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组词两个字范文

时间:2023-04-01 11:36: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若组词两个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下面介绍几种较有趣的识字方法。

一、编故事法

喜欢听故事,讲故事是孩子的天性。通过给学生编与生字有关的故事或让学生根据生字自己编故事,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识字效果。在教“松”字时,我让学生根据这个字编一个故事,学生们兴趣很高,纷纷开动脑筋。有一位学生就编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老公公,他无儿无女,靠砍柴过日子。一天他上山砍柴,砍着砍着,他累坏了,于是靠在一棵大树旁边休息,还做起了美梦……其他小朋友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也就把“松”字给记住了。

二、猜谜法

小学生对于猜谜语非常感兴趣,在识字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来猜字谜,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例如,“很”字两人离,木棍左边立――根。还有,一天一天又一天,天天太阳都出来。打一个字:晶。

三、游戏法

在识字教学中,可以抓住小学生爱做游戏的特点,通过组织与生字有关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例如开火车,通过“摘水果”让学生来认识生字。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不同形状的果树,然后把写着生字的水果形卡片贴到相应的果树上。又如,教师说“梨”,就让学生把贴在梨树上的卡片摘下来,然后再用“梨”字组词。如此一来,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识字效果也很好。

四、想象法

有些生字可以根据字形结构让学生发挥想象,把汉字与事物形象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也完成了识字教学任务。如,教“林”和“森”字时,首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两个字的形状,通过观察然后让学生想一下怎样记住他们:“两个木是树木比较多,三个木指树木更多,是森林。”通过观察和想象,学生很快区分和认识了这两个字。

五、加减法

如,禾+火=秋 火+少=炒 日+十=早等。

玩-王=元 骗-马=扁等。

所以,低年级阶段学生“会认”与“会写”的字量要求有所不同。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篇2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识字教学为主,识字量大,内容也较为枯燥。但是识字教学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课堂这个阵地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才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根据学生的注意规律和爱玩、好动、做事没虚心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采用一些趣味性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愉快的识字。

一、创设轻松情境,培养学生识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在教学时,我先利用实物、图画、活动、幻灯等与相关的直观景象导入,把学生带进形象的情景中。

1.看事物、图画导入。例如:我在教“蛋”字时,我先出示鸡蛋事物,学生的兴趣很浓。学生说很快会说出它的名称、形状,然后才出示生字卡,这样效果就非常好。

2.听音导入。在教学“呱、哇、哗”等表示声音的字时,我先让学生听音辩别动物的叫声,进而出示生字,让其模仿动物的叫声,然后才学习生字。

3.讲故事识字法。把生字编成一个故事来学,如:一个人走路走累了,正好看到路边有棵树,他就靠在树上休息一下,这个字是“休”。再如:闻,有人听到门外有动静,他把耳朵贴在门上听一听。

二、激发兴趣,轻松识字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瑞士教育者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要依赖于兴趣”。所以在认识教学过程中,我应用以下几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兴趣。

1.借助色彩。课堂上我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汉字的不同点,通过鲜明的对比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学汉字“睬、踩”时,将两个字的偏旁目足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书写,便强化学生的汉字“睬、踩”的记忆。

2.借助电教媒体。如教形近字“睛、晴、精”时,我利用幻灯,将这些字偏旁进行变换组合。如教学“课”字,把“课”的言字旁换成木字旁,就变成了“棵”,换成页字旁,就变成了“颗”。幻灯的变换摄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强化了学生对字形、字义的记忆。

3.借助顺口溜。遇到难、易错的字,借助顺口溜教学。如学“美”字:羊字没尾巴,大字在底下;“金”字一个人他姓王,口袋装着两快糖。顺口溜识字教学,幽默风趣寓教于乐,琅琅上口,易学好记,学生印象深刻,既能展现语文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识字效果。

4.借助动作、实验演示。如识记“灭”字时,先用火此点燃一个纸团,然后用一小铁板向下一压,火就灭了。这样通过动作试验演,学生兴趣盎然,不仅记住了生字的字形,而且了解了其义,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跳、跑、踢”时,教师分别让学生来做动作,孩子们在做动作的同时就明白了为什么这些字都有足字旁了。

5.“一字开花”的词组形式,丰富词汇。就是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一朵花,再在花蕊里写上某一个字,而后让小朋友口头扩词或板演。这样一圈花瓣不够,再加上几瓣,花瓣开越大,学生的思维也越来越活跃了。词汇也越来越丰富了,注意力也越来越集中了。我们经常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那么,学习生字一定不能离开词语。我们的词语很多,词语的种类也很多。我在教学中利用每节课课前准备的时间,鼓励每个学生说不同种类的词语五个,比如:AAB、ABB、“XX的”等形式的词语,让学生脑海中都有这样的词。

三、提高兴趣,复习巩固

孩子的记忆力很强,但是忘记的也快,怎样通过反复学习形成永久的记忆呢?——需要复习巩固。复习巩固也要提高他们的兴趣。因此,在复习巩固生字时,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形式:

1.猜字谜。如“午”字:远看像头牛,近看牛没头,要问是啥字,看看日当头;“喜”字:上村十一口,下村二十口,两村合一起,欢乐不发愁。

2.做游戏。游戏的形式很多,我们可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猜谜语、编顺口溜、摘苹果、开火车、 叫字排队、猜认生字、组合生字、 玩玩字卡、 送字回家、 表演学习、找朋友等游戏方法进行教学。灵活运用多种游戏,让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生字的乐趣。例如:“找朋友”——若干个音节放到若干个生字中去,各自找出自己的伙伴;“换衣服”——给一个字连续换几个形旁,让其余同学分别读音、组词、造句;“捉敌人”——即一群字词到另一群字词中找各自的“对手”(反义词);“当医生”——成组出示含有错别字的词句,让学生扮演医生诊治其“病”。

篇3

近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质检中心对市场抽选图书进行了几次较大规模的编校质量检查,并公布了一批不合格图书及其出版单位。质检总体反映图书文字差错率高,存在知识性、逻辑性、语法性错误。这与编校工作的优劣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编校质量保障体系有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编辑工作,第二道防线是校对工作。编辑以作者原稿为对象,以加工、整理、审读为手段,消灭书稿中的差错;校对是对发排后、印制前的书稿质量把控。校对工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终的成书编校质量。编辑和校对,在图书出版流程中是统一的整体,两者虽有分工,但紧密相依,缺一不可。只有编辑工作和校对工作相互协作,彼此对接,形成合力,才能确保编校质量。

然而,目前的市场化因素导向使编辑的加工、审读角色职能弱化,致使“编辑防线先天不足”,加之许多出版社取消了校对部门或仅保留一两个校对调度人员,使得大量校对工作完全依靠外校,致使校对工作质量很难切实保证,即“校对防线残缺势弱”。这也就造成了如今图书编校质量下滑愈演愈烈的局面。解决这一问题的治本之策,就是要严格两道“防线”:一是要进一步加强编辑技能,杜绝“编辑职责后移”;二是要建立和健全专业校对机构和校对制度,强化校对的编辑职能,即“校对编辑化”。当然,“校对编辑化”并非为了解决“编辑职责后移”的弊端,而是为了确保编辑消灭差错的成果,将文字差错和其他差错消灭在图书出版之前,从而保证图书的传播和积累价值。校对工作同编辑工作一样,都是文字性、学识性的创造性劳动,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因而“校对编辑化”将成为图书编校质量的制胜一招。

校对是由“校雠”演变而来的,其含义及其发展演变过程与出版生产过程同步,其功能归纳起来可以概括成两点:校异同,校是非。要全面实现校对的两大功能,必须做到:其一,校是非与校异同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其二,校异同与校是非两者的关系随着现代出版技术条件的进步而不断演变,校是非逐渐提升为校对的主要功能,校异同随之降为校对的辅助功能。而在某种意义上,校是非的这一功能可以算作是广义的编辑范畴,这也是不少业内专家提出的“校对编辑化”概念的具体体现。

现代的出版生产活动为校对工作赋予了新的使命,即对编辑加工、审读过的稿件进行文字性、知识性的再加工。为此,校对必须掌握以下几种方法。

1. 必须掌握并综合运用各种校对方法

校对的基本方法有四种: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①对校法,比照原稿对校样,使校样上的文字、标点符号与原稿完全相符,消灭一切与原稿不符的录排错误,包括点校法(分左右式和上下式)、折校法、读校法、倒校法。对校法的要旨在于“对”,其优点为有利于发现错漏,有利于找到改错补漏的直接依据。②本校法,在通读校样中通过本书前后、左右内容互证,发现问题,订正讹误。本校法的要旨在于“前后互证”,即通过文稿的内在矛盾发现错误。③他校法,指以他书校本书。他书常指有关的工具书,目的是对书稿中的疑点进一步予以确认。④理校法,是校对者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在通读中对原稿是非做出判断。一是从分析字词含义入手进行推理判断;二是运用逻辑方法进行推理判断。

在传统纸质图书的编校过程中,阅读稿样既是编辑工作的基本方式,也是校对工作的基本方式。但是,校对的阅读不同于编辑的阅读。编辑阅读稿样的对象是作者的原稿,目的是全面了解作品,做出客观评价,确定层级设置、内容取舍,并消灭其中的差错。编辑的工作更强调“慎”,要求全面综合、取舍审慎。而校对阅读稿样的对象是发排文本和校样,目的是查错补漏。校对的工作则更强调“细”,要求逐字校读、细辨差错,特别是遇到字迹潦草的编辑痕迹时,更是要细致认真。其一,要进行特征识别。先熟悉笔迹特征,理解每个字的结构及书写的特殊性,同时从上下文的语境和组词内容加以识别。其二,要合理推断。有的字词孤立地看难以准确识别,但可以从其组词的几种可能性做出合理推断。其三,可以通过层次识别。经过多人多次改动而又线路交叉辐射的文稿,首先要找出“权威”的笔色,然后分清层次,顺藤摸瓜,准确识别。其四,要依赖经验识别。校对阅读是一种特殊阅读,要靠直觉、靠理解、靠知识积累,需要经过专门的技能训练和长期的校对实践,才能熟练地掌握,这也是“编校不能合一”的一个重要理由。

文字技术整理,简称“技术整理”或“整理”,由责任校对(校对组长)主要从体例、格式方面检查和整理全书(刊)校样。其意义在于弥补版式设计人员的疏漏,改正排版造成的差错,防止多人校对时产生的不统一。

(1)核对相关文字:核对封面和版权页,确认书名、作者名、出版单位名和出版时间等相关项目的一致性;根据正文标题核对目录或要目,并填写各标题的所在页码,每次改版后均须检查页码是否准确;查看书眉或中缝文字是否与篇名、章名、节名等一致。

(2)检查版面格式:①按照发稿单和原稿上的批注,核对校样上正文的主体文字、标题、引文、注文的字型、字体、字级等,检查页码与书眉(或中缝)在版面上的位置和格式。②检查正文的标题体系,使同级标题的题序连续,字体、字级、占行和位置保持一致。③检查引文、注文的格式是否一致,注文(包括脚注)的顺序是否与正文中的注码相对应。④通观全部校样,检查版面,纠正“背题”、单字成行、单行成面、超出版心、图表位置、篇章页码等错漏。

(3)处理标题:①密排题,注意标题的长度一般不能超过版心宽度的4/5,一行排不下时可以转行,转行时以不割裂词汇为宜;注意字体、字级是否与原稿标注相符;注意整个标题所居的位置是否适中,四周留的空白是否匀称。②疏排题,注意间空的处理,如两字标题间空两个字距离、三字标题间空一个字、四字标题间空半个字、五字以上的标题则不加间空。③装饰题,注意花边图形是否一致,有无近似的别种花边混入,有无不规范排列等。④单行题,并注意字体、字号,以及有无杂字加入等。⑤多行题,注意主题与副题的比例,人名、地名、国名不要断开转行,各行标题的行距要适当,标题末标点符号省略要得当。

(4)检查图片:①以文为主、图为辅的书稿,要贯彻“文先图后、图随文走”的原则。②图文并重的书刊或以图为主的书稿,要注意图文协调,便于阅读。例如,占版心1/4或以下的图,除有特殊规定者以外,图旁必须串文。占版心1/2的图,如为32开本的图书,图的横行长度超过70mm,图旁不串文,左右居中排。占整面或接近整面大小的图,图旁不宜串文,图和图注排在一面上。若图占满一面,则图注宜采用双(面)跨单(面)的方法排在另一面上,以使图和图注虽不在同一页面上但在同一个视面上。如图在双码,则图注排在单码的下方;如图在单码,图注排在同一视面的双码下方;图注上方需加排一根通栏的横线(正线),以表示与上面的文字不连接;如为横放的跨页,而图注又较多时,也可在双码排图,单码排图注,以免作插页。而跨页图(一个图题内包含有几幅图),不能拆开,必须分排在双单两面上。碰到这种情况,不论是竖放跨页或者横放跨页,都必须排成双单码,而且竖放跨页图的图注必须跨页居中排。

(5)整理表格:①表格转排,包括竖表转栏排、横表分段排。②栏头互换。对于列多行少的表格,可以改列为行,并以互换栏头来解决排版问题,反之亦然。这样,既可以解决排版困难,又可使版面美观。如横栏较多则改竖向,竖栏较多则改横向。③表格跨面或接排。较大的表格需跨两面书页接排时,常采用“和合表”的排法。注意,各种接排表的表题和表头在单面上靠订口起排,在双面上靠切口起排。每面都必须排表头;如表头中各栏头编有序号,转面排时可只重复序号而略去栏头,以节省空间。

(6)检查复核校改之处:①简化字、异体字、繁体字、异形词、数字、标点符号、量和单位,以及校对符号的用法是否规范,有无笔误;汉语拼音字母的字体有无标明。②外文字母是否按规定用印刷体书写并注明外文文种及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等。③删去一个外文词中间的字母时,应标明其前后的字母是接排还是分开。④转行分音节是否准确。

篇4

摘 要: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比之于其他汉语要素,汉字教学从研究到实际教学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甚至对于汉字教学的地位还有过许多争论。本文论述了汉字教学的难点,分析了这其中的原因,主要的原因在于汉字这种语言符号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汉字教学的复杂性。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可行的汉字教学方案。

关键词:符号;汉字教学;笔画;笔顺

一、笔画教学和笔顺教学

笔画教学被看成是汉字字形乃至汉字教学的基础。对于笔画本身的规范是汉字规范的一个基本要求。只有规范了笔画的顺序和笔形,让现代汉字的笔画数更加合理又不盲目简化才不会造成对汉字字形学习的阻碍。笔画做为汉字最小的组成单位,影响着汉字的识别和书写,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要素之一。

(一)笔画教学

笔画是指用笔写字时,笔头在纸上所画的线条,它是汉字书写的最小单位,也是留学生书写汉字的起点。任何一个汉字无论它字形简单还是复杂,最终都要落实到笔画上。因此,笔画的训练是外国学生汉字学习过程中最基本的训练。汉字的笔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笔画,包括横竖撇捺点提;另一类是组合笔画,包括横折、横撇、横折钩、撇点、竖弯钩、横折弯钩等。这些看似简单的笔画组成汉字时却错综复杂,笔画的走向、位置、长短、连接方式,每一种笔形都有特定的写法,每一个汉字都有固定的笔画,偏离一定写法或超过某一限度时,就会产生笔画的偏误,因此要让学生建立笔画观,教师要加强笔画的训练。

笔画是现代汉字字形的基本结构单位,无论是独体字还是合体字,每个汉字都是由不同笔画交错构成的。写字的时候,由落笔到提笔,叫做“一笔”或“一画”。笔画就是构成字形的各种形状的点和线。笔画是汉字书写的最小单位,也是学生书写汉字的起点,对母语为拼音文字的留学生来说也是难点。拼音文字的笔形以圆形、弧形为主,不同字母之间的区别度较高,容易辨认,但汉字基本笔画相对有限而汉字符号数量众多,加上有些不同的汉字笔画非常相似,因此使得许多留学生对汉字的笔画缺乏细致的认知能力。为此,学生在认知上需要对笔画有精细的认知辨别能力,要注意不同笔画的走向和形态,笔画与笔画之间的书写顺序、连接方式等。

(二)笔顺教学

笔顺规则是人们在长期使用汉字的过程中自然约定的,记录了使用汉字的人对汉字构形的正确理解。因此,按照笔顺规则书写汉字,首先是可以写出完整而正确的汉字,若学生写汉字东一笔,西一笔,就很容易写错字;其次是有利于提高书写速度;第三是有利于方格内空间的均匀分割,把字写得好看。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初学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按照汉字笔顺正确书写汉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笔顺是汉字笔画书写的先后顺序。一个字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是有一定规律的,一般是先横后竪、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単、先外后里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这个笔顺规则是几千年来汉字书写技巧和书法艺术的经验总结,是根据汉字的组合特点形成的,也是保证汉字书写快捷、正确、端正、美观的关键。它看似简单,但对于汉字文化圈以外、对汉字缺乏感性认识的留学生来说却不是那么容易,他们对汉字的笔顺常感到困惑,只好“依葫芦画瓢”,照书本“搬”出标准字。笔顺的错误虽然不会引起交际上的麻烦,但笔顺是汉字学习的重要内容,搞不清楚字的笔顺,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汉字结构的掌握以及对汉字的认知,影响书写的便捷与美观,有时还会影响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使用。

二、实际教学过程中笔画教学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笔画偏误的类型及原因

由于汉字字形相近、笔画相似而导致写混、写错,这类偏误多发生在刚刚学习汉字,对汉字的笔画认识不清,只记住大概轮廓而不注重局部细节的非汉字文化圈的外国留学生上。这类偏误的表示形式主要有四种类型:

第一类,笔画的增减。每个规范汉字的笔画是有定数的,这类偏误主要是因笔画数目不同而形成的。正字与误字之间轮廓大致相同,主要笔画相同,差别在于其中某个字多一笔或两笔。如“矛盾”的“矛”因缺少一撇而变成别字“予”;“代表”的“代”因增加一撇而变成别字“伐”。类似的容易出现偏误的还有:丹/舟、乞/气、尸/户、云/去、爪/瓜、月/用、史/吏、木/术、心/必、了/子、勿/匆、乌/鸟、九/丸、斤/斥等。

第二类,笔画的随意更改。每个规范汉字的笔形也是一致的,这类偏误主要是因个别笔形的不同而形成的。正字和误字的轮廓大致相同,主要笔画也相同,只是字中个别笔画笔形存在差别,留学生没有注意到笔形的差别而随意更改笔画。如“贝”,末笔的点写成竖弯钩成了“见”;“干净”的“干”,第一笔把横写成平撇成了“千”。类似的容易出现偏误的还有:天/无、天/夭、干/于、风/凤、刀/刁、才/寸、几/儿、母/毋、匀/勾等字。

第三类,笔画位置的变换及同类笔画长短不同。相同形状的笔画在每个字中的位置是固定的、长短也是固定的。这类偏误主要是由汉字中同一笔画所处位置不同及某一笔画长短不同形成的。正字与误字的轮廓及笔画、笔顺都大致相同,只是个别笔画的位置及长短不同。如“玉石”的“玉”,末笔的点变换位置改为首笔的点,写成了“主”;“士兵”的“士”,末笔的短横改为长横,写成了“土”。类似的容易出现偏误的还有:太/犬、由/甲/申等。

第四类,笔画连接方式不同。正字和误字之间的轮廓大致相同,笔形、笔顺也基本相同,但由于关键笔画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同,有的是相离(笔画互不交接),有的是相交(笔画相互交叉),还有的是相接(笔画相互连接),这样就形成了书写上的偏误。如“力气”的“力”,笔画之间的连接方式由相交变为相接,写成了“刀”;“人才”的“人”,笔画之间的连接方式由相接变为相交,写成了“入”。类似的容易出现偏误的还有:石/右、失/矢、元/无等。

总之,容易出现笔画偏误的汉字大多是独体字,而且是常用字,构字组词的能力都很强,是汉字学习中的重点,需要留学生仔细辨别。

(二)错误笔顺的分析及原因

笔顺除了一般规则外,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书写规则,以下三点留学生容易忽视,造成错误笔顺:

(1)汉字中“点”的书写笔顺有很多不同,应注意:点在左上应先写,如“为”,此外还有“斗、头”等;点在右上应后写,如“戈、代、发、我”等;点在里面应后写,如“瓦、丹、叉”等。

(2)用“走之”作偏旁的字,要先写右上角的部分,再写这两个偏旁,如“过”和“建”,此外还有“这、连、迟、延、廷”等。

(3)三面包围结构的字,应注意:缺口朝上的半包围结构,根据从上到下的规则,一般先内后外,如“凶、画、函”等;缺口朝右的,一般先上后里再右下,如“医”,此外还有“匹、区、匡、臣、巨”等。

出现错误笔顺的另一方面原因是对笔顺的作用认识不够。教师和学生都很看重书写的结果一写出正确的字,而书写的过程是否按照笔顺规则去做,相对来说显得无足轻重。有些学生认为“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把字写对了,又何必在乎是怎么写出来的呢?因此他们更习惯自行设计书写路径,久而久之就养成了错误的笔顺书写习惯,很难改变。此外,从客观方面来说,学生是否按照笔顺规则书写汉字教师很难进行检査,当书写练习本上已经是一个个完整的汉字时,教师是很难透过巳经写成的汉字了解笔顺的,所以教师对学生的错误笔顺也不能给予及时纠正。

三、相关的解决策略

即通过有关汉字笔画、笔顺及汉字结构等方面的练习,从而让学生正确掌握汉字书写技能的一种训练方法。它也是一种常见的汉字练习方法。

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由于习惯了自己的母语—拼音文字,对以形表义、音义结合的汉字感觉是很不适应的。他们往往认为汉字是不可理解的符号,不但难读、难记、难认,更是难写,是无规律可循的。因此如何写好汉字就成为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学好汉语的难点之一,也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通过一定的笔画、笔顺及汉字结构练习,可以让外国留学生掌握汉字的笔画、笔顺的相关知识,加深他们对汉字结构关系的认识,有助于他们写好汉字。它比较适合于有一定汉字基础的中级阶段的外国留学生的汉字课堂教学中。这种练习方式,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笔画偏误的教学

(1).指出笔画名称

教师先给出汉字,再让学生说出该字包含哪些笔画。如:教师让学生说出“大、文”两字的笔画,学生正确回答应该是“大”有三笔:横、撇、捺;“文”有四笔:点、横、撇、捺。在这里教师应指出这两个字都含有的相同笔画是横、撇、捺。

(2).按要求写出带同一笔画的字

教师先给出一种笔画,再让学生根据这种笔画的特点写出含有此笔画的字。如:教师先给出一种笔画“、”,然后让学生写出一些带“、”的汉字,他们就会写出“宝、寒、守、学、文”等字。再如让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带笔画“一”的字,学生就会写出“三、王、丰、二、云、大、夫、上、下”等字。

(3).数出笔画数

教师先给出一个汉字,再让学生数出这个汉字的笔画数是多少。做这样的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汉字的各种笔画的认识。如:让学生先数出下列汉字的笔画数,再按笔画的多少排列这些汉字:学生就会先标出笔画数“三(3)、四(4)、汉(5)、团(6)、国(7)”,然后再按笔画的多少从多到少去排列为“国、团、汉、四、三”。通过这种方法学汉字,既加深了外国留学生对汉字笔画的认识,又会让他们觉得汉字学习是很有趣的,这对于他们写好汉字也是很有帮助的。

在具体的教学中,针对留学生在汉字书写中出现的笔画偏误,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1) 展示法。最传统的是教师在米字格中书写给学生看,让学生感受到每一个笔画的书写方向,然后让学生在米字格中练习书写。还可以用汉字字形教学的软件,在多媒体教室展示汉字笔画的书写。根据学生学过的笔画,教师可以将笔画组成简单独体字,让学生练习笔画在汉字中的位置和书写。

(2) 语境教学法。相似的笔画的字放在词语中来认知,如:“矛、予”“免、兔”“己、已”“未、末”,这些字只有一毫之差,单独认知和书写极易出错,放在“矛盾、给予”“不免、兔子”“自己、已经”“未来、本末”这些双音节词时更容易区分,也容易记住这些字中笔画的不同。

(3) 增减笔画练习法。我们可以用学过的简单汉字来设计练习,请学生在原有汉字上减少笔画或增加笔画,变成另外的汉字。例如“十、口、人、王、古、火”加一笔构成新字“土、日、个、生、灭”等。通过笔画的增减来比较两者的区别。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预先了解学习者可能产生的偏误或者已经出现的比较典型的偏误,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主动,从一开始就提供正确的示范,让学习者准确地模仿、记忆和运用并帮助学习者克服偏误。

(二)笔顺的教学

(1) 笔顺跟随展示法。这种方法就是把汉字在书写过程中每增加一个笔画所出现的笔形按照顺序一一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观察、理解掌握汉字的笔顺规律,这是汉字笔顺教学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可以用来解释“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里、先外后里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这些一般原则。由于汉字的结构复杂、形体变化多样,不同字的笔顺是一般规则的综合运用。教师还可以选择容易写错笔顺的汉字进行操练,可以让学生到黑板上一一展示汉字笔顺,大家评论。例如“水、火、为、或、出、皮”等字都是容易写错笔顺的。

(2) 笔顺指认法。教师让学生指出某一笔画属于第几笔,或该字的第几笔是哪一笔画。教师可以把一些容易写错笔顺的汉字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写出或用红色笔描出每个汉字的指定笔画(如“②”表示该字第二画),限时完成,看谁正确率最高。例如,可选用如下汉字:化②、与②、皮②、非④、出③、车③、方③、北②等。另外,教师在讲授一个个汉字时也要注意板书和讲解,学生只有在反复的练习和记忆中掌握这些笔顺知识。

(3)标出汉字运笔方向。由于汉字的笔顺包括笔画顺序和运笔方向两个方面,所以笔顺练习也应该包括运笔方向的练习。例如,学生在练习“白天”两个字时,让学生用箭头分别标出它们的运笔方向依次是“白:撇—竖—横折竖—横—横”,“天:横—横—撇—捺”。

当然,汉字笔顺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对规则内容的逐一讲授和个别举例,还应在教学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的、学生容易写错的字例,引导学生写出正确的书写顺序,教师辅之以讲解,最终使留学生主动认识笔顺规则并能灵活运用。(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杜同惠.留学生汉字书写差错规律试析[J].世界汉语教学.1993(1).

[2] 费锦昌.对外汉字教学的特点!难点及对策[J]汉字与汉字教学研究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 傅永和.汉字结构和构造成分的基础研究[J].现代汉语用字信息分析.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篇5

关键词:长廊 庭院 空间美感 净 静 境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b)-0090-02

校园建筑为教学服务,同时也是育人空间。校园建筑的“功能美”、“形式美”、“育人美”在内涵上相一致,沈阳建筑大学(以下简称“建大”)的校园设计创新表明了这一要求。建大校园长廊(以下简称“长廊”)与庭院汲取了中外建筑之优长和精华,尤其凸显了东北地区的历史与文化元素,其空间设计表征着现代大学以强化环境美来育人的根本要求。该文对建大长廊与庭院的空间美感进行初步的研究,以期引起人们对校园建筑设计如何达到创新这一问题的重视。

1 净:长廊所具有的空间美感

建大长廊(详见图1),被人们称为“亚洲第一建筑长廊”,长756.31 m,宽8 m。

长廊极具建筑特色:集建筑节能、人行通道、学习交流、资源共享、展览展示于一体。建筑节能,这是校园所处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一个功能,长达半年的供暖需求需要采用绿色环保设计。长廊二层封闭,冬天起到保暖作用,方便师生生活。人行通道,这是学子们认为最受用的功能,利用率很高,尤其上课下课期间。学习交流,简约的桌椅以及挂壁图书为学生探讨问题、切磋学习提供了方便。资源共享,布局其间的网络、电视、海报等信息载体让学生随时了解天下。展览展示,校园文化活动、学术讲座通知、学生作品汇展等得到及时。

在长廊的上述功能中,最大的亮点是穿行空间功能。长廊横跨于中心景观中央水系上,校园春夏秋冬的景观格局一览眼底。长廊的美感意境通过特有的空间形式为人们所感知和把握,那就是,“净”。

净,纯净、洁净、整洁有序。长廊透明、宽敞、前行的火车车厢式设计风格对学子的人生追求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大学校园是教书育人之处,是提升人生理想的场所。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修身养性贵在志存高远、心无旁骛。学子最好的时光在这里始终如一地穿行,为了不留遗憾,必须严于律己。

首先,直线式的穿行长廊隐含着始终如“一”的纯净学风。横卧于中央水系之上的长廊如正直的天平,容不得虚假与戏弄。莘莘学子的求学之路也来不得弄虚作假,为了学有所得、学有所值,必须坚持做真人、做实事。

其次,直线式的穿行长廊预示着始终如“一”的洁净斗志。人生就是穿行的过程,一节节车厢犹如一段段人生。偶尔倚窗观景,偶尔放飞思绪,偶尔娱乐休闲,但是,为了不改初心,必须勇往直前。

最后,直线式的穿行长廊意味着始终如“一”的有序成长。变化无常,生活有规。身临长廊之中,严谨的学习、积极的实践、热烈的研讨激励着莘莘学子主动规划人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人人不是自己的路人,而是自己的主人。

一句话,尽管长廊对于教学区也有明确的指向,但长廊的学习空间是次要空间,穿行功能才是最重要的,始终如“一”的穿行功能有着积极的育人内涵。

2 静:庭院所具有的空间美感

庭院,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庭院是指建筑物(包括亭、台、楼、楼、榭)前后左右或被建筑物包围的场地通称为庭或庭院,即一个建筑的所有附属场地、植被等;狭义的庭院是指房屋前面的阔地带,也称为屋院。

建大庭院(详见图2)位于教学区,网格式的布局将庭院分割成九个空间,每个庭院由教学楼围合而成。教学楼与庭院空间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观景视角。庭院平面设计丰富,层次清晰。庭院中的铺装形式多样,与绿化的分割形式体现了教学区特有的建筑设计特色,即简约精致、整洁美观。

尽管目前国内不少学者撰文指出,建大的庭院未能很好发挥大学文化功能。但笔者不这么认为,庭院与长廊连接成为一体,相应的需要从整体上看待庭院的空间美感和育人内涵。庭院的设计风格展现了大学校园所遵循的一个意境,即“静”,即静谧、沉静、恬静,承载着安静的教学场所激励人感染人的功能,拥有闹中取静的独特之美。

其一,庭院作为教学区的延伸部分,有着肃静、规范的内在要求。庭院内张贴教学公告、文化活动等内容直接与育人相关,因此庭院的空间有着不同寻常家庭的庭院空间那样自由随意,因而设计格调较为单一也是形式服从内容的需要。

其二,庭院作为师生交流的公共空间,有着知性、人文的基本特征。庭院是师生进入教室的必经之处,其设计格调注重安全与典雅,材料考究、装修精细、设施实用,少了一份家庭庭院的喧嚣,多了一份校园庭院的静美。

其三,庭院作为学校个性的展示空间,具有另类、独特的重要含义。庭院作为一种人工创造物,往往要体现使用者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基本理念。北方庭院的高大气场不同于南方庭院的小家碧玉,豪爽、大气、不拘一格,有着“保持自我就是最好的气质”那般沉静。

可见,庭院担负着安静与稳重的学习空间功能,这里很适合思考与学习,有着浓厚的研究氛围;是知性与智慧的塑造空间,很有设计技巧和人文境界。

3 境:建大所具有的空间美感

长廊的“净”与庭院的“静”相互映照、相得益彰,共同承载大学建筑的“境”,即心境、情境、意境,蕴含着环境影响人塑造人的设计理念。也就是,长廊与庭院的创新风格共同赋予建大“育人美”的理想境界,一起生动诠释了建大的校训,追求人的踏实作风、创新精神与全面发展。

一方面,景^建筑所反映的建大校训本身就是一种理想情境。

博学善建,厚德大成,由四组词构成,出自中国传统文化的三部典籍。博学源于孔子《礼记・学记》篇,原文为“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善建源于老子的《道德经》,原文为“善建者不拔”;厚德源于《易经》坤卦中的《大象》篇,原文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成源于老子《道德经》,原文为“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博学善建,即全校师生应当博学多才,在治学上不仅要专,而且要博,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和文化,要善于创建完美,为国家建功立业;厚德大成,即在博学的基础上,师生更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才,志存高远,厚道宽容,虚怀若谷,成为集大成者,成就大业。校训中的前后两句,更是有意识地嵌入了“建”和“大”两个字,寓意明确,反映出建大是以建筑为优势和特色的学校,建大人应当成为具有广博学识和高尚品德的创新型人才。

另一方面,长廊和庭院共同映现建大人的理想境界:踏实、创新与全面发展。

踏实,即脚踏实地,认真努力求知求学、做人做事。创新,即面向未来,不断革新思维、转换思路、寻找新路径、解决新问题。全面发展,即身心健康、知行合一、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物质世界相和谐,每一个人的个性得到展示、才能得到发挥、需要得到满足、生活获得幸福。

总之,景观建筑与人文精神相互呼应,环境建设与育人工作融会贯通。校园建筑的空间设计能够突出“功能美”、“形式美”、“育人美”的一致性。只有从东北地区实际情况出发,才能理解建大长廊和庭院所具有的独特意境:长廊的“净”具有积极的育人内涵;庭院的“静”承载着激励人感染人的功能;校园的整体空间之“境”蕴含着环境影响人塑造人的设计理念。建大长廊与庭院的空间设计融合了人的主体元素与客体环境的相互作用,并在历史传统与现展之间找到了恰当的联系机制,因而能够实现风格创新与环境育人的双重价值,这一点给景观建筑设计领域以深刻启发。

参考文献

[1] 刘滨宜.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 田学哲,郭逊.建筑初步[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 王任炜.文脉,校园亲和力的源泉――解析沈阳建筑大学浑南新校区设计理念和手法[J].浙江建筑,2009,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