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雪的古诗范文
时间:2023-03-18 08:12: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雪的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In fifth grade, Brett liked me. I knew because he teased me relentlessly. One day, he stole the hat from my head and used it in a game of catch with his friends. Later, I received a note that said: Sorry I took your hat. I like you. Do you like me? —Brett. My ten-year-old brain couldn’t process the strange feelings I had, so I did what any girl who might like a boy would do when faced with this dilemma. I wrote back: No. After Brett read the note, he immediately ran off and started joking with his friends as if nothing had happened, but the teasing stopped. Permanently. Almost 20 years later, I’m sure his heart has mended, but mine never has. It’s a little-known fact I learned that day in fifth grade: when you break someone’s heart, a part of yours goes missing, too.
情书
在我五年级的时候,布雷特喜欢我。我知道的,因为他会尽情地捉弄我。一天,他把我头上的帽子偷走了,用来和他的朋友们玩投掷游戏。之后,我收到一张便条,上面写着:对不起,我拿了你的帽子。我喜欢你,你喜欢我吗?——布雷特。我那只有十岁的大脑无法表达当时的那种奇怪感觉,所以我做了任何一个可能喜欢某个男生的女孩子在面对这种困境时会做的事。我回了一张便条,写着:不。布雷特看了便条之后,立刻跑开了,然后像没事发生过一样跟他的朋友开起了玩笑,但是却不再捉弄我了。永远也没有再捉弄我了。大概20年之后,我肯定他已经不再伤心,但是我却不然。这是我在五年级的那一天领悟到的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当你伤了某个人的心时,同时也伤了自己的心。
Eddie
His name is Eddie. The big, tall maple that lived in our front yard. We named it Eddie because momma always said that there was a refreshing eddy of a breeze that would come right around that tree in the sticky, hot summer. Eddie is in all our family photographs, the first day of school: “Go stand near Eddie so I can take a picture.” Easter: “Kids line up near Eddie. Quick, before you go get your church clothes all dirty!” Prom: “Why don’t you and George go stand over near Eddie? Ya’ll look so grownup!” Eddie was our home base for our massive neighborhood games of hide and seek “I gotcha ya!” “No way. I tagged Eddie first!” Eddie is still the first thing I see when I pull up to my parents’ house. A few less leaves, bending perhaps a bit more, but standing proud, delivering his cool breeze.
埃迪
他的名字叫埃迪。那是一棵又大又高的长在我家前院的枫树。我们给他命名为埃迪(与单词eddy同音,eddy指“一阵漩涡”)是因为妈妈老是说在黏黏的酷热的夏天,那棵树给我们送来了阵阵清新的微风。我们所有的全家福里都有埃迪的身影。上学的第一天:“站到埃迪旁边,我拍张照。”复活节的时候:“孩子们在埃迪旁边排成一列。快,趁这身新衣服还没弄脏前照一张。”毕业舞会的时候:“要不,你和乔治一起靠近埃迪来照一张?瞧,你们都一副大人样了。”埃迪曾经是我们和众多邻居玩捉迷藏的大本营。“我抓住你了!”“不可能,是我第一个给埃迪贴标签的!” 埃迪如今仍然是我去父母家时看到的第一样东西。叶子稀少了些,佝偻了一些,但是傲然而立,传递着凉爽的微风。
My Life in 150 Words
My life in one word is easy—blessed. My life in 150 words is a little harder. Here are some words from the beginning; poor, afraid, abused, hungry, but that was only part of it. Mix in laughter, love, family, and adventure and the picture becomes a little clearer. Words have always played a big part in my life. Reading was my escape, writing was my reprieve. School was my refuge. Fast forward twenty years and I still love words, family is even more important, but those first words have changed to happy, joyous, strong, and hopeful. Now I’m saved, set free, in love with Tommy and with life. Jacob is growing and Shelby and Haley soon became our daughters. Life isn’t perfect, it’s not supposed to be, but the love of God is and that is enough. Never give up; your words can change too.
篇2
诗文默写是考卷上的常客,几乎每卷必出,它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文的积累和迁移能力。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课标的这一要求其实包含两层信息:(1)考查内容主要包含古诗文中的名句,课外的名篇也会有所涉及。(2)考在积累、感悟和运用,兼及欣赏。从实际考题来看,2007年中考侧重理解、迁移、应用的默写题大幅度增加,且出现了一些新的题型。这就在提示我们:注重积累,腹中若藏诗书万卷,考试自能对答如流。
我们辑录了几道有特色的试题,这种考查于2007年首次亮相中考试卷,相信它们会引起更多命题者的青睐。一起来了解一下其特色所在,看看我们复习备考中还需要找到哪些“发力点”。
2007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默写特色试题举例
古诗接力,趣味激活思维
1.(2007?吉林省)班级举行“诗林漫步??古诗接力”活动。请同学把主持人所给诗句的最后一个字,作为衔接句的第一个字,写出连续两句古诗(五言、七言均可)。根据示例,完成古诗接力。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海
解题导航:这道试题的拟制以趣味活动的形式展开,贴近考生生活,为考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有趣的答题氛围。其理念开放,答案多元,能够增强考生的探究意识。从题型上看,融古诗默写考查与顶真辞格测试于一体,让考生在调动积累与联想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解答过程中,你要锁定“海”字,走进你的“积累库”,调集符合要求的诗句。答案示例:①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③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符合要求的连续两句古诗均可。)
主题迁移,开辟新颖角度
2.(2007?山东临沂)古诗文默写。
去年,总理在全国文代会的报告中提到,他曾用六段诗章回答英国《泰晤士报》记者问他经常读什么书、思考什么问题、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等方面的问题。以下是温总理所引用诗章的具体内容,请根据你的理解,任选其中五段诗章,各默写一句与其内容或思想情感相一致的古诗文名句。(课内外均可,不得重复使用同一诗文名句)
①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左宗棠新房门联)
②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郑板桥《竹》)
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座右铭)
⑤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
⑥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德国哲学家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解题导航:这道试题融古诗文默写检测与时事热点体悟于一体,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与提取能力,充分体现了课标的相关理念:“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答题过程中,你应该分三步走:一是理解诗章的内涵,二是分析各诗章的内容或立意角度,三是匹配符合诗章内涵的古诗句。此题无标准答案,答题要求与提示:答对五句得满分,多做不加分,错、漏、倒、添字均算错,有错则该句不得分。各段诗章的内容或立意角度分别为:①忧国忧民、修身养性(任选一角度均可);②忧国忧民;③关注民生;④责任、义务;⑤爱国;⑥道德、良知。
纵向深入,聚焦一位诗人
3.(2007?山东威海)根据提示,在画线处填上恰当的诗句。
杜甫是唐代大诗人,他见证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青年时代,身处开元盛世的他有着“,”(《望岳》)的远大抱负;安史之乱时,他以博大的济世情怀体察人间冷暖,道出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想;而面对朝廷昏庸、国家动荡的时局,晚年的他只能以“,”(《登楼》)来抒发个人感慨。
解题导航:多年来,中考语文默写类试题常常考查古代名家名篇名句,命题形式大体有两种:一是单一型,即填写一位名家的某一名句,或根据提示默写,或根据情境默写;二是综合型,大多以同一主题为考查范围,考查对不同名家的诗文积累,称之为归类性默写。而威海今年的这道试题,则有别于以上两种考查形式,创设了一种崭新的命题角度:对某一重要诗人予以集中关注,联系诗人生平,考查对其不同时期作品的识记与理解。这样既有益于考生全面了解作者不同时期作品的内容与风格演变,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诗人与作品,而且还有助于引导大家通过诗歌认识历史的变迁,实现语文与历史的特别对接。
此题的综合性虽然强,但是命题者为了降低难度,在题干中标示了诗题,所以,在填写过程中,你看到诗题,便可迅速得出答案。参考答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金题演练
(一)选择题
1.(2007?广东广州)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
A.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B.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C.昔人已乘黄鹤去,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一去不复返,此地空余黄鹤楼。
D.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畴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E.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F.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能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二)理解性默写
2.(2007?江苏镇江)
①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写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的塞外景象的诗句是:,。
②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并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
3.(2007?北京市)《论语》中论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两句话是:,。
(三)情境性运用
4.(2007?安徽省)初中校园生活即将结束,朝夕相处的同学将要分别,请你写出两句表达离别之情的古代诗歌名句:。
5.(2007?广东广州番禺区)平时留心生活,积累素材,写起作文来就会灵活自如,朱熹《观书有感》有两句作证:“,。”
(四)归类性积累
6.(2007?山东淄博)写出一个描写“云”的古诗文名句:。
7.(2007?安徽芜湖)请你从读过的古诗词中,写出描写乡村自然风光的连续的两句。(课内外均可)
8.(2007?江苏常州)按要求默写初中阶段学过的古诗文名句。描写自然美景的两句:富有哲理的两句:
(五)主题性梳理
9.(2007?吉林省)儒家思想中对“生死义利”的阐述,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就说过“”;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失败,面临生死抉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思想,在《过零丁洋》中留下千古名句:“,。”
10.(2007?太原市)运用积累在①~⑤句的横线上填空,并仿照画线句子补全第⑥句。
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雨总是落在南方。①“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②“山下兰芽短浸溪,,。”③“君问归期未有期,。”这南方的雨啊,在兰溪,在巴山,打湿了苏轼的衣衫和李商隐的思绪。
篇3
一、品味语言,逐词解读
古代诗词的语言十分凝练,可以说,每一个字词都是不可或缺。我们在解读诗词时,不能遗漏字词,要逐字逐词,准确地去品味、解读诗句。
品味语言,首先要能翻译诗句的大致意思,理解诗词的表层意思,明确诗中所写的时间、人物、事件等。如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翻译时就要注意词语的倒装,可译为“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江边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萋萋,碧绿而茂盛”。由于声律的要求,押韵、平仄和对仗的工稳,此句中“历历”“鹦鹉洲”就运用了倒装的方法,在翻译时就要调整位置。要进行准确的翻译,就要让学生先知道古诗的语言特点,掌握一些翻译技巧,尤其要注意词语的倒装与省略部分。
品味语言,其次要能进行充分联想和想象,揣摩其言外之意。古诗中,常讲求“言有尽而意无穷”,就如音乐求弦外之音,又如绘画求象外之趣。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有其局限性,有时不能够完全表达人们心中所想,所以古诗语言含蓄、丰富。联想与想象的过程,其实就是丰富诗意,对诗意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单独去看每一个词,似乎没什么特别的意味,而联系起来看,其构筑的意境就有了一种十分浓重的凄凉悲苦的意味,表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思考“言外之意”,主要是要把词语本身与所在语境、相关鉴赏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其在描写形象、运用技巧、表达情感等方面的表达效果。
品味语言,有时还要考虑其在诗歌结构、表达情感方面的意义。很多古诗,诗中都会有一个最能表现其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字或词或句,即所谓的“诗眼”“词眼”。如王安石《葛溪驿》:“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在这首诗中,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围绕“乱”字展开叙写: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加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因此,“乱”可谓此诗之“诗眼”,是理解全诗情感的关键。
二、辨明形象,由象而境
诗歌是文学的,它除了讲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表情达意之外,还大量借助生动的形象来展示意境并传达情感。因此,深入细致地辨明诗中的形象,由形象而意境而情感,也是解读古诗的重要步骤。形象因寄予了作者的情感而成为意象,这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物象。在古诗中,一些意象由于被众多名家一而再再而三地用来表现某种相似的情绪,从而有了特定的内涵,成为了具有相对固定意味的传统意象。这里,一般分以下三类形象。
一是人物形象,包括主人公的形象和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两类。辨析这类形象时,主要依据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及诗中的景物描写来把握。如张口《竹轩诗兴》:“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全诗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通过“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通过“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全诗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二是事物形象,此处指“咏物诗”中用以表现诗人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的象征性形象。自然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成为诗人描写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这一类形象,要注意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思考,提炼事物特征,挖掘内在品质、精神。如杨万里《三花斛三首・右兰花》:“雪径偷开浅碧花,冰根乱吐小红芽。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山林处干家。政坐国香到朝市,不容霜节老云霞。江芳圃蕙非吾耦,付与骚人定等差。”诗中的右兰花在冰天雪地里竞相绽放,虽然鲜为人知,却充满了勃勃生机,表现出不畏严寒、高雅圣洁的品性。右兰花因为江蓠、圃蕙任凭文人骚客评价定而不屑与之为伍,诗人以此含蓄地表达追求高洁情操的愿望。
三是景物形象,指写景抒情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是人物感情的外在表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景物形象既包括一个一个的形象即意象,也包括多个形象组成的画面、意境等。如辛弃疾《水调歌头壬子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中“余既滋兰九畹,以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句,兰、蕙、菊引自屈原《离骚》,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当然,对于诗中出现的意象,我们必须认真辨析,因为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诗中传达的情感也可能是不一样的。如“柳”这一意象,可表示依依惜别的深情,与送别有关,但有时不表示此意。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此诗表达的是对春柳的痛惜和人才埋没的感慨,通过描写春柳的风姿可爱和无人可属,尽显凄凉之情。而白居易《勤政楼西老柳》:“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枝柳,长庆二年春。”此诗则表现诗人对历史变迁、自然变化和人世沧桑的感慨,诗人以牵马临风立于老柳树之旁的凄清图景表达了这一情感。
三、分析技巧。熟能生巧
为了刻画形象,表达情感,诗歌需要运用多种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个宽泛的概念,可以说,为了达到诗人的写作目的,诗人所运用的所有手段都可归入表达技巧的范畴。一般而言,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章法结构等方面的技巧。能否准确辨析诗中运用的表达技巧,是评价考生能否深入解读一首古诗的重要标准。
表现手法,古诗中常见的有衬托、烘托、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如朱熹《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在这首咏梅诗中,作者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以此来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具体而言,有描写方法,如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等;有抒情方法,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如张炎《鹧鸪天》:“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词的上阕,作者借楼上笛芦、迷蒙山水、千里燕子、两中梨花等,采用用典、对偶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愁苦的思乡之情。从抒情方式说,是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
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通感)、拟人、夸张、借代等。如韦应物《秋斋独宿》中的“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第一句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而招兵问《和韦苏州(秋斋独宿)》中的“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第一句写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环境的凄冷。
章法结构,指诗歌的结构技巧,如曲笔人题、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等。如苏轼《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诗中的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解读古诗,辨析古诗的表达技巧,不仅要能够准确地指出运用的技巧,而且要能分析其表达效果,懂得一般分析的步骤。
四、体悟情感,综合揣摩
大多数古诗,其写作的目的是抒情,所谓“诗言志”,“不平则鸣”。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阅读诗歌的终极目的。因为,情感是诗歌的生命,把握诗歌的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探寻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思想内涵。把握情感内涵,是解读古诗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古代诗歌蕴含丰厚的情感内涵,就其所反映的情感类别而言,常见的大致有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等。
篇4
在古诗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
一、提供史料,理解诗境
鲁迅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的确,古诗是古人叙过去之事,写古代之景,抒当时之情,各方面与现在都会有较大差异。教这类诗,就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史料。如学习林升的《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洲。
这首诗是写在临安的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中借描写西湖的美景,讽刺那些统制者醉生梦死,腐败昏庸,表达了诗人的激愤之情。要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首先要让他们了解时代背景,再学习古诗,引导学生想象,在这山清水秀、轻歌曼舞美如仙境一般的西湖上,是这些不思进取、苟且偷生之徒在玩乐,想到当时国家的破碎、人民生活的凄苦,如此强烈的对比,学生怎能不心生愤慨之情、进入诗的意境呢?
二、提供直观,身临诗境
1、影像显示古诗描写的情境,通过影像直观再现出来,一下子就会变得非常具体,看得见也摸得着。如教《锄禾》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农民伯伯辛苦劳作的影像,学生不仅能一下子进入到诗的意境之中,亦能自然而然地补出了锄禾的主语是“农民伯伯”,了解了“日当午”的意思,看出了“汗滴禾下土”的情况,明白了劳动人民的辛苦,认识到“盘中餐”是“粒粒皆辛苦”的。
2、景物观察小学语文教材选入的古诗,描写四季景色的多达二十几首。这些课文的编排,大都与季节时令扣得较紧。因此,有条件的可以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观察之后再上课,就比较容易引入诗境。
例如杜牧的《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诗人思想感情的直接抒发。可以让儿童看一看经霜枫叶,然后通过联想,与二月花作些比较,就可以得知诗人这个“红于”的含意。这个“红于”不仅赞美枫叶色彩的鲜艳,胜过春花,还歌颂了它的坚强性格。因为春天的红花经不起风吹雨打,而秋天的枫叶却不怕寒冷的风霜。这时再模仿诗人去背诵,就会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3、图像示意有时为了帮助学生搞清地理位置,便于步入诗境,可画一张简明的示意图。如教学《泊船瓜洲》时,可先画一条长江,在长江北岸画上瓜洲,再在长江南岸分别画上京口(镇江)和钟山(紫金山),然后在其间标上几座山。这样,再通过教师对作者当时情况的介绍和古代交通情况的说明,学生就能体会到诗人那种因江山之隔而产生的愁苦和思乡之情。
三、描述启发,引入诗境
特级教师李吉林说:“在情境教学中,直观手段必须与语言描绘相结合,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会不知不觉地进入情境。”在古诗教学时,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的意境,调动儿童的激情、兴趣,使他们积极想象、动情,进入诗的意境。如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山东兄弟》,在学生了解诗的大意之后,教者用动情的语言描述:作者独自一人在异乡做客,又是才十七岁的少年,远离家乡;平时思念亲人,到了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了。怎样思亲的呢?作者想到了远方的兄弟们,在他们登上高处“遍插茱萸”时,因为“少一人”而牵挂自己,作者通过亲人想自己来表达自己的“思亲”,给“异乡”“异客”之思念,更添了一倍凄凉。
四、艺术创作,再现诗境
1、创作诗配画诗与画是相通的,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古诗中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教者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想象,放手让他们尽情涂鸦。如教学第六册教材中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全诗一句一景,和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还暗含诗中的雪之“白”、江之“蓝”、船之“褐”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可尽情让学生发挥,即使画不像,但在画的过程中,诗的意义、情境已深深地印入了脑海。
2、分角色表演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有不少是写人叙事的,如杜牧的《清明》、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等。教者可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想象事件的过程,想象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他们毕竟是孩子,喜欢表演,也喜欢看表演。演者主动积极地想象、探究,默切配合;观者不失时机地联想、品评,气氛热烈。至此,学生融入意境并留下深刻印象是必然的结果。
篇5
关键词:古诗词;画意美;诗情画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032-01
我国诗歌渊源流长,充分体现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中小学课本中选有一定量的诗词,旨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扩大学生的阅读范筹。诗和画是姊妹艺术,画因诗存,诗因画传,自古如此。教学时不但要引导学生去咀嚼诗词含义,还要注意诗词中的画意美。
苏轼在细细观赏惠崇《春江老景》画后作诗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四句诗中刻画了翠竹、桃花、江水、鸭子、蒌蒿、芦笋、河豚鱼等七种景物。这七种景物看起来各具特色,但可以看到诗人的游览踪迹,由高处到低处,由陆地到水中,再由水中回到陆地,最后写水中的游鱼。人与景物和谐地配合在一起,把《春江老景》的优美画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诗和画和谐相伴,互为依托。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些景物描写表现戍边将士在严冬中坚守阵地,不畏严寒,誓死保卫疆土。空旷荒凉的塞外、乌云沉沉的天空、纷纷扬扬的白雪构成了送别的背景,又表现了戍边将士坚强的意志。“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几句就描绘出一幅农家乐的画面,一座房子,一条小溪,三个儿子两个在干活,小儿子顽皮好动。这些描写犹如一幅幅图画,充满了画意美。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鸟在翠绿的柳树中鸣叫,充满欢乐,恩爱无比,有美丽的画面又有声音;一行白鹭飞行整齐,越飞越远。这是由点和面构成的画面,属单面景观描写。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仿佛在屋里向外远眺,由门、窗向外看到的是西岭千年不化的白雪,及远航而来歇泊的船只,门窗仿佛是一面观景器,看到的美景是另一个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广袤的大漠上,一绺烟雾冲天而上,黄河边上一片橘红色,一轮圆圆的红日向天边落下。大地与空中的孤烟、太阳组成空旷孤寂的边塞夕阳图。这两诗所描写的景色是两个景面的组合。
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凝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窗前似霜一样洁白的月光,使作者辗转反复难以入眠,抬头见月亮高挂天空,虽皎洁无比,但在作者心中它并不是那么明亮,因为它毕竟比不上故乡的月亮,月是故乡明嘛!于是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更加无法入睡。这首诗从地面到空中,再联想到故乡,充满诗情画意之美。
许多诗人写诗时直接运用多种色彩的搭配,表现出绚丽的图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搭配和谐,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面,向着无垠的空中延伸。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绘制出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使人爱用鲜明的色彩对比,来增加情感浓度。白居易回忆江南纯色之佳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风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传世佳句运用鲜明的色彩,使画面显得绚丽无比,使感情表现得明朗而热烈。
诗人不但运用鲜明、直观性的色彩对比,而且还运用色彩的暗地对比乍看不觉得,细心品味,就感觉到色彩对比的美妙。杜甫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李贺的“黑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都是先用大片黑色,用暗色调作底色,又用亮光点染,色调明暗差别很大,构成一幅色调分明的画面。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开始作者便独出心裁地用洁白的梨花比喻落在树上的积雪,生动地勾画出塞外八月就已大雪纷飞了。接着又以空旷荒凉的塞外、乌乌云沉沉的天空、纷纷扬扬的白雪构成了送别的背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在一片银白的世界中,学士一个大的背景,诗人特意描写了那面鲜艳的红旗,色彩对比鲜明,那鲜艳的红旗也象征着戍边将士的尊君爱民之心,在整个背景和个别事物的映衬上,在色彩的搭配上,是那么美丽而又和谐,真实独树一帜。
有时诗人不用纷繁的颜色,而使用单一的颜色,抓住色彩深浅浓淡之变化,情景交融,收到很好的抒情效果。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淡黄深黄相互对衬,蝴蝶和花融为一体,表达诗人喜爱之情。
篇6
描写春天的古诗和描写春天的名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更深月夜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关键词: 中考语文
古诗词鉴赏题 答题技巧
自2008年起陕西省中考语文增加了古诗词赏析题,多考查对古诗词内容的整体感知和情感把握,关键字词理解,以及从艺术角度对诗词、诗句赏析、品味这三个方面。针对此类型考题,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一些答题技巧,以下作简单说明。
一、对古诗词内容的整体感知和对情感的初步把握
1.看诗题,紧扣关键字词理解内容,把握情感。
例: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清烟,金尊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悬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
此诗仅从诗题《春夜别友人》的“别”字中即可看出是一首离别诗,再结合诗文内容,可很容易地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离愁别绪。
例: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此诗看内容,尤其是诗歌前两句,容易有忧伤之感,学生在把握上会出现误差。但若是仔细看诗题,则可发现关键字“漫”,既是“漫”成一首,可见诗人此刻应是悠闲之态,再结合诗歌写景的内容即可得知,此诗是在表达作者对平和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2.读诗句,抓关键字,悟作者情感。
例: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此诗的情感可由“乡书”一词表现出来,离家之人才会传递乡书,因此诗歌抒发的定是作者的思乡之情。
例: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此词最明显的关键字是最后一个“愁”,体现作者沉重的愁绪。
3.品味诗句,把握情感。
例: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一句形象地描述出了早春时节景色美好,万物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由此景描写可体悟出作者对春天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例: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此诗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对蓬草随风飞入边塞,大雁归入胡天的描写,恰好照应了诗人出使西域边塞的经历,因此这首诗反映出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远赴边塞时的抑郁悲愤之情。
4.抓意象,分析特征,把握情感。
例: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比诗中出现意象“柳色新”,“柳”与“留”谐音,因此古人常折柳送别,意为留恋。由“柳”这个意象可以看出,此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分离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例: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此诗中出现的景物为“衾枕、窗户、夜、雪、竹”,特点分别是“衾枕冷,窗户明,夜深,雪重,竹声”,这些特点带给人们以寒冷之感,因此这首诗表现了作者雪夜孤寂凄冷的心境。
二、关键字词的理解与赏析
赏析用词之妙,首先要把握诗情诗意,在此基础上结合诗句理解字义并分析,最后准确表达出来即可。
例: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问:若将“见”字改为“望”字,是否可以?为什么?
由“见”字前的“悠然”二字可看出作者的闲适,此时的“见”则说明作者是无意中“撞见”南山美景的,而并非刻意欣赏,因此“见”字更能体现出作者悠闲自在的心情,而换成“望”字则表现不出来。
例: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问:此词第一句连用三个“深”字,有何表达效果?
此词由“无计留春住”和“泪眼”等可看出诗人的忧郁苦闷之情,此诗连用三个“深”字,以反复的手法突出表现了庭院的幽深,从而形象地反映出了诗人孤身独处的寂寞与苦闷。
三、从艺术角度对诗句进行赏析
对诗句的赏析多是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因此诗句赏析题可分四步走:首先,一定要理解诗句含义,这基本能保证答案是正确有理的;其次,要对诗句所表现的内容加以适当的联想想象,这可以充实你的答案内容;再次是可加入适当修辞,它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最后便是把你所想到的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例: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这句诗属于景色描写,针对每一种景物可进行适当联想,如提到“大漠”,我们常会联想到黄沙漫天、草木不生的景象;提到“长河”,我们会联想到黄河的奔腾之势。对于“孤烟直”的描述可加入一定修辞,如“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再把所想内容总结起来,准确表达即可。
答案: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日。
例: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问: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此诗既然是写“春”,春天应是呈现出阳光明媚,生机勃勃之景,“莺”是叫声很美的鸟,它们定是在温暖阳光的照射下,在枝头放声歌唱,而“燕”的回归,预示着春的到来,因此我们可以说燕子是春天的使者。总结这些信息点,可得出答案。
答案:莺是春天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篇8
那时,我并不知道读诗的妙处在哪儿,只记得,有一次读诗的时候,窗外满天飞雪,一朵朵美丽的雪精灵在空中飞舞,北风也呼呼的吹着,让人感到心惊肉跳。这些声音和爸爸吟诵着的抒缓的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读诗一定始于某个冬天,因为《江雪》这首诗是我背会的第一首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我问爸爸,蓑笠是什么,爸爸说“蓑笠”是一种古代的挡雨之物,和我们的雨衣差不多。哦,我明白了。
我就这样一首首读了下来,读了很多的描写冬天的诗,“绿蚁新配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首名《问刘十九》,是唐代白居易写的诗。本来我并不理解它意思,爸爸给我讲了讲,我才知道了它的意思:新酿的米酒,色味香浓,小小的红泥炉,烧的十分红,天快黑了,大雪要来了,能否共饮上一杯?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这两句诗的意思我到懂,我也挺喜欢梅花的,她那种不屈不挠,坚韧不拔,迎霜斗雪的精神让我感动,让我知道了我们也该有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病。当我又读到“泽国龙蛇冻不伸中,南山瘦柏消残翠”,知道它表达了冬天的寒冷程度。
篇9
【关键词】:古诗教学 方法
一、强化诵读,体会古诗的语言美
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语言美。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使学生融入诗境,殷殷离别之意跃然其中。
二、启发想象,领略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
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为了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情景,提出下面几个问题:(1)诗人经过艰难跋涉,来到人烟稀少的山中,天色已晚,面对风雪,远望苍山,路途遥远,这时,他会想些什么?(2)夜更黑了,风更紧了,雪也更大了,天气冷得叫人难受,正在这十分为难的时刻,忽然发现山间有一间穷人住的茅屋,诗人的心情怎样呢?(3)听到犬吠,茅屋里的主人会怎么做?这时主人与诗人会有一段什么样的对话?(4)诗人受到主人的热情接待,会有什么样的感受?通过想象,学生自然而然进入了角色,置身于古诗描写的意境之中,然后让学生分角色,对诗人来到柴门边,并受到主人热情接待这一情景进行表演。学生通过想象和表演,领悟到了“归”字所蕴含的意境美。
三、启迪心智,领悟古诗的情感美
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如果不能使学生领悟古诗的情感美,那是入宝山而空手回。例如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又反映了粮食来之不易,应该珍惜。这一主题思想对现在的学生尤其独生子女来说极具教育意义,对培养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对粮食的珍惜是极好的一课。
篇10
一、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诗人表现的思想情感往往离不开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离不开他的生活经历,所以分析诗人情感要注意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请看2005年山东高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江阴浮远堂戴复古①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①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平,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简要分析。
【解析】从诗中“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这两句,不难看出诗人要表现的是愁苦之情。诗人登上江阴浮远堂望远,为何会因无山遮望眼,神州尽览而愁苦不堪呢?这是理解诗人情感的关键。注解中提供的“南宋后期诗人”这一信息让我们自然地联想到南宋时期山河破碎、中原沦陷,统治者苟安于江南,无心收复失地这一历史背景,于是就不难理解诗人登上江阴浮远堂远望中原产生的“最苦无山遮望眼”这一反常心理了,问题也就有了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又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悲愤之情。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把握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是理解诗歌深层思想内涵的关键。2008年高考说明指出古诗阅读“考查材料以唐诗宋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体裁的作品”,所以同学们复习时要注意了解教材中涉及的重要诗人所处时代的特色和诗人的生平经历,答题时还要特别关注题目中对作者的相关提示。
二、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的思想情感总会通过自己的语言、神态、动作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来,我们分析人物情感时,应紧紧抓住诗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请看下面一道高考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解析】这首诗紧扣标题中的“待”字,描写了诗人等待客人的种种情景。诗人一大早就打开重门等待储光羲的到来,他坐立不宁,一会站起来,一会坐下去,都在倾听是否是友人到来的车马声。好像听到了友人身上佩戴玉石撞击的清脆之声,诗人正要出门迎接,谁知这竟是一种错觉。可见诗人等待之切。然而,从早一直等到晚,外面下起了“疏雨”,友人仍没有到来。于是诗人终于明白了,友人不会来了,是自己自作多情。透过诗中一系列细节描写,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等候好友时的神态,感受到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心情。
古代许多诗歌都是通过记叙和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诗人情感的,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卖炭翁》,还有李益的《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2005年江苏高考古诗鉴赏题)、周密的《夜归》(2006年四川高考古诗鉴赏题)等。阅读这些诗歌的时候,抓住诗中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动作、神态、心理展开分析,便能迎刃而解。
三、注意特殊意象、历史典故
古人常常借助某些特殊意象、历史典故来抒发复杂深厚的感情或影射某种现象。所以,我们阅读诗歌时要特别关注诗中的意象和典故。请看2007年福建高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元朝屡召出仕,坚辞不应,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此题时,不但要结合注释中的背景资料,还需抓住“梅花”这个常用以表达“心志忠贞、品格高尚”的特殊意象。从注释②中可知,一、二、三句中的“无梦还家”“独立青峰”“天地寂寥”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的孤寂、痛苦之情。第四句“几生修得到梅花”,结合注释①可知,表现了诗人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表现出来的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如果忽视或者不了解“梅花”这一特殊意象的内涵,就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四、 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
如果我们对于诗歌中用形象的语言表达的情感难以把握,那么有没有其他办法呢?有。方法就是抓住诗中直接表现诗人心理、情感的关键词和表达情感态度的关键句。如2006年高考全国卷Ⅱ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解析】此题是对词中的一句话所描绘的画面进行分析,抓住“数枝”“湿”“红”等关键词可知,这里展现的是一幅几枝鲜花花瓣上沾着水珠的画面,但作者写这句并不是为惜春感伤,这可以从两方面看出:1.作者接着“数枝”句发表议论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2.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直接抒情“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表现出了关心农事、与劳动人民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找出诗中表现诗人心理、情感态度的词句,再结合全篇看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有助于全面深刻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而且能较快地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
五、从景与情、物与志的关系入手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衬情、移情于景、托物言志都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诗歌中的景与物都是浸透着作者思想情感的意象。读诗时,要紧扣意象特点揣摩、把握诗歌主旨。请看2007年辽宁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 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