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唐诗范文

时间:2023-03-31 01:43: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唐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唐诗

篇1

2、鱼骨汤,鱼骨汤里面富含钙质,对于孩子来说能够取得很好的补钙的作用,另外鱼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富含优质的蛋白质,对于孩子来说,具有很好的吸收作用,具有清润去湿的功效。

3、大骨汤,大骨汤有明显的补充钙质的作用,能够促进孩子的生长发育,能够促进孩子的骨骼发育,另外有很好的健脾开胃的效果。

4、象牙丝炖雪梨,如果孩子出现感冒,或者是支气管炎,可以适当的喝一些,另外在秋冬季节比较干燥的时候也可以喝一些,有很好的清润止咳润肺的作用。

5、米汤,非常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吸收和消化,里面营养丰富,做法也比较简单,尤其是和孩子在感冒以后服用,具有非常好的调养作用。

6、西湖牛肉粥,里面富含动物蛋白质,具有很好的开胃的效果,另外能够补充孩子的铁钙元素。

7、竹蔗马蹄红萝卜茅根汤,具有很好的清热润肺的作用,尤其在夏天的时候,适当的喝一些能够解暑,有清热解毒、利水利尿的效果。

8、高营养鸡汤,主要的材料是鸡腿、淮山和茨实,能够提高孩子的免疫力水平,也有助于蛋白质的吸收。

9、苹果瘦肉无花果煲雪耳,对孩子来说有很好的清肺润喉的作用,吃起来酸甜可口,也有很好的开胃的效果,另外对于肝脏的健康也有很好的调养作用。

篇2

儿童近期相关信息:在集体活动“赢糖果”中,由于人数的限制,每个幼儿只能轮到3~4次玩的机会。在观摩同伴玩和自己玩的过程中,力力和欣欣基本上明白了游戏规则。每次扔骰子时,她们都能拿正确数量的糖,会按数取物,但是不太关注盘子里原有的糖的数量,对于怎样才能赢取糖,并没有过多思考。

力力和欣欣一起在玩“赢糖果”的游戏。该游戏的材料有:红、黄、橙、绿色的盘各1只,红、黄、橙、绿色的糖若干,骰子1个(数字1~3,可以重复),数字卡片“4”1张,每人1个筐。具体玩法是:(1)幼儿扔骰子,根据扔出的数字选择相应数量的糖,颜色可以自选。(2)将所选糖放入相应颜色的盘里。(3)哪种颜色盘里糖的数量正好达到4时,就可以将这些糖赢走,放到自己筐里。

第一回合:力力扔出了数字3,她选了2橙1红的糖,但她不小心将橙色的糖放到了黄色的盘里。欣欣指着黄色的盘对她说:“你放错了。”力力低头看了看,马上把放错的糖放到橙色的盘里。轮到欣欣时,她扔出了数字2,选了2粒黄色的糖放到黄色的盘里。

第二回合:力力扔出的是数字2,她朝四个不同颜色的盘里(红1,橙2,黄2,绿0)看了看,想了想,选了2粒橙色的糖放到橙色的盘里,这样加上盘里原有的2粒,正好是4粒。她笑着将4粒橙色的糖放到了自己的筐里。欣欣扔出了数字3,她没看盘里原有的糖,只是精心挑选了3粒不同颜色的糖,分别放到红、黄、绿色的盘里。

第三回合:力力扔出数字1后朝不同颜色的盘里(红2,橙0,黄3,绿1)看了看,选了一粒黄色的糖放到黄色的盘里,这样加上原有的3粒,正好是4粒,她笑着将4粒黄色的糖放进了自己的筐里。欣欣扔出数字3后还是没看盘里原有的糖,就直接选了3粒不同颜色的糖,分别放到红、黄、绿色的盘里。

第四回合:力力这次扔出的数字是1,她看了看盘里的糖(红3,橙0,黄1,绿2),选了1粒红色的糖,这样加上盘里原有的3粒,正好是4粒,她又赢了。欣欣这次扔出的仍是数字3,这时,教师开始介入,对她说:“想一想,拿什么颜色的糖,你才能赢到糖。”欣欣看到力力的筐里已经有很多糖,又看了看盘里的糖(红0,橙0,黄1,绿2),想了想,选了3粒黄色的糖放到黄色的盘里,这样加起来正好是4粒,这次她赢了。

第五回合:力力这次扔出的又是数字3,她看了看盘里的糖(红0,橙0,黄0,绿2),想了想,选了3粒橙色的糖放到橙色的盘里。欣欣扔出了数字2,她看了看盘里的糖(红0,橙3,黄0,绿2),想了想,小心翼翼地拿了2粒绿色的糖放到绿色的盘里,这样加起来正好是4粒,她赢了。

最后,力力对欣欣说:“我们来比比谁赢的糖多吧。”只见两个女孩分别认真地数起了自己筐里的糖来。力力两粒两粒地数,数完后说:“我有12粒糖。”欣欣一粒一粒地数,数完后说:“我有8粒糖。”她们并不在乎到底谁赢的糖多,看见自己筐里有糖都非常开心。

学习什么

在今天的游戏中,力力和欣欣都能根据骰子上的数字拿相应数量的糖,即能按数取物,初步理解了数字的实际意义。但是,在策略的运用方面,两个孩子有较明显的差异。

力力首先关注到的是盘里糖的数量,然后思考拿什么颜色的糖。当她看见橙色的盘里已经有2粒糖时,她有目的地选择了2粒橙色的糖,从而先赢得了糖。接着,力力又运用同样的策略在第三、四回合中获得了胜利。在第五回合中。力力如果再拿2粒绿色的糖同样有获胜的机会,但是她没有这样做,而是选了3粒颜色一样的糖。对于她的这种行为,我们或许可以解释为她没看仔细,疏忽了,或者是对于这种策略的运用还不熟练。

欣欣在第一回合中注意到力力放错了,并友好地提醒了她。由此可见,欣欣很细心,在游戏过程中能关注同伴的行为,并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在第二、三回合中,每一次扔完骰子,她都能很快拿出相应数量的糖。她每一次都很享受选颜色的过程,但并不关心自己拿的糖和盘里的糖合起来是不是4,能不能赢走。但是,在第四回合教师介入后。她开始关注盘里糖的数量,并且做了尝试,一次就获得了成功,这增强了她的自信心。这或许表明同伴的行为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她,只是她不善于主动尝试运用新的策略。在第五回合中。她能主动关注不同颜色的盘里糖的数量,并获得了胜利。从她小心翼翼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她还不是很自信。

在最后一个环节,力力和欣欣运用不同的方法数数,并得到了正确的结果。力力能两个两个熟练地数数,欣欣是一个一个地点数。她们并不在乎谁是最后的胜利者。看到自己原先空空的筐里装进了自己赢来的糖,她们都得到了满足。

教师的关注、理解和回应策略:

在观察力力和欣欣游戏时。教师发现她们初步了解了4的实际意义,即数字4可以拿4粒不同颜色的糖来表示。对于4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她们也能理解和运用。

教师看到欣欣在前面几个回合中没有掌握获胜的诀窍,并不急于介入,而是耐心等待,希望同伴来影响她。因此,教师直到第四回合时才介入,针对欣欣喜欢选择糖的颜色这一现象。引导她“想一想。拿什么颜色的糖,你才能赢到糖”,以促使她从糖的颜色去考虑,关注游戏规则。欣欣通过积极思考和尝试,最终获得了胜利。在第五个回合时,她已能主动运用自己习得的经验了。

下一步该怎么做

篇3

原来

天堂的路并不遥远

快扶起跌倒的孩子

我一夜无语

眼睁睁地看着

灵魂和骨肉分离

在茫茫的夜里

一个个小幽灵

在徘徊在倾述:

我们变成了流星

短暂的亮

是泪在燃烧

为的是

让夜多一点温馨

如果

我们变成了恒星

天上的灯

昼夜光明

穿过厚厚的云层

化作

篇4

一、童言无忌――尊重感性的表达,保护敏感的精灵

【案例1】 《圆的周长》

师:什么是圆的周长?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

生1:我觉得圆的周长是指圆四周的长度。

师:圆有四周吗?请你来指一指。

生2:我的感觉是:圆的周长是围成圆一周的线段的长度。

生3:不能说是线段,这条线是弯曲的,只能说是曲线,线段是直的。

师:那么怎样描述更科学呢?

生4:围成圆一周的曲线的长度是圆的周长。(下面有部分学生也跟着说。)

【现象反思】

儿童文化充满自由、想象和创造,且具有感性,他们都是敏感的“精灵”。什么是圆的周长?学生的回答并不像老师所想像的那么完整,学生的语言表达往往滞后于他们的认识或思维,“圆四周的长度是圆的周长;围成圆一周的线段的长度是圆的周长。”这就是孩子的数学语言,透过学生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思维轨迹,受以往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周长的影响,很自然类推到圆,这是学生学习的起点。童言无忌,学生的话语直白,可爱,虽然少了严谨、规范,但是教师不妨笑纳,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孩子的天性,灵气才不会过早地溜走。

二、童言可敬――倾听别样的声音,捕捉逆风的蝴蝶

【案例】 “哪杯水甜?”

在学习了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之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甲杯有水50毫升,在里面放入30克糖;乙杯有水110毫升,在里面放入60克糖。哪一杯甜,为什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我比每毫升水中含糖的克数,用分数来表示,含糖越多就越甜(算式略去)。

生2:我比每克糖配的水,也用分数来表示,水越多就越淡。

生3:我比糖水中糖占的分率,分率大就甜。30/(50+30)=3/8=6/16,60/(60+110)=6/17,甲杯甜。

师:这就是含糖率,大家能理解吗?以后我们还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好,继续交流。

生4:我假设在甲杯中再放入50毫升水和30克糖,这样一来两杯水里的糖相等,但乙杯水多,所以甲杯甜。

生5:哎呀,我也想到了。

师:那你来解释一下。

生5:这是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糖变成相同的再比较。

生6:我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比水和糖的相差数,110-50=60,60-30=30,60>50,所以我认为甲杯甜。

师:这样比也可以吗?

生7:对的,乙比甲的水多60 ,糖只多30,如果水多50就一样甜了,但是现在水多了10克,所以乙杯就淡了。

师:有道理,你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来解释,很好。

【现象反思】

在同他人说话的时候,我们不断地进入到他人的思想世界;我们吸引他,他也吸引我们。“哪杯甜?”这一案例中,教师专注地倾听,听出了各种声音的差异和精彩。教师预设的痕迹已经逐渐淡化,更多的是一种即兴对话和互动,假设、质疑、补充、和完善,学生真正经历着数学学习的真实过程,每一个不同的声音都表达着他们对数学学习的个体化的体悟和创造,每一次小小的补充,都见证着他们数学经验的孕育和理解能力的提升,生6、生7的“一一对应”更使学生恍然大悟,教师也为学生的发言暗暗喝彩,他犹如一只逆风的蝴蝶,跃入我们的眼帘,学生真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可爱、可敬。

三、童真无瑕――张开宽容的臂膀,拥抱天使的密探

【案例】 《轴对称图形》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学生已学过的平面图形)

师:选一个最有把握的,说说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可以转化为一个长方形,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它对折以后两边不能完全重合。

师:跟你握握手,跟你握手不表示赞同你的观点,而是你在课堂上创造了不同的声音。如果课堂上只有一种声音,那多单调呀。

师:你的发言中有闪光的地方,但也有一些问题。请问: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它还是原来的四边形吗?

师:如果……

生:如果是长方形,就一定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的退让又让我们进一步接近了真理。

【现象反思】

篇5

一、 激动、期待,搭建个性发展平台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在评价过程中,教师满怀信心的期望,能够转化成学生自我发展的内部驱动力,产生“期望效应”。在教师的期望下,学生的感知、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会异常活跃,有着展示自我生命的欲望和勇气,并能达到最佳的兴奋点,使认知与情感、逻辑与直觉和谐统一,这样的评价无疑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的确,给学生一个激励和期待,他们定会还你一个永恒的瞬间。

特级教师贾志敏在面对一位读书声音细小的学生时评价堪称精妙:“你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你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好了。不信,你试一试!”激励期待的话语如同甘泉流进孩子的心田,成为孩子积极向上的源泉。“你读得真好听”,一下子让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被肯定的快乐,同时激起了学生积极向上的愿望。“你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好了”,在不挫伤孩子自尊的同时,让他们听着顺耳,乐于接受。“不信,你试一试”,旨在激发学生挑战自我的信心。大师的教学评价艺术由此可见一斑。

二、 自评、互评相结合,打造有生命力的课堂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评价共同体”,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与学生平等地对话,自由地交流,耐心地协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地参与、融入到评价中来,变“要我评价”为“我要评价”。当然,参与评价的个体要对问题的观点有一定的感悟、批判和发现能力,才能在评价中不断地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省,经过再创造过程,重新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案例】《丑小鸭》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指名学生读“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猫吓唬他”三个短句后,指导学生互相评价。

生1:我觉得他读得很好,不仅没有读错字、漏字,而且语言流畅,很有感情,我听后真的感受到丑小鸭好可怜、好可怜啊!

生2:听了他的朗读,我感觉自己就是一只丑小鸭,感觉真的没法在家里待了……

当读到“小鸟叽笑他,猎狗追赶他。他没有朋友,只好孤零零地走着,泪水扑嗒扑嗒往下掉”时,学生评价道:

生3:你读得很流畅,但是音太直了,应该让人感到他被小鸟讥笑,被猎狗追赶,连树林里也不能呆了那种孤独、绝望的心情,那样眼泪肯定就会“扑嗒、扑嗒”流下来。

师:同学们读得精彩,评得也很精彩,希望你们一个个都能成为漂亮的小天鹅。老师祝贺你们!

【剖析】课堂是师生演绎智慧的舞台,是师生活动的重要场所。渗透于教学流程每一个环节的评价也应该是丰富而灵动的。生生互评,这既是知识的再现,同时又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方法进行全面的反思。通过评价真正地让学生走进文体,读出原作的味来。构建个性化艺术课堂评价,不仅能丰富学生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能引发学生的潜在机智,开启心扉,引吐真情,促进儿童生命的逐渐觉醒和显现,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三、 明确指向,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导航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评价的依据,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由于遗传、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思维方式等因素的不同,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在多元解读的语文课上,学生的多元反应并不都是正确合理的,所以教师的评价指向一定要明确。当孩子的认识有悖于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时,教师的评价必须予以引导,为学生指明方向。

【案例】《狐狸和乌鸦》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学到这儿,你想对狐狸和乌鸦说些什么呢?

学生沉思片刻,踊跃发言,其中一位学生说:我想对狐狸说,可爱的狐狸,你真聪明,竟然能从聪明的乌鸦口中得到喷香的肉。谁叫乌鸦爱听奉承话,上当受骗是自找的!

其中一位教师是这样评价的(惊讶):你的想法很独特,其他同学都没有想到,好样的!

而另一位教师却是这样评价的:你的想法与众不同,值得肯定。但像狐狸这么狡猾,靠欺骗别人的办法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它以后还会有朋友吗?没有了朋友它会快乐吗?所以,它的这种做法其实是很不――学生马上答道:聪明的!

【剖析】当学生发言有明显的错误时,教者仍激励评价说“你的想法很……”,课后还理直气壮地解释,我们要尊重儿童,要蹲下来看儿童。这导致学生黑白不分,是非不明,价值取向偏离。千万别认为,否定就一定意味着伤害,纠错就是不尊重的表现。课堂上,评价语言要引导学生取得正确的价值判断,学生的认知出现错误时,教师、同伴应因势利导提高认知水平,获取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才是顺应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

篇6

一、针对心理视角,从静态文本走向动态实践

《课程标准》要求很多的学习内容必须经过学生的“亲历”行为,如果没有动态的活动情境让每一名学生动起来参加到对知识的探究中去,那么这种“亲历”的效果将大打折扣。而当前教材体系,每一道例题的呈现都以静态文本为主,不能直接形成一个个活动的情境。这种静态文本的教材并不容易吸引活泼好动儿童的注意力,因此会成为制约学生感知和领悟文本的瓶颈。因此教学时,应尽可能将课本中所提供的文本情境变成活动的,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操作与实践的机会,把参观式的浏览转化成学生实实在在的活动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合作交流,在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构建数学知识。

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开发者,完全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着力改变文本教材的呈现方式,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教学,变静为动使教材真正为儿童的数学学习服务。如几何初步知识中,线段、角、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腰梯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教学中可让学生动手操作,了解这类图形的特征,即图形沿着某条直线对折、翻转180°,直线两旁部分能完全重合,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再让学生自己设计美丽的轴对称图形。数学对称美的诱发力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启迪了他们的思维活动。

在学习相遇问题时,教材中虽然画有示意图,但呈现的是一幅静止的画面, “同向” “相向” “相遇” “速度和”,光凭观察静态的示意图不易理解,教师不妨安排学生现场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态的素材理解这些关键的概念。这样便于学生理解,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针对思维视角,从图文走向生活情境

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数学教学的核心材料。我们要摒弃“教教材”的传统观念,转向“用教材教”的全新理念。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所使用的教材适当补充、扩建,进行二度开发。只有当数学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教材编排的例子才是有效的。

儿童应该学习儿童的数学,儿童数学应该亲近儿童,符合儿童的视角。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具体形象思维,纯粹图文式的教学对于儿童来说似乎有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我们需要借取生活素材,让学生从图文走向生活情境,让“陌生的数学”变得熟悉、亲切。

一年级教材中的“几个”和“第几个”是生活中的常用语,学生会说,但不是很清楚它的实际含义。在执教“可爱的校园”时,可以将课堂搬到操场上。“孩子们,今天我们来找一找、数一数校园里有多少花、多少树、几个乒乓球台、几个篮球架等,看你能不能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发现。学生用自己的亲身体验理解了“数”的来源,兴致盎然。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教材中平面的图文范式转换成立体的生活场景,寻求数学知识的源头,从而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认识了“方位”后,我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分辨东西南北,在增强学生应用意识的同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三、针对差异视角,从平面走向立体思维

教材中安排的学习素材是针对每一学段的教学目标预设的,而教学目标又是依据本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水平设置的,因此具有普遍性和广泛的适应性。但学生存在差异性,教师要合理运用这点,可以适当依据学生的思维视角、实际学情将教学素材的功效最大化。由浅表的及深层的,由外显的及内隐的,由个别的及一般的,使素材能“立体”起来,内涵能丰富起来,也真正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丰富的过程”。

篇7

儿童近期相关信息:安安的观察能力较强,反应也比较快,做事情比较有自己的想法,在游戏中往往占主导地位。他能通过目测比较糖果之类东西的大小,能在有干扰的情况下手口一致地点数20以内的物体,并说出总数。卓卓平时规则意识不是很强。在做决定时往往较容易受别人意见的影响。能手口一致地点数10以内的物体并说出总数,但是注意力不太集中,容易受到干扰,难以安心做事情。

一天,安安和卓卓一起在玩“抓糖果比多少”的游戏。

第一次

安安选择抓稍大的长方形糖果,卓卓选择抓较小的圆形糖果。两人都抓了一次,接着开始数各自所抓糖果的数量。卓卓听见安安在唱数也跟着安安的节奏数了起来,结果两人都是10颗糖。教师请他们再数数,两人又数了起来。安安一边唱数一边看着自己的糖,卓卓唱数的节奏跟安安一样,可是手上拿糖的节奏却跟嘴巴唱数的节奏不一样,还时不时地看看安安。这次安安数出来的结果是9,卓卓数到10时停下来看了安安一下。安安听到卓卓数到10了就接口往下数“11、12”,卓卓于是也照着安安的样子唱数“11个、12个”。安安听到卓卓数到12时对他说:“你没数清楚。”教师见状请安安帮助检查卓卓到底抓了多少糖。安安数完后发现两人都抓了9颗糖,安安说:“两人一样的。”于是,两人记录下了结果。

第二次

这一次,安安使劲抓了一把糖,卓卓则先抓了一把,过后又从罐子里拿了两粒糖一并放在自己的盘中,安安没看见。接着两人开始数糖,安安唱数出自己有9颗糖,卓卓按着安安的唱数节奏一直数到17,中间没有停顿。安安听到他唱数到17了马上对他说:“你肯定数错了。”并把卓卓的糖重新放回盘子检查起来,结果是15颗。安安说“你多”,便在自己的卡片中“1”的旁边打了个叉,卓卓则在自己的卡片中“1”的旁边画了个圆。

第三次

这一次,卓卓说他改抓长方形糖,安安说:“好,这次我一定要赢你。”在接下来抓糖的时候,卓卓接连抓了好几次,安安已停下来,看见卓卓还在抓糖就又抓了一把。然后两人都表示抓好了,教师问他们是怎么抓的:“都只抓了一次吗?”安安马上说不是,卓卓也跟着说不是。教师继续说:“那你们想一想该怎么抓,结果是公正的。”于是,安安开始把第二把抓的糖慢慢放回罐子中,他告诉教师自己抓了两次,卓卓抓了好多次。卓卓看见安安在往回放糖,也准备把后面几次抓的糖放回去。教师继续问道:“这样的结果会公正吗?”安安说不会公正,要重新抓。于是两人重新抓了一次。教师问他俩:“这次你们怎么抓的呀?”卓卓和安安都说只抓了一次。这次安安数下来共抓了16颗糖,而卓卓没有跟着安安唱数,数出来的结果是只抓了5颗糖。安安说“我抓得多”,并在记录卡片中“2”的旁边打了个勾,卓卓则在记录卡片中“2”的旁边打了个叉。

第四次

这次安安选择抓花生,卓卓选择抓旺旺仙贝。安安笑着对卓卓说:“我抓的是花生,肯定是我的多。”教师询问安安理由,安安说旺旺仙贝太大了,卓卓手小,肯定抓不了几个。接下来两人都抓了一次,卓卓数一数发现自己抓了4块旺旺仙贝,安安则抓了10颗花生。他们在各自的记录表上记录了结果。接着卓卓对安安说,两人对换一下抓的东西再比一比,安安表示不想换。教师询问安安为什么不想换。安安说:“花生小,可以抓很多;旺旺仙贝大,只能抓一点点。”

第五次

这次教师提供了一罐个头比较小的糖,请安安和卓卓分别抓糖和花生比一比。结果卓卓抓了13颗糖,安安抓了10颗花生,他们在各自的记录纸上记录了结果。

学习什么

安安

1 体验和发现在一定的空间内,物体的大小和数量多少之间呈反比关系。第一次抓糖时,安安没意识到选择体形小的糖可能会多抓,所以选择了稍大的长方形糖。在抓了两次后,安安发现了自己输的原因,所以要求跟卓卓交换抓的东西,并说这次一定会赢。第四次安安选抓花生。纵观全过程,安安一开始作出的是没有目的的选择,后来渐渐发现“抓大的东西数量少,抓小的东西数量多”的道理。

2 学习遵守游戏规则。一开始安安知道要遵守“只能抓一次”的游戏规则,但在第三次游戏时,他发现卓卓抓了好几次,便赶紧又抓了一次。在教师的提醒下,安安认识到这样比赛有失公正,便提议重新游戏。之后他都能遵守游戏规则。

卓卓

1 知道了“数到10以后接下去数的是11”。一般来说,中班幼儿在数到10以后接着往下数11是难点,所以卓卓在第一次数到10时就停了下来,在安安的帮助下他知道了数到10以后接下去应该数“11、12……”,有了这个经验的积累,他在第二次能一口气数到17了。

2 学习遵守游戏规则。第一次,卓卓是听从安安的口令操作的,所以没有抓第二次。第二次,卓卓抓了一次后又从罐子里拿出两粒糖果放在自己的盘子里。第三次,在教师的提示下,在与安安的互动中,卓卓认识到两人抓的次数要一样才公正,游戏才能顺利进行。此后他都能遵守游戏规则。

3 学习在有干扰的情况下数10以内的物体。在抓糖的过程中,卓卓前几次都是和安安同步数数的,第一次在数到7的时候就出错了,第二次在数到4的时候就手口不一致了,第三次因为数量少没有出错,第四次数到9就手口不一致了。正因为有了这些在干扰下数数的经验,卓卓最后能在有干扰的情况下正确数出10颗花生了。

教师的关注、理解和回应策略:

这次的游戏是由安安和卓卓合作完成的,两人能力差距比较大,所以卓卓听安安的比较多。当两人都违反游戏规则时,教师及时介入,并通过和卓卓的互动让能力弱的卓卓发现并理解抓糖果游戏应遵守的规则,让能力强的安安强化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当安安有了一点“物体大小与抓的数量有关”的意识时,教师马上通过追问帮助幼儿形成“物体大,抓得少;物体小,抓得多”的概念。

下一步该怎么做

篇8

关键词:儿童视角 高效课堂 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8B-0093-01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思维、兴趣、能力,就没有教育。”每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只有俯下身来,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关注孩子的认知、需求、发展的实际,设计符合儿童能力特征的教学环节,才能构建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激励学生实现信息技术素养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

一、从儿童需求出发,以需促学

“需求是发展的最大动力。”学生只有对知识有需求,才能激起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尤其是信息技术学科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课堂变得丰富而有生命力。因此,信息技术的课堂不能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也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起点,关注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需要,尤其注重挖掘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课程资源,引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使儿童在生活中体验、学习信息技术,在应用信息技术中发展、提升。笔者在教学苏科版三年级第27课《美化文档》时,首先和学生谈学校校刊《阳光》对我校的影响――是我校的骄傲,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荣誉。紧接着我又告诉大家《阳光》出版发行的过程,在这里重点提到排版、美化,就利用我们学习的编辑文档、插入图片、美化文档的方法。最后,笔者向大家一则通知,《阳光》编辑部正准备招聘小编辑来排版、美化文档。(此时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这时抛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发展需要激发个人的无限潜能。在这里教师不是去鼓吹知识的重要性,而是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轻轻一碰便激起学生无限渴望发展的欲望。教学内容是学生身边正在发生和即将经历的事情,学生活动中倍感亲切。这样学生能感受到信息技术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以致用服务于生活,更使学生感受了信息技术的实用价值。

二、从儿童发展出发,学以致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通俗地说就是要学以致用,将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教学进行有机整合。笔者在教学苏科版四年级主题活动《创作演示文稿》(结合学生学习WPS演示文稿制作,放手让学生尝试进行演示文稿的设计和创作)时,由于他们正在学习《雾凇》一课,于是笔者就从雾凇入手,向学生提出任务,让学生首先收集网络上关于雾凇的素材,如:雾凇产生的原因、雾凇的图片。结合以上素材让学生利用所学独立创作幻灯片,最后在课堂上用极域软件的广播命令向全班学生展出优秀作品。这样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所学去创作幻灯片,实现了信息技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大融合,不仅可以在语文素养方面使学生得以发展――对雾凇的知识有更深层的认识,更使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怎样收集素材制作演示文稿。

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引入语文,这是笔者教学行为的大胆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里对学生的网络收集信息、提取信息、整合信息、制作WPS演示的能力提出了挑战。让学生自主创作演示文稿,彻底打破了老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的僵局,真正实现了“授之以渔”。学生也能在交互式的网络环境下,平等共享世界的文明资源,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协作、探究的精神。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学科的实用性、实践性。学生在这种自主、开放的创造空间中,享受信息技术学习的乐趣。

三、从儿童认知出发,化繁为简

笔者教学苏科版四年级《快乐的小猫》(让学生用“移动”“面向”“平滑移动”等动作命令对演员进行定位移动)。本课涉及到的概念颇多,其中“坐标”学生就难以理解,于是笔者专门针对“坐标”进行设计,因为我校的微机室学生按四列十二行对坐,笔者在上课伊始创设“找位置”游戏情境,让学生描述袁乐的座位在哪里,生1说:“第3排第1行”;生2说:“第3列第1个”……虽然学生的表达结果各不相同,但都要能说清她的位置,于是笔者借机点出:“袁乐的位置是(3,1)。”所有学生明白(3,1)能够准确描述袁乐的位置,而且简单易懂。这时笔者出示PPT向同学介绍坐标(X,Y)。在这里笔者没有机械地照搬教材先讲授“坐标”的概念,再讲授怎样用数字去表示每个点的位置,而是创造性地改编教材,将新知融入生活使学习内容简单化,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水到渠成。

反思这次尝试性的翻转课堂,学生思维的火花被彻底点燃,个个都兴趣浓厚地参与思考、分析、辩论,使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在争辩的课堂环境下催生了学生对知识深度的认识和理解。由此可见,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应从新学内容的实际情况考虑,结合儿童认知规律,设计适合儿童“口味”的课堂活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去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总之,信息技术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已具备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及所处的文化环境,从儿童视角灵活地选取素材,创造性地设计有趣的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最终实现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目的。

篇9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饮食行为干预对儿童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43例糖尿病住院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22例,对照组采用一般随机性护理,观察组在饮食治疗基础上进行饮食行为干预,并对两组并发症发生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糖尿病患儿接受饮食行为干预后,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低血糖等并发症发生均显著降低(p

【关键词】糖尿病 儿童 饮食行为干预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改变,儿童糖尿病发病率呈日益增长的趋势。饮食治疗是糖尿病强调综合治疗中最行之有效、最基本治疗措施。针对儿童糖尿病年龄小,认知性差,饮食控制较为困难的特点,我们加强对儿童糖尿病患儿饮食行为干预管理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3例患儿,男18例,女25例,年龄4一9岁11例,10一14岁23例。所有糖尿病患儿均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两组患儿均采取相似药物治疗,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体重、病情、治疗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饮食干预

1.2.1.1 计算不同年龄所需要的每日总热量 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必须保证营养供给充足,可以按照以下简单公式进行计算,随年龄增长及时进行调整。全日热卡=1000+年龄×(80 ~100)或按0一4岁0.21mJ(50kcal)/kg.d,4~10岁0.19mJ(45~50kcal)kg.d,10~15岁0.18mJ(45~35kcal)/kg.d;凡因营养不良及消耗性疾病体重低于标准体重者,总热量可酌情增加;肥胖患儿应适当控制热能,逐渐减轻体重。

1.2.1.2 碳水化合物 饮食中摄入适当碳水化合物可改善糖耐量,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但过高可升高血糖而增加胰岛素负担;太低容易引起脂肪过度分解,导致酮症酸中毒,通常碳水化合物占有总热能55%~65%。应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的质量,选用复杂碳水化合物含量高(即血糖生成指数低)的食物,如:荞麦面、莜麦面、二合面(玉米面和黄豆面)、三合面(玉米面、黄豆面和白面)等。

1.2.1.3 脂肪 为防止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膳食应适当降低脂肪供给量。脂肪占有总热能控制在20%~30%,或按每天0.7~1.0g/kg体重。应限制动物脂肪和饱和脂肪酸摄入,植物没至少占有总脂肪的1/3以上;胆固醇摄入量应低于每日300mg,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时应每日200mg.

1.2.1.4 蛋白质 根据患儿生长发育特点,要充分保证对蛋白质保证的需求。一般要求每天2.0~3.0g/kg体重,占有总热能的20%,动物蛋白不低于蛋白质总量的33%~50%,并补充一定量豆类蛋白。合并肾功能不全者,根据肾功能损害程度,每天按0.5~.0.8g/kg体重供给。

1.2.1.5 维生素、矿物质元素 维生素与糖尿病关系密切,尤其是维生素B1、维生素C、维生素B12和维生素A等,应注意补充。适当限制钠盐,以防止和减轻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及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适当增加钾、镁、钙、铬、锌等元素补充。

1.2.1.6 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有降低血糖和改善糖耐量的功效,并有降血脂、降血压、胆固醇作用,能减轻病人的饥饿感、防止便秘、促进有毒物质排泄等。但太多可影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吸收,一般每1000kcal热能补充12~8g膳食纤维即可。

1.2.2 行为干预 ①健康教育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对待患儿应和蔼可亲、耐心、细致,取得患儿的信任,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入院后由责任护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儿及家长讲解饮食重要性与具体方法,使这自觉遵守;②与营养师联系,根据患儿病情、年龄、体重、活动量、食欲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糖尿病饮食并按时配送;③印制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糖尿病患儿健康饮食小处方,指导患儿及家长在平时食物搭配中注意事项。强调限制糖类,饱和脂肪酸及胆固醇的重要性,并告之须严格控制饮食,切勿过饥过饱,过食辛辣油腻食物;④儿童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食物要富含蛋白质和纤维素。饮食控制以能保持正常体重,减少血糖波动,维持血脂正常为原则,每周测体重1次[2];⑤饮食定时、定量、定餐并督促患儿吃完每餐所给食物,勿吃额外食品,详细记录进食情况。

1.2.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用t检验及X2检验。

2 结果

2.2.1 两组患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高渗性昏迷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无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发生低血糖3例;对照组发生酮症酸中毒4例,低血糖6例,高渗性昏迷2例,均明显高于观察组;住院时间对照组也较观察组长,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3.1 糖尿病是一组由胰岛素相对或绝对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所导致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代谢紊乱,而以长期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儿童糖尿病主要以Ⅰ型即胰岛素依赖型为主,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儿童越来越多,Ⅱ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呈增长趋势。糖尿病的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即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糖尿病教育及自我监控。饮食治疗对任何类型糖尿病都是行之有效的最基本的治疗措施。

3.2 儿童糖尿病病情多较成人重,易引起酮症酸中毒,多因急性感染、过食等诱发,因此糖尿病的控制除了合理治疗外,饮食控制在糖尿病治疗中很重要。责任护士通过全面评估患儿,制订出系统的科学的个体化饮食护理计划,并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的饮食行为干预。饮食控制需要患儿长期坚持,由于儿童自制能力差,理解能力有限且患儿面临生长发育与血糖控制的矛盾,因此成为管理的难点。对此难点问题反复指导,加这书面材料随时阅读,患儿及家长易于理解接受。

3.3 通过系统性饮食行为干预,有利于控制血糖。糖尿病治疗目标是使血糖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消除糖尿病症状或减少、延缓并发症,维持良好的健康和生活能力,血糖控制虽然与药物治疗有一定的关系,但通过饮食行为干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显著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也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有效的饮食行为干预,利于糖尿病患儿血糖控制,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促进早期康复。而一般随机性常规护理,内容相对随意零散,缺乏系统性及重点,不利于患儿及家长理解及掌握。

参考文献

[1] 蔡东联.现代饮食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338

篇10

一、依托媒体技术,激活情感体验

获得情感体验的最基本途径就是通过感官。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恰恰为刺激儿童的感官体验创造了可能。那动人心弦的音乐,配上生动形象的画面,一切都变得鲜活起来,世界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借助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设计和开发能够激活学生内在情感体验的课件,从而促进学生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

【案例一】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家人关怀我成长》的导课环节:

一上课,我一边对孩子们深情地说:“孩子们,让我们一起静静地来听一首歌,歌名叫《摇篮曲》。”一边播放课件。孩子们眼睛紧紧盯着课件中的画面——“一位母亲轻轻地拍着自己的孩子入睡”,身子不由自主地随着音乐微微摆动。“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蛐蛐儿叫铮铮,好比那琴弦儿声。琴声儿轻,调儿动听,摇篮轻摆动啊!娘的宝宝,闭上眼睛,睡了那个睡在梦中……”歌声感染了课堂的每一个角落。音乐毕,稍停片刻,我问孩子们:“歌中唱了什么?你听明白了吗?”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妈妈要宝宝安睡。”“妈妈用她的双手轻轻地摇着宝宝。”“妈妈用她的手臂永远保护宝宝。”“妈妈爱宝宝。”……“是呀,妈妈爱宝宝!”我顺势利导,“当我们一生下来,来到这个人世,妈妈、爸爸就这样轻轻地拍着我们、摇着我们,让我们静静地安睡,照顾我们长大。我们的家人为此付出了许多的辛劳。”

柔和温情的母子图,优美动听的摇篮曲,加上感人肺腑的歌声,在歌曲欣赏中拉开了课堂教学的序幕。借助多媒体,一幅和谐动人的情景得以建构,情与理交融其间。它不仅直接表达了人类的美好情感,更激活了孩子们内心底所潜藏着的那种情感,由此还为今后的情感表达奠定了基础。

二、设计游戏活动,丰富情感体验

游戏是正在成长中的儿童最大的心理需求,儿童在游戏中能获得解放感和自由感,同时也能丰富自我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特征。品德课程本身就要求体现活动性,而游戏又是一种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因此,我们提倡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游戏活动,进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案例三】

《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二单元第2课《我们一起做》“体验合作重要性”的教学环节:

教师设计了一个人人参与的“领‘盲人’走路”的游戏,并要求学生在游戏结束后谈谈在游戏中的心情是怎样的?

游戏活动开始:同桌俩商量好角色,“盲人”蒙上眼睛,两个人小手紧紧拉着,就准备出发了。目的地是食堂大门口,虽然路很短,可从教室走出去要转弯,有三个台阶,加上刚下过雨,地面还有积水。好心人——同桌必须独自想办法带“盲人”避开这些障碍。平时两分钟的路程,今天用了十多分钟才走完。

师:你们刚才玩游戏的时候心情怎样?

扮演盲人的儿童:

“很紧张,生怕摔倒”

“就像晚上一样了,什么都看不见了。”

“觉得大家都离我真远,不知道东南西北在哪里了。”

“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叫我怎么走我就怎么走,不过还是有点不放心。“

……

搀扶“盲人”的儿童:

“自己走路很方便,可要护送‘盲人’走路很辛苦。”

“跟他说叫他放心,我会提醒他,可他还是很紧张,不肯走快。”

“有的时候会忘记提醒,或者已经到台阶的时候才提醒,‘盲人’看不见动作很慢,就摔跤了。”

……

师:如果再来一遍,你们会怎样让两个人又顺利又快速地到达教室呢?

生:我会多提醒,转弯、台阶都指出来。

生:我要听旁边小朋友的话,不能凭自己的感觉乱走,否则要摔跤的……

生:我要更有耐心,还要坚持住。就像同桌,一开始还好,后来越走越快,还忘了提醒我积水 ,害我差点摔了一跤。

……

从孩子们的体会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事先引导、人人参与的游戏活动中,每一个孩子都有了真实的体验。短短几分钟里,孩子们经历着慌张、茫然、信任、喜悦,也体验着拉手、提醒、踉跄,甚至摔跤。他们不仅在游戏中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还感悟到合作需要互相信任,同时也相信此项游戏活动能激发起对残疾人的理解、尊重与关爱,情感得到了升华。

三、鼓励自主调查,升华情感体验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情感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我们需要努力创设教学机会,让学生们能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案例二】

浙教版《品德与生活》第四册第四单元第三课《远方的朋友,请你留下来》中感受“家乡变化”这一教学环节:

课前,教师组织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展开深入的调查活动。采用观察、访谈、照相等多种形式,调查自己居住的小巷环境,调查家门口的公交车线路以及车流量的变化,调查自己家附近酒店的客流量变化,等等。

课上,教师则从学校“昨天”和“今天”的两张照片入手,让学生比较,从学校的变化感受家乡的变化。随后,教师按“小巷变美了”“车辆变多了”“书店变大了”“饭店变多了”“建筑变高了”的主线展开教学活动,学生将调查结果一一进行汇报:身边小巷的变化——变宽、拆房建绿化、更整洁等;家门口公交车的线路变多了,车上还装了可视屏幕;新华书店的藏书量也在不断增多……

一个个数据、一个个名字、一个个变化,无不让孩子们感受到家乡的发展与美好,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课前调查活动中,如何和他人交往、合作等社会性情感也得到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