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词范文

时间:2023-03-28 11:5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苏轼的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诚然,苏轼开启了一代词风,也的确以豪放词闻名于世。但是,在苏轼的三百多首词作中,婉约词占据多数,就连张炎在《词源》中也称之“清丽舒徐、高出人表”,为“周邦彦、秦观诸人”所不能到。因此,就中学语文教学和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而言,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对苏轼词进行思辨性阅读。

一、婉约:不能一言以蔽之

纵览中小学语文教材,苏轼作品选入的还算比较多,但在实际教学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之类更受师生推崇。事实上,苏轼的婉约词占据多数,大致可分为言情、咏物、怀古、悼亡、赠别、纪行。我们从这些词作中可以清晰感受到东坡细腻真挚的情感世界。要想全面厘清苏词风格,深入细致地阅读鉴赏其婉约词就成了关键。

《蝶恋花・春景》是一首明丽清新的言情词:“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这首词写活了残春之景,道浓了伤春之情。词一开篇“残红褪去”与“青杏初生”相对照,既有感伤又有怜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更是感人至深。作者以飘飞的柳絮自比,描绘出漂泊的命运,据说苏轼的姬妾王朝云歌罢此句已泪满衣襟。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他咏物词中的代表作,写得幽怨缠绵,堪称其婉约词中的杰作。“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东坡杨花词,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这句评价一方面赞叹东坡的文学功底之深厚,另一面道出苏轼真挚柔情。作者借景物抒情,含蓄委婉又叫人惆怅。

苏轼是用词写悼亡题材的创始人,其悼亡词中最有名的当属写给妻子王弗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写在爱妻王弗去世之后,不是刻意去思念,而是沉郁在心,萦绕不去。正是这首《江城子》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表达了对亡妻了深挚情感,同时渗透了自己仕途坎坷的辛酸,是典型的婉约之作。

苏轼是一个多才的文人,他的词作不可能也不应该囿于一格。苏轼一生宦海沉浮、饱经坎坷,绝对豪放不符合正常情理。因此,可堪言情的词作不可能都是豪放风格。在教学中,如果我们不能思辨性地阅读,而是简单地用“豪放”风格来“一言以蔽之”,既是对苏轼词的标签式误读,也是对苏轼这样一个伟大文人的粗暴误解。因此,我们必然要对它有一个全面、公正而又不失批判性的解读。

二、思辨:让阅读更客观

中学语文教学主要的对象是广大的学生。引导他们客观全面地研读古典文学是教学的重要任务。具体而言,就是全面细致地阅读理解苏轼的词,正确评价苏轼的词风和人品。这对于广大学者来说,只是个学术问题,并非难事。但就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中学生来说,意义至关重要。让学生养成“思辨性”阅读的习惯,将会令他们的阅读体验更深刻、评价更公正、客观。

1.理解苏词的“豪放”和“婉约”

据现存的《东坡乐府》统计,苏轼的作品多以婉约词为主,他所作豪放词的数量不及他全部词作的一成,但篇篇分量十足,影响广泛。苏轼曾倡导“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从主观上看,苏轼是非常追求豪放风格的。但细细数来,苏轼真正纯粹的豪放词作并不是很多,就是这为数不多的豪放词,却气势豪迈,思想豁达。代表作既有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豪情万丈的《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也有感慨古今,大气磅礴,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深思中,能唤起读者无限感慨和思索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还有表达了喜忧俱忘、宠辱不惊胸襟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凡此种种,都是苏轼一生历经磨难却能泰然处之的真实写照。这是常人所不能及的人生的真豪放、胸怀的真豁达。

苏轼的婉约词也同样能独树一帜。这些婉约词占他的全部词作的九成以上,真实记录了苏轼生命的点点滴滴、人生的起起伏伏。在《蝶恋花・春景》一词中,苏轼没有太多缠绵悱恻、没有一味沉沦,而是以广阔的心胸、坚强的心志去迎接一切风雨和变故。前人的婉约词多悲悲切切,苏轼却能如此淡定从容,真是无人能出其右。而在《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中,苏轼又能把对妻子的怀念抒发到“此恨绵绵无绝期”,浓浓哀愁触动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细细品读,苏轼的豪放词饱含真情,婉约词也荡气回肠、雄浑豁达。这才使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豪放派词人,还是一个出色的婉约派词人。

2.明确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在宋词创作上,苏轼开一代之先河,集当代之大成。在他之前,宋词几乎一直在写男女思恋、离怨别绪,或才子美眷,或酬酒遣兴。苏轼词风豪迈奔放、挥洒自如,一洗脂粉之气,不见缠绵之态。在婉约词之外,树豪放一派,成为南宋张孝祥、辛弃疾等词人的导师,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在婉约词方面,他拓宽了婉约词的题材,田园葱郁的美色、农村旖旎的风光都进入了他的词作;让咏物和友情入词;更值得一提的是,苏轼写出了价值空前的悼亡词,还摒弃了柳永的“以俗入词”,走上了“以雅入词”的路子,提升了婉约词的格调。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苏轼的词高雅独特,字里行间里流露的都是真情实意,如前面提到的写给死别十年的亡妻的词《江城子》,没有华丽的词藻,却脱去流俗、尽显真情。

三、思辨性阅读苏词的两个关键

1.开展研究性学习,形成全面认知

真正开展对苏轼词的思辨性阅读,必须进行专题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只有广泛阅读苏词以及和苏轼有关的著作,才会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苏轼作为词作大家,他的豪放词大气磅礴、势吞山河,超越自我、超越时代;婉约词亦闪烁着他思想性格的光芒:真挚执着、沉郁深刻、多情多思、一往情深。苏轼既是一个“豪放”词人,也是“婉约”词人,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化大家。广泛阅读、客观思考,方能真正地认识苏轼,了解苏词。

2.读词和读史相结合,让思辨走向深入

“词言情”,每一首词都是作者真实情感的表达。因此,要很好地理解一首词必须做到“知人论世”。单独孤立地去读一首词,是不能真正理解其中内涵的。具体到苏轼这样一个作者,我们除了阅读他的词作,还要阅读有关他的传记,如林语堂先生著的《坡传》和三联书店出版的《苏轼年谱简编》。只有进行综合阅读,才能真正识文断义。苏轼一生宦海沉浮、饱经坎坷,但他始终有一颗豁达善良的心,无论知杭州还是知颍州,无论被贬黄州、惠州还是到了绝望的儋州,他都能乐观地面对一切,他都尽自己或大或小的力量,为百姓谋取福祉。这样一位生性豁达、才华横溢的文人,他可以有恐惧、有沮丧,但他总能心怀善良,谱写生命的华章。

篇2

关键词:苏轼词;审美风格;阴柔之美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4-0170-01

一、“奇峰怪”与“春兰杜鹃”同存于泰山

苏轼的词,体现出多彩多姿的风格,既有钟鼓之乐的雄宏豪壮,又有丝竹之声的清旷绝俗。风格多样化,正是苏轼的自觉追求。苏轼第一个把词从歌榭楼台中解放出来,提高到与诗并举的正宗地位,完成了词史上的一大革命,也是以为这个原因,他的词也获得“诗人之词”的称号(《词选》前言)。苏轼认为词也可以同诗一样有为而作,可以反映广泛而严肃的社会生活内容。试观其抒发爱国豪情,表现报国立功之壮志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怀古伤今、寄慨万端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其他许多纪游咏物、赠人留别之作。总之,他以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大大地扩展了词的题材领域。开拓了词的思想境界,提高了词的美学品位。王灼在《碧鸡漫志》里说坡词“指出向上一路,新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这里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他的农村题材作品第一次把农家生活写入词中,在词的发展史上有极大的革新意义。如他知徐州时写的一组,《渔父》,就是这类作品中的佳作。举例一首如下:

麻叶层层荷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清捣麸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浣溪沙》其三。

这些词所表达感情虽然不及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那样深沉,却也流露出作者对不起劳动人民的热爱与关注之情。

苏词中也有一些描写女性、儿女情长的,有悼念亡妻、赞美爱妾的,也有专门咏妓赠妓的词篇。贺裳评《浣溪沙》(道字娇讹苦未成)中的“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时说:“如此风调,令十七八女郎歌之,岂在‘晓风残月’之下。”(《皱水轩词笙》)这说明苏轼本身作词也不废婉约,不弃阴柔之美。

苏轼选材广泛,内容自然丰富多彩。作者融入这些词中的思想感情,审美评价,更是纷纭复杂:有对英雄的仰慕,有对山川的眷恋,有对亲友的挚爱,有对生活的品评。或慷慨激昂,渴望驰骋疆场,建功立业;或消极失望,追求退隐躲避,与世无争;或对人生充满热爱和信心;或厌倦感伤,叹息世事如梦……形式决定于内容。苏词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意境,必定呈现出多彩多姿的艺术风格。有的豪放风流,有的婉约蕴藉,有的清丽舒徐,有的则空灵旷远。

正如“奇峰怪”与“春兰杜鹃”同存于泰山,苏词的各种艺术风格,也都统一在他独特的艺术个性之中,闪现出瑰丽而独特的光彩。既使是言情的婉约词,苏轼也写得“清丽舒徐,高出人表”(张突语)。他的那些缠绵芳菲之作与传统的婉约词相比较,显得个性十足。概括来说,就是内容上尘俗的成份减少,情致的成份增加;艺术上浓艳的成份减少,温润的成份增加了。如《蝶恋花・花退残红》,就决不同于柳永那些“浅斟低唱”,“偎红倚翠”的婉约词的格调的境界,所以清人陈廷焯说:“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白雨斋词话》)把苏轼的豪放词和辛弃疾的豪放词相比,尽管都表现了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积极浪漫的情调,都展现出雄奇壮美的意境,但都有各自不同的艺术个性,正如王国维所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二、“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苏轼认为无论诗画,要表现山川自然之美,都不仅要描摹其形貌,还要揭示其与人的种种联系的妙理。他赞美文与可画的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矣!”又称道陶渊明的诗有“理趣”。据《韵语阳秋》载:“东坡指出陶渊明说理之诗前后有三:一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曰‘笑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三曰‘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皆以为知道之言。”由此可见苏轼提倡的“妙理”,乃是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一种理趣。这种理趣必须渗透在形象的刻画,意境的熔铸之中,不露丝毫说教痕迹,这便是他所主张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

苏轼对理趣的追求,在诗中自然俯拾皆是,备受前人称道。而在他的词中,也表现得颇为充分。如著名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篇3

关键词:苏轼 涉梦词 审美特征

一.化实为虚的空静之美

由于濡染佛老,苏轼善于把禅的妙语、机锋,老庄的空灵透脱融入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使得他的涉梦词呈现出一种空静之美。这种空静不是虚无,而是喧嚣过后的沉静,是看穿忧患后的圆融通透。正如苏轼在《送参寥师》一诗中所说到:“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1],这里“静”它是为了统摄“群动”,“空”为的是包罗“万境”。

如苏轼的《永遇乐明月如霜》,这是首记梦词,文中所记是作者当时在徐州夜宿燕子楼因梦关盼盼而发出的人生感叹,上阕写秋夜、明月、好风,无限清凉的境况下,睡梦中梦见关盼盼,惊醒后无处可寻的怅然心境;下阕语意沉郁,“天涯倦客,上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说我早已疲倦了远在天涯的漂泊,而故乡被远山阻隔,望穿秋水仍无法回去。“燕子楼空,佳人何在”又是何等的惆怅,写到这里作者的情已酝酿到排山倒海般苦涩,势必将来个一泻千里的派遣而为快,如若这样,这必将落入俗格。显然苏轼没有这样处理,他巧妙的用“梦”来轻轻泄掉这浓得化不开的愁结,“古今如梦,何曾梦觉”诗人从人亡楼空悟得万物本体的瞬息生灭,以梦境空灵超宕出之,感慨人生之梦没醒,只因欢怨的情感还没有了断。这样,诗人巧借于“梦”使得这首词清丽脱俗,传达出一种带有禅意的人生空幻、淡漠之感,隐含着某种要求解脱的出世意念。偶然间读到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的后几卷二十六谓此词:“脱去笔墨畦径间,直造古人不到处”一唱而三叹的笔调。

二.“醉”与“梦”的结合营造出双重梦境

“醉”与“梦”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一样,有着较多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有种神志不清、虚幻迷离的特征。苏轼的涉梦词往往都是伴随着酒醉而生发的,“醉”与“梦”结合给我们营造出双重的梦境。

如《醉落魄・离京口作》此词上片写到月色蓉蓉,云彩是那样淡淡,二更时从沉醉中醒来,发现自己正在一只刚出发的小船上,从船舱向来路回望,只看到一片烟雾迷蒙之中的孤城。歌宴场景人历历在目。下片承上,描写醉后的形态。他把头巾歪在一侧,扇子掉落在船板上面,好像连人也要滑滚下去似的。从中“巾偏扇坠藤床滑”,将他的醉态刻画得是那样逼真。诗人真是醉得不省人事,忽然记起来,刚才还真做了个梦。想把梦说给别人听,却找不到一个聆听者,小舟载着在迷蒙江面上漂浮着,没有终止。然而又想到自己的人生是如此的贴切,就像这只小船,随波飘荡,真是身不由己。要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又在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四川?词上片最后两句话“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与下片最后两句“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相呼应,上片的“酒醒”与下片的“梦觉”相呼应,两两呼应就营造了一种梦幻似的结构,让人分不清是醉是梦,是真是假,是现实还是虚幻,于是就形成了“假作真时真亦假”似有还无的双重梦幻的结构。

苏轼涉梦词中“醉”与“梦”双生对举非常多,如:“酒力渐消风力软……万事到头都是梦”(《南乡子・重九函辉楼呈徐君猷》)、“梦中了了醉中醒”(《江城子》)、“白酒新开九d……身外傥来都是梦”(《十拍子・暮秋》)、“一费江湖费五年……相逢一醉是前缘”(《浣溪沙》)、“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临江仙・夜到扬州席上作》)、“世事一场大梦,把酒凄然北望”(《西江月・中秋和子由》)等等。

庄子在《齐物论》中对梦有过这样的描述梦:“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2]意思是说当人在梦中,并不知道自己在做梦。有时候在梦中还做着另外一个梦,等觉醒后才知道一切都是梦,只有彻底觉悟了的圣人,才会知道人生就如一场大梦。由此可见苏轼真乃造梦高手,他用“醉”和“梦”给我们营造了梦中之梦。

参考文献

[1]黄任轲,朱怀春苏轼诗集合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864.

篇4

关键词:苏轼词;两次仕杭;唐人诗句;化用

一、引言

况周颐《蕙风词话》指出“两宋人填词,往往用唐人诗句。”在苏轼词中,也存在着化用唐人诗句的现象。本文选取苏轼两次仕杭时期的词作,一方面旨在以此为窗口研究苏轼词对唐人诗句的化用情况;另一方面,由于苏轼一生中曾在其34岁和52岁时两次仕杭:第一次任期是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至熙宁七年(1074)九月,第二次任期是元v四年(1089)七月至元v六年(1091)三月,两次仕杭相隔了十余年。因此,本文对这两次仕杭时期的苏轼词分别加以研究,亦试图进一步发现其化用唐人诗句呈现出的变化。

二、初次仕杭时期

1.逐年考察

根据苏轼初次仕杭的起止时间,本文查阅《苏轼词编年校注》,共收集到该时期词作35阕,参考其编年与校注,现将其对唐人诗句的化用进行逐年考察:

熙宁六年

(1)[行香子]《过七里滩》:“鱼翻藻鉴”化用杜甫《绝句六首》之四:“翻藻白鱼跳”。

(2)[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

①“忽闻江上弄哀筝”化用白居易《琵琶行》“忽闻水上琵琶声”。

②“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化用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3)[菩萨蛮]《歌妓》:

①“我已无肠断”化用白居易《山游示小妓》:“无肠与君断”。

②“遗响下清虚”化用杜甫《听杨氏歌》:“响下清虚里”。

(4)[临江仙]《风水洞作》:

①“寒藻舞沦漪”化用柳宗元《南涧中题》:“寒藻舞沦漪”。

②“层巅余落日”化用杜甫《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之一:“层巅余落日”。

(5)[江城子](玉人家在凤凰山):

①“十里春风谁指似”化用杜牧《赠别》:“春风十里扬州路”。

②“香雾着云鬟”化用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

熙宁七年

(6)[少年游](去年相送):“对酒卷帘邀明月”化用李白《月下独酌四首》之一:“举杯邀明月”。

(7)[虞美人]《为杭守陈述古作》:“湖山信是东南美”化用魏万《金陵酬李翰林谪仙子》:“湖山信为美”。

(8)[诉衷情]《送述古迓元素》:“太守例能诗”化用刘禹锡《白舍人曹长寄新诗,有游宴之盛,因以戏酬》:“苏州太守例能诗。”

(9)[菩萨蛮]《玉童西迓浮丘伯》:“清香凝夜宴”化用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宴寝凝清香”。

(10)[劝金船](无情流水多情客):“杯行到手休辞却”化用韩愈《赠郑兵曹》:“杯行到君莫停手”。

(11)[浣溪沙]《重九》:“茱萸仔细更重看”化用杜甫《九月蓝田崔氏庄》:“醉把茱萸仔细看”。

2.归纳与分析

根据以上考察,初次仕杭时期的35阕苏轼词中有11阕共15处对唐人诗句进行了化用,化用现象的出现概率为43%,较为常见。本时期苏轼词化用唐人诗句的现象集中出现于熙宁六年、七年,即初次仕杭任期内的末两年。

下面进行更细致的分析:

(1)从数量来看,同一阕词中最多出现两处化用的情况。

(2)从对象来看,本时期苏轼词的化用对象多为某首诗中的单独一句,仅有“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一处例外。

(3)从出处上看,本时期苏轼词化用的唐人诗句以杜甫诗句为最多,在总共的15处中占了6处,苏轼“对杜诗艺术深入研究,大力提倡,身体力行在创作实践中学杜”的倾向,由此可见一斑。

(4)从方法上看,本时期苏轼词化用唐人诗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①直接沿用原句:例如[临江仙]《风水洞作》中的“寒藻舞沦漪”,就是直接沿用柳宗元《南涧中题》中的原句“寒藻舞沦漪”。

②直接截用诗句:例如[诉衷情]《送述古迓元素》中的“太守例能诗”即对刘禹锡“苏州太守例能诗”一句直接进行截用。

③择取字词,再简单发挥:这是本时期苏轼词化用唐人诗句所最常见的方法,例如词句“香雾着云鬟”,乃择取杜甫“香雾云鬟湿”一句中“香雾”、“云鬟”的字词略加发挥而成;又如,择取诗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中“曲终”、“人不见”、“数峰青”三处字词,加入“寻问取”即成词句“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择取诗句“无肠与君断”中“无肠”与“断”的字词,只是略换表达方式,即成词句“我已无肠断”。

初次仕杭时期的苏轼词化用唐人诗句的方法以择取字词,再简单发挥最为多见,兼有直接沿用原句、直接截用诗句的情况存在,鲜见富有个人情感的艺术加工,稍显单薄。

再次仕杭时期

逐年考察

根据苏轼再次仕杭的起止时间,本文查阅《苏轼词编年校注》,共收集到该时期词作31阕,参考其编年与校注,现将其对唐人诗句的化用进行逐年考察:

元v四年

(1)[行香子]《茶词》:“觉凉生,两腋清风”化用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2)[浣溪沙]《九月九日二首》之一:

①“强揉青蕊作重阳”化用杜甫《叹庭前甘》“青蕊重阳不堪摘”。

②“不知明日为谁黄”化用朱庆馀《旅中过重阳》:“今日为谁黄”。

(3)[浣溪沙]《九月九日二首》之二:“暂时流转为风光”化用杜甫《曲江二首》其二:“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元v五年

(4)[临江仙]《疾愈登望湖楼赠项长官》:“佳人不见董娇饶”化用杜甫《春日戏题恼郝使君兄》“佳人屡出董娇饶”。

(5)[南歌子]《钱塘端午》:“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化用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6)[点绛唇]《再和送钱公永》:“落日山衔半”化用李白《乌栖曲》:“青山犹衔半边日”。

元v六年

(7)[浣溪沙](雪颔霜髯不自惊):“且呼张丈唤殷兄”化用白居易《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笑呼张丈唤殷兄”。

(8)[浣溪沙]《和前韵》:“水晶盘莹玉鳞W”化用杜甫《丽人行》:“水精之盘行素鳞”。

(9)[木兰花令]《次马中玉令》:“要看梨花枝上雨”化用白居易《长恨歌》;“梨花一枝春带雨”。

(10)[临江仙]《送钱穆父》:“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化用白居易《赠元稹》中的:“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11)[减字木兰花]《送别》:

①“忍听阳关第四声”化用白居易《对酒》:“听唱阳关第四声”。

②“不见如今劝酒人”化用曹唐《刘阮再到天台不复见诸仙子》:“不见当时劝酒人”。

分析与比较

根据以上考察,本时期的31阕苏轼词中有11阕共13处对唐人诗句进行了化用,化用现象的出现概率为42%,与初次仕杭时期相近。此外,这次任期内每一年的词作都有化用唐人诗句的情况,时间分布上也比初次仕杭时期更为均匀。

下面进行更细致的分析与比较:

从数量来看,本时期与初次仕杭时期相同,一阕词最多出现两处化用。

(2)从对象来看,本时期苏轼词化用的对象也多为某首诗中的单独一句,但以两句诗为化用对象的情况出现了三处,比初次仕杭时期更为多见。

(3)从出处来看,本时期苏轼词化用的唐人诗句依然以杜甫诗句为最多,共有4处。同时,更值得注意的是:与初次仕杭时期杜甫诗句的一枝独秀不同,该时期苏轼词对白居易诗句的化用也达到了4处,与杜诗并列。在这一时期苏轼曾作诗题云:“予去杭十六年而复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苏轼对白居易由于心性同样安分寡求而产生的认同,不仅表现于上述诗题,由这一时期词作中多化用其诗句亦可见一斑。

(4)从方法上看,本时期苏轼词与初次仕杭时期相比,在化用唐人诗句的方法上既具有共同点,也呈现出变化――

首先,观察共同点。与初次仕杭时期相同,择取字词再简单发挥也是本时期化用唐人诗句的方法之一。例如[临江仙]《送钱穆父》:“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即是择取诗句“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中“无波”、“古井”、“有节”等字词稍加润色而成的。

接着,考察新变化。本时期苏轼词已不再使用直接沿用原句、直接截用诗句的方法,相较于初次仕杭时期,本时期苏轼词化用唐人诗句的方法更加多样,情感痕迹也更为明显,主要有以下三种新方式:

①根据自身情境进行改动和扩展:例如将诗句“今日为谁黄”中的“今日”改为“明日”,又扩以“不知”而成词句“不知明日为谁黄”,既符合自身的情境,又突显了茫然不知前途的感受。

②择取字词并注入自己的情感:如词句“要看梨花枝上雨”择取了诗句“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字词,但并非描摹杨贵妃听见使者到来而哭泣,而是注入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又如词句“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借用“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的字词,但并非反映扬州城的繁华,而是表达自己对杭州的情有独钟。

③反用诗句:如词句“佳人不见董娇饶”,反用杜诗“佳人屡出董娇饶”,抒写出自己月夜登楼的失落心绪,蕴含着个人情感;又如词句“忍听阳关第四声”,反用诗句“听唱阳关第四声”,惜别之情溢于言表。

结论

两次仕杭时期,苏轼词对于唐人诗句的化用都是较为常见的;在这两次仕杭时期中,同一阕苏轼词最多只出现两处化用的情况,而其化用的对象都以某首诗中的单独一句为多;在这两时期中,杜甫诗始终是苏轼词化用唐人诗句的重要出处,择取字词并简单发挥是苏轼词化用唐人诗句的一贯方法。

与初次仕杭时期相比,再次仕杭时期苏轼词对于唐人诗句的化用也呈现出了新变化:时间分布更为均匀;以两句诗为化用对象的情况增多;白居易诗成为与杜甫诗并列的重要出处;在方法上也更多样,通过根据自身情境进行改动和扩展、择取字词并注入自己的情感,以及反用诗句三种新方法的运用,苏轼自身的情感痕迹得到了更明显的表现。

注释:

[1]唐圭璋P4419(中华书局,1986)

[2]邹同庆,王宗堂P14-93(中华书局,2002)

[3]莫砺锋,1994年02期P28

[4]邹同庆,王宗堂P599-673(中华书局,2002)

[5]王文诰 辑注P1761(中华书局,1982)

参考文献:

[1] 唐圭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2] 邹同庆,王宗堂.,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篇5

【关键词】苏轼;辞达;创作

思维的产物必须通过语言文字或形象才能表达出来,而只有用语言文字或形象表达出来的思维才能进行交流。表达无疑是整个艺术思维过程中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环节。对于诗歌创作而言,表达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处理“言”与“意”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如何建立世界、自我与语言之间的关系。[1]苏轼在继承传统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辞达说,对诗人与诗歌、世界与语言、自然与艺术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一、苏轼辞辞达的内容

概括起来苏轼的“辞达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求文章应当通达于事物之理, 要对自然有深刻的了解和把握, 能够抓住常人无法把握的, 掩藏在表面形式之后的本质, 做到这一点, 就如“ 系风捕影”一样的困难。另一方面, 则要求用准确简洁的语言, 把所有了解到的事物的本质表达出来。就是说在抓住“ 风”和“ 影”之后, 还要通过文学的语言把它们表现出来, 使作家头脑中的意识具体化, 使之能够向他人传递, 这是文学创作上的一次飞跃, 比前者的难度更大。这一表达的过程对于文章整体的表情表意极为重要。没有恰当的语言就无法准确地表达文章的立意。

苏轼在《答虔碎俞括一首》中,说:“物固是有理, 患不知, 知之患不能达之于口与手。所谓文者, 能达是而已。”苏轼认为事物自有其所以为其自身的道理所在,但要准确地将一事物表现出来,却非易事。因此作者能够对客观事物的特征有充分地理解(了然于心),又充分地表达描绘出来(了然于手和口)方为“辞达”。

其一、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苏轼认为文章是自然流露出来的,而不是刻意做出来的,当然这种流露是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予,以谓宁逆人也,故卒吐之。”苏轼特别强调创作必须是作者对客观事物有真实感受并且也有把这种感受抒写出来的强烈的情感要求和创作冲动。

其二、反映人民生活的苦乐和时政的得失。苏轼对人民具有深厚的同情,又生活在统治阶级内部斗争非常激烈的时代,本人也参加了那些斗争,那么民生、时政生活必然成为苏轼辞达的一个重要方面。苏轼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认为文学创作应当真实映社会现实,实事求是地摹写社会生活,并充分发挥文学作品应有的作用。

综上所述,苏轼所要表达的对象包括了物、事、情三个方面,物是客观事物,事乃真实生活,情亦为真情实感。

二、辞达的形态:自然

“自然之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古老的概念,“自然”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源于道家美学。庄子在其《天道》中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① 在《渔夫》篇中也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2] “素朴之美”与“天真之美”都是一种“自然之美”。刘勰在《文心雕龙》的《原道篇》中反复强调美和艺术的本质是自然之道的体现, 极大地发展了文艺自然论。但在宋以前的文学批评中,自然主要是指外在于心灵的自然,人们更多强调的是人文与物文的对应,而非无所用心的自然态度。所谓“初发芙蓉,自然可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类的评语,也倾向于对自然的直接感法,不同于主体情绪、意念、思想的直接流露。苏轼强调的是心灵的自然,苏轼指出:“且夫自然而然者,天地且不能知,而圣人岂得与于其间而制其予夺哉?”这虽是论《易》,其实也通于诗文创作。苏轼创作推崇清新自然的风格,主张无心应物、顺应自然,具有自然主义的倾向。

苏轼立足于儒学天人合一的观念,并受道家“道法自然”禅宗唯心任运思想的影响,鲜明提出崇尚自然的诗学观,不仅将自然作为至高无上的美学境界,而且将自然视为一种最佳的表达方式。苏轼在《自评文》中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所谓“辞达”应该是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客观事物特征的“达意”之文;应该是作者对所描写的事物有充分认识“了然于心”之后的自然之文;应该是作者高度的艺术表现力“了然于口和手”的绝妙之文。在苏轼看来,孔子辞达虽求平易,但是平易之道并非不重文采。相反,当你将思想情感注入言辞,那么所得之文将是自然之文。

三、辞达的方法:灵感

文学创作不仅要求作者有着强烈的创作欲望与要求,而且要有着浓郁的创作情感孕育、勃发、冲动和累积,同时还要有外物触发的契机与灵感。灵感是文艺创作过程中因思想高度集中, 情绪高涨而突然表现出来的创作能力。作家在丰富的实践基础上进行酝酿、 思考的紧张阶段, 由于有关事物的启发和触动, 促使文学创作活动中所探索的重要间题得到明确解决, 即所谓获得灵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 深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技巧的掌握, 是获得灵感的前提。唯心主义者认为灵感是一种神秘的精神活动, 只为极少数天才所独有。苏轼灵感论的可贵之处, 就在于它不带唯心主义色彩“ 非能为之为工, 乃不能不为之为工,”灵感不是“ 能为”者的专利。苏轼认为灵感来自生活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他 把“ 厚积而薄发, 博观而约取”视为获得灵感的前提, 并进而提出“ 弱者养以至于刚, 虚者养以至于充流之于既溢之余, 而发于持满之末。”只有奥妙广博的生活阅历和深厚的知识积累, 充实了作家的头脑, 才能滥而为文。

苏轼在他一生的创作生涯中,就非常强调创作灵感,强调捕捉形象。他曾多次谈到捕捉形象之难:“清吟杂梦寐,得句旋已忘。”《湖上夜归》能否获得灵感并捕捉到灵感决定辞达能否顺利完成。因为灵感的特性,既是勃然而兴的,瞬息短暂的,匆匆闪现的,常带偶然性的,又是稍纵即逝的。那么就要及时捕捉灵感,并把这种灵感付诸于文字。如果这种灵感没有及时捕捉到,就不能了然于心,也就不能了然于口于手,那就表达不出来,整个创作过程就不能称之为辞达。

在诗歌创作过程中,言辞作为作家表达感情最直接的工具, 经过选择和组合, 形成了文学作品。这些语句如何才能最好地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 最有效地被读者所了解, 在这一过程中, 苏轼追求的是 “ 辞达” ,这是一种通达事理, 自然成文, 不刻意雕饰, 却能随物赋形, 追随行云流水之变, 进而姿态横生的境界。如果仅仅将苏轼的“ 辞达” 说视为对历来关于孔子原话解说的一种校正, 是远远不够的。苏轼不仅对孔子的辞达说进行了继承,更多的是对孔子辞达说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对“辞达”这一古老的命题,进行了全面、深刻而又饱含新意的探讨和阐释,提出了更为深入、全面的辞达观。同时也使辞达这一观点在诗歌创作中得到更好的实践,对当时及其后世的诗歌创作都有深厚的影响。

注释:

①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2069.

【参考文献】

[1]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85.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下)[M].北京:中华书局,2009:875.

篇6

    翻开辛词,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词句都是化用自苏轼。据粗略统计,在辛弃疾词作中直接或间接化用苏轼诗词中语言的有96首之多,占辛弃疾全部词作的近六分之一,足可见他对苏轼的推崇。笔者通过对辛弃疾词作的研读,按图索骥,探究辛弃疾对苏轼作品的借鉴,以期进一步理解辛弃疾对苏轼的继承与发展。以下就从三个方面来简要地分析一下辛词对苏轼的化用:

    (一)直接截取苏轼的成句

    这类借鉴是指在辛弃疾的词作中,有些语句完全借用苏轼诗词中的语句,文字没有丝毫改变,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没有变化。例如辛弃疾《水调歌头》(千古老蟾口)中“爱酒陶元亮,无酒正徘徊”一句,显系袭用苏轼《乘舟过贾收》中的“爱酒陶元亮,能诗张志和”;又如辛弃疾《满江红》(呈赵晋臣敷文):“一舸归来轻似叶,两翁相对清如鹄。”苏轼《题别子由诗后》:“想见茅檐照水间,两翁相对清如鹄。”

    (二)字词稍改而意境不变

    辛弃疾词作中,借鉴他人语句最为普遍的情况是在他人语句的基础上,对之有所删减或者增补,但所要表达的意境没有改变。如稼轩《满江红》(快上西楼)之“但愿长圆如此夜”,即化用自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两句重复的字虽然不多,但是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希望“月长圆”之意。又如《玉蝴蝶·叔高书来戒酒,用韵》中“功名破甑,交友抟沙。”借鉴苏轼诗歌《游径山》中“功名一破甑,弃置何用顾”和《再答乔太博段屯田》中“亲友如抟沙,放手还复散”。辛弃疾将苏轼两首诗歌本文转自lunwen.1KEJIAN.com中的语言浓缩为八个字,但仍表达的是对功名的否定,对世情淡薄的感慨。这类借鉴还有很多,如“楼观才成人已去”(《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借用苏轼《送郑户曹》中:“楼成君已去”;“人间踏地出租钱,走遍溪头无觅处”(《玉楼春·用韵答傅严叟、叶仲洽》)借用苏轼《鱼蛮子》中“人间行路难,踏地出租钱”; “对玉塔、微澜深夜”(《贺新郎》),化用苏轼《江月五首》中“玉塔卧微澜”;“明月别枝惊鹊”(《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化用苏轼《杭州牡丹》中“天静伤鸿犹戟翼,月明惊鹊未安枝”,等等。

    (三)字词稍改而意境不同

    辛弃疾在借鉴苏轼诗词语言时,并不完全为了借鉴而借鉴,而是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所借鉴的语言做一番改变,有时甚至会出现语句借鉴无多大改变,但表达的意思却截然相反的情况。如稼轩《念奴娇》(野棠花落)之“垂杨系马”一句,截取自东坡《定风波》(莫怪鸳鸯绣带长)之“垂杨系马恣清狂”,虽然此句之意是“把马系在垂杨树下”,但是运用在两阕词的意思却不同,稼轩是怀念故人,整句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说的是当时系马饯别友人的场景历历在目,因此这里是过去感伤的回忆。而东坡词则是写闺怨,整句是“薄幸只贪游冶去,何处,垂杨系马恣清狂”,意为女子感叹男子薄情,把马一系,就放纵自己轻狂本性,因此这里是负面的意义,情境大不同。又如苏轼贬官黄州时,在《初秋寄子由》中又写到“:雪堂风雨夜,已作对床声”,从此以后“夜雨对床”便成了指代兄弟间约定的成语。辛弃疾却反其意而用之,在《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中,辛弃疾写到:“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此词中虽然化用了苏轼“夜雨对床”的典故,但表达的却是勉励茂嘉弟积极从政,不要顾忌兄弟之间的约定,传达出对仕途的积极追求心态。

    究其二人异代却生共鸣的缘由,可以从他们的人生经历来看。辛弃疾和苏轼都经历过两次较为长时间的退居生活,但是仕途的坎坷和挫折却给他们带来创作上的丰收,辛弃疾词共六百多首,带湖、瓢泉期间共约四百五十首;苏轼的两千七百多收诗当中,贬居期达六百多首,二百四十多首编年词中,贬居期间达七十多首。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之下,苏轼与辛弃疾的作品主要是抒发不如意时期之心声,就如东坡自己所言,“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东坡自己的成就,大都在贬谪时期所产生;稼轩亦是如此,因为时势造英雄,既然不能在政治上一展伸手,那就用“江山笔”写下自己满腔的热血。

    但又因两人之人生思想和文化性格类型皆不同,因此表现在作品中的人生哲学也不同。东坡在儒释道三方面都有深刻体悟,因而形成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尤其在面对挫折时,东坡可以超然且积极的面对,并且超越自我,令人敬佩。稼轩虽也饱览群书,但真正影响他的是儒家和兵家,使他成为文武双全的人,而儒家给他的观念是对社会负责以及自我实现的坚持,因此在这样的观念之下,稼轩无法像东坡一样超然洒脱。辛弃疾虽在词的题材、风格方面继承苏轼,甚至有意识地化用或借鉴苏轼诗词中的优秀词汇或形式技巧为己所用,但是这种借鉴不是亦步亦趋式的单纯的文字的模拟,而是辛弃疾倾注了感情,并且根据创作的需要有选择性地借鉴,达到了为己所用,从而创作出更加优秀的词作,也正因此才形成了稼轩作品中独特的精神,创造了词坛上无可替代的成就。

    参考文献:

    [1]邓广铭. 稼轩词编年笺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吴相洲,王志远. 历代词人品鉴辞典[Z].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

    [3]詹安泰. 宋词散论[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

    [4]袁行霈、莫砺锋 、黄天骥.中国文学史[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7

古人踏青,内容丰富多彩,观赏山川风光,游览名胜古迹,进行野炊,采摘百草,狩猎,放风筝等。“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这话说的在理,春天万物苏醒满目葱茏,正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踏青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在青山绿水间陶冶自己的心情。所以,历代文人墨客更是与踏青结下了不解之缘,吟诗作赋,为春游大抒雅怀。

白居易的《钱唐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语言朴素,情景交融,钱唐湖早春的美景读之如见,呼之欲出,读诗的人仿佛要身临其境了。

宋代吴惟信的《苏真堤清明即事》却是一幅因恋春而流连忘返,以至日暮而归的春游画卷:“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真可谓文情并茂,脍炙人口。像徐元杰的“花开红树乱莺啼,草上平湖白鹭飞。风和日丽人意好,夕阳潇鼓几船归。”孟郊的“日日出两园,只望花柳色。乃知田家春,不入五侯宅。”苏轼的“踏青游,拾翠惜,袜罗弓小。莲步袅。腰支佩兰轻妙。行过上林春好”,也都是妙笔生花,各具特色。

篇8

面对生理上无法拒绝的变化,更年期女性更应重视冠心病的预防,必要时可在医师指导下给予小剂量雌激素补充疗法,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减少冠心病和心脏事件。尤其是有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肥胖、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的已绝经妇女。但何时补充雌激素,持续时间及用药方法,仍是需要认真审视的。

“早期应用”颇为关键

如同脑卒中溶栓治疗有“时间窗”一样,更年期妇女补充雌激素也有一个“时间窗”。由于大多数女性是在50岁左右绝经,因此,这个时间窗大致为50~54岁。因为在女性绝经早期,随着雌激素水平的降低,血脂开始发生变化:低密度和极低密度胆固醇(又称“坏胆固醇”)浓度增高,大量脂蛋白开始沉积于动脉壁而形成粥样硬化,使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把握住这个时间窗补充小剂量雌激素,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初期即进行干预,必将取得可靠的预防效果,使老年妇女的冠心病发病率显著降低,同时还可预防骨质疏松症、血管栓塞等相关疾病。错过时机,妇女的动脉粥样硬化已经形成,再给予雌激素补充并无任何益处,反而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补充”二字讲究多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更年期妇女应用小剂量雌激素补充疗法,持续时间不得超过5年,否则将增加乳腺癌发病风险。所以,专家建议中老年妇女的用药疗程以4-4.5年为宜,不可持续时间过长。同时也要避免持续时间过短,否则对冠心病的预防效果不会太好,甚至有“前功尽弃”之虑。

雌激素补充疗法可选用天然雌激素、戊酸雌二醇或微粒化雌二醇等,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用药、皮肤用药及阴道内用药。目前主张应以天然雌激素口服给药为主,并联用合成孕激素如安宫黄体酮(醋酸甲羟孕酮)、炔诺酮等,以降低乳腺癌的风险。

但是,凡有禁忌症的妇女不能采用雌激素替代疗法。如①有原因不明的阴道出血或子宫内膜增生者;②已知或怀疑患有性激素相关肿瘤,如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脑膜瘤者;③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④患有血卟啉症、系统性红斑狼疮者;⑤6个月内患有活动性静脉或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者。

此外,更年期和绝经后妇女在饮食中应适当增加大豆及豆类制品。这些食品中所含的异黄酮是一种天然的雌激素类似物,不仅有利于延缓女性体内雌激素减少的速度,而且有利于防范心脑血管疾病。

避孕方式更换别马虎

宋丽华

王女士最近发现自己的脚踝有点肿,用手按下去一个小坑,待会儿才能恢复。到医院检查,发现是血压高。令她不解的是,年纪轻轻的她,去年在公司体检时血压还比正常值稍微偏低一点,今年为何会转变成高血压呢?在医生的细致询问下,她找到了病症的根源。原来他们夫妇结婚后一直是丈夫采用,而今年改成王女士服用避孕药了。正是避孕药引起了血压升高。

口服避孕药的成分一般为雌激素和孕激素,其中孕激素与高血压的形成关系极为密切。有些人此前没有高血压的明显症状,口服避孕药后引起机体内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分泌异常,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强,肾动脉改变,导致血压升高。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分泌异常和雌激素直接作用于肾小管,还会促进水钠的重吸收,导致水钠潴留,所以王女士还出现了下肢水肿的现象。

每个已婚女性都有适合她的避孕方法,这是按她们自己的情况来决定的,一般不会经常更换。但育龄夫妇们难免会遇到一方或双方患病或有特殊生理要求的时候,这时就有可能遇到更换避孕方式的问题。一旦遇到这样的情况,请务必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 在更换避孕方法之前,必须对新的方法有充分了解,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2 不论服用哪一种避孕药,要改用其他避孕方法时,必须坚持服完一个月经周期,否则会造成月经紊乱或避孕失败。

3 使用长效避孕药的妇女,如果要改用其他避孕方法,如放置宫内节育器、使用,应先改服短效避孕药2~3个周期,以减少月经紊乱的发生。

4 虽然宫内节育器产品不断更新,但都有其优缺点。只要已放置的宫内节育器确实适合自己,效果可靠无副作用,就应继续用下去,不要盲目更换。通常宫内节育器可放置10~20年。

篇9

释义:饮食比秋季祭祀还要丰盛,热热闹闹演奏乐器迎接新婚。

2、洛城花烛动,戚里画新蛾。出处:唐·杨师道《初宵看婚》

释义:洛阳城中花烛影动,新娘描画峨眉上妆,亲戚邻里喜气洋洋。

3、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出处:唐·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

释义: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4、乐奏箫韶花烛夜,风流玉女才郎。出处:宋·佚名《临江仙·乐奏箫韶花烛夜》

释义:新婚之夜美妙音乐演奏着,好一对风度翩翩郎才女貌的新人。

5、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出处:先秦·佚名《国风·郑风·女曰鸡鸣》

篇10

关键词:词(语素)结构义 保存古(旧)义 衍生新义 释义的动态观

词(语素)的结构义,是指词(语素)在特定的组合结构(包括语义结构与语法结构、复合词结构与句法结构)中所显示的意义。汉语词的组合结构(这里主要指复合词结构)不仅可以保存词(语素)的古(旧)义,还可以促成新义的衍生。人类的语言,特别是语言的词汇,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适应交际的需要,表现为一个继承、发展的动态过程。现代汉语语文辞书是断代的语文辞书,但它们也是对处于历史发展长河中的汉语词汇面貌的反映,也须有动态发展的观点方能写出得体的释义。多年来,对于词义的引申、演变,人们从众多角度进行了研究与探索。而词(语素)的组合结构对词义发展有重要影响,这一点尚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本文试做探讨。

一、词(语素)在组合结构中保存古(旧)义

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著名语言学家王力(1980)在讲到汉语字(词)义的发展时,就指出:“古语残留的原因往往是借成语的力量。”有一种字(词),“若说它们是死了,咱们的口语里却还有它们;若说它们还活着,却又不能按着它们的意义来随便应用”。并举例说“钟情”的“钟”为“聚”义,今天只能用于合成词(“钟情”)和固定结构(“情之所钟”)之中,而不能自由运用。从其具体论述中可以看到,这里对“成语”应做广义的理解,包括合成词与固定结构。后来王力在他所主编的《古代汉语》(1962)的“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一节中,更加明确地指出:“有许多古代的单音词,作为词来看,可以认为死去了;但是作为词素来看,它们还留存在现代汉语里。”对于这种保存在组合结构(合成词与固定结构)中的词(语素)的古(旧)义,作为以汉字(单音节词或语素)为释义基点的汉语语文辞书,不能不予以关注。

(一)补充漏收义项,使释义更加完整

如《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2005)(以下简称《现汉》)(与论述无关的义项、例句从略):

搬 (动)①移动物体的位置(多指笨重的或较大的):~运|~砖|把保险柜~走把小说里的故事~到舞台上。②迁移:~迁|~家|他家是从南城~来的。

搬弄 (动)①用手拨动:~枪栓。②卖弄;有意显示:他总好~自己的那点儿知识。③挑拨:~是非。

搬弄是非 把别人背后说的话传来传去,蓄意挑拨,或在别人背后乱加议论,引起纠纷。

搬演 (动)把往事或别处的事重演出来:~故事。

这里,“搬”所列的两个义项,很难概括上述复合词或成语中作为语素“搬”所体现的意义。宋元南戏作品《张协状元》一出:“《状元张叶传》,前回曾演,汝辈搬成。”赵日和《(张协状元)词语选释》(1982):“按:搬,闽语‘演’或‘弄’的意思。演戏叫‘搬戏’,跳加官叫‘搬天官’,道士演法场叫‘搬药师’。”“搬”的“弄、玩弄;演”的意义通过南戏广泛流传,并作为语素义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搬弄”、“搬演”应为同义复合词。鉴于作为语素“搬”的“弄、玩弄;演”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还比较活跃,在“搬”的单字条目下,应补充一个“弄、玩弄;演”的义项。而且“搬弄”的义项①(“用手拨动”)与“搬演”的释义(“把往事或别处的事重演出来”)也存在望文生义的倾向,需做适当调整。

《现汉》第5版:

得 ①(动)得到(跟“失”相对):取~|~益|不入虎穴,焉~虎子|这件事办成了你也会~些好处。②(动)演算产生结果:二三~六|五减一一四。③适合:一用|一体。④得意:自~。……得病团生病:不讲究卫生容易~。

得空 (动)有空闲时间:白天上班,晚上要照顾病人,很少~。

很显然,“得病”、“得空”的“得”的用法是常见义,而在单字条的释义中却无法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义项。蒋绍愚《杜诗词语札记》(1980):“得,动词。有。杜诗中其例甚多。如:‘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秦州杂诗》)、‘窜身来蜀地,同病得韦郎。’(《送韦郎》)、‘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人日两首》)、‘主人留上客,避暑得名园。’(《奉汉中王手札》)、‘锦里残丹灶,花溪得钓纶。’(《赠王二十四》)、‘宝镜群臣得,金吾万国回。’(《千秋节有感》)”并且强调:“最后三例很值得注意。‘避暑得名园’是说主人有名园留客避暑,‘得’不是‘得到’。《赠王二十四》一诗是杜甫自阆州归成都时作,‘锦里’两旬是说还成都后家中犹馀丹灶,溪上尚有钓纶。……‘宝镜’两句是感慨群臣虽有宝镜而无复千秋节之盛。”这均说明上述“得”绝非“得到”之义,而作“有”解无疑。而且指出:“‘得’字这种用法在唐代不独杜诗有,其余如:‘汉酺闻奏钧天乐,愿得风吹到夜郎。’(李白《流夜郎》)、‘处处山川同瘴疠,自怜能得几人归。’(宋之问《至端阳驿》)”可见“得”的这一义项在唐代(中古)为常见用法,后世在“得病”、“得空”等口语词中得到保留,一直延续至今。因此《现汉》在“得”字条下应补充“有”的义项,或在“得病”、“得空”等复音词下做相应的说明。

(二)避免“以今释古”,纠正不妥释义

《现汉》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