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冬天的古诗范文

时间:2023-03-23 04:16: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冬天的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描写冬天的古诗

篇1

1、雨雪dd,见曰消

dd:雪盛的样子;一说犹“飘飘”。;太阳的热气。曰:语助词,无实义。

《诗经·小雅·角弓》

2、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凄凄:寒凉。翳翳:阴暗。希:少。在目:眼睛所见。皓:白。

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4、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5、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朔风:北风。劲:猛烈。哀:凄厉。

南朝宋·谢灵运《岁暮》

6、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牖:窗户。风惊竹:风中带雪,打在竹上,发出沙沙的响声。

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7、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庭霰:落在庭院里的雪花。

唐·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8、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唐·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

9、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唐·李白《冬日归旧山》

篇2

【关键词】诗情画意;小学语文

一、引导学生感受诗情

1.从直白的古诗入门

在古诗中有很多语言直白的佳作,比如《咏鹅》《锄禾》等,都被很多家长和老师选作入门必学。例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第一行诗学生很容易从字面上来理解意思。“月光透过窗户找到床前的地面上,好像是地上有一层厚厚的霜”。引导学生――虚景和实景。我们所见到的月光是白色的,“白色”的月光让人产生了一种错觉好像地面上结了一层“霜”。“霜”是大自然中的一种现象,是孩子日常能见到的一种现象。学生们对“霜”的评价是“冷”“冬天才有”“冷冰冰”等等。前两行诗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意思是“抬头仰望皎洁的月亮,低头思念远在故乡的亲人”。远在他乡的一个人在深夜不能入睡,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孤独、凄凉”派生出怎样的情,想要家人的温暖、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读了《静夜思》你有什么感受呢?6、7岁左右的孩子感受的其中的氛围和情感。

2.从直白到含蓄的提升

与入门的简单直白相比,学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与《咏鹅》和《静夜思》比起来《江雪》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古诗都是曲折见意。“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作者对现实环境的描画,画外之意是生存环境的一种写照。“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在写实景更是作者对自己处世的心态的一种描写。从整首诗来看是是作者在写景,景中蕴含作者对自己审视的描写对人生态度,全部从古诗的字里行间体悟出来,然而从诗面上却看不出作者的身世之感。只有和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环境,联系起来,才能更深刻的体味到这一层意思。诗歌表达的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层意思。

3.同类情的不同诗歌进行比较

比较是认识事物异同的方式,是启迪思维,深化理解的途径,阅读古典诗词时,对诗歌进行思路比较,中心比较,语言比较等,在比较中读出异同,读出诗情的优劣。我把《渭城曲》《别董大》《赠汪伦》这三首诗同时呈现给学生三幅不同的画面,《渭城曲》画面清新,却以乐景写悲情;《别董大》画面凄凉,却以悲景写豪情。奋发精神尽显其中;《赠汪伦》平淡直白的画面是叙事体情,“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感激,依恋全在诗句之中。

二、领略画义

(1)从构图入手,在古诗中作者通过环境的描写来调动读者情绪,使读者在情不自禁中受到作者的影响接受作者的观点和情绪。如《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根据这两行诗我们看到了一副由远而近,由上而下的画卷,河面上“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画面变得饱满而恬静,给人一种惬意自适的感觉。从结构上讲纯属远景写意的诗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图画显得苍劲而飘渺,给予读者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诗作不同的风格的画,从他们的意象不同的诗人作不同风格的画,从他们的意象和构图充分体现这样直观的视觉冲击力更易引起学生共鸣,真正是通俗易懂。

(2)从色彩着笔。在一幅近乎完美的画中除了巧妙地构图和意象给人留下深刻地印象外,色彩地搭配更能给人耳目一新地感觉,为读者地情绪体验起到了推波助澜地作用。如《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从这首诗来看画面是活泼、欢快、富有生命力的。诗中那“未成荫”地“瘦绿”满眼金黄地菜花,让人感到的是初夏地温暖,作者热爱生活地情感跃然纸上。如《忆江南》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样的写法一反中国画的色彩,淡雅,大有西方油画的之列和厚重感。色彩留给读者的印象更为直接和深刻与意象构图搭配浑然天成,用画来解释诗更符合小学生地年龄特点。

篇3

【教学目标】

1.欣赏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品位

2.交流探究,品味文章的意境美,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3.学习对比、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品评江南冬景的图画美

2.领会并学会运用对比、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

师生合作,分组探究,讨论交流,诵读品味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两分钟播放乐曲《太湖美》创设情境

导入:

师:提到江南,总会有一种柔软的情愫涌上心头,这样四个字就会自然地浮现在脑海当中――烟雨江南!许多文人墨客在江南留下了自己不朽的诗篇。

大家看投影片上的这俩首诗:(同学齐读)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忆江南》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

这两首诗都是描绘江南春季的景色,那么江南的冬季又是怎样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郁达夫的这篇散文《江南的冬景》。

师:下面我们一起解决预习的字音题(投影正音)

(学生集体读两遍)

师: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思考:郁达夫笔下的“江南”指哪些地方?江南的冬景给郁达夫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个词回答)?

生:江南指江浙地区,总体印象: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师:你能告诉大家是在哪里看出来的吗?

生:在文章的第六小节和文章的第三小节。

师:很好,所以人们这样说:达夫的江南,明朗的江南。

师:明朗的江南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朱自清在《春》中用五幅图画来描绘春天,本文和《春》有异曲同工之妙,郁达夫也为我们展现了五幅江南冬景图,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幅图并依次加以命名。

(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

明确:曝背谈天图、午后冬郊图、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

(只要同学们对课文有一个熟知的过程,目的就达到了。不必囿于与答案完全一致,意思对即可)。

师:我们有些同学可能并没有去过江南,但郁达夫已经用他那优美的文笔带给我们一个冬日里的美丽江南。在这一幅幅诗一般的图画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幅图呢?

(学生七嘴八舌,尽管各人所言不尽相同,但绝大多数的同学选择了:午后郊游图、江南冬雨图以及江南雪景图。)

师:好,下面我们就分别看看同学们选择的这几幅图,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1:我喜欢午后冬郊图,它在文章的第五小节,在这幅图中作者写了许多的景,有芦花、乌桕叶、乌桕籽、野草、微风、阳光等。它们很符合江南冬天的特点,显得生机盎然。

生2:我也很喜欢这幅图,但是我觉得这位同学没有抓住要害回答,我觉得应该抓住一些修饰语,比如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赭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这些才是江南冬天的特点。

师:很好,同学的发现能力很强。白色的、火红的、雪白的、和煦的、温暖的,这才是江南的冬景所特有的,它们的特点是?

生:很温暖、非常美、很漂亮、色彩明亮(这些是同学们随口而出的描述江南冬景特点的词)。

师:这些字眼没有文学色彩,没有感情,也尚欠雕琢!请再想想。

生:和煦温暖、如诗如画、多姿多彩。

师:正如大家所言,这是一幅明丽、绚烂、生机盎然、和煦温暖的江南冬景。以色彩入文,给画面着色,也是郁达夫散文写作中的一个特点,这样写作会使文章更加丰满耐读。

师:请大家集体朗读第五小节,注意读出这种明丽、绚烂、生机盎然、和煦温暖的感觉。

(学生集体朗读,很投入)

师:还有同学喜欢其他图景的吗?

生3:我更喜欢微雨寒村图,大家看这幅图中写了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烟树、乌蓬茅屋酒客,多么淡雅的场景,就像中国的水墨画一样,太美了。

师:嗯,你说得很不错,你把这幅图中的景和景物的特点都说出来了。那么这样的景给我们什么感觉呢?

学生抢着答:悠闲,洒脱。(文本中有这样的词汇)

师:同学们在品读文章时文本意识很强,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请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这段文字,看能不能把这种悠闲、洒脱的氛围读出来。

(一女生主动站起来朗读,声情并茂,很投入。同学们给以热烈的掌声。)

师:老师在读文章的时候感觉江南雪景图写得很有特色,大家一起品品看。

投影下面语段:(学生齐读)

最妙的是下一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老舍《济南的冬天》

师:看完这段同样是写雪景的文字,相比之下,我感觉到与《江南的冬景》写法上好像有所不同,同学们看看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生:有很多的古诗句。

师:对了,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些诗句,最好是摇头晃脑地读。

生:(做摇头摆尾状)“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师:不描写具体的景,而是借助于古诗词来描写,这在写作手法上叫什么?

生:叫间接描写。

师:《济》文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描写,而《江》文是引用诗句、虚写江南的雪景。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要费这么大的劲,绕这么多的弯子,直接像《济》文里那样描写不就很好吗?

(学生小组讨论)

生:优美诗句的内涵更丰富,更能让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

师:说得很好。郁达夫经常在散文中引入一些诗句,这样就让他的散文充满浓浓的书卷气,文章也写得不再平淡,也更富有诗情画意。

师:我迫不及待地想和你们一起去品鉴剩下的几幅图,但为了能让你们自己学会去感悟文学之美,我就将这幅美丽的图画交给你们自己课后去鉴赏。请大家读一读、品一品,看看这幅图画里有什么样的美景,这些图景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郁达夫先生又用了哪些巧妙手法进行艺术创造的。

师:在读文章的时候,老师有个疑问,既然文章写的是江南的冬景,那郁达夫为何要在开头写北方的冬天?

生:这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写北方的冬天突出江南的冬天晴暖温和的特点。

师:文章当中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吗?

生:还有闽粤地区的冬景和江南的冬景比较,和北方的夏夜比较以及和德国的寒郊散步比较。

师:美是由我们自己来发现的,江南的冬景美不胜收,美得有品味,但如果没有这一系列的对比,这种美也不会表现得如此突出,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郁达夫真正表现出了自己笔下江南冬景的特点。郁达夫曾说:“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这就是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

师: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写作手法。(投影)

1.多引用诗句,多用色,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2.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

3.运用对比写法突出景物的特点。

4.文章要融进自己的个性。

(投影林俊杰《江南》的歌词)

篇4

1.学习和掌握多种识字方法。认识8个生字,学会一个偏旁“反犬旁”,学会一个笔画“弯钩”。

2.感悟古诗大意,了解梅花的特点,体会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3.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花吗?谁能告诉我哪个季节花开得最鲜艳?(春天)

2.是呀,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各种各样的花都争着抢着开放,向人们展示自己的美丽,到了冬天,大部分花受不了寒冷的袭击都凋谢了,可有一种花却不怕严寒,傲然挺立在风雪之中,你们猜猜看,这是什么花呢?(梅花)

3.说得对,你们有没有见过梅花呢?在哪里见过?是什么样的?(学生介绍)

4.是呀,梅花原产于我国的东南部,因此在北方很少见到。老师搜集了许多关于梅花的图片,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课件播放梅花观赏图,配乐,教师解说)

梅花原产于我国的东南部,喜欢温暖稍带湿润的气候,不畏严寒,有200多个品种,生长很有特点:先开花,后长叶,它的花瓣也很有特色,如果你仔细地数一数,就会发现它的花瓣是五瓣,或者是五的倍数,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梅花有的结果,有的不结果,如果它的花瓣只有一层,那么它多数都能结果,味道好酸,如果它的花瓣有两层或两层以上,一般就很少结果,只能供人观赏了,梅花有大红、粉红、白色、黄色等好多种颜色,植物学家们还新培育了其他颜色的梅花呢!好让它在百花凋零的冬天给大家带来更多美的享受。

5.好了,同学们,欣赏了这些美丽的图片,听了老师详细的介绍,现在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学生自由汇报)

6.揭题:梅花这么美,引得许多诗人为她留下了很多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宋朝诗人王安石所作的古诗《梅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学习“梅”字。

(1)指名拼读。

(2)怎样记住这个字?(猜谜语:每天站在木头边、加一加、拆部件、老师重点教给形声字的识字方法:梅是形声字,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左边的“木”字是形旁,表示梅字的意义和树木有关,右边的“每”字是声旁,表示“梅”字的读音和“每”相近。汉字中大部分合体字都是形声字,因此学会用形声字的方法识记生字非常重要。)

(3)“木”字家族的成员可真不少呢!你还知道哪些“木”字旁的字?(松、杨、柳、柏、枫、桃、杏、李)这样归类学习,也是识记生字的好办法。

(4)你能结合刚才的短片用“梅花”说一句话吗?

二、初读古诗,熟读成诵

1.看来你刚才看得非常仔细,听得非常认真。短片中向我们介绍了梅花的许多特点,那诗人王安石又是怎样描写梅花的呢?

2.请同学们打开书,听老师读诗文,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3.梅花多美呀!你们也想这么美美地读读课文吗?请同学们拿起笔,端好书,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生字做上记号,再逐句把诗文读正确。

4.指名读课文。

5.男女生分读。

6.齐读。

三、随文识字,意境中感悟

读了这么多遍,你能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随机体会诗句内容,并在意境中识字。)

1.“墙角数枝梅”

(1)梅花开放的位置――墙角。识记“墙”字。我们班有墙吗?用手指指墙在什么位置?这个字的笔画这么多,你有好办法记住它吗?(猜谜语:左边有土回不来)

(2)“数枝”(课件演示:一枝、数枝)数枝就是很多枝,墙角数枝梅就是墙角有几枝梅花。

识记“数”字。“数”这个字念“shu”,你在哪里见过这个字?(数学书)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你知道吗?“shu”(课件出示)数一数,我们来数一数这个小组有几个同学?

识记“枝”字。这个字比较简单,你是用什么办法记住的?(组词、形声字、加一加等)

小结: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告诉了我们几枝梅花盛开的地点。除此之外,再来看看古诗,你还读懂了什么?

2.“凌寒独自开”

(1)梅花开放的时间――开在冬天里。从哪个字看出来的?“寒”,现在就是冬天,我们到外面去,就会感觉到天气比较寒冷。寒冷的反义词是“温暖”。因为天气冷了,所以我们要戴上帽子,因此这个字是宝盖头,这两竖就像我们的脖子,为了保暖我们还要围上围巾,这三横就像围巾,包裹得严严实实,两只小脚丫也藏在了皮靴下。瞧,这么复杂的字我们用讲故事的方法就记住了。

(2)“独自开”就是独自开放,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许多花在冬天都凋谢了,只有梅花还在盛开)这说明梅花――非常勇敢、顽强,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独”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在学习新字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个部首“反犬旁”。(领读)由三笔写成。数笔画,教学新的笔画名称“弯钩”。(书空“独”字)你能帮“独”找个朋友吗?它不喜欢一个人。(孤独、独自、独立、单独、独一无二、独唱)

(3)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寒,就是寒冷,独自开就是独自开放,那“凌”是什么意思呢?老师告诉大家“凌”在这里是冒着的意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跟老师读“ling”你能给“凌”组个词吗?(凌晨、凌空、凌云、凌乱、冰凌)

(4)那么从这一句话中,我们看到了梅花的顽强不屈,不畏严寒,让我们带着对梅花的赞美来读一读前两行诗句。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在严寒中盛开的梅花是什么颜色的?它有没有香味呢?你从哪里知道的?

(1)梅花是白色的。(遥知不是雪)

这里我怎么没有见到“白”字呀!“遥”就是远远的。在远远的地方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一股淡淡的香味飘来。 “遥”,就是远的意思。这个字是半包围结构,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他吗?(换一换)

(2)作者差点就把这洁白的梅花当成雪,可仔细一分辨,不是雪,为什么呢?“为有暗香来”因为有一股淡淡的香味飘来。“暗”这个字念“an”,本意呢是光线不亮,它的反义词是“明”,你能帮它找到朋友吗?(黑暗、暗示、暗号、阴暗)

4.配乐有感情地读课文,边读边加深理解。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就是梅花,是我国的十大名花之一,是我国的国花,诗人写下这首梅花,也写下了对梅花的赞美和喜爱。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寒冷的冬天,大雪纷飞,梅花穿着雪白的衣裳,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在寒风中傲然开放!现在你们面前就是美丽独特的梅花,你们想不想做一回诗人,美美地吟诵一下这首诗呢?(齐读)

5.熟读成诵。

老师也很喜欢这首古诗,喜欢梅花以她洁白的花朵,给大自然增添美;喜欢梅花以不怕严寒的品格,为人们树立了榜样;喜欢梅花以她的暗香,给人们送来了喜悦。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试着把这首诗背下来,好吗?

师生合作对读对背、自由背、个别背、能背的站起来背。

四、集中认读,强化记忆

古诗同学们都已经能够熟读成诵了,看来本课这些比较难的生字也应该没问题了,是吗?我们一起来进行一下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开火车拼读。

2.去掉拼音读。

3.游戏:赏梅花。将词语写在梅花形的卡片上。读对的将梅花送给她。

梅花墙角 数学树枝 凌云 寒冷 独自 遥远 黑暗

数九寒天 五花八门 独一无二 柳暗花明

五、总结

1.出示句子: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是说梅花飘香缘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艰难困苦,才能取得成功。希望同学们也能够学习梅花的精神,勇敢地面对困难与挫折,经历了磨难,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2.让我们带着对梅花的敬佩与赞美,再来背诵《梅花》。

篇5

今天我就讲讲这首古诗吧!这首诗是北宋著名诗人苏轼的作品。一次,苏轼乘着船在西湖中饮酒,恰逢天晴后又下雨,景色十分迷人,乘兴而作此诗。

第一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第二句描写雨天西湖的山色。这水光山色,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奇妙。“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把西湖写活了,突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是因为西施无论是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而西湖,不管是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把西湖比作西子,是十分形象的,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其实西湖不仅“晴方好”“雨亦奇”,她的一年四季也是风景各异,美丽动人。

春回大地,走在西湖百花齐放的白堤、苏堤上眺望着湖面,只见湖面上波光粼粼、轻舟荡漾,三潭映月如宝石般嵌在湖面。柳丝时而轻拂你的脸颊,时而轻轻掠过头上、肩上,再配上轻微的摇撸声和远处动听的琴声,多么让人陶醉啊!

夏季,西湖的湖面上,荷叶、荷花挨挨挤挤。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洁白如玉的荷花,娴静、素洁,真是“出淤泥而不染”。荷叶托着那些晶莹如玛瑙般的露珠,又守护着婷婷玉立的荷花和胖胖的花骨朵,简直是一幅大画家的画卷也无法比拟的自然风景画。

秋季的西湖,是一派成熟的景色。岸边十里飘香的桂花呀,真让人流连忘返;湖面上,荷叶像害羞的小姑娘,都低下了脑袋,躲藏了起来,她们在提醒和等待着人们去采摘那根下的莲藕呢,这时候,人们划着轻快的小船,哼着悠闲的小曲,轻轻地采下莲藕。那一只只莲藕呀,白白胖胖的,像一个个的小胖娃娃,让人爱不释手。你要是从筐子里随便拣上一只,洗洗干净咬上一口,脆生生的,那味儿一直能甜到你心里。

篇6

但众所周知,古诗的教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古诗难教就难在如何让学生进入诗人所描写的意境,读出诗歌的韵味,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作者以为在教学过程中若想对这个问题有所解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联系时代背景

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以及所在的时代背景是有密切关系的。如诗圣杜甫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歌对于学生来说要理解表面的意思并不难,要体会到杜甫那种“漫卷诗书喜欲狂”的爱国热情就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在课前若向学生推荐或介绍有关资料、书籍,让学生知道安禄山的反叛对大唐盛世所带来的沉重灾难,战乱打破了包括诗人在内很多人幸福安定生活的那段历史,并知道杜甫作为一个诗人他那深沉忧郁的爱国爱民的感情时,就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为什么诗人听到唐军打败叛军的消息时,以至于高兴的快要发狂发疯的心情了。

二、插上想象的翅膀

诗歌的语言很凝练,在极其精练的语言文字中包含的内容却相当丰富。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会把握诗中丰富的蕴意呢?这就要教师很好的引导学生,给他们的思维插上一对想象的翅膀。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的同时要指导学生发挥想象,挖掘诗中所蕴涵的深层意思。《江雪》一诗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这二十字中却蕴藏着无穷的诗味。尽管这是一幅寒江垂钓图:在严寒的冬天里,千山万岭不见一只飞鸟,万径千路没有一个行人,在这大雪覆盖的江面上只有一叶孤舟,而孤舟上只有一个穿蓑衣戴斗笠垂钓的老者,从作者描写的内容来看似乎纯粹是一首写景诗,但在这样的冰天雪地是钓鱼的时候吗?能钓到鱼吗?因此仔细一想,我们就会发现诗人所写的景并不是实景,而是想象之景。然而诗人为什么会写这种想象之景呢,这便是我们要重点理解的全诗所蕴藏的意蕴所在。白雪象征着纯洁,孤舟、寒江象征着孤高、特立独行的品格,因此这首诗景中藏情,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与精神。这样通过一步步的发问,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就不难把握诗中的意蕴了。

三、领略美妙的意境

意境是中国诗歌领域中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高度发达的产物,也是我们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既然意境对诗歌的理解如此重要,那么什么是意境呢?经过历代无数诗人学者的努力使我们在今天认识到:意境就是诗歌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景象及其审美想象空间。通过对意境这样一个简洁明了的界定让我们明白:意境含有两大因素(情与景)和一个空间(审美想象空间),因此在解读诗歌的过程中能让学生牢牢把握这两大因素和一个空间,将会对诗歌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如杜甫的《春望》一诗,作者用夸张拟人的手法描写了虽然春天花开鸟鸣,恰逢安史之乱使人无比忧愁伤心的春景。在这国家满目疮痍家人流离分散的景象中,自然包含了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与急切思家的情感。于是作者就写出了这首情景交融、意在言外的好诗,并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感人肺腑的爱国思家图。在这个作者为我们营造的情景交融的审美想象空间中,就能使学生体会到诗人痛苦哀伤的心情。

四、反复诵读品味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字词;理解;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379-01

小学阶段以打基础为准,并且通过打基础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基本字词的表达和基本句子的理解,我们要有效的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并且将字词句放到日常 功课当中去,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对于字词 巩固和把握等,然后我们进而以课本为基准,提升自我的阅读能力。像课文的主题阅读方式,立足课本而投过之于课外的课外阅读等,都是需要我们进行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小学语文一记忆为主,但是记忆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也是可以互通的,我们只要找准目标,然后通过多种途径去实现,这就是我们的最好方法。

一、重视基础知识学习――贯穿小学学习主线

重视基础的学习,就是重视小学阶段的字词和背诵,这成为我们学习的重点,并且在此之外,我们要接触和学习各种语法知识,这三个方面的学习有效的结合到一起去,进行自我的理解感悟和思考。

1、重视字词的学习――多种方式的展开

我们在字词的学习当中,应该重视字形的基本写法,并且应该重视字词的意义,这成为我们学习的重点,其中已经包含了近义词和反义词,学生能够根据读音写出词语,根据词语写出意义,根据意义归纳词语等。

在生字表当中,有表一和表二两种,一种要求会写,一种要求会认,会写的要重视结构,会认的要会读。我们通过课堂教师示范写,学生摹写,教师纠正的方式,让学生知道每个字应该怎么写,这就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此外对于汉字字形的认知,我们需要让孩子们通过游戏、加一加、减一减、熟字换偏旁的方式进行写作,体现认识字体的多元化方式。

2、古诗背诵背景化,古诗翻译简约化

古诗背诵需要展现诗句背景,然后通过背景的方式去了解其中的诗句和意思。“春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来了解背景,不需要死记硬背,学生就可以得出诗句顺序的意思,此外,对于古诗的意思,我们要让孩子们做到有效的记忆,需要将古诗意思概括化和简约化。

对于古诗的意思分析,我们要说出其主要内容,将重点放在对于重点词语的解释上,然后加上自己的语言进行拓展。例如上述古诗中,对于前两句的解释,就是“在明媚的春天,我在泗水边欣赏美丽的花朵,万物更新,这里有无边美丽的光景”,这就将句子的主要内容表达了出来,并且通过自己的话进行串联。不要特别的记忆,而且能够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

二、重视文章主题阅读――提升纵深的理解能力

对于文章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长久的课题,我们不仅仅需要阅读课内的文章内容,而且更需要阅读和理解课外的内容,并且将课文内容结合起来。

像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性的内容,例如保护环境、描写风景、探索科学、人际相处等,每一个单元都有几篇课文进行有效的诠释,共同阐发一个道理。例如在描写春天风光的单元中,我们接触到了《燕子》、《古诗两首-《春日》《咏柳》、《荷花》等文章,都是围绕明媚的春天来写的,而且这种写法就是对于风光的描写和描绘,有各种颜色,有各种景物,我们要将它们有效的贯穿到一起去。这是属于课内的内容,以此为主题,我们从课外引入《济南的冬天-老舍》《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让孩子们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美感,教师要有效的重视这两个方面的学习,并且把这两个方面的学习放到我们学习的过程当中去,在有效夯实基础知识基础之上,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提升作文水平。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知我们在实际的学习当中,应该以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前提,像基础的字词和古诗背诵翻译等,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并且通过各种创新的思考来进行提升和感悟,让学生在有趣的方式中学到知识,并且有效的感悟和分析思考,提升自己的水平,感悟自己的能力提升。这些都是考试的重点,要重点巩固分析,作为我们的基础得分,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进行思考的有效提升,通过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分析,进行文章的内部感悟和分析,这样就能有效的解决理解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 磊.《新课程成功教师管理实用手册》.黑龙江文化音像出版社,2004

2. 陈元.《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8

学生作文难,难在于不会观察生活,有人说现在学生没有生活,每天两点一线——家、校。我却不这么认为,现在学生接受信息量是很大的,坐在家里便知天下事,看电视可以接受很多信息,尤其上网,更可查到很多资料,还可以和外界交流。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接触的新生事物多了,没有仔细观察,用心体会。学生接受信息量大,反而漠然了。八九十年代没有电视,没有电脑,学生读名著,那真可谓如饥似渴啊。他们从名著中积累词语,学习写法,吸取营养。而现在学生的阅读却受到了电脑、电视的冲击。名著都编成了电视剧,孩子们都不喜欢看文本了,哪知道原著是电视剧所代替不了的。要想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必须要善于观察,注重积累。我根据自己教学的一点经验,谈谈写好作文的必备条件——如何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善于观察,用心体会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学会观察人,端庄秀丽,静谧可人,这是一种沉静的美;落落大方,清新自然,这是一种自信的美;平和洒脱,超然物外,这是一种闲适的美;粗犷豪放,不拘小节,这是一种大气的美。 学会观察景物,“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天地自然之灵气铸就成了一种浑然天成的美,美得清秀而丰盈,是集自然之大成的一种超脱的境界;“小荷才露尖尖角”般的灵秀,使人摆脱俗气,过目难忘。这些叫人忘俗的天然之美,可能谁都会见过,只是大多忘记了欣赏,没有真正感到那种透视的美。即使是室内也有美,家里面井然有序,窗明几净,各种家什摆放错落有致,这是一种整洁的美。老师应该在学生写作文前,带领观察自然景物。初春,带领学生去寻找春天的足迹,让学生削去枯黄的冬衣,看那在枯草下孕育的新的生命;夏天,带领学生去看那漂浮不定的云,听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秋天,去看那丰收的果实,看那农民的笑脸;冬天,打雪仗,堆雪人,欣赏北国风光。让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生活中有形形的人:亲人,朋友、老师,同学,听他们行为举止,记录他们的故事;生活中有各种有意义、新鲜的事:如游泳、做饭、看戏等。写作前带领学生做游戏,让学生书写自己的游戏过程。真实是作文的生命,学生书写真实的生活,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用心体会生活。独生子女体会不到父母的爱,老师的爱,认为父母老师的付出都是应该的。认为爱至少应该像玫瑰般轰轰烈烈,像牡丹般富丽堂皇。老师应该教会学生懂得爱像平平淡淡的茉莉。淡雅中散发出幽香。让学生从平凡中发现真,从平淡中懂得爱。爱常和小事结伴。观察妈妈粗糙的手,观察老师额头上的皱纹;了解妈妈劳动的辛苦,了解老师工作的劳累;懂得父母,老师对我们的爱。只有心中有情,才能笔下有爱。才能“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让学生伸出了一根根触角,探寻生活中的爱。

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就这样谆谆告诫初学者:“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把自己锻炼到观察简直成习惯,仿佛变成第二个天性。”把观察锻炼成习惯,锻炼成第二天性,这是一种很需要时间去磨练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

注重积累,从名著中汲取营养

有了生活,作文还要有词语的积累。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作文没有词汇量的积累,是很难写出好作文的。写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积累,“学理如登塔,学文如积沙”的比方,就是对积累特点的最佳概括。

首先,从课文中积累。中学语文都是经过筛选的名家名篇,摘录优美段落,达到熟读成诵。在写作做中,就不会词不达意。

其次,从课外阅读中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老师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尤其课标要求的中学生必读中外名著,要规定一学期读几本书,在读中积累语言,从名著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充实自己。

积累时采取以下几点做法,效果会更好。

1、背诵法。“背诵是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材料的好方法”。所以积累语言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背诵,但不是死记硬背,须在阅读时进行准确的感知和透彻的理解,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感知的重点、理解的要点,不懂课文不能背诵课文。

2、摘抄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在阅读中,,随时把优美的词句摘抄下来,将会及时地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积累。

3、分门别类积累法 。学生有针对性的积累。描写景物方面,积累描写四季景物词语,从古今散文中摘抄优美语句,从古诗词中找优美诗句,整理成册;写人物方面的,可摘抄古今中外小说中描写人物片段,加以比较,学习写法。

篇9

一、世博报道中经常写错的成语是:美轮美奂。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园区中各国展馆千姿百态,“美轮美奂”便成了媒体描写这些展馆的常用词语,但常常错写成“美仑美奂”或“美伦美奂”。这一成语形容的是建筑物的高大美观,其中的“轮”含义为“高大”,写成“仑”或“伦”,都是别字。

二、世博报道中经常写错的地名是:黄浦江。上海世博会沿黄浦江布局,“黄浦江”因此成为世博报道中的高频词语,但因为“黄浦”和“黄埔”音同形近,往往错成了“黄埔江”。“黄浦江”相传和战国春申君黄歇有关,故名“黄歇浦”,简称“黄浦”,“浦”义为水滨或水流交汇处。“黄埔”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因历史上成立过黄埔军校而闻名。

三、统计数量时经常混淆的词是:截止/截至。“截止下午5点,入园参观人数已超过30万。”其中“截止”应为“截至”。“截止”的意思是停止,一般用于某一时间之后,如“活动已于昨日截止”;而用于某一时间之前的应当是“截至”,如“截至昨日,已有上千人报名”。

四、新闻报道中容易用错的词是:侧目。如:“他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令世界为之侧目。”“这位小将在广州亚运会上的成绩离世界纪录只有1秒,令人侧目。”这里的“侧目”应改为“瞩目”之类的词语。所谓“侧目”,是指斜目而视,形容愤恨或者畏惧的样子,它和“瞩目”完全是两回事。

五、体育报道中经常用错的词是:囊括。广州亚运会报道中曾有这样的句子:“中国军团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囊括金牌199枚,位居金牌榜首位。”“宁波选手广州亚运囊括10金。”其中的“囊括”明显用词不当。“囊括”的意思是无一遗漏,只要不是将所有的金牌都收入囊中,就不能用“囊括”。

六、繁体字容易误认的是:昼。“昼”是“昼”的繁体字,常被误认作“书”(书)或“画”(画)。2010年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便把古诗名句“花市灯如昼”误读为“花市灯如书”。选入某教材的古文名篇《昼锦堂记》,也被误作《画锦堂记》。这都是因为认错了繁体字“昼”。

七、书名或栏目名称常见的差错是:“精粹”误为“精萃”。“精”本指经拣选的好米,“粹”则指纯净而无杂质的米,“精”“粹”都是名词,两者并列,引申指提炼出的好东西。“萃”常用义为集聚,是动词,如“荟萃”“集萃”等,没有精华的意思。

八、在否定句式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无时无刻。“上海世博会如火如荼,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这里把“无时无刻”与“都”搭配使用是错误的。“无时无刻”是无一时无一刻的意思,其含义与“每时每刻”不同,用法也与后者不同。“每时每刻”常与“都”搭配,而“无时无刻”则须与“不”搭配才能表达肯定的意思。

篇10

平凡的家境,平凡的成绩,平凡的容貌。我没有一个能让人引以为傲的特点,因为我太过平常。

妈妈说,女孩子苗条一点才好看。于是我开始学舞蹈。那一年,我穿上了属于自已的白丝袜和舞蹈裙……那年,我四岁。

我知道自己资质上没什么天赋。于是我加倍努力,希望考出好成绩。但我始终是中等生!成绩一直都在平均线上徘徊,每一个老师都曾从我身边掠过,但没有一个注意过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喜欢古诗和《红楼梦》。

读古诗是爸爸对我从小的要求。我不认字时,便能背诵诗文。一开始只是口熟,后来,才体会到诗中无限的凄凉与忧伤。我最喜欢白居易的诗,或许是一直沉浸在他的“梦啼妆泪红栏杆”和“此恨绵绵无绝期”中吧!有人问过我,你背的诗,怎么都那么忧伤……

我开始喜欢《红楼梦》,读了很多遍。我喜欢林黛玉实为不假,但又何尝讨厌过薛宝钗,她天资聪慧,美貌过人,性格温和,家财万贯。凭什么她那么好!高贵的出身,美丽的容貌,还有家人对她的宠爱,她什么都有;临了了,林黛玉却什么也没有。我发现,我对她不是讨厌,而是嫉妒……那时,我八岁。

每次去舞蹈队,我都会站在最后一排,靠右边的那个位子。

那儿的风景很好。有一面大大的窗,我可以偷偷地瞥见太阳从那里落下。

休息时,我靠在那儿的柱子边,躲在那一丝丝的光线下,看着她们聊天,我是一向不合群的!偶尔会和她们一起拉韧带,说实话,我真的很羡慕她们。我没有她们那么好的软度,更没有她们那么好的个性。我只知道,竭尽全力去努力就可以了……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应该是最冷的一个冬天了。

我们舞蹈队小有名气,附近的养老院请我们去表演。老师告诉我们,地方太小,只能选一半人去。

我轻轻地抿了抿嘴,低下头。

毕竟,这个地方高手如云。

我轻轻摆弄着自已的发梢。书上说,只有不自信的人,才会这么做。

“王可欣!”我没有动,老师一定是叫错了!

“嗨,再往前一步啊!”老师笑着把我拉了出来。

我不会记错的,这是第一个把我从那角落里拉出来的老师。

“嗨,再往前一步”。脑子里余音绕梁。

很欣喜,我本来是想笑的。可是,却哭了……

上海市交华中学指导教师:王宁

很喜欢文章的这个标题,简单的一句话里,却凝结了作者多少彷徨和起伏的心路历程。这是一个易感却又坚强真实的女孩,似乎一切都那么平凡的她,内心却不曾放弃过对美好的追求,她很努力,却不自信,然而舞蹈队老师挑选队员时的一句话,却让她内心受到了一次极大的震动――“嗨!再往前一步”,让一个自诩平凡的女孩重新燃起了自信……

文字的清新自然很值得称道,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述,让人如临其境,结尾的那句“我本来是想笑的。可是,却哭了……”言短却情蕴绵长,不禁让人疼惜起这个美好的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