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诗范文

时间:2023-03-23 03:14: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韩愈的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六一诗话;欧阳修;韩愈;韵宽;韵窄

欧阳修在《六一诗话》第二十七则中,对韩愈的用韵问题作出了评价:

退之笔力无施不可,而尝以诗为文章末事,故其诗曰:“多情怀酒伴,余事作诗人”也。然其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此在雄文大手,固不足论,而余独爱其工于用韵也。盖其得韵宽,则波澜横溢,泛入傍韵,乍还乍离,出入回合,殆不可拘以常格,如《此日足可惜》之类是也;得韵窄,则不复傍出,而因难见巧,愈险愈奇,如《病中赠张十八》之类是也。余尝与圣俞论此,以谓譬如善驭良马者,通衢广陌,纵横驰逐,惟意所之;至于水曲蚁封,疾徐中节,而不少蹉跌,乃天下之至工也。圣俞戏曰:“前史言退之为人木强,若宽韵可自足,而辄傍出,窄韵难独用,而反不出,岂非其拗强而然与?”坐客皆为之笑也。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欧阳修对于韩诗持高度赞赏的态度,他认为韩愈笔力非常,虽然以诗歌为“文章末事”,但其诗歌在表情状物方面却有着极高的艺术效果,能达到“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的程度。另一方面,欧阳修着重赞美了韩愈诗歌的“工于用韵”,认为韩愈的诗无论是“韵宽”还是“韵窄”都各具特色,“乃天下之至工也”。这里涉及到了两个问题,一是韩愈的“工于用韵”如何体现?“韵宽”和“韵窄”具体表现为什么状态?二是欧阳修所高度赞扬的韩诗在其自身诗歌创作方面有什么影响?下面,笔者结合《六一诗话》第二十七条相关内容,对这一问题进行简要论述。

一.有关“韵宽”和“韵窄”

有关《六一诗话》中的“韵宽”和“韵窄”,历来说法不一。目前通行的解释共有两种:一种认为“韵宽”是指在用韵方面不严格依照韵部,可以使用音韵相近的文字;而“韵窄”则对韵脚有着严格限制,必须使用同一韵部里面的文字。另一种解释认为,这里所言的“韵宽”与“韵窄”是就韵脚所属韵部而言,韵宽者言其诗的韵脚选择文字较多的韵部,而韵窄者则相反。两种说法粗看各有道理,但究竟哪一种更加合乎文意,我们可以结合欧阳修给出的例子《此日足可惜》、《病中赠张十八》来窥其一二。

《此日足可惜·赠张籍》为五言长诗,全文共七百字。其韵脚分别为:尝、光、方、章、行、肠、房、城、堂、望、荒、猖、常、亡、长、旁、江、明、光、当、煌、鸣、庭、名、成、伤、丧、双、床、徨、将、丁、忘、声、更、殃、城、停、冈、僵、觞、狂、轰、翔、航、黄、翔、芒、童、龙、忙、昂、鸣、疆、兄、殇、阳、粮、凉、情、经、听、更、京、江、逢、丛、穷、狂、乡。据宋人刘渊依据唐人诗歌用韵情况所制的《平水韵》,可知这些韵脚共涉及6个韵部。加粗文字属于下平七阳部,共40个;带下划线的文字属于下平八庚部,共15个;斜体字带下划线的文字属于上平三江部,共3个;边框的文字属于下平九青部,共5个;加粗的斜体字属于上平一东部,共3个;斜体字属于上平二冬部,共2个;宋体字为未找到所属韵部的文字,共2个(“旁”和“徨”)。可以看出,《此日足可惜·赠张籍》押韵的文字绝大部分属于下平七阳部,间或涉及其他韵部的文字。

《病中赠张十八》全文二百二十字,其韵脚分别为窗、逢、邦、壮、扛、双、摐、江、幢、杠、缸、釭、厖、降、肛、哤、庞、腔、泷、嵕、桩、淙。依据《平水韵》,这些韵脚涉及3个韵部,其中加粗文字属于上平三江部,共14个;斜体字属于上平二冬部,共2个;加下划线文字属于去声二十三漾部,共1个;宋体字为在《平水韵》中未找到所属韵部的文字,共5个,分别为摐(音chuang,阴平)、釭(音gang,阴平)、厖(音mang或pang,阳平)、哤(音mang,阳平)、嵕(音zong,阴平)。可见《病中赠张十八》所押之韵大多属于上平三江部,只有很少一部分涉及到其他韵部的文字。

下平七阳部是平水韵中文字较多的一部,共164字;而上平三江部仅有17字。也就是说,相比于《此日足可惜·赠张籍》,《病中赠张十八》可以选用的韵脚极少。但通过上述数据统计我们可以发现,《此日足可惜·赠张籍》70个韵脚当中,就算加上找不到所属韵部但在现代汉语中声音相近的“旁”字和“徨”字,也仅仅有42个韵脚属于下平七阳部,多于三分之一的韵脚都属于其他韵部;而《病中赠张十八》的22个韵脚,即使不算现代汉语中与之声音相近的“摐”、“釭”、“厖”、“哤”,也已经有14个文字属于上平三江部,若算上这四个文字则有18个同属一个韵部!据此,若结合欧阳修《六一诗话》中对于“韵宽”、“韵窄”的论述来看,显然“宽”和“窄”是就所属韵部而言这一种说法更加合理:“盖其得韵宽,则波澜横溢,泛入傍韵,乍还乍离,出入回合,殆不可拘以常格”是说当韩愈选择含字较多的韵部之时,并不局限于这一韵部,而是随心所欲地在其中穿插其他韵脚,时而游离时而回归原韵,并不拘泥。一如宋张耒《明道杂志》所言:“韩吏部《此日足可惜》诗,自‘尝’字入‘行’字,又入‘江’字、‘崇’字,虽越逸出常制,而读之不觉,信奇作也。”而“得韵窄,则不复傍出,而因难见巧,愈险愈奇”则言当选择含字较少的韵部之时,韩愈反而尽量不使用其他韵脚,靠难度体现技巧,靠文字的琢磨体现功力。顾嗣立《昌黎先生诗集注》卷五《病中赠张十八》谓:“读此,知公善诱亦善谑,亦是排硬格,但有转折顿挫,遂觉意态圆活”,可谓的评。反之,若将“韵宽”、“韵窄”看做是是否能够使用音韵相近的文字,则《病中赠张十八》言“韵窄”尚算合理,《此日足可惜·赠张籍》中涉及的其他五个韵部却与下平七阳部并无音韵相近的状况,言其“韵宽”显然颇为牵强。故相比之下,欧阳修所言的“韵宽”、“韵窄”是就所选择的韵部包含文字多少这一种说法显然是更加合理的。

二.关于欧诗受韩愈诗歌影响的表现

有趣的是,欧阳修虽然极力赞扬韩愈的“工于用韵”,但其诗歌在用韵方面受到韩愈的影响却并不明显。韩愈诗歌对欧阳修的诗歌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六一诗话》所言的“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上面。

自宋代以来已有文人指出,欧阳修的诗歌与韩愈诗歌具有相似之处。《竹莊诗话》中有王安石言“欧阳公自韩吏部以来未有也。词如刘向,诗如韩愈而工妙过之”的记载;严羽《沧浪诗话》中也有“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欧阳公学韩退之古诗”的评断。这说明欧阳修诗歌在创作手法上面确实与韩诗有某种程度的相似。谷曙光《论欧阳修对韩愈诗歌的接受与宋诗的奠基》一文认为,欧阳修诗歌学习韩诗大体表现为三个阶段,即学韩期、似韩期及变韩期。这一划分标准其实也体现出了欧诗在创作上吸收借鉴韩诗的三种主要表现,即在文字、典故方面化用韩诗,在立意、结构上模仿韩诗,以散文手法创作和以议论入诗。

宋代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八载:“刘中原父望欧阳公稍后出,同为昭陵侍臣,其学问文章,势不相下,然相乐也。欧阳公言韩退之文,皆成诵。中原父戏以为韩文究,每戏曰: ‘永叔于韩文,有公取,有窃取,窃取者无数,公取者粗可数。’永叔《赠僧》云:‘韩子亦尝谓,收敛加冠巾。’乃退之《送僧澄观》‘我欲收敛加冠巾’也。永叔《聚昨堂燕集》云:‘退之尝有云,青蒿倚长松。’乃退之《醉留孟东野》‘自惭青蒿倚长松’也。非公取乎?”这则轶事一方面生动地体现了韩愈诗文对欧阳修的诗文创作的重大影响,另一方面提出欧阳修的诗歌在模仿韩诗方面有“公取”和“窃取”两种形式。从其所列举的“公取”于韩愈的诗句来看,“韩子亦尝谓,收敛加冠巾”、“退之尝有云,青蒿倚长松”皆是对韩愈原有诗文的直接化用,故在此不妨将“公取”解读为在文字、典故方面的化用和模仿。正如文中所言,这种对韩诗在文字典故上直接模仿的诗歌数量较少,不过“粗可数”,仅是欧阳修诗歌创作师法韩诗的一种粗劣的表现。从文中所言的“窃取者”中,更能体现出欧诗在创作方面对于韩诗的吸收借鉴。

所谓“窃取者”,大体是指在立意构思、整体结构和创作手法等方面取于韩诗的欧阳修诗歌。然而细究之下,这些诗歌其实有着较鲜明的差异:在立意构思、整体结构方面模仿韩诗的欧诗,大多是对于韩诗的生硬模仿,个人色彩较淡;而借用韩诗创作手法的欧诗,则融合了欧阳修自身的文学理念和审美情趣,体现出较鲜明的个人特色。故在此我们不妨将其看做欧阳修诗歌在创作上吸收借鉴韩诗的两种不同表现。南宋陈善《扪虱新话》中的一段论述,便是前者较鲜明的例子:

韩文公尝作《赤藤杖歌》云:‘赤藤为杖人未窥,台郎始携自滇池’‘共传滇神出水献,赤龙拔须血淋漓。又云羲和操火鞭,暝到西极睡所遗。’此歌虽穷极物理,然恐非退之极致者。欧公遂每每效其体。作《菱溪大石》云:‘山经地志不可究,遂令异说争纷纭。皆云女娲初锻炼,融结一气凝清纯。仰观苍苍补其缺,染此绀碧莹且温。或疑古者燧人氏,钻以出火为炮燔。苟非圣人亲手迹,不尔孔穴谁雕剜。又云汉使把汉节,西北万里穷昆仑。行经玉阗得宝玉,流入中国随河源。沙磨水激自穿穴,所以镌凿无瑕痕。’观其立意,故欲追仿韩作,然颇觉烦冗,不若韩歌为浑成尔。公又有《石篆》歌云:‘我疑此字非笔墨,又疑人力非能为。始从天地胚浑判,元气结此高崔巍。当时野鸟踏山石,万古遗迹在苍崖。山祗不欲人屡见,每吐云雾深藏埋。《紫石砚屏歌》云:“月从海底来,行向天东南。正当天中时,下照万丈潭。潭中无风月不动,倒影射入紫石岩。月光水洁石莹净,感此阴魄来中潜。自从月入此石中,天有两曜分为三。’公又尝作《吴学士石屏歌》云:‘吾嗟人愚,不见天地造物之初难,乃云万物生自然。岂知镌凿刻画丑与妍,千状万态不可殚,神愁鬼泣日夜不得闲。’此三篇,其法盖出于退之。”

在这段论述中,陈善明确地提出欧阳修某些诗歌是在立意方面“故欲追仿韩作”,并认为欧阳修《菱溪大石》、《石篆》、《紫石砚屏歌》、《吴学士石屏歌》四首诗歌皆是模仿韩愈《和虞部卢四汀酬翰林钱七徽赤藤杖歌》而来。韩愈咏赤藤杖,并不如常规咏物诗一般以物品的外观作为切入点,而是以其来历展开想象,运用神话传说等意象为赤藤杖铺陈了奇诡雄壮的背景,令人生耳目一新之感。这种立意明显被欧阳修借鉴运用到四首诗歌当中:《菱溪大石》言“皆云女娲初锻炼,融结一气凝清纯”、“或疑古者燧人氏,钻以出火为炮燔”;《石篆》言“始从天地胚浑判,元气结此高崔巍”;《紫石砚屏歌》言“自从月入此石中,天有两曜分为三”;《吴学士石屏歌》则称“见天地造物之初难,乃云万物生自然。岂知镌凿刻画丑与妍”。不难看出,在为所咏之物铺排背景方面这四首诗歌确与《赤藤杖歌》异曲同工,言其“追仿韩作”并非虚言。但也正是因为这种直接的借鉴模仿,使这些诗歌在立意方面过于着于痕迹,甚至有“颇觉烦冗”之叹。因此,这类在立意、结构等方面模仿韩诗的欧诗,大多只得其形似,神韵方面则不免落于下乘,在艺术价值上比不上吸收了韩诗创作手法并融以自身特色的第三类诗歌。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中指出,“欧诗受韩愈的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散文手法和以议论入诗”,这一观点较精到地概括了欧诗在创作上吸收借鉴韩愈诗歌的最重要表现,即吸收韩愈诗歌的创作手法加以运用。值得注意的是,欧诗创作中运用散文手法并不是指在句法上体现出散文特点,而是借鉴散文的叙事手段铺陈其事,刻画其人。如其名作《述怀感事寄梅圣俞》:“幕府足文士,相公方好贤。希深好风骨,迥出风尘间。师鲁心磊落,高谈羲与轩。子渐口若讷,诵书坐千言。彦国善饮酒,百盏颜未丹。几道事闲远,风流如谢安。子聪作参军,常跨跛虎鞯。子野乃秃翁,戏弄时脱冠。次公才旷奇,王霸驰笔端。圣俞善吟哦,共嘲为阆仙。惟予号达老,醉必如张颠。”所用文字平直周详,于简单处出妙笔,深得古文之妙,短短几句话已生动地勾勒出大部分人物的个性特色,而宴席气氛的热闹与随意也随着人物不拘一格的表现呼之欲出,如在眼前。而在以议论入诗方面,欧阳修的诗歌多数不是对韩诗亦步亦趋的模仿,往往将议论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得韩诗畅尽之致而避免其枯燥艰涩之失,体现出平淡清新、自然情致的艺术特色。如欧阳修《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全诗一方面借眼前残雪压枝、笋欲抽芽的早春之景,表达了被贬山城的寂寞抑郁,另一方面又借“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句加以议论,表达对未来的向往和希望,于平淡中体现出悠长的韵味。再如《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前两句生动地描绘出画眉鸟的声音和所处的环境,后句发表议论,抒发自身情感,寓议于叙,自然清新中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综上所述,欧阳修对韩愈诗歌的高度推崇,确实鲜明地表现在自身的诗歌创作中。但这种影响却并未表现在深为欧阳修所推崇的用韵方面,而体现在对韩诗“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的模仿上。虽然早期诗歌中不乏刻意雕琢之作,但对于立意、手法方面的吸收运用,使欧诗更得韩诗畅尽之意而避其枯涩之失,呈现出清新流丽的自身特色。

参考资料:

[1]欧阳修,释惠洪.六一诗话·冷斋夜话[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2]何汶.竹莊诗话卷九[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严羽.沧浪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4]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卷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谷曙光.论欧阳修对韩愈诗歌的接受与宋诗的奠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3).

篇2

“有学生问我:‘学中文有什么用?’我回答说:‘当澳洲下届总理啊!’”在第二届孔子学院大会上,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席格伦操着流利的汉语发表着自己的演说。众所周知,新近当选的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也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席格伦的幽默反映了时下的“汉语热”,而这离不开它的推动者――孔子学院。

12月11日,以“总结经验,密切合作,加强管理,提高质量,促进孔子学院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孔子学院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国务委员陈至立向大会作了题为《共同办好孔子学院,搭建增进友谊和了解的桥梁》的报告,教育部部长周济作了工作报告。

陈至立说,语言作为人类相互交流的工具和载体,在加强各国之间的学习和借鉴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孔子学院从2004年开始举办以来,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充满生机活力。在孔子学院建设中我们坚持双方自愿,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以汉语教学为重点,注重教师和教材建设,保证办学质量,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合作双方保证投入,建章立制,加强管理,促进了孔子学院的规范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陈至立强调,要坚持孔子学院作为汉语教学推广基地的办学宗旨,认真制定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花大力气提高办学质量。要大力提倡中外合作编写教材,加快汉语教师本土化步伐,认真借鉴各国语言教学的成功经验,形成适合不同母语背景的汉语教学法。她表示,中国政府和人民将对孔子学院予以长期支持。她希望中外双方相互尊重、精诚合作、携手共进,努力办好孔子学院,搭建增进友谊和了解的桥梁,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周济部长在大会工作报告中指出,孔子学院尚处于创始初期。但是一年多以来,孔子学院总部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孔子学院院长指南》、《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培训方案》、《孔子学院教师任职条件》等,使孔子学院的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在中方院长和教师的选派工作中,共向各国孔子学院派出300多人;积极组织编辑出版和推广使用多种语言的教材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向各国孔子学院赠送图书和音像教材30多万册(套);开发并推出了汉语考试新品种,改进了命题和考务。

在这次大会上,周济部长宣布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成立,国务委员陈至立担任理事会主席。

蓬勃发展的孔子学院

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举办的孔子学院成果展是本次大会的重要内容,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亚洲展区:东亚大学孔子学院、立命馆孔子学院、首尔孔子学院……

在美洲展区:普渡大学孔子学院、匹兹堡大学孔子学院、堪萨斯大学孔子学院……

在欧洲展区:维也纳孔子学院、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都柏林大学孔子学院……

在非洲展区:内罗毕孔子学院、开罗大学孔子学院……

在大洋洲展区:西澳大学孔子学院、奥克兰大学孔子学院……

金色大厅的四面墙上布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宣传页。

在金色大厅中央的汉语教学资源展示区中,多种语言的教材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力:《汉语世界》、《新概念汉语》、《快乐儿童华语》、《商务汉语》等等教育教学资源,种类丰富,不一而足。

2004年,为了适应各国日益增长的学习汉语的需求,使外国朋友能够不出国门学习汉语,我国开始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机构――孔子学院。从此以后,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一般快速发展起来。

据了解,全球已有210所孔子学院(包括孔子课堂),分布在6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125所开班授课。此外,还有61个国家的200多个机构提出了开办申请。全球已开办的孔子学院教职员工总数达1000多人;开设的汉语课程有1200多班次,学员4.6万人;同时,举办了有关中国教育、历史、文化、经贸等专题讲座、展览、演出活动上千场,参加者上百万人。

一年多以前,第一届孔子学院大会召开的时候已有3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的80所孔子学院。在这次大会举行的孔子学院签字仪式上,又有15所国外高校加入到孔子学院的建设中来。

汉语教学,中国特色

在丹佛孔子课堂展区的一角,一幅落款为“恰尔希”的毛笔书法作品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落笔藏锋,颇具力道。这是孔子学院的特色之一:通过开设中国文化特色课程,增强学员学习汉语的兴趣,巩固汉语学习成果。孔子学院因地制宜,开展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为汉语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孔子学院面向社区开展非学历教育和开放式汉语教学。日本爱知大学孔子学院的1500名学员中,公务员、公司职员、退休人员等占74%。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汉语班学员中既有司机、导游、也有专家、教授,甚至还有总统夫人及其子女。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孔子学院联合当地3个商会,面向当地石油天然气企业和矿业公司开展汉语培训,并为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举办经贸讲座。

孔子学院通过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中小学开展汉语教学。美国芝加哥孔子学院开设了30多门汉语课程,现有7900多名中学生参加学习:英国专长学校联合会的孔子课堂,已在5所中学新开设了汉语课。

在部分国家,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进入了学历教育。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孔子学院、瑞典北欧斯德哥尔摩孔子学院和匈牙利罗兰大学孔子学院的所有课程都记入大学学分,并纳入欧洲统一学分;泰国孔敬大学、清迈大学等8所高校都承认孔子学院课程的学分。

为了表彰孔子学院的成绩,在这次大会自不同国家的20家孔子学院获奖。

共谋发展,集中全球智慧

在孔子学院合作院校校长和孔子学院院长论坛上,代表们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讨论。代表包括200余所孔子学院所在大学校长,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中外方院长,外国驻华使团代表,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常务理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负责人,孔子学院中方承办院校负责人,部分驻外使领馆教育、文化参赞,各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学校的代表等。

论坛分小组进行,气氛愉快而热烈。这边,来自孔子故里的山东大学校长展涛用轻松的语调主持着拉美大洋洲组的讨论;那边,早稻田大学副校长土田健次郎用汉语安排着亚洲一组的发言……孔子学院代表们提出了很多实际而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日本爱知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提出,爱知县的孔子学院现在面临着教材短缺和不适应的问题。同时他希望国家汉办能够进一步提高外派汉语教师的教学水平。

日本札幌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建议说,国家汉办对海外孔子学院的师资支持很好,但还不够,可以利用本地区中国语言文化专家的资源来充实孔子学院的师资条件。

篇3

(一)文字教学中古汉字形体的利用

合体字必须掌握偏旁的特征,从而理解以此偏旁组成的一系列汉字。如“月”作偏旁在字的左边或下边,古形体是“”,形象地表示出大块的肉,这样再来理解其偏旁义“人或动物的身体部位或器官”,就容易了,而借助形体知识同时可以联系一组字,至于理解“腰、背、脚、腿、肝、肾、脸”等就没问题了。不同的部件具有相同的语义类属,也可借助部件的古形体找到彼此的关联。如“拿、打、看、采、教、有、弄”都与“手”有关,从字形看,学生能明白“拿、打”,其余几个就不好理解了,如果画出这些汉字中与“手”相关的部件的古形体“”,就一目了然。汉字造字之初体现了一定的文化义。通过汉字古形体可以理解汉字的文化义,反过来能促进对汉字的理解。比如,“逐”、“采”是原始渔猎生活和采摘生活的体现。“册”反映出中国古代的书籍材料是竹木简。在区分形近字的时候,适当地运用古字形,也能起到好的作用。如休与体“,休息”经常会写成“体息”,那么直接给出古形体“”,解释其构成为“人靠在树上”,即为休息,这样加深理解就不会弄错了。

(二)词汇教学中古义的探究

对于直接使用的文言词语毋庸置疑是要对该词做出解释。有些词语因为语素还保留古义,这时应当先对该语素进行说明,再分析整体词义,就更好理解了。先看直接含有文言字词的句子,例如:(1)人们在用电话进行交际活动时,究竟是打电话者先说话还是接电话者先说话,是个挺有趣的问题。学生在朗读时断句为“究竟是打电话/者先说话还是接电话/者先说话”,这是因为不理解“者”的意思。这时需要解释“者”是文言用法,意为“……的人”,并说明“者”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短语后,表示具有某种特征的人,如“乐观者”、“想参加者”等。又如:(2)绿色消费品以其健康、节能、无污染等特点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留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其他”、“其余”,没有想到该词的文言义“它的”。文言字词在现代汉语中只有极少数,不少文言字词作为构词语素组成新词,其古义仍保留在构词语素之中,在理解词语的时候,先要了解语素的具体古义,如:“大快人心”、“久闻大名”两个成语,其中的“快”和“闻”都是古义,意思分别为“高兴”与“听”,与现代的常用义“速度快”“、嗅”相差甚远。

(三)句子教学中的古代语法的简要说明

在句子中,虚词的作用很重要,留学生对虚词的理解往往影响他们对句法结构的理解,尤其是在一些句子中还保留了个别文言虚词,这些文言虚词体现了一定的文言语法现象,所以要使学生了解虚词的使用问题,在让学生了解一些文言语法知识的同时,还要与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整个汉语语法体系的了解,提高汉语理解和运用能力。古代汉语中的介词结构“于+名词/动词性短语”,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做补语,表示引进行为的时间、处所;引进行为的对象;引进比较的对象;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例如:(3)忠诚于国家是“义”,忠实于朋友也是“义”。其实,在中国人心里,还有个高于“才”和“貌”的“义”字,它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4)中国人常说:是你的总归是你的,不是你的,怎样努力也不会成为你的,一切取决于有没有缘分。(5)倒贴“福”字的习惯起源于明朝。以上例句,例(3)“(忠诚)于国家”中的“于”引进行为的对象;“(高)于‘才’和‘貌’”中的“于”引进比较的对象;例(4)“(取决)于有没有缘分”中的“于”引进行为的对象,例(5)“起源于明朝”中的“于”引进行为的时间。在古代汉语中,“数词+量词”用在名词后表示物量,而在现代汉语中“数词+量词”放在名词前,修饰名词。例如:(6)(银子)埋好以后还不放心,他又在旁边竖了一个牌子,上边写了七个大字“此地无银三百两”。句中的“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数量短语“三百两”放在名词“银”的后面,表示“银”的数量。现代汉语则应表述为“这个地方没有三百两银子”。

二、运用古代汉语知识应把握的原则

现代汉语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我们应注意,运用古代汉语知识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代汉语,因此,必须准确找出古今汉语中的某种联系点,恰到好处地运用古代汉语知识。在运用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握一定的原则。

(一)要有针对性,解决主要问题

首先,要针对对外汉语教材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古代汉语知识,通过疏解疑点排除留学生理解汉语的障碍。其次,为了巩固这些内容,可以适当设置一些现代汉语练习,这些练习也应有针对性。比如上文第二部分“于”的古代汉语用法,我们可以找出现代汉语中几个相关的例句,例如:(7)鲁迅生于绍兴。鲁迅生于1881年。(8)他做的事有益于群众。(9)今年的物价高于去年。(10)他受聘于一家外企。(他被一家外企聘用)以上例句针对性强,前三句分别对应古代汉语介词“于”的三种用法:引进行为的时间、处所;引进行为的间接对象;引进比较的对象。第四句“于”的用法表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能还没有学习到,那么可以通过括号中的同义句式理解“于”,让学生明白“于”是引出动作的发出者。这样,通过讲解的针对性和练习的针对性,“于”的四种用法就容易掌握。

(二)力求简单且明白易懂

尽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少量古汉语知识影响留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但是我们不能借题发挥,深入展开,大讲特讲古代汉语知识,毕竟我们面对的是外国留学生,最好的做法是结合具体的例句,将其中的汉语本体知识钻研透彻,深入浅出以最简单的话语和明白晓畅的形式表述出来。上文展示汉字的古文字形体,本身就是利用汉字象形的特征使留学生从形体上识别意义,增强可懂性。词义的讲解应做到简单明了,以“者”为例,先看以下例句:(11)电影明星有很多的崇拜者。(12)在这次事故中,他是唯一的幸存者。以上例句中的“者”都指人。同时,为了使学生明白,可以说明汉语双音节词中有不少是“V+者”形式构成的词,都用来表示一类人,如记者、作者、读者、编者等。

(三)注重实用价值

篇4

关键词:韩国汉字教学 偏误分析 个体差异 负迁移

我们对2008年至2013年上半年在中国延边大学学习的韩国留习得者及韩国忠北大学孔子学院的韩国院生进行了汉字书写偏误情况的调查。这些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从入门班到未通过HSK5级平。其汉语学习背景有两种情况,一类是此前从未接受过汉字教育的,另一类是此前曾经接受过港澳地区的繁体汉字教育或韩国固有汉字教育的。前者以年轻人居多,后者多为中老年人。这两类不同汉字习得背景的人,在汉字的使用上既有共同的偏误类型,又有各自的特点。从调查结果来看,韩国初、中级汉语习得者汉字使用的偏误类型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因汉字自身特点易产生的偏误,这是普遍存在的偏误类型; 第二类是受韩国语及韩国语言发展历史的影响产生的偏误,这类偏误具有特殊性。二者作为对韩汉字教学主要的偏误类型,本文一并分析。

一、汉语自身特点引起的具有普遍性的偏误类型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音形义结合体,其自身的特点是引起某些偏误的主要原因。如因汉字自身的结构、语音、词义方面的特点使汉字习得者易于造成的某些偏误,这些偏误具有普遍性,不独为哪个国家的汉字习得者所特有,这类偏误也是最易产生的、数量最多的。

(一)混淆汉字基本笔画

汉字的构字笔画部件中,有很多相似的部件,对于较少或从未接触过汉字的习得者来说,感知这些差别的敏感度较低,清楚区分这些差异难度较大。汉字习得者在学习汉字之初,常常会根据自己最熟悉的笔画构建自己学过的但记忆不深刻的汉字,很多具有相近笔画的汉字常常因混淆造成错误。如:

千——(干) 天——(夭)

见——(贝) 亨——(享)

在被调查的韩国汉字习得者中,这种混淆汉字基本笔画造成的错字现象比较常见。我们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除了汉字自身的特点外,造成这类偏误的认知原因还兼有汉字的习得先后顺序、在习得者个体中汉字的使用频率及笔画书写的省力程度密切相关。

以上几组汉字中,“千”与“干”通常表数量单位的“千”较“干”习得的早,所以在类似“你干什么呢?”这类句子中常被写成“你千什么呢?”。

“天”与“夭”在习得者的汉字使用中“天”的使用频率频率比“夭”高得多,所以“笑”字下面的“夭”常被写成“天”。

“见”与“贝”中,“见”的习得时间通常比“贝”早,使用频率一般比“贝”高,因此“见”字或含有“见”部首的汉字常被写成“贝”字,如“览”“现”等,但将“贝”写成“见”的数量较少,这是因为笔画“点儿”比笔画“竖弯钩”省力的原因。

“享”与“亨”中,“享”的使用频率比“亨”高,记忆较深,所以“哼着歌”中的“哼”字中的偏旁“亨”常被写成“享”。

在使用除汉字五笔输入法之外的其它拼音输入法时,这类错误就容易避免,因此如不加强汉字书写方面的训练,这类偏误的隐藏能力很强,特别是在电脑打字普遍存在的今天,这类偏误更不容易在书写过程中纠正。

(二)部件缺失与增加

汉字书写过程中,构字部件的缺失与增加现象较为普遍,这种错误主要产生于学习汉字时间短、记忆不深、习得者还不能从汉字的造字法上整体把握汉字的阶段,或虽学过很长时间汉语,但因疏忽等原因造成的书写失误。

这类偏误无论是受过汉语熏陶的还是未受过汉语熏陶的韩国汉字习得者间比较,产生的几率相差不大。

(三)构字结构的错位

在汉字中,合体字数量众多,合体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按照一定结构布局构型成字,部件位置的正确与否决定了汉字的正误。在被调查者中,因部件书写的位置不正确导致的错误现象也较为普遍。

(四)同音近音替代

韩国汉字习得者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同音或近音替代是非常普遍的。同音替代是书写汉字时,无意识地用同音字替代。如:

做饭——(坐)饭

知道—— 知(到)

再见——(在)见

近音替代是书写过程中用发音相近的汉字替代原字,近因替代对于韩国汉字习得者来说出现的几率比同音替代的要高出许多,因为在开始学习汉字时发音不准确,发成了相似的音,这种相似音又与习得者掌握的其他汉字的发音相近或相同,促使习得者臆造近因的字使用,进而产生了近音替代现象。如:

喜欢——(西)欢

农田——农(电)

韩国汉字习得者与母语为汉语的习得者相比,在形成这种错误的诸多原因中,马虎、紧张等心理因素所占的比重较小,也不是主要原因,真正造成这种偏误的是习惯性地用自己使用频率高的字代替使用有频率低的字,抑或使用自己记忆中的同音或近音字无意识的代替自己没有掌握的字。对于初学汉语者来说,学习过的或者确切掌握的汉字数量有限,为了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汉字来描述听到的词汇或生活中各种境况,而采用同音或近音替代的字的现象较多,这种替代更多的表现为汉字习得者用汉字表意记音的一种书写策略。

(五)词内借用

词内借用是指在汉字使用中,一个汉字被它所在的另一个常用词的其它汉字代替,从而诞生了书写正确搭配错误的汉字。如:

愉快——愉(乐):快乐

气温——气(度):温度

休闲——休(空):空闲

“愉快”这个词中的“快”字,因经常与“快乐”组合成词,常常出现在对外汉语教材里,所以在被调查的汉字习得者中,常常将“愉快”写成“愉乐”。“气温”“休闲”也因受“温度”“空闲”的影响被写成“气度”“休空”。

这类偏误的产生主要因为对构成词汇的各个汉字的意义了解不深,对词汇中的汉字辨识不清产生的使用错误。这类偏误发生在受过汉语熏陶的习得者身上的几率比发生在未受过汉语熏陶者身上的几率要高许多。

以上几类因汉字自身特点易于造成的偏误类型对于各国汉字习得者来说具有普遍性,也是韩国汉字习得者出现最多的几种偏误类型。

二、韩国语母语负迁移引起的具有特殊性的偏误类型

韩国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繁体汉字,所以目前韩国语与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针对这一特殊的语言环境,韩国汉字习得者在习得汉字(简体汉字)的过程中,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习得者来说,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出现的偏误类型与韩国语或韩国语言文字发展的历史有关。

(一)生造汉语词汇

韩国语中存在大量汉语固有词汇,由于繁体汉字曾经被广泛地使用,很多韩国汉字习得者常用韩国语的固有词来搭配现代汉语词汇。如:

小说——小说(书):???[小说册]

高中——高等学校:????[高等学校]

高速公路——高速道路:????[高速道路]

当汉字习得者遇到从未接触过或比较陌生的字词时,思维的第一反应会从母语即韩国语中寻找解决的办法,而韩国语中的汉字词为这种思维模式提供了一种看似可行的解决方法,所以这种偏误类型就产生了。这类偏误类型在受过汉语熏陶的习得者中发生的几率要比未受熏陶的习得者高很多。

(二)受韩国字母音近音干扰推导的汉字

韩国语作为拼音文字,其中存在一些音译汉语的固有词,其读音于今天的汉语有一定的区别,但拼读的词语字数与构成汉语词汇的汉字的字数相同,这就为汉字习得者提供了一个按照自己理解的语音来推演汉字词的可用之机。如:

景致——(景气):(??)

成长——(生长):(??)

病院——(病园):(??)

韩国语中表示“景致”义的词是一个音译的汉字固有词“??”,因“??”中“?(致)”的发音与现代汉语“气”字的读音相似,所以韩国汉字习得者在明白“景致”义的前提下,在没有学过或忘记“致”的写法的情况下,将汉语意义找到对应的韩国语固有词“??”,再将其与自己熟悉的汉字音对比,故将“?(致)”写成音近的“气”。同样,韩国语里表达“成长”义的词也是一个音译的固有词“??”,韩语音“?(成)”与汉语“生”字的读音非常相近,故常将“成长”写成“生长”。

这类偏误类型出现的频率比较高,且未受过汉语熏陶的习得者比受过汉语熏陶的习得者出现偏误的几率高。

(三)繁简混杂现象

韩国曾通用过繁体汉字,这些汉字广泛地存在于媒体、古籍、招牌、人名中。一些繁体汉字比较常见,所以一些以前学习过或者经常接触过繁体汉字的习得者,在学习简体汉字的过程中会出现简繁混杂的书写现象。如:

三国志——三国(師)

学习——(學)习

这类偏误在年纪较大的习得者、以前接受过中国台湾等地区繁体汉字教育的习得者或专门从事古典汉籍学习的习得者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四)韩国语固有汉字转用错误

韩国语中部分汉字词汇过去曾经广泛使用,现在已经被音译成韩国文字,但其相对的汉字词形还被很多人所熟知。部分习得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在理解意义的同时,不会恰当地书写使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就用自己掌握的固有的意义相同汉字词汇简化后来使用。而这些汉字词汇要么现代汉语中根本不存在,要么也与韩国语的本义相去甚远。如:

想法——(生觉) 打扫——(清扫)

厕所——(化粧室) 朋友——(亲旧)

这类偏误发生的比例并不多,其中受过汉语熏陶的习得者比未受过汉语熏陶者的偏误发生的几率更高一些。

韩国作为“汉字文化圈”的重要成员国之一,韩国汉字(即繁体汉字)的书写和使用在很多领域仍广泛存在,耳濡目染地接受过程对于简体汉字的学习和使用有着明显的影响。这对初、中级汉语习得者汉字使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为对韩汉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江新.不同母语背景的外国学生汉字知音和知义之间关系的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6).

[2]潘先军.汉字基础在韩国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负迁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3).

[3]全香兰.针对韩国人的汉语教学——“文字代沟”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J].汉语学习,2003,(3).

[4]全香兰.韩语汉字词对学生习得汉语词语的影响[J].世界汉语教学,2006,(1).

[5]文莲姬.关于韩语汉字词分类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4).

篇5

2、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出自苏轼的《中秋月》。

3、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出自李贺的《马诗》。

4、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出自萨都刺的《上进即事五首》之三。

5、东门沽酒饮我曹,心情万事如鸿毛。出自李颀的《送陈章甫》。

6、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出自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7、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出自李煜的《望江南》。

篇6

【关键词】多元化文化;语言特短;蒙语;汉语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615―0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合而成的大家庭,不管是人数最多的汉族还是作为少数民族的蒙古族,不仅要将本民族的语言文化保护和传承下来,更应该掌握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这样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更有利于少数民族在我国社会地位的巩固。不管是研究蒙语还是汉语,都应该结合时代背景去研究,要研究蒙语和汉语的特点,就必须对两种语言的内部结构规律以及其外部交际的各种功能进行研究,然后对两者进行比较,通过研究对蒙语和汉语做出正确的认识。蒙语和汉语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言,蒙语属于阿尔泰语系,两种语言虽然出自不同的语言,但都有各自的特点,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着相关的联系。

一、蒙语与汉语的联系

1、关于蒙语中的汉语外来词研究

外来词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的发展有一定的历史,在历史上,蒙古族与很多国家有着有好的关系,在蒙语词汇里面有30多种语言的外来词,以汉语的外来词最多,汉语外来词对蒙语的使用和影响都比较大,蒙语中从汉语借入的外来词有五六百个词语。中亚的游牧各族很早就开始跟中国交往,而蒙古是以游牧业为主的,中国是以农业为主,因此蒙古用的一些汉蒙词大部分是关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词语,特别是20世纪以来吸收的外来词数量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多,一些是反映旧事物的消亡,一些是反映新事物的诞生,由于这些外来词已经融入到蒙古词里面根深蒂固,如果不知道汉语,就不会知道蒙语中这些外来词的真正含义,对于蒙古人来说已经分不清汉语还是蒙语,借用的汉语外来词受蒙语的内部规律已经词汇体系的影响,逐渐符合蒙语的发音习惯,具有蒙语的语法规则。一个词是语言词汇体系中重要的一员,词的应用受到语言词汇的影响,有一定的范围,尽管汉语外来词是蒙语外语来源的词,但它却是蒙语之内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本语言词体系的一个组成员,它已不是外语的词。

2、关于汉语中的蒙语借词

汉语中借用蒙语词汇有一定的时间,有一些蒙语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淘汰,有一些只存在于方言之中,还有一些一直沿用到今天,蒙语之所以能在汉语中存在这么长时间并一直得以延续,很大一部分是在于蒙语的汉译汉民族的文化心理,一直以来,汉民族对于汉字的因形求义和因声索义在文化心理上有着深厚的积淀。在吸收蒙语的时候,不管是音译的方式还是文字的视觉都是按照汉字的传统习惯来意译的。目前,很多蒙语借词由于受汉化程度影响很深,几乎都看不出外来词的迹象了,不过相当数量的蒙语借词所具有的内在文化因素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汉语向蒙语借的词很多都已经不存在了,全民化的程度很小,有很多存在于杂剧里面,蒙语借词以这种形式存在并发展,与元代杂剧相互关照,彼此不能割裂。一般汉语中的蒙语借词都是以口语的形式来表现的,蒙语借词对于感彩的表达会更加的细腻、生动,也可以表示特殊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语方言语词。方言中的蒙语借词一般采用的都是形声结构,符合汉民族的文化心理,也为汉语方言增色不少。

二、蒙语与汉语的特点

1、蒙语与汉语的语音特点

语言对于人类来说十分重要,汽车、飞机、船等是人类重要的交通工具,而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传达是通过代表一定音义的声名来实现的,这种代表意义的声音就是语音,词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词有一个音节,也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要分辨这些词汇,就必须了解这些音节。汉语音节一般是将音节分为声母和韵母两个部分,而蒙语则是将音节分为元音和辅音两个部分,声母和韵母以及元音和辅音区分音节的角度不一样,声母和韵母是根据音节的结构来分析的,而元音和辅音则是根据音素本身的性质来分析的,可见汉语和蒙语的音节划分方法是不同的。汉语一共有二十六个字母,普通话里所有的音节都是由着二十六个字母构成的,而声母表和韵母表则是根据普通话语音的结构特点制成的,并用二十六个字母配成二十一个声母和三十八个韵母。在汉语的音节结构中,元音占据主导地位,在音节里面,一般是声母在前韵母在后的,不管是在什么音节里,都会有元音,元音可以单独构成音节,而辅音则不行。在蒙语音节里面,是用元音和辅音来分析音节的,蒙语字母有三十个,元音字母有七个,辅音字母二十三个。不管是汉语还是蒙语,元音都可以单独构成音节,而辅音则不能单独构成音节,不过在蒙语里面,两个辅音是可以连用的,蒙语最大的特点是音律十分和谐,在一个词里面,元音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这种特点在汉语中是不会存在的。汉语的语音有着显著的音乐性,声音悦耳,音调柔和,而蒙语语音同汉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蒙语音节结构变化多端,长短不一。

2、蒙语与汉语的词汇特点

在现代汉语词汇中,主要是以双音节词为主,然后再是单音节和复单音节。汉语的单音词节中有几种特殊的单音节词,如联绵词、双声词、叠音词等,这些特殊的单音节词是的汉语在语音表述上十分的具有美感。另外,汉语的双音节词和四音节词非常具有平仄规律,是的汉语词汇有着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感。而蒙语是没有字的单位,因此蒙语主要是以多音节词为主,蒙语词汇一般分为词根和词缀两部分,词根一般是由一个和两个音节构成,词缀只含有一种意义,这跟汉语词汇有很大的不同,汉语词汇,有的包含很多种意思。蒙语的形态比较丰富,它属于实词的各类词,一般分为静词类和不变词类。现代汉语的词汇十分丰富,在构词方面极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汉语词汇最主要的最多的就是复合词,它的组织也十分的有原则。而蒙语也是十分讲究韵律的,虽然没有汉语的双升词和叠韵词之分,但也有押腹韵,它同样给人以美好的感觉。

3、蒙语与汉语的语法特点

汉语的词序安排是比较固定的,从语法的角度去看,词序一般是固定不便,从修辞的角度来看,词序的位置并不是绝对不变得,汉语的每一个词都有各自的职能,不同的位置所表示的意义也就不一样。而蒙语的句式则与汉语的不同,汉语一般是主语—谓语—宾语的句式,而蒙语则是主语—宾语—谓语的句式,蒙语的句式刚好同汉语相反,这也是蒙语与汉语的一大区别。

总之,本文分为两个部分对蒙语与汉语的特点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分析蒙语与汉语的联系,蒙语与汉语虽然出自两个不同的语系,但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发展,二者或多或少相互影响,并有了一定的联系,第一部分主要是从关于蒙语中的汉语外来词研究与关于汉语中的蒙语借词进行分析和研究;第二部分是分析蒙语与汉语的特点,这部分是本文的重要部分,主要是对蒙语与汉语的语音特点、蒙语与汉语的词汇特点以及蒙语与汉语的词汇特点进行分析,对蒙语与汉语的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恩全 双语双方言[M].汉学出版社,1994年

[2]道布.《蒙古语简志》[M].民族出版社,1993年

篇7

【关键词】习语 翻译 策略

一、概述

习语即习惯用语,是经过时代锤炼的语言遗产,指常常习惯性组合在一起,形式较为固定、意义凝固的词组结构。习语的形式较为固定是说在除了活用的情况下,一般很少增减词语;习语的意义凝固是指每个习语都有特定的意义,这个意义不能从个体词的意义推断出来,也不能轻易附加。习语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格言、俗语、俚语等,短小、精辟、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内涵丰富。习语是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带着浓厚的民族色彩。可是,作为民族的宝贵财富,习语却是翻译中的难题。

二、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

1.生存环境不同。习语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的。英国和中国最大的不同,在于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水,而中国只有一面临海,是一个内陆国家。所以,英语是用水来表示一些特别的意义,而汉语则恰恰相反。比如,在表示“挥霍无度”时,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汉语则是“挥金如土”;表示“进入危险的地方才能有所得”,英语是“go to the sea,if you would fish well”,汉语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英国和中国的生存环境不同还体现在:英国以马为计,中国赖牛为生。所以,表示“吃得多”,英语是“eat like a horse”,汉语则是“牛饮”;表示“说大话”,英语是“talk a horse”,汉语是“吹牛”。

2.习俗不同。英国和中国在习俗方面的差异是非常大的,表现于很多地方。在英国,“狗”是人类的朋友,所以习语中常用“dog”来表示赞扬的意味。比如:“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必有得意时,不以一时长短论英雄),“top dog”(首领)。在汉语中,“狗”的习语则多含贬义,比如“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猪狗不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谩骂意味十足的习语。

在英国,“龙”是一种凶兽,有“Better to sit up all night than go to bed with a dragon”(与龙一起睡,不如坐一宿);在中国,“龙”则是瑞兽,有“龙马精神”“生龙活虎”“真龙天子”等等满含吉庆的习语。

3.宗教不同。英国和中国在上的不同,表现为英国是基督教,信仰“上帝”,中国则是敬畏“天”和“佛”。

4.历史不同。很多来源于历史典故的习语,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翻译。

不了解英语习语的历史背景,是很难进行正确翻译的。正如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不了解“班门弄斧”“名落孙山”“霸王别姬”等一样。所以,必须对习语的发源追根究底,才能对其作出正确的翻译。

三、习语的翻译方法

1.直译法。直译法是用来翻译与汉语几乎能够完全对应的英语习语。英国和中国虽然有明显的文化差异,但是在某些方面也具有共性,这些共性便造成了语言现象上的重合,所以,英汉两种语言的习语中有一些用词相同且寓意相同,对这些几乎能够完全对应的习语,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

还有一些英语习语中的喻体在汉语中是空白的,如果想要英语中的喻体和比喻义在汉语中也明明白白,使读者一目了然,这时,也应该采取直译法。

比如:“tower of ivory”可以直译为“象牙塔”;“ ount one‘s chickens before they are hatched”可以直译为“蛋未孵出先数小鸡”。

这种翻译,是英语习语直接进入现代汉语,为汉文化注入了异国的鲜活血液,使现代汉语更加丰富多彩。

一些涉及到英国的宗教、历史、习俗的英语俗语,需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将习语直译后,把其来源和寓意标注在后面。这样才能实现翻译的真实性。

比如:“Pandora’s box”可以译为“潘多拉的盒子”,在其后注明“源于圣经,潘多拉一时好奇打开了宙斯送的盒子,放出了所有不好的东西除了希望,比喻灾害”;“the Trojan horse”可以直译为“特洛伊木马”,在其后阐明“源于特洛伊战争,希腊人藏在送给特洛伊的木马中采用里应外合的方式攻下了特洛伊,比喻从内部给对手搞破坏”。

这种翻译,既有了习语表层的意思,又表明了习语的来源和寓意,便于读者理解。

2.意译法。如果直译的词句完全不能表达原句的意思,或者是不能被本土读者所认可,或者是难读难懂,这些情况下,便只能采取意译法。意译法是译者使用目的语的表达法,选取恰当的词句,传达原句的深刻内涵。

因为文化的种种差异,英语和汉语中能够大致对应的习语毕竟为数不多,大量的习语只是半对应。所谓半对应,是指喻体不同,但寓意相同。这时的翻译,便要把英语中的喻体更换为汉语中的喻体,使用汉语的表达方式将英语译出,实现跨文化交际。这种意译,虽然对喻体进行了改换,但寓意得到了准确地传达,这缩小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使中国人更加的了解西方。

习语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受文化差异的影响有着民族的显著区别。在翻译习语时,应以“信达雅”的原则为指导,选用正确的翻译策略,否则,就会埋葬习语的寓意、歪曲篇章的内涵,这需要译者具备较高的双语言水平和跨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篇8

笔者2016年11月参加了在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举办的第3届“培材大工杯”全国高职高专韩语口语技能大赛,所指导的学生在个人赛中凭借标准的发音、流畅的表达、出色的应变,喜获个人赛特等奖的第一名。笔者作为指导教师,在经历了赛前指导和观摩学生参赛后,对韩语口语竞赛以及“以赛促改、以赛促教”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借此与大家分享笔者指导学生参赛的感悟。

一、 比赛内容及要求

个人赛项包括主题演讲、看图描述和交流问答3个环节,其中主题演讲3分钟,看图描述2分钟,交流问答2分钟。本次主题演讲的主题为“微信的故事”,此板块满分为10分,主要从选手演讲的主题内容、语言能力、演讲技巧、时间控制、现场效果五个方面进行评定。看图描述要求每位参赛者随机抽取反映社会热点、职场生活、韩国文化、日常生活等内容的主题图片,进行口头描述和观点阐述。此环节满分为10分,主要从选手的描述内容、描述条理、语言能力、时间控制四个方面进行评定。交流问答环节是根据描述的图片,与韩籍主试官进行一对一的现场问答。此环节满分为10分,主要从选手的交流应答、语言能力、时间控制3个方面进行评定。

二、备赛环节及策略

通过几个月的备赛及现场的观赛,收获颇丰,感悟颇多。笔者就本次韩语口语技能大赛的各环节备赛策略谈一谈个人心得。

主题演讲环节主要考察选手的演讲能力。首先,重点打造出彩的演讲稿。话题的选取要吸引眼球,要与当下时事热点有机结合。同时,尽可能使演讲内容的表现形式多样化,此次演讲环节中融入了模仿新闻报道、模拟情景对话、活用韩语方言等形式。写稿时要做到主题突出,内容完整,层次清晰,衔接得当,逻辑性强。其次,重点培训选手的语言表达能力。辅导学生时,侧重于韩国语发音、语调、音高、语速的控制和节奏的掌握等方面的强化训练。最后,充分利用态势语言,努力营造亲和自然的形象。所谓态势语言,是指一定程度表达思想感情的眼神、表情、姿态和动作,它是有声语言的必要补充,可以赋予演讲活力,增强演讲效果。此外,为了培养选手的自信心和应变能力,应抓住一切机会,给参赛学生提供在公共场合进行现场模拟的机会。

在看图描述和交流问答环节,进入“看图描述”前20分钟,选手随机抽取试题,用韩语进行2分钟的口头描述后和韩籍面试官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从内容设置来看,范围比较宽广,涉及各个领域,对学生应赛要求提高,旨在考察高职院校学生的实操能力。赛前准备阶段,一方面要对看图描述环节进行专项训练,综合分析比赛题目可能涉及的领域,传授学生描述图片的技巧。通常,在充分理解图片内容的基础上,首先构思出描述图片的提纲,其次对图片信息进行描述,再对主题内容加以说明、分析、比较,最后用流畅的语言和充分的表达,将这一系列信息有条理地进行归纳总结。在头脑中将各段的提纲内容扩展成段落,然后有逻辑地将各个段落组成文章。另一方面也要有针对性地模拟比赛环境,对学生的仪表、礼仪、临场发挥与应变等方面进行指导,因为技能大赛是对选手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考查。

培训工作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从学生接触韩语学习开始,贯穿到整个应用韩语的课程教学中。总之,要确立全面的培训方案,最重要的是基本功的训练,指导语音语调、观摩比赛视频、模拟现场实战演练等。同时,要有针对性地训练比赛各环节的实际操作,强调听说和口语,开展实训练习。最后,比赛技巧和选手的心理素质也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拉近指导老师和学生的距离,适当地给予选手鼓励和激励,对提高选手自信心和保证选手稳定发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口语技能大赛对高职韩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口语技能大赛突出语言的实用特色,展现学生韩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更好地激发了韩语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探索和改革高职高专韩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启示。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要想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合理的教学设计尤为重要。目前,许多教材还拘泥于传统形式,对词汇和语法太过偏重,这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本专业的教材和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同时,学生知识的扩展仅靠教师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在学习中总结规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开展小班教学,活用情景教学。例如通过图片、视频、情景导入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场景中使用正确的语言表达,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在听说技能方面的培养

高职韩语的学习更多地偏重对语言知识的运用和交际能力,知识点、语言点固然重要,但是它们不该成为高职教学的重点。大多数教师深知提高学生听说技能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在提高学生听说技能方面并没有卓有成效地实施。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演讲、对话表演、图表描述、分组讨论、辩论赛、主题报告等多种形式的口语活动,起到提升学生韩语听说能力的作用。

(三)转变传统的外语能力考核方式

高职韩语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韩语综合运用能力,大多数院校都通过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大板块来进行考核评价。听得懂、说得出才是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但仅通过既定的考试范围和卷面形式来考核学生,则存在很多弊端。韩语口语技能大赛的考查?热萸康餮?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们应积极推进高职韩语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将学生的听说能力考核标准纳入韩语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中来,制订有层次的、实用性的听力技能测试方案。

篇9

关键词:汉乐府;模式;歌;音乐风格;诗体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111-02

纵观汉乐府诗题,相较于《诗经》以篇首句为题的单一性,题目形式更加多元化。《诗经》一般是采取诗句的前两个或是前3个字,而汉代乐府诗题则更多的有着自身的特殊含义。我们不能简单的将其诗题中的“行”“吟”“歌”“诗”看做毫无实际意义。

本文重在对题名中含“歌”类作品的研究,以此为切入点,更加清楚地认识汉乐府的音乐特性和诗体文学性,从而为更好地解决汉乐府的相关问题打开一条新的思路。

一、汉乐府诗题的构成模式

基于汉代乐府诗今天保留下来的数量相对比较少,本文所探讨的汉乐府的范围主要是在郭茂倩《乐府诗集》的基础上,参照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所收录的汉诗。虽然这一范围或许并不完全等同于当时的界限划分,但是,我们相信在现有的条件下,这样的分类比较合理。

通过整理,发现汉乐府诗题的构成模式如下:

1.句首字诗题。与《诗经》命名方式相同,如《江南》《东光》《薤露》《蒿里》《鸡鸣》《乌生》《平陵东》《王子乔》《大风起》《枯鱼过河泣》《冉冉孤生竹》以及《郊祀歌十九首》。

2.“歌”字诗题。这一类比较复杂,又可细分为单名“歌”、复合词“XX歌”、“XX歌行”以及“XX歌辞”。

3.含“行”、“吟”、“篇”、“操”、“怨”等其它词语的题名。其中,含有“行”的题名占据了其中的绝大多数。

三者各自占有的比重不尽相同,第一类最少。同时,最后一类中时常含有前两类模式的变异形式,如《东门行》《西门行》《孤儿行》等,在首句之中加上了一个“行”字;而《长歌行》《艳歌行》《怨歌行》《满歌行》《伤歌行》和《悲歌行》这7首则同时含有“歌”、“行”。

3种题名在汉代呈现着纠缠交错而向前发展的态势。与《诗经》命名方式相同的诗时代较早,以“行”、“篇”等字为名的诗多出现于东汉时期,以“歌”为题的诗的构成则比较复杂,贯穿了整个汉代。从某种层面上来讲,3类模式之间存在着渐变的发展性,从句首字――歌/XX歌――行的一种演变。而在这一演变之中,“歌”的变化集中地展示了这一音乐文学的发展脉络。

二、“歌”字题目的音乐风格

乐府诗在中国古代各种诗歌体裁和诗歌品类殊而复杂,钱志熙先生认为:“乐府诗,顾名思义,是属于乐章的范畴。”①王运熙先生也指出:“乐府诗原是乐府机关配合音乐而演唱的歌词。”②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对歌诗的叙述:“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③“采歌谣”一语也很好的说明了汉乐府所具有的音乐文本特征。那么以“歌”为题的乐府诗又有着怎样的音乐风格呢?

单名“歌”的作品更多的见于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一书之中。这一称名,不排除其中的一些是由于时代久远,题名丢失,后代的整理者在对其进行整理的时候为之命名。但是,我们还需要注意到在汉代的史书中的一些记载,如“作歌曰”、“歌之曰”、“歌曰”的记载。通过对《史记》《汉书》和《后汉书》的粗略检索,“作歌曰”的记载7次,创作者多为贵族;“歌之曰”22次,主体多为百姓、闾里、天下;“歌曰”43次。可见,将其称名为“歌”具有一定的统一性。而这类的歌具备怎样的风格和特色呢?

乐府诗集中的《李延年歌》《乌孙公主歌》《赵幽王歌》《李陵歌》《广川王歌》《燕王歌》《广陵王歌》等在逯书中均称名为《歌》,然而这一题名形式上的区别却并未影响到二者的实质。这一类作品,往往是其自作,是一种对自我情怀的抒发,其演唱的场合多于内堂,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复合词的题名更多的倾向赞美、评价性的歌唱,且多无明确的作者。《平城歌》《楚歌》(《鸿鹄》)、《戚夫人歌》(《舂歌》;《诗纪》作《永巷歌》)、《画一歌》(《诗纪》说又作《百姓歌》)、《淮南王歌》(《民为淮南厉王歌》)、《卫皇后歌》(《天下为卫子夫歌》)、《李夫人歌》、《匈奴歌》、《离歌》(《诗纪》作杂歌,注云一作《离歌》)、《瓠子歌二首》《牢石歌》《黄鹄歌》《五侯歌》(《长安百姓为王氏五侯歌》)、《上郡歌》(《上郡吏民为冯氏兄弟歌》)、《华容夫人歌》《鲍司隶歌》《五噫歌》《董少平歌》《张君歌》(《渔阳民为张堪歌》)、《廉叔度歌》(《蜀郡民为廉范歌》)、《范史云歌》《皇甫嵩歌》《郭乔卿歌》《洛阳令歌》《颍川歌》(《颍川儿歌》)。这一类作品中,除《楚歌》《瓠子歌》《黄鹄歌》等个别作品的题名带有明显的诗经命名方式之外,其它诗的题目多非句首字的截取,而是内容上的概括。然而,虽然均呈现着XX歌的形态,但其内涵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一类是自作,一类类似于代言体,无明确的作者,诸如《民为淮南厉王歌》《天下为卫子夫歌》《郑白渠歌》《颍川儿歌》。考虑到汉代的采风,可以想见这是这一制度的成果。也正是因此,使其歌唱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对象性,一种口头的言说方式,与单名歌的作品的风格是趋同的,均是一种未经雕琢的质朴情感的展示。

汉乐府诗题的第三种模式,恰恰表现出歌具有的某一方面特征的彰显,其中绝大多数呈现的特点是:首句之字加行或者引,或完全与首字无关,如《长歌行》《满歌行》等。通过对题名中“歌”、“行”的比较,“行”的叙事与节奏性明显,更倾向于热烈、悲痛的外露情感且有着很强的叙事色彩,其本身的节奏性极大的渲染了其感彩。如《东门行》中“出东门”、“来入门”、“还视后拔剑而出”将一户人家的情状描述的淋漓尽致;《西门行》中“及时行乐”的阐述,从“今日不作乐,当待何时”的反问到“为乐当及时”的肯定,再到“解忧愁之法”的阐述,最后落脚于“年命不可期”的告诫之中;《饮马长城窟行》中“远道”、“梦”、“他乡”的顶针式词语,均使感情在层次、语言中更为强烈。而“歌”并不叙事,它更多的是一种对自身感情的宣泄或是对于某件事情的感慨与评价,抒情性、随意性强,侧重于抒发相对舒缓、忧伤、苦闷的内在情感。

《陌上桑》(一曰《艳歌罗敷行》)、《怨歌行》《长歌行》二首、《艳歌行》《满歌行》二首、《伤歌行》和《悲歌行》《艳歌何尝行》(一曰《飞鹄行》)这类含行字者,亦具有着“行”诗所具有的音乐节奏感,然而究其本质,依然是一种情感上的抒发。所谓长歌、艳歌、怨歌、满歌、伤歌、悲歌,除却艳歌具有自身的独特表演程式之外,其余均是一种情绪上的表达。与“行”诗相比,单纯的是在情感上划分层次。

此外,还有另外一类特殊的题名,如《俳歌辞》《后汉武德舞歌诗》。根据《俳歌辞》的内容描述,其似为表演的一种记录;《后汉武德舞歌诗》,明帝时期,东平王苍进武德舞歌诗,用之于宗庙,结合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关于歌诗的记载,我们有理由相信“歌诗”所具有的歌辞含义。这类的出现代表着时人对歌辞的初步认识。

从以上的梳理之中,我们可以看出歌本身具有着总体类型化的趋势,从最初的总名概括,到之后其它音乐体式的彰显。歌之外的其它题名方式的出现,分类愈加精细化,因而某些时候渐渐转变为一类不具特色或难以归类之诗的称呼。以“歌”命名的作品,无论是单名“歌”还是含“歌”的复合词题目,鲜明的透露着汉乐府的音乐特质,均是一种质朴的情感表达。

三、歌和诗的关系阐释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诗体特征

“歌”作为修饰性的前缀,在《诗经》广泛流传的时代,常常被述及“歌诗”“歌XX诗”“歌XX”,并且无一例外的指向《诗经》。在《诗经》文本中,提到作诗的12次之中5次以歌来指代。汉代,史籍中大量出现的“诗曰”、“诗云”、“诗不云乎”等指向的均是《诗经》。由于《诗经》不断被经典化,当时只有为数很少的与《诗三百》同为四言句的作品可以称为诗。特定的时代和文化限制使得汉乐府在当时更多地被看作是歌,而非诗。

“乐辞曰诗,诗声曰歌”,汉乐府“采摭闾阎,非由润色,然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天下至文,靡以过之!后世言诗,断自两汉宜也”。④然而,对于汉乐府,人们更多的关注其音乐特性和表演特质,往往忽视了其本身所呈现出的诗体文学意义。

本文中我们所讨论的“歌”类题目,广义上来讲贯穿了整个汉乐府。其诗体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题名整齐化、类型化特质突出;

2.主题多样性,感情和叙事并行不悖;

3.语言自由率性,针对性强;

篇10

张涵予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本行是表演,但毕业后却没怎么演戏,而是干上了配音的工作。张涵予的声音很磁性,从中学开始,他就为中央电视台的译制片配音了。那时,他是被电影《追捕》里为杜丘配音的岳峰大师的音色所吸引,立志要成为他那样的配音演员。于是,毕业后,他就成了中央电视台的一名棚虫,为数十部译制片配过音。他那极富特质的声音,使他成了京城小有名气的棚虫。

1984年,不安分的张涵予离开了影视圈,跑到美国做起了生意。身在美国的张涵予也没忘记电影,而且还比别人较早地接触了美国大片。有时,他盯着屏幕想:“等我赚了钱,也要找人拍这样的大片,那多过瘾呀。”

1996年,张涵予经朋友介绍,认识了一位美丽漂亮的姑娘――羊梅子。羊梅子以前也是位演员,演过几部电视剧,两人很快开始了交往。对一个要在东西两半球飞来飞去的人来说,谈恋爱是一种奢侈,常常是想和女友好好待上几天,享受一下浪漫的情调,生意却又要他赶快飞往美国,时区的不同,让两个相爱的人常常在昼夜颠倒的空间谈情说爱。情感的思恋,有时让张涵予难以自持。于是,他干脆停止了生意,回到了国内。一进北京机场,在人流中他就看到了羊梅子,两人在北京的冬天里,牵着手,漫步在长安街上,寒冷的北风吹在脸上,两人却感觉不到寒意,因为,爱情的火焰在温暖着他们。

回到国内的张涵予和羊梅子结了婚,有了家的张涵予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事业了。

经过一番思考,张涵予再一次踏入影视圈,开始了自己的老本行――配音。他对妻子说:“我要把配音做大、做强。要让观众一听到声音就知道是我。”但妻子却看出了张涵予内心对表演的不安分,因为每次配完音回家,张涵予都要对角色来一番评头论足,不是说这个演员的表演过头,就是说那个演员还不够火候,演戏的痕迹太重,说到兴奋处,他会站起来冲着妻子说:“这场戏要是我来演,我一定会这么、这么演。”可每次说完,他都会重重地坐在沙发上,长叹一口气说:“怎么就不是我呢?”羊梅子鼓励他:“想演就去演呀,你又不是什么明星、大腕,难道还要等导演来请你吗?这么干耗着,什么时候才能实现演员梦啊?”妻子的话点醒了张涵予,他开始留意一些剧组。

机会终于被他找到了,他在《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剧组争取到一个配角,这让他十分兴奋,一进家门就对妻子嚷嚷:“我拍戏了。”那神情比他当年在美国做生意赚美金还快乐。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顺利拍摄完成了,但影片的公映却只让观众记住了主角冯巩,对于张涵予却没有印象。这让张涵予有些失落,倒是妻子不住地安慰他说:“喜剧电影就是这样,故事的主线都在主角那里,你不出彩也很正常,看下一部吧。”

妻子的支持让张涵予放下了包袱。对于观众来说,看电影是冲主角,但对于导演来讲,选演员就要看功底了。张涵予的出彩,让导演记住了他,片约接踵而来,他的银幕形象百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龙套王”,每一部影片,都让张涵予在圈里的名声更响,也让他对自己的电影前景更有信心。

居家好男人更重亲情

当张涵予准备着为电影事业做一番冲刺时,2001年,妻子怀孕了。这一消息让他喜出望外,倒是妻子有些过意不去,说:“你事业才开始,这孩子来得是不是太不是时候了?”张涵予说:“再怎么有事业的男子也得有后代,我都等不及了。”他谢绝了一切片约,专心在家伺候妻子待产。

终于,在焦急不安的等待中,随着一声啼哭,女儿来到了这个世界。当了爸爸的张涵予别提有多高兴了。

居家的日子是平常的,但也是舒心的。在张涵予的眼里,家里到处都是忙不完的事情,张涵予喜欢这样平常的日子,他觉得时间过得太快,无法让他体味天伦之乐,但,妻子心疼他在事业方面放弃得太多,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他再不演戏,导演、制片会忘记了还有他这么一个人。

为了能在事业上助他一臂之力,梅子开始发挥自己的特长,在着装上刻意打扮张涵予。张涵予是个在穿着上面不太上心的男人,最喜欢穿夹克,以为这样舒服、方便,但妻子却是个在着装上特有品位的女人,在她自己的圈子里,她是很多人的服装顾问,对于丈夫的打扮自然是毫不含糊。只要她认为什么衣服合适张涵予穿,无论多贵,她都会买回来让张涵予穿。有时,张涵予说:“你花那么多钱买这么多衣服给吗?以前的我还没怎么穿呢!”梅子说:“你要是个商人,我不管你怎么穿,但你要当演员,就要穿出精气神来,让导演从衣服上就认准你是他们的第一人选,否则,乞丐那样的龙套就是你的角色。”张涵予认可了妻子的说法,从此,一切衣着就由妻子说了算。

张涵予擅长演配角,但这并不等于他安心现状,一个演员,哪一个不想演主角?时间久了,张涵予也觉得自己的事业有困顿,他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思索,不愿意有人打扰。此时,羊梅子总是能理解他的心,她知道男人需要面子,所以,她从不在此时去打扰他,等到张涵予调整好了情绪,羊梅子总在第一时间带给他一个灿烂的微笑和甜蜜的亲吻。

和睦的家庭没有淹没张涵予的雄心,他不放过每一部参演影片的机会,哪怕是演配角、当剧务,他都认真履行。朋友劝他说:“至于吗,只有几个镜头的小角色也费那么大的力气?”张涵予却认定小角色的积累终能让他在银幕上担纲大角色。

在等待的日子里,张涵予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原则,那就是要看导演和剧本。这一点,妻子也十分支持他这种宁缺毋滥的选择,宁可不出名,也不出骂名和臭名,这就是一对把艺术看得重于一切的夫妻的共同选择。

集结号里夫妻情更浓

2005年,导演冯小刚找到张涵予说:“你休息得也够久了,该出来拍戏了,我这部戏就等你开拍了。”张涵予没想到大名鼎鼎的冯小刚竟然在等自己拍戏,立即答应了。《天下无贼》这部片里的便衣警察是冯小刚认准的非他莫属,为了这个角色,张涵予费了不少心思,妻子也帮他出主意。张涵予演的警察要装扮成一个画家,起初,张涵予打算抱着一个画夹来表明身份。妻子说:“太形而上学了。”她让张涵予留起了短胡子,还把头发染成黄色。“这像什么?”张涵予有些吃不准。但导演和剧组的人一看,无不叫绝:“艺术气息太浓了,不用介绍就知道是画家。”于是,张涵予就用这个造型演起了戏。结果,电影大火,张涵予也成了被人记住的配角。

《天下无贼》的成功,让张涵予那颗热爱电影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决心全身心地做演员。对于他的选择,妻子特别高兴:“你早该如此了,这是属于你的职业。”

张涵予又开始了拍戏的生涯。

每次拍完戏回到家里,妻子的温暖拥抱和一声沁入心脾的“亲爱的,辛苦了”,也让张涵予觉得家和外面确实不一样,哪怕是五星级的宾馆,也缺少这么一种让人留恋的温馨。所以,张涵予只要没戏拍,他就喜欢待在家里,在外面只要能赶回来,他就赶回来,因为妻子的问候,就是一种牵肠挂肚的召唤,让他只想着回家!

张涵予是一个爱吃的人,在外地,只要有什么美食,他都要尝一尝,而且还喜欢吃辣。有一次在湖南参加金鹰节,住的宾馆周围都是好吃的东西,本想一饱口福,但由于时间紧迫,来不及品尝就离开了。这让张涵予大呼遗憾,回来还对妻子说:“长沙的臭豆腐,让我闻起来就想流口水,可惜没吃上。”他的话,让妻子记在了心里,她决定自己做出这道菜,让他好好解解馋。

妻子开始翻食谱、上网,打听这道菜如何做。还跑到京城里的长沙饭馆里去找正宗的湖南厨师学习。经过几次折腾,一道地道的湖南臭豆腐终于被她做出来了。张涵予回到家里的时候,只见黄灿灿、油汪汪的臭豆腐放在碟子里。妻子笑着夹起一块臭豆腐,蘸上辣酱:“尝尝我的手艺,看是不是地道。”张涵予大口地嚼着,那独特的香味、辣味直往心里钻。

2006年,张涵予受冯小刚之邀,参演大片《集结号》。在影片里,他照例是演配角。但在筛选主角的过程中,需要他去和候选者配戏,配了一段时间后,张涵予觉得自己太适合演这部片子的主角了,他想对导演说,又怕影响导演的工作,这种折磨让他坐卧不安,妻子觉察到了他的心思,就鼓励他大胆讲出心里的想法:“哪怕给导演做一个参考也是好的。”在妻子的鼓励下,张涵予对导演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但冯小刚没有说话,这倒让张涵予坦然了,于是安心做自己的配角。没想到等影片开拍了,定下的主演竟然就是他。

或许是《集结号》的故事太过悲剧,张涵予常常陷入剧本中无法自拔,即使在家里,陷入剧情的他有时在睡梦中也会大喊着惊醒,羊梅子每次都会抓着他的手,柔声地安慰他,有时还要紧紧地抱住他,妻子温暖的怀抱让张涵予慢慢镇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