了比赛完后的感受,用上了重叠词,“像喝醉了酒似的”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她的头很晕。
这些句子写得这么美,大家想不想读一读呢?齐读片段。
三、好主意,我来出
课件出示《超越自我》,你认为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让她的习作锦上添花呢?
抽生说修改建议,修改时用上“加一加”的方法,加上细节描写(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加上自己的感受,加适当的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等),教师板书。
学生一:“我站在起跑线上”这里可以加上你准备时的动作、神态。
学生二:“当我跑最后一圈时,感觉脚步沉重极了,跑也跑不动了。”脚步有多沉重呢?这里可以加上“感觉腿上就像绑了沙袋似的,脚步沉重极了,跑也跑不动了。”
学生三:还可以加上“腿上就像灌了铅似的,脚步沉重极了,跑也跑不动了。”
我们一起再来读读修改后的片段。
学生自改习作。把自己习作中的好词佳句勾出来,再用上加一加的方法修改习作,让自己的习作更精彩。
学生互评习作:分享习作成功的喜悦。把你们习作中的好词佳句推荐给大家,抽生交流。
四、课堂小结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作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读书的真谛。小学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抒情美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减少一些繁琐的讲解,适当地引导学生诵读吟咏,达到背诵。
一、朗读有利于更好地展现课文意境,便于学生清晰记忆
现在的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或段落大多具有深远、优美的意境。朗读能得语言的声韵之美、情趣之美。通过教学,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感知印象。因此,进行反复有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在脑中描绘出一幅幅清晰而生动的画面,展现出课文的意境。这种深刻的印象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达到背诵的目的。
二、朗读有利于进一步理清课文的行文特点,便于学生较快地记忆
背诵课文在行文上有一定的特色。教师可让学生在朗读前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下来的?句子与句子是如何连接起来的?如何过渡的?语气、情感是如何变化的?然后通过诵读进行体会,两者结合,文章脉络更清了,结构层次更明了,背诵也更快了。同时,告诉学生:平时背诵下来的许多精彩片段或篇章,都可以用到写作中去。因为在长期的读背过程中,已逐渐把对作品的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了,那么,学生用这一份独到的体会去理解文章,自然有与众不同的深刻体会,写出的作品也肯定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三、朗读有利于进一步体会汉语言文字之美,便于学生深刻记忆
背诵的课文语言清新、优美、朗朗上口。教师在指点课文用词之妙之后,让学生反复诵读,可以充分地进行感受、领会、欣赏、内化,进而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达到愿背乐背的境界。在长期的朗读背诵过程中,逐渐把对作品的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学生用这份独到的体会去理解文章,自然有与众不同的深刻体会,增强了学生自身的积累,受用终生。
叶圣陶先生说过:“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是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得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熟,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这段话生动地告诉我们,背诵的真谛,并不是让学生很快地记忆几段文字,而是让他们在一遍遍的诵读中,由浅入深地对课文的精美之处加以体味,自然达到纯熟,达到语言的内化,享受到背诵的乐趣。为了更好地走出背诵的误区,我主要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明确目的,诵读入手。在教学中努力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让他们明白:要求背诵并不是让他们快速记忆,而应在反复诵读欣赏中达到纯熟,熟以致背,才是背诵的应取方式。同时,在课堂中留出指导学生背诵的时间,在指导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诵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感情,把自己投入到课文的意境中,边读边体会文章的内在韵味。看他们是否一遍比一遍入调,一遍比一遍亲切,让学生在熟读中背诵出来,最后,让学生谈谈:开始的朗读与最后诵读感受有什么不同?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有了哪些变化?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诵读的过程是对课文不断加深领悟的过程,认真地完成这一过程,就能享受到背诵课文所带来的愉悦。
篇6
一张方案,一册手卷。
一笔一墨,一纸一砚。
思绪在夜空中翻飞,笔尖在手卷上纵横。
《水浒》就是一个精彩的世界,而他便是这个世界中独一无二的君主。
油灯也困了,睁着眼睛懒于诉说。它,是最忠实的读者。
但他却很清醒,清醒地知道他自己就是施耐庵。
然而,文学最讳忌的就是清醒,于是,他将手边的浊酒一饮而尽。
油灯芯未断,而他的魂却先自断了。断进另一个世界里去了……
叙梁山一百单八将西进东出,南征北伐;路见不平,拔刀解囊么?写水泊一百零八员南征田虎王庆,北伐方腊朝廷,逃者则逃,亡者即亡么?……这一切,他比谁都清楚,因为一切都早已刻在了他的心底,成为时光窃不走、冲不掉、抹不平的永恒。文思如洪水般汹涌的他只是把文字移植到素纸上而已……
唯此一点上,他疑惑了,徘徊了,无奈了……
让梁山一百单八将参加2008年奥运会吧!也许能夺不少金牌,刷不少纪录,争不少荣耀,壮不少国威!他安慰自己,安慰自己已经搏斗得伤痕累累的可怜灵魂。
拔了拔可怜的灯芯,翻开手边的《水浒》,一段段文字便跳跃成一幅幅画面,如电影镜头般涌现在眼前:花和尚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神行太保戴宗月行千里;浪里白条张顺斗黑旋风李逵;阮氏三兄弟泛舟水泊;小李广花荣祝家庄逞威……
如此能人,岂有置之不用之理。让花和尚鲁智深参加举重比赛吧,也许能夺得一块金牌;让神行太保戴宗参加“110米跨栏”比赛吧,也许能赛过刘翔;让浪里白条张顺参加游泳比赛吧,也许能刷新纪录;让阮氏三兄弟参加皮艇比赛吧,也许能争得荣耀;让小李广花荣参加射击比赛吧,也许能壮大国威……
2008,北京奥运,天时,地利,人和。我们不夺金牌,谁夺金牌?我们不居榜首,谁居榜首?我们不创纪录,谁创纪录?国家盛衰,匹夫有责。让他们去吧!
他笑着执起笔,狼毫贪婪地吮吸着墨水,空气中已经洒满了幽幽的墨香。
舔墨,拂袖,落笔,连贯得如他的文思……
彷徨了,就在笔尖亲吻素纸的一刹那,任笔停落在素纸上,漆黑的墨水疯狂地开垦着一尘不染的处女地。一人,一笔,一桌,一椅,像罗丹手中完美的雕像。
扔下手中的笔,他向肚中倒进一杯浊酒。墨香混杂着酒香,醉醺醺地在空中蹒跚。
他盯着油灯,油灯也盯着他。沉默,沉默得如徐志摩笔下的康桥……
恍惚中,他似乎又看到花和尚鲁智深的粗鲁举止,看到黑旋风李逵的蛮横无理;似乎还听见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时的破口大骂:“若是横下去,老子兴许饶了你,愈是求饶,老子愈是不饶你这厮。”忽然又听见李逵“他鸟的”“他奶奶的”满口不净之词……
油灯火苗扭了扭腰,一百单八将在他心中的人生定位晃悠了一下。唉!一百单八将,舞刀弄枪,使剑耍棍,击拳出腿,何等粗鲁的事没有做过?何等粗俗的话没有说过?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谁能保证他们在奥运会场上拳不出手,话不离口?鲁智深会不会大闹五台山之后又大闹运动会?浪里白条张顺会不会水戏萨马兰奇?雷横会不会炮轰体育馆……这等无理之人会不会在奥运会场上干下无理之事,他不敢肯定,也害怕否定。
“奥运”不止是体育,更是精神;运动员不仅需要体魄,更需要素质;国家不但需要金牌,更需要尊严,若最坏的空想成为最可怕的现实,他何处安身,国家如何收场,国家的威信何在,国家的尊严何存?
“罢了!罢了!罢了!”他苦笑着连呼三声。取过酒杯,对影成三人,痛饮。
他的灵魂便跌落于黑色的夜空永恒,夜晚也有落雪,只是辨不出是否是银白。灵魂,便枕着飘雪安睡……
指导老师万 安
(摘自《中学生・初中作文版》)
[参谋] 作者文笔确实不错,把一个想象片段描写得如此百转千回、缠绵悱恻。但作者可能要反思一下,文章的主旨到底是什么?有没有清楚地传达给读者了呢?
我读了几遍,费了大劲才理清楚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施耐庵不甘心让水浒英雄成为悲剧人物,想“改写”他们的命运,但即使超越时空,性格的缺陷还是让水浒英雄们难逃悲剧命运。
篇7
《中国教育报》上钟能文老师的文章《语文学习应积累什么》提出了语文学习应该“积累情感”、“积累思想”、“积累习惯”。其中“积累习惯”深受触动。作为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它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固然是潜移默化又至关重要,但良好的积累习惯同样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当下的学生又是如何来进行语文学科的积累?翻开学生的摘录本,里面都是密密麻麻的方块字,不是好词佳句,就是优美片段;不是名言警句,就是古代诗词。但真正写作时,要么是平时的积累调动不起来;要么是华辞丽句堆砌,却少有真情实感。究其原因发现学生的积累存在一些误区。
一、对美文美句的认识狭窄
“美文美句”顾名思义是优美的文句,什么样的文句才称得上真正的“优美”。绚丽多姿是一种美,平淡质朴也是一种美。遗憾的是很多学生基于认识上的偏差,错误地认为那些拥有散文化的笔调,朦胧的意境,唯美的格调的文章才是“美文”,那些名人名言和华丽的句子,主要是精彩的修辞句才是“美句”。如下面这些话:
一个清辉的夜晚,秋风在空气中微微的流动,预示着最后的离别即将到来,泛黄的树叶紧紧的簇拥着,生怕一个不小心就失散在了海角天涯。连高空上的明月,也不忍心看到这最后的离别,情不自禁的唤一朵最近的云朵,遮住她那朦胧的视线。
而对那些平淡不奇却发自内心,真情流露的文句置之不理,更不会用心去感受,用情去共鸣。如老舍在《想北平》一文中这样直接袒露自己的情感: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通俗而纯净的语言流露出简明而亲切的感情。老舍另辟蹊径,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道出了自己对北京爱得真切和深沉。“说不出”“要落泪了”这些词句真是看似平常最奇崛。
二、对美文美句的内化不够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在积累美文美句的过程中只为摘记,很少考虑把知识咀嚼、消化、吸收,乃至运用。要知道积累不等于摘记,“积累”是知识、能力的凝聚,是各种智能因素在原有基础上的增加,是有“得”而积,即对所学材料有所感悟,有所把握、内化。更有学生为了让自己写出的文章也能文采斐然,不惜花大功夫死记硬背这些美文美句,在写作时“见缝插针”,能用就用,也不管是否适合自己的文章,更不论是不是属于自己的真情体会。其实这违背了心理学的记忆原理。心理学认为:“知识习得的关键是理解,而理解的实质是学生知道新知识的内部联系,也清楚新旧知识的关系。”积累是一种内外交互的双向运动,只有这样你才能理解美文美句的背后是作者审美的眼光与情感的流露,甚或人生的真实体悟。没有这些共鸣,你的积累只是一潭死水,不可能得到激活,焕发出勃勃生机。死记硬背得来的所谓“好词好句”应该怎样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里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如果学生仅仅是拼凑一些华丽的句子,再加上几个名人名言,却没有学生自己真实的情感和他自己明确的观点,写出的是人云亦云,支离破碎的拾人牙慧之作,那肯定是让人嗤之以鼻的。
诚然学生也认识到自己语言积累的薄弱,渴望有所提升,也通过各种途径积累。但学生对语言认识狭窄,教师又缺乏引导,只关注量的积累。从而出现运用时徒有形式,无真情实感的问题。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认识语言的多样化特点
优秀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各有自己的优点。即使就教材而言也是词汇丰富,运用灵活。在课堂内外我们可选择有价值的语言进行积累。有些词语运用很有特点,富有表现力。如“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杨绛《老王》),“镶嵌”一词本用在没有生命力的事物中,但此语境中却用来修饰老王站立在门口,一个受病痛折磨,生存艰辛的下层百姓跃然面前,充满辛酸,更包含作者对其的怜悯之情。有蕴含哲理的句子,如“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周国平的《直面苦难》)。有朴实而真诚的体验,如“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等。这些句子没有运用怎样的修辞,却能调动阅读者的生活体验,引起强烈的共鸣,耐人寻味。
对于这些词语、句子甚或语段平时要鼓励诵读,在诵读时从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到聚零为整、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感受文章的整体,领会其布局谋篇。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从中领会汉语语汇的多姿多彩,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二、完成积累到运用的迁移
语言只有积累没有运用,是无用的消极语言,缺少了整合外化,只能是为“积累”而积累,学而无用。郭沫若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能够“凭吞吐”、“任翕张”的积累才是真实有效的,只有这样的积累才切实丰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鲜活地与学生的生命一同成长。否则,学生说起话写起作文来总是“无法用语言表达”。而实现以读文会意的语言积累到实际运用的飞跃,需要一个活化的过程。就此尝试分三步走:
1、克服积累的无序,有明确的主题目标。翻开学生的积累本,往往是杂乱无序的,没有有意识的分类。这导致平时的积累也没有明确的方向,遇到有价值的语言也不能及时纳入。所以有效的积累首先要围绕一定的目标,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期学习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制定积累计划,确定每个学期的积累主题,每个主题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积累什么方面的内容,应达到什么目标。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有明确的积累方向,有针对性地看书,也可以反馈积累情况。
2、根据具体的情境,能精确传神的运用。语言都有特定的使用环境,如内容上的要求、体式上的要求等等,脱离这些不能正确理解语言内蕴。同样语言积累要有效,不仅仅在积累时要结合语境感受语言,在揣摩、辨别、理解和品味中积累语言。更在于在运用时要根据情境,精确传神的运用。惟其如此,积累的语言才能在运用中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印象深刻。作为教师,我们更加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帮助学生活化语言,以期达到积累的有效。
3、提供交流的平台,共享重构鲜活语言。语言完成积累到运用的过程并不是积累的终结点,还可运用多种方式交流探讨,使学生共享他人的语言创造。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和理解是认识主体建构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而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此只能理解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对事物唯一正确的理解,为此要通过合作和讨论互相交流彼此的见解,从而形成更加丰富的见解。学习者正是在与他人对话过程中获得了新的知识经验,并通过检验与别人相左的观念加以重新建构,从而使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得到更为健康的发展。所以共享能让学生在感受运用语言时,对于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得到提高。
篇8
在小学阶段,积累语言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促使语言的积累内化,提高表达能力。
一、品、解、读――发挥阅读阵地作用,在理解品味中积累语言
汉语是世界上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之一,它具有思想美、意境美、节奏美、音韵美等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这块阅读主阵地里,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魅力,激发他们积累语言的兴趣。
1.品析法
有的课文用词造句内涵非常丰富,单靠读一读、想一想是难以体会其中奥妙的。这时可用品析的方法。既可将原句原段与省略了佳词的原句原段相比较,也可用替换原文的词句后再与原文比较,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品析感悟,在品析比较中体会到文中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
2.想象法
对意境优美的句段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其境或展开想象,体会语言文字所营造的意境之美。从而将文中的优美文字逐步内化吸收。图文对照想象、联系实际想象、拓展延伸想象都不失为好的方法。而对于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文字我们还可用联系实际,还原生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领悟课文遣词造句之精妙。
3.朗读法
成功的朗读,能把文章的意境、情韵用准确的声调、气势和富有魅力的声音外化,从而让学生充分体会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和思想美。朗读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变化多样,使学生情绪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百读不厌,烂熟于心。
二、诵、摘、理――教给积累方法,点滴储建语言资源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加强学生语言积累时,我们还必须教给他们基本的方法。
1.诵读法
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说:“记忆是一切智慧的源泉。”背诵是帮助学生语言积累的一个良策,但背诵什么、怎么背诵,都对学生语言资源库的积累起着重要作用。
背诵的内容,除了课文中的佳句、精彩片段,还可以让学生们把自己喜欢的词句及段落背诵下来。多年来,我们养成了“每日一诵”的习惯,每天清晨引导学生们诵读一首古诗或一句格言,储存在他们的记忆宝库里。
在指导学生背诵记忆时,我们还可以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方法,由学生自己灵活选用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1)中心词句背诵法。根据本段课文所写事物或讲述问题,找出中心句或词语将课文概括成一句简短的话,然后按顺序联想起整段文章。
(2)提纲背诵法。背诵全文或篇幅较长的段落时,可以列出段落的层次提纲或全文的段落提纲,然后按提纲熟读成诵。
(3)复述法。引导学生将读过的课文,听过的故事,看过的内容经过自我的记忆、整理和加工后,有中心、有内容、有条理、有感情地说出来。可以概要复述、详细复述、创造性复述,根据学生的能力来要求复述达到的程度。
2.摘录法
为学生每人配备一本《采蜜集》,由师生共同制定可行性较强的读书计划,合理安排自己的读书时间,每天坚持读十分钟到半小时,不囫囵吞枣,而要细读品味。把读到的优美词句摘记在《采蜜集》上,摘录时注意按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名言警句等同类的内容集中在一起,需要时拿出来看一看、用一用,还可以和同学交流。
学生掌握了积累语言的方法,就有可能在实践中乐此不疲,成为一种爱好。当然,语言的积累方法远远不能限于以上几种。像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网上学习等都不失为学习和积累语言的良策。
三、写、说、用――调用资源储存,体会积累语言的乐趣
1.习作表达中运用积累的语言
对学生摘记的优美词句,要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可用红笔标出并加以赏析,对于学生常犯的堆砌词句的毛病应予以悉心指导,使学生懂得哪些可保留、哪些要删除、哪些应替换,从而体会到运用语言的方法和积累语言的乐趣。
2.口语交际时运用积累的语言
口语交际最能反映学生词汇运用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当学生的语言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时,运用自己所积累的语言已成为其自身的要求。但往往在运用时会出现牵强附会、断章取义的情况,教师应及时指点,引导学生准确用词。
3.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积累的语言
在语文活动课上,教师可用成语接龙方式,找近义词、反义词,指定一个意思要求用各种形式表达的方式等,指导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展现自己的语言能力。
四、赏、听、写――完善学生语言资源库的储备
篇9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老师要有目的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搏,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这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捕捉素材,开启学生的写作源泉。2 学好语文,积累素材
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述思想的方法。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广泛阅读,该背的课文要背诵如流,该记的内容要滚瓜烂熟,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美文”熏陶,体味谋篇布局,达到善于借鉴运用自如的目的。同时要把作文训练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随课堂积累优美词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方法,表达方式,积累词汇,积累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 课外阅读,扩充素材
广泛阅读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老师要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但是单从课文中学习知识,积累素材,是远远不够的。老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向学生推荐一些童话、寓言、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以及中外名作名篇的编写普及本等。
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要自备笔记本,随时摘抄妙词佳句,精彩片段,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老师要引导学生将外物转化为内物,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为自己的文章增色生辉。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也是说多读是提高学生作文的基础。有了广泛的阅读,学生就能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同时在不同的阅读方式中,使学生产生了语感,激发了灵感,有了语感和灵感,作文就成了水到渠成,自然流泻轻松的事,下笔才能洋洋洒洒。4 勤动笔写,用好素材
篇10
关键词:课外阅读;方法;读书笔记
课外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主性,一改课堂教学中教师紧扣文本、架空分析、烦琐讲解和机械训练的枯燥模式。这种模式严重扼杀了学生阅读的“活性”,使学生丧失了阅读的激情和欲望,磨灭了学生阅读的个性特质。而课外阅读能帮助学生探求生活的本源、点燃智慧的火花,能为学生的思维驰骋和个性发展提供最大的空间。课外阅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是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课内阅读打基础,课外阅读求发展。课外阅读是具有社会实感的“实践”性活动,能为学生拓宽阅读渠道、丰富阅读材料、增强阅读力度。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如同进入模拟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喜怒哀乐的人生。在“行”中,学生的阅读能力生成更迅速、更稳定、更有活力。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的课外阅读高效、优化呢?笔者在实践中采用了以下方法,效果不错:
一、激发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唤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阅读。笔者在实践中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精心推荐读物,唤起兴趣。与阅读者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相匹配的读物是阅读的基础,只有精心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读物,才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读书欲望,唤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因此,笔者经常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介绍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读物,帮助挑选浅显有趣的青少年读物,让学生兴致盎然地阅读。
(2)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兴趣。读书重在激情。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乐于读书。如:设立班级图书角、建立“存一本书,看百本书”制度、开辟学生课外阅读作品园地、评选读书积极分子等。
(3)开展读书活动,强化兴趣。要使学生能将课外阅读长期坚持下去,必须不断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强化学生的兴趣。如:开展故事交流、佳作欣赏交流,读书心得交流或读书知识竞赛、展出并评比好的读书笔记等。
二、名著导读
据笔者了解,目前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有一大部分是卡通动漫、武打言情小说等。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指责学生的阅读趣味低下,作为教师应当反思一下:我们有没有为学生创造接近名著的机会。教师可采用多种导读方式,让学生走近名著,品尝名著的营养大餐,如系列讲座,向学生推荐、介绍若干名著,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作品概要和作品影响等;开展名著故事会,引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欲望,产生强烈的阅读冲动;进行名著疑难解答会,让学生畅所欲言,一吐读名著的所疑、所惑。教师也可用启发性问题诱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但要注意的是,有讲座和解答、引导中,要力争客观,不挟偏见,避免造成学生先入为主的印象。
三、方法指津
张之洞曾指出:“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课外阅读也是有法可循的,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提高课外阅读效果的关键所在。而现在的中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没养成读书看报、收看新闻等习惯;②读书读得随意,走马观花,抓不住关键;③不加选择,读的内容杂乱,无目的;④阅读时不思考,囫囵吞枣;⑤读得少,阅读面窄;⑥阅读时不做笔记,随读随丢。
因此,教师应对症下药,指导学生“不动笔墨不动书”,以及怎样选择图书,怎样去查工具书,怎样制作读书卡片,怎样摘录好词好句,怎样写读后感,怎样做读书简评等;介绍一些实用的阅读方法,如精读方法、略读方法、跳读方法、品读方法、速读方法等。教师应指导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若选择的是知识性的读物,只想做一般知识性的了解,那就采取泛读和略读;若选择的是美文佳作,想感悟其中的真情,品味精美的描述,那就采取精读、品读,甚至熟读成诵;读文学作品如纯粹是为了消遣,那就浏览一下故事情节;如果是为了鉴赏,那就要学会欣赏其中的人物刻画、细节描写、情节安排;读报纸杂志,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翻翻目录,看看标题,先有个整体印象,然后再找重点,找最愿意读的文章,找与自己关系密切的文章,有重点、有选择地读等。特别要让学生学以致用,把阅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和能力有意识地运用到课外阅读实践中去。教师要大力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使学生由“苦读”“死读”进入“乐读”“活读”“会读”的境界。
四、美读吟诵
叶圣陶曾指出,对课文要进行美读。“美读即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前人读书也强调眼到、心到、口到,认为若一霎时之“眼到”与偶然间之“心到”相结合,而“口”长期不到,阅读效果显然是不理想的。因此,对课外阅读中的一些华章丽篇,我们应该让学生反复地读、专情地读,心无旁骛,专心致志,读得有滋有味,如饮醇酒,如啜芳茗,通过吟诵美读领略语言文字的奇妙之处,品出文章的“个中三味”。教师可通过多种渠道,如家长会、团队活动、语文活动课、社会实践等组织学生进行个人美读、吟诵或集体美读课外读物中的精彩片段,或领读,或仿读,或齐读,或轮读,或分角色读。教师可经常性地组织美文名著片段朗诵会,并鼓励学生背诵,教师相机进行朗诵技巧指导,如情感的酝酿、表情的展示、音色的调整、节奏的安排。这样,让“观文者”通过热情洋溢的吟诵,深入“缀文者”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作品的思想精髓和语言的深层感染。
五、摘抄积累
笔者认为,让学生“读读抄抄写写背背”,进行大量必要的“言语操练”,从而建构个体言语经验、言语图式,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之一。以鲁迅先生为例,他在30多岁以前喜爱抄古书,既是为了学习知识,也是为了广泛地进行“语言积累”。一些好的词语和优美的句子,通过亲手抄写,就会深刻地烙印在大脑中,并且有效地储存起来,待到使用时,词语便汩汩不断地流向笔端,写出锦绣般的好文章来。由此可见,摘抄积累是课外阅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笔者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的精彩段落、名句箴言抄录在本子上,并要求能及时运用,在运用中进一步理解;同时要求摘录时字体工整、美观大方,定期进行展览、交流、评比。一本本学生自己命名的摘录集,如“采蜜集”“揽胜集”“芳草集”等,既美观实用,又富有个性。学生在摘录积累中如蜜蜂一样,酿出香甜的蜜来。
总之,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更是初中语文课堂所必不可缺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