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手法的句子范文

时间:2023-03-31 20:57: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比手法的句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比手法的句子

篇1

1、或许对人类来说,地球是庞然大物,而对茫茫的宇宙来说,地球只是一粒沙,是微乎其微的。

2、我见过歌声动听的黄鹂,养过轻巧敏捷八哥的,却没看见过百灵这样的鸟。

3、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的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太阳】

4、旧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是通过廉价劳动力,而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创新发展。

5、《只有一个地球》: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这里运用了作比较的手法,更加形象,生动地写出地球很小。

6、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

7、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们现在就是一棵等着吸收营养的小苗,只有读书,丰富课外知识,才能吸收营养,长成参天大树。当然,读书可以使人增长知识,但开卷只是在有益的条件下,而不是随便什么书都可以。汉代刘向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书既然是药,就备有两种功能:一是良药,药到病除;一是毒药,可以置人于死地。这不是开卷未必有益吗?

8、这座假山很漂亮,如果把它缩小100倍,不用任何修饰就是一个美丽的盆景。

9、明明身体很虚弱,但在班级中却是最高的男生。

10、我喜欢乘公交,因为我不想再给地球加一分重担——积少是会成多的。但我更喜欢骑单车,不管沿路的风景是否美丽魅人,最起码这是我亲眼看到的,路途的抉择也是我亲自选的,行走的速度、距离……都是我的决定!!就好像人生一般,如果乘公交,可以让爱我的人们放心,我愿意;但我更喜欢骑单车。

11、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有尖些。

12、不知什么时候,草钻出了土地,花,也含苞欲放了,花园的空气一下变的十分清新。远处,一只大雁从天空飞过,仿佛在给人们报春。近处,一朵嫩黄的迎春花慢慢的绽开,飘出淡雅的清香,闻起来沁人心脾,香飘十里,仿佛是一个春天的礼物。

13、月亮的光芒是柔和的,她不似太阳那般耀眼夺目,热情四射,但她的宁静之美却深深地吸依着我。她总是在寂静的夜晚默默地为大地添上一抹光亮,让在外的人们能够看清回家的路,她也总会给人们的心头添上一抹温馨之感。

14、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15、从室内看外面很清楚,从外面看室内却什么也瞧不见。

16、海真是个多变的怪物。昨天,满眼好似黄滔滔的浊浪,几天却成了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的草原。

17、这种新型战斗机速度非常之快,如果让20年前最先进的同类机型先飞半个小时,它可以在10分钟内超过它。

18、近日新闻报道了美国少年泰勒·威尔森的事迹,14岁建核聚变反应堆,19岁登上科技、娱乐、设计大会,即TED大会的演讲台。可见,孩子的创造力是从小培养的,我们的国家若能及早转变教育模式,也是能够培养出同样杰出的少年科学家的。

19、大礼堂顶上藏着比北京新扩建的长安街路面还要宽的十二榀钢屋架。

20、《太阳》:“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拿地球跟太阳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了太阳的体积之大这一特点。

21、一本好书胜过珍宝,一本坏书比一个强盗更坏。’因此,开卷是否有益,得先看开什么卷。药吃了对身体有益,但也有副做用。读书是有益的,但也有糟粕。有位哲人曾说过,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时,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见书就读的人,而是会读书的人。

22、泰山可谓雄伟壮观,相比之下,峄山就没有如此之傲气了。

23、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24、但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他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

25、瞧,春风是那样缠绵,让人神清气爽,而夏天的风,则带着丝丝暖意,让人暖意十足。

26、仙人掌上的刺跟针一样 仙人掌的生命力比玫瑰更强大 狗有好多只猫那麽大

27、四叶草代表幸福,而康乃馨则代表健康,不同花语,相同心意。

28、春天的雨细腻柔媚,夏天的雨粗犷热烈。

29、有的人过了一生,连一刻都不曾拥有;有的人仅仅过了一刻,已经是生命的永恒。

30、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31、这次汶川大地震所造成的伤亡堪比当年的唐山大地震。

32、少年闰土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我”第一次和他见面,闰土“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二十年后,“我”回到故乡,再见闰土时,他“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他头上是一顶旧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那手也不是我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33、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鲸】

34、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35、秋有秋的冷瑟,春有春的澎湃。

36、和蜂鸟相比,啄木鸟的个头就大多了,啄木鸟不但在体型上比蜂鸟占据优势,在养儿育女方面也比蜂鸟得到的益处多蜂鸟每天不辞辛苦,四处采蜜,也最多只能喂抱2只雏鸟,而啄木鸟只需要在自己的鸟窝前用它那斧锯般的嘴在树木之间桌来桌去,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到食物了。

37、自称盗贼的无须防,得其反倒是好人;自称正人君子的必须防,得其反则是盗贼。

38、临街的窗子如果装上这种玻璃,街上的声音为40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剩下12分贝了。

39、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松鼠】

40、普通的老师在教学生的时候,都力求踏踏实实地把知识传递下去,采用明白易懂的语言,甚至反复讲解,直至学生用勉强的表情说“我懂了”。可是我们看古时候老子是怎样教学生的?孔子向老子请教,老子什么都没说,只是伸伸舌头,孔子就能领悟,得出以柔克刚的道理,这玄之又玄的教学方法在今天看来非常不可思议,可为什么教学效果这样好呢?恐怕还是名师高徒的关系。

篇2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从它本身的作用和结合句子语境两方面着手。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

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

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细读标题和注释;

2、分析意象;

3、品味意境;

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

1、把握形象特点;

2、辨析表达技巧;

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

1、概括主旨;

2、联系背景;

篇3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使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摹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

例1 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第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2007年安徽卷第17题)

这道题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无形的风,实际上是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考查。判断修辞手法较容易,难的是结合句子分析其作用。其实考生只需结合原文把比喻的作用套上去即可:春风拂面的感觉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这个比喻句本体“春风”和喻体“摇头摇尾的小花狗”是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但小花狗给人的亲切、轻柔的感觉与春风很相似。作者将春风比作小花狗,是将春风拂面的感觉具体化和形象化了,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自然。当然,原题还涉及比拟、排比等修辞格,这里只分析比喻。

例2 怎样理解“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在文中的含义?(2008年重庆卷第14题)

对于此题,考生不需要回答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但考生在分析含意时,必须首先分析作者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传情达意,然后才能结合某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来套用。这句话使用了比喻辞格。作者梳头时发现的一根白发被比喻成曙光中的雪线。说雪线刺痛了眼睛,其实是说因为白发的出现使自己看到了时间的流逝,从而刺痛了自己的心。作者内心对时光流逝的悲叹与痛苦通过这个生动的比喻句具体、鲜明地表达出来。

二、对比

对比,即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辞格可以使客观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表达得更集中、更加鲜明突出。近年来,高考语文阅读对对比的考查也较多。下面举例分析。

例1 “渔翁”在文章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2010年江西卷第18题)

这道题要求分析“渔翁”的寓意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来说,分析事物在文章中的作用,大致有引起下文、反衬、对比等作用。结合文段中渔翁的形象和最后一句: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还在。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将渔翁和屈原的形象进行对比。下面,我们套用对比的作用来分析:“渔翁”的寓意是只关注眼前物质利益的人和明哲保身的遁世者。作者将不顾权力更迭、人间兴废、反而活得逍遥自在的渔翁和愤世嫉俗的屈原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根据对比的作用,我们知道这是以坏来突显好,让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操显得更加高尚。忧国忧民的屈原早不见了,而明哲保身的渔翁仍在,这种鲜明的对比。除了前面的作用之外,还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对无法改变的社会现实的感慨。考生只要分析出渔翁形象与屈原形象的对立,确定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后,再分析作者的意图,即对比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即可。

三、比拟

比拟有拟人和拟物两种基本类型。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正确运用比拟,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运用比拟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表现憎恶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例5 请赏析“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摩得平展展的”这句话。(2005年天津卷第18题)

赏析这句话,要先判断修辞手法。此时,考生要注意一个问题:辞格的运用,有时在一句或一段话里,同时使用几种辞格,这就是多种辞格综合运用。这道题中,虽然前一个分句“风是最美的问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从整句话来看,整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格,因为整句话可以缩成“风……把……抚摩得平展展的”,从“抚摩”这一动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它运用的是拟人。我们套用拟人的作用来赏析:把风拟人化,作者对它赋予了人的思想感情和动作形态(具体什么感情和动作形态,这要结合上下文来分析)。作者原来的心情是浮躁的,但是经过“风”亲切地抚摩,作者抛却了原来的烦恼或忧虑,原本紧张、躁动的心已变得安静、平和。

篇4

知识与能力

理清情节结构,学习精巧的构思方法;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说、议领悟文章的深刻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

理解小说通过对比描写表现人物截然不同的心灵,领悟人生哲理。

学习难点:

学习巧妙的构思,品味精炼、含蓄的语言。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幻灯机,幻灯片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展示人物美好心灵的故事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教学目标

1.导入语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人的眼睛可以看出心灵的美与丑,善与恶。本节课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泰格特的小小说《窗》,看看作者是如何透过“窗”来揭示人的心灵的。

2.(幻灯片)揭示目标

①理清情节结构,学习精巧的构思方法

②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一读课文,运用工具书,弄清生字词的音、形、意

1.(出示幻灯片)

俯瞰 一泓 斑斓 争奇斗妍 津津有味 扣人心弦

栩栩如生 不得而知 充塞 纹丝不动 气喘吁吁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查工具书

3.指名朗读词语,注音,释义

三、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提问切入:故事发生在哪儿?(一间病房)病房的环境怎样?

2.病房里有几个病人?他们有何共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处?

(学生回答,师板书:靠窗口的病人不靠窗口的病人)

3.那么在这简陋的病房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准备三分钟,指名复述课文。

四、三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靠窗口的病人的形象

(1)提问导入:靠窗口的病人每天都要做一件什么事情呢?(为同伴描述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

(2)窗外的景色怎么样呢?课文第4、5两段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3)指名朗读第4、5两段,回答

(4)靠窗口的病人为同伴描述的“窗外美景”是真的吗?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由此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5)指名回答,教师小结

(6)教师板书:心地善良,道德高尚

2.分析不靠窗口的病人的形象

(1)切入语:靠窗口的病人描述得是栩栩如生,不靠窗口的病人听得是津津有味。但是,不靠窗口的病人的思想发生了转变,由“享受”转变为“困扰”。作者对他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

(2)快速朗读第6~12段,用“_____”画出心理描写的句子,用“ ”画出神态描写的句子。

(3)不靠窗口的病人被什么所困扰呢?第6段的“想法”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内容?实际是指什么?

(4)“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的根本原因是

什么?

(因为他的自私心理)

(5)神态描写主要写了他的哪个部位?(眼睛)

(6)“纹丝不动”“仍然盯着天花板”,刻画出此人什么形象?

(7)教师明确,板书:自私丑恶、冷酷无情

(8)不靠窗口的病人可谓是不择手段地挪到了靠窗口的那张床上,终于可以一览窗外的美丽世界,可是他看到了什么呢?(光秃秃的一堵墙)

(9)为什么同是在一个位置观看,一位病人看到了丰富多彩的窗外世界,另一位病人只看到了一堵光秃秃的墙呢?(讨论)

(10)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五、四读课文,欣赏艺术特色

1.这篇小说是围绕什来展开故事情节的

2.文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两个人心灵的不同的

3.这篇小小说语言精练、含蓄,从文中找出体现这些特点的地方,谈谈看法

六、拓展延伸,感悟人生

1.以“窗”为话题,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文章透过“窗”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在生活中,我们还能由“窗”联想到哪些呢?

2.结合以上学生展开的想象和联想,结合自己所熟知的名人故事,谈谈人生的价值

3.教师小结

是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让我们个人都拥有一颗善良的心,那么,我们“窗”外的生活才会多姿多彩!

七、布置作业

小说的结尾戛然而止,请你发挥想象力,续写一段情节。看看哪位同学写得既有创意,又切合小说的中心意思。

附:

1.板书设计

2.设计思考

篇5

每到这个季节,十一月上旬,我生上了炉火,一直到明年四月初,将近半年的时光,我进入静多动少的生活。每到安炉子和撤火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有些感触,季候的变迁,情绪的转换,打下了很鲜明、很深刻的印记。

我的小四合院,每到冬季,至少要安六个炉子,日夜为它奔波,我的家人总是念咕说:安上暖气多省事,又干净。我也总是用我的一套理由做档箭牌:安暖气花费太大呀,开地道安管子多麻烦呵,几吨煤将放在何处?还得有人夜里起来烧锅炉……我每年这样搪塞,一直搪塞了二十一年。其实,别的都是假的,我中心的一条是:我爱炉火!

我住北房,三明两暗。左右两间有两个炉子,而当中的会客厅,却冷冷清清,娇花多盆,加上两套沙发,余地供回旋的就甚少了。客人来了,大衣也不脱,衣架子成了空摆设。到我家做客的朋友们都说我屋子的温度太低了。会客室里确实有点冷清,而我的写作间兼卧室却暖和和的。炉子,成为我亲密的朋友,几十年来,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它,有时爆裂,有时温柔,它伴我寂寞,给我安慰和喜悦。窗外,北风呼号,雪花乱飘,这时,炉火正红,壶水正沸,恰巧一位风雪故人来,一进门,打打身上的雪花,进入了我的内室,沏上一杯龙井,泡沫喷香,相对倾谈,海阔天空。水壶咝咝作响,也好似参加了我们的叙谈,人间赏心乐事,有胜过如此的吗?

每晚,我必卧在床上的,对着孤灯,夜读至十时,或更迟些。炉火伴我,它以它的体温温暖着我,读到会心之处,忽然炉子里砰砰爆了几声,像是为我欢呼。有时失眠了,辗转不能安枕,瞥看炉子里的红光一点,像只炯炯的明眸,我心安了,悠悠然,入了朦胧的境界。

暖气,当然温暖,也干净,但是呵,它不能给我以光,它缺少性格与一种活力。我要光,我要性格,我要活力。

我想到七八岁上私塾的时候,冬天,带上个铜“火箱”,里面放上几块烧得通红的条炭,用灰把它半掩住,“火箱”盖上全是蜂窝似的小孔,手摸上暖乎乎的,微微的火光从小孔里透露出来,给人以光辉,它不仅使人触感上感到温暖,而且透过视觉在心灵上感受到一种启示与希望的闪光。

有这种生活经验的人,会饶有情趣地回忆起隆冬深夜,置身在旷山大野中,几个同伴围在篝火旁边取暖的动人情景。火,以他的巨大热量使人通体舒畅,它的火柱通天而起,在黑暗中给人以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与向前冲击的勇气。在它的猛烈的燃烧中,迸出噼噼啪啪的爆炸,不像一声声鼓点吗?

炉火当然不是铜“火箱”,也不是篝火,可是它们有着同样的性格:它们发热,它们发光,它们也能发出震撼人心的声响。几十年来我独持异议不安暖气,始终留恋着炉火,原因就在此。

1、文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章的1、4、8段分别加以概括

2、下列句子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①两棵丁香,叶子簌簌辞柯了,像一声声消失的感叹

②炉火伴我,它以它的体温温暖着我,读到会心之处,忽然炉子里砰砰爆了几声,像是为我欢呼

3、本文题为“炉火”,但文中反复写到“暖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本文是“怀旧”之作,意在“呼唤传统”你同意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感伤(感伤之情)感动(温馨之情)感奋(激昂之情)

2、运用了对比手法、拟人手法、比喻手法。通过冷暖对比突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馨之感。文中“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炉火像“明眸”等拟人、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炉火的喜爱之情,表现出炉火对作者的特殊意义。

篇6

【片段】

(投影出示: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

师:大家知道什么是“狂妄”吗?狂妄就是极端自信到了目空一切的地步。现在千万不要看书。如果你遇到一个狂妄的人,你会怎么样?

生:极端地鄙视他!

生:我会瞧不起他。

生:我懒得答理他。

生:我会嘲笑他。

生:我会狠狠地批评他,讽刺他。

师:看来同学们大多数挺严格啊。那我们看看大自然是怎么对待人类这个狂妄的孩子的。

(投影出示: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 )笑……)

(生读)

师:大自然笑了,大家猜猜大自然会怎么笑。

(生相继说出:大笑、狂笑、嘲笑、冷笑等)

师:看来大自然和大家的态度不大一样啊。同学们懂窃笑吗?

生:窃笑就是偷偷地笑。

师:怎么回事儿?大自然干吗要窃笑,而不是像大家一样大笑、狂笑、冷笑呢?

生:大自然看来是不想让人类知道她在笑。

师:有点儿意思了。为啥不想让人类知道呢?

生:按一般常情,是为了保全人类的自尊心吧。

生:这应该是疼爱人类、宽容人类的表现吧。

生:我觉得大自然很温柔,懂得尊重别人。

师:我们看看答案。

(投影出示: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

(生朗读)

师:原来是这样啊!一位可爱的母亲对无知的孩子的笑,是什么样的笑?或者说,这位自然母亲在笑时,她的表情会是怎样的啊?

生:慈祥的。

生:宽容的。

生:原谅孩子了。

生:会心的。觉得孩子犯错误很正常。

师:总之,母亲的笑,是相信孩子一定会成长并知道自我反省而笑。同学们,老师想起了一句名言:当我们弱小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强;当我们开始成长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感恩;当我们很强大了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宽容。这位对着无知的孩子不是嘲笑、讥笑,而是窃笑的母亲,一定不会是软弱的母亲,而肯定是一位——

生:特别强大的母亲、

师:她的表现是不是应该得到我们的——

篇7

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没有根的迁徙叫流浪。不断加快的城镇化进程,在让人们享受便捷生活的同时,也在一步步吞噬着古老的乡村文明。日益拥挤的城市,在一片灯红酒绿的背后,遮盖不住的,是人们对精神的渴求。

叶延滨先生的文章,无论是《开机关机》,还是《听雨》,亦或是《心寻》,大多饱含一种对过往乡村生活的留恋,以及对现今城市生活的不喜。这或许与作者复杂的个人经历相关,但又恰好契合了现今大多数人在物质与精神冲突下的纠结与矛盾心理。这种充满人文情怀的忧患意识,恰如一支富有魔力的箭矢,直指人们内心最原始也最真切的心田。

作者为了凸显主题,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

①借助联想和想象,将现实世界和想象生活作对比。在文章开头,作者借助爷爷和小姑娘的对话,给读者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虚无世界”,作为读者,我们无法得知手机里的世界到底是“多彩”还是“虚无”,但从爷爷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得到爷爷的不解与落寞。在文章后半段,作者不惜笔墨,详细描写了爷爷心中的“鲜活世界”:蚂蚁在搬家,蚂蚱在小憩,蝈蝈在歌唱,蜗牛在散步,蟋蟀在吟叹。看到熟悉的童年世界,爷爷脸上也露出了孩童般的笑容。作者把爷爷在现实世界的落寞与在童年世界的开怀作对比,凸显出爷爷对童年乡村生活场景的怀恋与不舍。

②在同样的世界里,将爷爷和小姑娘的感受作对比。当爷爷和小姑娘看到面前坚硬的水泥地变得松软,同样一幅画面出现在他们眼前时,小姑娘觉得熟悉而又陌生:这些句子很熟悉,他们“是课本上的句子”;这种场景很陌生,不知道是“草原”还是“森林”。爷爷却像寻得多年未见的老友:它们就是街坊,常守在房前屋后;它们就是地气,曾现于梦里梦外。爷孙对相同场景的不同感受,在小姑娘“多好呀,这是真的吗?”的疑惑中烟消云散,表明看似古老的乡村场景对新生代的小姑娘也有吸引力,画面“像海市蜃楼般无影无踪”,更是凸显“心寻”历程的艰难。

文中有两处类似于剧本注释类的文字,看似突兀多余,实则颇有深意。

如第一处“如果这是电影,银幕上就出现了神奇的画面”,这句处于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连接处,加上这一句,暗指下文将出现另一幅场景,过渡更自然;同时,“神奇的画面”,设置悬念,让读者能迅速进入情景,以便身临其境地体会到爷爷童年生活的美。

第二处则为最后一句“假如这是一部微电影,片尾还会缓缓地推出片名――《寻找回不来的世界》”,“缓缓推出片名”富有动态感,会让读者觉得自己在影院观影;“寻找回不来的世界”与标题“心寻”相呼应。明知回不来,却要用心寻,或云老者痴,谁解其中味?如此呼应,含蓄隽永,余味悠长。

难点指津

“回不来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如何理解“心寻”这一行为?

“回不来的世界”指爷爷记忆中的童年世界,那里没有“坚硬的水泥地”,只有“松软的黑泥土”,那是一个深藏于记忆深处,人与动物平等相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睦友好的奇妙世界,是一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虚无世界”。

“心寻”可以指爷爷用心寻找童年世界的历程。这个世界像海市蜃楼般,好像真实地显现在眼前,却又刹那间消逝得无影无踪。佛家有七苦,“不得”居最末。求而不得,也就罢了;海市蜃楼,欲罢还休!爷爷记忆中的世界,是回不来的世界;爷爷的“心寻”,注定是一段艰辛的历程。这段历程愈是艰辛,这种寻求愈显执拗,这个世界也就愈显珍贵。

“心寻”也可以指小姑娘即将开始的新的征程。文章开始,小姑娘沉醉在自己的“虚拟世界”里,没听明白爷爷说的“车轱辘话”;后来和爷爷一起见识了“神奇的画面”之后,高兴地说:“多好呀!”表现出对新世界的好奇与渴求;在“这是真的吗”的质疑声中,“眼前的一切像海市蜃楼无影无踪”,“寸草不生的水泥地”无情地打碎了尚还稚嫩的梦想,看似梦想的终结,实为涅般新生。

考点训练

一、作者主要用什么手法来揭示主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你如何理解“心寻”这一行为?试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篇8

我先请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略)。

教师投影课题、作者。检查预习情况,学生回答问题:①什么是咏史诗?②什么是怀古诗?③什么是咏史怀古诗?④咏史怀古诗的一般内容和情感。(略)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说明同学们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面让我们进入到课文的学习。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课文。

生1朗读课文。

师:请一位同学评价一下他的朗读。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近诗歌。投影PPT显示:

①诗歌的题目是“西塞山怀古”,哪些句子写西塞山?哪些句子写怀古?这两部分是如何连接起来的?

②首联、颔联写晋吴之战是怎样的一个历史史实?作者是如何刻画的?用了什么手法?

③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或许并不仅仅指上文西晋王F进攻东吴的事,金陵经历了若干的朝代兴亡,这样的兴亡交替都让后人浩叹,升起伤怀之感,但金陵古城却“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依旧枕寒流”有什么复杂的意味?

④“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是主旨句,请结合背景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

师:这首诗大家已经熟悉了,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哪位同学能主动说说?

生2:前四句写的是怀古,后四句写的是西塞山。它们用“人世几回伤往事”串联起来。

师:为什么是“人世几回伤往事”把它串联起来的呢?

生3:因为“往事”就是说的前面怀古的事,这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说得不错。但老师这里有一个疑问:“往事”仅仅指的是前四句写的史实吗?

生4:不是,因为金陵经历了六朝的更替。

师:嗯,那么前四句写了怎样的史实?是怎么描写的?主要用了什么手法?

生5:写了王F灭吴,用了一些动词。

师:你能说说这些动词的作用吗?

生6:“下”写出了西晋军队气势非常迅猛。“收”写出了东吴军队望风披靡的情态。

师:说得不错,那么还有一些动词的作用是什么?

生7:“沉”字写出了东吴政权随着铁索也一起沉到水底了,说明了东吴政权的灭亡。“出”字写出了吴主孙皓投降的丑态。

师:好的,前四句写史实除了用了一些动词外,还用了什么手法呢?

生8:用了对比手法,主要表现在:①形象上,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②色彩上,一边是晋军烧索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③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在对比中我们看出了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的咄咄逼人,失败者的黯然失色。作者写这段史实的目的是什么?

生9: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师:那他是如何发表看法的呢?请大家看问题③,小组讨论一下,谈谈自己的认识。

生10:西塞山与六朝形成鲜明对比,六朝灭亡了,而西塞山依然矗立在江畔。

师追问:决定国家兴亡的因素是什么?是危险的地形吗?

生11:不是。应该是帝王的作为。

师:也就是说“事在人为”。这位同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颇有见解。我们看问题④,分析作者的情感。(投影时代背景)

生12:作者反对藩镇割据,渴望国家统一。

师:有没有其他情感了?

生13:还有对唐朝统治者的忠告,希望他们不要重蹈六朝覆灭的教训。

师:综合两位同学的回答,我们知道了刘禹锡写这首诗的目的。一位具有历史责任感的诗人跃然纸上。结合本诗的学习,请大家总结咏史怀古诗的一般特点和鉴赏技巧。

生14:结构上: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生15:手法上:借古讽今、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对比、用典等。

生16:情感上……

师:其实我们可以把内容分为三类(投影出示):怀人伤己、怀古伤今、理性反思。

另外,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步骤是(出示投影):①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典故)?②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意图、领悟感情)?③这种态度是运用什么方法表达的?(分析技巧手法)这三个方面可以概括为:弄清史实―体悟感情―分析技巧。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本诗的学习,总结了咏史怀古诗的一般特点和鉴赏技巧,下面我们就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内容。(略)

《西塞山怀古》是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创新求变的中唐诗”专题中的一首,如何讲这首诗,我动了一番脑筋。既然是选修教材,我可以进行专题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将书中诗的题材分为边塞诗、咏史怀古诗、羁旅登高诗、山水田园诗等几类进行专题教学,每个专题选一两首典型诗歌进行精读。如咏史怀古诗,我选择了《西塞山怀古》和杜甫的《咏怀古迹》,从意象、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解读,总结诗的特点与规律,再选择同一诗人相同题材诗歌进行阅读训练。通过专题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一类诗歌的鉴赏路径和规律。这是我这节课的主导思想。

这一次教此诗,我主要是想让学生动起来,从学生发现的问题出发,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加以引导,特别是在学生正常思维基础上多加引导,想办法带领学生到“自学”不能达到的地方去感受一番。

课前,我收集了学生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整理归类,发现大部分学生的问题都是围绕“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这几个方面。由此可知,学生自学发现的疑难问题与常规教学内容的设置有很多重合。于是我设定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即:“这首诗所写的史实是什么?其中蕴含了哪些情感?这种情感是用什么方法表达的?”我力求与学生一起探究这些问题,在适当之时、适当之处点拨,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的提升。

篇9

一、学习文言文,锤炼字词句

古人作文的澜魈度令人起敬。杜甫是一个炼字大家,以致后世学者如黄庭坚等人极力苦学,奉为圭臬。《蜀相》着一“自”、一“空”,“景语含情,情语寓景”。这正如宋代范文在《对床夜语》一书中所说的“情景相融而莫分也”。这样的例子不仅可以做诗歌赏析题练习,更可以做写作训练的最佳示范。

如这样一段文字:“一阵微风拂过,凉爽了我,但吹动了它――枫叶,看她时而轻舞,时而狂跃,时而又静下来。听着叶子沙沙地响,沉浸在这红色记忆中,不扭动一根筋,怕打破这寂静的环境;也不敢眨一眨眼皮,万一眨眼间这景就消失了呢?”“吹动”二字用得不好,太俗。若改为“吹醒”则表现出景物的特点,做到了景传之情,情随于景,情景真正交融。

二、学习文言文,积累佳素材

文言文是一个写作素材库,各种主题的素材凝练简约。只要平时积累,考试时真是可以信手拈来。如“合作”主题就有以下素材可用,《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劝谏秦伯,《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将相和”,《鸿门宴》中刘邦与其手下将领之间的默契合作逃离虎口;反面例子如《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助手秦舞阳的“色变振恐”。

再如关于“挫折”主题的,有学生写下这样一段话:“人生在世,要学得豁达,活得潇洒,个人恩怨,你把它看得很大,它会把你压跨,不如‘笑傲江湖’,把目光放长远些。苏轼本在朝中做官,因被贬至黄州挂个闲职,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尽情享受‘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种乐观旷达的情怀,也可供我们借鉴。”相信这样的作文一定会让考官心旷神怡。

三、学习文言文,作文文采强

语文课本所选的文言文都是千古名篇,有许多名言警句。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水光接天,白露横江。”这样的句子在实际写作中都是可以直接引用或者稍作改动入文的。

一位喜欢李清照的学生这样写道:“窗前捧诗词,邂逅李清照。庭院深深深几许,女子愁情愁几何?‘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年少的你是幸福的。可命运之神却没有垂青于你,让柔弱的你承受多舛的磨难,文物丧失,丈夫远逝,金兵南下,带着对明诚的追忆,国家的担忧,你在‘满地黄花堆积’的秋夜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你倚窗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你捂胸叹‘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你望雨感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熟稔的诗词,巧妙的嵌入,独特的理解,多方的引用,让阅卷老师看到了学生的扎实基础,不得高分才怪。

四、学习文言文,结构更谨严

古人非常注重文章的谋篇布局。如苏洵的《六国论》,作者采用先立后破,破中有立的方式,开篇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赂”与“不赂”最后都直接或间接遭到灭国的结局,借古讽今,为当朝统治者提出告诫。文章脉络清晰有序,易于理解,便于记忆。

湖南省考生的《琵琶行之父母有情》,考生写作时直接套用《琵琶行》的结构形式,将《琵琶行》一诗中和音乐相关的诗句,直接剥离出来,组织为自己的行文结构,读来感觉浑然天成,又让人耳目一新。

五、学习文言文,手法多变化

文贵变化,手法贵多样。苏轼的《赤壁赋》运用对比手法,将古今人物――“曹操”和“吾与子”对比。同时运用比喻手法――“渺沧海之一粟”,将自己比喻为“一粟”。也可以借鉴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前人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最佳的示范,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学习借鉴呢?

六、学习文言文,文题有情趣

文言文由于时代的因素,语言凝练简洁,在平时的拟题的过程中,可以直接使用或者改头换面,就可收到“题好一半文”的效果。比如这些标题:《一蓑烟雨任平生》之于《论洒脱》、《不畏浮云遮望眼》之于《逆境》,等等。孰优孰劣,一目了然。相信这样的标题定会让考官眼前一亮,双眸不忍离去。

七、学习文言文,古树开新花

旧瓶装新酒,既有古典的唯美,又有现代的清新。借助文言文的外在框架或者情节,加入具有现代气息的新鲜思想,一箭双雕。近年来,故事新编类的作文备受青睐,甚至有人说,如果考试写文言文作文,一定会得高分,甚至满分。

如江苏省高考作文《心中的一泓清泉――乐语文赋》:“挈竹}以逸致兮,披鹤氅而登台。揽清风以盈袖兮,乐语文而开怀。”楚韵晕染考场,让阅卷者难以抗拒,高分已成定局。

篇10

一、探寻遣词造句的秘妙,揣摩内化

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特别是优美的语言更是学生习得的好范例。教师要发掘那些精美的语言,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品味,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如《西湖》一课中有四个比喻句:“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绷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如此精妙的语言,不仅准确而传神地表达出事物的形象之美,也使句子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美,读起来抑扬顿挫,韵味十足。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触摸、品味文字。同是比喻句,但作者却用了“犹如”“像”“仿佛”“宛如”等不同的比喻词。这种遣词造句的范例应该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会运用。教师可以先通过读这些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使学生对比喻句有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联系学过的课文找出相同类型的比喻句再一次加深印象最后实行迁移引导学生学着写两句打比方的句子把课堂所学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一位教师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第2自然段,“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一段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在充分感受语言的表达秘妙后把“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一句擦去。引导学生“如果让你写你会怎么写?”教者这一“擦实在是妙。擦出了一片想象的空间擦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既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对课文进行了再创作。

二、探寻构段方式的秘妙读中仿写

小学阶段最常见、学生要掌握的构段方式有:总分式、递进式、承接式、并列式等。这些典型的构段方式,有很强的示范性,要让学生在读中仿写,把握言语运用的本质和规律,促进语言的迁移,提高语用能力。《恐龙》第2自然段:“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段落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这种先总的介绍,再分别具体描述的段落是学生仿写的好范例。教学这类课文时,应当把段式结构的学习、感悟与模仿运用当作重点。就以上段落而言,可以分别设计“节日里街上真热闹“”秋天的多姿多彩”等总述句让学生进行段式仿写,实现读写的迁移。

三、探寻布局谋篇的秘妙,读中学写

教材中蕴含着多种小学生必须学习、掌握和运用的文章结构和布局方法,发掘这些表达秘妙,有利于循文路,导学路,并从读学写。《颐和园》一文作者先写“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再分别写了“进了颐和园的大门,来到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最后总结“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全文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条理分明、过渡自然。福建著名特级教师刘仁增在教学《颐和园》时,主要按三个板块推进教学:板块一,朗读露一手;板块二,写法学几招;板块三,练笔比一把。他深入浅出、图文结合,根据文本的表达秘妙,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既让学生欣赏到了祖国园林艺术瑰宝的美伦美奂,又巧妙的让学生学会从景点变化、景物顺序、景物特点三个方面写游记的方法。

四、探寻描法的秘妙,以读促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