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名句范文
时间:2023-03-29 15:53: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孔子名言名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5、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6、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8、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0、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2、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3、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4、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5、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6、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8、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9、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20、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3、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6、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27、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28、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9、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30、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31、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3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3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34、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35、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36、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篇2
1、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孔子《论语》
2、与朋友交,严而有信。——孔丘
3、“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论语》
4、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论语》
5、“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论语》
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丘《论语·卫灵公》
7、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孔子《论语》
8、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孔丘
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论语》
10、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孔子《论语》
11、言必信,行必果。——孔子
12、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孔子《论语》
13、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孔子《论语》
1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丘《论语》
1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论语卫灵公》
16、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论语》
17、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论语》
1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论语》
19、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论语》
20、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孔子
21、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论语》
2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论语》
2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论语》
2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论语》
25、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论语》
2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论语》
27、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论语》
2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论语》
29、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孔丘
3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
31、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论语》
3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
33、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丘
34、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论语》
35、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正直)、友谅(诚信)、友多闻(见多识广),益矣;友便辟(性情暴躁,惯走邪道)、友善柔(过份优柔寡断或和颜悦色骗人)、友便佞(心怀鬼胎。谄媚),损矣。——孔子《论语》
36、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
37、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论语》
38、过而不改,是谓过也。——孔子
3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孔丘
40、知耻近乎勇。——孔子
4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
42、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孔丘
43、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论语》
44、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论语》
4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孔子
46、“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孔子《论语》
47、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孔子《论语》
48、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孔子《论语》
49、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丘《论语》
50、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孔丘
5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论语》
5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丘《论语》
53、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孔子
54、“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孔子《论语》
5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论语》
56、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孝经》
5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论语》
58、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论语》
59、民无信不立。——孔丘
60、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丘《论语》
6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论语》
62、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孔子《论语》
6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论语》
64、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论语》
65、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论语》
66、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丘《论语》
6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丘
68、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丘《论语.季氏》
69、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论语》
7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论语》
71、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孔子《论语》
7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73、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孔子《论语·子路》
74、“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孔子《论语》
7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论语·里仁》
7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
77、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论语》
7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
79、不贰过。(犯过的错误不再重犯。)——孔子《论语·雍也》
8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
81、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孔子《论语》
82、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论语》
83、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论语》
84、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论语》
85、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孔子《论语》
86、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孔子《中庸》
87、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论语》
8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论语》
89、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论语》
90、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孔子《论语》
9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论语》
92、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孔子
93、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孔子《孝经》
9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论语》
95、学而不已,阖棺乃止。——孔子
96、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孔子
97、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孔子
98、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论语》
篇3
我在教学《矛和盾集合》一课时,我板书标题后,我问学生:“由课题你会想到了哪个成语?”有学生说:“自相矛盾。”我板书在黑板上,又问:“谁知道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有名学生说得不够清楚,我借机对学生们说:“希望同学们课下寻找资料弄明白这个成语的意思。”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复习完本课的词语,开始讲读课文时,我借助弟子规中说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教育学生在读书时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都要实实在在地做到。教学《孔子拜师》时,我先出示孔子的名言:“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让学生读,然后我说:“孔子为什么能说出这么有哲理的名言,是因为他虚心好学。”然后学习课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较好。教学《和时间赛跑》时,积累了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学唱了《明日歌》。教育学生懂得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二、利用故事熏陶学生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
这是他们的共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国学故事,如成语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三顾茅庐》、《闻鸡起舞》等,三字经中的《孟母三迁》、《孔融让梨》、《铁杵成针》等等。在课堂中开展以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听、说、读、写、记、演等形式的综合性语文训练活动,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所以我每天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由学生轮流讲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感到国学故事的无限精彩,对成语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从而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最后,由学生合作表演故事,他们积极性很高,表演欲望强烈。表演的过程正是理解的过程,这样不但展示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而且锻炼了其合作能力。
三、结合学校活动学习传统文化
篇4
光明,人生之所向,仿佛人生的一切美好都只蕴藏在光明的顶峰。“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人生的欢愉在光华环绕中尽显。但仅有那金碧辉煌的灿烂便可以涵盖人的一生吗?不。在众人追逐成功的欣悦之时,我却更看重阴影中所蕴含的力量。
泰戈尔曾写道:“一整片暗夜的漆黑,也掩盖不住一点灯光的明亮。”一句小诗,曾于多少个彷徨无助的夜给我以温暖,让一股暖流融化于心房。漫步于河堤,我曾于黑夜中看着对岸的灯火,我才真正理解这句诗的真谛。于寒夜之中,满天的黑暗,却永远敌不过一点灯火所能给予人的温暖。正如希望,正如暗夜下阴影中的光明。
孔子周游列国,困于陈蔡,面有菜色却仍能留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之言;坡谪居江南荒野、蛮芜之地却笑谈“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于路上,八千里遥遥路途,山川艰险,前截后追之中,却在《》中写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于人生的阴影之中,识透生命的光影变化,永远以积极的心绪看到光明,这是智者,也是勇者,更是把握命运光彩的画师,而其人生的图轴也于这光与暗的变化中实现其特有的华彩。
这不比一片的灿烂或满纸的阴影更为美丽,更加真实吗?正如完美的雕塑,总是兼顾光明与阴影的变化,也正如杜甫笔下“阴阳割昏晓”的泰山,晦明变化中,方显人生的多彩。贝多芬一曲辉煌的《欢乐颂》是于“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这样的困境中完成,巴尔扎克九十八卷的《人间喜剧》也正是于其负债累累之时开始创作。光明下的阴影也更多地让人们对其崇敬。
难以想象只有光明的人生,也难以想象只有阴暗的生命。在光影交替中,在晦明变化中,人生才得以成就其大美,实现独有的光华。
【阅卷人语】
该文立意独立高标。作者对作文题意把握准确,在此基础提出“人生在光明与阴影的变化中才得以完整,得以成就其大美”的论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进一步提出“在众人追逐成功的欣悦之时,我却更看重阴影中所蕴含的力量”,观点有新意有创意。
典型事例的运用出类拔萃。本文运用孔子、苏轼、等事例,举例典型,叙述简洁,每一事例点到为止,以古今为序。作者虽然运用的材料也是其他考生常用材料,但并非堆砌材料,而是在举例后对事例进行分析,揭示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事理水到渠成。
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A-0035-02
中华经典诗文源远流长,语言简练,意境优美,蕴含哲理。“经典是人类社会最有价值,最有用的知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要求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实践证明,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如何引导小学生诵读经典诗文?
一、营造经典诗文诵读的环境
(一)学校环境
首先,营造环境,打造儒雅书香校园。在校园教学楼的外墙、走廊、教室里张贴诗人画像或名诗名句;将《论语》、《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的语段和古诗词等作为校园、班级墙报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可以从墙报、牌匾中找到经典诗文中的名句,耐人寻味的故事,发人深省的哲理。让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每天徜徉其中,陶醉其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宁静淡泊、纯净空明的读书环境。其次,教师要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每周半天的语文教研活动开始前,语文教师进行十分钟的经典诗文诵读。再次,开发校本课程。经典诗文内容广泛,适合小学生诵读的篇目很多,为了便于积累,把这些篇目分类,装订成校本教材,供师生使用。最后,落实诵读课时,每周安排一节诵读课,还要利用课前三分钟或五分钟的时间,由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诗文,背诵经典诗文。
(二)家庭环境
教师利用“家长学校”、每学期的家长会等机会,向家长宣传学生具备一定国学知识的重要性,引导家长的价值取向,从而利于构建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诵读,这也是最好的亲子活动。
二、以教材为载体。指导学生诵读
在语文教材中,每一册都安排有古诗、谚语、名言警句等内容,这些经典诗文语言精练,对仗工整,具有节奏美、韵律美,非常适合学生诵读,它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引领的作用。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这些经典呢?
(一)学生自读,教师适当讲解
1.初读整体感知。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教读,让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对中高年级学生,则先让他们自由读,注意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借助工具书,让学生多读几遍,“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2.学生熟读自得自悟。古诗文教学提倡意会阅读,旨在多诵读、少讲解、多感悟,教师多留给学生反复诵读的时间。在学习中,学生通过熟读,慢慢体会文本的意思,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在熟读中质疑解疑,达到自悟自得。
3.适度讲解。经典诗文所表现的既是作者对宇宙万物的情感,也是作者品格、修养的体现。要让学生真正主动地学习并明其意、入诗境并不容易。因此老师在指导时把这种内在的情感对学生作一些讲解,使他们能够有所感悟,再以诵读方式来体会其中的声韵之美,学生就能人诗人境了。
(二)充分挖掘教材,注重拓展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材按单元主题来编排,每个单元分别渗透了爱心、惜时、诚信、勤奋等内容。针对每一单元的内容,老师将课文中表现相关单元主题的经典名篇进行整理,适时、适量地为学生拓展经典内容。如在学完课文《孔子拜师》后,学生感叹于孔子的谦虚、好学,老子的诲人不倦,笔者就让学生收集有关孔子和老子的名言,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等等。并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积累经典名言。
(三)背诵积累,注重方法
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经典诗文,才能更好地丰富自己的语言。
1.创设情境表演背。这种方法多用于低中年级学生。学生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配上背景画面和音乐,边背诵边表演,不但增进了对经典诗文的理解,而且还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背诵《静夜思》,教师首先播放一曲轻柔的古筝音乐,再配一幅恬静的月光图,当背到“光”、“霜”、“望”、“举头”、“低头”、“思”这些词语时,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背诵的语气、动作来表现出作者思乡之情,辽远之感,孤独之意。
2.将诗分类据意背。根据古诗的内容,指导学生把它们分为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言志诗等几类,使他们分得清,背得多。
3.按照季节据时背。春天时让学生找到写春天的诗文并积累背诵,夏天时就积累描写夏天的诗句。这种做法让学生们记得有序,记得牢固,为今后大量地背诵奠定了基础。
4.多种形式综合背。常常采用的方法有两人赛、小组赛、男女组赛、班级赛,又如限时背、师生背、接龙背,灵活且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师生的诵读热情
近几年来,我校进行了“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双文素养”的课题研究,以此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学习经典诗文注入强有力的动力。
(一)常规活动
定时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文艺演出;一年级每年新生入学时开展由孩子和家长共同参加的隆重的开笔礼仪式,让家长和孩子共同沐浴在经典的无限魅力当中;另外还有周一升旗全校集体诵读等活动。
(二)特色活动
在传统节日时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开班级主题会,办手抄报等形式了解佳节的来历、风俗习惯,积淀经典文化。
(三)开展竞赛
“国学之星”诵读比赛,低年级开展诗配画比赛,中高年级开展“读中华美文,感受华夏文明”作文比赛,孩子们在字里行间萌发对古代圣贤的崇敬和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自豪感。
篇6
关键词:名句名篇 问题 方法 理解 识记
名句名篇的默写是高考试题中一个比较稳定的考点。高考对其考查,意在引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强调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及熏陶,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采用3小题6句的形式考查,所考查的内容基本上是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名句,且均为直接性默写题型,难度较低,因而不仅要求学生会背诵,更要写得正确。
我根据学生在多次考试中的答题情况发现,在名句名篇的默写上,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错句、上下句颠倒、添字、漏字、写错别字、笔画不清等。
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默写时减少失误:
一、注意生僻难写字的偏旁部首。对名句名篇,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不一定能得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生僻难写字重视不够。如杜牧的《阿房宫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中的“妃嫔媵嫱”四个字,都是女字旁,“妃嫔嫱”三字中都在左边,“媵”字中在右下角。如果注意到这一点,一般就不会写错了。我们在复习时,对生僻难写字必须多写几遍,达到熟能生巧、强化记忆的目的。
二、注意领悟字的含义。记名句名篇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做到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一句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就会把“始”写成“使”;“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其中的“幽愁”义为“深重的愁思”,不能写作“忧愁”;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中的“漠漠”指天色,而不是拟人化的情态“默默”。
三、要注意区分同音异义词。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句名篇中也是屡见不鲜,这类词对考生具有更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复习时应引起高度重视。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中,“长”容易误写成“常”。
四、要注意通假字。古诗文中存在着大量的通假现象,如果没有掌握好,就容易因读音要按照本字读而误写成本字。例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和“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诗经・氓》)中的“属”和“说”,“属”通“嘱”,在此为“劝人喝酒之意”,但在默写时必须写成原字“属”;“说”通“脱”,在此为“脱身”之意,但在默写时必须写成原字“说”。
五、要注意句子中的词序。有不少名句的词句顺序即使颠倒,意思也不会发生改变,如“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和“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白居易《琵琶行》)这两句中,稍不注意,就很可能写错顺序:“蓬山此去”写成“此去蓬山”,“秋月春风”写成“春风秋月”。
六、留意试题后面标出的语句的出处。很多的名句经过长期流传,各种著作相互引用,已经变成了耳熟能详的“大众名言”,如不注意出处,就可能张冠李戴、移花接木。2011年新课标卷默写题第1小题“子曰:‘三人行,_____’(《论语・述而》)”应填“必有我师焉”。如不留意后面标出的语句的出处《论语・述而》,就可能按韩愈的《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填写成“则必有我师”。
七、留意虚词等细微处。有些名句中存在着一些语气词、发语词等虚词,由于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而不被重视,考试时考生就极易在这些细枝末节上出现失误。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苏轼《赤壁赋》);“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以上两句中,就存在易被忽略的语气词、发语词,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中的“盖”字,“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而望矣”中的“矣”字,默写时很容易出现失误,故应在平时背诵时加以重视。
八、注意纠错,重点防范。1.对于那些容易写错的字,要重点防范。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杜甫《登高》)中的“繁”不能写作“烦”,“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浸”不能写作“近”或“进”等等。2.对于容易漏字、添字的地方,也要注意。如“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有的同学容易将第二句中第一个“而”和第三句中的“之”漏掉。
篇7
一、复旧知导入法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在教学中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因此复习知识也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时,以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具体导入是这样: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卖火柴”这部分课文的内容,这个小女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在学生回答之后,我用激情的语言引出问题:是啊,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只能蜷缩街头,又冷又饿,那么她的命运会怎样呢?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二、趣味导入法
趣味导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有着重要的作用。常用的方法有:
1.故事导入。教师运用一些与课文有紧密联系的科学家或名人的故事、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甚至自己编写的故事导入新课,这样既可引起学生注意,又容易使学生领悟教材的内容。例如,在教学《尊严》这一课时,教师可讲述汉苏武牧羊的故事来导入。
2.音乐导入。借助与课文紧密联系的歌曲作为导入途径,这种方法能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又可活跃气氛,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例如,在教学《掌声》时,可播放歌曲《掌声响起来》,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听到掌声响起来的心情怎样?再导入新课。
3.猜谜导入。小学生特别喜爱猜谜语游戏,教师可把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编成谜语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画风》时可这样导入:小朋友们,老师让同学们猜一谜语,看谁猜得快?云见它让路,花儿见它低头,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学生猜完谜后再导入新课。
三、创设情境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或叙述了生动的故事,或描写了美妙的景色,此类课文,可选其中精彩的画面或精彩的情节,通过具体形象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表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桂林山水》可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而桂林则是这个大花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的山是那么奇,那么险,那么秀;那里的水是那么清,那么绿,那么静。谁到了那儿,都会被那奇特的风景所陶醉,被那美妙的景色所感染。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走一走,看一看。这样导入,学生就会被桂林山水的美妙所吸引,同时也对桂林山水的主要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就会全身心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中去,投入到课文的阅读和景色的欣赏中去。
四、名言引入法
名言警句是人类思想、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教师通过引用与课题相关的名言作为引言,引导学生进入新课题。引用与本课题有关的名言名句导入新课,既渲染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例如在教学《晨读》时,出示名言名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说:“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好好学习,记住说过的话。现在我们就学习《晨读》。”这样学生明确了读书的目的,就自然而然地去学习课文。
篇8
【关键词】《论语》;心得体会;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近两个月我潜心研读并教授了《论语选读》一书,真正体会到相互切磋,教学相长,可谓是受益匪浅。《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之一,是研究孔子思想和早期儒家学的最为可靠的史料。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在封建社会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其影响是独一无二的。它的许多基本观念成了整个社会的规范,渗透到政治、思想、文化、心理、习俗等各个方面,人们的言语行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受着它的影响。即使到了今天,它对中华民族思想观念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不可小视。下面谈一下我在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一、理论联系实际,批判继承传统文化
我们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鉴别。既要分清孔子思想的进步方面与保守方面,又要分清“原生”的孔子与后人“改装”的孔子,还孔子以本来面目。文中的精华我们要借鉴和吸收,例如“民无信不立”“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等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当今社会更应提倡以人为本。又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孝道,尊老爱幼的传统至今都不能缺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勤奋、执着、乐观向上处世态度等等处世之道、教育思想、修身哲学方面都很值得去探讨和学习。
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也有一些思想是不可取的。如“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阶层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这种封建等级制度思想是不可取的。又如在治理国家中过分强调德治忽略了法治,“知其不可而为之”从斗争策略上是不可取的,我们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与此同时,我们应使学生区别原始的孔子和后世改造过的孔子。例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并不符合孔子的原意。
通过教学实践,让我深深懂得要坚持一分为二看问题,实事求是,既不能像封建时代那样顶礼膜拜,也不能像某些特定历史时期那样全盘否定。应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关心社会,投身社会,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文言阅读能力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提条件。继续加强文言阅读训练,应该是选修阶段相关课程的一个任务。在教授此书时,每节课都通过自主学习与老师点拨相结合来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和已学过的知识,自己动手解决那些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使学生逐步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良好习惯。另外把课后习题与许昌教研室编著的《学与练》相结合进行有效的训练,夯实了学生的文言基础。最后探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难易的程度要适宜。讲究科学性,反对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笔者觉得这一段时间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突飞猛进,尤其对一些常用通假字如“女—汝,道—导,弟—悌,没—殁,知—智”等等了如指掌,对一些古今异义词、文言虚词(焉、诸、然、与等)、古今异义的成语、特殊句式等等更是牢记在心,翻译时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确实《论语》中有很多典型的知识点对于学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帮助很大,对于学习文言文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教师应该通过这个重要的平台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三、借助《论语》,提高个人精神品格
孔子十分重视伦理道德建设,重视正确人生态度的培养和高尚人格的塑造,对人生意义有着执著不懈的追求,这对我们及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论语选读》的5-9章重在对修身的论述,例如“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教导我们对人应尽心竭力,待人仁爱宽厚。“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告诫我们只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怕没人赏识自己。“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让我们懂得功名利禄变幻无常,应淡泊名利。“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告知我们应尊敬父母长辈,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作风。像这种加强自身修养的名句在《论语选读》中比比皆是,因此我们在教书的同时应及时达到育人之目的。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四、《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他在《论语选读》中论述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饭疏食,饮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这些名言让我们懂得作为教育者首先应以身作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淡泊名利,坚守住那浮云之志。其次是引导我们注重先做人再做学问,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再次传授于我们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如启发诱导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因材施教原则,如子路、冉有同时问孔子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但孔子的回答却前后截然不同,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还有学思并重,学行并重的学习方法,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听其言观其行”。
最后在教育中还形成“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孔子一贯主张“当仁,不让于师”,他强调在教育与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互有助益,教与学是一个双向的互动的过程,学生在积极思索后作出的反馈,能够进一步促进教师的思考与教学。
五、注重诵读积累,采撷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星
《论语》的语言简明流畅,含蓄隽永,其中的许多语句后来演变成了格言、警句、成语,典故,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敬鬼神而远之”等等,丰富了民族的语言宝库,至今仍活跃在我们的语言生活中。所以,在教《论语选读》时,诵读尤为重要,每一课中都有不少的名句,让学生标画出来,重点背诵和默写,尤其是《君子之风》和《周而不比》这两课,要求学生全文背诵。另外还让学生整理每课出现的或源自这些课文的成语、熟语,注重积累。
篇9
关键词:多媒体 直观性 爱国主义 环保教育 社会公德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品德熏陶,加强思想修养、塑造完善的人格,是当前教师在推进新课改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现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利用多媒体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作法和体会。
一.结合人教版语文教材及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激起学生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奋发学习诉热情、树立远大的理想。
在具体教学中,我采取了选准渗透点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的教育。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在社会活动中体会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爱国热情,像《黄河颂》《土地的誓言》《邓稼先》等爱国主义素材的课文。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画面,给学生以直观性的感受,让学生身心受到震撼。例如,教《黄河颂》时,我是这样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华夏族的母亲河——黄河(运用多媒体展示黄河的图片),这些很好地展示了黄河的自然魅力。同时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我们都是有骨气的中国人,我们为有这样伟大的百折不挠的母亲河而自豪。特别是课文最后部分“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让我们深深体会作者表现出来的一片爱国之心。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还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去年年底,我带领学生参观县烈士陵园,了解英雄前辈的事迹;组织学生调查我镇抗战史,撰写调查报告。年初,我又请抗美援朝作战的老战士做报告,并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认真听报告,写感受,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名篇名句赏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播下人生追求的种子。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是名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中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斑羚飞渡》等,这些文章教会我们要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善待人生,这些课文中的名句,更会使我们学生终生受益。
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作者的语言体会生活的美好,生命的可贵,名人品德的高尚、人格的伟大。如在教学《斑羚飞渡》时,让学生体会“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 “我没想到,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我更没想到,老斑羚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学习这些内容让学生感受到老斑羚羊乐观勇敢的性格,对小班羚的种族大爱。我还适当利用课间展示穿插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李白“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洒脱、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浩然正气、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从而使学生能从生命的高度看待自己和自然生命。
在教学中,除自己给学生讲透、拓展面尽量宽、让学生仔细品味外,我还从三个方面要求学生:一是摘抄名言,要求学生每人一本摘抄本,坚持收集和抄录,并在同学中展览。在摘抄过程中吸收精神营养,受到教育熏陶。其次是对照名言,联系个人生活实际写日记、写读后感之类,并对学生所写感受一类的文章,采取适当的形式进行交流,达到互相启发、教育、提高水平的目的。第三是抒写人生絮语,学生在感悟实践别人的名言中,会有自己对生活产生的新的体验,会冒出心灵的撞击的火花,把它写下来便是“人生絮语”。
三.重视人物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进入人生观教育的渠道。
文学作品及其人物形象的教育作用是值得探究的。没有人物的塑造,也就无从谈起文学作品。如《我的母亲》一文,小说中母亲是一个旧时的寡妇,她勇敢、聪慧、严厉、仁慈。正是这样的一位农村妇女凭借自己的人生智慧支撑着一个大家,使走出了一条光辉的人生之路。教师利用视频展示不同的人物形象,使学生在不同人物感悟中提升认识,实现人格素养的提高。
当然,这里仅就语文课本具体篇目的教学及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浅谈几点我的做法。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还远不止这些,也不只限于课堂,更可引导学生到广阔的天地学习语文,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美德和文化传统,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有健全的人格,做热爱生活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篇10
一、精心准备教学方案
作为一名教师,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的责任。备课是上课的必要,备好课更是上好课的前提。
备课要备:教材、学生、写教案、设计作业,设备。怎样备好一节课,我认为要明白三个问题,即“教什么”“怎么教”“所面临的教学对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教学方案,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备课。课上一分钟,课下十日功。大部分老师备课时能处理好前两个问题,却疏忽了最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备课时对自己今天给什么类型的人上课,他们会有那些问题,会在什么地方出错,他们还能提出些什么等问题疏忽了。
二、合理利用课堂时间
教与学不是割裂开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依赖的,追求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是课堂高效的保证。教学是否有效,不能简单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完成最多的任务, 而是 要合理利用课堂,向45分钟要质量,向课堂要成效。
课堂45分钟时间,既属于教师,又属于学生。一堂课的时间安排要合理。必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必须保质保量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处理好听说读写的时间分配。就“读”来说,一些精美的散文和诗歌(如《古都的秋》、《赤壁赋》、《雨巷》等),只有通过朗读才能真正体悟其神韵和意境。常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多了,慢慢就可以理解了,一定程度上,学生读比老师讲收效会更好些。
2、是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一般老师习惯于“塞”而不善于“导”,因此害怕将时间还给学生会白白浪费掉,所以紧紧的攥住时间不放。这种做法,斩断了学生投入学习和活动的关键环节――动手和动脑,思考和感悟的过程。所以,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最重要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可以静静地思考,与同桌交流,小组相互讨论。这才是我们教师追求的理想境界。《沁园春---长沙》一文,提出了两个问题:1、眼里的秋景与古代文人墨客眼里的秋景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2、你从诗歌中读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
3、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时,可以用多媒体将声、像、动画等多种手段融合起来,以强烈的气氛渲染,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其心潮澎湃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授古代小说时,布置课外阅读原作,特别是节选的章节前后的内容,弄清作品故事情节发展脉络;看录像,增强直观效果;在网络查找有关专家的点评,与自己的认识对比,增加记忆和印象。课堂鼓励学生把课外看到的和理解的在同学中交流,达到共进的目的。
4、教师还可因势利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