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荷花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31 22:13: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荷花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芙蓉》清·郑板桥
3、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咏同心芙蓉》隋·杜公瞻
4、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别储邕之剡中》
5、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采莲曲》隋·殷英童
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
7、下有青污泥,馨香无复全。《京兆府栽莲》
8、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满重湖。《浣溪沙》薛昭蕴
9、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采莲》南朝·梁·吴均
10、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阮郎归·初夏》
篇2
教学片段: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首诗,它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写的《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自己读一读,它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荷花。
师:谁能介绍荷花的样子?
生:荷花,又名莲花、水华、芙蓉、玉环等,属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学生搜集资料介绍荷花)
师:让我们也来欣赏荷花(图片赏花),谁能用几个词或一段话形容你看到的荷花。
生:千姿百态、婀娜多姿、高雅脱俗……
情境是“纽带”,是架起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纽带,是建立学生与文本知识衔接的纽带。基于情境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学中教师从文本的特点出发,引入古诗情境,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诗人笔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荷花美,然后赏荷花、说荷花。用古诗创设情境既解决了北方的学生因“荷花”离生活远而不了解荷花的问题,又激发了学生对荷花的兴趣,它似绵绵春雨启迪着学生的智慧,学生用丰富的词语形容荷花美,表达荷花美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之中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引用古诗语言,妙语生花
语言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富有启发的语言,能引起学生思考;充满激情的语言,能产生心灵共鸣;生动优美的语言,能陶冶学生情操;亲切温暖的语言能给予学生自信……
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引用古诗,使学生一起分享古代文人墨客对荷花的赞誉,从而进一步感受作家叶圣陶笔下的一池清新美丽、各具姿态、色彩明艳的水中荷花。古诗的语言充满了感染力,充满魅力,使课堂融入在诗情画意中,使学生陶醉在画意诗情中。
在介绍荷花的不同姿态时,教师用了“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诗句体现含苞未放的花;引用唐代李商隐的诗“世间花叶不相论,花入金盘叶作尘,唯有绿荷红菡萏,舒卷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煞人”了解荷叶生命的绚烂;含满果实的莲蓬在秋风中载歌载舞的情景,引用了“叶圆花好千秋韵,玉洁冰清万世新”的佳句。
在引导学生理解荷花的品质时,教师用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使学生感受到荷花自古备受人们青睐,这不仅因为她色香俱佳,更因她卓而不群的性格。荷花娇艳但不失清纯,雍容大度却不哗众取宠,清香中透着谦逊,柔弱里带着刚直……
千古岁月,悠悠诗情,就像片片花瓣带着沁人的芳香在课堂上流淌,在学生心中流淌。古诗的引用使语文课堂不仅仅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语感的教学,也成了学生感受古诗文化的课堂,课堂也因古诗的魅力而绽放异彩。
三、运用古诗拓展,情感升华
在《荷花》一课教学结束时,教师把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的《爱莲说》送给学生,伴着音乐让学生走进宋朝周敦颐的名篇佳作中,再一次感受荷花的品质、荷花的精神,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也升华了学生情感,让学生在意境中留下无限的遐想。
篇3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9题;共102分)
1.
(5分)读一读,数一数
有________个翘舌音音节分别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一zhī小老shǔ,zhēng
rì
叫zī
zī。人们都讨厌,一起来打shǔ。
2.
(3分) 按下列要求填空或回答问题
①鸣翠柳的“翠”字,该字的上半部分写成“羽”字是否正确?________;“柳”字的右半部分的笔顺是:________
②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含”字,哪儿容易写错?它与“岭”字的右半部分有什么区别?
________
3.
(18分)给下列字加上偏旁组成本课的字,再扩成三个词写下来。
山: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寺: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天: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4.
(6分)选词填空
忆
亿
异
①我们国家有十三________人口。
②同学们________口同声地说:“好”!
③奶奶________起往事。
倍
被
陪
④我________小红去书店看书。
⑤门________他轻轻地关上了。
⑥我要加________努力学习。
5.
(2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反映了大自然的:(
)
①色彩美
②动态美
③声音美
④形象美
⑤人工美
A
.
②③④⑤
B
.
①②④⑤
C
.
①②③⑤
D
.
①②③④
6.
(6分)按拼音写汉字
jué
bó
liú
________句
停________
河________
liǔ
lǐng
lù
________树
西________
白________
7.
(6分)读拼音,写词语
①毕竟xī
hú________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②接天lián
yè________wú
qióng________碧,映日
hé
huā________别样红。
③窗含xī
lǐng________千秋雪,门泊
dōng
wú________万里船。
8.
(2分)填空。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描写莲叶的诗句是________,描写荷花的诗句是________。
9.
(3分)读《绝句》,结合诗句的意思,理解下列词语。
鸣:________
窗含:________泊:________
10.
(2分)选择理解正确的一项。(
)
A
.
“门泊东吴万里船”中的“万里”是虚指,意思是行程很远。
B
.
“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青天”指的是青色的天。
11.
(8分)组词
湖________
莲________
穷________
荷________
绝________
含________
岭________
吴________
12.
(3分)给下划线的字选着正确读音。
一行(xíng
háng)________ 门泊(bó
bé)________ 翠(cuì
huí)柳________
13.
(4分)下列诗句写的分别是哪个季节?请你填一填。①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________
②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________
③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________
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________
14.
(6分)形近字组词
绝________
决________
含________ 令________
舟________
船________
15.
(2分)多音字组词。
行:háng________
xíng________
16.
(8分)把诗句补充完整,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①两个黄鹂________翠柳,一行白鹭________。________
②窗________西岭________,门________东吴________。________
17.
(5分)填空。
《绝句》这首古诗作者分别是________代伟大诗人________。在内容上侧重于________。并借景________。《绝句》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________的心情。
18.
(8分)读课文填空
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诗句描绘的是西湖的________和________,向人们展示了________(时间)西湖的独特景色。
②《绝句》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描写的是明媚秀丽的________(季节)景色。
19.
(5分)默写古诗
绝句
两个黄鹂________ ,________ 白鹭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 。
二、阅读题
(共1题;共13分)
20.
(13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1)写出诗中下列字的读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系
藜
沾
(2)试着用现代文写出后两句诗描写的景色。
(3)从前两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描写了作者(
)时的所见所闻。
A
.
春日赏花
B
.
夏日淋雨
C
.
春日远足
D
.
夏日游园
(4)从诗人的描述中,我们领略到了一个(
)的春天(双选)。
A
.
草长莺飞
B
.
生机勃勃
C
.
色彩缤纷
D
.
花红柳绿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19题;共102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二、阅读题
(共1题;共13分)
20-1、
20-2、
篇4
古漪园位于上海市西北郊嘉定区南翔镇,占地10公顷。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原名漪园,取“绿竹漪漪”之意。全园划分为逸野堂、戏鹅池、松鹤园、青清园、鸳鸯湖、南翔壁6个景区。以绿竹依依、曲水幽静、建筑典雅、韵味隽永的楹联诗词以及优美的花石小路等五大特色闻名。独到精巧的艺术构思,使古漪园更显出古朴、素雅、清淡、洗炼的气韵。
大暑时节的池塘里,荷花正开放着。加上古漪园有大缸育栽的荷花,盛开灿烂绚丽,风情万般。天越热,荷花开的越茂盛。微风吹来,荷叶摇动,花姿美丽,很招人喜爱。荷花的花瓣粉红晰白,晶莹剔透,润嫩婀娜。睡莲也是乳黄的、紫红的,蜜蜂飞翔其中。太阳虽高升,光线直射,照透薄薄的花瓣,反而多姿多彩,别具风采。只要拍摄时,把握好角度,悉心注意光线的照射方向,感觉红花绿叶的色彩韵调,能拍摄出层次分明、色彩丰富的好照片。摄影爱好者拍照,拍起来很过瘾,也顾不得烈日当头,汗流如注。对着荷花,拍下许多丽姿美色。据我的经验,从北方的齐齐哈尔,到南方的澳门,都拍到过荷花,不仅仅是“江南可采莲,荷叶何田田!”
每年荷花开,总是惹人爱。大概与关于荷花的美丽传说有联系吧。荷花,相传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当初玉姬看到人间男耕女织,十分羡慕。于是,在河神女儿的陪伴下,偷出天宫,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西湖秀丽的风光使玉姬流连忘返,到天亮也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知道后,用莲花宝座将玉姬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从此,天宫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玉肌水灵的鲜花!荷花又称为莲花。宋朝的周敦颐所著的《爱莲说》是赞美莲花的名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已成为君子品格的写照。
中华文化泱泱博大,抒写荷花的诗歌就不计其数。在这里,仅摘几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和诗句。
阅读这些诗词,欣赏新荷之丽姿美色,品味人生之甘甜炎凉,是极为惬意的事情。读到宋朝诗人刘挚的一首《湖上口号》,却写得别具一格:“莫恨细葩犹未烂,叶香原是胜花香。”这里的细葩:是荷的小花蕾,有的尖尖的,比鸡蛋还小。未烂:是指花儿还没有盛开得灿烂样子、还未光彩鲜艳之风貌。笔锋一转,不动声色地写出了一句好诗:“叶香原是胜花香”。花好一时艳,而绿色的荷叶满池连片,虽淡泊而不鲜艳,却表达了默默无闻、光合养分、烘托花朵、培育莲藕的情怀。叶香原是胜花香,还正是一种自信、一种境界的真切写照呢。宋朝大名鼎鼎的苏轼写的《莲》:“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更加夸张了。花也折下了,莲籽儿也剥出了,倒使夜露带上了荷花的风味,月光也带有荷花的香气。不写花,却写得更加的浪漫,而更富有诗意。唐朝大诗人杜牧写的《齐安郡中偶题》:“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他表达的离愁别恨,也是西风中摇曳的绿色荷叶。中国文化的意境,常常营造在描写对象的具体形象之外,饱含着人的情感。坡真是大家,夜露有荷味,月光也荷香,亏他想的出来。这可给我们摄影的出了难题,怎么拍得出来?
看来赏花、摄花,也该多多关注碧荷绿叶。因此,我把镜头对准荷叶,果然风情万般,风味也很浓,也能看到很多淡雅清新的美。
《古风》
唐・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风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次红芳年。
红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重台莲》
唐・皮日休
欹红婧力难任,每叶头边半米金。
可得教他水妃见,两重元是一重心。
《秋凉晚步》
宋・杨万里
绿池落尽红蕖却,叶犹开最小钱。
红蕖:红荷花。却:开尽。
最小钱:形容新出水的小荷叶。
《踏莎行》
宋・贺铸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芳心苦:莲心味苦。此处为双关语。
《莲藕花叶图》
元・吴师道
篇5
写花花草草的向来不少,有鸿钟毅的《紫藤罗瀑布》,有刘国林的《可爱的草塘》,还有齐白石的《岁竹三友》……而我今天写的这岁花三友是:迎春花、荷花、梅花。这三友虽然不及牡丹的富丽堂皇;论淡雅也不及茉莉的婀娜多姿;论名气也不及秋菊的名扬四海……但是,他们独特的一面吸引人的眼球吸引人的心灵。
冬爷爷走了,春姑娘有迈着轻盈的步伐来接冬爷爷了。春姑娘在寻找迎接他的使者,春姑娘在快乐的遨游。不一会儿她发现小草的嫩芽还没钻出来,又看看小河小河的冰还没融化……春姑娘伤心极了,这时一株迎春花在含苞欲放向他招手。春姑娘转怒为喜,观看迎春花成长。迎春花的外表酷似“王冠”。“王冠”上开满了黄色的小花,繁星点点,像一颗颗闪光的黄宝石。欲开的花苞一个个小茄子,绿中带黄。过了几天迎春花绽放出黄色的花朵。每朵花里的黄色花蕊像一个个小广播说:“春天来了。”
接下来介绍我的第二友荷花。一天,我和几个朋友去看荷花,当我们到池塘边上。你看那荷叶,大大小小,高高矮矮。大的似青罗伞,小得像一个个精致的玉盘,高的高出水面1米多,矮的紧贴水面。一阵风吹过荷叶似绿衣仙子在飞舞。再看那荷花,形态各异,颜色更美了。有的洁白如玉,有得粉红似霞,有的盛开了,有的含苞欲放,他们有的像胆小怕羞的小姑娘;有的像火苗在飞舞,这就是我的第二友。
寒冬腊月,北风呼啸,这和的诗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所描写的风景是一样的就少了一朵梅花。快看枝头有一朵梅花在俏丽开放。在雪地梅花傲雪怒放,梅花紫色的花瓣和白色的花蕊行成鲜明的对比。梅花在雪地一枝独秀,正应了那句老话:早开的梅花——一只独秀。梅花他不做井底之蛙梅花顶开了积雪看到了新的世界。
这三位就是我的岁花三友。
篇6
关键词:咏莲赋;莲花;意象;意蕴
莲花,又被成为荷花、芙蓉等,是一种多年生宿根水生花卉,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同时又具备一定的实用性。本身又具有较强的文化内涵,广受自古以来的中国文人墨客的钟爱。他们在诗文中表现莲花的意象,借用莲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怀。从自古以来一系列的咏莲赋中,就能够看出莲花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
一、咏莲赋中的莲花意象
莲花作为中国十大名花,因为其自身的形态特征等而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自古以来,不计其数的文人墨客借用莲花的意象来表现某种思想与情怀。莲花意象最早是被作为爱情的象征,在我国汉代就有大量的咏莲的辞赋,在汉乐府《江南曲》中就有典型的对于莲花的描绘;“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就是通过民歌的形式来表现莲花这一意象,鱼儿戏莲,比喻一种比较坚贞的爱情。莲花意象最初也与女性形象有着一定的关联,很多咏莲赋中都借用莲花来刻画女子的容貌,同时也用来表现女子的纯洁美好的心灵,在《诗经》早就流传,就是将莲花比作美女的记载。《国风・陈风・泽陂》中就提到:“彼泽之波,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寝寐无为,涕泪滂沱。”描写的就是将男人将莲花比作自己倾慕已久的美女,很长时间没有见到,内心的伤痛。无论是是睡着还是醒着,眼泪和鼻涕就像下雨一般情不自禁的流出来。盖莲花也叫芙蓉花,也叫云水芙蓉。“芙蓉”,“夫容”也。又白居易《长恨歌》云:“芙蓉如面柳如眉”。因此莲花常用来象征爱情,而并蒂莲尤其如此。二莲生一藕的图画,叫“并莲同心”。
莲花的最初内涵与莲花与女性的关系十分亲密,这就使得文人对莲花爱不释手,这样就出现了很多与莲花有关的文学作品,其中大部分作品都是用莲花来描述女子的容貌,通常把莲花比作美丽纯洁的女子。王昌龄的《采莲曲》就有描述,将莲花比作魅力的女子,是对美妙美好的象征,也是文人的千古绝唱。哪吒也是生与莲包,死后又复生与莲花,这都是蕴含这贵人生贵子的吉兆,所以自古至今莲花都是一个美好的吉祥的征兆。
二、咏莲赋中的莲花意象的文化意蕴
莲花是佛的象征,具有一定的宗教意蕴。出淤泥而不染的圣洁,象征着菩萨与佛的超脱红尘,四大皆空;莲花的另一个特性就是花死根不死,来年又发生,这就象征人死魂不破,在不断的轮回中。在佛教中,他们把莲花看作最圣洁的花,以莲喻佛。象征菩萨在生死烦恼中出生,而不为生死烦恼所干扰。佛教有宝伞、双鱼、宝瓶、莲花、白螺、如意、宝幢、金轮八种吉祥宝物,释迦牟尼把莲花放在最崇高的位置。由于莲花在佛教上的神圣意义,佛经中把佛教圣花称为“莲花”,把佛国称为“莲界”,把袈裟称为“莲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称为“莲蕖华合掌”,甚至把佛祖释迦牟尼称为“莲花王子”。莲是百花中唯一能花、果(藕)、种子(莲子)并存的。象征我佛“法身、报身、应身”“三身”同驻。
在佛教哲学体系中,莲花是至关重要的象征物。莲花生长的泥塘,象征未开化人类所处的混沌之中。泥塘同时代表着生与重生之转轮。当花茎出水面,此时生出的莲花象征佛教的核心思想:人类通过提升自己,可以超越较低本性。当花苞于手面徐徐绽放,这一幕被视作纯洁的象征,而盛开的莲花,则代表人类已经得到启迪和教化。
与此同时,莲花意象也象征着高洁的人格内涵。周敦颐在名篇《爱莲说》中也表达了自己对荷花的喜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具有”花中君子”的美誉,从以上就可以看的出来各个时代的诗人都是以莲花自喻,学习莲花本身的高贵品质。另外,从大诗人李白的诗句中也能看出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都表明了荷花的自然之美。荷花的象征意义也很多最主要的就是:清廉。青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荷花,即“清廉”之意也有谐音,就是因为这个也被比作做官清廉,不与世人同流合污。例如,一幅由青莲和白鹭构成的“一路清廉”图,就被很多仕途的官员放在自己的书房,来告诫自己要像荷花一样清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荷花更代表吉祥,在其它的传统文化中荷花也被很多地方作为吉祥的象征。
篇7
关键词:《诗经》;莲;意象;内涵
从《诗经》中的“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楚辞》中“集芙蓉以为裳”,到曹植的《洛神赋》中“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李白的《古风》中“美人出南国,灼灼芙蓉姿”,再到周敦颐的《爱莲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莲”意象贯穿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学作品。在这样一个文学发展的长河之中,“莲”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而“莲”最早出现在文学作品里,则是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当中。可以说,《诗经》开启了文学作品中“莲”意象的滥觞。本文就《诗经》中“荷”的内涵展开探讨,进而发掘作为文学作品中“荷”意象的源头的意蕴。
一、《诗经》中的“莲”
《诗经》中提到“荷”的诗歌主要有三篇,分别是《邶风·简兮》、《郑风·山有扶苏》和《陈风·泽陂》。
《邶风·简兮》:“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锡爵。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三篇都是表现爱情的诗歌,并且都是用“莲”来比喻女性。《邺风·简兮》是一个女子赞美似爱的情歌。末章以“山有榛,隰有苓。”(“苓”古“莲”字)来起兴。《郑风·山有扶苏》也是写一位女子与爱人欢会时,向对方唱出了戏谑嘲笑的短歌。首章以“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来起兴,“荷华”就是荷花。《陈风·泽陂》是一位男子追求爱人的歌,分别以“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彼泽之陂,有蒲菡萏”起兴,莲与蒲草并提。这三首诗中“莲”均出现在表现爱情的诗歌中并非偶然,而是有其特殊内涵的。
二、《诗经》中“莲”的象征内涵
2.1荷花象征着女性,突出其美丽的特点
《诗经》中花的种类繁多,以花喻女子的名句很多,比如:“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桃之天天,灼灼其华”等。当然,上面提到,荷花就是其中之一,《邶风·简兮》中,“山有榛,隰有苓。”中榛代表的就是男性,“苓”即“荷”,代表的就是女性。
《郑风·山有扶苏》中,“隰有荷华”,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提到:“放郑声,远佞人。郑声,佞人殆。”后代评论者也误解此句的真正含义,皆以为郑诗。《毛诗序》:“《山有扶苏》,刺忽也。所美非美然。”①朱熹将其定为“”诗。其实只要以客观的眼光来看,这不过是一首清新的宛如民歌的情诗。这首诗中以植物起兴,首句分别以“扶苏”和“荷华”喻男性和女性,写的是一位女子与情人约会时的欢快心情,与情人调笑的情景。
《陈风·泽陂》中有“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蒲”又名“香蒲”。生在浅水处,叶子可做扇。“荷”、“茼”和“菡萏”均为莲的别称。其中,“茼”特指莲蓬。“蒲”和“荷”同为水生植物,在水中相伴而生,交相辉映。此诗是一首发生在水边的恋歌。闻一多以为这是一首“女词”,以女性的口吻咏唱的情歌,以“蒲”和“荷”来比喻男女双方。《郑笺》中认为:“蒲以喻说男之性,荷以喻说女之容体也”。②荷花作为女性的象征首先是源于它的外形特征,“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③这里以荷之外貌和女性外貌做比。从《尔雅》对“莲"的描述中可以了解到先民对荷花的各个部分区分很细,与审美观念密不可分,荷花的花冠硕大而美,高高挺立于水面之上,犹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女子。在《诗经》很多的篇章里流露着先民的女子之美:高大、丰腴、艳丽。在以描绘美人而著称的《硕人》中有“硕人其颀”,《泽陂》中有“有美一人,硕大且卷”、“有美一人,硕大且俨”的诗句,均以“硕”来形容人的美丽。可见,先民对美人的判断来源于其外形的硕大,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由上可见,“荷”首先代表的就是女性,突出了女性美丽的特点。
2.2《诗经》中“荷”的生殖崇拜内涵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开端,是富有人民性的文学遗产,有大量诗歌描写了古代先民对爱情和幸福的大胆追求,把爱情生活与优美的自然环境或劳动生活结合起来,感情真挚朴实、生动活泼。所以,《诗经》所体现的内容和情感的民间性与真实性是我们探讨“莲”意象生殖崇拜意义的重要前提。
2.2.1“莲”象征着男女情爱
上面提到过,《诗经》中的“莲”意象都出现在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之中。都是以“莲”来起兴。“兴”是《诗经》三大表现手法之一,“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经集传·关雎注》),实际是“象思维”的一种显现,属于联想法,借着鸟兽花草、风霜雨雪、日月星辰等自然之物来兴和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创作者对兴之物即意象的选择不是随心所欲、一时性起的,而是选择那些与托兴之物的特点有相似性和相关性的意象。如《周南·关雎》借鸣春求偶、相依相恋的水鸟起兴,表达了君子对“伊人”的爱慕思恋,欲与之相思相守的热烈情怀;《齐风·敝笱》以“敝笱”即破旧的渔网象征没有的女性等。所以,《诗经》中的“莲”意象不约而同地出现在爱情诗当中,表明了“莲”与男女情爱有必然的联系。
2.2.2“莲”象征女阴
对于“莲”象征女阴,其实在很多民俗事象中很明显的体现出来。像比如“鱼戏莲”的剪纸画等。
另外,《国风》当中的起兴句式几乎没有相同的,唯有“山有,隰有”这种句型共出现了5次:《邶风·简兮》中的“山有榛,隰有苓”;《郑风·山有扶苏》中的“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唐风·山有枢》中的“山有枢,隰有榆”;《秦风·车邻》中的“阪有漆,隰有栗”;《秦风·晨风》中的“山有苞栎,隰有六駮”。令人惊奇的是,“山有,隰有”均出现在表现男女情爱的诗歌当中,《诗经译注》对此解释为“一般是以‘山有’喻男,‘隰有’喻女”④。选择“山”与“隰”作为区分男女两性的意象,这并非偶然,而是古人原始思维中生殖崇拜的体现。正如黑格尔所说:“东方所强调和崇敬的往往是自然界的普遍的生命力,不是思想意识的精神性和威力,而是生殖方面的创造力。”⑤男女交合是人生而有之的本能,也是人类生长繁衍的重要手段,特别在生产力低下的上古时期,人口的繁衍意义非凡,因此产生了对生殖的极度崇拜。生殖崇拜不是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独有的历史现象,它遍及世界各地。黑格尔说:“对自然界普遍的生殖力的看法是用雌雄生殖器的形状来表现和崇拜的。”⑥这种崇拜直接体现在对生殖器官的敬仰和崇拜上。在原始先民心中,男女两性的本质区别就在于生殖器的差异,从当今生物学的角度分析,这种说法也是正确的。在世界各地都有古人留下的生殖崇拜的图腾,外形酷似男女的生殖器官。于是,一些有特别形状的动物、植物被先民用来作为男根、女阴的象征。由于地域环境的差异,用来作为生殖象征的植物也不一样。在我国远古时期,生殖崇拜也必然存在,加上“象思维”的影响,我国先民总是以外在事物为参照来认识自己的身体,用特征或功能相似的自然之物指代身体的某些器官。比如,我国先民常以花喻女阴,瓜喻子宫,除了两者形状相似之外,在先民眼里,植物的春华秋实还蕴涵着生生不息的生殖繁衍意义。以花卉象征女阴,表达了先民们祈求女性能像花卉一样果实累累的朴素心愿。所以,以上五首诗歌同时选取“山”和“隰”比喻男和女,包含着生殖崇拜的意义。况且,“山”的突起之状与男性生殖器外形相似,“隰”为“低湿的洼地”,其凹陷之形与女性相似,这些足以证明以“山”和“隰”作为生殖崇拜象征物是合情合理的。由此推之,“山有”的宾语部分,如“榛”、“扶苏”、“枢”、“苞栎”等树木同样象征的是男性生殖器官,同理“隰有”的宾语部分,如“荷花”、“苓”,理所应当是女阴的象征了。
2.3“荷”象征了女性的阴柔特点
《诗经》中情诗以植物喻人时多是成对出现,如上面提到的《山有扶苏》中的句式“山有,隰有”,上句喻男性,下旬喻女性,成对出现使用。上面提到的这种句式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即“阴阳”的角度。《诗经》中常常以具有阳刚意味的植物来喻男性,以阴柔的植物来喻女性。女性在爱情中是以柔美、较弱的形象出现,一阳刚、一阴柔,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成对的出现的意象体现着先秦时代“阴阳"理论。在《易经》和相传产于伏羲时代的八卦图都是以阴阳两种符号代表万物,认为世间万物都是阴阳相对:“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先秦时期的文学和哲学在《诗经》得到了契合,先人的哲学思维以文学的形式得到了体现。假如我们把《山有扶苏》和《泽陂》中的对称句子以《易经》中阴阳两种符号来抽象化,那么“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山有峤松,隰有游龙”,“有蒲有荷”,“有蒲有茼”,“有蒲菡萏"做为比兴的句子都是以“—”和“——”的形式交替出现,在形式和象征上都和《周易》阴阳理论吻合。这种产生于上古的朴素辨证思维作为一种集体记忆保留下来。所以说“荷”代表了女性阴柔的特点。
三、“清水出芙蓉”的自然表现手法
《诗经》中虽然是以简单的形式,用植物来象征男性和女性,但是并不影响着诗的意境传达。这与“荷花”“清水出芙蓉”的特征不谋而合。
《山有扶苏》和《泽陂》中的荷花没有形体、颜色、姿态的描写,甚至仅仅是名称的罗列,和魏晋以后诗歌中对事物的繁缛描写相比近于简单。很多人将这种方式的产生仅仅归为先民语言的匮乏和思维的原始,没有足够的词语去描绘自己看到的景色。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是这种简单却也自有特点,简单的形式所蕴含的诗意往往是含蓄婉曲的。繁缛是精雕细刻的工笔之作,这种简单却是一种写意的白描。两种方式都各有自己的意境。
一种美的意境未必一定需要修饰。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认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两句历来被人称颂,仅是十种景物的排列,除了最后“西下”两字之外,全无修饰之词语。与其说深得唐人绝句之妙境,还不如说和《诗经》神韵相通。在“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这样的景色描写中不著一字,而水边美景,荷花娇艳,荷花与扶苏、蒲的相映成趣,如在眼前。
《诗经》中荷花之美尽在它的“自然”之美。《庄子》中有这样一段话:
孔子曰:“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脱焉?”老聃曰:“不然。夫水之于沟也,无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离焉,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惰焉!”
——《庄子·外篇田子方》
篇8
【关键词】古诗词 诵读 目标 创新
在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中,古典诗词历经了几千年岁月淘洗流传下来,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是传统文化中的奇丽瑰宝。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蕴厚重,意存高远,能够感化人,启发人,教育人,团结人。它如璀璨的明珠照耀着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德育即根,只有培根固本,民族之树才能枝繁叶茂,勃发生机。
幼儿诵读古诗词,从而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辈的心境;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加强人文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这是幼儿园语言领域的目标要求:“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幼儿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然而,幼儿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感情体验,对传统文化知识接触不多,要想让他们喜欢古诗词、热爱古诗词,需要教师花一番功夫。我们从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所提倡的创新性阅读中得到启示,以培养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终极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以下几种古诗词诵读教学方式。
一、诗中掘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孩子不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便不会有创造性思维产生。为了让孩子在积极的思维中对古典诗词产生探究感,教师常常向孩子激疑。如教《春晓》时,教师问“花落知多少”句中的“知多少”是“知”还是“不知”?在这看似无疑处设疑,能引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有的孩子说,“知”就是不知,一觉醒来不知掉了多少花朵;有的说,“知”就是知道,因为“夜来风雨声”,诗人一夜没睡好觉,所以诗人知道花落了很多;还有的说,“知”既是知道又是不知道,因为诗人听到了风雨声,所以知道花落了很多,但究竟落多少却不知道,也无从知道。各种理解拓宽了孩子的思路,丰寓了诗的意境,对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
二、诗词比读
比较是认识事物异同的方式,是启迪思维、深化理解的途径。阅读古典诗词时,教师应让孩子对诗词进行思路、中心、语言、意境比较等,在比较中读出异同、优劣。我们把《别董大》《赠汪伦》这二首诗教给孩子后,并让他们比较二首都写离别的诗在意境上有什么区别。幼儿通过品味、理解和体会,师生一起找出《别董大》以悲景写豪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奋发精神尽显其中;《赠汪伦》却是叙事体,“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感激、依恋全在诗句之中。再如教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体会“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孩子的眼界开阔了,创造性思维也得以发散。
三、实景赏诗
观察是思维的知觉。结合古典诗词教学恰当地开展一些走进大自然的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和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体会李白是怎样与山融为一体,或者是在自然界中寻找知音与伴侣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同时缺少伴侣和朋友的孤独。学习“西江月”时,我提议家长在夏夜的晚上带孩子去看月亮,听鸟惊、蝉鸣、蛙噪这些校外夏夜特有的音响,以及夏天天气变化的突然和夜行乡间的轻松和有趣。分享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孩子的心畅游在浩瀚的苍穹,古人与我们竟是如此地接近!家乡中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是我们教学古典诗词的源泉,四季更替,山水日月更是我们教学古典诗词的天然道具。熟悉的画面,暗合的诗意,使孩子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四、描摩诗境
古典诗词是最袖珍、最精炼的文学样式,它往往借助意象来渲染气氛,借助跳跃的诗行来表达一种意境。课堂上教师要求有幼儿发挥想象,用描述的方式将这些诗词转化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这不仅有助于幼儿读懂原诗,而且也使他们读出画面,读透意境。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在公园里享受春天的色彩。回到教室引导幼儿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孩子动手绘图以后,我们再演一演“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让画面在幼儿面前立体化、活起来;在扮演诗中角色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的而生活中有声动态的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也成功体验了诗的意境。学习完这首古诗后,教师采用以诗引诗的方法,把学过的《江南好》,学一学、画一画,在似曾相识的诗句中,再次体会到了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和诗人热爱春天的情感。
五、活用古诗
在孩子背诵积累了相当量的古诗词以后,教师鼓励孩子学以致用,把古诗词名句与口语结合在一起。当让孩子描述春天的时候用“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描述夏天或观赏荷花时自然而然地引用“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进而想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称赞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有一次,一位家长告诉我他们一家秋游,在山下停车在民族园吃饭,他三岁多的儿子,眼看大山,顺口说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当时不但家长很是吃惊,就连周围的旅客也很惊奇。家长一直在夸奖我们经典诵读教学开展得好。虽然孩子在运用诗句不一定很成熟,不是很恰当,但至少说明诗句进入了他们的生活,激活了他们的情趣,达到了积累与生命体验相结合,为以后丰富自己的气质和品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六、品味审美
美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心理引导和情感陶冶,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逐步培养其热爱生活,崇尚美好事物的精神境界,所以,在古诗文诵读教学中,不只是引导幼儿感知美、感悟美,同时还要逐步培养幼儿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幼儿诗词教学中,要引导孩子认真体会和领悟诗歌的内涵,同时要注重对美好事物的理解,培养其鉴赏美的能力,通过对诗歌描写的人、物、情、景的分析。知道为何美?美在何处。对美形成一定的判断和鉴别能力。如在教学《墨梅》这首题画诗时,孩子通过朗读,观看梅花视频和国画,想象意境,体会感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说出这首诗为什么美?美在那里?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提高了审美能力,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审美教育的目的。可以说,有了教师的创新教学,才有幼儿的创新学习。古典诗词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古典诗词教学插上创新的翅膀,让孩子的创新能力与之一起高高飞翔,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是我们幼儿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
篇9
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有校外的农民来捞水草,我总请求他们手下留情,不要碰断叶片。但是经过了漫漫的长夏,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的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 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的这个局面。
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它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它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与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晚上,我们一家人也常常坐在塘边石头上纳凉。有一夜,天空中的月亮又明又亮,把一片银光洒在荷花上。我忽听扑通一声。是我的小白波斯猫毛毛扑入水中,她大概是认为水中有白玉盘,想扑上去抓住。她一入水,大概就觉得不对头,连忙矫捷地回到岸上,把月亮的倒影打得支离破碎,好久才恢复了原形。
今年夏天,天气异常闷热,而荷花则开得特欢。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一个喜爱荷花的邻居,天天兴致勃勃地数荷花的朵数。今天告诉我,有四五百朵;明天又告诉我,有六七百朵。但是,我虽然知道他为人细致,却不相信他真能数出确实的朵数。在荷叶底下,石头缝里,旮旮旯旯,不知还隐藏着多少 ,都是在岸边难以看到的。
篇10
他的工笔花鸟画,有三个明显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是诗情浓郁,而且是有新意的诗情。传统的中国画不管工笔写意都以诗为魂,善于诗画结合,在画上题诗句,做到画中有诗情,当代不少中国画重视生命活力和视觉张力,但是诗情不浓。曾先生的画有的题诗、有的题词、有的题句,像《冷艳》这张画,画冷月夜色下的玉兰,构筑了诗画交融的意境,他题诗说:“未尽春寒二月天,枝枝无叶尚冬眠。唯有白兰多傲骨,怒放悬崖冷月边。”用拟人的手法,借助传统的“比德”观念,把自己的独特感受灌输进来,歌颂了白玉兰傲寒怒放的品格,实际是歌颂一种人的品格,不满足于所谓生命状态,他有一种精神追求。
像《细语话来年》,画一片红枫,一片秋光,还有两只小鸟在枫叶间对话,题诗说:“相伴金秋里,细语话来年”,本来小鸟画得很生动,诗句激发了想象,拓展了境界,增加了生活情趣。
《春风杨柳》很有新意。这个画里杨柳刚发嫩芽,上面有个喜鹊转身凝视嫩叶沉思,题个诗:“詹溪汩汩流温水,杨柳依依发嫩芽。且喜春风无世态,驱寒送暖顾千家。”诗中的“詹溪”有可能是湖南的某条溪水,我没去过,诗中的“世态”讲世态炎凉,画是常用的构图,但一经题诗,就富有了时代气息和广怀的诗意。
第二个特点,所取精粹,实中求虚,而且空间广大,是一个大境界。自古以来花鸟画是画微观世界的花花鸟鸟,传统的构图有的叫丛艳,画一堆在地上长的,有折枝,还有清供,像静物似的,也有全株。近现代以来,花鸟画不断发展,在花鸟画里画出生命感来不难,画出与人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情趣已经不容易,更难画出大境界,画出像曾先生这样叫“云天无际”,甚至还有宇宙深邃,能给人这种联想。所以构图上很少留白,有个别留白,其他换成染天,有的是夜里的,有的是云天,就把原来虚的变成了实的,实的也还是实中有虚的。
《三月风》,画春天从窗里望窗外的景象,竹帘子半垂半卷,外边有盛开着黄花,黄花也是半藏半露,既有清晰美与朦胧美的对比,又有花叶层层推进的层次感,画出空间的幽深,这都是前人没有的。《月朦胧》画全株棕榈挺立在夜色朦胧之中,很像唐人构图,唐人喜欢中轴线构图,但是他画出前人没有的光感和朦胧感。画中的云海弥漫,把圆月挡了一半,又像薄纱围绕棕榈树缠绕着飘动,棕榈树采取的是焦点透视,画得十分高雅,前面的棕榈叶上,突出了强光的照射,还有小鸟活动期间,后面的叶子变虚,最后消失在夜空里面,层次感很丰富,空间感很明显。运用了冷与暖、清晰与模糊,晕染与勾线的对比,把花鸟和云月结合起来。当然还题了赵之谦的对联,体现了大的境界、醉人的诗意。
他的不少花鸟画都把花鸟画在夜色和云气之中,《即便无情也动人》,画芙蓉花的;画的《轻黄淡白染秋容》;画荷花的《立水芙蓉晚更明》;画野的《露叶幽香》等等,能够把袭人的香气和幽深缥缈的空间结合起来。也有的花鸟画不是在夜里面,是在白天的云气里面,这种构思同样是把花鸟画画到了天地之间去,而不是像古代后期已经脱离了大自然环境的单摆浮搁的八股符号了。
第三,是讲求骨法用笔为主,但是不拘一法,广取博收。传统的中国画非常强调骨法用笔,以书为骨,极大发挥书法用笔的表现力。但是后来只画符号了,代替了精心的观察感受,就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曾先生的花鸟画很重视用笔法线条描写造型,但也还有一定装饰性。他的用笔和造型结合得很好,又能够融合水彩,充分发挥用水的技法,也还有一些喷洒的技法,就避免了勾勒渲染画法的单一,画出了光感、质感,也造成了各种肌理,实现了气韵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