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祖国的诗词范文
时间:2023-03-20 03:24: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赞美祖国的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读诗文精读课文研读诗文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选入的古诗词,其内容健康,语言优美,学生学习这些古诗不仅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一些社会情况,而且能够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还能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秀丽壮美,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那么,怎样来学习古诗呢?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古读应该是“cui”,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希望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仅写出了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有”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2)想象力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
(3)课外拓展的必要性
从最简单的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
拨清波”开始,我就引导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自居易的《忆江南》我搜集一些江南美丽风光的图片,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叹下,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为何难忘江南,从而读出对江南的赞美。
送别诗我通过让学生讲述与朋友离别时的故事和心情,来体会朋友间依依不舍得离别之情……古诗词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古人的心情与感受无不包含在这短小精炼,意味悠远的诗文中,只有贴近我们心灵的诗句才是千古名句,我们也只有用自己的生活做比照,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文。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吧!
参考文献:
[1]《辽宁教育》
篇2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希望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仅写出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只有”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2)想象力的培养: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
(3)课外拓展的必要性
篇3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古诗词 教学
作为诗的国度,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古典诗歌在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着一定的比例,学习古典诗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然而实际教学中古诗词教学现状显得沉闷而单调乏味,教学方法单一,重记忆轻朗读,重背诵轻品味,优秀的古诗词往往被教学得“面目可憎”。学生对古诗词兴趣不高,只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甚至产生反感厌恶心里。教师教学也很头疼,常常忙于检查背诵、默写、改错的循环,其结果就是师生学习古诗词陷入“想说爱你不容易”的尴尬状况。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摸索和总结借鉴了一些古诗词教学方法,供同仁参考。
一、做好导引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让孩子对诗歌产生兴趣,这是诗歌教学的一个基本着眼点。1.做好作者简介、诗歌写作背景简介工作,突出重点、把握亮点吸引学生,如在学习陆游的《游山西村》这首诗时,介绍陆游六十年作万首诗,学生发出惊叹,借此师生共同吟诵学过的陆诗名句,教师再补充介绍“陆游一生戎马倥偬驱敌卫国,文武双全,我们学好他一首诗是不是很好做到?学生纷纷表示同意。由此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2.古代的“诗”和“歌”是连系在一起的,诗是心灵的歌唱,是情感的自由渲泄,古人悲欢离合,总要吟诗以歌,至今也有许多诗词传唱不衰。如在学习坡《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先播放王菲演唱的这首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下一节课前,让学生来唱这首词,学生感情非常投入,唱出了词中的豪迈与良好的祝愿。实践证明,如果能让学生高歌一曲,用歌唱来替代重复的诵读,比抽查背诵效果好得多。
二、情境诵读 美感享受
任何时候,诵读都是古诗词教学中的一个基础。古诗词语言精练、韵律优美,意境深远,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都是一首用心吟唱的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诵读领会诗词的语言美,对诗词大意有了初步的直观的认识。在古诗词诵读中,我们不再单纯地向学生呈现文字,而是制作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把文字放在画面中,同时配以与诗境、诗情相通的背景音乐。这时的古诗词,不只是文字,而是从视觉、听觉上同时作用于学生大脑的一个立体化的事物。这样一来,诗情、诗境在画面和音乐的作用下形象化、具体化了,如同欣赏一幅画、聆听一首歌,快乐而令人陶醉,学生反复诵读就会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轻松地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和诗的美感。体会古人“一唱三叹”之妙。可见,在诵读中用艺术手段创设意境,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悟情会意 诗为心声
古人云:“诗者,志之所至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我国历代的诗人很善于用意象来反映自然美、社会美,来表现自己的内心复杂丰富委婉曲折的情感。我们要深入理解古诗词中所蕴含着的作家的思想感情,同时对我们民族文化精神也有了更深入的体悟,我们自身也在不知不觉中更多地秉承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气质。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秀丽的山河、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羊”以大气的笔墨展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展现了奇险壮美的三峡景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丽江南……古诗中的春夏秋冬、塞北江南,无不展示了祖国山川之广袤壮美,蕴含了作者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古为今用――文采飞扬
在古诗词教学中应使学生领悟到,学习古诗并不是死记硬背,应对考试。学习古诗词,不仅是为了继承,还可以发扬,在现代学习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充分展现古诗词的独特魅力。如恰当应用与口语表达和写作中,可以提升文化素养、增加文采。温总理在记者会上引经据典、妙语连珠,恰到好处地引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华山再高,顶有过路”“行百里者半九十”“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等诗词古训,最近在讲话中引用到“雄关漫道真如铁”“长风破浪会有时”以显示复兴中华民族的信心和力量。文雅精妙的表达表现了他们良好的文化修养与人文修养,令人叹服。
我们还开展了《走进古典诗词》的语文综合活动和文化作文写作等一系列活动。在学习活动中指导学生分类积累古诗词,如按季节积累描写春夏秋冬景色的诗句、积累描写山水的名句、写月的诗句、思乡的诗句、体现爱国情怀的名句……在作文训练中指导学生引用或化用古诗词及再现意境等增添文采。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提高了对古诗词学习的认识,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和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并由厌烦畏惧变为乐于积累恰当运用,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写作能力,使学生感到获益匪浅。
“腹有诗书气自华”。培根也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学习古诗文是广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内在修养的必修课。在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有其重要而特殊的作用,我们要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学的要求,不断地探索和寻求,用古典诗词的文化大餐把学生培养成博通古今,有较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邓四野.怎样教好初中语文古诗词[J].安徽文学(文教研究),2007,05.
[2]魏韬,张希军.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初探[J].时代文学,2008,23.
篇4
一、利用古诗词进行爱国情感教育
爱国主义凝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民族精神,促进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民族团结,维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经久不衰的繁荣。中华古诗词中的爱国情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主要也最为浓郁强烈的情感。利用古诗词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旋律。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说过“国家兴旺,匹夫有责。”国家之兴衰败亡,牵动着每一个有爱国心的华夏儿女和炎黄子孙。历代文人墨客虽身处江湖,仍不忘爱国忧国,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篇,也正是这些爱国诗篇,敲打和震撼着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爱国情结,激励他们去为家国抛头颅洒热血。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篇。“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了诗人吞声失路、壮志难酬的无限憾恨;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殷殷爱国之情从字里行间的进涌而出,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抗金名将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迈词句,激励着无数华夏儿女的爱国情结,感召着无数胸怀家国的爱国赤子前赴后继。教学时,我们要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教育学生从小积淀强烈的爱国情感,热爱自己的祖国并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贡献毕生心血。
二、利用古诗词加强情谊教育
情谊教育是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包括亲情教育和友情教育两方面。亲情是人之伦理道德的组成部分,亲情教育自然也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点。“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对手足亲情的无限牵挂与思念,溢于言表,透于纸背,让人感动至极;“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了对无私伟大母爱的讴歌与赞美;“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更生,相煎何太急。”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手足相怜,不应互相迫害、泯灭人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因诗施教,引导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真切感知亲人对自己的款款深情和殷殷关爱,身体力行的去回报亲情,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良好品质,帮助学生维系良好稳定的亲情关系。
友情是人际伦理道德的又一组成部分。自然,情谊教育同样离不开对学生进行友情教育。古人向来重视友情,珍惜友情,讴歌深厚真挚的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赞颂了诗人与汪伦之间真挚深厚的友情。“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则在表明自己冰清玉洁心志的同时,更多的表达了与友人难分难舍之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名句,则是诗人对友人远离的依依惜别之情的传唱。想到友人此去,西出阳关,路途遥远,边关荒凉,人地生疏,相见何期?离愁徒增,别恨陡涨。诗人没有更多言语表白,惜别之情于频频劝酒的细微举动中自然流泻而出。教学时,我们可引导学生感知诗句大意,体会诗句所蕴含的情感,教育他们要与人真情相见、坦诚相待,结为志同道合的学友,珍惜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三、利用古诗词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篇5
一眨眼六年过去了,但童年的时光仿佛就在昨天刚刚与我挥手告别。
小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的负担,也没有烦恼,自由自在的,好似小鸟一样在空中飞翔,又好似小鱼在水中游玩。
童年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友谊,现在一想,那时的友谊是多么的纯洁呀!童年时的那份友谊是用金钱买不回来的。再想一想,友谊是什么?友谊从哪而来?友谊又要到哪里去?
记得小时候,我们一大群小朋友在银色的冬季里嬉戏,在银色的地毯上翩翩起舞的情景使人难以忘怀。
童年的世界是有色彩的,友情、亲情是最丰富的时候。那时妈妈常常把我抱在怀里,那感觉真是比蜜还甜,那时我的朋友也是最多的时候。回望童年,真是“小楼昨夜又东风,不堪回首往事中”。
我小的时候这样想过:如果我长大了要是能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那该有多好呀!我会用世上最美的诗词来赞美祖国的大好山河。
可是我现在却想:要是时光能倒流那该有多好呀!我一定要再到那五彩缤纷的童年里痛痛快快地去玩,去想,去学,去做。
可是童年的时光太短暂了,一眨眼我就由小变大,由一个爱哭的小孩子变成了一个关心父母的好孩子。
篇6
现代新诗,是五四时期产生的。在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诗人,在厚重的传统文化重压之下,在水深火热的民族危难之中,努力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全新的表达方式、最强烈真挚的情感传递着对生命、对土地、对国家、对民族、对青春、对大自然的礼赞、爱以及深深的思考。由此铸就了中国现代新诗的品格。中国新诗人的这种情怀,是那些行进在乡间古道的古代诗人所难以想象的。而那些糅合了诗人血与泪的惊心动魄的诗句,无论是在田园牧歌的映衬下还是在今日霓虹灯的闪烁中,都更显示出她的崇高。
现代新诗,奏出生命的最强音。当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一个新诗人从心底发出生命的最强音。这就是郭沫若的新诗《天狗》。“天狗”这个意象既不缥缈也不雅致,这是我国古人不可能选用的一个意象。但是诗人所追求的就不是那份恬淡宁静,这是诗人发出的狂放的对命运的挑战:“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没有这种狂放和凌厉,怎么向顽固而沉重的旧世界宣战!天狗飞奔、狂叫、燃烧、剥皮、食肉、吸血,它毁灭一切、毁灭自我,在同自我的搏斗中,生命绽放出绚丽的火光,“我便是我了!”从而获得了新生。五四时期的郭沫若,身处日本,当他听到祖国的变化,他的心激动狂热,此时的祖国就像他初恋的姑娘,诗人彻夜难眠成就了诗集《女神》。
现代新诗,吟唱着对土地最深挚的爱。一个诗人,行进在祖国贫瘠苦难的土地上,他痛苦地、低沉地、忧郁地吟唱着:“那丛林间出现的/赶着马车的/中国的农夫”,“那破烂的乌篷船里”“蓬发垢面的”“经历着岁月的艰辛”,“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中国的痛苦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就是现代诗人艾青的低沉而忧郁的吟唱。他出生在地主的家庭,而“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养育,让他勇敢地坦言“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从此,他永远把自己当成农民的儿子。他从不掩饰自己的脆弱和无力,“流浪与监禁/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然而他却永远地清醒而真实,从不虚夸编造温暖和美好。他在苦难中行进着,但他的吟唱却从不关注自身的命运。国土饱受蹂躏,人民困苦不堪,诗人没有幼稚地振臂高呼,而是俯下孱弱的身体,无比依恋地匍匐在残损的祖国大地上吟唱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这样的诗句穿越战火纷飞的历史,来到和平幸福的今天,读过之后让我们心灵震颤、热泪盈眶,低沉忧郁的咏叹掩藏的是作者对大地母亲最深挚的爱,是一个伟大诗人战胜黑暗的最勇敢的品格。
现代新诗,传达着对国民性最深的思考。现代文学家中对国民性思考最深的,无疑应该是鲁迅。而在现代新诗人中,还有一个在国民性思考上走得很远的是穆旦。请看他在诗歌《赞美》中对中国农民的刻画:“一个农夫,/他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许多孩子的父亲,/多少朝代在他的身上升起又降落了/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而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是同样的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诗人只写一个农夫,而这一个又何尝不是千千万万个的缩影。穆旦笔下的农民,没有痛苦呼号,更没有田园牧歌,他们“永远无言”,“多少朝代在他的身上升起又降落了,/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这里的农民似乎已看透了历史,看清了命运,他们一代代一辈辈用坚韧和沉默来对抗,看似屈辱而麻木,而在强大的黑暗统治之中,这种坚韧却是那么真实而有力。当战斗来临之时,他“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虽然最后往往是“毅然决然”地“融进死亡里”。但这种坚韧就是中国农民宝贵的精神,就是一个民族崛起的希望,所以诗歌结尾作者反复吟唱着“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除此以外,中国新诗的主题更不乏对青春的礼赞、对爱情的讴歌、对大自然的眷恋……
篇7
关键词: 诗词教学 诵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
品一杯清茗,馨香绕杯,久久不忘;读一首好诗,如与诗人对话,智慧之光映射身心。中国古典诗词是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瑰宝,值得我们用心收藏与品鉴。著名的语言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要培养孩子纯正的文学趣味,就要从读诗开始。”诵读是和情感体验、语言积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指反复多遍,最终烂熟于心的读。学生吟诵诗词,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意识地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而且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但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我们今天的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想象却相差甚远,在教学中一读到古诗词往往提不起什么兴致,所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诵读古诗词是语文教师的一项任务。下面我以教学北宋大词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初读诗词,读出诗词的音乐美
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诗和乐像一对孪生的妹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诗词,不仅作为书面文字呈诸人的视觉,而且作为吟诵或歌唱的材料诉诸人的听觉。
上课之初,同学们对词的内容还比较陌生,这时我采取跟录音诵读的方法,让同学们跟随朗读录音,正字正音(如“纶”、“酹”等),同时注意词句的停顿、押韵,并试着体会其语气、语调及感情的抒发。本词是长短句、三字句(浪淘尽、人道是、谈笑间)和四字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等)较多,节奏感比较强烈,体现出豪迈的气势,要同学们注意体会。在押韵方面,本词押入声韵,韵脚为:物、璧、雪、杰、发、灭、发、月。入声调子短促,更适于表达比较豪迈激越的感情,和本词的情感基调也是很吻合的,对这些韵脚字应提醒学生在读时要注意强调,听录音之后,齐诵本词,初步体会诗词的音乐美。
二、二读诗词,把握诗人的情感基调
下一步在阅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文学都是源于生活的,每一首诗词作品与作者的生活息息相关,本词同样是苏轼对于生活的感悟,那么苏轼此时为什么在赤壁这个地方怀古呢?我从苏轼的经历入手,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写作本词的内在原因。苏轼早年颇有政治抱负及治国良策,但与革新派在政见上存在分歧,最终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获罪,被贬黄州。本词正是作者在黄州所作。这个时期,作者的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残酷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他在黄州来到当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大破曹军的赤璧,自然感慨万端,既有对壮丽河山的由衷赞美,又有对历史风流人物的讴歌与景仰,自然也少不了对自己心怀大志又报国无门的喟叹,这首词正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虽然书写失意,然而格调仍然是豪壮的,跟一般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这一感情基调是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认真把握的。正是基于本词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所以,词的末尾“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固然有些消沉感伤,但又不可读得过于低沉无力。同样,“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写出了周瑜的儒雅潇洒和年轻有为,儒帅与佳人相得益彰,画面又极美,在读时固然应该逸兴湍飞,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到对历史杰出人物的无限景仰的氛围中去,但语调语气又不可过于神采飞扬,或者过于轻佻。须知,隐藏在这几句之背后的,正是胸怀大志的苏轼对自己功业未成、坎坷不得志的无言慨叹。
三、三读诗词,读出诗词的意境美
诗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艺术。好比冰山,浮在水面上的只有三分之一,藏在水下的倒有三分之二。读诗词时更应注重引领学生一起透过文字表面,探寻隐藏在跳跃、变化的诗句下面的“诗人的心”。
古典诗歌注重意境的表现,而意境的表现往往是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从而达到诗情画意的高度融和。本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几句,就极具意境之美。这几句描绘出了赤璧一带山峰的高峻、江流的澎湃、浪涛的翻滚,既正面描写了赤壁江山胜景,又暗写了古战场景象,展示了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在读此数句时,当心中油然而生豪迈雄壮之感,慷慨淋漓,有“荡胸生层云”之意味。指导学生在读时,这几句要读得有力,读出气魄来,读出节奏感来,三个动词“穿、拍、卷”尤要强调,最后一字“雪”,本身就是极美的比喻,又是韵脚,更要强调重读。通过这样的处理,就能较好地表现出赤璧一带壮美无比的景色,也能较好地体现出苏轼词的豪迈之气来,引发同学产生丰富的想象,感受祖国江山的雄奇壮美。
四、带感情诵读诗词,全面感知本词
这首词笔墨酣畅,气势宏大,语言精练,把写景、怀古、抒情有机地融为一体。在壮丽的景色烘托下,塑造了千古风流人物周瑜的英雄形象,再现了三国时代龙争虎斗的历史画卷,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江山如画的颂扬,对千古风流人物的赞美,对建功立业远大理想的追求,也流露出作者壮志未酬的感伤。在使同学们对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背景、内容、情感、意境都基本了解之后,引导学生再次诵读本词,相信会达到更理想的效果。在饱含情感、抑扬顿挫的诵读声中,学生会透过字里行间达到与古代先哲的心灵交流与对话,那真是最美妙无比的文学享受了。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学生背诵、学习古诗,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提高感悟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终身受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腹有诗书气自华”说得都是诵读积累古诗的好处。希望我们的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不断的吟诵诗文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增强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柳村.古典诗词曲格律研究.上海文艺出版总社,2007.6.
[2]王新婷.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3]张圣华.诵读:一条开满鲜花的道路.小学语文教师,2008.5.
[4]陈向春.试谈古典诗歌教学的新思路[J].长春:长春大学学报,2005.8.
篇8
1、花,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为之纵情吟咏,高声赞美。
2、在梁启超看来,古往今来,一切事物都离不开进化这个“大理”,中国历史当然也不能例外。
3、因为古往今来许多杰出的人才并非是考场上的佼佼者。
4、古往今来,不少英雄豪杰,当其得人心,得道多助时,叱咤风云,改天换地;一旦失去人心,便变成孤家寡人,举步维艰,以至身败名裂。
5、问君古往今来,皇皇文化何人造?
6、而“政治大国”是以“军事大国”为后盾的,古往今来,从无军力虚弱的政治大国。
7、真诚的孩子,古往今来,好象男人可以摆脱家务,一心干他的事业,可女人好象先天地、责无旁贷地就得背起这个家务的包袱。
8、能把古往今来的爱情诗篇爱情歌曲看作一种催眠的符咒吗?
9、虽然住了两三天,日子却不多,把古往今来没见过的,没吃过的,没听见的,()都经验过了。
10、换一个视角会不会引动古往今来建起的文学大厦颓然崩坍。
11、古往今来,凡是真正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是不会被人们遗忘的。
12、古往今来,多少义士精忠报国,吟唱出了一曲曲忠魂义胆!
13、这一条神圣的山谷,古往今来栖居过多少自甘寂寞的灵魂。
14、这迷人的春天的大自然啊,古往今来,诗人们为你写下了多少动人的篇章。
篇9
【关键词】 小学古诗 创新教学 综合能力
一、形态为手段
古诗言简意赅,富有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三者又以形象感为基础,因此教者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加强视、听等感官形象性的刺激,以强化表象的建立、组合、转换,其教学手段形态化。
1、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图画将古诗词语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蕴含的哲理。如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教者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再诵读诗句,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视野观赏庐山,其面目确是各不相同。
2、悦耳有时比悦容更重要,不能悦耳就不能悦容。特别是古诗教学,教者语言要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并恰当地使用态势语言。教者的语感、态势给学生以声感、形感的刺激,使冰冷呆板的文字符号活化,学生获得形象化的感知。如教“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时,教者娓娓动听的描写以及遮眼远看,低头细看的动作,似乎使学生看到在丝丝微雨中,朦朦胧胧,隐隐约约看见一大片一大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但走近仔细看,地面上只是稀稀朗朗纤细的针状似的草芽,根本看不到青是什么颜色。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悟早春的美既柔嫩又富有生机。电化教学的直观性、形声化,表现手段的真切性、情感化,对小学古诗教学心理学化具有很大的优势。如《示儿》中的“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是全诗的诗眼、诗魂,如何使学生进入意境,升华情感,是本诗教学的重点、难点。教者在学生意读全诗后,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投影,再仿谈遐想推敲,一遍两遍……学生与诗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深切体味:这“悲”字是诗人悲自己终生的意愿没能实现,没能亲眼看到国家的统一;悲祖国大好河山破碎,中原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形声组合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学生升华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二、想象的借助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这心理过程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1、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因此,小学教学古诗首先要使词语表象化,并使其强化(建立)、活化(转换)、优化(加工)。即在意读诗文时,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词语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如教“遥看瀑布挂前川”这诗句,教者紧扣“挂”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似乎同诗人一同观赏庞然的瀑布凌空直泻而下,领略其雄伟的气势。
2、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高度想象力的产品。探究古诗创作的本原,小学教学古诗要借助诗人的想象,启迪学生思维,感悟其诗情画意。如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诗句,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教者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3、古诗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小学生学习古诗,借助想象、联想,补其空白,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如《咏柳》,诗人采用自问自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者引导学生紧扣这设问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品味这无穷之意。
三、情感的纽带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墨,着力写出千古传颂的诗篇,给人以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教者要以情感为纽带,竭力缩短学生与诗人的心距,唤起情感的共鸣,促使学生从诗中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分享美的蕴含。
1、古诗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一种与其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披文入情,缘情融情,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如《三衢道中》,诗人以新颖的构思:先记叙后描写,既绘色,写出了绿荫;又绘声,写出了鸟鸣。教者运用形态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迷人山区,观赏初夏的风光:梅子黄黄、绿荫重重、溪水淙淙、黄鹂声声。领悟诗人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喜悦之情,从而产生愉悦之感,与诗人一同感受意境美。
2、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纽带,更是一种活力。学生通过情感性体验,以自己就是诗人,参与情感的交流,把客观对象主观化。如教《赠汪伦》,教者借助投影、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汪伦送诗人李白的热闹、欢乐的场景,跟着一起跳一起唱,进而反复体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喻意,分享李汪之间的深情厚谊。
篇10
笔者有幸留学这个国家数年,在此期间,不仅为深入全面审视、解读她的历史名人获得更多信息而狂喜,更为一位20世纪俄罗斯音乐界的新生代的杰出表现而惊叹。在此,笔者抑制不住内心激动向音乐同行们介绍一位20世纪俄罗斯非常杰出的新生代作曲家、音乐活动家――斯维里道夫・格奥尔基・伐塞利耶维奇。
斯维里道夫・格奥尔基・伐塞利耶维奇(Свиридов Георг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于1915年12月16日出生在俄罗斯一个名叫法界石-库尔斯的古老城市的邮递工人家庭。早期(1929―1932)他在家乡接受音乐教育。从1932年到1936年在列宁格勒(现在的圣彼得堡)音乐技术学校学习,开始跟随博拉乌德(И.Брауд)学习钢琴,从1933年起跟随尤金(М.Юдин)学习作曲。1936―1941年在列宁格勒音乐学院从肖斯塔科维奇(Д.Шостакович)学习作曲。他的第一部成名作是为普希金的诗创作的组曲《浪漫歌曲》(1935)。19岁时因其出色的音乐才能而加入苏联作曲家协会,而这样的年龄加入苏联作曲家协会是极其罕见的。1941―1944年他在新西伯利亚工作,1944年回到列宁格勒,1956年调动工作到莫斯科,在大剧院和电影院工作任专职作曲家。1968―1973年,成为苏联作曲家协会的领导。
“斯维里道夫的主要作品有:音乐喜剧《现在的未婚夫》《延伸的大海》《亚洲金莲花》;音诗《纪念谢尔盖・耶斯宁恩》《热情清唱剧》;康塔塔《库尔斯之歌》《古板的罗斯》①《下雪了》《忧郁的歌》《春天康塔塔》;为合唱所写的音乐会《纪念阿―尤劳夫》;由12个部分构成的合唱组曲《不幸的歌》《祖国颂歌》,合唱与室内乐《普希金时代》;为乐队写的《小康塔塔》,弦乐交响乐,二首四重奏,艺术歌曲,声乐音诗《父亲们的祖国》,组歌《我的农民父亲》《离开罗斯》以及声乐性的室内乐作品等等”② 。
斯维里道夫初期的创作涉及各种不同的体裁。起初主要集中在声乐性组曲的创作上,作曲家所使用过的诗词的作者有:阿・博劳克(1938)、马・里尔马恩达夫(1938)和阿・普拉高费耶夫、马・伊萨高福斯基。此外,在1937年和1948年,作曲家先后为交响乐队谱写过两首交响乐作品(有报道说其创作有些不太符合规律)以及为弦乐队创作的有四个乐章组成的交响乐作品(1940),两首钢琴协奏曲,钢琴三重奏、钢琴四重奏,两首弦乐四重奏,两首奏鸣曲和两部为钢琴而写的分谱,儿童钢琴曲集和许多另外的歌曲,并开始尝试轻歌剧的创作。在40年代初,斯维里道夫的创作体裁开始转向歌剧、电影音乐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其中在1941年完成了第一部电影音乐《富起来的垦荒地》,1942年完成了戏剧《在热闹的地方》。
1950年,斯维里道夫为阿・伊萨阿金恩的诗词创作的声乐音诗《父亲们的祖国》标志着作曲家的新创作风格变革时期的到来。从这个时期开始,声乐性作品是作曲家主要的创作体裁。50年代,作曲家创作的声乐性组曲有:1955年《为拉别尔特・别尔恩斯的诗词谱写的歌曲》,1956年为谢・耶塞尼恩的诗词创作的《我的农民父亲》,还为费・臼特切夫、谢・耶塞尼恩、弗・玛伊高夫斯基、弗・赫烈博尼高夫、贝・嘎尔尼拉甫等俄罗斯诗人的诗歌谱写过一些独立的歌曲。在50年代后半期,斯维里道夫创作了大量的声乐响作品,这些作品使他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作曲家,如1956年为男高音、混声合唱和大交响乐队而创作的《纪念谢尔盖・耶塞尼恩》,这部大型声乐交响作品中所有的唱词是诗人耶塞尼恩不同年代创作的诗歌。整部作品由10个部分构成:1.被遗忘的地方;2.冬天在歌唱;3.在这里;4.脱粒;5.伊万的深夜;6.伊万的深夜;7.1919……;8.农民小伙儿;9.我是乡村里最后的诗人;10.天空――像祈祷的钟声(笔者注:第5、6题目相同,诗歌、音乐内容不同)。在创作过程中,作曲家抓住了诗人叶赛尼恩“用多于全部的爱去抚慰故乡土地上曾经受尽痛苦、受尽压迫、受尽折磨的人民”③的思想,希望“以自己对生活满腔热情的爱,用抒情的戏剧性创作,恢复用无限炽热的真情对待创造了人类历史诗篇的、始终让我们激动不已的人民”④这样一条真理。作品充分呈现了斯维里道夫在艺术作品中贯彻深刻性、复杂性、悲剧性的创作能力。
在作品中,作曲家始终贯穿了“耶塞尼恩式的”抒情性创作思维。例如,在第一、第三、第六、第九作品中,我们可以听到故乡土地上各种令人心醉、无比忧伤的倾诉声,当主人公耶塞尼恩在讲述自己的不幸人生时,森林中的树妖(注:某些斯拉夫民族中的精神图腾)也为之动容落泪……
作曲家在以平铺直叙的合唱演绎形式展现俄罗斯的自然风光的同时,衬托了滔滔不绝的男高音声调。有时有雄伟壮阔、有时自然祥和(如第二首)、有时神化般地着迷神往(如第五首),这里作曲家使用四至五度音程的旋法,但作品的基础不只是旋律,还有各声部的织体综合所塑造的音乐整体。
作品的第四首反映了劳动者的创造与欢乐,而在第七首塑造了劳动者面对果实的窘迫与沮丧,都深刻地提示了在俄罗斯大地上经济的崩溃和土地的荒芜。作曲家在这里通过合唱织体变换,在描绘俄罗斯自然景象的同时,也使创作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统一。
作品的第十首是悲剧性的终曲――“天空――像祈祷的钟声”。作品展示了在令人神往的蔚蓝色天空下,响彻着低沉的钟声,钟声音响来自乐队、钢琴、自然钟。在这些错综复杂的节奏音响中,合唱重重地咏诵着歌词。音乐塑造出了规模宏大的浩瀚“宇宙”。笔者认为,斯维里道夫此时的创作思维显得意义重大:钟声是俄罗斯民族精神与灵魂的象征,只要民族精神还在,俄罗斯的未来就有希望。
最后还值得一提的是,作曲家在整部作品中运用了多种体裁的综合:有连绵不断的农民歌曲,有古代的曲调,有城市浪漫曲的音调,也有俄罗斯民歌(四句头短歌)的动机等等。所有这些不同特征的、跨时空的综合音符混合流淌在不停的钟声里。
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所反映的杰出创作才华和深邃的人文、哲理思想,使他成为了俄罗斯人民敬仰和爱戴的著名作曲家。作曲家德米德里・肖斯塔科维奇在聆听了这部作品的首演后说:“……他掌握了读懂诗歌的方法,并懂得这种能力对一个作曲家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声乐性的作品创作上的重要作用。在这一方面,可以说斯维里道夫在全苏联作曲家当中是唯一的第一人。”“我在预祝这位天才作曲家在今后能在这样的大型作品方面取得更多的成功之时,希望在我们的音乐界能出现更多这样的优秀作品”⑤。
此外,在50年代的最后一年,作曲家用弗・玛伊高夫斯基的诗词为独唱演员、混声合唱、大交响乐队创作了《热情清唱剧》。这部作品的问世进一步把斯维里道夫推向了艺术成就的高峰。
从60年代开始,作曲家大部分时间集中在康塔塔体裁上。当时诗人耶塞尼恩的《小诗集》正好与斯维里道夫产生的想法相吻合,于是作曲家用耶塞尼恩的诗创作了由《古板的罗斯》《贵客》《忧伤的歌》组成的《小康塔塔》作品。在70年代又用诗人阿・博劳克的诗词写了《巴尔嘎的生活》和《难于表达的光明》,这首作品与《黄昏的云朵》一起被出版成为传世佳作。在60―70年代里创作的康塔塔还有:1964年以民间诗词创作的《库尔斯之歌》以及用恩・尼克拉萨夫的诗词创作的《春天康塔塔》。
在60年代作曲家同时创作了根据普希金的故事拍成的电影《暴风雨》的电影音乐以及根据弗・嘎达耶夫的浪漫诗《穿越时空》的配乐。
1970年到1990年期间,作曲家以强烈的激情重捡起自50年代末就已开始创作的无伴奏合唱音乐体裁,例如在1958年根据俄罗斯诗人的诗创作的五首合唱。在作曲家的最后的创作时期,创作了几十首独立的小型合唱艺术作品、合唱组曲、合唱音诗、合唱音乐会作品。最后,也是斯维里道夫一生创作中最大的作品,那就是无伴奏宗教性合唱组曲《赞美与祈祷》,这部合唱中所有用到的唱词全部取自于教堂中的诗词。这部作品是“伟大与美丽”的杰作,是俄罗斯宗教音乐艺术中的一枝独秀。俄罗斯著名音乐学家菲・阿达耶夫斯基说:“这部作品的优秀个性、杰出的合理性、高度的历史概括性以及艺术价值,没有另外的作品可以与这部作品相比”⑥。
作曲家晚期的作品主要集中在极富诗意的艺术作品的创作上。如1977年以谢・耶塞尼恩的诗歌谱写的带钢琴伴奏的声乐作品《离开罗斯》和1995年以阿・博劳克的诗歌谱成的《彼得堡》,为男低音与乐队而写的组曲《从普希金那儿来》,以及康塔塔《金色的梦》(词作者儒博皂夫)等等。
在最后的十年,作曲家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从东正教礼拜的幻想中走来》这部大型作品上,这部作品有无伴奏的众赞歌部分、各种领唱的章节部分、合唱与乐队部分。
斯维里道夫一生创作的核心主要集中在声乐性作品上,即使是交响乐、室内乐作品也同样带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的“歌唱性、声乐性”特征。“伦理思想的革命、俄罗斯历史的命运、现代人的道德探索等成为斯维里道夫作品中的主题思想”⑦。作曲家在创作上深受民族宗教――东正教的影响。因此,要真正解读斯维里道夫的作品,俄罗斯民族宗教――东正教礼拜中的“圣咏形式”是个重要的研究因素。除此以外,俄罗斯民族的古老的特殊艺术传统在斯维里道夫的作品中也有鲜明的体现。著名音乐学家阿・别拉涅恩高说:“他像一座桥梁,让古老的俄罗斯特殊艺术传统与现代人的世界观、音乐思维走在了一起。他合拢了几乎失传了的千年俄罗斯古老合唱音乐文学的纪念丰碑与音乐编年史两块巨石。激活了这一音乐体裁,使其重新有了新的生命与活力”⑧。斯维里道夫的创作成了20世纪下半叶诞生新的“现代合唱”音乐会的体裁的源泉。
“作曲家一生在音乐创作道路上取得的成就,社会和国家给予了诸多的荣誉和勋章。作曲家一生曾获得了几十项国家奖励和荣誉称号,例如,1963年荣获‘国家艺术家’称号,1960年为列宁津贴获得者,1965、1971、1975、1985年为列宁勋章获得者,1995年为俄罗斯文化部津贴获得者,1997年为俄罗斯总统津贴获得者等等。斯维里道夫是20世纪俄罗斯杰出的作曲家之一,是家喻户晓的人物。”⑨
俄罗斯国家(尤劳夫)合唱艺术团指挥家、国家音乐学院指挥教授弗朗基米尔・伊万诺维奇・沙诺金曾对笔者说:“斯维里道夫是20世纪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但他的时代还没有真正到来。……我认为,在20世纪的俄罗斯作曲界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是斯维里道夫和塔涅耶夫、肖斯塔科维奇、施尼特凯四人”。这使笔者忽然想起曾对自己的预言:我的时代终究会到来的(奥尔夫冈・施雷伯2004:136)⑩。笔者坚信,斯维里道夫的时代也一定会到来。
最后,笔者以俄罗斯作曲家弗朗吉米尔・米宁对斯维里道夫的评价来结束全文:“斯维里道夫作品的精神境界是非常深刻的,可以说所有的作曲家在这一领域的创作中,他的作品代表着最高水平。他在精神性这一领域的作品甚至超越俄罗斯古典文化中的穆索尔斯基和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11}
参考文献
1.Золотв Андрей Андреевич:(作者:萨劳特夫・安德烈・安德烈维奇)1983,《Книга О Свиридове》,Москва,Всесоюз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1983年,《解读斯维里道夫》,莫斯科,苏联作曲家出版社。
2.Белоненко Александр:(作者:别拉宁高・阿列克桑德尔)1989,《Георгий Сверидов Сочнения Для Хора》,Москва,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Музыка。1989年,《斯维里道夫的合唱作品》,莫斯科,音乐出版社。
3.Белоненко Александр:(作者:别拉宁高・阿列克桑德尔)2001,《Георгий Сверидов-Полный список произведений》,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Свиридовский Фонд。Москва-Петербург2001年,《斯维里道夫作品全集目录》,莫斯科-圣彼得堡,“斯维里道夫”国家研究委员会。
4.Шавльзон,Н.(Главный редактор):(沙福利绍恩 主编)2002,《Музыкальный справочник》,Москва, Издательский дом 《Золотое Руно》。2002年,《音乐手册》,莫斯科,金月亮出版社。
5.Ивановна Аверьянова Ольга:(作者:伊万诺夫娜・阿费尔伊诺娃・奥里嘎)2004,《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Музыкаль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ХХ Века》,Москва,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Музыка。2004年,《20世纪俄罗斯音乐文学》,莫斯科,音乐出版社。
6.Андре Одер:(作者?眼法?演安德烈・奥杰尔)2004,《Музыкальные Формы》,Москва,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Астрель,Перевод с форанцузкого В.Шабаевой。 2004年,《音乐曲式学》,莫斯科,阿斯特列尔出版社,弗・沙巴耶娃根据法文翻译。
①罗斯是指17―18世纪的东斯拉夫民族。
②沙福利绍・恩主编,2002年,《音乐手册》,莫斯科,金月亮出版社,第103页。
③伊万诺夫娜・奥著,2004年,《20世纪俄罗斯音乐文学》,莫斯科,音乐出版社, 第211页。
④同③。
⑤萨劳特夫・安德烈著,1983年,《解读斯维里道夫》,莫斯科,苏联作曲家出版社,第14页。
⑥同③,第217页。
⑦别拉宁高・阿列克桑德尔著,1989年,《斯维里道夫的合唱作品》,莫斯科,音乐出版社,第9页。
⑧同⑦。
⑨别拉宁高・阿列克桑德尔著,2001年,《斯维里道夫作品全集目录》,莫斯科-圣彼得堡,“斯维里道夫”国家研究委员会。第22页。
{10}(德)奥尔夫冈・施雷伯著《》,高中甫译,2004,人民音乐出版社,第1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