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朗诵的文章范文
时间:2023-04-02 18:35: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适合朗诵的文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举国上下庆国庆,
遥想当年战鼓惊.
全国人民齐祝兴,
皆出儿女爱国心.
关于国庆的朗诵文章二
龙腾马啸,与时俱进。
月白风清,共酒开怀。
鸡鸣凤舞,同乐共欢。
对酒当歌歌盛世
无情沉醉醉当今
面壁图腾腾英华
视网为家家温馨
迎风起舞舞今生
执手相叹叹当今
吟诗作乐乐太平
抚琴独唱唱太平
仰天长叹叹乡愁
举杯邀月月如钩
华夏河山遍红旗,
中原内外皆兄弟。
南辗北转实不易,
念往昔,
岁月峥嵘应有忆。
洪魔肆虐似无敌,
众志成城经有计,
军民共筑卫国堤。
庆国庆
看世界沧海桑田,
庆中华成立四九年.
中华美德源流长
英雄辈出焕荣光.
关于国庆的朗诵文章三
我的祖国,
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你是昂首高吭的雄鸡-----唤醒拂晓的沉默,
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叱咤时代的风云,
你是威风凛凛的雄狮-----舞动神州的雄风,
你是人类智慧的起源-----点燃文明的星火.
你有一个神圣的名字,
那就是中国!
那就是中国啊,我的祖国.
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搏动的心脏跳动着五千年的脉搏,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涌动的血液奔腾着长江黄河的浪波,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黄色的皮肤印着祖先留下的颜色,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
关于国庆的朗诵相关文章:
1.2016国庆节诗歌朗诵稿
2.关于国庆节的诗歌朗诵
3.迎国庆诗歌朗诵稿
篇2
1要教会学生朗读的技巧
什么是朗读技巧?朗读技巧,就是指为了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因此,要想成为口语表述与交际的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诵。
2以情煽情,找准重音
在我的语文课堂实践中,我认为教师的范读也很重要,教师范读时的眼神变化,面部表情都能传递给学生。如:在讲解“鸟的天堂”一课时,文中写了作者两次来到了鸟的天堂,但是因为来的时间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色也就不同,第一次来时是在傍晚,只看到了大榕树没有看见一只鸟;第二次是在早晨看见有许多的鸟,在指导学生朗读大榕树的美丽和鸟儿的多时,我注重了眼神、面部表情、声音的变化,有时还配上动作将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另外我还要在范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听清楚每一句话的重音在哪个词上,如:(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这里的大和不可计数就是重音)(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这句的到处是重音)这样学生再朗读的时候就非常容易进入情境了,而且还能把赞美的语气读出来了。再如:低年级《红领巾真好》一课,这一课是一首诗歌,全诗分为两节,第一二节主要讲可爱机灵的小鸟;第三四节主要讲少先队员放鸟巢和自制警示牌,告诉人们要爱护小鸟。这首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在讲解时要通过朗读来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所以我在范读的时候注重了字音,“红领巾真好”的真;“崭新的木牌上写着不许打鸟”的崭新和不许打鸟等等,这样学生既读出了感情,又理解了课文。
3直接引导,对比读文
对于有些句子,蕴含感情比较复杂的句子教师可以直接的提示,如:把这样的句子抄写在小黑板上或者是打印在纸上,一句一句的帮助学生标出重音、指导如何停顿,让学生自己试着读、互相比较读、跟着教师读,直到读出感情为止。例如:一年级“小壁虎结尾巴”一课中教师可以出示这样两个句子:(1)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2)小鱼,你把尾巴借给我。第一句是课文中的原句,第二句是对比的句子。首先让学生分别读一读这两句话,在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比就会发现,课文中的原句会好一些,能读出课文中小壁虎是一个很有礼貌的小动物,向别人借东西时口气要委婉一些。与此同时也能教育孩子要做一名有礼貌的好孩子。
4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的朗读
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合的读书氛围。一些比较欢快的课文教师可以找一些欢快优美的音乐,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来朗读课文;如“红领巾真好”、“荷叶圆圆”等;有些悲伤的课文教师要找一些低沉的音乐,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学生在低沉的音乐声中就很容易入情入境了。再如:教学《雷雨》一课时,在学生初步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选放了一段适合音乐,学生边读边想象雨前、雨中、雨后的美丽景象,然后根据音乐的旋律,让学生在时而凝重、时而清新的音乐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感受到课文的美,兴趣盎然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 有些课文教师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情境如:在学习“两只小狮子”一课中,教师可以创造这样一个情境: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大森林,认识了一位狮子妈妈和两只小狮子,这节课这两只小狮子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你们高兴吗?(学生回答高兴)现在让我们找一找这两只小狮子,看看它们在哪呢?在做什么呢?在这一情境的创设下,学生读文的积极性就会很浓厚,很想知道这两只小狮子在做什么。所以学生读文时也会很认真,入情入境。
5朗诵不同于朗读,也不同于演戏 朗诵不同于朗读,朗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读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
朗诵则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背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可见,朗诵的要求比朗读要高,它要求不看作品,面对观众,除运用声音外,还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引起听众共鸣。 朗诵常常伴随有手势、姿态等体态语,但朗诵时的姿态或手势不能过多、过火。毕竟,朗诵不同于演戏,演戏时,演员不直接和观众交流,他扮演剧中人物,模仿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他只和同台的演员进行交流,而朗诵者直接交流的对象是听众,他主要是通过声音把感情传达给听众,引起听众共鸣,手势、姿态等只不过是帮助表达感情的辅工具,不宜过多、过火。
总之,指导朗读要有明确,具体的目标,注重朗读过程的指导,做好必要的示范,努力营造情感朗读的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养成良好读书的好习惯。俗话说好习惯益终身,让我们从小就给孩子们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吧,让好习惯陪伴孩子们一生。
篇3
朗诵与复述的概念及类别
朗诵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课堂上通过学生对课文的朗诵,不仅让全班同学都熟悉了课文内容,而且将大家都带领进入了课文所展现的情景之中。声情并茂的朗诵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情景感与代入感。原文复述是建立在默读或朗诵课文基础上的语文训练活动。原文复述是指学生在阅读完课文,掌握了课文内容及行文布局之后,用自己的语言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叙述或重点复述。概括性复述是指学生用简要的语言对课文的大概内容进行简单陈述,陈述过程中加入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提炼与总结。详述是指对整篇课文内容进从头到尾进行较为详细的复述,适合详述的课文一般都篇幅较短。重点复述是指在读完课文之后捡重点内容进行陈述,不一定全面但要突出课文的重点内容。
扩展复述是在原文复述的基础上进行的。与原文复述相比,它是更高层次的也更富创造力的一种复述形式。扩展复述要在学生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以扩展原文内容而进行陈述。扩展复述比原文复述的内容更丰富,可以根据原文内容,并加入自身想象,添加入一些细节丰富的内容。例如,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五册《蒲公英》一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语言精练,这篇课文在课堂上就适用于扩展复述。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对此进行扩展复述,比如详细地描述蒲公英的样子。学生们还可以展开想象力,讲述落在沙漠里的蒲公英种子的故事,对蒲公英落在沙漠里最初的新奇到最后枯死的过程进行扩展复述。扩展复述一定要注意紧扣原文内容,所添加的内容要符合课文的组织结构及原意。扩展复述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创造复述的要求高于原文复述与扩展复述。创造复述不仅需要学生通读并掌握原文内容,理解课文的主旨及结构,还要求学生把原文中的材料变换视角或变换人称,或者变换结构来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内容陈述。创造复述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文结构的把握、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是一种写作思维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章结构的构思能力及写作能力。
运用策略
扩大复述训练范围,激发学生复述兴趣。教师应该扩大复述训练的范围。复述训练不能仅仅局限于几位学生,而要面对全体同学展开复述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复述训练,不仅局限于擅长语言表达的同学,而且也鼓励在语言表达方面有障碍的同学试着进行复述训练,通过复述训练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语文学习能力。
教师应培养学生形成复述的习惯,在课堂的时间有限,不可能每个同学都在课堂中进行复述,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复述训练。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作业,让他们在下面进行复述练习,在下次课堂上进行复述训练检查,抽取几位代表在全班进行复述。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一对一进行面对面的复述来推行复述训练,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安排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作为课堂复述训练时间,让同学们两两组成一对复述小组,相互之间进行复述训练。这样不仅可以让每个人学生都得到复述训练的机会,而且鼓励学生之间针对彼此的复述进行交流与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两人一组的复述训练形式新颖,往往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复述训练应该分层次进行,教师可以建议学生一开始从低级的复述形式开始,比如可以先进行朗诵,再进入原文复述,采取详述或重点复述的方式,等到学生们能够熟练掌握原文复述的技巧,然后可以将复述形式推进到扩展复述阶段,这一阶段的复述训练成熟之后,可以提高复述难度,进行创造复述阶段。学生经由简单而至较为复杂的复述训练,利于从心理上接受复述训练,在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复述技巧之后,便会越来越喜欢富有创造性的复述过程。
选择复述内容,鼓励表演性复述
由于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应恰当安排课堂时间进行复述训练,尤其是在课堂中请个别同学站起来进行复述时,一定要把握好复述时机。教师应选择复述效果最佳的时机展开复述训练。最佳的复述时机一般是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还应选择恰当的复述内容,并非全部的课文内容都适合让学生进行复述。
篇4
诗人王寅有名句云:“谢谢大家冬天仍然爱一个诗人。”此诗名为《朗诵》,全诗如下:“我不是一个可以把诗篇朗诵得/使每一个人掉泪的人/但我能够用我的话/感动我周围的蓝色墙壁/我走上舞台的时候,听众是/黑色的鸟,翅膀就垫在/打开了的红皮笔记本和手帕上/这我每天早晨都看见了/谢谢大家/谢谢大家冬天仍然爱一个诗人。”此诗为何感人,是因为我们都已经预设了诗人已经没有人钟爱了。
奇怪的是这个冬天诗歌朗诵不断―因为有香港国际诗歌之夜,今年的主题是“词与世界”,Words 和World相差少许,却道出了一个诗意的秘密:正因为人类说出言词,世界才获得意义―太初有言。而诗的技巧就是完美安排字词的组合的技巧,诗人安排字词以构成意象,意象构成诗篇,诗篇说出世界的秩序、美与神秘。
这是一个神奇的仪式,更神奇的是它发生在香港,一个被认为毫不诗意的地方。不要再说香港没有诗、香港是文化沙漠之类的废话了,香港有诗,而且有好诗。无论本土、移民、过客或是访者,无数诗人为香港带来无数诗,香港也因为自身结构的丰富和矛盾,成为现代诗最适合不过的书写对象―虽然这个城市并非一个适合安放一张写诗的书桌的城市。
现代诗正好擅长于流动、不稳和冲突,并且以一种全新的美学去统一这“不美”的一切现代事物。本届香港国际诗歌之夜邀请来的诗人,有不少正是善于此道的好手。来自斯洛文尼亚的Toma? ?alamun (托马斯?萨拉蒙)、来自爱尔兰的Paul Muldoon (保罗?穆耳顿),来自巴西的Régis Bonvicino (雷寄思?邦维希诺)和来自印度的Vivek Narayanan (维瓦克?那拉扬南),他们的国家都是所谓第三世界国家,近二三十年的政经动荡不已,传统的国家文化也产生变易,诗人作为最敏感的温度计,必然用诗歌作出反应,但他们都不是裸的“现实主义者”,而是在前卫的文学手段中寻找最适合与这个奇怪的时代互动的方式,最后形成他们独具一格的诗。
诗善变、求变,对付一个地区社会的变局理应绰绰有余。这些诗人的态度理应给予身在文化更复杂的港澳、大陆和台湾生活中的我们一些启迪,今年有四位大陆诗人(西川、于坚、田原、宇向)、三位台湾诗人(罗智成、零雨、陈克华)、两位香港诗人(王良和、叶辉)和一位澳门诗人(姚风)受邀,其中西川、于坚和上述诗人最相似。他俩都是早负盛名的中国第三代诗人,原来被分别视为学院派与民间口语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但近年风格变化颇大,西川日益泼辣疏狂,如诗魔附身,非如此不得道尽生活中荒诞似的,他原来的玄思向日常生活情景“迫降”,却生出许多没有道理的道理来―这就是诗的不讲道理。于坚却从日常生活出发,日益玄秘起来,但又不离他所关注的现实:云南的生态,就像他同时用纪录片所做的一样。
今年诗歌之夜有一特色是汉语诗人与外国诗人人数相当,前者大都是大陆、港台诗歌节的中坚诗人,后者则多为享有国际声誉但是尚未在汉语文化界广为人知的诗人,关于当代世界文化的相互碰撞,他们有精彩的见解,化之于诗、或化之于文章与讲演,诗歌之夜就提供了直接领教的时机。汉语诗人中的田原和姚风同时也是日语诗和葡萄牙语诗的著名译者,在两种语言中进出自如,带给他们自己的诗歌另一种观察的角度。
类似语言翻译的,是性别的“翻译”,女诗人对此尤其敏感―无论是自己的性别、抑或他的性别,书写两性之间的纠结很难,更难的是超越此纠结。本届诗歌之夜请来六位女诗人:来自中国台湾的零雨、大陆的宇向,以及土耳其的Bejan Matur(白江?马突尔)、德国的Silke Scheuermann (西尔克?朔伊尔曼)、美国的C. D. Wright (卡罗琳?赖特)和墨西哥的María Baranda (玛丽娅?巴兰达),各有各的答案。其中零雨较为诗歌爱好者熟悉,随着年龄的渐长,她的诗歌日益透明、内敛,在寂静中控制着一种女性的紧张―但是在现场朗诵中,她仍不禁哽咽;与之相对的是年轻的宇向,稍微的轻松放肆,仿佛世界的纠结仅止于爱情。Bejan Matur和C. D. Wright教人惊喜的是自由,自由流露在字行意象的变换推进之中,读之有爵士乐的―也有土耳其音乐的迷醉。
对于一般的读者来说,现代诗令人望而生畏的,就是太多新奇和陌生的言词,太多意外的表达方式。但当你把词与世界放在一起打量的时候,你才会发现,是诗人的言词更新着这个我们已经熟悉得不再有惊喜的世界,这个道理,也是这么多诗人来到香港、用许多不同的语言要告诉我们的。
篇5
关键词:语文;阅读;学习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深入,语文课程标准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下面笔者就从教学实践出发,以苏教版教材为例对语文阅读学习进行探索和讨论。
一、课前初读文章
初读,顾名思义就是初次阅读,具体就是在教学新课前,我们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性阅读。初读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和中心思想,同时,初读还要求学生注意发现新词汇并及时查阅工具书清除这些阅读障碍,为接下来的课堂精读奠定基础。我们在初读阶段要注意找到文章的重点段落以及比较难理解的词句,然后分门别类做好标注,坚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驱动学生初读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笔者会提前为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初读作业,参照文章的特色和重点分析文章,并提出对文章理解的思路。
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先要求学生课前先通过各种资源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创作风格,接着再借助工具书将生字词查询整理并学习掌握,如,斑鳌、油蛉、赤练蛇、木莲藤、何首乌、覆盆子等比较生疏的动植物名称。让大家在初读中,看到百草园中轻灵的动物和鲜活的植物等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些生动形象的描写都充满了童趣童真,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并领悟到鲁迅先生对百草园的留恋和深情的回忆。诸如此类经典课文文字优美,经久不衰,充满灵性和生机,让人读来不禁神往。
二、课堂精读文章
学生在课前初读中首先了解课文内容,其次也初步了解了文章的文学意义和思想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配合,指导学生精读。由于初读时学生已经对不理解的字词句进行了了解,所以接下来的学习就是领会文章的深层内涵,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文章中优美句式的写法,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特别是那些能够给人带来启迪和美感的经典篇章,更要带领指导学生进行精读,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视觉。在精读时,不要忽略老师的示范朗读。通过读,探寻文字的意蕴,感悟文字的美,通过读,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文章的文学意义。
《背影》这篇文章非常适合有感情地朗读。为了能更好地渲染感情,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们最好先充满感情地给大家示范朗读。文中对父亲去买橘子时爬月台“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等经典描写,让人感觉语言亲切,富有韵味。这是作者以一位普通儿子的角度来观察和描写父亲最普通不过的动作。这里娓娓读来,会悄悄触碰我们心里那个最敏感的部位,不禁让我们想起自己父母爱的经典性动作,细腻的情感汇集成一条温柔的小溪,绵绵不绝地在我心中缓缓流过。本文教学的重点是文章朗诵,我们应把指导朗诵作为一个难点内容。要突破朗诵难点,就要先注意“背影”这样的关键词,然后师生一起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进而领悟文章的内涵,品味文章的美,学习文章的经典写作方法。
三、课后延伸阅读
由于新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阅读量进行了具体的规定,所以课外阅读也成为学生能否优秀完成语文学习的基础条件。学生课堂时间很有限,学生要学会自觉安排自己的课外阅读时间。因此,学生完成课外阅读量的基本条件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学生应该根据教学教材内容,确定学生延伸阅读的范围。比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后,就应该布置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鼓励学生对任何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和写读书笔记,对优秀段落进行背诵,对优秀篇章写读后感。这样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知识的快乐,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学生会根据自我需求把阅读作为一种主动学习的方式。
篇6
关键词:古诗词;朗诵;情景再现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材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板块,安排这些古诗词的内容,一方面可以继承和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内容,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古诗文的文学积淀。因此,面对每册教材一个单元古诗词内容,作为语文老师不能不重视这类内容的教学。
一、重视情景再现
古诗词的写作背景对于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诗词写作背景的渲染和再现,学生可以从这种背景介绍中初步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以及对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的体会。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搜集相关的作者、年代和背景,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自己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可以让他们自己去搜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从而更好地把握诗词教学的脉搏。
进行情景再现,可以采用多媒体的辅助形式,利用网络资源,将关于古诗词的视频资料和朗诵录音等内容进行现场的播放,给教学创设一定的情景,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应的学习环境。多媒体集影音于一体,声光色的综合使用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激发兴奋情绪的理由,学生极容易被感动,学习兴趣也极容易被激发。
二、重视诗词的朗读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中明确地指出,必须重视朗读教学,在朗读中陶冶情操。例如,在《望天门山》学习中,作者先写山水,再写行船感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不仅对神气壮丽的天门山进行了赞美,同时还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情感。在这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可以先让其朗读作品,通过欣赏美景,在阅读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关键的字词,进而达到文、情融合,真正领悟天台山的形象美。
篇7
一、培养兴趣,激发记忆潜能
课堂必须要“活”。俗话说,爱屋及乌,作为一名成功的老师,是让学生能够感悟到你的魅力,从而喜欢你的课堂,对你的课堂产生了兴趣,那么,学生的记忆潜能就会被激发。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我们老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文本,在课堂中充分调动自己的感情,潜移默化感染学生。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情感丰富的现代诗,在教这首诗歌之前,我翻阅了很多资料,并且查找了很多相关教学视频,认为教授这篇诗歌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就跟磁带朗诵很多遍,走进课堂时,我尽其所能,深情朗诵给学生听。这种情感传递给了学生,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课堂上读,课后读,出乎意料的居然都会背诵了。
方式必须要“多”。对于学生来说,背诵是一项很枯燥的活动,很多学生很反感这项活动。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就应该想方法,找对策,使学生乐于接受这项活动。其实,我们文科老师有许多拿手的绝活,比如相互检查、小组比赛、男女生对抗、背诵接龙等。还有来自实践的多种记忆方法,如特征记忆法、形象记忆法、讨论记忆法、对比记忆法等。教师要根据记忆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记忆的方法,告诉学生努力适应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方式来背诵。早读课要放声朗读,自习课要仔细默读,临睡前要静静反刍。有经验的同学随手带个小本,随时随地读读记记,日积月累,成果惊人。
成功必须要“现”。枯燥的记忆会让学生失去兴趣,为了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老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让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时刻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样会使学生乐于参加背诵的活动。在教学中,开展“我是记忆王”等竞赛活动,并给予少量的物质奖励,学生得到了成功的喜悦,更会热衷于背诵。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如“读书节”“校园文化艺术节”“总结表彰大会”等,来一个经典朗诵表演;在组织文艺演出时,一定要安排朗诵节目。在学校评比表彰的各类优秀学生中,不妨加一个“记忆大王”,什么学科都需要记忆,共同评比。多给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平台,让他们经常展示记忆的成果。
二、深入理解,软化记忆硬度
指明中心,使思想了然于心。许多著名文段,在篇章结构上特点是十分明显的。议论类的古代散文常常是围绕中心逐层展开的。典型的例子是讲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上课时我教导学生首先抓住文段的中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学生探讨交流作者如何论述这一中心的,找出其中的特点,领会文章是如何围绕中心展开论述的,背诵起来就事半功倍了。学生了解了这些,当堂记忆的效果很好。
把握重点,使精华了然于心。每篇要求背诵的课文,都是文学史上的经典篇章,都有一些传承千古的名段子。抓住了精华,就带动了全文,而且实际上我们平时用到的大多数也就是这些名句。我们语文教师自己要认真备课,对所有经典段落了然于心,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地指导背诵。比如学生在背《晏子使楚》,本文的重点在于“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这句话,此句运用了类比的手法解释了楚王设计的陷阱,表现了晏子的谋略。这是本文的重点,学生理解了此句,那么,整篇文章就会记忆了。
三、合作交流,提高记忆能力
扩区域,寻契机,开展校内交流。现在的学校活动丰富多彩,班级有学习互助小组,教研组、年级备课组有学习兴趣小组,大课间体艺“2+1”活动五彩纷呈,各个社团里均活跃着背诵的高手。面对这样的契机,我们语文老师多动一些脑筋,开展一些有利于背诵记忆的活动,如“经典朗诵”,“校园诗歌朗诵会”, “文学社”等。校本文化课程的建设,打造“书香校园”、创建“特色校本文化”等活动的开展,正在提升学校的文化层次,使校园文化氛围日益加浓,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无疑是助推剂,愿我们很好地利用并适度地开发这有利的教学资源。
篇8
【关键词】新课标;新诗学习与能力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将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到了首位,在7―9年级的课程目标中说:“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并要求教师――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都是新诗,属于文学作品单元。新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字浅显,明白如话,形象鲜明,意境深。教学中,很容易将作品分析得支离破碎,于提高学生能力不利。怎样贯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教学目标,教学中怎样去实施能力培养,历来是一个难点。笔者就这一单元的教学所得,从“导”“学”“评”三个阶段谈一谈教学体会。
一、新诗学习中“导”引入内容
一般“导”,往往是教师给学生介绍诗歌的背景材料,向学生简介该诗的主题、情感。但如果只是教师一味向学生介绍,很容易形成一言堂,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能力培养了。诗歌教学要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导”法也应生动活泼多样。教材所选的诗歌,大多是一些名家之作,现在学生手里有关这些作家和作品背景方面的资料很多:教参课外书籍、网上资料,比比皆是。教师也应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资料,并向学生介绍自己的资料来源。“导”中教师可以创设教学的情景,将学生引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也可以向学生提出若干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有些诗歌,教师一上来就可以范读,将学生“导”入诗歌的意境中。“范读,教师范读,尤非讲究不可。”教师的精彩的范读,常常会使学生跃跃欲试,急于模仿。“导”的方法多种多样,应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能让学生去读书、查资料、动脑思考的方法,灵活运用。
二、诗歌学习的主要阶段体现在“学”
“读”是熟悉诗歌。任务是大体把握诗意,初步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读文章一样,学习诗歌也要整体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整体构思,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读,可以是学生自读,也可以是教师的范读。
感悟诗歌的形象,感悟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诗歌的特点――凝练性、跳跃性、模糊性,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产生障碍。诗歌“往往是跳跃式的,要由读者凭想象去联系起来。”“好的有分量的诗,往往只说出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没有说出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这就不容易看了。咱们必须把可以体会的体会出来,才算真能了解。”教师怎样引导学生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是学习诗歌的关键。要在诵读的基础上,反复琢磨品味,激发学生自己去想象,去发挥,通过想象领悟诗歌形象,猜测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走进诗歌的情境,去感悟、去体验,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品是领悟诗歌的神韵,品味语言。清代诗人吴修龄把作者的思想情感喻之为米,认为一般的文章只是把米煮成饭,诗则是把米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则尽变”。诗歌教学就应引导学生去“品酒”,在“品”中去发现、去把握、去挖掘、去想象、去发挥,从而领悟到诗歌的神韵,领悟到诗歌的美,这一点,和“悟”相一致。“品”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品味诗歌的语言,教师可示范性地讲一些精妙的词,让学生学会“品”的方法;更多的要让学生自己去“品”,以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诵”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入角色诵读诗歌。通过诗歌的停顿、节奏、重音、语调等,体味并表现出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朗诵时要求朗诵者“进入到原作品所具有的那种精神状态中去,即所谓‘进入角色’,把原作品创作时燃烧着的思想感情,在朗诵中再一次燃烧起来。”这一阶段,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味诗歌,真正进入诗歌的情境,再现诗歌的激情,和诗人产生共鸣,并用好“高低,强弱,缓急”这三类语调,让学生真正领悟诗歌蕴含的美。学生在练习“诵”中进一步学会学习,大大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三、新诗学习重点体现“评”
篇9
2、练好基本功是学好英语的必要条件。认真听讲,提高课堂效率。勤做笔记,记录课堂要点。单词背诵要过关,反复学习不间断。
3、不羞于开口,练好口语。比如,与外教交流、参加“英语角”活动、与同学进行对话、讲英语故事、唱英文歌曲、演英语短剧、进行诗歌朗诵等。
4、能力提升。除了对课本中的范文要细读精读之外,还要多看些适合的课外读物,既可增长知识,又开阔了视野,也提高了阅读水平。也可以看英剧、美剧等不看字幕,锻炼自己的听识能力。
篇10
【关键词】古诗词 多媒体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57-01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尤其是高年段的教材内容中,古诗词占有一定的比重,通常会有一个单元的内容为古诗词。古诗词是我国悠久文化历史的记载,是广大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光辉灿烂的古典文化在世界的文化史上也一样散发着熠熠的光辉。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古典文化作品,对于学生了解文化历史、丰富学生的文学积累具有一定作用。但是在教学中很多老师认为古诗词的教学枯燥,不如现代文阅读那样生动和丰富,因此教学中只是注意朗诵而后背诵,学生熟练地背诵了,但是诗词中蕴含的意境和文学美则没有深刻领会。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这方面的思考。
一、营造氛围,促进兴趣
有人说语文教学是模模糊糊的一大片,说的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广泛而不好把握。古诗词更是教师教学最感头疼的一部分内容。短短几句话,怎么能讲40分钟?于是一遇到古诗词的教学,老师就感到头疼,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果,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古诗词高度精炼,意境优美而深远,老师应该很好把握诗词的内涵进行教学。教师要在教学前给学生描述出诗词要表现的意境,用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将诗词的写作背景描述给学生,让学生沉浸在一种诗意的氛围中。
例如学习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横沙道中》,课前我做一些在准备,也让学生搜集辛弃疾的资料,然后上课时由学生介绍自己搜集来的资料。接下来我先为学生描述了这首词的大致景色,用诗情画意的语言,唯美地介绍了作者所写的环境和意境,那些景色描写的绝句,我用现代语言进行稀释:月色朦胧的夜晚,一钩新月高悬天边,不知道是谁碰动了树枝,惊飞了一只喜鹊,扑棱棱地飞走,给寂静的夜晚带来了声响;清风徐徐,疏星朗朗,鸣蝉声声。一群农人站在稻田里,t望一望无际的稻田,畅谈着不久的丰收景象,河塘里青蛙呱呱地鸣叫,叫声里带着暑天的燥热。这时候几滴雨点落下,哦,真是好雨,给这酷暑降温了。我这样描述后,给学生带来了无限的美感,学生也被老师的讲述深深打动。然后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开始朗诵诗词,并出示全诗。开始了新课的学习,学习效果自然会提高很多。
二、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教学
古诗词都是经过几千年淘洗后沉淀的精华,而且每一首古诗词中都有一些经典的词句,使得整首古诗流传下来。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品,经过了时代传承,流传至今,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因此,教师教学中要抓住词中的重点词句来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比如白居易的《忆江南》,在这首词中,教师应该抓住“谙”“红”“火”“绿”“蓝”等关键词语,理解作者从一个侧面描写春天景色的写作手法。抓住描写色彩的字词进行深入的分析,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妙处,理解文中所要描写的江南的景色。学生通过色彩词汇的分析,领会了作者的遣词造句的功能,从而更深入的理解了词中所蕴含的优美意境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熟读背诵强化积累
学习古诗词不仅仅是增加积累,还是丰富文化素养的途径。因此小学课本中的古诗文都要求学生背诵,这是知识增加积累的手段。背诵的前提是熟读,古诗词具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要注意交给学生断句、重点字词的音节朗诵等,充满感情的朗诵为背诵打下良好的基础,熟读成诵。背诵是强化记忆的手段,是丰富积淀的途径。古诗词的朗诵教学应该是重点。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词读多遍其意也自现。所以读是理解的先导,只有熟读才可能成诵。古诗词的朗读要注重断句、注重重点字词。古诗词的韵律明晰,朗朗上口,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更是经典中的经典,特别适合学生的朗诵和背诵。
四、利用多媒体增加趣味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颠覆了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的辅助作用已经成为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古诗词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烘托教学气氛,给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多媒体具有声光色的优势,尤其适合古诗词的教学。利用互联网以及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深远意境。网络上有很多这方面的教学资源,只要认真搜索并灵活使用,都可能成为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的帮手。古诗词多是写景、抒情的内容,但是作者的写作角度却不同,通过不同角度,选取了不同的景色,从不同的侧面入手,字词句都生动有吸引力。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的优势,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果势在必行。
古诗词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方法和方式,是老师应该认真对待的话题。如何提高效果,需要教师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结合教材内容实际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马振宝.让古诗词在教学中流淌美的音符[J].文教资料.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