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古诗范文

时间:2023-03-25 21:26: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秋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秋古诗

篇1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释义:月光下梧桐树影随着时间推移,不知不觉的移动着,在这团圆夜仍是独自面对着角落。月宫中的嫦娥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只有那清冷的月宫和孤寂桂树。

2、《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代: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释义: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下边撒落下来,拾起殿前的桂花,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到现在也不知道天上发生了什么事,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

3、《阳关曲·中秋月》宋代: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篇2

2、《中秋》——唐代:司空图。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3、《阳关曲·中秋月》——宋代:苏轼。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4、《中秋登楼望月》——宋代:米芾。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篇3

中秋节到了,多背几首有关中秋的古诗词,一来可以应个景,二来可以提升孩子的文学素养,增加孩子作文的文采。

 

李商隐《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望尽,

 

不知秋思落谁家。

 

《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白居易《中秋月》

 

万里清光不可思,

 

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战,

 

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怨夜,

 

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断肠,

 

玉兔银蟾远不知。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

 

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

 

应是嫦娥掷与人。

 

贾岛《寄慈恩寺郁上人》

 

中秋期夕望,虚室省相容。

 

北斗生清漏,南山出碧重。

 

露寒鸠宿竹,鸿过月圆钟。

 

篇4

1、玉兔捣药:相传有三位神仙变成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与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济助,唯有兔子束手无策。

2、后来兔子说:“你们吃我的肉吧!”就跃入烈火中,将自己烧熟,神仙大受感动,把兔子送到月宫内,成了玉兔。陪伴嫦娥,并捣制长生不老药。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2021年中秋节的发展故事有哪些你知道吗?共同阅读2021年中秋节的发展故事,请您阅读!

中秋节的发展故事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同时这五百多年中还推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加班工资算法法定节假日:按不低于员工本人按上一个月的平均日工资或小时工资的300%另行支付加班工资

节假日加班工资=加班工资的计算基数÷21.75×300%

公休日:按不低于员工本人按上一个月的平均日工资或小时工资的200%另行支付加班工资

公休日加班工资=加班工资的计算基数÷21.75×200%

按照国务院放假规定,国庆节从10月1日至10月8日,共放假8天。这8天,只有四天是法定假日,后四天是双休日调休。因此,劳动者在四天天法定假日上班,用人单位应该按照日工资的300%支付加班工资,这笔钱不得以调休来抵销。10月5日至8日,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可以选择给劳动者安排补休或者按照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日工资的200%支付加班工资。

计算加班工资的基数不得低于劳动者所在岗位应得的工资报酬。如果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则以本市新的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基数。

中秋节的起源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篇6

美银行业绩未尽如人意

陆续公布2009年第四季度业绩的美国银行、摩根士丹利行等几家大银行,经营状况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业绩增长情况并未如市场预期般强劲。美国12月份新房开工量低于市场预期,也表明房地产业的复苏仍需时日。这些对市场情绪均造成负面影响。加上中国可能再度收紧银根,导致投资者避险情绪上升,美元汇率大幅攀升,美元指数再度升到78点之上,股市则出现大幅下跌。

发达市场经济虽在复苏,但仍十分疲弱。德国经济去年大幅萎缩了5%,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显示这个欧洲最大经济体仍增长乏力。英国央行继续维持0.5%基准利率不变,同时保持2000亿英镑量化宽松规模,与市场预期相符。

尽管如此,对发达市场2010年的表现,市场看法开始有所改善。

渣打银行认为,由于从2008年末到2009年初的周期性底部已获得了大量的收益,投资者应考虑从新兴市场和亚洲(除日本)地区的股市进行获利了结;而美国可能继续处于经济复苏和利率上升之间的“最佳位置”,并且维持的时间比亚洲(除日本)地区更长。因此,该行将北美股市12个月期的评级由“减持”调高为“中性”,将日本股市的3个月期和12个月期评级均由“减持”调高为“中性”。

渣打银行提醒投资者,2010年需密切关注决定反弹是否延续的五大要素,包括经济复苏、流动性、利率、企业盈利与估值。该行预计包括股票、石油乃至商品货币在内的全球大多数风险相关品种的市场可能在一季度会继续被推高。但2010年与2009年相比,将是更为艰难的一年,投资者需要更为敏捷。政府刺激经济政策的最终退出、货币紧缩及政策性举措将成为2010年市场重点关注的关键问题。

东方将带领经济反弹

在2009年引领全球走上经济复苏轨道的中国,近日不断有关于将进一步收紧流动性的传言,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国际市场的担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斯特劳斯・卡恩表示,各国不应过早缩减对私人领域的经济支持,否则可能引发新一轮经济滑坡。卡恩称,私人需求和就业的复苏是各国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必要条件。目前,经济复苏形势还比较脆弱,各国应根据自身状况保持谨慎,避免经济重新面临衰退风险。

联合国的《2010国际经济形势与展望》初步报告也表示,如果各国政府过早解除其对经济的支持措施,全球经济有可能面临“双底衰退”。

不过,德意志银行指出,由于中国、印度等经济增长强劲,内地加息反而是经济增长强劲的信号。在政策转向的初期,股市会有所调整,但在之后回升时,资金将会再次流入亚洲。

篇7

涨知识:与中秋有关的历史、故事与习俗

今日中秋,你团圆了吗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深受大家喜爱。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到了唐朝初年,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

唯美可爱烟花动图分割线

中秋起源

古代对月的崇拜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月下歌舞觅偶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古代秋报拜土地神

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中秋习俗

中秋活动离不开一个“月”字。

中秋祭月

文人赏月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民间拜月

月光光(民谣)

月光光,照谷场,

谷场上,农人忙。

今年稻谷收成好,

家家户户乐陶陶。

中秋传说

最著名的是“嫦娥奔月”

嫦娥是射日英雄后羿之妻,王母感谢后羿射日之功,赠之不死仙药。而嫦娥因故吃了仙药,无法逗留地面,飞天奔月而去。

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是“玄宗漫游月宫”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

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

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长恨歌》中写:“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中秋月饼

中国的节日似乎总与“吃”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中秋一定要吃的就是月饼了。

据传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蔽的传话得胜,八月十五日凯旋而归,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习俗。

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朝代是明,当时的月饼很是火爆。

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节的由来吗?中秋习俗及故事传说

由来:《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

中秋节 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故事传说: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习俗:中秋之夜,同样盛行“拜月”风俗。

篇8

20xx中秋国庆股市休市安排20xx年10月1日至20xx年10月8日休市,20xx年9月30日星期六休市,所以休市9天。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国庆放假饮食注意事项1、主副平衡。所摄取的食物中动物性食物不应超过植物性食物。主副食比例适当是营养平衡、健康饮食的重要前提。

2、荤素搭配。健康饮食小常识指出,荤素搭配平衡可以激发人的食欲,保持营养平衡。其中食用鱼肉比食用猪、牛、羊肉与家禽肉更好。此外,冷热菜肴的口味要甜咸巧调理,五味俱全才会胃口大开。

3、粗细搭配。饮食小常识介绍说,要适当吃些粗粮和粗纤维食物,做到粗粮、细粮搭配,以帮助消化。

4、干稀搭配。主食花样要多,馒头、水饺、米饭都有才好,粥、汤、甜饮等品种也要经常变换,力求口味多样。

5、肥瘦搭配。荤食应少而精,肥瘦搭配,以瘦为主。口味要清淡,可多选择牛肉、狗肉、兔肉、鸽肉、猪蹄、鸡鸭鹅爪和自制猪皮冻等,以及海鲜类。鱼、肉的制作最好以清蒸为主,少吃油炸、火烤食物。

6、日夜搭配。健康养生提示,节日里,人们为了玩个痛快,常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因此免不了吃点夜宵。由于白天饮食丰富,夜宵吃点馒头、包子、面条或喝点牛奶等热饮即可,既充了饥,又不伤脾胃,还有利于睡眠。

7、零食搭配。针对三餐油腻食品较多,故零食应以开胃、理气、消胀、降火、祛燥为主,如饭间吃点苹果、梨、香蕉等水果。少吃花生、瓜子、糖果、巧克力等,话梅、山楂片、薄荷糖等可适当品味。

8、酒茶搭配。佳节亲朋欢聚,滴酒不沾固然不好,适量饮点酒既可以活跃气氛,又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但切不可开怀畅饮,一醉方休。适当饮茶可增味添趣,帮助消化,但不宜多饮浓茶。

9、勿暴饮暴食。暴饮暴食的危害是,会导致急性胃肠炎、急性胰腺炎、胆囊炎等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发生。

中秋打糍粑的习俗“八月里,中秋到,家家户户打糍耙;快喊爹,快喊娘,烧开水,蒸糯米。蒸熟倒进碓窝里,拿起粑捶捣糯米。”打糍粑是中秋节的一个有趣的习俗。

每逢传统节日或家庭喜庆,梅州客家地区都有做糍粑的习俗。取上等糯谷,最好是壳薄质软的红谷糯,经加工成白净的糯米。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进木甑里蒸糯米饭,放进石臼里,用杵槌舂制而成。因此,客家人叫“打糍粑”。

中秋节是武隆山区农家最为重视的一个节日。秋收基本结束,新谷进了仓,为了庆贺庄稼丰收,过个团团圆圆的中秋佳节,人们自古以来就有过中秋打糍粑的风俗,一敬神灵、二祭祖宗,同时也增进乡邻之间的感情。

中秋节吃糍粑在书上极少记载,但是在广西的许多地区,确有这样的习俗。一些地区甚至中秋节可以没有月饼,但是却不能没有糍粑。做法是,把新收回来的糯米淘净,用饭甑蒸熟。放到石臼里捣,足足要捣一个多小时才能做好,一个个圆饼被晾干放置。到了中秋那天,就会取出几个,放在火上烤着吃。

篇9

中心词汇:电影式描画、视觉冲击、意味手法、超自然比喻、心灵的救赎

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是英国19世纪浪漫派诗人中“湖畔派”的重要代表,是英国最具影响力的浪漫主义诗人和批判家之一。他最闻名的作品《古舟子咏》集中表现了诗人自己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本诗描写了一位老水手非同平常的阅历。在一次航海中,老水手无故射死了一只信天翁,致使灾难接二连三。航船驶进死寂的大海,死神来临,其他水手先后死去,唯独存活下他一个罪人。信天翁的鲜血附着在他心灵深处,他孤独、绝望,与鬼为伍,求死不成,祈祷无门,只能默默忍受身心的创伤。在忍受创伤的进程中,他不时在试图洗脱信天翁的鲜血。当海面上出现水蛇时,他悟彻祸端,怜爱之心油但是生,并真诚为它们祝愿。这是本诗的转机点,同时也是局部。此刻,曾经死去的水手们居然“妙手回春”,并回到各自的岗位。老水手终于在悔恨自己的罪恶和顿悟对其他造物的怜惜后失掉了救赎。

经过这首诗,作者向读者传达了一种思想既“万物皆对等,人类一旦破坏了这个平衡,将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诗中,作者运用了各种手法,给每一位读者留下了极端深入的印象,可以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救赎。那么,作者是经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到达这一效果的呢?对此,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停止分析:一,电影般精准的描画,给读者以直观的视觉冲击以到达心灵上的史无前例的深入体会。二,运用意味手法和超自然的比喻给全诗注入了一股无可顺从的神圣力气。例如,诗中“风”、“鸟”及其它事物的意味意义。

1电影般的描法

本诗运用少量的电影画面式的手法,经过浓墨重彩的场景描写,给读者以深入直观的视觉印象。读来就像看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人身临其境。把老水手的每一种心思变化,忐忑不安、希望、绝望、惧怕与忏悔都淋漓尽致的展现给了读者,并使读者感同身受,深深地为之震撼。

作品中,运用了少量的颜色斑斓的场景,配合恰如其分的音效给读者留下了深入的印象。就像观看了一部精巧的电影,为观众预备了一场绚烂的视听盛宴。

比如说,当船围困在南极的冰雪中时,一个白茫茫的世界掺杂着冰雪收回的隆隆的巨响真实的呈如今了读者面前。

“这儿是冰雪,那儿是冰雪,

四处都是冰雪茫茫;

冰雪在咆哮,冰雪在咆哮,

像人昏厥时听到隆隆巨响!”

(第59行,第一章)

这个场景足以使读者感到震撼。他们甚至可以呼吸到结了冰的空气可以看到死普通空旷的白雪。

与此同时,船员们还不得不忍受炎热和干渴:

“正午血红的太阳,高悬在灼热的铜黄色的天上,正好直射着桅杆的尖顶,大小不过像一个月亮。

过了一天,又是一天,

我们停滞在海上无法动弹;

就像一幅画中的航船,

停在一幅画中的海面。”

(第111行,第二章)

“铜黄色”、“血红”,“画般的死寂”剧烈的显示了无法忍受的灼热。没有人可以逃脱太阳的直射。经过这种剧烈的感受,使读者很轻易感到灾难将至。

“水呵水,四处都是水,

船上的甲板却在干枯;

水呵水,四处都是水,

却没有一滴能解我焦渴。”

(第119行,第二章)

此处运用紧接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了一种剧烈的对比。周围海水却没有一口新奇海水可以解渴。一种有望的惧怕感油但是生。

“太阳随即蒙上条条阴影,

(愿天国之母赐我们怜惜!)

他似乎隔着狱栅向外张望,

显露庞大的熄灭的面容。”

(第177行,第三章)

“狱栅”,“熄灭的面容”宛如把满身罪恶的人们拉进了绝望的地域。给读者留下的唯有有望的未来。

当老水手终于领悟到了生命的可贵,懂得珍爱人世万物,他终于迎来了生的希望,同时也迎来了这场旅程的转机点。作者为这段阅历配上了背景音乐:

“有时像云雀高歌天廷;

有时像百鸟齐唱争鸣,

似乎整个大海和天空呵,

都充溢了它们美妙的歌声!

“有时乐声如万弦俱发,

有时却又像一笛合奏;

有时如仙乐在海上回荡,

使九天谛听这乐声悠悠。”

(第358行,第五章)

好的音效能给人带来好的心境。我们甚至体会到了老水手此时此刻的感受。他如今终于可以洗刷自己的罪恶,并把自己从绝望中摆脱出来。

由此,我们不美观出这种电影般的描法,不只是读者感同身受,更使读者从内心深处体会到生命的伟大和可贵之处。

2意味手法和超自然比喻

普通来说,柯尔律治的诗歌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运用普通的言语来描画普通的人或事;另一种则是运用其共同的想象力来描画超自然的事物。很清楚《古舟子咏》属于第二类。正像作者自己所说的,这首诗包括了深沉的品德伦理观念。经过丰厚的想象力和对超自然事物的描写诗人成功的开掘出了罪恶与惩罚这一主题。

诗中,柯尔律治刻意打造了一个充满意味的世界,风、鸟、太阳、月亮、船甚至大海都被赋予了深入的意味意义。并且对情调蜕化与赎罪这一主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甚至可以把这部作品看作是一部充满意味主义的诗歌。下面我将主要对全诗中“风”的超自然功用停止分析。

2.1风

诗人给“风”赋予了人类所无法控制的弱小的超自然力气。就像上帝控制着人世万物一样,风奥秘、变化无常、难以征服甚至是无法猜测。在本诗中,跟随着老水手的脚步,风陪伴全程,在不同的状况下以不同的方式见证了老水手历经灵魂救赎的全进程。

在水手们末尾这段旅程之初,在和风的随同下,船顺利地飞行。但好景不长,很快一股强筋的暴风袭来,“它张开飞翅追击着船只”把船推向了南极:

“桅杆弓着身,船头淌着水,

像有人在面前追打叫喊,

却总是躲不开朋友的影子,

只好低着头任其摧残,

船儿在缓行,狂风在呼啸,

我们一个劲儿往南逃窜。”

(第45行,第一章)

这股无法顺从的力气使水手们感到万分惧怕,他们不知道将被带往何处。他们堕入了无名的惧怕中。这些船员代表了人们在面对超自然力气的庞大要挟时所表现出来的无助感与惧怕感。

接着,幸运的鸟儿出现了。这只信天翁带来了“南来的好风”协助这些无助的人们脱离了那个毫无生机的惧怕世界。

“南来的好风在船后吹送;

船旁紧跟着那头信天翁,

天天为了食物或游玩,

水手们一招呼它就飞进船中!”

(第71行,第一章)

此处,这股“南来的好风”协助水手们脱离了可怖的冰雪世界。这次的风与之前提到暴风完全不同,它给水手们带来了希望。

由于老水手杀死了代表幸运的信天翁,在海上他付出了一系列的苦痛代价,最终领悟到了生命的真理,他末尾懂得真诚地去热爱每一个生命。这时,奥秘的风以另一种方式再次来临。它有声有形,虽然没有碰触到大船,却带来了足以洗刷老水手一切罪恶的雨水。由此老水手洗心革面,从而灵魂失掉了救赎。

“狂风从未吹到我们船上,

但船儿却末尾向前飞行!

在闪电和月光下面,

死人一齐收回了嗟叹。”

(第327行,第五章)

有声有形的风意味着重生活的有限希望与能够,虽然老水手不敢可定自己能否可以真的获救,但风给他带来了希望。

最终,老水手终于完毕了他一切的罪恶。此刻奥秘的充溢魔力的风再次如期而至。

“它只吹拂着我的脸和头发,

它轻柔如草原上的春风——

它虽和惧怕交织在一同,

却又像在对我表示欢迎。”

(第456行,第六章)

清风平和地抚慰着老水手,虽然他惊魂未定,但他感到自己就像遭到了来自伊甸园的欢迎。

“船儿飞快地、飞快地飞行,

却又十分安静平稳;

和风悄然地、悄然地吹拂——

却只吹拂着我一人。”

(第460行,第六章)

和之前提到的都不同,这次的风轻盈又安静地吹拂着船儿颠簸行进,是真正的好兆头。老水手在忏悔中从内心深处找到了对一切生命由衷的热爱,这使他彻底洗脱了以前的罪恶。这次海上冒险是他洗心革面,他找到了人生价值与真爱所在。

“谁爱得最深谁祈祷得最好,

万物都既伟大而又微小!

由于上帝他爱我们大家,

也正是他把我们发明。”

(第565行,第七章)

总之,风在整首诗歌中所起到的作用事不可无视的。它随同着老水手失掉心灵救赎的全进程。

2.2其它具有意味意义的超自然笼统

全诗中还有许多具有重要意味意义的超自然笼统,如鸟、月亮、太阳等。他们预言般的意味意义对表现主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信天翁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可以说正式由于信天翁的死招致了后来一切灾难的发作。

后来水手们迁怒于老水手杀死了曾经给他们带来好运的信天翁。但当他们发现大雾随之散去,他们失掉了暂时的平安,他们末尾庆幸于老水手的这一行为。虽然他们没有直接参与屠戮,但水手们的冷漠使他们沦为共犯。他们将因此遭到惩罚。接着一系列的灾难来临到他们头上,水手们又末尾把一切罪名归于老水手头上,并把死去的信天翁挂在他脖子上以示惩罚,但这并没有使他们逃脱厄运。最后他们相继死去,只留下老水手孤独地挣扎在惧怕和绝望的边缘。

“孤独呵孤独,我独自一人在那辽阔无边的海面!没有一位神明曾对我心灵的痛苦表示哀怜。”

(第119行,第二章)

后来在老水手在月光下的祈祷带来了转机。就像那信天翁不只仅是只鸟,水蛇也不只仅是水蛇一样,它们意味了一切快乐的事情。从这些描写的海生物中,老水手终于领悟到了爱的真理,此刻,那意味着他所犯下的罪恶的信天翁也终于零落了上去。

篇10

现代心理学认为:“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社会隔离而只身孤立的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主动的孤独和被动的孤独。前者是为了满足一定的文化要求,特意追求心理隔离状态,后者是被迫地不情愿地与他人隔离。”作为当代著名学者的余秋雨,他散文中的孤独显然主要是前者。他以对传统文化的深情眷恋为主基调,带着深邃的反思眼光穿越历史,在孤独中寻找一种心灵的支撑,抒发内心真实的情感,他将自己的精神意绪游历于历史村落、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弱女怪才、典章经籍、山川风物中,“把自己鲜活的文化生命融入了笔端,而这个具体的文化生命又是由深厚而深重的现实历史积淀而成的,现实历史的重压,使作家的文化生命如‘万斛源泉,不择地而出’”。这种实际的切身体验与历史的哲理思辨紧密地融合,浑然一体,最终凸现出对文化的阐释与理解。余秋雨正是在孤独中实现对文化的阐释与理解。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赋予自然山水以沉重的文化反思,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随后的《山居笔记》等转向了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理性观照,而《霜冷长河》则更倾向于对世俗人情、现实人生、伦理道德的省觉,但不管风格如何变,孤独意识始终都得到了崇仰。笔者认为其中的孤独意识大致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由宇宙、故乡意识生发的孤独

《乡关何处》从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一诗中的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起笔,指出崔颢产生的一种强烈的被遗弃感,不是被什么人,而是被时间和空间。因此,人们总是处于一种无家可归的空荡荡的感觉之中”。乡关何处一问可以说也是由此而来,它超越了一般的感情范畴,上升到了宇宙意识、乡关意识的一种空旷久远的孤独,涉猎人们的归属,人从何处来,怎样把握自己的哲理思考层面,这种孤独朦胧而又清晰、迷离而又深刻。

(二)与世俗相抗衡而产生的孤独

余秋雨在《青云谱随想》中为我们集中呈现了这样几位怪才画家的精神小天地,他们或以孤鸟丑石自比的朱耷,或用洒脱的墨色、无羁的线条表露出不妥协的孤高的徐渭,或以明老遗民的悲剧感悟沉郁苍茫、奇险奔放的风格与绘画主潮冲撞的原济,他们招引的郑板桥,齐白石们 “于门之外饿而不去”宁做 “青藤门下走狗”。唤起了后代孤独者心中强烈的人格呼应,他们的孤独绝非文人的恃才孤傲,更非无所依托的自作清高,而要与世俗的苛责与非难、与难以忍受的幽寂与孤苦相抗衡。没有追名逐利的争宠,又不争先恐后地去归隐四方,这岂是世俗层面所能比及的境界?故而这种孤独来得特别豪放不羁,特别痛快淋漓。

(三)由于成熟而产生的孤独

《坡突围》是体现这种孤独的典型。余秋雨援引苏辙的话道出“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的感叹。余秋雨把坡视为自己的精神偶像,他的一些经历与苏不乏相似之处。余秋雨在一些外界批评的强大围攻下深感孤独,《坡突围》其实也就是余秋雨的突围。它很好地抒写了这种孤独。文章最后一小节余秋雨对成熟如此说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满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确实,成熟就会孤独,超凡就会孤独,崇高就会孤独。显然,这种由于成熟而产生的孤独主要是精神上、品格上的。

余秋雨散文对历史予以生动地再现,对民族、对人生进行思辨,对沧桑炎凉、悲怆豪迈的大千世界给予诠释和审视,在孤独的洗礼中,抒写自己对各种文化及其内涵的痛彻感悟,揭示丰富博大的人生奥秘,完成了自我的超越,达到了独立人格的一种最高境界。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余秋雨散文中的孤独意识的产生不仅与社会现实有关,还与学者自身的特点及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有关。

(一)社会现状使余秋雨产生孤独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一个意识形态与经济活动巧妙联姻的时代, 90年代中期关于人文精神的争论就是内外矛盾激化的产物。作为一种文化极为敏感的文化学者,余秋雨感同身受,不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种社会的大症候,而这种社会大症候显然会造成人的一种困惑、茫然和孤独,故而余秋雨才会把眼光投向自然山水,反思民族文化。

(二)学者的领会是孤寂而痛苦的

学者的书斋生涯虽然空间狭窄,但他们的视野总是通向历史,而一旦深入历史,就愈感到历史惊人地相似,惊奇于历史的伟大,也就愈孤独。余秋雨无法逃脱学者的习性,他喜静、好沉思。他说道:“今后的我,仍然或者‘苦旅’,或者‘山居’,不愿沉入街市的喧嚣,即使喧嚣中夹进了我的名字,我的心也只在远处飘忽,烟雨渺渺。”尽管他在媒体上频频亮相,但那只不过是他稍稍转移孤独、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这自然就造成其散文创作中流露出的孤独意识。

(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的驱动产生孤独

余秋雨出于一种学者的负责的虔诚态度和使命感,跋山涉水,对传统文化进行追寻和反思,对其蕴涵进行阐释, “真正的学者将生命和学术联系在一起,在严峻的学术追问中寻找中国文化生命的真正意义和未来远景,能以真血性、真情怀去担当一个世纪大苦难,并开出新境界的是真正的学者、哲人”。

另外,余秋雨进入历史文化中又被其本身的伟大雄奇、博大精深所震住,“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照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叹息”。这种巨大的气压也把秋雨先生逼向孤独。

余秋雨在其散文中崇仰的孤独意识,散发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空旷,“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脱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超前,“我欲乘风归去”的高远。余秋雨正是通过孤独的精神苦旅,进行了一次大气的回归,一场静心的停泊,一个沉默的文化歇宿,并酝酿着又一次新的旅程,摩西塔克说:“孤独在人生的日记中写下了悲愤苍凉和风风雨雨之页,而在这些页码的字里行间,都昭示着一个人的人格尊严、成熟的风范和优美的品质,昭示着使人更加亲密,更加相爱的新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 冷成金.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的取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