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有哪些古诗范文
时间:2023-04-05 00:02: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元宵节有哪些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元宵节,中国民间有“观灯猜谜”的习俗。民俗专家介绍说,猜灯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记载,猜灯谜自南宋起开始流行,至今不衰。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2021关于元宵节的趣味灯谜,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2021元宵节趣味灯谜1.【字谜】:一勾心月伴三星
【谜底】:心
2.【字谜】:一撇一竖一点
【谜底】:压
3.【字谜】:八字头
【谜底】:学
4.【字谜】:千里挑一,百里挑一
【谜底】:伯
5.【字谜】:群雁追舟—巡,猜一个字
【谜底】:言
6.【字谜】:有耳就能听话
【谜底】:门
7.【字谜】:要一半扔一半
【谜底】:奶
8.【字谜】:一半甜一半辣
【谜底】:辞
9.【字谜】:一半坐一半站
【谜底】:垃
10.【字谜】:上下合,猜一个字
【谜底】:卡
11.【字谜】:一根木棍,吊个方箱,一把梯子,搭在中央
【谜底】:面
12.【字谜】:一只牛,猜一个字
【谜底】:生
13.【字谜】:一只狗四个口,猜一个字
【谜底】:器
14.【字谜】:一一箭穿心,猜一字
【谜底】:必
15.【字谜】: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南洋有个人,只有一寸长
【谜底】:府
16.【字谜】:一边是水,一边是山,猜一个字
【谜底】:汕
17.【字谜】:一边是红,一边是绿,一边喜风,一边喜雨
【谜底】:秋
18.【字谜】:七人八只眼,猜一个字
【谜底】:货
19.【字谜】:七人头上长了草,猜一字
【谜底】:花
20.【字谜】:七十二小时,猜一个字
【谜底】:晶
21.【字谜】:王先生白小姐坐在石头上
【谜底】:碧
22.【字谜】:九十九,猜一字
【谜底】:白
23.【字谜】:九只鸟,猜一个字
【谜底】:鸠
24.【字谜】:九号,猜一字
【谜底】:旭
25.【字谜】:九辆车,猜一个字
【谜底】:轨
26.【字谜】:四个人搬个木头,猜一个字
【谜底】:杰
27.【字谜】:一人,猜一个字
【谜底】:大
28.【字谜】:一人一张口,口下长只手,猜一字
【谜底】:拿
29.【字谜】:一人在内,猜一字
【谜底】:肉
30.【字谜】:一人挑两小人,猜一字
【谜底】:夹
关于元宵节的趣味灯谜1死节从来岂顾勋(猜一武侠小说用词)——谜底:绝世轻功
2水管结冰用火攻(猜一成语)——谜底:融会贯通
3是节东篱下,纷披为谁秀(猜一灯谜用语)——谜底:花色谜
4十分精巧(广东地名)——谜底:湛江
5生财有道(猜一出版名)——谜底:词发行
6三五婵娟影,映入钱塘中(猜一电影)——谜底:八女投江
7人言此山天外来(猜一台湾地名)——谜底:岳飞传
8缺少动力,错失先机(猜一灯谜用语)——谜底:风云
9黥(猜一灯谜用语)——谜底:犯面
10清明前夜(猜一传统节日)——谜底:元宵
11迁怒(猜一国名)——谜底:挪威
12旁若无人(猜一灯谜用语)——谜底:全中者
13拍一个巴掌(猜一地名)——谜底:五指山
14那厢宝玉来稍迟,这厢黛玉已香消(猜一灯谜用语)——谜底:晚会到此结束
1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猜一《红楼梦》人物)——谜底:惜春
16冥冥夜雨落双桥(猜一作家)——谜底:六六
17谜面(猜一灯谜用语)——谜底:答案
18鲁迅逝世一世纪(猜一成语)——谜底:百年树人
19柳拂翠首携幼主(打两字)——谜底:羽樱
20留取丹心照汗青(猜一灯谜用语)——谜底:史记人物
21列车首发到来年(打4字网络用语)——谜底:开始下载
22空中霸王(猜一台湾地名)——谜底:高雄
23君用一物,足以御狄,安用我等?(猜一对联术语)——谜底:鹤顶格
24酒阑人散(猜一灯谜用语)——谜底:燕尾
25锦绣满朝耀夜光(猜一灯谜用语)——谜底:华清杯
元宵节灯谜有哪些1最荒凉的地方——谜底:寸草不生
2最反常的天气——谜底:冬暖夏凉
3自从分开未见一面——谜底:美人
4住持送人出寺去,细雨如丝相别离(猜一灯谜用语)——谜底:主擂
5仲尼日月(猜一古人名)——谜底:孔明
6只有一个答案(猜一灯谜用语)——谜底:无别解
7这等罪行全是这冒充的宰辅所为(猜一灯谜用语)——谜底:通假相犯
8岳老大是不行,老二是不错的(猜一语文用语)——谜底:第一自然
9元宵灯语大全及答案猜字篇——谜底:
10与君相会莫分手(猜一灯谜用语)——谜底:面上别解
11右旋螺纹(猜一灯谜用语)——谜底:正扣
12永久和平(猜一大陆地名)——谜底:长安
13一点不假(旅游胜地名)——谜底:滇池
14遥指红楼是妾家(猜一灯谜用语)——谜底:石头人
15杨修巧分丞相酥(猜一灯谜用语)——谜底:离合字
16雪地漫游君作伴(猜一灯谜用语)——谜底:白珩
17笑语声中喜相逢(猜一文艺名词)——谜底:音乐会
18夏至(猜一成语)——谜底:地久天长
19未登程先问归期(猜一灯谜用语)——谜底:别解,会意
20为啥被踹,至今不明(猜一灯谜用语)——谜底:黄谜
21望而生喜(打古诗一句)——谜底:十五始展眉
22万紫千红(猜一灯谜用语)——谜底:集锦
23万里赴戎机(猜一灯谜用语)——谜底:遥对格
24团结战斗(猜一灯谜用语)——谜底:同心格
篇2
【关键词】学语文;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继承并发展的文明产物,是推动中国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传承并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势在必行。小学阶段又是培养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语文学科,天生具有优势。因此,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更好地去了解掌握传统文化对其今后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一、诵读经典感悟传统文化
诵读可以说是古代私塾最常用的教育方式之一。诵读是通过眼睛将知识传递到大脑,大脑再进行思考后,用嘴巴读出来,最后再传达到耳朵里,这种周而复始的过程能将知识点记忆牢固。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经典,是历史发展的沉淀物,同时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础载体与思想源泉。这些经典在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中起到奠基和引领的作用,在诵读经典中能够让学生去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学习这些文化经典最适合的方式――诵读。比如,可让学生诵读一些较为简单的《千家诗》《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声律启蒙》等。抑扬顿挫的诵读节奏能够让学生感受韵律之美,而且还能加深记忆,更能从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之所在。
二、传统文化教育从低年级教学开始
低年级的小学生主要的学习任务是识字。因此,语文教师在讲解字词的同时也要不断渗透传统文明的精神,这也是一种高效的授课方法。小学生的记忆和辨识能力是不断上升的,此时,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比如,多介绍一些优秀的古代文化成就,更利于培育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例如,在讲解《孔子拜师》一文时,要有侧重点地引导学生学习孔子不断学习的锲而不舍的精神,用经典人物、经典事情去启发学生,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后续的学习、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充分向学生展示教材内古诗词的美,养成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语言优美,读起来又朗朗上口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也向世人展示了古代的文化、生活、军事、道德等方面的信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去背诵简单易背的古诗词,也要深挖古诗词背后渗透着的传统知识,比如如《竹石》《石灰吟》表现出来的是古人艰苦卓绝之精神。陆游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抒发出来的是诗人极度渴望报国的精神品质。
在诗词教学中让学生去感受传统文化之精髓,通过诗词学习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情操,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都能喜欢上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进而再成为合格的传统文化继任者与发扬者。
四、结合生活实际体味传统文化内涵
要想让学生更好地去体味传统文化之内蕴,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是保障。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大量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端午节,中秋节等。作为语文教师,就可以借用某个传统节日作为引子,再结合生活实际去引导学生体味传统文化的内涵所在。例如,在端午节快来临之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查阅一些关于端午节的信息。比如,端午节还有哪些名称?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与哪位历史人物相关?大家了解屈原的一些事迹吗?再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的资料整理、布置与之相关的作文,再以黑板报、讲故事等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可借助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去探究、体验,将传统文化实实在在地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自身实践感受去体验文化的内涵。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展。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珍贵遗产,如果不对其传承,这些珍贵遗产的吸引力将会逐渐降低。在当下,西方文化不断冲击当代人思想观念与价值观的时候,作为语文教师,捍卫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其职责。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引导学生,感染学生,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房殊.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277-278.
[2]张海霞.将传统历史文化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中[J].中国校外教育,2015,25:100.
[3]苑金茹,刘华,刘舒菁.将传统文化的“历史母体”融入校园文化的“现实土壤”.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2006(09).
篇3
在现代文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走向衰落,拯救民族传统文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为了使我们民族的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就必须提高国民意识,特别要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将小学语文教学提升为一个认知、感悟、传承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过程。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 传统文化
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如何做到让传统文化充实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教育和熏陶,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路径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积淀了数千年,铸就和传承了很多经典之作,不管是从形式、内容和概念上,都各有特色,别具一格。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能力,来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形式上,由简到繁是很理想的模式,如低年级的可以要求其诵读较简单易懂的《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弟子规》等;中高年级的则可以牵引着学习较复杂和长篇幅的宋词和文章等。每周安排一到两节课,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直到理解通透。传统文化的特质,在于精巧的篇章中蕴含丰富的哲理及情感。传统文化中,教师要注意紧扣教学目标,来进行筛选有价值的词句和重点语段,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语文教材本身选取了一定数量的经典古诗文,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素养,对学生精神和语感熏陶有巨大的感染作用。诗经的质朴、唐诗的雍容、宋词的典雅,都是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必学内容。在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切入,对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要细致认真地加以牵引,从而一步步完成传统文化的灌输。文化素养的养成,是一项潜移默化的长期工程。
二、在汉字的书写中传承传统文化
汉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是文化的产物,是中华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块文字。一个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有其音可读,有其形可辨,有其义可寻,虽然在文字的演变过程中,有一些字已经改变了它的本来面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对传统文化中古文字的了解。中国的台湾、香港等地现在仍用繁体字,就这方面来说,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汉字”的坚持者和守护者。在《新课标》对于汉字也有要求和说明:“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草、行书的汉字演变过程;古代对造字方法归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的一部分。
三、利用课外阅读的平台,润物无声、悄然渗透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历史的瑰宝。先秦散文,诸子百家,唐诗宋词……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民族精神也传统文化的积淀中不断传承巩固。作为教师,更要不失时机地做好引导,课余时间积极向孩子推荐相关的经典著作优秀文化遗产,让孩子课外阅读,开阔他们的视野。例如,古典文化代表的四大名著,对小学生来讲要求也许有点过高了,但是四大名著儿童版在各家书店都可以找到,或观看有关四大名著的电视电影,对孩子文化的熏陶有很大的帮助。当孩子们到高年级的时候,他们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此时就可以向他们推荐一些文字不深奥且饶有兴趣的古代文学作品了,如《世说新语》《项脊轩志》等等。这样,丰富的课外阅读不仅能开阔孩子的视野,增加语文知识积累,同时也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伴随在孩子成长历程中,潜移默化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结合生活实际,体味传统文化内蕴
文化不是虚无缥缈的,不是仅停留在经典中,而是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要更好地体味文化内蕴,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百事孝为先”,传统文化对“孝”极为推崇,一位六年级教师在通过古典事例讲解“孝”的含义后,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纸,告诉学生“请把父母的生日准确地写下来”。一时间,许多同学愣住了,他们感到不安,竟然写不出相处十几年的父母的生日,交上来的纸张近一半是空白的,写出的也多为“可能是”“好像是”随即,教师以“孝敬父母”为主题,布置了作文,让学生回忆父母为自己作出的奉献,反思自己对父母的态度,不少人深感自责和悔悟。此后,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发生转变,主动父与母沟通,并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的敬爱。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结合生活实际,带领学生体味传统文化内蕴。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人物相关?你知道屈原的生平事迹吗?你读过屈原的作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布置作文,并以黑板报、讲故事、演讲等形式交流,还可以吟诗词、看龙舟比赛、吃粽子,让学生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有计划地探究、实践体验,对于文化传承意义深远。
国学是我们难以割舍的传统,传承的不仅是文化,还有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以及与之相关的价值观念。其教育的形式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并不需要教师人为地过渡挖掘。其中的价值观是延续中华民族数千年血脉的内在原因,也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支撑力量,对于弥补当前社会精神的缺失和纠正价值观是非常具有积极意义的。国学热的兴起不会是流行风,而是一种新常态的回归。在这一点上,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是大有作为的。
【参考文献】
【1】房殊.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篇4
《春节和圣诞》是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我们的生活不一样”单元里的一课。教材内容结构为:“春节前后”和“快乐的圣诞节”,其中,“春节前后”包括四板块:“腊八粥”“守岁”“元宵节”“春节情境模拟表演”;“快乐的圣诞节”包括四板块:“圣诞节的来历”“圣诞老人的故事”“圣诞树”“圣诞节的故事”。初看教材,春节与圣诞节是两条并行的线,各自包括的知识点都挺多,可如果我们在课前对学生通过聊天谈话、调查问卷等方式对他们的学习起点状态进行研究,对他们的发展状态进行预测,那么,这些教学内容就显得较为单薄,作为六年级的小学生,生活在如今这个多元开放的社会中,教材上的这些内容已不足以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了,教师如果只是把教材上的这些内容“照本宣科”传授给学生,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对“品德教育”产生反感情绪也就在所难免了。
【学情呈现】
《春节和圣诞》一课选择了对一个教学班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来了解学情。
先看问卷数据统计表(“统计表”略):对于这两个节日,你都了解哪些?对以上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学生对于春节获知度是较高的,尤其他们参与其中的“吃”“玩”“穿”,节日的日期、来历、传说、故事、风俗、活动基本也是知道的,其中一些孩子的“不了解”也属知识遗忘的正常范围;对于圣诞节的了解虽不及春节,但还是有所知道。由此看来,学生的现实起点大大超过了教材中的逻辑起点,实际学情大大超越了教师对学生的预估。
再看对“你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这两个节日的”的回答,大致有以下三方面:
一、?学科经验――就这一课的主题来说,品德学科一年级《过新年》,四年级《我们的民风民俗》都已学习了解了关于“年”的传说、春节各地不同的习俗等。此外,语文学科二年级古诗《元日》,四年级《春联》;英语学科二年级Unit9 Merry Christams,六年级Unit 7 At Christmas;音乐学科一年级《新年老人走来了》,四年级《铃儿响叮当》;美术学科四年级《节日》,这些教学内容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春节与圣诞节的相关知识。
二、?阅读经验――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前获知了有关知识。如他们从《圣诞老人的故乡》《圣诞怪杰》《北极特快车》等一些书籍中知道了不少关于圣诞节的信息。
三、?生活经验――每一年,学生都要经历这两大节日,不论是随着各自家庭过节去感受,还是带着假期的综合实践作业,如“圣诞SUPERSHOW”、“对压岁钱的调查”等对节日的切身体验,或是跟随生活中镜头,街道、饭店、商场营造的氛围,又或是从音乐、电视、电影中去追随着节日的变化与发展,这些都丰富着学生对这两大节日的认识。
【学情研析】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只有基于学情分析的课堂教学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讲学生所缺,授学生所需,才能让有效学习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生。
依据学生在学习《春节和圣诞》一课前呈现出的实际学习状态,教师就要在此基础上找寻出学生的疑惑、兴奋、增长之处,切中他们的心理需要,确定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带领他们从已知出发,由未知、想知走向应知、能知。为此,笔者侧重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深度挖掘和引导。
一、?抓住疑惑点――挖掘学生的认知需要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方面的积极心理表现为兴趣广泛,且有较强的探究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增强等。据此,未知,对于他们而言就是将其转向已知的一种挑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单元主题“我们的生活不一样”出发思考、质疑:为何将春节和圣诞放在同一课,同一标题中?春节和圣诞都有哪些异同?等,这也就是教材逻辑起点中的未知或者未予明确的教育内容。
这样一来,《春节和圣诞》一课教材结构内容“春节前后”、“快乐的圣诞节”根据学生的学情就有了不同的层级,依据差异,这两版块所涉及的八小部分内容就无需再作为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而只是成为本节课堂教学活动的第一项内容:在自读文本中解决不同层级学生对未知点的积极获取,引发对两大节日异同点的思考,并同时从中训练学生比较阅读及比较研究的学习方法。
二、?抓住兴奋点――挖掘学生的情感需要
虽然教材编写者力图站在儿童的视野构建教材内容结构,但终究无法替代“信息爆炸”时代儿童的思维。就《春节和圣诞》一课的学情调查来看,课堂有足够的空间可以满足学生的“想知”。当然,作为品德学科,还需要关注学生“想知”背后透出的情感、态度是否需要纠正、引导和培养。通过上文“问卷数据统计表”中数字分析,学生对于希望了解的还多倾向于“圣诞节”。通过课前聊天知道,在学生的眼中,圣诞节似乎就是狂欢的代名词,圣诞老人、圣诞树犹如童话般美好,在他们看来,大人们也喜欢过圣诞节,毕竟节日气氛的浓烈,铺天盖地的宣传丝毫不输过春节。再加之,“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在各种用品、物品的质量中都得以体现,这无疑又在诱导着他们对外国文化的盲从、追捧、向往。学生们对“洋节”的好奇是可以理解的,也是需要尊重的,但这却只是对圣诞节浅表的理解而带来的某种兴奋,因为他们还缺乏对圣诞礼物背后传递的究竟是什么以及对圣诞精神的了解。
据此,对于由圣诞节相关的文本故事折射出的节日内涵的理解就成为本节课堂教学活动的第二项内容:补充描述一组画面“中国人过圣诞”“外国人过春节”,通过春节和圣诞节的彼此走近,明白中西方文化的互通互融,旨在明了尽管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民过着不同的节日,不同的节日里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但是它们却蕴含着共同的心愿,那就是爱、祝福、关心、对现实生活的积极肯定、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祈愿等。
三、?抓住生长点――挖掘学生的价值需要
品德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三维目标更加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因为它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更承载着道德教育的任务,承载着对个体品德修养、公民素养的培养。那么,品德学科的教学内容就不能仅仅拘泥于化解学生的未知,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回答学生的想知,还需要循着正确价值观的指引找寻学生建立在“能知”基础上的“应知”,即符合社会道德观或面对现实价值困惑的“需知”,让其“跳一跳”可以接纳、认同,以达到最近发展区。《春节和圣诞》一课,教参中给出的教学情感目标为“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和悠久,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权且不谈这个目标并非仅这一课时的学习就能完全达到,这个形成性目标在遭遇社会对外国文化媚从的现实还是很尴尬的,由此,从小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熏陶,激起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激发对本民族的热爱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对“春节情,中国情,民族根”这一感受的层层递进就成了本节课堂教学活动的第三项内容:补充一个环节,“中国人过年返乡”――“海外华人回‘家’过年”――“西方国家的春节情”三组画面或视频随层级逐一推进,情感也逐渐激燃,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春节,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着深深的春节情。随着中国在世界地位的提升,春节已不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如此,学生对“春节”的价值认识,就会从生活中的“吃、穿、玩”上升为对中华民族血脉情缘的深切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