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含义的微信名范文
时间:2023-03-17 09:33: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含义的微信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花与少年
3、菇凉变妈也要貌美如花!
4、遇见是缘,分开是劫i
5、不把我当人看
6、半饮残酒
7、若我是疯子,你会陪我疯么
8、花街灯如昼゛
9、泪与灯花落
10、一朵气质花°
11、花开半夏@
12、破涕为笑
13、@双生花
14、栗子批发价
15、建站
16、红薯打粉机
17、板栗产地
18、今年的墨尔本、没有薰衣草
篇2
从早期的QQ、MSN这种基于PC端的即时通讯工具发展到后来的开心网、人人网甚至微博的广场式社交工具,人们对于社交的欲望没有变化而需求却一直在变。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社交媒体用户再次发生了大的移民浪潮,大量的网民从PC互联网端转移到了移动互联网端,微信作为新兴的社交工具渐渐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如今微信在全球有超过六亿用户,其中在中国的用户数就超过五亿,也就是说在中国除了一些少年儿童和老年人以及某些经济不发达尚未普及无线网络和智能手机的地方之外,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微信用户。微信每天都在为中国人的社交作出巨大的贡献。中国人已经离不开微信,套用一句上世纪末很流行的广告语,人们很难想象:中国人失去微信,世界将会怎样?
人们对于社交媒体的需求是在不停产生变化,微信只是满足了现阶段中国人对于社交媒体的需求。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微信之后的社交媒体会是什么样的呢?
大家都知道,微信是基于熟人的圈子社交,人与人之间都是强关系连接的。然而这样的强关系社交会造成一种现象,当你所处的关系网络中都是熟人时,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会有一些事情一些观点不愿意让熟悉自己的朋友亲人所知晓,这种时候使用微信朋友圈功能就会有一些顾虑。而匿名社交将会满足中国人对社交媒体的这一需求。
匿名化的社交网络其实在互联网时代也曾风靡一时。国内有一个著名的社交网站“树洞”,相信不少年轻人都不陌生。在“树洞”,每个人都可以分享秘密、吐露心声。树洞的含义是:静悄悄地,只为等待那个心中有话要说的人。在电影《花样年华》里也曾提到过树洞的意义,梁朝伟站在吴哥窟的树洞前面述说心思,然后把树洞封上,寓意秘密将永远尘封。
然而“树洞”是一个基于微博功能的平台型社交网络,它停留在PC端微博的弱关系时代。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将时间精力转移到移动互联网上,转移到熟人社交上,互联网时代的“树洞”也很难满足人们的私密吐槽需求。
在美国年轻人中有一款很火的应用软件叫做Whisper,翻译成中文就是“私语”。通过这款软件用户可以匿名分享自己的秘密,同时还可以看到应用内的热门内容以及基于地理位置的附近用户的分享。使用Whisper分享内容只需要用户选择一张图片作为背景然后将自己的吐槽或者秘密的文字添加到图片上,用户除了吐槽之外也可以评论转发其他用户的内容,通过定位功能可以查看附近的用户,甚至还可以用付费升级等方式与你感兴趣的PO主进行小窗私聊。
其实Wisper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给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可以释放压力的场所。当秘密一直埋藏在人心里的时候会给人的精神生活带来巨大的压力,而Wisper正好满足了人们发泄心理压力的需求。比如当一个人失恋了,他就迫切的需要发泄,而如果这种发泄是在微信朋友圈进行的话可能会令他的亲人朋友过分担心,这个时候他就可以在Wisper上进行诉说。
在国内,移动互联网端的匿名化社交媒体也正在兴起,这类软件要求你用手机注册并且会要求你的电话簿和微信朋友圈访问权限,是基于熟人关系的秘密和吐槽。软件又不提供个人页面,也就是说发出去的东西就是发出去了没有办法再重新打捞回来,这就避免了有心人通过观察分析某个人的一系列内容而推测出其身份的可能。这类软件虽然是基于熟人的关系网络,但是经过一系列的加密手段可以保证用户是带着面具见人,身份不会被人破解。国内匿名化社交媒体目前态势火爆,百花齐放,尚未形成类似美国的Wisper这样的集中性品牌。为了抓住这一市场的潜在消费顾客,各个软件投资商也都在各尽其能扩大市场知名度,“私密圈”甚至赞助植入了网络红剧《报告老板》。
篇3
力图把贵族、金领、上流社会完美的结合起来,但大把抓的结果就是,哪个也没整好。
不是很讨好,但是很讨巧,照样大牌云集,
照样大秀英文,照样赚个盆满钵满,
只不过这道“贵族菜”吃的有点平淡化了,
大众心里还是很期待那个质朴的杜拉拉回归,
胜过这个无往不胜的Amy Liang。
大制作大产出未必有大回报
影片设置的背景为处于金融危机风暴中的香港――中西方融合的前沿国际化大都市。此片在初始阶段,便辅以快速剪辑的镜语营造出香港快节奏高压力的大都市图景:都市白领在高楼林立的健身房挥汗如雨,职业女性脚踩高跟鞋快速地穿梭于高楼大厦写字楼,香港市民争相购买股票。紧随其后,本片主要人物先后登场,所有人都被贴上英文标签,艾米(徐静蕾)与Derek(黄立行)二人情场分手后,职场再见,效忠不同的投行,面临着职场上的针锋相对与同场竞争。片方在宣传时,特意强调“商战”,主线为商战,副线为情爱,力图“透过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社会经济冲突处理性别的矛盾与情爱。”为突出“商战”的绚丽效果,电影的叙事空间是游动的,创作者不惜花重金,把分体空间设定为跟随男女主角辗转的全球各地。取景地点囊括:英国、南非、澳大利亚、香港、成都,男女主角俨然是空中飞人,以工作的名义招摇撞骗,行游四方并逛遍全球。五星级酒店、香槟红酒、欧式大餐、豪华跑车、豪华住宅,一系列属于社会上层的标签,瞬间闪瞎观众的眼球……
之前香港电影史上曾经出现了一部刘德华主演的电影《大块头有大智慧》,后被抨击有够弱智。如今老徐的电影更是大制作大手笔,自从那部票房1.5亿的“杜拉拉”收关后,老徐自导自演的电影便披上了浓厚的商业外套。可如今《亲密敌人》这样的大制作大包装下,情节设置人物台词华而不实处居多,将来会有多少回报真是不得而知。
虽然深度相对缺乏,但娱乐性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可以供大家饭后一乐,这也是一份难能可贵了。众所周知,徐静蕾是内地以演员身份出身的年轻女导演,自2003年开始当导演后,在八年间先后执导过《我和爸爸》《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梦想照进现实》《杜拉拉升职记》和《亲密敌人》五部作品,前三部均为艺术电影,以“杜拉拉”为分水岭,标志着徐静蕾从艺术电影创作者转型为商业片导演,那我们不妨再给老徐多点机会尝试和成长吧。
片中移动广告的植入
《亲密敌人》大投入下,各种广告也是一翻铺天盖地,搞得观众们仿佛有点措手不及
手机
贯穿全影的联想乐Phone S1是女主角徐静蕾手中的“武器”,与电影合作植入广告已经是近年来很多厂商必走的合作模式。此番联想也算是大手笔了,整场电影logo和产品的镜头不下七次也有八回了吧。
介绍:乐phone(LePhone),是联想公司2010年1月7日在美国的CES 2010大展开幕之际,的一款全新的智能手机,上市日期是2010年5月11日。这款取名“乐”Phone的智能手机,是联想高调宣布移动互联网战略后,推出的一款战略性产品。之所以取名“乐”Phone,其用意是希望用户能够在使用该产品时拥有更多的快乐体验。
汽车
影片中凯迪拉克品牌的汽车几乎承揽了所有角色的座驾义务,只要有人需要开车,那么必定开出来的是一辆凯迪拉克,只是型号和颜色不同罢了。明白者懂得此为广告植入,不明者则认为投行的人必开凯迪拉克,如果开个奥迪估计都不好意思出门。
介绍:凯迪拉克1902年诞生于被誉为美国汽车之城的底特律。近百年来,凯迪拉克在汽车行业缔造了无数个豪华车的行业标准;可以说凯迪拉克的历史代表了美国豪华车的历史。凯迪拉克汽车选用的著名的花冠盾形徽章象征着其在汽车行业中的领导地位。这个含义深刻而精致的标志也是凯迪拉克家族曾作为皇家贵族的象征,同时表现了底特律城创始人祖先的勇气和荣誉。
微信
篇4
今天苏老师跟你分享一个有趣的电商新商机:成本接近零,却可以卖一个高价。供应链哪里都有,弹性很好;不会有压货的风险,因为成本很低;客户可以接受晚发货。
最牛的是,谁都可以干,完全零门槛;也很适合O2O、微店、朋友圈商业等新渠道。
最重要的是――中国目前在这块是空白!!!!
口水都快出来了是吧? 还是你觉得,苏然你就是个大骗子!
一个故事引发的商机
商机从一个故事开始说起,几年前,还不是我老婆的我的老板过生日,为了赢取当时的老板、未来的老婆大人的芳心,我就干了一次颇为浪漫的事情。不送很俗的花,而是送了一捧野花,这一捧野花我是在某个中国很牛逼的政府地标门口偷的!!!也就是说,我在太岁头上动了土,偷了党和国家的一捧野花,送给了妙总。
结局当然老板很激动,我从此升职加薪,当上妙创意总经理,赢娶白富美,走上了人生巅峰,还骗了北京东二环一套房产……
所以,一捧野花,就这么成就了一段青岛海边小渔民嫁入豪门吃软饭的佳话。而我当时就在想,其实,野花、野草有时候挺有逼格的呀!!!!
直到最近一直在听朴树《平凡之路》里韩寒写的歌词,“我曾经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绝望着、渴望着、哭着、笑着、平凡着。”我又想到了那野草、野花。
当你把那些野草野花,以这样的美丽姿势,搞进这样的美丽玻璃小瓶瓶里。这里面有香山下的鼠尾、青岛朗园的牵牛、上海新天地的酒吧草,还有深圳海岸城里的无名叶子……总之,每去到一个城市,就在这里找一株自己喜欢的野花野草放到塑料袋里带回来!
不知不觉,窗边就有了这些浪漫的情怀,甚至韩国弘大的野草,日本街头我不认识的果子等等。在窗台上,你仿佛已经拥有了全世界。
为什么我们不能卖含义,卖故事?
好吧,梦想照进现实,这野草野花店,真的是有的,忘了是哪国的某个设计师,他真的在销售这个东西,而产品根据所在地的“含义、故事”而完全不同。
最贵的比如――“汶川地震时野生的坚强的干草”“天安门前冒死采摘的一束”等。
不管怎么说,他销售的是一种无形价值,虽然它的成本接近零,但它的稀有程度,却让它产生了强大的价值资产。
如果你就开这样一家网店,我会这样帮你做产品企划:
品牌款:马尔代夫海边的藤套餐,配水生玻璃罐、种芽、护理液等……
基本款:世界野花野草集合,一个套餐集合世界最好生养野花野草……
限量款:天安门冒死采摘残一朵(孤品)。
引流款:野花野草采摘随身塑封袋(便于偷窃,方便收纳,真空防腐)。
复购款:包月野花野草,快死就寄,常换常新,包邮(只要成为会员)。
增值服务――你给我故事,我帮你采摘。送礼一站式手工解决方案。
时尚代采服务――亲爱的,我想要你送我美国丽人里的野玫瑰!没问题,全球50个国家,我们帮你采摘!
篇5
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我知道了讲文明、懂礼貌并不需要做的轰轰烈烈,只要平平常常就可以了。记得在《今日视线》曾报道过,有一位先生多次捐献出自己的爱心,帮助有困难的人。当记者想要见一见这位好心人时,他总是不愿露面,更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姓名,人们称他为“活雷锋”,还亲昵地称他“关微”先生。通过记者的搜索,终于得知“关微”是广东一位行善不留真名的人,五年来,他共捐款72。5万元。平时都是通过电话确认救助对象,然后把钱汇过来,唯一一次露面,是在2004年秋天,利用出差之机,取走几年来的资助发票。见过他的人记得,“关微”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他那“乐善好施”的文明行为感动了所有人。
还有一次,有一个人因出车祸流血过多,需要输血!当《今日视线》发出报道求助时,一位来人知道自己的血型可以救人。赶紧去献血。当医生得知他刚献完不到三个月,不能在献血。可老人毫不犹豫,不顾自己的安危地再次献了救命的血!他的行为不正诠释“文明”两字的含义吗?
我相信,文明就像一盏灯,灯亮一些,我们的身边的黑暗就会少一些。我相信,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是一扇窗,窗户打开光亮就会进来。我相信,“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很近。近得触手可及。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人迈出文明的一小步,社会将迈出文明的一大步。文明是一种力量,好像奥运火炬手传递一样,经过没人的手中,都能汇聚、释放所有人的热情。
让我们携手起来,共同倡导“讲文明,树新风”的美德文明在我身边
我们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忧国忧民的林则徐广州禁烟,尊老爱幼的孔融让梨……,可是在我印象最深的是发生在面包车上的一幕。
记得暑假的一天,我和妈妈在车站等车去城里。过了好一会儿车才来。车上的人特别多,又闷又热。我和妈妈好不容易才挤到一个通风的座位旁。座位上坐着一位大约四十岁的中年妇女,脸黑黝黝的,衣服朴素而整洁。我正迷糊着,突然车子来了个急刹车。我人小,抓不住旁边的栏杆,结果撞到了那位中年妇女的身上。我原以为她可能会责怪我,可随之而来的是一声充满关爱的声音:“小朋友,没事吧?来,坐阿姨这儿!”从没遇到过这种情况的我一时竟不知该怎么做,只好用求助的眼神望着妈妈。直到妈妈微笑着示意我坐下时,我才说了声谢谢,并坐了下来。
坐在座位上后,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很幸运的。后来我才明白,那不是幸运,那是文明。是文明使她把座位让给了我。其实,文明一直在我们的身边。对人友善的微笑,向老师真诚地问好,阅览室里轻轻的翻书声,将废纸扔进垃圾筒,放学后的随手关灯……。是的,只要我们人人都从身边做起,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篇6
【关键词】微信 即时通讯 符号化
根据《第3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经达到4.2亿人。这表明中国网民实现互联网接入的方式呈现出全新格局。尤其是在新的媒介环境和媒介技术的支撑下,3G智能手机的发展方兴未艾,类似于微信的即时通讯软件正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从PC端到手机客户端,从固定性到移动性,从整体化到碎片化,人们的认知习惯、行为方式等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影响,并日益发生着变化。
一、微信概述
2011年1月21日一款新型即时通讯软件横空出世,它就是由腾讯公司推出的微信。这款新型的即时通讯软件一经推出就受到广大用户的热切追捧。截至2013年1月24日,微信用户已达3亿。虽然作为同类型的即时通讯软件,微信的出现比米聊晚,但是微信背靠大树好乘凉,有着腾讯QQ作为强大的支撑,完成了华丽跨越。现如今,微信的用户数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同类型的即时通讯软件。
微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短信、彩信、飞信的用户体验与产品功能的升级版本。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它以智能手机为基础,以手机客户端为依托,以增强用户体验为目标,融合了短信的文字,彩信的图片,同时扩充了语音和视频功能。尤其是语音功能的出现,极大地改进了传统即时通讯功能和提升了用户体验,也对传统电信运营商的移动通话业务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微信,以QQ为基础完成了“一站式服务”的捆绑销售。QQ账号与微信号相互打通,避免了重复申请账号,同时只要是QQ有的基本功能都能通过微信体验到。此外微信还捆绑了QQ邮箱、腾讯微博、QQ离线消息等功能,实现了微信与QQ的互通有无。而且微信极大地优化了用户界面,简单、清爽是微信的主基调。打开微信,在主页面只能看到“微信”、“通讯录”、“朋友们”、“设置”四个主按钮,不用通过繁琐的查找就能找到相应的功能。微信可以通过查找QQ好友就能迅速添加好友,保证了微信好友关系的熟悉度和可靠性。此外,微信还与手机通讯录互通,这就保证了微信好友的强关系。
熟人和陌生人是微信的关键词。熟人指代强关系,陌生人指代弱关系,微信把强关系与弱关系相互融合,符合了现代人的社交习惯和心理。微信的强关系主要是通过打通QQ和手机通讯录实现的;微信的弱关系则是通过基于LBS的摇一摇、查看附近人、漂流瓶等认识陌生人的功能来完成的。
二、微信兴起的原因
1、媒介自身的演进
美国著名的媒介理论家在他的著作《数字麦克卢汉》一书中提出了 “补偿性媒介”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选择的任何一种后继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某一种媒介或媒介的某一种先天不足功能的补救和补偿。①从“补偿性媒介理论”可以看出,任何一种媒介的强化和淡出,任何一种媒介功能的升级和衰退都是媒介间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结果。
对短信、彩信、飞信等传统即时通讯工具而言,微信的出现不仅是对它们基础功能的继承,更是对它们先天不足功能的弥补。从产品功能方面看,微信整合了短信、彩信、飞信的基础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升级和扩充,用户体验度更高,产品功能更加的人性化。从用户的需求方面看,用户使用整合了传统即时通讯的微信得到了更好的使用效果和更大的心理满足,更符合现代人的社交方式和社交心理。正因为这样,微信这款新型即时通讯软件在媒介间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
2、媒介功能的“符号化”
马克·波斯特在《第二媒介时代》中认为,“在发达资本主义制度下,普通大众不仅被生存所迫的劳动之需所控制,而且还被交换符号差异的需要所控制。个体从他人的角度获得他们自己的身份,其首要来源并不是他们的工作类型,而是他们所展示和消费符号与意义。”②虽然马克·波斯特描述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状况,但是仅从理论层面来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是适用的。
不知从何时开始,受众追逐某种潮流、购买某件商品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占有与使用。这种行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超出了占有本身的意义,朝着更加深层次的方面发展——符号和意义。当使用成为一种象征,成为一种仪式的时候,用户的消费就脱离了消费本身,变成了对使用对象符号和意义的消费。用户对微信的使用是微信迅速发展的原因,微信的产品功能和用户体验是吸引用户使用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用户对微信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其背后含义的消费,用户把微信本身当做一个消费符号来消费。
三、微信的发展趋势
1、微信的商业化
正如微博一样,作为新技术下的新媒介,微博被作为新的利益增长点。商业逐利的本性致使商业资本大量进入微博。微信也会和微博一样摆脱不掉商业化、盈利化的命运。也许正如开始的微博一样,探寻适当的盈利模式和盈利途径是微信将来亟需考虑的问题。“任何新兴媒体推向社会,其驱动力都是技术的经济学,即期望新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带来新的市场赢利空间”。③当然,任何媒介的商业化都需要冒一定风险,商业化就意味着广告,广告的出现就意味着和用户使用产品的初衷相违背。如何在用户使用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与商业化之间寻求平衡点,是所有新媒介产品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微信走上商业化道路需要考虑的问题。
2、微信的社交化
在3G智能手机发展的背景下,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在各种手机APP的普及下,移动社交将是微信发展的又一趋势。社交构成了人们生活的基本生活方式和内容,网络的出现让社交从现实到虚拟,从“热”社交到“冷”社交,从“强”社交到“弱”社交。网络社交让“社会和每个个体之间似乎已经失去传统共同体意义上具有情感和价值感的身心相关,每个个体都成为一个深度自我,但在个体与个体之间却如同砂砾,只能依据一定的规则减少彼此的摩擦,但却没有彼此融合的可能。”④
微信作为一款即时通讯软件,通讯是微信的基本功能,但是从微信的功能设置来看,微信已经突破传统的通讯功能,朝着移动社交化的趋势发展。微信朋友圈像朋友网、QQ空间以及其他SNS网站一样,具有发表文字、图片、链接等功能,而且它以微信好友为基础,以转发、评论、回复等为中介,基本构成了一个小型的移动社交圈。
3、微信的平台化
平台的开发是自媒体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尤其是开放平台的开发。平台的开发简单地说就是打造一个媒介的枢纽,让这个枢纽成为汇聚各种应用、信息、观点的集散场。通过这个平台,可以让更多的资源被分享、使用和传播。微信的开放平台开发正日益发展。微信不仅可以让用户将在APP中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给微信好友,还可以把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的朋友圈,微信好友可以通过查看朋友圈了解最新的动态。平台化也是微信朝着社交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结语
随着媒介环境的改善和媒介技术的发展,基于新媒体技术的社交网站、PC客户端、OTT服务、APP等发展得风生水起。这些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出现和发展,一方面给用户提供了全新的用户体验,增强了用户的使用粘性;另一方面给用户的生活方式、社交方式也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同时它日益改变着人们的交流习惯并对人们的身份进行深层次的重新定位。微信的出现和发展对传统的即时通讯、社交方式乃至新媒介格局都产生了影响。笔者相信,微信即使不能成为“第二个移动”,也会成为“第二个QQ”,因为移动网络即时通讯是新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是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专项资金资助《后微博时代社交方式的嬗变——以微信为例》阶段性成果,批准号SWU1309353】
参考文献
①[美]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②[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③袁靖华:《微博的理想与现实——兼论社交媒体建构公共空间的三大困扰因素》[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④杨善华、朱伟志,《手机:全球化背景下的“主动”选择》[J].《广东社会科学》,2006(2)
篇7
[关键词]微电影;传播语境;叙事策略;微时代
如果人类的历史共有100万年,假设这100万年等于一天,那么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传播史上几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这一天的最后7分钟,这是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 “最后7分钟” 的比喻。可见,人类传播发展的速度势不可挡,随之而来的各种新生事物令人应接不暇,如果不及时关注人类传播领域,也许有一天就会被无情地抛在时代的最末端。网络将人们瞬间联系在一起,足不出户,便可以感受世界的千变万化,人类促进了新媒介的发展,却又时刻被它包围着。2009年,随着微博的出现,微信、微博等一系列的“微”风便如同病毒般席卷到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微电影应运而生。
一、微电影——时代的新宠儿
当回忆的指针指向2005年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时,那种无厘头的对白与《中国法治报道》滑稽地整合,这种新颖的形式曾经让人们眼前一亮,许多人士认为这就是“微电影”的雏形。时隔5年,2010年底,一部类似007风格但时长仅为90秒的微电影《一触即发》掀起了微电影新的篇章,全片场面宏大,制作精良,将微电影进行到底,堪称微时代的里程碑,从此,微电影成为微时代一发不可收拾的新宠儿。《美丽的梦》《11度青春》《四方夜谭》系列以及网易微电影节的召开,无不向人类昭示着“微”风已经来袭。微电影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尽管各界人士对它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关于它的特征还是可以总结如下:微时长、微制作、微平台。与传统电影相比较,微电影的时长基本控制在30~3 000秒之间,短小精炼,不会占用观看者太多的时间,制作周期只有短短的1~7天或数周,投资规模在几千到几十万元不等。当人们习惯了在电影院中观看着大屏幕去欣赏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时,微电影的播出平台已转向网络、手机、ipad等平台,削弱了以往电影高高在上之感,人人都可以成为电影的导演,为那些有志之士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彻底成为一种平民文化,拉近了电影与受众的距离。而微电影的主题涉及现实、社会、人性、理想等多方面,无孔不入地贯穿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如同时间一样,你看或不看,它就在那里。
二、微电影的传播语境分析
(一)媒介发展的必然产物
著名媒介大师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指出:媒介即讯息。他认为每一种“媒介”发出的“讯息”,都代表着或是规模、或是速度、或是类型的变化,所有这些,无不介入人类的生活。[1]媒介的发展不仅代表着技术的进步,更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网络的出现,让“地球村”成为可能,人们早已在这个村落中生活得乐此不疲。如同文字和纸张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口口相传的传播方式一样,新媒介的出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超媒体、人工智能、电子媒介、人机交互、互联网为各种新生事物提供着肥沃的土壤。一种媒介的发展必然会有相应的产物与之相适应,微电影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它并不像传统的电影,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到电影院里进行观看,相反,它可以通过个人电脑、3G手机、移动电视、楼宇影视、便携式PSP等媒介随想随看,方便至极,这也是微电影成为时代新宠儿的理由之一。
(二)碎片化传播时代的信息载体
“碎片化”的传播时代促使了微电影的诞生与成熟。美国西北大学媒体管理中心负责人约翰·拉文提出,“碎片化”是遍及所有媒体平台最重要的趋势。电视节目的日益增多,报纸版面的无限扩大,杂志样式的变化多端,广播媒体的逐步复兴,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了,时间变得碎片化了,人们若想在这缤纷的信息世界里得到最多的资料,必然要尽可能多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达到1+1>2的效果。麦克卢汉指出“媒介是人的延伸”,如果说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视、听、触、嗅,全感观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延伸,那么微电影便是人们碎片化的生活方式的延伸。微电影形式精炼,时长浓缩,完全契合了碎片化的传播时代。公车上,地铁里,小憩时,人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碎片时间,随时随地通过平板电脑、手机等多媒体设备观看一部优秀的微电影,或感人,或悲壮,或滑稽,或凄美。电影结束,人们又可以重新回到各自的工作中。人们不再需要去整合零散的时间,而是需要合理地利用。每当闲余时间放眼望去,人们都在拿着手中的电子设备,让微电影占用着自己的零散时间,碎片化似乎越发重要起来,使得人们在任何时间里,都有事可做。
(三)“大众化”与“小众化”并存
大众化指传统的大众传媒,受众对象一般为大众,分布广泛。小众化是相对于“大众化”这个概念而言的,它指的是一些人群源于某种共同的兴趣、爱好或品性而聚合成一个小圈子的趋势。每一个时代对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的要求都各不相同,网络的出现打破了以往一对多的传播模式,随着技术的进步,可供人们选择的东西越来越多,传播媒体既要迎合大众的口味,又要满足小众的特殊需求,微电影恰恰在形式上迎合了大众追求快节奏的消费心理,在内容上吸引了小众各自关注的话题要点,这样更容易聚集一些有共同爱好的观众,大家谈论着共同的话题,寻求认同的心理得到释放。微电影以大众传媒为依托,利用小众化使其传播更加快速,每个人打开自己的微博,轻点鼠标,就可以关注任何一部自己感兴趣的微电影,互动性灵活,评论方便,甚至可以将未完成的剧本上传,受众根据自己的想法将剧本填补完整,这样受众再也不是信息单一的接收者,互动性 使大众提高了参与的热情,从而更加关注剧本的过程与结果,每个人都是一个多媒体,可谓集百家之精华,创个人之辉煌。
三、微电影的叙事策略
(一)叙事结构
根据调研公司outsell调查结果显示,“44%的谷歌资讯用户只浏览新闻标题,而不查看全文”,这个消息说明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长篇大论,而偏爱短小精悍,不喜欢娓娓道来,而钟情直奔主题。微电影由于其自身三微的特征,充分抓住了受众的心理特征,契合了人们观看时间的碎片化和生活节奏的快速化,传统的开端、发展、、结局,情节的娓娓道来已经不适合微电影的快节奏,若想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就必然要采取简洁明快的叙事结构,要直截了当地把影片最精彩的部分展示出来,《一触即发》便是个典型的例子。惊悚的场面,激烈的打斗,镜头追随的是各种奔跑的角色,当观众还在仔细思考这些角色相互间的关系时,影片结束了,刹那间才发现,凯迪拉克才是真正的主角。而观众在这种混沌的关系面前似乎并没有望而却步,而是津津乐道,至少在这90秒内观众感受到了颇有大片味道的震撼,这正是微电影叙事结构成功的原因之一,它能够深入分析受众,挖掘受众最感兴趣的部分,削弱次要信息,以达到瞬间吸引的传播效果。
(二)传播价值
微电影由于其传播效果好,性价比高,逐渐成为企业宣传、品牌树立的主要媒介和手段。一些热爱公益事业的组织或个人也抓住这难得的机遇,通过微电影的形式向公众传达各种公益精神。公益微电影关注当下热点话题,生动直观的表现手法,发人深省的社会问题,良好的传播效果,对全民自觉从事公益事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强大作用。佛山小悦悦被碾压路人冷漠事件引发全民讨论,“冷漠”一词刺痛着人们的内心。广东高校的大学生们集体发声,通过微电影反映自己的关注和思考。11月4日,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的学生分别推出10部公益微电影,用迥异不同的故事和镜头做出同样的呼吁:“拆掉心中的墙,拒绝冷漠。”各种公益比赛也将微电影列入创作手段之一,由于其受众面广,所以倡导公益意识的传播效果颇好。
(三)符号互动
符号互动又称为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符号是人类传播的介质,人类只有通过符号才能相互沟通信息。传播者和受传者共通的意义空间是互动成功的前提,即双方对传播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有共通的理解和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老男孩》通过受众熟悉的筷子兄弟的出场拉开序幕,选秀节目,歌曲小芳,那种青春的懵懂和初恋的青涩,操场的大喇叭,杰克逊的经典动作,吉他和老式录音机,怀旧的色彩,一系列符号的出现恰如其分地勾起了80年代人的无数回忆。受众无需动用太多的精力去解读作品的含义,因为他们对这些符号早已有着深深的体悟。微电影由于其微时长的限制,且要直奔,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解释故事的来龙去脉,所以善于利用符号互动,尽量扩大与受众共通的意义空间,使得受众看到片中的符号,就可以快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这也是微电影与观众迅速达成共鸣的手段之一。
四、透过微电影引发的一些思考
从1895年第一部电影放映开始,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多少电影经典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而微电影诞生只不过短短两年时间就这样迅速走红,其制作方式,表现手法,艺术形式,势必会影响到大众的审美观以及对今后整个电影艺术的发展,快餐文化带给人们满足之余,也留下了很多负面影响。微电影由于其“三微”的特点,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微电影的制作,草根化趋势越发明显,技术表现、视觉效果可谓参差不齐。一部简短的微电影,它或许让他潸然泪下,或许让你开怀大笑,或许让你精神振奋,但又有多少能让你回味无穷,久久难忘。微电影可以是时间之微,平台之微,投资之微,但技术与审美却不能“微”,平庸的视觉效果表现,不得已的浅表达,又有多少微电影能成为永久传唱的经典。所以对微电影的创作进行深入思考和严格把关,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一部微电影,如果在短短的数周达到技术性与审美性并存,还是需要依靠一个专业的精英团队,这样才能让每一部微电影都能成为一场视觉盛宴。要真正做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还真的需要从业人员精心策划才行。
[参考文献]
[1]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89.
篇8
5月7日,王颖在山东书城举行新书《自私》的会,本刊对其进行了专访。
王颖的第一本小说《倾车之恋》,讲述了主人公李郁怀抱着一个她深以为耻的秘密生活,觉得自己永远不会好了;伍娟在孤独的路上愈行愈远,觉得自己永远不会被爱了。她们看不到世界,只看得到自己,勇敢、孤独而狭小。一场车祸到来,改变了一切,她们将怀抱着改变所带来的新的秘密生活。王颖从女性的爱情入手写人对于宿命唯一能做的反抗――让自己相信爱、接受爱、而又不被爱所奴役,同时从个人成长的角度写社会的变迁,从80年代到21世纪,这三十年在女性的视点里,呈现出特别的质感。《为荷包记》则是王颖记录儿子荷包成长的一本随笔集,主要是记录小荷包的言行,说话者有趣,写文者有趣,文中家人的日常生活也是妙趣横生,让读者再一次用孩子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
《自私》是她在经历一场人生的变故后,直面自己和人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述了一些个人的“私事”。
写东西是我和世界交流的方式
《齐鲁周刊》:很多读者对您的笔名“火锅”很感兴趣,能谈一下这个笔名的由来以及多年之后您对于这个笔名的理解吗?
王颖:首先声明,我本人并不爱吃火锅。2000年我申请一个论坛的ID,电脑下压着一张报纸,报纸上是一则冰淇淋火锅的广告,于是随手就注册了“冰淇淋火锅”的ID,之后便被人简称为火锅。人们赋予一个词汇特殊的含义总是很容易,比如“蓝”可以是“忧郁”或者“平静”,“火锅”可以是“沸腾”和“包容”。但事实上“蓝”只不过是一种颜色,“火锅”只不过是吃食物的一种方式。“火锅”于我并没有特别的意义。这个词现在被用来指代我,只能说人的生活充满了偶然和随机。
《齐鲁周刊》:写作对于您有什么意义?
王颖:我喜欢写。小时候写日记,大学写信,进入网络时代之后,论坛时帖子灌水,博客时博客,微博r微博,微信时公号文发朋友圈,一样都不漏下。写东西是我和世界交流的方式。特别是当我养病的时候,远离人群,写作就变成了一个更加纯粹的事。写,会让我感觉到“在活着”。
每个人肯定都拥有某种和世界交流的方式。找对了方式、并且将之操练得漂亮的人,存在感会得到满足。
《齐鲁周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文学总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日常是平淡、复杂的,而文学却充满了彩排。您在写作的时候是怎么对待生活的素材的呢?您倾向于在文字中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吗?
王颖:真实的生活在进入文字的时候肯定是经过选择的,选择的标准是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一个作者很难只描述,而不表达态度和立场,所谓“白描”是最难的。但表达态度和立场的方式同样也是可以选择的,有的表达得精彩,有的表达得拙劣。
《齐鲁周刊》:我读这几本书,总感觉有一种生活的情趣在里面,您认为自己这么多年的写作有没有一些恒久不变的东西在里面呢?
王颖:没有。我自己一直在变,写的东西也一直在变。我也没有从一开始就规划好千年写作大业,决定写什么或者不写什么。我不太喜欢自己以前写的东西,这就是所谓“悔少作”吧。《倾车之恋》写了三年,之所以写得这么慢,是因为写着后面的,已经不能够再忍受前面的,只好不停地修改和重写。
这说明我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一直在改变。一个写作者当然只能写符合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东西。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恒定不变的东西,那就是写作的态度――要用最朴素和最直接的方式来写。
《齐鲁周刊》:到目前为止,您出版了三本书,每本书的写作过程都是多久呢?
王颖:如前所说,《倾车之恋》断断续续写了三年,《为荷包记》从孩子还没有出生就开始写,一直写到孩子八岁。《自私》的历时更长,最早的文章写于2000年,最晚的文章写于2016年年底,当然,大部分的文章都是近两年写的,因为不再喜欢以前的文章了。下一本即将出版的书是影评集子,定名为《迷魂记》,名字出于希区柯克的名作,它是一部象征意味和寓言意味强烈的电影。影评是我的专业,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写,但是影评这种类型的文章有个特点,就是时效性比较强。有的对象为快餐电影的影评,写过之后再重新阅读的必要性并不大。同时,作为一个影评人,本身的审美观也在不停地变化之中。因此,若想结成一本集子,所有的评论文章应该不受限于时效性,也与作者当下的审美观不相悖。所以,边写边删,以求最后留下的都是可以重复阅读、不受限于电影文本本身的有价值、也有自己的特点的文章。
《齐鲁周刊》:从一个作者或是评论者的角度,您喜欢自己哪一个阶段的创作?
王颖:我当然喜欢自己最近的作品。年轻时候的作品比较轻松,但是现在看来感觉很多地方远远不够,过于轻薄和稚嫩。生病期间写的不错,但现在的状态和生病时候的状态也已经不同。现在不会再想写当时想写的东西了,也不会再用那种方式去思考。人总是在变化之中,而人也总是最能够接受自己现在的状态,觉得它是更理想的、更正确的。
没有关系的人才能互相理解
《齐鲁周刊》:您的新书《自私》的书名很有意思,您在前言中提到“自私”有两种含义,一个是“自己的私事”,比较容易理解。能具体谈一下第二种含义吗?
王颖:所谓一病解千愁。“病”使人摆脱了很多角色,也将人从各种欲望中解救出来,而只剩下一个纯粹的任务:活下去。健康人很难理解,这其实是很有趣的一件事。作为一个病人,我最高兴的事就是再也不用遵循各种游戏规则,在不同的人群中玩着不同的游戏。游戏规则驱逐了非正常人,也给了非正常人以正常人所没有的自由,让他们可以自由地去做自己,这就是自私。当然,这是相对的自私,相对的自由。但是世界上哪里又有什么绝对的事呢?
《齐鲁周刊》:在会上您提到,一旦找到了“自私”这个关键词,整部书的框架就豁然开朗了,按照“小事―病中―过往”一路排了下来。能谈谈这种结构安排的含义是什么吗?
王颖:这个思路就是:一个人如何走向自私之路。“小事”是日常生活,“病中”是对生死的思考,而这种思考,最终将我带到了一种特别的状态。这种状态就如我在序言中所写:“在一个神奇的时刻挡在我和原初之间的大海和草原、沼泽和高山都已经消失不见”。过去的事情以一种新的质地出现,展现出以前从未发现的新的寓意。现在和过去以特殊的方式连接在了一起,人从中看到了自己的本性,并去做符合自己本性的事。这是自由,也是自私。
篇9
城市多元化可以通过手机App的使用习惯来辨识。北上广深人的手机里必备一款导航软件,而小城人则只将智能手机当成一款游戏机;一、二线城市的人喜欢没事发发微信、微博,三、四线城市的人则不喜欢将时间浪费在移动设备上,认为这远不如一个电话约出来聚餐来得酣畅;手机的商业用途在大城市被更广泛地使用,而在小城市却被主要用于听歌、视频等娱乐方面。
关于不同城市的人使用手机还有很多不同。西班牙社会学家安帕罗?拉森曾说:“在不同的城市里,手机赋予了静止时间和过渡空间新的含义。”本期,我们以城市为本,通过收集不同城市青年在手机App方面的使用和消费,检视当代中国人的生活面貌,并尝试梳理出不同层面的未来趋势。
本次《城市青年手机App使用研究》由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下属零点e动营销发起,共征集到来自全国1-4线城市1973名18-32岁青年网友的意见(附表1)。
社交、消费类App成为一线城市新宠
每个城市都有着它独特的气息,它渗透进人们的毛孔,贯穿进人们的身体,在人们的身上也不知不觉有了城市的App文化。
调查显示,一线城市人群对于App的热情远高于二、三、四线城市。并且,在商品生活消费、社交通信、体育旅行、效率方面的App使用高于其他城市。其中,社交通信类App在一线城市的使用率为53.8%,高出三、四线城市十个百分点。任何事物的流行都有它的社会基础,微信、微博得以在一线城市流行也不例外。在这里,“忙碌”已经成为了代名词。我们有高工资,但是依然不够花;我们有车,但却没有地方开;我们也有朋友,但却没有时间聚。因此,微博、微信、QQ等社交通信类App纷纷充斥进我们的手机里,我们通过这些社交通信工具获得同学的生活现状,我们通过它们与熟人时不时地联系,我们通过它们与客户、领导维系进而促进关系。这类App也无一例外地朝着让内容与更新更加简单、让交流更加方便、让界面操作更加简明发展。
而这些也足以见证,城市已经沦陷到“快时尚”的漩涡里。一线城市当然是时尚的。北上广深是中国人心头的朱砂,时时攻破着中国人的心灵、大脑和胃。即便一线城市正在衰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北上广深依然是当今时尚的主流。
作为国际大都市,国内外各大品牌店已经开遍中国一线城市。在这里,我们穿着牌子、吃着牌子、坐着牌子、用着牌子,牌子代表着对生活的期望。调查显示,在一线城市生活的人们,9.1%使用美食佳饮类App、10.2%使用旅行类App、17.3%使用生活方式类App,更有15.6%使用财务管理类App。我们不能将小白领每天把GUCCI、哈根达斯、普吉岛挂在嘴边当成一种物质虚荣,因为这确实是一种生活,而且是一种很励志的生活,尽管离现实还有段距离。“北京,我来啦!”北漂的男男女女们这样喊道,这句话深层次里更表达着对这种励志生活的向往。
“当我走在这里的每一条街道,我的心似乎从来不能平静。我在这里欢笑,我在这里哭泣,我在这里活着,也在这儿死去……”在一线城市,蜂拥而至的人群中不乏全国各地的面孔,而且其中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调查显示,导航类App在一线城市的使用率为27.8%,而在二线城市的使用率是22.6%,在三线城市是20.4%,在四线城市是19.6%。
中国一线城市也是世界著名的“堵”城。生活在一线城市的人说,北京是首堵,上海是上路就堵,广州是广泛的堵,深圳是深深的堵。中国首堵的上班族说:不要问我们在哪儿,我们不在上班,就在去上班的路上。正是如此,人们被上下班割裂开的碎片时间渐渐被手机填满。两个小时的交通工具上,是我们主要的娱乐时间。有的人听音乐,有的人看电子书,有的人看新闻,有的人刷微博、微信联系好友。不是我们不愿意聚,一是没有时间,二是真的离得太远。
娱乐至上的三、四线城市
在传统的观点里,三、四线城市是相对保守的、不太开放的,但是互联与移动互联改变了这一现状。研究表明,移动互联网正在逐渐向三、四线城市蔓延,移动互联网为不同的人提供了了解世界的平台,减少了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人信息获取的鸿沟。
其实,三、四线城市同样拥有一个城市的标配,比如广场、电影院、超市,比如耐克、青岛啤酒、肯德基,比如手机App。无论我们身处哪里,我们也许在不同的城市,但是我们拥有同一个互联网。
调查显示,图书、影音、游戏、音乐这些在一线城市流行的App在三、四线城市也仍然倍受青年青睐。而且,三、四线城市更加热衷于娱乐休闲类App,对商品消费、社交类App则略显不足。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和保守的生活习惯,使三、四线城市的消费更加务实。如果非要穿上香奈儿、阿曼尼出去,那就显得太另类了。我们在三、四线城市,也不太追求餐厅的档次,能够有好的口碑就行。至于微信、微博,我们也用,但能够联系的范围真的很有限。毕竟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见面再聊,毕竟大家都知道拥有“背景”和“关系”在三、四线城市才是关键,而这些绝不可能仅仅靠微信、微博来维系。
调查显示,三、四线城市相比于一线城市拥有更高的幸福指数,但是三、四线城市的青年人同样拥有一个标签就是“迷茫”。一个小时就能环城一圈,上班时间相对稳定,休闲的时间也多起来,可是你甘愿过这样的日子吗?甘愿从今天就看到十年、甚至二十年以后的你吗?我想,真正愿意这样生活的人少之又少,毕竟中国是一个有梦想的国家,每个人心中一个“中国梦”。
相比于一、二线城市,游戏类App在三、四线城市拥有更高的使用率,45.3%的三线城市青年使用游戏类App,44.1%的四线城市青年使用游戏类App。而在安卓市场,App游戏也脱离其他类型的App成为单独的一个类别。从愤怒的小鸟到水果忍者,再到神庙逃亡,再到保卫萝卜,没有那么高的操作要求,不需要占用那么多的时间,简单而又能跟社会同步。因此,这类游戏成为打发时间、轻松休闲最好的选择。
另外,三、四线城市青年也更偏爱大众的、广泛的、传统的品牌形式。如果说一线城市的青年喜欢尝尝鲜,那么三、四线城市青年更愿意将大众榜单作为时尚流行的风向标。调查显示,一线城市的青年更爱新浪微博、人人和豆瓣,而三、四线城市则更爱腾讯微博、QQ空间和百度贴吧。
健康医疗教育 :被忽视的App领地
除了以上提到的App,我们发现还有很多App被中国青年忽视。健康、医疗和教育这三类App仅分别拥有3.7%、2.3%和6.3%的使用率。而美国皮尤的调查数据显示,19%的美国智能手机用户在他们的手机中安装了至少一个与健康有关的App,其中,运动、饮食、体重类应用占据了健康类App列表的顶部。
篇10
一、微课程的内涵及特点
1.微课程的内涵界定
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可见,国内关于微课程内涵的界定有很多。胡铁生在其发表的《“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一文中认为:“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黄建军、郭绍青在其发表的《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一文中认为:“微型课程的不同主要在于课程时间简短,一个微型课程一般只有一两个课时,而不会像一门培训课程或者一门学科课程那样持续数周或一个学期。国内将这种课程多称之为课程单元、课程组件、短期课程、小课程和拓展课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微课程注定会给我国的教育界带来一场革命。
2.微课程的特点
(1)目标性。通常来说,所谓的微课程就是根据具体某一学科的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是根据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而进行的一系列模块化的课程方式。微课程是建立在单一的教学目标基础上的,具有一定的目标性特征。因此,我们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微课程的时候必须要准确把握好微课程的这一特点。
(2)校本性。纵观国内对于微课程的研究可见,大多数教师研究微课程均是在自身学校的基础上进行的。例如,基于本校具有的教学资源,基于教师自身的教学情况,基于教学对象――学生的具体情况,基于教师本身的信息化技术掌握水平,等等。可以说,目前的微课程具有很强的校本性。
(3)非独性。微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实现相互补充,因此微课程的内容必须要有所限制。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微课程具有一定的非完全独立性的特征,也可以说是半独立性特征。它必须要与具体的教学目标建立有意义的关联。
二、微课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具体策略
1.以理论呈现为支撑
教育已经发展了几千年,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教学理论,例如分层教学理论、差异教学理论、情境教学理论等。而这些教学理论正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支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我们的学生用较少的课时来掌握较多的知识,因此微课程的设置亦应以这些教学理论为基础实现有效教学。
如执教《制作多媒体作品》一单元时,教材中已经给出了特定的多媒体制作主题,不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且未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适当地增加和补充微课教学。作为苏州市民,学生对于自己的家乡非常了解,我们完全可以以“印象苏州――我的家乡”为主题进行教学。笔者首先给出了一个PPT模板,然后要求学生根据之前学过的相关信息技术知识合作制作多媒体作品。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做出的多媒体作品亦非常漂亮。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对多媒体作品的内容比较熟悉。
在上述微课教学过程中,笔者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家乡为他们创设了一个情境。在这样的情境引导之下,微课教学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2.以过程呈现为重点
众所周知,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和重点,对于微课教学来说亦是如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如果微课教学不注重过程就很容易会失败。没有好的过程就不会出现好的结果。
还是以上述微课教学为例,学生在制作“印象苏州――我的家乡”这一多媒体作品的过程中,笔者首先要求学生进行合作讨论,确定本小组制作多媒体作品的主题:是以家乡的风土人情为主题,还是以家乡的园林风景为主题。确定主题之后再要求学生上网搜集相关的多媒体制作材料。多媒体作品完成之后,笔者还要求各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对本小组所制作的多媒体作品进行讲解。学生的讲解绘声绘色,让人流连忘返。在这个过程当中笔者始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探究。如此一来学生的微课学习过程才会更加流畅和有效。
微课虽然仅仅只是一个简短的过程,但是只有严格把握,我们的微课教学才会体现出更多的目标性。
3.以课件呈现为辅助
多媒体课件是微课教学的重要载体,也是辅助微课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因此,在微课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充分重视多媒体课件的重要作用。
在“印象苏州――我的家乡”这一微课教学当中,笔者就对多媒体课件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例如,卡通式的知识导航按钮、配有解说的网络视频以及可拖动的游戏
式操作软件等。这样一来,就给该多媒体课件增添了几分可观性,学生看到非常入神。学生在接下来合作制作多媒体作品的时候亦向这个方向靠拢。这就是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的重要作用,可以给初中生以视觉刺激和欲望刺激。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本身就具备较为扎实的信息技术知识,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只要付出努力就可以轻松完成。
4.以评价呈现为拓展
在初中信息技术微课教学过程当中,我们教师还应该辅以适当的教学评价,以促进初中生学习微课的兴趣。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一定的技术性特点,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对错来进行评价。
如在“印象苏州――我的家乡”这一微课教学当中,当学生介绍完小组合作完成的多媒体作品之后,笔者对其进行了系统的评价。评价标准主要从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认知、能力以及情感三大目标入手。除此之外,笔者还要求学生进行自评和他评,对多媒体作品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为了优化评价方式,笔者还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投票选出最佳多媒体作品。这样的评价方式是客观的,亦是科学的,很容易被广大学生所接受。
教学评价是微课教学不可或缺的,而我们的教学评价也应该做到及时、客观、公正,从而有效激发初中生参与微课学习的兴趣。
三、结语
如今微课教学实验已经在我国的很多地区有效开展起来,虽然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并不是非常完善,但是相信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之下,微课教学一定会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大放光芒。
参考文献
[1]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2] 徐靖程.微课,开启教育“微”时代[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